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教育报告总结

新生教育报告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生教育报告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生教育报告总结范文第1篇

1.1开展“诚信文化大讲堂”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相关人士和优秀校友,做中华传统文化、道德模范事迹等诚信教育报告和讲座,深化诚信文化意识,提升诚信文化素养。

1.2开展大学生诚信文化节活动。开展以诚信教育宣传展、廉政文化教育周、有奖征文、短信征集、校园DV大赛等诚信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诚信文化节,集中宣传和弘扬诚信文化,廉政修身,提升学生诚信意识,倡导学生诚信行为。

2、实施诚信导航工程,培养学生诚信意识

与入学和毕业教育相结合,将诚信教育融入思想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2.1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第一课”。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组织学生学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问答,开展诚信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入学诚信宣誓,帮助学生提高诚信意识,树立诚信理念,为大学生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2开展“诚实自荐诚信履约”毕业生教育活动。组织诚信教育讲座、报告会和宣誓活动,强化在择业诚信观念,培养诚信品德素质。开展以诚信就业为主要内容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结合典型案例,教育学生诚实自荐,诚信履约。

2.3开展“职场人生从诚信开始”系列报告会。邀请成功人士为青年学生做报告、共交流,引导学生遵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将诚信理念贯穿职业生涯始终。

3、实施诚信学风建设工程,锻造学生诚信精神

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加强考风考纪和学术道德建设,锻造学生诚信精神,营造勤学惜时、善思笃行的优良学风。

3.1开展考风考纪建设先进集体创建活动。开展考试无违纪创建和考风考纪建设先进集体创建活动,采取诚信考试承诺、考风考纪讨论、案例警示等开展考前动员;期末考试后对考风考纪建设活动进行总结表彰,进一步加强考风考纪建设,营造诚信考试氛围。

3.2开展“无人监考”试点建设活动。开展“无人监考”考场试点工作,推出由老师监督考试转向学生自律考试的试点改革,培养学生诚实做人,诚实做学问的良好品德以及自信、自尊、自主、自律的意志品质。

3.3开展诚信学术系列教育活动。开展诚信学术沙龙、毕业生论文诚信承诺、典型案例教育等活动,抵制学术不端,弘扬诚信学术,倡导严以致学,诚以处事,坚持学术诚信,勇攀科学高峰。

4、实施诚信助学工程,塑造学生诚信品质

与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诚信还贷、信用做人观念,教育学生自立自强,受助感恩,励志成才,回馈社会。

4.1开展“助学贷款助我成才”主题教育活动。为贷款学生进行政策解读和信用教育,组织贷款毕业生进行还款确认和诚信教育,开展贷款毕业生违约案例警示教育活动,教育学生珍惜信誉,诚信还款,诚实做人。

4.2开展“诚信评选阳光助学”系列教育活动。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助学体系,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引导他们诚实申报奖助学金,诚信履行评选程序,砥砺品质,诚信做人。

4.3开展“砺志感恩诚信成才”主题教育活动。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砺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开展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开展“三个一”感恩教育,即算一笔感恩账、写一封感恩信、献一次爱心,化感恩之情为进取之志,树立贫而弥坚的精神和诚信感恩的品质。

5、实施诚信修身工程,提升学生道德素质

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挖掘并发挥先进典型引领和示范作用,倡导诚信文明行为,引导学生将诚信转化为自觉行动,全面提升学生诚信道德素质。

5.1开展诚信体验系列活动。通过设立诚信报刊亭、诚信阅览室、诚信驿站,采取学生无人看管、自助服务的方式,营造诚信自觉氛围,倡导学生诚信行为。

5.2开展诚信典型征寻活动。寻找身边的诚信事迹,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方式记录身边的诚信之举,使学生互相示范,共享感动,共沐诚信之风。挖掘校园诚信典型人物和事迹,开展诚信道德标兵、诚信团队等诚信典型表彰活动,印制“最美诚信大学生”事迹录,以诚信典型引领学生提升诚信道德素质。

新生教育报告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2

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将其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业人才,已经成为现今迫切需要探索和实践的课题。对此,我们必须首先对中职教育的主体――中职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只有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有了充分的分析和清醒的认识,才能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结合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现状,不断改进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学生步入社会以后的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成为学有所长的有用人才。

一、文化知识基础现状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新生中有64%是参加过中招考试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以一般普通高中的入学录取分数400分为线,成绩高于400分的仅占21.1%,低于400分的占78.9%。另外,在没有参加中招考试的另外36%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初中成绩较差登记入学的,有10.3%是初中没有毕业提前分流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新生中仅有20%左右的学生达到普通高中的录取成绩。

在教育部组织开展的《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调查中,相关调研小组对全国111所中等职业学校的45886位在校生和45596位刚报到的新生分别进行了数学和英语测试。从数学成绩来看,46.60%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59.69%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从英语成绩来看,38.63%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72.24%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

结合以上调查和测试的结果,进行更深一层的分析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时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中等职业学校新生文化基础知识总体水平处于不及格状态,而且大半处于50分以下。在调研的8个城市中,只有一个城市的中等职业学校新生中招考试平均分为53.82分,其余7个城市大多在30-49分之间,还有一个城市仅有15.02分。

(二)中等职业学校新生中招考试“主要科目”水平更低:英语最低,数学次之,语文稍高。8个城市中,英语平均分最高的城市为50.45分,其余城市英语成绩在24-46分之间;数学平均分最高的城市为54.48分,其余在26-50分之间;语文有6个城市超过50分,最高的城市语文平均分为58.67分,最低的两个城市分别为45.93和33.70分。

