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复发

面肌痉挛又称之为半侧颜面痉挛,主要表现是面部面神经所支配的表情肌不自主的发生阵发性抽搐,偶尔还会累及颈阔肌[1]。多数为单侧发病,也有极少数为双侧发病,中年后起病的较多,病情进展比较缓慢,自愈的比例较小。面肌痉挛的病因较复杂,公认的常见病因是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入髓区所致,此外还有炎症、囊肿、肿瘤等诱因之说。目前临床上有两大发病机制假说:①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入髓区后“短路”;②面神经核过分兴奋[2]。针对面肌痉挛,临床上主要通过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和局部注射肉毒素A两种手段进行治疗,其中显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已达到95%,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复发原因多为减压材料移位或脱落等。现将我院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后复发的原因详细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70例面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8例,女性22例;年龄35-78岁,平均(45.8±1.2)岁;病史1-8年,平均(4.8±0.2)年;左侧面肌痉挛患者50例,右侧面肌痉挛患者20例;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消失,1-4年内复发面肌痉挛,平均复发时间(1.8±0.6)年;责任血管:小脑前下动脉12例,小脑后下动脉18例,椎基底动脉25例,小脑上动脉25例。

1.2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并气管插管,取患者健侧卧位,由原切口位置进入,稍稍向颅底方向扩大骨窗2.5cm*3.0cm左右;慢慢释放脑脊液,显微镜下可先见Ⅸ、Ⅹ脑神经,将面神经根出脑干区的残余蛛网膜剪开,使用脑压板缓缓牵拉小脑,让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充分显露。观察记录内部结构变化,并进行二次对症手术治疗,锐性游离相关责任血管,将REZ向颅底方向推移,在责任血管和脑干间放入合适量的Teflon垫棉,固定责任血管。而对粗大弯曲椎动脉则以Teflon垫棉作为介质,利用医用的耳脑凝胶将颅壁硬脑膜和天幕硬膜固定。随访二次手术疗效。

2 结 果

2.1 二次手术时发现其复发原因 70例复发患者中10例(14.29%)患者责任血管是粗大弯曲的椎动脉,一次手术中Teflon垫棉太小,引起血管复位,复发面肌痉挛;30例(42.86%)患者Teflon垫棉发生移位,导致原血管袢复位并与面神经根部粘连;7例(10.00%)患者蛛网膜增厚且粘连,包绕住面神经根REZ,再次压迫神经,导致面肌痉挛复发;23例(32.86%)患者Teflon垫棉变薄,责任血管黏贴在垫棉表面,再次压迫面神经根REZ,导致面肌痉挛复发。

2.2 二次手术疗效 对复发患者随访1年以上,70例患者经过二次手术后68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症状减轻,治愈率达97.14%。其中1例出现面瘫,1例出现听力减退,术后1月均回复正常。1年后仍有1例出现轻度面肌痉挛,其他患者无复发症状。

3 讨 论

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面肌痉挛可以分为原发性面肌痉挛和继发性面肌痉挛两种[3]。原发型的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面瘫后遗症产生的继发性面肌痉挛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产生。其治疗方法包括:①药物治疗,一般药物无显著疗效;②中医针灸,但有时针灸反而会加重病情;③注射肉毒毒素,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面肌痉挛,能控制一年[4];④手术治疗,包括面神经干压榨和分支切断术、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垂直段梳理术、微血管减压术等。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显微血管减压术:全身麻醉下,采用耳后发际内直切口,术中在显微镜下观察桥小脑角区面听神经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仔细寻找压迫面神经的血管袢,确认责任血管后松解此处的蛛网膜小梁与神经、血管的粘连,确认血管与面神经根部之间充分游离后插入合适大小的Teflon垫片。如果术中发现明确责任血管,则对可能压迫神经的血管进行处理,实行减压术[5]。但该手术治疗后病情容易复发,导致手术无效,需要二次手术,加倍了患者的痛苦。本组资料究其复发原因发现多数复发患者皆因Teflon垫片太小、移位、变薄等原因引起的。因此说,为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减少复发率,在一次手术时要防止足量的Teflon垫片,且放置位置要准确,避免后期移位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陆玉,朱玉德.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原因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院杂志,2008,25(2):241-243.

[2] 袁俊,谷智明,翟卫东,等.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延迟治愈原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8):992-993.

[3] 何勇,王辉,朱安凯,等.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无效早期再手术的体会[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1):31.

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面肌痉挛;整脊疗法;穴位注射;针灸疗法

[中图分类号] R2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7-106-02

Chiropractic Therapy with Acupoint Injection in Treatment of Facial Spas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40 Cases

ZENG XiaozhiPENG Qing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TCM Hospital of Yunfu City, Yunfu 527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chiropractic therapy with acupoint injection in treatment of facial spasm. MethodsEighty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with 40 case sreceived chiropractic therapy with acupoint injection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0 cases received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point injection.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in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92.5% and 62.5% respectively,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P<0.05). Conclusion Chiropractic therapy with acupoint injection has positive effects in treatment of facial spasm, and the operation is more convenient and simple.

