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公允价值的评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最大亮点是:在坚持历史成本基础的前提下,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不同程度地运用在19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以使按照新会计准则体系编制的财务报表能够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价值。此次公允价值引入会计计量的众多领域,提出了对资产评估的强烈要求。由于公允价值的特殊性,以及财务报告所需要的合理性、客观性、相关性的要求,注定必须以外部的、独立的、专业的资产评估提供会计计量中的公允价值,不能用内部会计和内部审计来替代独立评估,更不可能用独立审计来替代独立评估。
一、公允价值应用的难点——如何保证公允性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其内在的最大优势在于能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用的信息。但在我国实际应用公允价值时,如何保证其公允性是推广应用的最大障碍,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一)如何建立健全一个活跃的市场机制
在一个活跃的市场条件下,由于交易活跃与不存在私人信息,因而各种资产或负债的市价就能很好地反映出其真实的价值,这种真实的价值即完全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的进程中,就有必要建立与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市场体制,通过市场条件来使会计人员很容易地获得按公允价值定义所需的各种具体计量属性形式,从而在会计外部环境上创造一个有利于公允价值应用的外部条件。
(二)如何保证会计计量的可靠性
可靠性与相关性往往是一对矛盾。由于公允价值应用本身存在多种计量属性形式的确认与选择,在进行确认与选择中就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使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尽管我们知道,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为我们提供决策有关的会计信息,但如果其缺乏可靠性,也是很难被会计信息系统所接纳的。
(三)如何提高会计计量的可操作性
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操作性,也是要使其在具体实务运用上操作性强。既便于具体操作,同时又能很好地解决具体问题。在这方面除了应在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给予明确的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上的规范要求,同时还应对会计人员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以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同时要加强会计外部环境的改变,能够由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有关资产公允价值信息供企业选择。
(四)如何降低会计计量的成本
要降低会计计量的成本,就是要遵循成本与效益原则,要使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过程中所需要获得的计量成本尽量降低。不可否认,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所花费的会计计量信息的搜索成本、处理成本以及今后审计成本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要看到这种应用成本不可过于太高,如果太高,就不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就会影响它的推广与普及。
二、公允价值应用的保障——资产评估
资产评估是由专门机构和人员通过对资产某一时点价值的估算,确定其价值的经济活动。资产评估所确定的价值通常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资本保全状态,能够从计量单位与计量属性两方面完善会计的配比原则,真实反映企业的价值,能够合理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可以更有效地提供会计信息。针对以上难点,专业评估的独特属性能够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真实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专业评估的专业属性,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真实奠定了基础
资产评估是一种专业活动,从事评估业务的机构应由一定数量和不同类型的专家和专业人士组成。一方面,这些资产评估机构形成专业分工,使得评估活动专业化;另一方面,评估机构及其评估人员对资产价值的估计判断,都是建立在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所以,这种估计是一种专业判断,它是按照一定准则和程序所揭示的现实价值最可能的值或值域区间。
虽然市场上同一物品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对于不同的买者或卖者,其现实价值可能不同;同时,实践中注册评估师对同一资产的现实价值估值的差别尽管也带有主观成分,但只要在一定范围内,就属于正常现象,这也是市场均衡的客观形式。而且这种差别一般并不影响到相关经济行为的当事人依据评估结果对经济行为作出取舍安排。
资产评估作为一种专业中介活动,它对客户和社会提供的服务也是一种专家意见及专业咨询。由于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评估过程中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聘请提供资产评估的事务所从事相关的服务,对企业来说可以节约一定的沟通成本。
(二)专业评估的独立属性提高了评估意见的公正性
独立性是资产评估的基本特征,也是资产评估的灵魂。独立性原则的要旨是使注册资产评估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利益冲突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某人的自我利益与其作为特定角色应尽的义务冲突;二是某人身兼双重角色时相对应的两种义务发生冲突。资产评估是按照公允、法定的准则和规程行事,评估人员是专职执业,且是与资产业务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者。因此,资产评估活动服务于资产业务的需要,而不服务于资产业务当事人任何一方的需要。
三、资产评估业与会计业合作的动力——公允价值的应用
(一)公允价值的推广应用是资产评估业与会计业合作的最大推动力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基本与国际趋同,而实务中,国际会计准则已经逐渐承认评估的重估值可以替代历史成本,一旦评估的结果被认可,评估的基础、评估的次数和是否有外聘的评估人员参与都应在会计报表和公开的信息中予以披露。比如,IAS40第33条指出:初始确认后,选择公允价值模式的主体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其全部投资性房地产(但不包括第53段所描述的情形)。IAS16第32条则进一步指出:土地和建筑的公允价值通常是由基于市场的证据所决定的,而这些证据一般是由合格的专业估价人员评估确定的;厂房和设备项目的公允价值通常是通过评估确定的市场价值。此前,国际评估准则只是更多地着眼于不动产领域。随着评估行业在经济中作用的发挥,以及会计行业对评估结论依赖程度的加大,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业务正快速增长,对相应准则的需要日趋迫切。根据计划,国际资产评估准则委员会(IVSC)将对国际评估准则进行全面复核,目的之一是审查国际评估准则是否满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对相关资产评估的要求。
(二)公允价值审计将促进资产评估业与会计业的合作
由于公允价值在确认的具体计量形式上有多种可供选择的形式,其确认要受会计环境与交易事项的不同所制约,在确认与选择中就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有的企业管理层干脆把公允价值作为操纵利润的工具。例如,在关联交易中,关联企业经常会发生购销往来、资产转让和出售等业务,这些业务的交易价格如何确定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如有些上市公司以高于公允价值的价格将产品或劳务销售给关联企业,而以低于公允价值的价格购入产品或劳务;或者将不良资产以高价剥离给母公司,母公司则将优质资产以低价注入到上市公司。这样上市公司很容易就提高了账面利润。在非货币资产交易和债务重组中,有些上市公司通过非同类资产置换“互利互惠”,即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评估,然后两家置换的资产都有升值,根据新准则,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样换过之后,两家都增加了报告利润,这种不真实的收益的存在会造成股票市场一定程度上的虚假繁荣和资金流向错误。在债务重组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2002年7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之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公布了第545号国际审计准则(ISA545)《审计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其目的是为审计财务报表中所包含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建立准则和提供指南。它提出了对财务报表中按公允价值列报或披露的重要资产、负债和权益的特殊组成部分的评价、计量、列报和披露有关的审计考虑。
