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子化的原因

少子化的原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少子化的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少子化的原因范文第1篇

少子化”乃人口发展的“元问题”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少子化”问题实乃人口发展的“元问题”,很多其他问题由此引发,所以带有根本性意义。这是因为从人口的生命历程出发,人口是递进式加替换式发展的,角色、力量和价值均会发生规律性变化,恰似长江后浪推前浪,长江新浪换旧浪。如果说0-14岁的少儿人口是朝阳人口、希望人口和潜力人口,那么15-59或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是活跃人口和实力人口,是可以有最大价值产出的贡献人口,而60岁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则是夕阳人口和余力人口。人口更替(递进式加替换式发展)规律表明,如果没有少儿人口的成长和替代,劳动年龄人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2012年以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出现大规模减少,就是人口少子化远期效应的一个信号、一种表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5至59岁的劳动适龄人口为9.37亿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 这是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首次出现下降,而且今后将会持续减少。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人口前景。

传统的人口治理思路根植于计划经济体制和思维,这就是通过控制生育、减少出生增量来达到控制与减少人口总量的目的。但为什么要对哪怕是世界第一的“人口总量”那么害怕和担忧,却找不到可以说服人的理由。所谓人均理论,其片面性和牵强性连支持者也心知肚明,不好意思再继续传播和说教。强制性计划生育是集权式计划经济的产物。所以,从历史的眼光看,中国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应该恢复自然、自由和自主的生育生态,从人口增长的内在规律看,1990年也是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从正转负的历史拐点。

“少子化”与“老龄化”

少子化由来已久,且将持续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少儿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人口占33.60%,65岁及以上人口占4.9%;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人口占27.70%,65岁及以上人口占5.6%;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人口占22.90%,65岁及以上人口占7.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87个百分点。同1982年普查数据比较,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17个百分点,超过一半,这是非常惊人的变化,与此同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3.87个百分点。两相比较,少子化的速度超过了老龄化,说明中国人口发展的潜力被大大削弱,中国人口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堪忧。中国已经不可救药地掉进了“少子老龄化陷阱”或者说“超低生育率陷阱”。确切地讲,在一胎化政策下出现的独一无二的“独子高龄化”问题将长期困扰中国社会,带来极为严峻的挑战。

然而,仅仅将少子化看作是老龄化原因之一是远远不够的。“少子化”的危机有别于“老龄化”,这两个问题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庞大的人口总量和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将人口少子化问题完全淹没和遮蔽了,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人口问题观将导向片面的甚至是本末倒置的人口治理。 如果说少子化是人口之本,那么老龄化是人口之末。少子化关乎人口的生机和活力问题,老龄化则彰显人口的负担和保障问题。不遏止少子化,老龄化将陷入无解困境。少儿人口是潜力人口、朝阳人口和希望人口,具有人口的生育潜力、支撑潜力和创造潜力。比较而言,老年人口则是余力人口、夕阳人口和负担人口,潜力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减少。年轻人口是一国最重要的资产。

少子化日积月累的危机尚未被深刻认识。中国要深切关注“人口态势”,而不仅仅是“人口现状”。“人口态势”能够帮助我们打开历史视野,树立人口发展、人口问题的大历史观,由此获得人口少子化的忧患意识。少子化是人口发展的釜底抽薪,过了某个拐点,就是人口自杀的开始。少子化过程存在着自发性机制和干预性机制。现有体制的个性充分说明了“权力集中”的危害,强制一胎化之所以大行其道,根本原因在于公权力过于强大,强大的公权力压制了弱小的私权利。

少子化带来的其他问题

少子化不仅会带来少子老龄化(底部老龄化和跷跷板效应),2014年9月24日公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计:2020-2030年间,全国老年人口平均子女数将下降到2个以下,城镇老年人口的平均子女数不到1个。未来,空巢老年人口比例预计将突破70%。 而且,少子化会带来其他严峻问题。

其一,年轻人口持续亏损。从“老龄化社会”(the aging society)转型到“老龄社会”(the aged society)和“高龄社会”(the super-aged society)之后,无论宏观和微观,老年人口都严重缺乏年轻人口的生产性、服务性和依靠性支撑。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有一个和“未富先老”一样重要的特点,就是“未备先老”,所谓“未备”不仅表现在养老服务体系、养老保障体系等没有准备好,也包括极其重要却在庞大人口总量的表象下常常被忽视的年轻人力资源储备的不足上。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有钱不足以保障老年人的需要,还必须有强大的年轻人力资源的支撑,包括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力,也包括为老年群体提供服务的人力。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为“年轻人口战略性储备不足”而追悔不已。

其二,少儿人口的代际减少意味着人口三大潜力将受到严重损害。0-14岁人口的生育潜力、支撑潜力和创造潜力将在成年阶段表达出来。 中国的人口生育政策不是说应该什么时候放的问题,而是从一开始就应该做适中适度、合情合理的定位,最初就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再迟疑不决,只能雪上加霜,带来更多的人口风险、人口失衡、人口负债,而不会有任何好处。在严峻的人口形势下,理想的选择是公民自主负责生育和国家鼓励优化生育的结合,全面放开二胎只是一个过渡点和平衡点,实际上80后、90后的意愿生育率在高抚养成本的压力下已经达到超低生育水平,仅仅放开二胎也不可能使生育率有明显回升,达到“近更替水平生育率”(TFR=1.8-2.5)。此外,大量独生子女空巢家庭、痛苦家庭和困难家庭则需要国家建构起贴心关怀、真诚服务和福利保障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才能体现以人为本、以民为贵的伦理要求。

其三,有朝一日,老龄化比重超过少子化,形成危险的倒金字塔人口结构,人口关系倾斜、失衡甚至断裂。严重的少子化(0-14岁少儿人口比重低于18%)将使人口失去平衡能力、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少儿人口比重下降到16.6%。微观上,一些独生子女因为就学、就业或者婚姻离开自己的父母,造成“老年空巢”和“赡养脱离”,儿女养老有心无力,家庭养老形同虚设。宏观上,护理人员、家政人员短缺以及普遍的用工荒已经从不同的方面证实了劳动力转移“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其四,生育的独子化带来人口的少子化,中国人口的少子化已经形成强大的“人口惯性”,这是最可怕的。经过计划生育长达几十年的片面宣传,一代又一代生育观被严重扭曲,一元化的只生一个孩子被认为是“正常”的选择。年轻一代身上的生育信仰和生育责任大大弱化甚至荡然无存,这意味着今后即使鼓励生育,响应者也将寥寥。中国早已经掉入内生性的超低生育率陷阱,而且越陷越深,对潜藏的风险和危机浑然不觉,反倒为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不客气地说,少子化的不断深化将有导致大国衰落的危险。

