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艺课程培训方案

茶艺课程培训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茶艺课程培训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茶艺课程培训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茶艺专业 专业建设 教学体系 培养模式

一、茶艺专业建设背景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茶叶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茶叶消费量从10年前的人均每年200g增至现在的每年800g。茶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特别在近几年尤为突出。同时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也不断出现许多新兴产业,茶产业中的茶艺产业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例,仅就安徽省而言,近年来城市与村镇茶叶企业、茶馆、茶坊,茶艺馆在各地如雨后春笋纷纷开业。茶艺产业目前技能型人才数量极度短缺,现在各茶叶企业普遍希望招聘具有专业知识的茶艺人才,我院的茶艺专业就是适应新形势而开设的。如何办好这一专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该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茶艺专业建设思路

(一)茶艺人才培养的目标。

茶艺专业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新专业,目前在茶艺专业教学方面大部分院校还没有完整的教材,教学仍处于摸索阶段我校顺应发展的形式,建立茶艺专业,并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和办学理念,采取“双理论双实践” 结合2+1的培养教育模式,以茶艺技能,茶席设计与茶会组织、茶企管理及营销、茶叶品牌设计与推广、茶叶种植、加工、产品的包装设计、茶园管理、茶文化与旅游、茶叶连锁管理等为核心的高水平专业教育,重视“实践”教学的过程,以此来完成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茶艺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茶艺师资格证书。在此基础上,提出茶艺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系统掌握茶叶科学、品牌营销、茶艺美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艺,具备茶艺和茶饮料的开发与营销,茶叶品牌的策划、包装与推广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并根据目前的就业需要有区别的针对男生和女生各自的特点,分别培养,培养和塑造女学生,让她们为传统艺术代言,而将男学生培养为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实现学历。

(二)专业建设模式。

1.着力推广、加大宣传、构建模式。茶艺专业为新兴专业,社会、考生及考生家长对于此专业不够了解,为不断提示茶艺专业的知名度,拓宽生源,茶艺专业积极与新闻媒体合作,加强专业宣传力度,目前已有中央电视台、安徽卫视、合肥都市频道等新闻媒体对茶艺专业做过相关宣传报道。此外组织艺专业学生全程参与了安徽卫视六安瓜片纪录片的拍摄。于此同时采取“走出去”的宣传策略,积极向外推销展示茶艺专业,利用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茶艺比赛的机会,与茶叶企业、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向外展示出优秀的专业形象,社会活动的积极参加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目前安徽茶业进出口有限公司、安徽大业茗丰茶叶有限公司、安徽省天方茶业集团、安徽齐山六安瓜片有限公司等多家茶业企业均对我校茶艺专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自专业成立首批招生以来,茶艺专业学生就业率情况良好,学生遍布祖国各地。

2.精心打造、强化师资、完善体系。目前茶艺专业全部为青年专业教师,全部教师都具有研究生学历,但理论知识有余,实践技能或企业需要的岗位技能了解或掌握程度相对欠缺,针对这一情况,茶艺专业采取 “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努力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3.良性循环、实践为本、开拓市场。目前茶艺专业在2+1的培养教育模式下提出“双理论双实践” 的培养方案,前2年学生在校内完成基本公共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与此同时茶艺专业的校内学习过程中还穿插两次生产和教学实习,第一次实习为第二学期的生产实习,此次实习为期两周,实习地点为省内大型茶叶企业的生产基地,两周的生产实习要使学生要熟悉并掌握茶叶从种植到采摘再到加工及包装全部的生产流程,实习结束后回校继续理论课程的学习,有了实践,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与专业相关新知识也更易于掌握;第二次实习为第三学期的茶馆及茶叶企业门店实习,实习时间一周,此次实习地点为合肥市内各大茶叶企业的门店或茶艺馆,实习过程中学生要熟悉并理解茶艺馆和茶叶企业门店的经营和管理流程,并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的茶艺技能。

4.深入实践、健全基地、拓展视野。企业是打造高技能人才的熔炉,校外实训基地是产学结合、实习就业结合的最好场所。重视校外实习,广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课程体系的重要实施措施。目前茶艺专业已与安徽天下国茶有限公司及安徽龙王井茶业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正在与多家茶企就校企合作事宜进行深入洽谈,校企合作逐步加强。校企合作的不断加深有利于在校企之间建立起了信息沟通链、人才培养链和就业链,在产学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

茶艺课程培训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 师资 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061-01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国职业教育因为缺乏自己清晰的定位,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一直处于模糊和不断修正阶段,体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习实训的设计与安排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标准,虽然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改革,在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没有形成理论性、系统性和标准性的东西,缺乏指导性。培养出的人才偏理论学习,在职业能力方面欠缺,与行业、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距离,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同时,企业因没有参与到学校教学,招聘不到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人才进入企业后不能直接上岗,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再培训,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升。

2.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的最大特点是将职业学校的教育和学生将来所要就业的行业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学徒制教育的种种优势,又切合了当今时展的需求和人才培养、人才教育领域的现实境况。传统的学徒制可能更多的是用于某些手艺的传承,而现代学徒制不仅仅是在教育形式上强调“师傅”教“徒弟”,而且对职业教育在既定教育目标下的课程、评价和培养环境等诸多方面做了革新。它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它呈现出许多优于其他培养模式的创新特色。

