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报告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第1篇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围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总体定位,充分发挥我县“红、古、绿”三位一体的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雄关驿道梅花国”、“牡丹亭纯美爱情胜地”、“丫山灵岩古寺”、“世界钨都”等旅游品牌,全力完善旅游产业“六要素”,建设知名旅游县城,打造赣南旅游重点区。力争用5年时间,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初步完成“一个中心、项目”建设,构建起连接与珠三角的区域旅游枢纽和旅游目的地。

2.具体目标。按国家4A级景区标准把梅关、丫山、牡丹亭等景区打造成精品景区,保护和修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旅游景点,新建一家以上五星级旅游宾馆,20家以上两星级以上特色农家饭庄,建设20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旅游特色商品,建设知名旅游县城。到2014年,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占全县GDP比重10%以上,年均增幅保持25%左右,年接待旅游总人数150万人次以上,旅游直接就业人员1万人,间接就业人员6万人;拥有1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一大批通过国际ISO9001、ISO9002、ISO1400质量体系认证的旅游企业,使旅游产业成为我县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二、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机制

3.科学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要抓紧编制旅游景点、旅游市场、旅游宾馆饭店、旅游特色商品等综合性旅游规划,进一步明确旅游规划区范围。各乡镇也要及时组织进行本地旅游资源普查,按照“红、古、绿”相融合、观光休闲度假相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要求,在符合《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5)的前提下做好本地的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并切实予以落实。今后,任何旅游开发项目都必须符合《总体规划》要求,必须在《总体规划》的原则下编制好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县政府审议、上级有关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同时,加强旅游规划管理,强化执法监督力度,未经旅游部门审核同意的,在旅游规划区内从事的建设项目和活动,有关部门一律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否则,将依照相关规定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严肃查处。

4.狠抓旅游产业项目建设。着力策划好梅关风景区、丫山风景区、牡丹亭文化公园、三江口自然保护区、河洞温泉漂流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国家矿山遗迹”游览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有色金属(以锡、钨为龙头)旅游工艺品等旅游重点项目。各乡镇也要规划一批有潜力、有前景的旅游产业发展项目,保护和利用好旅游资源。同时,建立旅游招商项目库,大力开展旅游招商活动,吸引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进行旅游开发。继续实行旅游重点项目“一名县领导牵头、一套政策扶持、一支队伍服务、一笔开发经费跟进”的工作机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5.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2010年起,县政府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2010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基金50万元,以后视情逐年递增安排。专项基金由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调配使用,主要用于编制旅游规划、举办节庆活动、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旅游网络建设、旅游队伍培训、表彰奖励先进等。

6.加强各部门支持配合旅游产业建设力度。县直各单位要及时向景区企业提供争资金、争项目信息,协助景区企业做好项目申报,争取建设资金。交通部门要抓紧做好旅游公路建设项目规划,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进一步改善各景区的交通条件;规划建设部门要在县城内规划游客集散中心、满足游客停车需要的停泊场地、旅游购物娱乐市场和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公路的标识标牌、紧急救援设施、旅游安全设施等按权属关系由行业管理部门督促产权单位统一规划建设;广电网络、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移动通信、电信等相关部门要按景区规划统一将管线铺设到景区游客中心;林业部门要将景区纳入重点生态环境建设范围,在营林、防火等项目上给予最大倾斜;公安交警部门对旅游客运车辆轻微违章和一般事故,依法从快从轻处理,尽可能减少游客滞留时间。各乡镇也要加大农村生态旅游示范点建设力度,打造一大批与我县旅游整体形象相吻合的生态旅游精品。

三、创优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7.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建立与完善激发创新创业的旅游人才制度。加强旅游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对旅游干部的选拔、教育和培养,适当安排旅游行政管理干部到上级部门或知名景区挂职学习。建立旅游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引进旅游高级规划人才、高级导游、旅游高级管理人才。同时,通过岗前培训、资格考试、技能竞赛等,提升现有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队伍素质。

8.营造全方位的旅游宣传氛围。抓紧制定对外宣传方案,确定对外旅游宣传品牌,选定我县旅游精品线路,组织精干营销人员,全方位、高密度、多层次地宣传我县旅游;强化客源地旅游宣传,积极与周边县、市尤其是韶关、广州等地主要媒体协作,不断扩大外宣效应。同时,利用梅关景区特殊地理位置优势,与广东省南雄市共同举办赏梅节等活动,走区域联合协作发展之路;县内主要媒体要开辟专栏或时段用于宣传旅游产业,县城出入口、高速公路出入口、车站、323国道线、广场等重要公共场所,要设置大型旅游宣传牌和道路指示标牌;大力开展摄影、绘画、征文大赛及重大文艺、体育交流活动,积极开发旅游电子商务,创建高质量的“旅游网”,择机举办“理学文化研讨会”、“牡丹亭文化研讨会”、“赏梅节”等旅游文化活动,扩大我县旅游知名度。

9.拓宽旅游产业发展的融资环境。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搭建旅游企业融资平台,允许旅游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资金信托、发行企业债券、产业投资基金甚至上市等方式扩大融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也应积极为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服务。

四、完善旅游产业发展优惠政策

10.完善旅游用地扶持政策。在制定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旅游产业项目,依据有关政策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对以租赁方式取得承包经营权的,土地租金可以按年度缴纳;对利用荒山、荒坡、荒滩进行旅游开发,依法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确定给开发单位或者自然人使用,最高使用年限为40年;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旅游成片绿化用地,在不改变农用地用途和性质且承包农户自愿的前提下,可以依法有偿流转使用。旅游开发项目涉及林地保护范围并改变其用途的,应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依法办理征占用林地审批手续。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与开发商合作开发中小型旅游项目。

11.积极支持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对符合我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经批准,在我县以独资、合资、合作方式新建、扩建的旅游项目(如:旅游景区景点、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大型旅游休闲娱乐设施等),省以上行政性事业收费按规定标准的下限执行,市以下行政性事业收费实行零收费;服务性收费给予减半征收。固定资产投资额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予以扶持。大力支持高星级宾馆、餐馆建设,鼓励在风景区中建产权式高星级宾馆。

12.鼓励打造旅游产业品牌。对新获得国家3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在上级部门奖励的基础上,县政府再给予一次性奖励,具体标准为:3A级景区奖励2万元,4A级景区奖励10万元,5A级景区奖励30万元。对新获评三、四、五星级旅游饭店的分别奖励1万元、2万元、3万元;对评定为市、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分别奖励4000元、6000元、1万元。

13.加大旅游企业扶持力度。重大旅游建设项目在财税政策上享受我县工业园区同等待遇。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景区、获得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旅游企业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包括未通过媒体的广告性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额收入15%的部分可以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的纳税年度结转扣除。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的50%加计税前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星级以上旅游饭店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用水价格,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用电实行比商业用电低0.1元/千瓦时的价格;在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前按实际安装终端数的70%收取有线电视收视费,整体转换后按有线数字电视收视费标准的主终端收费标准的90%收取。支持旅游工艺品开发,对工艺品需要我县标志性建筑、事物模型的,经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批准,可以免费使用版权。

14.加大对市民旅游就业创业鼓励力度。对从事“农家乐”、观光农业等乡村旅游开发并在农村经营的个体工商户,营业税起征点提高到月营业额5000元。景区农民从事旅游业可获得一次性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景区农民个体工商户,依法登记后可按相关规定获得2-5万元的小额贷款并享受50%的财政贴息;景区农民登记求职者,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为其免费提供职业介绍。对传统工艺美术制作和销售旅游商品的给予税收支持。对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独立核算的旅游服务企业,经地方税务机关审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800元。

15.加大对旅行社的扶持力度。吸引境外、县外经营规范、有实力的旅行社到我县开办合资、独资旅行社或分社。外省市旅行社年组团到每新增1万人次给予奖励1万元;鼓励本县旅行社与周边县市旅行社加强沟通与联络,本县旅行社年地接游客每新增2000人次给予奖励2000元;年地接境外游客1000人次以上的给予每人次5元的促销补助。新办旅行社前三年按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为参照,由县财政按受益的50%给予奖励。

五、强化旅游产业发展组织领导

16.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委分管领导为常务副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和相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着重研究和协调解决全县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抓好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旅游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旅游局局长兼任,负责协调组织各有关部门、乡镇开展工作。同时,成立景区建设服务小组、旅游宣传促销小组两个工作机构,专门负责各景区的建设和对外宣传旅游产品等工作。重点旅游乡镇也应相应建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明确旅游兼管领导,指定工作人员,建立目标落实责任制。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一、引言