让计划生育回归“家庭计划”的本意

人口是国家真正意义上的“血肉长城”,持续的超低生育率态势无异于自毁“长城”。放眼历史的长河,也许过不了多久,中国将兴起一场人口学意义的民族救亡运动。“复兴中华人口”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计划生育也终将回归“家庭计划”的本意。

少子化的原因范文第2篇

摘要:

本文结合SiO2纳米球掩膜和反应离子刻蚀技术制备了结构呈周期性排列的多晶黑硅,再利用低浓度的NaOH溶液去除由荷能离子撞击所带来的损伤层,优化了多晶黑硅结构。然后在多晶黑硅上用原子层沉积技术沉积一层Al2O3薄膜,并对样品进行快速热退火处理。结果表明,采用低浓度的NaOH溶液可以完全去除损伤层,在保持原有黑硅结构的基础上使表面结构更加光滑;经450℃快速热退火后少子寿命达到29.34μs,表面复合速率为306cm﹒s-1,在可见光范围内反射率降至7.12%,钝化和减反射二者兼顾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

材料;反应离子刻蚀;去损伤;表面钝化;氧化铝

1引言

降低硅片表面反射率是提高晶硅太阳电池转化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黑硅即在硅片表面制备微纳结构,从而达到降低表面反射率的目的。黑硅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干法刻蚀和湿法刻蚀,其中干法刻蚀包括:飞秒激光法和反应离子刻蚀法;湿法刻蚀包括:电化学腐蚀法和金属辅助化学腐蚀法。而RIE法在制备黑硅过程中所产生的等离子体会对样品表面造成一定厚度的损伤层,影响电池转化效率[1]。所以采用RIE法制备黑硅后需要进行去损伤处理,一般采用碱或酸溶液进行处理。由于微纳结构会大大增加硅表面缺陷态密度,进一步增加表面载流子复合速率,从而降低电池转化效率。通过表面钝化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表面复合速率,成为提高黑硅太阳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已有多种表面钝化技术运用到晶硅太阳电池。一种方法是通过高温氧化工艺热生长一层致密的二氧化硅层,从而降低表面悬挂键数量,达到钝化效果[2]。但高温不仅会对已形成的扩散结造成影响,且容易在衬底中形成位错,影响体少子寿命。另一种方法是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沉积低温沉积本征氢化非晶硅(a-Si:H),a-Si:H薄膜中富含H,经过一定的热处理后薄膜内的H会向晶体硅/薄膜界面扩散,饱和硅表面悬挂键,但非晶硅的热稳定性能较差,后期过高温度的热处理会使非晶硅晶化,从而恶化其钝化效果[3-4]。目前工业上最常用的钝化方法是采用PECVD沉积SiNx,其原因是SiNx薄膜具有生长温度低、结构致密、能调节折射率等优点,能起到减反射和钝化双重作用[5]。但SiNx介质层中富含正电荷,在钝化p型硅时背面会产生寄生分路从而影响效率[6]。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沉积Al2O3来钝化晶硅太阳电池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技术。1989年,R.Hezel等人[7]首次通过热分解三异丙醇铝沉积Al2O3对硅片表面进行了钝化。2006年,B.Hoex等人[8]通过ALD技术制备了对硅表面具有优异钝化性能的Al2O3薄膜。ALD的最大优点在于其自限制性,即使对于纵宽比高达100:1的结构也可实现良好的阶梯覆盖,而且得到的薄膜具有纯度高、厚度均匀、保型性好等优点。M.Otto等人[9]采用ICP-RIE在单晶硅片上制得针状结构后用ALD沉积了一层Al2O3,黑硅表面得到有效钝化,少子寿命明显提高。Wei-ChengWang等人[10]利用金属辅助化学刻蚀法制备单晶黑硅后用ALD沉积了Al2O3/TiO2的双层钝化膜,制成电池后转化效率达到18.5%。S.Schafer等人[11]采用电化学腐蚀法在单晶硅片上制备出了微米尺寸的多孔硅,然后用ALD沉积一层20nm厚的Al2O3薄膜,有效表面复合速率明显降低。作为太阳电池的重要原材料,多晶硅比单晶硅具有更高密度的晶界、位错、微缺陷等结构缺陷。在这些结构缺陷附近载流子复合速率较高,当其它杂质缀饰这些缺陷后,载流子复合速率会进一步增强[12]。研究多晶硅片的钝化更显重要。本文首先采用SiO2纳米球掩膜和RIE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制备多晶黑硅,然后用低浓度NaOH溶液去除黑硅表面损伤层并对结构进行重构,再利用ALD技术在黑硅表面沉积一层Al2O3薄膜进行表面钝化,通过扫描电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少子寿命测试仪研究表面形貌、损伤层去除和Al2O3薄膜钝化效果。

2实验

本实验采用太阳电池级p型4cm×4cm多晶硅片,电阻率约为2Ω•cm,厚度为180μm。采用传统碱抛光工艺去除硅片表面机械损伤后,利用SiO2纳米球掩膜和反应离子刻蚀技术来制备黑硅。众所周知,RIE法制备黑硅结构时,荷能离子的轰击会对硅片表面造成损伤,从而影响后期制备电池的效率。为了去除损伤层,采用低浓度的NaOH溶液处理黑硅,处理时间为0s~150s,间隔30s。最后用ALD技术沉积Al2O3薄膜并研究其钝化性能。采用ALD系统,以三甲基铝(TMA)和水为反应源,高纯N2为载气,在200°C下进行样品沉积,最终生长的Al2O3薄膜厚度约为72nm。其反应方程式见式(1):2Al(CH3)3+3H2OAl2O3+6CH4。(1)在原子层沉积Al2O3过程中,每个生长周期可分为两个半反应:Si-OH*+Al(CH3)3SiO-Al(CH3)2*+CH4;(2)SiO-AlCH3*+H2OSiOAl-OH*+CH4。(3)在第一个半反应中(式(2)),TMA与吸附在硅表面的-OH反应,通过配体交换生成CH4和O-Al键;第二个半反应中(式(3)),水与表面甲基反应生成CH4和Al-OH键[13]。采用RTP300型快速热退火炉对沉积后的样品进行快速热退火,退火时间为600s,温度为400~550℃,间隔50℃。采用HITACHIS-2800SEM对所制备的黑硅表面形貌进行表征;采用岛津UV-3600分光光度计对黑硅表面反射率进行测试;采用Sinton的WCT-120型少子寿命测试仪表征多晶黑硅少子寿命。