[Key words] Facial spasms; Chiropractic therapy; Acupoint injection; Acupuncture

面肌痉挛,又名面肌抽搐,是指眼眶、面部、口角不自主的抽搐而无其他神经系统病变的一种疾患。目前发病病因不明,属祖国医学“吊线风”范畴,多由风寒湿邪、七情失调、经脉失养、肝风内动所致,其病程长,症状缠绵顽固,患者常常极为苦恼。笔者用整脊疗法配以穴位注射方法综合治疗该病,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系我科门诊病人并经五官科确诊排除眼睑痉挛、癔病性面肌痉挛、舞蹈症及继发于肿瘤、桥脑、小脑角炎症所致的面肌痉挛,共收治80例。采取随机对照分组法研究。观察组40例,其中男10例,女30例,年龄最小者12岁,最大者82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8年;对照组40例,其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63岁,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4年。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观察组(整脊疗法配以穴位注射法) 整脊疗法操作:双手掌根分别置于脊柱棘突两侧,沿膀胱经循行线缓慢有节律地自上而下推按3~5次;在患侧天柱穴、风池穴、天穴及对椎旁出现的筋结、压痛点、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点,均用拇指弹、拨、点、按的手法进行松解3~5 min,发现有错位的柱体或小关节使用旋转定点复位法进行整复。穴位注射疗法:主穴:太阳,颊车,翳风,地仓;配穴:四白,风池,合谷,阳陵泉。药物:苯妥英钠0.1g加1%利卡因注射液1~2mL 或VitB12 200μg加地西泮5mg。操作:按水针操作常规,每次取2~4个穴,进针得气抽无回血后,每穴注入药液0.5 mL,每日1次,上述药物交替使用,10次为1疗程。

1.2.2 对照组(针灸治疗配以穴位注射法) 针灸疗法①取穴 主穴:太阳,颊车,翳风,地仓,攒竹;②配穴 四白,风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操作:辨证施治,选用补泻法及刺激强度,进针得气后留针30min,拔针后悬灸各穴20min,每次取穴6~8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穴位注射法:同上述穴位注射疗法取穴、操作。治疗期间,上述各治疗方法均避风寒湿邪,调饮食忌辛辣煎炒烟酒等刺激之品,畅情志,避免过度紧张疲劳。

1.3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疗效标准

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为评价标准。痊愈:面部肌肉抽搐消失,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好转:面部肌肉抽搐次数明显减少,幅度明显减轻,临床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或加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恶化:症状无改善,病情加重。

2.2治疗结果

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两组疗效比较如表1所示。

表1两组疗效比较[n(%)]

组别 n痊愈 好转 无效 恶化 有效率

观察组 4020(50.0)17(42.5) 3(7.5) 0 92.5

针灸组 40 9(22.5) 16(40.0)15(37.5) 0 62.5

注: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8,P<0.05 )

3 典型病例

叶某,女,63岁,农民,就诊日期2009年7月3日,患者左侧面部抽搐3年余。现症:左侧面肌、眼眶肌肉、口角均不自主的抽搐,纳眠可,二便调,无恶寒发热现象。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肝脾(-)、双肾(-)、神经系统检查(-),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诊断:面肌痉挛。采用上述观察组方法治疗,17d后,症状消失,又巩固治疗5d,症状体征全部消失,随访2年多,至今未复发。

4 讨论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或面肌阵挛,为阵发性不规则的半侧面部肌肉如眼眶、面部、口角等部位的不自主抽搐,而无其他神经系统病变的一种疾患。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因素有炎症、面神经根处因蛛网膜炎而形成粘连、面神经受动静脉压迫及精神因素等,部分患者继发于面神经炎后遗症。起病时,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逐渐缓慢地扩散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抽搐最多为人注意,入睡后抽搐即停止。本病为缓慢进展疾患,一般不会自然好转,如不给予治疗,部分病人于病程晚期以患侧麻痹终结,故患者十分苦恼。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风寒湿之邪,侵入阳明与少阳经脉,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致血虚生风,也因体虚、情志内伤、肝肾阴虚所致,口眼歪斜,久治不愈,兼有面肌抽动,归属“吊线风”范畴。

目前治疗此病的方法虽多,如神经暂时性阻滞或神经破坏阻滞疗法、针灸、穴位注射、理疗、甚至手术疗法等,但疗效均不满意,复发率高。多年来我们采用整脊疗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经临床实践表明,此方法疗效满意,复发率低。整脊疗法利用矫正手段纠正脊椎偏移,使脊椎关节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使之与周围肌肉群相适应。《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指出:“若脊筋隆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又说“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伤科汇纂.上料髂歌诀》指出:“……大抵脊筋离出位,至于骨缝裂开,将筋按捺归原处,筋若宽舒病体轻。”通过整脊疗法使“骨合缝、筋入槽”,最终促使脊椎骨正筋柔,解除交感神经的刺激与压迫,使植物神经功能平衡,消除血管麻痹性舒张,促使逐渐恢复功能。穴位注射从胃经、胆经、三焦经等着手,药物则从中西医角度选择,穴位注射即直接作用于外周神经,通过经络传导增加肌体免疫功能,改善病变局部充血水肿的炎性反应,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穴位注射的作用不单纯是药物本身的药理、化学刺激产生的作用,要有经络腧穴的参与,将针刺和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结合起来,延长对经络腧穴的刺激时间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病症的特点选择不同药物,调整药物与疾病的顺应性、兴奋性和亲和力,共奏调和阴阳、舒经通络之功效,起到镇静解痉、舒筋活络作用,使面肌痉挛得以治疗。

[参考文献]

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一辈子勤快的李奶奶,自从2008年起,腿脚开始变得不利索,早先手抖,后来发展到走路都困难,家人以为她得了老年痴呆症,经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帕金森病。

“我们得知,胡主任是治疗这方面疾病的著名专家,今天是特地来找他求诊,想得到更好的治疗。”李奶奶的女儿告诉记者,老太太以前非常勤快,自从患病后不能做家务活,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每天都以泪洗面,作为儿女于心不忍。

这是日前,记者在宣武医院门诊三楼功能神经外科胡永生主任门诊的诊室里见到的一幕。

面肌痉挛,手术有效率95%

上午8:30,胡永生的诊室外已挤满了患者,本应此时出诊的他,却因早上的查房耽误了一些时间。临近9:00,胡永生出现在诊室门口。此时,翘首以盼的患者及家属一窝蜂地把他团团围住,其中有询问病情的,也有要求加号的。

