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教育的调研报告

农村教育的调研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村教育的调研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教育的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洪山区教育事业特别是义务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八五”期间,实现了“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椅);“九五”期间,通过了省市“普九”达标验收,标志着洪山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十五”期间,成功创建武汉市教育先进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整体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得以较大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但是由于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导致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而且在有些地方还有扩大的趋势。这种趋势如若继续扩大,势必产生更大的两极分化,并由此造成教育系统内部的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导致政治、经济的不公,亦即社会的不公。那么,如何公平地分配公共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的差距,实现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呢?

近年来,洪山区根据区域实际,按照“课题先动、人大促动、政府主动、城乡互动”的总体思路,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一、政研一体,合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中,能否把社会各界、政府各部门以及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各方力量有效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同心同德,共谋发展,至关重要。

1 广泛宣传发动,课题研究先行,形成思想合力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思想合力的重要性,以“面向每一个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所有的学生都充分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平等权利”为指导思想,协调全区有关部门深入开展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学习和研讨,广泛进行了宣传动员。

从2006年开始,我们启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专项课题研究工作,成立了以教育局、老年科协为主体,人大、政协相关人员参加的课题组。两年多来,课题组按照“边研究,边推进”的基本原则,围绕“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总体目标,突出“深入实际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分析原因、针对原因找寻对策、依据对策督导落实”的工作理念,坚持“科学、有效、创新”的研究思想,通过深入基层学校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和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了深入扎实的研究工作,从中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在认真筛选、整理和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完成了《关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综合调研报告》《关于教育资源整合的专题调研报告》《关于管理体制和校长队伍建设的专题调研报告》《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题调研报告》《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调查与思考》和《城乡学校教育质量的现状与分析》等多项基础性调研报告和相关对策研究,为区人大立法和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使我们走出了教育均衡发展一系列观念上的误区,也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均衡发展就是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强大的思想合力。

2 人大立法促动,政府积极行动,形成制度合力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立法是关键,制度是保障。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洪山区人大多次对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和督察,并专门召开人大代表会议,为洪山区教育均衡发展广纳计策。2007年5月洪山区人大主任会专门听取了区教育局关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专题汇报。2008年6月,受区政府委托,区教育局又向洪山区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了题为《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促进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报告,并接受了审议。2008年7月,区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促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以战略的眼光和全局的高度,重申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政府的主导职能作用,强调政府必须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切实予以保障,从而,为洪山区下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贯彻区人大《决议》精神,区人民政府也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用3~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与洪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全区初中学校基本实现标准化,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城区薄弱学校建设明显加强,区域内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教学手段、生均经费、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城区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和超级大班现象,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发展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省、市规定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显著增加,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的总体工作目标。《意见》特别就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基金、完善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落实扶助机制、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考核问责机制、健全义务教育督导监测机制等方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和措施。由此,我们深切感受到,全区上下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已经形成。

二、政策倾斜,大力促进农村教育快速发展

教育均衡的最大问题是缩小城乡差别问题。缩小城乡差别,必须切实依靠政策的倾斜和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均衡资源配置,优化管理体制,从而带动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

1 资源重组,优化农村学校资源配置

办学条件的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实现办学条件的均衡化,首要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优化配置学校教育资源上,减少甚至消灭弱势学校,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拥有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实现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从而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教育环境。

为此,洪山区坚持“既考虑长远,也立足当前;既全面发展,也重点突破;既全面规划,也重点推进:既全面整合、也重点扶持”的工作方针,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2008年采取“撤小、并弱、重组”等手段先后对17所农村中小学进行了资源重组,撤销了12所学校,完成了石嘴学校、花山小学、金鹤园学校等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等措施,缩小了初中学校之间、城乡学校之间在办学规模、班额、教师配置、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教学设施设备等方面的差距,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也有力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2 加大投入,解决农村办学后顾之忧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要问题是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的投入机制,完善投入行为。为此,洪山区积极建立和完善新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初中标准化专项资金和农村教育专项经费,落实了“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和农村学校公用经费,逐步提高了农村学校教师医疗补贴、住房公积金补贴和远郊补贴,增设郊区教师特岗津贴。2007年,为郊区教职工实施免费体检,并投入4.8万元组织30名远郊学校优秀教师代表在暑期赴外地免费疗养。同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先期投入40万元,为左岭、花山片教师开通了上下班大巴,并报请区政府,将完善和开通远郊学校教师上下班班车线路列为政府2008年七件为民办实事之首。2008年,又投入150万元,全面解决了郊区学校教师上下班交通问题。从2007年开始,每年新增202万元,用于弥补农村学校生均人头经费不足,确保农村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切实做到了“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教育经费向农村、向远郊学校倾斜。

3 理顺关系,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完善教育管理体制,从而促进教育资源在区域范围内实现更加合理的分配,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一个新的体制平台。为了全面落实“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2002年全区所有乡属中学被直接收归区管,同时,撤销了8个乡镇教办。2005年春季,全区农村小学被全部收归区管。为加强对农村学校的管理,教育局成立了教育视导室,设立了各乡镇教育视导员。至此,洪山区在全省率先全面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区乡共管,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

为进一步理顺关系,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区人大《决议》和区政府《意见》中,又对区政府、各乡镇政府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主要职责进行了明晰的界定。由此足以凸显政府的主体意识和主导行为。

三、城乡互动,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努力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在洪山区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城乡各自优势,建立起城乡教育互动机制,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互动发展,也一直是我们深入研究、理性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

1 支教、送教,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差异会直接影响教育的均衡发展。所以,缩小校与校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就是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对于薄弱学校,当校舍和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接近好学校时,就应上下结合、内外结合,下大力气抓好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我区因为典型独特的城乡二元化特点而导致的城乡师资配置不理想、师资结构不合理等发展不均衡的局面,近几年来,我们先后选派了多批次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有计划地组织了市区级名师和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较好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增进了城乡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交流和相互间的取长补短,也保障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 挂职、任职,提升学校干部领导水平

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责任主体,其主要责任是推进学校内不同学生之间的均衡发展,不断提升学校在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位次。而肩负这一重任的当然是学校领导干部,能否履行好这一职责的关键在学校干部的领导水平。为此,近年来,我们通过采取从城区示范校(如洪山高中、卓刀泉中学等)中分批选派优秀干部到农村学校(如花山中学、弘光学校等)挂职或直接任职等方式,将好的模式、成功的做法、先进的理念送进农村学校,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学校干部的领导水平。

3 捆绑、联体,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相比较而言,城乡教育硬件的均衡较为容易,而软件的均衡则较为艰难。在大力改善农村学校硬件条件的同时,为了更好、更决、更有效地优化其软件条件,充分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本着既输血又促进造血的目的,从2007年开始,我们把街道口小学等四所城区品牌学校分别与左岭小学等郊区农村学校“捆绑”在一起。目的是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与农村学校整合、联体,并不断引进和完善目标引领机制、动态监控机制和推介激励机制,不断丰富学校间的思想交流会议、教育教学管理研究、集体示范指导等活动形式,促使两所学校实现办学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荣辱共担,促使农村学校迅速在观念上、管理上、思想上与城区学校广泛接轨。这一做法,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城乡学校的共同发展。