3.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及人才短缺现状

重庆茶产业一直是农业的支柱。调查显示:一方面茶叶种植和加工环节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当地的农民,经过短期操作培训后走上的工作岗位,严重缺乏专业知识和质量标准意识。另一方面,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需求量大。据重庆市茶叶协会人才预测分析报告预测,未来5年重庆市需要更新的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检验的技术人才分别在3.9万、2.7万、1.6万、0.5万人左右,而目前重庆市中、高职院校中仅有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茶叶生产过程中用工短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另外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对接产业,满足用人单人需求。显然,建设好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为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显得尤为紧迫。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尤为关键。

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历史悠久,长年开设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并把它作为重点骨干专业来建设。学校目前已具有一定的茶叶生产与加工的软、硬件条件,分别建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再通过不断的资金投入、设备更新、教学改革及资源整合,切实加强校企合作,一定能建成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

1.专业定位教明确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以“面向市场,面向茶行业,培养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检验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实行联合办学模式,产、教、研融为一体。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结合,强化内部管理和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从2007年至今连续8年招生,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重庆及其它西南地区,多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2.培养模式有特色

学校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重庆市云岭茶叶有限公司)结成校所联盟(校企联盟),依托重庆市农科院茶研所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技术优势及基地优势,校所合作共同打造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制定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构建了“321”工学交替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定专业特色,有较强的影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2012年6月甘宝青获得手工制茶(红条茶)一等奖,王凤获得手工制茶(卷曲形绿茶)一等奖,杨万超获得手工制茶(卷曲形绿茶)三等奖。2013年6月杨海燕、范文碧分别获得手工制茶(手工卷曲形绿茶、乌龙茶)二等奖;代娅琴获得手工制茶(手工扁形绿茶)三等奖。

2011年学校茶艺表演在才艺比赛项目中荣获第八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全国第一名,并受邀参加当年的全国第八届中职文明风采颁奖晚会。2012年继续荣获第九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全国第一名。2012年5月重庆永川第五届青少年活动比赛中学生茶艺荣获两个单项二等奖一个团体二等奖。2013年学校受邀参加了重庆市永川区“战旗杯”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开幕式。2013年10月参加第三届重庆市茶文化艺术节荣获最佳解说奖、优秀表演奖等多个奖项。2013年“中泰风情园杯”永川区第七届旅游服务技能大赛中长嘴壶茶艺荣获“最佳组织奖”。同年在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成果展中,荣获“茶艺表演第一名”,制茶比赛“第二名”的佳绩。

腾讯网、凤凰网、永川网和永川日报等媒体对我校教师和学生的茶艺表演做专题报道。

3.实训基地教完备

2009年中央财政支持建立了总价值247.6万元茶叶生产与加工实训基地。有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实训室7个,其中名优茶加工实训室4个,用于学生手工制茶和机械制茶实训;检测实训室2个,用于学生茶叶及其他农产品检验、检测实训;茶艺表演训练室1个,用于学生茶艺技能训练。建有能开展工学结合与顶岗实训的校外实训基地2个,有较好的实习实训条件。

4.专业师资建设教雄厚

通过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及校本培训等,该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人,在读农业推广硕士7人,研究生比例高达83%,“双师型”教师17人。每学年聘请茶研所、云岭公司、重庆春晖农民工培训集团等的专家和能工巧匠到校讲课,有力地提高了专业的声誉和质量。

近3年,教师获得各项教学竞赛奖项国家级1项,指导学生参加中职技能大赛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市级优秀奖1项,区级优秀奖1项,近两届“文明风采”大赛中指导学生获国家级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10人次、三等奖10人次、优秀奖10人次,市级一等奖14人次、二等奖24人次、三等奖23人次。参与制定国家级教学标准1项,申报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视频公开课2项,教师主编或参编出版专业教材6部。近2年在国家公开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核心3篇。主持、参与国家科研课题10多人次。

综上所述,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具备了一定软硬件条件,具备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可行性。

茶艺课程培训方案范文第3篇

在高职茶学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升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满足现如今社会中对于茶学人才的需求,在制定茶学专业教学目标时,将财务会计学应用到茶学专业教学之中,两者相互融合推进专业发展。在下文中,笔者就财务会计学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进行探讨,并且结合相关的具体实践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

财务会计学;茶学;地位;实践

0引言

专业教育决定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整体质量,所以在进行专业教学研究的时候就要结合实际,根据社会发展的相关情况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我国是茶学的发源地,世界各地的茶学的源头都在中国,所以茶学在中国有着很高的地位,象征着中国的发展历史。现如今已经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茶叶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在茶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包含着很多的项目,其中就有专业的定位,专业的具体教学方案,专业教学目标,之后的就业方向等等。但是从现如今高职院校茶学专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整体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也跟不上,所以导致了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的满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