3分析与讨论

3.1碱溶液处理对黑硅形貌的影响

干法制备黑硅的优势是可以不受硅片晶向影响,能得到规则排列的锥形结构,有利于后续钝化的进行。但干法制备黑硅不可避免的会在硅片表面造成一定损伤,从而影响少子寿命。因此本文先采用SiO2纳米球掩膜和RIE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制备黑硅,然后利用低浓度碱溶液处理黑硅样品,以达到去除损伤层和对样品表面结构重构的作用。图1是碱溶液处理前后及钝化后黑硅表面及截面的SEM图,由图1(a)、(b)可以看出,RIE法制备的黑硅结构呈圆台状并在圆台上表面存在很多小结构;图1(c)、(d)分别是用1%NaOH处理120s后的表面和截面SEM图,不难发现:黑硅结构发生了重构,由处理前的圆台结构变为处理后的圆锥结构,圆台上表面的微小结构完全被去除,结构更显光滑且呈HCP方式排列,结构深度基本没有变化约为500nm(图1(d))。图1(e)、(f)是钝化后黑硅表面和截面的SEM图,沉积Al2O3薄膜后,黑硅形貌依旧保持原来圆锥状结构,Al2O3薄膜在黑硅表面实现了良好的阶梯覆盖,只是形貌更显圆润;由于ALD有着良好的保型性,结构深度没有很大变化,而结构间的间距因沉积Al2O3薄膜而有一定缩小。

3.2碱溶液处理对黑硅表面反射率的影响

图2是样品经1%NaOH溶液处理不同时间后的反射率曲线,由图2(a)可知:随着碱处理时间的增加,反射率逐渐上升;400-1000nm波长范围内,平均反射率由0s时的8.11%上升到150s时的17.82%,远小于用碱抛光过的硅片的反射率(35.19%)。碱处理后反射率的上升是由于硅片表面形貌的变化以及小结构被碱腐蚀所导致。碱处理并沉积Al2O3薄膜后样品的反射率曲线如图2(b)所示。沉积Al2O3薄膜后,样品反射率明显下降,平均反射率由未钝化时的8.11%(图2(a))降到5.31%(图2(b)),展现出良好的减反效果。这是由于沉积Al2O3薄膜后,会在空气与硅表面形成折射率渐变层,减少光的反射。碱处理时间为0s,样品钝化后平均反射率为5.31%;处理150s时为7.56%;抛光硅片为19.96%。当碱处理时间低于150s时,钝化后样品的平均反射率基本不随碱处理时间变化;在580nm波长左右时,反射率曲线发生重合。

3.3碱溶液前处理时间对钝化后黑硅少子寿命的影响

有效少子寿命τeƒƒ由样品体寿命τbulk、上表面有效寿命τtsurface和背表面有效寿命τbsurface共同决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式(4):ƒƒ1111=++ebulktsurfacebsurface。(4)由于体寿命远大于表面有效寿命,可假设体寿命为无穷大,通过式(5)可以计算出有效表面复合速率(SRV)。ƒƒƒƒ2eeSW,(5)式中:Seƒƒ为有效表面复合速率,W为样品厚度[14]。样品钝化并经500℃快速热退火后少子寿命和SRV随碱溶液前处理时间变化如图3所示。随着碱处理时间的增加,少子寿命快速上升,SRV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RIE会对硅片表面造成损伤,表面缺陷态密度增加,而低浓度的碱溶液能有效去除硅片表面损伤层,随着碱处理时间的增加,损伤层越来越薄直至完全去除。未经碱处理的样品经钝化后少子寿命只有5.38μs,SRV达到1672cm﹒s-1;当处理时间为120s时,少子寿命达到最高为27.42μs,SRV降为328cm﹒s-1,说明此时损伤层基本去除干净;随着碱处理时间的继续增加,少子寿命轻微下降,产生原因可能是碱处理时间的进一步增加,黑硅结构变化所导致。

3.4退火温度对钝化后黑硅少子寿命的影响

样品经低浓度NaOH溶液处理120s后少子寿命达到最高,选取该样品进一步研究钝化后其少子寿命和SRV随退火温度的变化,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由图可见,少子寿命随退火温度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在退火温度为450℃时达到最大值为29.34μs,随着退火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少子寿命缓慢下降。主要原因是退火前,H原子以-OH键形式存在于Al2O3介质层中,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OH键获得足够的能量断开,从而H原子被激活,穿过SiO2-Si界面层,复合硅片表面的悬挂键,减少了界面态密度,增加了少子寿命。同时,由于浓度梯度,氧离子和硅离子发生互扩散,两种离子的扩散率和扩散长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SiO2-Si界面处生成SiOx,导致氧缺陷的增加从而加剧了表面复合,少子寿命减小[15]。SRV值变化趋势与少子寿命变化趋势相反,在450℃时达到最低为306cm﹒s-1。

4结论

本文采用SiO2纳米球掩膜和RIE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制备黑硅,用低浓度NaOH溶液去除黑硅表面损伤层,同时对结构进行重构。发现随着碱处理时间的增加,样品少子寿命增加,并随退火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当样品用NaOH溶液处理120s后,黑硅表面损伤层能完全去除干净,平均反射率为7.12%;然后在450℃进行快速热退火,少子寿命达到最优值29.34μs,在牺牲一定反射率的基础上,能达到很好的钝化效果。结果表明,低浓度NaOH溶液能有效去除干刻所带来的损伤;而沉积一定厚度的Al2O3薄膜,兼具表面钝化和减反射的双重作用,对下一代高效多晶黑硅太阳电池的研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5致谢

感谢江苏省光伏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对本工作的支持,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

参考文献:

5.马新尖,林涛.双层SiNx膜对单晶硅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及XPS表征[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5,52(6):061608-1-061608-6.