国内外学界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 是在产业融合的视域下展开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经济、信息、技术等领域,对旅游产业融合这一术语并未作明确界定。国外关于产业融合思想的研究最早源于Rosenberg (1963)[1]对美国机械工具业演化的研究。日本植草益(1988)[2]认为,产业融合是为了减少各个行业之间存在的行业壁垒,进行技术革新并放宽行业之间的限制,同时加强各行业之间的竞合关系,使得不同产业或市场的产品,在技术创新的驱使下具有相互替代关系,并产生竞争关系的一种现象。Greenstein等(1997)[3]认为产业融合是产业边界逐渐收缩或消失以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一种经济现象。Lind(2005)[4]将产业融合的概念由信息通讯业产业延伸到更广泛的产业领域,认为融合无处不在,是产业进入壁垒的消除,汇合了分离的市场。Hacklin等(2009)[5]指出,技术之间的融合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视为新兴趋势。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其转型升级,因此出现了旅游产业融合的诸多新兴业态。可以说,旅游产业融合是在中国旅游快速发展中创造的词汇,有一定的中国特色。

二、国内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

(一)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定义研究

颜林柯(2006)[6]认为旅游产业融合是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形式,对原有产业进行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业态的过程。杨颖(2008)[7]认为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业的跨界融合,融合完成之后的产业功能更多,与原有的旅游产业是一种既替代又互补的关系。徐虹(2008)[8]从系统论的方向出发,指出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是开放的,系统中各类要素与其他产业要素间便于竞争与合作,从而产生一个新型产业的过程。陆晓清(2009) [9]认为旅游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融合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使产业边界模糊化,逐步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现象或过程。

(二)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机制研究

庄清娥(2008)[10]认为会展业与旅游业自身快速发展的需要促使了会展旅游这一新型产业形态的出现。董桂玲(2009)[11]从产业融合理论出发,分析了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融合的动力机制。张海燕、王忠云(2010)[12]界定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边界,并构建了两大产业的互动融合机制。李文秀等(2012)[13]在深入分析了文化艺术产业与旅游业融合过程的基础上,认为两大产业的融合存在旅游产业艺术化、文化艺术产业旅游化和文化艺术节会式的发展模式。杨永超(2013)[14]指出文化消费成为其产业融合的一个重要作用机制,作用机制主要来源于市场基础、文化经济和产业经济这三个方面。方旭(2013)[15]分析了咸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建立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机制。罗政军(2014)[16]归纳并分析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四种模式,即以文化驱动旅游融合模式、产业园区融合模式、旅游演艺文化融合模式和节庆会展融合模式。张满林,朱新杰(2013)[17]以辽宁乡村旅游和体育旅游的融合为例,提出通过重组融合、嵌入式融合和互动融合等模式的发展,将形成多种乡村体育旅游业态。周霄(2015)[18]基于全价值链角度,探讨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模式,即价值依附型、价值集成型和价值联接型,并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三)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个体案例研究

朱华(2010)[19]运用产业融合理论分析了成都市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成都会展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杨艳华(2012)[20]指出河南省只有充分挖掘、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才能实现旅游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王振如(2009)[21]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融合模式为例,提出北京市可以依据资源基础开发多景区、多区域、多类型的融合产业。孙杰(2012)[22]分析了赤峰市旅游产业融合背景下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进一步提出了赤峰发展农业旅游的对策。杨春光(2012)[23]在分析宁夏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其与文化产业融合是该地区两种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张白平等(2013)[24]以贵州黄果树景区为例,对景区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思路进行的研究。陈太政等(2013)[25]促进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从放松产业管制、借力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推进大型文旅集团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

(四)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研究

李太光、张文建(2009)[26]认为,旅游产业融合化发展主要有3种路径,泛休闲化、广服务化和准模块化。麻学峰(2010)[27]认为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主要有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功能融合。徐占品等(2013)[28]提出了河北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融合路径,主要包括机构融合、剧本融合、拍摄融合、广告融合和衍生品融合。沈莹(2015)[29]提出山西省旅游业要通过产业间资源整合、与信息技术融合、拓展旅游功能以及旅游产业内融合发展的路径。

(五)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作用效果研究

刘志勇(2009)等[30]从创意产业发展背景需要和旅游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出发,提出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文化实现产业化发展。徐文雄(2011)[31]认为在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旅游业表现出了资源的创新化、价值的复合化、业态的提升化、产品的多元化。肖建勇等(2012)[32]认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将形成新业态、新行业和具有新产业属性的产业网络,而且还会引起旅游产业边界的扩大、垄断范式的确立、企业生存法则的改变和无边界企业的形成。李世兰(2013)[33]提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于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和区域空间结构都存在积极的影响。

三、结语

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旅游产业融合是一个新的旅游研究领域,也是近年来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界定、路径、模式、效应或是基于某一地域的个体案例进行分析。对其内涵及外延的基础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随着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旅游产业融合产生的新业态也越来越丰富,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将会不断增加,其研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也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Nathan Rosenberg.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1840C1910 [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3,4(23):414-443.

[2]植草益等.产业组织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6.

[3]Greenstein S, Khanna T. What does industry convergence mean? [A]. In: Yoffie D.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C]. Boston: Perseus Distribution Services,1997:201-226.

[4]Lind J. Ubiquitous Convergence: Market Redefinitions Generated by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Industry Life Cycle[R]. Paper for the DRUID Academy, Winter 2005 Conference,2005.

[5]Hacklin F, Marxt C, Fahrni F. Coevolutionary cycles of convergence: An extrapolation from the ICT industry[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9,76(6):723-736.

[6]张辉,秦宇.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年度报告2005:走向开放与联合的中国旅游业[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224-234.

[7]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2008,22(4):6-10.

[8]徐虹,范清.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及其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科学,2008,22(4):1-5.

[9]陆晓清.论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42-45.

[10]庄清娥.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会展旅游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08,(2):55-56.

[11]董桂玲.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40-41.

[12]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4):322-326.

[13]李文秀,李美云,黄斌.文化艺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模式和效应[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04:73-78.

[14]杨永超.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消费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2013(8):72-76.

[15]方旭.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析――以咸宁市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3(3):91-93.

[16]罗政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2:75.

[17]张满林,朱新杰.辽宁乡村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07:86-88.

[18]周霄.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基于全价值链的视角[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5,04:86-91.

[19]朱华,游佳,张炬,张黎.成都会展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探讨[J].国际经济合作,2010,1:89-92.

[20]杨艳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途径探讨――以河南省为例[J].人民论坛,2012,(36):102-103.

[21]王振如,钱静.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8):14-17.

[22]孙杰.赤峰市旅游产业融合背景下的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2(36):164-165.

[23]杨春光.着力促进宁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J].求是,2012(1):56-58.

[24]张白平等.自然旅游区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思路:以贵州黄果树景区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3(7):203-205.

[25]陈太政等.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86-290.

[26]李太光、张文建.新时期上海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究),2009,(3):44-49.

[27]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04:678-681.

[28]徐占品等.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前沿,2013(8):90-91.

[29]沈莹.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山西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1:45-48.

[30]刘志勇,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J].企业经济,2009,08:127-130.

[31]徐文雄.旅游发展与产业融合“四化”[J].旅游学刊,2011,04:11-12.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宝鸡市; 旅游产业;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F5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008-02

旅游业对一个地区拉动经济增长、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劳动就业、改善城市形象、提高文明程度等具有重要作用。宝鸡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宝鸡市奋力开拓,不断创新,旅游产业呈现了全面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只要坚持既定的思路目标,并不断完善提升,就一定能实现宝鸡旅游业的突破发展。

一、宝鸡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与总体思路

在功能定位上,可以考虑以下五点:姜炎、周秦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塬、林、城一体的生态园林城市,文化娱乐发达的休闲度假胜地;以奇俊秀美自然风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胜地和动、植物科考基地;以合十舍利塔为标志的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连接陕、川、渝、甘旅游大通道的重要历史、文化、旅游节点。

在发展的总体思路上,建议以发展大旅游、开放大市场、培育大产业和建设文化旅游名市为目标,围绕挖掘利用宝鸡独特的文化和山水“两大资源”,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跟进,社会助推“三轮驱动”,打响炎帝故里,东方佛都,秦岭中央公园,西鄣城市天堂“四大品牌”,实施都市旅游打造,策划规划引领,城乡旅游互动,文化精品促销,旅游功能提升“五大工程”,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以法门寺太白山综合旅游区、秦岭都市旅游区、周公庙五丈原钓鱼台历史古迹旅游区、关山草原风光旅游区、岭南山水旅游区“五大板块”为支撑,对接西安、甘肃、四川,辐射西部毗邻地区的大旅游格局。

在战略目标上,一是把宝鸡建成“历史与现实、古朴与时尚、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成为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二是把旅游业培育成宝鸡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到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亿元;到2015年,力争全市接待游客2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亿元;三是推进全市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宝鸡百万人口生态园林特大城市建设。

