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打篮球的体会与感受

打篮球的体会与感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打篮球的体会与感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打篮球的体会与感受范文第1篇

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想真正合理地处理好学生的日常教学和常规管理问题,必须把“爱心”放在首位,用“爱心”这把钥匙打开学生“心灵”这把锁。

一、创设一个互信﹑互助﹑团结的班集体,让学生感受

我们学校进行的是教师循环教学。每当我把新生接到手,成立起新的班级,总要面临学生之间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同学之间的关系相处不融洽、不善于相互交往、合作有困难等等。学生给人的感觉往往缺乏热情、缺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欢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或者爱发脾气、骂人等等。这种状态是学生产生烦恼、抑郁、胆怯、厌学等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之一。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学生家庭条件都较好,而且备受父母宠爱。他们自我意识很强,好表现也很自尊,心里想得更多的是自己,不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更没有学会如何去关爱他人,从心里强烈要求得到教师的尊重、同学的敬佩。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判断能力不强,对自己的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往往是自我评价过高,缺乏自知之明,甚至妄自尊大。结果一遇到挫折,就迅速出现自我否定的现象,陷入自卑的泥潭,甚至走向极端。但他们也有自身的长处,在日常生活中喜欢结交朋友,重“义气”,喜欢结成松散的小团体,以提高自己的归属感,满足自己的自尊心,有时候,他们宁可相信同伴而不愿听大人的话。在这种矛盾而又敏感的心理状态下,如果构建出一个互信、互助、团结的班级环境一定有助于学生之间形成乐观、积极、向上、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你行我也行”的健康心理状态,让学生对自己的价值有着恰当的理解,爱戴自己,也相信别人,从根本上消除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高傲与自卑并存的心理矛盾,融洽同学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

对于互信﹑互助﹑团结的班集体的构建要把握时机、讲究策略。每当这一时节的课间,我总会领着同学们一起做一些有益的游戏,让他们体会出集体的快乐;每当体育课,我总会领着同学们与其他班打一打篮球,不上场的同学让班干部组织观看,每当赢的时候让全体同学都体会到荣誉感。课堂上,我时常找很难相互接近的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让他们相互找优点,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别人身上也有长处、别人身上也有高于自己的地方。自习课上,发现哪个同学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不予解答,而是请和他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和他平时相处不融洽的同学帮他解决,让他感受到帮助的温暖……通过一系列微乎其微的小事,让所有的同学都融入到班集体,都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一员,这样,一个互信、互助、团结的班集体就形成了。

二、形成默契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会爱

1、要尊重理解学生。教育家爱默森说过一句话: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苏格拉底说过:“人有了人格的自尊,必不甘堕为禽兽,而品格也必然提高。”所以保护、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必须记取的。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一名学习好的同学告诉我他新买的一支钢笔不见了,到处都找遍就是找不见,肯定是出“贼”了。东西虽不贵重,但是班级不能形成这样的风气。课间,我留在班级没有走,用心观察着每个同学。有几名同学的神态让我感到异常,他们显得非常殷勤,并且总是偷偷地用眼睛看我。我找了个因由让其中的一名同学跟我去教研组,我把那个同学叫到了我身边,给他讲故事。一个,两个,第三个还没有讲完,他忍不住了,开口说出了他们几个同学拿钢笔的缘由,主要是想让丢钢笔的同学在同学面前出一个丑,不要自高自大。我想了一个合适的办法把钢笔还给了那个同学,并且在两天内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分别与丢钢笔和偷钢笔的同学谈了谈心,在全班谁也不知情的情况下我把这件事处理好了。过后,拿钢笔的同学因为别的同学都不知道,没有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对我非常感激,丢钢笔的同学因为自己的东西找到了对我也非常佩服,同时,他们逐渐向友好接近,走得还很亲密。

打篮球的体会与感受范文第2篇

上课铃响后6分钟,初二学生秦某气喘吁吁地“撞”开了教室门,有些惊慌地缩退到门后的墙角边。语文教师刘健(化名)闻声停止了黑板书写,大声朝着秦某说:“谁让你进来的,给我出去!”秦某双手护着藏在身后的篮球,没有理睬。“出去!”刘老师一边说一边把秦某推到了门外。正准备转身回讲台时,被秦某推开的教室门碰了一下。刘老师很生气:“你想干什么。出去,写1000字检讨再进来。”说着连拖带拉地再次把秦某推到了教室外,接着讲自己的课了。

秦某被赶出教室后没有写检讨,而是准备独自到操场打篮球。可能是情绪比较激动,秦某下楼梯时不慎摔倒,经医生诊断为右脚踝骨骨折。秦某父亲认为,孩子是在校园受伤的,而且是因为被老师赶出教室造成的。因此,要求刘老师当面向秦某道歉,并赔偿医疗费、营养费等。

案例留下的不只是受伤的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是我们的教育。然而,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正确地面对教育教学的某些不和谐因素,如何使自己的教育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如何让学生得到最有价值的引导和感悟呢?

一、拥有平常心,学会冷处理

功利化的时代,恐怕连我们的教师也不能免俗并置身事外。教师是人,有自己的生活,有快乐的,也有郁闷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从容地执教,让自己的工作有起色,让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充满阳光,也让学生受到浸染,成为性格和谐、心理健康的孩子,从而使我们的教育生活洋溢着愉悦的气息。

如果教师能先冷却处理,也许会是另一番景象。如课后与学生交流,询问为什么会迟到,通过引导使其明白即使再喜欢篮球,但也不能忘记自己是学生的本质……真诚的互动,也许真能获得阳光一片。同时,教师更要学会情绪管理,一个情绪化的教师很难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很难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一要学会解读自己的情绪本色。并在正确理解情绪、体察接纳自身真实情绪的基础上,学习必要的调控情绪的有效方法与技巧,使自己成为一个理智的教师,让“平和、仁爱、喜悦”等正面情绪成为工作、生活的基调,使自己更趋平和,工作更具灵性。二要学会适度地放松自己。生活不可能尽善尽美,教育教学同样也是跌宕起伏,其中喜怒哀乐,就需要教师的理智掌控。面对诸如职称、荣誉等不如意的事,要学会用中庸的思想去把握,“我不如人,还有人不如我”,这样的心态必定会让自己走出急躁,远离极端。“今年不行,好好努力,明年也许会更好”,用这样的心态坦然面对现实,也许真会收获无限的精彩。因为这留给人的是大度、宽容和豁达,是一个值得信赖、值得推崇的君子所为。

二、拥有爱心,学会巧宣泄

在学校极其复杂的关系中,最宝贵的东西是教师的信念。为此,教师要拥有一颗真诚心、一颗爱心,学会从大爱的视角去审视工作,把握学生的变化。同样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有的教师感到郁闷、彷徨,单调、疲惫、空虚时刻控制着他,让他们难以释怀,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懑,他们苦恼着、纠结着;而有的教师却感到快乐、美满,充实、丰富、幸福成为生活工作的主旋律。个中差异,窃以为是否把教育看成事业,是否拥有无私的爱心是极其重要的分水岭。教育工作事关育人,不是具体财富值的体现,一旦我们把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看成工作的第一要务,我们就会由心底涌出职业的幸福与自豪;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当我们拥有这样的心境,不良情绪必定无处藏身。

