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装结构设计与应用

服装结构设计与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服装结构设计与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服装结构设计与应用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服装结构设计是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企业急需“实用型”服装人才的现状下,高等服装院校如何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结构设计实践教学革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校革新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必经之路。 

 

服装设计是一门系统的工程,它包括: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是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环节就是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样板的准确度和制板效率,直接影响服装的成本与质量。为了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生产的需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性以及加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研现状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及调研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只传授“怎么办”,很少解决“为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学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响行业的发展。 

2.操作方法陈旧,未能及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或最新技术引进到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体型和时尚的要求。 

3.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工艺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在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紧密的联系,使两者的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学完服装结构设计后,不能“乘热打铁”的进行工艺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掌握。 

4.结构设计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探索 

对于服装高校要解决以上问题,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及企业急需的“实用型”服装人才,应从以下几点进行革新: 

1.课程的合理设置 

课程的课时数量、先后顺序、间隔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必须符合服装专业教学规律、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合理设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课时数量,不能“一刀切”把所有课时都定成一样。其次,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最后,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将三门课程紧密排列。让学生真正在课堂里就体会实践到“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种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实践之中,不仅是结构设计实践,还要依托工艺制作实践。只有学生看到了最终的服装成品,通过对成品形态与适体度的感知,才能进一步认识与反思结构设计的规律与尺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结构,学生在下面“依样画瓢”画1:5的结构图。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后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能应对款式变化,只能生搬硬套,当出现新款式时就手足无措的情况。这种枯燥抽象、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学及市场需求的。教师必须联系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学生入门,或者让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在不同的实际款式操作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操制图训练两部分。教师以1:1的结构制图做教学示范,并结合图纸进行理论教学,以工厂板房制图的程序来做教学示范。同时把教学示范的结构图纸检验裁剪后,在人台上做快速的立裁缝合,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和体验到如何从平面的结构制图合理转化为三维的立体造型。示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进行1:1的结构制图设计,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完成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款式变化的示范及讲解,并让学生自己设计新的款式和新款式的结构设计。最后由老师综合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做讲解示范,新的结构设计课程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制图实践来完善学生应对款式变化而束手无策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的制图过程,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检测过程。通过制图实践教学,不但能检测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还可以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扩展。这一措施在服装工程专业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三个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接触不同时尚年代的款式,发现结构设计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此外,在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各科的教师间要科学合理系统的联系安排。选取能够渗透各科目知识点的课程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掌握这一知识体系与技能。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过程要与真实的产品开发过程相近,甚至就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使学生应用本项目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完成目前企业中的类似应用。其次,进行情境设置。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把服装设计分为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样衣制作三大项目。服装款式设计安排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完成,然后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课程,两者结合完成服装成衣结构设计、样衣制作的全过程。通过一个项目、几个任务的实践和进行分层次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从而使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能较好满足服装岗位需求。 

三、结论 

现代服装工业飞速的发展,服装企业急需全面的、综合的实用型服装人才。面对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制定的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服装结构设计与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平面裁剪;立体裁剪;创新;教学模式

引 言

高职服装结构设计以往俗称“服装裁剪”,而服装裁剪又分为平面裁剪和立体裁剪两大方法体系,平面裁剪为主,立体裁剪为辅,通常院校把它们分为关联不大的两门课程,并把服装平面裁剪称为服装结构设计或狭服装结构制图,淡化了设计理念和实践性,纯理论性的数据公式生搬硬套的作用被放大,很少艺术思想性可言。服装工艺作为服装结构设计的后续课程,是结构设计的实践环节。传统的课程设置把服装平面结构设计、服装制作工艺、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分开设置教学,撕裂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削弱了彼此之间的相辅相成的作用。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常有师生及企业感叹现在的毕业生三年高等教育,不如旧时的三年学徒可以出师的专业学习效果。显然,现在高职院校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而这种瓶颈问题是现在的课程教学模式难以逾越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对平面结构设计的理论数据、公式一知半解的情况,人体单、双曲面和服装结构线的关系处理不顺,放松量变化思路不清晰等教学难题,甚至毕业生从事好几年专业实践后仍然存在此类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实践环节与设计理论脱节的后果,而脱节的根源又是结构设计课程设置存在弊端导致的。因此,改革和创新结构设计课程模式,尝试新的理实一体化模式是当务之急的事情。

二、新课程模式:立体裁剪、平面裁剪、制作工艺三课合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根据学习者学习新鲜事物的由简到繁,由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依据任务驱动可以提高学习兴趣的经验,并针对以上一些问题设置新课程模式如下:按顺序把服装立体裁剪(坯布服装制作)、服装平面结构设计、服装制作工艺三门独立课程,设置为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三个环节,成为新课程的三个子课程其中。分三个阶段递进的循环教学。课程分为四个环节,三个子课程。课程基本设置流程环节如下图所示:

