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医学心得体会

康复医学心得体会

康复医学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医康复疗法;现代康复;联系

引言

中医康复疗法以其“悠久的历史、系统的理论和丰富多彩的医疗方法”而闻名于世,近年来在国内以及国际医学界备受所重视、挖掘、整理、研究、开发之后,已有迅速的进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医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更为提高,中西医结合式的康复疗法也备受医学界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医与中医康复疗法的内涵与外延

1.中医的精髓

中医以人体为整体,以气元论,天人合一、五运六气、脏象经络的形与神具及整体恒动的理论作为约定俗成的指导思想,以直观洞察为主要思维方式,以取类比象为演绎形式,以精、气、神为人体生命三宝,将人体内气系统如精、气、神和外气系统如自然、社会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辩正论治为临床诊疗技艺,以证侯为调治目标。

2.中医康复疗法的主旨

中医康复疗法是结合疾病后期机体处于正虚状态及器质、功能同步损伤的特点,从而确立顺应自然、调摄阴阳、益气养形、积精全神、谨慎起居、形神共养、动静适宜、精气流通、协调脏腑、通调经络、养正祛邪、综合调理的康复原则,以使病残者的功能障碍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或重建为着眼点,以病残者恢复正常、回归社会、同健康人平等地分享社会与经济发展成果为实现目的。

3.中医康复疗法的精神

中医康复疗法将冶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原则融于一体,尤其强调医疗康复的作用,即以具有中医特色的传统医疗康复作为康复医学的主要康复手段。不仅具备现代康复医学所强调的多科性、广泛性和社会性,而且充分体现了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特点,不仅将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延寿作为自己与疾病做斗争的方式,而且也把残废和残疾者的功能障碍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作为自己的目的指向。

二、现代康复医学的内涵与外延

1.现代康复医学的简述

1947年,康复医学被美国医学界正式承认,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研究;1960年,康复医学成立了世界性的国际康复医学学会;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康复医学”命名为“康复医学是综合地、协调地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措施,以便最大限度地使患者达到最好的工作能力与功能”;近年,对国内外对康复公认的提法为“康复是应用所有的措施,减轻残疾和残疾所带来的后果,使残疾和残疾者能够重新参加到社会中去。”

2.现代康复医学的主要思想

西方对康复医学的认识是“康复医学是应用所有的措施,减轻残疾和残废所带来的后果,使残疾和残废者能够重新参加到社会生活中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医学的康复并非单纯的医疗,而是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在内的全面康复。

3.现代康复治疗的规程

康复治疗应先对病、伤、残者进行康复评定,然后根据其康复需要与客观条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综合的康复治疗方案。康复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通常以康复医师为主导,康复专业治疗师和相关临床医学科研人员共同协作或组成一个康复治疗组来完成,并在治疗实施的过程中根据病、伤、残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小结、调整治疗方案,直到治疗结束时为止。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假肢与矫形器技术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四大技术。

三、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的联系

1.内容的异同

共同之处,康复医疗时针对病人的整体,采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体育治疗、物理治疗等等,毋庸赘述。不同之处,是由两种“康复”方式的不同的义而引起,现代康复医学的“康复”有特定的涵义,它针对于一种经过治疗也不可能恢复到健康状态而言;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康复”范围较广,包括经治疗后也可能恢复到健康状态而言,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康复”似乎可以理解为“恢复”。

2.康复措施的差别

现代康复医学的“康复”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在内的全面康复;而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侧重于医疗康复,而对功能评定、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康复工程等方面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在促使患者回归社会,重新参加到社会生活中去,自食其力,创造物质财富,并同健康人平等地分享社会与经济发展成果的方面缺少具体措施。

3.发展阶段的不同

两者的康复对象和具体的康复医疗法也有一定的区别。如以康复疗法而言,现代康复医学的康复疗法包括物理疗法、药物疗法、饮食疗法、体育疗法、作业疗法、心理疗法、生活训练、技能训练与语言训练等方面;而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则主要有针灸、按摩推拿、气功、体育锻炼、饮食、药物、心理治疗等疗法。

4.康复对象的异同

世界康复界认为康复医疗的对象主要有十一种疾病,即心脑血管病;慢性肺病;慢性疼痛;老年病,神经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包括意外事故);肿瘤;慢性胃肠道疾病;精神疾患;酒精、药物滥用成瘾;大量吸烟。后三种疾病尚未成为严重问题,康复医疗对象主要是前八种。

四、结束语

综前所述,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与现在康复医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为了有效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必须将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和现在康复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医者仁心”的行医理念投入医护工作,才能使病人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康复医学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班级管理;特色创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46-02

收稿日期:2015-01-16

作者简介:刘树鑫(1982-),男,广东潮州卫生学校讲师,学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广东 潮州/521041)

陈燕珊(1978-),女,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护理讲师、外科及护理教研组组长,护理本科。研究方向:护理教育(广东 潮州/521041)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有了更高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慢性疾病患者数量持续上升,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明显增加,卫生服务的重点逐渐由原来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向预防、食疗、康体、保健等需求转变。在这种大环境下,我校创办了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因为顺应这种社会形势,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发展优势。但由于就读本专业的学生大多基础薄弱,且以男学生居多,管理难度较大。如何正确带领学生建设出有专业特色,团结上进的中医康复保健班班级文化,成了班主任要考虑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一、卫生中职学校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班级特点

1.中医康复保健班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这个专业的特点是男生占大多数,并且学生入学时的分数不高。虽然有个别学生入学时成绩不错,但数量较少。部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的目标较为明确,他们的动力也较为充足,来到卫生学校便是学习中医康复保健知识,以获得一技之长。而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学习自觉性不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较不明确,表现为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这给班级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2.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

我校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作为一个市重点建设专业,已经进行了课程改革并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淡化了学科意识的同时突出了技能教学。但因为康复保健专业所涉及的范围较大,涉及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福利等许多方面,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学习如《解剖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康复学》《针灸学》等等课程外,还必须积极锻炼身体,要有强健的体魄。因为从事推拿按摩工作的如果没有较好的体能和力量,那将很难胜任该项工作。

3.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学生要有较好实操能力和沟通能力

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学生推拿按摩的对象是病人。从这一点上来说,这和药剂专业或者口腔修复工艺等专业不一样。因为按摩师手法的熟练程度,力度把握的准确程度等因素对病人的影响比较大。这一方面对本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实际推拿按摩能力的同时,还要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如何创建具有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特色的班集体