而这次我国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制定本准则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它提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它尤其提供了与下列各项有关的信息:了解被审计单位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程序以及相关控制活动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评价公允价值计量的适当性和披露的充分性;利用专家的工作;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评价审计程序实施的结果;管理层声明;与治理层的沟通。
公允价值审计需要第三方的数据,这将促使上市公司重视财务报告中需要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需要有权威的机构来证明本公司所采用的公允价值是公允、客观的,资产评估机构能够满足上市公司的要求。
[关键词] 企业合并;合并报表;公允价值;价值评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6. 002
[中图分类号] F2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6- 0004- 02
1 引 言
企业合并过程中所涉及的合并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评估与企业并购中企业价值的评估所对应的评估对象不同。企业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所对应的评估对象一般为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和股东部分权益价值。而在企业合并过程中所涉及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评估对象是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
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①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对合并成本进行分配,即合并对价分摊②,确认所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并在购买日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以公允价值列式。企业合并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母公司应当编制购买日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因企业合并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应当以公允价值列式。③
对于合并资产负债表中项目公允价值的确定,主要是应用资产评估的三大评估方法,即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不同的评估方法适用性不同,具体的评估对象在公允价值评估过程中的评估思路也各有特征。
2 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的评估分析
对于货币资金的公允价值,按照购买日被购买方的账面余额确定。
有活跃市场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按购买日活跃市场中的市场价值确定公允价值。而对于权益工具、金融衍生工具等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则各有不同。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权益工具④可分别直接采用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评估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含衍生工具的金融负债,采用未来现金流折现法评估确定其公允价值。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依附于特定利率、汇率和价格指数、商品价格以及基本金融工具的价格等更基本的标的变量来评估确定。员工持股计划(职工期权激励计划)的评估一般可采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或Lattice模型这样的期权评估方法来确定其公允价值。
对于短期应收款项,一般按应收取的金额作为公允价值。而长期应收款项的公允价值应以适当的现行利率折现后的现值确定。同时,在确定应收款项公允价值时,要考虑坏账发生的可能性及相关收款费用。
存货中的原材料公允价值按现行重置成本确定。存货中的在产品按完工产品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仍将发生的成本、预计销售费用、相关税费以及基于同类或类似产成品的基础上估计可能实现的利润确定公允价值。存货中的产成品和商品按其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相关税费以及购买方通过自身努力在销售过程中对于类似的产成品或商品可能实现的利润确定其公允价值。
对于固定资产类别,如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存在活跃市场的,应以购买日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而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参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同类或类似资产也不存在活跃市场,无法取得有关市场信息、市场证据的,对于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可采用资产评估中专业的机器设备评估的成本法,对于房屋建筑物类固定资产,可采用资产评估中的重置成本法、假设开发法、基准地价修正法、路线价法等专业的房地产评估方法。
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无形资产,应按购买日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无法取得有关市场信息的无形资产,由于运用成本法评估其公允价值时往往无法反映该项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所以很少使用,一般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确定其公允价值时最常用收益法下的增量收益折现法①、节省许可费折现法②以及多期超额收益折现法③。
3 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负债项目的评估分析
对于短期债务类项目,一般按应支付的金额作为其公允价值;对于长期债务类项目,应按适当的折现率折现后的现值作为其公允价值。
取得的被购买方的或有负债,其公允价值在购买日能够可靠计量的,应按照假定第三方愿意代购买方承担该项义务,就其所承担义务需要购买方支付的金额计量来单独确认为预计负债。
4 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商誉价值以及递延所得税的评估分析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合并准则的规定,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因而在商誉公允价值评估过程中应首先确定合并成本,一般按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支付的现金、非现金资产、发行或承担的债务和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等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以及企业合并中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之和确定。对于通过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合并,其企业合并成本为每一单项交换交易的成本之和。然后汇总计算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得到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最后计算得出该企业合并商誉应确认的商誉价值。
对于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原计税基础之间存在差额的,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所得税准则的规定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所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不应折现。
最后,要对合并资产负债表中项目公允价值的评估结果的整体合理性进行测试。因为合并评估中,以被购买方各项资产公允价值为权重计算的加权平均资本回报率,应该与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基本相等或接近,如果二者差异较大,则需要进一步复核无形资产的识别过程以及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和或有负债的评估过程是否合理。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S]. 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侧――应用指南[S]. 2006.
