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范文第1篇

新农村建设为了谁?这是一个主人的问题,直接的答案十分明确,当然是农民,但深层次答案并不简单。通过十二天的考察学习,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新农村建设群众的思想工作必须做好,群众要有积极性,在我们考察的一些村当中,有经济实力强的,各种基础建设村里全包,如辽宁的兴城四家村、山东寿光的三元朱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非常强,建一个村部50多万元,不用群众拿一分钱。江西的石城县大坝新村、益兰花村,经济较落后,资源困乏,但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有特点,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关键是思想工作做得好,农民参与积极性高。他们的做法是通过民间理事会解决新农村建设,做得很好。理事会成员由村中德高望重、奉献意识浓、组织能力强的“五老”、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人组成。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此,我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是教育群众,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要改变群众无政府状态,目前我市农民(包括我乡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有许多偏见,认为新农村建设,国家和政府要给群众多少好处,一切都由国家和政府掏腰包,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问题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等活动,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他们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又是主体,通过建立理事会制度,使村屯很多事通过理事会来解决,坚持走群众路线,既要尊重群众意愿,又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无异议、满意。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问题

农民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这是一个“谁来干”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最担心的是自己会全部成为买单者。过去有不少类似“人民某某人民办”的口号,新农村建设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为此,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广泛参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党委领导就是要解决各级干部的思想问题,思想和思路必须统一。政府主导,就是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着实、抓投入。农民主体就是农民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能指望政府包办一切。社会参与就是解决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人的出人,有智的出智,有钱的出钱。当然,发展生产必不可少,要千方百计让农民增加收入,凡是典型投入必须慎之又慎,避免政府投钱,个别人满意,而多数人不满意,虽然政府在主导上有“鸡”随“米”走的情况,但“米”必须是引导性的,投米是让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更好,调动农民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决不能什么事都由政府包办。

三、抓好新农村建设主导问题

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这是一个“怎么干”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短期就可以完成的事,既等不得,又急不得。推动新农村建设,政府责无旁贷,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首要的问题规划必须先行,根据各村屯情况的不同,经济发展不同,做出既适合于本村,又体现出本屯特点的规划,让村民理解和把握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不失时机地把握和利用好上级政策。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可能让群众早日享受到阳光普照,抓住中央的政策能解决一件就先解决一件,享受改革带来的好外,同时又不脱离实际,不改变群众好的传统生活习惯。

我们虽然没有像“四家村、三元朱村”那样的经济基础,所有的事由村里全部包办,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按江西大坝新村和益兰花村那样完全用农民腰包里的钱办自己的事,我们要多掌握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多渠道、多方面争取资金、物质和社会帮助,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积极行动起来。

中央在新农村建设中虽然有大量资金投入,但我们的国情地域广阔、农民人口众多,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平均到每个人头就不多了,积极引导农民参与,要切实把发展自还给农民,坚持既尽力又量力而行,引导、帮助和支持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自己的双手积极、稳妥、扎实地建设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防止一哄而起、大拆大建,真正把中央的惠民政策变为农民群众的福祉,切实把事情办好,让农民舒展疑虑的眉头,不让百姓吃亏。

结合实际,努力开创我村新农村

建设新局面

有幸随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新农村建设考察团对江西、山东、河北、辽宁等四省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通过听取经验介绍,实地参观,走访农户和座谈讨论,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工作信心,学到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感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所考察村屯,既有比较富裕的村,也有经济比较落后的村,但他们的新农村建设干得有声有色。

回来后,我们村党支部就考察情况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必须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必须更新观念、主动迎上。做为横道河子文华村双河社作为市里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社,我们准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民“钱袋子”。充分利用好现有耕地,进行科学种植,增加单产,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畜牧业,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养牛、羊、猪等;搞毛皮动物养殖:狐狸、貉、獭兔、貂等;鼓励支持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创业,增加收入;利用现有的玉米皮资源搞艺术品加工(拖鞋、地毯、壁挂、兜、筐、各种垫件等),还能出口创汇,增加收入。要走一条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搞建设的新路子。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无为县;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2-0121-02

作者简介:方驭涛,男,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人,安徽财经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

一、无为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2011年无为县全县生产总值达27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人均GDP约 18907元。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6.8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农业增加值为18.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全县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52万吨,增长0.3%;油料总产量8.2万吨,增长10.1%;蔬菜播种面积2.3万公顷,蔬菜总产量55.6万吨,增长7.7%。无为县近年来取得的经济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撑。

2.产业结构正在转型

近几年,无为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获得显著提高。现已基本建成沿江内圩40万亩棉油、西南、西北圩畈区60万亩水稻、沿江洲地20万亩蔬菜、西南圩畈区15万亩水生经济作物、沿堤与丘岗地区千万只草食型畜禽、江河水网地区20万亩特种水产六大区域化生产优势产业带,粮、棉、油、蔬菜、畜禽、水产品六大主导产业分别成为国家和全省优势产业带重点开发产业。这说明全县的农业产业化正在逐渐形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3.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

截至2011年,16%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95.2%的村在4公里范围内有中学,100%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5.5%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100%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100%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97.6%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6.2%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9.5%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4.9%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10.3%的乡镇有公园。这些都极大丰富了村民日常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他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二、无为县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缺乏主体意识

凡是有利于农民切身利益的,农民自觉、自愿、自主积极参加的农村工作就一定能够成功。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一切都要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核心,政府应当在宣传、资金、规划和政策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然而,现在的一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规划都由上级越俎代庖,农民对自身的权利和义务认识不到位。

