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范文第1篇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们__房地产开发公司在逐年得到发展的同时,公司老总__先生始终没有忘记生其养其的家乡,他常说“身在异乡发展,家乡是自己挥之不去的情结,能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量是对生我养我的土地的回报”。__村位于诸暨市西南部的同山镇,全村有529户,1500多人口,村民以外出打工、从事建筑业和水果种植为主,经济基础薄弱,0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4397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人均纯收入和集体收入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根本谈不上村庄建设,村庄一到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晴天蚊蝇成群,村庄祠堂破败、污水横流、杂乱无章,是诸暨市一个典型的贫困村。

身为__村人的__房产总经理__x在回乡探亲后,看到这样一个现状,心里感慨颇多,回到公司,x经理随即组织公司骨干召开会议,专题讨论了中源村的情况,并达成了一致共识:一是支援新农村建设,是中央在现阶段的重大政策。二是支援新农村建设是中华民族优秀子女的传统美德。三是支援新农村建设,是__集团上下员工的朴素感情。于是,在充分酝酿、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天成公司决定为中源村的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援家乡建设。

为了建设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新农村,从根本上改善村容村貌,公司与__村两委会一起规划论证,采用拆除和保护并重的方针,对村里相对文章版权归文秘站 作者所有!集中的连片破旧小房子实行整体拆迁,而把富有特色的4处古民宅保留下来,并投资30多万元包装其中一处古民宅,里外墙按传统色彩进行粉饰,室内戏台、灯光以及屋柱等也作了重新修整。同时对电网进行改造,投入10多万元,在村道路两旁安装30盏路灯,彻底改变过去村民用电和晚上外出不便的状况。以资金输入的方法,在道路、污水处理、村庄规划、用电等建设方面给予资金支持,使__村的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善,给农民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为今后农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据统计,至今,__公司通过分期分批共出资180万元,注入到__村的农村建设事业,有力地推动了__村的新农村建设。完成了15公里的村级道路硬化,新建灯光球场一个,完成了1万余平方米的村庄绿化,兴建垃圾站房9只,添置垃圾筒30余只。为了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今年村里还启动了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目前投资40多万元的全村排水道建设工程已全面完工,投资10多万元的污水处理站通过验收。

我们在使用‘村企结对’捐赠资金时,不只着眼于道路、绿化和河道疏浚等村庄美化工程,而且致力于满足村民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庄变美了,村民对业余生活也有了新的要求。于是,一支由村民自发组织的的腰鼓队应运而生。每天早上或晚饭后,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篮球场上,敲敲腰鼓,扭扭秧歌。

20__年__村被评为绍兴市环境整治先进村,新农村建设先进村,20__年通过了绍兴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验收。在成绩的面前,更加坚定了我们村企全作共建新农村的信心。同时我们将以市委市府的这个活动为新的起点,努力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转换发展思路,共推集体物业经济发展。__村共有539户家庭、1500余人口,一直以来村级经济较为薄弱,村民主要经济来源靠种植水果以及外出打工赚钱。我们将引入工业经营理念,积极协助村委加强集体经济的发展,支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一方面积极鼓励村民大力发展樱桃、李子、桃子等各类特色水果,以帮助村民发家致富;协助村积极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高效生态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精品和休闲观光水果基地。

二是加强村庄整容力度,争创省级小康示范村。村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点,将通过“村企结对”活动,将此项工作推向纵深。围绕“整治人居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这一目标建设新农村,并在创建省级小康示范村活动中出谋划策。村企结对的更高形式是“造血”式的支持。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出资铺路、修桥,而是对结对的村庄进行科学规划建设,并在信息、科技、文化、医疗等领域进行全面建设,既投资又投智,力求不仅使村庄面貌变新,而且让农民精神面貌、文化素养有新变化

三是弱势群体同扶,公益事业共办。主动资助村里建立专职民防队,主动建立“爱心基金会”和“爱心物资超市”,与困难户和残疾人家庭结对,每年为85岁以上老年人发放慰问金,义务资助困难重病家庭和大学生就学。

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功能定位;作用发挥;传媒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4-0046-02

一、引 言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起,党和国家就不断努力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断努力。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发生了变化,因而有必要对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情况进行重新分析和定位研究。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闻媒介现状分析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起,新农村建设已经经历了将近7年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和作业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与社会主义新闻传媒的力量是分不开的。电视节目对于农村、农民来说,给他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随着网络在农村地区的不断普及,农民学习、娱乐有了新的途径,农民对于网络的认识由最初的排斥和盲目已经逐渐变成了对于网络的探究和学习,这些变化无疑是新闻媒体对于农村地区的重要贡献。

然而,相对于城市受众而言,农村受众目前依然处在某种程度的“传媒缺失”状态之中,各种“涉农传媒”依然处在边缘化的尴尬困境。目前来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涉农传媒数量比较匮乏。二是涉农的传媒本身就存在节目分配机制的先天性缺陷,涉农内容简单。 总体来说,涉农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积极为农民知晓国家惠农政策提供途径和学习的平台。

