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房性早搏治疗方案

房性早搏治疗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房性早搏治疗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房性早搏治疗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心律失常;心电图检查;治疗分析;疗效

本组56例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检查和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本组心律失常患者98例,最小年龄29岁,最大年龄83岁,男性66例,女性32例。

1.2 方法:把本组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为大于60岁(含)者62例,非老年组为小于60岁者36例。

1.3 诊断标准:窦性心动过缓:长时间内心率在45~55次/分;频发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30次/分;频发房性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30次/分。

2 结果

非老年组,心电图检查结果为,窦性心动过缓12例(33.3%);频发室性心律失常19例(52.78%);频发房性心律失常5例(13.89%)。窦性心动过缓者和室性心律失常者,无显著症状,不被患者察觉,也没有其他任何合并症,通常以健康体检发现。房性心律失常者都是因为有胸闷心悸不适的症状而就医,并确诊。均有病毒感染病史。老年组,心电图检查结果为,窦性心动过缓9例(14.52%);频发室性心律失常24例(38.71%);频发房性心律失常17例(27.42%);心房颤动12例(19.35%)。

在治疗方面,通过对上述心电图的结果,可推测出发病原因,结合发病原因分别给予药物和手术治疗。心电图检查与治疗结果如下表。

3 讨论

3.1 窦性心律节律 对于正常人,也可以出现窦性心律不齐和窦性停搏,与年龄大小无关。因此 无需治疗。窦性停搏的时间一般为1.2?2.0s,极少数情况下(如运动员)可出现>2.5s的停搏,如果出现在一般的成年人或老年人,应视为异常。

3.2 室上性心律失常 正常人中,50%~70%可以监测到室上性心律失常,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孤立的无症状的室上性异位搏动见于64%的健康年轻人,发作的次数较少。随着年龄的增长,早搏的次数和发生率均逐渐增加,90%的老年人有房性早搏,98%的室上性早搏的病人其早搏的次数低于100次。

3.3 室性心律失常 在大规模人群的研究中,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性早搏发生率为60%。室性早搏的总数通常较少,96%的人在24h内室性早搏次数不到100次,但在60岁或60岁以上的人中,室性早搏的发生率明显升高,24h早搏的次数也增多。

3.4 房室阻滞 2~8%的正常人可出现短暂性的一度或二度房室阻滞(多为文氏型传导阻滞),常在夜间睡眠心率缓慢时出现,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主要见于年轻人和睡眠中。专业运动员可存在各种缓慢型心律失常。

4 结论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临床上也因其非创伤性检查,长时间的连续纪录大量信息,病变发现率较高的特点备加应用。它对于心律失常诊治的应用主要表现为捕捉发作性心律失常,明确诊断;对任何类型的心律失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解发生机制、判断程度和危险性、推测预后;了解心律失常发生与日常活动的关系,进而指导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左玉娟. 动态心电图的临床观察及意义[J]中原医刊, 2005,(10) .

[2] 林劲,吴明,张敬文,李新明. 心内电生理检查对快速性心律失常诊断和疗效评价[J]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6,(01) .

[3] 侯应龙. 心功能评价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意义[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05) .

房性早搏治疗方案范文第2篇

导致早搏的原因很多。早搏可以见于正常健康人,也可以是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的一种并发症;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胆囊炎、肺炎、重度贫血、脑血管意外及药物中毒、重症病人的电解质紊乱等,也可以引起早搏。除此之外,有些健康人在过度疲劳、精神受刺激、过喜过悲、情绪过度激动或压抑、过度饮酒、喝浓咖啡或浓茶时也可以出现早搏;更年期妇女及经常熬夜加班的人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也常会出现早搏。

在临床上早搏的诊断并不难;医生通过心脏听诊常常可以发现该病,但如果要明确引起早搏的原因及确定早搏在心脏的起源部位,就需要借助心电图及其他检查。早搏的起源点在心房的称为“房性早搏”,在心室的称为“室性早搏”,在房室交界区的称为“交界性早搏”(或“结性早搏”),如早搏的起源点在几个不同部位发生称为“多源性早搏”。根据发生的频率不同,早搏又可分为偶发早搏(5次/分钟)。如果频发早搏呈规律性出现则称为“联律”,比如:心电图上表现为每隔一次正常搏后出现一次早搏时称二联律,每隔二次、三次正常收缩后出现一次房性或室性早搏时分别称为房性或室性三联律、四联律。

心脏出现过早搏动并不标志着心脏有器质性病变。对动态心电图的观察分析发现,身体健康的正常人几乎都发生过早搏,只是这些早搏皆为偶发,许多人对此不敏感、未觉察,由于这些偶发的早搏持续时间很短暂、转瞬即逝,很容易就被忽略了。功能性早搏的特点是大多出现在安静状态时、心率减慢时,活动后心率增快时减少或消失,多与精神因素有关。病理性早搏多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多在劳累活动或心率增快时出现或增多,休息或心率减慢时减少。多发性和多源性早搏多见于病理性,应引起重视,积极查找病因。中老年人如果出现早搏,常是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之一,服用扩张血管药(如硝酸酯类药物)后,早搏可减少或消失。如果突发性持续性心前区疼痛超过半个小时,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后仍不能缓解,且同时出现早搏,要首先考虑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所引起,并及早处理,以避免发展为严重的心率失常,危及生命。如果青少年在呼吸道感染或腹泻一段时间后出现早搏并伴有临床其他症状,要考虑可能是病毒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炎症所致,要积极治疗心肌炎。一些慢性疾病,如风心病、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亢等,在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心肌受到严重损害时也都可能引起早搏。此外,低血钾及一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锑剂等)中毒,也可导致频繁早搏。