不良情绪如影随形地伴生在教育的生活中,学会解剖它就是会使我们能够科学地理顺关系,正确地施教,使原本单调的教育教学变成享受,变成成就学生与成就自我的双重辉煌。首先学会认清触发点,克制不良情绪的爆发。面对学生顶撞、拖拉作业、恶作剧、生活不如意、领导不理解等问题的触发点时,教师要善于梳理自己的情绪,最大限度地绕开正面,给自己思考和缓冲的机会,同时,利用喝一杯水、听一首舒缓的歌曲、和同事叙说一番等,让自己走出暂时的急躁,走出无名的愤怒,从而走进另一番天地,让工作与生活进入到一个更富情趣的天地。其次学会选择爆发点,让郁闷化为无形。不良的情绪需要宣泄,这是保证我们健康的需要,但我们要把握准时机和场合,切不可将学生作为郁闷和不满的对象,那是大错特错的事情,也不能将此带入到家庭生活中去,因为那里是生活栖息的港湾。怎么办?只要不断学习,以提升自己的智慧、修养、自我调控的能力。学会与别人真诚沟通,学会从琴棋书画中寻觅自我释放的天空。不要抱怨世事不公,而应坦然面对;不是怀才不遇,而是你还不是真正的金子;不要仇视一切,而要宽容处事……如果你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又会是什么样的情绪呢?“有一天,刘老师高兴地走进教室,却发现黑板上贴了一幅漫画,画的正是他自己,而且把他的缺点夸张得淋漓尽致。”作为教师,你该如何处理这种“挑衅”。个人拙见:把学生的“报复”看成一种才艺的展示,先自我欣赏一番,并自言自语“你们别说,还真有点像,我长这么大,还没人给我画过肖像呢。我要把这幅画留个纪念,作者要是不介意的话,下课给我签个名……”再利用合适的时机组织一次关于尊重和友爱的讨论,这些会比当堂咆哮更具教育魅力,学生会从心底里尊重你,敬佩你,这样的事情恐怕永远再不会发生。

教师的心理会受到外界的干扰,特别是来自于学生层面的影响。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的智慧,超乎常人的韧性。一旦不良情绪抬头,冲突和偶发事件就很难避免,案例中教师的处理可见科学地运用教育机制的价值,它避免了师生冲突,给全体学生一种安全的时空,也给自己寻觅到一种解脱的机会,最终还诱使学生主动承认了错误,并发展了学生的特长,可谓一举多得。

生活是由一系列的琐屑小事构成的,这些琐屑小事循环往复,就像西西弗斯推石上山一样,教师需要的就是不断地去面对它、适应它,不要把它看成苦役,更不要看成负担,而是从容地应对着,用自己的真情和智慧化解种种不适,并努力使之成为教育的契机,成为成就自己事业的催化剂。当下社会的格局,使我们很多教师越来越感到无法支配自己的身体,驾驭自己的欲望,导引自己的思想,自我感受是教师的脆弱、苦闷。为此,我们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善于学习,善于沟通,善于思考,从不利的局面中寻找适合自己的那方净土。教师的疲惫与劳累不是工作强度或工作难度所带来的,更多的是自我怀疑、焦虑等消极情绪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应面对现实,不要攀比物质的多寡,因为教师这份职业更多的奉献,是无私的奉献。

打篮球的体会与感受范文第3篇

其实生物是一门颇具特色的学科,不仅以实验为基础,而且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密切地与生物学相联系。如当前的热点话题——前期的猪流感后期被定为甲型H1N1流感与生物学就密不可分。在前沿科学中,如克隆、DNA指纹技术、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等等也与生物学科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想在生物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需要我们教师积极地去想一些办法。那么下面我就把我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来同各位同行进行一下交流,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生物这门学科呢?

一、首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爱

要想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每个教师有每个教师的特点和特长,根据时代的不同,学生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但是总的来说,要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了解他们感知他们,这样学生才会与你沟通,与你探讨。通常语文老师很受尊敬,因为语文老师文字功底深厚,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那么一个生物老师要想让学生尊敬,也要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底蕴,加强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拓展。因为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学生会突然地问一些稀奇古怪的生物问题,比如我的学生就问过我:为什么青香蕉不甜,而放了几天黄了就会甜?为什么虾和蟹被加热后会变成红色?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帮学生解决,如果一个老师不懂,可能就会说:“课外的问什么,老老实实把课内的弄懂就行了。”那么,这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摧毁他们的学习兴致。

除了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之外,我们生物老师还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人格影响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这样才会对你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反,一个教师如果文化知识欠缺,思想品质俗陋,那么只会影响你的教师形象,只会招来白眼和唾弃,试问学生又怎么会喜欢你、喜欢你的学科呢?

二、其次要树立教师的威信,调动学生的情绪

在你得到学生喜爱的同时,还要知道教师在学生们中的威信也是必须要建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学生的配合,这是尤为重要的,而学生肯不肯配合老师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信不信任教师,因此要想较好地调动学生,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树立较高的威信。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这个意识,然后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自我包装和推销,将自己辉煌地介绍给学生;

2.上好第一节课,争取第一印象;

3.任何时候跟学生说话无论眼神、表情、语气和身体动作都要充满自信和果敢,要给学生肯定唯一的回答,不能模棱两可,犹豫不决;

4.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说到底教师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征服学生;

5.借助他人来树立自己的威信,通过领导、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甚至是高年级学生的介绍和赞扬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当老师通过努力获得了学生的信服,他们的情绪和学习自然会被老师调动起来。

三、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要注重课堂上导言设计,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注重课堂上的导课。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导言,创设吸引学生眼球的情境和氛围。

上课开始,教师应富有激情地应用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激励语言开课,它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便于他们的大脑皮层迅速建立起兴奋的连接点,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与此同时,还应适当设置悬念来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通过这样创设愉快的课堂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转贴于 (二)增加课堂上教师语言的趣味性

富有幽默的人去到哪里都会欢迎,幽默的老师也一样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甚至课前会个个精神抖擞,躯干挺直,目光注视着你进入教室授课。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幽默风趣的潜质,然而据于生物学科的这种特性,增加课堂的一些趣味性,我们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在讲到无氧呼吸产物时,我这样浮夸荒诞地说:“我们的同学有的很喜欢打篮球,在球场上带个球,左闪右闪,投一个中一个,投两个中三个,表现非常神通,但第二天,不好了——残废了(学生大笑),因为全身肌肉疼痛,为什么呢?(产物是乳酸)”。

(三)注重课堂上实验教学的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生物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等等。例如观察洋葱上表皮细胞和动物的口腔上皮细胞(用显微镜)、观察鱼的尾鳍(用显微镜)、探究种子的成分、鲫鱼的解剖等等这些实验,学生通过这些适当的实验可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又可以促使学生对生物学的喜爱。

