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抗类风湿治疗方案

抗类风湿治疗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抗类风湿治疗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抗类风湿治疗方案范文第1篇

看着她历经沧桑的脸,我甚是同情,但冷冰冰的“不行”二字,还是从我的嘴里说了出来。其实,医生也有为难之处。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定期复诊很重要,尤其是初诊的病人。欲知何因,请看――

治类风湿并非“一药到底”

目前,我只给晏大姐开了一种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的药物――甲氨蝶呤,除此以外,常用的还有来氟米特、硫酸羟氯喹、柳氮磺吡啶等。

对于大部分病人,单用一种抗风湿药来控制病情的疗效不太好,往往需要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众所周知,服用任何一种药均可能出现副作用。为了认清副作用是由哪种药物引起的,医生往往会逐个加用抗风湿药。就如初诊病人先只是单用甲氨蝶呤,但过一段时间之后,医生还要视情况来加用其他抗风湿药物,而并非大家以为的“一药用到底”。

药开多了等于毒害病人

在治疗期间,为监测抗风湿药的副作用,病人必须定期回医院随访并进行相应检查。譬如甲氨蝶呤,虽然其疗效肯定,且严重的毒副作用少,但服药后,仍有少数人(发生率小于5%)可能出现不适,如恶心、口腔溃疡、肝转氨酶升高、外周血白细胞下降。而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医生就得调整用药剂量,或加用护肝药、提升白细胞的药等,甚至有极小部分病人可能因此必须停药。

又如另一种药――来氟米特,少数病人用后可出现一过性的转氨酶(ALT)升高和白细胞下降,因此,在用药前及用药后,病人需每月检查肝功能和血常规。

还有原来用于抗疟疾的药――羟氯喹,也有抗风湿的作用。此药的副作用虽然较轻,但由于易沉淀于视网膜的色素上皮细胞,引起视网膜变性,继而影响视力,故病人在服药半年左右应查一次眼底,以便及早发现早期的轻微病变,及时停药。

可见,若让病人长期吃了药而“不闻不问”,那相当于害了病人。因此,我不能答应一次大量开药的要求。

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可能要调整

病例:某42岁的女性病人,多年前因关节痛在某中医院就诊,按其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当时不能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拟诊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医生给予雷公藤、双氯芬酸及泼尼松治疗。服药后症状能控制,患者多年来一直未复诊,而在药店自购上述两药治疗。近来因发现月经稀少、体型越来越胖,关节疼痛不能控制,来求医时我发现病人的腕关节固定,不能活动了。

一种治疗方案现在有效,并不等于以后都有效,因此,在以后的随访中,医生还可能根据病情和药物的副作用来调整用药。上例病人月经稀少是雷公藤的副作用,而体型肥胖可能是泼尼松的副作用。对于处于缓解期的病人,可以每3个月至半年随访一次。

由于关节破坏和关节肿痛分别由身体不同的信号通路控制,所以有一部分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可能无关节肿痛症状,病情似处于静止期,而关节破坏在静悄悄地进行。所以,应定期复查关节X线片,医生会以此来评估治疗效果,必要时调节治疗的方案。

“火车头”未停,“车厢”怎能停

抗类风湿治疗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膝关节疼痛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108-02

膝关节疼痛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膝关节疼痛的发病机制较多复杂,并且引起的病因较多,在临床上的治疗带有一定的困难。其中膝关节疼痛主要见于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外伤性关节炎以及滑膜炎等膝关节病变。导致膝关节疼痛的原因主要包括有风寒湿邪、外力损伤、老年肝肾亏损虚弱以及膝关节劳损等[1]。另外患者的居住条件以及天气因素等均会导致膝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本文主要是对探讨膝关节疼痛进行临床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10年3月到2012年3月收治的膝关节疼痛患者共26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在45岁到62岁之间,其中男性患者共138例,女性患者共130例。患者的病程在2个月到11年之间。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有膝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并且膝关节出现肿胀以及压痛等。

1.2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68例患者疾病的种类以及疼痛类型,以及针对患者疾病的类型等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1.3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积极治疗其基础疾病。针对其膝关节疼痛的治疗要求患者在治疗时采用腹卧位,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针灸和艾草热敷等方法进行治疗,缓解患者的疼痛。另外,还对患者的膝关节进行按摩处理,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1.4观察指标。根据患者膝关节的疼痛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其中治愈是指患者的膝关节痛感完全消失,能够正常进行日常活动;好转: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发作次数以及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在上下楼或者是保持半蹲时会发生疼痛;无效:患者在治疗前后期膝关节疼痛程度没有出现显著性改善。

1.5统计学方法。本文所得到的临床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处理。其中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本文的置信水平为0.01,即认为当P值小于0.01时,两组比数据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膝关节疼痛病种分类。在268例膝关节疼痛的患者中,由于全身疾病引起的膝关节疼痛有110例(41.0%);膝关节疾病有134例(50.0%);膝外关节疾病有24例(9.00%)。具体的各种疾病如下表显示。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在全身性疾病中,以痛风和类风湿疾病导致膝关节疼痛较为常见,其次是滑膜软骨瘤和结核;而在膝关节疾病分类中,以创伤性关节炎和感染性关节炎导致膝关节疼痛病例较多,其次是感染性关节炎。而在膝关节外疾病中,以腰部疾病导致的膝关节疼痛较髋部疾病患者多[2]。

2.2膝关节疼痛类型。分析总结患者膝关节疼痛的类型,其中疼痛的类型包括跳痛,刺痛,锐痛,绞痛,痉挛性扯痛,撕裂痛以及触痛等。具体的临床数据如下表显示。

2.3治疗效果。268例膝关节疼痛患者中有41例(15.3%)患者痊愈,膝关节没有出现疼痛感;有206例(76.9%)患者在治疗后情况有好转,膝关节疼痛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有21例(7.8%)患者在治疗后没有显著改善,治疗无效。本文的整体治疗有效率为92.2%。