(三)中等职业学校新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离散程度很高。既有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很高的学生,也有文化水平很低的学生。在基础知识水平测试中,有27.75%的学生达到英语初二及格水平,其中有9.62%的学生达到优秀水平;有40.31%的学生数学成绩达到初二及格水平,其中有20.92%的学生达到优秀水平。

二、学习情感现状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它严重影响到学校、班级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此情况,有关学者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行了统计调查,具体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学生对学习有着一定的动机,却不能自始至终地保持稳定的学习愿望和兴趣,缺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尽管大部分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能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价和认识,但在学习过程和活动中却表现出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缺乏自信心,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

学生厌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表现形式也比较多:比如学生对学习消极应付,不求上进,上课不专心,讲话,说笑,玩手机,听MP3;有的甚至还置老师的批评教育于不顾,顶撞甚至辱骂老师;课下作业不认真完成,相互抄袭,或者根本不做;有些学生经常无故旷课,迟到早退,东游西逛,无所事事;还有些学生天天热衷于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无心读书学习;更有甚者晚间翻墙外出上网打游戏,白天趴在课桌上睡觉。曾有一位迷恋网络游戏的学生在与班主任谈心时说:“老师,我实在是控制不住自己,一上课心里总想着游戏,心总也静不下来。一玩上游戏,我就收不了手,游戏里的情节,倒过来我也能背得出,但一提到学习我就学不进,记不住书上的东西了,打开书本见到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头晕,不如玩游戏这么轻松……”。这些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有些学生考试多科不及格,个别学生甚至连补考也不参加。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不进,听不懂,专业课也不愿学、不好学。几年下来,知识和技能没学到,却学到一些不良风气,染上一些抽烟、喝酒、上网、打架之类的坏习惯。这些都给学校的管理,班级管理以及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学生素质的提高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学习能力现状

根据教育部组织开展的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中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及行为习惯等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教师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比较差和很差”的比例分别高达60.8%和53.01%。这一评价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的窘困。

(一)学习价值观不正确。据相关调查统计,约有43%的学生认为学习知识对一个人的发展不重要,学习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对于学习目标,有5%的学生理解为考试获得高分,72%的学生理解为能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这种对知识价值和学习作用的片面认识,正是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学习动力缺乏的根源。

(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中职生中,大约有近40%的学生希望由教师制定学习目标,另外约有29%的学生基本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学习目标。对于不太难的知识内容,约有51%的学生仍然希望由教师讲解,12%的学生从未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过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仅有5%的学生表示能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种种结果表明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的主体意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过分依赖,只是充当着知识的容器,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欠缺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在调查中,约有68%的学生承认学习方法对于学习效果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约有77%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总结学习方法,31%的学生根本不喜欢在书上写、划、做记录,许多学生的课本学完以后依然是新书一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做笔记、不会做笔记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总之,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情感水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水平还普遍较低。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中职生的这些学习特点和现状,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知识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培养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和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念和学习的信心,大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快乐学习,为他们以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应从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的角度出发,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正确处理好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矛盾,力争开创出一个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需求的课程模式,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参考文献:

[1]吴铭.中职课改:学得会用得上才是有实效的文化课[J].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08,(7).

新生教育报告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模式 “三破三建” 项目工作过程系统

1.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和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以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现在的电子制造行业对于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与IT行业技术快速更新的形势相比,目前职业教育还显得相对滞后,尤其是中职毕业生很难得到企业的认同,一方面学生获得的知识很难用于实际工作,一方面企业认为学生缺乏必需的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职业教育滞后的原因何在?反思后不难发现,传统的职业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使学习者获得的是相对独立的知识和技能,而缺乏从事电子行业相应岗位的职业能力,特别是工作过程知识。为解决此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进行了课程改革试验,将传统的陈述性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联系,通过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制作,使学生主动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2.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基本思路――“三破三建”的课程改革模式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无论是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教、学、做结合”,还是“校内基地工厂化、校外基地学校化”,其中的根本问题在于生产性实践教学如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安排如何进行适当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诚然,在课程改革实践中,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很多,但问题的解决总有关键之所在。实践证明,实施项目化课程开发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近几年来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实施了对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试验,创设了“三破三建”的课程改革思路。

2.1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三“以”一“化”课程体系。

2.1.1电子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改革。

重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制定工作,到知名企业和学校考察调研,依据行业要求确立教学内容,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研制,主要按照以下四个环节进行,即:企业岗位调研――岗位技能分析――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专业指导方案的确立,每学年滚动修订一次。目前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基本成熟。同时,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合理调整文化课与专业教学的比例结构,课程内容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来设计,注重文化课在专业学习和工作岗位的实用性。

2.1.2开发项目课程教学平台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步伐比较艰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远未解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在此背景下编写的专业实践教材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工作过程性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的问题,这也就是当前教改论坛中频繁提及的“过程导向模式”。

课程改革首要解决的是课程内容的排序问题。以工作过程为参照,将学科体系中陈述性知识与项目过程性知识有机整合,“知识总量不变,只是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而已”。其次是教学项目的确定问题。教学项目最好选择由学生完成的具有实际功能的产品,电路不能太复杂且要有趣味性。为积极研究项目教学法,我校专门成立了项目课程教学平台开发研制小组,分工负责、责任到人,于2005年完成了电子技术综合训练指导书和维修电工实训指导书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经课改实验班试用两年后又于2007年在原有校本教材基础上重新编写了《电子技术实训》和《维修电工实训》项目课程讲义,该讲义是在对行业标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校教学改革成果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编写,所精选的教学项目突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特点。同时,为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要求相适应,教材内容还充分吸纳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难易适中、图文并茂且有趣味性,对项目教学法来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新理念下的课改思想。以《电子技术实训》为例,模块化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平台采用万能板或实验通用箱或仿真设计,项目部分的实践教学平台采用印制电路板制作电子产品。每个项目工作过程可以用图1清晰地概括其模式。

