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

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依据社会需求、学校定位、专业特色,首先明确本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是根本。武汉轻工大学是湖北省属高等院校,办学定位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培养目标——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确定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从社会、企业、校友和在校师生等各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制订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学习产出效果”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具体为:(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2)具备较强的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各种手段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3)掌握力学原理、工程材料、工程结构的基本理论等专业基本理论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4)具有进行工程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2.人才培养计划

依据专业培养标准的学习效果目标、整合课程,制订设计项目等实践环节,编写每门课程或设计项目的课程大纲和课堂教案,并明确各课程与设计对专业培养标准的贡献,最终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经过两年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制订出具有CDIO思想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意识的2013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首次制订了面向学生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以学期为单位列出本科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降低了总学时和必修课比例,选修课选择性较大,并给出选课指导。对于“本科生综合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给出了具体要求,可操作性强,以人为本,合同式教育教学真正体现。本方案实践教学环节比例提高较大,占28%。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体现了CDIO把工程实践作为工程教育的背景环境的特点(土木工程专业<建工方向>主干课拓扑图见图1)。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先后建立了10余个专业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实行多重考核与评价方式。

3.课程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13-01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面向铁路运输生产和管理一线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英语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各项规章制度和组织管理办法,掌握铁路客货运输设备、行车设备的操作方法,具备铁路调车、接发列车、列车调度、客运组织、货运组织、行包运输组织等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根据教务处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有关要求,我们结合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相关要求和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出如下意见:

1、将“计算机基础”,学时由原来的6学时改为4学时。计算机目前已不是新鲜事物,所以,不用花那么多的学时,更多的时间学生可以自己去学习。

2、“应用文写作”课程从小学就开始学,我们大学究竟讲什么,很多内容很不实用,所以建议改革课程内容,课时不超过2学时。

3、在第一学期将认识、顶岗实习与专业认识、安全教育整合作为一门课,只开前3-6周,周学时为2,调整到学期中,与主要专业课适当的衔接,有利于理论实践相结合。第二学期不变。

4、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就业岗位较明确,男女生适合做的工作分的较清楚,所以建议开设8学时的(系定选修)限选课,一方面是对主要专业课的补充与强化,另一方面,使男生和女生在自己可能从事的工作上多学多训,而不是随着男生或女生去学将来根本不可能从事的工作。比如“女生将来绝对不会干调车”。设想如下:

5、每门课程都应该有可展示、可考核的成果。

6、将“铁路行车组织”(原236学时)划分成“接发列车工作”、“调车工作”、“车站作业计划与统计”、“列车运行图与调度指挥”四门课程(共268学时,增加原因为增加了接发列车的实训学时,原来非正常接发列车情况讲得少)。

7、将“铁路货运组织”(原136学时)划分成“铁路普通货物运输”、“铁路特殊条件货物运输” 两门课程(共136学时,学时无变化)。

8、将“铁路客运组织”中“客运服务礼仪”部分作为系定选修课单独提出来作为一门课,周学时为2,强化学生的客运服务技能。

9、增加“危险品基础知识”课程,主要是针对学生从事安检、货运等工作,需要了解一些关于危险品的知识。

10、增加“站细编制基础” 课程,《车站行车工作细则》在是车站最基本的规章,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了解《站细》,一方面能强化、应用所学知识去编制《站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尽快熟悉现场实际。

11、增加“情绪控制与压力缓解”课程,替代原来的“运输心理学”,明确课程讲授的内容、方向。

12、增加“铁路客运规章”、 “铁路货运规章”,客运、货运规章都一样重要,而且学生在未来的岗位上非常实用。

13、取消“铁路运输收入”、 “运输心理学”、“铁路运输企业管理”、课程。

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育模式 阶段性成果 创新点

1 培养高端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主要尝试

(1)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研究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原有教学进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差距,找到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

(2)课题组成员与领导一起参加“新加坡职业教育理念”学习及南洋理工学院等学校参观访问,切实感受到“教学工厂”、“无界化校园”等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为本课题研究开拓了新思路。

(3)在改革初期,依据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及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调查、分析,同时配合学院骨干校建设,以学院“百门课程”建设工作为契机,构建“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讨论、分析、建立“项目式课程标准”、“模拟真实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方案”、“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及“项目式教材”模版。