四、管理驱动,努力营造争先创优良好氛围

随着学校之间硬件与师资均衡配置的逐步到位,学校之间发展能否均衡的决定因素就在于学校管理的优劣。学校管理对教育均衡发展有很大影响。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背景下,要真正达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目的,学校必须做出管理的变革,加强教育创新,形成办学特色,树立教育品牌;必须通过管理的创新,驱动学校内在活力,促进争先创优良好氛围的形成。近年来,我们围绕创新管理重点做了两个方面的文章。

1 强化绩效管理,构建良性激励机制

绩效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体系,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诸多环节,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正确的绩效管理之道,在于遵循设定目标、业绩辅导与沟通、绩效评估、绩效诊断与提高四个步骤的逐步展开。为此,我们在不断优化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和督查指导,狠抓落实的同时,逐步完善绩效管理工作责任制,积极探索构建梯次式动态绩效考核评价新模式。新模式注重把每所学校、每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幅度和发展趋势作为衡量和考评的重要内容,从而真正使绩效考核体现出发展性。让每所学校可能、可为、可发展,实现各得其所的适宜发展,让每位师生能获得自主发展的最大增量,并体验发展的快乐,最终实现管理流程的理顺、管理手段的规范、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升、员工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学校竞争优势的增强等目标。

2 提升学校内涵,走特色发展道路

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要义就是要努力促进学校持续的、特色的发展,其关键就在于学校的内涵发展。为此,洪山区始终把提升学校内涵、促进学校特色形成,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着眼点。一是建章立制。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乃学校的立身之基。近年来,我们先后出台了《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细则》《校本教研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在教学评估、课程改革、校本教研、教育科研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力求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在教研体制方面,建立“学校――学科片――中心组――项目组”四级校本教研体制,形成了以教培中心为核心,教研基地为依托,中心教研组为载体,全区教师全员参与、整体联动的教研新格局。二是科研兴校。我们始终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方针,在中小学采取课题引领的方式融科研于教学之中,形成以课题带教学、以科研促教育的工作思路,努力实现“校校有课题,人人都参与”的科研局面。三是精细管理。我们十分注重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大教育教学管理力度,努力把追求教育质量作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每一个班级和个人的工作目标,以精细化促标准化,以标准化促均衡发展。四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办好学校特色,创建独有的教育品牌。

农村教育的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商学院xx年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报告

一,全院上下高度重视,组织准备细致周密

学院对于暑期实践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在前期实践项目的策划过程中,包括学院党总支杨金才书记在内的5名学院领导,14名教授,副教授及11名辅导员老师对48支团队进行了指导.同时还有马列部孙武安教授等7名老师担任了我院实践团队的指导老师.学院进一步加大对学生暑期实践的扶持力度,前期给实践团队发放了共计37000余元的启动资金,后期又对优秀团队进行后续资金支持,较之往年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学院重视实践的安全保障工作,注重对实践团队的指导培训.在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下,下发了《实践团队安全知识手册》,并先后召开了两次暑期实践团队安全教育培训会及团支部安全教育专题会.要求参加实践的学生签订《安全承诺书》,制定安全预案.同时在各团队出发前,学院为所有参加团队实践的同学办理了保额共计45000元的意外伤害保险,真正将实践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学院先后下发了《实践团队经费使用说明》,《团队实践宣传工作及成果汇总实施方案》,并为实践团队设计了统一的实践团队队旗样式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铜牌样式,做到实践活动统一化,规范化.

二,学生广泛参与,实践内容全面拓展

我院48支实践团分赴山东威海,烟台,青岛,济南,淄博,东营,莱芜近30余个省内市县开展实践活动,同时足迹遍及辽宁,青海,陕西,山西,贵州,云南,北京等十四省市.实践项目包括课题调研,支农支教,专业实习,政策宣讲,参观学习等各个方面,涉及到保险,金融,会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社会心理学等多个专业,内容广泛,形式丰富.

实践活动得到了学院领导老师的高度重视及广泛参与.实践过程中,包括校党委宣传部周大白部长在内的各级领导,专业老师和辅导员25人作为带队老师奔赴实践一线,指导和协助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实践活动.其中,我院党总支书记杨金才,副书记于培丽亲自参与到"半岛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宣讲调研团"中,在中华生态第一村房干村举行了社会实践基地的挂牌仪式.

开学初,我院共收到团队及个人实践报告700余篇,涵盖金融保险,旅游管理,教育学等近十余个专业,呈现出专业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高质量,新思路,深内涵的良好趋势.对于所有上交的实践报告,学院组织规范评选并选出院级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三类报送学校,参加校级评审.同时40余支实践团队上交了内容翔实,格式规范统一的团队材料.

三,实践主题鲜明,就近就便全方位服务地方建设

实践活动主题鲜明,突出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其中作为暑期学校项目的三支实践团队分赴贵州,云南,山西等西部偏远地区开展支农支教活动."扬梦滇北 共建和谐" 团队携带着价值近6000元的图书在云南盐津县建立了"光华图书馆";"传递梦想 服务西部"团队将前期在学校募捐到的重达1200余斤的衣物带到了贵州毕节.通过这些捐赠图书衣物,政策宣讲,入户走访调查等形式帮贫助困,真正服务当地建设.

另外,我院有10余支团队通过调研,项目规划等形式服务于威海本地建设.其中威海市会计人员素质调查团本着"关注会计人员素质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宗旨,对荣成,乳山,威海市区部分企业及财政局等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活动;威海外来务工人员心理调研团聚焦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特殊群体,走访调查,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乳山市农村教育调研行则在乳山市西浪暖村关注农民教育问题.威海国际海水浴场调研队更是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依托,对国际海水浴场的升级进行研究调查,真正做到了专业素质拓展与服务地方建设相结合,现实意义显著.

四,发挥专业优势,着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我院48支团队中,有近70%的团队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在实践中增长自身的专业技能,并以实践为契机,开展科研课题的实地调研工作,形成了30余篇专业性较强,现实意义较高的团队实践报告;同时有500余名参与分散个人实践的同学提交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调研报告

农村教育的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教育 农村教育 教育资源 不均衡

中图分类号:X925 文献标识码:X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20001

一、城乡教育不均衡现状及原因

(一)城乡教育不均衡现状

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

1.教师资源分配的不平衡

农村与城市的学校相比,教师配备较少,职业素质偏低。在2003年全国农村小学教师大幅度减少,共减少7.2万人,农村地区师生比例为21.1:1,明显的高于城镇地区的19.3:1和19.6:1;农村地区的教师的占有量低于城镇教师,师资水平也有明显差异:城市、农村学校小学教师学历的达标率为99.2%和97.2%。在初高中的教师群体中,城市学校的教师学历明显的高于农村地区。

二是高学历教师比重中,城市明显高于农村。城市和农村地区小学教师中专以上学历的的比例分别为64.4%和31.8%。普通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分别为48.7%和14.3%。而对于中、高级职务的教师中,农村小学教师高级职称比重32.7%比城市的44.3%低了11.6个百分比。在一级教师占有率上,农村地区中学一级教师为21.9%,城市学校为41.1%。