1、服装平面结构设计是理论为主的课程。以理论原理知识为主,实践操作能力为辅,主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结构设计理论知识,例如公式、放松量、抽象的双曲面关系等等进行自由设计并绘制服装结构图并制作工业版样的能力。

2、服装立体裁剪是实践课程。通过手工进行服装款式造型设计,用坯布包裹模特,直接用手拿捏造型再用针暂时固定,并画出轮廓线的一种设计手段,是实践为主的课程。其造型设计带有一定不确定性,但直观易懂,造型设计灵活、宽泛,易于上手。

3、服装制作工艺是实践课程。是设计款式变成实物的实现手段的最终环节。

三、课程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点一:服装立体裁剪融入结构设计课程的选择

创新点之一就在于把单独设立的、并被设置在平面结构设计课程之外的立体裁剪课融入结构设计课程中,作为结构设计的体验环节,并先于结构设计课程学习。众所周知,立体裁剪在高职院校通常作为服装造型设计辅助课程,是狭义理解,在日本服装教学中,以坯布为材料的结构设计研究广泛应用,是作为服装结构设计的前提。立体裁剪是定制高档服装,服装结构研究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立裁把结构设计中抽象原理性强的造型设计难题化繁为简。现在一些服装设计和工艺大赛中已把立体裁剪当做结构设计的一个环节。

①课程设置符合学习者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初学者对实物的认知规律是先直观感官认识再到抽象思维理解的,简单直观的知识总是容易被接受和理解,而复杂抽象的知识总是需要反复学习和练习才能获得。创新课程设置就是依据这个学习认知规律来设置的。立体裁剪是直观、简单的环节,用布包裹模特直接造型的过程,没有复杂的公式和收放量原理和费解的人体曲面关系,只是哪里多量就收,那里少量就放,用简单直观的手法达到结构造型的目的。对于很合体的款式可以完全忠实于人体的特征。但它的缺点就效率低费时长,成本高,大都不能应用到工业流水生产线中去,只能作为个性服装量体裁衣或结构设计造型研究用。在平面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此类问题,就是学生对服装结构图上的省、分割线、褶裥的作用、形状和量的分配很疑惑和费解,为什么这样处理就会和人体体型吻合?如何分配服装放松量的大小为宜?不能透彻理解这些造型手段和放松量与人体特征之间的关系。而立体裁剪课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立体裁剪正好可以直观地逐步细致地呈现复杂款式中人体与服装之间的原理关系,这是立体裁剪的优点,也是平面裁剪的很好补充。

初学者直接学习平面结构设计课程,不能理解省、分割线、褶裥的作用和量的分配大小问题现象,理解各个服装部位如何对应的人体部位,各条平面结构线与人体之间的点线面关系,而在立体裁剪把这个难题迎刃而解。在一张平面的纸上,运用一定的数据和公式、设计原理就可以绘制出工业用版样,正好两门课程整合在一起取长补短,利用立体裁剪直观获得服装与人体原理之间的关系,再上升到平面结构设计的放松量、公式和原理的抽象层面,是一个课程的完美结合。

②理实一体化课程设置能激发学生不断学习平面结构设计原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和不断保持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这种教学模式就成功了一半。笔者创新设计的任务驱动的立体裁剪、平面裁剪、制作工艺三课合一的教学模式中的实践环节就可以牢固的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往往对实际操作性强、有具体任务,容易从可以看到实物效果的课程中产生成就感,从而有浓厚的持续的学习兴趣,所以立体裁剪和服装工艺一直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而理论性强、数据公式生硬的结构设计课程总是难以使学生的兴趣持续维持。新课程模式把立体裁剪、平面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三课程揉和成一个密切配合教学的模块整体,进行互相衔接的互动教学的实训模式。而以往立体裁剪是被孤立在服装结构设计之外,成为独立设置的选修课程。

2、创新点二:同一款式造型对比教学——立裁和平面结构设计款式效果对比

传统的结构设计课程没有立体裁剪和坯布服装制作这个环节,增加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手直接立裁服装款式造型,并利用坯布制作出规定的服装款式,并且这种服装款式造型是忠实于人体的特征的。平面结构设计出的同一款式造型是建立在服装结构原理知识基础上的,即是用公式和数据推导出来的,有一定的空间想象性,并不能直观的认识款式的最后造型,学生不能真正直观理解公式和数据与造型间的关系。有了前期立裁同一款式造型的感性认识,并对比服装制作工艺制做出的真实服装,可以对比其之间的造型原理和造型的关系真正内涵关联所在。对进一步深刻理解平面结构原理公式和造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实践意义。立体裁剪、平面裁剪、制作工艺三课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才能各个环节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总之,高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模式改革创新的新模式“立、平、工” 三课合一的教学模式,能解决中的教学瓶颈难题,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课程教学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志宇.高校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改革几点思考[J].纺织教育,2012(2).

