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社会调研;职业岗位;职业能力

 

近年来,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以30%左右的年均增幅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门类[1]。“十二五”以来,我国生物产业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2015年产业规模超过3.5万亿元,在部分领域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甚至具备一定优势[2]。

 

2013年,徐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6亿元,仅次于泰州(625亿元),占全省1/7以上,位居全省第二[3]。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实现产值924.2亿元、增长15.6%。2017年徐州市颁布了《关于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方案》指出未来几年我市将深入实施推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推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培育一批优质企业,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到“十三五”末,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要突破1500亿元[4]。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目标就是培养管理、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5]。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的革新优化,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生物医药产业。为了配合学院的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服务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药品生物技术教学团队对淮海经济区的生物制药企业进行详尽的调研。

 

1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制造2025》、《江苏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淮海经济区和江苏省生物制药产业为依托,以徐州市、连云港市等城市生物制药产业对高职人才需求以及就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素质需求为内容,以江苏省及淮海经济区生物制药行业协会、制药企业、一线工程师及技术人员、药店、药房、药物研发部门和机构、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及实习的学生为对象,以科学的方法为工具,从而获得大量的有关企业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要求和建议第一手资料。在分析归纳总结资料的基础上,探索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教学改革,紧贴市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调研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2.1调研对象

 

本次主要调研了淮海经济区及江苏省的主要生物制药企业、行业协会、知名连锁药店、医院药房等,主要调研了相关的专家、企业的高管、一线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科研人员、药店的店长、药房的主管和我们的毕业生以及实习生。共调研制药企业30余家,专业人员50多人,毕业生30多人,实习生40多人。主要调研的企业见表1。

 

2.2调研内容

 

主要调研生物制药行业的生产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生物制药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以及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药店、药房的职业岗位需求及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科研机构、科研院所的职业岗位需求及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个人创新、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行业、企业、药房、药店等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及实习生的意见建议,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和实习生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2.3调研方法

 

2.1.1直接访谈法

 

通过预约和行业专家、企业的负责人、一线工程师等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获取第一手直接的资料。

 

2.1.2电话访谈法

 

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对相关人员访谈调研。了解生物制药行业的用人状况,人员流动情况等。

 

2.1.3问卷调查法

 

设计纸质和电子的调查问卷,包括:专业调查表(学生版)、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学生版)、专业对口企业情况调查表、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用人单位版),通过邮递的方式或E-mail形式邮寄给调研单位,然后收集整理。

 

2.1.4QQ调查法

 

利用药品生物技术专科2012级、2013级、2014级、2015级班级QQ群和校企合作理事会QQ群,对毕业学生进行跟踪,随时掌握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状况,收集学生在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听取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

 

2.1.5网上调查法

 

利用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网、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网、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网、医药英才网、中国制药产业链网等知名网站,了解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人才需求信息、职业岗位信息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3调研结果与分析

 

3.1生物制药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通过各种方式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社会需求进行社会调研,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企业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需求的主要工作岗位、岗位职责及能力要求见表2。调研的结果见图1,各个生物制药企业对一线的技术技能型员工需求量最大,占所有需求岗位的35.2%,其次是生物药品销售员占24.3%,接下来是质量检测员占14.8%,再接下来是研发助理占6.6%,其它占15.6%。从调研结果来看,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准确的,生物制药企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最多是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专业知识扎实、思维活跃的研发助理需求量较少。

 

3.2企业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要求

 

对调研材料分析,可以发现生物制药企业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整体素质要求包括责任心、团队精神、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中责任心占20.80%,在毕业生素质中比例最高,调研中企业的负责人认为生物制药工作是非常严谨和精确的,这对毕业生的责任心要求非常高,稍有差池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对和我们专业合作密切的企业的负责人如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认为我们的毕业生责任心很高,很符合企业的需要。排在第二位的学习能力17.40%,企业普遍认为制药专业毕业生应有足够的责任心,专业知识和能力欠缺一点关系不大,但是一定要有非常好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其次是团队合作精神占毕业生整体素质的14.30%,生物制药生产过程一个团队相互协作来完成的,这就需要毕业生有大局意识整体意识。调研中还发现企业对毕业生素质有创新能力的要求,占毕业生素质的9.80%,一些企业负责人认为毕业生工作2-3年后,对自己的工作应该能够创造性的发挥,这样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3.3企业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要求

 