当然,如果想让生物实验教学达到我们预想的目的,教师就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实验规则和技能的养成教育,精心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项目,规范教师淙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各项工作,使其达到目的提高学生兴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四)适当地运用多媒体等形式授课

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学生求知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从量变飞跃为质变。生物课传统授课方法的不足,便是无法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认识,而多媒体课件则因为它的内容浓缩、容量极大,把课本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使生物知识变“活”了,生物课不再像一潭死水,真正地体现出生物这一学科的特点。因而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在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再适时地加以讲解点拨,可以促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了解事物现象到认识事物本质,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生物教材中许多知识不仅繁琐而且抽象,由于受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的限制,这些知识往往成了教学的难点,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化难为易,删繁就简。但是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设计成多媒体教学,因此要适时适量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另外切忌将课件做得过于花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四、教师在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充满激情和爱心

打篮球的体会与感受范文第4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92、93、94页“统计”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环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总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课前预设】

创设情境:如图1,在期末考试中,小张、小王、小李都取得了100分的好成绩,姚老师有6颗糖果,决定奖励给这三位同学……

[小张 小王 小李]

图1

预设目的:让学生发现出这种分发不公平,并追问“如果你是小张,你会怎么做?”通过活动将小张的一颗糖移给小王,让学生初步体会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将每个人的糖分得一样多,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下铺垫。

【教学过程】

“学会”阶段

师:在一节体育课上,男生和女生正在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0次,看谁套得多,这是他们的比赛成绩的统计图,从图2上,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出场的是谁?

生:男生出场的是李晓刚,女生出场的是吴燕。

师:他们分别套中了几个?

生:李晓刚套中了6个,吴燕套中了10个。

师:这一轮比赛中,这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生:女生。

师:男同学不用着急,比赛还在继续,看,他们又请来了几名帮手,男生这次请来了两名帮手,他们分别是张明和王宇,他们分别套中几个呢?

生:张明套中了9个,王宇套中了7个。

师:再来看看女生组,她们请来了刘晓娟和史敏敏,这两位女生分别套中几个呢?

生:4个和7个。

师:观察统计图,比赛进行到现在,男生和女生,谁套得比较准一些?

生1:男生准。

生2:男生准。

生3:男生准。

师:怎么都觉得是男生准一些呢?你们比较的是什么?

生:总数。

小结:恩,跟我想到一块儿去了,现在男生组和女生组各有3个人参加比赛,比较个人的成绩就不太合适了,我们要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通过比较他们套中的总个数,来判断谁套得更准一些。谁来列式算一算,男生套中多少个,女生呢?

生:男生6+9+7+6=28(个),女生10+4+7+5+4=30(个)

【设计意图:分层次地呈现出教材所给的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使课堂教学条理更加清晰合理,先设计一男一女套圈成绩的比较,让学生容易上手,在过渡到3V3的比较中,学生稍动脑筋,就会知道比较“总数”的方法,通过解决这两道“简单”的问题,带领学生复习统计知识的同时为其建立学好下面知识的信心。】

师:现在男生组扳回一局,但是比赛还没有结束,瞧!所有的运动员都到齐了,观察统计图,现在你觉得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1:我觉得女生套得准,因为男生总共套中了28个,女生总共套中了30个,所以女生套得准。

师:嗯,你比较的是总数。你们同意她的观点吗?

生2:我不同意,现在女生比男生多一个人,这样比不公平。

师:哦,你注意到了现在男女生的人数不同,男生有(齐声:4人),女生有(齐声:5人),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嗯,有道理!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比呢?

生2:让男生再加入一个选手。

师:好办法!男生再加入一个选手,男生双方就都是5位选手了,这样就可以比总数了,这个方法可以,但是,现在,姚老师就是想让4位男生和5位女生比,不是比哪一方套得多,而是比哪一方套得准,该比什么呢?

生3:我比较他们平均每个人套中的个数。

师:说得太好了!他刚才那句话中有一个词说得非常好,你们知道是哪个词吗?

生(齐声):平均。

小结:对!就是“平均”。(板书:平均)现在两边的人数不一样,比较总数就变得不公平了,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比较平均每个人套中的个数,这样既考虑到了总数,又考虑到了人数,真是一个两全齐美的好办法,对于想出这样好办法的同学,我觉得应该用掌声来鼓励一下。

【设计意图:在有了比较“总数”的铺垫之后,将整个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和盘托出,给学生制造出一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人数4V5的时候,再比较总数,不公平了,该怎么比呢?如果说之前的比较个人成绩属于“学生从哪里来”,比较3个人的总成绩属于“学生现在在哪里”,那么现在所需要用到的知识便是“学生要到哪里去”了,一些有生活经验的学生就会知道,可以比较平均每个人套中的个数,在这里,教师并不将“新知”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让他们将自己所知道的发掘出来。】

师:下面老师就要来瞧瞧谁的眼力好,你能从这幅图中,看出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吗?

生:7个。

师:你怎么这么快就看出来了,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吗?

生:我将张明的两个分给李晓刚和陈晓杰,这样看上去每个人都套中了7个。

师:为什么要去移张明的呢?(因为他最多),为什么要移给李小刚和陈小杰呢?(因为他们最少),像刚才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方法就叫做“移多补少”(板书),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男生每人看上去都套中了多少个?

生:7个。

师:这里的7,我们就把他称为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是7,是不是说明每人男生都正好套中了7个呢?

生(齐声):不是。

师:这里有没有套中个数比7个多的男生?(有,是张明)有没有套中个数比7个少的男生?(有,是李晓钢和陈晓杰),还有一个?(王宇套中的个数正好是7个)

师:同学们,平均数是7,并不是具体指某一个人套中了7个,而是代表了平均每个男生套中了7个,它可以很好地反映出男生的整体水平。

师:哦,原来啊男生的整体水平是平均每个人可以套中7个,用刚才的方法,你能看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吗?先请几个同学来估一估。

生1:6个。

生2:5个。

生3:6个。

生4:7个。

师:同学估计的都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面,有人估计是5人,有人估计是6人,有人估计是7人,那有没有估计是10个的?

生:不可能!

师:你能用“移多补少”的思路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不可能吗?

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因为10是套中的最多的个数,等会儿它肯定要移走一部分去补给少的。

师:那有没有可能是4个?

生(齐声):不可能!

师:为什么也不可能是4呢?

生:因为4是这里面最小的数,等会儿肯定有多的数会补给它,到时候就一定会比4多了。

师:真了不起,在这里,4是这组数据中最小的,10是这组数据中最大的数,也就是说,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会在哪两个数之间?

生:最小数与最大数之间!

师:嗯!看来刚才同学的估计都是有道理的,现在谁看出来应该怎么移了吗?

