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温故而知新的理解和体会

温故而知新的理解和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温故而知新的理解和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温故而知新的理解和体会范文第1篇

一、进行实际应用

近年来,由于功利主义的影响,数学教学之中只重视写、算,忽略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感到枯燥。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目前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繁”“难”的数学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对计算的要求更加简单,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允许使用计算器,并且教材编写比较符合学生实际。

孩子们喜爱生活。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游戏、操作、讨论外,还要和学生一起调查参观,把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的知识运用于课堂,改变或调整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在生活中营造出生活气息。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观,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突破学生薄弱环节

做好章节小节,总的指导思想是狠抓基础,抓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结构这条主线,要“重理论、重方法、重思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简化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掌握思维规律上下功夫,要抓住典型展开,要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突破学生薄弱环节,强调学生自我诊治,充分发挥学生做小结。

三、做好思维方法小结

学习的最好的品质,可以说不是勤奋,而是善于总结。只有善于总结,从实践过渡到理论的高度,人才会取在学习上取得质的飞跃。

无可争辩的逻辑力量是数学本质的体现,不断改善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既要靠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又要适时升华,做小结时透过知识总结思维规律,搞清驾驭这些基础知识的观点方法,常常能激发起学生认识上的飞跃。

四、温故而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是正确进行思维和运算的基础,但学生往往认为学数学就是解题,书后小结死板乏味,没什么可看的,教师要通过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抓住一条主线,简化知识结构,改变学生的认识,如设计一些矛盾疑点,在学生练过或有所准备的内容中再探索,层层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小结要力求达到“温故而知新”,“不是新内容,又有新天地”,从而使学生切实的体会到基础理论有血有肉,是行动的指南,非得深入理解,切实掌握不可。

五、发动学生互相评议

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发动学生自己做小结,效果最好。

从内容上,小结可以围绕书后小结展开;可以针对重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展开;可以按照认识规律和知识结构展开;可以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展开……

温故而知新的理解和体会范文第2篇

第一个原则“低”。我们先来看看孔子是如何进行低起点教育的。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愿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正是通过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示意学生朝着“仁”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这是他指导学生立志的一种独特方式。孔子通过抓住近在身边小细节,来进行教育,他将启发教育的点设得很低,从而能让他的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有所思考,这不得不让人佩服,所谓大音希声的境界,正是如此。大成教育的“低”原则,将孔子此教育思想继承下来,并强调了在教育过程中元素的低起点,指出欲速则不达,旗帜鲜明地反对目前教育教学中,起点过高,只重视所谓“精英”的功利性教育方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低”起点不光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人性化原则,更重要的是它在“低”中,给学生们提供了向高处延伸和发展的空间。

第二个原则“慢”。《论语》第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非常符合教学规律的。了解了孔子的这些教育观念,再来看大成教育“慢”教学法原则,两者有着太大的契合。慢速度内化,就是要强调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对学过的东西反过来多加温习,从这些训练中得到新的启发和教育,这是非常符合学习规律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我认为大成教育的“慢”,不单强调温故而知新,还在另外一个角度,对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延伸空间。一旦教育教学慢下来,学生们便可以将已学知识和相关其他各学科知识进行比照和联系,把更大范围的知识吸收进来,对已有知识进行丰富,甚至重新认识,这个“慢”的过程是一个提升的重要过程。如果说“低”是纵向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那么“慢”则是从横向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舞台。

第三个原则“多”。孔子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在此方面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比如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再比如同是“问仁”,孔子的回答却不尽相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讱。”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大成教育教学法体系中的“多”正是继承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它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多落点微迁。这种多落点的凸显,正是对我国未来教育公平化、人性化最好的彰显,注重“多”,必然尊重每个学生的教育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针对自身特点和长处,获得较为均衡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公平化和教育效率最大化的原则。当然真正将因材施教的理念发挥到极致,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努力去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只有把握好了这一点,才能谈得上因材施教。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大成教育教学法体系中“多”的把握,可以看成是在前面“低”、“慢”方法论基础上,更加倾向于目标性的努力,要把握好这一点,在社会背景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大家付出更多的精力,当然这本身正是教育的题中之义。