2.2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

2.2.1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过程的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特点,最好采用项目教学法。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解决实际问题,既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又创新了生产性实践教学。完整的项目教学程序(见图2)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其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经过实验班教学尝试,很受学生及企业欢迎。

2.2.2创新生产性实践教学

近几年我们试行了“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注重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企业用工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坚持教学与企业接轨,为企业量身定制,服务企业。

组织中专电子专业一年级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两周的教学实习。学校安排教师跟踪管理,每周派一名教师到实习单位指导管理,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工作。对中专电子专业二年级学生实施“半工半读”教学模式尝试,与欧南芭等电子公司合作,将企业车间搬到学校,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车间生产实习,学生既能得到专业训练,又能有一定的报酬,同时减轻了我校实训设备工位不足的压力。这种模式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认可与支持。

2.2.3分层次教学试验

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将各班优秀学生集中编成一个班作为实验班,进行分层次教学。普通班级按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实施,而对实验班进行教学计划的重新修订,增加一些专业课程,提高专业理论水平,近一步强化技能训练,保证毕业前实验班大部分学生能拿到高级技能证书,同时也作为课程改革试点班和省市技能竞赛预备班。

2.3打破传统评价考核制度,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2.3.1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构建起能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不断改革、教师业务能力持续发展的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发现和激发学习者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习者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采用笔试、口试、现场操作、观测、记录、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演示成果、作品评价和学习方法的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如《电子技术实训》作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它的教学评价应该是一种以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服务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我们采用以下评价方式供选择:方式一:采用“自我反思性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在项目工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书面总结评价。方式二: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可结合学生自我表现评价、小组成员之间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的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可以量化评价,也可以定性评价。

3课程改革展望

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不断强化课程意识,建立职业教育课程不断创新的有效机制;调整、充实德育课程内容,充分发挥德育课程、活动课程及环境课程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改革原有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效果为评价主要依据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推进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沟通与并重为重点的评价方式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和服务社会的实际需要;推进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技术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开发和服务能力为重点的“双师型”、“名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并把课程实施和开发水平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内容;加强学习交流,积极与市内外课改先进学校交流学习,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研究成果推广合作机制;重点抓好专业基础课实验室与主干课程实训室的建设,继续探索校企联合之路,共同筹建实训基地。

总而言之,“三破三建”课程改革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未来观、效能观、发展观、开放观、改革观,我们将把符合科技时展要求的新课改思想、教育观念交流传播,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R].第二期浙江省中等职业职业示范专业负责人高级研修班讲座.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5-11-10,(1).

[3]张景轩.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姜大源畅谈职教教学改革田[J].教育与职业,2006,(16).

[4]张淑英.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尝试[J].科技信息,2007,(8):188.

[5]张跃西.实现职教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N].中国教育报,2007-10-11.

[6]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

[7]陈启琛.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催化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34-35.

新生教育报告总结范文第4篇

在这期间,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学校、家长的沟通,进一步提高了我的教育技能,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本次教育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三部分: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

一、基本情况如下:

1.课堂教学:听课60节,完成教案数为15份,上课节数为20节,其中新授课9节,复习课1节,练习课10节。

2.班主任工作:组织一次主题为“人月团圆,和谐小北”的中秋班会和一次“矛盾出现了,怎么办?”的团体心理活动课,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教育报告;完成一份教育实习论文。

二、具体情况:

(一)、课堂教学

三年的大学理论学习,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冲击着我的脑袋,我曾感到迷茫和无助,但通过这次实习,很好的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运用在实践中,在实践中筛选、磨砺出适合自己的理论指导,给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的发向。

首先,要认真在备课。

第一天实习,黄老师就建议我们,作为新老师,在备课时,可以采取集体备课,集体设计教案,制作课件,集智慧之所长。在备课时,不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多样性。备课前既要备教材要备学生。熟读教材、尊重教材,将教材中透漏出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备课时的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教学重点和难点用教材语言用学生能读懂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呈现给学生。同时上课前一定熟悉教案,反复试讲,理顺教学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设计的框架,提高教学德条理性和逻辑感染力,此外也要确定教学细节,尤其是新老师,避免上课时由于经验不足,无法应对各种状况外的事情。

其次,课堂上要“一心两用”。

第一次上讲课后,黄老师给我的评议是:教案设计得不错,有很多亮点,但你没有调动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看到你的亮点。教师的任务不只是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任务,还要留意学生有没有开小差,如果学生没有听课,老师讲得再精彩也是徒劳的。此后,我每次上课,除了要用心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细心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注重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讲重难点时。

也由于经验不足,课堂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还有欠缺,有待加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自己往往还不够清醒,不能很好的处理。我认为一个教师最主要的基本功还是体现在课堂的控制上,我应该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再次,要做好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而且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实习生,幸运的是每一次上课前与上课后都有老师的指导,我更是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做好课后的反思和总结,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纠正错误,完善自己,才会得到发展。

最后,认真对待批改作业。

作业折射出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批改作业,有利于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纠正。一发现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我就会在课余或课后找他们补习。有进步的,我会写上激励的评语,并在评语中强调订正的重要性,并根据各个学生的情况加以勉励之,开导之。身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有这样的耐心,才能把学生的缺点纠正过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身!”通过这次真枪实弹的课堂教学,我更加看清了自己,看清了未来的路。

(二)、班主任工作

实习中,我得到原班主任刘老师的悉心指导,她给予我充分的信任和机会,让我体验班主任工作的点点滴滴。

1.班主任工作实习情况:

(1)深入了解班级的基本状况。

通过找原班主任了解情况,找学生个别谈话,悉心观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主体思想,学习现状,学习成绩,优秀学生和后进生。同时,还通过批改周记、作业,课余时间找学生聊天,深入班级,广泛接触学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沟通,通过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慢慢地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样,我很快就熟悉了班里的日常工作、班委的工作职责掌握,也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

(2)认真负责地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每天监督学生收作业、早读、早操、眼保健操;中午要看管学生午睡;放学后,要监督学生整队离校,检查值日工作,检查门窗、电器是否关好等。工作虽琐碎,但更需要付出百分百的认真、耐心和责任心。

(3)处理好各种偶发事件。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时有发生,如争吵、打架、意外受伤等,我基本能做到沉着冷静,互帮互助,发挥我的教学智慧,有效地解决各种偶发事件。

(4)上好主题班会和团队活动。

在实习的第五天,我举行了名为“人月团圆,和谐小北”的主题班会,最后一周,举行了一次“矛盾出现了,怎么办”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由于认真对待,准备充分,主题班会和团队活动都完满成功,并得到了实习指导老师的赞赏

2.反思总结

经过实践体验和反思总结,我总结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作好计划,繁而不乱。

班主任工作异常繁琐,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在开展班主任繁重的工作之前,应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说明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跟着感觉走,就会使工作显得被动,更会使繁琐的工作显得更凌乱,以至工作难以开展,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将来还可能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因此,开展班主任工作,一定要先作好计划。

(2)了解学生,对症下药。

深入了解了班里的每一个学生,为做好班级辅助管理工作做好了准备。尤其在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时,充分利用学生的性格特征,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勤奋好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教育方式,对缺点多、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在可以先与学生从情感上融洽,然后由浅如深,有层次地涉及教育的内容,而对那些产生对抗性心理的学生就可采取商谈式的教育方式。

(3)尊重学生,贵在坦诚。

在管理班级上,应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主体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彼此无高低、尊卑之分。老师在建立威信的基础上,应该与他们平等、友好的相处,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出现问题时,千万不能立即就获从新生、斥骂学生,而是要先弄清事情的缘由要通过讲事实、摆道理,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人无完人,要允许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过错,只要知错能改就可以了。当学生提出批评意见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虚心地接受,没有因为“我是老师,我接受学生的批评,这样多没面子”而拒绝接受。作为班主任更要有一种大度的气量,宽阔的胸怀,不要斤斤计较,平等地对待学生,这样才能赢得越来越多的学生的信任。

(4)善待后进,施予爱心。

对待学生不能有偏爱之心。在处理班上问题时,班主任要努力做到一视同仁,就事说事,从不歧视后进学生,让他同其他学生在公平、和解的气氛下解决问题。当好学生和差生犯同样的错误时,不要因为他是差生而严加指责,或他是好学生而装作没看见。要坚持平等原则,实事求是,公正对待。平时多找后进生进行特别辅导,了解其家庭、学习、思想等各方面的情况,给他们爱心与关怀。并找出原因,耐心劝导,这样后进生会重新燃起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积极地去发展他们自己。

(5)做好自己,为人师表。

老师的外在行为表现,对学生具有一种榜样和示范的作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及综合素质尚未成熟,思维活跃,很容易就会模仿身边发生的行径。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无论是在穿着打扮方面,还是在言行方面,无论是在教学能力方面,还是在个人修养方面都以一名正式老师、班主任的身份要求自己,在班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支持。只有尊重自己、为人师表的老师,才能从学生那里得到爱戴与尊重,在班中建立起学生对自己的威信,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6)钻研教学,发展自己。

常言道:“要给人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要教会学生知识,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知识。实习期间,我深深体会到,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应首先把自己的学科教学搞好,积极钻研,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班里学生喜欢上你教的课,进而喜欢你、佩服你,使自己的教学得到学生的认可,这对于班主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7周的班主任实习,使我认识到当一名班主任的不容易。班主任有时就像一名会计,每个学生心里都有一个个小算盘,多听多看,一一入账,才不会出现糊涂账,才能经营得好。

新生教育报告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 独立学院 校园文化

一、独立学院文化与当代医患关系

(一)独立学院文化现状。

早在2003 年, 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 明确指出“独立学院是新形式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 是更好更快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新生事物, 将在其发展中面临着不断完善其办学机制并加强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其中就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内部形成的能为全体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独立学院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由于建校时间短,对母体高校教学资源依赖等原因,在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还是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文化底子相对薄弱,文化体制相对不完整,文化功能相对不健全等,因此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当代医患关系现状。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 近年来,医患关系却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有激化趋势。中国医师协会最近一次统计的“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74.29%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护,而患者对医疗过程参与意识加强,社会文化水平整体上升,资讯发达使患者更方便地了解到与疾病相关的讯息,患者要求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用药及预后,更加强调医疗感受。

医生工作强度高,压力大,高风险,导致部分医生心情压抑,工作抱打工心态,对待病人只是机械性地照章办事,难免缺乏关爱之心,较少发扬“医者父母心”的精神。而这种状况却更加激化了医患矛盾。时代对医生的各项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生不但要有良好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良好的人文修养,因此医学类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得到更好的熏陶与塑造。

二、医学类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析

(一)提高人文教育比重。

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独立学院本身在在招生上成绩比其他普通院校低, 学生入校后学习不扎实。 加上医学类招生本身多为理工科学生,在培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轻视道德、心理、汉语言能力等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方而的培养,使得部分学生思想认知水平、是非辨别能力、公德意识、心理素质等能力不强,培养出的学生纵然专业过关,但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医者仁心,这样的学生显然无法适应当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因此提高人文教育比重,让学生具有这方面的素质是医学类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形成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