1.开学之初要做好班级文化的初步创建工作

在做好开学之初的常规纪律教育、军事训练和班团干部培养等工作的同时,专业介绍也十分重要。开学之初我校邀请了本校中医教师为本专业的学生做了专业介绍,让学生对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对今后的就业形势及人才需求情况有所了解。目前,潮汕地区医院康复科、社区卫生康复中心对康复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社会上却缺乏医技类相应毕业生,近几来年中医康复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开学之初的这些介绍,不仅增强了本专业学生学习的信心,也指明了学生今后努力的方向。

2.在主题班团会活动中渗透中医康复专业特色

主题班会是德育的主要阵地。开好一堂主题班会,不但能活跃气氛,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更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心灵上得到陶冶和涤荡,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汇进学生的心灵之中。如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按照学生科的安排,组织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题开展专题班团会。本班在认真准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会课的时候,还有意识地渗入了中医康复保健的专业特色。在热烈的班团活动中,同学们都踊跃发言。学生得到了医德教育,也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

3.大力开展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见习活动

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是我市重点建设的专业,也是国家示范学校立项建设专业。目前我校拥有中医康复实训室、中药标本室、中草药园、急救实训室、药膳实训室等实训场所。我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这些实训室的作用,把握好动手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充分利用好校外资源,鼓励学生到潮州市中医医院、千禧养生堂、残联康复中心、富丽颐养中心等多家校外推拿按摩、养生保健等服务机构进行课间见习。并布置好学生写好见习心得,再在班中将优秀的学习心得张贴出来,供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充分整合好校园中的已有文化资源进行医德教育

一个教室的布置,可以体现出班集体的奋斗目标与特色。笔者让学生集思广益共同布置好教室内的文化氛围。如在教室的空白墙壁上张贴上一些医学标语,像“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等。同时也充分利用校园相关文化,组织学生参观学校中的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白求恩、南丁格尔等塑像,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组织学生做好每一次黑板报的出版工作,尽量让黑板报的内容贴近专业,体现出专业特色。通过整合校园内部的各种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中医康复专业素养。

5.积极发挥中康社团的积极影响,带动学生共同进步

作为卫生学校的特色社团,中康社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校的社团活动近几年来开展得如火如荼,而中康社团的成员主要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学生。学会生社团部定期举行社团活动,充分调动了同学的参与积极性。中康社团定期到市区人民广场、潮州牌坊街等地方进行推拿按摩等活动。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班级文化,代表了班级的形象,也是班级的生命。一个团结奋进,积极进取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工作追求。水无长势,教无定法。就中医康复保健而言,只有充分结合学生专业,发掘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体验到快乐,并自觉地组建成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参考文献:

康复医学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日子红红火火的晋城人有很多兴致勃勃的话题,谈到康复,当首推在全市率先开展康复工作的晋城市康复医院,谈起康复,会津津乐道奋斗不已无私奉献的郭院长和德艺双馨真情服务的白衣天使们。康复人用汗水、智慧和爱心先后荣膺“先进单位”、“康复之家”、“残疾人之家”、“全省残疾人康复集体”等光荣称号,羸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十五年峥嵘岁月,康复人凭借拓荒者的意志,现代经营者的眼光和魄力,把康复医院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康复医院呈现花草相映、清新整洁的环境,配置偏瘫康复器等当前最先进的康复设施,依托学习、竞赛、座谈会、助残义诊等多种形式,炼就一支敬业上进、康复实践水平信得过的医疗队伍。迄今200多名偏瘫、脑瘫、截瘫、骨折后关节挛缩等患者在这里重塑生命,找回了人格和尊严。

原阳城一中校长卫温信,2002年,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在康复医院接受康复训练一年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康复”带给他的好处,在出院座谈会上,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幅对联“广布恩泽雪化甘霖润大地,冬去寒意日照神州暖人心”,充分表达了他对康复的感激之情。

康复医学是以功能障碍为主。康复医学是医学的重要分支,是医学的第四方面,它与保舰预防、临床共同组成全面医学。着重于提高生活质量,恢复患者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由于人们对康复医学的认识与了解尚不足,甚至其它专科的医务人员也知之不多,也由于一些客观的社会原因,生了病,只找相对应的科室,很少会想到康复医学科,甚至有很多人并不知晓医院里有这个专业科室。因此,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因未及时康复治疗而出现一些原本可以预防的功能障碍,有的甚至留下终身残疾。有些患者虽然早期进行了锻炼,但由于进行得不正确或不全面而达不到理想效果,甚至有时使问题更复杂。为此,康复医院不断提升康复医疗水准,坚持“重视康复、减少残疾”这个理念,与时俱进,投资50万元引进PT、OT等康复训练器械,架构起现代意义的康复体系,应用医学和康复工程技术,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针对并伤、残者的功能障碍,通过合理训练,尽可能发展患者的潜能,最大限度恢复躯体、心理、社会、职业等功能,恢复或改善患者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以更好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最终回归社会,使患者在轻松舒心的理疗体系中走向康复,为残疾人放飞希望插上宽展的翅膀。

康复医学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草案)

为了使我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好、发展好,从而带动医院的整体发展,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出康复医学科三年(2015年-2018年)发展规划:

一、组建康复医学科的前景与意义

康复医学作为新兴的、发展迅速的学科,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康复医学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它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减少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以发挥其身体的最高潜能,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中医药诊疗技术在康复治疗中得天独厚的疗效已得到社会的认可。

近年来,正是由于有很大的患者需求群体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非常重视康复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康复医学这门学科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我院康复医学科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建设好一个标准的、规范的康复医学科,是众多患者盼望早日解除痛苦、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中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需要,更是医院发展的需要。 二、学科建设

(一)我院康复医学科现状

我院作为三门峡地区唯一一家三级中医医院,康复科的建设和发

展走过了颇为曲折的道路。无论是在科室布局,康复专业人才梯队建设、还是康复技术发展方面,远远满足不了医院发展的需要。目前,我院把原有的康复科和针灸、推拿科有机的整合起来,组建新的康复医学科,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实现强强联合,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院康复的诊疗优势,为下一步康复医学科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思路和方向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及三门峡地区各医院康复科发展现状,我院康复科发展思路和方向是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基础上有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主要针对骨关节病、颈肩腰腿疼、运动创伤、脑中风、儿童脑瘫、老年病等疾病导致的功能丧失进行康复指导与治疗。 (三)目标