2.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农村地区学校办学设施简陋,基本设施不能保障。在2002年我国对全国普通中小学学校进行一次检查,查出危房面积为5390.3万平方米,其中农村的中小学危房面积就达到了3723.28万平方米,占到了全国中小学危房面积的76.9%。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教育的信息化有了明显的改善,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中小学计算机占有量已达到584万余台、建成校园网达2.6万多个,但这些基本上都在城市中的中小学校,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差,根本没有能力和条件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而在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普及计算机还是一种奢望。在城市中小学校中建立校园网的学校有17.39%,而在农村中小学中建立校园网的仅占到了1.45%。学生的体育娱乐设施配套也存在不均衡,城市地区配套齐全,而在农村地区,体育设施简陋或者是没有,仅仅有几个足球或者篮球作为学校的体育活动器材,这些都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城乡之间教育不均衡的原因

1.城乡居民观念之间的差异

城乡居民对教育存在着思想观念上的差异。我国农村处于小规模生产,相对落后、封闭的局面。农村一些农民看不到教育投资的长远利益,认为读书无用。有的偏远地区还存在重男轻女的风俗,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没有必要去读书。相比之下,城市居民家庭对教育投入的意识较强,尤其是在看到了高等教育的高收益率,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家庭的教育投资热情,观念拉大了城乡教育水平的距离。

2.教育政策上的不合理

政府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教育改革上奉行“效率优先、城市优先、非均衡发展”的政策,承认了城乡之间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在现阶段,一些上级政府对于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上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截留、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在各地时有发生,据国家审计署2008年对16个省内的54个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情况进行了审计,发现其中的46个县存在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问题,这种现象占到了调查总数的近八成 [5]。

3.城乡经济差异对城乡教育均衡的影响

经济是教育的基础,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必然导致城乡教育差距。一些贫困地区负担不起子女的教育经费,使很一些能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农村学生不能入学。在城市地区,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拥有充足的资金,和农村地区形成反差。这种现象没有考虑到城乡间的经济水平的差异,客观上偏袒了经济水平高的城市人群而忽视了农村居民,使城乡学生在受教育机会上存在不均等。

三、解决城乡间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从思想上改变城乡差异的观念,加大宣传教育的意义

加大对教育意义的宣传是很有必要的,让农民意识到教育的重大意义,并看到教育的长远利益,有利于实现教育的提高和普及。政府应加大在农村地区对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农民的教育视野;同时也应增加就业岗位,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获得工作,使农民从现实中看到教育的产出,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对教育的投入,以缩小与城市居民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

(二)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在政策上鼓励农村教育的发展

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可理解为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平等的对待城乡学生;城市学校扶持农村学校的发展,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的优势教育资源,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亲近大自然,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加大政府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和监管

改变农村教育由县、乡政府办学的模式,对城乡教育进行统一管理,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实现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在政策上的平等对待;改善农村教育环境,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政府分内的责任与义务。

加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监管。针对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完善相应的教育经费监管机制,核实农村教育的经费是否落实到位,并予以改善,以防教育经费被挪用或克扣的现象发生。

(四)加强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建设

1.完善教师录用体制

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改善要从录用开始。因为我国申请教师资格的认定标准偏低,无法保证能录用到合格的教师;教师资格的门槛较低,一些教师滥竽充数,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质量。这就要求要完善教师的录用,提高教师资格的认定标准;也要避免任人唯亲现象,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教师进行选聘,保证教师队伍的高质量。

2.完善教师培训的体制与机制

首先,完善教师的培训体制,学校及政府的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教师培训的经费。同时也要组织农村教师参加校际间的研讨会及行政部门组织的科研活动,使教师获得最新的教育动态和教研方法。其次,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确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激励教师不断地钻研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和自身的素质。

(五)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城市化进程

要想改变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的局面,政府应起到促进作用,大力为农村地区招商引资,为农副产品找到销路,实现城市反哺农村的积极作用,让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在城乡之间经济水平缩小的同时,也有利于新信息从城市传播到农村,改变农村信息滞后的不利形势。

参考文献

[1] 杨丽嫡.我国农村地区教育现状的分析及其对策建议分析 [D].西安理工大学.2007.

[2] 张学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3] 游河,刘小干.城乡中小学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22).

[4] 梁敏.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公平化路径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9.

[5] 崔鹏.审计署公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审计情况――八成以上审计县挤占挪用教育经费[N].人民日报,2008-07-05

注释

①翁良.推进教育均衡 力促教育公平―《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1年第11

②万志强:宁乡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③杨丽嫡.我国农村地区教育现状的分析及其对策建议分析 [D].西安理工大学.2007.

④作者不详.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佚名.[义务主体]浅析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主体再认与保障制度

农村教育的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为此,我县小语学科确定了以“调研”为途径,深入一线,重心下移,发现问题,了解教师需求,依靠“研训”为载体去激活和催生教师专业成长,以“阅读”奠定基础,追求广大语文教师“快乐教学、幸福生活”为目标。

2009年,我县小语紧紧围绕全局教育教学宗旨,努力践行教学研究、引领、服务的职责,开展了一些工作,收获了一些成效。

一、   深入调研,挖掘问题

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听、说、读、写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小学语文教学的症结在哪里?尤其是村完小一级的课改现状如何?都是必须关注的。因此,我县教育局非常重视课改推进中的调研工作和课改质量分析工作。通过集体调研、学科调研,协助市教研室开展课改调研等,教育局多次组织课改调研工作。同时,加强了以学科为主的课改推进实际情况分析。总的说来,通过调研证实,课改给农村教育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变化,特别表现在对教师专业素质的促进和课堂教学实践改革上。同时,课改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以我县2009年4月开展的一次以农村学校为主,面向150名一线教师、200名小学生的课改调研为例,其中部分结果如下:

1、在关于对本次课程改革的态度上,仅有5人选择了不支持或无动于衷,但是其中只有2人选择了对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不认同”。在对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和方式的态度上,共有97位(92.38%)教师选择了“通过创设一定的条件可以实现”,有8位教师选择了“过于理想,难以实现”。

2、关于对课程和教材的认识,有35人(33.3%)认为现在的课程设置有不合理的地方,新课程教学中课堂容量较大,现有课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并建议能够增加一些学科的课时。教师们普遍认为“新教材比旧教材要求高了,难度大了”。

3、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的调查。教师在备课时使用的参考资料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学生练习册、教参、教材,只有23人同时选择了课程标准,仅占21.9%。

4、关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状况的调查。在学习习惯上,22人(12.94%)表示在教师上课前“每次都有预习”,58人(34.12%)表示“有时预习”;而在课堂上“经常”主动向老师提问的学生只有17人,“没有提过”的达到42人,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偶尔”向老师提问。87人(51.18%)反映,教师每天布置的作业“1小时之内”就能完成,45人(26.47%)表示需要“1—2小时”才能完成,仅有个别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2—3小时)。

2009年秋,县教研室教研员针对各个学科的教学开展情况开展系统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其中小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一、重读写、轻听说。1、学校硬件上就没有配备听力设备;2、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范读很少,完小教师更是难以听见教师读书的声音;3、满堂灌还是大量存在,尤其是高年级,说的训练在弱化,以致课堂只剩教师的声音。二是重课内,轻课外。1、语文教师没有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和检查;2农村阅读环境恶略;3、课业负担重,阅读时间少;4、教师缺失阅读理念。三、重技巧、轻训练。1、重课文的讲读,轻活动课的开展;2、作文教学评价及检测流于形式,走入“盲区”。教师课堂教学暴露的问题,更是引人深思:一是教学目标空泛,问题设计应接不暇;二是教学内容边缘化,语文课变味;三是教材处理浮躁化,依靠网上下载,无度拓展;四是合作学习过大,为合作而合作;四是滥用多媒体,课件成为记事本、备课本,冷落文本;五是板书设计无脉络,无主干;六是问题设计简单化,思维含量低;七是作业设计随意化;八是教师评价简单化,没有指向性。这些问题是与课改初衷严重违背的。但我们收获了问题,有问题才能有发展,问题是基石,它让我们找到了今后努力的航标。