治疗早搏首先要查明原因,确定早搏的性质是功能性的还是器质性的,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如果心脏早搏是功能性或生理性的,不是由于心脏疾病及心脏以外的疾病所引起的,则不必进行药物治疗,因为此类早搏对机体无危害。如果功能性早搏比较多,病人自我感觉不适或情绪紧张、精神压力较大,则可服用谷维素及少量镇静剂或中成药安神补心丸等药物进行调节,并适当找些喜欢的事去做,以分散对早搏的关注。如果心脏早搏是由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心脏以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就要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用药物来控制早搏的发生。目前临床上治疗早搏的药物很多,但是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较多,所以要由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对心率较快时出现的早搏,可用β阻滞剂,如心得安、氨酰心安、噻吗心安、倍他乐克等;对心率慢时出现的早搏,可用阿托品、氨茶碱;对由心肌缺血而引起的早搏,可用乙胺碘呋酮、硫氮唑酮及β阻滞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时出现的早搏,要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及早使用利多卡因、慢心律等,以免发生猝死。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中草药在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早搏时也有独到之处,如朱砂安神丸、甘草汤、归脾汤、补心丸及五味子、桑寄生、灵芝、柏子仁、淮小麦,石菖蒲、万年青、朱砂、茶树根、珍珠母、龙齿等在治疗早搏时都有很好的疗效,但应用中药治疗早搏时要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

“夏练三伏”要因人而异

侯玉玲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前人在长期锻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例如,在严寒天气下锻炼,能增加机体对寒邪的抵抗力,可预防冬季常见病的发生;在酷热天气下锻炼,能提高人的耐热能力,使得机体能更好地适应炎热的自然气候,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但是对老年人来说,一味强调“夏练三伏”,就不太适宜了。

众所周知,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当环境气温达到33℃时,人在安静的状态下就会出汗,但尚能保持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如果此时还进行体力活动,出汗量就会大增,而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小的风速又使汗液无法快速蒸发,人体散热出现困难,体温调节就受到限制,热量积蓄在体内,就有可能引起全身发热、头晕、口渴、恶心等中暑症状。此外,高温导致人体盐分过多流失,水盐代谢平衡失调,使得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出现肌肉痉挛、尿量减少、脉搏加快等“热痉挛”症(也是“中暑”之一种)。

房性早搏治疗方案范文第3篇

病毒性心肌炎(VM)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有时常易被患儿及家长所忽视,目前治疗上尚无特效药物。为探索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新的治疗方法,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科2003年2月~2006年11月共收治VM患儿204例,(患儿VM的诊断根据1995年威海全国儿科学会制定的标准确定),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对照组96例,男46例,女50例,年龄6个月~12岁;干预组108例,男56例,女52例,年龄2个月~14岁。本组心电图检查:心肌缺血140例,室性心动过速138例,室性早搏106例,房性早搏98例。实验室检查: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升高145例,肌钙蛋白升高59例,血清谷草转氨酶均升高。

1.2 方法:两组在给于治疗原发病和抗病毒的基础上,同时改善心肌营养和代谢,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全面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

1.3 结果:见表1。

2 护理干预方法

2.1 入院时进行评估,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文化程度及理解能力,心肌受损的程度,制定不同的护理干预计划。

2.2 心理干预:由于患儿家属不了解VM的基本知识及预后,常表现出2种不良情绪[1],一种表现出对治疗、观察不在乎;另一种惟恐患儿预后不良,遗留后遗症,表现为紧张不安,都会影响到患儿情绪。护士应热情主动地迎接患儿,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文化程度及理解能力,选择适当的方式反复讲解VM的病因、诱因、转归及治疗方法,告知心肌炎绝大部分预后良好,经过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受损的心肌在半年内可逐渐修复,一般不留后遗症。强调足够休息,严格执行治疗方案及时治疗和系统治疗,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性,避免患儿受到不良情绪的感染,给予心理支持,增强战乱胜疾病的信心[2]。调整儿童的紧张情绪,坚持体育锻炼,处理好学习与运动的关系。

2.3 休息指导:急性期无论症状轻重均需严格卧床休息至少3~4周,待心影恢复正常,心电图改变明显好转后,开始逐步增加活动量,有心力衰竭和心脏扩大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休息不少于6个月。恢复期,患儿可下床进行适当活动,但应避免劳累。婴幼儿避免剧烈哭吵,尽量保持安静,年长儿应避免剧烈运动。

2.4 饮食指导:患儿需卧床休息,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降低,应指导患儿家长合理搭配饮食。给予高蛋白,富含维生素C及纤维素等营养丰富、易消化、清淡饮食,以刺激肠蠕动,防止便秘,避免过饱辛辣刺激性饮料、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诱发心力衰竭。宜少量多餐,心力衰竭者给予低盐饮食。

2.5 严密观察病情:密切观察并记录心率、脉搏的强弱和节律,注意血压、体温、呼吸及精神状态的变化,以便对病情的发展作正确的估计。对严重心律失常应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对有缺氧的给予氧气吸入。发现多源性早搏、心动过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扑动、颤动,需立即通知医师并采取紧急措施。

2.6 用药指导:遵医嘱坚持足疗程用药,特别是有心律失常的患儿,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药物用量。

2.7 对出院的恢复期患者建立随访卡跟踪,教会家长数脉搏的方法,注意脉搏强度、频率和节律,避免感冒。病毒感染流行期避免去公共场所。采用每周电话访问,指导患儿家长监督患儿接受护理干预直到彻底去除病因为止,1~3个月和半年通知家长带患儿来院复查1次心肌酶谱或心电图。

3 讨论

房性早搏治疗方案范文第4篇

1临床资料:本组30例,年龄最大14岁,最小6个月,男性16例,女性14例,发病前患上呼吸道感染22例,无感染者8例。

2临床症状:前驱症状主要为发热,周身不适,心电图检查可见早搏等。累及心肌时患儿自述心前区不适、胸闷、心悸、乏力等。心电图检查表现为频发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或房室传导阻滞等。重者表现烦燥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1]。