温故而知新的理解和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317-01

高中数学的教与学,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结构,前后内容具有很强的联系性,教授新的数学内容时,注意恰当地联系、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和知识,有利于认识新旧知识的结构、联系和发展,巩固已学知识,加深对已有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现有高中数学内容,除极个别专题性的章节内容外,均可采用温故知新的方法进行教学。运用此法进行教学,可能一开始教学进度慢一点,但及时巩固已学内容,让知识承上启下,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如何才能做到温故知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学会对比

在学习新知识时,要同时对比着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并着重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特别是区别,因为正是这个区别,才标志着所学的是“新”知识。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时,可以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对比学习。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它们在结构上是类同的,定理中对应角相等的条件是一样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应边相等变成了对应边成比例。这样一来,定理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学会总结归纳

抽象概括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一部分内容学完之后,对其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可以帮助我们更系统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在学完无理数之后,把所学的数的概念进行归纳。另外,经常进行概括总结,还有助于我们发现解题方法和规律。例如,当我们学习方程解法后,及时总结出高次方程可以转化为低次方程求解这一规律,再解方程:x6-2x3-3=0就不感到困难了。

三、学会推广演变

一方面,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会遇到许多旧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推广。如当我们在正数和零的范围内无法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时,就必须把数的范围推广到有理数;另一方面,许多新问题,包括中考题,竞赛题,往往是由课本中的例题、习题推广而来的,

四、防止因“旧”扰“新”

因“旧”扰“新”是学习中出现错误、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既有客观因素,如初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总觉得很抽象,难以接受,这是以往习惯于用具体数字表示数对学习新知识的干扰;也有主观因素,例如在学习幂的运算时,初学的同学总易出现如a3+a3=a6,a3×a5=a15之类的错误,这是因为对新知识理解不透,掌握不牢,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干扰就会乘虚而入。因此,我们在学习时,既要注意温故知新,又要注意防“旧”扰“新”,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科学合理安排

复习一般可以分为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实验证明,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有人为了快速掌握知识,急功近利,有时连续或间隔较短时间进行一次一次的复习,不仅效果不明显,甚至还会影响情绪,形成焦虑,打击信心。如果属于特殊情况,需集中复习,应高度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积极复习,而不是消极应对,也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但过一段时间仍需重复回顾才能掌握。分散复习,可以把需要识记的材料适当分类,并且与其它的学习或娱乐或休息交替进行,不至于单调使用某种思维方式,形成疲劳。分散复习也应结合各自认知水平,以及识记的素材的特点,把握重复次数与间隔时间,并非间隔时间越长越好,时间太长,容易造成遗忘,影响复习效果,这些需在不断的实践中体会出更为适合自己的复习规律。

六、重点难点突破

对所学的素材要进行分析、归类,找出重、难点,分清主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复习一切内容,结果会增加复习负担,影响复习效果。知识都是有自身体系及其内在规律,如果把握了重点,有些次要的内容就会应刃而解。在复习过程中,特别要关注难点及容易造成误解的问题,应分析其关键点和易错点,找出原因,必要时还可以把这类问题进行梳理,记录带一个专题本上,做成“困惑集”。现代教育技术非常发达,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手段协助突破重难点,也可以在电脑上做一个重难点“超市”,可随时点击,进行复习。同时,要提高复习数学的效率,应注意以下五点:

1、复习要以课本为依据,以教学大纲为准绳,学习贵在“精”而不在“多”,做好一套参考资料已经足够了,防止重复和贪多嚼不烂,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漏掉一个知识点。

吃透课本要做到:准、熟、灵。“准”就是对每个知识点都要搞准确,不能似懂非懂,模棱两可。因此,看书时不能走马观花,要逐字逐句钻研,务必达到透彻理解为止。“熟”就是对学过的内容都要记准、练熟,用起来得心应手,只看不练是不行的,认真做好每一道题是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题目看看会了,真叫你做就不一定能做出来。另外做题一定要规范化,写出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公式及重要演算步骤都要符合要求。“灵”就是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不要死记硬背,要熟悉定理公式,法则的各种变形和应用,反复思考它的实质以及和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要练习“一题多解”,这样就会越学越灵活。