三、陕西关中地区新农村与传统农村媒介接触的对比调查分析

为了给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和功能的探究奠定实践基础,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典型代表和落后的农村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对象选择了陕西咸阳花马村与罗堡村。花马村是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产生的示范村,而罗堡村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目前依然属于传统农村。两个村子同属第一产业,花马村从新农村建设中逐渐走上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新农村和传统农村村民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知存在差异。花马村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较为了解,清楚本村的发展方向。罗堡村却对于新农村的概念了解不清晰。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传媒角度来分析,一个重要原因是接收信息、理解信息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决策的不同。两个存在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知恰好验证了“媒介示范论”,即媒介对两个村村民的行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

新农村和传统农村对于信息的需求产生较大差异。对花马村村民发放的问卷中,我们发现该村村民都对农业生产类信息和致富类信息关注度较高,而罗堡村对于该类信息的需求量较少。花马村村民对娱乐和法制教育这类信息的需求远远小于罗堡村的村民。这一对比可以看出在信息闭塞的环境中,环境以外的事物是无法影响到环境之内的事物的。正如罗堡村村民对娱乐和法制教育这类信息的需求度远远大于花马村一样。由于环境的影响,外界的声音传入这一地区的力度也是微乎其微的,罗堡村的村民接受到的新鲜事物还很缺乏,对法制教育的着重关注,说明他们自身并没有在这方面受到过信息的传递,在该方面属于轻度的闭塞。

四、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发挥

(一)保障“受众权利”,实现下情上达

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基本权利有传播权、知晓权和传媒接近权[1]。新闻传媒作为保障受众权利的直接中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农民的该项权利,以实现下情上达,更好的为农民了解外界事物服务以及为国家做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然而面对长期城乡二元化的体制模式和大众传媒的商业化利益的驱使,农民、农村一向作为弱势群体的现实决定了他们在媒体世界中的弱势状态,农民由于信息的闭塞和知识的匮乏普遍缺乏参与传播活动的机会和途径,缺乏接近媒介的条件和能力,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经常处于“失语者”和“缺席者”的境况。新闻传媒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应该努力的丰富涉农新闻和信息,深入到基层和人民群众之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将信息进行反馈和交流,做到下情上达。以陕西咸阳花马村与罗堡村为例,作为新农村和传统农村的典型代表,同样在新闻传媒上的劣势不言而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沿,涉农传媒应该积极的深入农村,了解群众的需求和现实生活状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宣传和报道。

(二)实现“信息滑板”,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随着社会的变迁,当前农村、农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十多年来,大量农民离家、离开土地奔赴中国东南部发达城市去打工的情形彻底改变,许多农民在打工的过程中学习到了许多新本领,掌握了许多新技术,许多农民不再单纯的去打工,而是积极回到家乡去自主创业 。面对新农村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新闻媒体应该在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上进行相应变革。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并不高,虽然他们在外打工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缺乏专业的技术和技能培训,加上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对于大城市来说远远较为落后,农民从城市回来后获取农业信息和科技知识的渠道非常稀少,当前媒介娱乐化现象普遍存在,涉及农村信息和信息的节目匮乏,这给农民创业带来了不少困难。因而,媒体首先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目前传媒的节目设置显然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解决该问题的基础便是积极的推动和实现“信息滑板”功能。在信息时代,凡可以随信息一起运动的区域发展与劳动力要素密切相关的文化教育成分等,都可以随现代信息传播跨地域、跨梯度地进行,从而使相关领域差别逐渐缩小。这便是新闻传媒的“信息滑板”功能[2]。在信息滑板价值下,新闻媒介应当积极的增加涉农媒体的数量,在宣传和报道的内容上积极增加农业科技和最新惠农政策等内容,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信息和政策支持。

(三)发挥“活血化瘀”作用,构建和谐新农村

当前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着重大变化,城乡之间、农民之间以及农民与政府机关之间的各种矛盾时有发生,现实中各种显现或者隐藏的矛盾时时刻刻有可能爆发出来,这一系列矛盾必然将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质量。新闻媒体必须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活血化瘀”的作用,将隐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矛盾不断的寻找出来,为政府决策和农村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新闻传媒首先应该发挥自身预警功能,善于见微知著,捕捉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和谐症状,并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受众认清其危害,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3]。不可否认,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显现了不少问题,由于农村、农民群体的利益不被重视,他们的心声没有一个适当的发泄途径,这使得各种以及上访等社会不和谐因素不断的显现出来。新闻媒介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不断的发挥其本身所具备的价值功用,在对待“”上,新闻媒体应当切实承担起营造和谐气氛、疏通渠道的职责,通过有效舆论的引导来不断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的稳定,预防“”等不和谐因素的发生。构建和谐的新农村,矛盾的发现比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更有难度,所以我们必须在媒体功能发挥上下重力气。花马村与罗堡村在村民矛盾的解决方式上还是存在着若干差异,花马村侧重对媒体力量的寻求来不断的加大对村民的宣传,以此来化解村民间存在的若干矛盾。而处在传统农村下的罗堡村对媒体的运用还很欠缺。