3辅助检查

3.1实验室检查:a-HBDH升高3例,ck升高9例,ck-MB升高18例,AST均升高。

3.2心电图检查:心肌缺血18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室性早搏6例,房性早搏5例。

4护理

4.1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热情亲切地与患儿交谈,以取得患儿信任感和安全感,使患儿保持良好的心境接受治疗与护理。

4.2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做好室内通风换气工作,病室空气每周紫外线消毒一次,病室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擦试2次,限制探视陪护人员,避免交叉感染。

4.3给予合理饮食:饮食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原则,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宜少食多餐,避免过饱或刺激性饮料及食物;心衰患者应给予低盐饮食。

4.4卧床休息:心肌病变的吸收需要较长时间,休息对于病情的减轻、病程的缩短和恢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重症心肌炎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肌负担、促进受伤的心肌修复。一般休息不少于3-6个月,以后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4.5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严密观察心率、脉搏、血压、体温、呼吸和精神状态的变化。胸闷气短者,给予氧气吸入。对于严重心律失常者应持续心电监护,如出现心力衰竭,取半卧位,尽量保持患儿安静,避免不良刺激,集中进行治疗与护理。烦燥不安者给予安慰,必要时使用镇静剂,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总量,输液速度每分钟不超过30滴。应用洋地黄药物时,应注意观察有无心率过缓或消化系统症状等,发现异常者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2]。

4.6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属由于不了解病毒性心肌炎的基本知识及预防,常表现出两种不良情绪:一种表现是对治疗不在乎;另一种是害怕遗留后遗症,表现为紧张不安,这些都会影响患儿情绪。因此,应向患儿及家长介绍本病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鼓励家长参与患儿的护理,当患儿病情稳定时,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消化道等病毒感染,流行期少去公共场所,一旦发病及时就诊,加强营养,严格按心功能状况保证休息。

4.7预防: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常与患儿免疫力低下有关,儿童休息不好,饮食欠佳等都可导致免疫力低下,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日常注意室内卫生,避免接触感染人群,坚持锻炼身体,多饮水,多食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保证充足的睡眠,调整机体生理功能状态,增强其免疫力,减少感染机会。

4.8出院指导:患儿出院后要遵医嘱给以营养心肌药物,向患儿及家长讲明药物治疗重要性,按时服药,坚持服药,不能因为自觉症状好转而放松治疗,使疾病复发;注意休息,按医嘱定期去医院复查。

5讨论

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要针对其个人及家长的不同情绪进行健康教育,鼓励家长面对现实,消除不良情绪,努力配合医务人员使患儿得到切实的体贴和安慰,鼓励和帮助患儿在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保证休息,防止复发,经过治疗和护理,受损的心肌在半年内就可逐渐修复。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如果治疗护理不系统,会导致心肌纤维性变而留下心律失常、冠状动脉供血异常等不良症状。

【参考文献】

房性早搏治疗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6940-0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有心衰竭的心脏病[1];以中老年人为多发,发病率高且并发症多,常可引起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心律失常是慢性肺心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若诊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危及患者生命。本文笔者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15例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15例患者均符合全国第3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其中男69例、女46例,年龄38-87岁,平均年龄62.5岁。病程最短5年,最长41年。原发疾病:慢性并阻塞性肺气肿65例、支气管哮喘28例、肺结核11例、支气管扩张9例、矽肺2例。所有患者均有咳嗽、咳痰伴喘息、气急、口唇发绀、肺部湿音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衰,31例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12例患者发生失代偿性酸中毒;115例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131例次,其中房性早搏57次、窦性心动过速19次、心房纤颤15次、室性早搏23次、右束支完全性传导阻滞13次、房室传导阻滞4次。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气、胸片检查等,必要时进行心脏B超及心功能测定;心律有变化者给予心电监护,同时给予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及时检测其所属心律失常类型。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积极控制呼吸道感染、止咳祛痰、解痉平喘、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应用利尿剂、强心以及扩血管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心律失常则视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本组除23例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外,其余均未应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

1.3统计学处理本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本组115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112例患者心律失常消失,心律失常消失率为97.4%。

3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我国较为常见的呼吸-循环系统疾病,心律失常是肺心病常见的并发症。根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年龄、低氧血症、肺部感染、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及心功能衰竭等因素有关,本组所有患者均有肺部感染和低氧血症表现,由此说明感染是诱发和加重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因感染可加重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加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症状,而重度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又依次引发肺动脉压增高,右室舒张压和右房压增高刺激右室压力感受器产生心律失常,低氧血症和高碳酸症还可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加,促进细胞内钾丢失,提高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自律性而致心律失常[2]。

肺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与心律失常类型、频度及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如何积极改善肺心病患者心肌损害及代谢异常是缓解其症状的关键,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给予及时的纠正和控制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环节。故临床治疗方面对肺心脏病诱因和病因的治疗比抗心律失常更为重要,而抗心律失常药物并不是肺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手段。首先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低流量吸氧,积极控制感染、纠正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高碳酸血症和稳定内环境作为治疗的基本原则,故临床上必须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其中以控制感染为主,另外,改善通气、合理氧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也十分重要。本组对115例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系统的病因、诱因及并发症的治疗,结果大部分患者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或明显的好转,只有少数患者需要配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因在治疗病因和诱因后心律失常仍不能缓解才考虑选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但用药时间也不宜过长,剂量不宜过大,待病情好转后应立即减量或停药[3],115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洋地黄仍然是肺源性心脏病快速房颤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频发、多源、联律性室性早搏者静脉滴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持续性房颤可长期口服负荷量胺碘酮转复律较安全[4]。

综上所述,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病因和诱因的综合治疗比抗心律失常治疗更重要,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并不是首选治疗方案;早期诊断并给予正确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2002:23.

[2]周鼎.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45例临床分析.咸宁学院学报,2009.23,4:311.