6.吴大卫,贾锐,武德起,等.氧化铝钝化在晶体硅太阳电池中的应用[J].微纳电子技术,2011,48(2):118-127.

14.李想,颜钟惠,刘阳辉,等.原子层沉积Al2O3薄膜钝化n型单晶硅表面的研究[J].材料导报,2013,27(4):40-43.

少子化的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少子高龄化 现状 成因 影响

【中图分类号】C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107-02

近年来,在日本一直流行着“少子高龄化”这一说法,即“出生婴儿减少,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这一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就已出现,且愈演愈烈,不仅仅在医疗、福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而且在经济成长、产业的良性发展等方面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已成为日本政府和国民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文章从少子高龄化的现状、成因、社会影响等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少子高龄化的现状

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时候,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如果这一比例再翻一番,超过14%的话,就被称为老龄社会。日本从1994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龄化现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走在日本的街头,老年人的痕迹随处可见,显然,日本是一个老龄化非常明显的国家。超过65岁的人在日本的总人口中比例已经超过了20%,也就意味着每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于是,在街上你可以看到,开出租车的都是老年人,上下班高峰时,地铁里头发花白、西装笔挺的老年人与年轻人一样步履匆匆;在乡村,田地里开着拖拉机往来耕作的人往往也是老者居多。种种现象会让每一个在日本生活的人觉得:原来少子高龄化问题就在身边,而且越来越严重。

我们来看一些数据,2009年5月29日内阁府公布发表了《平成21年版高龄化社会白皮书》,书中指出:截至2008年10月,日本的总人口达1亿2千769万人,其中未满15岁的儿童人口约1740万人,占全体人口总数比例的13.6%,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达2822万人,高龄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达22.1%,也就是说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高龄化比例比上一年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统计还显示,越是高龄,女性人口越多,其中,65岁到74岁的前期高龄者约1500万人,其中女性比例比男性多出大约88万人,75岁以上的高龄者多出大约1270万人,其中女性比男性多317万人,白皮书还对日本未来社会进行了预测:大约到2020年,日本的后期高龄者将超过前期高龄者。2055年,高龄化率将上升到40.5%,届时将有1.3个年轻人负担一个老年人的福利费用。

二、日本的“少子高龄化”现象的成因

1.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给日本的女性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要求男女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使得女性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社会、了解世界,进而更加激起了她们要与男子一起参与社会发展的强烈愿望。随着男女平等意识的增强和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提高,新一代的日本女性已不再满足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再甘心做专职的家庭主妇,在封闭的家庭生活中度过一生。

2.“大男子主义”的世俗观念加深了女性对结婚育儿的恐惧感

日本社会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仍然存在,他们一心忙于工作和应酬,不愿意帮助妻子共同分担家庭和育儿事务,导致妻子身心一直处于疲惫的状态,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对婚姻产生恐惧。同时,日本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女性要想在工作中获得同等成绩,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加上许多用人单位对有孩子的女性职工存在偏见,因此,很多女子不甘心为结婚育儿而失去自己为之付出心血的工作,从而导致晚婚晚育甚至终生不结婚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是少子高龄化产生的重要原因。

3.经济不景气使年轻一代对育儿倍感压力

近年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上升。尤其是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长期受不良债权、通货紧缩、内需不足等问题困扰,经济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收入的不稳定使人们不得不降低消费。同时,对于已婚的年轻一代,更是倍感压力。我们可以作一个估算,且不谈从幼稚园到高中所需费用,仅大学一项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如果是私立大学,四年的学费将要花费300万~400万日元,医学类专业会更高,而一个普通的职员,年收入也不过如此。高额的教育费用使年轻的夫妇在孕育下一代时会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

4.医疗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少子化的加剧,都会推进高龄化的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的改善、劳动强度的减轻,特别是医学的进步再加上社会养老保险的普及,日本的人均寿命大幅提高。据统计:战后,日本的人均寿命1947年为52.01岁,1958年为66岁,1972年为73.5岁,1996年已达80.3岁,2006年达82.3岁,成为世界上平均寿命最长的长寿国。另一方面,老龄化问题出现的同时,出生率持续走低,据日本厚生省的《人口动态统计》表明:日本在2007年达到人口峰值1亿2778万人之后,人口开始出现持续的负增长。新生儿数量不断减少,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必然使社会人口结构严重失衡,最终使得日本的人口结构越来越趋向于倒金字塔型,即老年人口最多,儿童人口最少。

三、带来的社会问题

1.看护问题严重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日本以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倍数的人口老龄化速度进入了高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据日本厚生省人口问题研究所预测,到2020年,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上升至25%左右,而且在

战后第一次生育高峰(1947~1949)出生的人也将于2020年加入老年人的行列,届时,老年人口指数将接近40%,必然会使老年人医疗费用膨胀,退休金预算激增,伴随而来的是社会劳动人口的负担加重。从日本老龄化发展的趋势看,85岁以上的第一代高龄老人的孩子近60岁,孙子近30岁,四代人中有两代人正在同时衰老,这就带来了高龄老人谁来照顾的问题,因为照料者本身也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

2.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1)养老金负担加重。日本的财政支出很大一部分用来支付社会保障费用,主要是养老保险和医疗费用。日本的养老金体系包括所有国民参加的国民养老金,另外还有一部分私人经营的养老金,统称为公共年金。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加,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养老金保险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加重了本来已陷入困境的日本财政负担。

(2)医疗费用负担加重。日本政府自60年代以来就采用全民医保制度,80年代初,进一步加以完善,建立了独立的老年保险制度,规定70岁以上或65岁以上70岁以下身体有残疾的老人所需医疗费用的70%由中央财政负担,其余30%由地方政府负担。老年人的不断增加必然会使政府的财政难以为继。