目前很多独立学院科研课题不多,刊载的论文数量也不多,反映出科研能力不足,教学科研等基础建设相对薄弱,教师搞科研的意识不强,更遑论学生本身的科研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之下学生无法耳濡目染,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熏陶。在医学类院校中,更应当重视这种科研学术氛围的培养,是学生在氛围中强化科学精神,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从而得到良好的成长。

(三)建设校园精品活动。

高质量的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对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由于专业等原因,医学院校本身的校园气氛就比较沉闷,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使学生感到压抑,得不到展示、培养和锻炼,因此建设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的文化活动对医学类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更加重要,多一些学术研讨会、人文知识讲座、创业大赛之类的校园文化精品活动,广泛的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对培养一名合格的医学类毕业生显得至关重要。

三、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的实践总结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自建院以来便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重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锻炼和培养,力求塑造出有特色的医学类独立学院文化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自办学以来,一直致力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成立了人文素质培训中心这样的专门机构,举办各类人文讲座课程,对学生进行幸福课程的培训,并对学生分批次进行素质拓展培训,使得学生的在进校门之后便切实接受到人文素质培养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学校非常重视哲学政治等公共课的开展,成立了社会科学部,提高了社科类课程的比重,并辅以教学督导,学生测评,切实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二)我们深知学术是独立学院的短板,因此有意识的去为形成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创造条件,对老师和行政人员的科研活动积极鼓励,在职工中率先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进而带动全校。“挑战杯”大学生科研课题竞赛,每年一次的大学生科研课题申报等活动都得到了学校的极大重视和支持,不断加强宣传和组织的的力度,已经在学校内成功打造为品牌,得到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与此同时,校院范围内的科研学生活动也在不断开展。

(三)我们围绕着医学类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量身定做,从培养一名合格的医学毕业生为出发点,打造出一系列即有影响力的校园精品活动,如“牧野大讲坛”,学校会定期邀请一些在学术界和社会有影响力的学者来我校讲学,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迄今已邀请过王立群、周文顺等多位学者,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围绕着学生的就业问题,打造出了“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大学生简历制作大赛”“大学生生存挑战赛”系列活动,使学生们提前感受到就业压力,早作准备,有针对性的锻炼自己。一系列校园精品活动的确立,提升了学院的文化氛围,也使得独立学院的人文内涵不断深化。

与上述措施相对应的是,三全学院的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校园学术氛围得以塑造、校园精品活动得以确立,已经毕业的两届学生从医院和医药企业等单位的反馈来看,学生的基本功扎实,综合能力强成为了对我校毕业生的基本评价,也为学校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口碑。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会为继续塑造更加良性的校园文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N] . 中国教育报,2003- 05- 1.

[2] 曹文泽.新世纪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J] .中国高等教育, 2001, ( 15) .

[3] 林英杰等.校园文化移植中的理论探讨[ J]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4] 孙稼麟.构建新世纪的办学理念和管理体系[ J] .教育发展研究, 2001, (6).

[5] 张书明.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及其对策[ J] .山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98, ( 1) .

新生教育报告总结范文第6篇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如何使德育工作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提高德育工作效果,是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要全面加强德育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应从八个方面入手。

一、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1.充分发挥职能科室的作用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抓好德育管理,首先,需要学校建立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职责。中等职业学校要在党政统一领导下,由校长、科室领导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以学生科、德育处等职能科室为主导,以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各支队伍优化组合,形成合力,发挥德育教育的整体效应。所有教职员工都应负起“育人”的职责,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把“育人”作为全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强化横向管理与联系

在充分发挥职能科室作用的基础上,还要强化横向管理与联系,从校长到基层班级,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务科、总务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3.充实德育教育内容,转变德育工作观念

针对青少年的精神需求,将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环境道德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等,充实到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中。大力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转变学校德育工作观念,为学校德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建设提供充实的保障。

4.实例说明

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实行了领导挂班制度和副班主任制度,即校级领导和中层领导每人负责1至2个班级的管理,指导、督促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同时为各班配备一个副班主任,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健全考核考评制度,上下互动,充分调动全员的德育工作积极性,使每一位教职工参与到学生管理中来,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抓好学校校风建设

校风是学校精神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优良的校风中要力求“三风”并重。

1.严抓干风

严抓干风,即抓各级管理干部,设立明确的目标管理责任制,让干部以身作则,做教师和学生的表率,使学生的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2.实抓教风

实抓教风,即重视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具体而言:引导教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即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法规意识和环境意识;发扬“四种精神”,即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鼓励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教学中,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爱每个学生;在生活中,教导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总之,身教胜于言传,教师朴素大方的仪表、严谨的教学态度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均能感染学生,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狠抓学风

狠抓学风,即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勤奋学习、热爱专业、立志成才和报效祖国,可以通过增加奖学金、评选三好学生、减免学费和举办优秀毕业生创业报告会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追求上进的积极性。

4.实例说明

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以上三方面,不断加强校风建设。具体措施有:一是每月一次的校本培训,分层次对领导、教师和后勤服务人员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创新意识和服务理念等的培训,强化学校的干风、教风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要求各班及任课教师制订目标责任书,定期检查评比,表彰优秀,对有问题的班级和教师限期整改,狠抓学风建设。通过一系列措施,学校的“三风”建设逐渐步入崭新的阶段,学校的教学质量获得稳步提高。

三、注重以班集体为主体的德育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具备这样的特征:学习基础较薄弱、厌学心理较严重,自控能力较差、明辨是非能力较低,就业信心不足、对未来充满迷惘。基于此,注重加强以班集体为主体的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旨在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正确对待批评、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以及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

