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教育研究报告

老年教育研究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老年教育研究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年教育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忧郁通常是阿尔茨海默氏症(俗称老年痴呆症)的一种症状。美国近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早年忧郁可能是造成一些人老年患上该病的原因。

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将近4 000位老年人进行了调查,其中一半人是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结果表明,14%接受调查的患者在患病前25年内曾出现过长时间的忧郁,而正常人中只有70%曾在青年或中年时期有过忧郁表现。

先前对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研究曾证明,它与脑部创伤、教育程度相关,但科学家目前尚未发现导致该病的直接病因。

强迫症也有遗传性

患有强迫症的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不会受到影响,为什么会这样?科学家认为,最重要的答案往往藏在人类大脑中一个很小的、类似杏仁形状的结构――类扁桃体结构上。这个区域是人们处理和评估危险的地方。如果这个区域过于活跃,它就会不断提醒你考虑各种危险,从而表现出强迫症的症状。

研究人员发现,除了类扁桃体结构之外,还有另外3个与强迫症有关的解剖学热点区域:眶额前脑皮层、尾状核以及丘脑。美国加州大学强迫症项目的负责人桑佳亚・萨克纳表示:“那些患有强迫症的人,这些区域都异常活跃。”

研究表明,和其他许多心理疾病一样,强迫症也有很强的遗传性。如果你的身体内含有与强迫症有关的血液,那么你就有12%的概率患上强迫症。虽然这一概率看起来并不高,但已经是普通人患强迫症几率的4倍。

女性体重剧减是老年痴呆的先兆

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美国神经病学》期刊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患老年痴呆症的妇女在被确诊前10年左右大多有体重下降的经历。

美国梅奥诊所的研究人员对481名女性老年痴呆症患者和481名未患这一病症的妇女的病历进行了分析。所有这些妇女在没有患病的21~30岁之间体重都保持稳定,但后来患老年痴呆症的妇女都出现了体重明显下降的状况,有的甚至在患病前20年体重就大幅度下降。而且,患病妇女的体重比未患病的妇女平均少6千克。

研究人员认为,对患病早期体重下降的合理解释是,患者开始丧失创造力和嗅觉。当患者不能闻到食物的气味,就没有什么胃口,吃的欲望就会很小。此外,创造力的丧失又使妇女没有烹调营养食物的兴趣,也开始逃避进食。

研究表明,体重下降的状况只出现在女性患者身上,在这方面的性别差异可能是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差异所致,但也可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

研究人员说,中年和老年男性很少会自己给自己准备食物。他们的妻子或成年子女会为他们做饭,这就降低了他们丧失创造力和嗅觉的程度。这是一项颇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因为此前的很多研究成果都认为肥胖是导致老年痴呆症的一大危险因素。

精神分裂症基因有进化优势

科学家对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基因序列的调查显示,自然选择可能更“青睐”精神分裂症基因。他们发现,同脑细胞相连的基因会获得某些进化优势,使它们能长期存在。相关在最近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上。

由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伯纳德・克雷斯教授领导的团队,检测了76个同精神分裂症有关的DNA序列。相关研究的证据表明,这些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基因序列可能赋予了携带者某种进化优势。

精神病学的研究表明,相比于普通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可能更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生存能力更强,且更受异性欢迎。

欧盟禁用水银体温计

老年教育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公共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前言

老龄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均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此,应加强对老年人体质的科学研究工作,建立老年人体质监测网;促进老年人体育组织建设,健全大众体育组织网络;将老年人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纳入社区规划建设之中;提高大众体育健身的指导水平,促使老年人科学健身;加强老年人体育健身内容的开发,以促进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发和大众体育的发展。

1.研究与分析

1.1 老龄化与高龄化已成定局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要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对于我国,尤为突出。全国老龄办于2006 年2月23日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 2030年至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21世纪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发展已成定局。为此,我们应当客观地和科学地顺应中国人口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采取适当措施,使社会老龄化与体育事业协调发展。