3.劳动力不足

由于少子高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日本劳动力的供给将以中老年人为主。在农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日益减少,农业生产后继乏人。而且老年人在体力上力不从心,在观念上更显滞后,这会大大阻碍农业的发展。在工业上,随着少子高龄化的加剧,日本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劳动力的供需问题又使得工人工资上涨,从而导致产品成本加大,企业不得不加价出售产品,最终丧失了国际竞争力。

4.对日本的教育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实际上“少子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已显现出来,近年来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国民消费水平下降,教育费用又居高不下,加之“少子化”现象的发展,许多大学已经出现生源不足的现象,致使对教师的需求减少,一些师范大学及综合大学的教育系已经开始重组或缩小规模,今后这一危机将愈演愈烈。

综上所述,少子高龄化问题是日本今后必须应对的战略性难题,少子高龄化问题的解决,对日本今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日本政府已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对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的作用。当然,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任重而道远,日本政府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这一问题也会给有这一倾向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 陈鸿斌.老龄化、低出生率――日本无法破解的难题[J].日本学刊,2003(3)

2 王 伟.日本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J].日本学刊,2003(4)

少子化的原因范文第4篇

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是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是21世纪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大难题。从其本质而言,人口老龄化是人为不可扭转的一种自然规律,人们只能去顺应,不可违背。而当今的少子化虽然不是一种自然的代际失衡现象,表面上往往显示出一种人为干预的迹象,但从各国长期以来的发展状况看,它似乎又是人为不可扭转的,我们也只能去顺应它。

由于人口的老龄化、少子化,世界各国又共同面临着一个如何养老的问题。长期以来,人类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养儿防老”的家庭式养老,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面前,这种传统养老模式的作用与功能越来越难以有效发挥,人类只能“寻求他法、另谋出路”。通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世界各国寻觅到所谓的“他法、出路”只能是各社会成员之间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来共同养老。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建设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我国也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问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的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现象对我国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我国正面临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转型,这种变革同样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是负面的。年轻人赡养父母的意识在逐步下降,人口的自由流动、住房条件的改善、青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生活习惯与观念的巨大差异等又带来了空巢老年人、独居老年人的大量增加,这些现象导致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甚至到了崩溃或瓦解的边缘。上述因素又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这迫使我国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因此,我国提出了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当前,从中央政府到基层政府、从整个社会到每个个体都非常关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这项巨大工程的建设进程,因为这项工程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与这项工程休戚相关。正是在各级政府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关注下,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许多老年人的养老有了一些保障,年轻人赡养父母的负担有所减轻,老年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一定提高。

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正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离老年人及其子女的期望与要求相差甚远,还远远没有实现让老年人过上既有尊严且有较高晚年生活质量的目标。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困难。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等客观现象大大增加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难度。而且,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始较晚,这不仅要求我国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又带来了体系建设上的诸多困难。许多发达国家是在“未老先富”和在社会经济进入转型、矛盾突发期之前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包括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内的一整套社会保障体制,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有效地化解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矛盾。这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的许多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些弊端具体表现为城乡分离、地域分割、人群分隔等。虽然这种制度改革具有中国特色、也比较符合我国的一些实际情况,但也导致了许多问题和矛盾。首先,这种改革带来了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域居民之间、不同人群之间参加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无论是在负担上还是在享受待遇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显然这种制度安排会最终导致不公平;其次,这种改革对未来的制度统一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带来了最终制度的统一成本很高、难度巨大。

在城乡分离、地域分割、人群分隔问题中,当前在我国最有条件实现的目标是城乡统一。地域统一、人群统一还面临着诸多障碍,如我国现行的“分灶吃饭”的公共财政体制问题、各地之间相互割离的管理体制等,这些障碍又一时难以解决,而“城乡统一”基本上不会遇到这些障碍。所以,先从“城乡统一”开始,然后再逐步解决地域分割、人群分隔问题,这种思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同时,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晚,这又给实现其“城乡统一”提供了极大的机遇,通过顶层设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具有强烈的客观要求,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城镇,农村老年人及其子女的经济收入又普遍低于城镇居民等,这些因素就更加要求加快建设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从而保证农村老年人享有与城镇老年人同等的社会养老服务权利。

为了保证城乡均衡受益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功,在未来需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

少子化的原因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189-02

一 “阿拉40”

“阿拉40(アラフォ`)”是当下日本社会的一个流行词。“阿拉40(アラフォ`)”是「アランドフォ`ティ`(around 40)的略称,专指40岁左右(35~44岁)、有稳定工作、尚未结婚的男女。

“阿拉40”所反映出的,是一种日益普遍的社会现象――晚婚化,甚至不婚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到达适婚年龄之后,并没有选择结婚或是无法结婚。此类现象的不断增加,导致了社会结婚年龄的大大增长,或者说是结婚年龄的散乱化。晚婚・不婚化是全世界都存在的问题,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要数日本。

二 日本的晚婚・不婚化社会现象

日本是当今世界晚婚・不婚化社会现象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日本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发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30~34岁的日本男性未婚率高达47.3%,35~39岁的未婚率也有35.6%;而日本50岁年龄层的人口中,从未结过婚的人口比例,男性为20.1%,女性为10.6%,且以上所有数字目前仍然呈现上涨趋势。预计到2030年,日本50~60岁的男性中,将会有近三成的人未婚,且有可能终身不婚,女性的未婚和不婚比例也会相当高。可以说,在日本晚婚・不婚化社会现象已日益普遍,正如《东洋经济周刊》2014年3月发表的封面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日本社会已然步入“超级单身社会”。

晚婚・不婚化现象,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造成了少子化、出生人口率降低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日本政府在2014年6月17日的内阁会议上,决议通过了2014年度版的《少子化社会策白》。其数据显示,年轻一代的未婚率持续上升,25~29岁的男性未婚率为71.8%,女性未婚率为60.3%;日本社会的晚婚化现象不断加剧,12年间日本女性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平均年龄为30.3岁。就年轻一代晚婚・不婚的原因而言,20岁年龄层的回答中,“经济条件不允许”位居榜首;若单从女性的回答来看,选择“不想失去单身的自由”一项的人数最多。谈及“养育孩子的条件”,20~40岁年龄层的人选择最多的选项为“能同时兼顾工作和抚养孩子”。

