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环境的特点

社会环境的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社会环境的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环境的特点范文第1篇

1、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2、自然环境描写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某种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铺垫。社会环境的作用是交代社会时代大背景,通过整个时代和社会背景去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书写其无法改变的命运。

(来源:文章屋网 )

社会环境的特点范文第2篇

首先,从区域文化视角看,东北地区城市的创业氛围不浓,社会整体的创业热情不高。从一项数据对比可以发现,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创业指数(每万人拥有新创私营企业的数量)分别为7.29、3.41和3.22,远低于北京(107.61)、上海(63.43)、浙江(31.89)等发达省市,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32)。[2]联系到东北三省201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排名全国倒数几位,不难发现,没有创新创业活力的地区出现经济下行压力时的脆弱性。东北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力不足与地区文化存在密切关系。在社会文化维度,有不确定性规避的因素,即全社会愿意接受不确定性的程度,或者是否愿意冒险。东北地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大庆精神为代表的“集体主义创业文化”,与南方沿海城市相比,普遍存在追求稳定、排斥冒险的就业观念。[2]社会成员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其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缺失。一是表现在家庭教育的保守性,虽然重视子女的素质提高,但还是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家庭缺少对子女创业知识的教育、创新习惯的培养、创业精神的塑造。中国孩子的创新创造能力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家庭的教育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家庭没有使用创新方法教育出的子女,也会缺少创新创业的能力,工作学习显得趋于保守。二是表现在全民创业教育培训的不足。不管是城市下岗职工、农村待业青年,还是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远远不够。政府作为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服务主体,有义务对有创业意愿的群众安排创业教育。大学开设的创业创新教育课程较少,缺少了教育引导和鼓励,使一部分有创业意愿的社会成员,由于受创业能力的限制,逐渐失去了创业的动力。其三,大众媒体的舆论宣传不到位。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离不开大众媒体的宣传。政府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通过媒体宣传,全民才能够获知,并得到创业支持,坚定创业决心。创新创业社会氛围的形成,舆论引导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全社会的创业舆论宣传方面存在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社会氛围不浓的问题。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为电视、互联网、报纸和户外广告等。当前的电视节目注重娱乐化而创新创业教育的节目较少;互联网具有便捷性与及时性的特点,但复杂的网络环境没有系统性的创业教育。此外,政府在城市户外广告和报纸上的宣传投入不多,创业创新环境营造力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能够遏制社会成员保守、知足、追求稳定、安于现状思维的盛行。大众传媒营造的创新创业舆论氛围,能够提振社会的活力与信心。

二、营造有益于全民创业社会环境的对策建议

1.家庭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子系统,要在全民创业创新社会环境营造上发挥基础性作用。家庭环境包括家庭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主要是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十个因子。家庭硬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来源、家庭经济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和父母职业类型等状况。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硬环境与大学生创业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家庭软环境与大学生创业能力之间存在相关,家庭亲密性、情感表达、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矛盾性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各维度呈负相关。[3]因此,要重视家庭教育,营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传统的家庭环境。创新创业型的家庭环境营造,在儿童和未成年阶段,父母从简单的、常见的现象入手,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独立性和创新性思维。对于成年人的创业,家庭要有和睦、民主的氛围,为家庭成员创业提供良好的后盾支持。

2.搭建平台,发挥创业群体的引领带头作用。社会成员所处的群体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成员固有群体(圈子)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政府、社团引导创业者组建新的创业组织,形成一个创业者群体,通过群体的交流互动,碰撞出群体成员的创业激情。作为政府、协会、社团等组织,应当重视城市创业群体的建立,通过成百上千个活跃的创新创业群体的带动作用,营造全民创业创新的社会环境。当前,要大力推广众创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众创空间能够为创业者整合资源,提供良好的社交空间;创业咖啡通过整合本地资源,为早期创业者搭建一站式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通过新型的创业支持平台,创新创业者能够有更多的互动与交流,对于创业成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能够极大地带动当地创业活力和创业服务水平。

3.注重学校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进一步扩大社会创业培训的规模。教育是塑造人格与培养能力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学校教育,对一个人价值观和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营造,离不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支持。针对当前教育中存在创新创业缺乏,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学校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调查研究表明,学校的创业教育在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上效果不显著,反而学校的创业教育在塑造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进取心和创造力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因此,有学者建议学校创业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要求大学生毕业就创办企业,而是将创业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即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4]二是进一步扩大社会创业培训。目前,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已经出台创业培训计划,并有所实施。但是,应当适度扩大培训规模,做好培训宣传工作,使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到政府实施的创业培训中来。通过创业培训,能够增加全社会的创业氛围,创办更多的小微企业。

