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深化改革的原因

深化改革的原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深化改革的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深化改革的原因范文第1篇

一、改革开放以来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主要组织特征

1.“分”字当头、功能细化,以主体独立来激发活力。从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再具体到各个行业提出的改革指导思想,诸如:行政体制改革提出的决策、执行与监督分开;税收体制实施了国税、地税分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政企分开、医药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铁路系统提出的“网运分开”改革以及电信、金融分业,等等,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普遍实施了拆分原来的组织整体或者其业务管理的分工环节,以此来营造更多独立的市场(法人)主体,从而在主体权益如职能、产权、责任、利益承担与享有等方面产生具体的边界。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过多的“大一统”的管理模式。

2.转变行政职能、确立新的功能定位。如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确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功能定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则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按照“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要求,转换经营机制,摆脱对行政机关的依赖。国家解除对企业承担的无限责任,企业通过市场实现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建立各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赋予其必要的经济、社会管理及监督、服务职能。如新成立了多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需要的监管机构、市场中介组织,以便加强对垄断企业成本和经济市场秩序的管理与监督。同时注重发挥非政府组织、市场中介组织的服务、沟通、自律以及公证、监督作用。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中出现的许多错综复杂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与这些组织及其配套机制的实际运行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抓住“分”与“统”的这根主线,通过调查研究、系统分析,有的放矢地破解难题。

二、当前深化改革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的深层原因

1.以前“分”了的,却没有“分”清楚。当前对于经济领域如何深化改革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还出现了“不改不行,改了也可能不行”的两难问题。深化改革遇到的问题追根溯源有其共性的深层原因,这就是:以前“分”了的,却没有“分”清楚,比如政企分开、国地税分开;或者是“分”得过度分散,如小煤窑到处开花;或者是没有“分”以及“分”的程度不够,如铁道部;或者是职能该转变的没有转变,功能已定位的却出现了越位和缺位;或者是“分”了以后出现政府该“统”的事没有“统”起来;也有由于市场监管不到位,导致市场出现失序,政府进行行政干预,进而政企不分,步入循环怪圈的情况。总之,对“分”后各种主体需要的规范运营往往没有监管到位,对“分”后在另外一个层次需要统合的内容、机制建设问题认识不足,措施不力,对确保旧组织的职能转变与新组织的功能到位缺乏配套的法规、机制,社会的法制意识薄弱和国民素质教育滞后等。这些都是当前深化改革遇到难题的重要原因。

2.一些行业本身具有两重性。比如老大难的医疗卫生、教育、房地产、电力等,它们都具有公共品和商品的两重性。所以,要先将公共品和商品两者的功能定位、实施的政策、机制、范畴“分”清楚。如果忽略了两重性,而没“分”清楚,就很容易造成政府、监管、中介组织的缺位和越位,使这些行业的深化改革变成了一个两难问题。

3.深化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关键是个综合管理问题。如果不转变观念和行为方式,不大力加强政府自身管理,不在各种监督管理上下真工夫,不加强经济领域中各行业的基础性管理,不处理好“分”与“统”的程度、形式与规模,经济领域的一些准入门槛设置不科学,不及时建立和不断完善“统”的机制建设,那么,无论是否深化改革都会出问题,这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的解决两难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三、解决深化改革遇到的难题,需要正确的认识论、方法论指导及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的良性互动

从上述分析看,解决深化改革遇到的两难问题,必须具体回答各种组织在体制改革中诸如“分”后到底“分”清楚了没有?没有“分”清楚的原因是什么?“分”后另一个层面的统合是否有配套措施及时跟上?什么时候“分”最合适?“分”到什么程度最适宜?“分”与“统”应该用什么形式比较好?还有,新的市场体系中各种组织的功能定位是否到位、有否越位和缺位,等等。这需要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也需要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的良性互动。

深化改革是一场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许多领域调整的深刻的社会实践,需要对国情与现状的深刻与系统了解,“分”与“统”需要“度”的把握,没有照搬照套的捷径,因此,它离不开正确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指导。我们党历史上一再强调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与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宝贵历史财富。

30多年的改革发展证明,社会经济组织管理不细化、不量化、不规范化,过多地“统”,就不能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经济效率。行政不讲程序,制度没有刚性,责任老是说不清,社会就难以实现公平、公正。特别是作为一个区域辽阔的大国,地区间的资源禀赋不平衡问题非常突出,国民经济的规划、布局、结构和区域统筹都非常需要通过政策的细化、量化去实行有序的差别化管理,去实现资源的市场优化配置。同时,也不能不讲条件,不顾技术、信息、交通和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国情的历史现实去“分”,因为这样“分”的必然结果将难以实现统合,无法实现协调,从而导致各自为政、无序竞争乃至失去控制和导致混乱的恶果。