大部分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拆旧房,建新房。农民的素质低导致农业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大规模经营。传统的小农意识已经根深蒂固,普遍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达到温饱之后就轻易满足,由于这些落后的观念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农民思想中,所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缺乏主体意识,从而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行为。

2.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

尽管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已取得较大进步,但农村的文明程度仍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把重点放在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上,而对“村风文明”建设投入甚少。农村的文化生活单调,基层文化建设设施差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以至于缺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同时,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农村教育发展滞后。

农村的社会保障事业才刚刚起步。目前,无为县农村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各种保险也处于刚刚启动状态,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更是步履维艰。一方面,乡镇医院运转难度大,因为目前乡镇医院条件差,医务人员待遇低,无法引进和留住人才。另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农村的“看病难”问题非常严重,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民带来了福音,但医疗费高昂的问题并未切实解决。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仍有待完善。

3.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尽管全县的产业结构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并开发了一些重点产业,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为县自古以来就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质量较低,粮食的比重仍然较大,蔬菜瓜果类产值比重有待提高。一些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也与其他县的产业结构相近,有的甚至脱离本地实际,盲目发展并非特色的“特色”产业。另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适当的科学指导。

4.各示范村之间发展不平衡

无为县新农村建设各示范村之间的差距较大,各乡镇发展不平衡。如被称为“电缆之乡”的高沟镇,其下所属的龙庵社区已被列为安徽省“千村百镇”示范村,该地村民积极实干,为无为县新农村建设树立了先锋和模范。而在有的示范村中,新农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有的政府甚至仍停留在规划阶段并没有深入进去,与建设要求差之甚远。

5.环境问题日益显现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和科学合理的规划等原因,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增加急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生活垃圾中不可降解的塑料垃圾、生活污水中营养元素磷、化肥农药以及秸秆燃烧等,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有些村民随处乱倒生活垃圾,影响了村容村貌。另外,农村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满足不了新农村建设对环保的需要。

三、无为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1.提高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

建设新农村一定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一是广泛地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宣传活动,鼓励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二是选择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庄进行试点示范,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让农民亲身感受到新农村建设为自己和农村带来的好处;三是在新农村示范村建立专门管理新农村建设的部门,让农民自己安排管理新农村的具体建设事项,管理部门的成员可由该示范村参与建设的农民自己选举产生。

2.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一是政府要确实做好新农村的引导工作,在政策和投入上要给予充分支持,但新农村建设仍要以农民自身为主。二是在管理上,政府要透明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真正做到为农民办实事。

3.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等各种形式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每家每户;同时,开展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创造良好的氛围。要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使广大农民在享受经济发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感受到精神生活的快乐。

在社会事业方面,要增加教育投入,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比如建立城乡教师合理的交流机制,通过与城市优秀教师一起学习和互动,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通过教育和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贫有所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药品价格高的问题,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使农村居民可以共享城乡经济发展的成果。

4.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要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比如无为县的特色产业——电缆产业,利用高沟镇的电缆产业优势对新农村建设形成反哺作用。二是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缔造新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依靠科技创新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政府应增加投入,引进先进农村技术设备,建立示范工程,发展现代农业,推广“科技兴农”的理念。

5.统筹各示范村发展,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针对各示范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应引入竞争机制,在各示范村之间进行成果比较、评比排名,对成就突出者,给予精神和资金方面奖励,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

强化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环保投入;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条例;建立“谁污染谁治理”和“谁治理谁收费”的责任制度;拓宽生态环保建设资金渠道,实现农村环保投入多元化、市场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应用废弃生物质能的转换等高新技术,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范文第3篇

第一,好的环境是人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农村环境艺术?农村环境艺术就是由村镇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化、开放性空间等物质实体构成的空间整体视觉形象,多指农村环境景观。农村环境艺术和城市环境艺术是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但是同一性质的问题。村镇和城市这两个词虽然不是一个意思,但都是人类生活聚居的场所,都是人工条件支配或控制了自然条件的一种环境。人们这种改造自己生存环境的活动,改造得好可以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改造得不好就会产生“视觉垃圾”。农村环境艺术与村镇规划有重要的区别,并不是做好了村镇规划就可以代替好的农村环境艺术,从而产生优美的村镇景观。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农村环境是四维的研究和解决建筑形式、色彩、质地等的美学问题。在这方面很多无可争议的实例,如:云南的丽江古城,之所以成为人们争相一睹的旅游热点,就是因为它完整保存着宋末元初纳西族民居建筑风貌,古朴典雅的民居建筑群,依山傍水,参差错落,五花石街巷曲折幽深,四通八达,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巧夺天工的人的智慧于一体,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三万居民世居古城,创造和保留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独具魅力的“东方威尼斯”。又如,苏州水乡的周庄、浙江乌镇等都是因为景观特色才成为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的。

第二,好的农村环境景观是一个地区文明水平的直接体现。村镇景观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对城市产生着直接影响。因此,村镇景观在某种意义上是体现一个地区审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优美的环境也是良好人居环境的必要条件。以往,农村是由普通民居和一些公共建筑生成的村镇,就是为人的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其建筑形式首先受经济承载力的影响,其次考虑使用功能的需要,最后才考虑审美的需要。如今,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审美观念逐渐加强,但是由于审美能力和品位问题而花钱营造了“不如意”。特别应当说明的是,并不一定美的建筑就一定比不美的建筑费钱,粉墙黛瓦可能比瓷砖和琉璃瓦更便宜,但在一定的环境中给人的感觉可能更舒服些。