利用三年时间打造成为豫西地区享有盛名的现代化中医康复中心,进而向打造晋豫陕黄河金三角地区享有声誉的现代化中医康复中心迈进。

(四)具体实施计划

我院康复医学科计划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康复病区、康复门诊、现代康复治疗区(物理因子治疗室、运动及作业疗法治疗室、语言及吞咽治疗室),中医康复治疗区(针灸部、推拿部、药浴熏蒸)。原则上病区和康复治疗区在一个平面上。

病区:康复医学科仍定位于内科系,业务上归大内科张耀民主任统一领导。

1、床位设置: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三级医院康复病区床位不低于30张。根据我院现状,2015年预备设置20张床位,2018年前达到30张以上。 2、人员构成:主任1人、康复医师4~5人、护士长1人、护士6~7人。康复医师来源拟从其它科室抽调中级以上职称和住院医师各一名,同时从原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择优选择3名执业医师。 门诊:①科室设置:由康复专家门诊、功能评定室、针灸、推拿专科门诊组成,逐步开展儿童脑瘫门诊、脑中风康复等专病门诊。②人员构成:康复专家门诊除康复科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坐门诊外,拟聘请1~2名我院国医堂的老中医专家坐诊(具体人员待定)。 现代康复治疗区:①管理设置:新建或改建面积不小于200㎡的康复治疗厅(新建地址为预留病区前空地面积约200m2 ,改建计划将现有康复科各房间打通面积约达到370m2)。开设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并逐步开展吞咽疗法、言语疗法。②人员配置:康复治疗师10人。

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区:①管理设置:开设针灸部、推拿部、熏蒸及其它中医非药物治疗。②人员配置:中医针灸、推拿医师10人。 三、设备规划

为了满足康复医学科建设需要,在充分发挥原有条件的基础上,需要配备以下设备: 1、一般设施

2、仪器

共计约150万元。 四、人才引进与培养

1、2015-2017年引进并培养中医、临床康复医师各1名,康复治疗师5名。

2、2015年将现有针灸科、推拿科青年骨干派到内科、骨科、ICU进行轮训,培养临床管理能力和对常见病的诊断、诊疗能力。

3、2015年-2016年选派4名医生及4名治疗师分批到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康复中心等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提高队伍素质。 五、加强与上级医院的合作

加强与省内、外各知名康复科(中心)的沟通、交流,与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康复中心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参加各项学术会议,定期请专家到我院讲座、会诊等。 六、引进新技术、新项目

积极学习并开展各项新技术、新项目,如:蜡疗、针刺配合运动疗法、球囊扩张技术、小周天疗法、功能针法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等,满足临床需要。

七、 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科室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各种媒介如:微信公众平台、电台、电视台进行宣传,同时加强与本地区残联、民政部门及其它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合作,深入到社区、养老机构等宣传康复的重要性及我院康复的优势,使“康复一人,幸福一家”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神奇中医体验日”等载体让人们认识康复、认识中医、认识中医院。

八、 创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

通过建立科室文化,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具有高效、创新、团结、拼搏的康复团队。我院康复医学科的精神是:厚德、仁爱、创新、完美;科室宗旨:康复一人,幸福一家;服务理念是: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通过提高服务意识,打造优秀人才队伍,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不断提升医疗质量,使我院康复医学科逐步成为享誉豫西的现代化中医康复中心。

康复医学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康复医学;理论研究;临床实践;检验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35-01

1 康复医学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在医学治疗与护理工作中,康复医学由于直接关系着患者接受治疗后身心健康的有效恢复,因此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在康复医学国际普及发展的背景下,其理论知识的研究也日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在康复医学的理论研究中,美国与欧洲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康复医学的发展正成为医疗技术的发展主流方向。就我国康复医学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康复医学理念的日渐普及和康复医疗技术的推进,都充分表现出了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广阔空间。现代康复医学主要研究的理论内容是对伤残病患者病后机体的有效恢复方法,并通过将康复评测与训练融入到康复治疗中,从而更为有效的促进患者机体和心理的康复。由于康复治疗的开展是继临床治疗后的重要工作,因此,其理论研究的过程必须强调以患者为护理中心,并在满足患者实际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督促患者锻炼并加以鼓励,从而使其机体健康状况得到有效的恢复并保持。

2 康复医学临床实践效果检验

康复医学的开展必须要与临床治疗相结合。在康复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就内外科医疗与妇幼医疗等康复医学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复查医学在临床中的开展不仅有效促进了及脑瘫,偏瘫和截瘫等患者临床护理水平的提高,在慢性病,精神心理疾病等患者病情的康复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就中枢神经系统的康复医学临床成效进行分析,在对脑神经受损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的康复治疗方式主要是肢体运动的训练。由于训练过程中施行的康复治疗能够帮助患者重新构建脑神经功能,因此在康复治疗中通过对患者的运动方式进行训练,能够起到良好的康复治疗效果。

在对周围神经组织受损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时,主要治疗方法是利用神经生长因子刺激交感神经与背根神经节细胞蛋白进行融合,从而促进神经元体积的膨胀,增加神经元之间的递质传输,更为有效的提高患者神经系统兴奋性。此外,神经系统的康复治疗还采用了脉冲电刺激的方法,即通过对患者进行定期的脉冲刺激治疗,促进患者神经细胞再生轴突的生长与分裂,从而有效的加快神经细胞的兴奋传递效率,提高患者神经系统的恢复效率,提高康复治疗的医疗效率。为了更为全面的保障康复治疗临床效果,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还要针对康复功能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结果对康复治疗的临床实践进行检验。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病状,康复治疗在临床中可以结合运动功能评估,心理神经评估以及机体运动控制能力评估等评估内容,从而更为全面的得出患者康复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以此为参照对康复治疗手段进行调整,并更为有效的实现康复治疗的多层次检验。

3 康复医学发展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康复医学多元化发展的推广与完善,康复医学所接纳的患者类型将会进一步丰富,加之社会进步与发展对临床医疗康复要求的逐渐提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康复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更为有效的满足社会需求,康复医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将涉及到更为广泛的领域中,在保证医疗护理质量的同,通过指导并监督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从而促进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后康复效率的有效提升,并为其体制的增强和健康状态的保持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结语: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会在带动医学技术进步的同时,更为有效的促进康复医学临床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科学技术推动康复医学技术进步的同时,医学领域也应在临床医学医疗技术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康复医学技术加以完善,从而使康复医疗手段能够进一步丰富,从而满足患者更为广泛的康复需求,通过提高康复治疗的人性化而实现医疗技术与患者间的互动,使得患者更为积极的参加到康复治疗过程中。为了更深层次的发掘康复医疗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医护人员还要对康复医疗和临床医学技术进行更为紧密的结合,为护理医护工作的实际开展提供更为丰富的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 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25-36