3讨论

引起膝关节疼痛的病因多并且复杂,对于膝关节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全身性疾病中,以痛风和类风湿疾病导致膝关节疼痛较为常见,其次是滑膜软骨瘤和结核[3]。其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是由于患者体内的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出现提高,使得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增加,并且作用于神经末梢,产生痛感。对于此类疾病患者,应该积极采用抗炎治疗并且可以辅助采用各种中医手段缓解患者的痛感。对于痛风患者主要是由于体内尿酸过高而产生微结晶引起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使得白细胞被吞噬,溶酶体和胞质大量释放,使得患者的软组织出现溶解并且对其造成损害。对于这种患者,应该告知患者要进行饮食治疗,降低其体内的尿酸水平,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而在膝关节疾病分类中,以创伤性关节炎和感染性关节炎导致膝关节疼痛病例较多,其次是感染性关节炎。对于膝关节疾病中,创伤性疾病需要积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减少患者受伤部位的炎症情况,使得其疼痛得到缓解。而对于感染性关节炎,应该要积极进行抗细菌治疗。而在膝关节外疾病中,以腰部疾病导致的膝关节疼痛较髋部疾病患者多[4, 5]。

对于膝关节疼痛患者还需要注意其疾病发生于年龄的关系。特别是全身疾病引起的膝关节疼痛。年龄越大患者并发痛风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的几率相应增加。另外,患者的饮食习惯、运动情况以及营养情况等均对膝关节疼痛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原因。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经常的运动习惯等,能减少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疾病的发生率。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显示,引起膝关节炎的疾病不同,在为膝关节疼痛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该先查明患者的基础疾病后再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疼痛类型等情况,综合判断患者引起膝关节炎病因。积极治疗病因外,还可以适当采用其他辅助治疗手段,如针灸或者艾草热敷等帮助患者缓解疼痛,降低患者膝关节疼痛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我国中医对于膝关节疼痛的研究有着较长的历史,并且在临床应用中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临床上对于膝关节疼痛的治疗应该结合患者病程的长短以及病程的轻重,引起疼痛的基础疾病等进行有效的治疗。参考文献

[1]窦化平. 膝关节内侧疼痛60例诊治分析[J]. 当代医学. 2009(15): 51-52

[2]邹全,陈平波,孟庆才,等. 膝关节疼痛898例临床分析[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8(4): 458-460

[3]潘文霞,谢小华,韩云,等. 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及影响因素研究[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2(3)

抗类风湿治疗方案范文第3篇

科研创新指导临床实践,临床实践又反作用于科研探索,只有这样相互促进和结合,才是一个医学工作者前行的最佳模式。为此,在儿童风湿病的研究中,何教授紧密地把科研与临床相结合,对各种小儿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从细胞学、蛋白质和分子水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对临床的诊治中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儿童风湿病中是较难对付且危害严重的疾病,通常还会并发狼疮性脑病和狼疮性肾病。具体症状可出现兴奋、烦躁、嗜睡、淡漠等,甚至到抽搐和昏迷,也可以有蛋白尿、血尿,直至肾功能衰竭,严重地影响着患病孩子的身心健康。鉴于此,何晓琥教授开展了抗神经节甙抗体和抗磷脂抗体在狼疮性脑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发现了狼疮脑病病人在急性期发作时,脑脊液和血清中的神经节甙抗体和抗磷脂抗体会有明显上升,这一科研结论在第五届全国风湿病年会上引起全国同行的广泛重视和赞同。她指导学生完成了青年科技骨干科研基金项目“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A.B.DR等位基因及单倍型相关性研究”,发现了中国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基因的相关性,并发现了与重症狼疮相关的HLA基因的突变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和免疫多样性的基础。该研究获得了全国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200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第23届国际儿科大会上进行了大会交流,受到了与会专家的重视与好评。

另外,何晓琥教授在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治上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何晓琥教授介绍,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疾病,病程迁延,常常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并导致关节功能障碍。以前我国没有儿童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常规,只是按成人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诊治。针对这一问题,何晓琥教授对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规范了诊断分类标准及治疗方案。她所主持进行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幼年类风湿关节炎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R基因相关性的研究”,对幼年类风湿关节炎与HLA.DR基因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与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相关的基因,揭示了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遗传学基础。她指导学生进行的“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隐蔽性IgM型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意义”研究证实了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存在较高的隐蔽型类风湿因子,而且与疾病活动性相关。上述的临床和科研工作都大大推动了儿童风湿病学科的发展。

逐渐积聚的知名度以及国外研究的经历,使得何晓琥教授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也为我国该研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她于1993、1995、1997年连续举办了三届中美儿童风湿病学术研讨会。2009年,她作为大会主席成功举办了在上海举行的第13届亚洲儿科大会暨第三届亚洲儿科护理大会,在学术和组织方面都获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用心作科研,精勤不倦;仁心济天下,大爱精诚,何晓琥教授在医学科研及临床实践中,始终心系社会,执着前行。

抗类风湿治疗方案范文第4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010

类风湿关节炎(RA)是常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因素与感染(包括病毒和细菌感染)、遗传、免疫学异常、内分泌因素及自由基等有关。RA可能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种由多因素所引起的综合征[1]。它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且女性多见[2],它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必须引起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高度重视。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早晚对疗效和转归有重要影响,所以能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本病治疗原则是:①控制关节炎症,减轻患者痛苦;②控制疾病发展,阻止关节破坏;③促进关节修复,改善关节功能。RA的治疗分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包括对患者病情的宣传、康复训练与饮食治疗。指导患者认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性质、病程,了解治疗方案,使患者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接受疾病的现实,保持心情愉快和情绪稳定,树立自强自立的心态,做好同疾病长期斗争的心理准备,同时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减少疾病的反复发作。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由于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以及长期的运动不足,常常导致关节畸形肌、力低下或废用性萎缩,以致部分或完全丧失工作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通过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以缩短康复时间,保持关节功能位和适当的活动度以防止关节畸形、增强肌力、防止废用性萎缩、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训练的次数和时间据病情而定,切勿过度疲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因关节疼痛、活动减少、常年服药等因素,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所以患者要保证足够的营养,以利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饮食以高蛋白质和高维生素为主,食物搭配要多样化,易于消化和吸收,烹调要讲究,以提高食欲。晚上睡眠关节要保暖,根据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衣着,防止着凉。