三 原因分析

首先,谈及日本社会的晚婚・不婚化现象,往往会被诠释为追逐个人自由、抗拒家庭及社会责任的举动。诚然,2014年度版《少子化社会策白》中,有关日本年轻女性选择晚婚・不婚原因的统计数据也证实了这种说法。从家庭和孩子考虑,女性在婚后必然面临生育和照顾孩子的问题。过去,结婚生育后,日本女性往往需要牺牲自我,成为职业家庭主妇。可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日本女性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多的女性开始走出家庭,与男性一同学习、一起工作。新时代的女性,大多都有自己的事业,不必像从前那样靠丈夫为生,因而也更加趋于独立自主。可日本照顾孩子的行业并不发达,所以女性在婚后将会面临工作、养育孩子的双重压力。这使得她们疲惫不堪,甚至不想结婚,进而致使日本晚婚・不婚化社会现象加剧。

其次,近年来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在日本国内,许多企业选择降低薪水、减少员工福利,甚至是裁员,来应对企业业绩的下降。日本某职业介绍所于2012年6月对东京及周边城市的25~34岁的男女上班族,实施了一项名为《2012职业规划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1.6%的日本年轻上班族认为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与所得报酬不成比例。当问及“离你的目标年收入还差多少时”,30.1%的人回答“50万日元(约3万元人民币)以内”,31.1%的人回答“50万至100万日元(约3万至6万元人民币)”,32.2%的人回答“100万至200万日元(约6万至12万元人民币)”,回答“200万日元以上”的人也占了6.6%。

而关于提高目前工资水平的理由,无外乎“为将来的生活存钱”“为了结婚生子做准备”“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为了退休后的生活更丰富”等等。可见,因为经济低迷,工作的不稳定和薪资水平的下降,不少日本民众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根本无法考虑结婚的问题。

再次,致使晚婚・不婚化社会现象日益加剧的原因在于,人们传统观念的变化和日本社会包容性的提高。全球化的浪潮为人们带来了更为丰富、更为多样化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社会整体的包容性也因此不断增强。一方面,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交网络的扩大,使得单身变得不再孤单,某种程度上反而会让人感觉到轻松自由,因此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选择了单身。另一方面,日本社会对晚婚甚至不婚的社会现象有了更强的接受度和包容性,人们可以摆脱“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不用顾忌世人另类的眼光,可以更加自由、随心地选择个人婚姻问题。

四 解决对策

“一起工作,一起抚养孩子。”改变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模式,夫妻双方一起工作赚钱、承担家庭开

销,共同分担家务、抚养子女成长,夫妻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体谅。

个人层面,女性要转变观念,完成家庭主妇角色的转变,主动参加工作,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改变所有家庭开销都要依靠男性的局面,积极提高自身在婚姻及家庭生活中的地位;男性则要关爱女性,尊重妻子为家庭的付出,力所能及地分担家务,积极与家庭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关心并参与子女的成长和教育。

政府层面,积极带动日本国民消除或减轻对女性就业的歧视,倡导女性独立,鼓励女性参加工作、发展事业,并在女性就业政策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和照顾,提升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和收入。

少子化的原因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化 农村空巢老人 养老保障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速其进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农村空巢老年化,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观念的开放与改变。但同时也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养老保障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另外,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人们关注的重点也始终在城市。事实上,农村社会保障同样存在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巢老年化的养老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应引起社会的关注。随着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空巢老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将会持续上升。从收人来看,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悬殊,两者的保障能力相差悬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将从隐性转为显性。因此,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一、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巢老人增多的原因分析

    据统计,目前上海空巢家庭大约占到老年人数的三分之一,并预测到2020年上海老年人空巢家庭将占到整个老年人家庭数的80%。农村空巢老人增多的原因是由于:

    1.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使过去几代同堂的情况越来越成为不可能。随着我国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导致“四、二、一”结构家庭的日益增多。20世纪70年代,我国推行的是少生子女政策,在80年代,我国强制推行的是独生子女政策,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目前70, 80年代出生的小孩现在已进人青壮年时期,他们在城市化发展和改革的大浪潮的推动下和比较利益的驱势下很少整年在家务农,要么在外工作(打工),要么在外求学。

    2.城镇化使城镇聚集了部分农家子女,导致老人和子女分住农村和城镇两地。人口移动尤其是劳动力的流动,使得农村老年人与子女的分居现象越来越普遍。随着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不断深入,一些农民工家庭迁移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而这类家庭通常是年轻的核心家庭,老人仍留在农村生活。

    3.城市化的发展造成了代际间及城乡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过去几代同堂的情况迅速得到改变。这是由于:(1)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随着人们购买住房或者建造住房能力的增强,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愈来愈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他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2)城市生活既丰富又复杂,而且生活节奏快,精密性要高。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因此,他们一般选择留在乡村。(3)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愈来愈突出。老人与子女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避免产生冲突与矛盾,老人们常常选择独立生活。(4)子女“孝亲”观念淡薄,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

    老人独居后,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就难以保证。另外,和传统社会相比,现在的大多数已婚妇女都有自己的工作或劳作安排,小孩均要接受教育,因此,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失去了家庭人员保证。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正如马克思所言,“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交换、职能的更替以及工人的全面流动性”。而人口的流动往往又使农村中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离开父母而向城镇流动,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与父母共同生活给予老人更多更细的照顾。

    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面临的问题

少子化的原因范文第7篇

美国:不干预政策

美国没有直接干预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的全国性政策,各州有自己的政策。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上,美国政府提供的报告说:“美国政府没有官方的人口政策。部分原因是人口密度低,大片地区人烟稀少……此外,在是否实行、如何实行人口政策问题上,美国民众缺乏共识。”虽然美国对生育实行不干预政策,但它通过移民、堕胎、税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来调节人口规模,这些措施在国内饱受争议,不同州的做法也不尽相同。移民政策是美国人口政策中的重要部分,美国是世界上移民人口最多的国家。堕胎方面,美国对堕胎的态度从全面禁止转向逐渐松动,国会依然禁止将联邦资金用于堕胎,29个州只有在产妇遇到生命危险必须流产时,才允许动用政府资金覆盖其医疗保险。尽管如此,每年美国约有120万例人工流产。税收方面,美国政府允许按照每个家庭的未成年儿童数量,抵销相应的个人所得税,子女越多,抵税越多。政府还为有儿童的低收入家庭提供补贴。这种制度间接鼓励了家庭生育。