“我早上6:30就过来了,还是没能挂上您的号。”一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大爷对胡永生说,并询问能否给他加一个号。

“六点多算是比较晚的了,有些夜里2、3点就过来排队了。”性格豪爽的胡永生,爽快地答应了该患者的要求。

走进诊室,第一位患者是来自天津的曹先生,他患上面肌痉挛已经四年,主要表现为右脸抽搐,伴有耳鸣症状。试过中药、针灸等各种治疗方法,一直得不到缓解,听朋友介绍说,胡永生治疗面肌痉挛很“有一手”,就来他这儿寻求良策。对患者的病情经过一番了解之后,胡永生告诉该患者,面肌痉挛是可以通过手术根治的。

“可以根治?”患者情绪瞬间变得激动起来,急忙询问关于手术的注意事项。

“面肌痉挛是单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无规律的抽搐,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经过一段时间,面肌痉挛会发展到连动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肌肉也会抽动。”胡永生介绍说,要想根治面肌痉挛,只能通过手术,因其具有微创、根治的特点,很多患者也愿意接受该项手术。

对于患者普遍关注的手术成功率问题,胡永生总会坦诚地告知患者:“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的,医院并不是保险公司,不可能包治包好,但是高的成功率是我们一直采取手术治疗的原因。”据了解,宣武医院针对面肌痉挛的手术已有近3000例,其有效率在95%以上。

接不接受手术治疗,是患者的权利。对于犹豫不决的患者,胡永生总会给他分析利弊,并安慰道:“不急,想做了,您再来。”

如此贴心的举动让患者及家属备受感动。“胡主任不但医术好,人品也是一流的。”前来复查的一位苏女士笑称自己是胡永生的“忠实粉丝”。

脑起搏器,帕金森病患的福音

在门诊,总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年老的患者迈着沉重的步子在诊室里缓缓行走着。胡永生告诉记者,他们都是一些帕金森病患者,之所以被要求在屋子里转圈,是要通过他们肢体动作的迟缓程度,来判断其患病的程度。

据胡永生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病因是由于大脑深部一小团脑细胞功能退化,无法产生足够的神经传导递质“多巴胺”,导致大脑对肌肉活动的指挥能力下降。其典型的特征可用三个字来形容:抖、僵、慢。

来自沈阳的患者吴女士,自诉时常手抖、双脚行走不便,往往走不了上百步。十年前,她左腿出现僵硬症状,中医治疗一直不见起色,反而愈发严重,直至五年前右腿也出现了同样症状。几经周折,吴女士被确诊为帕金森病。

“你这个情况需要做手术,即通过外科手术在大脑中植入电极来控制病情,叫做‘脑深部电刺激术’,俗称‘脑起搏器’。”胡永生介绍说,脑起搏器是一套微电子装置,包括一个脉冲发生器、一根电极和一根延伸导线。手术将带电极的导线植入病人脑内的丘脑底核,通过释放高频电流刺激,减轻帕金森病症状。“植入体内的部件不会影响日常生活,而且是一个无痛苦的过程。”胡永生开心地说,更令他自豪的是,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是全球最大的脑刺激器植入中心,其技术是让人放心的。

根据吴女士的病情严重程度,胡永生认为她可能需要进行双侧手术,即同时植入两个脑起搏器,手术费大约25万元。尽管花费较高,但听到困扰自己多年的疾病能够解除,吴女士依然激动得热泪盈眶。“但脑起搏器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还得进一步检查,看是否符合手术条件。”胡永生说,手术要配合药物治疗,手术只是消除帕金森病的肢体抖动、行动迟缓、运动障碍等症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其根源是脑细胞的退化、多巴胺的减少,因此,只能通过药物进行补充。

“毫无疑问,脑起搏器是目前世界上治疗帕金森病最先进的技术,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是病人的福音。”胡永生说。

治疗多元化,让患者远离神经痛

在功能神经外科,神经痛患者不在少数,其中尤以三叉神经痛最为典型。三叉神经痛常见于中老年,被称作“天下第一痛”。一旦疼痛发作,病人连说话、吃饭等简单动作都无法完成,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78岁的王老是老一辈的航天设计师,被三叉神经痛折磨已有18年之久,其主要表现为右侧面部疼痛。“以前疼痛时间短,周期长,现在次数越发频繁,而且一次比一次剧烈。整天整夜的疼,根本无法入睡。”王老说起这些,满脸的痛苦,他说早期吃止疼药还有所缓解,现在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

经过详细了解,胡永生告诉王老:“您的病情已经进入较为严重后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会很低,药物治疗已经意义不大了,我建议选用神经阻滞、伽马刀或者手术等治疗方式。”听到自己病情严重,王老有些紧张,胡永生急忙宽慰道:“您放心!手术治疗效果很好,没什么问题的。”随后给他列举三种不同的手术方法。

第一,神经阻滞治疗。用注入无水酒精、甘油、射频热凝等方法破坏三叉神经,使病人感觉不到疼痛。最常用的是射频毁损治疗,这是一种局麻、微创的治疗方法,用专门的射频针穿刺到三叉神经半月节,将其加热、破坏。

第二,伽马刀。其实是伽马射线,属于放射治疗。其原理是将伽马射线集中在三叉神经处,通过射线破坏三叉神经根。

“这两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手术基本无创、低风险、恢复时间短,但一般都不能达到根治的效果。治疗的有效期一般只有两三年,根据患者情况的不同,也有疗效超过十年的案例。神经阻滞可能出现维持时间短、阻滞范围内感觉麻木等并发症;伽马刀则不能‘立竿见影’,大概要在做完后6月左右才会见效。”胡永生分析道。