药物治疗

2004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将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药物分为四大类,即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糖皮质激素和植物药[3]。

西药治疗:①NSAIDs:本类药物是治疗RA的一线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起到消炎止痛作用。近年来发现COX有两种同工酶COX-1和COX-2。前者催化合成的前列腺素是生理性的,有保护胃黏膜和增加肾血流的作用,抑制后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和肾功能损害;后者催化合成的前列腺素为炎性介质,被抑制后可以控制炎症。因此经典的NSAIDs具有良好的抗炎与镇痛作用,是治疗RA的一线药物。但是,常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长期用药者胃溃疡发病率可达12%~30%,少数有肾脏损害、骨髓抑制、精神障碍等[4]。②DMARDs:本类药物称为改变病情药,是RA的二线治疗药物。本类药物起效时间长于NSAIDs,作用于RA病程中的不同免疫成分,被认为有控制病情进展的可能,其中部分属免疫抑制剂。包括抗疟药、金制剂、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和细胞毒类药物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孢素、环磷酰胺等。③糖皮质激素:本类药物是RA的三线治疗药物,是目前最强的抗炎药物,但不能阻断RA的病程进展和关节破坏。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有关节外症状或关节炎明显而又不能为NSAIDs所控制或慢作用抗风湿药尚未起效时的患者,长期应用可引起一定的不良反应,往往不易被患者接受或受患者自身疾病条件所限不能应用,但小剂量、短疗程、早期的应用可通过抗炎、抗过敏作用来减轻症状[5]。糖皮质激素在治疗RA方面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中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而尽可能地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取决于临床医生能否选取合适的患者并给予适量、适时的应用及适当地预防不良反应药物的使用,做到个体化用药,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诊断明确患者应做到早期、及时,联合使用DMARD类药物,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改善关节功能,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对RA的病因病机、辨证用药的认识逐渐趋向一致,而且疗效可靠,优势明显,尤其在减少西药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提高疗效等方面作用肯定。祖国医学中的中草药、药浴、针灸及理疗是治疗慢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方法。现将中医药治疗RA的辨证分型概况简述如下:①风寒湿痹阻型:此型最常选用的方剂为乌头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此外也选用羌活胜湿汤及独活寄生汤。最常选用的药物依次为:麻黄、黄芪、乌头、桂枝、细辛、白芍、川芎、当归、附子、防风、防己、羌活、独活、鸡血藤。②风湿热痹阻型:此型最常用的方剂为白虎加桂枝汤、越婢加术汤、二妙散、宣痹汤。常用药物为:知母、薏苡仁、石膏、黄柏、防己、红花、忍冬藤、滑石、秦艽、连翘、防风。③瘀血阻络型[6,7]:中医学认为在RA病变过程中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最常用的药物依次为:没药、乳香、红花、当归、川芎、香附、赤芍、桃仁。④肝肾阴虚型[8,9]:常用的药物依次为:桑寄生、地黄、续断、牛膝、独活、芍药。⑤气血两虚型:常用方药为当归拈痛汤。

手术治疗

对关节损害严重,丧失了关节功能的患者,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可考虑进行关节置换以恢复关节的功能。

总之,类风湿关节炎作为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也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近年来新药和新疗法的不断出现,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的相结合,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仍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与此同时,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远期疗效令人担忧,从而限制了药物的使用范围,一些患者的病情仍然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作为医务工作者,应当及时掌握治疗策略,合理应用抗类风湿药物,为患者减轻痛苦,并积极向患者宣传RA相关知识,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赵武述,陈仁,卞志强.现代临床免疫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590-591.

2 夏俊杰.风湿病与当代治疗[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0.

3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现代实用医学,2004,16(3):184-188.

4 邹耀红.NSAIDs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中国处方药,2003,10:62-65.

5 刘扬渝,董碧蓉.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治疗及策略进展.现代临床医学,2006,32(1):74.

6 朱久珍.辨证治疗痹43例疗效观察.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11(1):23.

7 李家坤.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脊柱炎50例观察.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1,10(3):30.

抗类风湿治疗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药物治疗;免疫净化疗法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个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点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可以导致骨的侵蚀和关节的破坏,最后造成关节畸形。

1诊断标准[1]

1.1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87分类标准

①晨僵;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软组织);③手关节肿胀(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或腕关节);④对称性肿胀(软组织);⑤皮下结节;⑥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⑦骨关节X线片示手或腕关节侵蚀性缺损和(或)关节周围骨质疏松。以上1~4项必须为医师所见,持续6周或以上,具备上列7项标准中的4项,即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1.2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2009年的RA分类标准和评分系统

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已成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迫切需要,以往的分类标准不能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分类标准不等于诊断标准。临床工作更需要一个可靠的疾病缓解标准(包括临床缓解与结构进展等问题)。但实际上制定一个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很困难,有人提出了炎性关节炎的概念,甚至提出了早期炎性关节炎的概念,正是因为这部分患者炎性关节炎不是全部,而是部分发展为类风湿关节炎,在新的分类标准中如果判断有可能发展为持续炎性关节炎或破坏性关节炎,这类关节炎就被认为是类风湿关节炎。