1.2 中国老年人体育发展现状

1.2.1 老年体育人口的健康状况

体育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60 岁以后的寿命中有3/4的时间生存在带有慢性疾病状况之中,当前我国老年人每两周患病率及常见的几种疾病患病率相对较高,这些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及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为了更好地降低老年人患病率,提高生活质量,应提倡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

1.2.2 老年人的体育需求现状

老年人的体育健身需求由最初的个人需求、群体需求逐渐上升为社会需求,这种社会需求是老年体育事业发展的强大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与世界发达或较发达国家相比,仍处在较低水平。我国老年人需求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对体育资源配置的需求、体育组织管理的需求、体育项目技能的需求的不均衡。

当前,我国老年人对体育资源配置的需求远远大于实际的体育资源配置,主要表现在人均体育场地设施的占有量较低。作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老年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是联系、团结广大老年人的群众性体育社会团体,是以增进老年人健康为服务目的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但是实际的老年体育组织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经费不足、管理困难、体育指导员的缺乏等实际情况。基层的老年体育组织更是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农村地区的老年体育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老年人参加体育组织活动不规范,尤其是体育指导员的欠缺,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老年体育组织的科学化管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也形成了一种“花钱买健康”的意识,因此对于体育锻炼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个别项目,而是对更多的体育锻炼产生了需求。

1.3 老龄化进程中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对策

1.3.1 政府和社会共同合作,增加对老年人体育锻炼基础设施的投资

政府应充分发挥在老年体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对老年体育事业人、财、物的投入,尤其是对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老年人体育活动场所的兴建及公共体育活动器材设备的购置,为老年体育工作地有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踊跃地投入到中国老年体育事业中来,为老年人投资修建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室、体育辅导站(点)、体育活动中心,基本满足老年人体育活动的需要。

1.3.2 促进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组织的发展,提高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的组织程度

政府与社会应根据我国老年人体育组织或者协会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老年人体育组织或者协会联系、团结广大老年人的作用,尽快形成老年人公共体育组织网络系统,以便更好地、广泛地开展公共体育健身活动、增进老年人健康,提高我国老年人参加公共体育活动的组织程度,为老年人参加公共体育锻炼创造条件,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

1.3.3 培养专门的老年人公共体育指导员,提高老年人公共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国家体育总局《2009年群众体育工作思路和要点》提出“以筹备和成立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为契机,全面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比较笼统,专业化程度不高。应该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培养专门化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针对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体育应单独设立“老年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其培养过程中充分重视老年人社会指导员对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动机、强度等方面的学习,将体育锻炼与老年人的心理特征更好地结合起来,以提高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1.3.4 丰富老年人公共体育活动项目,让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公共体育锻炼中来

丰富老年人体育活动项目是满足老年人不断上升的体育需求和开展老年体育工作的重要策略之一。据调查,部分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形式单一,进行内容简单的体育项目。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种类很多,并具有一定的养生功效,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和技术指导,使得一些传统项目走向消亡。因此应加大对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投资与保护,充分发挥老年人在传统体育项目上的优势,才有利于丰富我国的体育运动项目,带动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为繁荣我国老年人公共体育市场拓宽路径。

1.3.5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保障老年人参与公共体育锻炼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完善我国老龄政策及法律体系,是我国开展老年体育工作的前提。老年体育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协作,尤其是老龄工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综合协调作用,积极会同各职能部门共同出台符合实际的老龄政策及老年公共体育法律法规,努力构架老龄政策、法规的框架体系保障我国老年人教育、文化、体育活动的合法权益,使我国老年公共体育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2.结论

未来我国人口发展的老龄化、高龄化已成定局。我们应根据老年人对公共体育的需求扩大对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加强公共体育组织的管理、增加公共体育项目的种类及指导、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真正的使老年人享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益处。

参考文献:

[1]裴立新.我国老龄化现状分析及老年体育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3):23-27

[2]彭昶阳等.老龄化进程中我国老年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2011(4):85-89.

[3]刘海明.老龄化社会中国大众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1):51-55.

[4]朱南胜.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体育发展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4(2):86-90.

