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

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加快改革转型步伐,加速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是七分公司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在深入学习领会中国中铁和局关于“加快转型科学发展”精神的基础上,七分公司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总结出一条以效能建设为战略、质量和效益相结合、全方位营销为支撑、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狠抓信息化和培训的企业转型发展之路。

一、由单一市场向全方位市场转变,努力实现路内、路外市场的协调发展。

转变工作重点,坚持营销龙头地位。面对2011年以来严峻的市场形势,七分公司快速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营销工作的龙头地位,将路外市场作为营销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全体员工立足本职,人人关心营销、人人支持营销的良好局面,为营销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今年以来,七分公司福建南石、莆永项目在同一业主泉州市交通局相继中标,实现了公司在福建市场滚动发展。两个项目的中标,很大程度上是公司前期在福建泉(州)厦(门)高速公路在建时与业主和地方建立了良好关系的结果,也是公司在福建市场实现以生产促经营,实现良性循环的最好证明。七分公司在山东青龙高速公路项目的中标,是继青岛海湾、青岛地铁之后又一区域营销的成果,再次证明了实力、诚信和业绩是营销的保证。截至2011年6月底,七分公司共承揽工程任务3项,累计价值9.5亿元,营销任务完成量在局各子(分)公司中排名第五。七分公司根据目前的形势,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积极介入水利、环保和机场建设的新市场、新领域,提早把握国家水利建设的4万亿建设期,深入细致捕捉水利领域的招标信息,力争实现新突破。

转变营销策略,加速实现营销生产一体化。按照局推行生产营销一体化管理的要求,七分公司按照领导区域分工,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分管区域内的营销、生产工作,对区域内项目经理部、办事处实行一体化管理,每月召开区域内的营销生产协调会,彻底解决生产营销“两张皮”问题,适应形势变化和市场需求。公司在原有西安、青岛、新疆、兰州经营性办事处的基础上,增设青海、宁夏、广西、广东办事处。同时加强对各办事处的业绩考核。以有力的奖惩机制,调动激发经营性办事处在推动市场营销中的积极性。此外,七分公司将机关经营部扩充为经营开发中心,在选择优秀员工补充到经营部,加强营销力量的同时,在部门内部启用岗位流程化和业务流程化管理,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按照工作业务职责编制业务流程,建立工作例会的长效机制。每月召开一次营销工作专题会,针对当月营销工作的开展情况、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评估,对下月工作再布置、再安排、再要求。投标后,不论是否成功均召开分析会,总结经验,指导、改进后续工作。公司财务部、债权管理部、责任成本中心与经营部联合对接,从财务资金的角度支持和配合营销工作,优先确保投标现款保证金和银行保函资金需求,通过部门的对接,在资金方面加大对营销工作的支持。

重视信用评价工作,加大信用评价奖惩力度。七分公司牢固树立“干好今天的现场,就是明天的市场”的理念,强化干好在建项目推动营销工作的意识,高度重视信用评价工作。公司对《非铁路工程项目质量信用评价管理及奖惩办法》进行了修订,加大了奖励力度。建立了以路外信用评价为主、业主和地方主管部门日常检查为辅的奖惩机制,建立了以在建项目推动滚动发展为目标、以在建项目经理为主责的生产经营一体化奖励机制,建立了收集业主评价反馈制度。公司工程部定期向在建项目业主单位发函,征询对在建项目的正式检查、评价结果和对在建项目经理、书记的评价意见,促进项目的综合进展,推动信用评价工作的稳步提升。七分公司甘青11标经理部(代局指)在2011年上半年兰新铁路甘青公司组织的信用评价中,在全线18个标段中获第三名,为局铁路信用评价做出了积极贡献。公司瓜星经理部在施工环境恶劣、难度大、物资设备、人力资源匮乏的条件下,认真落实各项制度,强化项目管理,在甘肃省公路局召开的局管项目部工作会上被评为“2010年度局管建设项目先进标段”。公司武罐3标、5标、22标三个项目,发挥区域集中、优势互补效应,在抓好施工生产的同时,注重与业主的沟通,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在甘肃路外市场信用评价中获得3个A级资质,有力的促进了甘肃市场的滚动发展。

二、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七分公司面对急剧变化的市场形势,困难和机遇并存,客观冷静分析,果断向质量效益型企业发展转变。