房性早搏治疗方案范文第6篇

我最近常多梦、早醒,睡眠质量和精神都很差,平时也不想说话和活动,有时还有胸闷、胸痛,去当地医院检查无异常发现。经人介绍开始服用氯米帕明,最多时每天服6片,3个月后症状有所好转,便自行停药,但症状有反复,故此后一直坚持用药。现在我每天晚上服氯米帕明2片,早晚各服血府逐瘀丸1片,但睡眠时胸闷症状仍无明显改善,而且服用氯米帕明后长期出现口干、汗多、便秘(每周不超过2次)等不良反应。请问:1.我患有什么疾病?应如何治疗?2.什么是调节神经递质的药物?它们对我的疾病是否有效?

辽宁大连宋健

宋健读者:

由于您没有提供年龄与性别,所以较难分析病情。若您为老年男性,则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患有冠心病;若您为中青年女性,则您的不适感很可能来自抑郁/焦虑症。您服用氯米帕明之后效果显著,说明您患有抑郁症的可能较大,应该继续服用该药。但既然您服用氯米帕明后不良反应大,可以尝试改用同类的舍曲林或氟西汀等药物。

您所提到的调节神经递质的药物主要是指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包括氯米帕明(又名“氯丙咪嗪”)、舍曲林(左洛复)、氟西汀(进口药又名“百忧解”)、帕罗西汀(赛乐特)等,对于确诊焦虑/抑郁症的患者,这些药物常常具有较好的疗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胡大一

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心脏科郭艺芳

>> 头晕和血脂异常有关系吗

我妻子62岁,2007年因晕倒被送往医院诊治,检查时发现血压升高,治疗后血压降至正常。其后多次出现血压高(收缩压达140~160毫米汞柱),服降压药后血压可恢复正常,心率偏低(52次/分),偶有头晕。现发现血脂异常:总胆固醇6.5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4.01毫摩尔/升,ApoB(载脂蛋白B)1.54克/升,血清脂蛋白36.1克/升。请问:1.我妻子患的是否为高血压?它是头晕引起的吗?2.她的症状(头晕、心率低)是否与血脂异常有关?应怎样用药?

广东恩平 黄松岩

黄松岩读者:

根据您提供的情况,对您的提问回复如下:

1.您妻子已62岁,收缩压偏高,如果她的舒张压正常,可诊断为“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建议她控制食盐的用量,适当增加运动量,在控制正常体重的前提下,使用药物将收缩压控制到140毫米汞柱以下。特别提醒您妻子,要有效控制血压就必须坚持终生服药,不能因服药后血压恢复正常状态就停药,这样才能保持血压平稳。

2.您妻子的血脂明显异常,那正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治疗上应注意控制饮食(尤其应少食脂肪食物),同时服用调脂药。建议先服用他汀类药(如阿托伐他汀),可每晚服20毫克,服辛伐他汀或普伐他汀亦可。服药1个月后复查,如血脂恢复正常,应维持或减量用药;如血脂好转不明显,应调整或加量用药。

3.血脂异常虽然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血脂本身并不引起头晕,建议她在头晕时检查血压是否升高,也可以到骨科检查有无颈椎病。如上述检查结果皆正常,则她可能患有脑源性眩晕,建议去神经科诊治。

4.心率与人体的的生理状态有关而与血脂水平无关,安静休息状态下心率52次/分可以接受。而正常人在运动时心率可上升至100次/分以上,睡眠中的心率也可降至40次/分左右。对普通人而言,如果运动时心率只能升到52次/分,则要检查是否有窦房结病变或房室传导阻滞。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教授 林治湖

>> 神经性尿频应如何治疗

我姐姐今年39岁,她于3年前开始发现患神经性尿频,今年2月病情加重,几乎每隔15分钟就要小便1次,服用不少中西药均无效。请问本病应如何治疗?

海南海口褚××

褚读者:

神经性尿频仅在白天发生,以4~5岁患儿最常见,成人常因精神紧张或患有癔病而发作。它是一种心理性排尿功能障碍。如有些人外出办事或乘车,因怕小便急时找不到厕所,总要不断地去排尿,但是越这样想,越惧怕、焦虑,症状就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本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1.放松神经,转移注意力(如参加体育锻炼),避免去想排尿的问题并长期坚持。同时尽量不要喝糖开水、甜饮料和茶水。

2.长期做提肛锻炼(每次不少于50次)及骨盆底部肌肉功能的锻炼,以增强膀胱排尿的神经调节功能及括约肌的功能。

3.自我排尿训练。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白天不管有无尿意,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如每2小时1次)“定时排尿”,时间一到不管有无尿意都要及时排尿,排尿时间不到,即使有尿意也要忍耐一会儿到时间再排尿,这样可锻炼膀胱的储尿功能。

药物治疗

它又包含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其中中药有以下3个方子供选择:1.韭菜籽6 克研末,按1∶1加入水酒调服(小儿酌减);2.取1~2根鸡肠洗净切段,油炒至将熟时加入1汤匙黄酒及少许食盐食用;3.将适量白茯苓、干山药(均去皮)在白矾水中渍过、焙干,等分为末,米汤送服。每天1次,每次6克,此外,中成药威格尔胶囊(含鳖粉、人参、茯苓等中药材)也可试用。

西药治疗时间不要太长,以免产生药物依赖。症状严重时,可服用抗胆碱能药物654-2(山莨菪碱),成人每日口服2~3次,每次5毫克;同时每日加服消炎痛(吲哚美辛)2~3次,每次25毫克,7天为1个疗程;或试用尿多灵(羟丁宁)。还可使用抗抑郁剂(氯丙咪嗪)或抗焦虑镇静药(如安定类药物)进行治疗。但使用以上药物时均应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及避免过量。

上海华东医院神经内科教授金永寿

>> 半月板损伤怎么治

我2005年5月因运动造成右膝损伤,入院诊断为右膝关节半月板Ⅱ度损伤,右膝关节积液,左股骨下端小囊样异常信号,考虑为良性病变。经理疗、中药熏洗等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诊断为右膝关节滑膜炎,右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周围炎,右膝半月板损伤。

我2007年起出现全身疼痛,膝关节尤为明显,经检查诊断为双侧膝关节骨质疏松,经打针(降钙素)、吃药(骨化三醇及葡萄糖酸钙等)后好转。现右膝损伤恢复缓慢,时常感觉膝部酸痛,或有大、小腿后部牵拉痛,现间隔进行理疗及补钙治疗。双踝除平卧时外常肿,脚跟、脚底有时疼痛。背部晒太阳时感觉颈部、双膝后部、双踝及双腕有酸胀感。请问:1.理疗及功能锻炼需继续加强吗?如何进行效果最好?2.半月板损伤如何恢复?3.为何晒太阳后有胀痛感?能否继续晒太阳?补钙药需继续服用吗?4.双踝肿痛是何原因?