老年教育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中国一个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关系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涉及到社会政治与经济、环境资源(其中包括社区和家庭)以及个体生命周期的各个方面。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关爱的老年养老三个维度中,精神关爱是经常被忽视的问题。

北京市政府,特别是民政局、老龄办等部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高度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关爱和慰藉,在2009年将“精神关怀”列入北京市“九养政策”并写入《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截至2011年底,北京市户籍总人口1277.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47.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65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77.6万人,占总人口的13.9%;北京市老龄化趋势明显且以空巢独居增多显著。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随着自身机体的衰老、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退休带来的社会角色改变和一些负性事件的等,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被称为老人“三大杀手”的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其致病的因素,心理方面的原因已超过生理原因。同时心理疾病还会诱发或加重常见老年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老年痴呆症等众多疾病。身体与心理疾病相互干扰和影响,使得老人身心健康水平迅速下降。

2012年9月,受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老龄协会委托,由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林英教授主持,组织了93名专家学者、志愿者,共同成立了“关爱老人一共筑心巢”调查研究课题组,在北京市精神关怀工作总体框架下,对北京市16个区县60岁以上近3000名老人进行了调查。

调查报告从问题与现状、数据与分析、对策和改善三个篇章就北京市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和需求状况做了详尽阐释。呈现一个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的、定性研究和动态评价结合、兼具研究和实践价值的报告,试图解读和深化精神关怀北京模式。

研究使用配额抽样方法,研究工具包括,《老年人基本信息及需求状况问卷》和《老年心理健康量表》两部分。通过64个采样点覆盖北京市16个区县,调查对象为60岁以上人群,共发放问卷3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2份,有效率为89.75%。各区县样本量在133~197人之间,平均每区县约180人。

老年人精神关怀需求强烈

在“您希望社区给予老年人哪种关怀”这个题目中,老年人的选择依次为:物质支持(29.7%)、精神关怀(27.9%)、社区环境(21.8%)、日常照顾(16.6%)。从数据可以看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同样重要,对老年人进行精神关怀迫在眉睫。

针对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研究从“举办心理健康公益讲座”、“提供心理健康检查”、“配备专业心理疏导员”、建设“休闲室”、“帮助其他老人”五个方面了解老年人对社区提供“精神关怀服务”的期望。结果显示,90%以上的老年人希望社区可以提供这些精神关怀服务。

具体表现为,95.1%的老年人期望社区建设供老年人聊天、放松的“休闲室”;92.8%的老年人愿意帮助其他的老年人;91.2%的老年人希望社区能够提供定期心理检查服务;89.5%的老年人希望社区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89%的老年人希望社区配备专业的心理疏导员。

北京老年人心理健康平均水平高于全国

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提供全国常模相比,该调查样本在心理健康量表总分及人际、适应、自我、情绪等四个维度分上均分高于全国常模;在认知维度上与全国常模无显著差异。

以全国常模的平均值为心理健康基准水平,计算心理健康指数C(C=500+Z×100)。

1 心理健康指数在600分以上者心理健康状况优,内部与外部适应均非常协调,占本次调查人群的21.89%,需进一步巩固目前良好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心理健康指数在400~599分内者心理健康状况正常,属于正常人的普通水平,占本次调查人群的64.61%,可通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学知识,促进心理能力更好发展,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 心理健康指数在300~399分内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属于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人群,占本次调查人群的12.63%,除建议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预防发生心理障碍,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4 心理健康指数在300分以下者心理健康状况差,属于存在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的人群,占本次调查人群的0.87%,应尽早就医,进行临床筛查和诊断,及时提供心理咨询与治疗。

北京老年人行为偏好及养老意愿

老年人经常做的事情依次为:

看电视电影(47.7%)、和老人聊天(44.4%)、逛公园(30.3%)、看报(26.1%)、健身(22.2%)、做志愿者(15.8%)、去子女家(13.3%)、养花养宠物(12.8%)、上网(5.2%)、其它(7.3%)。由此可见:看电视电影、和老年人聊天以及逛公园是老年人经常做的事情。

老年人最喜欢的活动依次为:打牌/下棋(29.1%)、唱歌/跳舞(12.9%)、旅游(7.3%)、书法/绘画(3.6%)、钓鱼(1%)、摄影(0.8%)、其它(45.3%)。