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管理在“统”与“分”上始终存在“一放就乱、一抓就死”和“兼并与抑兼并”的两难选择,期间暴露出来的问题既有政府与商业经济组织功能分工、法律制定方面存在着根本的缺陷,也有“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张居正)的宗法人情社会的文化观念困扰。我国历史上的哲学家、政治家也一再做出忠告和总结:“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贾谊)、“国将亡,必多制”(叔向)、“政严则苦,法密则扰”,认为制度越细只会问题越多。致使刘邦的“约法三章,蜀民大悦”始终成为美谈。这些结论不仅是理论研究,更有大量历史的实践总结。“变成法易、变世风难”,当前我们需要在社会树立起规则、法律至上的风气,需要在人的素质提升和国民性的改造方面下真工夫。从根本上讲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避免历史的困局。

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指出:“归根结底,控制人类共同命运的努力成败取决于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哲学和文化层面,正是它形成了指导政治行为的重要观念和思想”。已故国学大师张岱年教授曾经精辟地分析说:“中国传统中,没有创造出欧几里得几何学那样完整的体系,也没有创造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更没有伽利略所开创的实证科学方法。应该承认,这是中国传统思想方法的重大缺陷。在今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时代,必须做到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既要发挥辩证思维的优良传统,更要学会缜密分析、进行实验的科学方法。”

深化改革的原因范文第2篇

随着时间的推移,之前遗留下来的深层次问题逐渐固化,它们与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盘根错节,使得改革日益呈现全局性、综合性特征。越是前行,改革措施之间的关联性就越强,任何单项改革都可能牵涉其他领域,已经很难划清纯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或是社会体制的改革边界。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政策与措施的相互配套,努力做到统筹谋划、协调推进。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碰到的硬骨头,硬就硬在能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成为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实现,是对党和政府政治勇气与智慧的严峻考验。

应当承认,由于改革的不到位和利益协调机制的不完善,一些弱势群体拥有的经济社会资源匮乏,获得的经济发展机会减少,享受到的改革发展成果较少,在经济社会发生转型和变革过程中,利益容易受到损害;而另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在改革过程中获得了较多利益,占据了有利的社会地位。换句话说,改革的深入,一方面必然创造出新的红利,另一方面也会对现存利益结构进行再调整,所以,要更加注重政策措施的均衡性。

从总体上说,我国现存利益结构是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关联的。在这个利益构成中,其主体部分是合法形成的合理利益,如那些完全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资本投入致富的人;有些是合法形成的不合理既得利益,如那些利用不规则的市场机会暴富起来的人,或者通过对某些资源的垄断而获得过高收益的人;还有一些是不合法的利益,如那些通过特权、腐败等手段获取的非法所得。

这些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出现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民工等群体利益难以维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公共政策没有及时调整,使社会收益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固化现象。改革的全面深化,是要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利益分配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因此,能否打破利益固化形成的藩篱,能否坚定推进那些使人民群众受益更大、更持久的改革举措,就成为中国改革能否涉过深水区的关键。

深化改革的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政税收工作 问题 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74-02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我国最重要的任务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这就需要加大改革财政税收工作的力度,发挥出财政税收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为此,我国应当认识现阶段财政税收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完善财政税收政策,避免出现如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保障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与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一、开展财政税收工作的重要意义

通过开展财政税收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等具有重要作用。财政资金为国家落实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财政拨款,能够有效的解决重大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的损失。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中,财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财政税收在财政资金的构成中,占据较大的比重。税收是补充财政资金的重要方式,既是财政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管理人民的重要方式,保障国家权利的使用。财政税收是关乎每一个人的重大问题,个人既是纳税人,也是受益者,将对国家与个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此,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应当合理地、客观地认识财政税收,同时,政府更需要全面的财政税收,加强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管理,不断的提高税收的能力,为财政税收工作的效率提供重要保障,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现阶段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财政税收占据重要地位,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直接影响。近些年,财政税收改革进程不断的向前推进,逐渐的暴露出财政税后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给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应当及时地查明财政税后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财政税收制度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财政税收项目,然而,就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来看,各方面还有待于完善,尤其是对于各个项目未建立起财政税收准则。此类状况的存在,加大了财政税收部门税收工作的难度。工作人员在开展财政税收工作的过程中,未能够严格地按照统一财政标准进行,直接降低财政工作部门的工作质量与效率。此外,目前所使用的财政税收制度中,依旧存在不合理税收的问题,导致难以充分地发挥出财政税收的调节功能,阻碍着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管理体制的缺陷