生:将吴燕的两个移给刘晓娟,两个移给沈明芳,再将史敏敏的一个移给孙芸,如图3所示。

师:其实,移的方法还有很多种,但我们抓住一个原则,就是把多的移给少的,从而使得他们每个人套中的个数看上去都一样多,现在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女生套圈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6个。

师:这里的6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了男女生各自套圈的平均数,男生的整体水平是平均每个人能套中7个,女生的整体水平是平均每个人能套中6个,哪一方套得更准一些?(男生)我们是通过比较平均数判断出来的,除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以外,你还有其他方法来得到平均数吗?先来说说男生的套圈平均数。

生:我是用算的方法。6+9+7+6=28(cm),28÷4=7(cm)。

师:老师看到,你在第一步里,把所有的数据都加了起来,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求出男生套圈的总个数。

师:哦,那为什么又要拿总个数除以4个呢?

生:因为有4个男生,就是平均分成4份。

师:说得真好,先求出套圈的总个数,再除以总人数,我们就可以求出平均每个男生套中的个数,从而找到平均数。在这里,我们先求和,再平均分,这种方法叫做“求和均分”。(板书:求和均分)

师:我们用“求和均分”的方法得出的答案也是7,和我们用“移多补少”方法得到的男生套圈平均数(齐声:相同),说明这种方法也是真实可行的,这里的7是哪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呢?

生:6,9,7,6。

师:对,是6,9,7,6这4个数的平均数,谁能用“求和均分”的方法来算一算女生套圈的平均数?

生:10+4+7+5+4=30(cm),30÷5=6(cm)。

师:也请你来说说看第一步的意思?

生:先算出女生套圈个数的总和。

师:这里为什么要除以5了呢?

生:因为有5个女生,所以要除以5。

师:先算出女生套圈的总和,再平均分给5个女生,每个女生就平均套中了6个,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的。

师:这里的6又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生:10,4,7,5,4。

师:我们来看这两组算式,无论是在求男生平均数,还是在求女生平均数的时候,我们都是先求的什么?

生:他们套圈的总数?

师:我们可以将它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求总数”,那求了总数之后,我们又做了什么呢?

生:有多少个人,就把总数分成多少份。

师:也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平均分”,现在谁能看着老师的提示,完整地来说一说,在用“求和均分”方法计算平均数的时候,我们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生:在用“求和均分”方法计算平均数的时候,我们要先求总数,再平均分?

【设计意图:本节课学习两种方法来得到平均数,按照儿童认知是从形象到抽象的发展规律,教师先引导学生掌握“移多补少”的方法,通过数形结合的教学,让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学习“求和均分”的方法时,着重让学生知道我们应该先做什么(先求和),再做什么(平均数),要体现出数学的严谨和逻辑性。在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数的过程中,让学生先估计的目的是使其明白平均数是有一定范围的,教学并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知道平均数和求出平均数的方法,通过对方法的思想以及平均数概念的深刻挖掘,让学生发现平均数的一些特点,乃是从”学会“到”会学’的过渡。】

师:回顾一下刚才的套圈比赛,在参赛人数不同的时候,比总数的办法就显得不合适了,为了公平起见,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比较?(平均数)的办法来判断出谁套的准?那我们是用哪些方法来找到平均数的呢?

生(齐声):“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

师:有两种方法,你们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生:“意见不统一。”

“会学”阶段

师:大家都别争了,请看这道题目(图4),“3个笔筒里各有一些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谁已经知道这道题目的答案是多少了?

[3个笔筒里各有一些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6枝 7枝 8枝]

生:6枝。

师:你怎么这么快就看出答案来了,你用得什么方法?

生:移多补少。

师:那你是怎么移的?

生:我把中间笔筒里的一枝笔移给最后一个笔筒,这样,每个笔筒里就有6枝笔了。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课件演示),有人用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用的是先合后分的方法:6+7+5=18(枝),18÷3=6(枝)

师:在这道题目里,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

生:移多补少。

师:对!用这样方法可以更快更便捷地找到平均数。

师:再来看这一题。(笔筒的个数增加到5个,如图5)这道题你觉得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

[9枝 7枝 2枝 5枝 12枝]

生:求和均分。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笔筒的个数变多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就有点不方便了。

师:恩,笔筒的个数变多了,而且最大的数据与最小的数据之间的差距也变大了,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就不方便了,请同学们用“求和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笔。

生:9+7+2+5+12=35(枝)35÷5=7(枝)

小结:看来,有的时候,并不能说一种方法一定比另一种方法好,关键是看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到底选择哪一种方法更合适。

【设计意图:什么叫“学会”?会用两种方法求解平均数,什么叫“会学”呢?通过对这两种方法的理解,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选择一种最优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笔者在这里适当改编了教材上的习题资源,引导学生用自己觉得最方便的办法去处理习题,再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一个常理,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

师:为了奖励同学们优异的表现,姚老师要奖励大家3条漂亮的彩带,请看这3条彩带,估一估,它们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A.14 cm B.18 cm C.24 cm

生1:我选B。

生2:选B。

生3:选B。

师:怎么你们都选B呀,我猜是A选项,你们觉得有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那我猜13 cm(不可能),12 cm(不可能),10 cm(不可能)。

师:呀,怎么我都猜错了,照着我这个趋势去猜,能猜得对吗?(不能)那我应该怎么去猜?

生:猜比14大的数。

师:哦,那我猜C选项,有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那我重新猜是25 cm(不可能),26 cm(不可能),27 cm(不可能),像我这样猜,能猜得对吗?(不能),应该怎么猜?

生:猜比24小的数。

师:也是说,平均长度会在哪个范围内呢?

生:14 cm到24 cm之间。

师:换句话说,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会在哪两个数之间呢?

生:最小的数与最大的数之间。

师:哦,原来估计的时候要注意一定的范围,怪不得同学们一估就准,而我老是猜不对。

师:再来看下面的题(如图6),第三条彩带增加一厘米,平均长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A.18 cm B.19 cm C.21 cm

生:我觉得C,21 cm。

师:你觉得平均长度发生改变,能说说为什么选C吗?

生:原来的平均长度是18 cm,现在增加3 cm,就是18+3=21 cm。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选B选项,题目上说的是第三条彩带增加3 cm,而不是平均长度增加3厘米,一条彩带增加3厘米,平均分给3条彩带,就是每一条增加1 cm,结果就是19 cm。

师:你们同意谁的说法?(第二位)到底他说得对不对,请你们赶紧动笔来验证一下。

请两位学生上台板书。

生1:14+24+19=57 cm,57÷3=19 cm。

师:这位同学用的是什么方法做的?

生(齐声):求和均分。

师:对,先求出了丝带的总长度,再平均分成3份。我们再来看这位同学。

生2:3÷3=1 cm,18+1=19 cm。

师:他得到的答案也是19 cm,能看懂他的这种做法吗?

生:一条丝带增加3 cm,有3条丝带,相当于每条丝带增加3÷3=1 cm,也就是平均数增加1 cm,所以是18+1=19 cm。

师:看来的确是第二位同学说对了,而且说得还非常精彩,能不能用他的这种方法,来解决下面这道题目呢?