1.2.1必要条件至少一个关节肿痛,并有滑膜炎的证据(临床或超声或磁共振成像);在为分化关节炎中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关节炎症状和体征。

1.2.2其他条件①血清学: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和类风湿因子(RF);②受累关节的种类(小或大关节)和数量;③滑膜炎的病程;④急性血象反应: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

1.3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1.3.1诊断第一步满足2项必要条件,并有常规典型放射学RA骨破坏的改变,可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具体步骤见图1。

图1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步骤

1.3.2诊断第二步如没有常规典型放射学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改变,需要进入以下分类评分系统,见表1。请记住以下分值表中的得分。不同的关节受累情况再加上区域辨别条件中的任何项目,评分大于6分提示为确定的类风湿关节炎。表1类风湿关节炎分类评分表

1.3.3诊断第三步树枝计算法,根据关节受累情况:①>10个关节(至少1个小关节);②4~10个小关节;③1~3个小关节;④2~10个中大关节;按图2是或否继续分类。

树枝计算法用文字描述:①如满足受累关节大于10个关节(至少1个小关节)(5分)同时满足血清学阳性(或滑膜炎病程≥6周,或ESR/CRP升高),评分≥6分;②如满足4~10个小关节受累(3分)同时需要满足血清学高滴度阳性,或血清学低滴度阳性+滑膜炎病程≥6周(或+ESR/CRP升高),评分≥6分;③如满足1~3个小关节受累(2分)同时需要满足血清学高滴度阳性+滑膜炎病程≥6周(或+ESR/CRP升高),或血清学低滴度阳性+滑膜炎病程≥6周+ESR/CRP升高,评分≥6分;④如满足2~10个中大关节受累(1分)同时需要满足血清学高滴度阳性+滑膜炎病程≥6周+ESR/CRP升高,评分≥6分。所以只要满足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即提示为确定的类风湿关节炎。

2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全面的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包括:患者教育、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对确诊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应进行疾病教育,并由专业的理疗师进行关节功能训练,延缓残疾的发生。

2.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策略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联合用药;长期观察。目的是缓解关节炎引起的关节肿痛、晨僵等症状;控制疾病发展,防止关节骨的破坏,减低致残率并改善其功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主要分为4类,即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植物药制剂。

确诊类风湿关节炎后,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同时,使用慢作用抗风湿药,常首选柳氮磺吡啶或甲氨蝶呤,亦可选用羟氯喹或来氟米特。单用一种抗风湿药物或进展性类风湿关节炎及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疗效不佳,可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风湿药物联合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案有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或羟氯喹+甲氨蝶呤。若对甲氨蝶呤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时,可用来氟米特替代。也可柳氮磺吡啶+羟氯喹联用。

欧洲抗风湿病联盟2009治疗RA建议主要包括:早期积极治疗,尽可能达到临床缓解的目标;严格控制;甲氨蝶呤是治疗的核心药物;甲氨蝶呤疗效不好或有预后差的因素时及早使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药;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缓解者可逐渐减药或停药。先减或停用皮质激素,其次是生物制剂,最后考虑是否减停甲氨蝶呤或其他传统慢作用抗风湿药。甲氨蝶呤有禁忌图2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树枝计算法

或不能耐受者可选择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注射金等。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并对生物制剂有禁忌者可选择上述慢作用抗风湿药联合或单用下述药药治疗:硫唑嘌呤、环孢素、环磷酰胺等。

2.1.1非甾体抗炎药物的选择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可以减少关节肿胀及疼痛,但不能改变病程,不应单独使用[2]。在该类药中,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水杨酸类药物由于用量大且易致凝血功能障碍,已不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吲哚类药物中的吲哚美辛(25mg,tid,口服),因胃肠道反应严重已较少应用。但吲哚美辛50~100mg,qd,肛肠使用。因其消炎镇痛作用强,胃肠道不良反应小而仍在临床使用。临床常用的苯酰酸衍生物-双氯酚酸钠(双氯芬酸,25mg,tid,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50mg,bid)。丙酸衍生物-布洛芬缓释胶囊(0.3g,bid,口服)疗效较好。也可选用昔康类药物-美洛昔康(15mg,qd,口服)。非酸性药物-萘丁美酮(110g,bid,口服),胃肠道不良反应较轻。昔布类药物-塞来昔布(200mg,每日1~2次,口服,依托考昔,120mg,qd)胃肠道安全性较高。

非甾体抗炎药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重者可致消化道溃疡而引起出血、穿孔等;肾脏受累,如水钠潴留、血尿和蛋白尿及间质性肾炎等;还可致血液系统改变,如外周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还可有肝功能损害。极少数病人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哮喘等。应避免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非甾体抗炎药物,因其增加不良反应的同时却不会增加疗效。足量使用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物1~2周后,观察疗效,若仍不缓解再考虑更换另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物。经治疗关节肿痛及晨僵消失后,可停用非甾体抗炎药物

2.1.2慢作用抗风湿药物的选择慢作用抗风湿药起效较慢,临床症状的明显改善需要1~3个月,甚至半年,故又称为慢作用药。

柳氮磺吡啶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并可减少血液循环中活化的淋巴细胞,使IgM型类风湿因子滴度下降。用法:第1周,250mg,tid;第2周,500mg,tid;第3周,1000mg,bid,口服。用药4~8周开始起效,通常服用6~18个月。其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和皮疹,偶有骨髓抑制。磺胺类过敏者禁用,但可改用爱迪沙,015g,tid,口服。