企业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主要包括:上游工程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细胞融合技术、PCR技术、基因操作技术、菌种的选育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培养基优化技术等);中游工程技术(细胞发酵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培养基及设备灭菌技术、发酵放大技术等);下游工程技术(生物分离纯化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物检测技术等)。通过调研发现,学生选择传统的微生物发酵、药物制剂等岗位较少,更多的学生选择了基因工程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岗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生物制药企业正在发生剧烈的变革,从传统的微生物发酵技术向现代生物技术制药转变,这也要求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紧贴市场需要,不能因循守旧。

 

3.4企业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要求

 

调研发现,企业和毕业生对学校的课程中生物化学、生物发酵技术、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药物分离纯化技术、生物药物检测技术等课程对工作岗位帮助非常大,占调查比例的78.6%。分析化学、微生物与免疫、酶工程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课程也比较重要,占调查比例的56.3%。接下来,实用药物学基础、药事管理与法规、药物化学、药物储存与养护等课程,占调查比例的28.3%。

 

4调研的结果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启示

 

通过对淮海经济区及江苏省生物制药行业调研,我们对生物制药行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和生物制药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以及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市场为导向

 

通过调研发现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市场脱节,培养的学生不适应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所以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市场为导向,走“产学创用融合”的路线。

 

4.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能力为本位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以能力为衡量标准,所以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也应以能力为本位,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企业希望缩短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期,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和企业一起制定,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使学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无缝对接。

 

4.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调研发现很多企业特别是现代的生物技术制药企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在完成现有的岗位职能外还需要学生具有创新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也完全符合国家发展现状,国家正在大力的提倡“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参考文献:

 

[1][3]韩子睿,张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研究及“十三五”发展建议[J].科技和产业,2015(4):22-29.

 

[2]吕伟斌,肖琼莉,卢洁,等.玉林市生物产业现状与发展展望[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7(6):52-55.

 

[4]贺星岳.基于现代职教体系的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21):61-65.

 

[5]李阳.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9):85-88.

 

[6]曹正明.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调研报告[J].职业,2014(10):77-78.

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少儿英语师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92-02

一、专业方向设置的背景

(一)少儿英语培训市场对高质量师资的需求

2014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明确了四川2017年前将全面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四川省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将开始执行新的高考方案。其中的外语一年多考等专项改革引人注目。根据专业机构预测,我国目前在校中小学生人数超过2亿,全国的英语培训机构总数量不下10万家,中小学少儿英语培训一直占据着英语培训市场70%以上的份额。而教学质量是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高质量的师资团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

(二)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就业面向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是我国高职院校中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但由于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较少、缺少成熟的理论指导,又受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等因素影响,其专业特色凸显的相对较少。各高职院校培养的英语人才存在同化现象,与市场需求有较大的偏差。而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紧跟市场,面向行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满足行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通过调查显示:与少儿英语培训不断升温的火热市场不相适应的是,近年对少儿英语人才师资的培养输出却远远不够,大多数师范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少儿英语教育专业,而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有外语知识,却缺乏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少数少儿教育毕业的学生英语基础又不够扎实。因此,飞速发展的少儿英语培训市场迫切需要专门的少儿英语师资人才培养输出。

正是基于少儿英语培训市场对高质量师资的巨大需求,应用英语专业建设团队重新定位应用英语专业培养方向,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9月,学院首批招收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着力打造具有应用性、区域性和独特性,满足少儿英语培训市场人才需要的高职应用英语专业。

二、确立培养少儿英语培训师资的专业方向

(一)目前高校对少儿英语师资培养缺乏重视

尽管少儿英语培训市场不断升温,但近年对少儿英语人才师资培养的关注和研究却远远不够。在中国知网中输入“少儿英语”进行搜索,首页20篇文章中的8篇文章是少儿英语培训学校的发展或营销策略,仅有周建华发表于2003年的《少儿英语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是以少儿英语师资培养为主题,作者认为少儿是独特的英语学习群体,少儿英语教育也应有不同于成人英语教育的规律。文章围绕少儿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论述了少儿英语的特色定位,并从教材、教法和师资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少儿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

2012年辽宁师范大学吴玉洁的硕士论文《民办少儿英语培训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调查》对河南省6所民办少儿英语培训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着重对民办少儿英语培训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但是,少儿英语教师的师资水平满足不了飞速发展的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的需要。少儿英语培训教师的师资水平高低受到自身的教育观念、专业素养和培训机构的态度及专业师资培训机构缺乏等各方面的影响。