[3]财政部会计司.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中国资产评估协会. 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试行)讲解[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摘 要 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特征。对于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而言,其可靠性不仅要依靠具体的执行准则和操作指南作为约束,更需要有效的制度规范、完善的外部市场环境作为重要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切实遏制企业对公允价值的蓄意操纵,确保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变动情况。本文对公允价值会计可靠性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对策建议进行探讨。
关键词 公允价值 可靠性 会计信息 真实性
一、公允价值会计可靠性的内涵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美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一直位于世界前列,在不同时期,美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也有所不同。1970年,美国APB在《企业财务报表的基础概念和会计原则》中提出,公允价值是指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支付的货币金额,或不包括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交换价格的近似值;1980年,FASB的SFAS 33中提出,公允价值是指在非关联交易中自愿的买方与卖方对交换价格的合理预期;2006年,FASB的SFAS 157中提出,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由此可见,随着公允价值的应用日益广泛,公允价值的定义也随之日趋完善。
2006年,我国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即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二)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内涵
1980年,FASB颁布的SFAC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指出,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特征,能够真实地反映会计对象的情况。而会计信息可靠性主要体现在可验证性、中立性和真实性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1.可验证性。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其可根据原始凭证以及交易双方的实际活动进行确定,具备较强的可验证性;对于公允价值而言,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中的第一级次与历史成本计量结果是一致的,表明其具备一定的可验证性。但是,随着公允价值计量级次不断降低,其主观判断因素会随之不断增加,如利用现值法判断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折现率等,从而降低了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验证性。
2.中立性。中立性是指公允价值信息要忠实地、不偏不倚地反映企业损益变动情况。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下,由市场认可的资产或负债定价,这需要利用市场信息并采取估值技术对公允价值进行确定。在市场认可的资产或负债定价出现变动时,应确认为损失或收益,而历史成本计量只确认减值损失、不确认收益增加,这使得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更具有中立性的特征。
3.真实性。真实反映会计核算对象的情况是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公允价值而言,其遵循的是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要求能够如实反映资产或负债在市场环境中的价值。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公允价值计量不可能每一次都可以找到与活跃市场中相同或相似资产、负债的定价,所以这时需要运用估值技术、估值模型确定公允价值,使得公允价值真实性受评估人员的专业水平、职业判断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二、公允价值会计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一)缺乏具体的公允价值准则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虽然将公允价值界定为会计计量属性,但是却没有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和计量模型作出详细、统一的规定,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分散在不同的其他具体准则中。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本身具有复杂性、技术性的特点,所以在没有具体的公允价值准则和操作指南的指导下,势必会影响公允价值估值模型选择的准确性,使公允价值计量受制于会计人员主观因素的作用,从而导致公允价值会计可靠性不足。
(二)缺乏完善的公允价值实施环境
公允价值会计的可靠性必须要有成熟、透明、开放的市场环境作为必要条件,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公平、客观的市场信息。但是,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交易环境,易导致交易信息不客观、不全面。同时,我国会计法律法规的约束性和惩治性不强,对企业会计行为的监管力度不到位,加之企业自身在内部控制方面又存在缺陷,从而使得公允价值成为了一些不法企业操作利润的一种手段,严重影响公允价值会计的可靠性。
(三)社会审计监督力度不足
在确定复杂、专业性较强的资产公允价值时,企业需要委托外部专业评估机构提供评估服务,充分发挥专业评估人员的业务处理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这就使得专业评估机构的评估能力和专业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了影响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当前我国专业评估机构的运行规范性较差,在实际操作中易出现与企业相互串通的问题,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三、提高公允价值会计可靠性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公允价值准则体系
新会计准则虽然在整体框架上明确了公允价值运用的相关原则,但是却没有对其计量做出详细的规定,使得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判断依据,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难度。所以,应当制定详细的公允价值准则,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公允价值准则要对其他准则中涉及的公允价值问题进行统一规范,明确具体执行步骤和方法;公允价值准则要根据不同行业市场的实际情况细化相关规定,使企业减少运用公允价值的主观选择和判断;要求企业分别披露因生产经营与公允价值带来的不同损益变动信息,遏制企业调整会计信息、操作会计利润的行为;制定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应用指南,明确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和估值模型,特别要对估值模型应满足的限制条件作出具体规定,有效避免估值模型选择的随意性。
(二)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可靠性的执行环境
我国应当不断完善公允价值会计的配套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确保公允价值会计的可靠性,杜绝存在人为操作会计信息的行为。配套制度体系包括以下方面: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确保市场经济有序运行,构建竞争、开放的市场,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提供成熟的市场条件;落实严厉的惩罚机制,由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管部门联合起来监管和打击内部交易行为;深化税收体制改革,健全纳税制度,对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引起的缴税问题要明确作出规定;科学选取考核指标,将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损益与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进行分开考核;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尤其要建立公允价值会计的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程序;加快发展市场信息平台,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完善、全面、及时的公共信息,避免市场信息不对称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三)大力发展专业评估机构
我国应大力发展专业评估机构,协调好会计行业与资产评估行业之间的关系,保证专业评估机构的独立性,使其能够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专业意见和评估服务,提高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首先,完善资产评估准则,明确公允价值评估方法和评估程序,根据公允价值评估的难易程度划分专业评估机构,监管部门要定期严格审核专业评估机构的资质,并对外公布审核结果,促进专业评估机构能够公允估值。其次,国家要重视发展资产评估机构,规范评估市场的运行机制,提高评估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确保评估机构与会计行业在公允价值计量上实现相互配合。再次,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严厉打击企业内外串通造假会计信息的行为,为确保公允价值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创建良好的运行环境。与此同时,还应当不断提高外部评估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专业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质,使其能够以客观、公正、独立的立场为企业提供公允价值的评估服务。
结论:
总而言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对如实反映企业损益情况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我国必须要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大力发展专业评估机构,不断提高会计人员和专业评估人员对公允价值的判断能力,充分发挥公允价值的效用,确保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婷婷.公允价值会计、可靠性与金融经济.会计之友.2011(9).