“还有第三种可以达到根治的方法,即微血管减压术。”胡永生解释说,三叉神经痛最主要的原因是血管压迫神经造成的,通过微血管减压术,先在患者耳后开长5公分左右皮肤切口,颅骨咬开一个一块钱硬币大小的骨孔,然后借助显微镜在颅内操作,用手术器械将压迫在三叉神经根上的血管分离开,使血管不再压迫神经根,从根本上解决三叉神经痛,而且效果立竿见影。但与前两种手术相比,微血管减压术属于有创手术。

经过细心沟通,考虑到王老78岁高龄和身体健康状况,最终决定先用射频治疗。“没事啊,别太担心了。”听到胡永生的话,王老才放松下来,眼里充满了希冀。

给患者提供“终点站”式服务

门诊当天,大多数来看诊的患者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很多还是坐着轮椅或杵着拐杖,在家属的陪同下来就诊的。胡永生告诉记者,功能神经外科有一大特点:患者以老人和小孩居多,年龄两极分化严重。“癫痫和脑瘫患者大多数是小孩,而帕金森和疼痛患者多为中老年。”据胡永生介绍,患者年龄两极分化与功能神经外科的治疗疾病有关,其可分为四大类疾病:

一是运动障碍病。除了最常见的帕金森病外,还有原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扭转性痉挛、痉挛性斜颈、抽动症、舞蹈病等,这些都是胡永生科室治疗的强项。

二是癫痫,即 “羊角风”。以前,癫痫属于内科范畴,主要靠药物治疗,但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根据癫痫的发作表现、影像学资料和脑电图的监测,可追踪癫痫病因,明确引起癫痫的脑内异常放电的病灶,通过手术切除,很大一部分患者可以实现彻底根治。

三是疼痛,包括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中枢性疼痛、腰腿痛、脊髓损伤后疼痛、头痛、臂丛神经痛、幻肢痛等。功能神经外科在治疗方法上与疼痛科有区别,疼痛科一般除了药物治疗外,就是神经阻滞,而功能神经外科除了采用这些方法之外,还可以在脑内或脊髓进行手术,彻底治疗很多顽固性疼痛,这是大多数疼痛科无法做到的。

四是面肌痉挛、脑瘫、强迫症、植物生存状态等其它功能性疾病。在治疗脑瘫上,宣武医院采用微创、高选择性和多水平的脑脊髓术式,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的行走困难,增强了肢体灵活性。此外,还成功地对一些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实施了外科手术,使他们重返工作和学习岗位。

在胡永生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功能神经外科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单去年就做了近1800台手术,胡永生说,预计今年手术量将超过2000台。“我们对帕金森病、震颤、肌张力障碍、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舞蹈病、抽动症等疾病的治疗,成功率达到98%以上。在国内,有这样高的手术量和成功率是其它医院很难达到的,这也使宣武医院运动障碍病中心被美国帕金森病基金会授予‘卓越成就临床中心’,曾是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临床机构。”胡永生自豪地说,通过医生在自身技术和医德上的“双保险”,给患者提供“终点站”式的服务,这是他科室的奋斗目标,大家也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

胡永生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枢痛学组副组长、北京市神经外科学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疼痛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特约编委、《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多家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健康教育专家,2003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9年入选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计划。

30余篇,参编专著8部、译著3部,承担省部级课题2项,获得省部级成果6项。

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血管压迫;手术

[中图分类号] R78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b)-0031-02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 LIU Zhaogang WANG Zenglong YANG Weiling AN Chuanbin JIANG Chunxu

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People's Hospital of Zhucheng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Zhucheng 262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urgery effect, complications and side effect of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 propose improvement programs 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 Methods Seventy four patients with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08 to April 2011 which received the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surger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is surgery was 98.6%, with no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hearing loss, intracranial infections and other serious complications, it found that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1.4% according to postoperative follow-up. Conclusion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it can relieve common causes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preserve function of all the trigeminal nerve branches,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method to trigeminal neuralgia.

[Key words] Trigeminal neuralgia;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Vascular compression; Surgery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性、短暂性的疼痛,历时数秒或者数分钟,后自行缓解,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作用机制为血管对神经的长期压迫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以致神经纤维之间发生“短路”,微小的触觉反复积累刺激传入中枢,当达到痛觉神经元的“阈值”而引起剧烈疼痛发作[1]。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药物治疗容易复发,手术治疗方法较多,从神经撕脱术到颅内微血管减压术,效果不一,笔者对本院2008年8月~2011年4月收治住院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74例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效果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8月~2011年4月收治住院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74例,其中,男45例,女29例。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51.3岁。病程:最短0.8年,最长21年,平均6.3年。均为单侧性,术前均无严重心、肺、肾等脏器疾病。疼痛部位分布:单纯第1支痛12例,占16.2%,单纯第2支痛10例,占13.5%,单纯第3支痛6例,占8.1%,第Ⅱ、Ⅲ支痛24例占32.4%,第Ⅰ、Ⅱ痛16例,占21.7%,第Ⅰ、Ⅱ、Ⅲ支全痛6例,占8.1%。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侧卧位,上半身抬高15°,头部下垂15°固定。取耳后发际内斜切口,长6~7 cm,按层切开暴露乳突及枕骨,于乳突后钻孔并扩大,向前、上方暴露部分乙状窦及横窦,形成2 cm×2 cm大小骨窗。弧形剪开硬脑膜并翻向乙状窦,放出脑脊液减压,待小脑半球塌陷后,探查桥小脑角区。手术显微镜下操作,采用显微吸引器缓慢吸除脑脊液。充分打开蛛网膜下腔,先暴露面、听神经,注意保护,如果有岩静脉影响三叉神经REZ的显露,可予电凝切断。游离三叉神经REZ,可见压迫此处的责任血管,松解蛛网膜小梁与神经、血管的粘连,确认血管与神经REZ之间充分游离后,插入合适大小的Telfon垫片。