近些年,财政税收改革不断的向前推进,逐渐的暴露出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在以往财政税收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在管理制度方面,财政部门不能够保障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财政税收工作人员受到新旧管理模式的影响,导致工作人员难以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好财政税收工作。此外,部分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较低,出现违背法律与原则开展财政税收工作的问题,对待自己的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责任感与紧迫感,使得违法乱纪的行为时常发生。

(三)缺乏有效的监管

现阶段,我国企业中存在严重的偷税、漏税等行为。比如,在税收缴纳时,一部分的企业超出规定时间,另一部分的企业直接偷税,加大财政税收部门的工作难度。除此之外,部分的企业甚至通过制作虚假财务信息,减少财政税收支出,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出现此类现象给国家的财政税收造成损失。不仅如此,不少企业通过不开发票等形式,以此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然而,不开发票的行为将会给财政税收带来巨大损失。

(四)缺乏科学的预算体系

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的财政预算体系,然而,就现阶段我国的财政预算体系来看,许多方面还有待于完善,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财政税收部门缺乏对财政预算的足够重视,在开展税收工作^程中,仅仅是按时收取各企业的税款,而后进行统计;二是虽然开展财政税收的预算,但也局限于小范围内,不能够从整体上开展财政税收预算,缺乏对资金转移状况的综合性考虑,影响着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

(五)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财政税收部门中“掏红包”与“走后门”等现象时有发生,财政部门中的部分工作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待提升,不能够处理好繁杂的工作任务,直接影响财政税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然而,由于个别领导不重视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工作,使得不少的工作人员对待工作态度散漫,缺乏责任感,给工作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甚至部分工作人员违背规章制度开展工作,直接影响工作氛围。

(六)政府权责问题

现阶段,就各级政府事权划分问题,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未进行具体的责任划分,而仅仅是做出原则性的规定,导致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中央以及地方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致使时常出现缺位与越位等问题,极易造成地方与中央财政的相互排挤问题。

三、财政税收深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财政税收制度

在开展实际的财政税收工作过程中,财政税收部门应当严格遵循行为准则。为此,应当重视完善财政税收制度,弥补财政税收政策中的不足,从实际情况出发,完善各项财政税收政策。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因此,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相应的要调整财政税收政策,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为目标。除此之外,应当适当调整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减少企业的负担,避免出现重复性收税的问题,推动与促进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

现阶段,财政税收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存在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不积极等问题,影响着财政税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因此,财政税收部门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促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发生改变。此外,财政税收部门的各个领导,应当提高对税收工作的重视,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全面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为财政税收的工作效率提供重要保障。

(三)强化财政税收的监管

现阶段,我国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严重的偷税、漏税等问题。因此,国家应当重视管理好财政税收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止出现各种非法行为。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由专业监督工作人员,严格的监督财政税收工作,及时地发现与遏制企业的偷税、漏税等行为。二是国家应当严厉的处置企业的偷税、漏税等行为,完善税收监管制度,为国家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避免发生偷税、漏税等行为。三是税收征管部门应当核查与监控企业制造虚假账目信息的问题,最大程度地减少国家财政税收的经济损失,切实的维护好国家经济效益。

(四)改革财政税收预算机制

财政预算机制是保障财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为此,国家应当重视深化改革财政税收的预算机制,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将财政税收的预算范围扩大,确保财政预算部门合理的进行各企业的预算;二是针对于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制定出长远的规划,建立起政税收的预算机制,保障我国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效率。

(五)加强税收审计与征管工作

在财政税收工作中,征管与审计属于重要内容。因此,应当重视完善税收审计与征管两个方面工作,进一步的提升财政税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其中,就审查征收方式来看,针对于项目健全的纳税户,应当将其作为定额户,而后进行审查工作。针对于部分账目有所出入的部门与单位,应当对其实施延伸制度,而后展开深入的调查,查看其是否与财政税收部门存在照顾关系,一旦存在此类关系,将会造成少征税款的问题,则有必要采用通审软件方式,进行纳税辅助。同时,应用排序法定出纳税户名单,正确的开展纳税工作。

