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第1篇

农林院校图书馆对馆员队伍的素质要求

农林院校图书馆的教学要求农林院校图书馆是农林院校的图书情报中心,它根据农林院校教学的需要,搜集、整理和提供各种知识为广大师生服务,同时还利用Internet跟踪国内外农林专业的教学概况,为教学和教务部门及时提供国外农林专业的教学参考信息和教材信息[3]。要及时圆满地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农林院校图书馆有一支既熟悉图书馆业务,又懂得专业知识的馆员队伍。他们的作用在于:一是及时提供教学方面的供求信息,广泛收集和宣传地区性教育资源信息,提供给本校师生享用;二是能够给使用者导航,让他们知道如何获取有关本校的信息、如何获取有关教材与辅助资料的信息,业余爱好者如何学习、向谁学习、向什么方向努力等,如为学生提供大容量、时效强的教材辅助参考信息,使得教材上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农林院校图书馆的科研要求农林院校中的相关科研人员,他们的需求主题突出,即需要了解国际、国内的研究动态,需要相关课题的研究资料,希望自己的研究有所突破,研究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图书馆的作用就是选择具有某课题知识的馆员,参与服务用户课题组的研究,及时掌握课题的研究动态,及时提供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文献资源,如国内外数据库检索、学科信息导航、期刊论文全文传递,提供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信息、专利资料等。根据学校科研状况及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建立起有效的文献保障体系,同时统筹、协调全校文献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农林院校图书馆的业务要求农林院校中各系之间所设的学科,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独特的特点。这就需要图书馆配备知识面广,专业水平、业务技能、分析与解决专业问题能力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的馆员。他们不仅要了解本校所设学科专业情况,在原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在业务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精通各种先进的处理技术,引导读者利用各种文献。农林院校图书馆的服务要求图书馆的服务与发展是图书馆界的永恒话题,图书馆的全部工作价值都要通过服务这个环节实现。图书馆的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是图书馆界生存的根本,只有做好服务工作,才能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价值,实现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图书馆才能有美好的生存和发展前景。而农林院校图书馆更是如此,农林院校图书馆要在继承传统服务优势的基础上,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以满足教师和学生信息需求为本,为他们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准确化的网络信息服务。农林院校图书馆员还可以利用本馆资源,把农林业知识传播到农村以及开展各种类型的科技下乡活动,真正发挥科研和实践的纽带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农林院校图书馆员队伍建设的途径

继续教育被定义为:在工作生涯中进行的持续不断、有组织的学习活动,系统地改善和增加员工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目的在于提高员工工作和提供服务时的效能和效率[4]。农林院校图书馆人员的继续教育就是将本馆的全体人员组织起来,根据不同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根据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分批地进行培养教育,以提高其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根据我馆与其他农林院校图书馆的实践经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一是图书馆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图书馆专业知识是每个馆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继续教育掌握图书馆基础理论和图书管理技术,更好地把图书馆的馆藏和功能展现给读者。二是科学文化知识和在职学历的继续教育。农林院校图书馆的馆员在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了解农林业方面的知识,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搜集和深加工,传播给教师和相关的科研人员。通过在职学历的继续教育,提高馆员自身的科研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图书馆。三是现代技术和外语知识的继续教育。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深入,馆员应熟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复印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还应掌握外语知识,帮助读者克服语言障碍,提高外文资料的利用率以及外文数据库的使用率,进一步提高农林业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效能。农林院校图书馆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第一,可以定期开展讲座,我馆每月都举行讲座,内容涉及各方面,如图书馆风气、人文素养、学术科研等。可以邀请外面的专家和教授来讲,也可以请馆内的业务骨干来谈工作经验与自己的心得体会。第二,半脱产学习。馆员要想提高自己的学历,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这也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信息人才的重要途径。第三,结合本职工作自学。馆员可以根据自己工作岗位的特点,制订学习计划,循序渐进地学习,巩固原有知识,补充新的理论和技能,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农林院校图书馆员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质的服务能对读者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农林院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规范应包括:爱岗敬业,爱书、爱读者、爱图书馆事业;求实进取,勇于开拓,积极创新;团结协作,严于律己,顾全大局;精诚合作,公平竞争。职业道德的建设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加强图书馆道德教育,强化道德意识;二是加强道德管理,制定和完善图书馆道德规范;三是加强道德监督,增强道德实效;四是倡导自我修养,注重实践磨炼。人才学科馆员制度是指图书馆选拔一批既熟悉本馆文献信息资源,具有较强的信息咨询和检索能力,又熟悉某学科知识,与相关院系的教师、科研部门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图书馆专业人员,即“学科馆员”,分别承担专门为某学科读者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工作,由此建立起的一种对口服务制度[5]。学科馆员是图书馆与各学院、各学科之间联系的桥梁,他们要深入到各学院、各学科,参与科研活动。同时,学科馆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为各学院和各学科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服务,满足各学院和各学科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要。农林院校图书馆可以以本校一级学科为基础,建立农学、林学、植物、生物技术、园艺、农林经济管理、环境工程、生态等重点学科的学科馆员团队,为农学、林学、植物、生物技术、园艺、农林经济管理、环境工程、生态等重点学科量身定制信息服务,包括宣传学科服务网页、资源使用指南以及多渠道宣传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以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

本文作者:方飞燕王长金工作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第2篇

经济学是国家级特色学科,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国际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辽宁大学的经济学专业是这个学校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最大的特色是每学期都会按成绩重新分班,这在其他院校是非常少见的。毕业生中几乎会有1/3有资格被免试推荐读研究生。

经济学基地班主要是为了培养经济学的研究型人才,其奖学金多而高,免试保送研究生的几率也非常高,但想进入这个班也不容易,新生入学不久参加分班考试,考试科目为数学和英语,前若干名才有机会进入基地班,所以想进入这个班的学生开学时也要做好准备。