[2]章国信.立体裁剪在时装企业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1(12).

[3]姜越.高职院校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改革刍议[J].学习月刊,2008(16).

服装结构设计与应用范文第3篇

一、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创新的总体思路

明确教学任务,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是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创新的总体思路。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服装结构的内涵,包括整体与部件结构的解析方法、相关结构线的吻合、整体结构的平衡等基本方法,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对结构设计的理论分析能力,以及从款式造型到纸样的结构设计制图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为他们进入服装等相关行业打下坚实而牢固的理论基础。我们知道,现代服装的发展日新月异,服装款式层出不穷。但不论任何一种新的款式,都有它万变不离其中的服装结构设计基本原则。也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原则,才能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无穷的创新。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服装结构基本原则的讲解和对这些核心的基本原则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转化,是教学创新的总体思路,也是教学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创新的具体操作

1.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入“主题”教学方式,推动学生围绕“主题”进入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主题教学是基于实际的“问题”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主题”,并以“设计工作室”形式为主导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任务进行分析与分解,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教师所部署的任务。这一过程中,学生是“问题”的分析者、解决者,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体验着创新的艰辛与快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则由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教师在学生完成主题任务的过程中,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引导,协助其解决。总之,这种“主题”教学方式对教学双方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同时,也促使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由单纯的理论课程向实践课程转变,促进了学生对结构设计原理的掌握和能力的转换。

2.创新教学内容,强调“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实践之中,不仅是结构设计实践,还要依托工艺制作实践。为此,我们将服装工艺与结构设计相结合。在讲授服装结构理论的同时,加入服装工艺内容。通过设计、加工,让学生看到最终的服装成品,从而加深对成品形态与适体度的感知,进一步认识与反思结构设计的规律与尺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3.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传统教学方法虽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但过于依赖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陷于被动学习、死学习的窠臼之中,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课程的内容特点,采取以理论讲授为主,课堂设计辅导为辅的授课思路。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理论讲授部分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采用启发式、实践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并运用CAI课件辅助教学,力求将理论阐释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观摩实物进行服装结构图的绘制,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选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服装实物供学生观摩,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分析服装的结构,让学生以此为基础增加思维灵活性,提升学生的服装设计的能力。

4.创新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评价

根据课程特点,考核方式分为平时成绩(考勤及平时表现,占10%),分阶段考核成绩(课堂练习,占20%),最终作品成绩(占70%)三方面。其中作品成绩是以教学大纲中要求的重点和难点为依据,教师命题,学生选题,完成服装的结构分解制图。在最终作品成绩评定过程中,被评作品通过向全班展示结构设计图,说明设计过程、遇到的问题及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此时,其他同学可对其设计方案提问,要求设计者解释结构设计所用的相关技术及特点,最后进行互评。通过相互评价进一步修改完善各自的设计。之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给出最终成绩,并评选出教师认为最优的设计进行展览。

三、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就理论讲理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说法,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十分不易。一门理论课,如何将其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理论何时起到指导作用?怎样指导?实践如何反馈?教师如何把握这一进程?都需要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特点等等进行具体的分析。

2.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相结合,不能为教学而教学

市场不仅对服装款式的要求逐年增多与变化,对服装结构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处在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时刻关注市场动态,更要有预见能力,为市场、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落实到具体教学中,就要不断调整教学目标,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服装结构设计与应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服装结构设计 创新 指导思想 实践

高校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技能型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开阔思路,增强适应能力,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所以对服装结构课堂教学的设计要与时俱进,不断体现创新性,实现以服装结构教学为纽带,将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创新思维与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新型课堂目标。下面我们对高校服装结构设计课堂的创新要点进行分析探究。

一、创新服装课堂结构设计指导思想

创新服装课堂结构设计要以培养“艺工贸结合”的新型服装设计人才为教学宗旨,确定“以结构带两头”的教学指导思想,即以服装结构教学为纽带,将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创新思维与操作实践相结合,摒弃过去唯美主义的教学程式,将此课程建成覆盖面广、科技含量高、具有创意的实用型课程;建设成符合教育规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并体现本学科特色的国内和国际知名的精品课程。在此指导思想下展开课堂教学创新改革,比如调整课程结构,确定以服装结构设计为重点;修改教学计划,将服装结构设计及工艺提前,加强立体裁剪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服装专业活动,并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加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