(四)推动“环境监测”,适时调整农村发展

环境监测被认为是大众传媒的首要功能。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信息丰富与触角广泛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向大多数人提供有用、能够作为决策依据的信息,使公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了解周围的环境,适时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调整[4]。新闻媒介发挥监测环境的功能被施拉姆形象的比喻为“社会雷达”,它可以充分的了解农村地区的最新变化,为政府做出农村决策提供依据。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介可以多多报道农村地区建设的最新情况和趋势,及时发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及时采取措施提供信息支持,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新闻媒体在花马村中农业成就的宣传和报道可以增强村民建设新农村的信息,同时也能寻找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上级领导的战略决策提供启示。

五、结 语

探究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发挥是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对于媒体价值的重新调整和整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固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通过对新农村与传统农村的对比分析以及传媒在建设中作用探究,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未来新农村发展的方向,据此来更加深入的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试论受众注意力资源的获得与维系[A].媒介的市场定位[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 吴信顺.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的失衡及其对策[J].新闻记者,2004(1).

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范文第3篇

作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20个字,涉及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等5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与农村水利密切相关,因而每一项目标的实现,都对农村水利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生产发展”对农田灌排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生活宽裕”对农村灌排工程和供水工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村容整洁”对水土保持、农村水电、水环境整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管理民主”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乡风文明”对农村水利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水资源不断减少,农业用水捉襟见肘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国家,不仅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很难满足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

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脆弱,全国还有近2/3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农村水利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状况还未能得到根本的扭转。

(三)节水灌溉工程和节水措施不多,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较低

由于受投资不足的制约,渠道建设和维护严重滞后,沟渠渗漏严重,影响了水利投资效益的发挥。同时,在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制定节水政策措施方面做得也不够多,农村普遍存在节水意识淡薄、浪费水较为严重的现象,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水的利用率低也导致部分地区水费偏高,出现了农民浇不起地的情况。

(四)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组织与管理方式还无法满足“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要求

农村水利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建是基础,管是关键。但目前农村水利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较为突出,甚至少数地方根本无人管理,致使正常情况下通过疏浚可发挥5~6年功用的沟渠3~4年就重新淤积了。从而缩短水利建设的循环周期,增加了水利建设的成本。

当前,农村水利建设主要还是由政府决策和组织、农民被动服从和参与;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及设计、政策制度安排等都是由政府直接完成,缺少农民的参与。因此,从多层面采取措施,加快建立农村水利建设新的保障机制,是适应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各级政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中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体系

(一)规划保障

水利规划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村水利规划,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规划一旦形成,要严格组织实施,通过落实规划,逐步解决当前地表水利用不足、地下水过度开采、客水流失量大及水污染等问题,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资金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朝着新农村建设方向发展,涉及的范围扩大了,囊括的内容增多了,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的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

1.国家财政保障。保持现有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投资范围,把农村小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也纳入项目预算。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还要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查、立项、规划预算和规范的项目实施管理制度。

2.当地政府适当投入保障。要充分调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性,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3.政策扶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开展新形势下的农村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国家对此应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

4.当地经济能人适当投资(社会资金)保障。随着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地农村已涌现出无数个致富带头人。富裕的先驱者都愿意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带动家乡经济整体向前迈进。

(三)组织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是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农村水利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组织保障。

1.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作用,依法管理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在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协调各参建单位的管理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领导与组织保障,并尽能力提供适当配套资金。

2.创新新农村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金进入水利领域。

3.项目建设中成立现场指挥领导小组。由当地农村水利建设中心技术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

(四)民主管理保障

1.加强宣传,提高对水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战略地位的认识。可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与组织、宣传、新闻等部门组成宣传小组,专门负责对群众进行教育与沟通,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农村水利建设顺利实施提供群众保障。

2.加强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析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滚动发展,实现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管、用和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

3.构建管理新主体水利协会。水利协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管理小型水利工程的“业主”。水利协会的组织是一种以自然水源和共同受益的小型水利工程为基础,联合组成的一个群众性管理水利日常性事务的自治组织机构,不受行政区域限制。它可以担负起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业主职责,能真正体现农村水利工程设施集体管理的权、职、责关系。水利协会切实解决了政府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和建设上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帮助和经济上的资助,支持水利协会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有利于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致富奔小康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五)科技保障

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农村水利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切入点。在分析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要求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从规划、资金、组织、管理和科技等5各方面对新农村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作了探讨,为其满足新农村建设5个方面的要求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要求

作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20个字,涉及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等5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与农村水利密切相关,因而每一项目标的实现,都对农村水利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生产发展”对农田灌排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生活宽裕”对农村灌排工程和供水工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村容整洁”对水土保持、农村水电、水环境整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管理民主”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乡风文明”对农村水利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水资源不断减少,农业用水捉襟见肘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国家,不仅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很难满足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