4.社会成员的工作单位在营造全民创业创新方面应当有所作为。工作单位作为个人日常工作生活时间最多的场所,在塑造员工创业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能够为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建设做出贡献。社会成员在工作单位能够获得技术、经验、人脉资源等,工作单位的包容性和创业文化也能够使职工得到创业的熏陶。例如:海尔集团、万科集团鼓励员工创业,不但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员工创业,也为创业者保留职位,即使创业失败,员工依然可以回公司工作。由此类比,作为国家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也应当在营造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中有所作为,为企业员工提供优惠的创业政策,营造更加包容的创业环境。

5.大众媒体进一步做好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舆论宣传工作。大众媒体主要有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互联网等,也包括城市道路广告、楼宇广告、公共场所广告等形式,在创新创业舆论宣传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在营造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上,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教育引导、交流经验、树立典型等手段,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舆论,形成讲道德、重诚信、遵循法治、遵守契约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形成百舸争流、奋发有为的改革开放新局面和经济社会新气象。二是大众媒体要做好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宣传,包括创业税费减免政策、信贷优惠政策、创业补贴政策、创业培训计划等。政府和其他机构出台的创业优惠政策,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信息,要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媒体对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了解这些优惠政策,进而产生创业的想法。总之,通过大众媒体的创新创业宣传,营造出宽容失败、勇于开拓的社会氛围,形成全社会竞相支持创新创业的生动局面。

社会环境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路径

人文关怀,就是人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怀,是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对自身生活得更幸福、美好、自由的文化关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对象性活动,它不可能脱离人而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思想政治教育最本原的目的是促进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其终极价值追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使人从动物性存在提升到人性存在。因此,让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人文关怀,是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根基的探寻,也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一、发挥主体作用,建立参与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做人的工作,人的素质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和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造就具有自主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和教育主体。要尊重学生在整个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的发挥,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同时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 促使大学生主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尊重个性差异,实施素质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作为个体的受教育者,不仅有独特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和才能,还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方式,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追求向往,所有的一切都打上了个性的烙印。一方面,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心理素质等呈现差异性,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具有层次性,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个性特点、志趣爱好等呈现多样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在尊重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在具体工作中,转变简单依赖制度规范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群体特点和个体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制定、工作的实施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努力将其作为制定各项制度规范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心理需要和发展方向,设置、规划不同的方案和措施,充分保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受教育的积极性,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

三、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方式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的活动,每个社会的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甚至在同一阶段针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求得发展,在内容上就要不断创新,使之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要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克服传统教育中所存在的教育同人的实际相脱离的某些教条主义倾向。在方法上要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调整学科与专业设置,建设文理结合、宽口径、适应性强的学科、专业。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综合性,把人文关怀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人文教育的全过程中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在内容上要关注传统文化精神,加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注重培育学术文化。随着全球化的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也日益剧烈,不同的文化中均包含着合理的思想内核,对多元文化包括母体文化进行反思、批判性的吸收,对于延续传统,培育创新意识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高等学校是追求真理、探究真理的圣地,高校的人文精神内在地体现了学术精神,要着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沟通与融合,满足大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倡导和谐理念,优化育人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实施,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形成,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交互作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一交互作用的过程,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就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社会环境对于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能促进人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量,具有强烈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可以引导、约束个体的行为,推动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这就要求全社会都要关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注重情感需求,突出心理疏导

社会环境的特点范文第4篇

符合心理卫生的自然环境

人的心理是极其敏感的,客观世界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引起它的反应,只是不同的人反应的形式、强度不同罢了。在一个阴暗、肮脏、凌乱、充满刺激的环境里,人们会显得心烦意乱、劳神费力,很快就变得疲惫不堪;而在一个光明、整洁、井然有序的环境里,人们会心情舒畅、精神倍增。所以,居住、工作、娱乐的环境应具备以下特点:

居室整洁而有次序、照明充足、通风良好,墙壁、桌椅的色调柔和协凋,这会给人平和、宁静的感觉,减轻情绪的紧张程度。室内的装饰安排应有章法,尽量避免多余的陈设,否则会使人觉得拥挤,产生压迫感。同时,也不宜用红、黑等暖色或重色,以及眩人眼目的强烈光源。这会给人以燥热的感觉,提高情绪的兴奋度。