(六)完善支付方式与支付体系

应当对一般性与专项转移支付两者之间的比例进行合理的分配与调整,可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方式适当提升。同时,既要改革税收返还制度,也要改革增值税制度,从而达到资金来源稳定的效果。与此同时,应当推进分配方式的改革,建立健全分配制度。在确定测算方式时,需要充分考虑如下几点重要因素,如地域差异性、人均收入以及人均占地面积等,构建完善的支付方式体系。

结语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财政税收将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直接影响。近些年,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深入发展,财政税收工作也有很大的提高。然而,在财政税收改革中也面临许多的问题。因此,国家应当建立健全财政税收体制,完善财政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强化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监督与管理,避免发生企业偷税、漏税等问题,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田怡.浅谈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中国市场,2014(01):81~82

[2] 丁丽珊.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知识经济,2014(18):53~54

[3] 史红波.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4(34):90~91

[4] 孙玉.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企业导报,2013(17):6~7

[5] 宁志杰.浅谈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中国电子商务,2014(11):81~82

[6] 付师伟.试论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6(19):321

深化改革的原因范文第4篇

长期以来,工程建设领域的电子招投标出现了诸多乱象,如无全国性的数据标准、接口不开放、存在安全隐患、软件商资质水平参差不齐、投标预评存在寻租空间等,给广大施工企业带来了不少困扰。为了规范电子招标投标活动,促进电子招标投标健康发展,多个部委联合制定了《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并巳于2013年5月1日起实施。目前来看,仍有不少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或亟需改进完善。

挂靠乱象治理:从行业深化改革中求解

近年来,“挂靠”已成为工程建设行业一个公开的秘密,历来广受诟病,却又积重难返。挂靠乱象暴露出我国工程建设行业管理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资质管理问题首当其冲。需要进一步突破现有思维,深入推进行业改革,弱化行政手段,真正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将挂靠乱象治理放在行业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思路下去求解,挂靠问题也许不再是“久治不愈”,而是“自动消失”。

建筑人工费:治亏与止损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观念发生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工程建设行业“用工难”“用工荒”问题愈发凸显,建筑人工成本节节攀升。与此同时,实际支付农民工工资与预算定额规定的人工工资严重倒挂,定额人工工资标准的调整始终处于被动滞后状态,导致建筑人工费的亏损愈演愈烈。尽管现在造价管理提出“控制量、放开价”的思路,实际上不仅没有放开,而且严重脱离实际,让施工企业蒙受因政策制定不合理造成的亏损。

面对“被”现象:化被动为主动

近年来,“被”现象一直在施工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萦绕不断。面对强势业主,“被”招标、“被”保证、“被”工期;面对不良外协队伍,“被”讨薪、“被”暴力、“被”敲诈;面对地方黑恶势力,“被”合作、“被”供料……形形的“被”后,是施工企业的诸多负担和无奈。面对“被”现象,施工企业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出击?政府管理部门与行业协会又该进行怎样的调整、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建筑工业化为何步履蹒跚

近年来,不少施工企业纷纷试水工厂化生产。这种新型的工业化建筑施工组织方式,在保证施工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劳动条件、控制工程成本、落实环境保护等方面优势十分明显,为政府管理部门、施工企业、行业协会等行业各方所推崇。然而,高额的成本与投入、较高的实施条件与风险、复杂的技术与管理问题等,也令不少施工企业望而却步。整体来看,行业建筑工业化推进有些徘徊不前,企业工厂化生产显得步履蹒跚。

破解行业产能过剩困局

近年来,地方政府过度干预投资和经济增长,地方间形成恶性投资竞争;行业进入壁垒低,产业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退出机制,行业市场集中度低等,使得工程建设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行业投资增长过度问题难以得到市场机制的自我校正,产能过剩问题愈发突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推进转型升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正理性看待并深入研究行业产能过剩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从自身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管理方式变革、机制制度创新等方面破解产能过剩困局。

招标机构:还工程招投标一片净土

近年来,工程招标机构暴露出一些问题,违法违规交易滋生,扰乱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成为交易各方投诉的焦点和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关注的重点。本期,多位施工企业管理者及行业专家,问诊招标相关法律法规、市场环境、监管机制、信用体系、机构自身建设、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推动工程招标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切实发挥其在招投标过程中应有的作用给出了建议。

聚焦行业改革与企业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改革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工程建设行业也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节点上。如何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与改革大势及其对工程建设行业、企业的影响?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及其给行业、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为施工企业的发展营造更加有序的政策环境和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建筑施工企业又该如何承接改革红利,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建筑业上半年发展情况概览