法学院是省内第一所全日制法学本科教育基地,十分注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经常聘请一些司法机关、科研单位的专家、法官等担任客座教授,而且安排每届学生进行一次为期两个月的集中实习。

广西大学

生物科学学院的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是科研能力最强的专业之一,生物技术专业有着明显的亚热带生物特色,在植物及微生物遗传工程上颇有建树。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动物科学研究世界领先,有多项科学技术重大成果。

广西是我国重要的甘蔗生产和加工基地,制糖业十分发达,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的甘蔗糖业工程学科被列为国家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土木类学科是广西首批精品专业。这个学科也是理工类的高分群,毕业生一般都进入各大建筑公司和水利水电公司工作。

广西大学的爱国民主记念碑

广西还是有色金属富矿之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产地之一,广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正是迎合广西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及其加工技术研究的需要,建设起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科。

内蒙古大学

生物学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目前设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个本科专业,学科实行按类招生,在第2学年结束后,选拔出50名学生分别进入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进行学习。

蒙古语言文学是内蒙古大学的特色专业,在一般的学校是没有的。大学每年招收的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30%。

内蒙古大学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生态与环境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以草地生态学及农牧业生物技术为主的科学群,本科设有2个专业:生态学、环境科学。也实行按类招生,第2学年结束后,选拔10名学生进入国家生物学基地(生态学专业)进行学习,学制四年。

新疆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应用数学专业方面,在全国排名较高。

人文学院是由中文系、中语系、历史系、中亚文化研究所、阿尔泰学研究所组建而成的规模最大、专业门类齐全的文科学院,号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旗舰之威”,位居国家重点学科行列。

此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资源勘察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凭借地域优势,新疆大学的俄语专业也一直是王牌专业。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自然地理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动物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民族学、法学均是新疆大学新增的重点学科。

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的英语学科在国内小有名气,多位知名学者曾在此任教,他们对外国语学院师资力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刑法专业有一定特色,已经受到国内同学科领域的认可。

电力与能源工程被国家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与此相关的自动化、采矿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专业也将得到加强。

化学学科拥有绿色农药和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实验室,绿色药物工程也被列为“211工程”项目之一。

此外,采矿工程、植物保护、林学、农林经济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汉语言文学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延边大学

延边大学位于吉林省延边州,朝鲜族特色氛围浓厚,朝语系自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它的小语种也不错,亚非语言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

延边大学依山而建

师范学院的教育技术专业在全国排名很高,就业很好。

医学院也比较有实力,临床医学和药学都不错,麻醉专业很好。

石河子大学

医学院现设有临床医学、护理学和医学影像学3个本科专业方向,拥有附属医院3所,其中第一附属医院为全国“百佳”医院。

农学是石河子大学的校级品牌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有重实践、重应用的办学传统,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经贸学院下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围绕新疆农垦经济、绿洲农业经济、绿洲生态经济、农垦企业管理等内容展开研究,并将研究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是海南大学极具办学特色的学院,办学模式灵活多样,部分方向还根据市场变化与需求,和旅游企业、国际酒店进行广泛的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等灵活模式。其中,旅行社管理专业还是旅游学院的特色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行社管理、营销策划、旅游接待与高端服务工作。

海南省具有热带资源丰富、海洋面积大的特点,热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就是针对这一地域特点设置的专业,现开设了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和海洋学院。其中海洋学院的水产养殖专业还是我国农业部的重点学科,近几年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也非常好。园艺专业也成为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此外,水产养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法学、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也是特色专业。

青海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青海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有清华大学的对口支援,成绩好的毕业生将有机会直接保送清华大学继续深造。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为青海省省级重点学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与机械行业相关的工作。

水利水电工程教学和科研并重,产、学、研紧密结合,重点培养面向国家水利水电行业和青海省资源开发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中医学系、藏医学系、公共卫生系等四系16个专业,高原医学、藏医药学、地方病学等特色学科专业在全国医药院校中享有较高声誉。

此外,资源勘察工程是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依托青海的盐湖资源及旅游资源优势,盐湖专业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大有前途。

宁夏大学

应用化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科目,以就业率高著称,在南京扬子石化等十余家高新企业建立了理工科实习基地。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宁夏大学前茅。

草业科学力量雄厚,完成或承担多个国家开发项目。

应用数学培养模式十分特别,采取“大专业,小方向”的模式,招生时与信息和计算科学一起按数学与信息科学的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打破专业界限试行“滚动制”教学,为三、四年级实行“分流培养”奠定基础。多年来还承担着师范生培养任务,就业前景一直较好。

此外,宁夏大学的农学、生物科学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是该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大学

藏语言文学学科历史悠久,藏语言文学和藏族历史两个专业是首批校级重点学科。与四川大学联合申报的“中国藏学研究所”,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药学(药方向)学科是大学医学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和自治区独特的地域和传统优势,将高原医学和藏药的现代化研究和开发、地方病和常见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藏族基因组学研究等相结合,而重点建设的特色优势学科。目前与一大批国内著名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及对口援助关系,并有多个实习基地供学生们提高实践能力。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农学(植物生产类)和临床医学专业被评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的服装设计专业在服装界是很有名气的,不仅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眼球,而且还吸引了世界各地服装行业的目光,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一场国际品牌的会在这里举行。 学校会经常邀请一些来自法国、意大利等地的服装设计师前来开设讲座。

东华大学

纺织工程是教育部的重点学科,在天然纤维利用、生物技术在纺织方面的应用等许多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材料学不仅是国家重点学科,而且还是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几乎凡是与纺织有关的各种纤维面料和特殊材料都可以在纺织工程实验室里找到,甚至是航天员的服装,东华都承担了相当一部分科研任务。

福州大学

福州大学的物理化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化学类,包括化学和应用化学两个专业,也是不错的。