生:6÷3=2 cm,18-2=16 cm。

师:请你说不说你为什么这么列算式。

生:第一条彩带减少6 cm,有3条彩带,6÷3=2 cm,就是相当于平均每条彩带减少2 cm,所以再用18-2=16 cm。

小结:观察着三幅图,一开始,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18厘米,接着我们每次都改变了其中一条丝带的长度,我们发现,平均数的长度(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如果我要使得平均数发生变化,只要改变其中几个数据就可以了?(一个)对!这三道题给我们一个启示,平均数非常的“善变”,只要其中的一个数据有一点“风吹草动”,平均数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设计意图:这里笔者同样对书后习题做了适当改编,旨在让学生明白,只要一组数据中的一个数发生变化,平均数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将习题设计成选择题的形式,一是为了让学生再次强化认识“平均数具有一定范围”的知识,二是为了降低学生得到第二种方法的难度,形成一种“踮起脚就能够到苹果”的教育模型,部分“会学”的学生经过答案和图形的提示,意识到:在一个数据发生改变的时候,并不需要重新计算平均数,只需要在原来平均数的基础上做一些调整就行了,这种思路是学生智慧的闪现,也是其从“学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

“爱学”阶段

师:除了“善变”的性质以外,平均数还有哪些有趣的特点呢,下面我们到生活中去体现一下。

师: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打篮球。

师:这些篮球队员的平均高度是多少?(160 cm)

师: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里的队员,他的身高是155厘米,有可能吗?

生:有可能。

师:怎么会有可能呢?不是说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吗?

生:因为它说的平均身高,并不是指每一个人的高度,可以有比160厘米矮的队员。

师:那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生(齐声):有可能!

师:对,篮球队里不可能每个人的身高都正好长得一样,而且,如果有身高高于160 cm的队员,那一定会有身高比160 cm矮的队员。

师:研究完了队员的身高问题,下面我们来看看池塘的平均水深。有一天,小明来到一条河边,他看见了河边的警示牌,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学生读:平均水深110 cm)小明想,平均水深110厘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是145厘米,我现在到河里去游泳,不会有危险,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们觉得他想得对吗?

生1:不对!因为它说的是平均水深。

生2:不对,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每一个地方都正好是深110厘米,有比110厘米深的地方,也有比110厘米浅的地方。

生3:不对,因为河底有可能是坑坑洼洼的,把河底高的地方填到低的地方中去,才使得水深是110厘米。

师:哎呀,你还知道河底是坑坑洼洼的,对于这么精彩的回答,连老师都忍不住要为你鼓掌了,现在我们看看河底的情况到底是不是坑坑洼洼的(见图7)。

[我身高145厘米,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130 cm][50 cm][200 cm][70 cm][100 cm]

师:请个同学上来指一指,小明在哪里会遇到危险?

师:平均水深是110 cm,但是我们看到,在河底有的地方很浅,只有50 cm,有的地方很深,有200厘米,说明一组数据中,有些数据会与平均数相差很大,但在生活中需要用到平均数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把这些相差很大的数据去除,比如……(课件出示“你知道吗”)

“在演唱比赛中,每个评委都要为选手打分。计算选手的平均得分时,往往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是为什么呢?”

师:想知道为什么吗?

生(齐声,响亮):想。

继续出示:“由于每个评委的欣赏角度不同,每人给同一位选手打出的分数也就不同,这是正常的。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可以使最后的得分更加公平合理,更能代表选手的实际水平。”

师:图8是8位评委给一位歌手所打的成绩,了解了刚才所介绍的常识以后,你能算一算这位歌手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吗?

生:去掉一个最高分10分,去掉一个最低分3分,这位选手的平均得分是6+7+5+8+7+9=42(分),42÷6=7(分)。

小结:评委毕竟不是机器,再公正的评委,他都有自己的感情因素和欣赏角度,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可以使得比赛更加公平。其实,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它还有哪些有趣的性质,就等着同学们课后自己去发现,去探索了,下课!

打篮球的体会与感受范文第5篇

关键字:偏差行为社会连结理论自我认知

(一)实习情况综述

2004年3月5日至5月21日,我们一行九人平均分成三个小组,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区开展了为期十周,每周五、六、日分别由一个小组负责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选择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前在这里作义工,与他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另外,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实际困难:即那里十位年龄在13——18岁不等,文化水平在小学三五年级之间的残障少年,无人授课、无处求学;同时,他们在自我认知、文化知识、社会生活技能等方面存在欠缺。(注:除了这些智力正常的残疾少年,康复区还有成年人和弱智青少年,鉴于时间、精力和能力的局限,我们和他们只作简单的交流,未建立专业关系。)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制定了总体实习计划:先联系我校附小彭英校长,动员小学生捐课本、习题集、工具书、课外读物等一百余本。然后,以作义务老师的方式,,与他们顺利地建立专业关系。工作方法上,以小组活动与个案工作结合、辅导与管理相配合的方式。我们的目的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方法和技巧,使青少年偏差行为得以纠正,在协助他们形成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最终学会自我管理,即他们自觉、自动和自主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实习的意义

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和理论知识的欠缺,“实习”解决问题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突出体现的是“实习”作为“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专业认同方面:

与案主的正式接触中,我们认识到专业工作与一般助人活动的实质区别,从而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客观全面的认识。一般助人活动的随意性,决定了它缺乏严密的组织性、前后相继的系统性、解决问题的彻底性,它是一种插入式的人文关怀。对于“义工”来说,志愿活动疏导了自己助人的意愿,满足自己了解弱势群体生活状态的需要。对于受助者来说,他们享受了一种探望式的关怀。活动结束之后,便各自回到原有的生存状态中,对改变他们的弱势群体地位没有本质的作用。

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组织性、系统性和彻底性相统一。如果说“志愿活动”是可以随便排列的卡通画面,那么“社会工作”就是设计动画片;如果“义工”过年的时候送给小白兔成筐萝卜,“社工”既要送给他们萝卜籽,还要教会他们种萝卜的技术;如果说“志愿活动”传达了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人文关怀的信号,表达了社会接纳他们的至诚意愿,那么,“社会工作”要做的是把这种美好的意愿落到实处。

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社会工作是一种渗透,是一种要为案主的未来长久的幸福负责的系统工程。社会工作意味着在付出的同时寻求接纳,在相互接纳中承担责任。它“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和对案主生存状态的神入,从一开始就决定社会工作没有轻松和真正的开心可言——在案主的问题解决以前。

第二,对自己的再认识: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开始由“社会人”转变为“社会工作者”。在体会到自身价值的同时,坚定了作社会工作的信念。

他们是因为上天自己的失误,而先天残疾的孩子。他们因为下肢残、侏儒、皮肤病、脸上覆盖性红斑、视听障碍、发音不请等生理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督促我们去珍惜自己的健全。至少,我们该把在空虚和抱怨中虚掷的时间,分给他们一些。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看他对穷人的态度即可;我认为,从一个社会对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态度中,也可以瞥见其文明程度。一个健全的社会,该为一切成员提供健全灵魂的空间,提供维护生命尊严的条件。体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明白了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成长