工作场地要尽量避免噪音及有毒气体的污染。要提供工作、休息时的娱乐活动场所,场地周围要美化、绿化,有条件的要设置花坛,这样可减轻繁重劳动带来的紧张,使人在工作之余感到赏心悦目、心情舒畅。绿化环境要避免杂乱无章,不搞所谓的“见缝插绿”。因为那只会给人以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拥塞之感,不可能使人产生美的享受。

住室、工作环境的优美、良好,不仅有利于心理的健康,而且对陶冶人的性情、培养高尚的情操也是必不可少的。环境美是通向心灵美的大道。

符合心理卫生的社会环境

人处在一个能互相体谅、关系融洽、和睦相处的社会环境里,就容易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而在一个充满着敌对、猜疑、经常被不安全的感觉困扰的社会环境里,心理疾病就会是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美国、日本等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病患多,被称为“疯狂的社会”,就因为那里的社会环境不能给人们提供充分的安全感。

和睦的家庭总是洋溢着爱的暖流。亲子之爱、夫妻之爱足可溶解郁积心头的苦闷与烦恼;欢乐、和谐的生活气氛能够使人一扫愁云,使人乐观向上、心胸开阔。这类家庭的特点是:长辈受到尊敬,但又不是专制型的家长制;幼辈受到保护与教养,而又不是一味地溺爱、娇纵;家庭成员间的心灵是相通的,相互同情,彼此了解,充满着体贴、关怀的温柔之情。相反,恶劣的家庭环境却是心理疾病的温床。有人调查,精神病院的住院病人中,有50%左右的患者是由于夫妻不和、亲子反目造成的。心理学家认为,心理不健康的父母绝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社会环境的特点范文第5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对人物的直接或间接描写,对环境的描写和情节的设置等多方面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从人物描写方面鉴赏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的方法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从正面刻画人物,因此又叫做正面描写;间接描写又叫侧面描写,指通过侧面烘托来表现人物特点。有时我们也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包括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服饰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等。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前后三次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第一次祥林嫂初到鲁镇“脸色青黄,但脸颊还是红的”;第二次,祥林嫂再到鲁镇时却是“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第三次描写的是祥林嫂临死前的样貌“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三次描写各有不同,但又相互联系,是随着人物的境遇变化而逐渐发展的。祥林嫂从一开始朴实、善良、温顺、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精神状态到最后变得麻木、绝望和神经质的过程通过作者对其外貌的描写就表露无疑,将祥林嫂的一生在小小的相貌中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通过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来鉴赏人物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或交代故事背景,更重要的是作者往往会在环境的描写中暗藏故事的发展线索或为人物之后的命运埋下伏笔。因为生活或社会环境或多或少会影响人物的性格特点,相对的,人物性格也对环境起到一定的反作用。这一点在鲁迅《祝福》一文中也颇有体现。整篇小说的背景放在鲁迅先生所熟悉的鲁镇中,而祥林嫂具体的生活环境则是具有浓重的封建地主式的家族。而且文中多次提到“阴沉的天”“飘着雪”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因此,人物的形象与命运往往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小说形成的社会环境与人物间的交际关系对进一步深化对人物性格的鉴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通过情节设置鉴赏人物形象

情节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情节设置的巧妙艺术往往能激化人物间的矛盾,不动声色地推动故事的发展,甚至串联故事的始终。情节为人物的性格所决定,由人物的行动所组成。所以,剖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利于把握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在故事情节中人物的所作所为更能突出其形象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现实,更丰富饱满并具有可信性。小说《祝福》中作者匠心独具,从未直接描写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从别人的只字片语和与祥林嫂为数不多的见面中推断祥林嫂的命运,更加震撼人心。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祥林嫂的半生事迹,就是祥林嫂性格的历史。例如,丈夫死了,祥林嫂不甘忍受严厉的婆婆的折磨,逃到鲁镇做女工。她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这样的生活她就很满足,渐渐地有了笑影。这些情节都是她的性格使然。又如婆婆把她卖到了贺家,她一路嚎、骂,拜不成天地,一头撞到香案角上,这些情节也是她思想性格使然。