1高职茶学专业的具体现状与课程内容改革实践

1.1茶学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的改革

1.1.1优化茶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从目前的高职院校茶学专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很多的院校依旧存在着专业目标设定不清晰的问题,专业培养目标设置模糊导致了专业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就业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较差,实践能力较为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积极进行专业内容的改革,优化高职茶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出清晰的专业学习目标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是要掌握好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进行具体的分析。毕竟茶学专业最终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具体的实践操作,所以在专业培养过程中要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掌握茶学领域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在之后的就业过程中可以有着更为清晰的就业方向。

1.1.2针对性的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改革实践的过程中,要对我国的茶产业进行详细的调研,清楚地了解我国茶产业的具体发展方向与发展覆盖的领域。从调研的结果上可以分析得出,高职院校的茶学专业在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主要的方向还是集中在人文类、管理类、茶学类,主要的实践目标集中在茶叶评审、茶艺表演、茶叶加工等方向。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的培养出满足于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不断的推进高职院校茶学专业的发展[1]。

1.2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确保人才教改方案的实施

1.2.1成立教改领导小组

为了确保专业内容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学校要进行专业化的教学保障机制建设,在学校内部设立教改领导小组进行监督与具体策略的商讨。这个教改小组的成员一定要有着较高的业务水平与较强的改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学校日常的教学改革任务进行更好的管理与决策。

1.2.2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

加大资金的投入与课程改革的力度,建立起相关的配套措施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不仅仅是对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还要对于师资团队进行改革。加大专业的师资投入,大力的实行“双师型”为主体的教师团队的建设,提升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与此同时突出各种教学项目的研究实施,在研究过程中对表现突出、成绩优良的教师予以奖励,以此不断的鼓励推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1.2.3确保改革方案的落实

确保改革方案的落实,针对于教学的目标与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其中就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大纲的深入研究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有就是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的目标规划,教师团队的规范化管理与教师技能的专业化评估等等。想要真正的确保改革方案的实施,就要将其落实到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真正的推进高职茶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发展。

1.2.4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茶学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为了更好的提升茶学专业的教学效率,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课内实践教学机制,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能力与技能的综合性素质培养。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对于教学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确保实践课程要占整体课程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让学生们有着更加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能力提升。之后还要进行岗位化的培训,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就可以接触到具体的工作流程,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上岗能力,加强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在进行实践课程的设置过程中,要加大茶艺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们的茶叶感官鉴定能力,将理论化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真正发挥理论学习的意义。要想真正的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只是限于课程之内的实践培养,还要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全面的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安排学生们到校外的学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们真正的接触到具体的岗位制作流程,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意识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所在[2]。

2财务会计学在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探究

2.1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学在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财务会计学在茶学专业教学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配合着主干课程进行一些分析与研究,一般情况下是对于具体的茶产业发展形势进行研究分析,从产业发展过程中各个账单数据的记录上去分析得出具体的产业发展趋势。其中对于财务会计学的主要应用表现在几个方面,对于茶产业的税收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更为具体的茶产业税收情况,之后再将具体的结果与教学实践联系在一起,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贴近于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切实的实践目标,使得教学设置顺应于茶产业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还有就是利用财务会计学可以更好的进行业务操作,对于茶产业的各个生产部门进行更为详细的调研,分析出其中的各项细节,更好的进行茶学专业实践内容的确立,在专业实践过程中也可以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与方向。根据具体的分析研究得出之后的茶产业发展的大方向,为了高职茶学专业的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切实的数据基础,更好地进行茶学专业就业方向的制定,有利于培养出适应于茶产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2.2财务会计学在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财务会计学在茶学专业的应用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提供基础的茶产业发展数据,还有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们的职业素养的一种培养,财务会计学是一门权衡利益的学科,而很多人在利益面前就失去了基本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在茶学专业中融入财务会计学可以很好的灌输给学生一种最为基础的职业观念,培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财务会计学在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还改变了茶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将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融入到茶学教学之中,形成一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以茶学专业知识为主线,其中又伴随着相关的会计学的各种学科知识,以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为辅助,针对性的进行茶学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还有就是很好的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师资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掌握好茶学的相关知识,还要掌握一些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外不断的补充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教学素质,真正的推进高职茶学专业的进步发展[3]。

3财务会计学在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茶叶生产大国,每年的茶叶生产不仅仅是要供给国内消费,还有很大一部分要出国产销。我国茶产业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中,不仅如此,还带动着周边的相关产业一起快速发展。在这种发展情形之下对相关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就与相关学校的专业设置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的具体能力与学校的专业教学设置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3.1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将财务会计学应用到茶学专业教学之中,不仅仅是给专业目标与内容设置提供了更为切实的数据基础,还提升了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了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牢固的专业知识,在竞争上岗的时候更加具有优势,还可以省去上岗之前的相关培训。这样不仅仅是节省了相关用人企业的时间,也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增强了就业竞争力[4]。

3.2促进师资团队的建设,提升专业整体效率

财务会计学的应用在专业相关制度的设置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进行财务会计学的融合运用,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还对于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不仅仅只是对于茶学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研究学习,还要对于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将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专业教学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校方也会进行师资团队的调整与建设,实施相应的措施提升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更好地提升茶学专业的教学效率。

4结束语

将财务会计学应用到茶学专业教学之中去,可以很好地促进茶学专业教学的改革发展,根据基础性的资料与数据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与确立,从可以加快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将理论知识融入到专业实践之中,全面的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与综合技能,更好的发挥出高职茶学专业的教学作用,也可以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推动高职茶学专业的改革发展。