二、   阅读奠基,夯实教学

课改行程的艰难,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学应该深深扎进阅读的土壤里。为此,我县将2009年定为“师生阅读年”,着力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目标明确,推动有力,措施具体有效,活动开展,成效日益显现,影响不断扩大。一路行走,一路收获。

1、全面启动农村中小学书香校园工程。为了贯彻落实“行动与研究”教育教学研讨会精神,营造“书香校园”和全员读书的良好氛围,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高中阶段阅读总量150万字以上的要求,帮助师生形成扎实的人文素养、丰厚的文化积淀。教体局制定并下发了《万安县师生阅读指导意见》,方案确立了全县师生阅读的四项工作目标:1、在全县掀起阅读热潮,并继续致力于书香校园建设,培养师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2、转变思想观念,拓宽课程视野,探索师生阅读的有效路径。3、在广泛阅读的同时,倡导教师精读专业书籍与经典书籍,提升专业素养,培养学生浓厚持久的阅读兴趣,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4、不断强化师生阅读教育,让学生在读书中丰富知识、提升人格,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全面提高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并提出建立组织、营造氛围、树立榜样、搭建平台、抓好图书馆建设、加快校园网建设、推荐阅读书目、举办读书节、成立读书组织、强化阅读指导、建立激励机制”等工作措施。我县中小学书香校园工程由此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共3页,当前第1页1

2、举办读书报告会。为了让教师开阔眼界,拓展视野,提升思想,提升品味。4月上旬,特邀江西省特级教师、原吉安市教研室主任刘武德老师作了题为《师生共读师生同乐》的报告。在长达二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刘老师站在生命成长的高度,高处着眼,小处入手,从读书走向、诵读经典、读写结合、与思考同行等多角度、多层次阐述了读书方法、读书内容,从容讲来,思考深刻,举例丰富,分析入理,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使大家对教师为什么要读书、如何读书、应该读哪些书,有了新的、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3、成功举办万安县“新华杯”师生读书知识竞赛。为了倡导“阅读丰富人生,读书使人智慧,建设书香校园”的理念,引导广大师生多读书、读好书、爱读书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5月28日——29日成功举办万安县“新华杯”师生读书知识竞赛。旨在通过读书知识竞赛,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与文明对话,与经典对话,让广大师生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荡涤自己的心灵,从书籍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从书籍中找寻理想的栖息地。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学校初赛和县决赛。5月20日以前各校以读书为媒,建立“学习共同体”,紧紧围绕全县的总体实施方案,都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师生读书计划。一个个主题鲜明的读书活动,不但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唤发了师生的读书激情,把全县的读书活动演绎得多姿多彩。县赛时,经过笔试角逐,实小、芙小、枧小、窑小、韶小和桂小代表队进入决赛。决赛采用口头答题形式,挑战“四关”,即“别无选择”、“舍我其谁”、“信心百倍”和“勇担风险”。在表彰仪式上教体局局长郭白云对此次读书竞赛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要继续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引导师生爱读书;二是要创造良好条件,保证师生有书读;三是要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4、让“经典”走进师生心灵。

每天早晨,各校都安排“读书时间”;坚持进行“聆听名段,欣赏名作”的感悟经典历程:聆听中外名曲、古今诗文、经典故事、、、、、、这些经典之作经日积月累,给予了学生文化营养,浸润了传统道德思想,丰盈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实验小学和桂江小学制定了《2009年师生共读经典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学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低年级学生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为主,中高年级学生及教师以《论语》为主。通过经典背诵竞赛、个人考核过关的检测学生诵读成绩。现在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有2456名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教师以背《论语》为主,平时以自学为主,利用例会时间进行抽测或集体测试(集体测试以写为主)。从校长到同志,从后勤到一线,只要是实验小学的老师人人都要参与。现在学校已检查完《论语》的第一、二章。诵读《论语》已作为本年度教师基本功主要内容之一,年终必须过关。

2009年4月23日和6月16日的《井冈山报》两期刊登了实验小学“师生共读经典”活动的报道。

三、研训结合,提升素质

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研训结合,突出主题,攻破难点是我县小语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的宗旨。我们认为,教师素质的提高依靠“竞赛+培训+阅读”。竞赛是锤炼,培训是提高,阅读是养分。并且形式要创新。我县在走“主题式教研”发展之路方面作了努力:

各校从问题入手,寻找教研突破口。以学科教研组为平台,开展了大量“主题式”教研活动,活动程序为:“发现问题—确定主题—行动跟进—实践探索—揭示问题—寻找对策”。建立一种“包容、共生”的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科教研组建设,从而达成开放性评价和互助式教研。

为了搭建平台,促进更多语文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县教研室09年相继召开了“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优质课竞赛暨观摩研讨会”、“小学语文合作教学竞赛”、“小学语文教师光盘教学(模式一)优质课竞赛暨观摩研讨会”等主题教研活动。面对的对象有中青年教师和50岁以上的老教师,实现了老、中、青共参与、共提高的目标。其中涉及的主题研讨内容有: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三年级的片段作文教学、四年级的古诗词教学和五、六的阅读教学(分精读和略读)。让参会人员带着问题来,满怀信心回。活动主要采取竞赛、培训、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说课、上课、评课竞赛——专题讲座——观摩优质录像课——研讨交流——总结(论文、案例评比)。以此平台,营造平等民主的教研氛围,坚持了问题从教师中来,坚持了在教学中研究,坚持以研究促教师发展。我们没有响亮的口号,靠着朴实、扎实的实干,靠着教师“把自己摆进去”的真正参与,促进教师成长的真实变化和课堂的真实变化。

四、教学实践,亲近课堂

“课堂是我们教师的根,教研员永远不能脱离教学一线,要永远保持教师的身份。”这句话我们铭记于心,根植于课堂。

1、送课下乡。为发挥学科教研员、市县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我县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小语学科送教下乡。这一活动为广大乡镇教师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示范课例。

2、教学实践周。为了引领乡镇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我县经常组织教研员到乡镇学校开展教学实践周活动。活动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每个教研员到校后接一个教学班的教学工作;二是教研员站在理论前沿,贴近改革实践,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方面作专题讲座。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的零距离接触,不仅提升了教研员自身的教学素能,而且加快了乡镇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共3页,当前第2页2

反思与展望:

根据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县在今后课改中工作将适时调整工作策略,着力加强以下几项工作,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课改在我县的常态化推进。

一、阅读先行,成立读书会。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为此,我们将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让更多有教育思想、有反思精神、有理想激情的优秀教师聚集在一起,探讨切磋,互助共进。让阅读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和行走的姿态。