[2] 中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08-17

康复医学心得体会范文第6篇

【摘 要】中国康复医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面对庞大的康复群体,康复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本文从中国康复事业的发展、展望及思考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康复医学;发展;回顾;展望;中国

一、引言

早日康复常是人们对病人的良好祝愿,意为希望病人能够快速的恢复健康。在医学上,康复医学是以康复为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定、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通过综合应用各种有效措施,减轻并代偿伤病残者的身心功能障碍,使残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改善和发挥,以最佳状态回归家庭、参与社会。康复医学的工作对象是伤病残者,康复医学的重点在于专注于伤者身体功能障碍和社会沟通障碍的恢复。WHO已将康复医学视为为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齐名的第四医学。它是一种涉及到多学科、多专业的医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工作目标是要达到最佳的功能,要体现出自主性并要有效的改善伤者的生活质量。西方国家的康复事业始于二战期间,是在骨科等医学的基础上,融入了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逐步形成了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在二战过后,康复医学被大力提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伤员的康复效果。可以说康复医学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事业。

二、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概况

1.我国康复医学体系和专业人才

我国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在已经形成了 "一个模式、两种方式、三大学派、四套系统"的康复医学体系。但是纵观全球,我国的康复事业尚还相对落后,目前,大部分康复机构设置不全,康复服务分布不均,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相对不足仍是主要问题。为此,康复医学专业能力建设将是刻不容缓的得力举措,也是改变这一现状的突破口。康复医学能力建设包括人才培训、科室设备/设施及康复医疗管理。其中人才培训是最重要的环节。

2.康复内涵的扩展

我国早期的康复主要是停留在以传统康复治疗上,大多依赖于中医中药为主的治疗方案,如推拿,按摩,针灸,火罐等,康复的主要目的也仅仅是疾病伤残后的疗养;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的康复治疗已发展为全面身心功能的康复,是以多种非临床性的"功能治疗"为主,包括物理、作业、言语治疗等,侧重于功能的评估、训练,机体的代偿和适应,最终能重返社会。

3.康复服务的多样化

我国康复行业形成之初,主要是以残疾人康复工作为主,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人们对康复需求也在逐年增加。60%的老年人患有各种老年病和慢性疾病,急需专业康复服务。社会生活节奏加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争频发,工伤事故屡见不鲜,因此,现在的康复服务群体以扩展到各种老年康复,精神康复,工伤车祸等伤残康复,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4.康复医保

在中国,国家越来越重视康复医学的发展,在国务院的关怀下,康复纳入医保项目已通过专业论证,形成了基本的共识,纳入了政府的工作议程。目前,有少数地区已将医疗康复部分或全部纳入医保体系,但大部分地区的医疗康复项目被排除在外。康复医学纳入医保将大大促进当地的医疗康复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让成千上万的残疾和功能障碍的患者得到受益。

三、康复医学在大科学的整合中创新腾飞

需要看到的是,政府已将康复医学的功能定位为集预防功能、医疗功能、保健功能为一体的学科。由于康复医学还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在康复理念、康复技术的应用、康复管理等方面仍以国外的技术为主导,国内教学与研究所采用的成熟理论和教学材料、评估方法及测量所得数据,都是来自于国外的理论。中国国内的研究力量亟需加强,需要尽快的更新知识结构,做好技术的研发工作。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技术力量,建立临床生命科学和医学系统生物学的概念,把握康复医学发展的内涵,全面、定量的对多个学科展开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

1.加强对人体功能的研究

从运动医学、生物力学的角度展开研究,拓展到对人体器官、组织和系统的研究,康复自愈能力的重点侧重于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研究及自组能力的研究,以及人类对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各种情绪干扰方面的调节控制水平。

2.搭建开放性的整合平台

在发展中本着兼容并包的精神,借鉴世界各地组织的优质资源,以中国传统的医疗资源为基础,融合世界多个国家的理念和最新的技术。中国虽有着较长时间的医学发展历史,中医的理念与文化特点也早已深得人心。但在医学技术和理念的发展方面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国外很多的医疗理念、方法都有值得国内医学界学习和吸纳的地方,有选择性的吸收、融合,促进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

3.强调对高新科技的依赖和强化生物信息学建设

有许多观察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图表,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要结合临床实践,对数据的信度、效度做出统计,这是学术界所遵循的学术研究原则。在对康复医学进行研究时,要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力度,并结合当前先进的生物信息学科知识,建立起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加强信息技术的沟通与应用,促进世界康复医学研究的交流与沟通。

4.注重将中国传统医学知识融入康复医学

传统中医在康复医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针灸医学和中国的中药学思想与理念已逐渐影响到了整个世界。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在治疗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及辩证思维模式的诊断,治疗中关注预防治疗的医学理念,对西方医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西医学的结合是未来康复医学发展的主题之一。

5.注重与人文科学相融合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文化、人文等多个学科。对于中国的康复医学更是注重文化与人文的学科,中国的康复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注重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和谐,注重人文因素,特别是考虑到了情绪因素对个体康复的影响,考虑到了预防、预测和个性化医学。康复医学还包括微创医学、移植医学、危重病急救医学及临终关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康复医学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重道德修养,加强自我修炼,保护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

6.加强人才培养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政策、规划和制度体系的平台。整合国内现有医学院校资源,完善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的培养体系,鼓励康复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康复医学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的学科。需要在科学民主的氛围中发展,坚持百家争鸣的思想,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抓住机遇,创造一个科学、现代的康复医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励建安.汶川地震为康复医学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7):583-584.

[2] 卓大宏.在地震救援及灾区重建中充分发挥康复医学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6):483-486..

[3]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康复医学心得体会范文第7篇

听到志愿者张霞在电话里跟对方提到“机票”两个字,杨发春神情紧张地问:“你们要走了吗?我们怎么办?”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县九龙镇双石村4组,刚过而立之年的杨发春坐在家中饭桌前的轮椅上,2008年汶川地震导致她双下肢截瘫。两年多来,杨发春一直享受由香港福幼基金会联合绵竹市人民医院提供的免费康复治疗,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福幼基金会的志愿者们早晚会离开,而地震伤导致的并发症随时可能给她带来不可承受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八一康复中心,病员寥寥无几。

杨发春的担忧已成另一名伤员付利华面临的现实。在地震中多处受伤的他2008年10月底从广州治疗回川后,曾到福幼基金会资助的安县中医院接受了两个月的康复治疗,效果渐显时,福幼和安县中医院合作期满撤出,他只好回家,缺医少药,坐着轮椅自己照顾自己。如今,骨质疏松等地震伤导致的并发症使他时感“疼痛难忍”。隔段时间,他就会给安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佘映桦打电话,询问是否有针对伤员的免费康复医疗政策或项目。他说:“我始终觉得我还能站起来!”