德国:想尽办法提高生育率

随着近年来新生婴儿的减少,提高生育率已成为德国一项重要国策。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德国的出生率自1975年以来基本低于死亡率。平均每个德国妇女只生育1.4个孩子。德国人口问题专家预计,到2050年,德国人口将从现在的8200万下降到7080多万,一半以上的人口将超过50岁,1/3的人口超过60岁。在未来50年内,德国人的死亡率将大大超过出生率。

德国为提高生育率,推出多种政策。首先是奖励政策,妇女每生育一个孩子,每月都可获得一笔数目可观的补贴。第二,2006年12月起,选择留在家中照顾子女的父母,可以向政府申领相当于此前收入一定比例的资金。第三,政府还提出要建立23万个托儿所,并延长学校的授课时数,以帮助有工作的母亲。

西班牙:鼓励生育中的典型

由于历史、经济和观念等原因,西班牙妇女不愿意生孩子和多生孩子。生育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并已经出现社会老龄化问题。近年来,西班牙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一对已婚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政府每月给予三百欧元(大约合三千元人民币)补贴。生育的子女越多,补贴的数额越大。但是,尽管如此,西班牙人还是不愿意多生孩子。他们宁肯花钱抱养包括中国小孩在内的外国小孩,也不愿意自己生孩子。

俄罗斯:努力解决人口危机

俄罗斯人口最近10年减少了1000万,到2008年以前,每年俄都减少60万人口。提高人口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和实施良好的移民政策被认为是解决人口危机的关键。在提高生育率方面,俄政府决定将妇女每生育1个婴儿得到的补贴提高到1万卢布,对18个月以下的婴儿每月的补贴也由500卢布增加到800~1000卢布。

日本:节育转向优育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限制生育率与人口增长的国家。1948年,日本国会通过了《优生保护法》以应对战后婴儿激增,以及现代科技发达,医疗设施不断完善,人们越来越长寿,死亡率下降,从而人口激增。但是,近年来,日本政府重新修订了持续多年的人口政策,转向鼓励生育的政策,主要是应对日本快速老龄化的问题。在解决少子化问题上,日本正努力创造一个可以安心养育子女的社会环境。1990年,日本出生率跌至1.57%,2009年出生率为1.37%,为提升生育率,日本目前给予儿童及其父母多方面的支持。2003年日本制定了《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目前内阁设有少子化对策担当大臣。日本为初中及以下孩子发放每月1.3万日元的补贴,高中推行免费教育,并进一步充实大学奖学金。全社会努力宣传生命的意义,家庭的重要性,创造机会让人们与儿童多接触,推动育儿设施的建设。此外,提倡公司控制长时间的劳动,保证休假,支持男性休育儿假,提升男性抚养孩子、从事家务的意识,帮助上班族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移民问题上,受到少子老龄化问题的影响,日本各界有要求接受更多移民的声音,但是目前日本在接受移民方面仍然非常谨慎。

韩国:遏制转向鼓励

回顾韩国政府以前的人口政策,为使人口的快速增长不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韩国曾于1961年制定家庭生育计划方案,以对人口快速增长进行遏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期间,韩国进一步实施遏制人口快速增长的政策。这一时期,韩国制定了《母子保健法》,从法律上允许通过医学手段进行流产;加大对家庭计划事业的宣传力度,将家庭计划工作员的岗位归入正式编制等。另外,韩国还开始实施各种节育奖励政策,如对两个子女以下家庭减免个人所得税;对拥有两个子女以下并且接受节育手术的个人赋予购买政府公共住房优先权;生育两个子女以内并在公立医院接受节育手术的人,可以减免生育子女所需的住院和手术等费用等。

到了1990年代,韩国生育率不断降低,并进入老龄化社会,政府遂废除各种遏制人口快速增长的政策,制定各种生育奖励政策。开始强调人口素质和整体社会福利,政府成立“人口政策发展审议委员会”,以研究制定符合社会整体发展的人口政策。2005年,韩国制定《低生育、老龄化社会基本法》,并成立总统直属“低生育、老龄化社会委员会”和“低生育、老龄化社会政策本部”。为提倡早婚,并鼓励生育,韩国针对结婚、生育、子女养育等环节均制定了奖励政策。例如,政府面向月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新婚夫妇每年提供5万套保障性住房;为怀孕女性提供一定的产前诊查费用;给予产妇90天带薪假期,并给予男性3天的“生育假”;子女不满6岁时,女性可以有1年时间在家养育子女,每月可领取40至50万韩元(1美元约合1163韩元)的底薪,并保留职位等等。

印度:计划生育立而断而再立

印度人口快速增长,人口过多困扰着印度政府,印度是目前人口仅次于中国的国家,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国。但迄今为止,印度全国尚未形成和贯彻统一的生育政策,能够勉强推行的一些生育政策是由各邦政府自行制定并推广实施的。

印度是第一个将人口控制作为国家计划主要内容的发展中国家。早在1951~1956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印度政府就已提出了“节制生育”的理念。到了上世纪6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已开始由城市扩展到农村。到上世纪70年代,由中央统一严密管理计划生育工作,这种没有缓冲带的高压政策不仅与文化、习俗、宗教等碰撞,而且引起了政治骚乱,计划生育工作成效甚微且被迫中断。上世纪80年代,印度政府重新推行其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由于没有女性保障、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等配套政策,该项人口政策并不成功。2000年印度政府颁布了《国家人口政策2000》,政策重点是转变生育观、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对于那些推迟两年生育第一胎的夫妇当局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当局想以此来控制印度不断增长的人口出生率。

埃及:推行计划生育难

埃及的“计划生育国民计划”作为国家人口战略,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在全国建立了6500个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免费提供计划生育用具和药品,还定期派卫生人员下乡,向农民解释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埃及虽然生育率有所降低,但人口仍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失业严重、物价上涨都和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密不可分。

印尼:控制人口是发展核心因素

人口膨胀一直是困扰印尼的一个问题。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印尼人口已从1945年独立之初的7200万升至1亿以上。为缓解这一问题,1968年,印尼政府成立了“全国家庭计划生育协会”,统一领导全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同年,印尼政府把控制人口增长纳入其第一个五年计划。