二、宝鸡旅游产业发展的五大战略

1. 策划规划引领战略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坚持“发展旅游、规划先行”的思路,着眼于旅游规划对象的综合整体优化,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编制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规划、旅游项目规划、旅游区概念性规划和总体规划、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城镇规划、风景区规划等规划,形成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进一步明确宝鸡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定位、功能定位和市场定位、空间定位、区位定位,明确各个景区的定位和特色,做到规划先行,分步实施,逐年打造精品,推动旅游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2. 都市旅游打造战略

城市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石。顺应宝鸡建设西部生态园林特大城市和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大力实施都市旅游打造战略,把城市作为全市文化旅游的中心目的地来打造。重点建设“三大片区”,即以中华石鼓园景区为秦岭中央公园门户,以天台山、鸡峰山、炎帝陵为依托,建设寓宝鸡文化展示和秦岭山水风光于一体的华夏文明探源区;以渭河“一河两岸”夜景和水上演艺为看点,市内特色街区为载体,融观光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都市文明体验区;以宝鸡老城区为主,包括北首岭遗址、金台观、大唐秦王陵、金台民俗村在内的城根文化游览区。

3. 城乡旅游互动战略

当前,应该抓住国家实施国民休闲计划的机遇,坚持与推动都市旅游、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抓好西岐民俗园、关中风情园、西部兰花园、金台观光园、六营民艺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加快金台六川河生态乡村旅游区开发,使乡村旅游成为扩大内需、拉动城市居民消费的新热点。

4. 旅游精品促销战略

要把旅游精品促销作为一项长期开发战略,不断拓展旅游宣传促销的理念和思路,创新旅游市场营销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层次多样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进一步挖掘客源市场,争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利益。

5. 旅游功能提升战略

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各景区(点)的旅游交通设施、供电、供水、厕所改造、污水处理、宾馆、市场、游乐、演艺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旅游区的服务功能,提高旅游区的档次和水平,增加旅游综合收入。

三、 宝鸡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在营销策略上,要坚持认真抓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强化行业管理,狠抓市场营销,大力开发历史文化旅游,打造宝鸡文化旅游品牌,逐步建立配套齐备的、高标准、高层次、高效益文化的旅游产业体系。重点实施八个方面的战略重点:

1. 倾力打造世界佛都法门寺

2007年,陕西省委、省政府把法门寺景区建设作为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十大工程之一,投资26亿元,实施了法门寺文化旅游景区景区一期工程,于2009年5月建成开放,为打造世界佛都奠定了良好基础。下一步,应以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为契机,加快法门寺文化景区二期工程建设,积极创建并申报国家5A级景区,致力将其打造成为继兵马俑之后“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要以佛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为发展基础,坚持大策划、大开发、大投入、大宣传、大发展的战略思路,以法门寺佛法僧三区为核心景区,实施佛文化商业街、温泉度假宾馆、素食养生会所、禅修堂等项目,开发建设佛缘产业和外延的旅游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开展以宗教朝觐旅游、参与性体验旅游和观光旅游,打造以佛教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着力抓好新农村、新景区、新城镇建设,完善景区道路、市政设施、景区绿化等基础设施,最终建立起一个法门寺旅游经济区,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个宗教文化旅游经济圈,努力形成“东有兵马俑,西有法门寺”的大市场、大辐射市场格局。

2. 开发包装北方第一奇峰太白山

经过多年不断的旅游开发,2009年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接待游客达2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多元,已经成为宝鸡市和陕西省的旅游品牌之一。今后,应进一步挖掘太白山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重新整合产业要素,提升产业素质,尽快把太白山开发建设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一是大力发展山地自然风光观光度假旅游。主要依托秦岭优美的自然风光,突出旅游观光、科考探险、自驾游等,加大森林、雪山等自然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实施太白生态园、仿唐街、秦岭主题广场、太白广场、太白第一寨等旅游开发经营项目,丰富旅游活动形式,增强景区的吸引力。二是大力发展温泉养生旅游。积极开发太白山温泉资源,以发展温泉休闲和康体养生旅游产品为主线,设计康体养生、观光休闲、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把太白山建成国际生态旅游休闲产业新区。三是进一步开发人文旅游。挖掘张载文化以及三国葫芦峪古战场等人文资源,建设浓缩人文景观、展示西周文化的风情旅游园区。四是进一步完善旅游区基础设施,加快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厂、景区道路、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步伐,完善服务功能,力争使太白山跻身国家重点旅游区行列。

3. 建设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

按照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的宝鸡建设“周秦文化旅游精品区”的要求,宝鸡要发挥周秦文化发祥地的优势,以周秦文化为文脉主线,按照国家级产业示范区的标准,建设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打造宝鸡核心文化产业区。在具体建设上,应按照“一山、一水、两轴、四大板块”的空间结构进行总体布局:一山就是秦岭生态屏障;一水就是渭河生态景观区;两轴就是东西和南北向两条城市功能轴;四大功能板块就是中华礼乐城周礼文化板块、中华石鼓城民俗文化产业板块、秦渭新区休闲产业板块以及千渭之会文化科技创意产业板块,努力将其建成宝鸡继传统工业区、商业中心区、行政新区、国家高新区、陈仓物流区之后的第六个特色区域,力争与西安“大唐文化”形成各有千秋之势,实现陕西周秦汉唐文明交相辉映的美好愿景。

4. 完善提升中华礼乐城主题公园

中华礼乐城主题公园是宝鸡市贯彻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神的大胆尝试。中华礼乐城规划总占地2.9平方公里,主要依托金渭湖和市区人民公园,实施人民公园、宝鸡宾馆、美食、酒吧、旅游产品等专业街区改造。目前已经完成周礼文化主题公园、周文化主题广场、八音长廊、乐府、周礼大道、吉祥大道等的建设改造。下一步,应该继续完善和提升中华礼乐城,集中旅游创意策划、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骨干专业人才,加快建设空中酒吧街、工艺美术民俗博物馆、周秦文化生态广场、石鼓河街区改造、五星级国际影院、古玩书画与旅游纪念品市场等项目,打造融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中国现代主题乐园。

5. 建设宝鸡中华石鼓城

以中华石鼓园建成开放为契机,依托青铜器博物院、石鼓阁等,抓好中华石鼓园二期、世界华人文化城一期工程,完成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渭河流域、山地森林的生态治理、保护与综合开发,启动石鼓山至天台山区域的开发建设,实施秦岭欢乐谷、石鼓古镇、野生动物园、封神谷主题公园、西府大观园等支柱产业项目,把中华石鼓城建成宝鸡具有文化接待、文化体验、科普教育、民俗体验、休闲娱乐等综合的民俗文化产业板块,富有生动性、特色性的,以旅游观光、娱乐体验、温泉养生、生态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综合区。

6. 整修重建炎帝陵

宝鸡是炎帝故里,应高规格建设炎帝陵,不断提升炎帝故里品味与档次,把炎帝陵景区与石鼓山公园、北首岭遗址博物馆作为展示宝鸡历史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尽快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集中体现姜炎文化的文化长廊博览区(包括农耕文化图、百草图、华夏归根图等)、中华民俗园、神农坑、炎帝行宫、九龙泉、神农广场、姜炎文化博物馆、先农坛等项目,并修建集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度假区。同时,打造宝鸡炎帝故里和全球华人老家品牌,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请求中央有关部门制定炎黄帝陵祭祀活动办法,在祭祀规格、宣传报道等方面给予炎帝陵和黄帝陵同等对待。通过举办各项活动,让海内外炎黄子孙在寻根祭祖、旅游观光之中感受到炎帝文化的熏陶和激励。

7. 打造民间工艺美术之乡

突出周秦文化、姜炎文化特色,在大力扶持以泥塑、剪纸、皮影、农民画、特色小吃等传统民俗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建造宝鸡工艺美术民俗博物馆。博物馆可分为展览区、作坊区、饮食体验区三大主题区域。展览区重点展示周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周礼》、周乐、教育制度、石鼓文等文化;作坊区以制作传统的凤翔彩绘泥塑、社火马勺脸谱、剪纸、青铜器等民间特色手工艺品为主,例如宝鸡古纸制作、木刻制品制作、凤翔千阳布艺制作、民间榨油磨面作坊、酿酒造醋作坊等等,使人感受西岐文化的博大精深;饮食体验区可通过外设座位与包厢的体验模式,设置岐山哨子面、岐山面皮、陇县烧饼、太白洋芋搅团、凤翔豆花泡馍、凤县热面皮菜豆腐等西府名吃,使人感受西府的美食文化。

8. 振兴县域旅游产业

坚持“一县一品”、“一县一景”、错位发展的原则,发展特色的旅游项目,做大县域旅游业规模,使旅游业尽快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强县域间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各县域应打破自我封闭、各自为战的局面,实行开放、联合、互补的经营策略。凝聚三区九县的自然景观景点,依托特色资源,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和路线,重点将红河谷森林公园、关山草原、关山牧场、嘉陵江源头、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凤翔东湖、天台山(神农乡)、鸡峰山(陈仓山)、眉县汤峪温泉小镇等自然生态景观有效的衔接起来,形成集观光、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特色生态休闲旅游体系,形成县域旅游圈。