上半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649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新签合同额33582亿元,同比增幅13%。我刊联合鲁班咨询,对上半年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总体分析与解读。不仅囊括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还包括各省区建筑业总产值及新签合同额、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额、上市建企经营状况,并且细分到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各个领域,以及与施工企业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发展政策的盘点,上半年施工企业重要战略行动分析等,以期对施工企业的战略部署与管理决策有所参考。

《意见》:对行业改革与发展影响几何

住建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建市[2014] 92号)已于2014年7月1日出台,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意见》有哪些亮点?将对工程建设行业和建筑施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个5部分、23条、5400字的文件?《意见》给施工企业的改革发展、经营管理带来了哪些启示?施工企业如何顺势而为,在全面深化改革大势下完成众业的转型升级?

举步维艰的建筑劳务企业

建筑劳务是施工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保障。由于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建筑劳务市场缺少有效监管等,导致建筑劳务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生存面临诸多困难。本该为_工程建设添砖加瓦的建筑劳务企业,却尴尬地成为了施工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建筑劳务企业发展到底有多难?难在哪?对施工企业造成了哪些影响?政府层面该如何对其生存环境加以改善?总包企业该如何对其进行规范引导?劳务企业自身又该如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深化改革的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 管理改革 提升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71-01

现如今,许多高校的后勤管理都在深化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以保障后勤服务的质量,为高校师生的生活和教学提供方便。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在后勤管理改革过程中,一些高校会遇到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后勤员工素质不高,管理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落后等现象,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到高校后勤管理的精神风貌,影响到后勤管理的服务水平,因此,深化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开创后勤工作的新局面,有效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就成为当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重点。

一、高校后勤管理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物价上涨和资金不足,影响着后勤管理的改革步伐

随着高校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给高校后勤管理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速发展时期,许多高校都在扩大办学的规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以及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给高校的后勤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校内后勤服务市场的需要不断增加,服务内容不断扩充,但是,高校的发展不仅给后勤保障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由于财力不足,很多学校后勤保障部门的资金压力都非常大,由于建设工作的不断开展,一些高校后勤背负着大量债务,给资金运作带来压力与风险。另外,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物价上涨和资金不足更加增添了后勤工作的难度,尤其面对一些新增的基础保障工程,后勤管理部门更是压力巨大。资金紧张、物价上涨和资金不足,影响着后勤管理的改革步伐。高校后勤工作要健康发展,必须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冲破后勤部门发展瓶颈,减轻资金压力,促进高校后勤稳步发展。

(二)高校后勤员工老化程度较高,员工素质提升进展缓慢

高校后勤员工老化程度严重,员工素质提升进展缓慢,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后勤管理改革。一直以来,受传统后勤管理思想的影响,高校后勤人员文化程度不高,自我修养意识不强,后勤员工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等现象,一直影响着后勤管理的改革,后勤员工难以接受新鲜的事物,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思想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并且,受历史因素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后勤队伍老化程度较高,虽然高校已经注重后勤人员培养,但是,后勤人员素质提升缓慢,短期内很难见到效果,相关的一些制度标准得不到有效的落实,这些都阻碍着后勤管理改革。另外,在收入分配方面,后勤人员与高校其他教职员工收入差距很大,并且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加大。高校后勤部门员工工资偏低,导致一些后勤员工工作情绪消极,感觉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后勤部门工资偏低也给后勤部门引进人才带来了许多的困难。虽然后勤也属于高校的行政序列,但是后勤部门属于服务部门,不能够为高校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很难获得学校的重视,因此,后勤部门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所有的这些都影响着后勤管理改革。

二、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

(一)转变观念,提升整体素质

要深化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只有转变观念,树立了正确的思想意识,判断和决策才能够正确,后勤保障能力才能够有效提升。如果后勤管理思想观念还处于封闭保守的陈旧思想之中,那么,就很难顺应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规律,很难顺应高校教育的迅速发展,后勤管理就会停滞不前,进而影响到后勤管理的改革,制约后勤保障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相关领导部门在后勤管理改革过程中,要高瞻远瞩,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的发展,用创新的观念以及超前的思想意识引领自己做出有效决策,转变观念,加强员工培训,打破大锅饭,提高服务质量,迅速提升后勤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有效整合优质资源,提高后勤部门的工作效率。