从总体上看,老年人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乐群性突出。从性别上来看,男女两性差异显著(x2=217.80,P

老年教育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人口质量下降,现在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在严格控制生育的情况下,人口素质高的城市生育率下降,人口素质低的农村超生,从长期来看可能损害中国的人口素质;二是把人口政策主要归结为控制人口数量,没有把教育列入人口政策。

流动人口和剩余劳力问题,这也是中国新的人口问题。城市和农村同时劳力过剩,这是我国人口问题面临的第二个双重挑战。

现在我国农村有剩余劳动力 2 亿人,城市登记失业人数 525 万人,隐性失业的冗员 2 千万至 3 千万人。有人估计,今后 5 年可能有 3 千万(有劳动能力的人)下岗。

有关计划生育的统计数字

研究报告同时表明,我国自 1971 年至 1998 年因计划生育而少出生的大量人口为家庭节省少年儿童抚养费 6。4 万亿元,为国家节省少年儿童抚养费 1 万亿元,两者合计 7。4 万亿元,接近 1997 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中国人口死亡率

去年城乡居民死亡率分别为千分之五点八八和千分之六点零六,而一九九八年的数据分别为千分之六点一六和千分之六点二零。

中国人口老龄化

老年教育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摘要:十报告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河南是人口大省,老龄人口多,养老问题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问题。本文分析了河南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的机遇,并分析了河南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 现状 趋势

一、河南养老服务业现状分析

河南是人口大省,老龄人口多,养老问题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问题。截至2010年11月,河南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19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73%,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36%。老年人属于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他们具有区别于年轻人的特殊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他们的消费能力、消费偏好、消费方式、消费观念等都需要一套特殊的行为法则,才促使了养老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养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河南养老服务业还存在种种问题。

(一)社会化养老设施和保障机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1.供需差距大。截止2009年底河南兴办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点)等220所,全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到3605家、238741张床位。河南全省养老床位还不到老年人口总数的2%,远低于发达国家5%-7%的水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河南养老产业还有较大的缺口。与此同时,由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一床难求”与“床位闲置”现象同时存在。与床位紧缺相对应的还包括养护人员的匮乏,仅河南的养老护理员缺口在二十万以上。还存在从业人员队伍不稳定、年龄偏大且流动性强的状况,由于护理人员目前薪资待遇较低,工作强度较大,特别是老年护理员的工作招聘难度更是逐步加大。这些都为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隐患。

2.养老服务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养老机构盈利能力比较弱。现在河南的养老服务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目前,老年人需求迫切的生活照料、长期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领域发展都比较缓慢。另一方面,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也亟待建立完善。

目前河南很多社会养老机构盈利能力较差,例如郑州半数以上养老院都处于亏损状态。河南民政厅曾对郑州市舒心老年公寓、晚晴山庄老年公寓、爱馨老年公寓进行过抽样调查,投资自建房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张床位投资5万—6万元,租用房开办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张床位投资约在8000元到1.2万元,而收益甚微,舒心老年公寓投资近400万元,每月只有1080元的利润;晚晴山庄老年公寓目前则处于亏损状态。省民政厅也证实,这两家还属经营较好的老年公寓。养老机构有着广大的市场需求,养老机构“吃不饱”和亏损重要原因之一是硬件设施不健全、护理不到位等。要想改变现状,养老机构应该尽力提高各方面的服务水平,打造特色护理模式。

3.政策丢失。2006年以来河南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在土地、水电气暖、通信、有线收视、床位补贴等方面,养老院享受减免政策。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往往被“架空”,时至今日,除免税优惠外,其他政策大多未得到有效落实。这些都阻碍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河南的养老地产的发展现状

对于跟养老服务业一脉相通的养老地产业,河南的养老地产业具有以下特点:(1)市场需求量大;(2)开发建设量小;(3)赚少赔多,成功案例少;(4)医疗服务差;(5)开发商专业度不够,因为养老地产横跨房地产和服务业两大领域,不少开发商缺乏实际经验。