二、抓住关键,分类召开主题教学研讨会。1、开展研课活动。当前,我县课堂教学出现了新流弊,课堂好看但教学空泛了,教学空间大但学科本体弱化了,以致学生忙碌了,学习成本提高了,综合素养却降低了。为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略,一切理解从“读”出发,一切深度思考从“挖掘”教材开始。2、召开光盘教学研讨会。为实现资源共享,为村小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搭建一座桥梁。3、召开六年级复习研讨会。通过研讨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深入挖掘传统教学中的宝贵经验以活动为载体加以推广,引导广大教师聚焦课堂,研究课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三、树立身边的榜样,以“案例”激发教师成长。

我县不乏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这些优秀的教学经验,总结、推广、应用优秀教师教学经验,本身也是课改工作所关注和推崇的,是课改工作的一部分,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培训工作。将举行“小学语文名优教师教学经验研讨会” 通过展板、执教示范课、作专题报告、同事介绍、教研员点评、对话、研讨等全方位地展示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多年形成的优秀教育教学经验。

四、以课题研究助推课改创造性推进。

农村教育的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 ; 留守儿童 ; 教育 ;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48-01

1.引言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报告表明,我国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达到6000多万,接近了整体农村儿童数量的1/3。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并且承载着社会的寄托和祖祖辈辈的期待。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也都需要一个安全、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条件和处境的限制,其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和谐、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留守儿童的概念是指一些未成年的子女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其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劳动力资源的分配机制的变化,使得农村地区出现了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快速增长的现象,进而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平均年龄水平不断降低。农村留守儿童其本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就存在很大的不足,再加上其教育方面的缺失,造成了很多学生出现思想道德、成绩方面的滑坡,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造成了违法犯罪等严重的情况。虽然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已经积极的采取了相关措施,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予以针对性的改进。下文从教育的角度,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改进对策。

2.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本身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2.1道德危机

父母是孩子的最初的教师,也是引导孩子成长的重要角色。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孩子的道德危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其对父母具有很强的模仿心理,并且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与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其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模仿的对象。与此同时,很多错误的观念和行为,难以得到及时的纠正,进而导致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品德与习惯。

2.2情感方面的缺失

根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一大部分的留守儿童主要与祖父母一代一起生活的。农村地区的老人本身具有较为繁重的劳务需求,并且与孩子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代沟,在与儿童一起生活的过程中,难以真正的了解孩子的情感诉求。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老人与子女的联系较少,儿童也缺乏足够的联系,这就导致了父母不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儿童的内心情感情况。再加上留守儿童缺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就很容易导致儿童情感的缺失,造成了儿童性格发生扭曲和产生缺陷。

2.3观念的偏差

留守儿童家中,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很多父母对于价值观和儿童的成长看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且存在着对子女学习的忽视,不了解子女明确的目标,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与此同时,有一部分父母对儿童管理的过程中不负责,导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道德观和价值观存在偏差,影响儿童的成长。

2.4心理障碍

由于儿童与父母长时间分离,其生活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在遇到困难时,缺乏足够的鼓励与引导。这种情况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让儿童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很多儿童在与其他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内心较为自卑,与其他人交往中内心压力较大,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学习生活中容易出现过激行为。

3.相应的教育改进对策

第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由祖辈看管,并且有少部分是独立生活。隔代教养和独立生活,使得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缺少足够的关怀和关心,造成其成长过程中内心世界出现额外难题。学校要针对于这种现象,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并且让家长认识到关爱对儿童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沟通热线,为儿童和父母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儿童可以更好的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教师还要定期的组织儿童参加课外活动,并且不断鼓励学生,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良好的引导,让学生在和谐有爱的氛围中成长。

第二,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与同龄人相处。留守儿童由于其缺乏足够的约束,其自身行为容易出现失控的情况,内心情绪较为急躁和任性,并且不懂尊重他人。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且对于一些思想与行为存在问题的儿童进行深入的沟通,让留守儿童学会与其他同龄人做朋友,并且互相帮助和共同进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与他人相处,也是让留守儿童心理得到良好发展的关键,并且也是让学生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重要方法。

第三,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观念。很多留守儿童监护人日常生活中,关注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忽视儿童的情感需求。留守儿童的自身行为不能有效的监管,学习过程中较为粗心,并且跟同学在一起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与儿童监护人的联系,加强沟通,让监护人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加强对学生内心世界需求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对监护人自身理念的改变,提高监护人的责任感,并且让其重视对学生情商的培养,更好的实现对学生品格、习惯、行为的多方面培养。

第四,深入的帮助留守儿童。教师要深入的了解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并且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教师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与学生深入的交谈,并且以朋友的身份来询问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心理、身体以及多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的了解,更好的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师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定期的就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和生活情况对家长进行汇报,并且更好的配合家长进行学生的教育。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留守学生的培养,学校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且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深入的研究学生的心理,不断的约束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过程。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与同龄人相处、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观念并深入的帮助留守儿童成长。

参考文献

[1]郭延辉.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促其健康成长[J].成才之路.2013(17)

[2]李宁宁,郝秀莲,张翠萍,袁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行为及心理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07)

农村教育的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迁移;长江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F30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0-0090-03

1 迁移性开发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影响

1.1对专业技能的影响

据江苏省农村经济调查局统计,2003年转移劳动力中按照小学毕业6年、初中毕业9年、高中毕业12年、中专毕业15年、大专及以上毕业16年计算,全省转移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年,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的文化程度,比全省农村劳动力高0.9年。在转移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占25.4%,比全部农村劳动力受培训的比重高10.2个百分点。这些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通过迁移流动,对各地不同的行业工作,通过岗位培训和自己在工作中的学习,可以学到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接受并掌握先进的管理方式,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为今后的创业和发展积累相应的知识。这些都有利于劳动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为以后回来创业、发展二三产业提供良好的人才资源。

1.2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农村人力资源的迁移性开发,是城乡之间劳动要素的相互吸引和互动过程,表现为追求在城市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掌握技术等人力资本积累。当广大农民从封闭性及自我循环和自我发展状态中走出来之后,面对现代城镇的文明,伴随发达的科技、便捷的交通、丰富多彩的文化,促使广大农民生成全新的生存观念、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生价值观。同时,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经商的农民,带回了城市现代文明,通过自己行为方式和生活观念的转变给家乡带来了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意识观念开始转变,对于社会变革、法制观念、新技术采用、接受教育以及计划生育等思想观念比较容易接受。

1.3对健康素质的影响

农村人力资源的迁移,使得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用于家庭医药及卫生保健等健康投资的支付能力不断增强。在1980―2004年的25年间,不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是全国范围,农民每年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费用占当年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都呈现上升趋势(见图1),并且长三角地区的医疗保健费用的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1980年上海市农民用于医疗保健的生活消费支出人均8.1元,占当年人均总生活消费支出321.8元的2.52%,1990年,2000年和2004年这个数字分别上升为2.67%,5.05%和6.7%。同属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2004年农民的医疗保健支出比1980年增加158.9元,在总生活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是1980年的2.47倍。浙江省的同一统计数据在25年间增长了4.97%。另外,由于农民在外出求业、就业的过程中文化素质提高了,他们的吃、穿、住、行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和科学,充分认识到吃好和吃的有营养的重要性。而且,长期在城市生活,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些都有利于劳动者健康素质的改善,进而推动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