作者:刘新超 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茶艺课程培训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教学;改革

一、人才培养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经过对行业内多家酒店的走访,当前酒店对于复合型中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是比较大的,要求毕业生兼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细分到岗位上,我们发现前台、客房、餐饮等的中级管理人员需求量比较大。那么为满足酒店的实际需求,学校在设计专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之前,应该先做好市场调查,看看当前行业内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就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酒店管理专业属于实操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大多数要到酒店工作,酒店方面希望学生在学校里已经进行了完备的职业训练,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这样可以减少酒店对于新员工的培训周期,降低成本,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无缝对接。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要达到这样的状态,作为人才供给方的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要做的工作非常的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不是不讲理论,不是抛弃理论,而是思考如何将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各种方式接触行业,提前导入职业生涯规划。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为了突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可以加强和完善专业理论的教学,辅助学生实际操作能,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样就构成了理论教学+职业素质+实操能力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行业需求。具体到实践中,可以考虑将理论教学弄扎实,即原理课的开设,教师在讲授原理课程时要注意理论结合案例的教学方式,将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很好的传递给学生。另外一个就是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这里的职业素质就包括商务礼仪、形象设计、酒店情景英语等,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最后就是实操能力的培养,高校应加大力度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室的投入和建设,让学生能够不走出校门就可以在相对逼真的环境里进行专业课的学习。

二、不断优化完善课程体系

高校培养出来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应该不断优化完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酒店管理专业的整体课程设置应该包括基础通识课,核心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等。其中,基础通识课,即新生入学后基本都要学习的课程,不区分专业,例如西方经济学、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管理学原理等。核心专业课即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所独有的专业课程,例如酒店管理原理、客房管理、前厅管理、餐饮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专业选修课是在核心专业课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多元化的能力而开设的,这些课程也是围绕学生的专业能力所设置的,例如茶艺、品酒、商务英语、酒店财务管理等。最后是任意选修和,在新时期,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将人才培养定位在酒店中层管理人员上面,也就是说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高端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高校应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

三、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应该在夯实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求我们在优化教学模式上下功夫。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一样要进行通修课的学习,这其中英语的学习非常重要,尤其是今后有志于在行业内有较大发展的学生来说,英语更是必备的技能之一,尤其是口语非常重要,掌握熟练的英语口语对学生今后进入国际品牌的酒店大有裨益。在酒店管理的教学活动中,应大胆创新,打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大量引入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等手段,还可以考虑引入无领导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难度较大的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优化酒店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酒店专业的实操性较强,只靠书本知识的铺陈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样就需要专业课教师们在教学思路上多下功夫,加强实操性的内容,尤其是利用实训设备,例如茶艺、咖啡制作、西饼制作,客房模拟等,使学生直观的感受酒店的日常运营,更好的结合理论知识。

四、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定岗实习,这对于一个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认识行业的机会,同时也是一次校园之外的实践教学。完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训基地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一般来说,实训基地就是各个酒店,学生进入酒店实习是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加强和各个酒店之间的合作是高校必须长期进行的工作。高校首先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酒店进行考察筛选,选择品牌知名度高,管理过硬的酒店作为长期的合作伙伴。另外,还要针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精心的设计,包括实训动员、实训日志、带队教师的培训等,应建立实习期间的定期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各种问题。

作者:韩卓 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管理系

参考文献:

[1]许文素.关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J].商业文化月刊,2010(8).

[2]鲁琳雯.关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职业,2009(02).

[3]赵广孺.关于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改革的思考[J].才智,2013(9).

[4]葸小慧,王中伟.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09(03).

[5]韩林平.试述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模式转变[J].大江周刊:论坛,2012(5).

茶艺课程培训方案范文第5篇

一、构建质量标准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确定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制定教学计划应以适应与满足社会需要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并贯穿始终;要在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的同时,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备较为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酒店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有较强服务意识与较强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的、能从事酒店管理和接待服务的中层管理人才与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制订的教学计划既应做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完全融通,还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拓展性;既满足当前岗位要求,又体现未来岗位变化要求;既确保当前就业能力,又为学生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既包含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又保证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既符合教育部门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学历培养要求,又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酒店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为了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我们在构建该专业质量标准时,参考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最新提出的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1]。该体系由特定职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核心技能标准构成。根据这一思想,我们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尤其是针对三星级以上的酒店进行了专业调研,召开了来自旅游业和酒店业的老总、部门经理专业座谈会,听取来自企业一线的意见,以“产学合作”方式进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开发。我们以酒店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目标,将酒店管理专业所有的课程分为四大板块:酒店行业通用技能板块、酒店行业特定技能板块、核心技能板块、跨行业职业技能板块。对于其中的酒店行业特定技能板块,其适用范围包括: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鉴定的餐饮服务师、客房服务师、前厅服务师和由江苏省旅游局组织鉴定的饭店服务英语等。其教学质量标准与相关岗位职业标准一致,但四个板块的有机结合,再加上酒店通用技能与跨行业职业技能板块的设置,使学生毕业时的择业面和综合素质要远远高于相关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