二、河南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随着河南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每年约以3.5%的速度递增),呈现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等突出特点, “四二一”代际结构趋势背景下,对养老设施和社会照护的需求迅速增加,老年人社会照护需求日益增大。随着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人们生活观念及人际关系的变化,养老的社会化趋势将越发明显,养老服务业市场潜力巨大。而政府财力有限,这也给民资发展养老事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更让大家振奋的是国家越发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好政策。比如,十报告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此次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扶持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一是积极完善投融资政策,从积极加大政府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有效信贷投入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二是积极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合理安排养老用地需求,多渠道保障土地供应,着力解决“用地难”问题。三是积极完善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着力解决“运营难”问题。四是积极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福利待遇,大力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应届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养老服务业,着力解决“用人难”问题。这些都为河南的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三、河南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由于河南属于“未富先老”,居民收入水平总体来说还不是很高,所以,河南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是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和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应该进行立体式的服务,从物质到精神,到社会参与,从个人利益到权利,要形成一个立体式的服务。根据河南养老产业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等,本研究认为,河南的养老服务业市场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着力发展老年住宅业。可以根据老年人对居住条件的不同需求,开发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房。比如老年公寓型住房、亲子套间、小区老年活动中心等。

(2)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医院、社区调解中心、社区敬老院、社区托老所、社区老年学校、社区婚介所和家政服务中心等为依托,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构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3)兴办老年医院,发展老年医疗、护理产业。就医是老年人生活的大难题,许多老年人不是因医院离家太远而耽误治疗,就是在一些大医院东奔西跑,不知找哪一个科室就诊。因此,老年医疗护理产业市场巨大。对此可根据各地区的老年人口数量规模兴办一些老年医院,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疾病治疗、护理、咨询服务。

(4)可适当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休闲旅游产业。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体育保健、教育、休闲、娱乐、旅游要求的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这些需求推出相应的服务和产品,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老年教育研究报告范文第6篇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enility is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China in 21 century. Suzhou is one of the first group of aged cities which joined this trend in 80s,20th century. The rapid growth of senility and the large amount of old people bring out the great old-aged demands on homes provide by institution. On the contrary, many problems and weak points could be found in the current system of welfare facilities and social service for old-aged people provided by institu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ension institution in Suzhou, this paper will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and do better service for old people in this city.

关键词:苏州市 机构养老 供求

Key words:Suzhou facilities provided by institution supply and demand

作者简介:张凌晨,男,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预测研究, 于2006年2月24日发表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报告中称,“到2020 年, 老年人口将达2.48 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到2050 年, 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 亿, 老龄化水平将推进到30%以上”;“2051 年, 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 亿, 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 倍”。苏州是我国最先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而且在机构养老建设情况上也排在全国前列,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因此本文将对苏州机构养老进行探究。

一、苏州市人口老龄化及其对机构养老的需求

所谓机构养老主要指养老机构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住养、生活护理等综合。苏州市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是全国最早的老年型的城市之一。苏州市老年人口众多,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众多的老年人口对居住、饮食、医疗、健身、娱乐等方面有着巨大的需求。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完善机构养老运作与管理,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苏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1.苏州市老龄人口老龄化现状

苏州市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而且每年以一定的规模在递增,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苏州市民政局于2008年3月22日的《苏州市2006年老龄事业统计情况》称“2006年,按户籍人口统计,本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11.01万人,占总人口的18.02%,比2005年增加5.85万人,增长0.61个百分点”。2007年苏州60岁以上的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18.20%。截至2008年底,苏州市有在籍老年人口120万,占总人口的19.50%。

2.苏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苏州市老年人口基数庞大,增长速度快,老龄人口比重上升速度快。2006年底苏州市老年人口数约为111万,而2008年底老年人口在120万左右。苏州市老年人口数以每年4到5万的速度在增长,201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129.3万,到2030年将上升至247.7万,所占比重将上升至37.4%。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医疗条件的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延长,死亡率降低,越来越多的低龄老人进入了高龄老人的行列。苏州市各区域具体的人口老龄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太仓市老龄化程度已达到21.69%,平江区也达到了20.61%,而常熟市则为19.91%。老年人文化的素质不断提高,对文体娱乐的需求不断增长,相应的机构养老设施及服务无法满足迅速老龄化的需求。