福建福州王新建

王新建读者:

首先建议您近期最好到正规医院做右膝关节磁共振复查,根据检查结果到正规医院有针对性地治疗,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宜的功能锻炼。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有边缘撕裂、纵行撕裂、横行撕裂、水平撕裂以及前后角撕裂,其中仅边缘撕裂有可能愈合。本病通过正规治疗和功能锻炼后,可以减轻症状和改善功能,但要完全恢复正常并且不再复发,必须要坚持治疗、加强适宜的功能锻炼和注意自身保养,必要时可做膝关节镜手术。

晒太阳后出现疼痛,可能与您自身体质有关,建议您避免过多晒太阳,以免加重病情。同时建议您尽快到正规医院作骨密度检查,以便了解骨质疏松程度,并根据检查结果,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钙药物。

针对您双踝关节肿痛多年,建议您近期做双踝关节CT或MRI检查,并作肾功能、类风湿因子及血沉等检查,以便进一步查明原因,再根据检查结果请专科医生诊治。

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软伤科主任中医师郭剑华

>> 我的头发还能再生吗

我今年48岁,双耳上方脱发,脱发处呈圆形,直径4厘米。经检测,毛囊尚未萎缩,并有再生可能。但我多方求医均无明显效果。请问我得的是什么病?该如何治疗?我的头发还能不能再生?

广西武宣巫富高

巫富高读者:

根据您提供的病史,考虑您患有“斑秃”。它是一种发生突然、部位局限、病变部位呈斑片状的脱发病。本病病程缓慢,可自行缓解和复发,患者自己常感觉不到其他症状。经过合理的治疗,脱落的头发是能够再生的。建议您采取以下治疗方案――

外用:用3%~5%的米诺地尔(哌嘧啶二胺)溶液外搽于脱发区,每日搽2次。

口服:每日服斑秃丸3次,每次5克。斑秃丸是由白芍、丹参、当归、地黄、木瓜、羌活、熟地黄、五味子、制何首乌组成的中成药,它有滋补肝肾,益精养血,祛风生发的功效,常用来治疗斑秃。但应注意,糖尿病、感冒发热患者最好不要服用本方,服用本方的同时也不要吃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药物注射:用醋酸泼尼松龙混悬液10~15毫克加0.5%普鲁卡因注射液1毫升,混匀后多点注射于脱发区的真皮内,每2周注射1次,4~6次为1疗程。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皮肤科主任何威

>> 婴儿痰排不出应如何治疗

我小孩已出生2个月,现喉中有痰无法排出。听说是出生时吸入羊水造成的,但去医院就诊无异常发现,医生也说无需处理,不用担心,但我还是不放心。请问这种情况对孩子生长发育有影响吗?应如何治疗?

河北石家庄杨××

杨读者:

正常小儿的呼吸应该是平稳无声的。您宝宝的情况属于喉喘鸣,它是指吸气时喉头发出“哨音”或“痰响”,最常见的病因是先天性喉软骨软症,又称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本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患儿多在出生后10天左右发病, 症状时有时无,时轻时重,一般在患儿哭闹、哺乳时加重,安静时减轻,有时变换(如翻身)后喉鸣也可消失或减轻,常伴有轻度三凹征(即吸气时胸骨上凹、锁骨上凹、肋与肋之间反而出现凹陷),严重时皮肤可发紫。但本病有自愈性,一般患儿1岁时症状便会明显减轻,2岁左右即可自愈。此外,小儿急性喉炎、喉异物也可以引起喉鸣音。

从提供的病史分析,您宝宝的病因最可能为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如果宝宝一般情况好,没有其他症状,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它们对喉软骨的发育有一定帮助。出生时吸入羊水虽可能引起呼吸道症状,但一般只持续1周左右,不会在孩子2个月时才出现喉中有痰,所以两者应该没有什么联系。

湖南省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彭小明

>> 白癜风应如何治疗

我1997年怀孕时开始出现双小腿前部皮肤痒,挠后出现小白斑,汗毛也掉了,后来白斑面积逐渐扩大,连新长出的汗毛也变白,经检查诊断为白癜风,用白癜风丸和盐酸氮芥酊治疗2天后,皮肤奇痒、发红,并出现很多小水泡样物质。现在白斑面积未扩大,有少许黑色汗毛长出。请问本病应如何治疗?