2长三角地区农村人力资源迁移性开发的演

2.1总量和就业结构的趋势变化:迁移数量增加,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大量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发展速度更快的二三产业,促进了劳动力与生产资源结合,提高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近年来,上海市政府把促进就业的责任列入政府考核体系,以“三个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带动农村居民非农就业。2004年上海市以73.7%的非农业就业人员占农村就业人员的比重排全国第一位,浙江省和江苏省分排在第三,第四位。就整个长江三角洲而言,1998―2004年平均每年新增的非农就业人口为52.4万人,而同期增加的农村就业人口只有年均18.27万人;非农业就业人员占农村就业人员的比重由1998年的46.39%上升到2004年的60.76%,年均增长2.05个百分点(见表1)。劳动力在产业间和地区间地自由流动和组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迁移,促进了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在更大的区域内自由组合,也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以浙江省为例,1985年的就业结构为第一产业69.7%,第二产业21.6%,第三产业8.7%;到2004年已经调整为36.7%,37.2%和26.1%。按照江苏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及到202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50%的要求,今后几年,江苏每年新转移农村劳动力要达到50万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序地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迁移性的开发,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只有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或城镇,大量减少农民,土地的使用和农业的经营才更具有规模效益,农业才能实现现代化。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长三角地区农村人力资源迁移性开发的数量还将不断增加。

2.2收入趋势变化: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

农村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迁移从事务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Hicks,J.R.)在1932年就指出:“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差异,其中主要是工资差异,是劳动力迁移的首要动因”。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是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的种种落差造成的,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收入落差。2001年江苏省实现1 241万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务工总收入高达750亿元,相当于该省财政收入的71%。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包括其在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收入,在本地企业中得到的收入,外出(本乡以外)打工或从业得到的收入和其他收入四个部分。2001―2004年4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持续增长,由2001年的人均1 206.63元提高到2004年的2 177.6元,平均每年增加242.74元。2002年外出务工收入占长三角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为17.12%,比上年提高2.99个百分点,对农民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7.23%(见表2)。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来自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别。农民由工资性收入所获得的收入增加值高于务农收入,原因在于进行迁移性开发后的农民具有比其在原行业或地区更高的人力资本存量。以江苏省为例,2002―2004年3年中,外出务工收入平均每人增加了108.69元,对工资性收入增加的贡献率平均为53.12%,而工资性收入的增加额平均占全年农民收入增加额的64.43%。可见,农民外出打工或从业得到的收入增长支撑了工资性收入增长,而工资性收入增长又支撑了总收入的增长。

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的资本形态。我国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人力资本的内涵(文化程度、技能水平) 与人的收入水平成正比例关系。根据社会学原理,农村家庭的收入与农村人力资本内涵的高低之间将产生“马太效应”,家庭收入越高的家庭,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会越大,并且形成良性循环,具有加速效应。农民由于迁移而促进总收入的增加,不仅使得其有能力加大本身在健康医疗、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也激励其对下一代人力资本的投资,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示范效应,刺激着周围人群着手提高自身素质,从而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充分、持久的开发。

2.3迁移区域的趋势变化:总体以向本地城镇企业的迁移为主

“九五”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一系列城乡开通政策的实施,农民迁移和进城的门槛低了,农民转变为市民的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在减少,江苏省农村劳动力也在大量的流进城市和闯入全国各地打工创业。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江苏省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本省迁移的占67.5%,转向省外和国外的占22.5%。江苏省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存在鲜明的地区特色,苏南农村劳动力迁移以本地就业为主,苏中本地和异地并重,苏北以外出为主。根据抽样调查资料,在从事非农业的农村劳动力中,苏南有78.16%的劳动力在本乡就业,苏中只有51.41%,苏北是48.68%。

浙江省的县域经济是大量吸纳农村迁移劳动力的重要主体。工业园区,个体私营经济,专业市场等乡镇企业发展形式使得浙江省的农村人力资源迁移性开发取得巨大成功。具体而言,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杭州嘉兴湖宁绍地区由于乡镇企业发达,就业机会较多,农村劳动力远距离外出就业相对比较少。温州地区最早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的块块限制,形成了大批离土离乡但不背井的劳动力队伍,遍布全国各地,温州成为外出就业比重最高的地区。

2004年住户调查资料显示,沪郊农业劳动力迁移多在本市范围内,其非农就业在本乡镇的占82.1%,镇外区内的占10.7%,区外市内的占6.8%,本市以外的仅占0.3%。沪郊的乡镇工业企业对上海市农村人力资源迁移性开发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沪郊乡镇工业吸纳农村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一直在70%以上。2002年,上海市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机制,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可以预测未来上海市农民迁移的地域将主要转向城镇或郊区。

3趋势与对策建议

3.1建设工业型新农村,拓宽和稳定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主渠道

长三角农村劳动力以本地乡镇企业的迁移为主,而长三角地区本身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发展又促使其走向工业型新农村的发展道路。工业型新农村的迅速发展,将吸纳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加快流动,这是农村人力资源迁移性开发的主要趋势。因此,我们应当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工业反哺、城市支持为条件,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各类工程为主线展开工业型的新农村建设,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并且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农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3.2教育和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源迁移性开发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现代的工业企业和其他非农企业都需要更高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这也对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他们加快人力资本存量的储备,具体而言便是加强自身的教育培训。首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保障机制,广泛挖掘可供使用的教育资源,建立起更加公平公正的教育投资体系和回报机制。其次,增加对农民职业教育业余教育、短期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资,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

3.3户籍制度的改革将进一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迁移性开发

2007年3月,公安部召开全国治安管理工作会议,会议议题之一是讨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近年来广受关注的取消农业、非农业的二元户口制度问题有望得到解决。这意味着农民可以得到更大的迁移自由,从而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指出的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中,如果马上取消全部的户籍制度,可能在管理上会造成一定的难度,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经济调研报告――200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3]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1―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06.

[4]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0―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6.

[5]刘福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效应[J].经济问题,2005,(1).

[6]张呈琼.人口迁移流动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人口研究,2005,(1).

农村教育的调研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年均纯收入;受教育水平

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213-03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利用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情况进行分析,并就发现的相关问题做一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全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的大背景下,作为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省份,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子女是否享受到了这一政策?在免费义务教育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农村家庭的子女是否都能上学?有没有其他因素影响这一政策的具体实施?影响少数民族农村家庭子女上学的因素还有哪些?在义务教育之后的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影响子女继续求学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既具有全国农村教育问题的共性,也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的个性,可以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结合。所以,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负担状况的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受教育水平现状

无论从文化程度还是经济发展水平来讲,云南省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低于西部平均水平,但云南全体人民并没有放弃发展教育,造福人民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云南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基础和教育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08年是改革开放第三十个年头,为了进一步掌握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发展水平,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的方式,对居住在云南省大理、丽江、楚雄、怒江、迪庆和西双版纳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农村家庭进行了走访,对他们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水平进行调研。我们认为,目前,云南省少数民族农村家庭子女受教育水平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子女辍学现象依然严重

辍学现象是少数民族地区在“普九”任务中最常见的现象。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虽然国家在农村地区已经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但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辍学现象依然严重。通过对楚雄州和大理州的彝族、大理州和怒江地区的白族、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德宏州的傣族,丽江地区的纳西族以及上述地区少数苗、壮、回、普米族等少数民族的调查发现,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适龄子女辍学率依然很高。各民族子女辍学率分布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98%,但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家庭的总体普及率还不到80%,远低于西部整体水平,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覆盖率仍处于很低的水平。