1.班主任肩负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遵循德育规律,有效组织班集体的建设,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密切联系和充分利用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各行各业以及社区居民等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班主任要善于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

在班级管理的具体工作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在校时间,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并严格执行和总结评比,以便正确处理各项事务和提高管理效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明确学习态度和正确认识自己,知荣明辱、明理明法、发扬优点和纠正不足。

3.实例说明

(1)结合实际,组织新生军训,提升学生素质

笔者所在的学校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实际,组织学生到张掖市甘州区少年军校,开展为期十天的新生入校军训。军训内容有:内务整理、队列队形、国防教育、军体操训练和野营拉练对抗等。此外,还开展演讲比赛、举办文艺演出、进行模拟法庭的活动和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各项活动都进行评比,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遵纪守法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最终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2)中专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以树立理想、提升学习素养和法制教育为主

到了中专二年级,学校主要对学生进行以理想、学习和法制教育为主的德育教育。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聘请法制副校长做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通过组织开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和学习方法的讨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养;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安全意识及安全事故的自我防范水平;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谈话、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自我剖析、榜样激励等方法,培养学生不卑不亢、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对待学习要持之以恒,对待困难要百折不回。

(3)中专三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就业、择业和感恩的德育教育为主

到了中专三年级,学校主要对学生进行以就业、择业和感恩为本的德育教育。通过教育观念及创业意识报告会、优秀毕业生创业报告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感恩励志报告会、校园招聘会和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全面而准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确立职业目标,为走向社会、步入就业岗位打好基础,学会感恩,回报社会、回报母校和回报父母,做有益于社会的人。此外,每月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每年开展一次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和校园招聘会,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为班主任提供素材,使班主任提高素养,力求班主任工作进入崭新的阶段。

四、加强以学科教学为主的课堂渗透

1.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

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中等职业学校要转变育人观念,形成民主、平等、和谐与合作的课堂文化特色;加大课堂教学的力度,使学生和教师的配合更为默契;以活动为载体,强调实践与体验相结合;针对学生特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明辨是非,识别真伪。总之,要将德育资源的挖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形成各学科都挖掘德育内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的格局。

2.实例说明

笔者所在的学校在人文学科教学中,把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的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同时,有意识地发掘家乡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认识社会以及感受现实,增长生存、发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在专业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根据学生特点,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在实践中品味成功,在思索中激活思维,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指导学习方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提升。

五、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濡染熏陶

1.校园文化建设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又是学校日常德育教育的载体

学校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被感染”的德育教育环境。另外,要开展生动、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以积极的氛围感染学生,以高雅的文化熏陶学生。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又是学校日常德育教育的载体。

2.实例说明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非常重视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例如,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内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络等的建设,重视发挥黑板报、橱窗等的宣传作用,强化校训、校歌及学校发展历史等的激励效能,注重宣传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及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又如,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以上措施,校园内处处散发出浓郁的以人为本的气息,体现尊重人、教育人和鞭策人的育人理念。实践证明,合乎时代的教育理念、务实的内容和鲜活的形式是吸引当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一大法宝。我们只有开动脑筋,真抓实干,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抵达每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灵深处,生根开花,使其在不经意间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六、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的作用

1.党团组织、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

党团组织、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基于此,共青团、学生会应根据各自的任务和工作特点,积极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喜闻乐见和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

2.实例说明

笔者所在的学校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的作用,通过党团知识学习、每日一歌、国旗下的演讲和文明礼仪检查等形式,树立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等意识。同时,学校因地制宜地开辟活动场所,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文艺和体育等活动,鼓励、指导学生建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和社团,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培养健康情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和锤炼意志品质。

七、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全面育人的新格局

1.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全面育人新格局

学校德育教育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之间始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的教育作用,使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和相互补充,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德育目标相互一致,才能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最大的促进作用。

2.实例说明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了优化德育教育环境,建立健全了校外教育机构及劳动、社会实践基地,创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家长委员座谈会”,不断创新“家长学校”的工作机制,实施家校互动,共同改善德育教育环境。此外,建立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学校德育教育责任制,时时处处注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阵地,正确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力求做到: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消除浊流,形成积极的氛围;美化学校环境,使学生置身其间便被感染并感到愉悦,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优化人际环境,在校园内和家庭内,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长幼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努力创建融洽和谐、奋发图强和讲公德、守纪律的人际环境,最终有益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八、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也要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具有促进作用。就目前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教育应该充实全新的内容,即从心理健康的排障维护型教育发展为心理能力的发展创造型教育。由于社会转型期,以至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心态失衡,原有的心理教育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一是学生存在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例如,自我否定、自我拒绝、压抑宣泄、成才焦虑、物欲焦虑,甚至自暴自弃,等等。二是社会的发展亟待培养创造型人才。这一切都迫切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2.实例说明

笔者所在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扎实地开展着心理咨询活动,建立了翔实的学生心理发展档案,等等。此外,还定期举办心理卫生讲座,并引导学生完善交际心理、择业心理和恋爱心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投入职业生涯做好了心理准备,适应了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

新生教育报告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模式;英语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123

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倡导和谐、民主、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新型教学法,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其核心就是教学模式的转变。在近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尝试过程中,笔者发现合作学习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一种有效途径。合作学习模式提供一个互动的学习方式和交流平台,能使更多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真正使学生在“以言行事(Do things with words)”的语言行为过程中逐渐掌握语言。同时,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有利于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群体合作意识。本文旨在探讨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合作学习模式的历史和现状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景,它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景就是合作学习情景。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它的主要倡导者是约翰逊(D.W.J ohnson),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取得较大发展,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模式。由于合作学习能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目前,世界各国对合作学习在具体称谓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称“合作学习”、“合作授课”,在独联体国家称“合作的教育学”等,其共同的教学理念是强调教学的互动观和目标观。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来看,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