二、重组课程体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行“双证融通、产学合作”模式的关键要打破以学科为中心课程体系的模式,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职业实践为主线、综合课程为基础、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在重组课程体系时,以胜任酒店管理相关岗位群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资格标准为落脚点,力求形成体现综合职业素质要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平行、互补、融合、相互支撑的高职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中,核心能力模块、通用能力模块和拓展能力模块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思路;特定职业技能模块凸显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职业资格的标准要求。新课程体系涵盖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和鉴定标准,教学内容根据职业培训鉴定指导的要求,融入了鉴定要求、培训要点、培训方法、课时建议等,并将鉴定重点考核表和教学重点挂钩,从真正意义上使学历要求和职业资格要求相融通。与此同时,为保证“双证”水平,我们采取双纲指导教学(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大纲覆盖高级工职业标准中的所有知识点,确保内容的实用性、综合性和适度的前瞻性;实践教学大纲覆盖中级工职业标准中的所有技能水平要求,部分覆盖高级工职业标准中技能要求,内容力求规范化、标准化。由于使用“双纲”教学,使学生在理论和技能上达到并部分超过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保证了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

三、改革教学模式

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以案例教学法为主,体现高职教育理论够用的改革特色,侧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课则根据职业定向、岗位技能和行为规范,设立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科学地排列、组合技能课程,从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到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借助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如我院酒店管理专业计划中,先上“餐饮服务技能”课,再讲“餐饮管理”课。在“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酒店礼仪”等课程教学中,我们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穿插、互渗进行,寓理论于实践教学之中。对两年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而言,鉴于学制的缩短,我们在进行课程组织和编排时以实用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对某些课程进行综合化,做到既拓宽学生知识面,又避免课程内容重复,从而加强了原学科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我们将原来教学计划中开设的“食品营养卫生”、“菜肴知识”、“烹饪常识”等课程合并为一门“餐饮基础知识”,将“酒水知识”课并入“调酒技能课”,高级餐饮服务师考证中要求的插花技能,放入选修课中。选修课的设置更为灵活并形成板块,如开设导游资格证书的系列课程、茶艺课等,主要起到拓展学生职业能力,扩大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和转岗能力。

四、创新评价方法

在评价环节中,我们突出了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实物制作、口头与书面问答等,并引入社会评价,在以职业标准取向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学校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互动统一。我们对该专业拟定了以技能鉴定中级工要求为标准的训练目标,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目标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实训中的每个技能点进行测试和过程性考核,使学生在掌握好每一个技能点的基础上,最后达到职业技能鉴定中级工的标准。在毕业实践环节,我们把企业的管理、企业的文化、企业的规范引入课堂,把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作为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评价方法的创新,旨在促进学生的进步,促进教师的提高,促进课程的改善。

五、建设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双证融通”工作的重要载体,为了提高学生的服务操作技能,必须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为此,我院设立了客房实训室、中西餐饮实训室、会展实训室、茶艺室、前厅实训室,购置了酒店前厅接待软件。在管理上,学校把这些实训场所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练习,提高操作技能水平,以保证必要的实训时间。学院将对外接待餐厅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接待餐厅,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进行专业实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服务员,教师是领班或经理。在真实的对客服务中,学生边工作边学习。对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指点或现场示范,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校注重产学合作,工学交替,与多家四星级以上酒店签署协议,为学生提供大型宴会的钟点工实习岗位、周末实习岗位和寒暑假的短期工实习岗位或挂职锻炼岗位。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将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连接起来,引进先进的酒店管理和培训机制,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体验职业角色,感受酒店的考核、激励、管理机制,认识酒店业所需的职业态度,体会职业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提高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熟练度的认识,积累酒店基层管理经验。

六、提升师资队伍

提升师资队伍是落实“双证融通”工作的关键,双师执教是实现“双证融通,产学合作”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的保证。我院通过下列措施,建立了一支能够实施接轨方案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1.形成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的制度;所有专业教师均需到四星级以上酒店一线岗位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现场实践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

2.对专任教师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和技术培训,要求参加并通过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职业技能考试并取得相关证书。

3.已经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还须参加省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考评员或高级考评员的培训,加深对国家职业资格考评体系和考评标准的理解。

茶艺课程培训方案范文第6篇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1]自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后,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我国高教研究的热点,许多院校和专业针对高职人本文由收集整理才培养模式改革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目前在全国业已形成“1+x+y”模式、[2]“分阶段螺旋式”模式、[3]七双一合三证书模式、[4]“弹性顶岗·双证融通”模式等多种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5]

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院校的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其旅游管理专业已有10多年的办学经验。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该校内涵式建设的全面推进,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影响和示范效应的、以工学结合为特色的“六双三真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这里的“六双”是指双目标(两个培养目标)、双资源(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双证书(学历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身份(教师的双重身份及学生的双重身份)、双方(学校与企业)和双赢(效果),“三真”是指基于真实环境、真实岗位和真实任务的实践教学,“一体化”是指毕业实习与求职就业一体化(详见图1)。