纵观以上探索和研究,目前对少儿英语的研究入手点主要有以下三个:

1.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发展和策略;

2.少儿英语教学方法研究;

3.少儿英语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针对公立学校小学英语师资的培养。

(二)面向少儿英语培训市场打造专业方向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应用英语专业建设团队通过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统计分析及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了解目前成都、德阳周边地区英语教育区域人才需求状况,认真分析该区域当前所需英语专业的人才结构,组织专业教师,通过案头调研、深入合作企业进行典型调研、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等方式,对当前就业市场上应用英语专业人才供需状况、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毕业生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高素质的专业少儿英语培训人才需求缺口依然很大,人才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现阶段,由于我国师范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少儿英语教育专业,师范类大学的英语教育分类不够细致,少儿英语教师和中学英语教师以及成人英语教师没有细分出来,师资培训方式“如出一辙”,这使得学员虽大都具备了所需的英语基础,但几乎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即便是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也很少学习到到底该如何授课,更不懂得如何利用道具、故事等引发孩子的求学兴趣。因此,从语言知识、授课理论、授课技能、教育心理学、性情品格塑造等方面全方位打造“专业”的少儿英语教师人才尤为重要。

在准确掌握当前应用英语专业人才供需状况,深入了解合作企业对应用英语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并及时收集毕业生对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校企合作逐步完成应用英语专业调研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作,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的对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及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需要的对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系统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因地制宜落到实处,人才培养整体质量能取得明显提高。把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建构应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主体框架的依据,使英语语言技能、少儿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三者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共同提升。

(三)构建适应市场需求、就业方向明确、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高职英语专业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做”一体化;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努力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对接。立足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的应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以及知识结构,与少儿英语培训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更为紧密地结合,科学地构建应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主体框架;形成适应市场需求、就业方向明确、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之从真正意义上贴合少儿英语师资后续发展的就业渠道;培养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听、说、读、写、译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掌握少儿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学技能,具有较强英语教学能力和初步教学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意识,能从事少儿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与管理。

三、专业定位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一)以就业为导向,专业针对性强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基于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少儿英语培训机构专业师资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力求建立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良性循环,使教学改革与市场需求密切联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使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情况相吻合,以求学生就业前景广阔、乐观。

(二)以校企(园)结合的实习实训为特色,实效性高

外语系成立“国际语言文化研究与服务中心”,供师生在实体项目中进行实践,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保证;培养方案以注重实效为原则,培养少儿英语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与少儿英语教育教学相关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用科研来促进教学,培养创新力;促进传统的少儿英语教师角色重构,向专业型、研究型师资转变。

(三)以服务地方为理念,充分体现高职特色

构建适合高职实际的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合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语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建设团队经过三年的努力,把握少儿英语培训市场人才需求情况和一线技能岗位的现时要求,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和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确定了培养少儿英语培训师资的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职业针对性与技能应用性,突出了与其他院校专业的区别,对企业和学生的调查显示:当前我院应用英语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相关行业企业和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相吻合;所开设的应用英语专业正逐步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招生人数逐年攀升。2015年首届毕业学生受到合作培养学校和社会的欢迎,学生就业势头良好。

参考文献:

[1]吕睿中.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特色建设探索[J].广东教育・职教,2012,(11).

[2]戴明元.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

[3]程煜.关于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04).

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卫生管理本科专业 培养方案 定性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22-02

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是新的形势下实现医药卫生领域深入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卫生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之不是很适应。卫生管理本科专业如何构建完整、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次研究采用小组访谈方法收集专家对于卫生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卫生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在广西区内选择20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方面的专家作为调查对象。遴选条件:从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5年以上,并且副高及以上职称。

(二)方法与内容

10名调查对象组成1个小组,以拟定的调查提纲为主线,围绕主题进行小组访谈,对卫生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课程模块的设置、课程的筛选、课程的时数等开展讨论。

二、结果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意见

调查对象一致认为,卫生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管理学和医学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学和卫生管理学基本理论、方法和管理技能,毕业后能从事医院管理、预防保健管理和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卫生事业管理人才。

(二)课程模块设置的意见

90%的专家认为,除去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课程外,卫生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应该包括自然科学课程、医学科学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等模块。

(三)课程的筛选意见

75%专家建议自然科学课程设置2门课即可:计算机应用基础和高等数学。95%的专家认为应该将医学类课程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但不应只是单纯的分为一门“基础医学”和一门“临床医学”。85%专家认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应该由管理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组成。经小组访谈讨论,初步筛选出各个课程模块的课程目录。见表1。