二、合作学习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 合理的分组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面对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临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小组活动易流于形式,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要进行长期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就必须进行合理的分组。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教学需求的不同采取了两套分组方案:

(1)异质分组,长期采用,相对稳定。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为组员间的互帮互助提供可能,又为班内小组间的平等竞争提供条件基础),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就近安排座位。小组确立后保持相对稳定,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负责本组的交流和信息反馈,组员提出疑难问题,互相讨论共同解答。组长(小组内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及参与者)初期由教师指派学习能力强、负责任的学生担任,以后可由组员按月轮流担任,以培养每一位组员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2)随机组合,灵活应变。在长期稳定不变的小组组合形式下,有时可以根据任务的特点、难度指定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小组。偶尔也允许学生按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或按寝室分组,适当满足学生的交际需求和娱乐心理。

总之,分组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便于实现对组员学习活动的评价、考核,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利于目标、任务的完成。

2. 有效的合作方式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活动,更强调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活动。教师不再充当惟一的信息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小组成员面对的是小组同伴,心理焦虑程度降低,更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作者采用以下合作学习形式:

(1)合作预习。预习目标要达到设疑启智、激发思维的效果,教师应经常提出富于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互帮互学。如在学习Unit 2 Let’s Go to the Zoo这一单元时,教师先把预习内容和目标要求告诉学生:准备动物图片(可自己画);查阅动物英文名称;说出你最喜爱的动物并用一个词描述这类动物;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你最喜爱动物的生活习性。组长课后就督促组员预习并检查组员的预习情况,把疑难地方作好笔记。这样,学生相互学习,效果好,兴趣浓。

(2)合作表演。让学生围绕教学话题,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改编对话、英文课本剧等,以英语表演的形式,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巩固教学效果。小组里性格外向型学生一般承担较复杂的角色,活跃气氛,调动情绪,内向型学生在大家的带动下也不甘示弱,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样,每个成员都得到锻炼,最后由教师(也可由学生)进行点评、小结、打分。

(3)合作归纳知识。在导入课文和对话后,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分组总结某一语言要点、句法结构的功能和用法等。由于小组交流的对象基本处于同一认识层次,他们的思维角度、方法较易沟通,探究问题轻松自在,表现欲强,积极性高,反馈速度快。这样,既有利于弥补后进生的知识缺陷,又使尖子生得到有效锻炼。学生们对自己思考总结出的知识印象更深,记忆也更牢。

(4)合作完成作业。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新课标要求改变单一的作业形式,力求多样化。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布置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编辑英文小报,制作英文贺卡,写英语作文,听写单词,搜集生活中的英语(广告、招贴、缩略词、商品使用手册)等作业。对完成的书面作业,采用组内自改、组间互批或集中批阅。这样,作业不再仅仅是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还兼顾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学生提供自我发现、自我反思的空间,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体验学习的快乐和做作业的乐趣。

(5)合作纠错。每次测验后,集体订正普遍存在的问题,但由于学生错题类型不尽相同,在一节课内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就由小组合作纠错。组员提出疑难问题,互相讨论、查阅参考书或由理解的学生解答,对于小组交流还没明白的问题进行记录并反馈给教师,以便于教师“个别点评”。这样,错误能得到及时矫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学习,树立一种对话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

3. 适度的竞争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是有组织、有目的的行为。合作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每个组员的积极参与、思考与尝试。组员个人对完成任务的内动力和外界的诱导都十分重要,因此小组合作学习 竞争可激励斗志,战胜困难,提高学习效率。而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参与度广、积极性高、独创性强的组员及时表扬奖励,树立典型,激发组内的竞争,消除个别学生依赖其他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

4. 科学的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要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在于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小组合作学习不排斥个人竞争,但评价的重心是激励小组集体合作参与竞争,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学生个人记分改为学习小组记分,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使个人目标的实现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课堂表现看重组员参加的人数和合作质量,课后作业、预习、背诵、考查成绩等看重整体完成的质量,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形成“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最终实现人人进步,共同进步的目标。

三、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模式改变了英语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语言知识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多渠道获取语言知识并综合运用的机会,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以协调发展,符合新课标的教育理念。通过几年探索和实践,笔者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初2004级8班在中考中取得全区第一, 4班在同类型班级中名列第一。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它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产生积极影响并发挥一定作用的。笔者相信,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只要策略得当,合作学习模式必将在英语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新生教育报告总结范文第8篇

艾红妹

(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摘  要: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核心功能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本文讨论了通过几方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即: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然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最后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思维方法而主动地去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真正落实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优化教学;创新意识;教学环境;思维过程

一直以来“为什么产量上‘中国制造’的生产大国却在‘中国创造’知识创新方面难以在全球竞争中有所作为”的话题成为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热点;“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一直是教育界、知识界、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这就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应试教育下满堂灌注、死记硬背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崇尚书本、题海战术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缺憾仍然存在,致使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紧缺,无法适应我国知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所以在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优化知识结构,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数学本身独特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其理论和思想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研究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所以,数学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创新意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需要

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曾指出:“教育兴,国家兴。教育是经济发展,国家繁荣的最好途径。”《世界科学报告》中曾深刻指出:知识的差距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而知识的差距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及造就人才的教育的差距.这说明:教育、人才能力的强弱是能否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头脑强国”才能支配世界.面对全球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激烈竞争,要么创新,要么衰退.所以,既然青年学生是最具有思维活力、最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特殊群体.中国未来的全新发展势必要依靠着善于产生新颖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只有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着手,加快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完成我国各方面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全面认识创新意识

(一)创新意识的含义及其作用体现

首先来讲,创新意识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创造性活动的前提,是根据需要创造出前所未有事物的动机、愿望和设想.它的本质表现在:代表着人类奋斗的明确目标、价值追求,是持久创新、理性态度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潜在本质的重要精神力量.