一、制订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确立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两个培养目标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本专业针对珠三角旅游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充分调研,确立了人才培养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旅游职业能力(含职业拓展能力),二是综合素质(含职业道德)。重点面向珠三角各类旅行社、旅游景区和其他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导游服务技能及旅游管理能力的“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在上述培养目标的统领下,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招生对象与学制、就业范围与岗位、毕业标准、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师资要求及实践教学条件等,由此制订出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修订一次,及时根据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进行调整。

(二)构建了岗位职业能力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根据旅游行业主要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并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确立本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导游带团能力、旅行社经营能力和旅游景区管理能力等核心能力。然后,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针对旅游行业岗位主要能力和素质设计开发相关课程,构建了以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为主要模块的课程体系,每一模块又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子模块。在职业能力课程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教学的组织设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融合起来,开发了《导游业务》、《旅行社业务》、《中国旅游资源赏析与线路设计》和《导游才艺》等理实一体化课程。同时,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旅游职业资格考证等设置成相应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业导向”、“工学结合”、“职业化”等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与结构详见表1。

二、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实施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校企密切合作,双方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尤其是企业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环境等),让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

(一)依托行业企业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兼职教师师资库

早在2004年,本专业就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指委),是同类院校中组建时间较早的专指委,后经两次换届重组,专指委成员现已包括省市旅游局、大型旅行社、旅游景区和职业院校等各类单位的10多名专家,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工作会议,专题讨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问题。同时,从珠三角各类旅游企业中聘请了10多名高中层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师资库,让他们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实习指导等工作,从而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人力、信息等智力支持。

(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网络并发挥其作用

与20多家知名的旅游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基地网络立足珠三角、覆盖省内外,包括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旅游开发公司等各类企业。基地与学校保持紧密合作关系,不仅为学校提供大量兼职教师,为学生实训实习提供场地和环境,而且每年接收许多毕业生就业。庞大而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企业行业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人才培养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课程开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习指导及学生成绩考核等方面,从招生入学、新生专业认知教育、课程教学到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毕业招聘等环节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制订阶段,校方(专业教师)以问卷和座谈等形式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在充分听取行业企业人员意见的基础上草拟人才培养方案,然后提交专指委审议、修改,形成可实施的培养方案。

邀请专指委和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请他们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或让他们承担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性课程的部分或全部教学任务,如《旅行社业务》、《导游业务》、《旅游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与毕业指导》等课程,参与这些课程的开发、设计及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价等工作。就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而言,除课程教学与实习指导外,企业还参与从招生面试到就业求职的全过程。自2007年该校实行自主招生制度以来,坚持聘请合作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面试考官,鼓励他们用企业的眼光选拔新生。在就业方面,以邀请企业人员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讲座、召开校园招聘会等方式,指导和吸纳学生就业。

三、工学交替,师生以双重身份开展教学和企业实践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及实践活动是在学校和企业两地交互进行,培养过程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循环递进线路,即学生在学校完成一定阶段的课程教学后,必须到行业企业中去工作(见习、实训或实习),然后再带着工作体验、发现的问题回到学校开展新一轮的学习,以此实现工学交替。

本专业从第二学期起,除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外,分别穿插安排学生到行业企业中去开展旅游企业认知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旅游综合实训、带团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活动,以这种工学交替的模式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行业企业、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从事旅游服务和管理工作,再带着从行业企业体验到的问题到学校来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师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准员工,在企业实训、实习期间,以准员工身份按照相应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要求自己,通过工作(生产性实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师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师,能教书育人,又是行业技师与工程师,熟悉并能胜任行业企业工作,即双师型教师,能指导学生从事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

四、学中做、做中学,创新了由仿真到“三真”的实践教学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在教学模式上力求教、学、做三者结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其职业综合能力。

(一)设计并建立相对完善、配套的校内实训室

设计、建立了校内仿真实训室,让学生在模拟实训中学做结合。本专业已建成了由旅行社实训室、导游实训室、旅游交通实训室和旅游开发实训室等四大实训室组成的旅游实训中心。实训中心占地450平方米,拥有价值1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和软件系统,能满足《导游业务》、《旅行社业务》、《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国旅游资源赏析与线路设计》等核心课程的仿真实训教学。

(二)建立了基于“三真”模式的实践教学制度

除校内仿真实训外,本专业根据企业需求及专业教学特色,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参观调研、实训见习和顶岗实习。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组织学生到旅行社进行带团实习、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接待和讲解服务,让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环境中承担真实的任务、顶替真实的岗位,实现“三真”实训实习教学模式。在这种带团服务和接待服务中,学生真正顶替了导游员、礼仪接待员等岗位,从事正式的导游讲解、接团带团和礼仪接待工作,由此获得实践经历,锻炼和提高了旅游职业能力及素养,同时,还能得到企业给予的工作补贴(每人每天50~100元不等)。

“三真”实习通常在周末或节假日(应企业用工需求,有时也可能是周内),为规范管理和有效实施,本专业力求做好实习前的动员培训、实习中的指导监控、实习后的总结提升等工作,建立了比较科学的实训实习教学管理和实施制度。

五、以就业为导向,将毕业实习与求职就业一体化

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开展半年以上的毕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调研报告),像企业员工一样承担一线岗位的工作任务,接受企业的考察,同时也考察企业。在实习期间,学生既是企业的准员工,也是学校的学生,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实习期满后,学生通过企业考核可签约成为实习单位的正式员工。