2008年12月31日,国家针对汶川地震伤员的免费医疗政策终止,大部分伤员的后续治疗陷入困境。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励建安在2009年2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据他所率康复医疗团队的调查及评估,后期需要康复医疗的伤残人员多达7000名左右。四川省卫生厅此后不久公布的数据也与此相近。

被劝“回家康复”

从广州工伤康复医院回家后,付利华每天都会利用从医院带回来的助行器练习行走,偶尔去镇上的卫生所抓点药。对他而言这就是“回家康复”四个字的全部含义。

汶川地震后,付利华和很多重伤伤员一起,被送往全国各地治疗。绵竹市人民医院骨科主任雷文学称,当时政府对伤员的治疗战略是:不需要做手术的伤员留在当地医院,需要做手术的尽量转出去,后续治疗包括康复治疗和二次手术回当地做。

当年6月开始,各地伤员开始陆续返川,八九月份达到高潮。据了解,这是由于当时各地医院已经知道国家给各地支付的治疗金额不足,迫于经济压力,医院只好发动伤员回川。

卫生部早就对地震伤员的康复问题进行了部署。2008年6月22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成都专门召开的伤员康复专题会议上强调,要立即把康复医疗工作放到地震伤员救治重中之重的位置,立即形成省、市、县三级康复医疗体系。 德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治疗师在帮助伤员做康复。

2008年6月29日,四川省有关方面公布《四川省地震伤员医疗康复网络建设方案》,称:“据初步统计,四川省医疗卫生系统内约有医院康复科和可提供康复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84个,床位6951张,从业医师2705名、护士1891名、康复技师703名……”

但这个数字,有以针灸代康复、以普通人员临时“转行”充当专业医师之嫌。现实完全是另一回事。作为20多个地震伤员康复分中心之一的绵竹市人民医院,2005年成立中医针灸康复科,隶属于骨科,有4名工作人员,主要从事传统针灸、推拿、按摩工作。医院先在帐篷工作,后搬到板房,直到2008年明,该康复中心能容纳的伤员也不过20-30个,且根本放不下康复医疗设备。同属分中心的江油骨科医院,震前康复科力量也基本与绵竹市人民医院类似。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大坝乡大坝村的截瘫伤员董军从广州市工伤康复医院回川时,成都市各大医院康复科都住满了伤员。回到广元的康复中心没几天,在这里对口支援的浙江康复医生也撤走了,也没有设备,加上青川县城所有的医疗机构都在地震中被震毁,他只好回到家中。据了解,由于成都市各医院伤员饱和,县、市一级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条件十分有限,大部分伤员回川以后,都像付利华、董军一样直接回了家。

2008年12月31日,对所有地震伤员来说都是个坎。根据四川省政府于该年6月的文件(川财字[2008]88号),2008年12月31日之后,免费治疗停止,伤员的各种医疗费用将“按正常渠道和办法执行”,而当时四川的绝大多数地方都没把康复医疗费用纳入医保范畴。12月底,四川省内的医院开始劝说伤员回家,等待接受社区康复。而实际上灾区社区正处于重建中,谈不上社区康复。

一直在镇上医院免费开药的付利华被告知,他以后再拿药就要自己交钱了。这使他在被“劝退”回川后再受重挫。免费期截止前两天,华西医院的伤员王立兰被劝退回家。她在地震中被砸伤颈部造成四肢瘫痪,胸部以下毫无感觉,大小便失禁,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开始时在成都二院、华西医院王立兰得到很好的救治,功能恢复得相当不错,已经能用手推动轮椅。回家之后,王立刻陷入绝境。

2009年2月,华西医院康复科宗慧燕医师在对伤员进行回访时找到了王立兰,发现她身上已出现多个压疮,处境十分危险。“以她当时的状态,如果没被发现,活不过几个月就没了。”励建安说。当初,王立兰在地震中获救的“托举生命”照片曾感动全国,她面临的死亡将为抗震救灾的国家记忆蒙上某种阴影。最终,经励建安和有关部门磋商,王立兰得以再次被接回成都二院、华西医院治疗,2010年7月,王立兰转到四川八一康复中心。 郫县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残疾人在制作手工艺品。

王立兰的幸运属于个例。多数的伤员,由于缺乏后期的康复治疤病情恶化并导致并发症,轻的直接进入残疾人行列,重的性命不保。

佘映桦老家所在的秀水镇有10多名地震伤员,2008年从外地治疗回家后,再未接受过医疗和康复训练。“完全性脊髓损伤的伤员,基本上都死掉了。卧床嘛,肺部感染很厉害,还有褥疮。”

600万元救了1700名伤员

在地震伤员中,杨发春算是幸运的。被医院劝回之后,她及时接到福幼基金会的通知,转入绵竹市人民医院住院康复。

免费政策停止之初,是否在无政策支持的情况下,继续提供免费的康复医疗服务,对绵竹市人民医院院长金鸿来说,是个十分艰难的抉择。

一方面,医院已实在无力独自承担免费治疗带来的经济压力。地震后短短数天,医院抢救病人的花费达近900万元。后来只拿到了部分政府补贴,至今仍有400多万元挂账。

另一方面,多数伤员并未达到卫生部规定的康复标准,加上房屋在地震中倒塌,正常人尚且生计艰难,此时把伤员推出医院,不说康复,连眼前的寒冬他们都熬不过去。

正在医院两难之际,以香港影视明星群体为背景的福幼基金会进入灾区,达成了与绵竹市人民医院合作的协议,双方商定,医院提供康复场所及床位,并在费用上作出适当牺牲,福幼基金会在康复技术、医师,器材以及伤员住院费用等方面提供援助,以保证提供给伤员全免费的康复治疗。

香港福幼基金会国内项目总监周建国是原民政部救灾司司长。汶川地震后,他带着基金会筹得的近3000万港元来到四川,设立了“社区综合重建”和“伤员社区康复”两大项目。社区康复项目如何落实,令他一时犯难。