2、复习课本要做到:查漏补缺。对过去学习中不懂或不十分懂的内容,通过复习彻底弄懂。做到单元过关不欠账;把知识串成“串”。即使原来学过的内容都掌握得很好,也要通过学习把知识系统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既便于记忆,更便于应用;通过复习搞清知识前后的纵向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掌握规律,便于解题使用。

温故而知新的理解和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后复习;预习;重要性;技巧策略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古语还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两句古语一句是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另一句则是阐述在复习中获取新的感悟与认知的重要性。两句虽然一俗一雅,但却揭示了复习与预习从古至今的重要地位。那么在新课改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课后复习与预习呢?

一、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意义

预习新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全方面审核自己的知识储备,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铲除“拦路虎”,以免因为薄弱知识点的积累使得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存在坎坷,造成“恶性循环”。同时学生也能对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有所认知,可以提前将一些较为简单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内化,并将一些自己不能独自理解的重难点进行标记,预习中的难度即是听课时的重点,预习给予了听课的针对性,“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这种被动的学习局面也会得到扭转。除此之外,在预习任务的压力下,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在预习过程中挖掘自身潜力。另外,学生预习后的反馈,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参考,教师通过研究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和重难点,改变课堂各环节的安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初中数学有效复习的意义

课后复习的重要性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点,第一是巩固记忆:课堂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在课上简单地听教师讲一遍其记忆的效果并不明显,如果课后不加以复习,几乎没有人能够持久掌握和记忆当日所学的知识点。没有复习的学习就像双手捧满的水一样,慢慢地就会流失殆尽,根本保存不下来。因而没有复习就没有记忆,没有牢固的记忆又何谈知识的熟练运用呢?第二是加深理解: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本身就比较欠缺,更何况他们每天都要接受很多新知识。仅靠一节课的听讲,就想要去深刻地理解和感悟新知识,又谈何容易呢。因此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必须依靠课后复习,只有在课后加深钻研,质疑解难,才能将知识真的内化为自有;第三是温故知新: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常常能从已知中领悟到未知,从旧知识中生发出对新知识的感悟与体会,这其实就是知识的新旧迁移,也是古语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就像一个人学会骑自行车,再去学骑电动车就不在话下了。在复习中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拓扑图,便能轻松领会到全新的知识体系,为以后新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

三、把握预习和复习在教学过程中的比例

复习和预习虽然具有较多的重要作用,但这两者毕竟只是教学过程中的辅助环节。学生的学习还是需要依靠“正课”部分。因此教师在要求和引导学生去预习和复习时,要把握住两者与正课之间的比例关系,切忌用大量的时间去预习或复习,并且给予学生预习或复习的任务难度也不宜过大。当然,教师在把握预习和复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时,也应该向学生灌输预习和复习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如此便能将预习和复习的效果最大化。四、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技巧策略想要最大化预习的效果,教师就必须要为学生灌输预习的一些相关技巧。1.设定预习目标。预习过程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数学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下达预习任务和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有针对性地预习。例如在预习《勾股定理》这一章节时,学生的预习目标可以设定为“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的内容及证明过程”。2.读、写、练。数学课程的预习离不开对概念、公式、定律等的通读,因此读是预习的第一步。同样“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也应该养成画重点、标疑点的习惯,这样便给正课学习时提供了参考。最后,预习的成果也是需要进行考核的,即练习。如在预习《勾股定理》后,学生应该尝试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的练习题,在练习过程中再及时发现问题,总结错误。3.学会对比预习。例如在预习《反比例函数》这一知识点时,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对比的方法进行预习,借助函数的相关概念以及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去分析和明确反比例函数的相关概念和性质。这样的预习方法既能巩固以往旧知识,也能将新旧知识进行迁移,削弱新知识的难度,提高预习效果。五、初中数学有效复习的技巧策略复习的实质是对知识点的二次学习,学生在二次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获得不一样的全新收获。想要科学地进行课后复习,就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1.再次审读教材内容。在正课学习之后,学生应该再次细读教材中的概念和公式,将课堂上所记录的笔记以及课前预习时圈划的疑难点结合起来复习,便能及时铲除“绊脚石”,加深知识的记忆。2.对知识点进行概括。比如《反比例函数》这一知识点,学生在复习时可以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它性质之间的关联,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与它性质之间的关系等进行挖掘和整理。再用图表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反比例函数的知识体系,也能为以后期末总复习时提供参考。3.勤做多练。与其他学科不同,数学学科的学习离不开习题。因此,学生在掌握和理解基础概念后,必须利用习题进行复习。在数学学科中,做题就如同挖金矿,每一道难题、错题都是一块闪亮的金块,只有勤于挖掘,善于冶炼,才能收获一大片金矿。总而言之,复习和预习不仅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两大组成,也是两大极其重要的学习习惯,因而复习和预习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但习惯的养成并不是朝夕之功,教师必须要严格督促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自我管理,克服复习和预习中存在的惰性,只有如此才能为养成数学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毛丽群.浅析预习与复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4(25).