捍卫质量,保卫安全,全面夯实质量基础。自2010年以来,七分公司在巩固安全质量管理制度方面严格做到七个坚持:一是坚持内部“曝光台”制度。公司各项目经理和安全总监或安质部长是执行安全质量内部曝光台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每天到现场检查违规违章、安全质量隐患,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对常见的安全质量通病令行禁止,通过负面曝光,提高质量意识。二是坚持隧道、地铁、既有线作业领导干部跟班作业制度。公司监督辖内各项目部做好施工记录,做到可追溯、可分析,加强现场管控力度。三是坚持重大危险源监控报告制度。公司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识别,责任到人,实施有效监控,配备专人负责监控量测工作,建立监控台帐,做好动态监控。七分公司将青岛地铁项目部施工区域内的地表建筑物保护特别是1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列为重大科研攻关课题,组织召开专家会深入研究,持之以恒跟踪落实保护措施,确保了文物保护的万无一失。同时,公司对高风险项目技术监控、超前地质预报、仰拱衬砌至掌子面距离等关键控制数据,严格执行技术规范“红线”规定,并通过手机信息向公司领导定时通报。四是坚持火工品管理日检查、周通报制度。公司对火工品的采购、运输、入库、点收、保管、发放、监爆、回库等各个环节的记录、台账、安全措施的检查,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五是坚持落实隐蔽工程和搅拌站“旁站”制度。七分公司把“旁站”作为抓安全质量工作的关键环节,杜绝出现安全质量监控空白区和死角,绝不因抢进度而弱化,明确责任人,“旁站”记录翔实,签字及时,对每一个环节,监理、协作队伍负责人和“旁站”记录人全部签字确认,杜绝隐患、规避风险。六是坚持推广“工序工艺安全质量控制卡”制度。公司为每一名管理人员配备控制卡片,操作人员随身携带,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保证所有工序施工质量安全受控。七是坚持优质工程(工序)评选。在2011年领导干部会议期间,公司举办全公司样板工序、工程评选,每类工程(工序)评选出两个优质样板予以奖励,并作为全公司“首件”样板工程,同时作为标准在全公司推广,以推动全公司工程质量上水平、上档次、出精品。

开源节流,挖潜增效,提高公司经济运行现状。七分公司通过各项措施,努力改善公司目前的经济运行状况,在全公司上下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杜绝大手大脚、铺张浪费,齐心协力,抓住“忙”的要点,深化核算管理,加大成本管控力度,开源节流,在现有生产经营规模的条件下确保企业经济效益。公司坚持和深化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对各单位验工收入、责任成本执行情况、项目毛利率、现款上缴完成比例、资金集中度、员工收入等主要指标进行格式化的横向对比,查漏补缺。对存在的问题,公司所属各单位主要领导要向公司解释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对亏损项目进行专项预防和治理,按照“亏损原因不清楚不放过、没有实现减亏目标不放过、亏损责任人没有处理不放过”的“三不放过”原则,采取切实措施控制项目经费支出和责任追究。机关职能部门对其进行专项督察,限定整改期限、落实整改措施,并将整改效果予以通报。2010年以来,七分公司先后出台《商业汇票结算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现款保证金和银行函证管理办法》、《商业保险集中管理办法》等文件,通过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资金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司资金压力。公司采取严肃项目现款上缴纪律;上缴方式由集中缴纳改为分月缴纳,财务部每月下达上交款计划,次月通报完成情况;问责机制等措施,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工作。截至2011年6月底,公司整体资金集中度在85%以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七分公司充分发挥通过商业汇票支付方式缓解公司资金压力的杠杆作用,加大在建项目推广并规范采用商业汇票方式(项目缴纳100%保证金)延期支付款项。截至2011年6月底,公司办理了10251万元银行承兑汇票票据,保证金账户存款8667万元,保证金比例达85%,确保到期兑付。七分公司将应收款和已完工未结算的清欠工作作为提高企业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由债权管理部牵头,项目经理为“双清”工作第一责任人,明确清收时限,强力推行清欠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管理和动态管理。认真评估业主资金状况,敦促业主及时支付各种预付款、完整计取验工计量款、足额计取风险包干费、最大限度地收取工程欠款,在各节点上不留遗憾、环环紧扣,使各种未清欠的应收账款降到最低。公司在2011年上半年重点对现款保证金、银行保函等进行了彻底清理、清欠,取得了较大成效。截至6月底,共收回各类欠款7829.6万元。