(二)苏州市人口老龄化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分析

苏州市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不仅量上是非常大的,而且对设施的多样性的要求也比较高。以苏州市老年人对养老院的需求为例,截至2008年底,苏州有60岁以上老年人120万左右。苏州市统计局2008对苏州市老年人养老生活状况进行了统计抽样调查,市区城市家庭60岁以上老人中有13.79%选择住养老院作为自己希望的养老方式;老年人子女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意向,住养老院的占15.13%。因此至少约有16.548万(120万×13.79%)老人有住养老院的期望。但是由于养老院价格及其他各种原因,实际有效住养老院的需求在期望的基础上有一定缩减的。

二、苏州市机构养老的现状分析及供需矛盾分析

苏州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非常重视机构养老的建设。2008年苏州市民政局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拟制了《关于全面落实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措施》,就是要加大对机构养老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苏州机构养老得到很好很快的发展,但是在设施供给和使用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苏州市机构养老供给现状

1.苏州市机构养老设施供给的种类

苏州市提供的机构养老主要是医疗卫生、生活照料、文体娱乐和信息咨询四大类。其中包括老年福利院、老年公寓、托老所、敬老院、老年康复院、临终关怀机构、老年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诊所、健身器材、图书馆、计算机室等。

2.苏州市机构养老的供给数量

由于苏州市政府非常重视养老机构建设,因此苏州市机构养老供给的数量和种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苏州市机构养老总体上供不应求,老年人对设施的占有率比较低。平均每千名老年拥有的养老院的床位为15张。到2006年底苏州市共有养老机构158所,总床位16527张,只占老年人口的1.57%;入住老年人数9327人,不足老年人口的0.9%;建筑面积469957.9万平方米。《苏州市2006年老龄事业统计情况》统计:“其中民办养老福利设施21所,股份制2所,各种养老福利设施总投资94671.39万元”;其中老年公寓(托老所)29所,总床位3449张,入住老年人数2089人,占床位数60.6%;敬老院120所,总床位11772张,入住老年人数6417人,占床位数54.5%;护理(临终关怀)9所,总床位1306张,入住老年人数821人,占床位数62.9%。

(二)苏州市机构养老的供需矛盾分析

由于传统的大家庭逐渐裂变成现在流行的核心家庭,家庭养老功能减弱,老年人的家庭及其子女并不能提供充足的日常生活照顾,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养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社会养老这种养老方式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有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机构养老。因此一些社会机构和组织如养老院、托老所等所提供的照顾服务成为家庭照顾的有效补充。苏州机构养老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中大量增加的需求,又显得严重不足。在苏州每1000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院床位为15张,而发达国家每1000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院床位数在五年前就已经超过50张了。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在增加,因此对护理院和社区医院、卫生站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今苏州几乎一个区或县级市才有一家护理院。对于健身设施来说,通常是很多才拥有几件的健身器材,一般都有人在使用了,常常要排队。

三、完善苏州市机构养老供给的一些建议

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充足的机构养老设施,满足老年人日常吃穿住行、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和信息咨询需求。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项关系到未来稳定发展的重要事业。针对上述矛盾和问题,现给出以下几点的建议:

(一)完善立法,做好规划

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 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兴办老年社会福利事业,调动各方资源参与机构养老建设与管理。以形成资源共享新局面。认真做好机构养老建设的规划,将机构养老纳入苏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规划, 合理安排。不仅要在量上建设更多的养老院、健身设施、老年大学,而且应该更加注重这些设施针对不同需要的具体分类与合理的地理安排。

(二)加大财政投入,做好政策倾斜

要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增加养老机构的建设,将机构养老建设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拨款。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帮助, 养老如机构设施建设用地、用房优惠政策、机构养老收费优惠政策、机构养老事业的税收政策、福利彩票政策对机构养老建设予以优惠和倾斜。