抗疟药主要抑制抗原提呈细胞的提呈功能并阻止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1的释放。①磷酸氯喹:250mg,qd,口服。4~6周后减量至125mg,qd,口服。②羟氯喹:200mg,bid,口服,4~6周后减量至200mg,qd,口服。抗疟药服用后3~4个月疗效达到高峰,若连用半年仍无效时,应更换另一类抗风湿药。抗疟药中,羟氯喹不良反应较磷酸氯喹轻,但价格略高。此类药物可引起视网膜变性而失明,故服药过程中,应每半年检查一次眼底。此外,窦房结功能不全、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等病人禁用。

金诺芬商品名瑞得,可抑制单核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1,并能抑制胶原的合成。用法:3mg,bid,口服。3~4个月才起效,6个月时出现最大疗效。若服用9个月时仍无效,应更换另一类抗风湿药。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受累及肝肾功能损害。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由于金诺芬起效慢且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不如柳氮磺吡啶和甲氨蝶呤,故应用日益减少。

甲氨蝶呤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嘌呤合成受抑制,从而抑制胸腺嘧啶合成;减少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用法为每周7.5~10mg,顿服。本品起效较快,最早为1个月,通常为2~3个月,且疗效较为肯定。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及皮疹,可有骨髓抑制及肺间质改变等。EULAR2009治疗RA建议:甲氨蝶呤为核心药物(anchordrug),小剂量(每周7.5~20mg)每周使用是长期最有效和安全的药物。大剂量(每周20~30mg)时有细胞毒和其他不良反应,根据个体差异决定是否使用大剂量。初始治疗可单用甲氨蝶呤,快加:每周5mg;慢减:每周2.5mg,合并使用叶酸明显减少胃肠不良反应。

硫唑嘌呤商品名依木兰,通过抑制肌苷酸的合成干扰腺嘌呤、鸟嘌呤、核糖核苷酸合成而抑制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用法:50mg,qd,口服。若无不良反应,1个月后加量至50mg,bid,口服。不良反应有脱发、皮疹和胃肠道反应等,可有骨髓抑制。

来氟米特商品名爱若华,是新型的免疫抑制药。来氟米特可影响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还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从而抑制了免疫反应。用法:20mg,qd,口服。服药后3~6周起效,12周时达到稳定有效浓度,此时可减量至10mg,qd,口服。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如腹泻等,还可有脱发、皮疹等。也可出现肝酶谱增高和白细胞减少等。上述免疫抑制药可有性腺抑制,故青少年及未婚女性应慎用,但来氟米特目前尚无性腺抑制的报道。国外学者认为免疫抑制有诱发肿瘤的可能性。

吗替麦考酚酸酯(mycophenolatemofelil,MMF)是由瑞士罗氏公司推出的新一代高效免疫抑制药,通用名为骁悉。1997年在国内上市,其机制是选择性抑制与排斥反应有关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临床观察服用MMF3个月以后,患者关节受累数目减少,关节功能显著改善,且外周血的类风湿因子消失,免疫球蛋白以及淋巴细胞总数等指标都有不同程度降低。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免疫抑制合并感染。

环孢素(cyclosporin,CS)用于重症RA,主要优点为无骨髓抑制作用,主要不良反应为血肌酐和血压上升等。

沙利度胺是谷氨酸衍生物,能有效抑制TNFα等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延缓RA的发展。用法:沙立度胺,25mg,每晚1次,最大量可至每日100~200mg。

2.1.3生物制剂应用于临床治疗RA的生物制剂包括了抗CD4单克隆抗体、白细胞介素1(IL1)抑制药及TNFα抑制药。抗CD4单克隆抗体文献报道在欧、美等采用抗CD4单抗治疗RA已达200多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剂量为每日10~25mg,每个疗程为10d,如无明显过敏反应,4周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白细胞介素1(IL1)抑制药对难治性RA和早期RA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显著,患者临床改善率达20%~35%,但疗效和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TNFα抑制药一种为嵌合抗体:利普单抗(infliximab),另一种为可溶性TNFα受体:依那西普(etanercept)。两种化合物都是通过抑制TNFα的下游效应阻断炎症。TNFα抑制药至今尚无公认的严重不良反应。依那西普(益赛普)成人推荐剂量为25mg,皮下注射,每周2次,或50mg,皮下注射,每周1次[3]。对于生物制剂,EULAR2009治疗RA的建议:TNFα抑制药首选,联合甲氨蝶呤使用。甲氨蝶呤和其他传统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不理想者应加用TNFα抑制药。有预后不好因素者可初始使用甲氨蝶呤+TNFα抑制药。TNFα抑制药治疗失败:可选择另一TNFα抑制药,或者abatacept,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或者人源型抗人白细胞介素6受体抗体(tocilizumab)。

2.1.4糖皮质激素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原则上不用激素。但对有严重的关节外症状者(如高热、大量心包积液、多个类风湿结节等),可小剂量使用,如泼尼松,10~15mg·d-1,晨起顿服,待症状改善后逐渐减量并停药。对于糖皮质激素,EULAR2009治疗RA的建议:大剂量(40~60mg·d-1)可作为诱导缓解。应避免激素>10mg·d-1的长期使用。小剂量(<5mg·d-1)长期维持有争议。

2.1.5植物药制剂雷公藤总苷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其机制可能是抑制淋巴细胞的作用而阻止免疫球蛋白合成。用法为20mg,tid,口服。主要不良反应有造血系统损害、肝脏损伤,特别是性腺抑制,可引起月经紊乱甚至闭经,故未婚女性或已婚未孕的年轻女患者应禁用。

帕夫林,是在白芍总苷中提取,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是一种抗炎和免疫调节药,临床试验结果发现,该药治疗RA的疗效接近于MTX,病人耐受性较好。用法是2粒,tid,口服,服用3~6个月。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