毕业实习与求职就业一体化,就是在学生开展毕业实习前,邀请合作企业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招聘实习生,或者学生自行到企业中申请实习求职岗位,实习与就业的指导及考核工作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主管(或经理)共同负责承担。这种建立在聘人意愿和就业意向基础上的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能够调动实习企业和实习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企业的培训资源,促进实习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毕业生,也保障了企业招聘员工的质量与渠道。同时,毕业生由于较早地了解实习单位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有利于将来更快地融入企业中。学生一毕业,实习单位根据其表现直接录用,转为正式员工,有的还能把顶岗实习时间计入企业工作年限,从而缩短学生升职前的锻炼年限,实现“真实的工作”和“带薪顶岗实习”真正全方位结合,促进了高质量、零距离就业。

六、执行双证书制度,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

“双证书”制度是指学生毕业时,不仅要获得由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还要获得由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导游资格证、茶艺师资格证等,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标准审视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及教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以及对学生就业所需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导游员、茶艺师)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把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课程标准衔接、对应,课程教学直接针对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和形式展开,提高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学生报考相关职业资格证,无需再参加专门的考前培训,从而节约时间、费用和成本。

改革课程考试方式,特别是那些与职业资格证密切相关的课程,学校不再组织这些课程的考试,而是让学生参加由颁证机构统一组织的考证测试,考证合格者方能获得本课程学分。以职业资格证考试代替相应课程考试,由职业资格鉴定机构组织的第三方评价的方式开展对课程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考评,逐渐改变高职院校集“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于一身的传统考试与评价模式,学生课程考试合格与否不再是由任课教师或学校说了算,而是采用第三方评价标准和考评程序。

七、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双赢效应

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方法,双赢效应是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归宿。本培养模式的双赢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和企业互惠双赢,二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双赢。

通过工学结合,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互惠互利。就企业而言,通过参与人才培养,能及时、有效地将行业企业需求反映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标准,甚至直接针对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为企业所用,节省企业用人时的二次培训成本;通过接收实训实习学生,企业可大大节省用工成本,特别是因为旅游企业存在淡旺季而用工不平衡问题。通过人才培养的工学交替和学生的顶岗实习,实习生旺进淡出(即周末、节假日等旺季进入企业实习,平日淡季退出企业回到学校学习),不仅可以解决行业企业旺季用工荒难题,而且无需在淡季养闲人,节省企业经营成本。

茶艺课程培训方案范文第7篇

1.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根据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来看,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及专业稳定率高于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因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差异。高职院校较早践行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实践课学时比例,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所长,在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长,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2.提升教师理论与技能水平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操作性非常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这就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必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本科院校片面强调教师的理论授课水平与科研能力,忽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应用型学科迫切需要“双师型”教师,参与到本科人才的培养中。

3.为企业进行人才储备

随着经济的繁荣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高星级酒店对人才需求量在不断上升,供求矛盾加大。同时,酒店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虽然“求贤若渴”,但本科酒店毕业生的流失率较高,岗位适应性不如职业类院校学生,实践技能在入职初期优势不明显等现状,使酒店业对本科人才“望而却步”。但近年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联合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掌握了在岗工作的基本技能,并树立了良好的工作态度,为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开端,为企业留住人才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人才培养策略

1.开发实用教材

传统学术型本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使教材开发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开发充分反映社会需求,满足地方、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实用性教材。酒店管理课教材开发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并符合课程体系建设,在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基础上,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融合,通过实践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师资培训

教师承担着传授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角色,作为应用型学科,学校要培养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技能的教师团队,促进产学研发展。学校应鼓励教师在高星级酒店挂职锻炼,通过“工时、学时替代政策”完善激励制度。此外,还应引进高星级酒店管理人员向教师讲授先进管理理念,为教师提供在职培训机会,鼓励教师在酒店承担岗位角色,树立对应用性学科的正确认识,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3.丰富实训项目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应突出应用性,在人才知识、能力、技能结构方面有所突破。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不能沿袭传统的本科课程体系,而需要构建充分反映社会需求,满足地方、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应用性课程体系。构建应用课程体系必须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融合,通过实训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本科院校认为实训是职业院校的课程,本科教学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际上实践性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更适应现代酒店行业的发展。应用型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推行校企合作、加强实训课程建设、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能力与技能的培养。在在传统的实训项目内容中继续丰富授课内容,餐饮服务、客房操作、活动策划、调酒、茶艺、咖啡制作、礼仪实训等应继续丰富和完善。

4.改革教学方法

以培养复合型的酒店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围绕突出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酒店管理专业课程通常以讨论组的形式完成模拟或情境训练,常用的教学模式有任务导向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案例分析模式、ERP模拟经营模式等。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丰富,授课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项目训练,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旨在培育学生的思辨技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结语