地震前,四川全省只有9所省级或地级康复中心,拥有900张床位。地震后,多数医疗机构遭受重创,基层康复设施稀缺,加上地震伤员返乡回家后,居住地分散,无法推行大面积康复工作。更麻烦的是,灾区极度缺乏懂得康复医学知识和会使用康复设施的康复专业人员。经过一段时间实地调研后,周建国得出结论:灾区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社区康复条件。

更大的困难还在于,直到2008年9月,仍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民间机构能够准确给出全省、各县、市的伤员数量与伤残分类情况,特别是具体的康复需求情况。

一次偶然的机会,周建国遇到了励建安。采用励建安的建议,周建国决定自己招募志愿者,从伤员的康复需求调查开始介入。励建安的学生、南京医科大学的康复医学博士张霞作为福幼基金会地震伤员康复项目的第一名志愿者兼领队,与其他陆续加入的志愿者一起,用时半个月先后完成了江油市、北川县部分乡镇、北川中学伤员的康复需求调查;又与“国际助残”合作完成了绵竹及什邡市的调查,得出总计3358名地震伤员详尽、准确的康复需求数据。

从2008年10B起,福幼基金会与灾区医院合作,陆续在江油市、绵竹市、安县、北川中学等地建立了4个收治住院伤员为主的“康复中心”和2个收治门诊伤员的“康复点”,惠及共计1700名伤员。

杨发春入住绵竹市人民医院后,不仅没有付一分治疗和住院费用,基金会还给她补贴了路费、饭费甚至丈夫的陪伴费用。医院专门为她这种类型的病人制定了康复方案,经过专业的志愿者治疗师的治疗,一个月后,严重脊髓损伤的她就已经能在治疗室里拄着双拐行走。这样的康复效果完全在杨发春的意料之外,她还记得震后给她做手术的医生告诉她,半年后,她如果能坐起来已经不错。

出院后,杨发春还定期到医院做免费检查,志愿者们也曾来做家访。张霞介绍,伤员一旦被检查出有并发症,有手术或者住院康复的需要,福幼和绵竹市人民医院都会替他们提供免费治疗,

但只凭福幼的力量,无法覆盖大多数地震灾区伤员。据统计,福幼基金会在四川投入近600万元,惠及近1700A的地震伤员。这不到励建安调查的有后期康复需求伤员数目的四分之一。

除了与绵竹是三年的合同,福幼与当地医院的合作期限都是一年,项目结束后,伤员仍旧面临康复中断的局面。实际上,杨发春担心的那一天迟早会到来:作为一个非政府组织,福幼基金会毕竟无法永远在四川给伤员们提供免费的康复治疗,

相似的困境已经摆在曾汉荣面前。作为香港红十字会基金会出资与德阳市残联合办的地震伤员康复及假肢中心负责人,他深感头疼的是:“制作假肢是很难的技术,我们现在是免费为地震伤员提供假肢,一旦我们撤离,这个中心怎么继续运转,能不能找到人接手管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

空荡荡的康复中心

宋华芝算是绵竹市人民医院的老伤员了。住院康复几个月回家不久,又发现内固定感染、压疮,再度住院做手术、康复,前后共产生费用9万多元。这些钱通过福幼资助、新农合报销及其他途径得以解决。而八一康复中心内的王立兰等七人,半年多来已花费过百万元。

并非所有伤员的康复都如此昂贵。励建安曾比照福幼在江油做的项目做过测算,按7000名伤员需要康复、平均每人3000元计,一共所需不过2100万元。

这笔钱在灾区重建中实属区区之数,甚至抵不上一所中学大楼的造价,却卡住了地震伤员们的康复。

2008年底的情况是,卫生系统各医院的负担已经很重,紧急救治阶段的财政补贴费用只按时到账了一部分,一些医院由于免费救助伤员,面临发不出工资的窘境。这种情形在省外亦如此,当初出省治疗的伤员们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被“劝”回省内的。

地震后两天,绵竹市人民医院院长金鸿曾到财政要了800万元资金用于购买救护车、病床及其他医疗设备,很多设备也提供给绵竹市卫生系统其他医疗机构共用,但事后他才知道,原来这笔钱属借款,由绵竹市人民医院承担。今年医院申请了一个技改项目被卡,原因正是为了这800万元的欠债。

88号文件里面提到了每个伤员5000元的后续治疗资金,但没有说明出处,亦未获落实。据四川省残联康复处刘宇赤介绍,残联系统也没有获得用于伤员医疗康复的机动资金。

励建安说,卫生部其实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地震伤员的康复,但由于部门协调不畅等因素,导致直接投向伤员康复的资金没能落实。相对于用于修建残疾人康复中心、购买康复设备等花费的十几亿元,直接流向最多只能以百万计。而事实表明,这些事后修建起来的康复中心以及采购的康复设备,都未能及时有效地在地震伤员康复中发挥作用。

负责财政业务的银行内部人士称,中央拨给地方构资金,都有明确的科目。“比如,为防止救灾款被挪作他用,规定多少钱买轮倚,这笔钱就会直接划到相应的轮椅厂商账上,而地方自始至终是拿不到这笔钱的,只能领实物。当然,财政拨款中,中央财政只占一部分,地方财政的部分,用于什么项目,地方是可以灵活支配的。”

而在震后重建中,比之伤残人员康复这种无形的项目,康复中心建设要显眼得多。后者和医院、学校的建设一起被列为灾区重建的重点,而伤残人员康复却被悄然排除出重建体制,导致了有大楼没病人的现状。

震后,港澳特区政府暨对口省份援建了总计39个康复中心,平均面积都在3000平方米左右。直到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康复中心仍在建设当中。浙江对口援建的青川县残疾人康复中心作为极重灾区首个残疾人康复中心,去年7月就已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移交仪式。但半年多过去,这一占地2900平方米、耗资1100万元的康复中心如今除残联工作人员外,没有一个病人。

四总部援建、规模仅次于北京中国康复中心的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也于去年6月落成并移交使用。这个康复中心总投资3亿元(一种资料显示是5亿元),设计有2000个床位,目前仅入住200余位病人,其中仅有7名是地震伤员。

福幼基金会的团队到达绵竹市人民医院时,就和国际助残各投入20万元购买现代医疗康复设备。在这一块,政府震后并非没有投入资金,社会各界也积极捐赠。据地震一周年时媒体报道,四川已为伤残人员提供轮椅等辅助器具1万余件。