(二)加强后勤管理,构建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

首先,后勤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对员工进行考核,采取人性化的手段激励员工,以增强后勤员工的服务意识,同时,迎合市场需求,利用市场竞争的环境,培养后勤员工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通过规范管理,使员工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进而提高后勤部门的工作效率。其次,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后勤队伍,同时,挖掘员工的潜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优化整合内部资源,通过改革有效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

三、结语

抢抓机遇,深化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树立以改革促发展的思想意识,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改变观念,提升整体素质,构建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以有效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深化改革的原因范文第6篇

教育之于国家,是百年大计,高考对于个人,是梦想天梯。一个多月前,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答记者问,有如巨石投入湖面,它所产生的涟漪,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它所溅起的水花,折射出希望的彩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招生制度改革

中国是一个有着千余年考试传统的国度,每一场大考都是一场庄严的盛宴。教育部释放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信息,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给予热切的关注:

从小升初到中考、高考,从义务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刘利民副部长的答记者问,成为近期报纸上、网络上、生活中的公共话题;

从小升初就近入学、九年一贯制,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从统一高考减少科目、高考不分文理科,到外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从分类考试,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从校长教师交流,到扩大办学自、管办评分离……这些新举措描绘出振奋人心的改革图景,这些新词句也让网络赚足了点击率;

从改革的指导思想到改革的总体目标,从改革的任务、路径,到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这样的一揽子制度设计,使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迥异于以往的头痛医头、小补小修,而是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要求,教育改革当然也不例外。无论是从改革的立足点,还是从改革的辐射面来看,这次答记者问所透露的改革内容,都体现出鲜明的方向感、较强的系统性和较高的协同性。今天的教育,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已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

高考改革作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点、社会利益和公众情绪的聚合点,从来都备受关注。其实,从世纪之交到现在,高考改革一直没有停歇,从3+X到 3+文综、3+理综,从重知识考试到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考生和家长都感受到了高考形式和内容的明显变化。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末的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然而,在10多年的改革进程中,许多改得很成功,比如网上录取;有些改得不尽如人意,比如自主招生;还有些改过来又改回去,比如春考。常常是改了这方面的问题,又出现了那方面的问题,原因很复杂,但改革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仅是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体系自身完善,而且要与党的各项事业制度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攻关。”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文中说。

在谈到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时,袁贵仁部长还说:“相信这一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如此明确的改革指导思想和原则,让人们对考试招生改革充满期待。

(二)改革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何时开启,推进高考改革的时机是否成熟?也成为岁末年初民众的兴奋点和纠结点。

“当前,全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这是来自教育部的说法。从目前情况看,这一判断有其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充分的实践基础。

首先,新一轮高考改革,有着成熟的制度基础。在教育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对“探索个别科目一年多考”、“实行分类考试”等就已经达成广泛共识。当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在网上承诺,“2020年,如果高考还是文理分科,我请你吃饭。”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更是描绘了改革大方向,“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而且,改革时间表已经明确:2014年上半年,国家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

其次,新一轮高考改革,也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经过30多年马拉松式的争论和交锋,社会公众在高考要坚持而不能废止、要改革而不是革命、要深化改革而不是另起炉灶等问题上,已达成了普遍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给全体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社会财富和多元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各个领域积聚着种种矛盾和压力。不深化改革,利益就调整不下去;不深化改革,矛盾和压力就化解不了。教育领域同样如此。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面对人民群众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期盼,高考必须深化改革。

从制度本身的运行来看,任何一项制度,无论它的初衷多么美好,无论它的效果多么显著,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后,必然会产生一些弊端,有些甚至已经违背了它的初衷,就像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的那样,“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因此,对于高考制度,必须不断进行矫正和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改革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再者,新一轮高考改革,更有着各地的实践基础。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已经在一些重点领域进行了3年的改革试验,充分发挥了基层的首创精神,积累了可供借鉴的改革经验。

目前,已有21个省(区、市)正式公布了2014年高考加分的相关政策和信息。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加分项目整体缩减,加分分值也相应降低: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部分科技类竞赛获奖者的保送资格被取消,加分不超过20分;全国奥赛省赛区一等奖的保送和加分资格均被取消等等。山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山东将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外语听力不再纳入统一考试内容,甚至取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等七项措施;江苏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近日也发声,称当地新高考方案初步意见稿已形成,只欠东风。

可以说,一个既有顶层设计、又摸着石头过河的良好局面正在到来;一个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的态势已经形成。