2 结果

本组74例患者治疗后72例三叉神经痛消失,手术早期的总有效率为97.3%,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听力丧失、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年有效率为98.6%。

3 讨论

关于颅神经Ⅷ的血管压迫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类似于三叉神经的血管压迫机制。一般压迫在颅神经Ⅷ上的多是小脑前下动脉,当血管对神经的压迫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随着血管搏动的冲击,使神经慢性损伤,影响了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入功能,同时神经发生脱髓鞘改变,致相邻神经纤维之间产生了异常的接触,形成短路,即短路学说[2]。随着病程的延长和脱髓鞘范围的扩大,神经纤维发生萎缩,致使其神经传入功能进一步下降。微血管减压术主要是将与三叉神经根接触的血管移位或将其与神经根分离,这种手术能成功消除三叉神经的长期压迫引起的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3-4]。1962年Gardner首先报道了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并在1967年被Jannetta大力推广,报道了大宗应用微血管减压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和舌咽神经痛的病例,平均有效率为80%以上,文章报道了21例失能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第Ⅷ脑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结果,发现全部患者的颅神经Ⅷ均有1支以上的动脉或静脉压迫,减压术后有16例患者症状解除或改善并能参加正常的工作和社会活动。1998年,Levy EI又在为期12个月内对41例失能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第Ⅷ脑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并随访了2.5~3.5年,结果表明30例患者症状解除或改善并能工作或参加正常活动。他发现术后眩晕症状的消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恢复时间可长达4~10个月。在此基础上,1991年,Kleineberg B[5]总结了1983~1990年间的207例失能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第Ⅷ脑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大宗资料分析结果,发现全部患者颅神经Ⅷ存在有意义的血管压迫,手术依据为病史和神经耳科检查。术后平均随访38个月,眩晕治愈率达80%。2001年,Levy EI进行多因素分析血管压迫颅神经Ⅷ与眩晕、耳鸣之间的关系,指出伴有冷热反应损害、发作时间短暂的眩晕是血管压迫颅神经Ⅷ最可信的诊断依据,MRI检查支持血管压迫的诊断,责任血管常为小脑前下动脉。微血管减压术已被证实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一种有效方法[6],其不同于其他的治疗方法依赖抗癫痫药物和对神经的破坏来减轻症状。但在有些病例中,术后1.5年疼痛复发,原因可能与术中垫片位置放置不合理所致。

应该指出的是,虽然多数学者在术中观察到三叉神经上有明确的血管压迫或接触现象,但血管压迫并不是唯一因素,只是诸多因素之一。虽然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仍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因缺乏理想动物模型,无法阐明血管压迫神经通路的病理机制。其次缺乏理想影像学分辨后颅窝微细血管,从而无法鉴定由血管压迫引起,而非其他因素所致,为临床手术选择适合患者带来一定困难,也难以建立统一、有效的术后疗效评判标准。因此失能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术选择面临挑战,需仔细进行,以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虎威,高国栋,赵振伟,等.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2):67-68.

[2] 韩宏彦,栾国明,凌至培,等.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显微血管减压治疗[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6,19(3):135-137.

[3] 李成,雷町,毛伯镛,等.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 华西医学,2007,29(1):1-2.

[4] 严荣定,董伟毅,赵卫国,等.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附53例报告)[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5,13(2):187~189.

[5] Kleineberg B,Becker H,Gaab MR. 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 and es-sential hypertension:an angiographic study[J]. Neuroradiology,1991,33(1):2-8.

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9-0032-02

笔者自2003年6月~2006年10月,应用电针、TDP照射配合口腔内外理筋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12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其中男24例,女32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1个月;对照组56例,男22例,女34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73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40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即患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或咽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双侧)周围性面瘫,可伴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临床表现为口角歪斜,目不能闭,额纹消失等症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电针及TDP照射取阳白透鱼腰、鱼腰透攒竹、颧髂透迎香、地仓透颊车、迎香透地仓、攒竹直上1寸透攒竹、承浆(向患侧方向透刺)、四白、牵正、翳风、合谷等穴。除合谷取健侧,余穴均取患侧。迎风流泪、目赤配风池、睛明、攒竹,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透巨。选用直径0.35mm毫针,采用无痛快速进针法,牵正垂直进针15mm,边进针边捻转,患者感觉面部胀麻为度,翳风、合谷垂直进针25mm,捻转得气后出针,风池向对侧目内眦方向刺25mm,余穴均沿皮平刺至透穴,其他单穴捻转以得气为度,然后将G6805电针仪两极接翳风、牵正、攒竹、阳白、迎香、四白等数穴交替使用,用连续波、频率1Hz调节刺激强度。前3次治疗,刺激要轻、浅,患侧面部肌肉有轻微抽动即可,此后可逐渐加大刺激量,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并注意观察,尽量使其歪斜向健侧的口角渐渐地往患侧牵动,即牵动的电针逐渐将患侧面部肌肉收紧。另用TDP照射,每日1次,每次30min。10次为1疗程。休息1周进行第2疗程。

2.1.2 口腔内外理筋取患侧太阳、地仓、阳白、颊车、下关、鱼腰穴。医者用一指禅轻柔推,再点按地仓、下关、鱼腰穴。然后医者手戴一次性手套,拇指在患侧面部外面,食指和中指在口腔内侧互相拿捏面部肌组织的条索状物,而后拇食指用力从腮腺向口角进行理筋,最后双手掌按揉患者双面颊以病人有热胀感及舒适感面部发热为度。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2.2 对照组仅用电针及TDP照射,治疗方法同上。10天为1疗程,治疗2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痊愈:面肌功能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显效:面肌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好转:面肌功能部分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无效:面肌功能及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见表1。