通过创新研究性服装实验教学模式,构建服装实验分层次分模块的新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专业对服装实验的要求。以基本、综合、设计与提高性实验为梯次模块结构,从工业制版和工艺制作、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参加服装设计大赛、企业实践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服装结构的认识。通过开放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教学内容,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创新服装结构设计课堂实践探索

想要完成服装结构设计课堂创新,完成全面、优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重视课堂的实践探索,根据培养目标,加强多个方面的建设,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应用现代服装设计理论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设计,与时俱进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在保证内容进步性的前提下不断渗透现代服装结构的有关设计概念、结构与技巧,紧跟潮流时尚,凸显时代文化气息,使学生能够动态地掌握服装流行与结构的关系,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通过突破概念难点、发掘教材疑点、分析习惯误点、介绍前沿热点,尽量解决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内容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为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打好坚实的基础。利用信息技术,研制开发智能化的服装结构设计题库系统,运用于教学测评和远程学习。创新研究性服装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构建服装结构设计实验教学分层次分模块的新的课程体系,重新规划实验项目和内容,增加现代的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实践环节,将服装实验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开发与实验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和计算机仿真实验,创建服装设计创新开放实验室,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不断接触服装结构设计前线的潮流文化气息,将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优势与服装结构设计相结合,避免造成僵化脱节等状况。

创新高校服装结构设计课堂要不断拓展教学覆盖面,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兴趣,配合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教学中多个环节入手提高学生对服装结构的认识。比如工业制版和工艺制作,围绕服装结构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练习,从制图到缝制工艺,通过完成一件服装的制作加强对服装结构的认识与理解。近年来不少学校都在这方面进行改革尝试,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被整合,理论与实践联系更为紧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并且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设计作品和设计人才。通过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训练,学生的服装造型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其同服装设计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服装的设计与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服装设计比赛,通过比赛实践来锻炼和培养技巧,通过参赛加强对时尚和市场的了解。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鼓励其积极走出校园参与服装企业生产实践,这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

服装结构设计课堂创新有助于完成全面、优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服装设计与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相结合、创新思维与操作实践相结合而言有着积极的探索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服装结构设计与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解读;课程理念;专业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73-04

【作者简介】丛开源,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通,226011)党政办公室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专业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

课程是使教学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手段,课程研究在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课程标准作为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的平台,其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课程标准具备一般标准的基本特征,但是,课程标准不是硬性的规定或准则,更不是简单的限制,而是课程实践的参照与导向。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数以亿计的初、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制订中等职业教育核心课程标准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服务学生发展需求的必然。为此,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的编制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

一、以课程观统领课程标准

(一)贯穿课程理念

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包括对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编制、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各个方面的认识。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学习者从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一切经验或体验。由此可以看出,关注学生在获得经验中的体会和强调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的发展是新课程观的核心理念,其实质是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在编制过程中以新课程观核心理念为主线,体现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验的课程价值。以“服装造型设计基础”课程为例:“课程设计思路”回答了“创设活动的依据”,“课程目标”回答了“活动效果的预设”,“课程内容与要求”回答了“获得经验的媒介”,“实施建议”回答了“获取经验的方式和手段”,系统架构了学生形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人格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这种在“做中学、做中教”过程中关注学生与教师在经验中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也要求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更多的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者。在互动、碰撞、交融过程中,教师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学生不断修正思想观点和行为。[1]

(二)突出职业能力

将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被称为职业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以服务为宗旨”就是指“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指“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优质就业作为落脚点”。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是强调要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着力点。

专业能力(知识应用)、人格能力(行为方式)和社会能力(价值观念)构成职业能力的三个维度。可以这样认为: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引导学生以合理的行为方式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建立知识与任务(给定的任务、重组的任务、未来的任务)的联系就是职业能力的培养。

比如:中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为“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变化规律,能依据制图规定和方法步骤进行一般式样服装结构制图,形成要素整合、观察比较、解析评判等基本职业素养”,它整体综述,高度概括了专业能力的特征和要求,以及知识与任务联系的方法。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1.掌握结构设计原理与规律,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树立科学、系统的结构设计理念。2.理解人体结构与服装的关系,能感知二维形态与三维形态空间转换关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和借鉴服装典型品种流行款式结构变化和板型特点。3.具备识读理解任务单和一般式样服装款式图结构特征的能力,能运用平面结构设计的原理、方法和规律进行一般式样服装结构制图和用料核算及排料。4.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安全、节约、环保意识。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勤于观察、敏于发现的求实精神。这种分点描述指明了知识与行动的内在关系,呈现了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传递了应该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行为规范来获取、应用并检验知识。