二、新农村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环境艺术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逐步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警惕一些问题的产生。第一,“形象工程”带来的“短视意识下的美化运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果不加以正确认识,则很可能被部分急于追求“政绩”的干部简单理解为“宽马路,大洋房”,而给五千年的中国农村大地的生态和乡土遗产景观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这样“改造”的后果,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还会使农村集体以及个人背上沉重的包袱,弱化“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等目标,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第二,“发展经济”前提下的“国土安全格局的破坏”。人与土地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根基,这种和谐关系体现在健康安全的生态过程、秀美朴实的自然环境、人对土地的精神寄托和归属感。一方充满诗意和精神灵秀的土地是民间信仰和民族认同的基础。中国国土下述两个特点使维护和谐社会基础的任务艰巨异常:第一,本来脆弱的土地生态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巨量的人口,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林地资源,几千年不断的开垦,使中国土地生态异常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历史上,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情形往往是社会不安定因素,而城镇化对土地的侵占又将使这种人地关系矛盾更加突出。第二,五千年的土地充满了精神含义,是草根信仰的载体。古老的土地上,由于世代人的栖居、耕作,留存了丰富的乡土遗产景观,一条小溪、一座故园家山、一片圣林、一汪水池,都是一家、一族、一村人的精神寄托和认同。这些乡土的民间的遗产景观,与他们的祖先和先贤的灵魂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草根信仰的基础。然而,在过去城镇化和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认识问题的肤浅和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乡土生态和文化景观遭到破坏,脆弱的中国大地生态景观和不可或缺的乡土遗产景观历经磨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洋文化”肆虐及对历史遗留文化精华的否定,令人心痛。当今,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地,全球化已是人类进程中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已无法把自己封闭起来,与世隔绝。那样,不仅不能发展,甚至不能生存。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扩大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代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纳入了世界范围的多元、多向文化交流之中,拒绝交流是不可能的。但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接触、文化冲突、文化移植、文化融合等问题,应引起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足够的重视。在这个全球化的大市场中,“文化国界”愈发显得重要,因此,建立在东西方文化对比、交流大环境下的新农村的乡村景观建设,相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应更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更加强调由文化的差异为地区所带来的价值和吸引力。这就需要在继承自身乡村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能够很好地整合同质文化和异质文化,并勇于文化创新。否则,在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的繁茂之地,或许就只能看到历史文化的只毛片羽。第三,政府主导下的“大包大揽”。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新农村环境建设同样也要求“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坚持村民自愿原则,各级政府只能引导和扶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决不能起包办和替代的作用。在规划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充分征求农民的意见,按照村民自主、自愿、自立、自我组织、自我觉悟、自我改造的过程进行,还应防止站在城市的角度去要求农村环境的艺术改造,避免出现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结果,要从新农民、新农村、新农业的角度去审视和制订,以农民得到实惠为根本出发点,并且作为评判标准。第四,如何建设新农村,现在的理论探讨有待完善。首先,表现在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上,现在的常见提法建议加上“生态良好”一项,成为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其次,是基础设施,这牵涉到投资结构的问题,即投资的时空分布。区域内的农村聚居形态要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投资如果和符合规律的农村形态结合,则会比较合理。否则,如果是“撒胡椒面式”的投资,则投资的回报率低,且可能有负作用。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村子位于生态脆弱的山区,如果要修路,投资很高,还可能会破坏生态,如果是非常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可能把当地小村落的农民迁出比较合理。

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特色开展环境建设

新农村建设现在已拉开大幕,但新农村环境要建设成什么样,怎样建设,如何做好,这些问题都需要探索。吴仁宝领导的“华西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型,固然,“华西村”成绩斐然,但是否将“华西村”的环境建设大规模“克隆”就能建设成新农村?值得实事求是思考。要确定新农村的合理形态,首先要用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研究农村的环境建设。根据环境异质性原理,依次确定需要保护的耕地的范围,生态用地的范围及农村建设用地的范围,由此确定基础设施的走向。工业应适当集中于城镇体系结点上,建设生态工业园。如果全国大部分村庄学“华西村”模式,必然是一种分散发展工业的模式。这种模式会增加环境保护的难度,增加物流成本,降低土地使用效率。可以想象,污染向农村的扩散会恶化农村生态环境。“华西村”模式较适用于工厂分散治理具有良性经济价值的情况。理想的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特色开展环境建设。如:

(一)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农村环境这是最重要的环境形态,不仅关系到村镇自身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进而影响到农村总体形象。在这些地区内的村镇其环境应该是作为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本身处在风景之中,所以环境设计要遵从风景名胜景观的需要,要融入风景,互相衬托,成为景观构成要素之一,而不要成为景观的冗余。在一个风景名胜区内不同地点的农村,其环境感觉是“平和质朴”还是“精彩入胜”,要根据环境总体需要来规划。总的看,风景名胜区内的村镇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基本作“平和质朴”设计方向来处理,以免喧宾夺主。但需要营造景观的地方,则应该“精彩入胜”、“画龙点睛”。

(二)广大平原地区的农村环境这部分地区地貌平坦,没有起伏变化,给村镇环境艺术设计留出了广阔天地,相对于风景名胜区内的村镇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可以相对独立地考虑村镇景观。因此,每一个村镇都可以在体现区域总体风格统一,体现地区民居建筑语汇特点的前提下,体现个性变化。但都应该有符合人们视觉美感要求的聚散、疏密、错落、对比、曲直、主次等构图意识,有形式、密度、肌理的审美韵味。一个村落、一个小镇要有富于变化的天际线,有主景建筑或标志物,使村镇成为地景的,主景建筑成为村镇环境的。