温故而知新的理解和体会范文第5篇

我们都知道初中生物的学习是从植物的学习开始的,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总是会在第一节课就盲目的开始新课的学习,使得学生机械而又被动的接受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不会选择直接开始新课的学习,而是会在讲课之前让学生知道生物的五界分类法:植物界、动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这样学生就会清楚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内容及顺序,也就可以顺利的过渡到植物的学习中。

二、知识结构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喜欢按照教材的思路一步一步的进行讲解,即使教材中的内容安排的很清晰,但是繁琐的小知识点常常会蒙蔽学生的双眼,学生看到的仅仅是眼前的小知识点,而不是一个整体的思路,很容易让学生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时不时帮助学生回顾一遍整本书的思路以及本章内容和本节课的思路,让学生永远保持一个清醒的学习头脑。这里教师就可以采取以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方法。教师和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学习过的知识应该等到复习课再拿过来复习,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完全没必要在旧知识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其实不然,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复习的过程,新知识一旦被抛到脑后,一段时间之后仍旧是陌生的知识,学生只有一遍一遍的学习和复习,才能真正的掌握和理解它们,并能够在每一次的学习中体会出不同的感悟,所谓的“温故而知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知识结构法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复习课对于生物的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很多教师都感慨一节课的复习时间实在太少,那么我们就会思考一节课的时间真的很少吗?如果用一节课的时间把整本教材都回顾一遍,时间肯定是远远不够的,缺乏经验的教师总是会在复习课的前段时间把自己认为重点的内容重新给学生讲解一遍,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会发现教材中的内容基本上都是重点内容,以致下课铃声响起时才意识到没讲的重点还有很多,而有经验的教师不会这样,他们会把知识结构罗列出来,然后把时间留给学生。我在上复习课时,首先会将书上的内容通过知识树或思维导图等方式整理出来,这就是我认为的教学重点,继而我会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对照教材内容把知识结构熟记在心上,很多时候我会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即在没有任何形式的提示下让学生把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完整的默写下来,这样学生会不断的往这个大的知识结构中添加一些小的知识点,如此学生不仅会在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下了解哪些小框架下有哪些内容,更会让自己把所学习的知识连贯起来,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了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从而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温故而知新的理解和体会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魅力

复习课不是新授课,也不是旧知识机械简单的重复,更不是教师从头到尾地讲解,包办代替。复习课应当是有重点的启发性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归纳,把知识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条理地提示知识的发展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使学生深化对原有知识认识与理解的程度,以达到“温故知新”的复习效果。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它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对原有的旧知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它是一个更多地加深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扩大数学知识联系,将平常所学的孤立的、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过程,使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能温故而知新,发展数学思考,领悟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使一堂复习课能够有着吸引学生的魅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复习课的概念

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某一阶段,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新学习、归纳整理,以巩固、疏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掌握的数学技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

二、复习课的功能

复习课的主要功能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对某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从“点—线—面”的总结,做到以一点或一题串一线、联一面,能够使知识在纵横向系统化,最终构建知识的网络化。使学生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按照一定标准把已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的技能、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对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包括适当的拓宽和延伸,从而发展数学思考,领悟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

