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猪肺疫防控治疗的方案

猪肺疫防控治疗的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猪肺疫防控治疗的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猪肺疫防控治疗的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襄阳大耳黑猪;呼吸道综合征;发病原因;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2-0041-02

襄阳大耳黑猪是湖北省襄阳市归根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襄阳大耳黑猪养殖基地以农户原生态养殖的鄂西大耳黑猪为基础,有目的地引进国内外一些地方性优良黑猪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并不断地选优去劣,对杂交后代中出现的一些优良个体通过有计划地开展纵向或横向的继代繁殖,固定其优良性能,以鄂西大耳黑猪为基础培育的新一代襄阳大耳黑猪。襄阳大耳黑猪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繁殖力高、抗逆性强,肉质鲜美可口等优良特点。

襄阳大耳黑猪虽然适应性强、抗病力强,但自2008年湖北省襄阳市归根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事襄阳大耳黑猪的选育和养殖以来,呼吸道综合征频发,特别是进入冬春季节以后,由于气候多变,早、中、晚猪舍内外温度和湿度相差较大,更易导致猪呼吸道综合征的高发。除了因猪发病直接死亡造成损失外,呈慢性或隐性感染的猪还会导致饲料报酬率低、生长发育缓慢、出栏时间推迟等,严重地影响了襄阳大耳黑猪养殖基地的生产效益。为有效地应对该病,养殖基地在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自2011年起组织养殖基地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对襄阳大耳黑猪的呼吸道综合征进行了专题研究,目前已基本掌握了襄阳大耳黑猪呼吸道综合征高发的原因,并针对其原因采取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其防控效果显著。现就襄阳大耳黑猪呼吸道综合征高发的原因及其防控措施报告如下。

1 发病原因分析

1.1 原发性感染疾病

原发性感染疾病主要包括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流感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和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等多种病原体所致的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如猪伪狂犬病、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和猪流行性感冒等。

1.2 继发性感染疾病

继发性感染疾病主要包括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副伤寒、副猪嗜血杆菌病和猪附红细胞体等。

1.3 饲养管理与环境因素

饲养管理不当是直接引起猪呼吸道综合征高发的重要原因,如猪群饲养密度过大,不同日龄的猪混养在一起;猪舍内潮湿,通风换气不良,空气中有害气体过多;猪舍内粪污未及时清除、卫生条件差、消毒不严;猪舍内湿度变化大;饲喂猪群的饲料单一,导致猪群营养不良以及其他降低猪体抵抗力的因素等多种应激因素等,均可成为猪呼吸道综合征高发的诱因。

2 防控措施

湖北省襄阳市归根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襄阳大耳黑猪养殖基地根据襄阳大耳黑猪的养殖实际,从七个方面提出了襄阳大耳黑猪呼吸道综合征的防控措施。

2.1 提前做好环境控制和相关设备物质的准备

在冬春季节到来之前应提前做好猪舍及其门窗的整修,准备和检修好猪舍内的保温增温设施和控制猪舍内湿度的相关物资,如仔猪用的保温伞,猪舍内吸潮用的生石灰、木屑等,以便随时开启猪舍内的保温增温设备,用于冬春季节寒冷天气猪舍内保温和通风换气,以有效地控制猪舍内环境。

2.2 加强猪群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

养殖基地应根据猪群在各阶段的营养需要合理配合日粮,供给猪群营养全面且均衡的饲料,以保证猪群生长发育的需要。与此同时,在管理上应将不同的猪群进行合理的分群,减少不同日龄猪群的混群饲养,并尽可能减少猪群的饲养密度;经常保持猪舍内干燥、清洁、卫生,猪舍、用具及环境定期消毒,注意猪舍内的保温和通风换气,以降低猪舍内的氨气浓度,改善猪舍空气质量;实行养猪生产各个阶段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从而减少或避免猪群呼吸道疾病感染机会;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以减少应激因素。

2.3 坚持自繁自养,防范隐性感染猪带入病原菌

坚持自繁自养是防止猪呼吸道综合征隐性感染猪带入病原菌的关键性措施。如养殖基地确实需要引种时,则应到无疫区的种猪场引种选购,并严格按程序进行免疫,种猪引进后应在远离生产区隔离观察饲养一个月以上,并经检疫确定为阴性后方可进场饲养。建立严格的兽医卫生消毒制度,且选择新型的消毒剂,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2.4 提前做好猪群免疫,预防病原性猪呼吸道综合征