(四)课程模块的学时数构成意见

85%的专家建议,4个课程模块的学时数构成为:自然科学课程10%:医学科学课程30%:专业基础课程25%:专业课程35%。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90%的专家认为,管理类课程的学时数应占70%左右为宜。

表1 小组访谈初筛出的各个课程模块的课程目录

课程模块 课程目录

自然科学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

医学科学课程 基础医学 系统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

临床医学 诊断学、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外科学

专业基础课程 管理学基础、管理运筹学、管理文秘、卫生监督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西方经济学、流行病学、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计量经济学

专业课程 公共关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政策学、行政管理学、医院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社区医学、医疗保险学、组织行为学

三、讨论

卫生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管理学等相关知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会导致学习范围宽泛而难以深入,给学生造成比较大的压力,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须做到合理和高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质量,使学生既能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又能系统地了解卫生管理和卫生法学类等相关课程,促进自我的发展。

本次调查显示,专家认为管理类课程相对比较重要,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管理类课程的学时数应该占到总课时数的70%左右,专家建议卫生管理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等卫生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也要掌握和熟悉医学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达到培养综合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国内一些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目前高等卫生管理教育存在突出管理专业知识、忽视医学类学科的教育的倾向。因此,卫生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应当重视医学课程的设置。但是,由于医学具有非常突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其特有的内在规律,相对于临床专业医学生的临床课程安排而言,卫生管理专业要将丰富深奥的医学课程在两年时间内消化完,存在一定的难度,不利于医学知识的吸收和运用。目前国内大多院校卫生管理专业的医学课程安排仍然整体套用临床专业,没有充分考虑卫生管理专业特殊性,教学上大多还是采取与临床专业材、学大纲、统一考试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负担沉重,疲于应付各种测验和考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学习的效果,难以培养出体现医学特色的专业卫生管理人才。因此,医学课程的设置,要采取与临床专业教学分离的方式,建立独立的教学体系,将医学课程有机融合成“基础、浅显”的课程体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适当删除一些医学内容,以降低学时数。

【参考文献】

[1]毛晨佳,许亮文.我国部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培养方案现状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

[2]许亮文,孙淑秀,徐洁蕾,等.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9(11)

[3]张旭,陈立明. 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重庆医学,2006(6)

[4]王悦,李鲁.卫生管理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方调研及其综合考核体系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1)

[5]刘金波,王锦帆,马艳.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2)

[6]张翔,薛军,张太明,等. 基于 STS 教育思想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 医学与社会,2009(3)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0JGA016)

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第4篇

1 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职业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必须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的办学方针,以培养满足社会的发展所需,学校应组成由本校专家、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共同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通过认真调研、充分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同时征求学校专业教师的意见,制定试行稿,使用一段时间后,再到企业收集生产一线专业人员的意见之后,反复论证,最后定稿,使培养方案的制定既科学又符合社会需求。而且每年都应根据各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调整培养方案,增强针对性与适应性,体现地方特色、科学性和先进性,使人才培养方案贴近生产实践。

2 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素养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师资队伍的建设应根据专业方向需要,加强现有教师的自身培养,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和科学研究能力,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改善中青年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进而提高职称结构。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学历教育与能力提升并行,师德教育与业务提高并进,专职和兼职并举的方针,形成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高地。建立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3 完善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支柱,课程设置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强调“基础加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原则,突出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程以实用为原则,职业技术课程突出专业能力培养,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及综合化思路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和整合,在现有基础上,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参照相关岗位要求及社会需求,整合相关课程,形成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不断丰富课程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4 实验实训是专业建设的突破口

职业教育能否办出职教特色,职业学校能否取得应有的办学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的质量。只有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实现科学、有序、规范、高效的目标,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必须认真抓好学生平时实验和模拟实习管理,形成一套良好的实验量化考核标准。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改善实验条件、提高实验教师指导水平等,形成校内实验教学和模拟实习的质量控制体系。

5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职业教育的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职业学校应与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有优秀的相关企业供学生专业认知实践和生产实习,这些企业可以为本专业的学生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企业氛围,让学生在特定背景下身临其境地去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思路和方法,尽可能缩短学习和工作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心理距离。