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脆弱,全国还有近2/3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农村水利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状况还未能得到根本的扭转。

(三)节水灌溉工程和节水措施不多,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较低

由于受投资不足的制约,渠道建设和维护严重滞后,沟渠渗漏严重,影响了水利投资效益的发挥。同时,在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制定节水政策措施方面做得也不够多,农村普遍存在节水意识淡薄、浪费水较为严重的现象,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水的利用率低也导致部分地区水费偏高,出现了农民浇不起地的情况。

(四)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组织与管理方式还无法满足“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要求

农村水利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建是基础,管是关键。但目前农村水利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较为突出,甚至少数地方根本无人管理,致使正常情况下通过疏浚可发挥5~6年功用的沟渠3~4年就重新淤积了。从而缩短水利建设的循环周期,增加了水利建设的成本。

当前,农村水利建设主要还是由政府决策和组织、农民被动服从和参与;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及设计、政策制度安排等都是由政府直接完成,缺少农民的参与。因此,从多层面采取措施,加快建立农村水利建设新的保障机制,是适应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各级政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中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体系

(一)规划保障

水利规划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村水利规划,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规划一旦形成,要严格组织实施,通过落实规划,逐步解决当前地表水利用不足、地下水过度开采、客水流失量大及水污染等问题,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资金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朝着新农村建设方向发展,涉及的范围扩大了,囊括的内容增多了,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的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

1.国家财政保障。保持现有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投资范围,把农村小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也纳入项目预算。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还要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查、立项、规划预算和规范的项目实施管理制度。

2.当地政府适当投入保障。要充分调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性,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3.政策扶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开展新形势下的农村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国家对此应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

4.当地经济能人适当投资(社会资金)保障。随着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地农村已涌现出无数个致富带头人。富裕的先驱者都愿意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带动家乡经济整体向前迈进。

(三)组织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是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农村水利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组织保障。

1.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作用,依法管理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在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协调各参建单位的管理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领导与组织保障,并尽能力提供适当配套资金。

2.创新新农村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金进入水利领域。

3.项目建设中成立现场指挥领导小组。由当地农村水利建设中心技术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

(四)民主管理保障

1.加强宣传,提高对水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战略地位的认识。可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与组织、宣传、新闻等部门组成宣传小组,专门负责对群众进行教育与沟通,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农村水利建设顺利实施提供群众保障。

2.加强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析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滚动发展,实现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管、用和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

3.构建管理新主体水利协会。水利协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管理小型水利工程的“业主”。水利协会的组织是一种以自然水源和共同受益的小型水利工程为基础,联合组成的一个群众性管理水利日常性事务的自治组织机构,不受行政区域限制。它可以担负起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业主职责,能真正体现农村水利工程设施集体管理的权、职、责关系。水利协会切实解决了政府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和建设上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帮助和经济上的资助,支持水利协会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有利于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致富奔小康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五)科技保障

1.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把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作为搞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农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通过大力宣传,搞好技术培训和搞好试验示范促进面上推广,使节水技术为广大农民所认识,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受欢迎的一项主要农业技术。

2.大力进行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更新改造泵站主要目的是提高泵站的装置效率,力争达到使现有泵站达到部颁标准。全国各地小型泵站数量众多,更新改造任务十分繁重。积极开展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为提高农村水利设施利用效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不能偏离这个指导思想。在农村发展硬件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把农村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1.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1)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有较大提高,实现农业现代化;(2)生活水平较大提高,实现农村的较高标准的小康;(3)科学规划,建设整齐、洁净村庄,村容村貌有较大提高,生态文明;(4)村民自治体系得到完善和推广,民主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5)乡风文明,实现和谐乡村。

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也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迫切需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得到了逐步的完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一些农地区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普遍存在着封建迷信思想残留,也有一些地区假冒伪劣、环境污染等现象较为严重甚至呈抬头趋势,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以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二、现阶段农村精神文明现状

1.农民思想意识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时展要求。在商品经济与市场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前提下,国家在教育和科技推广上重视和加大力度,同时,广大农民自学知识的手段和方式得到了拓宽,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普遍提升,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还远远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时展要求,有些地区在一些复杂的思潮和不良风气影响下,出现了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集体观念和责任感淡化,利己主义滋长,创新精神和传统美德发扬上原地踏步,不良风气、低欲格调的文化娱乐等现象滋生,精神文化生活空虚。

2.基层政府的宣传教育能力的提高,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时展要求。一些乡镇基层的宣传能力主要依靠上级领导干部的行动和统一安排才能得以实施,基层宣传教育的发动能力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农民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全面发挥。主要原因政府层面缺乏对长远规划的落实持续性,缺少有力统一专业专门的推进组织机构,在进行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针对性、互动性不强,往往导致教育方式以及内容过于淡化和僵化。同时,相应的学习风气和良好习惯没有形成,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跟不上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