三、怎样增添复习课的魅力

1.以“生活化”的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从学生的兴趣来看

通过创设情境的手段,以学生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自己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教材中的一些复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改变以往复习课那种沉闷的气氛。这样,既符合了学生的实际,同时也适应教学的需要。可以使学生对复习的内容由感而发、由趣而学。

(2)从学生的经验来看

生活化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所学数学知识的空间,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且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的价值后,学生才会自愿去学,自主地去学。

生活化的情境教学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因为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在于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在于看他能否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有没有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更重要的是一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要从生活中来,更要到生活中去。同时也是课标基本理念的要求,课标要求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意选择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中的素材。

当然,生活化习题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要求,《“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数学要实现书本知识与三个方面的沟通,即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因此,在选择生活化的试题的时候,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成长需要、未来生活的三个方面的沟通。

2.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数学复习课模式,无论是“拉网式”,还是“串珠式”复习方式,其形式都是集中讲解几个知识要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练习。结果是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复习效果可想而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如果学习者能抓住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将零散知识以其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学习者就能更为系统、更加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学生自主梳理复习相关知识,可以使学生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知识之间的结构联系。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利用,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的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在复习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疏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思考、探讨、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且能进行灵活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自愿、自主、有兴趣地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还应在复习课上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出新的认识,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交流,互学互补,强化学习动力

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方式不同,学习水平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能力也必然有所区别。在复习中,当学生遇到有困惑的问题时,或探索开放性问题时,教师要创设一种研究探讨的氛围,舍得花时间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放手让学生互助互评,展开争辩,使他们相互借鉴、相互启迪、取长补短,获得最为理想的结果,并让他们在合作讨论中发挥自己的潜力。通过深入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知识和技能上的缺陷,并对之进行弥补,从而更全面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使学生有丰厚的收获,驱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和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3.以“巧妙”的习题设计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旧知识的复习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的巩固,更应该着眼于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课的练习不能等同于新授课中的练习,复习课的练了基础知识训练外,还要设计一些变式题、综合题以及题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复习课的练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复习课练习的形式要丰富多样、灵活多变,并且有趣味性,这样可调动学生的感觉、情绪、智慧,让他们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思维活动中。让学生愿意学,有兴趣去练习,更有积极性练习。

(1)复习课练习的特点

①实践性。要求练习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价值,进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觉性。

②开放性。开放性练习的形式较多,如习题的答案不唯一;练习题的条件、问题或缺少或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等。开放性的习题有利于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有利于学生灵活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且对层次不同的学生都有训练作用,可实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③综合性。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涉及多个知识点的问题,在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也使习题富有挑战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④针对性。针对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交流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判断、辨析、比较、改错为主,目的在于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这是复习课中最基本的练习,要体现练习的层次性。练习题课前应有所准备,练习时可针对学生的情况有所取舍,使不同学生在练习中各有所得。

(2)复习课题型设计应丰富多样、灵活多变,并且有趣味性

复习课的练习要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练习形式就应富有创新,要突破传统数学命题纯文字叙述的枯燥藩篱,不要局限于传统的老面孔,要有所变化、有所创新,并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数学复习课练习的内容、题型可以图像、表格、对话、情节、资料等丰富形式加以呈现,把对数学知识的检测建立在生动有趣的新颖形式上,使数学练习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发展载体。

四、以“及时”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对于学生的评价可以分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对学生复习结果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能够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行为,判断学习的效果,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对教师和学生给予的肯定,会产生愉悦的心理,觉得学习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特别是学习水平相对低下的学生,取得任何学习成果对他们来说都不易,教师应对他们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和肯定,他们会铭记在心,并获得学习动力。教育心理学十分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认为通过教学评价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习方法。因此,复习中教师应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蔡友黎.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的功能与方法探讨.

[2]罗东周.如何组织小学数学期末复习.