(三)城市边缘地区的农村环境紧邻城市周边的村镇应该作为城市设计的内容来考虑,因其所处位置直接影响城市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因借的关系,所以与风景名胜区内的村镇环境有相同的性质。但不同之处在于其景观形式上可以更加多样化,建设标准应该更高一些。形成园林化的村镇,把每个村镇都变成城市周边的大花园。同时,无论何种农村环境形态,都离不开园林绿化。实际上,植物提供的不规则的轮廓线、“软性”的质感恰恰是建筑表现出来的“规则”、“硬质”的对比、衬托和补充。在农村环境设计上,园林绿化提供了“任意”空间,宜疏则疏,宜密则密,宜掩则掩,宜露则露,只要需要,任意摆布,至美为上。所以,村镇环境建设要用足这个手段。

四、新农村建设中搞好环境艺术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益

搞好了新农村的环境艺术建设,会给农村及农民带来其本身以外更多的好处。环境建设搞好后,可以利用优质环境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多种形式,使农民得到很多方面的好处。

(一)农民得以休闲放松到外地甚至外国旅游,固然不错,但那往往要花费较多的金钱和时间,而且人也常常跑得很累。选择到邻近的乡村休闲旅游,其实更能体现休闲的本质意义,更能让身心得以放松。

(二)农民增收明显城市居民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驱车到离城市不远的乡村去体验农村恬静的生活,欣赏村庄的田园之美已成为一种越来越时尚的休闲方式,这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活力。通过加强农村环境的艺术建设,可以大大改善农村环境,农民可以依靠优美的,并具有特色的农村环境来发展如农家乐形式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有些村原来农民人均收入一年只有二、三千元,开展了“农家乐”项目后,人均收入增至五、六千元甚至万余元。当地农民在为游人提供优美环境、舒适服务的同时,也改善了自身的生活、居住条件。

(三)促进了农村面貌改观有些原来“脏、乱、差”的村庄,通过新的艺术设计建设,通过整治变得干净、整洁、漂亮。而在一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育比较好的乡村,更是已经开始涌现出一批特色蔬菜种植户、特色畜禽养殖户等,带动了不少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保定; 农村体育; 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69-001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可以增强农民健康体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保定市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保定市积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围绕体育强市建设目标,以满足农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为主线,紧密结合“示范城市”的创建活动,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改变农村体育场地面貌,强力推进农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投资700多万元为全市596个村修建了不低于1000平米的健身活动中心,安装了健身路径,开展丰富多样的健身活动。这些为新农村建设中以体育文化建设引领农民积极融入新风尚,形成特色民间文化奠定了基础。

当然,保定的地理人文风貌造成了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平原与山区经济收入依然存在差距,“百县千乡万村”的全民健身引领作用目前还滞留在乡镇及区级、市级农村,自然村落的农民健身过程相对空白。通过对保定自然村落的农民体育进行调查,农民健身一般选择乡间小路、僻静闲地、自家庭院或村中空地进行锻炼,几乎没有专门的体育健身场地。贫困村落更是无从谈起体育投资,体育经费缺口很大。

随着整体经济的逐步向前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民健身的逐渐渗透,农村受教育学生的逐步影响,加上因病返贫现象的不断出现,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是非常认可健身观念的。调查发现,有88.57%的农民认为“体育锻炼能增进健康”,有73.68%的农民认为“体育活动能防病治病”。不过由于条件受限,其活动形式多为散步、慢跑、舒活腿脚等简单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本分布在市里及县镇一级,很少延伸到农村,体育工作在农村乡镇没有相应的支撑点,致使体育活动指导在这里成了盲点,农村体育骨干,尤其是经过正规培训的体育骨干很少,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体育的有序发展。

农民进行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简单。通过对部分农村的农民进行调查,有27%的居民选择与朋友伙伴相约一起锻炼,特别是中老年人;有38.5%的农民选择个人锻炼;有9.5%的居民选择与家人一起锻炼;有15%的农民选择参加锻炼小组一起锻炼。其中,锻炼小组的锻炼具有组织性,如秧歌锻炼小组,每到锻炼时间,就会敲起锣鼓组织成员一起锻炼,但人数也是不固定,有空闲的才来。就场地而言,多为自家庭院、田间小径、村头及村中空地为主,除去乡镇县城及市中及市区村落,远离城郊镇的自然村落几乎没有专用场地。

总体而言,目前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随意性比较大,组织效率低,缺乏体育协会的宣传和管理,缺少体育指导员进行专业指导,更是缺乏专门的活动器材及场地。

二、保定市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建议

1.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设计公共活动场所,缓解人口集中的精神压力

新农村建设应关注农民的体育活动场地建设,以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农村城市化建设移风易俗,为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有力帮助。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可以为农民各种文娱活动提供基础,引导农民积极融入新农村的生活方式,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2.政府因地制宜,积极宣传引导新农村体育发展机制

新农村体育要想多快好省地阔步前进,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以来城乡差距造成文化意识形态的体育认知差异一直是遏制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比如由于文化生活的空虚而参与赌博活动的乡村村民已不在少数。这样政府不仅要注重农村体育发展的硬件建设,更要关注体育思想软件的升级,在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同时,开展送健康、送活动、送表演等各种高层次的体育文化活动,宣传、引导农民的体育思想转变。

3.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要强调传承民俗项目,让民众找到心理归属感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长期沉淀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弘扬和发展民间优秀体育传统文化,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提升农村现代化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改变农民精神面貌,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民的新形象,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保定在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很多民俗民间体育项目,如武术、高跷、秧歌、跑旱船等体育娱乐项目,这些都应当在保定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予以传承发扬,满足农民对“根”的期盼和追索心理,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谐、有序前进。