(4)正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且得到了落实。组织2010级和2011级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了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方案实施及典型工作任务实训。组织2009级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了顶岗实习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企业和学院领导的认可。

2 实践过程的阶段性成果

2.1 服务学院骨干校建设,以“百门课程”建设工作为契机

首先,通过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未来从事工作的希望,即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岗位要求等调研,确定我院计算机专业定位,及其所涉及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归纳为行动领域,最后根据我院具备的具体教学条件,将行动领域转换成计算机专业的学习领域,完成2012级三个专业进程的建立,同时确定了专业核心课程。

其次,完成了2010到2011级多门课程的课程改革任务,建立了项目式课程标准,模拟真实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过程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如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VB程序设计、C语言编程技能训练、数据库技术应用、ASP技术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和Java程序设计等。

最后,课题组成员在专业授课的同时进行项目式教材的编写。完成了《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化教程》教材的编写和《Flash CS4 动画设计与制作实训教程》教材的编写,均已正式出版。

2.2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探索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初步对2010到2011级学生,尝试了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能力为中心、以获得计算机职业资格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3 校外实训基地的拓展和合作关系的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

建立了天津安吉网络通信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嘉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天津市益欣天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天津市龙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4个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加强了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聘请企业工程师到我系兼职任教,同时派出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兼职,积累项目实践经验,获取行业最新资讯,开拓专业视野,形成了兼职与专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3 实践过程的主要创新环节和改进计划

3.1 服务区域经济,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培养高端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预计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1)结合本地区区域经济特点,形成特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构建以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能力为中心、以获得计算机职业资格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3)依据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项目式课程标准,模拟真实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过程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项目式教材。

3.2 研究工作的推进计划

(1)继续修订和完善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2)进一步实践“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能力为中心、以获得计算机职业资格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3)实施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完成2013级专业进程修订。配合学院骨干校建设,以学院“百门课程”建设工作为契机,完成 “项目式课程标准”建立、“模拟真实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方案”编写、“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建立及“项目式教材”编写等任务。(4)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训基地使用程度,规范实训基地建设,编写合作文件,签订用人和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5)为专业教师创造企业实践机会,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

4 前期研究计划落实情况的评估及调整研究计划的建议

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按照学院工作安排,现将2020年5月我到学院工作至今开展的工作情况作简要总结报告,对下半年工作计划简述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熟悉本系教师、学生基本情况和教学开展情况。

学院现代农业系现开设2个专业,现代农业技术和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共有专业教师7人,均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全日制学生共54人。

在学院教务处统筹安排下,本系学生自2019年9月入学以来按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疫情期间开展网络在线教学。各门课程基本能够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完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尚未开展。

(二)完成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编撰。

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在海副院长的安排指导下完成了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初稿编撰工作,具体负责“考试管理规定”“教考分离实施办法”“试题(卷)库建设与管理办法”“阅卷、评分、登分及归档管理规定”“学生考场规则”“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章程”“课程考试主考、监考、巡考职责”“学生缓考管理办法”“学生考试违纪和作弊的认定及处理办法”等9个考试管理制度的编写工作。

(三)完成学院筹建期间借用的实训设备搬迁归还工作。

协调农校教师和实训物资管理人员,对学院筹建期间外借实训设备进行盘点。联系原学院筹建专业负责人组织人员进行搬迁,农业和食品专业所有借用农校的设备均已归还到农校。

(四)组织专业教师上报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安排任课教师上报实践教学开展情况,把已开设专业课程但未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列出清单,做出实验(实训)计划,上报实验(实训)所需器材和耗材的采购计划。

(五)安排学生到农校开展实践教学

根据在校学生实验、实训教学开展情况,安排农业、食品专业两个班共54名学生到农校开展化学课实验,筛选了具备实验条件的11个实验,组织开展完成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两门课部分实践教学,完成68个课时的实践教学。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组织教师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7~8月)

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格式及有关说明》的要求,组织相关专业教师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争取学院支持,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或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二)制定专业建设规划(8~10月)

制定专业建设3~5年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办学总体目标,明确招生规模,制定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做出相应的实验(训)室建设规划,提出专业群建设规划,提出课程建设规划,提出科研项目平台建设规划,提出校企合作双元育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规划。

(三)推进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7~12月)