4 讨论

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护理;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a)-110-0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叫Bell麻痹、面瘫,是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茎乳孔内的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此病男女均可受累,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与劳累有关,春秋换季时发病较多。本病多急性发作,患者表现为患侧面部无表情、额纹消失、眼裂扩大、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偏向健侧、鼓腮漏气等,可伴有听觉改变、部分患者可伴舌前部2/3味觉障碍及耳痛、听觉过敏等症状。本科2007年7月~2009年12月收治患者189例,运用针刺配合电针、中药内服、金黄膏外敷、艾条灸、理疗、推拿、表情肌训练等综合治疗方法及有效的临床护理,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07年7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89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其中,男92例,女97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3 岁;病程最长20余年,最短 1 d。

1.2方法

对189例周围性面神经患者实施有效的生活、饮食、心理、康复等护理。

2结果

经住院治疗,痊愈98例,好转89例,无效 2例。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一般护理包括:①病室整洁、舒适、日光充足、温湿度适宜,避免对流风。②全面负责患者的各种生活护理,满足患者的生活需要。③关注气候变化,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外出必须戴口罩,避免汗出当风。若有角膜暴露者,外出时须佩戴眼镜以防风沙,必要时用0.9%NaCl溶液纱布覆盖,以免角膜干燥而发生损伤[1]。④观察病情变化及面肌功能恢复情况,辨别证型,掌握疾病转归,做到辨证施护。⑤评估患者的综合情况,建立合理的健康教育方案,做到因人施教,使患者能够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并能掌握一定的治疗饮食原则、防护措施等,从而能达到“建立健康行为”的目标。

3.2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包括:①运用沟通技巧,亲密护患关系,分析和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做到有的放矢,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②对于发生角色冲突的患者,应耐心解释,因势利导,使患者尽快、平稳地达到角色转换。③必要时应用暗示疗法,让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心理及情感依赖。④对于经济状况差的患者,应尽量节省检查及治疗费用,避免在患者面前谈及住院费用等敏感话题,以免加重患者的思想负担。

3.3 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包括:①指导患者进食时将食物放在健侧舌后方,细嚼慢咽,面肌功能有所恢复后即从患侧进食,以利功能恢复。进餐前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溃疡的发生。②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鱼类、瘦肉、大豆制品,也可进食大枣粳米粥、参枸莲蓉汤、八珍鸡汤、黄芪排骨汤等以提高正气,抵御外邪。③注意饮食宜忌,正确对待药补与食补问题。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粗粮,忌食生冷、辛辣、油腻、干、硬和粗糙食物,伴有面肌痉挛患者还应慎食酸性食物,如山楂。④补充钙及维生素B族可促进肌肉及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如牛奶、豆浆、粗粮、干果、蔬菜、瘦肉等。

3.4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包括:①向患者讲解表情肌训练的重要性,从而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并采纳运动治疗方案。②评估患者的表情肌肌力。表情肌肌力2级以下时行被动运动或助动运动配合中枢冲动传递训练[2]:如抬眉、皱眉、闭眼、耸鼻、咧嘴、向外上方牵拉口角、示下齿、嚼口香糖、努嘴等;上述动作均与健侧同步 ,意在强调主观意识的参与 ,即中枢冲动传递训练,双侧面瘫的患者则由双手被动或助动同步完成上述表情动作。完成的过程必须有主观意识的参与。肌力3级以上时做主动运动,同时进行速度、灵敏度、协调性训练[3]。③表情肌训练应尽量早期介入,患者掌握方法后监督指导其正确、按时按量训练。④指导患者进行患侧面肌的按摩及热敷,加速面神经炎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 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营养状况 ,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吸收 ,从而有利于瘫痪面神经功能的恢复[4]。按摩时力度要适宜,尤其加强面部穴位按摩,如太阳、下关、攒竹、四白、颊车、迎香、地仓、承浆等。热敷时要注意温度,以免烫伤。⑤训练的强度以适度为原则,避免表情肌疲劳。

4体会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得到全面的临床护理,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尤其是恰当的心理护理和科学合理的饮食护理、康复训练,可明显地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症状,充分体现了临床护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朱春香.穴位运经治疗面瘫疗效观察[J]. 护理学杂志,2007,22(19):37-38.

[2]周士枋,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556.

[3]马红鹤.电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 Bell 疗效观察[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9):701-702.

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范文第7篇

【摘要】目的:观察对周围性面瘫分4期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分期针刺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对比疗效。结果:治疗有效率急性期、静止期以及恢复期均为100%,后遗症期为90%,其中急性期痊愈率91.67%,静止期痊愈率80.0%,恢复期痊愈率68.75%,结论: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关键在于分期辨证,及早治疗,可有效提高疗效。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分期针刺

周围性面瘫是由于患者面神经核以及面神经病理性损伤导致出现一系列症状,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针灸适应症之一,由于该病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病变特点以及临床表现,故应根据面瘫病损的阶段和程度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分期治疗措施。笔者在2006年10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对7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分期针刺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7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学》中的诊断标准[1],并排除手术、外伤、肿瘤等原因导致的周围性面瘫;其中男性40例,女性30例;年龄14~70岁;病程最短2d,最长6个月。

1.2治疗方法 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治疗以手足阳明经为主,辅以手足少阳经,但根据分期不同而各有侧重,同时遵循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的取穴原则,达到整体调理的目的。治疗频率为1次/日,10d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休息间隔2d,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

1.2.1急性期:有24例患者发病1周内,此阶段邪盛正衰,病位在表在络,故针刺治疗主以浅刺络脉,取穴以阳白、攒竹、太阳、地仓、颊车等为主,手法宜轻柔,以泻法为主,留针25min左右即可,不必强求针感,同时对患者面部辅以TDP照射以散寒通络,并根据患者病情予以营养神经、改善循环以及抗病毒等对症治疗[3]。