广西防城黄××

黄读者:

白癜风是一种较常见的严重影响外观的皮肤病,患者往往因本病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该病病因不明,所以易诊而难治。

目前对白癜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

(1)补骨脂素+紫外线(PUVA):口服补骨脂素后用长波紫外线照射,该方法有比较确定的疗效,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但治疗比较麻烦,疗程较长,停止治疗后会有复发。

(2)皮质类固醇类软膏:本法适用于进行期的小面积皮损,短期疗效十分显著,但长期使用会出现痤疮、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

(3)盐酸氮芥酊:其基本原理是腐蚀白斑,大部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周围变黑,白斑发红或溃烂,一旦停用,白斑面积常会扩大,远期疗效不佳。

(4)外科疗法:如皮肤磨削、自身表皮移植等。

(5)中医药:祖国医学治疗白癜风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较少的不良反应,根据理气、滋阴、活血和祛风等治则选用黄芪、党参、白蒺藜、防风、红花、墨旱莲等制成药丸服用,且可以对气血亏虚、肝肾两虚、经络不通、气血淤滞、肝郁气滞等不同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实现个体化治疗,也是本患者的适宜疗法。

轻松的心态是战胜白癜风的必备武器,紧张与急躁只会加重白癜风的病情。此外不可偏食及饮酒。应多吃富含酪氨酸及矿物质的食物(如肉类、动物肝脏等)、含铜丰富的食物(如田螺等)及黑色食物(如黑木耳、黑芝麻等),少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同时避免食用曾引起过敏的食物。可以适当外出晒晒太阳,但要避免强紫外线的照射。建议您到当地正规医院治疗,病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皮肤科硕士 迮侃/教授李斌

>> 如何预防心律失常

我今年63岁,既往体健。2003年12月被诊断为“心律失常”。2004年因疾病发作入院,检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治疗后好转。现疾病仍反复发作,常始发于清晨起床时,自己感觉心率时快时慢,全身乏力、大汗淋漓,无法活动。请问:1.心律失常的原因是什么?2.如何用药控制心室率最好?3.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什么?4.服用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对病情是否有效?

安徽望江陈其海

陈其海读者:

从您的检查结果分析,您的心律失常主要与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窦性心动过缓有关。引起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如下――

1.心脏本身的疾病。如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疾病、心瓣膜病、高血压及传导系统病变等;

2.心脏外的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病毒感染、低钾血症等累及心脏而引发心律失常。

3.功能性因素。即机体本身的器官没有明显的病变,只是调节心脏功能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

建议您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看看心动过缓的程度,有无大于2秒的长间歇,以确定有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等,并了解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的变化情况。您已63岁,应密切注意有无冠心病的相关症状,故应了解心肌缺血情况,若体力及身体能够耐受,建议做平板运动试验,同时检查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

房性早搏治疗方案范文第7篇

【摘要】目的 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4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症(TOBS)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其诊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45例TOBS患者中,高血压病史占第1位,其他依次为心脏病史、脑卒中史、糖尿病史,血流变学改变也是其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以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异常、瞳孔异常、共济失调为主,大多数病情呈进展性,预后不良,死亡率高。头颅MRI为首选检查。治疗上要全面兼顾,既要重视溶栓治疗,又要全身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结论 基地动脉尖综合症主要病因是脑梗死和脑栓塞,临床具有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及时诊断,合理治疗是关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5例中男30例、女15例,平均59.5岁,病程5~45d,平均29d。

1.2 临床表现眩晕、呕吐、35例,意识障碍18例(嗜睡6例、昏睡5例、浅昏迷2例、深昏迷5例),眼动异常30例(眼睑下垂不能6例、注视麻痹10例、眼球分离8例),幻觉5例(幻视4例、幻听1例),皮质盲7例,视物双影8例,失明7例,无动性缄默8例,近事记忆障碍6例,肢体瘫痪8例,抽搐6例,睡眠障碍10例。

1.3 病因及危险因素高血压30例,心脏病10例(房颤6例,频发室性早搏2例,房性早搏2例),糖尿病9例,脑梗死7例,动脉炎2例。

1.4 影像学检查45例均行头颅MRI检查确诊,结果分别显示丘脑、中脑、脑桥上部、小脑、颞叶、枕叶及内囊后肢等部位梗死,其中双侧病灶17例,单侧病灶28例。

1.5 治疗及预后全部病例均按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20例预后良好,死亡10例,15例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

2 讨 论

TOBS由Caplan于1980年首先报道[1],并作为一特殊类型椎基底动脉系血管病列出,约占脑梗死的7.6%,其主要病因为脑血栓及脑血栓形成。高血压是该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心房纤颤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其他危险因素为心脏疾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糖尿病、动脉炎、动脉瘤,亦可由解剖变异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栓子来源于侧枝循环的患者可表现为可逆性TOBS,预后较好。供中脑与丘脑血液的深穿支动脉较供大脑与小脑血液的动脉细且侧支循环建立更慢,故TOBS多以中脑和丘脑缺血症状为主。

TOBS临床表现包括两部分:(1)脑干首端梗死表现为瞳孔异常、眼球运动障碍、意识障碍、注意力和行为异常;(2)大脑后动脉区梗死表现为偏盲、皮质盲、失认、视觉失用、视物变形、运动和感觉障碍等,患者常有动眼神经麻痹。该组出现单、双侧动眼麻痹30例;出现意识障碍18例,其中发病过程中出现短暂、严重的意识障碍7例,5例发展为深昏迷死亡。3例因合并肺内感染及2例因心脏病合并心衰均临床死亡。7例于发病2~30d内意识转清,这与中脑首端梗死累及脑干网状结构头部有关。该组出现皮质盲、偏盲共7例;头颅MRI检查显示枕叶梗死9例,其中2例临床缺乏相应典型体征,可能与患者脑干体征和意识障碍较重从而掩盖了典型体征有关。幻视是该病特点之一,多于黄昏出现,患者对幻觉的描述很生动,如常能见到红颜色(如血液)样子奇怪的动物及一些复杂的曲线,该组中4例视幻觉障碍均符合上述特点。