病原性因素引起猪呼吸道综合征对襄阳大耳黑猪养殖基地的威胁极大,且目前尚无良好的治疗药物,采用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免疫效果的监测、对猪群隐性携带强毒的检测和淘汰以及做好消毒工作等是预防和净化猪呼吸道综合征的重要措施。因此,养殖基地必须合理地制定猪群的免疫程序,并适时给猪群免疫接种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萎缩性鼻炎、猪肺疫、猪副伤寒、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弱毒菌苗或灭活苗、猪霉形体灭活疫苗和猪肺炎霉形体兔化弱毒苗,以控制病原性因素引的起猪呼吸道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猪流行性感冒、猪附红细胞体病目前尚无疫苗可用,养殖基地必须加强对猪群的隔离消毒,不从有疫源的种猪场引进种猪,同时应注意猪群的保温防寒,搞好猪舍内的清洁卫生,注意消灭蚊蝇和吸血昆虫,防止吸血昆虫对猪群的叮咬而传播疫病。

2.5 正确诊断,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正确地诊断引发猪呼吸道综合征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疾病是有效应对猪呼吸道综合征的首要任务。养殖基地必须依据生猪疫病流行的特点、症状观察、病理检验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来综合判定,并特别注重兽医实验室病原的分离、鉴定、检测、监测,以便确认引发猪呼吸道综合征的原发性感染疾病或继发性感染疾病的种类,找出其发生规律,并分清主次,提出针对性强的应对防控措施。

2.6 全方位推进生物安全体系

养殖基地必须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和防疫制度,以降低和消除病原微生物对养殖基地所形成的危害,建立起防制猪呼吸道综合征病原入侵的多层屏障,使猪群生长发育处于最佳状态,以有效地预防猪呼吸道综合征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2.7 建立科学合理的预防性用药方案

针对冬春季节猪呼吸道综合征发生的种类和流行特点,养殖基地可选用一定剂量的抗菌素药物组合,在母猪产仔前后、哺乳仔猪、保育猪、育肥猪4个阶段以及猪群转群时使用,以预防外源性和内源性细菌继发感染。根据生产实践,现推荐襄阳大耳黑猪养殖基地预防性用药方案如下:

(1)后备母猪按每吨饲料中加入地米考星粉200~400 g,于配种前20 d左右饲喂,连续饲喂14 d;或按每吨饲料中加入10%氟苯尼考100 g,于配种前20 d左右饲喂,连续饲喂14 d,同时配合在每吨饮水中加入阿莫西林粉150 g,连续饮用14 d。其种公猪的药物预防参照后备母猪药物预防方案实施。

(2)妊娠母猪按每吨饲料中拌入80%支原净100 g、强力霉素120 g、阿莫西林160 g,于产前、产后各饲喂7 d;对分娩前后14~20 d的母猪也可选用泰磺安、氟罗预混剂拌料饲喂。

猪肺疫防控治疗的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畜牧管理实践;猪传染病;研究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2-0013-02

养猪业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传统产业,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在养猪规模和养猪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猪传染病也在不断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畜牧业的长期发展。而随着社会进步,畜牧管理实践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将畜牧管理实践作用于防制猪传染病的过程,有很强的现实和社会意义。

1 猪传染病的发展现状和流行原因

1.1 猪传染病的发展现状

(1)种类多,危害大。20世纪80年代前的猪传染病主要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猪支原体肺炎、仔猪大肠杆菌病、 猪伪狂犬病、 猪布鲁氏菌病、猪链球菌等; 80年代, 新发生的传染病有猪细小病毒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痢疾和猪衣原体病;90年代至今,新出现的传染病有猪传染性接触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圆环病毒Ⅱ型和猪增生性肠炎等。

(2)病原体发生遗传变异或血清型发生改变。由于受到养殖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养殖人员的卫生安全意识普遍不高,所以猪传染病的许多发病种类都发生了遗传变异或者出现血清型改变的情况,使原本就复杂的猪传染病更加难以诊断。如种猪长时间使用弱毒疫苗,就会逐渐改变流行病毒原有的生存环境和表现特征,致使流行病毒发生改变,甚至会变异出更加难以控制的病毒感染体[1]。

(3)多种养猪模式加剧疫病扩散。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养猪业已经成为人们致富的主要途径,不同种类的养猪模式并存,集约化、大规模的种猪养殖模式使疫病很容易扩散,大规模种猪场将所培育的种猪售卖给个体养殖户,又进一步扩大了传染病的传播范围。

(4)呼吸道疾病日益突出。猪呼吸道疾病目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成为猪传染病的主要发病种类,大多由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而引起。猪流感病毒、冠状病毒、肺炎支原体及副猪嗜血杆菌等病原混合感染较为常见,如果再继发猪链球菌、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等,则将暴发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另外,猪舍环境卫生差、通风不良、猪群混养、密度过大、饲料单一以及长期饲喂粉面状饲料等均可诱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1.2 猪传染病的流行原因