(三)高考改革已经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改革时机既已成熟,政策缘何引而不发?窃以为,箭在弦上引弓不发,其中蕴蓄的强大势能,会给政策制定者一个思维沉淀的空间,也给社会公众一个舆论回旋的余地。毕竟,高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教育有自己的周期性,高考等重大改革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提前一定时间公布,使目前在校高中生不受影响,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这些,都需要审慎操作,充分考虑现有改革基础,充分考虑相关实施主体对改革的实现能力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在重大教育改革实施前,要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行使顺畅,为重大教育改革付诸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袁贵仁部长表示。

诚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所言:理论上的正确,并不等于实践上的可行。作为一项政策,只有可行,才会有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要选择条件较好的或较合适的高校进行试点改革,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开,这样才能使高考改革积极稳妥。

有一点是必须承认的,无论多好的改革方案,都不可能使所有人满意,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现在高考改革顶层设计呼之欲出,如何才能达到顶层设计所标示的图景?还有待于踏石留印般的一步步去落实。

无论如何,作为教育综合改革关键环节的高考改革,已经箭在弦上。

(来源:《人民日报》)

【链 接】

各省市高考改革进行时

“减少英语考试分值,提高听力比重”、“控制特长生招生比例”……万众瞩目的中高考改革,出人意料地在北京打响了“头炮”,并随之引发了教育界专家学者的热议。

2013年1月,教育部“1号文件”《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首要内容。此后,包括北京、江苏、上海、山东等地都相继传来酝酿中高考改革方案的消息。2013年10月22日,北京市《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和《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有专家指出,北京此次公布改革思路,预示着酝酿多年的我国各地中高考改革终于破冰。

北京:降低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

高考五科目除了数学分值没变外,其他四个科目的分值均有调整。此次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将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其中,2016年起中考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至150分;高考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

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文科综合考试分值由300分提高到320分;理科综合考试分值由300分提高到320分。

2014年高考报名将不再采集市级以上科技发明创造奖获得者和市级以上单学科竞赛优胜者这两项信息。此外,从2014年起,高中阶段获奥林匹克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的应届生将不再享受加分投档,少数民族考生由加10分投档调整为加5分投档,烈士子女则由加10分投档调整为加20分投档。

山东:听力考试取消

2011年起不再分文理科的高中生2014年毕业,山东夏季高考也将随之进行变革,考试采用“3+综合”模式,“3”指语文、数学(分数学1和数学2)和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综合分为综合1(包括政治、历史、地理)和综合2(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考生可根据特长兴趣自主选考。高考时间由两天半缩短为两天。外语听力不再纳入统一考试内容。

山东春季高考将首次增加现场专业技能测试,今后,初中毕业生可以兼报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探索在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实现学分互认、学籍互转。

浙江:高考改革也在探索中

深化改革的原因范文第7篇

农村金融服务迈上新台阶

田建华介绍说,多年来,农村金融业始终按照中央要求,把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在机构建设上,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改进作风和完善服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村金融机构建设这些年发生了根本变化,比如说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通过2003年启动的新一轮改革,已把这类机构打造成了一个服务社区、服务县域、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三农”贷款难一直是老百姓所关心的问题,田建华对此问题表示,机构建设是一个方面,机构有了之后必须增加供给,才能有效缓解“三农”贷款难问题。为此银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银监会提出的“两个不低于”。这几年国内资金流动性比以往有所收缩,这种情况下银监会提出涉农贷款几个原则,是为了“有保有押,有扶有控,区别对待”。农村金融按照银监会提出的要求,把有限的金融资源支持重点领域、弱势群体,还有倡导“绿色信贷”、“三农信贷”和“小微信贷”,目的都是为了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 “两个不低于”提出以后,银行业涉农贷款已经连续三年完成既定工作目标。在其他方面,银监会还加强投向监管,“贷款难”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 涉农信贷快速增长 为了解决农民抵押物不足这一信贷瓶颈,农村金融一直在大力推广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产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是主推产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凭借农民的信用就可以发放贷款,不需要抵押物,而且可以及时调整政策。农户联保贷款是三户或五户联保的贷款。这两个产品推出以后很受农民欢迎。除此之外,农村金融部门积极开展服务创新,包括担保抵押物创新。如农村的一些动产,包括仓单等可以做质押,后来还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总之,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凡是法律未明文禁止的,凡是产权明晰的,凡是有合格价值评估的都可以作为抵押。