四、宝鸡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 坚持政府主导

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初期,单纯通过市场运作或招商引资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成效。政府必须在先期进行有效的整体策划规划、营销宣传包装,完善基础设施,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灵活的工作机制,完善投融资政策,选准突破口,坚定信心,加大力度,梯次推进。

2. 改革工作体制

充分发挥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协调议事作用,明确领导小组组成部门的各自职责和具体任务,形成整体工作合力,杜绝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等行为。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旅游工作考核奖惩机制,每年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区、各部门,实行年终考评。建立日常检查制度,定期对部门和县区的工作进度进行检查,在新闻媒体、工作简报上进行通报,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推进。设立旅游经济发展单项奖,对旅游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3. 创新运行机制

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投入、社会参与”的旅游景区开发、投入和管理新机制,用市场机制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按照有利于资源保护、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理顺重点旅游景区的经营和管理体制,在整个景区内,景区管委会对景区的开发建设负责,其他部门重在参谋和辅助决策,改变景区普遍存在的旅游、文物、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多头管辖的局面,形成明确的责任主体。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成立景区开发公司,搭建招商引资平台,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开发建设的路子。

4. 加强要素保障

突出对旅游交通、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等薄弱环节的支持、扶持力度,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干线公路通往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问题,提升市区到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道路等级;统筹安排旅游建设用地,市、县两级要将旅游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对旅游重点项目优先供地;制定体现对文化旅游产业支持的措施,在安排项目、资金和考评等方面确保文化旅游业占足够的比重;用足用活国家和省上政策,整合林业、水利、农业、交通、新农村、扶贫等项目资金及用地、信贷等指标,扶持旅游产业发展。

5. 加大金融支持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扩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主要用于重点项目贷款贴息、旅游规划编制、策划设计、宣传促销、节庆活动和考核奖励及政府导向性投入,扶持旅游产业龙头企业、重点景区、重点旅游产业工程项目建设。二是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根据“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通过政策鼓励与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旅游业,以解决景区、景点建设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投资不足的问题。三是多渠道拓展项目融资渠道。建立银政、银企旅游项目开发合作机制,组建融资担保公司和投资公司,扩大旅游投融资规模。加大对现有旅游企业的改造和整合力度,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解决融资问题。

6. 强化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引进战略,赋予旅游管理部门和景区一定的用人自,引进一批懂专业、能策划、有经验的高端人才,为旅游产业提供智力支撑。改革旅游系统干部管理体制,调动各级干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提高人员素质,培养一批旅游专业人才和导游专业人才。

总之,旅游产业发展不同于其他产业,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市场风险大。当前无论是在宝鸡,还是整个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总体上都是起步较晚、起点较低。我们既要给旅游业一些宽容与理解,支持做大做强;又要克服畏难心理,不断开拓创新。要以国际视野去审视旅游业的发展,多一些思考与实践,少一些议论与抱怨。只有自觉顺应当前旅游经济发展趋势,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念,科学认识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坚持把一个地市的旅游放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审视定位,全力整合内部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要素,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和工作创新,坚定不移,真抓实干,旅游产业才可以得到新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婉飞.中国旅游业发展及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0~20.

[2] 郝索.外国旅游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及对我国旅游业改制的启示[M].人文杂志,2001(3):21.

[3] 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2010-2015年中国旅游行业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M].北京:中投顾问,2010:230~265.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第4篇

根据县委学习实践领导小组安排,我局针对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文化旅游资源情况

**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以**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之一,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质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古朴的民族风情,形成了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素有“黔蜀门屏、银杉之乡、**故土、傩戏王国”之美誉。地处黔北渝南,与本省的正安、务川和重庆市的南川、武隆、彭水五县(区、市)接壤,为黔东北入渝入川通道,历史上经济文化与川渝地区交往甚密,现在更是成为黔北地区面向成渝经济走廊的“桥头堡”。

(一)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属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16℃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与重庆低湿酷热天气形成强烈反差,是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旅游的最佳胜地。作为“银杉之乡”,我县拥有以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原生态植被,境内有高等植物300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珍稀植物16种,有被称为“植物中的熊猫”的银杉,“中国鸽子树”珙桐,抗癌新秀红豆杉,我国特有的“孑遗植物”银杏、香果树等。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有:旧城一线天、仙女洞、仙米洞、黄泥洞、洋渡小山峡、淞江漂流、芙蓉江十里峡、三江河风光、白滩峡谷风光、三合口温泉、红关垭森林公园、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磨盘山风景区等。

(二)文化旅游资源奇特

**族是贵州高原开荒辟草的最古老的土著民族,是雄极一时的古夜郎文明的缔造者。全县**族人口占全国**族人口的1/3,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我县傩戏历史悠久,被学术界、艺术界誉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傩技“煞铧”、“上刀梯”堪称一绝,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族居室、服饰、饮食、丧葬仪式等生活习俗独具特色;高台舞狮、打篾鸡蛋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健身、娱乐为一体,技艺高超;文物古迹众多,有省、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三幺台、哭嫁歌、打篾鸡蛋、高台舞狮、傩戏已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族傩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主要人文旅游资源有:插旗山古寺院、城关万天宫、石桥观音阁、明真安州古城垣、天子坟、铧耳山崖棺、青球岩岩墓、县民族展览馆、“梦幻天城”、大磏三源民族文化新村、洛龙大塘**民族文化村等。

(三)旅游商品各具特色

特色食品灰豆腐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族人的主要菜肴;**茶叶“**银芽”曾荣获第五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获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议活动指定用茶;鲜轶牛肉干品质良好,风味独特,是**有名的风味小吃;中药材洛党、天麻、玄参、金银花等更是供不应求,远销海内外;傩戏面具做工精细,堪称精美的艺术品;此外有雕刻、绘画、书法等文学作品和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遵发〔20xx〕2号文件下发后,我县及时召开会议学习传达,结合实际研究部署,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工作成效较为明显。20xx年,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22.15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6亿元。主要做法及成效如下: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打造精品旅游线做强做优旅游业作为实施“面向重庆长江、发展县域经济”战略的重大举措。明确县政协主席主抓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并及时组建机构专抓旅游产业。20xx年将县旅游事业局从县环境保护局划出,单列为专管全县旅游工作的正科级事业单位;20xx年成立了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和县**文化产业开发研究会。

二是摸清家底,科学规划。我县与重庆工商大学签订了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合作协议,利用科研院校的智力资源、技术设备搞好资源普查,制定开发规划。目前,我县已完成了全县旅游资源普查,完成了全县旅游发展总规编制初稿,编制了“梦幻天城”、冷水台和红关垭森林公园等景区详规,正在着手进行**民族村寨、新农村建设“百里示范长廊”、大沙河、华山林场、磨盘山、淞江温泉、双河仙米洞等景区的规划论证工作。

三是加大投入,夯实基础。20xx年以来,我县投入240万元扩建了县尹珍文化广场,投入40多万元成立了县民族展览馆,向省民宗局争取150万元建设“三源村**民族风情一条街”,新修了“梦幻天城”旅游景区公路,完成红关垭森林公园路面改造9.3公里、公园内林区公路建设12公里,启动了三合口温泉景区公路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我县文化旅游业基础设施。同时,抓紧实施绥阳至**二级公路(**段)改造工程,积极做好黔北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工作。

四是优化环境,筑巢引凤。与重庆南川区永溢矿山机械厂签 订了投资4500万元“梦幻天城”旅游景区项目,景区按照国家4a级标准建设,目前该景区完成投资530多万元;与重庆洪燕物流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2800万元三星级宾馆建设项目协议;与深圳大山集团达成了投资1.3亿元开发大沙河灰磏河流域的旅游招商项目协议。成立了“梦幻天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方山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三力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建成了冷水台休闲山庄、上坝青龙泉山庄、洛龙大塘**文化村等农家乐。成立了**自治县中黔傩文化工艺传承有限公司和**自治县**作坊食品厂,成功开发出傩戏面具和仡家傩酒。另外,我县还成功开发了灰豆腐果、鲜轶牛肉干、洛龙大蒜等系列食品,洛龙党参、金银花、天麻等系列中药材产品,以及**银芽等系列茶叶旅游商品。