“遗憾的是,四川省数以千万计的设备,一直到地震过后近一年才完成招标,等设备进入到康复中心时,基本上已经没有地震伤员还在康复中心继续治疗了。因为08年底都已经被遣散回家。”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刘建锋在一份始于2009年的调查报告中说。

励建安说,由于缺乏伤员及会使用康复医疗设备的人员,很多康复中心收到下发的设备之后,连包装的箱子都没打开,直接就放进了仓库,任其蒙尘。

在灾区,他看见大量轮椅被别人当成运货的车用,而真正康复需要的助行器,却一个都没有,他带领的康复医疗队甚至简陋到把可乐瓶子装满沙子当哑铃用。

在周建国看来,设备闲置的关键在于,设备没能跟着伤员走,没有跟着会使用它的人走。以德阳为例,它所属的绵竹是极重灾区,光死亡人数就达11104人。德阳市一级的康复中心定在德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300多万元的设备投到了那里。但德阳市区本身并没有多少地震伤员,且伤员返乡后,多半回到了县一级医院,造成这些设备的空置。

新农合的门槛

董军自2008年10月回家后,就再没走出过大坝乡500米长的街道。距董军暂住的三姐家约200米处,就是大坝乡卫生所,但这里就连给他照个片子做个检查的要求,都无法满足,更不用说专业的康复医疗了。

董军曾托人问青川县民政局,能否到医院进行康复。得到的回答是,需先交纳5000块钱,先治疗,后报销,能报多少是多少。

根据88号文件,2008年12月31日后,伤员的后续治疗费用“按正常渠道和办法执行”。所谓正常渠道和办法,即医保和新农合的报销。据了解,当时的四川,只有极个别县将少数康复项目纳入医保和新农合报销范畴。

而董军在地震中家园尽毁,爱人去世,剩下四岁的小女儿。政府所补贴的15000元重建费用用来买了一块地基,却起不了房子。除每月150块钱的特困补助外,董军无任何其他经济来源,不得不和女儿一起寄居在姐姐家。

据了解,不管是残联还是民政,都无专门针对地震致残人士的经济补助政策,而只是根据其家庭状况,评定是否享受特困补助,费用每个月几十元到100多元不等。对董军来说,每天必用的一块多钱一根的导尿管和石蜡,以及随时应对并发症的消炎药都是项沉重的负担。他不得不使用易于感染的塑料袋。

去年9月,中国卫生部出台政策,从2011年起将9种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医保。但伤员们从该项政策中的受益情况并不确定。

当前城镇医保和新农合的政策是先垫资后按比例报销,而对于多数农村伤残人员来说,家庭经济状况本已陷入困境,无力垫资,也对将来能报销多少心中无底,使他们不敢前往就医。董军即属此类情况。

此外医保跨区同等报销无法实现,而四川各地康复医疗力量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一些伤员无法从政策中获益。例如,为争取全国中医先进县,安县在地震之前就实现了康复医疗部分项目进医保和新农合,但这只针对安县的伤员。临近的重灾区北川,在地震后医疗机构尽毁,多数伤员到安县治疗,后续治疗阶段,其费用拿回北川能报销的就十分有限。

与此同时,医院所属地级别越高,报销比例就越低,而康复医疗的力量又多集中在省、市一级医疗机构。伤员居住的农村或乡镇,往往没有康复场所。这都导致伤员无法在所在乡镇获得康复治疗的情况下,又迫于经济压力不能到大医院康复治疗。

现在是否来得及

成都市郫县残疾人康复中心蜀绣创业培训工作室,一位残疾人小伙子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学描图样,刺绣熊猫、花鸟。他和同伴们还会制作竹壳瓷杯、景泰蓝沙画等。这些作品会被摆到康复中心一层的门店销售。

据郫县残联邓理事长介绍,这里的残疾人每月平均能挣几百到上千元不等,其中部分人学成后,还把技术带回家,自己开店创业。

郫县的残疾人康复中心,可视作残联系统管理康复中心的一个范本。在这里,医疗康复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邓理事长介绍,他们秉承的是大康复的概念,医疗康复只是残疾人康复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要使残疾人就业、回归社会。

残联和卫生口对待残疾人康复的侧重点不同。前者注重可持续发展,而在后者看来,医疗康复作为残疾人康复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注重病员功能的恢复,它可以决定残联接下来的工作,是需要做1分还是10分。

励建安表示,“康复对有些伤员来说,就是他的下半辈子,比如王兰,没有康复,她的命就没有了。对于很多人来说,康复代表着生活的含义,躺在床上,大小便要别人伺候,这生活还有什么含义?”

四川省残联康复处长刘宇赤介绍,39个已经建成及在建的残疾人康复中心,已经确定有15个归残联管理,其余20多个,则由当地政府根据实地情况决定归残联还是卫生口。

这意味着大多数康复中心落成之后,将不会以地震伤员的医疗康复为重点,而是一个残疾人就业辅导机构。这也揭示了眼下康复中心内不见病人的原因。

像八一康复中心这样为医疗康复而建的设施,则面临着病员荒的问题。八一康复中心副院长唐涛介绍,今年5月开始,八一康复中心将联合残联,邀请康复医疗专家对四川灾区地震伤员的康复需求做一次拉网式专业排查,为他们量身定制康复方案,需要住院康复的,将把他们接到八一康复中心来,提供免费治疗,

被问及排查所需经费和伤员到来后所需费用从哪儿来,唐涛和残联刘宇赤均表示,经费尚在争取之中。

时隔三年之后才给地震伤员做康复,来得及吗?实际上,伤残病人的康复“黄金期”是手术后三个月。励建安说:“不管来不来得及,有总比没有好。只是留下的遗憾会多一点。”

康复资金之外,专业人员缺乏是当前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励建安介绍,康复医疗成为独立的学科已不止20年,但相比20年来经济的匀速发展,康复医学的发展十分缓慢。目前全国也只有1.4万名专业康复人员,需求则达10万名以上。

援建康复中心的资金,包含了中心内所需要的康复设备,并未将增加人员编制所需成本计算在内。这导致康复中心建成后,人手成为难题。据绵竹市残联副理事长刘大宏介绍,绵竹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编制目前暂定15-17个,专业人士认为,这与其60张床位的规格远远无法匹配。