4.注重节日体育开发

保定民间非常注重传统节假日的欢度,如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等,地域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节庆体育文化特色。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应充分考虑各地民俗传承,延续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经常参与的项目,并对广泛开展的武术、舞龙舞狮、拔河、踢毽子、跳绳、放风筝、抽陀螺等民间体育健身娱乐活动,通过组织比赛的形式,交流推广,在条件较好的乡镇,注重节日体育开发的同时,可以逐步推广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提高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

5.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体育

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要因地制宜开展,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山发展攀爬活动、傍水开展游泳活动,平原健身走跑、沙漠湿地多样探险。总之,充分挖掘自然条件,与体育产业开发有机结合,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满足百姓的健身需求。

6.搞好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发展

农民体育是一个庞大工程,非一朝一夕之效,因此,农村体育发展应抓住关键核心点,形成以点带面的核心辐射扩散,最终达到全面普及。以示范为主导,坚持典型引路、自觉参与的原则。这是我们搞好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法宝。在目前农民群众的体育意识还不健全的条件下,要更新农民的观念,必须通过使部分爱好体育活动的农民群众受益,让农民看到体育锻炼给身体带来的好处,进而克服“劳动就是体育”的错误观念,不断扩大农村中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

本文为2012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02063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范文第5篇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新兴科技层出不穷,智能设备、物联网等在默默的改变并且改善人民的生活方式,并且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化建设是协调农村与城市平衡发展的关键纽带,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在逐步的深入,信息技术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改善了农村的生活以及丰富了农民就业的途径,尤其是在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最终提高了民的生活质量。农村以及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强有力保障,因此,分析农业和农村信息以及二者的联系,对于我国将来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农业以及农村

我们在进行进一步探讨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之前首先要对农业和农村的概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二者的关系。

1.1农业

农业的概念,相关学者都进行了定义,我们这里具体是以“新华”字典里的定义为例,农业就是指栽培农作物以及饲养牲畜的事业。当前,社会进步非常的快,农业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就目前的农业是指整个农业体系,它包括了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农业服务体系。

1.2农村

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农业生产被重视,而且农民的生活也开始被视为一个重点,各类乡镇企业逐步成长。随着很多投资者在农村投资,农村开始成为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同时存在的区域。同时很多农村农民开始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所以有必要对农村概念进行重新定义。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来说的,我们将非城市的区域称作农村,将农村定义为农业活动发生的主要区域。

1.3农业和农村的关系

从上述的概念来说,农村是一个区域,而农业是在这个区域内所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卫生等其他行业,这些都是农村建设中所需要关注的领域。当前国内的农村问题主要是表现为农村经济文化以及素质都比较落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努力加强农业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

2.1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当代计算机信息普及的前提下,运用计算机欣慰为主要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化是说农业的全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前 的信息化、生产中的信息化和生产后的信息化。

2.2农村的信息化

农村的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农村信息化是利用现代计算机以及通讯信息计算建立农村综合的信息化体系。促进农村信息资源、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农村文化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

3.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的关系

3.1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两者内涵都不同,但是它们具有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关系。在对二者的建设中,忽略任何一部分都会使得两边的发展困难,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建设,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1.1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主要服务于农业信息化

目前我国的农村普遍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农村地区首先需要提高经济水平。但是目前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经济收入不高,使得农村经济很落后。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各建设内容都应该集中在推动农业的发展中。例如农村经济信息化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电子商品平台,给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多渠道的发展。

3.1.2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农业的信息化需要国家的政策、资金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农民自发的推动。这首先就需要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农民能够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主动去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去。农村的信息化还需要建设村村通等,这些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培养的有文化、有知识技术的人才也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劳动力。农村信息化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总的来说农村信息化给农业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基础以及经济基础,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3.1.3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只有实现了农民的增收,才能使得农村地区的其他工作展开。当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需要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能解决农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更不用说其他的建设了。可见,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农村职业教育是推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要获得农村职业教育的突破性进展,可以从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中理解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迫切性;从人力资本理论中寻找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理性支撑;从现代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中获得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借鉴和启迪;从对农村职业教育现实价值的挖掘中端正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中寻找发展的着力点。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对农村广大预备就业的人员进行从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新一代劳动者,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增强农村吸收科学技术的能力,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既包括农村青少年的职业准备教育、又包括农村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岗位技术培训和转业转岗培训的教育,是层次多重、内容丰富的教育。在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就成了一项重要而基础性的工作,如何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从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中理解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迫切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在此背景之下,农村职业教育以其基础特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因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目标,无一离得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实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的目标,生产发展就成为第一要务,要获得农村生产发展,核心因素是农民,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而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正是教育的本体功能的体现,同时,人作为劳动者的行为规范、劳动能力的提升、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改善等,都与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农村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依然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在其中所发挥的推动作用,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乡风的文明建设,都要以农民素质的提升、观念的改变为基础,而这些都离不了农村职业教育这一重要途径。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新农村建设推进的迫切要求。

二、从人力资本理论中寻找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理性支撑

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来的。他对“人力资本”概念作了如下描述:“体现在人身上的体力、知识、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就叫人力资本”。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育资本、健康资本和迁移与流动资本。人力资本和其他非人力资本一样,都是一种生产要素,都是促进经济和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而将所有在人身上所进行的旨在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投资称之为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力资本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的主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重视和强调了人力资本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和动力之源,进而强调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性。因此人力资本理论在政策上的核心主张就是必须加强教育投资,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口整体素质、优化人力资本结构。

由此看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投资,是提高生产率、经济效益和增加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理应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举措。具体说来,人力资本理论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理论贡献表现在:强调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能够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社会经济利益的提高;强调了必须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把农村的人口负担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把人看成是一种资本,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其价值,因此大众性应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特性,它排斥传统的精英教育,而是强调农村职业教育的“人人成功”的目标。