3.物质基础保障相对不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和重要保障

1.提高组织行动能力,提高新农村精神文明活动建设质量

(1)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农村精神面貌。新农村建设要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在改造农村旧面貌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在健全完善长效机制的前提下,抓好农村风气的环境卫生整治,注重发挥农村党团和村民自治力量,如: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大学生村官、道德评议会等组织的积极作用,引导农民群众文明、理性、自觉抵制社会丑恶现象。以“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评选为活动载体,积极拓展文明村镇、文明企业、文明家庭、文明农牧场等评选活动,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危助困、关爱群体、孝敬老人、重视教育、热爱家乡等良风善举,把爱心、同情心和公德心崇尚贯穿于村民的生产致富和家庭生活中。在寓教于乐中增强农民群众的集体荣誉感。

(2)充分认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相关精神政策,把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加强基层执政能力、密切联系干众的切入点,齐心合力构建富裕、和谐、文明的新农村。

2.深入发动群众,培植新型农民,促成良好风气

(1)引导农民增强现代文明意识,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宣传教育氛围,如制作“八荣八耻”宣传牌、宣传单、宣传画,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介等信息渠道开展美德宣传与纪念活动,营造倡导精神文明的良好氛围,引导农民提高自我,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崇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从而促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习惯的形成。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教育和引导农民做知法、守法好公民,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积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乡镇”、“平安农场”、“平安村屯”的保障体系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完善村民公约,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3.以民主自治为基础,改变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

(1)建立健全农村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制度,净化、美化、绿化农村环境,依靠群众自治组织,提高农民的卫生健康意识,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和秩序,遵守社会公德和文明规范。积极探索形成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革除陋习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村民日常行为,转变农民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形成“村落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2)制定村规民约,把文明创建活动与长效机制管理有机结合,防止文明创建活动的淡化、僵化现象的发生。

4.转变思想观念。发展新型文化载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创新工作形式。改变过去群众在台下被动接受的形式,把让农民知道的内容编成知识竞赛题,通过举办知识抢答赛,或者在文艺演出中穿插有奖问答,使领导与群众的信息交流进行有效互动,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同时,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村传统民间文化的作用,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地区发展中长期工作规划设计,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组织健康的新型文化载体,搭建农村文化新平台,拓展农村文化新领域成立文化服务站,建立和完善文化活动中心保障体制,把“农家书屋”、“职工书屋”作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为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3)倡导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信息化发展,农存的信息渠道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能更快、更广、更深入地接到外界信息,农村的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发挥上级部门或者有关单位的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帮带作用。

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生;新农村建设;就业导向

一、引言

就业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历来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温总理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别指出: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同志也谈到,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要着眼长远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就业发展战略,强调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个“优先”,一个“更加突出”,不难体会出就业在国家发展中的位置和份量,事实上它关系着发展和民生,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之大局,关系着党执政兴国之要务。因此,无论大学生还是高等学校都应顺应国家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为国家为社会分忧解难,创新更多就业途径和模式。农业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有强大优势:一是学生来源多自农村;二是专业设置可与农村需求对接,而且很多涉农专业也不影响学生在城市就业,所以只要做好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就业导向,就能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在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高职院校做好学生就业导向的重要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关系国家现代化实现的一项重要举措。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谁,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高职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理应积极担当。到农村去寻找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当属利于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双赢之举。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可以通过自身才华的发挥从农村物质、精神、文化、制度等层面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因此,农业高职院校是否能做好学生就业的有效引导,能否起到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对于社会和大学生个人还有学校自身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为新农村建设准备一支后备军,推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进程

建设新农村,经济发展是核心,但同时也涉及到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以及农村基层民主、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的和谐与稳定。这样的一个过程没有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根本就没有办法推进和实现。当前农村人才资本净流出态势仍然有愈演愈烈之势,农村普遍存在的人员老化现象严重,农技推广力量薄弱。虽然有些地方有些能人留在农村建设,有些地方还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的组织,但由于文化知识的欠缺和视野的局限,不知道怎样管理和运营合作社,缺乏管理人员、财会人员、营销人员,培训学习跟不上,直接影响合作社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大户和生产经营小区,经营者虽然初步掌握了一般的种植、养殖技术,但生产技术含量高的新品种、新模式等还缺乏技术和设施,种子生产技术和畜禽养殖疫病防控、管理等方面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农村法治方面,整个乡村生态方面,政治民主的推进方面更是处于缓慢发展状态,急需掌握信息化、现代化的人才引领,这样的一支人才队伍正需要农业高职院校去孕育和培养。

(二)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就业难,缓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