如果对电子、通信方面感兴趣,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是不错的选择,其中通信专业录取分数在福大首屈一指。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主导产业投入产出因子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本质是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合理确定其发展数量和规模,使整个区域经济不断获得新动力。本文根据江苏省4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及相关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出江苏一般产业部门、主导产业部门和辅助产业部门,并提出相关建议。一、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国经济发展的某阶段,能够较多的吸收先进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技术进步能力,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的产业部门。从主导产业发展过程来看,全世界主导产业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见表1。表1主导产业及其群体更替表

产业群主导产业部门主导产业群第一个主导产业群纺织产业纺织产业、冶铁产业、采煤产业第二个主导产业群钢铁产业早期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钢铁产业、采煤产业、造船产业、铁路修建产业、纺织产业、机器制造业、铁路运输业、轮船运输业等第三个主导产业群电力产业、汽车产业、化学产业、钢铁产业电力产业、电器产业、机械制造业、汽车产业、化学产业和第二主导产业群第四个主导产业群汽车产业、石油产业、钢铁产业、耐用消费品产业耐用消费品产业、宇航产业、计算机产业、原子能产业、合成材料产业和第三主导产业群第五个主导产业群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工程、宇航产业等新兴产业和第四主导产业群资料来源:史忠良编:《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对于主导产业的评价标准,罗斯托提出将回顾、旁侧、前瞻三大效应作为依据,但却难于精确计量;筱原三代平最早明确提出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基准,被称为筱原二基准;赫希曼提出将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作为选择依据;除此之外,国内外学者陆续提出相应基准。纵观这些标准,能够反映产业关联的标准一定是评价体系的核心指标。

主导产业综合评价有灰色关联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本文选择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复合分量,然后对每个分量赋予一定的权数以计算样本的综合得分。该方法现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领域。

二、指标体系及指标分析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国内外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并结合江苏产业发展实际,构建出江苏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见图1。图1江苏主导产业评价体系(二)确定评价指标取值

1.产业规模指标。2012年,江苏42个产业部门中,产出占比大于3%的产业部门从高到低依次是化学产品、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电气机械和器材、建筑、交通运输设备、批发和零售、纺织品、通用设备、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金融;增加值占比大于3%的产业部门从高到低依次是批发和零售、化学产品、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建筑、金融、房地产、电气机械和器材、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从产业规模角度看,上述产业可作为江苏主导产业备选产业。见表2。表2按产业规模排序情况

产出占比排序增加值占比排序1.化学产品(11.62%)

2.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8.98%)

3.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8.18%)

4.电气机械和器材(7.12%)

5.建筑(6.64%)

6.交通运输设备(4.62%)

7.批发和零售(3.84%)

8.纺织品(3.52%)

9.通用设备(3.39%)

10.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3.05%)

11.金融(3.02%)

……1.批发和零售(9.51%)

2.化学产品(8.92%)

3.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6.03%)

4.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5.7%)

5.建筑(5.37%)

6.金融(5.23%)

7.房地产(4.99%)

8.电气机械和器材(4.66%)

9.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4.62%)

1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3.85%)

……

2.经济效益指标。2012年,江苏42个产业部门中,增加值率大于50%的产业部门从高到低依次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品、废品废料、教育、批发和零售、房地产、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农林牧O产品和服务、金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这些产业获利状况良好、增加值高,可作为主导产业备选产业。

3.外向经济指标。2012年,江苏42个产业部门中,总流出占比高于5%的产业部门从高到低依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建筑、电气机械和器材、化学产品、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外向依存度高于产业平均水平30.1%的产业部门是仪器仪表、专用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建筑、通用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交通运输设备、木材加工品和家具。这些产业外向型优势明显,可作为主导产业备选产业。

4.产业关联指标。2012年,江苏42个产业部门中,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有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化学产品、金属矿采选产品等16个;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有金属矿采选产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等21个。其中两个基准均大的产业是具有较大带动性的产业,从产业关联角度看,这些产业可以作为江苏的主导产业的备选产业。见表3。表3按产业关联排序情况

感应度系数排序影响力系数排序1.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4.35)

2.化学产品(3.67)

3.金属矿采选产品(2.54)

4.煤炭采选产品(1.74)

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1.60)

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1.52)

7.金融(1.32)

8.租赁和商务服务(1.31)

9.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1.25)

10.批发和零售(1.22)

11.金属制品(1.18)

12.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1.12)

1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品(1.06)

14.燃气生产和供应(1.06)

15.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1.06)

16.纺织品(1.02)

……1.金属矿采选产品(1.61)

2.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1.42)

3.交通运输设备(1.41)

4.电气机械和器材(1.36)

5.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1.34)

6.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1.32)

7.通用设备(1.30)

8.金属制品(1.28)

9.其他制造产品(1.28)

10.仪器仪表(1.28)

11.专用设备(1.27)

12.建筑(1.23)

13.燃气生产和供应(1.21)

14.木材加工品和家具(1.18)

15.纺织品(1.18)

……

(三)计算指标评价评分

利用SPSS软件对上述7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综合评分情况见表4。

三、结果分析及相关建议

从综合评分值来看,有15个产业部门综合评分值为正数,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建筑、化学产品4个部门综合评分值大于1,可作为主导产业。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产出占比接近9%,增加值占比超过6%,产业规模优势明显;总流出占比最高,外向依存度超过67%,对江苏外向型经济支撑作用最大;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产业关联度高。电气机械和器材,产出占比超过7%,产业规模较大;总流出占比超过12%,外向依存度超过50%,对江苏外向型经济支撑作用明显。建筑,产业规模较大,对江苏外向型经济,尤其是国内省外流出的支撑作用较大。化学产品,产出占比超过11%,增加

表4综合评分情况

综合评分排序综合评分排序1.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1.92)

2.电气机械和器材(1.28)

3.建筑(1.27)

4.化学产品(1.02)

5.交通运输设备(0.89)

6.仪器仪表(0.73)