2.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明显偏低

据统计,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 936.4元,西部十二省(区、市)平均水平为2 157.9元,而云南省这一数字是1 864.19元,当年仅高于、甘肃和贵州,可见收入水平是非常低的。当年这1864.19元的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为1 386.61元,占到总收入的74%,说明收入的多元化水平非常低。此次调查中,我们也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进行了抽样调查。

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差距明显,从均值来看,位于年人均纯收入在5 000元~6 000元之间的中等群体只占被调查总数的不到9%,而低收入群体则接近被调查总数的六成,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高收入群体的比重,年人均纯收入超过8 000元的群体达到18%,可见,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也十分明显。从对数据的分析,我们也发现,不同地区,不同少数民族的贫富差距也相当大,地区差异也导致了教育负担的不同。

3.少数民族应享有的教育优惠政策未能完全落到实处

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是我国政府对人口数量较少的少数民族所采取的鼓励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政策。随着“普九”任务的逐步实现,现阶段,这一优惠政策主要针对高等教育招生降分,民族预科班以及高等教育实行并轨收费制度后,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学费减免政策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使得这一优惠政策未能落到实处。

在调查中,在对“孩子上学是否享有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回答中,收回的350份有效问卷中,只有不到30个家庭享受到了子女入学和补助方面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而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把国家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也列入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范围内,除了“两免一补”政策外,实际真正享受到高考加分和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家庭则更少,当然这里有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家庭子女确实不具备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但当问到这些政策的内容时,绝大部分家长说根本不知道这些政策的具体内容。所以,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家庭能了解到国家的优惠政策,是贯彻落实好这些政策的前提,才能真正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帮助。

4.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基本落实,但非义务阶段教育支出所占比重过高

“普九”任务对西部地区来说是艰巨的,但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投入的不断加大,云南省各地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政策基本得到了落实。调查中关于义务教育的免费政策,被调查家庭表示都得到了落实,但同时他们也对孩子以后的继续教育感到担忧。从问卷分析中也能看出少数民族地区家庭对这一问题的关切。有子女在高中及高中以上阶段学习的家庭中,对“供子女上学感到负担过重”的比例超过七成,而有初中及小学子女的家庭这一比例则明显下降,只有不到两成,也就是说,在国家大力“普九”的同时,九年制教育的家庭教育负担明显减轻,但随着“普九”力度的加大,子女对高中甚至大学教育的需求也逐渐加强,而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来说,收费制度并轨后的高额学费,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不小的经济负担,有的家庭一年的人均纯收入总额也不够支付高等教育一年的学费。所以这一现实问题也是影响农村家庭的重要方面。

5.农村家庭中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对子女应主动接受教育的意识不强

“孩子不想上学”这一答案的选择比率竟高达35%,甚至高于“家庭收入少”和“学费高”两个选项,可以说,这是完全出乎意料的。而通过我们继续对产生这一结果探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家长的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对子女应主动接受教育的意识不强应该是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直接原因,在接受调查的350个少数民族农村家庭中,户主为30岁及以上的被调查者共有300户,在这些家庭中,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家长占到总数的近80%,有237户之多。具体详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30岁以上且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的接受调查者比重仅为4.33%,与初中及以下近八成比重的家庭形成鲜明的对比。文化程度上的差异直接影响对待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态度,又考虑到教育投入的长期性和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得文化程度整体偏低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对子女的受教育权利采取放任的态度,孩子想上学就上,不想上学家长也不强迫,使得辍学现象在因贫失学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直接原因。

此外,除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比较突出之外,调查中还发现,有些少数民族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早婚现象十分突出,许多学生往往年仅十四、五岁就按照家庭的安排回家组织家庭,形成事实婚姻。还有的少数民族由于的原因,子女很小的时候就送到寺庙出家,形成由于民族信仰被迫失学的现象,对义务教育也产生一定影响。比如,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布朗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按宗教传统,但凡7~14周岁的男性都要出家在佛寺内修行一段时间。

三、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状况的措施及对策

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针对本次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在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方面,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方面以及转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对教育的思维方式等诸方面加大力度,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发挥基础教育的一份作用。

1.在国家制定的对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前提下,针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制定更为切实可行的政策,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习俗和信仰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适龄儿童辍学率。

如前所述,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由于各民族的和民族习俗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家庭子女辍学有一部分是因为根据本民族的信仰要送子女到寺庙出家,从而影响他们的教育。而我国是支持和尊重各民族自由的,所以在国家大的民族优惠政策下,要根据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和风俗习惯,适当调整逐步完善国家的教育优惠政策,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学生参加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就业等方面要尽可能的给予照顾,使和基础教育,甚至高等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少数民族群众本民族的人才,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点不仅是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自身素质,更是维护地区安定,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2.通过教育机制的改革,完善鼓励和培养少数民族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解决他们非义务教育阶段负担过重的问题,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培养更多本民族的人才,进而带动本地区人民脱贫致富。

调查中发现,在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的背景下,接受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迫切需要的下一个目标,但高额的学费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来说确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这也使得他们中很多青少年高中毕业后,就走上工作岗位,没能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所以,政府部门应在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高中毕业后继续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方面,进一步开拓思路。在现有的高考降分,发放生活补助,甚至减免学费等措施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鼓励政策,比如,可以通过委托培养的方式,利用类似于国家培养师范生的模式,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毕业后回到家乡,为改变家乡面貌服务。

3.农民增收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使农民家庭收入的来源多元化,不再把农业收入当作唯一的收入来源,这一点已经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家庭中得到体现。

如前所述,本次调查中,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方面,农业,外出打工和个体经营三种途径共占到总数的90%左右,而外出打工和个体经营所占比重已初具规模,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里的农业已不再是指单一的农业经营,还包括了林业,特别是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调查中发现,通过国家的林权制度改革,现在农民通过承包山林,从事林下经济带来的收入增长势头迅猛,给纯农业收入带来巨大的补充,而且随着甘蔗、烤烟、油料、蔬菜等经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扩大,这些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要远远高于粮食种植所带来的收入,所以,通过各种途径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也是减轻农民教育负担,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一举多得的措施。

4.加大宣传力度,要想提高农村家庭子女教育覆盖面,首选要使家长的思维发生改变,让家长真正认识到接受教育对子女的未来和对家庭、社会的重要意义。

此次调查中,在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中,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整体不高。文化程度水平普遍较低,影响他们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程度。如前所述,大部分家长的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子女厌学所采取的放任态度和处理方式,再加上改革开放使一部分家庭因从事个体经营走上富裕道路,更加使他们认为“书读多无用”甚至“读书无用”。他们这种对子女教育的消极思想对处于身心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是非常有害的。这种消极态度可能直接导致孩子从厌学过度到真正辍学,在一无技能、二无知识的情况下,过早进入社会,最终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就业压力,而且对过早进入社会的他们来讲,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工作过于辛苦,也会对他们自身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教育部门要承担起这种转变家长对教育的消极态度,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家长的教育力度,使他们认清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对孩子人生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使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真正迈上一个新台阶,真正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 曾满超,等.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挑战和政策[EB/OL].tc.edu/centers/coce/pdf_files/a11.pdf.