当前我们正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的成员应当各有其职,各获其岗,享受工作的快乐和事业的美好。但就业难问题这么多年仍然没能很好解决。据2012年最新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教育部于2011年11月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这表明国家的政策导向依然是将这些人力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教育部要求,各地要根据地方城乡建设需求,在城市社区及农村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积极设立地方项目。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就业。因此,无论从就业形势,从农村的现实需求到国家的现行政策以及大学生的就业实际,学校做好就业引导是其办学或者说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有利于大学生及早规划自己,以新农村为舞台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在农业高职院校经过系统专业学习的高职生将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新技术的推广者,现代信息的使用者,绿色家园的守护者,文化文明传播者;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主力军。比如当前农业耕作劳动强度,生产效率低下情况普遍存在,大学生则可以根据现代农业规模发展、集约发展的新情况,引进多种新型农业机械,通过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学业资源创业公司,大胆实践,比如传授新种植技术、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推广应用先进的农技知识。可成立小型读书室,将专家教授的总结和公司的实践结合,编写一些相关的指导书,供农民们借阅参考。通过推广技术,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农户充实规模化生产。

“生态良好”是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要求之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是全社会共有的建设理念。未来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中,需要一批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建设者。可以说,掌握先进文化知识的大学生已经建立起了生态文明的新思维,构建了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文明进步方式等新理念。此外,在乡风文明,法治农村、民主农村方面大学生同样能展示才华以实现价值。

三、就业导向工作的路径及方法

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未实现优质就业。从普遍情况看,大多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理念。由于学校过分强调就业率,导致就业存在盲目性,短期性。表象是学生跳槽频繁,成为社会上的跳蚤族。这既对企业发展不利,也不能很好地保证学生就业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就农业高职院校来讲,为新农村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其应有的职责和使命,学校在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上应适应国家整体建设需要,特别考虑农村市场对大学生的广大需求,做好调研,为学生的当下生存和未来发展做好整体规划和设计,全方位做好就业导向工作。

(一)就业导向工作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领域实现全程化

1.入学就业方向教育。“去哪里?”,“干什么?”,这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方向问题,学院应就培养什么人才、人才层次、今后大致从事的领域,相关专业的发展前景等对学生全面阐释,让学生在进入大学第一时间就清楚明了。从对大学生的理想与事业教育、主体责任教育、献身理想教育、成功教育等多方面全程展开。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可借鉴美国。美国的机构多层且指导深入细致,其就业指导就是职业指导,机构包括职业生涯中心、学生生涯咨询辅导部,辅导部实行职业生涯一对一辅导。美国的就业指导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开设职业生涯发展课,由受过专门培训的高年级同学给低年级的学生讲如何写简历、如何寻找工作机会,如何应对面试等,请杰出校友回校分享成功的经验,学生选修这门课还可以得学分;二是开展一对一的辅导,比如通过专门的软件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试,对于职业兴趣与所学专业相距甚远的,建议学生转系或转专业。对于高年级学生,除了帮助他们修改简历外,还提供模拟面试练习等。

3.人生价值实现教育。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主客观条件。从大学生自身看,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要有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奋斗精神,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要有正确的奋斗目标。从客观条件看,就是要顺应社会需要,将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相结合,通过教育让学生懂得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和途径,激发学生从“小我”中跳出来追求“大我”价值的实现,做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4.新农村的情感养成教育。首先,让大学生思想扎根解决精神支柱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从家门到校门,缺乏对农村情况的深入了解,即使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很多也没有参加农村生产劳动的经历。学校教育中要求学生关注家乡发展变化,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责任感,以新农村的美好前景激励学生,催生出他们在农村就业的意识和情感。从现在农村就业的大学生来讲,扎根意识还相对淡薄,缺少对农村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深情。学校教育就要从学生对“三农”的认识和认同方面,唤起他们对乡村与土地、农业与农民的思考和关怀,促进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从而带着情感、带着热爱、带着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去;其次,进行比较教育,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大学生了解农村、融入农村做好铺垫。社会上存在大量啃老族、校漂族、蚁族,在强大的物质社会面前,他们生存感不够,少有快乐,物质与精神方面容易感到窘迫与尴尬。如果让大学生在农村的实践中受到触动并展开思考,特别是利用一些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成功案例加以激励,他们就会感受到在农村就业和发展的空间和价值,如此情形,这种就业导向就发生了根本的意义。

(二)学校亟需加强的工作及可尝试的实践

1.改变现有狭隘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与做法。以美国等先进经验为借鉴,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改变过去为就业率而就业的思想和做法,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进行全方位指导,重视从学生自我认识、专业推荐、专业选择、职业准备到求职就业的各个环节,把社会职业教育和指导作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必修课,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建立职业理想,制定职业规划。

2.健全就业指导体系。许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相对滞后.就业指导不到位,不深入。虽然许多院校都已经为学生就业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并没有真正做到系统、合理安排学生就业。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相对欠缺,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因此,今后农业高职院校应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从就业经费、机构编制等方面给予保证。宽裕的经费能保证使用先进的信息和手段,人员配备方面,要有讲授就业指导课的专职教师和相当数量的兼职人员;还要建立起一支专家指导队伍,保证有专家定期指导教育,做好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引导和帮扶工作。