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为基底动脉顶端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病变累及2cm范围内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5条血管的分叉部位,即2条大脑后动脉、2条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形成一个“干”字形[2]。大脑后动脉为基底动脉的终末支,绕过大脑脚跨过小脑幕切迹后达距状裂,灌注顶叶内侧面、颞叶底面,还发出许多分枝,包括丘脑膝状体动脉和后脉络膜动脉,灌注内侧丘脑内侧、大脑脚、动眼神经、网状结构及外侧膝状体。小脑上动脉始于基底动脉嘴端,紧邻动眼、滑车神经向外绕大脑脚达小脑的上面,灌注小脑蚓部、前髓帆、结合臂、桥臂、小脑髓质和齿状核。基底动脉顶端主要供应中脑。以上部位的血管闭塞可引起供血区域内的多发性脑梗死。故临床上出现2处或2处以上相应部位的幕上或幕下梗死灶,即构成TOBS。由于底动脉远端供应丘脑、中脑的深穿支远较供应枕叶、颞叶内侧面和小脑的动脉及分枝为细,侧支循环亦较难建立,故TOBS以丘脑及中脑缺血症状最为常见,本组丘脑为76.47%,中脑64.70%。本病的病因主要为血栓形成,其次为栓塞、动脉炎、动脉瘤和血液动力学改变等引起。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患、椎基底动脉系统脑缺血发作等”。TOBS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两部分:(1)脑干首端梗死的症状及体征,包括瞳孔及眼位改变、眼球运动障碍、意识障碍、注意力和行为异常、异常运动和半身投掷等。(2)大脑后动脉区梗死的症状和体征包括:视物不清、视野缺损、皮层盲、失认、视觉失用、视物变形、运动及感觉障碍等。根据基底动脉顶端5条血管供血区内受损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本组病例最多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呕吐,为小脑缺血所致。眼球运动障碍、眼震及瞳孔异常为TOBS的另一主要症状,本组为30例,表现为双侧动眼神经麻痹,眼球上下视同时受累,双眼上下视不能及斜视等,其中以眼球上下视同时受累最为常见。其机制为动眼神经核或根受损时引起眼球运动障碍或动眼神经麻痹;上丘水平眼球垂直运动中枢受损出现眼球垂直注视麻痹;中脑导水管腹侧被盖部内侧受累可影响E-w核,出现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内侧纵束受损可出现核间性眼肌麻痹及眼震。视觉障碍、肢体瘫痪及感觉障碍:大脑后动脉主干闭塞致枕叶和颞叶内侧面梗塞,表现为象限盲及行为异常,记忆力减退及人格改变,大脑后动脉双侧梗塞可出现皮层盲。本组共有7例(41.17%)发生视觉障碍。由于TOBS不侵及或较少侵及锥体束,部分病例病灶虽未侵及锥体束,但病灶缺血水肿波及锥体束,故临床中见到较轻的肢体瘫痪。基底动脉深穿支和大脑后动脉分枝缺血或闭塞,致大脑脚、丘脑梗死产生偏瘫,丘脑梗死时瘫痪是因水肿影响内囊所致,一般程度轻,为不全瘫痪,恢复较快,但偏身感觉障碍持续时间较长。本组45例中7例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头CT或MRI示均为丘脑梗死。其特点为梗死灶常位于丘脑的中心,多散在于内髓核周围,有时表现为双侧丘脑碟形低密度灶,该影像被认为是TOBS的特征性表现[3]。为丘脑穿通动脉发生闭塞所致,其感觉障碍重,不易恢复。

综上所述, TOBS累及脑内多个结构,尤其是脑干,一般预后差,治愈率低,致残率高,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质量。并且,入院24h内高度怀疑TOBS的患者应尽早头MRI,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以便对患者进行客观的病情评估和预后判定,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Caplan LR.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J].Neurology,1980,30:72-75.

房性早搏治疗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老年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180-0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的胆囊切除术相比,手术创口小,操作简便,术后切口小,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越来越成为胆囊切除的主要手术方法。但在高龄患者往往合并有各种内科疾患,对手术刺激敏感,容易诱发原发病。我院腔镜中心自2005年6月-2010年6月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5155例,其中70岁以上高龄患者353例,在围手术期加强原发病诊治及心理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患者康复满意,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353例,占同期腹腔镜手术病例6.85%,男113例,女240例,年龄70-88岁,平均年龄76.6岁;70-79岁320例,80-88岁33例。术前经超声检查胆囊结石324例,胆囊息肉29例。其中合并病有:高血压病237例,冠心病159例,心梗病史2例,糖尿病75例,心电图异常91例(房性早搏18例,房室传导阻滞24例,房颤21例,高电压、S-T段改变28例),肺部疾患62例(慢性支气管炎51例,肺气肿7例,陈旧性肺结核2例,胸膜肥厚2例)。胃病8例(慢性胃炎5例、胃溃疡3例);前列腺增生症17例;慢性乙肝、肝功能异常4例。其中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115例。

1.2 手术方法 353例均在静吸复合全麻下经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用二氧化碳进行气腹,用三孔法施行手术,16例术中镜下探查因粘连严重、出血、胆总管结石等原因改为剖腹胆囊切除,腹腔镜手术20-90min,平均35min。

1.3 结果 施行腹腔镜手术337例,21例术后24h内出现呕吐,2例原胃病疼痛加重,1例出现呕吐咖啡样物及黑便,1例并发肺部感染,8例出现尿潴留给予导尿,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全部治愈出院,住院时间7-15天。

2 术前护理

2.1 入院常规评估及护理入院后进行常规护理评估,向患者介绍医院及科室情况,告知手术的方式和术前必要的检查项目,解释术前检查的必要性,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检查,协助完成心电图、胸片、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术前常规检查。详细了解既往病史及治疗情况,常规每日早中晚血压及体温监测,有异常者及时反映给医生并督促患者配合治疗。需要做胆管造影者碘过敏试验,配合医生做好胆管造影。