[2]徐焱军.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优势与实施难题.学术论坛.2012(5).
[3]杨万森.浅谈公允价值会计的优劣.中国证券期货.2011(11).
【关键词】公允价值;问题;对策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2006年2月颁布的《会计准则》认为,公允价值即“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这一定义与FASB、IASC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基本保持了一致性。在定义中我们也不难理解出:所谓的“公平交易”需要有活跃的市场、大量有序的交易和公开并容易取得的报价,并且这种报价应处于“双方自愿”。因此,公允价值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交换价值。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
2007年年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来,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金融资产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计量等方面,以下分别作简要的说明。
(一)金融资产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直接计入资本公积。这些计入资本公积的浮盈或浮亏并没有在利润表中得到反映。只有在终止确认时,原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部分将转入当期的投资收益。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并预期这种下降并非是非暂时性的,则可认定该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浮亏转入资产减值损失。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
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方法有两种,即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存在确切证据证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1.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
在公允价值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应按照第一次执行日的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为期初留存收益。
2.后续计量模式变更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旦确定不可随意改变。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时,由于两种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的入账价值有所不同,所以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产生了差额,这个差额不得直接计入损益,而是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调整期初留存收益。而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可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者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四)债务重组的计量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债务人可以用资产清偿债务,可以将债务转为资本,也可以通过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或上述三种方式组合的方式偿还债务。
债务人若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债务人将债务转为资本时,应当将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份额确认为实收资本(或股本),股权的公允价值与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债务重组以混合重组方式进行的,债务人应当依次以公允价值冲减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余额与重组后债务的公允价值进行比较,据此计算债务重组利得。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的公允价值与股本(或实收资本)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转让资产损益,于当期确认。
三、公允价值计量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反映的动态性与报表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采用公允价值能动态实时反映企业的价值,提高会计报表的有用性。但从目前发展来看,公允价值却只被发展成主要围绕金融工具进行计量的一种属性。金融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极大,希望通过一种计量技术来完全定量化金融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难度很大。动态实时本身就包含着信息的不稳定性。而财务报表编制却是定期反映的,这种定期的反映包含着静态和稳定性的要求。把一种动态的计量赋予一个相对静态的报表,本身就是矛盾和不合理的。
(二)市场环境不完善
公允价值是根据当前的市场状况对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进行计量,从而能及时反映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化,并能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中得到体现。从公允价值的定义看,公允价值的取得需要一个完善的市场体制和比较活跃、发达的经济环境。然而,我国虽然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却仍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还不能达到理想的信息对称。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就无法获取到真实、准确、有效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更无法可靠地应用公允价值进行资产的计量。
(三)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受环境影响
公允价值应是寻求一种客观的价值,却必须通过主观判断才能实现,这就使得公允价值演变为一种效用价值。再加上各人的认识水平、判断能力不同,通过对市场价格进行分析判断后得出的结果也就不同,出具的会计报告也往往不同,这更难以保证公允价值会计的可靠性。同时,企业为了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会聘用一些个人素质较低、缺乏职业道德的会计从业人员出具虚假的财务报告,这也大大增加了公允价值的不可靠性。
(四)资产评估行业发展滞后
《会计准则》中要求公允价值应真实可靠,但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却需要专业机构对公允价值的真实可靠性进行评估,资产评估应运而生。但我国资产评估业也处于新兴阶段,管理不规范、评估质量低、专业人员短缺、规模小等都是其面临的问题。加上一些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素质较低,在对公允价值评估时没有做到客观公正,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
四、完善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对策
(一)深化公允价值理论研究
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时间不长,其理论研究更是处于初级阶段。公允价值计量零散的分布于各相关具体准则中,并未系统、详细、明确地解释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这无形中增加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深化公允价值理论研究,详细准确地制定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不仅可以使我国会计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同时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得公允价值信息,保证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企业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
建立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是保证其可靠性所必须的。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等都不成熟,难以通过市场取得有关公允价值的完备信息。对于不存在相关资产的活跃市场的资产,需要运用现值技术等估计公允价值,但现阶段未来现金流量以及折现率的确定有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受人为影响比较大,难以保证所估计的公允价值是可靠的。因此,要完善与公允价值应用相关的市场环境,健全生产要素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资本市场等。同时监管部门制定严格的法律,对通过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行为,实施经济、行政处罚等,从外部环境上保障公允价值的公允性。
(三)完善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法律制度
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很多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应大力完善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允价值法律环境。此外,对已制定的法律法规,应该随着新的会计准则的制定而不断修改完善,使得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有法可依。
(四)建立权威的资产评估机构
对于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专业性要求很强,需要专门的评估机构,由专业技术人员依据一定的技术手段和市场参数进行评估,且评估后的价值还要得到社会认可,引导企业价值评估更好地服务于会计报告实务。基于此,我国应进一步对资产评估行业进行规范。首先,应提高资产评估人员的素质,特别是评估人员职业道德,加强评估人员的专业技能;其次,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与监督,杜绝技术上的违法操作;最后,应大力改善资产评估环境,通过国家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改善评估环境,把诚实守信融入资产评估,将诚信建设在评估行业持续发展下去。
总之,公允价值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是未来会计的发展趋势。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是我国会计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但同时它的应用之路也必将面临各种问题。只有不断地完善和修正公允价值运用中的问题,才能逐渐将我国的会计计量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丁爱华.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对外经贸,2012(6):148-159.
[2]余海宗,吕菁.公允价值列报问题研究——基于公允价值本质的视角[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2年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5.18.