3.以新农村建设需求为依据,创新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学院应适应新农村现实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置涉农专业,学校要和农村的用人单位一起参与这些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开发等教育管理,共同把握专业培养方向。改革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专业及专业选修课程,围绕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如农村社会调解问题、农村民主管理问题、农村基层建设问题、农村计划生育问题和农村治安问题等,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量身定做一些专业和研究方向。

4.共建农村实践基地模式,建立长期定点的实践实习平台。高职院校强调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时应有意识地、主动积极地多跟新农村开展合作,或把校企合作点设在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新农村。让学生在这里实现就业意识、情感、职业能力的累积与提升,这种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就业导向就会水到渠成,一是学生就业质量发生根本改观;二是为其持续发展获得了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

参考文献:

1.让生态文明价值观扎根大学生思想[DB/OL].光明网,2011-12-11.

2.美国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职业生涯课一对一辅导[DB/OL].中国新闻网,2007-07-24.

3.高凯.中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与启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

4.沈延兵.建设社会主义农村视野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11).

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范文第7篇

大家好!

七一之际,我叫**,2011年7月毕业于山西大学晋中学院。怀着一颗扎根家乡,服务家乡的赤子之心,我于2011年7月参加了选聘大学生村官的考试,经过层层选拔,我以面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荣幸地成为祁县第一批大学生“村官”,来到祁县最重要的工业园区——温曲村。

2011年8月21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温曲村,担任了村委主任助理,开始了我的村官生活。在村委会干部的指导下,我熟悉了温曲村的基本情况,初步了解了温曲村辉煌的过去,富裕的今天,以及对美好明天的展望。9月初温曲村建设工作正式展开,我积极与村委干部一起深入研究村情,共同谋划发展,我们认为搞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把生产搞上去,于是就结合当地特色,以玻璃器皿为生产龙头,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形成了各业兴旺的大好局面,年生产总值名列全县前茅。只有生产发展了,百姓生活才会宽裕,让百姓吃好穿好,这才是我们大学生村官的目的所在啊!生产发展争夺第一,乡风文明也不能落后,我们深入挖掘温曲村文化遗产,整理上报了“武秧歌”、“火流星”等传统文化的申遗报告。为了丰富百姓的生活,村里修建标准化图书室一个,购进价值一万余元的图书,让百姓茶余饭后能得到文化的感染,能享受文明的熏陶。在村容村貌方面,村里更是花了大力气,一个月内修建了27个垃圾堆放文秘杂烩网池,建立了长效卫生机制,让百姓和成里人一样生活在一个既干净又温馨的环境里。

在村委的分工中,我除了参与新农村建设,还分管了教育。2011年是温曲村学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9月份新学期开始我们村近200名师生彻底告别昏暗、漏雨的教室,住进了全县第一家花园试学校。这是一所投资180万元新的校舍,学校的硬件上去了,但如何摆脱温曲小学教学质量居全镇同类学校下游的局面呢?我分管村小学教学工作后,对学校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面因素进行了认真分析,并适时向我的大学老师、以前的同时请教,与学校教师座谈,深入学生家里和家长谈心。经过总结分析,我认为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底子差、家长不重视、教师配置不合理。针对着一现状我们召开村两委专题会。经过多方努力,在镇中心校的支持下,我们对群众反映大的4位老师进行了更换,又对校长进行了重新任命。经过整顿,温曲小学领导班子团结有力,师资配置合理,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去年期末考试中全校成绩勇赶猛超了7所小学。

转眼我来到温曲村已经7个月了,回想着7个月来温曲村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绩,我心中感到无比欣慰,7个月很短暂,却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充实的7个月,充实是因为我作为村官为百姓办了实事,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

村官随小,是个芝麻官,但他同样肩负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光辉使命。在初当村官这短暂的7个月中,我以8个大字为座右铭,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虚心向村里的老干部学习,真诚与村民交心,努力地去做每一件事,在磨合中,渐渐适应了工作;在接触中,漫漫融汝了温曲村这个集体。

新农村建设家乡的变化范文第8篇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本文主要探析了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为相关人员的工作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新农村建设要有效推进,必须由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基本物质保证。简单来说,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新农村建设的动态发展视角来看,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则又会反过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1.基础设施不完善。当前农村地区还有很多地方存在农田水利、供电供水、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落后问题。具体而言,现有配套水利设备和设施存在实际抗灾能力较弱的问题,水库、沟渠、塘堰等设施抗灾能力较弱,部分农村地区的水利设备还存在失修和老化问题,排水沟渠堵塞,水库出现病险状况,整体呈现出较弱的抗灾能力。我国农村实行农田标准化的地块占比较低,难以形成高的综合收益,无法形成规模农业生产。尤其是农村山区,那里的村镇几乎没有规范的公路,现有公路多是断头路和泥泞难走的土路,当地的山货资源无法便捷地转化成经济利益。配套的农村供水供电设施医疗服务网点、宽带信息网刚刚起步建设。整体而言,这些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艰苦,农业发展条件落后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阻碍。