(三)整合资源,降低成本

在更大的范围和不同的领域内进行资源整合,共享使用,以降低养老机构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从而降低其收费。如学校有些长期闲置不用的教室等可以开辟出来做养老院;在周末和节假日学校的体育场所、健身设施可以向老人开放(可以收取少量费用,或直接由政府补助给学校)。还可以多吸收志愿者参与到老年福利事业中来,与一些志愿者团体建立稳定的关系,志愿者定期服务,可以减少如养老院这样的机构养老的运营和管理成本,因而促进收费的降低。还可以建立起专门的组织,吸收社会捐赠,来办机构养老事业。

(四)针对需求,建立设施项目

根据老人的不同性别、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等对他们进行特点和需求分析,更加全面的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多与老年人交流与沟通,了解老年人的需要,听取老年人的意见建议,提供相应的设施。根据不同老年人对机构养老需求上的不同,建造各种规模与档次的机构养老设施,并注意设施的配套,以满足不同群体老年人的需要。增加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关注老人精神生活。多在社区建设一些体育锻炼运动健身的场所,增加一些适宜老年人活动的运动器材,增加室内老年活动室和娱乐设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苏州的机构养老建设在全国还是走在前面的,苏州市民政部相当重视机构养老,但是机构养老的供给和设施的使用上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如设施供不应求、种类单调、分布不均、收费过高等。苏州市要立足自身,完善立法,做好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做好政策倾斜,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建立数量充足且符合老年人消费水平的机构养老。并且要针对老年人特殊的需求,建设多层次多样花的机构养老,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要。后期做好监督管理,保证法律法规的落实,保障机构养老的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2、24

[2]苏州人口老龄化加速到2030年将上升到247.7万.苏州日报.2008、11、29

[3]社会化养老体系扫描.苏州120万老人安享快乐和谐.苏州日报.2008、12、4

[4]苏州市民政局.苏州市2006年老龄事业统计情况.2008、3、22

老年教育研究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社区治疗;二甲双胍

糖尿病属于常见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而高血糖主要原因在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不足[1],患者若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则会引发各种组织功能降低,甚至影响身体健康,对工作、学习及生活都会造成不利影响,需加强重视。糖尿病治疗首要任务在于降低血糖,尽管当前市场上降糖药物较多,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2]。本文探讨了二甲双胍在老年社区糖尿病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样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接诊的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进行研究,自愿接受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入选患者均确诊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100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55例;年龄64~84岁,均值(72.3±4.3)岁;病程1~12年,均值(5.6±2.7)年。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采取统一表格记录他们的一般情况、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不良反应等指标,均采取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第1w剂量为500mg/d,若血糖控制不佳则第2w开始增加剂量,直到1000mg/d,或者第3w增加剂量到1500mg/d,二甲双胍均口服处理,于饭后0.5h服用,在治疗期间加强饮食控制与日常活动锻炼[3]。

1.3观察指标 观察本组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情况,记录治疗前与治疗半年时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并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对治疗前后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相关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便于回顾性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将P

2结果

2.1治疗前后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二甲双胍治疗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等指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P

2.2不良反应 本研究中有7例患者出现了服用药物后的腹泻和恶心现象,但可以承受,并不影响治疗。

3讨论

糖尿病以2型糖尿病为主,临床主要以口服降糖药物处理,尽量控制高血糖,使其维持在正常水平,为此本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4],采用一定效果。从研究报告来看,本病多为老年患者,除了要加强药物治疗外,更应重视健康教育,督促他们多参加运动锻炼,若糖尿病饮食治疗后控制不佳或症状未能缓解者,则要根据病情、并发症等选取一种或多种降糖药物处理,积极控制血糖与餐后血糖属于治疗关键[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二甲双胍是一种双胍类口服降糖药物,其临床效果与磺脲类降糖药物基本一致,作用机理在于加强受体和胰岛素结合,或者受体后环节而增强胰岛素介导葡萄糖的利用。从研究来看,其主要优势在于不会对胰岛细胞分泌产生刺激,可降低胰岛素抵抗与减轻体重,当属治疗糖尿病比较有效且安全的药物,得到广泛认可。要加强社区老年人群有关糖尿病相关知识宣教,告知他们按时进行体检,若有糖尿病相关症状苗头则要尽快入院诊断,及时发现与治疗,才能提高生活质量。此外,一些研究中证实二甲双胍可抑制葡萄糖在肠道中的吸收,使得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葡萄糖摄取作用明显增强,血糖水平便得到抑制;同时利用对脂肪组织分解产生抑制后降低游离脂肪酸水平,促使血脂代谢到全面改善。尽管采取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有轻微腹泻、恶心等症状,但是并不会影响治疗,而且研究发现不会对代谢产生影响,相比其他类药物产生的胃肠道反应与乳酸血症而言,是可以接受的。