三、由劳动密集型向管理密集型转变,全面加强企业管理。

2010年以来,七分公司从施工生产管理、物资管理、协作队伍结算与成本控制等多方面多举措强化管理,总结出了一套较为有效的管理方法,促进了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管理密集型转变。

加强施工生产组织及计划管理。一是实行公司领导区域管理。七分公司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强项目管理力度,协助项目解决施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在建项目施工生产正常化,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可控。二是以节点目标责任书推动施工进度。公司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深入现场,以召开专题推进会形式,制定节点目标责任书,明确时间、责任人,推动了现场施工进度和管理,2011年以来共召开现场专题会议19次,三是抓好新中标项目施工调查。在新中标项目开工前,公司组成施工调查小组深入现场详细调查,编制调查报告,对项目临时工程进行规划,形成施工调查报告,确保经理部进场后能尽快组织施工生产,为项目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是强化调度系统管理职能。公司推行各在建项目日完成产值通报制度,每天由调度以短信形式通报各在建项目日完成产值情况,将短信发送给公司领导、所有在建项目经理。对于重、难点项目的关键工序,项目经理每天必须给公司领导发专题手机信息。这样做一方面让公司能准确了解现场进度,另一方面督促项目经理多深入工地,多关注工地,较好的促进了施工生产。五是公司每周在内部网站对各单位日完成产值进行通报,以此督促各在建项目按日分解任务、按日推进施工进度。六是建立了月度计划未完成项目回公司交班制度。公司要求当月排名最后两名的项目部党政主要领导回公司交班,说明未完成原因,并视情况予以处罚。同时,公司会同生产部门和项目主要成员召开专题办公会,针对落后项目现状,梳理产值计划,明晰节点工期,采取强力推进措施。

强化物资采购计划基础管理。2011年,七分公司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物资计划管理工作的通知》、《物资设备采购管理办法》、《关于公司物资设备采购、租赁合同范本的通知》等文件,对物资计划的编制方法和计算表格进行了统一,对主要常用材料进行了明确界定,对项目物资月度采购(申请)计划进行严格管控,对物资设备采购、租赁合同进行了规范,完善合同评审程序。公司先后在宁武、甘青11标、瓜星、兰新4标、武罐22标、青岛地铁、莆永、宁杭等多个项目中重点对物资计划管理工作进行了指导和督查,通过4个多月的宣贯、强化推进和专项重点检查,公司将项目中资金投入最大的“物资材料”关,牢固的规范管理起来。

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A

1 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背景和现状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动力减弱。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很突出,外部需求持续疲软、内需增长缓慢、物价上涨压力增加等多种不利因素叠加,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很大。企业外部环境更加不稳定,加之内部战略调整、资源整合、整体改制等发展要求的增加,导致企业即面临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更多风险。

2006年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该指引对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对贯彻落实也提出了具体要求。风险控制内容也已经全面纳入《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和相关细则中,成为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将构建国有大型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到可操作的高度,要求中央企业要在促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优化方面发挥表率作用,实现国有资本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跨省市经营,产业分布广的优势,就必须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在政策的指引下及企业整体改制上市满足监管的要求下,公司于2009年开始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客户信用评价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于2008年6月28日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11年1月1日要求境内外上市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要求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并且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1.2国内外现状研究

“风险管理”概念,是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施耐教授于1955年首次提出,此时的风险管理内容主要是信用风险和财务风险。1983年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年会在美国召开,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这是风险管理走向实践化的一个重要文件。1995年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制订的AS/NZS 4360明确定义了风险管理的标准程序,这标志着第一个国家风险管理标准的诞生。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法案(Sarbanes- Oxley法案),要求所有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必须建立和完善内控体系。在其影响下,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类似的方案,加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规范,加大信息披露的要求,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2004年9月,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 Integrated Framework),该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更加关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这一更为宽泛的领域,并随之成为世界各国和众多企业广为接受的标准规范。

从国内来看,中央政府已越来越重视风险控制,将风险管理提高到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2006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中央企业如何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总体原则,并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引导。该《指引》的出台,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为我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外风险,提供了指南。由此可见,我国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方面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已经从初始的意识教育发展阶段上升到具体策划实施的实质性阶段。但是,全面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还属于相对薄弱的环节。许多企业缺乏经验,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手段相对匮乏。因此,广泛开展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借鉴国际上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努力提高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将是我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日益紧迫的重要任务。