三、从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获得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借鉴和启迪

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但由于连年的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当时农村的状况可以说是破败不堪。因此,农村问题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思考。陶行知首当其冲,身体力行投入到乡村教育中,他认为乡村教育在于“培养农人和农人的小孩子,把乡村创造成一个合理的人间”,乡村教育要让“荒山成林,叫瘠地长出五谷”;晏阳初也一向认为,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中国社会一切问题解决都取决于农村。他认为对于中国问题的解决,唯有从平民教育入手,特别是把教育重点放在农村广大贫苦农民的教育上,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元气,改进国民生活,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国家的基础;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是人类谋求生存和改革社会的根本手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社会赖以维系的根基。对于农民职业教育问题,他认为解决农民生计问题必须从治穷开始,由职业教育入手,使农民致富;梁漱溟认为中国原本就是一个农业社会,改造中国社会,只能靠“理性”,通过“乡治”即乡村建设的途径来实现。他所谓的乡村建设,是以乡村教育为中心,谋求乡村之自治与乡村社会之发达,完成民族之自学和乡村之文明。

这些现代教育家们正确地认识到,农村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的真正发展,难以实现整个社会发展的目标,而农村的建设不是单项的、孤立的,而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复杂的工程中,教育既是工具或手段,也是一个过程。这些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参照,对于推进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端正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的态度,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紧迫而关键的问题来对待;其次,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要多形式,多规模,多层次,多渠道,机动灵活,办出特色,拿出先贤们胆略和勇气,探索和创造适合当今中国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农村职业教育。

四、从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价值挖掘中端正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

首先,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转型阶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迫切需要大批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要求农民具有市场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这些都对农民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普通教育无法独立完成这一任务,只有将文化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在增进农民知识、品德和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农民某个领域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授,形成专业化人力资本,才能使他们有能力参与到农村各项建设中来。

其次,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是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较低,技能缺乏,外出劳务人员人都集中于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与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相比不仅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同时职业岗位也缺乏稳定,难以实现深层次的转移。因此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就成了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体现。

第三,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在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中,作为知识和技术载体的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培养了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而且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并为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普及提供平台,造就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四,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环境的构建。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进行先进思想的灌输与教育,将城市文明的社会生活方式传播到农村,能够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讲科学,讲文明,指导他们懂技术、懂经营,组织农民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文明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好处,从而革新他们的落后观念,改变农民的各种陈规陋习,这些都将有利于谐社会环境的打造。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范文第7篇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整合与再造。有经济学家提出,新农村建设就是寻求一种科学合理的办法,有效地启动过剩劳动力,变负担为资源,最后变为社会资本。新农村所探求的“新”,关键就在于资源的再造,在于人口上的“变负担为资源”,在于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效用地利用。在发展模式上,依靠最大的内部能动,实现以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和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产业与人口协调发展,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减负与人力资源再造的合二为一。这要求对农民强大内生力的再次培植与激发。

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趋缓,进入了收入增长的盘整期。在人均耕地面积少决定了土地产出率增长有限的情况下,投入土地的要素的边际报酬逐年递减,需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弥补边际报酬递减所带来的损失。在农业增加值仅占gdp比重不到15%的背景下,要想使占总劳动力50%的人群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占总人口近60%的农村人口提高收入,必须加强新农村人力资源的整合与再造工程。而且,浙江义乌等地的实践表明,发展经济的关键资源不是物,而是人。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果,是决定和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除了政策支持、加大农业投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外,根本性的途径是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构建农村人力资本长效投资机制,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是,劳动力资源总量过剩,而劳动力资本存量不足。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相对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据近期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状况数据显示,在4.9亿在家务农的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2%,小学以下的占34%(其中文盲、半文盲占6.9%),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我国农民的这一基本素质现状,影响了农业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农业建设。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美国是80%至85%,英、法、德是50%至60%。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在发达国家全面推广平均只需2年左右,而在我国需要6年左右。我国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为45%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就是说,一种新要素技术特征及其使用方法的教育是复杂的科学教育,其前提是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而当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低下时,关于农业及农业科技的图书、报刊显然是不能起作用的,他们不仅没有技术创新能力,甚至不能较快地运用新的农业技术。此外,XX年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显示,外出务工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占16.5%,初中文化程度占67.3%。由于整体素质偏低,大多数劳

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无法在转移性增收上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

我国现有贫困人口主要在农村。若将贫困界定为“能力的剥夺”,那么,贫困同时意味着个体在教育、就业等有关生存和抗风险方面的能力也大为降低,并往往在代际间呈现持续性和难以逆转的弱势特征。这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要性。

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一,大力推进农村各项教育事业,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既有“农民工潮”,又有“农民工荒”。前者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农民工的数量,后者则反映出农民工的技能与市场选择之间的差距问题。为此,各级政府应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力度,适当增加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全国农村义务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对一致的发展水平。

同时应注意到,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教育体制方面,农村一直充当着向城市输送人才的基地。为适应升学应试的需要,农村学校的学生课程设置、学制以及教材与城市中学基本相似,缺少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的课程和必要的农业生产技术训练。其结果是,如果农村学生不能考取大学,在短期内不但不能成为现代农业的建设者,而且也因不具有第一、二产业的知识技能,而成为新的农村过剩劳动力。

所以,要改革职业中学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践性和操作性,让职业中学的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一两门有利于发展现代化农业和社会急需的实用技术。应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同时,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大力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促使农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技术技能,解决农村人力资源质的问题,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第二,建立和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城市转移的机制。