1.2.2静止期:有20例患者发病1~2周以内,此阶段正邪相持,病情处于稳定状态,故应施以平补平泻针刺手法,以皮下透刺为主,取穴以双侧合谷、足三里,患侧阳白、太阳、四白、颧、下关、牵正、地仓、颊车、风池为主,留针时间控制在35min左右为宜,加强疏通气血的作用,促进经络功能的恢复。

1.2.3恢复期:有16例患者发病2周~1个月以内,此阶段邪去正亏,经络不通,故针刺目的以恢复正气、疏通经络为主,针刺手法主要采用补法,取穴宜少,主以患侧阳白、颧、地仓三穴为主,针刺部位宜深,留针时间控制在35min左右。

1.2.4后遗症期:有10例患者发病1个月以上, 此阶段病情缠绵,正气亏虚,故应采用全面综合疗法,以活血通络、去瘀生新,治疗以直针刺和攒刺为主,直针刺取穴以患侧攒竹透睛明、阳白透鱼腰、丝竹空透太阳、迎香透四白、地仓透颊车为主,从起穴沿皮刺向止穴,得气后施以捻转补法,留针时间以40min左右为宜。攒刺选阳白、太阳、地仓、颊车、下关等。

1.3疗效标准[2]痊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谈笑时无口眼歪斜,表情自如,饮食正常;显效:患者面部症状明显缓解,仅在鼓腮或呲牙等剧烈动作时有轻微口歪表现;有效:患者症状较前有所改善,仍有额纹不对称以及谈笑时口眼歪斜等症状表现;无效:症状较治疗前无改善。

2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各期治疗效果见表1。

3讨论

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学中“口僻”、“吊线风”等范畴,究其病因,多因脉络空虚,风寒等外邪侵袭阳明、少阳经络,致气血瘀滞、筋脉失养、迟缓不利而发病。具体涉及到各个不同的发病时期,其病理变化亦有所不同,故临床应采取分期论治的原则,以有利于临床疗效及预后。

急性期阶段外邪始中络脉,病位较表浅,患者常表现为局部肌肉麻痹,面瘫不完全,《灵枢•官针》曰“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故针刺治疗主以浅刺络脉,手法宜轻柔,以泻法为主,同时配合TDP照射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促进面神经恢复功能;静止期病邪由卫表深入经络,病位变深,且肌肤失于濡养,肌肉瘫痪完全,治疗上以平补平泻针刺手法为主,取穴深度宜达到皮下透刺,且留针时间宜长;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诱发瘫痪肌群的主动收缩功能;恢复期人体正气逐渐恢复,部分瘫痪肌肉开始恢复主动运动功能,《灵枢•官针》曰:“合谷刺,左右鸡足,针于分肉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故针刺以补法为主,取穴较少但针刺部位宜深,并增加留针时间,以加速面神经的功能恢复;后遗症期病情缠绵难愈,除口眼歪斜等表现之外,还有面肌痉挛、面肌联合运动等并发后遗症,《灵枢•官针》曰:“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也”、“攒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在此阶段应以直针沿皮透针浅刺为主,小幅度捻转补法,可对面神经的异位兴奋以及抽搐产生抑制作用,同时亦具有驱邪扶正、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之功效。

根据本次治疗结果显示,本组治疗有效率急性期、静止期以及恢复期均为100%,后遗症期为90%,其中急性期痊愈率91.67%,静止期痊愈率80.0%,恢复期痊愈率68.75%,显示越早进行针刺治疗,临床疗效越好。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关键在于分期辨证,及早治疗,可有效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l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99.

[2] 朱荣英,穆黎春,张燕.不同方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6):393―394.

[3] 蒋屹峰.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6O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3):4132

面肌痉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颞颌关节紊乱;面肌疼痛;A型肉毒毒素

[中图分类号] R7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0(c)-011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jection therapy on facial pain caused by TMD. Methods 105 patients with facial pain caused by TM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52 patients) and control group(53 patients). The patients visited the clinic from April 2014 to April 2016.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by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jection therapy. The control group was injected with normal saline. Then observe the effect of two therapy in 1 week, 1 month and 3 months. Results The effective percentag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in 1 week, 4 weeks and 12 weeks was 78.08%,88.46% and 96.15%. The effective percentage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1 week, 4 weeks and 12 weeks was 13.21%, 9.43% and 3.77%.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n the effect of two therapies, P

[Key words] TMD; Facial pain; Botulinum ;Toxin Type A

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每天都会接诊大量因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引起面肌疼痛的患者,一些患者因在短时间内咀嚼过度导致咀嚼肌疲劳而引起的疼痛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嘱患者进软食,局部理疗一段时间后症状即可缓解。但大部分不明原因引起面部肌肉疼痛的患者一般疼痛会持续较长时间,数周至数月不能缓解,面部肌肉有较明显的压痛点,患者自觉面部肌肉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不受自主意识控制,局部理疗亦无法取得满意的疗效。针对这部分不明原因引起面部肌肉疼痛的患者,将2014年4月―2016年4月期间于该科就诊的105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53例),治疗组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照组局部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照研究,其中治疗组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该文旨在对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TMD引起的面肌疼痛的效果进行临床观察,为临床应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TMD引起的面肌疼痛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因面部肌肉疼痛来该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将自觉面部肌肉紧张、酸痛,白天有不自主紧咬牙关的症状,双侧咬肌区、颞肌区或翼外肌区有明显的压痛点,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得不到缓解,近期未进食硬韧食物,无偏侧咀嚼及夜磨牙习惯的患者纳入本实验。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5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57例,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8岁。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将10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2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27例,5例单侧颞肌疼痛,7例单侧翼外肌疼痛,12例单侧咬肌疼痛,8例双侧颞肌疼痛,11例双侧翼外肌疼痛,9例双侧咬肌疼痛;对照组53例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30例,7例单侧颞肌疼痛,9例单侧翼外肌疼痛,10例单侧咬肌疼痛,6例双侧颞肌疼痛,13例双侧翼外肌疼痛,8例双侧咬肌疼痛。两组患者均无系统疾病史,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采集患者基本资料及患病史,对患者进行查体以确诊。两组患者均采取局部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有明显压痛的咀嚼肌,包括咬肌、颞肌和翼外肌进行肌肉内注射。治疗组应用A型肉毒毒素20 U(保妥适, 100 U/支,S20070023)进行肌内注射;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对照。于治疗后第1周末、第1月末和第3月末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疼痛消失的(显效)时间,以及疼痛再次出现的(复发)时间。分别对第1周末、第1月末和第3月末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进行统计学比较。