社会环境的特点范文第6篇

一、概念界定

所谓幼儿过度保护,是指幼儿家长、教师由于对幼儿学习的特点认识不够,出于对生活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幼儿及其生存能力的过分担忧,为确保幼儿绝对的身心安全,在安全与发展之间选择时存在的一种不良倾向。幼儿过度保护可分为生理过度保护和心理过度保护。幼儿生理过度保护主要表现为,成人为了使幼儿免受身体的伤害而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过分限制幼儿的活动(主要是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进而限制了幼儿的发展。幼儿心理过度保护主要表现为,成人出于对幼儿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环境复杂化的担忧,为了使幼儿的心理免受不良媒体信息的腐蚀和多元文化的冲击,而采取的消极回避、保守退缩的过度保护策略。幼儿过度保护是一种消极的行为,它将削弱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限制幼儿生理、心理的正常发展、使幼儿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难以生存。

二、过度保护的原因

过度保护作为教育孩子的偏激行为必然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发现过度保护对孩子的发育不利、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并削弱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此外,研究也表明过度保护不利于幼儿社会责任心的发展,也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利于形成幼儿正确的自我效能感。那么引起幼儿过度保护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呢?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家庭结构的变迁

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作为一个微观社会环境在个体的教育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其他任何教育机构所永远不能替代的。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过程中,家庭规模与结构的改变,使家庭教育的功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核心家庭比例上升。家庭结构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核心家庭数量的增多,并处于领先地位。直系大家庭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伴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我国家庭逐步核心化。核心家庭一直是我国城市家庭的主要类型,1979年以来,核心家庭的比例又有所上升。根据“5城市婚姻家庭调查”资料,1990年人口普查三代户占65.4%,其中主要是核心家庭,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增加的趋势。相比而言,虽然中国农村核心家庭的比例较城市稍低一些,但是其变迁与城市大致相似,也呈现上升趋势。

2.家庭功能的变迁。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轻老重幼的家庭观念也越来越严重,这是家庭结构功能变迁的一个表现。随着儿童的逐渐长大,家庭要教给他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技能,这是家庭教育在儿童初始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功能。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的这一功能因父母(包括祖父母)对子女过分娇宠、溺爱,凡事包办代替而被普遍弱化。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构筑自己的生活。初始社会化过程正是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至关重要时期,殊不知父母的包办代替剥夺的是孩子对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最终导致的是孩子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独立生活能力和生存适应能力。

(二)教育观念

1.对孩子及其发展认识不够。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研究为我们正确认识幼儿自身的特点及其发展提供了依据,主要认识如下:

首先,好动对幼儿来说是必然的,又是必需的,而且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萌生和肌体“粗动作”“精细动作”的进一步发展,心理能力的提高,独立愿望会越来越强烈,什么都要“我自己”。

其次,幼儿是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成长的,家长应该善待幼儿的一些差错。幼儿最初的直观行动思维方式是尝试错误,其活动过程主要是靠具体动作而展开的,而且有许多无效的多余动作,在行动之前,无预定目的,也不可能预见后果,所以常出现混乱的尝试错误现象。如果家长以成人的标准衡量孩子,这也不准做,那也不准动,就会使幼儿失去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一味指责、惩罚,会让幼儿心理受到伤害,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定势。

过度保护的家长以及幼儿园老师往往忽视了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忽视了幼儿身上所具有的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幼儿身上天生就具有的自我保护能力,总认为安全第一,为了安全可以牺牲孩子的发展,这种认识是导致部分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对幼儿过度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育能力有待提高。那么,是不是我们知道了保护幼儿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后就可以做到真正地保护幼儿了呢?这还要有一个条件,掌握好保护孩子的方法。我们不仅要知道“该怎么做”,还要真正做到能够保护幼儿。

学前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短,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发展过程断断续续,所以,与美国、法国等一些幼儿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既有理论认识上的差距也有实践经验上的差距。虽然,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形成了对自身特点以及发展的研究热潮,但是,这也仅局限于少数大城市以及一些沿海发达城市。而对于大部分的小城市,落后的地区以及农村地区,边远山区,人们对幼儿自身所具有的发展价值、幼儿的特点以及教育观念等方面仍然知之甚少,而且存在着一定误区。

社会环境的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微波探测器 实物保护 周界

周界既是实物保护系统的控制边界,又是防翻越、破坏、盗窃的第一道防线。微波探测器作为安装在周界围栏中的探测设备,其安装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实物保护系统的有效性,关系到核设施的安全。