[3]周中胜,窦家春.公允价值运用与计量属性体系构建[J].会计研究,2012(11):3-9.
关键词:公允价值;审计
一、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审计内涵
(一)公允价值涵义
广义地讲,公允价值实际上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范畴,涵盖了其它几个计量属性,需要反映交易和事项内的公平、允当的价格,并同时兼具可靠、相关的信息特征。狭义地讲,公允价值作为独立的计量属性,它所反映的是一种模拟的市场格,在尚未交易和非清算的情况下采用各种估价技术对缺乏有效市场的资产和负债项目的价值进行近似市场定价方式的评估,从而得到相对公允、合理的价格,以反映报表截止日各项资产和负债项目的静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在于投资决策的相关性更强,公允价值的最大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的确认。正是由于公允价值是理性双方自愿达到的交易价,所以,其确定并不在于业务是否真正发生,而在于双方一致同意就会形成一个价值。
(二)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公允价值是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最大亮点,在新准则中,直接、间接运用公允价值计的会计准则多达31项,而没有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只有8项,用到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比例高达79%。在直接、间接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中,有规定如何运用的会计准则有10项,没有规定如何运用的会计准则有21项,如(表1)所示。
具体来讲,新会计准则体系主要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准则中大量采用公允价值。另外,存货准则、固定资产准则、无形资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企业年金基金准则、股份支付准则、收入准则、政府补助准则、企业合并准则等,也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或接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三)公允价值审计
从公允价值审计的发展历程来看,公允价值审计是随着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正是因为在计量中公允价值的大量运用,才使得审计人员在对公司业务的审计时要采用公允价值审计。公允价值审计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在执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的基础上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具体的资产、负债和权益项目或交易公允价值确认、计量(包括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并得出相应审计结论的过程。200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国际审计准则公告第545号《审计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以及200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01号《审计公允值的计量和披露》都指出其制定的目的是:为审计财务报告中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而建立标准和提供指南,并提出与在财务报告中以公允价值列报和披露的资产、负债和权益特殊组成的评估、计量、列报和披露相关的审计考虑。由此可见,公价值审计的具体内容是财务报告中以公允价值列报和披露的有关资产、负债和权益项目的评估、计量、列报和披露情况。其中,IASNo.545指出:资产、负债、权益组成的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产生于交易的原始记录以及后期的价值变化,即除了在交易发生日对交易进行初次确认和计量外,如果在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情况发生变化,公允价值还应按变化的金额进行重新确认和计量,这是公允价与其它计量属性重要的不同之处。从中不难看出,公允价值动态变化核算,是公允价值审计具体内容的重中之重。根据《中国注册计师执业准则(2006)》的相关内容,笔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实施公允价值审计的目的就是要审查公司会计计量过程中公允价值运用是否恰当,管理部门是否有过多的干预。在计划和执行公允价值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多种审计程序得到与公允价值有关的审计证据。
二、公允价值审计的现状分析
(一)公允价值计量确认困难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挑战性在于实践中公允价值的确定及其公允性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还缺乏比较完善的公允价值评估体系或存在相关的标准作为参考。在实施公允价值审计时,审计人员如何判断被审计单位公允价值的计量是否公允,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审计人员要通过各种审计程序和方法来取得审计对象的公允价值,从而保证审计的质量,并且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当然,审计人员也可自行确定公允价值,进而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公允。一般而言,可以从观察到的市场价格或通过有效的估价技术直接得到公允价值,这样比较可靠,但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往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程序复杂,用时过久。此外,由于资产、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将会直接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全面收益,从而给审计人员传达企业的全面收益信息。随着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进一步运用,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操纵利润,将成为继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之后的另一个利润调节的重要手段。就拿非货币易来说,过去非货币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而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高价“卖家当”是上市公司包装利润最常见的手法,资产置换双方都将各自的非货币性资产高估,然后互相交易,从而使双方账面上都有利润。审计人员能否对会计确认、计量的公允价值以及会计核算方式选择的恰当性、合规性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就显得尤为关键,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对公允价值相应的判断和把握能力,将会面临寻找、确定的公允价值“不公允”的风险。
(二)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适应
我国现在的市场经济还处于逐渐完善阶段,运用内在需要完善市场经济的公允价值具有相当的风险。因为目前的市场经济中,寻找、确定真正的公允价值具有相当的难度,需要审计人员对经济、技术和市场环境高度的综合判断和把握能力。此外,由于公允价值审计不仅要了解企业过去的信息,而且要了解企业现在以及未来相关的信息,因而在实施公允价值审计时,仅仅依靠传统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就很难满足公允价值审计的目的和要求。随着会计信息化、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等技术资源,有助于及时、准确地获取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显然这需要一大批精通电脑、网络技术的审计人员。同时,由于公允价值不仅仅只关注过去,而是更多地面向现在和未来。因此在公允价值审计的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运用大量的职业判断,审计人员要更多地关注被审计单位潜在的风险,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市场状况、管理层,甚至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整体经营状况都要有比较清晰地了解。审计人员只有在对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施公允价值审计,这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与业务素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职业经验,还要拥有对风险管理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专业知识,甚至还要具有相关的法律、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背景,而这点也正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审计人员所欠缺的,因此缺乏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可能会导致公允价值审计的风险的提高。
(三)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不完善
国际上从提出公允价值审计理论到审计具体实践只有很短的时间,这期间虽然对公允价值审计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关的审计理论和实践并不完善,公允价值审计仍然处在基础准备阶段,更多的问题还需要被逐步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理论框架或指南为实施公允价值审计提供科学的依据,公允价值审计还未形成一套比较标准、规范的审计方法。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大量使用,但新会计准则体系却没有进一步说明公允价值如何确定,新审计准则中也未提到有关公允价值的具体处理及如何审计等,这样必然加大了公允价值审计的难度。如在审计人员选择方法对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进行测试、复合和独立估计时,审计结果与账面结果可能存在误差,虽然可接受误差是审计抽样技术方面的问题,但是在公允价值审计中误差的可接受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公允价值可靠性的确认,可是在什么范围内的审计误差是审计人员或是财务报告使用者所能接受或承受的,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中并未予以单独指出,更没有给出一个计算可接受误差范围的方法。这样审计人员在实施公允价值审计时可能会因为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审计线索,而使得审计的正常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三、公允价值审计完善的对策及建议