疗效判定:显效:注射治疗后,压痛区肌肉疼痛缓解,自觉咬肌、颞肌和翼外肌紧张性下降,无自发痛和触压痛。治愈:注射治疗后,压痛区肌肉疼痛消失,自觉咬肌、颞肌和翼外肌无紧张感,无自发痛和触压痛。无效:压痛区肌肉疼痛未缓解,自觉咬肌、颞肌和翼外肌紧张性未下降,有明显的压痛点。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治愈例数)/总例数×100%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分别对第1周末、第1月末和第3月末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全部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 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后第1周末、第1月末和第3月末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8.08%、88.46%和96.15%;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13.21%、9.43%和3.77%。治疗后第1周末、第1月末和第3月末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χ2=85.95,P

3 讨论

TMD即颞下颌关节紊乱性疾病,是口腔科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症候群,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患者常因不明原因出现面部肌肉疼痛,尤其常以颞下颌关节、颞肌、咬肌和翼外肌相应区域疼痛为主诉就诊。查体大部分患者有开闭口疼痛,颞肌、咬肌和翼外肌区有明显的压痛点。引起疼痛的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咀嚼肌群功能紊乱导致肌张力增强,增强的肌张力与颞颌关节功能不相适应所致[1]。也有学者认为长期慢性面肌痉挛(颞肌、咬肌和翼外肌)可导致局部肌肉形成无菌性炎症或局部肌肉乏氧而引起面部肌肉长期慢性疼痛[2]。还有学者认为,由于颞肌、咬肌和翼外肌长期处于痉挛状态,肌肉内产生过多的5-羟色胺、谷氨酸、乳酸等酸性物质,过多的酸性物质无法及时代谢,使酸性物质堆积在肌肉组织内,从而产生刺激性疼痛[3]。如何迅速有效的降低面部肌肉张力,解除肌肉的痉挛状态可能是缓解面肌疼痛的关键所在。

A型肉毒毒素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可以通过抑制裂解外周胆碱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达到解除肌肉痉挛的状态的目的,从而对肌肉疼痛产生治疗作用[4-5]。国外学者采用A型肉毒毒素对TMD引起的面肌疼痛进行治疗,并且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6]。A型肉毒素的作用类似于“缓释长效肌肉松弛剂”,局部注射后2~3 d即可显效,作用效果可持续数月。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效果显著,局部注射后第1周68.0%的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甚至消失,注射后3个月96.16%的患者自觉面部肌肉张力下降,压痛点消失,期间没有患者出现症状反复现象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对照组注射后1周仅有13.21%的患者症状得到改善,3个月后有效率下降到3.77%。这部分患者症状缓解可能与心理作用有关,也可能提示本病在少数患者中存在自限性或者病程具有间歇性。而对照组大部分患者自述症状未得到任何改善,部分患者症状反而加重,甚至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出现如失眠、抑郁等不适症状。 这与Pihut M等[7]学者的临床观察相一致。Pihut M等对42名因TMJ引起面部肌肉疼痛的患者应用BOTOX(保妥适)进行肌肉内注射,并于注射后第1周和第24周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显示24周后35.71%的患者面肌疼痛的症状完全消失,其余64.29%的患者疼痛明显的缓解,治疗对全部患者均有效果。

以往有学者采用利多卡因局部多次注射的方法治疗面肌疼痛,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是,利多卡因反复应用后可产生快速耐受性[8],无法达到持久的止痛效果;相比较而言,A型肉毒毒素单次注射即可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作用效果可持续数月,有效避免患者在短时间内反复就诊情况的发生,从而使患者治疗满意度明显提高[9]。如果想要取得更为持久的治疗效果,有国外学者认为3~4个月后可以对患者进行再次注射A型肉毒毒素,这样可以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10]。

国外还有一些学者应用局部注射肌肉松弛剂的方法对面肌疼痛进行治疗,亦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11]。但肌肉松弛剂对肌肉抑制的作用缺乏选择性和特异性,局部注射后会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会对呼吸肌产生抑制作用引起呼吸抑制。治疗不当会影响生命安全,需要在严密的监护下方可应用,并且用药剂量也要严格控制。而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后作用比较局限,仅作用于注射部位周围的肌纤维,不会入血对全身的肌肉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提高了用药安全性。

治疗组接受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的患者未发现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未发现局部感染现象的发生。患者面部肌肉疼痛消失可能是A型肉毒毒素显效产生的结果,也可能是由于病变转入间歇期而使疼痛消失,因此,治疗的远期效果还需要进一步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 Graff-Radford SB.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and Headache[J]. Oral Maxillofac Surg Clin North Am,2016,28(3):335-49.

[2] P.S. Shilpa. Botulinum toxin: The Midas touch[J]. J Nat Sci Biol Med,2014,5(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