五是区域合作,联动发展。按照“积极参与、平等协商、共同开发、互利互惠”原则,努力构筑跨区域旅游圈,争取在国家投入、旅游信息共享、宣传促销等方面取得新突破。20xx年,在重庆南川区举办的渝南黔北区域合作经贸洽谈会上,我县与重庆涪陵区、万盛区、武隆县、南川区以及本省的正安县、桐梓县等七个区、县共同签订了黔北渝南地区生态旅游共同发展协议书。20xx年,我县又与重庆万盛区、南川区、武隆县、綦江县以及本省桐梓县、正安县共同签订了《统一标志标识、共推旅游线路,促进渝南黔北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合作实施协议书》,为共同发展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是加大宣传,扩大影响。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推介**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等,努力扩大社会影响。20xx年,我县成功举办了自治县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组团参加了在重庆南川区举行的渝南黔北生态旅游推介会;20xx年,我县开展了“走进梦幻天城”旅游采风活动,参加了第四届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报》和《银杉文艺》开辟了旅游文化专栏,开发了**旅游风光贺年卡系列产品,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展览、文化、体育和经贸活动,宣传推介以**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民间文化品牌,扩大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力。

七是强化管理,完善机制。认真抓好旅游市场治理整顿,全面排查、治理各类安全事故隐患,建立健全各类安全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围绕完成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市场规范、旅游宣传促销等任务,进一步健全和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源保护不够。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打击力度,对万天宫、插旗山翠飞阁、明真安州古城垣等文物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了解,并制定了保护方案,争取资金对万天宫进行了修复。但由于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不少景点受自然侵蚀严重,如明真安州古城垣。

二是基础条件有限。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了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修建改造了一批旅游道路,大大提高了景区的基础条件。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如**阳溪至武隆卡门公路等级低、路况差、通行能力弱,严重制约着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和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

三是专业人才匮乏。旅游产业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产业。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尚处在起步和培育阶段,各种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市场营销策划人员、导游人员以及专业饭店管理人员缺乏,成为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是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景点开发再到旅游产品包装宣传推介,都需要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近年来,虽然我县多方争取资金,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等投入,但总量上仍显不足,从而制约了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截止目前,我县尚无三星级以上宾馆,住宿等服务设施条件差,旅游接待能力弱。

五是文化品位不高。我县虽然人文历史源远流长,乡土文化底蕴深厚,但对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度不高,影响了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品位。如我县**族的民族语言、服饰和习俗多已消失,民族特征恢复难度极大。

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构想

旅游业是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关联作用强,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我县旅游资源颇具地方特色,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通过分析旅游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县旅游业当前所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对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构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争创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大县为目标,着力打造“**明珠”品牌,尽快与周边旅游线路对接,整合山水、乡村、**三大资源优势,抓住景点建设、商品开发、宣传促销、服务管理四个重点,推进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城镇建设、脱贫攻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五个结合,坚持立足长远,高点起步,加快形成更加合理的旅游发展区域格局,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把我县打造成为以神秘**文化及珍稀植物银杉为代表的天下旅游目的地、以神奇自然风光为代表的周边旅游必经地和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重庆市民休闲地。

(一)近期目标(20xx—20xx年):打基础、构建框架

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开发以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加大对西北三桥华山石林片区、东部芙蓉江梅江峡谷片区的开发力度,将两片区中的雷家坝、华山、三河口温泉、县城玉溪河作为本阶段文化旅游开发重点加以突破。借助本地区丰富的**族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以及紧靠重庆主城区客源市场的区位优势和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芙蓉洞空间分布上形成的“金三角”的有利形态,着力打造“黔北**东环文化体验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在黔北高速公路开通前完成开发建设,打好基础,营造氛围,并以此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中期目标(20xx—2015年):大发展、初见规模

将中部县城及周边片区、东北洛龙大塘磨盘山片区、北部大沙河片区作为本阶段文化旅游开发重点区域,扩大文化旅游开发的覆盖面,完善基础设施,形成规模,从而构建起“黔北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总体框架。对于北部大沙河片区,充分利用其优良的原生态自然环境、独特的原生态系统、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原始的自然风光,进行小规模、低强度开发。重点在于完善接待服务基础设施,加强通讯设施、安全监控和安全救护体系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驴行天堂”徒步旅游和科考探秘旅游基地。

(三)远期目标(2016——2020年):成体系、打造精品

以南部旧城片区和其他区域内的项目作为本阶段文化旅游开发重点,同时进一步完善已开发区域基础设施,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最终形成完善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特色旅游产品、旅游生态环境的旅游经济体系。立足精品旅游线路,强力打造以涪陵乌江画廊,**芙蓉江文化长廊、长岩十里峡、大磏梦幻天城石林为代表的自然人文景观;以武隆仙女山,**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洛龙磨盘山等为代表的山地及观光农业景观;以南川金佛山金佛洞,武隆芙蓉洞、天坑地缝,**仙女洞、仙米洞等为代表的溶洞景观;以**大磏三源、洛龙大塘民俗村等为代表的民族村寨文化体验旅游精品,形成南川—涪陵—武隆—**“一林二江三山”(“一林”就是指大磏梦幻天城石林;“二江”就是指乌江、芙蓉江;“三山”就是指武隆仙女山、南川金佛山、**磨盘山)旅游经济圈。

五、几点建议

1.解决领导重视问题。领导重视特别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重视是抓好文化旅游业的最重要因素,这个问题不解决,要想抓好文化旅游业等于是一句空话。这么多年来,我县文化旅游业始终处于起步阶段,说到底就是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建议县委、县政府统一认识,召开专门会议解决这个问题。

2.解决思想解放问题。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首先就要面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问题。要放弃工业发达了才能抓文化旅游、高速公路通了以后才能抓文化旅游的传统观念,抛开现阶段无钱抓文化旅游、抓文化旅游短期不能见成效的陈旧教条,真正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将文化旅游业作为我县支柱产业来抓。

3.解决观念认识问题。文化旅游业是一项产业,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它必须要依靠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打造成产业发展的支柱。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业对促进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切实树立大旅游的理念。要跳出**看**,鼓励并大力支持**、正安、务川参与黔北渝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构筑黔北渝南旅游经济带。

4.解决经费投入问题。积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项目,争取省、市文化旅游投入,政府实行项目经费捆绑,财政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充分调动各方力量,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参与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建立旅游发展融资平台,拓展融资渠道,破解资金瓶颈。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第5篇

按照局里统一部署,陈清亮副局长率领赴宝鸡调研组先后深入XX市XX县、XX县、XX县、XX县、XX区、XX区及高新区等七个县(区)和XX市文化旅游建设开发管委会,就开发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工作开展调查研究。调研情况如下:

一、XX市秦岭生态旅游发展情况和取得的经验 秦岭横亘XX市6个县区56个乡镇。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旅游名市的思路,依托秦岭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景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总体发展情况

目前,全市依据秦岭资源发展的a级景区有11个。其中4a级景区2个(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XX县凤凰湖景区),3a级景区7个(红河谷森林公园、青峰峡森林公园、钓鱼台风景区、鸡峰山景区、古大散关景区、嘉陵江源头景区、灵官峡景区),2a级旅游景区2个(炎帝陵景区、黄柏塬生态景区)。有森林公园10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4个、市级3个。在XX市区和秦岭北麓还建有中华石鼓园、茵香河休闲旅游区、燃灯寺、XX县紫柏山景区等。加之以法门寺、五丈原、青铜器博物馆等为代表的人文旅游景区和以秦岭北麓农家乐为代表的农业休闲旅游点,初步构成了XX市秦岭人文生态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二)人文生态资源情况

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宝鸡是历史上周文化、秦文化的发祥地,又是秦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融地,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与饮食文化。佛教圣地法门寺享誉世界。古三国遗迹五丈原、陈仓道、褒斜道,西周谋略家姜子牙隐居地钓鱼台,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炎帝陵等历史文化古迹在国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两当兵变遗址、双石铺工合运动遗址及宝成铁路修建地灵官峡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最古老的民族羌族的故里遗存着丰富的民族习俗。宝鸡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民俗手工艺品已创出品牌。

生态旅游资源十分富集。秦岭是陕西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重要区域。在宝鸡境内,有太白山、紫柏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柏塬、牛尾河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黄柏塬自然保护区内有茂密的原始森林,舒爽宜人的气候环境,清流跌宕的溪水流泉等自然景观。秦岭主峰太白山属于典型的第四季冰川,极具地质学意义。其植物物种极其丰富,随海拔变化而变化。位于XX县的鳌山,是陕西第二高峰,动植物种类繁多,石海遗迹遍布山坡,山间云雾缭绕,数户外运动爱好者的绝佳探险之地。秦岭宝鸡段共有峪道11个,其中6个具有旅游开发价值。西汤峪的温泉、太白山,赤峪的红河谷,斜峪的褒斜栈道及青峰峡,伐鱼峪的钓鱼台,茵香峪的鸡峰山,青姜峪的炎帝陵、大散关、嘉陵江源头、通天河等度假休闲景区已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XX县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也将成为我省重要的生态农业观光区。