目前学院现代农业技术专业2019级全日制在校学生30人,2020年计划招生50人。在校生自2019年9月入学至今已完成1学年教学,公共基础和部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已经上完,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学期教学计划安排,秋季学期计划开设5门专业技能课程,其中有3门课程总共216学时,其中实践教学学时72学时需在户外实验田地开展教学。系部计划招集相关专业教师在职教园区周边地区、曲靖农校、学院北面空地等地进行调研,寻找实践教学用地,以满足目前现代农业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教学需要。

根据现代农业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2020年秋季学期教学计划安排,开学后上述两个专业在校二年级学生和即将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将开设《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十余门专业课,其中实践教学学时约占总学时的30%。学院现有5个农业和食品专业实训室配置了部分实训设备,但因缺少实训用具和耗材,不能开展实践教学,为了确保实践教学正常开展,充分利用已有实训设备,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计划配合实训中心等部门,尽快推进实训耗材采购和实训室的建设工作。

(四)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比赛(7~12月以比赛时间为准)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和学校组织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通知和相关文件要求,积极组织教师个人或团队参加比赛,以赛促教,通过参加比赛,促使教师加强学习,得到锻炼,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

(五)组织教师参加“1+X”证书制度师资培训(8~9月以通知时间为准)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要求,提升学院专业教师实施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教学的能力,促进学院相关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计划安排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教师,参加由培训评价组织举办的线下师资培训,

(六)启动专业课程标准制定工作(8~12月)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稿后,组织专业教师制定课程标准。原则上每一门课程标准由两个以上专业教师协商、配合共同完成。每学期每个专业完成2~3门课程标准的制定。

(七)完成学院各部门安排的各项工作

(八)完成学院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九)完成其他临时性工作

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根据伊州卫人函【2015】23号《关于上报“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千百十“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加强我院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和开发,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推动医院发展,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卫生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卫生人才的思想,始终坚持科技强院,人才兴院的发展理念,按照全面提高及重点培养相结合,培养卫生人才和引进卫生人才相结合,结构调整和合理配置相结合的工作思想,切实搞好医院卫生人才的培养,教育和使用,充分调动医院人才的积极性,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卫生人才保障。

二、培养目标

  1、积极推进卫生人才全员培训,真正使我院每周的科内业务学习例行化、制度化,提升我院卫生人才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2、争取在3-5年内培养重点骨干30-50名,培养行业高精尖人才20-30名,培养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5-10名,坚持数量服务质量、宁缺毋滥,根据人才数量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评选基数。

3、采取不同培养措施,重点从项目、科研、岗位、实训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对卫生人才实施全方位培养,并按照“一人一案”的要求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开展个性化的管理和服务。

三、具体实施办法

(一)卫生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深入我院调查本院卫生人才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调查出来的突出问题,研究决策本院未来2-5年卫生人才工作,把卫生人才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制定卫生人才分类标准。

Ⅰ类卫生人才:学科带头人;

Ⅱ类卫生人才:通过培养或引进的高精尖人才;

Ⅲ类卫生人才:科室骨干;

(三)做好卫生人才培养计划

1、院内重点培养Ⅱ类卫生人才、Ⅲ类卫生人才,加强“三基”的训练。第一是“技术三基”训练,即通过医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专业技术素质;第二是“品德三基”的培养,即道德基础培养、法制基础教育、心理和社会基础知识教育。使医护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并通过医学心理学与社会人文知识教育,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从而提高服务意识与水平。另外,对Ⅲ类卫生人才还要实行轮转锻炼,每轮转一个科室,经考核合格才能轮转下一个科室。

2、定期组织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倒讨论、危重病人护理等活动,充分发挥Ⅰ类卫生人才和依托本院的援疆干部对Ⅱ,Ⅲ类人才的帮扶带教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指点、加以指导、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的工作失误及时指出,全面提高本院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3、评选工作每三年开展一次,各科室按照Ⅲ类卫生人标准才选拔20-30名,从Ⅲ类卫生人才中选拔Ⅱ类卫生人才10-20人,从Ⅱ类卫生人才中选拔Ⅰ类卫生人才5-10名。坚持数量服务质量、宁缺毋滥,根据人才数量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评选基数。

4、积极配合经伊犁州党委组织部、伊犁州州人社局评定的高层次人才库的工作,伊犁州财政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人才津贴的发放,对入选高层次人才库的重点骨干人才每人每月发放200元、行业高精尖人才每人每月发放500元、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每人每月发放700元人才津贴。