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开发、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不仅要利用暑期下企业实践锻炼,学习行业内的先进技术和策略,更要分期分批安排年轻教师脱产去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参与企业科研课题,技术攻关、项目推广方面的工作,将生产一线的实际经验带回学校;与专业对口的企业加强紧密性合作,建立更广泛、更深层的合作机制;以冠名班、课题协作等方式,丰富“产学研”结合的成果。

6 强化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竞争能力

全国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广泛开展技能竞赛,都说基础教育有高考这把标杆,那么职业教育的标杆就是技能大赛。因此,技能竞赛在全国、各省、各市均如火如荼的开展,毫无疑问,一所学校的某个专业能在全国技能竞赛中拔得头筹,对学校在全国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专业教师应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本专业的特色,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全方位开设实践技能的选修课和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并取的好成绩是体现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成就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7 就业率是职业学校安身立命之根本

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

随着机电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复杂程度逐渐增加,控制系统日趋先进,这使得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被高度重视,设备的维护、保养、修理和技术管理工作更显重要。这就要求必须不断提高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但是,根据目前对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市场掌握的初步情况,行企业的技术人员,无论是从人才质量,还是队伍数量上均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对区域生产企业的专业人才市场进行调研中,通过现场座谈会、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对专业岗位群结构、技术队伍基本状况、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学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和方案改革的建议等问题进行了综合性信息收集。经过对上述信息点的提炼和综合分析,确定机电设备维护维修与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机电设备安装、维护、检修、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依托区域机电类企业,利用企业工作现场和最新的生产技术,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创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两方深度融合,三入企业,零距离上岗”为特征的“1230”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转向培养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结合对职业岗位(群)的调研,针对设备运行与维修、机电设备操作与维护,产品与工艺设计三大类岗位,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完善从技能的适应培养到技能的构建培养。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两方深度融合,三入企业,零距离上岗”为特征的“1230”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能力发展不同阶段,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并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把培养过程归纳为4个学习培养阶段。(1)阶段1:职业导向的工作任务——入门和概念性知识。即在第1、2学期完成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基本技能培养为目的,加强机械制图与CAD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学习能力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同时利用校内实验实训室及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认知、见习教育,完成简单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学习。(2)阶段2:系统工作任务——职业关联性知识。即在第3学期通过基于工作系统的特征和内容来确定、自动化控制与PLC技术等单元的学习,利用校内实验实训室,采取虚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相结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完成系统工作任务的基本能力。(3)阶段3:伴有问题的特殊工作任

务——功能性知识。即第4学期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借助实际项目载体,侧重于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等技能训练。(4)阶段4:不可预见的工作任务——以经验为基础的专业系统化知识。即第5学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以顶岗实习的形式进行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对口岗位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融合。第6学期实现真正的顶岗实习,在校外实训基地以顶岗实习的形式进行综合技能强化,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共同指导、管理和考核,将诚信教育、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着力点,具体指重点培养学生对机械及其电气设备的综合维护管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机电设备安装、维护、检修、管理技能。建立一体化、动态的课程结构内容。(2)“校企深度融合”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简称“四合作”的体现。(3)“三入企业”是指在人才培养周期中实行三次出校门、三次入企业,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融合,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模式,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快速养成。(4)“零距离上岗”主要是指通过“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和“三入企业”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毕业时在岗位技能和企业文化内涵上符合企业员工的要求。学生在企业接触到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毕业前就能上岗工作,真正实现就业的零距离。

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研究,践行了高职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过程,相信在高职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四段三结合;3122

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我校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围绕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探索、改革与实践,创新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四段三结合”的“3122”双循环人才培养新模式,确定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并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了工学结合教材、精品课、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开发,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成效显著。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1.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建筑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校企合作重新确定专业人才定位和培养规格,分析本专业技能型人才所需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以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改变原有“3+1”单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建筑施工专业“四段三结合”的“3122”双循环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段三结合”的“3122”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是: “四段”是指第一阶段以在校教育为主,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做合一;第二阶段以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专项实训为主,强化技能培养;第三阶段以在校内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为主,为顶岗实习夯实理论基础;第四阶段以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主,校企共育、共管。“三结合”是指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就业与顶岗实习结合;“三结合”在四个阶段相互渗透,其核心是“工学结合”。

1.2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目标要求,参照岗位技能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强化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原则,构建 “四段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确立过程中,广泛听取企业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修订,确定了学生必须具备四项核心能力,使课程体系更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形成了“两段式岗位能力渐进”的实训体系。