2.2 心理护理患者住院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老年人可能因知识欠缺、对手术方式不了解、对预后的疑虑,对原发病的担心等因素,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恐惧、忧虑等心理,老年患者住院后远离亲人,陌生的周围环境,会使患者产生孤独和悲观心理[1]。特别是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内分泌疾病的高龄患者,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使血压、心脏等原发病受到影响。许多高龄患者因听力、脑萎缩等原因反应迟钝,与医护人员沟通时有一定困难,部分老年患者对胆囊切除后“无胆”的身体状况担心忧虑。因此针对这些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我们根据重视老年人被尊重、被重视的心理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指导,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并且通过家属的共同沟通使患者关心体贴患者,安慰患者,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问题,解除其紧张,焦虑情绪,欣然接受治疗方案。向患者详细介绍腹腔镜手术的特点,解除患者忧虑,必要时介绍病人与同类手术的病人交谈,以现身说法,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2. 3 术前合并疾病观察护理 对合并有其它疾病的患者需要多次详细询问既往病史、治疗方式、生活习惯,甚至需要通过家属了解病情,及时和医生做出诊疗护理方案,敦促患者严格遵医嘱按时治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详细了解治疗后的效果,如疗效欠佳,及时反馈给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多见的高血压患者因情绪紧张、环境改变等血压可较原来加重,经过心理干预及综合诊治使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方可安排手术;冠心病患者术前可给予丹参针、冠心宁等药物改善心肌功能,提高心肌储备功能;糖尿病人指导患者控制饮食,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使术前血糖降至10mmol/L以下;有呼吸道疾患者指导患者戒烟戒酒,指导呼吸肌锻炼;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卧床大小便,最终使患者以最佳的生理状态接受手术。

2.4 术前常规准备术前2d开始 少渣易消化饮食,避免使用牛奶、甜食等已产气腹胀食品,有便秘习惯者术前晚给予清洁灌肠。术前12h禁食,术前6h禁水。术前1d腹部备皮,特别是脐部为手术入路之一,给予清洗后可予碘伏或新洁尔灭消毒。高血压患者督促术晨正常服药,术前晚可给与镇静药物促进良好睡眠。怀疑有胆囊粘连等可能需剖腹者做好开腹手术后护理准备。术前30min给予肌注阿托品和苯巴比妥针。手术结束前准备心电监护、吸氧等准备。

3 术后护理

3.1 全麻后护理老年人的机体功能贮备降低,而且多合并其他疾病,全麻术后的早期恢复是一个具有相当危险因素的特殊阶段,大多并发症发生在术后2h内,因此对老年患者而言,全麻术后的最初2h是检测与护理的重要时间窗[2]。病人回病房后给予去枕平卧位6-8小时,麻醉未完全清醒时应头偏向一侧,特别注意分泌物或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常规心电监护、低流量吸氧,每30min测血压、脉搏、呼吸并记录。麻醉清醒过程注意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本组病例中术后24h内21例出现呕吐,多在变换时出现,及时让患者头偏向一侧并清理口腔呕吐物,呕吐频繁者肌注胃复安或静滴格拉司琼,注意防治水电解质紊乱。加强基础护理及防褥疮护理,翻身、拍背,及时排痰。

3.2 原发疾病护理观察手术的刺激,麻醉清醒后伤口的疼痛,气腹造成的CO2造成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原发疾病如血压、心肺功能等病情加重,术后要注意观察对原发疾病的影响。术后58例高血压者血压升高,36例给予镇静镇痛药物后平稳,25例口服降压药物后控制,4例血压高于180/110mmHg者经静滴硝普钠后降至150/900mmHg以下。在术后24h内每30min记录血压及脉搏情况,观测心电监护情况,心脏病及功能不全者注意注意输液速度的调节,输液过程注意心率、呼吸变化。呼吸系统疾病注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指导患者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做血气分析;糖尿病人注意做餐前、餐后血糖分析;1例出现呕吐咖啡样物及黑便,考虑为原胃溃疡病加重,抗酸、止血等治疗后恢复正常。高龄患者在术后注意观察病情时特别要加强对原有疾病的重视,避免因原发病引起的并发症。

3.3 腹腔镜术后并发症护理 腹腔镜手术根据术中情况不同可放置或不放置引流管,术后除常规的观察伤口、引流管护理外,还要注意腹腔镜有关并发症。(1)腹腔镜手术后首先是CO2气腹可能会造成潴留,引起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患者可出现呼吸浅慢、胸痛、乏力嗜睡等表现。早期低流量吸氧有助于排出,同时指导患者深呼吸;咳嗽、痰多者应用祛痰剂或雾化吸入,麻醉后鼓励患者坐起并拍背等促使痰液排出均有助于缓解;有明显酸中毒症状者及时通知医生。(2)术后腹腔内渗血、血管夹脱落等可引起腹腔内出血,有引流管者可观察引流液性状和引流量,无引流管这要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有血压下降、面色苍白、脉搏增快无力者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抗休克治疗或再次手术准备。(3)观察腹部体征,有无腹膜炎等症状,有无气腹造成的皮下气肿。特别是胆管损伤后出现上腹部疼痛较剧,甚至出现黄疸,要及时通知医生。上腹部疼痛或肩部疼痛多系腹腔内注气后刺激肋间神经或膈神经所致,一般可自行缓解,应注意和腹膜炎、胆漏区别[3]。

3.4 饮食护理及指导早期运动全麻清醒后患者可进食少量的流食以促进胃肠蠕动,有效避免术后腹胀,有利于术后康复。进食以清淡、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流食为宜。术后8小时即可鼓励患者半卧位,24h后即可下床适当活动,不能活动者,护士应协助其被动活动,改善心肺功能。

3.5 健康教育 患者在术后因胆囊的切除,胆汁储存功能丧失,需要改变心理障碍,要进行正确的饮食健康指导以促进康复。3-6月内低脂无刺激性食物,禁忌油腻,勿暴饮暴食,应少量多餐,术后1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如有腹部不适,及时复诊。

4 体会

经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相比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非常适合老年人,但是对于高龄患者往往和并有严重的内科疾患,患者要经历全麻、术中人工气腹等会影响患者生命体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术前加强对原发病重点监护和心理护理可以促进患者更好的状态接受手术,术后通过积极指导患者饮食和运动指导可以更好的促进腹腔镜手术后老年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徐桂霞.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9,(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