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基于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提出的,从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培养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入手,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学习领域,对建立知识与任务的联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为例(如表1所示):

表1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

[模块 教学

单元 内容及要求 参考

学时 衬衫结构设计 略 略 略 连衣裙结构设计 连腰型连衣裙结构设计 1.具备根据文字描述,绘制连腰型连衣裙平面款式图的能力

2.认识连腰型连衣裙构成的原理和因素

3.能运用原型法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依据人体和款式特征,结合给定的规格和要求,完成合体连腰型连衣裙结构制图

4.掌握连腰型连衣裙的放缝、用料核算与排料的依据和方法

服装结构设计与应用范文第6篇

首先我们得对以下几个名词的概念进行系统的梳理,这样才能便于服装母型的分析和研究。母:原型,指借以生发的原始物质。则母型即原型,这二者仅是叫法不同,然而意思却是一样的。原型,原本的样式,最初的形状,是指各种实际变化应用之前的基本形式或形态,应用于多个领域。对于服装造型学来说,原型是指平面裁剪中所使用的基本纸样,即简单的、不带任何款式变化因素的立体型服装纸样。在企业中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服装结构设计,有科学简捷、易学易懂的效果。

国内较早以“母型”这一名称应用到服装结构研究中的是上海服装结构设计师蒋锡根,作者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加上深厚的数学功底,批判性吸收了我国传统裁剪法(比例法)和日本原型裁剪法两者的长处和优点,应用其较强的数学理论知识,创立了一套服装结构设计方法一母型裁剪法。这一方法将下装母型细分为裙母型和裤母型,上装母型细分为衣身母型、衣袖母型、连身袖母型和衣领母型。在其衣身母型的建立中,推行的是一个男、女、童及春、夏、秋、冬可通用的母型,以量体取得的数值为依据,由几条直线构成母型的框架形式,然后根据一系列母型变化原理并结合具体款式要求作灵活变化。

蒋锡根先生把男装、女装和童装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和研究:把人体分成若干部位;把人体体表归纳为非标准的球面和非标准的双曲面;运用数学方法给予定性的分析和定量的研究。其母型裁剪法研究的根据是男性、女性和儿童的体型有些部位的相同或相似性,用同一种方法来观察,总结出一种结构制图的“母型框架”,对男性、女性和儿童局部体型上的差异用不同的数据表示,用这一方法来完成服装的结构制图。这就是《服装母型裁剪法》的主要内容。

另外,还有一本以“母型”这一名称命名的书《新服装母型裁剪法》,这是上海戴龙泉老师编著的。

其这一母型裁剪法是以人体净胸围为依据,总结出的人体比例制图法。在蒋锡根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将母型同一的肩斜度,合理的区分为男、女两种不同的肩斜度;提出应依据服装不同风格采取相应的作图方法,不追求统一作图方法,进一步完善“母型框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装结构设计。并根据紧身、合体、宽松3种不同风格的服装,依据人体各部位净体及相关因素,介绍了相应的宽松量。

人体比例制图法按内衣、面料和各种风格的要求三面的综合因素来考虑服装各部位的宽松量,不同风格的服装、服装图形比例不一样,制图不追求统一模式。

可以看出以上两位老师所讲的“母型”内容上有所区别,其中蒋锡根先生的母型框架涵盖了男性、女性和儿童的服装结构,范围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且受限于母型框架,不利益不同风格的服装款式结构设计,尤其不适应合体服装款式的结构设计。究其根本,此母型裁剪法与比例法无异,不适应服装款式的变化。戴龙泉老师的母型裁剪法实质为比例制图法,他提出了根据不同风格、不同的宽松量采用不同的作图方法。接下来介绍下国内外关于母型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郑瑞平副教授2004年在天津工业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服装纸样二次基型的研究》的文章。作者归纳大量的设计实例,在女装原始基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二次基型的设计方法并划分为合身基型、宽松基型和半合身基型予以介绍。

女装款式千变万化,纸样设计各不相同。用原始基型设计服装,其步骤十分复杂,如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真正掌握此方法。经过长期的教学和实践研究,总结归纳了大量的设计实例,本文在原始基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二次基型的设计方法。女装纸样设计中所使用的基型,是指上衣、袖子、裙子的基本纸样。二次基型就是将它们通过二次设计,使其成为一种新的基型,目的是使设计过程更合理、更快捷、更适用。应用二次基型进行服装设计,可使得设计步骤大大减少,提高效率;拓宽了设计思路,由一款一种设计方案转变为一款多种设计方案。