农村教育的调研报告范文第8篇

积极促进经济健康运行。按照区委提出的坚持率先发展、更好发展、更快发展的目标,常委会就全区经济运行情况,积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围绕全区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中心,专题审议了关于招商引资工作情况的报告,高度关注重点工业项目进展,为推进“工业立区、项目兴区、和谐稳区、富民强区”战略的实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持续关注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强化了对预算的审查监督,加大对预算执行审计情况的跟踪监督,常委会会议专题审议了预决算执行情况、国民经济运行情况、预算执行审计等有关经济发展方面的专题报告,对预算部分变更的报告进行了审议并做出了相应决定。

高度关注农村改革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使人大代表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精神实质,把代表和群众高度关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强化农民职业技能教育等工作纳入了监督议题。认真开展了对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专题视察,提出了要围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种田水平和劳动致富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健全项目区后期管理机制,发挥好项目区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等意见建议。常委会始终保持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重点督办了代表们提出的诸如:关于我区应高度关注农村教育问题、应加大对化肥等农资产品销售的监管力度、应加大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大力抓好旱作农业项目试点等建议意见,努力推进我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努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常委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依法治区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开展了涉及道路交通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职业教育法等三部法律贯彻实施情况的检查视察,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人民法院关于民商事案件审判情况的报告,实行了涉法涉诉案件定期反馈和督查制度,并结合相关工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切实推进法律法规的有力实施,实现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常委会检查了“五五”普法决议落实情况,执法检查组针对我区普法工作情况,提出了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等重点对象的普法力度,抓好对青少年学生等特定对象的法制教育;积极探索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使法制教育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加大法制宣传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等意见建议。

进一步深化干部监督工作。常委会依法履行对拟任人选的审查、任免程序,切实加强任前监督。对拟任人选的基本情况,坚持提前印发给组成人员充分酝酿,努力把群众的满意度、公认度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标准,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常委会采取听工作汇报、组织检查调查、开展代表评议,年终报告履职情况等多种措施,切实强化了对依法任命干部的任后监督。一年来,共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64人次,接受7名同志辞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

二、增强代表工作活力,主动完善服务,发挥代表职能作用取得新突破

强化代表建议意见办理工作。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建议意见办理工作,始终坚持以代表建议意见办成率、代表满意率来衡量代表工作成效,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m监督权落到实处。按照《*市*区人大常委会办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暂行办法》,对年初人代会期间代表提出的42件建议意见,经过主任会议认真研究,常委会召开了专题交办会,对“一府两院”及其职能部门具体承办单位提出了具积极开展代表专题调研活动。为增强代表履职积极性,充分发挥代表参政、督政作用,常委会确立了2个调研课题,先后组织15名相关界别的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开展了代表专题调研活动,并撰写了专题调研报告,为区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一是开展了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情况的专题调研。调研过程中,代表们认为,我区城乡规划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针对制约我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些问题,代表们提出要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按照属地管理、提高效率的原则,积极争取市政府理顺城市管理体制,给予*区一定的参与城市规划的职能;切实加强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在规划决策中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提高规划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合理规划生产建设、生活居住、公共设施区域,统筹生产区、商业区、生活区、城市绿地等空间布局,建设一批彰显*历史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的特色街区和标志性建筑,打造我区的精品工程和城市品牌等方面的建议意见。二是开展了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针对我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常委会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办学保障等方面的统筹管理;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强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正确把握职业教育方向,推进职业教育深入发展等建议意见。

注重提高代表素质。常委会把提高代表素质作为发挥代表作用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在经常性组织代表参加常委会检查、视察、调研活动和坚持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的基础上,还注重提高代表的政治理论修养和人大工作能力。一是坚持代表学习经常化。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组建代表小组、建立代表小组学习、活动制度,借助村“两委”换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契机,认真组织代表小组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经济理论以及人大业务知识。常委会通过联系走访代表等活动,及时通报全区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和人大常委会重要工作安排,保障代表更广泛的知情权。二是邀请市人大领导结合代表法和地方组织法,就人大代表如何履职、如何发挥代表作用开展了2期代表集中培训。特别是近期即将召开的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前,我们将对所有人大代表开展一次集中培训,这对于我区更好地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开展全区人大工作,将起到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三、密切联系与沟通,依法指导基层工作,整体推动全区人大工作取得新进展

主动配合上级人大开展工作。常委会进一步密切与上级人大常委会的联系,积极配合上级人大工作。一年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领导及市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先后来我区开展视察、专题调研,内容涉及我区贯彻实施科学技术普及法、科普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蒙古语文工作条例情况,社区卫生工作开展情况,检察院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以及走访联系代表、慰问贫困群众等多个方面,常委会都积极配合,认真做好服务工作。常委会还认真组织有关组成人员参加上级人大组织的专题业务培训和考察,推动上级人大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常委会自身工作水平也得到不断提升。

加强与先进地区人大的工作交流。出席了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全市旗县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座谈会,进行了经验交流和工作探讨。接待了锡林浩特市人大常委会、巴林右旗人大常委会对我区新城区建设和人大工作的学习考察。认真组织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活动,汲取外地人大做好预算审查监督、代表建议办理以及新农村建设、第三产业发展等工作的做法与经验,推进了人大工作创新发展。

依法指导基层人大工作。常委会积极探索和改进与乡镇人大的联系方式,进一步增强与乡镇人大的密切联系,加强区乡联动开展工作。一是制定乡镇人大工作指导意见,为乡镇人大开展好工作指出工作努力方向,并就指导意见落实情况,开展了督查调研工作。二是在组织执法检查、视察、调查活动时,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相互配合进行。三是开展乡镇之间的横向交流,组织了人大主席经验交流会和业务培训班。四是坚持邀请人大主席列席常委会会议制度,力求扩大参与面,进一步深化了对乡镇人大主席的业务培训。常委会结合代表建议意见,目前正在研究探索街道人大工作机制,以进一步完善全区人大工作体系,全面推进人大工作协调发展。

四、不断强化自身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发展水平,常委会履职能力得到新提高

坚持区委对人大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区委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党的意识和大局意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在区委领导下开展人大工作,充分发挥人大党组领导保障和机关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把区委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人大各项工作之中。坚持重大事项向区委报告制度,及时向区委报告人大工作开展情况,主动争取区委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及对人大干部的培养使用。认真贯彻区委的工作部署,在全区经济工作、社会事业、招商引资、扶贫开发等方面发挥了职能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区委部署的重点项目专项推进、乡镇联系点、贫困村包扶点工作任务。

着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坚持法律法规、政治理论学习的经常化,以学习促进思想解放、素质提高,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和议政督政水平。在常委会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视察和道路交通安全法执法检查前,组织相关专家讲解了法律知识,增强了工作针对性,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效能。

积极倡导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的务实作风。注重结合常委会议题,安排更多的时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民意,广泛集中民智,以务实的精神和态度,扎实开展工作,增强了常委会审议针对性。加强机关建设,注重对人大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增强了机关干部的工作活力,全力为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服好务。

重视加强人大工作。常委会高度重视工作,坚持把工作作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按照分级负责和归口办理的原则,认真做好件的登记、转办、交办和督办工作,全年来共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75件。通过向来访人员宣传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一年来,人大常委会在区委领导下,依靠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依靠“一府两院”的紧密配合,依靠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常委会在依法履职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对照区委要求和人民群众期望,人大工作在监督方式、措施和成效上,在发挥代表作用、为代表服务上,在依法履行职责、强化自身建设上还需进一步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现实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力争使本届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为全力推动经济科学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区率先发展、更好发展、更快发展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