7.通用设备(0.71)

8.专用O备(0.70)

9.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0.65)

10.纺织品(0.35)

11.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0.29)

12.木材加工品和家具(0.25)

13.金属制品(0.10)

14.食品和烟草(0.07)

15.其他制造产品(0.01)

16.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0.06)

17.非金属矿物制品(-0.10)

1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0.11)

19.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0.15)

20.批发和零售(-0.17)21.金属矿采选产品(-0.18)

2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0.24)

23.金融(-0.24)

24.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0.25)

25.住宿和餐饮(-0.28)

26.燃气生产和供应(-0.31)

27.租赁和商务服务(-0.33)

28.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0.35)

29.非金属矿和其他矿采选产品(-0.37)

3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0.37)

3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0.41)

32.卫生和社会服务(-0.44)

33.废品废料(-0.46)

34.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0.49)

35.文化体育和娱乐(-0.50)

36.房地产(-0.53)

3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0.54)

38.水的生产和供应(-0.57)

39.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0.58)

40.煤炭采选产品(-0.59)

41.教育(-0.70)

4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品(-0.90)值占比超过8%,产业规模优势高于主导产业的一般规模要求;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大。

江苏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其主导产业反映出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阶段性特征。但当前的重化工业阶段与传统意义上的重化工业阶段不同,是一个生产要素以资本技术密集为主,并向知识技术密集方向发展的新型的重化工业阶段,是一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化工业阶段。同时,江苏目前的重化工业阶段发展的仍不充分,亟待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大力发展新兴业态,优化产业结构,最终通过产业升级,实现主导产业群更替,进而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晓峰.江苏最终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互动变化定量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5(6).

[2]贾晓峰.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历史演变与对策[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12).

[3]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9).

[4]江小涓.世纪之交的工业结构升级[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205).

[5]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47).

[6]周振华.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7]王岳平.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理论、实证和政策[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商洛 国有林场 林下经济 发展策略

我国地林下产业兴起于21世纪初,随着林下经济的发展,各项经济活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引起了政府对发展林下产业的高度重视。在各地政府、科研工作者及农林业从业者的推动下,林下产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并已经逐步成为当前林业发展的主流形式之一。林业经济有效地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能够科学保护林业资源、合理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一、商洛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状况

(1)商洛地区林下经济发展优势。首先,商洛地区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资源优势。商洛地区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为13万亩,其中生态林主要是以杨树为主,面积为8万亩,经济林以核桃和板栗为主,面积为5万亩,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林下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这就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优势。其次,商洛地区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比较优势。相比于传统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发展林下种养业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收益。例如,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一亩拱棚可放6000~7000菌棒,按市场价格3元/斤,除去前期的投入,每亩可以获得纯利1万元。再次,商洛地区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气候优势。商洛地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型季风性气候,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各种植物的生长。

(2)商洛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商洛地区的林下经济起步较晚,但也在努力探索“林菌、林药、林草、林禽”等林下经济模式,由于林下经济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大,加之没有稳定的投资政策和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所以商洛地区的林下经济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化。目前,商洛地区的大部分林下经济还局限在退耕还林上,绝大部分的林地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商洛地区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少龙头企业。商洛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因此发展规模较小。如果在发展林下经济方面能够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就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很多种植户和养殖户在搞深加工和延伸产业链方面都缺乏经验。因此,商洛地区当前并没有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获得太高的经济效益。

(2)林下经济专项资金补贴少。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期投入较大,需要的专项资金补贴多,但是当前商洛地区林下经济只有退耕还林工程的专项资金,这就造成虽然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较高,但是缺乏专项资金支持,仍然不能做好产业化,致使商洛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3)缺少新技术支持。商洛地区的林下产业起步较晚,作为商洛地区的新兴产业,如果缺少专门的产业技术服务和管理部门对其进行指导,就会造成农户由于缺少技术支持而丧失对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特别是在养殖方面,绝大多数农户还是沿用的传统的养殖方式,缺乏科学养殖技术的指导,这就造成了饲养成本过高、效益差,从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4)缺少科学的管理模式。当前,商洛地区的林下经济缺少科学的管理模式,大多数农户管理水平较低,这就造成了林下经济模式和品种的相对单一。此外,商洛地区的林业生产一般仅仅局限在采集和出售两个活动上,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也没有品牌经营,很容易会造成生态破坏,使林业资源走向枯竭。同时该项产业也缺乏农民基层合作组织的统一管理和服务,有的乡镇即便是成立了组织,也由于市场及其他原因,造成管理组织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商洛地区国有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

(1)园林资源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增强,绿化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当然城市的绿化和环境的美化都离不开园林的支持,林地资源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了城市园林的发展需求。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发展园林型林下经济是十分值得借鉴的。

(2)畜牧业型。林下养殖业是林下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牧草也是发展养殖业的一个趋势,养殖牲畜所产生的粪便又可以给林木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料,促进林木的生长,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模式。当前,我国畜牧业的市场潜力还是十分巨大的,因而发展畜牧业型林下经济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林下经济模式。

(3)能源型。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主要是发展能源型草类植物,这些植物碳的活性比较高,热值也比较高,从而能够有效地缓解现在的能源危机。此外,能源矮林也是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的一个大趋势。

(4)林药型。林荫环境是林下经济重要的资源类型,对于一些喜阴的植物在林荫下很适合生存,因此在此环境下进行中药材种植,可以更有利于重要植物的生长。例如,种植金银花、五味子和茯苓等中药材,为林业发展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5)林菌型。菌类的生长环境对湿度、光照和氧气等自然条件有较高的要求,林荫为菌类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例如,种植香菇、双孢菇和平菇等食用菌。一方面林荫为菌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菌菇的种植也增加了土壤的湿度,菌菇的保持膜又具有反光作用,可以加强树冠下部的光照,能够很好地促进林木的生长。此外,菌菇代谢所产生的废料又可以为林木的生长提供上等的有机肥,二者互惠互利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四、商洛地区国有林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1)建设有特色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我国大部分的林区生态环境优良,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具有特色的自然资源和森林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程度的加深,林区也受到越来越多城市人们的青睐。因此,林业产业发展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结合林区的地域特色建设现代化的林业体系,从而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