(三)宝鸡秦岭生态旅游发展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XX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旅游产业领导小组。以创建旅游示XX县为抓手,县委、县政府每年出台发展旅游工作的意见并进行任务分解,明确了项目建设、投融资管理、行业管理、宣传营销等工作职责,纳入年终考核。坚持一年一个新亮点、一年一个新看点,积极打造七彩XX县大秦岭的会客厅旅游品牌。实施212省道秦岭至县城段旅游产业带建设。开通了全省首家县区旅游专列和天天游旅游大巴。XX县突破军事安全区、自然保护区等多种因素制约,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走差异优化发展的路子,举全县之力,把生态休闲产业作为富民强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休闲产业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落实县级领导包抓机制和人大、政协调研机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列支生态休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宣传促销、项目建设和奖励扶持。XX县确定了打造秦岭国家公园核心区、建设一流省级重点示范镇、创建国家5a级生态旅游区、建设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太白山旅游区发展战略定位,坚持显山、露水、强区的开发建设理念,实施太白山一起拆迁。不断健全完善太白山管委会职能,建立了旅游区独立的财税管理体系和国土、工商、公安等政府机构。

2、积极开展融资招商,开发建设景区。XX市组建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由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管理,负责招商引资工作。建设了茵香河文化旅游区。该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高端居住、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XX县、太白、XX县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积极设立旅游发展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成果显著。XX县去年采取bt、信贷、基金等多种模式招商引资,合同资金29亿元,到位资金11.22亿元,去年新开工项目25个。 2012年,XX县先后引进北京万景、西部投资等知名公司投资建设黄柏塬、乡村度假公园等项目。XX县通过招商引资建设酒店等服务设施,极大地改善了旅游接待条件。

3、改善人居环境,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XX县着力打造凤凰湖景区,改善了县城的环境面貌。XX县坚持一街一景原则, 景在城中、城在林中,旅游地产开发悄然兴起。大量的游客和外来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消费市场,不仅实现了农民增收,也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存在的问题 1、旅游规划不健全,开发无序盲目。个别县(区)、景区至今未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景区建设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深度不够,缺乏差异性,旅游产品的同质化较为严重。

2、部分景区管理体制不顺。少数景区由企业和当地政府或由政府的不同部门共同管理,推诿扯皮时有发生。个别山岳型景区土地使用权和林地使用权不清,严重影响开发建设。一些景区周边乱搭乱建、环境较差。

3、旅游景区可进入行不强。部分重点景区之间没有连通道路,无法形成环线。一些景区连接交通主干道及游客聚集地的路况较差。

4、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宣传促销形式较为单一,各自为战,有限的资金没有发挥效能。部分景区因经费等原因,无法开展宣传促销活动。

5、投入不足。由于融资能力较弱,旅游投入与开发资金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内生动力机制不完善,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因为资金短缺及投资商选择不严,一些旅游景区建设粗放、配套差,缺乏市场竞争力。旅游规划、宣传促销、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欠账较多。

6、旅游人才缺乏。XX市旅游规划策划、旅游资本运营人才极度缺乏。生态旅游景区大部分职工来自于林场。其旅游服务理念、服务技能较为欠缺。

以上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宝鸡生态旅游发展,应下力气尽快解决。

三、关于加快大秦岭宝鸡段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规划体系建设,指导秦岭北麓地区科学发展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科学保障。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推进秦岭地区生态旅游产品合理布局,是大秦岭宝鸡段旅游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目前,省旅游局正在修改完善《大秦岭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通过后,XX市应结合区位优势和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组织编制大秦岭区域节点规划,为秦岭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科学保障。太白山、青峰峡、黄柏塬、天台山等重点景区要进一步加大旅游区发展规划提升和完善,要加强旅游项目的策划和包装,科学确定景区的主题定位、功能定位,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产品。正确处理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利用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果为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实现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严格控制旅游强度和旅游区域,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承载性和可更新性。

(二)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旅游度假圈协调发展。

由省旅游局牵头,相关市、县(区)参与,共同搭建大秦岭生态旅游度假圈开发建设的跨区域平台。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打破行政界线,找准各自资源的互补性,避免重复开发建设。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信息互享、线路互建、宣传互动和组团互惠的发展格局。

(三)坚持特色发展,打造旅游精品

太白山、青峰峡、黄柏塬、天台山等资源特色鲜明,交通便利,有打造成国家4a、5a级旅游景区,国际一流旅游产品的潜力。XX市要推动秦岭区域旅游业大发展,必须从旅游产品建设入手,在项目的形象定位、品位展示、特色体现、环境营造等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开发集科考、探险、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参与性、复合型旅游产品,建设几个大的、富有特色的、能吸引国际、国内旅游者的旅游精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大力乡村旅游发展,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努力实现我省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景区通达水平

便捷的旅游景区通达能力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为了提升秦岭区域旅游通达水平,一是实施秦岭北麓景区畅通工程,完善环山旅游交通系统,提高现有关中环线到太白山景区道路等级;二是进一步完善旅游道路标识系统,在环山路收费站、公交站点、进山道路交叉点等各节点位置增加游客咨询和服务设施,在重要节点可设立 秦岭驿站和自驾车营地,为游客提供咨询、食宿等综合服务;三是优化现有环山旅游公交专线线路,增加站点,增加车辆数量和发车频度,并逐步延伸到五丈原景区。积极研究华山西安太白山法门寺乾陵西安城际旅游铁路建设。打通太白山周至老县城黄柏塬华阳旅游道路。

(五)创新体制机制,改进管理方式

体制机制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是旅游业发展的制度保障。秦岭宝鸡段旅游景区多由林业部门发展而来,正确处理部门、地方、企业和当地群众的利益关系,合并旅游、林业、水利、建设、文物等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逐步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景区管理委员会,实现旅游景区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管理权分离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通过太白山、青峰峡、黄柏塬等景区的标准化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旅游服务,推动宝鸡地区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六)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

积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地方政府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秦岭地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和宣传促销等,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资旅游业;整合发改、交通、建设、财政、土地、林业、文物等多个部门资源,形成发展旅游业的合力;组建股份制旅游企业(公司),引导旅游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加强项目的策划包装,提高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水平。省旅游局应设立大秦岭度假圈发展激励机制,在研究项目资金及宣传促销经费上,向发展快、质量好、真抓实干的县(区)倾斜。

(七)创新方式,大力宣传秦岭人文生态旅游产品。

在做好常规宣传促销工作的基础上,省旅游局整合大秦岭相关市、县(区)及景区宣传网络,集中优势资源,推出度假圈品牌。进一步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充分利用电视、电影、网络、微博、微信,在国内外做好度假圈宣传促销工作。策划举办大秦岭国际摄影节等一批高品质节庆活动。出版一批适合自驾游、休闲游的旅游宣传品,在游客聚集地免费发放。协调省内新闻媒体,推出公益性秦岭旅游形象宣传。

(八)加强旅游示XX县创建工作,充分调动各区县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

旅游示XX县创建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对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临潼、XX县、华阴、黄陵、留坝、岚皋、商南等通过创建旅游示XX县工作,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典范。省旅游局在启动下一批示XX县创建工作时,应重点考虑度假圈内的县(区)。XX市要加大旅游示XX县的创建力度,发挥旅游示XX县的辐射带动作用,调动各方面发展旅游的积极性,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第6篇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对比,以寻求解决这些困惑之途径:

困惑之一:传统型旅游为主,现代型旅游产业没有形成竞争优势。较长期以来,周边城市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态势,对我市旅游业构成了强烈冲击。众所周知,邻近的常州和扬州两市其旅游资源景点远不如镇江,但其通过不断打造,形成了吃、住、行、娱、购、游产业链,外地游客视镇江仅为中转、节点型旅游地。相比之下,常州的梅园、恐龙园,扬州的瘦西湖景区,通过资源整合重组,不仅扩大了景区效应,也拉动了娱乐业和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镇江旅游景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远胜于常州与扬州两市,但其优势在传统型旅游为主的大背景下在逐步减弱,缺乏竞争力。

困惑之二:旅游环境令人费解,严重冲击旅游市场。据调查,外地一些旅行社对镇江旅游环境有这样的评价:“宁可绕开三座山,不走镇江两个丹。”少数部门服务旅游的意识不强,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依然严重,让许多本应该来镇江旅游的组团望而却步,绕道而行。这既影响了镇江的旅游发展,也严重损坏了城市形象。

困惑之三:旅游景点打造缺乏大手笔,关联衔接尚处空白。镇江景点与其周边城市相比有其独特的个性,如何体现一江横陈,三面环山,大江风貌,城市山林的特质,三山风景区怎样融会贯通,扩大容量提升质量?目前尚处于空白,资源整合难以形成,个体的景点显得单薄无力,同时镇江的文化底蕴如此之深,农业经济又独具特色,如何开拓文化旅游、科技旅游、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似乎尚处于“处女地”。

困惑之四:旅游景点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步履维艰。部门分割、多龙治水的状况多年来一直难以解决,没有改观。镇江焦山品位极高,知名度大,具有很大潜力,但由于多头管理,各自为政,严重制约了景点的发展。而其相应的一些主管部门也尚未实行改制重组,实行市场化动作,目前仍作为事业单位来管理,人员臃肿,吃大锅饭,依然凭等、靠、安过日子。