综上所述,老年社区糖尿病患者应用二甲双胍治疗,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明志红,肖伟,黄雁玲,等.二甲双胍联合用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9):51.

[2]许仕超,张华丽,黎伟文,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5,10(3):142-143.

[3]王建春.二甲双胍治疗老年社区糖尿病疗效评价[J].糖尿病新世界,2014,19(13):4-5.

[4]刘景锋.二甲双胍治疗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2):2305-2306.

[5]乌维雷.二甲双胍治疗老年社区糖尿病应用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10(7):149-150.

老年教育研究报告范文第8篇

实践类方法是一种让学生在生活和活动中实践,从实践中接受生涯教育的方法。实践类方法要注意形象性、可操作性、活动性,尽量具体、直观、生动,不要简单粗暴。教育者要少用居高临下的命令式,少说教多实践。

参观访问、社区实践等外出活动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最直观的生活和工作体验,同时也能锻炼学生探索新事物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专业世界、职业世界和生活世界有基本的认知和感受,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索的愿望。我们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的素质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生涯教育的重点目标和内容。北京近年来开展了社会大课堂活动,千余资源单位成为了生涯教育的基地。

我国部分中小学几乎没有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一席之地,大中城市里的许多高中学生仍然不会使用基本的劳动工具,这是非常危险的。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现代人应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高度重视基本劳动技能的培养,是多数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共同特点,也应成为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陶行知早已提出:动手又动脑,才能成为开天辟地的人才。体验学习是人类最早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的基本方法。采摘、游泳、骑车,婴幼儿学父母,徒弟向师傅学习都是体验学习。当前一些中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再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课本上,而是迈入了自然和社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实践、善于实践。有的学生为盲人和老年人设计了方便实用的电视遥控器;有的学生为解决城市停车难设计了斜型停车场;有的学生提出了比较可行的地铁空气质量改善方案;有的学生探究了蚯蚓对有机垃圾的降解能力。

北京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对市场上的鲜蘑菇进行调查发现,超九成的蘑菇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张皓是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科学探究班”的学员,“鲜蘑菇是否被荧光增白剂污染”的实验,是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微生物实验室做的,并由校外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指导。张皓从不同的零售和批发市场,选择了不同产地的十六种消费者常吃的食用菌样品,还出具了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报告证明,93%的鲜蘑菇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了。张皓在高瑞芳博士的指导下,从确定方法到选择样本,从实验研究到调查结论,实验过程一丝不苟;从手段、方法和过程看,张皓的研究既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对现实不无警醒,相信此事对他的生涯发展大有好处。

教师要防止孩子成为眼高手低、志大才疏的人。一个人要想享受生活的甜蜜,自己首先应做勤劳的蜜蜂。“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如果缺乏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

学生之间的智力发展是存在差异的,这与先天素质有关。但对头脑健康的学生来说,先天素质只给他提供了身心健康发展的可能性和物质基础,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才能把他的潜能开发出来。

社区服务对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通过社区服务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带领学生了解学校周边的环境,享受社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对社区活动的关心程度,使学生自觉地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在活动中,促使学生初步认识身边的小社会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社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广大学生在社区服务中体验社会、融入社会。

在学生社区实践过程中,可逐渐建立并完善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网络系统和活动管理机制,使活动的设计组织更加具有计划性、阶段性,对活动过程的反馈和评价更具有及时性和指导性,以增强教育活动的实效。

方法的多元是必要的,如果生涯教育只重视一种方法是不会高效的。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广阔的社会,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学会考虑多种方案作出抉择,学会综合使用知识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