(一)全面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提高风险评估与应对能力
除了具备上市公司应有的会计知识及其运用以外,正确的审计理念辅以恰当的审计方法和程序,是提高应对审计风险能力的法宝。要顺利地实施公允价值审计,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要摈弃传统的审计观念,全面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产生重大错报的风险,并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分析,以此为出发点来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进行公允价值审计之前,审计人员应当了解并熟悉公允价值审计的相关知识以及各种可影响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预测期间的长度;与计量过程相关的、重要的假设的数量;与计量中所用到的假设和所考虑的因素有关的主观性的程度;作为假设基础的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的程度;在运用主观判断时客观数据的缺乏等。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把这部分影响因素从被审计单位的利润中分离出来,并进行适当分析,以判断被审计单位有没有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鉴于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等交易或事项越来越多地涉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当识别和评估与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审计人员应当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对风险加以识别,并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联系起来,然后针对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在进行与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有关审计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对公允价值计量过程的控制;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人员的专业熟练程度和经验;信息技术在整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账户和交易的类型(如该交易是经常性的、常规的交易,还是偶然的、非经常性的交易);企业利用专家工作的程度;管理部门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用到的重要假设和估计;支持管理部门假设的证据;管理部门作出假设和估计的过程,用来控制管理部门假设和估计的变化的措施;对估计方法和相关信息系统的控制和安全步骤的完整性;对估价方法所用到数据的一致性、及时性和可靠性的控制。在风险评估结束后,审计人员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步骤。
(二)审计人员在公允价值审计过程中应加强与公司的沟通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与公司的沟通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与管理部门的沟通,这里主要是指管理部门声明;二是与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沟通。在公允价值审计过程中,及时与公司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进行沟通,对于控制审计风险、降低审计成本是很有必要的。与管理部门的沟通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应获得管理部门就其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所做出的书面声明。管理部门声明因为管理部门所雇用的专家、所使用的计量方法和所依据的假设和估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无论何种情况下,声明都应当对下列事项做出说明:在公允价值计量中所使用的重要假设和估计的合理性;计量方法的恰当性和方法使用的一致性;对公允价值的披露是否完整、充分;是否参照期后事项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进行了调整。需指出的是,管理部门声明并不能代替实质性测试。同时,审计人员应当确认,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对于管理部门进行会计估计的过程和形成会计估计的基础有着清楚的了解。具体而言就是指:公允价值计量中所用的重要假设和估计、主观性的程度以及所计量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占的比重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是隶属于管理部门的,代表着管理部门的利益,在地位和独立性上均逊色于审计委员会,所以在公允价值审计中,与内部审计部门的沟通,还要视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同而判断是否有实施的必要。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适用环境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1.13.008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1)13-0011-03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需要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而在我国资本市场还没有达到公允价值所要求的完善程度,资本市场容量严重影响公允价值的确定性,适宜公允价值应用的土壤和环境尚不完善,造成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实践中运用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文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我国企业的影响,着重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适用环境进行探讨,为我国企业未来执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供建议。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特点
在传统会计计量中,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一直在会计实务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外部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与历史成本计量性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弥补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足之处。
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企业会计利润计算是通过收入与相关成本、费用配比进行计算的,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而成本、费用按历史成本计量。因此,由于收入和费用计量属性不同造成的价差,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因此对收入和成本、费用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相对更科学合理。
2.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能够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加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以其高度的决策相关性受到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管理者的青睐,能够满足其决策需求。
3.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符合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配比,如果采用历史成本法,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而费用按历史成本计量,由于计量属性上的差异,导致不符合会计信息配比原则的要求。为了使会计核算符合配比原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会计核算中推行公允价值计量,以体现会计的相关性、稳健性等原则的要求。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最优环境的中国化
1.公允价值要求的活跃市场完善程度
不少人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的市场环境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他们认为:公允价值的应用需要活跃的成熟的市场。由于中国缺乏活跃市场,因此,很难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里,活跃市场是“指满足以下所有条件的市场:(1)市场中交易的项目是同质的;(2)通常可在任何时候找到自愿的买方和卖方;(3)价格公开”。这种模糊认识阻碍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接轨的进程,使我国已正确树立的公允价值计量目标与其具体操作途径南辕北辙。对于某种资产或负债来说,目前的中国的资本市场可能满足上述活跃市场条件,也可能不满足。从总体上来说,可以说中国缺乏活跃市场。但是,笔者认为:(1)所谓活跃市场只是相对的。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其所有种类的资产和负债都存在活跃市场,也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其所有种类的资产和负债都不存在活跃市场;每个国家或地区,总是存在某些资产和负债的市场较活跃,某些资产和负债的市场较不活跃,这两者间的比例决定了该国家或地区市场的总体的相对活跃程度。当然,市场越活跃,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就越有利。(2)即使在活跃市场环境下,若不存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基本理论框架,公允价值也无法正确完整地采用,因为现值是公允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资产评估市场的规范程度