困惑之五: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制约旅游业发展后劲。近几年来,全省各市均花巨资投入旅游业,加大旅游高地建设。以2007年为例,邻近的常州、扬州分别投入20亿元和8亿元,相比之下,镇江捉襟见肘,市旅游局2007年城市促销宣传费和乡村游引导资金仅500万元,而苏州投入3000万元,无锡投入1500万、常州投入1000万。又如2009年全省旅游投资三亿元以上项目清单中可见七个城市的资金投入量。南京四个项目20.6亿元,无锡五个项目40.6亿元,常州两个项目13.2亿元,苏州四个项目18.7亿元,淮安三个项目14.3亿元,泰州两个项目17.6亿元,镇江仅有一个项目即北湖生态旅游开发项目8.8亿元。从景区景点建设上看,这几年我市都是部门或单位自建,小打小敲、修修补补,没有大投入,制约了旅游发展后劲。

困惑之六:旅游质量管理相对滞后,旅游接待水平相对较差。旅行社就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桥梁,据2009年公布的最新资料,全省共计1704家,镇江有77家,仅占全省的4.52%,我市与邻近的常州和扬州两市相比,在2001年镇江为35家,常州38家,扬州39家,基本处于同一路线,但到了2009年差距逐年扩大,镇江仅为77家,与淮安一样,而常州达100家,扬州达103家,均超越100家以上。 旅游星级饭店拥有量,代表着一个城市接待游客的基本条件。2009年公布的最新资料中显示,星级饭店全省945家,客房99446间。镇江仅为42家,客房3198间,分别占全省的4.44%和3.22%,而相近的常州与扬州两市,在2001年和我市相差不大,镇江24家星级饭店、2001间客房,常州、扬州分别为35家星级饭店3928间客房和37家星级饭店、3547间客房。到了2009年,这两市大大超越镇江,常州拥有星级饭店69家、7823间客房,扬州拥有星级饭店70家、6920间客房。而镇江仅为42家星级饭店、3198间客房,只占扬州的一半。相比之下,近十年来我市旅游接待能力发展缓慢。

困惑之七:“宜居宜游”城市基础条件具备,但游客滞留往返不多。镇江这座中小城市的确适合居住,旅游景点也很多。近期接待的一位外地游客,十分赞叹镇江这座城市很美(自然风光美),出行亦很方便,但不具备现代化都市的环境,又没有纯传统的自然生态城市的景观。这句话提醒了笔者,镇江城市的个性特征尚需要不断打造。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离不开这座城市的魅力,镇江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也同样与旅游相关联。

综上所述,镇江旅游产业发展之优势主要有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等客观条件,与其并存的七大困惑绝大部分在于主观条件欠缺。旅游产业构成传统与现代服务业的统一体,针对众多问题回顾,析其成因方能产生新举措之思路,那么究竟其构成因素存在哪些?客观地评论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转贴于中国

1.理念滞后、缺乏引导。多年来,相关部门从上到下一直将旅游列为产业发展仅停留于口头上、文字报告中,没有真正把发展旅游放上重要位置作为支柱产业来抓。不少涉旅部门对旅游产业的先导作用、关联效应认识不足,理念滞后,缺乏发展信心、缺乏引导,更谈不上合力。在统筹安排经济工作中,没有像抓大项目那样认真抓好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当前财政资金相对不够宽裕的情况下,旅游产业缺乏优惠政策的扶持,现实工作中,即使有些优惠也散布在有关政策中,难以落实到位,思想认识、理念滞后更缺乏引导渠道,从而使镇江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于周边城市。中国

2.规划落后,缺乏智慧。旅游景点规划与城市规划密不可分。镇江城市规划一直相对滞后于其它周边城市,我们仍以邻近的常州和扬州二市作一对比。今日的常州市,给人一派现代大都市的印象。扬州给人的印象是一座古色古香之城,踏上扬州城区给人一种宜居的美城之感。据了解,扬州的城市规划设计邀请的大部分是扬州本籍的省社科院专家学者,吸纳了苏州风格与本地特色。而镇江一味崇洋,高薪邀请的美国所谓洋专家未能结合镇江本土特色,形成许多败笔,相形见绌。旅游景点规划缺乏大智慧、高起点和宽眼界。景点与景点之间规划连接仍基本处于空白。当前,我市南山风景区和北部滨水区规划保护面积已占主城区面积的三分之一。三山风景区怎么融会贯通、扩大容量、提升质量,目前仍停留于口头上所谓的“珍珠项链”之称。规划龙头作用的滞后,使得高起点空位、高水平谋划、高效率落实旅游产业发展将成一纸空文。

3.体制乏力,缺乏活力。改革开放30年了,镇江涉及旅游的相关部门尚未进行改制重组,市场化动作难以整合,旅游产业发展的今天,体制与之不相配套,如何谈及振兴二字。体制相对乏力,活力又从何而来?人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

4.宣传不力,影响不够。近年来,全市举办了多次旅游商品推介会、联谊会等,但宣传效果不佳,一般仅单体宣传,形成不了合力。打造旅游系列一条龙产品以及外包装上缺乏竞争力,从而与周边城市相比影响不够。

5.设施陈旧,接待不力。由于我市旅游产业化程度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星级宾馆数量较少,加之档次也低,形成不了梯次结构,难以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同时,餐饮业水平档次也够不上,与之配套的旅游商品以及各类旅游市场尚未真正形成,接待硬件设施较差。接待软件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缺乏,加之涉旅单位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在宁镇扬旅游图中,绝大多数游客仅将镇江作为一个节点旅游看待,留宿人员不多,从而使我市旅游收入相对偏低。

6.资金短缺、后劲乏力。资金投入无论在旅游项目上还是基础设施改善上,镇江相对滞后,资金短缺这一问题在目前财力尚不宽裕的情况下难以解决,严重影响了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笔者以为,镇江旅游产业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巨大资源优势,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加快镇江旅游产业发展必须立足于镇江现有的状况,扎实地从一点一滴基础上认真对待,历经思维转变转型升级、政策引导体系建设等主要环节,贯穿其中的主线,即创新战略。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第7篇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全省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的指导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部门联动”的发展战略,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旅游业已成为山东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站在新起点,寻求新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这是加快山东旅游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新定位、新战略,不仅对于全省旅游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进一步推动山东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必须紧紧把握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旅游业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行业,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国内外广大旅游者的多样性旅游需求。实践已经证明,旅游产业是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最佳载体之一。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建设旅游强省,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迫切要求。

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是推动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山东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去年山东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二,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经济大省。跨入“*”,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紧紧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促进又快又好发展这一目标,推动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要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必须依靠优势产业的强力支撑。旅游产业是公认的“朝阳产业”和“动力产业”。旅游业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吸引投资、出口创汇、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繁荣经济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50年至2000年的50年间,世界旅游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达7%,超过了汽车、钢铁、石油等传统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的报告,2005年,世界旅游经济总量达到6.2万亿美元,占同期全球GDP的10.6%,旅游就业人口2.2亿人,占世界总就业人口的8.3%,旅游投资9180亿美元,占全球总投资的9.4%。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2005年旅游总收入7686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4.2%,成为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近年来山东旅游业发展迅猛,已由国民经济的弱势产业迅速成长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明显提高,2005年山东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比重,由1998年的3.7%提高到5.6%,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出全国1.4个百分点,2005年,山东旅游总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为13.5%,同期山东GDP和三产增加值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0.1%和8.1%,山东旅游产业占全国总量分别比全省GDP和三产增加值占全国总量比重高出3.4和5.4个百分点。目前,在我国经济面临国内投资过热和消费不旺、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的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因其独特的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力大的产业属性,能全面拉动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进一步增强山东经济发展的活力,为建设经济强省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

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需要。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2005年山东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0.4∶57.5∶32.1,山东第三产业的比重低于全国8.2个百分点,比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低12.1、3.1、7.9个百分点。全省17个市中只有济南、青岛、日照、临沂4个市第三产业比重高于全省比重(济南46.7、青岛41.6、日照36.1、临沂34.3)。山东三次产业结构失调的重要原因是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这已成为制约山东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把旅游产业作为突破口和重中之重,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先导和带动作用。山东旅游总收入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10.6%,提高到2005年的17.5%,提高了6.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7个百分点,但比江苏、浙江,广东、四川分别低109、8.3、2.2和7.9个百分点。上述四省服务业比重均明显高于山东,其中旅游产业的拉动作用是重要因素。加快旅游强省建设,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整个服务业中的综合、关联和拉动作用,才能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需要。旅游产业具有国际性、开放性。旅游业是我国最先对外开放的先导产业。良好的旅游环境,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投资环境。旅游业是吸引境外人士来华的主渠道,也是吸引外商从事经贸合作的重要途径。旅游业已成为对外招商引资的热点。旅游业是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形态,旅游创汇成本低、效益高。旅游业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每年来山东的数以百万计的境外游客,通过在齐鲁大地观光旅游,目睹山东和全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和成就,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体会山东人民的热情好客,进一步树立和提高了山东乃至中国的国际形象。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强人们的对外开放意识,进一步营造对外开放氛围,改善对外开放环境,不断提升全省对外开放水平。