三、评选和管理

1)评选范围:打破论资排辈,以20-50岁中青年人为培养重点,围绕“千百十”人才工程确定的目标任务,打破身份、户籍领域限制,凡在伊犁州友谊医院工作两年以上,本科生工作三年以上的卫生人才均可纳入评选范围。

2)评选标准:政治立场坚定,遵纪守法,爱党爱国爱疆,扎根伊犁发展;具有解决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学风朴实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交大的培训潜力;有良好的科学基础和较高的专业水平。

科室骨干评选条件具备以下条件3项以上:

1、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操作,能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病例的诊疗工作;

2、进修医师讲授专题讲座不少于10次;

3、有带教2名以上住院医师或进修、实习医师经历;

4、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专业叙述论文4篇以上(限前2名作者,其中2篇为第一作者);

5、任职期间内参与编写医学类专业教材1部(编委以上);

6、任职期内参加国家级以上本专业学术交流会议,并有学术交流论文3篇(议论文集为准)。

 

高精尖人才评选条件具备以下条件3项以上:

1、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操作,能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病例的诊疗工作;

2、具有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对本专业下级医师的指导能力,在任职期内为下级医师、进修医师讲授专题讲座至少10次,有带教2名以上住院医师或进修、实习医师的经历;

3、能根据本专业工作需要提出科研课题,完成课题设计,组织实施,撰写总结报告(任职期内须参与1项以上院内本专业科研课题,以项目合同书为准);

4、参加地州市以上科研项目1项(限前5名,以项目合同书为准);

5、获地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1项(以奖励证书为准);6、在任职期内有本专业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专利证书为准)。

学科带头人评选条件具备以下条件3项以上:

1、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能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重大病例的诊疗工作;

2、具有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对本专业下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能力。地州市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在任职期内为下级医师、进修医师讲授专题讲座至少15次,有带教2名以上住院医师或进修、实习医师经历;  

3、在任职期间,主持或作为主要承担人完成的科研项目在工作中取得显著效果,并编写课题设计或实施意见,组织实施、撰写总结报告或论文(在任职期内参与2项以上院内本专业科研课题,以项目合同书为准);

 4、参加自治区以上科研项目1项(限前5名,以项目合同书为准)。

 5、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奖励1项(以奖励证书为准);

 6任职期内获得自治区以上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颁发的专业性奖项1项。

3)评选程序:按照个人自荐、科室推荐、组织推荐等多种方式进行推荐,评选结果经友谊医院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向全院公示,并上报上级部门审批。

 

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方案

0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行各业都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尤其IT产业,一线技术工人接触的都是最先进的设备,这就要求生产一线的骨干、技术人才不仅要有先进的专业知识,还要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计算机专业学生理应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与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知识抽象复杂,应用性、实践性又很强的一门专业课程,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配置管理等技术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掌握。本文将通过自身教学体验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求,就《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进行分析研究。

1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1.1教学条件的准备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现有的实训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充分利用现有实训资源基础上需要改善实训条件,“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室应配置投影仪、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网络工具等教学硬件资源,充分运用一些演示软件、模拟软件、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学网站等组织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老师需要较高实践操作能力,具备双师素质,应为专任教师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作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也可聘用企业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相关项目的兼职教师。

1.2课程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应采用组长负责制,并明确规范组长职责及成员间的协调关系。组长应全面负责该课程,既要抓好授课又要组织好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精心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材或编写教材、制定实训课程质量标准和编写实训指导书。该组其他成员在教学过程中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协助组长不断完善该课程设计开发。

1.3课程主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内容设计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融合,把课程设计为十三个项目如表1所示,通过这些项目学习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项目序号