2.2免疫净化

除了药物治疗外,免疫净化疗法(immunoapheresis)对类风湿关节炎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免疫净化疗法是利用离心分离、膜分离或吸附分离等技术去除血循环中异常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炎症介质等病理成分,或去除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免疫净化疗法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免疫相关性疾病,常用的免疫净化疗法包括血浆置换、免疫吸附和白细胞净化。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和致炎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免疫净化疗法可安全迅速有效去除致病成分,对快速地缓解病情进展,提高药物疗效能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和辅助作用。200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将免疫吸附作为RA的治疗方法之一[2]。超级秘书网:

抗类风湿治疗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更年期;止痛汤;关节痛;中药

本病尚无统一的命名和诊断标准,有人称其为“卵巢性关节炎”。笔者以绝经期前后的女性,年龄在50岁左右同时伴有全身关节疼痛尤以双手指关节肿胀,膝踝关节疼痛为主证。伴有烘热汗出,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症,同时雌激素水平测定血清雌二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6例患者中,年龄45~50岁86例,年龄50~55岁40例,平均年龄48.7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5年,均经全面体格检查,除外神经系统及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1.2临床表现及检查全身关节酸痛,尤以双手指间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小于30 min,伴烘热汗出,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查体可见:双手略肿胀、局部皮温略热或正常,关节无畸形改变,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等征象。辅助检查:类风湿因子:阴性,抗CCP-抗体:阴性;抗“O”:阴性,血沉

2治疗方案

治法:补益肝肾,除湿通络。

方药:自拟更年止痛汤:

仙茅10仙灵脾15巴戟天10黄柏10

徐长卿15白芍30老鹳草15鸡血藤25

青风藤25知母12枸杞子10当归15

用法:水煎服日2次,每次150 ml,20 d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

加减用药:①关节肿胀明显者加:苍术10 g、薏米30 g。②不思饮食者加:太子参20 g、白术15 g。③出汗多者加:山萸肉10 g、五味子15 g。④血瘀明显者加:乳香10 g、没药10 g。⑤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20 g、夜交藤30 g;

3结果

显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血沉:≤20 mm/h,追查1年未复发者118例。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沉:≤20 mm/h者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4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女,48岁,长春市某机关干部,初诊日期2010年5月4日,自述半年前月经开始紊乱,周期提前或错后,月经量时多时少,近2个月,月经未来同时出现全身关节疼痛,尤以双手指关节肿胀疼痛,晨僵约10 min,活动后消失,腰痛、右膝关节疼痛,夜间双腿酸重不安,彻夜难眠,多汗乏力,当时怀疑类风湿关节炎,曾在多家省市医院检查均排除类风湿关节炎,自服双氯灭痛、布洛芬等药物治疗,疼痛可暂时有所缓解,但停药后又反复加重,遂于2010年5月9日来我院住院治疗。查体:一般状态可,形体中等,BP:120/80 mm Hg,双手中指、无名指指间关节略肿胀,无明显红肿灼热征象,右膝关节压痛阳性,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ASO:阴性;RF:阴性;ESR:25 mm/h;妇科六项检查:血清雌二醇:14.00pg/ml。临床诊断:痹症(肝肾亏虚 湿邪阻络)。治法:补益肝肾,除湿通络,处方:仙茅10 g、仙灵脾10 g、巴戟天10 g、当归12 g、知母10 g、黄柏10 g、徐长卿15 g、白芍30 g、老鹳草15 g、鸡血藤25 g、青风藤25 g、桑叶10 g、甘草5 g,五剂、水煎服日二次,每次150 ml,服上药后关节疼痛、肿胀明显减轻,每日睡眠能达4~5 h,ESR:15 mm/h;但双手遇冷水后仍疼痛,微肿,上方加入威灵仙10 g,服用20剂后,疼痛及肿胀消失,睡眠良好,血沉:ESR:12 mm/h;症属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属临床治愈。

5讨论

更年期综合征可体现在三大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精神系统及运动系统。本文所述的更年期关节痛既为更年期综合征的运动系统疾病,其症状是:全身关节酸痛,尤以双手指关节肿胀、疼痛,膝踝关节疼痛为主,多发于50岁左右的绝经期妇女,是风湿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治疗虽有激素替代疗法及止痛药物,但由于副作用及疗效不理想而不被患者所接受,西医理论认为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钙流失为绝经前后关节疼痛的主要病因,西医有人称之为:“卵巢性关节炎”,此期卵巢激素水平下降,骨钙流失,引起运动系统变化,以关节疼痛或肿胀为主要表现。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并易和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相混淆。属中医“痹症”范畴。中医认为月经绝,任脉虚,天癸竭,地道不通,复感风寒湿邪,致使经络关节痹塞不通,而成本病,治疗以补益肝肾、除湿通络为法。此方既能除湿通络,活络止痛以治标,又能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提高激素水平含量以治本。临床观察有效率达100%。更年止痛汤是在二仙汤基础上加味组成,二仙汤来源于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原本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其功效是调补肾之阴阳,加入祛风湿、通经络药后用于治疗更年期关节痛,疗效满意、安全稳妥、无副作用。

6辨证调护

6.1正确引导、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更年期关节痛患者多为绝经期前后妇女,此期妇女精神易紧张,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患病后均有恐惧心理,害怕患上难以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故应多作患者的思想工作,耐心解释治疗疾病的重要性。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排除恐惧心理,积极治疗疾病。

抗类风湿治疗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家族性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风湿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唾液腺及泪腺,它的遗传易感性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之间存在相关性。表现为眼干、口干、疲乏和肌肉骨骼疼痛,临床上经常被误诊为停经、药物不良反应、过敏、类风湿关节炎、狼疮、纤维肌痛症、多发性硬化及慢性疲劳综合征。本文报告2例同胞姐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并对该病的遗传学易感性进行探讨。