接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理论知识系统应用的过程。实习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关于残疾人生理、心理、社会需求的第一手材料。他们幼时被武汉市儿童福利院收养,长到12岁时分别被领养、寄养、资助继续求学等。而其余的,就暂时滞留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一年前,他们的老师辞职。他们就过着这种生活:白天吃饭、看电视、作卫生,晚上睡觉。第二天早上醒来,开始同样的循环。这只是让单调的生活,以相同的模式复制到不同的日子里而已。

被遗弃的日子里,福利院为他们提供了细数生命尊严的空间。在成长的过程中,封闭式的管教本身就意味着排斥与压抑。从本质上说,这是对他们尊严的一种漠视。

第五:对专业技能与价值的认识

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用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处境;以社工的视角理解他们的问题。那时侯我们理解到社会工作传递给人的是一种价值理念,它是一种温暖的生活方式。

第四,关于专业价值与专业技能之间关系的思考——价值是灵魂,技能是主导

在专业技能不足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爱”的威力——它是一个“缓冲坡”。面对他们突发的情绪转变、不愿对我们说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时,当他们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在合理的方案拿出来以前,我们给予的是毫不迟疑的付出真诚的爱、无理由的理解和有目的的安慰。这样问题不会恶化,许多小问题会在这个过程中化解。然而,要解决问题我们必须熟练地运用各种专业技能。

社会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价值重于技能。只重技能而轻专业价值观的形成,显然是舍本逐末、事倍功没;只重价值而忽略技能,只能伤了“爱心”又无功而返。我们应该让“关爱的心”成为一种本能,本能意味着瞬间作出真实的反映,它省去了在不同态度之间反复权衡的徘徊。这不只是道德需要、不是空中楼阁的说教、而是价值和技能相融的便捷途径。

(三)案主的问题

在十周的实习中,我把他们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身体的缺陷、社会知识和情感教育的先天不足,使他们产生很深的自卑感,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院方对他们的总体评价是:懒惰、没有上进心、自私、不会与人交往、不会关心人等等。这些为一个成人定性的词语,却用在孩子身上。环境在不能为他们提供应有的爱、自由和关怀的情况下,丝毫没有降低对他们的苛刻要求。的确,他们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自我封闭性和对外界的防备心理,这造成他们不会交往、不会关心他人。这是因为在生活中他们很少受到来自道德、宽容、励志等方面的关怀和教育;这是他们在自我照顾过程中被迫形成的一种求生本能。

有一个女孩樱:清瘦、娇小、总是面含微笑。每次,她会指着我们身上蚊虫叮咬处、结疤的伤口等温柔地比划一番;走路时,她喜欢拽着我的手贴着我走;我们坐下来时,她就站在身后给我们辫上各种可爱的发辫,然后幸福地笑。只是,去了几周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她说一句话。

一天,在她们宿舍玩了好久之后,我对她说:“你给我辫辫子好吗”

她重重点头,然后要往我身后走,我拉住了她:“不要点头,告诉姐姐,说‘好’好吗?”

她迟疑地张了一下嘴,还是羞涩的点头。

“不能说‘好’吗?”我假装生气地嗔怪她。

“好——”那个字拉了好长的音,声音如被卡了的磁带一样,时高时低地在空中打颤。她不喜欢在生人面前说话,是因为声带的缺陷。后来她还是怯生生到不敢开口,经过几次强化训练,我们可以顺畅地开玩笑。经过了解,他们中另外两个孩子,也是因为相同原因不爱说话。显性的自卑,是不想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隐性的自卑,来源于没有爸爸、妈妈、没有正常孩子该有的一切。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2:对外界的向往与缺乏“自我认知”之间的矛盾

他们需要自由的空间,让生命沿着自己的纹路延伸。因为青少年期,是自我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决定他们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希望走出福利院,然而当我们问他们今天想干什么时,竟然都说“没想过”和“不知道”。从他们为难的神色中,我知道这是事实。他们的理由是,院里领导不让他们瞎想,想也没有用。

除了院方的管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除了电视报纸,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教他们写短文时,我让他们描述一下淋雨的感觉,他们都在摇头。“有过这种体会吗?”“没有。”“看过雨吗?”“没有。”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下雨更加不允许在外面。对于自然现象都生疏若此,何况社会?

我告诉他们你怎么想,你不说别人永远不会知道,更加管不了。如果不想的话,即使现在就把你们放出去,又能干什么呢?我们给他们一个星期的时间大胆设想,下一周去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答案,这是作业。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美丽的,比如唱歌、画画、学古筝、厨师等。更主要的是,许多人有这方面的天赋。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我意识,至少让他们明白他们是独立的人。

3:“半隔离”状态的生存状态,使他们处于“心理无依”的状态。

他们每人都有用作业本自制的通讯录,上面有:姓名、地址、电话三栏。我们要逐一填写。他们会说出一些陌生的名字,问我们是否认识,那些都是曾经去看望过他们的大学生。难为他们还那么“念念不忘”。女孩小昕,经常让我们带信给我们学校的一个女生,还会送漂亮地风铃给她(他们一个月只有10元零花钱,这些钱要用来没生活用品,买一件新衣服意味着省吃俭用几个月,那个风铃是别人送她的)。后来我们问她:“你是不是很喜欢XX姐姐啊,怎么每次都问她啊?”她说:“是啊,因为我写了好多信,只有XX姐姐给我回信了。”

只要有电话响起,教室里就会出活跃起来。离电话最近的人跑慢一点,大家就高呼:“XX,快,快啊!谁的电话?”电话接通的时候,他们都自觉地保持安静,是谁的电话,谁就在大家羡慕的目光里幸福接听。谈话的内容大家共享的,原来他们的快乐来地那么简单!

(四)开展残疾少年社会工作的构想

目前,我们的社会缺少足够的空间和宽容去接纳残疾人。我们的同情和怜悯,从某种程度上隐含着排斥——似乎他们生来就是被同情的,而不是参与创造和分享“正常社会”的一分子。他们也在“我是残疾人”的自我认知下,躲避着外面的世界。这种成长环境就如脆弱的玻璃器皿,稍微的外力就会使之支离破碎,个人的才智也会在废墟中老化。要想在短期内根除社会偏见是不可能的。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他们正视自己“身体残疾”的事实、树立“意志不残”的信念,以客观平和的心态迎接异样的目光、适应环境。

社会连结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感受到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他的重要性,了解到社会上多数人对他的期望时,他就与社会有了一种连结。同时,要想让他们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环境,需要有强大的后盾,使他们与社会发生连结。家的教育就是爱与责任的传递,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以家的形式,赋予生命一种顽强的自我修复功能在废墟中挺立。

1.童话——安置心灵之家的“宅基”

小时侯,童话的缺席是一辈子都弥补不了的。它扼杀了孩子没有负担的期望,也关闭了孩子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一己的思维来创造世界的窗口,那样的童年往往残疾。以后的补偿最多是借尸还魂式的徒劳,终不得精髓。因此,开始的时候,我们鼓励他们回忆自己听过的童话故事。我们也挑合适的童话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

2.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分工明确地一帮一或一帮几——小屋的基本“架构”