(2)打造林下经济知名品牌。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林下经济产品是商洛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打造知名品牌也是延伸林下经济产业价值的重要途径。目前,商洛地区的林区果品、花卉、林禽和林药产品虽然有一定的销售市场,但是并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也没有产生具有一定销售特色的林下经济产品市场营销中心。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构建密集型的市场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拓展产品的销售渠道,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3)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要想发展林下经济首先必须有主导产业,进而形成具有一定核心观念的产业结构。从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看,林下药、菌、菇、花、草、虫、蝉等都是绿色、环保、高附加的产品,都可以在短时期内形成林业产业的主导产业。同时,开展林下养生、林下药膳新产品及休憩旅游等,都能够很大的提升林下经济产品的价值。因此,我们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和区位优势。

五、商洛地区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的策略

(1)充分调动林农的积极性。由于发展林下经济需要较高的前期投入,很多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林下经济投入大、见效慢,不如普通的种养,加之政府和社会对发展林下经济的宣传力度不足,很多农户都缺乏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新闻媒体来向农户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农户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发展林下经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建设优良的林下经济种苗基地。发展林下经济首先应当建设优良林下经济种苗基地,重视建设良种采穗圃和苗木快繁基地,开展标准化苗圃工程建设,对一些发展状况较好的苗圃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改造。要加强种苗生产和供应市场的监管工作,从而有效控制种和苗的盲目使用。此外,还要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和繁殖,提高良种壮苗的供应能力。

(3)建立林下经济林木的新技术体系。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同林下经济产品的种植也应当按照它们的生态习性来选择,才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对一些新品种的引种和栽培上,有自然和气候优势的地区应当及早开展林下经济新品种的引种栽培,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优良品种,并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强栽培管理,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鼓励农户参与,形成“企业+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的市场化发展模式。同时,还要鼓励有资金、有能力的农户大规模的种植,并进行深加工,以此来增加林下经济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林下经济产业的良性循环。

(4)完善林下经济管理机制。完善林下经济管理对于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完善林下经济管理机制。首先,相关执法部门应当对林下资源进行巡逻保护,防止他人私自进入林场采摘对林下资源造成破坏;其次,可以对国有林场实行转让承包制度,将林下资源的经营权有偿转让给国有林场内有管理能力的员工,从而确保林下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这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调动了林场员工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5)加大林下经济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林下经济资金的投入可以采取多个渠道,如银行信贷、抵押贷款等。还可以把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整合利用资金,如设施农业建设、苗木基地建设和花卉基地建设等。通过整合资金来促进林业的发展,从而使得农户增产增收。

(6)扩大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要想更好地发展林下经济就必须扩大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其重点在于增加项目、扩宽领域和扩展规模,形成一批具有带动性的林下经济发展的典型农户,为发展林下经济打好坚实的基础。例如,有的乡镇制定了林地增效、林农增收的目标,建立了以镇政府牵头的合作社,合理利用了林下土地资源积极发展林下食用菌,提高了林地生产力,使该镇走小农户大集体大基地的发展路子,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林下经济产业。

六、结语

林下经济可以很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发展国有林场林下经济是当前商洛地区林业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拓宽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它能够有效提高林地的有机含量,从而促进树木的快速生产,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作者单位为陕西省商南县双山林场)

参考文献

[1] 刘新波.发展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J].林业科技情报,2013(02).

[2] 于小飞,吴文玉,张东升,王晓敏.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J].林产工业,2012(04).

[3] 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林下经济模式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14(03).

[4] 曹盛国,王国卿,沈良伟.对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关系的认识[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04).

[5] 董乐平.由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变[N].延边日报,2011.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现阶段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当脆弱,虽然近几年通过努力,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删,然而立足于整体角度讲,还没有彻底遏制住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极大的危害,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所以,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进步的现在,现实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该如何解决和理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该如何认识、面对,是任何一个林业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1、当前林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状态

1.1森林资源结构缺乏合理性,单位面积蓄积量不大,林地利用率不高

首先,林分低龄化情况严重,林龄结构协调不足;其次,通过林业单位面积蓄积量上调查,世界平均量为114m3/hm2,全国为78.06m3/hm2,只占世界的68.5%,单位面积蓄积量非常低;再次,各林种比例现状非常令人失望,与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多种效益的要求大相径庭。具体表现在不断减少的森林资源总量,在分布上极其不平均,而且森林资源质量也不断降低,这些导致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产生,形成了心腹之患:频繁爆发的洪劳灾害,不断加剧的沙漠土地、时常爆发的干旱灾难、严重流失的水土。我国近50年来大涝平均每3a就出现一次。

1.2管理经营林业企业的方式不合理

首先,在灭荒问题上紧紧是在速度及数量上进行片面追求,而对判断和分析林木市场前景及培育目标缺乏应有的重视,出现严重的林种、树种趋同化情况;其次,对林木质量的提高重视不足,尤其没有把种苗及抚育工作列为重点。如今年开展的绿化造林工程,因短缺苗木,在施工过程中对苗木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是有什么就栽什么;再次,林木管理比较滞后,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经济效益不好,生态功能不断退化。

1.3林业基础建设薄弱

林业基础建设比较薄弱,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有了较大进展,然而立足于总体纵观全局,起步晚、底子薄、建设速度缓慢,现实情况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林业科研、教育体系,及林业信息建设体系。

2、保护生态环境德状况及问题

2.1大气污染极其严重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突出表现在城市环境质量极度下降,并向周边地区不断扩展,最为严重应以人口密集的工业地区。据了解我国1993年约有11.0万亿m3废气排放量,其中还没有涵盖乡镇企业。