2.土地流转严重滞后。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低效率的土地流转机制成为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土地流转机制效率低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附加值较低、承包关系不稳定、短期掠夺性种植。附加值低,农业生产盈利不高,无法为土地流转提供高附加值,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土地流动需求不旺,最终导致土地流转效率低下。承包关系不稳定,主要是因为农田水利设备老化,抗旱防灾水平差,农民耕种信心差。承包关系不稳定,造成土地流转行为发生难度大。短期土地承包关系下,当前承包人为了获取更大的土地价值会不顾土地的后续肥力进行过度生产,最终导致土地肥力下降,甚至土地质量长时间难以恢复,最终严重影响土地流转效率的提升。

3.农业结构不科学,经济效益差。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产品需求现状发生极大转变,市场需求日趋高品质化和多样化,当前单一死板的农业结构则显得极不合理。农村地区的农业结构问题主要是农产品种植缺少准确市场定位,农业生产存在严重盲目性,农产品存在较大销售风险,最终影响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加。

4.人才匮乏。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还应该依靠新型农业人才。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通政策的高素质农业人才,也只有这样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才能够推动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然而,我国农村地区的常态是,农民子弟毕业后更加愿意在城市发展,还乡高材生人数较少。更多的青壮年劳力进城打工,农村实际上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孩子,新农村建设缺少踏实肯干的青壮年劳动力。

5.农业科技的应用转化成果差。科技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要发展农业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上的投资金额占比较少,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存在基础设施差和推广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这也实际造成了农业科技发展和农民生产需求不协调,导致了农业科技应用转化成果差的现状。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分析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农业的政策方面,县乡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将农田水利、网电、道路设施建设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优化调整农业发展支出结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重视投资项目的建设,而且要重视这些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和使用价值,项目审批和施工都必须由专门的技术人员或专家坐镇监督指导,确保农业基础设施的功能切实有效,真正帮助农民搞好生产,为农民生产提供便利。例如水渠的建设,则必须详细论证水渠覆盖的面积和供水量的关系。灌溉水渠供水通常采用河水引流的方式,临近河水流量是相对稳定的,不能无限制地满足水渠覆盖区域,这就需要科学测算河水引流能够有效灌溉的土地面积。河水无法覆盖的农田,则可以通过蓄水井引水,或另寻水源引水的方式解决灌溉问题。河水能够覆盖的灌溉区域,也应该考虑河流丰水期和枯水期中水渠引流总量变化,适当增设蓄水井补充水渠供水,确保灌溉质量。

2.推动土地高效流转。要实现土地流转的高效率,必须要完成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强土地承包人对土地长期盈利增长的预期。县乡各基层政府要积极牵头和相关农牧企业接洽,鼓励集体承包和长期承包行为。推广先进种植方式,给按照该种植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提供政策优惠或现金补贴,并对破坏耕地的行为给予严惩。总之,要想方设法增加土地的价值预期,切实有效地提高土地流转效率。

3.优化农业结构,推行产业化农业经营。转变过去粗放型农业结构,在重视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加工、销售,将农产品经营形成生产、销售的产业化,最终实现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例如水果种植方面,可以借助农村电商渠道,实现农户到买家的一对一供应。农户为最终客户提供水果等农产品时,要获取更高的附加值,则必须增加水果包装和外送的模式。实际操作中,可以在村镇自建农村电商公司,每个农户成为电商公司的供货商,农户根据消费者需求情况调整自己的农产品生产结构,多生产需求不饱和产品,增加消费者购买满意度,并提高农户的农产品销售营收水平,最终形成农业生产和销售的产业化经营。

4.积极培养和吸纳人才。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积极吸纳和培养人才。当前农村人口外出务工较为普遍,在农闲时应鼓励年轻农户去农业发达区域参观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农业思维。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吸引本地大学生毕业后还乡务农,让他们把学习的先进知识和文化重新投入到家乡农业建设上去。还应给外来农业人才在本地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他们进行技术推广和来本地创业。总之,要让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多走出去长见识,要让走出去的高素质人才积极返乡,让外来的人才愿意依靠本地农业资源发展自己的农业事业。

5.强化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增加本地农业科技研究的资金投入和教育资源投入,创造更多便利条件方便相关农业院校来从事农业实验研究,在用地、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配合支持。构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体制,明确研究者和推广者的利益分配,确保各方利益,保证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形成高效流转,确保研究成果快速得到应用。各县乡农机站要积极配合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推广,推动农业生产更快更好的发展,还应该尊重外地农产品企业在本地进行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的行为,积极借助外来企业的竞争压力刺激本地农产品企业的发展,积极和外地农产品企业开展更为广泛的技术交流。

三、结语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比如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流转严重滞后、农业结构不科学、人才匮乏、农业科技的应用转化成果差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针对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提出的应对策略仅供参考研究,具体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还应根据本地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者:郭建平 单位: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吕华宙,王景信,朱淑梅.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6):12-1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