1 病案举例

病例1,女,60岁。以反复口干、眼干伴头晕1年余为主诉于2010年3月入院。入院前1年余开始经常出现口舌干燥,需频繁饮水,进食固体食物需要开水送服,否则难以下咽。伴有眼干、眼睛异物感、眼泪减少,经常出现头晕、疲乏,体质量逐渐减轻。入院前半年,患者因左侧肢体麻痹无力,就诊某院,诊断为右侧桥小脑区占位,考虑听神经瘤。考虑右侧听神经瘤可以损伤同侧皮质脊髓束(或锥体束,支配对侧肢体运动)和脊髓丘脑束(传导对侧痛温觉)引起对侧麻痹无力,该院给予伽马刀治疗,处理后患者仍感左侧肢体麻痹乏力。入院前2个月,患者出现右侧口角歪斜及右侧眼睑闭眼不全,漱口时水自右侧口角流出,进食时食物常滞留于右侧齿颊部,发音含糊,伴有右侧乳突区闷痛。入院时体格检查示左侧腮腺肿大,左上肢肌肉萎缩,右侧鼻唇沟稍浅。入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6.08×109·l-1,中性粒细胞比率62.20%,血红蛋白100 g·l-1;crp正常,红细胞沉降率

105 mm·h-1。生化:白蛋白32 g·l-1,球蛋白52 g·l-1;

血清igg 31.3 g·l-1,iga 9.1 g·l-1,类风湿因子79.2 iu·ml-1,ana阳性,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心脏+颈部血管+腮腺彩超示双腮腺区低回声结节,唾液流率0.5 ml·(15 min)-1。

唇腺活检示腺体组织中见有2个淋巴细胞聚集的浸润灶。入院后诊断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右侧桥小脑区听神经瘤、周围性面瘫。经环磷酰胺等治疗后,患者口干、眼干等症状有好转。2012年9月14日患者再次因口干、眼干入院。查体没有发现新的体征。血常规:白细胞4.49×109·l-1,中性粒细胞比率74.41%,血红蛋白118 g·l-1,血小板232×109·l-1,

白蛋白37 g·l-1,球蛋白52 g·l-1,igg 31.5 g·l-1,

iga 9.4 g·l-1;类风湿因子397.1 u·ml-1。尿常规:尿糖

(+),余正常。红细胞沉降率75 mm·h-1,crp正常,粪常规及粪ob正常,血清ca 12 577.1 u·ml-1,

afp、cea、ca 199正常,抗ssa抗体、抗ro-52抗体、抗ssb抗体阳性。胸部x线片示心肺未见异常。腹部b超: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给予醋酸泼尼松,制酸护胃、营养神经及对症处理等,症状缓解。

病例2,女,58岁,系病例1之胞妹。以反复口干、眼干10年为主诉于2011年入院。入院前10年,口干、眼干,伴进食固体食物时需伴水送下,时有双眼结膜炎,反复双眼磨砂感,时伴全身乏力。于当地私人诊所就诊,治疗方案不详,自觉症状可稍好转。7年前开始上述症状逐渐加剧,伴右侧腮腺肿,触痛。既往史:30余年前因甲亢于外院行手术治疗。入院查体面颊部未见蝶形红斑。右侧腮腺肿大,触痛。双下肢可见散在暗褐色皮疹。入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5.35×109·l-1,中性粒细胞比率71.04%,血红蛋白109 g·l-1,血小板246×109·l-1。生化检查白蛋白33 g·l-1,球蛋白51 g·l-1;类风湿因子22.3 iu·ml-1,aso正常,补体c3、c4均正常,超敏crp 5 mg·l-1,常规crp 12.7 mg·l-1;红细胞沉降率104 mm·h-1;

ana阳性;抗ssa抗体阳性,抗ssb抗体阳性,抗ro-52抗体阳性,抗sm抗体、scl-70均阴性,抗ccp抗体阴性,anca阴性,hla-b27阴性;甲状腺功能正常;双眼滤纸试验阳性。腮腺彩超示双侧腮腺回声不均匀;唾液流率0.5 ml·(15 min)-1。

唇腺活检示腺体组织中见有3个淋巴细胞聚集的浸润灶。诊断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经醋酸泼尼松、硫酸羟氯喹等药物治疗后,腮腺肿物消失,出院后继续口服醋酸泼尼松、硫酸羟氯喹等药物,病情好转。

2 讨 论

本文2例按照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分类标准,诊断成立。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主流学说为“双重打击学说”,即遗传易感性基础上受到特定病毒的感染[1]。这对姐妹同患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可能与遗传

素有关,而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历了相似的病毒感染导致发病。女性、一级亲属罹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妊娠史都已被确认为干燥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2]。遗传易感性受到人类白细胞抗原的影响[3]。dqa1*05:01、dqb1*02:01及drb1*03:01等位基因是已知的危险因素,而dqa1*02:01、dqa1*03:01 和dqb1*05:01 等位基因则是该病的保护性因素[4]。等位基因及其特异性与特定种族的相关性也得到了确认[1]。hla-dq2和hla-b8主要见于白种人患者,而 hla-dr5与希腊人及以色列人的患病相关。目前正在进行多个全基因组相关性研究,有望确定主要的风险基因位点[5]。

3 参考文献

[1] jonsson r,vogelsang p,volchenkov r,et al.the complexity of sj?gren's syndrome:novel aspects on pathogenesis[j].immunol lett,2011,141(1):1-9.

[2] priori r,medda e,conti f,et al.risk factors for sj?gren's syndrome:a case-control study[j].clin exp rheumatol,2007,25(3):378-384.

[3] ice ja,li h,adrianto i,et al.genetics of sj?gren's syndrome in th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era[j].j autoimmun,2012,39(1-2):57-63.