对于创造,《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可见,我们强调的创新意识不同于创造,也有异于创新能力,是产生创造前的精神表现,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必须态势.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敢想前人没想过的事,敢走前人不曾探索的路,敢做前人从未进行的创造.

(二)了解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把创新意识界定为: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种内在动力,是一种愿望,是一种渴求知识的激情.它可以是:在数学学习中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产生兴趣,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或不同范围来进行验证、改组或延伸;又可以是乐于独立思考分析,善于提出问题和假设推理性地做出判断,并积极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求证和检验;也可以是对于产生的问题或结果大胆评判是否正确和优良,求新立异,提出新见解,运用新颖的方法来解题时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等等.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理解和认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特点和体现,才能明确目标,适宜地转变教法来优化课堂,用新颖的教学思维改善教学,懂得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保障

教师是改革教育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教师的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也赋予了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能力,其实质在于突破“教师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模式,从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战略出发,别具匠心地“破解”教材、“重组”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以获得教育的新颖性和高效率;其次要善于各种教学活动,成为教育的“临床专家”能够像医生那样进行“分析”、“诊断”、“假设”和“开处方”,解决问题;最后要具有反思和总结能力,及时更改不适宜的方法和手段,真正转变“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教育状况,切实落实对所需人才的培养.

三、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在全国已经展开,探索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和其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教育家赞科夫曾指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地作用.”,由此,优化课堂教学应当从内在的思维活动方面来进行会更为有效.优化氛围,挖掘“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动机,奠定兴趣基础;优化情境,激活培养开端;“授生以思”来开辟思维道路,实践创新培养.

(一)优化数学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基础

课堂氛围是由师生的感觉、思维、情绪以及心理定势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心理状态.巴班斯基曾说:“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就是为进行有效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就应当是适宜创新发芽的“气候”和“土壤”,所以教师应着重以下方面:

首先,要营造一种活跃、宽松、开放的环境.学生能敢问、敢说、勤于动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落实“人人学有价值、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其次,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尊重爱护体贴学生,使“师生关系”优化为“朋友关系”.学生才会以主动的态度和方式去探究知识,会像与朋友一样同教师一起探究.课堂氛围的优化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理压力的驱除,思维、心态的开放,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基础.

(二)优化课堂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起点

赞科夫曾提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情境设计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就将落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所以,利用数学在实际的应用和教材内容的结合,再加上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精心优化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到知识的迁移和创造是培养创新意识最简单、有效的起始方式.这需要教师注重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实践的数学知识,加强打通生活世界、书本世界与网络世界之间的界限,使课堂教学不仅生活化、趣味化且现代化.在教学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生活中的彩票、商场抽奖的中奖概率是多少;直线和圆的方程中的线性规划初步;圆锥曲线中联系行星、卫星运行轨道;洗衣机按什么程序运行有利节约用水;林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向银行贷款时,知道钱数和时间的情况下,应支出的利息数是多少;一件好的产品怎样营销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等.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将数学学习变成为用数学、联系生活中的数学.

情境的创设本身就是一项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活动,教学中的优化可以是创设议论情境,启发学生深刻思维;创设应用环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利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促进学生敏捷思维等.发挥其本质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开端.

(三)优化数学思维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实践途径

不可否认地,全面的知识结构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形成创新意识、拥有创造力,没有培养途径的实践,一切都是徒然.正所谓,教无定法,妙存一心.优化的教法无非就要学生学会理论的创新和实践.数学的创新离不开思维的转变,因此,“思维教学法”即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应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继而实现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用刻意去追求教授学生运算的技巧和方法,而应将重点放在思想的传授上,用在长期教学和科研中所积累起来的、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去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展现数学的思维过程.如讲概念,特别是一些重要概念,应有引入的过程;讲定理应有产生的过程;讲证明应有分析的过程;讲对答题时应有尝试和探索思路的过程;讲优化问题应有对比的过程.让学生重走数学知识发现之路,体验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领略前人创新的真谛,从而增强创新的欲望,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二,引导学生注意数学问题的引申和推广.拓展知识空间,从深去探索、从宽去发现,启发学生运用归纳和类比,加强相似性思维.第三,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所以,进行猜想是思维的直觉表现,一些好的直觉推断常常是某些理论、定理或定律的萌芽.可见,培养敏锐的直觉思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缺少的.第四,倡导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从各个方向进行思考,发现线索.敢于大胆联想、突破繁文缛节,沿自由的方向延展意识空间.

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既不是自发的,也不是靠教师引导就能激发的.即使教师讲得再明白透彻,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思考.所以,只有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能力的提高,真正唤醒学生的思维潜能,才能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

综上,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教师应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活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把“应试学习”的出发点转移到“创新学习”上来,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根据地.正如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所说:“就课堂教学来说,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你启我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做到和谐的交流.教师引导着学生,学生也推动着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所以,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精心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在数学思维火花的引燃下,创新之火定会熊熊燃烧!

 

参考文献:

[1]汪瑞林.中国梦教育梦—访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院院长[J].中国教育报,2013,(3).

[2]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4]彭庆英.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J].数学教育学报,2006,10(5).

[5]涂荣豹,王光明,宁连华.新编数学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周春荔.数学创新意识培养与智力开发[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刘影,程晓亮.数学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9]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0]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11]赞科夫,杜殿坤.和教师的谈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