2.2部分地区环境不断恶化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一个国家,在治理和保护环境中虽然取得了一些的成绩,然而因我国始终没有有效控制每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农林牧业的生产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土地与人口矛盾不断加剧。

3、导致环境恶化的因素

3.1快速增长的人口速度

虽然我国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但人口增长速度快且基数大,贫困乡村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使用日益紧张,以致农业人口出现无地可种的局面,向森林边缘地带迁移,使林地变为农地成为乡村穷人的生存之道,同样因人口增多使得城市中人们加剧了对各种木材的需求,导致林木持续减少。

3.2大量消耗资源

因具体工作中我们轻视生态效益,重点抓木材生产,没有以林木特点和自然规律为准则办事,加之我国还没有走出工农业经济发展中期,难以充分利用各种林业资源,而需要得各种原材料具有非常大数量,在技术又非常落后,导致现在消耗过量的林业资源,使得森林生产力无法跟上。

3.3轻视林业防护,只顾木材使用

经济和生态同步协调发展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对森林的经营方向任意改变,诸如平原农区,因奇缺烧柴,对林网不加限制的过度疏伐或过度采伐,使林带网出现缺口,农田林网的基本结构受到严重破坏,严重的地方还会出现强度择伐或实行砍伐水源林的毁林行为。

4、发展林业经济紧密结合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

4.1合理利用各项资源

遵循生态平衡的规律,以生态学原理为原则,实施保护性策略建设,调节和维护自然生态关系,合理、科学的经营环境。过去我们以单项经营管理自然资源为主,与整体经营管理方式相脱离,局限性极大。为了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就要坚持生态原则,以其为自然保护对策的根本。

4.2建立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补偿制度

以现阶段我国所处的历史时期讲,林业发展的根本性手段是林业补偿问题,而林业补偿是以补偿依据、补偿数量、补偿来源为其核心问题,社会是否承认林业补偿,直接决定林业补偿是否到位。林业补偿的效果是受林业补偿的大小所决定,要以“谁受益,谁负担”为原则。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正视目前我国百业待兴、资金不足,而环境资源林是一个耗资巨大的生态工程,如果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补偿机制需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4.3开源节流,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推动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首先,木材的节约代用和综合利用是其发展方向。加强培育森林资源,推动森林资源增长。开展好荒山荒地造林,对现有森林经营管好。抓好封山育林工作,因地制宜,积使森林面不断扩大。封山育林是与自然发展要求相符合的措施,具有见效快、投资少的特点,既能推动森林资源持续发展,又能有效保护林业资源;其次,挖掘木材潜力,科学调整采伐结构。

参考文献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第6篇

[关键词]烤烟产业化 存在问题 途径及措施

一、何谓烤烟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指的是微观农业产业化,而不是国民经济宏观理解上的三大产业一体化,也不是作为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创新的农业产业化。国家所支持鼓励的是微观层面上及企业组织层面上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稳定结合,在微观组织中实现以工补农,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展。

烤烟产业化不同于“三化生产”,更不等同于烟草生产专业化,其实和烤烟产业一体化在本质上是相似的。科学地讲,我国的烤烟产业化也不会有什么固定的、必然的要求和模式,而是要结合不同的生产实际,通过改革完善我国现行的“公司+农户”松散型烤烟生产体制,寻找出有效的经营机制来调节并稳定烟草企业、地方政府、烟农之间分散的关系,变不同的经济实体为一种利益一致的紧密结合体,最终实现烟农增加收入,烟草公司获得稳定的商品资源和利润,地方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烟厂获得优质、适用的原料,最终达到行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二、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首先,生产水平低,整体素质差,可用性不强的痼疾难以有效根除,同时落后的农业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形成了分散种植、小户种植的局面,限制了规模种植、规模经营及专业化生产、机械化耕作的实施。此外,政府的干预、地方的分割、地方专卖,限制了大流通大市场的发育,必然会限制烤烟专业化的范围和深度。烤烟产业化经营尽管面临着许多困难。具体如下:一是烤烟生产发展机制不键全。二是企业与地方政府意见不统一,各求其利,生产不管销售,销售不问生产,长期的两张皮现象制约着烤烟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三是品种单一老化,病虫害严重。品种自繁自育,品质严重老化退化,染病率逐年上升。可供烟农选择的优良品种很少,这些因素也就自然影响了烤烟产量和质量的提升。

三、实现烤烟产业化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1.实现烤烟产业化的基本途径。一直以来,“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客观上决定了烟农、烟厂、烟草公司作为烟草商品生产经营的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相互存在着一定的经济联系,任何一方存在问题,都将最终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但是,这种利益结合体是松散型的,随时都会被市场的变化所打破。长期以来烤烟生产陷入了起落相间的怪圈。与此同时,烟厂和公司、公司和烟农、公司与政府之间的利益与冲突长期并存,有时甚至难以调和,为此每年从中央到地方都会出台各种手段和措施调和其矛盾,暂缓冲突的暴发,然而均为权宜之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看来,采用基地形式进行烤烟产业化的运作,乃是其治本措施。(1)表现形式主要是烟叶基地化,指烟草工业企业以稳定原料供应、提高产品竞争力为目标,选择烟叶生产适宜地区建立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稳定原料供应基地,是烤烟产业化的核心。基地化是烟草工业企业稳定改善烟叶配方,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先决条件;是促使商业企业履行自己的义务,确保烟叶生产的全程服务;是稳定烟农种植、协调工农商关系行之有效的手段;是宏观调控烟叶生产适应卷烟生产需要,贯彻烟叶生产“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方针的微观基础。(2)运作模式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车间化模式;协议化模式;伙伴化模式;此外,还有采购模式,它是市场化高度发达国家烟草原料经营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其适用对象,随着烟草行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大型化、跨地区烟草集团的组建,将把烤烟产业化的实现寄托于车间模式的运作上。