生活在公共环境中,心灵的的慰藉就缺少私有源泉;人们通过某种拥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家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孩子独有的私有财产。我们根据文化程度,把他们分成3个小组,每周五、六、日,分别去三个人,一人负责一个小组,为他们上课、解答问题等。当其中个体有问题时,我们就进行单独谈话。我们经常问他们一些漂亮饰物和照片的来历,他们就自豪地介绍照片中的自己,幸福地回忆与哥哥姐姐们在一起的经历。爽朗的笑声溶解为灿烂面孔的旁白,那种神态驰骋球场的体育健儿拿着奖杯奔向球迷。这时他们会感到有人是专门为他们而去的。

3.赞美和鼓励——进入小屋的“门”

如果说可爱的赞美字眼对一个人的人生是重要的,那么在一个人的人生之始尤为重要。我们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漂亮发辫、条理清晰的作文、敏捷的思维等进行赞美,以此逐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当我们要求他们写日记、保持安静、不打架时往往以奖励为借口,每每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当每次许诺之后,我们都在同学中收集适合的衣物带过去。

4.以宽容和教育做保证的自由犯错的空间——小屋的“床”

成长意味着犯错,成长渴求着自由与宽容。因此,他们需要一种力量来正确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去嫁接一些、舍弃一些,而不是生硬地切割。有的时候,他们会把分给小伙伴的食物拒为己有、把作业做的乱七八糟、把同伴打的哇哇大哭、其中一些人看不起那些有智力障碍的人。开始的时候,我们对这些很反感,可是自己在这个年龄段做错事后,还蛮横地摔门而去,而每次妈妈都会默默地做好我喜欢的饭菜等着我迷途知返啊。一个人犯一次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人一次也不肯原谅他。理请自己的头绪以后,我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值的庆幸的是他们很听话。有了床之后,即使屋子没有建好也可暂作休息。

5.任意喊出需要与失望的自由——小屋的“窗”

如果说童话给了孩子们自由幻想的空间,那么我们该为小屋装上这么一扇窗——任其任意喊出自己的需要与失望。他们有权利在现实生活中争取童话唤醒的梦想;即使我们满足不了那些要求,孩子也可以在被拒绝的空间里慢慢融入现实。

6集体的监督与安排——小屋的“公安”

自发的助人活动很难长期坚持,因为自觉性的养成,离不开初始阶段集体的监督与鼓励。我们该有这么一种集体存在,它就是保障小屋安全的“公安”。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诞生,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周末和节假日,经常有高校学生、社会慈善人士去参观,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志愿者,使志愿活动成系统、成规模,将会受益无穷。

(五)实习实录

第一:他们的在乎让我惭愧

我们的实习受到少年、院领导的热情接待和真诚配合。刚去的时候,康复区宛若一张被定格的照片:房屋、假山、路边的行道木,溶为一体似地一动不动。干净的庭院内无人走动,走道两边的长椅上零零散散地坐着一些人——他们都保持着固定的姿势:翘腿的、低头的、打瞌睡等等,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我们刚一进门,他们立即都站起来,同时几乎把眼睛和嘴张到最大,表现出喜出望外的神态。然后纷纷跑开了——不是跑向我们,而是边跑边向屋里没有出来的人大喊,然后一起站在屋檐下看着我们。

我们主动走上前和他们聊天、发书、作游戏,气氛很快活跃起来了。他们送了我们一串串漂亮的纸鹤和纸心。走的时候,我把东西放在所长的办公室里,忘记拿出来了。我很为难地对小鱼(一个15岁的女孩,坐在人群中她可以瞬间抓住人们的视线。沉默淤积的忧郁气质,丝毫掩盖不了骨子里的宁静与自信;清秀的脸始终舒展着浅笑,真诚而不招摇.;只是,走动的时候原本平整的路变地不平了)说:“这样好吧,一会你帮我把东西拿出来,下次来我再带回去好吗?”

同伴也应和着说:“算了,算了,下次再说吧,我们还要赶时间。”

小鱼说:“不能算的,不能算的。”说话时会笑的眼睛在声音沉寂的一刹那归于忧郁,深邃的眸子在我和同伴之间游移。她舒展的眉头始终漾着的笑意,也被紧张俘虏了。

似乎如果我们不回去拿的话,她就会哭。一直不喜欢说话的女孩樱,一直摇着我的手,并且目光扫向一个工作人员(办公室钥匙在她那),然后再定定地盯着我。后来她陪我要来钥匙的时候,围着我们的几个少年,脸上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轻松笑容。

实习要结束的时候,我和同伴在他们中一部分人中作了一个小实验。即让他们写下自己最舍不得的六个人,在一一删除之后留下一个人。我们想通过这种方法,粗略了解他们过去的生活,以及他们现在的渴望。结果,出现每条纸上都写着伙伴的名字,其中三张纸上有我和同伴的名字。后来那些纸被我带回来了。其实,我们有什么资格出现在那些纸上呢?我们是去实习的,我们做的也只是举手之劳而已啊!

面对他们的信任与期盼,我感觉自己必须给他们某种保证,那种实质性的,同时又对自己的能力心存怀疑。回来的时候,心情很沉重。害怕他们靠着我们,我们转身离开他们跌倒在地的伤痛,害怕我们没有能力教会他们如何自立。

二,错误地为他们定位“遭冷遇”

他们比我们文化程度停留在小学阶段,并且普遍比我们小,更加由于对“人生发展的阶段”了解欠缺,我们就下意识里把他们定位为脆弱的“儿童”。

首次去的时候,我专门买了一本《幼儿折纸》在宿舍里学折纸技术;同伴专门补习了童话,试图用“卖火柴的小女孩”对之进行熏陶,企图用“小二郎”对之进行感染,从而拉近距离。而那天,他们的折纸技术令我乖乖地当起了小学生;我们的故事却令他们乏味,他们甚至没有表现出最起码的好奇——鼓励我们把故事讲下去。

有的趴着睡觉,有的哈欠连连,问到他们是否故事,他们只是不置可否地笑。显然,他们还不习惯撒谎。更有甚者,他们干脆以点头、摇头回答我们的问话,也许他们以为我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了。

接下来的几次实习,我们就接受了来自他们的各种挑战。除了几个爱说话的之外,其他孩子不喜欢用言语表达感情,而后来爱说话的孩子也总是若有所思地点头、摇头、或者上课的时候睡觉、打闹。后来他们干脆用哑语进行交流。

后来,看到他们谈论偶像剧的投入、唱流行歌曲的认真;看到小姑娘在高校某男生走后,冒雨跑到大门口傻傻站立的表情;看到小男孩与“外来小女孩”(福利院有老人公寓,这些小孩一般是老人们的孙辈,周末的时候来看望他们)搭讪时的调皮;听到午饭后,小女孩在宿舍里打着、闹着、叫喊着“XX是XX的”,当然,说的是我们都知道的名字。我们明白了自己犯了多么可笑的错误——他们是进入青春期的少年,而不是儿童!于是,我们开始毫不避讳地聊偶像剧,讲校园里的事。

如果下肢不残的话,小昕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她在意识到自己漂亮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残疾,这令早熟的她极其敏感切且有一种破坏倾向。一次,某公司的人给他们带了好多食物,每人还有几枝康乃馨,几个小孩接过之后就把它们丢在一边。而小昕则把花瓣一个一个撕下来,一枝接一枝。我把其余的几枝也拿给她,后来她笑着撕完了。当我问到她以后想干什么的时候,她一副无所谓的神态对我说:“嫁人呗!”