1.3完成配套的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开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重新制订了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展了考核方法与教学评价改革。建设了共享型教学资源,开发完成了专业教材,建设核心课与精品课程,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先决条件,从而完成了与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配套的课程内容改革。

1.4构建过程评价、多元评价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学校设计实施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与调控。为确保评价模式的顺利实施与运行,制订了《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改革方案》等教学管理制度和相关作业文件,构建了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的以过程评价为主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与评价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条件保障

2.1加强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正确方向提供保障

以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为依托,进行有针对性的企业调研、专业研讨会;定期召开道桥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职教集团土木工程校企合作理事会工作会议,为形成科学的“3122”工学结合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而保驾护航。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为确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实现,学校全面加强了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双师”队伍建设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并提供在资金和其他各项条件方面全力支持,为改革的进行奠定坚实基础。

2.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改革的落实提供实训条件保障

学校通过校企共建等途径,建设了“建筑施工专业实训基地”,与多家施工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充分满足了学生实验、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的需要。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

3.1校企合作建立改革团队

学校建立以专业教研室牵头,外聘专业教师及企业专家参与的改革小组,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在改革中所制定的主要方案必须要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职教集团土木工程校企合作理事会议研究通过后实施,确保改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2校企合作确定专业人才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为充分满足建筑施工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到企业和相关院校进行学习调研,并召开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职教集团土木工程校企合作理事会,共同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定位,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

3.3科学分析职业行动领域和工作任务

根据确定的专业人才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对工作岗位的职业行动领域、工作任务进行描述,对完成岗位规定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等方面的职业行动领域做出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对初步形成的在“3122”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案,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用人企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意见,并走访征求优秀毕业生意见和建议,对征求到的意见进行梳理、汇总和分析,再次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进行优化和完善。

3.5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了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新课程评价体系,改变了学生及教师由学校单一管理、评价、考核的制度,建立了校企联合管理、评价与考核的机制。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创新与成效

4.1建立了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创新与实践,已形成我校建筑施工专业专业特色的“四段三结合”的“3122”工学结合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教学效果良好。

4.2课程体系建立,教学内容改革完成

通过建设,构建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标准规范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标准;出版配套教材;制定了标准详细的实训任务书、指导书;精品课、核心课建设完毕,并制作了与之相应的课件;形成了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现场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系列实施细则;制定了评价模式实施标准,完成了教学内容改革的目标。

4.3教师队伍素质普遍提高

通过 “3122” 培养模式的建设,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学校教师资源软实力建设效果显著。

4.4学生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3122”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大幅度增强。

4.5用人单位给予好评

“3122”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真正能在实施“学习―工作”+“工作―学习”工学结合的模式下运行操作,学生始终保持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学习成长。实习学生的表现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为学生将来就业工作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5.结束语

面对现阶段中职教育现状,职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形成特色的建筑施工专业“3122”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中职教育改革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4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1],当前我国面临着“软件人才供需矛盾持续增大、软件人才的培养缺乏可循的标准和规范、缺乏符合企业需求的软件人才评价标准和缺乏规范有序的软件人才市场”四个挑战。同时,在中国将成为服务业大国,互联网将是未来最大就业平台的情况下,软件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营销衍生大量人才需求,移动互联网领域人才将供不应求,“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将使该矛盾更为突出,高校的软件人才培养获得新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另外,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导致结构和数量的巨大变化。截至2013年12月,新批准的本科院校已有358所(包括公办和民办),独立学院292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55.6%。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优秀教师少,教学工作量大,教师参与科研时间少、成果少,部分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与创新能力与需求存在差距。特别是没有产品级软件开发经历的师资无法定义产业需求。二是优质课程少,课程体系、内容方法、教学组织有差距。三是对用人机构人力资源需求的具体调研和分析不够,难以定义具体的学生能力目标。四是教学资源短缺,特别是导致工程实践不足。五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不足。

我们从“产教融合、职业导向、开放衔接、以学习者的职业发展为核心”四个角度对22所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进行分析,特别关注了软件工程应用能力与主流技术的对接,软件技术应用特长与软件应用领域的对接这两个问题,发现如下一些问题。一是一些专业点未能突出软件工程的特色,其课程体系几乎就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软件工程方向。学科教育模块的8门课程的平均开出率为0.78,专业教育模块核心课程开出率在0.36以上的6门课程的平均开出率为0.5。二是虽然初步形成与主流技术对接的方向特征的拓展课程,对培养学生软件技术应用特长做了有益的实践和有效的积累,但课程建设还不成熟、未成体系,课程间关联度低下,专业基本技能实践课程开出率在0.23以上的只有7门,很难支持各方向应用能力的培养。三是校企对接程度偏低。校企对接教育、企业学习模块中企业参与率为0.42。四是企业所需人才的能力分析与定量评价、“职业领域―能力需求―实践体系”关联度分析和实训设计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在人才培养中。