茶艺课程培训方案范文第8篇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确定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制定教学计划应以适应与满足社会需要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并贯穿始终;要在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的同时,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备较为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酒店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有较强服务意识与较强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的、能从事酒店管理和接待服务的中层管理人才与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制订的教学计划既应做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完全融通,还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拓展性;既满足当前岗位要求,又体现未来岗位变化要求;既确保当前就业能力,又为学生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既包含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又保证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既符合教育部门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学历培养要求,又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酒店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为了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我们在构建该专业质量标准时,参考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最新提出的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1]。该体系由特定职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核心技能标准构成。根据这一思想,我们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尤其是针对三星级以上的酒店进行了专业调研,召开了来自旅游业和酒店业的老总、部门经理专业座谈会,听取来自企业一线的意见,以“产学合作”方式进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开发。我们以酒店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目标,将酒店管理专业所有的课程分为四大板块:酒店行业通用技能板块、酒店行业特定技能板块、核心技能板块、跨行业职业技能板块。对于其中的酒店行业特定技能板块,其适用范围包括: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鉴定的餐饮服务师、客房服务师、前厅服务师和由江苏省旅游局组织鉴定的饭店服务英语等。其教学质量标准与相关岗位职业标准一致,但四个板块的有机结合,再加上酒店通用技能与跨行业职业技能板块的设置,使学生毕业时的择业面和综合素质要远远高于相关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

二、重组课程体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行“双证融通、产学合作”模式的关键要打破以学科为中心课程体系的模式,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职业实践为主线、综合课程为基础、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在重组课程体系时,以胜任酒店管理相关岗位群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资格标准为落脚点,力求形成体现综合职业素质要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平行、互补、融合、相互支撑的高职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中,核心能力模块、通用能力模块和拓展能力模块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思路;特定职业技能模块凸显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职业资格的标准要求。新课程体系涵盖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和鉴定标准,教学内容根据职业培训鉴定指导的要求,融入了鉴定要求、培训要点、培训方法、课时建议等,并将鉴定重点考核表和教学重点挂钩,从真正意义上使学历要求和职业资格要求相融通。与此同时,为保证“双证”水平,我们采取双纲指导教学(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大纲覆盖高级工职业标准中的所有知识点,确保内容的实用性、综合性和适度的前瞻性;实践教学大纲覆盖中级工职业标准中的所有技能水平要求,部分覆盖高级工职业标准中技能要求,内容力求规范化、标准化。由于使用“双纲”教学,使学生在理论和技能上达到并部分超过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保证了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

三、改革教学模式

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以案例教学法为主,体现高职教育理论够用的改革特色,侧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课则根据职业定向、岗位技能和行为规范,设立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科学地排列、组合技能课程,从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到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借助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如我院酒店管理专业计划中,先上“餐饮服务技能”课,再讲“餐饮管理”课。在“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酒店礼仪”等课程教学中,我们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穿插、互渗进行,寓理论于实践教学之中。对两年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而言,鉴于学制的缩短,我们在进行课程组织和编排时以实用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对某些课程进行综合化,做到既拓宽学生知识面,又避免课程内容重复,从而加强了原学科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我们将原来教学计划中开设的“食品营养卫生”、“菜肴知识”、“烹饪常识”等课程合并为一门“餐饮基础知识”,将“酒水知识”课并入“调酒技能课”,高级餐饮服务师考证中要求的插花技能,放入选修课中。选修课的设置更为灵活并形成板块,如开设导游资格证书的系列课程、茶艺课等,主要起到拓展学生职业能力,扩大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和转岗能力。

四、创新评价方法

在评价环节中,我们突出了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实物制作、口头与书面问答等,并引入社会评价,在以职业标准取向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学校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互动统一。我们对该专业拟定了以技能鉴定中级工要求为标准的训练目标,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目标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实训中的每个技能点进行测试和过程性考核,使学生在掌握好每一个技能点的基础上,最后达到职业技能鉴定中级工的标准。在毕业实践环节,我们把企业的管理、企业的文化、企业的规范引入课堂,把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作为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评价方法的创新,旨在促进学生的进步,促进教师的提高,促进课程的改善。

五、建设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双证融通”工作的重要载体,为了提高学生的服务操作技能,必须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为此,我院设立了客房实训室、中西餐饮实训室、会展实训室、茶艺室、前厅实训室,购置了酒店前厅接待软件。在管理上,学校把这些实训场所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练习,提高操作技能水平,以保证必要的实训时间。学院将对外接待餐厅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接待餐厅,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进行专业实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服务员,教师是领班或经理。在真实的对客服务中,学生边工作边学习。对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指点或现场示范,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校注重产学合作,工学交替,与多家四星级以上酒店签署协议,为学生提供大型宴会的钟点工实习岗位、周末实习岗位和寒暑假的短期工实习岗位或挂职锻炼岗位。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将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连接起来,引进先进的酒店管理和培训机制,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体验职业角色,感受酒店的考核、激励、管理机制,认识酒店业所需的职业态度,体会职业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提高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熟练度的认识,积累酒店基层管理经验。

六、提升师资队伍

提升师资队伍是落实“双证融通”工作的关键,双师执教是实现“双证融通,产学合作”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的保证。我院通过下列措施,建立了一支能够实施接轨方案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1.形成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的制度;所有专业教师均需到四星级以上酒店一线岗位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现场实践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

2.对专任教师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和技术培训,要求参加并通过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职业技能考试并取得相关证书。

3.已经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还须参加省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考评员或高级考评员的培训,加深对国家职业资格考评体系和考评标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