项目内容

学时

地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参观

4

“教、学、做”一体化教室

数据通信、OSI的物理层/标准网线制作

6

数据链路层/以太网组建

8

网络层/IP地址、子网掩码的配置及网络地址规划

6

传输层及应用层/常见命令使用

6

交换机的原理及配置

6

子网规划/VLAN子网的划分

6

路由器的原理及配置

6

Windows Server2003操作系统基本设置及用户管理

6

Windows Server2003环境下服务器配置及应用

6

十一

计算机网络管理命令及管理软件的使用

4

十二

网络安全知识、杀毒软件及防火墙的配置

4

十三

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 素质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顺利实施,教育资源的整合,如何促使不断增长的大学生群体健康发展,怎样把他们培养成为具备优秀人格、健康心理、社会责任感、诚信等优秀品质的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大学生是否全面发展,不仅仅表现在德智体中,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将心理健康纳入考量学生素养的标准体系中。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家庭教育逐渐结合起来,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在北美、欧洲和日本,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追求的重要目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首要正式任务。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制度、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虽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比较晚,但是我们的起点高,发展迅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的大力推动下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形成了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其中指出:“创造高质量的工作有赖于高质量的劳动大军,而高质量的劳动大军的培养正是由高等教育与‘技术和职业教育’一起来完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修订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这是该组织为统计各国教育情况而制定的“教育统计标准”,反映了世界多数国家教育体系的共性部分。该《标准》按教育体系的“发展阶梯”划分为7个层次,其中第5层次包含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该《标准》把第5层次划分为“5A”和“5B”两种类型,“5A”是“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高技术要求的专业课程”;“5B”是一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主要通过社区学院、应用科学大学、技术大学等高等工程教育院校来培养。

我校思政部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及《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实施方案。方案包括课程实施方案、日常咨询实施方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三项内容。

方案涉及课程学时、学分设置、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内容设置及咨询对象、咨询类型、咨询方式等,也较为详尽地提到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引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举措。自2013年3月1日执行以来,心理健康教研室在思政部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如期进行,还将纳入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方案主要围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维目标制定,一是对教师进行优化,二是对学生进行优化,三是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

首先,基本途径:全面渗透常态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做心理健康的主宰者。发挥大学生心理社团和学生心理骨干的积极作用。强调开放式和参与性,以能力为本,以课题设计为主的教学设计。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中心途径:专门教育与辅导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各因素有机结合,共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按照学分学时1:16比值计算,共32学时。其中16学时为课堂讲授,16学时为心理咨询、个体、团体辅导、心理讲座、心理普查等活动。

最后,支持性途径:协同开展实效化。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心理保健的基本体系中,利用多种支持性途径协同开展教育工作。加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使校园心理咨询网络和其他心理咨询网站更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实现远程心理求助或专家求助,也可在网上实现与其他同学沟通聊天。

参考文献:

[1]梅国英.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2]詹启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层次结构模式[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

[3]廖桂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05).

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范文第8篇

摘要:社会工作介入实务服务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前期的“分析预估”。文章结合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跨学科的分析研究,提出要从整体观、参与调查和比较研究中对社会工作介入的前期展开全面深入地调查,以此才能把握案主的问题症结和需求所在。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对如何提升“分析预估”能力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社会工作介入的有效性提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社会工作;分析预估;人类学;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013-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支持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这是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战略部署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工作推进。但由于社会工作舶来于国外,该专业的理论与方法皆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吸收,因此社会工作在我国似乎还有些“水土不服”,导致一些理论在中国的应用效果不佳。[1]一些社会工作的方法在对案主介入的过程中也面临操作误差的问题,引起案主的不适,以至于中断了后续实务服务。从宏观方面讲,这是社会工作在我国生根、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如果我们从微观来考察,社会工作的介入也常常面临问题,譬如,介入的效果不佳、采取的方式不合理、对案主的需求了解不多等,不一而足,所产生的问题令案主产生“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的错觉,常常难以收获比较好的效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导致这些问题呢?职是之故,笔者跟进众多社会工作介入项目,发现其中介入环节的问题。通常意义上,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由背景介绍、分析预估、服务计划、服务计划实施过程、总结评估、专业反思等六个部分组成。我们认为,在这六个部分中,前期对案主问题的掌握程度是最为关键的,不仅仅涉及到后续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效果,更重要的它影响甚至决定了社工服务的成败。因此,本文将结合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跨学科分析研究,以期为社会工作介入效果的提升提供一种借鉴和启发。

二、“分析预估”的跨学科分析

诚然,在整个服务的计划安排中,背景介绍和分析预估两个阶段是开展服务的重中之重。在介入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案主的问题症结所在,切不可草草地预判评估,单纯地走程式化的过程,敷衍了事。事实上,案主所处的社会环境和长期的心理问题,常常使问题的展现曲折,令社会工作人员产生迷惑和误判。因此,要把握案主的真实需求并非那么容易。以目前社会工作教科书上提供的方法,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对案主的背景、需求做深入全面的掌控。