课外时间,我们让他们带我们逛整个福利院、陪他们打篮球、在他们宿舍瞎侃等等。我们努力以这种方式营造一种大家庭的氛围,让他们在相互了解与沟通中学会交往、学会生活。

第三:不只是震撼

1:病痛的时候我想到了死

小羊是一个很懂事,甚至有一点早熟地孩子,她患有严重的皮肤病,粗短的直发丝毫掩盖不了头顶的疮疤,大片的红点点从脸脸一直覆盖到后背,许多红点上隐约有白色的脓包。

一次某高校的学生看她们的时候,她一首歌唱过之后教室里有短暂的沉静,那是在咀嚼伤悲、是在酝酿眼泪。后来,在一个同学在带动下,我们欢呼雀跃地笑了,泪水才没有流出。

一天,我们看见她闷闷不乐,在我们再三地询问下她流下了委屈的眼泪。原因是她怕疼,她的皮肤病要用激光治疗。她说:“每次我一进去他们就按住我,我就哭,我怕啊!”

那时我们静静地听她说,边安慰边为她擦眼泪。后来她说自己曾经都想过死,因为生活没有意思。女孩!一个外表“丑陋”而歌声甜美的女孩,想到了死!

实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在闲谈的时候也会去揭她的“伤疤”。

“你脸上的伤是什么时候长的?”

“是因为小的时候,父母把我扔进一个比较脏的地方”语气平静地像是在讲述别人的事。

“哦,”我们准备给她一个发泄怨气的机会然后心理疏导“那你是不是很怨他们啊?”

“开始的时候是的,”说着她把头转向一边,“不过现在我想他们肯定也有自己的苦衷。”

听完这句话,准备好的话一句都说不出。从她的眼神和语气里我知道,她的话像外交辞令而不是肺腑之言。一个14岁的女孩凭什么承担这样的责任——要合理化社会的不公平待遇,要给父母这样的宽容?实质上这种宽容是一种更深层的自我压抑,那是多少次疑问、多少次期盼、多少次无奈之后而无奈地自我解脱呢?许多时候最难过的是,明明白白地掌握了一种理论,可是用在自己身上又接受不了,在她身上我看到了这种尴尬。

2,我省下肉来喂猫

男孩小苏——一个养猫的男孩。开始去的时候,他也把我们看成参观的人了,非常不配合。每次都是把他硬拖到课堂上,后来他明白我们工作性质后,还经常介绍书让我们带回去看,比如漫画版水浒传、黑色幽默、科幻故事等;天热的时候,他一边拿着我的水杯找有水的热水壶,一边说“灌满了,路上喝。”;更有甚者,他还送小猫给我们。那是幸福的猫——一只母猫和四只小猫的毛永远都是干净整齐。而且,小苏还把自己伙食里的肉挑出来喂猫;门口一直挂着小干鱼,小苏说那是托别人买的(他们每个月可是只有10块钱的生活费啊,一日三餐免费)。当然我们没有要,我们还是不自信自己可以养活一只小猫。实习结束那天,我们看见一群人围着一只受伤的鸟,才发现另外一个秘密:老猫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抓到鸟,其他人说它玩了一会就把它吃掉,S没有否认。我想那只被众人围着的鸟应该不会被吃掉吧!

现在还记得结束实习那天,照合影的时候同伴拉着他说:“小苏,过来!我们合一张,你是我的最爱啊!”想一想两个大男生这样暧昧都感觉好笑。小苏是儿童福利院里下肢手术做的最成功的一个,曾经他的右腿几乎整个拖在地上,如今只有一点点跛;他每天看报、喜欢篮球、羽毛球、院里还给他报名参加了湖北省残疾人运动会。曾有过多次机会出去上学,比如修理摩托、学习按摩等都遭拒绝,理由是不喜欢(这可是别人争取都很难争取到的),学电脑的机会自己不争取,理由是文化知识不够,学也没有用。他是一个很有主见也很有潜力的男孩,我们要他保证不再轻易放弃出去的机会,要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来。

3,我讨厌他们打乱了课堂

小鱼是一个上劲的女孩,尽管她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自己将来要干什么,但是她确切地知道现在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她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一个周六我们正上课的时候,某高校的学生前来参观,我们就动员他们去和大学生玩,许多人都矜持地坐着不动。当我宣布下课的时候,一直温顺的小鱼居然憋红了脸重重地收拾文具,然后悻悻地走开。原因是下午两点,她和老人公寓的老爷爷(院方帮忙联系的)约好了去练书法,下午不能上课了,而那些不速之客又打乱了上午的学习安排。

小鱼还经常去老年大学那边练电子琴,刚学两个星期,书法已经相当不错了。后来她主动申请外出上学,现在在武汉某电脑外语学校上学,该校已免费接受多位残疾人。走之前她给我看《圣经故事》,封面写着“何XX送给XX钊,X年X月X日”;下面还有图画——一把刀、一个箭头指向一条鱼、一个新日期。她说那是别人送给小钊的,小钊去那个电脑学校上学,就转送给她了。小钊是刀,她是鱼,她还说她看完的时候也会送给其他人的。

4,被辞以后,拒领工资

每次开饭的时候,都会有一个一袭白衣、五官端庄、20岁左右的女孩为他们打饭。我一直以为她是工作人员,后来才知道她是从那个电脑学校学成回来的。她向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件事。一次她去一家饭店应聘,因为没有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她得到了那份工作。可第二天老板把她辞了,说:“这样的人,我不能要!”然后让会计给她一天的工资。她拒绝了那一天的工资,因为老板伤害了她的自尊。我们一直不知道她的缺点在哪,后来她去洗手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她没有左手,但是看她为孩子们打饭时的娴熟与麻利,我们相信她完全可以胜任那份工作,然而老板在乎的不是这个。

注:每次有人来的时候,小鱼和小苏都是大家的重点关心对象。某部队女兵集体认“小鱼”作妹妹,即节假日接她过去;小苏是院里重点培养对象。因此他们就比较优秀。

(六)实习的不足之处和建议

初次实习时,工作安排上有许多不成熟和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四点:

1,价值观的影响远大于专业技能的应用,理论知识的缺乏使我们的工作先天不足

2,朋友间的关怀大于专业关系的作用,

3,“随机应变”式的介入取代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工作安排。

4,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反映、解决

实习中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缺少一套完整有序、有切实可行的运行模式。从实质上说,我们的实习是时间较长的志愿活动,而没有表现出专业助人活动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常识性的试行:

1建立校方和实习单位的简单联系,与负责人建立良好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2老师、同学、实习单位之间要有定期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