为了引导高校的人才培养更高效地满足社会需要,国务院2014年5月2日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此外,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制定了《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基本要求。

在此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如何积极面向社会开放办学,根据软件行业人才需求,规划和实施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借鉴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结合中国软件行业岗位技能标准,研究制定了培养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标准和规范,形成“本科标准+职业能力”特征的专业建设指导意见,引导各个专业点准确制订专业培养目标,明确知识与能力要求,产学协同开展课程建设,并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这项工作的最终成果为《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二、专业改革思路

1.落实学生为本

坚持目标导向(OBD),以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指导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坚持具体体现以学生为本,规划和落实产出导向(OBE)策略,把教学在学生身上产生的能力(成果)作为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度量;面向未来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能力导向(ACD),以能力为尺度量教学环节绩效;坚持满足特定社会需求的需求导向(SRD)策略,从适应精英教育的面向学科办学走向适应大众化教育的面向社会办学;坚持持续改进(CQI),下大力气构建包括校内质量监督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在内的持续改进系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2.强调培养目标合理性

软件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计算学科。《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了专业类的基本培养目标,是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依据。此外,专业培养目标还必须符合所在学校的定位,这样相应学生的成长才具有合适的生态环境和恰当的资源。不同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社会需求,在确定具体培养目标时对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有所侧重。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基本定位应是具有恰当的学科基础,以工程为本色,以技术为特长,以应用为目的。总体上,专业培养目标制订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符合所在学校的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二是体现主要的就业领域与性质、竞争优势,以及毕业后5年左右事业发展预期;三是面向全体毕业生;四是具体、能够分解落实,有效指导培养进程;五是将培养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具体追求;六是必要的定期评价修订;七是行业或企业专家有效参与培养目标的评价与修订。

3.体现工程教育特征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始于2006年,目前已经被接纳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认证在引导工程教育改革上发挥了重大作用[3]。作为被认证专业之一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借鉴认证标准所倡导的先进理念和质量保障文化,积极融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持续提升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考虑到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基于《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照专业认证的要求制订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引导与专业认证的有效对接是恰当的。例如,在《指导意见》中,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规定的12条毕业要求[4],并将每项毕业要求分解为可考核的指标点,建立指标点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关联关系,形成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关联。同时,在课程实施方案中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与指标点的关联,通过目标与成果评价的需求设计课程的考核,以体现课程对毕业要求达成的理想支持度。

4.借鉴行业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倡导密切教育界与工业界的联系,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相应产业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参与国际交流,实现国际互认。ITSS(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Standards,简称ITSS)是一套成体系和综合配套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库[5],全面规范了IT服务产品及其组成要素,用于指导实施标准化和可信赖的IT服务,是我们在制定《指导意见》时的重要参考。例如,ITSS将程序设计职业资格分为职业资格5 级(资深软件工程师)、职业资格4 级(高级软件工程师)和职业资格3 级(软件工程师),以及职业资格2 级(初级软件工程师)和职业资格1 级(见习软件工程师)5个等级。根据这个标准,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应争取达到3级。按照这个基本定位,我们可以借鉴职业资格的分级能力表述,制定每门专业核心和方向课程支持毕业要求的细化指标。

三、“本科标准+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本科标准+职业能力”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建立强化“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而且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不是简单使用和操作,要体现出对基本知识和方法的灵活地、探索性地、综合地运用,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内外循环确定培养目标

借鉴ABET从1995年开始推出的EC2000通过内外循环确定培养目标[6]。外部循环在于维护培养目标的适宜性。需要借助和汇集用人单位的意见,评定学校所制订的培养目标是否适当以及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是否已经取得了目标所期望的职业成就。EC2000强调,用人单位建议及评定的信息回馈是确定特定的教育目标并维持一个持续改进的闭循环的机制。校企合作可促进外部循环,国际合作是外部循环的国际部分,性质是相同的。