田建华表示,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区别很大,在城乡二元环境下,加上农村还有两大风险叠加,一个是自然风险,如冰雹、冰冻、干旱、台风、泥石流和地震等自然灾害总是出现在农村。还有市场风险,近年来农产品的价格波动非常厉害,主要原因是国际上价格波动带动了国内波动。这两种风险一叠加,使得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坏账也多,平均比其他的商业贷款高5个百分点左右。因此这就需要政策扶持农村金融。如果没有充足的政策支持,如果不能覆盖相应的经营成本,农村金融就缺乏自觉服务“三农”的动力。农村金融供需矛盾,一方面是“三农”日益丰富的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根本原因还是城乡二元结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银监会近年来为此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说涉农信贷增长奖励,定一个标准,达到要求给予奖励,相对贫困地区,给予补贴。

深化改革的原因范文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深化改革;发展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而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势头缓慢,国内经济增速回落,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及发展方式上存在的弊端被进一步放大,生存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迫切需要寻找到一条新的适应当前形势的持续健康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为国有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拉开了国有企业新一轮大变革的序幕。但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加,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相比过去呈现了不同的特点,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

一、深化改革形势下职工思想上呈现出的三种突出心态

一是无所谓心态。部分职工对企业改革的认识不够,认为改革是领导的事,改革不改革无所谓。一些旧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还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部分职工心理上还有抵制,对过去机制下的“稳定性”存有留恋之情,不同程度地存在“打工仔”思想、雇佣思想,认为完成工作任务就应该有奖金、干活就应该拿钱,不能较快适应企业转型发展的步伐。

二是矛盾心态。一方面存有“求稳怕乱”的心态,部分干部职工认为在危机形势下,稳定是企业第一要务,推进改革容易引起职工思想波动,有放一放、缓一缓的想法。另一方面存有“患得患失”的心态,既期望企业通过改革分享更多红利,又担心改革使自己失去既得利益;既想通过竞争体现个人价值、取得更重要的岗位,又担心一旦竞争失利失去已有岗位。

三是攀比心态。改革过程中,由于岗位职责变动带来待遇上的改变,部分职工存有在收入上与高者攀比、福利上与好者攀比、环境上与优者攀比、劳动强度上与低者攀比的不良心态,结果越比越没干劲,越比越消极。在为企业尽什么责任和义务方面考虑的较少,过多地计较个人利益,只讲主人的权利,不尽主人的义务,滋生了利己主义的思想。

二、做好深化改革形势下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改革是一种挑战,不稳定的因素必然会增多,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也必然会更加严峻,但只要踏准企业改革的节奏,抓住改革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做到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积极而为,就能够有效克服困难,保证企业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一)深刻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越是困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张力就会越大;越是充满挑战,越能显示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威力。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转型和应对危机的必然选择,应彻底摈弃“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正确态度,尤其在改革进入“深水区”、转型进入关键期、稳定遇到新挑战的重要时段,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合力,凝聚起广大职工群众克难致胜的攻坚力量,实现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这是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了的必然规律。

(二)加大形势任务教育力度

形势任务教育是有效传导企业压力,凝聚攻坚合力的有效途径。强有力的形势任务教育活动,能够有效促进职工观念更新,消除对企业各项改革举措认识上的偏差,更好地统一改革思想。应紧紧围绕企业运营中心工作、职工关心关注焦点问题、企业改革发展重大节点等主题,积极研究撰写接地气、有深度、针对性强的形势任务教育材料,并发放到每一名职工手中,保证所有干部职工及时全面了解企业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唤起干部职工对企业各项改革举措的认同感,激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企业改革调整、提升绩效、创新发展上来。

(三)积极为职工创新提升搭建平台

职工是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应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设置主题系列活动、劳动竞赛等载体,搭建对标挖潜、指标攻关、技术比武、工人先锋号、党员岗位等平台,组织和动员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创造力充分涌流,在活动参与中受到启迪、得到提高、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推动企业改革发展。

(四)关注和满足职工正当利益诉求和心理需求

认真分析新形势下职工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尊重职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积极疏通和搭建便于职工反映情况、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形成全方位关心职工利益诉求和心理需求的良好局面。一是建立职工思想动态预警机制,及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对职工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及时组织研究并快速解决。二是健全各级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制度,完善职工“恳谈会”等职工诉求平台,建立起职工与企业领导层面对面互动交流的通道。三是充分挖掘网络优势,依托企业内部局域网打造职工论坛平台,及时为职工答疑释惑。四是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训或引进心里咨询师,从而培育职工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健康心态。同时,从心里咨询过程中分析掌握职工思想变化规律,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