在英国由于科技的进步和服装产业的发展成熟,较早的采用了根据服装不种类细分的原型。

英国国内主要有四种原型:标准原型、简单化原型、商业用原型和裁缝用原型。在这些原型中,标准原型是最基本的原型纸样,它是完全按照人体自然曲线做出的,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根据原型的用途来划分原型种类,即不同种类的原型进行不同应用。将基本原型划分为8种:紧身原型、松身原型、剪裁讲究的茄克原型、连身装原型、一片袖原型、两片袖原型、无袖原型和裙子原型。

目前中国服装业规模庞大,服装市场竞争激烈。服装产业面临着结构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如何在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等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服装企业更加重视和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对企业经营、管理、技术和产品进行改造,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网络技术获取和传递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调查和分析市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研发水平;二是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以及生产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三是在工艺制作上研究和追求符合人体工效学的服装板型,提高服装的造型效果。努力实现服装制造向服装创造的顺便转变。

在整个产品的研发环节占有重要地位的服装结构设计,一直都是服装行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几乎所有现存的系统中都没有完善的资料库,即服装母型数据库。建立服装母型数据库后就可以很方便地调用库文件里的服装样板,按照尺寸规格、款式结构特点再对其进行修改就可以快速高效地生成新样板,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许少锋主编.《近代汉语大词典》.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2]三吉满智子《服装造型学概要》.

[3]蒋锡根.《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母型裁剪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戴龙泉.最新母型法制板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

[5]戴龙泉.最新母型法制板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

服装结构设计与应用范文第7篇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衣着服装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不仅仅停留在原始的蔽体作用上,更加追求美观大方和个性。在各大院校和实际设计前线工作者的努力下,服装的结构设计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前我国服装结构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的综述,使读者对服装结构设计方法有更加全面和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设计方法;新方法;三维立体

众所周知,服装设计的构成要素很多。其中结构设计是最具重要性的,不仅仅是款式造型设计的延展,而且是工艺设计的前提,在服装设计中是极其重要的衔接过程,对服装结构设计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一、服装的结构设计内容

服装结构设计是将服装款式图通过一定的方法变成平面图的过程,它是服装设计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人员根据效果图来确定各部位的位置尺寸关系,决定采用何种制作工艺。

服装结构设计和制版是相同实质的不同说法,都是包含在服装设计中的一部分,服装结构设计是较正式的学名,而其俗称是服装制版。服装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一)创作的设计(款式图,包括款式、面料、色彩等的体现);(二)结构的设计(需要详细掌握每个部位的具体规格尺寸);(三)工艺的设计(一般被称为车位,一件成品的缝制过程)。简言之,它是服装制作过程中的极其重要的过渡环节,设计思想的实现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设计理念,其基本步骤可概括为立体一平面一立体,这点很像哲学上的实践论的表述,每一个领域,每一门技术都是可以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的范围来思考和探索,并寻求其规律,以此来指导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因此,现代化的服装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与艺术密切结合的基础上。

二、服装的结构设计方法

服装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之一,又是一件变化多端、依据个体的审美观点不同而体现出不同价值的艺术品,一件简单的服装上极有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历史痕迹和文化艺术内涵,因而只有采用正确合适的设计方法才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服装产品。在中国服装结构设计活动中,平面裁剪法应用较广,立体裁剪运用相对较少。当遇到的款式较复杂的时候,这两种方法可以考虑并用。

(一)平面设计方法

从数学上讲,平面是由线的运动轨迹构成的二次元空间。在服装造型层面上,平面更能给人直观而又形象的感性认识。有机形平面自然、淳朴,体现了轻快鲜明的生动之感;几何形平面简洁规律,体现了一种清晰的理性之感;偶然形平面则大胆泼辣,以人的意识和想象力为依据,是一种无法复制的不定形,极具独特的个性。因而,不同的平面特点对应了风格各异的服装款式。

1比例分配法

比例分配法的设计原理即是首先掌握人体主要控制部位尺寸,再利用其与长度围度的比例关系来确定制图时的各个点的相互关系,与此同时需要结合服装款式特点预留相应的放松量,按理想情况下身体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出衣片各部位尺寸大小,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方法要求更加精细、严格。通常这种方法电被称为直接制图法,与间接媒体不同的是,它是直接测得所需数据,或运用人体部位与服装之间的对应关系,运用比例计算方法得出服装结构图各部分尺寸。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即不能适应款式变化较大的情形。