2.实现烤烟产业化的基本措施。实现烤烟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优化结构布局,注重规模发展,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求效益。具体对策措施如下:(1)依靠科技,增加投入,提高烟叶质量。要和乡镇紧密协作,共同实施科技兴烟三大工程。实施土壤肥料工程;土壤是烤烟生长的基本生态环境,将土壤由微碱性改良为适宜烤烟生产的中性偏酸性。同时积极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坚持以施基肥为主,叶面喷肥和灌溉追肥为辅,有机肥和生物微肥配合使用;实施病虫害防治工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把规范生产与化学药物防治有机结合起来;实施质量管理工程。在生产管理全过程,要突出落实“”措施,一是严把种子关,科学培育壮育;二是改良土壤,科学施肥;三是科学适时移栽;四是及时中耕除草;五是病虫害防治要切实到位;六是适时浇水灌溉;七是加强烟株管理,合理控制留叶数; 八是严把成熟采收关和科学烘烤技术。(2)进一步理顺县乡两级政府烟草企业的工作关系。为了确保烤烟产业的健康发展,并使其能够在国家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要进一步加强县直烟草生产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理顺与烟草企业的工作关系,建立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减少生产与收购中的“两张皮”现象。一是与烟农签订种植合同时,要有明确的最低保护价格,引导农民逐步进入烟草市场;二是要按质论价,确保各收购站与周边地区价格基本平衡,按合同应收尽收。尽快消除烟农对烟草收购部门的抵触情绪,避免坑农、伤农事件的发生。(3)合理规划烤烟生产布局,实行适度规模种植。多年的经验证明,区域化、适度规模种植便于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有利于烤烟生产整体管理水平提高。要科学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坚持满足经济发展对烤烟产量、质量的要求和适当集中的原则,实现三个转移,即向种植适宜区转移,向科技水平较高的乡村转移,向有种烟技术、劳力多的专业户转移。抓好基础建设,不搞平均摊派,实现农户种植烤烟专业化。

四、结语

总之,发展烤烟生产是群众增收、财政增长的短平快项目,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烤烟已初步成为农村经济一大支柱产业。而任何一个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都要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振兴烤烟产业,解决好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我国烤烟产业化经营尽管面临着许多困难,但它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前景是不容置疑的。它不仅会给我们带来微观的当前的利益,而且也必将给烟草业带来长远发展的契机。 只要坚持改革,坚持从历史的高度,从长远利益出发对待这些问题,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烤烟经营上真正意义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汪民.农业经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

[2]李谦.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1998 ,(12).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第7篇

孙丽金的创业计划详实完备,她整理的客户相关问题多达50多页,她选择的创业项目有着近8年的实践考量。作为农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孙丽金计划通过电子商务、开设实体专卖店等方式在全国销售平欧榛子,眼下困扰她的不是卖不动榛子,而是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由于平欧榛子质量比较高,往往榛子一结果,在本溪市内或通过展销会就销售一空。

孙丽金规划建立1.3万亩的榛子园,“有足够的产量后我才能开发电子商务或国外市场等其他销售渠道,目前平欧榛子市场供不应求,我希望未来能成为榛子领域的运营商。”

孙丽金的父亲是个务农能手,曾承包果园,建过花卉大棚,但后来创建的“花圃”一度陷入困境。而孙丽金一个偶然的发现,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结束中考的夏天,孙丽金到沈阳苏家屯的大舅家串门,发现有片大榛子园,这是经济林研究所一位专家搞的新品种试验田。那是孙丽金头次听说“中国平欧杂交大榛子”,也头回见到这么大个头的榛子,孙丽金像找到宝贝一样兴奋。她想,平时在山里采的野生榛子一斤还能卖到十几元,这么大的榛子价格是不是更高呢?要是能在大田里成活,家里就不会受穷了,爸爸也不用为地里的苗木卖不出去发愁了。

回到家,她把好消息告诉了父母,第二年春天,千棵大榛子苗栽进她家门前的5亩地里,几年间,通过不断扩大投入,孙丽金家的榛子种植渐成规模。

2007年,孙丽金到沈阳农业大学就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她做了大榛子推广网页,并收集与大榛子产品产业相关的信息,每年的农展会、农博会、林业会,孙丽金都会参加。展会里有专门展示特色农业项目的平台,一次展会上她打印了100张自家大榛子苗木、产果情况的宣传单,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陆续接到了一些咨询电话,从此她开始正式向外推广榛子树苗。此后,每次参加展会,她都带着一箱样品、一箱宣传资料前往。

2010年4月,沈阳农业大学举办第七届“挑战杯”创业大赛,孙丽金以“本溪县三阳大果榛子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创业计划参赛,将她的团队命名为“美梦成榛”,并获得冠军。

赛后,孙丽金立即着手成立合作社,把参赛时撰写的策划书变成现实。她找到平时一些要好的同学,邀请他们加入。当时,尽管大家认为这是个好项目,但是没人愿意参加。他们大多认为:“从农村考到城市里的大学,毕业后无论如何不能再回农村。”一个同学的一句话更是深深刺痛了孙丽金的心:“农民的素质太低,回去后你根本找不到适合自己素质层次的社交圈子,在城里过得再不好也比待在农村强。”

孙丽金利用暑假时间找到一批曾买过家里苗木并获益的老客户,和他们讲参加合作社的好处、发展的规划和前景。经过多方奔走,有5户农民愿意加入,再加上自己家,符合法律规定的成立合作社的最低户数。2011年1月22日,“本溪县三阳大果榛子专业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孙丽金任理事长。