为解决专业康复队伍匮乏的问题,卫生部和中残联在震后也曾多次联合组织专家到四川各大医院做现场培训和指导。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康复专业人员的培训并不是给医生、护士讲过十次八次课就可以的,这个训练应当是以年计算的,而我们当时是以天在计算。”励建安说。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基层缺乏康复人员的编制,使培训流于形式。参加康复的人员并非来自康复科,回去之后也不会做康复的工作,这对各方而言都于事无补。而像张霞及志愿者这样的外来团队,也面临最终退出的问题。

康复医学心得体会范文第8篇

10月30日至11月1日,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与挪威健康和康复学会主办的第五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围绕“创新、融合、共享”这一主题开展,得到了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中国医院协会医疗康复机构管理分会、国际脊髓学会、中国脊髓损伤学会、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系、日本国际医疗福址大学、日本理学疗法科学学会、国际珍爱生命康复协会、香港职业治疗学院等国内外社会团体和专家的支持与帮助。会议积极创新论坛形式,组织了中外百名知名专家义诊活动,使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了国内外著名专家面对面的医疗服务。本次大会,参会专家学者2000余人次,其中有国外专家100余名;开展主论坛及分论坛讲座21个;收集论文400余篇,评选优秀论文50篇。会议期间,专家们对我国康复医学的未来做了探讨,并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康复。

专家呼吁:

全社会共同关注康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已经明确要“加强残疾人医疗康复和残疾预防工作;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措施;建立健全残疾预防体系”。在第五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上,专家呼吁全社会要积极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精神,大力发展康复事业,推广普及康复医学知识,关注残疾人康复,重视康复医疗工作,为实现《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提出的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专家指出,我国康复医疗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虽然部分三甲综合性医院相继设立了康复科室,开展了康复治疗,但公众对康复治疗的意识依然有待提高。目前,阻碍我国康复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康复知识没有得到普及,甚至大部分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对康复知识的了解也较肤浅。另外,目前国内具有资格的康复治疗师缺口也很大。

残疾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它不仅给个人带来了不幸,同时也是家庭和社会的灾难。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其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每年因车祸、疾病等原因新增加的残疾人数量就达100多万。同时,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有60岁以上老年人1.44亿,其中约7000万老年人有康复需求。再加上大量因慢性病致残的患者,社会对康复医疗应该有巨大的需求。能否接受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对病人生存质量改善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例如,发达国家脑卒中病人的残疾率为30%左右,而在我国,残疾率则为50%以上,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很多病人缺少康复治疗环节。

康复是帮助残疾人回归社会的基础。近20年,已经有600多万残疾人在康复中受益,但与我国庞大的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数量相比,仍不能满足。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李建军教授呼吁:全社会要重视康复医疗。

专家分析:

社会对康复服务需求将出现“井喷”现象

10月30日上午,在第五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会议上,论坛执行主席、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博爱医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李建军教授发表主旨演讲,推测中国社会对康复服务需求将出现“井喷”现象,并明确指出了我国康复工作急需加大力度的6个方面。

中国有8000多万残疾人(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为8296万人)、2.5亿以上的慢性病患者(高血压1.1亿人,每年新增300万人以上,脑卒中患者500余万,每年新发病150万人,冠心病患者1000万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人数高达260万人,平均每小时死亡300人,糖尿病8000多万人)、1.6亿老年人,无疑,社会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将出现“井喷”现象,但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还没有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全社会对康复的认识还很肤浅,康复技术人才奇缺明显阻碍康复机构的发展,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有必要联合社会各界和仁人志士,像20多年前邓朴方同志从国外回来奔走疾呼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康复中心、开创中国的康复事业一样,广泛研究、探讨加快发展中国康复事业的对策,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康复事业的发展。要加快发展中国的康复事业,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普及康复知识,纠正人们对康复的片面理解

■ 在医学院校加大康复医学教育的力度,要安排在康复机构见习的时间,增加对康复医学专业性的认识;

■ 在医务人员中开展康复医学的继续医学教育,增加医务人员对康复的认识,不至于面对需要康复的患者而延误康复时机,同时,有利于临床医生与康复治疗师之间开展合作;

■ 增强卫生行政部门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康复的认识,开发政府领导层,有利于得到政府的支持;

■ 针对社会相关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开展康复知识普及教育;

■ 严格、规范康复机构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标准,加强行业管理,把好机构准入关,充分体现康复的专业化特征;

■ 加强康复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考核和认证,把好人员准入关。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加大康复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力度;

■ 加大康复服务项目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的力度;

■ 加大康复服务项目纳入工伤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力度;

■ 建立老年人康复养老保险制度;

■ 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制度;

■ 将社区康复服务纳入福利性的社区服务项目之中,发动社会力量,提供公益性的、免费的康复服务;

■ 完善社会资本举办公益性、非营利康复机构的免税政策。

加快培养康复技术人才

■ 在康复技术人才培养上要尽快与国际接轨,并建立中国康复治疗师协会;

■ 要有更多的学校开设康复专业,特别是医学院校,不仅要增加开设康复医学专业的学校数量,扩大招生规模,更要规范康复医学专业的培养模式;

■ 要建立专门培养各类康复治疗师的专业、系或学院,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听力语言治疗等专业、系或学院,完善康复治疗师的培养体系;

■ 建立完整的康复专业学历教育的体系,从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提高康复技术人才的学历层次;

■ 建立完整的康复专业的技术职称体系,康复医师从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到主任医师,康复治疗师从治疗士、治疗师、主管治疗师、副主任治疗师到主任治疗师;

■ 建立完整的康复专业继续教育和资格认证体系,每间隔一定年限要重新认定一次;

■ 加快康复领域的学科建设,建立完整的康复领域学科群体系,深化康复理论、方法与技术。

推动各类康复机构的健康发展

■ 要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化举办的发展模式,鼓励优质的社会资本介入,坚持公益性原则,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

■ 鼓励志愿者进入康复机构,形成各种帮扶关系,促进康复服务社会化;

■ 提高康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队伍素质,改善社会形象,扩大社会影响,成为全社会关心弱势群体的一个示范窗口;

■ 以专业化发展为契机,体现康复服务的专业性和价值,争取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建立国家康复服务网络和体系

■ 建立和健全全国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和体系;

■ 建立和健全医疗卫生系统的康复服务网络和体系;

■ 建立和健全教育系统的康复服务网络和体系;

■ 建立和健全民政系统的康复服务网络和体系;

■ 建立和健全全国工伤康复服务网络和体系;

■ 建立和健全全国康复服务网络和体系协调组织。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 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定期举办国际交流活动;

■ 加大学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和合作办学机制;

■ 加强康复机构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以及人员互访;

■ 加快引进国外先进的康复理念、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