少子化的原因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不婚 婚恋观 晚婚 原因 独立意识

2012年秋,一部叫做《不结婚》的极具现实意味的日剧在日本赢得了口碑,同时也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议论热潮。故事围绕两位至今仍单身的大龄剩女的生活展开,一位是想着人生早晚会结婚而消极追逐爱情最终演变成抱有“结婚与否都无所谓,保持现状挺好”的想法的三十五岁旅行社职员,另一位则是将工作视为人生伴侣,从没想过结婚生子的四十四岁庭院设计师,是典型的事业至上不婚族。此剧之所以引发热议,是因为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相信众多女性会从此剧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产生共鸣。《不结婚》中的两位女主角虽然都是不结婚的代表人物,但是二者还是有些许区别的。旅行社职员田中千春属于因为“不能结婚”所以“不结婚”,庭院设计师桐岛春子是属于本身不想结婚。在日本,与两位女主角经历相似的女性并不少,她们不结婚的原因虽然因人而异,但是个人认为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社会原因与个人原因。本文针对这两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社会原因

1.女性的婚恋观发生改变

虽然日本女性晚婚未婚的原因各种各样,但是相信其本质原因还是在于随着社会发展,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个人观念发生转变,她们多数持有晚婚或独身的婚恋观。在日本,女性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很高,这样相对过去来讲她们开始进入社会工作比较迟,与此同时,社会对待单身的人愈发宽容。过去,日本女性一旦结婚几乎都是要放弃工作回家当全职太太,而孩子稍大一些再参加工作的话非常困难。同时,很多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的思想开放前卫,随着时代的发展,她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养活自己,不必依靠男人。在她们眼里,婚姻已经不再是女性的终身目标,相反她们更注重自由和较高的生活质量,不想被孩子和家务所束缚。

2.经济不稳定

相比过去,日本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2000年左右日本开始进入“就业难”时代,无业人员和啃老族迅速增多。后来,雷曼公司破产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紧接着东京大地震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经济遭遇重创,很多人只能作为非正式员工工作。2012年日本从事短期打工、派遣工作的非正式员工超过两千万人,这其中大部分人在35岁以上,早已过了适婚年龄。特别是男性,结婚更加困难,因为经济不景气,很多男性收入不理想,养活自己都困难,即便是想结婚也没有女性愿意与其组成家庭。很多女性对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经济方面,由此导致女性选择结婚对象时愈发挑剔,进而导致晚婚不婚现象的出现。

3.日本人均寿命变长

众所周知,日本的科技与医疗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顶尖行列,日本人长寿也是众所周知的。过去30多岁被认为是人生的转折点,但是随着人均寿命延长,转折点也延期了,以前是30岁,现在是40岁。因此很多原先在30岁就应该完成的事自然也就变得不那么紧迫了,30岁成为单身主力军也不为奇怪了,取而代之,对于结婚生子等问题人们的目光也逐渐转移到40岁单身的身上。

4.在网络世界得到满足

在网络普及以前,如果一个人到了30多岁还未婚而周围的亲戚朋友等都结婚生子,那他很容易因为经常见不到这些亲戚朋友而有孤立感。但是,网络普及之后,人与人之间即便多年不见,也能通过Facebook、twitter等网络通信工具进行联系。通过网络,邂逅跟自己兴趣相同的人变得简单,交朋友也很容易,即便足不出户也能与其他人交流。在这样一个不用结婚就可以与任何人相互联系的环境里,很容易让人对现状产生满足感,这也就导致人们不愿意出门,异性之间的邂逅自然就少了。

二、个人原因

1.受父母保护,不结婚也能过

有的女性不结婚就可以一直住在父母家里,生活上由父母照顾,但自己的钱又可以自由支配。日本读卖新闻调查显示,25~49岁的日本未婚女性中,有40%的人从父母那里接受经济上的支持,有73%的女性的起居由父母安排。这就是所谓的“寄居公主”。她们不选择结婚,主要是眷恋被父母呵护的感觉。对她们来说,与其听丈夫呼来喝去,不如在家受父母保护,可以说这些人本身就不想结婚。所以,虽然这些“寄居女性”也交男友,但不以结婚为目的。

2.没有理想的对象

相信此项应该在“想结婚而还没结婚的”原因榜上排名第二。日本是个生活节奏极快的国家,特别是在东京等大城市,人们每天匆忙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疲于生存,没有时间邂逅异性。很多女性的工作圈生活圈都是女性,社交面较窄,遇不到合适的对象。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女性自身的条件不是很理想,即便想结婚也苦于没有异性青睐。

3.对异性过于挑剔,宁缺毋滥

很多女性,特别是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在选择对象时,往往将自己作为最低标准,由此要求对方要具有比自己优秀的条件,特别是收入方面,如果遇不到比自己优秀的异性,她们宁愿选择单身。日本女性在寻找如意郎君时从不马虎,有些人会斥巨资加入婚姻介绍所,还有人参加各种礼仪教养班,接受姿态礼仪等方面的训练,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吸引力。虽然女性态度积极,但是仍有很多人到了三四十岁还没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她们并不放弃理想,很多人宁愿单身也不愿意勉强凑合,被人们称为快乐的单身公主。

三、结语

个人原因其实也都是在社会原因的基础上产生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即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女性开始对婚姻吹毛求疵,由此出现了各种各样极为具体的不结婚的理由,比如“讨厌生孩子,讨厌家务,不喜欢他的父母,喜欢一个人过”等等。女性不结婚,自然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少子化”现象。有日本专家预言,若再不提高出生率,若干年后,日本会从地球上消失,想想这句话并不是全无道理的。要改善现状,可行的办法并不是没有。首先女性要树立正确的择偶观,其次政府要出台一些保护女性婚后产后再就业的政策,同时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还可以投入税金复活相亲制度,振兴日本经济等等,这些都是解决日本女性不结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晨媚.日本女性晚婚不婚原因探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9)

[2]郭鑫.少子高龄化背景下的日本女性就业研究.吉林大学,2006

[3]孟桐.日本为改善女性就业状况采取多种措施.中国劳动科学,19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