她把自家成功试验的经验传授给社员,加上合作社的政策、成本、信息以及规避市场风险等优势,到了秋后社员每亩地赚的比其他大榛子种植户多得多,吸引了更多农户加入。榛子园需栽苗、施肥、除草、采收榛子、起苗捆苗,用工量很大,为当地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一个普通农妇干一夏天的活儿就可以赚1万多元,比其一年水田旱田的收成加起来都要多。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都回来了,他们都对孙丽金和她的项目心存感激。

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的野生山榛子学名平榛,味道好,但个头比较小,而欧榛主要分布于欧洲、美国等,就是市面上俗称的美国大榛子,但这种美国榛子味道一般,吃多了还容易头晕。“混血”平欧大榛子,以平榛为母本,以欧榛为父本,通过种间远缘杂交而选育出,产量高、果实大、味道香、抗寒性强。

孙丽金合作社的一个农户算了一笔账,平欧大榛子在结果之前,每亩地买苗需投入近1000元,40亩地是4万元,前4年,施肥人工维护等费用需近8万元,租地还需要一部分费用。第5年榛子结果时,40亩地能结两万斤榛子,按最低标准每斤20元左右售出,当年能收益40万元即可回本,此后每年都会收益至少40万元。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第8篇

一、努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学校的知名度是吸引考生报考,扩大生源和提高招生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的知名度越高,考生报考的人数,尤其是高素质考生的报考人数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招生的质量。

学校的知名度除了取决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外,还取决于学校现实的办学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北京林业大学虽然是林科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大学,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所以林学为主导的单科性大学,学校的知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近几年,我校抓住了教育大发展的机会,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在全国林业院校中率先进入研究生院的行列;2001年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得到了扩大,招生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1983年以前,我校每年招收科学学位研究生不足20人,但1999年上升为163人,2003年高达900人。仅1999年至2003年间的招生人数就扩大了5倍。以前报考我校的生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本校和其他农林院校的毕业生。近年来,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全国其他综合大学的考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生源扩大,招生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

严把培养质量,是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提高学校招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各个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研究生生源竞争激烈,如果在报名条件、入学考试、录取及其后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的要求上比较严格,将会影响本校的生源。但我们的体会是,只有严把学生入学和培养质量关,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学校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质的考生。些学校,只为盲目扩大生源,降低入学门槛和培养标准,短时期内达到了扩大招生规模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却损害了学校的声誉,长期下去,考生和社会最终会摈弃这些学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真正能学到知识,增长能力,顺利地成为生产和科研上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大量吸引高素质的考生报考,最终提高本校研究生的质量,实现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校通过硕士生提前攻博、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资助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建立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制度、建立优秀论文激励机制、资助出版优秀博士论文等措施,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的质量。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是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块试金石,目前我校已有森林培育学科和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两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林业院校唯此一家,在全国农林院校中并列第二,在全国大学中排名并列第八。2002年1月参加北京市研究生英语学位统一考试,我校硕士生的一次通过率达到62.3%,博士生达到41.6%,已进入北京市高校先进行列。

三、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

研究生的培养和本科生不同,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企业和教学科研单位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一名硕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9000元,3年需要2.7万元;一名博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1.1万元,3年需要3.3万元。林业科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主要研究的对象树木和森林生长周期长,进行科学研究环境艰苦、工作量大,需要的科研经费较多。因此,林业高等院校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就必须拥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一部分导师的研究经费明显不足,使正常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无法落实。因此,我校要求研究生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在积极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和各类国家科技项目的同时,加强和地方及社会上各单位的横向科研合作,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

我校研究生院除了配合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广开各类科研项目的申请门路外,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研究生培养基金,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资助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科研经费不足的学生。2001年资助33人,投资13万元;2002年资助53人,投资20万元;2003年资助70人,投资25万元。我校计划在多方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资助人数每年增加20%,资助金额每年增加25%,加大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

四、对专业学位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一种新型的学位类型。与林学及相关科学硕士学位相比,农业推广硕士(林科)专业学位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应用,为林业技术推广和林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为保证招生质量,我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严格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按照国务院学位办下达的当年录取限额,根据考生入学考试的总成绩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对拟录取人员进行复试,复试着重考查考生从事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的潜在素质、岗位经历和业绩。为了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上的优秀人才倾斜,保证符合招生条件的优秀在职人员有更多的入学机会,真正达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目的,对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或获得一定级别奖励的基层单位业务骨干,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取。在培养方面,针对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注重应用的特点,我校在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浙江、广西、山东、山西、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区建立了教学实习点,许多应用性和现场性强的课程均在教学实习点进行。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和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先进性。上述措施的实施,使我校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在林业生产单位和社会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随着学校声誉的提高,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稳步增加,近年来的招生人数一直居全国农林院校的第2位,生源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保证。

五、就业状况对学科招生质量的影响

一个专业的就业率和考生的报考数量和质量是呈正比的。如果某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显著增加,招生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反之,如果一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长期偏低或就业前景不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减少,招生质量也会相应下降。

我校研究生的招生,在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及对国计民生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基础作用的学科专业外,在国家招生计划允许的范围内,向那些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的学科和专业倾斜。例如,我校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林业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近年来的招生和就业均很好,生源质量较高。我校已有计划地提高这些专业的招生比例,将研究生的扩招名额适度地向这些学科倾斜。

六、积极有效的宣传

有的放矢,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针对考生的各种问题,解疑释惑,对学生的报考和招生质量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的力度,相应的科学研究项目大量增加,林业战线上对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林业科学的高级科技人才大有用武之地。林业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单位,应结合当前这一大好形势,在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中广为宣传,积极引导高素质的考生投身到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来。

1999年以来,我校在研究生招生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国建立了10余个招生基地,派专人在全国不同地区进行了数十次招生宣传,宣传地区的研究生报考和录取人数明显增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招生信息或在影响面广的报纸等媒体上进行招生宣传。我校每年举办2次咨询会,深入到院系学生中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引导和促使一批素质较高的应届毕业生报考本校研究生。

七、软硬件条件的良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