资产评估作为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资本保全状态,能够从计量单位与计量属性两方面完善会计的配比原则,真实准确反映企业的收益,合理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总的来说,及时准确的资产评估可以更加有效地提供会计信息,保证公允价值获取的相关性。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资产评估市场存在资产评估服务的供给者与需求者,同样有着买卖双方之间的媒介——交换商品,但作为一种技术性很强的资产评估服务市场,资产评估市场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使得资产评估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日益严重。
对我国这样一个资产评估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的国家来说,需求者的相关知识就更加缺乏,根本无法达到与国外专业评估人员和评估机构基本对等的程度。资产评估的定价机制实际就是资产评估收费的确定。我国现行的资产评估收费制度是政府指导价管理,采用差额定率累进计费办法,即按资产评估金额的大小划分收费档次,按档累进计费。国家物价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确定出基本收费标准,各评估机构在结合标准的同时,考虑物价上涨指数、评估风险、资产规模、难易程度、评估目的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其评估收费。这样就使得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到评估收费,评估市场中的供给者则会利用评估市场定价机制的特殊性为自身谋求经济利益,从而影响公允价值获得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经济运行机制不能达到最优状态,我们不可能彻底消除不对称信息对评估业的影响,但可以采取措施尽量抑制和减轻不对称信息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使得我国资产评估市场能够快速、健康发展,使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适用环境更加良好。
3.相关法制健全程度
在我国,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这样获取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就会很差。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完善财务信息的披露、公允价值的监管等相关的制度建设。
虽然部分交易其业务操作与管理都有公开的标准来规范,如,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已经了场内交易证券品种的信息披露标准,各个国家和地区执行的差异不大,证券产品的发行人、创设人、担保人、托管人、交易规则、交易信息等都有公开和标准的规范,但是,仍有不少交易缺乏相应的标准,导致公允价值的计量缺少相关性和可靠性。如:部分金融衍生产品虽然品种多,但投资不活跃;除场外交易外,大多是机构投资者一对一交易;还存在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信用评级机构的价格发现机制缺少竞争性,交易信息对公众的价值不大,或有负债等表外工具合并进入财务报表的条件规定不清晰、规定也不统一等问题;总的来说,场外交易的结构产品缺乏透明度,缺少流动性,价格形成机制和发现机制运行不畅,形成了结构化产品的潜在风险。
由于我国新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规定分散在不同的准则中,比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环节,因为各交易主体的主管部门不同,导致我国目前对公允价值的监管缺乏统一的标准。况且对于不同的项目,公允价值应用的条件不同,现行的做法可能导致各个具体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和对公允价值的监管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针对广泛运用公允价值操作上的难度,相应的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并公布一个统一的具体指南,对于公允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给予一个明确标准,使公允价值应用的监管标准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
4.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程度
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是在公司治理机制环境下完成的,公司治理的完善过程直接制约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其中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程度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在于有缺陷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不能保证公允价值获得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同时公司的治理结构也尚待进一步完善。在我国,上市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程度相当高,“内部人”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利用“内部人控制”,进行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之间不正常的关联方交易。因此,公允价值成了关联方之间达成的随意价格。
从经营者层面来说,我国上市公司多脱胎于国企改制,其经营者多数来自行政委派,他们没有持有或者仅少量持有公司股份。在这些公司中经理人的报酬往往没有和工作绩效合理挂钩,个人收入没有合理地体现个人贡献,使得经营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的控制权收益提高个人收入,而相当一部分人存在道德风险,追逐灰色收入甚至是黑色收入,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或歪曲会计信息达到目的,使得公允价值的获取存在一定的困难,使得会计信息失真,误导利益相关者决策,从而使得资本市场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
三、对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若干建议
1.完善市场经济环境,提高估价技术水平
市场价格是公允价值最简便的来源,也是最为客观、可靠的信息来源。只有不断完善市场建设,建立成熟、高效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才能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充分而有效的市场数据支撑。当前,应努力培育各级市场,逐步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全国市场价格信息网络,大力推进财务信息资源公开化,形成良好的市场价格体系,进而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直接。对于没有活跃交易市场的资产、负债信息,要采用现值技术来计算出相应的公允价值。我国应在会计准则及有关法律规章中明确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的规范要求,比如说颁布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以指导如何采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在应用指南中,应尽可能详尽地规定有关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明确规定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以及折现方法的选择等。从而完善市场经济环境,提高估价技术水平,以保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持久健康发展。
2.完善金融市场的规范程度,特别是资产评估业务的规范程度
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和汇率还未完全市场化,运用公允价值缺乏一定的标准,专业人才、信息系统以及数据欠缺使得对公允价值的取得和披露都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所以需要完善市场的规范程度。资产评估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必然要求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我国目前形成了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但是其监管的力度明显不足。资产评估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落后、人为分割市场、政出多门、法度不一,对于行业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措施等问题,致使有些资产评估机构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铤而走险。因此,我国资产评估业应完善监管体系。
3.完善财务信息披露、公允价值监管等相关制度建设
由于我国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透明高不高,公允价值的监管制度并不完善,所以我们要尽量减少金融产品的结构化程度,提高市场的活跃程度和流动性,完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为建设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绿色的适用环境提供制度保证。可以在总体上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在具体的会计业务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同时要注意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一致性。我国颁布了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所以也应该考虑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会计准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公允价值的监管具有统一性。
4.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131-02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概念