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劳务性收入将在农民收入结构中占有更大份额。而非农业收入与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农民的人力资源特征有关。要保证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中分享到社会福利增加的好处,保证农民有能力参与市场化的竞争而不被 “边缘化”,并让没有转移的农民从农业中受益,就要注重农民参与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工作机会和竞争能力体系建设。

政府要逐步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限,在户籍制度以及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向农民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具有一定居住时间、稳定职业的外来打工者优先留居城镇。

逐步消除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户口迁移制度在内的各种限制、阻碍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制度,创建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建立规范的、功能齐全的市场中介组织,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就业信息、咨询、职业培训、法律及保险等服务,减少进城务工人员因盲目流动而增加就业的成本,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合理有序地进行。还要从立法上维护农民工权益,以保障农民工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

第三,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强农村人才培养。

当前,农村丰富的是人力资源,匮乏的是人才。这其中,农村劳动力外部流动的非均衡性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别,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在农村得不到合理的报酬。为了追求较高的人力资本收益,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自然会流向人力资本收益率高的经济发达地和城镇。

出于同一原因,农村家庭省吃俭用,投资于子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子女离开农村,去城市工作,而不是学成后回到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随着大量青壮年和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离开土地,农业的“空洞化”现象日渐显现,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只有实行工业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范文第8篇

(一)关于村庄

作为一个随着改革开放在村中形成了规模化的板材加工业的村庄,与以粮食种植为主的传统农村社区,在贫富分化上两极差距更大。

本村按照经济总量的话算是兰考县小康村之一,其实只是有特别富有的农户而使经济总量增大而已,其人均收入的差异很大,贫富分化严重,经济发展并不和谐。

传统社区集体记忆痕迹尚存,多少显示出一些非市场的生活价值取向。尤其是作为集体时代生活载体的老人,对于传统仍旧记忆犹新。同时支书感到难以组织农民从事村中有利于村民长远和整体利益的公共事务。村支书感到,取消农业税后,组织农民搞水利建设是最大的困难。

(二)村庄内的老年人状况

李村老年人愿意独自过生活的、以空巢型家庭形式居住的占很大多数。

在李村,55岁以上的老年人大概有300人左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近200人。一般而言,传统农村社区的家庭都是老年人跟自己的孩子生活。可是在李村,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都是自己生活,无论是有老伴还是丧偶,形成了残缺家庭或是空巢家庭。这种状况也导致了诸多问题的产生。如老年人们晚年生活比较孤单、生活条件差、迷信滋生等。

分居后,儿子、媳妇则按月给老年人一定的粮食或面粉以供生活,也会在平时给点零花钱;更多的老年人若还能下地干活则自己凑合着搞生产、独自过生活;也有少数老年人靠做生意或小买卖、或者在村里的厂子做些力所能极的活儿挣钱来养活自己。例如,73岁的齐秀英大娘和71岁的老伴生活在一起,齐大娘靠做鞋拿到集市上去卖,一个月能挣些钱补贴家用;老伴在家里也开了小卖铺,每个月有300左右的收入。这样,他们就不需要向子女伸手。没和子女分开住的老年人,也有很多表示:如果有可能也愿意自己独住,靠自己养活自己。可见,愿意独自过生活的养老观念,是形成空巢家庭的决定因素。

二、老年人协会与新农村建设

(一)老人协会的背景与源起

何慧丽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老师于2003年8月始,借着中国农业大学与开封市“校市共建”的机会,来到兰考挂职副县长。因为主要负责农业,而三农问题又是一个整体,所以必须统筹考虑。在她看来三农问题的实质是中国在人多资源少的条件制约下,由于追求工业化、城市化而造成的城乡差距拉大、农民长期处于 “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状态、乡村日趋凋敝的问题。何慧丽第一次到XX村时的所思所想就是上面观点的具体印证。2001年的时候村子里也就是只有一个文艺队,成员以中老年妇女为主,这确实老年人协会成立的基础所在。

基于此,何县长通过外部资源的激发和带动,促成一些村庄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文化组织的建立,渐进地改善村庄治理,探索出全面进行乡村建设的内源性机制;为在工业化进程中留在乡村的人找出一条全面小康的可行性之路。如何把一家一户的分散性小农组织起来,不但能以规模化的方式对接科研单位,对接大市场,使农民在可以互助合作的领域进行增收或节支;而且可以使被市场经济所消蚀的村庄重新增强凝聚力,使广大村民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领域活出一种精神,活出人的自信和尊严,这是缓解“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也是在兰考进行新乡村建设的目标所在。文化合作成为了这里最早的一种实验模式。

借用当前新乡村建设的既有资源,在整合了各种人力和社会资源后,经过5年多的探索,何慧丽等在兰考县六个乡的六个村庄组建了五支农民文艺队、九个合作社、两个老人协会。阎楼乡XX村老人协会就是其中的一个。从目前的实践总结看来,何慧丽带领下的新农村建设以农村社团文化建设最为成功和有效。

XX村老人协会正式成立于2004年7月2日,是在县妇联、乡政府的支持下,在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学生的参与下成立的。大李庄西村老年协会正式成立于2004年7月2日。在正式成立前,老年协会成功地组织过2个活动:将从河南大学和宴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得来的捐赠衣服分给了村中的贫困老人,做到了公平合理。老人协会作为一个真正属于老年人、服务于老年人的民间组织,目的是使村里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用,维护老年人的生存权、享受权和发展权。