[3]杨增盛,杨新机.新理念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

[4]王金寅.谈小学数学总复习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

温故而知新的理解和体会范文第7篇

阅读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阅读可以拓宽知识面,开拓眼界,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以此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如何正确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在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上下功夫。

第一,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外在环境的熏陶也对孩子们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可通过教室布置,粘贴关于读书的名言,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建立班级读书箱,让学生互相交换传阅书籍,开展每周读书日、读书汇报会等活动形式交流读书心得体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精神文明殿堂的神圣感。

第二,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推荐读物。低年级的学生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高段学生可以适当地推荐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进行阅读。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学生能读到自己感兴趣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升华阅读兴趣。教师可通过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阅读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在线课文情境或以启发性的语言、趣味性的思考将学生引向求知的道路。教师还可以通过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感染学生,让口语艺术再现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故事中的形象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激发阅读兴趣的目的。

第四,教师设问质疑,启发学生以读质疑。这样能够诱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阅读、自主阅读。教师可通过具有诱惑力的启发性语言设置有趣的思考题,引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达到激发阅读兴趣的目的。

二、传授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才能自主地投身于漫漫书海中,吸取知识之精华。

首先,明确阅读的目的。阅读目的对整个阅读起定向作用。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读书方法的选定、读书计划的制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而学生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读物,明确阅读目的,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挖掘材料、分析材料,找出与目标相契合的内容。

其次,要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教师应教给小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引导小学生根据自身要求,正确选择与运用多种读书方法。

1.精读,即以字句为切入点,逐渐引申,最后达到深入理解读物、理解领悟的一种阅读方法。精读就是要抓住读物的精华,深入领悟,仔细品味,理解吸收,融会贯通,并能够实际运用。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有效读书的好习惯。

2.略读,即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换句话说,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里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三、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有效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师要不断地鼓励、辅导。培根说:“习惯正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你的一生。”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形成良好的阅读技能最根本的保证。

1.要养成有计划读书的习惯。在浩瀚书海中,小学生的阅读面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中、课本里,所以我们要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在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阅读能力和兴趣爱好认真制定阅读计划,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地在书海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2.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借助工具书理解了疑难问题,这样就避免了望文生义、凭空想象。

3.要养成边读边质疑的习惯。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和起点,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就有发现。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极展开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温故而知新的理解和体会范文第8篇

关键词:物理 课堂 导入 思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无吸引力,导人是重要因素。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设置悬念导入法

悬念能够引起学生对最终结果的关心,推动其思维的运行。如,学习“惯性和惯性现象”一课,可这样设置悬念:“一条小船在静静的湖面匀速航行,一个人站在船尾用力竖直向上跳,问此人落入水中还是落回原处?”大部分学生凭直觉判断此人落入水中,并担心此人的安全。悬念导入,极易使学生产生探究欲。

二、科学史实导入法

一些科学史料中的典型事例,可以用来导人新课。例如学习简单磁现象,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导入新课;讲阿基米德定律可以引用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或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导入新课。科学史实导入最大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人胜,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

三、温故知新导入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先复习提问: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引纸屑吗,为什么?摩擦过的金属笔筒能吸引纸屑吗?是摩擦过的金属笔筒没有带电,还是另有其他原因?这是不是我们实验所选的材料在作怪?层层推进的导入,使学生由简单的感知到复杂的思辨,在温故的过程中学到新知,达到了思维创新的目的。

四、生活现象导入法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和物理知识有关的。如物体的下落和重力有关;雾露的形成与热现象有关;海市蜃楼与光的折射有关等。采用学生熟悉的现象来导入新课。既直观又形象。

利用学生熟悉的现象导人新课,不但能唤起学生对有关感性现象的回忆,使他们积极进入思维状态,而且有助于理解所讨论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来理解物理知识”的习惯。

五、错误经验导入法

生活经验有正确和错误的两种,有时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错误经验来导入新课,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惯性定律时。可先提问学生:“维持物体的运动是否一定要有力的作用?”“速度大的物体是不是一定受一个大的力的作用?”学生常常作肯定的回答,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假象谜惑住了生活经验欠缺的学生。

六、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是最主要的方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来导入新课,不仅形象、直观,而且学生通过观察,一开始就获得了感性材料,为理解和掌握好教材内容做好了准备。这种生动的直观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教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初中物理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安排了很多小实验。教师讲课时如果能够利用小实验来导入新课。效果会很好。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来导人新课,不但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探究的目的与方向,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七、多媒体课件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