抗类风湿治疗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α; 安全性; 不良反应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alpha) Treatment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Clinical Adverse Reactions Observed/XU G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28):037-038

【Abstract】 Objective:To learn about the common and the rare adverse reactions taking plac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with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antagonist.Method:50 cases of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is group receiving TNF antagonist (the product used in this group was Etanercept from Shanghai CP Guojian Pharmaceutical Co,Ltd) for treating ankylosing spondylitis.In addition,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common reverse reactions were observed.Result:Of the 50 patients received TNF antagonist for treating ankylosing spondylitis,first-dosage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in eight cases and medium or long-term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in 5 cases.Conclusion:The usage of biological agent in the treatment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is considered as a safe and efficacious approach,in which the occurrence and management of the adverse reactions should be concerned.

【Key words】 Spondylitis; Ankylosing; 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blocker; Safety; Untoward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Central Hospital of Xuzhou Datun Coal and Electricity Company,Xuzhou 22161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21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炎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本病男女发病之比约为2~3:1。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能够靶向拮抗AS炎症因子释放,迅速缓解病情,甚至能够阻止其影像学进展。故其治疗AS患者起效迅速,疗效确切。但是亦应该重视其不良反应监测[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组50例患者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25~35岁,病程2~8年,均符合AS纽约分类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TNF-α拮抗剂包括英夫利西单抗静脉给药,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依那西普、阿达木单抗均为皮下注射。治疗方案:50例患者均予以依那西普25 mg,每周2次,皮下注射。排除合并用非甾体抗炎药及和传统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DMARDS)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承诺使用依那西普治疗同时不再擅自使用及更换其他药物。给药前排除活动性结核、慢性肝炎、急慢性感染、全身各脏器功能病变者[2]。

1.3 首次用药不良反应观察 轻度:头痛、皮疹、眩晕、皮肤瘙痒、恶心;中度:发热、皮肤过敏、心悸、呼吸困难、胸痛、腹痛、血压升高;重度:寒颤伴高热、头痛伴视物模糊、心悸伴血压升高。应用益赛普治疗AS后注射部位皮肤反应较常见,但无需药物治疗,一般可自行缓解[3]。

1.4 中长期用药不良反应观察 感染性炎症(肺炎、尿路感染、中耳炎、结核复发)和神经系统病变(反应迟钝,由患者自述)以及有报道甚至罕见恶性肿瘤(本组未发现)[4]。

1.5 数据分析 本组采用依那西普治疗的病例数,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仅作简单报告,不做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50例接受依那西普治疗的患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的患者一般无需处置,观察后症状可在数小时后缓解。中度不良反应的患者予以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以及予以吸氧等对症处置,症状可基本缓解。少数中度患者予以监护病房实行72 h监护治疗,以上反应均为短期不良反应。不影响患者继续用药[5]。

长期用药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为感染性炎症包括:肺炎2例,尿路感染1例,中耳炎1例,予以抗感染治疗后好转;继发性肺结核1例,予以正规抗痨治疗后好转;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反应迟钝)1例。上述患者均暂时停用依那西普,其他患者均未出现长期用药不良反应[6]。

3 讨论

TNF-α拮抗剂是一种靶向拮抗AS炎症因子释放、能够有效快速地阻滞病情进展、防止骨质破坏的生物制剂。然而,随着TNF-α拮抗剂在AS或类风湿关节炎(RA)等风湿病患者中药物使用的数量和时间增加,有研究发现一些常见和罕见的不良反应,虽然发生率很小,但是有些却很严重。

TNF-α拮抗剂是目前治疗AS较有效药物之一,强效免疫抑制剂的六种副作用:(1)严重感染,包括播散性结核;(2)血液学异常,如全血细胞减少;(3)脱髓鞘病变;(4)充血性心力衰竭加重;(5)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自身抗体和临床表现;(6)过敏反应或注射局部反应。理论上存在对恶性疾病发生率增加的危险。

本研究中,TNF-α拮抗剂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或注射点反应,从恶心、头痛、瘙痒、眩晕到低血压、呼吸困难、胸痛均可见。其他的不良反应有感染机会增加,包括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和机会感染,如结核,治疗前筛查结核可明显减少TNF-α拮抗剂治疗相关的结核发病率,现已成为常规。其它文献报道,如脱髓鞘病、狼疮样综合征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阳痿及口唇面部、眼皮、双手震颤(发病机制:抗TNF治疗可能增加了神经系统的损害,神经病理改变导致位于盆海绵体神经和围绕在血窦和螺旋动脉周围的平滑肌之间的神经肌肉结点处神经递质释放的损害就可以导致神经性阳痿)。也有报道,但发生率很低。用药期间要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7]。

总之,TNF-α拮抗剂在AS患者中使用安全可靠,但要注意首次用药和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的发生。风湿科医生应该定期监测和随访药物使用的不良反应。首次使用TNF-α拮抗剂的AS患者,应该在医生和护士的监测和评估下使用药物,长期使用的患者应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8]。一些说明书上提及或未提及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亦提示应该在有监测条件的情况下使用TNF-α拮抗剂[9]。

如果TNF-α制剂或者类似的强效生物制剂都被证实是相当安全或持续有效的,那么能够预测这些制剂最终将成为大多数AS患者的标准治疗。

参考文献

[1] Anthony S,Fauci Carol A,Langford.哈里森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0.

[2] 张奉春.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强制性脊柱炎的参考意见[J].中华风湿病杂志,2009,10(4):279-281.

[3] 朱桂栋.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AS中出现阳痿及口唇、面部、眼皮、双手震颤一例[J].中华风湿病杂志,2009,10(12):869- 870.

[4] 丁从珠.依那西普联合强化浴疗康复措施治疗活动性AS[J].中华风湿病杂志,2010,11(12):859-860.

[5] 菲尔斯坦.凯利风湿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972.

[6] 蒋明.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与生物制剂应用[J].中华风湿病学,2009,10(4):1022-1023.

[7] 覃文.强直性脊柱炎经依那西普治疗后发现恶性肿瘤两例[J].中华风湿病杂志,2011,3(8):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