内部循环在于维护教学及其效果的适宜性,并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这些能力,以保证毕业生在未来能够实现培养目标。它依据培养目标、进行教学产出的目标设定、课程目标制订、课程绩效目标的描述,对学生的进步进行评估,实现形成性评价。通过修订教学目标,再次进入内部外部循环。因此,专业建设和课程设计,应设有绩效检查,规定毕业生的成就,强化课程目标设置和达标考核,强调学习产出,规定学生毕业时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2.毕业要求设计

对接工程教育认证,参考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制定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规定的12条毕业要求,将软件工程专业的特征体现在指标点的表述中。例如软件工程专业特别强调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包括问题抽象与归纳、逻辑演绎与转换、数学模型建立以及基于数学模型分方案研究。这正是“问题分析(认证标准第二条)”的指标点。从这个目标出发,建立指标点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关联关系。高等数学、离散结构、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教学应作为重点。数学教学应配合程序设计,实用而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同理,软件工程有其独特的“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认证标准第三条)”的理论基础、方法和技术,就有具备其特征的可考核的指标点分解。

3.课程体系设计

从产教融合、职业导向、开放衔接、以学习者的职业发展为核心四个角度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教学体系服务于能力培养,最关注的是软件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及其与主流技术、应用领域的对接,强化软件技术应用特长。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一方面要遵循专业认证标准,设置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另一方面也要借鉴行业标准,在专业课程、实践环节中能够很好地体现软件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4.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

服从于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课程目标。将每项毕业要求分解为可考核的指标点,建立指标点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关联关系,形成教学活动与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关联。教学活动是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教学实现的,每门课程的目标应服务于整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指标点。例如,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除基本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外,其专业基础还包括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不是把这些课程作为专业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学习,而应该是把这些课程的内容当做应用开发的工具、技术、系统、项目的成功案例,加以学习研究,特别是掌握其相关的设计与实现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5.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最关键环节。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应包含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目标、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及其具体指标点、课程教学内容对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的支撑(包含支持毕业要求的细化指标、章节或知识模块、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课内实践教学安排、学生任务等)、针对指标点的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评价与改进、教学资源。实施的关键是课程成果与指标点的关联性,以及课程目标和成果的评价设计。

总之,研制《指导意见》的目的是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面临的问题,明确专业改革思路,指导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制订“本科标准+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我国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国家信息化新战略。本文是《指导意见》研制过程中的初步思考,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 2014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R]. 2014:72-73.

[2] 蒋宗礼. 关于研制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0):52-55.

[3] 蒋宗礼. 工程专业认证引导高校工程教育改革之路[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1):1-5,12.

[4]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 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5版)[Z]. 2015.

[5] 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服务分会.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EB/OL]. http:///itss.

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第8篇

1.用人单位对电子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建议

通过与用人单位有关负责人交流,他们也对毕业生能力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加强地学生素质,尤其是责任心、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加强校企沟通,开展针对性的专门人才培养。

2.电子技术专业(群)毕业生的意见反馈

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信函、座谈及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旨在调查现有课程体系结构,人才培养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以及现有的能力结构是否能得到毕业生的认同从而可以帮助我们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与“真实产品、典型工艺、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差距;实训项目大多数在校内进行,与企业合作较少;教学项目开发与设计未能有效地考虑企业当前的技术与设备水平和工艺流程,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的对接性不强。

2.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毕业生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进行了调查,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感觉到,我们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还有改进的空间。应积极进行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建设。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必然有其特点,应该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利用任务驱动,进行模块化教学。项目、任务贯穿整个教学法过程,实践教学体现“项目技能(校内实训)——系统技能(校外实习)——综合能力(顶岗实习)”的教学思路,实现知识能力、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校内实习时,展现教师感染力和个人魅力进行理论讲述,与学生聊天、探讨、商量及品味等各种方式交流;企业专家演讲和交流。利用校内实习场地的设备、环境,与企业开展合作,生产真实产品,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提前适应企业的生产环境。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实际项目中来,让学生体验实际项目开发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电子产品应用、制作的能力。教学手段改革:在教学中恰当、充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积极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与教学的模式,应用校园网络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3.师资条件和教学条件

师资条件:调研实施表明,现有的师资基本上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高素质职业教师队伍。可以通过进修,参加相关培训,到相关示范职校调研学习,到企业顶岗锻炼,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等各种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建设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及科研、技术开发能力。教学条件: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建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境。所到之处,用人单位都强调毕业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事实说明,有不少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很强的工作能力,成为技术骨干。动手能力就是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就是解决实际问题,讲究实干实用。为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重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势在必行。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