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是构建和谐山东的需要。旅游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古人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旅游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开阔胸怀,健康身心。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走出家门,流连于祖国的名山大川,感受灿烂的中华历史文化,目睹全省各地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变化,将大大增强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山东的热情,激发敬业奉献精神,增进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人性化、个性化、细微化的旅游服务,使旅游行业成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旅游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旅游既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是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2005年山东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超过1.4亿人次,已大大超过全省总人口,山东已成为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的安全、文明、和谐的旅游目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在山东各地参加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多姿多彩的旅游活动,成为平安山东、文明山东、和谐山东最生动的写照。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第8篇

庄河是中国北方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从“辽南小桂林”冰峪沟到“东北生态第一山”天门山、“海上盆景”海王九岛,再到步云山温泉、银石滩、天门山、蛤蜊岛、城山古城……这里触目皆是风景。

?近年来,庄河先后被确定为“中国生态建设先进县(市)”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现已形成汇集回归自然、生态海岛、休闲农业、特色庄园、农家体验、古村古镇、观光教育等多种发展模式的乡村旅游体系,旅游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优越的生态环境更让庄河人在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有了十足的底气。

这里是个不要门票的生态大景区

庄河有365个村,365条河,因庄庄有河而得名。庄河不仅有庄有河,更有山有海,有迷人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这里的山有层次,海有奇观;这里河川植被茂盛、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这里四季分明,风光秀美,宛如人间仙境;这里盛产多种独具特色、绿色有机的山珍海味、农产河鲜,被誉为“蓝莓之乡”、“草莓之乡”、“歇马杏之乡”、“大骨鸡之乡”、“苹果之乡”、“水稻之乡”和“东方蚬库”。

庄河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一区”、“三带”、“产品”、“十大景区”。

其中,“一区”指的是步云山温泉经济区,包括步云山温泉小镇以及分布于全市众多乡镇的温泉旅游资源。

“三带”?指的是北部生态旅游观光带,主要包括冰峪国家AAAA级旅游区、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辽南第一峰步云山、城山古城、银月湾、玉泉河等自然山水生态游;中部休闲农业观光带,包括天一庄园、常青树休闲庄园、银石滩、御果蓝莓、隆鑫庄园、度仙谷、馨悦花卉等各种休闲庄园、观光采摘园、生态观光园等;南部海岛风情观光带,包括海王九岛、石城岛、黑岛(古战场)、蛤蜊岛等海岛风光和海洋渔业旅游。

“产品”指的是自然山水型旅游产品、温泉理疗型旅游产品、海岛风光型旅游产品、历史人文型旅游产品、休闲农业型旅游产品、宗教文化型旅游产品、文化艺术型旅游产品、城市风光型旅游产品。

“十大景区”具体包括冰峪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海王九岛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步云山温泉、天门山AAAA级国家森林公园、天一庄园、黑岛旅游度假区、蛤蜊岛旅游区、城山古城旅游区、冰峪酒庄。

与此同时,庄河市结合发展休闲农业,实施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因地制宜推出吴炉、仙人洞、步云山、徐岭的水果;桂云花、大营、塔岭、仙人洞的蓝莓;光明山、长岭、城山的草莓;太平岭的歇马杏;蓉花山的葡萄;塔岭、仙人洞、鞍子山的食用菌;鞍子山、大郑、兰店的蔬菜;青堆生姜;荷花山的大骨鸡;黑岛的鸭蛋;石城的水产养殖业;王家的夷虾扇贝等地方特产和70余个“一村一品”专业村,为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奠定了产业基础。

政府搭台子 企业唱大戏 专家当导演 农民扮主角

近年来,为了推动乡村游发展,庄河市制定了《大力发展乡村游工作方案》,明确旅游、农业等部门为牵头单位,乡镇为组织实施单位,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出台推动乡村旅游及农家乐发展的工作措施和奖励政策;积极开展新农庄建设的督导和技术服务工作,努力推进全市休闲农业由零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针对各乡镇不同的资源特点,探索特色发展路径。

有关部门先后组织12个涉旅乡镇党委书记赴外地学习考察,从区位、资源、经济、文化、政策的方面深入分析典型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庄河实际情况加以借鉴,确定正确的发展思路,使自身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

如今,“生态庄河”已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亮丽名片。庄河市在引进乡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优中选优,而且特别重视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持续影响,从而走上了一条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道路。庄河全市现有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7个特色旅游乡镇、12个旅游专业村、35户辽宁省星级农家乐,具备农业旅游功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25个,休闲农庄30余个。这些旅游点特色各异、功能完备,内容涵盖“优质产品、科技示范、特色餐饮、民俗风情、开放参与”等,可满足广大游客的餐饮、住宿、会议、休闲、度假、观光、采摘、体验、疗养、健身等多方位的需求。

为了发挥龙头企业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庄河市还在各不同类型的旅游项目中重点扶植起一批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休闲农业新理念、新服务、新功能的示范推广基地。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促进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

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庄河市坚持创新原则,聘请规划和技术专家,对园区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设计,使每个旅游项目主题鲜明,功能区分科学,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先后邀请农业部休闲农业处领导、北京交大旅游专家、西安交大旅游专家、台湾休闲农业专家来庄河考察乡村旅游发展情况,传授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从理论上、实践上对发展乡村旅游给予指导。

相关部门、各乡镇领导和旅游景区负责人在听取专家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系统报告后,对乡村旅游的概念、意义、作用、功能等方面有了明确认识。各旅游项目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制度逐步完善,实现了工厂化、企业化运作。

开发乡村旅游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应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把农民作为主体,真正让旅游业变成农民致富增收的路径。

正因为如此,庄河市政府专门出台多项措施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一是加强引导。责成有关部门加强指导,要求相关乡镇、村必须有专人负责联系、协调、指导、督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开展。共青团、妇联负责组织、指导有条件的农村青年和妇女积极开发休闲农业,参与农家乐经营;二是实行规范化管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乡镇、村按照“农家乐”标准,指导农家乐经营户按统一标准改造提升接待设施和卫生环境,对农家乐经营业户进行相关行业培训;三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家乐经营户接待设施的提升改造给予适当奖励,同时争取大连市旅游局对开发建设档次高、效益好的项目和经营户给予政策扶持;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对外宣传中,将乡村旅游纳入整体旅游产品宣传方案,同时将乡村旅游作为独特产品、独立版块侧重宣传,“农家乐”业户信息;六是充分发挥龙头景区的带动作用。如仙人洞镇以冰峪沟旅游区为核心,以天门山为辅助,以仙人洞镇餐饮、住宿接待设施为配套,拉动周边农民参与旅游经营,销售农副产品。

“生态+文化”创意新版“美丽庄河”

如果把乡村旅游产业比作一个人,那么生态就是人的身躯,而文化则是人的灵魂。换句话说,要打造乡村旅游的特色和品牌,不断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光有优越的生态环境是不够的,还必须将有形与无形相结合,引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大力推动“生态+文化”的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对庄河市农业和旅游业下一步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本着“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庄河市将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产业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餐饮文化、节庆文化等元素注入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中。

庄河有满、蒙、回、朝鲜等16个少数民族,利用当地的少数民族资源,将其民族文化加入到乡村旅游中来,开发民族风情表演、民族风味小吃、民族特色产品、民族服装等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以浓厚的民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集聚区域的旅游特色。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尽管很多农村铺上了水泥路,盖了很多小楼房,但辽南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不能丢。一些典型的农村风貌、农村习俗、农村节庆、民间技艺、民间表演等,都可以作为乡村旅游的特色重点项目来开发。

庄河有很多发达的农业产业基地。这些产业基地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质。充分挖掘与产品、产业相关的名人、作品、食用功效、吃法、种植特点等,并将其整合在一起,融入到乡村旅游项目中去,还可以开发出一系列与产品相关的特色旅游纪念品。

庄河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先人就生息在这里。老祖宗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在乡村旅游项目中穿插历史文化、民间传说,可以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

庄河市有法华寺、五老宫、圣水寺、海峰寺、双泉寺、兴隆寺等众多寺庙。对现有的宗教文化进行充实和放大,增强游览性,并将寺庙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可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餐饮文化包括当地特色的饮食文化、季节性食补文化、民族饮食文化、特色食材烹饪文化等。餐饮是乡村旅游中重要收入来源之一,餐饮文化也是一大卖点。每个游客都希望吃到有特色的饮食,特色饮食很容易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