2原型法(间接法)

原型法在学术上的另一个名称更容易理解,即过渡法。放开来说即是以原型或基型为基础,根据每一款服装的尺寸大小,通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得到符合要求的产品。原型法在日本、欧美等国比较广泛,按不同国家及使用惯例又分为不同类型与流派。但其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即依据款式变化而变化,从制作平面图或立体裁剪的布型开始至裁剪衣料的过程。其中,平面裁剪又叫短寸式裁剪法。立体裁剪的原理是将衣片从人体上裁剪下来,做成很符合人体曲线要求的原型。而原型裁剪运用的是推理的方式,按照性别、款式,不同人体的躯干部分起伏幅度,因人而异,应要求而异,才能设计出舒适合体的服装。

(二)立体设计方法

服装的立体设计换一种说法就是服装立体裁剪,即用特殊布料在人体模型或人体上直接裁剪,可以形象直观地观察出外观效果图,掌握这种方法,也需要学习人体结构和服装结构基础知识,但是需要学习者花费较高的成本。根据立体设计理念,探讨三维立体形状规律性的知识,也就是利用特殊的布料和数字模拟,把不同形状的立体形态通过一定的方式以立体的直观形象呈现在设计者的面前,同时,依赖于创作者的感觉和灵感来表达某一特定的主题。立体设计作为重要的设计方法之一,涵盖了从平面设计到形状色彩设计的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可以视为由基础设计向专业领域设计的过渡环节。所谓立体设计,就是由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转化的最终结果。设计的好与坏相当一部分将直接取决于设计形态的选择。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立体设计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思维,对设计者的思维练习效果显著。

(三)服装结构设计新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服装结构设计的新方法如雨后春笋般也在不断地涌现出来。比如现如今非常前卫的三维服装设计方法,就是利用新一代计算机平台为基础,利用各种先进的软件进行的服装设计。这种方法的建立是在二维平面设计的基础上,使所要达到的设计目标更加符合用户要求,更加受广大设计者青睐的一种形象直观的新方法。计算机技术在各学科各领域的普及不断深化着已有的设计方法,并推陈出新,日益显示着重要性。

三、上述各方法之比较

在西方围家中,立体设计方法最常用,而平面设计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在使用:比如在标准人体模架上是以立体设计方法为主,而以平面设计方法为辅。东方发展中国家多采用立体设计、平面设计并举或以平面设计为主、立体设计为辅的模式,立体形态简单的服装使用“平面设计一立体检验一修正一推板”的模式;对于立体形态相对复杂的款式则多数情况下必须使用立体设计才能完成。平面设计方法同样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专业性,通过“视觉”来实现主客体之间的沟通和表现。透过多种方式来灵活运用和结合符号、图片、文字,借此作用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比例设计方法对一般款式能一步到位,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大大降低设计者的体力及脑力劳动强度,缺点是不能适应灵活多变的款式要求;原型法在设计过程中要求二次成形,虽然加大了工艺难度和工作量,但能灵活的适应款式的变化。同时对平面设计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立体设计方法能够达到很好的直观效果,使设计者能够充分发挥所学和灵感并能及时对设计内容做出合理的修改。综上可知,相比之下立体设计效果更加直观形象,但要求的条件和设计者的综合素养也更加严格和苛刻。

四、结语

因此,在结构设计时必须要在全面了解和掌握人体形态情况下,善于综合运用各种结构设计方法,结合设计经验和实际情况及数学计算工具,灵活的设计出实用、美观、具有创造性的设计。

服装结构设计与应用范文第8篇

关键词:傣族;服饰结构设计;花腰傣族

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各地文化交流程度日趋深化,不同地域、民族的人们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而由于受人们多元化审美观念的影响,作为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传统纺织染绣工艺的传承越来越难。傣族有傣雅、傣卡、傣洒三种自称,这三种傣族女子服饰被称为“花腰傣”,具有多彩锦带缠绕腰部筒裙的统一属性。还有一种傣角折的服饰类似于其周边地区的彝族服饰。由于不受支系差异的影响,花腰傣女子服饰的结构特征没有明显的变更,因此,本文以花腰傣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分析了花腰傣族服饰结构设计,希望能够为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1 花腰傣服饰造型及结构设计分析