相对于室内防翻越而言,室外的微波探测器因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文社会环境、安装场地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使微波探测器的设备选型、安装调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微波探测器所面临的环境

微波探测器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文社会环境、场地形态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影响微波探测使用效果的具体情况有:

地理环境:山地、平原、沿海,丘陵

场地形态:矩形、多边多折线、曲线、混合形、物防设施种类

气候条件:温湿度、盐雾度、雾霾天气、最大风力、降水量、雷暴强度

自然环境:植被、小动物

人文社会环境:电磁环境、车流量、人流量

2 微波探测器的技术特点

微波探测器采用电磁能量场探测方式,属于非接触式、线性可见型报警探测器,具有高探测概率、高探测范围、高可靠性、全天候工作的特点,在种类繁杂的户外探测设备中,微波探测器是唯一能够全天候工作且能形成立体空间探测区域的探测设备。微波的“左邻”是超短波和短波,可以扩展通讯通道;而它的“右舍”又是红外光波,与光波比较,微波穿透能力强,不受雨雾风沙等恶劣天气影响,能够更稳定可靠的工作,如图1。

3 微波探测器的布置案例

微波探测器适合用于空旷较为平坦、无积水、无障碍的直线区域,防御区域的大小主要由微波工作频段、安装距离、设备调整的灵敏度等决定,微波探测器探测范围可形成长100-450米、宽0.5-12米、高1-8米的电磁场防御区域,如图2。

4 微波探测器的组合应用

根据《核设施周界入侵报警系统(HAD510-03)》中的要求,周界保护区围栏作为实物保护系统中的物防设施,围栏中应布防至少两种以上不同探测原理的探测设备。现设计微波探测器和震动电缆的组合案例,布防如图3。

在图3中围栏上安装可精确定位的震动电缆,定位精度为3米,防区50-60米,任何在铁丝网上的攀爬,剪切的翻越行为,均能被该探测器检测到,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后传至控制中心。

为了确保系统可靠安全,同时在的围栏中间采用微波探测器,如图4所示。

在两道围栏间每隔100左右米布置微波探测器,其在报警状态下能给出常闭和常闭开关量的报警报警。

组合应用的设计构想为:当入侵者攀爬时,第一层围栏能在第一时间给出报警,并显示出入侵行为精确位置;如果入侵者翻越第一层围栏,还有第二道微波探测报警系统,具有报警功能的不可见的电磁场探测区域,防护高度大于2.5米左右,且具有防爬行探测能力,在双围栏内侧的铺设的刺圈滚网和内侧围栏能够有效的延迟入侵行为。

5 结束语

微波探测器比较其它种类的高端周界探测器,具有易安装、易调试和价格较为便宜的特点。针对不同环境和气候微波探测器也能良好地适应;在和其他探测器组合应用时,能够发挥各自技术优势,拟补不足应对各种复杂气象条件,提高系统的报警检测率。

参考文献

[1]核设施周界入侵报警系统(HAD510-03)[Z].国家核安全局批准,2008.

作者简介

方红光,毕业于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现为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核电厂设备维护和管理工作,专长于实物保护系统检修及管理。

社会环境的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自我教育 学生

作为教师,必须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

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团结、向上、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其次,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家庭环境,儿童一出生,首先进入的是家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中,体力、智力、品德、行为等方面会发展得很好,反之,则会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力求家长的配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家风,为学生创设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这个大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可塑性很强,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产生不良行为。对此,教师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社会环境不良影响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去辨别社会生活的丑美善恶。教师还要善于去捕捉社会环境中积极的方面,用以影响学生对美好社会环境和崇高思想品德的追求。

三、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榜样激励法

小学生富有模仿性,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以一些先进人物为榜样,利用他们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激励教育学生。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能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运用榜样激励法,要重视见之于行动,要防止“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实际没行动”的现象。在品德教育中,我就常看到这种情况,每当学生听到伟人、英雄、模范、杰出人物的动人事迹时,有的激动得流泪,并立即表示出学习的决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激动和决心便烟消云散,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时机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所以,我们要把我国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切实地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四、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意志磨练法

道德意志是克服道德实践困难,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独立性,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

五、激发自我教育,指导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指导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要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使他们明确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相信它的正确性,并确信只要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从而产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明确要求,并有了自觉的愿望,学生就会严格要求自己的品德行为,并且能够坚持不懈,把自我教育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