房地产是土地和房屋及其权属的总称。其中,土地是指土地的使用权;房屋是指土地上的房屋等建筑物及构筑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持有房地产的目的除了可以作为自身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场所和作为存货对外销售外,还出现了将房地产出租以赚取租金或增值收益的情况,即出现了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在用途、目的等方面与企业自用的厂房等作为生产经营活动场所的房地产以及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用于销售的房地产是完全不同的。
投资性房地产经营性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出租建筑物、出租土地使用权。实质上属于一种资产使用权让渡,房地产租金就是资产使用权让渡所取得的使用费收入。投资性房地产经营的另一种形式是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土地使用权,其目的是为了增值后转让,以赚取增值收益。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
二、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应用疑难
1.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难度大
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尚不完善,理论上新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从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者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以便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科学估价。但其实施细则里并没有对企业采用公允价值给出可设定范围、计价基础、确认时间、计价依据等相关的限制条件。实际操作中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或直接由财会人员估定,或由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虽然在财务报表中能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但因其计量的不确定性和变动性,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计量成为一大难题。
2.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实际执行难度大
公允价值模式成败的关键在于市场的有效性,即为投资性房地产所确定的评估价值必须“公允”,否则相当于给一些企业变相创造利润操纵空间。评估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其前提要求有二,其一是比较活跃且规范的相关交易市场,其二是客观公正的价值评估机构。目前的中国,这两个条件都不完备,因此客观地说,公允价值模式若实施,无疑将造成企业操纵利润能力的增强,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管制规范的成本也将加大。另外,那些投资性房地产数量较多的企业,为此将增加很多评估费用,从而加大执行阻力。
3.与自用房地产转换中账务处理的技术难度大
自用房地产转换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差额处理问题,按2007年新会计准则要求,当自用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出现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时,差额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当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时,差额部分计入“资本公积”。这与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不对称处理方法如出一辙,仍欠合理。
三、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应用疑难的解决办法
1.规范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标准
以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的属性,首要问题就是公允价值的确定标准要科学。由于得到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难度大,所以只能以最趋近公允价值概念的、可以在市场中观察到的数据来近似地表示该投资性房地产资产的公允价值。另外,在确定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时,还需要比照符合公允价值的交易条件,确定交易是否已经发生。按照交易是否发生区别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符合公允价值交易条件的交易已经发生,这种情况属于确定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计量。此时,公允价值就应该以实际的交易价格计量,而这时的公允价值将在交易完成之后作为历史成本反映在企业的账面上。如果没有证据表明交易是强迫的或是带有清算性质的,那么交易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就是交易中的现金金额。第二,符合公允价值交易条件的交易尚未发生,这种情况下需要重新估计公允价值,需严格按照市价法、折现率调整法或期望现值法确定公允价值。
2.调整投资性房地产相关账务会计处理办法
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量,其差额均计入“当期损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处置投资性房地产时也需对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账务调整。
3.完善会计监控制度
国际经验表明,资产评估是公允价值科学确认的重要途径之一,公允价值的完善离不开资产评估事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市场环境下,资产评估的流程尚不规范,资产评估队伍建设尚有待加强。要想藉此实现公允价值的科学确认,离不开会计监督。首先,应完善会计监控制度,强化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管。一方面,应该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从技术上防范资产评估机构违规操作;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对资产评估机构违规操作的识别能力。另一方面,应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此外,还建议成立资产评估师的监管机构,同时财政上要保证监管资金的充足到位,并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
4.提高相关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较高。在发达国家,由于其市场经济历史较长、现代信息技术发达、会计人员素质较高,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得以迅速发展。相比之下,我国会计职业队伍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优化运用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
若想合理运用公允价值,必须创设活跃的市场环境,不断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争取在市场经济建设和公司治理结构中,以最低的成本支出获得最可靠的公允价值;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背景下,应构建与之相符的市场体制,创设利于全面推广公允价值的环境与条件,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债券市场开拓更多空间,同时引入公平的竞争机制,为运用公允价值创设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实现公允价值运用的规范性、合理性,相关监管部门必须提出公允价值定量与定性的标准;奠定在国际标准基础上,增强会计相关性,以我国实际国情为出发点,适当进行补充解释和附录说明,提高标准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另外,针对公允价值的结果,应详细披露其信息内容,也可增强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由政府牵头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增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协调,提高市场准入审批制度的有效性,严格审查会计市场准入落实情况,更好地满足会计报告中的公允价值披露要求。另外,以实际操作角度为出发点,发挥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相结合的作用,尤其加强对上市公司、资产评估机构等监督管理;同时规范披露内容,一方面做到披露时间的及时性,另一方面选择第三级公允价值披露的确定方法,客观判断由于财务报表指标变化而带来的各种敏感性信息变化。
合理控制公允价值的操作难度
只有增强公允价值运用的公平性、合理性,才能为计量工作奠定基础;从引发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素来看,一般公允价值中的估价偏差在并不活跃的市场中使用;而资产负债表中的金融工具却在报价活跃的市场中活动,主要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标准。那么今后应注重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操作性,结合以往实际运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加强世界各地会计准则制定权威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力争公允价值应用的合理性、规范性。
发挥第三方公允价值评估机构的作用
对于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机构来说,包括各种类型的专家及专业人士,通过应用专业的技术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保障资产估价的精准性,客观地反映市场均衡价格状况。另外,由于资产评估师开展独立性工作,在评估过程中并不是为资产业务当事人服务,可在一定程度增强评估的公允性,同时起到监督作用。总之,只有发挥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作用,开展公允价值评估工作,才能够客观、真实地体现企业价值,反映企业资产状况,保障财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