在文化人类学中,研究者一直秉承整体观,即将社会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把握其中某个文化现象和人物行为,常常结合所在的社会条件、社会结构、文化体系等去分析定位。[2]因为人类学强调任何的人和事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整体下展演的,任何一个文化现象都不能从整个系统中割裂开来,孤立地加以理解。同样,在社会工作实务当中,若不能对案主的情况有所理解,而匆匆对其进行开展服务介入实施方案,是一种草率和渎职的表现。因此,在社会工作介入之前,必须对案主的生活背景、人际交往、生活习惯、教育程度、经济收入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理解案主当下的问题症结和未来的需求。

当然,要把握问题和理解需求,社会工作需要依赖于科学的调查方法。就目前而言,在社会工作学科教育中,对调研方法的强调还处在初级阶段,以至于学生在了解案主需求的时候,想当然地认为案主的症结在哪里,需求是什么。因此,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面而言,这种做法应该加以纠正。人类学的调查方法,即马林诺夫斯基创导的“田野调查”,强调调查者必须跟被调查的对象有长时间的接触,深入访谈,并且提倡在所处的环境中长期生活,以此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社会,对当地人的所思所想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3]同样,在社会工作介入的前期,我们不应该急于实施计划方案,而应该对案主及其社会关系、生活环境进行全面细致地访谈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服务计划,达到真正为案主服务的目的。

然而,社会工作者常常面对的案主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经历过异样的生活经历,具有多样的文化逻辑,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还需要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才能在社会工作领域游刃有余。事实上,人类的文化行为有其特殊性,但更多的又具备一定的普遍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结合。在人类学中,比较研究亦是其重要的方法之一。人类学强调在两种或多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比较,发掘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共同性和差异性,最终总结出某种规律或通则。[4]由此可见,人类学中的比较研究亦是社会工作需要借鉴的,某种规律或通则常常能指导社会工作者在面对同一类问题时采取一贯的介入手段,能够形成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分析预估”能力提升的实现途径

以上提及的整体性、深入性和比较研究,是从文化人类学中获得的启示。这些启示对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创新应该大有裨益。那么,如何才能提升社会工作人才的“分析预估”能力呢?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

1.加强社会工作介入的调查方法的培养。目前学科所开设的社会调查方法一般是针对社会学的调查,没有专门有针对性地为社会工作专业实施的,由此产生的社会工作可接入与实际的调查方法脱节,造成对案主的问题症结和实际需求理解不够,最终导致社会工作的介入服务中断或失败。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学科组在安排{查方法课程时,应尽量将方法课程与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结合起来,强调调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在学习期间理解调查与接入服务的相辅相成关系。

2.强调实施介入项目的可行性。在社会工作介入之前,作为指导老师,我们应该严格分析学生所制定出来的介入实施方案,对其可行性、实用性和预期效果进行推演分析。对于单纯照搬照抄的实施方案应予以否决,对确实可行的介入方案进行总结和经验推广。因此,只有达到要求的计划方案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实施阶段,在此基础上,对实施的方案还需进行收效的评估和专业反思,总结成败的经验,以便为以后项目的实施提供启发。

3.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科学的实证精神。在平时的教育培养中,作为教师而言,应该对学生的社会科学的实证精神予以灌输和教育。社会科学跟人文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社会科学强调科学地调查方法和与之相配合的实证精神,而实证精神的特点之一是对调查的重视和运用。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教育培养为契机,努力培养学生们的实证精神,认真指导学生以敬业、勤勉、实用的工匠态度对待每一个实施项目。

四、小结

社会工作介入的实务服务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前期的“分析预估”。结合文化人类学的知识,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跨学科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要充分运用人类学中的整体观、参与调查和比较研究等思路与方法,对社会工作介入的前期情况展开全面深入地调查,以此才能把握服务对象的问题症结和需求所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角度,对如何提升“分析预估”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即加强社会工作介入的调查方法的培养、强调实施介入项目的可行性、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科学的实证精神。事实上,这些方法的运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教育培养阶段教习、领悟,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卫小将.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之阐述[J].学习与实践,2012,(5).

[2]张佩国.作为整体社会科学的历史人类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3]中根千枝,麻国庆.田野工作的意义[J].思想战线,2001,(1).

[4]何勇,王海龙.文化发生终极原因溯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与社区治理秩序协同构建研究”(编号:14YJA84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