服装结构的概念源于欧洲“西式裁剪”服饰立体造型裁剪体系。目前国内服装界开始运用特定纹饰和局部造型,都在积极挖掘民族服饰文化的创作思路。服饰代表着各个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调整和优化服饰结构能够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服饰产业化水平,能够将传统服饰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不断创新,促进民族服饰可持续的发展。西式裁剪强调服装结构的合理、规范化,对于我们民族服饰来说,设计、结构和工艺制作长期停留在经验模仿、手工缝制阶段,严重的阻碍了民族服饰适应和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的创新,严重阻碍了民族服饰的产业化。服饰是艺术和技术紧密结合的加工制造业,也是人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花腰傣服饰结构能够更好地展现出傣族服装造型,是傣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财富,花腰傣女装主要由内衣和外衣、下裳、头饰等部分构成。

1.1 花腰傣内衣的结构设计

为了适应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花腰傣服饰会受居住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作为花腰傣服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花腰傣内衣形状与凹字相近,其衣长不到腰部,属于上下分割结构,主要以黑色为主,偏襟,受幅宽的影响,胸围线与外衣一样,进行了断开处理。并且衣身宽度与外衣相似,为25cm,是由经纱向和纬纱向构成,结构中没有出现断缝,能够满足傣族妇女身形的需求。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傣族妇女的内衣形制也呈现向多元化,开始向汉化趋势发展。目前,在平面结构上,传统的汉服已经变成了立体结构的异化结构,这使得花腰傣女装内衣形成了落肩,肩线也变成了斜线,女装内衣呈现出了下挖的趋势,符合了时代的审美特征和审美需求。

1.2 花腰傣外衣的结构设计

人体与服装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之间的直线距离是服装与人体之间的孔隙量,而放松量设计主要是指服装维度之间的增加量。在具体的设计中,为了突出傣族人们的整体思想、观念,设计师可以取一个截面为同心圆,将人体与服装视为圆柱体,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开展针对花腰傣服饰的结构设计。外衣具有较短的衣身,并且胸部附近分为了上下两部分,也就是说将33cm的衣身断开。目前,传统的花腰傣女装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现代审美需求,服饰立体与人体着装要求的舒适度和适用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阻碍了传统服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设计师要在保留传统服饰元素的基础上,通过服装CAD软件来调整服饰结构,服饰结构的下半部分运用整块面料与衣身缝合作为下摆,并为纬向,上半部分纱向为经向,能够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提高人们着装舒适度。

1.3 花腰傣下裳和头饰、头饰的结构设计

筒裙、围腰及绑腿三部分构成了花腰傣女子下裳。围腰做工精细,是指宽4cm的刺绣,筒裙由黑布与彩色绸缎组成,绑腿两端系有红绳,是一块半米宽、一米长的藏青色布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式主要分为披发、绾髻等类型。花腰傣女子的头饰一般由发式与头饰物构成。头饰的结构主要有三种结构,即:巾帕、冠帽及其组合。将发髻先用绣花青布帕缠裹,然后用绣有精美纹样的装饰头帕在外层进行包裹,顺着左耳旁垂下头帕,头帕端具有漂亮的花色缕穗。

2 花腰傣领子造型与服饰结构的关系

少数民族服饰的领口一般与肩垂直,前襟正中分割线,不做曲线挖裁,采用了无横开领数值的裂口扩展型衣领结构的处理方法,如云南少数民族。并且有的用面料滚边加以包合缝制,多数无纽扣,前襟自由敞开。花腰傣女子内衣和上衣平面结构与基本纸样相比较,可以归纳出裂口扩展型衣领的结构特点。首先,由于要向下跌落大约5cm,平直的肩缝线次啊能吻合人体肩端点,从而使衣片的前后下摆向原理人体的方向外翘,前后衣片分别向前中线和背中线倾斜。其次,平直的肩缝线被平行向后移动,使衣身整体向肩后滑移,平移值为特型基本样纸后衣片的直开领量约2cm,即上提了前襟,下坠了后襟。另外,领窝点周围的面料形成堆叠皱褶,这是由于颈根的体积强行拉大了前襟有裂口的衣片造成的。由此一来,后领口下坠牵拉,后襟向外翘挺,两片前襟向前中线搭合,袖筒向后扭曲,裂口扩展型领款形成了较为奇异的外观造型,使整件衣服造型俏丽,具有极强的立体感。

3 结语

民族服饰已经成了现代服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花腰傣服饰保护与创新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时尚性、多元化、题材与设计协调性等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升,在花腰傣服饰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整合到一起,树立现代原则,赋予民族服饰更多现代气息,从而提高服饰结构设计质量,利用现代服饰设计技术,推动我国服饰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现。

参考文献:

[1] 郭锐.基于功能性的花腰傣服饰品探讨[J].天津纺织科技,2012(02).

[2] 孙琦.少数民族服饰结构设计应用――以花腰傣服饰为例[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