为了发展地区经济,个别省市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种猪引种,由于没有统一的引种厂商,所以在每一地区都存在着种类各异的猪品种,这对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及收入提高有重要作用,但是大数量、多批次的引种导致地区动物防疫检疫部门工作压力加大,把关效果降低。再加上基层兽医数量少,素质不高;基层兽医生活环境差,待遇低,所以真正扎根基层的兽医人员寥寥无几。此外,基层兽医的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难以承担相应的动物防疫及动物疾病防治工作。

2 畜牧管理对防控猪传染病的作用

(1)畜牧管理在防控断奶仔猪肠道疾病中的作用。在国内的一些养殖规模较大的地区,推行仔猪提前断奶,会对其生长发育带来许多影响,由于仔猪适应能力较差,断奶之后往往会引发肠道疾病,这时就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针对肠道疾病产生的原因,相关研究表明,大肠杆菌具有很强的致病作用,同时通过对比试验发现,大肠杆菌并不会对病猪造成绝对性影响,猪的生长环境、气候变化、采食行为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治疗猪的肠道疾病时,除了运用药物进行治疗外,还需要在畜牧管理上下功夫,对猪的生存环境、饲料营养等进行改善,多措并举,才可有效防控仔猪大肠杆菌病[2]。

(2)畜牧管理在防控断奶仔猪系统衰竭综合征中的作用。实验表明在仔猪的淋巴组织中分布有许多按规律排列的环形病毒,并且该病毒在断奶后的发病仔猪与健康仔猪中都普遍存在。在生产条件下,设置相似的养殖环境和采食种类,携带有环形病毒的种猪几乎没有产生典型的系统衰竭疾病,这表明导致仔猪出现系统衰竭综合征的主要原因除了受到环形病毒的影响,还会受到其他环境条件的影响,大部分传染病流行的原因与养殖场的畜牧管理有关。

因此,畜牧管理因素是猪传染病产生、流行、传播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保持猪的健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寻求猪传染病的解决方案时,除了考虑到病原体的作用外,还应该重视畜牧管理实践的作用和影响。

3 畜牧管理实践作用于猪传染病的策略

3.1 严把格检疫程序,把好疾病入口关

要想真正运用畜牧管理实践的理念减轻当前猪传染病的危害,最重要的就是从源头抓起,从起点控制好猪传染病的传播。各地动物防疫站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加强对种猪场以及散养户的监督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养殖人员的疫情防治意识和疾病控制手段。防疫站工作人员要制定完善系统的传染病检查制度,定期深入养殖场,强化猪传染病检疫工作,对检查出携带病毒的种猪,要严格禁止在市面上流通,避免病毒进一步传播。种猪养殖人员要提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在购买种猪时要注意隔离观察和检疫,不养殖低价贩卖的问题种猪,对私自倒卖患传染病猪的养殖人员要积极举报。养猪场要做好安全卫生工作,定期进行疫苗注射,及时清理垃圾和粪便,保证养殖环境安全卫生,从源头控制好传染病的扩散和传播[3]。

3.2 重点做好母猪免疫工作

做好母猪免疫是防控猪传染病的关键一步。母猪的健康状况直接会影响到仔猪的发育状况,因此,要重点做好母猪的免疫工作。应根据当地母猪的养殖、生长状况,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养殖档案,做好详细的健康信息记录,制定有针对性的免疫计划,有效地防控各种疾病。

3.3 做好疫情监测监督

携带隐性传染病的问题种猪是疫情持续传播、发展的关键所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可抑制猪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所以,相关管理人员应对有潜在发病趋势的种猪养殖户进行重点监测,尤其是有疑似病例、有发病记录的问题种猪,更要加强监督,进行定期检查。一些有经常流产记录的母猪也要做为重点检测对象。此外,对于检测没有抗体的种猪要及时补免和加强免疫。

3.4 加强农村养殖环境治理

加强农村养殖环境治理,首先各地防疫站要建立健全农村养殖环境定期消毒制度,为种猪提供一个安全的生长环境,这是减少猪传染病流行的有效途径之一。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村种猪养殖环境存在许多问题,如环境脏乱差、疫苗使用不规范、传染病传播渠道多而杂等,因此,要致力于帮助农村养猪户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可运用沼气池、粪便培育农作物等措施提高养猪户的资源再利用,建立起一个种猪、沼气、种植业相结合的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减少粪便带来的环境问题和传染病的传播。此外,还要加强养殖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猪传染病的防疫意识,对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做好消毒,养殖人员也要保持自身的安全卫生,在进入养殖区前做好消毒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 强.猪传染病的发病现状及特点[J].养殖技术顾问,2012(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