(二)老年人协会的活动及其评价

文艺活动也给老年协会带来了很多好处:首先,给老年人提供一个相互关心、交流的机会和场所。二是提高了老人的社会地位和参与意识。老人在文艺表演中容易找回自信,特别是在受到村民和城里来的大学生、专家、官员的肯定的情况下;老年协会文艺队经常参加村内的重大活动,村民们自然会重视老人的作用,老人还将在文艺表演形成的自信带到其他领域,如调解家庭纠纷和邻里矛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性事务。三是弘扬了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现在老人成为文艺队主体,歌颂孝顺子媳、批判不孝行为成为表演的重要内容之一。

XX村老年协会还组织了一些旨在提高老人福利的其他活动,其中最有特色和最有影响的活动是制作十二生肖。老人们这个东西很富有人性和环保原则,也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组织老人制作这些手工艺品,然后到市场上去卖,可能会提高老年人参与市场的能力,改善老年人的物质生活,解决老年协会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

老年协会新近开展的很有创意的活动是创办乡村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展示了村庄内收集的大量的明清以来的农业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交通运输工具。它不仅给村庄内的老人提供了一个重温旧梦的场所,激发了老人的自豪感,增加了老人间交流的机会;而且给年青人和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了解村庄悠久历史和前辈艰辛生活的生动教材,培养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老人的尊重,提高了他们对未来生活预期。

XX村两委一直关心、支持老年人协会各项工作的开展,紧紧利用好老年人协会这一载体,让老年人协会来开展“好媳妇、好儿子”的评选工作。老年人们评出他们心中的好媳妇、好儿子,有利于弘扬正气,有利于老人自己日常的生存和发展。此外也有利于村两委在处理好村里经济事物的同时,推进本村的精神文明工作的建设,培育良好的村风。

关于具体开展的事项大致共有六项:维护老年人应当享有的一切合法权益,有组织地妥善解决一切损害老年人正当权益的事情;开展一系列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如看戏、唱戏(歌)、跳舞等,给老年人提供一个相互关心、交流的机会和场所;关注并参与村里的红白喜事,慰问生病老年人,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协助村两委对村里的一些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做力所能及的调节工作,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性事务;开发一些能赢利的福利性事业(如手工艺品等),造福、改善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负责修订、完善村志。

此外,每到中秋节、重阳节和春节,老年人协会领导就会利用社会上捐赠的钱买些月饼、糕点及花生等礼品送给会员。在调解矛盾上,仅半年多来,协会的领导成员就调解了矛盾纠纷十几起,其中有经济纠纷、子女敬老问题,等等。老年人协会还为老年人们轮流排班,每天两人一起打扫村中的道路。

(三)老年人协会的成绩与影响

2006年XX老年协会被评为全国模范老年协会,这个成绩受到了县乡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得到领导的许诺,说要大力支持老人协会的发展。村子里的老年人协会是兰考乡村建设中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有了老年人协会的好处,社会媒体广泛报道,其他乡镇的老年人纷纷要求本协会的领导分赴各地传经送宝,赵凤兰率领的一班人欣慰地答应了。他们曾到固阳镇的贺庄村、秦砦村、雷砦村、三义寨乡的南马庄村,葡萄架乡的贺村,等等很多村庄,教他们老年人扭秧歌,打腰鼓,跳健身舞等。

老人协会也被推广到了兰考的各个乡镇。汴梁晚报8月29日报道说,兰考县将该县东坝头乡作为老年人协会试点推广乡,来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同时,该试点乡的推广,也开启了该县应对老龄化趋势、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探索和推广。

三、XX村老人协会助推新农村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兰考县XX村老年协会等新农村建设实验虽然时间不长,但也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一些经验。具体的可以说是以下几点:

1、新农村建设目标应放在提高农民的福利特别是精神福利上,而不能局限于增加农民收入。眼光局限在农民增收上,那是不了解中国国情。短期内,农民不可能长时期大幅度增收,不可能仅仅靠增加经济收入来提高自己的福利。我国未来的50年应关注从社会文化方面乃至从经济方面再造农民的福利。

2、通过文艺宣传营造合作文化和制造公共舆论。组织农民参加群体性的文艺活动,为人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了解的机会,增进人们的信任和互惠,创造一个共享的价值,帮助农民在村庄范围内形成一个关系紧密之群体,从而铺设出将福利最大化的实体性日常规范基础;同时,文艺宣传还能鼓励在合作起带头和示范作用的积极分子,有助于打破集体行动的困境。兰考的实践就证实了这一点。

3、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兰考实验就利用了几种不同的资源:一是支农的大学生志愿者的促动作用。二是具有中国农村主位意识的三农学者特别是具有新乡村建设理念的学者与专家。三是关怀现实,扎扎实实地改善农民生活的各级官员。四是城市中关心农村发展与建设的退休人员。五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

4、善于发挥农村精英分子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仅有外来资源,如果不能激发农村内部的资源,新农村建设是很难取得成效的。任何农村都有一些热心公益事业的精英分子,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就能激活农村潜在的一些内生资源。为什么在XX村老年协会的建设中可以取得成功,就在于善于发挥以赵大娘为代表的村庄精英的作用。而其又充分调动了老年精英和老人中弱势人群如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两种人积极性,采取了抓两头捉中间的战略。

参考资料:

1、王习明:秧歌、十二生肖与乡村博物馆——兰考闫楼XX村老年协会调查 ,中国乡村发现网

2、记者鲁杰:乡村建设可解三农问题:以兰考乡建实践为案例,三农中国网

3、何慧丽:好媳妇、好儿子的涌现与老年人协会的发展——何慧丽于4月30日在兰考县阎楼乡XX村老年人协会表彰“好儿子”、“好媳妇”大会上的发言,三农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