2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涵义

2.1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

第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全员参与。全面风险管理不是一项独立的管理活动,必须贯穿于整个经济业务和各项管理流程中。因此,全面风险管理应该是一项全员参与的管理,而不仅仅是运营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监察部门等个别部门的事情。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要参与风险管理,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流程都要有风险意识。

第二,全面风险管理是对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都进行预防和控制的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包括各个种类的风险(市场风险、价格风险、政策风险、投资风险、应收/预付账款风险、“走出去”风险、现金流风险、信用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竞争风险和合同管理风险等)通盘管理。

第三,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的主要是风险组合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实行分散管理的同时将不同层次不同来源的风险汇集为整体风险,从整体的层面来看待风险,并进行风险管理决策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第四,全面风险管理原则是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效果相平衡的原则,针对重大风险所涉及的各管理和业务流程,制定涵盖全流程的控制措施;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把握关键环节作为控制点,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2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管理的区别

(1)两者的范畴不一致。内部控制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主要是通过事后和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而全面风险管理则是全面的、大范围的、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模式,其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事前制订目标时就充分考虑了风险的存在。而且,在两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上,全面风险管理多于内部控制。

(2)两者的活动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具体活动并不都是内部控制要做的。目前所提倡的全面风险管理包含了风险管理目标和战略的设定、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管理人员的聘用、有关的预算和行政管理、以及报告程序等活动。而内部控制所负责的是风险管理过程中间及其以后的重要活动,如对风险的评估和由此实施的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活动和监督评审与缺陷的纠正等工作。两者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内部控制不负责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设立,而只是对目标的制定过程进行评价,特别是对目标和战略计划制定当中的风险进行评估。

(3)两者对风险的对策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因此,该框架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及利用风险信息支持业务前台决策流程等,从而帮助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这些内容都是现行的内部控制框架所不能做到的。

3 中国铁物全面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1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信用风险是交易对手没有能力,或者至少是没有办法执行合约所规定的提供服务或者支付款项的义务 。目前公司业务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对上、中、下游合作方的信用能力的判断及信用风险监控预警的能力尚待提升;部分管理活动缺失,因而相应的部门或岗位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缺乏专职人员采集内外信息并对合作方信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对贸易商和客户缺乏信用管理策略及信用政策,现有政策存在交叉和重复的地方有待统一;贸易商、承运商、仓储商信用管理指标体系及风险的监控预警流程有待完善;对交易对手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相关的财务数据无重点关注,因为缺乏系统支撑,也不能将相关指标用于分析、监控、预测等;现有政策或制度的执行力有待加强。

3.2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决策风险:是否交易,与谁交易,交易额度等决策机制及配套组织结构的设计;操作风险:现有制度和流程的执行力以及现有制度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企业文化风险,公司对中高管理层的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有待加强;公司对企业文化的宣贯有待加强。人力资源风险,公司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劳动合同或与员工签订的保密协议中有待完善保密条款的内容,人力资源计划执行情况的有效评估有待加强,针对关键岗位人员竞业禁止协议的签署有待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尚未上升到全员的层面,也尚未得到有效执行,部门及个人的业绩考核标准不统一。信息化风险,信息系统安全及运行维护相关规定有待完善。公司内部监督、内部审计独立性及监察职能有待加强。组织结构风险,公司的部门职责及岗位职责需要进一步明晰,不相容职责分离制度有待完善。

具体业务流程风险(存货、采购、仓储、销售、运输等),缺少对采购信息的综合分析及汇总,对供应商/客户进行前期调研,《调研报告》及《可行性分析报告》的落实工作有待加强,对客商及仓储商、承运商的信用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系统化和完善,同时加强审批流程的执行力度。没有依据战略规划制定相关市场开发计划,签订的合同不能按照公司制定的审批级次进行审批,对控货的仓储地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对换入质物的价值确定需加强监督力度,对存货入账的准确、及时、完整性有待加强,成本结转及收入入账时间不准确、不及时,财务及业务的轮岗制度有待规范化,尚未建立市场开发计划同业务部门绩效挂钩的制度,公司销售定价机制有待完善,对赊销业务设定抵押资产的价值需加强监督力度,公司相关内部规章制度有待修订和完善。

4全面风险管理的改进方向

4.1信用风险管理的改进方向

第一,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的综合管理框架,逐步完善信用风险管理职能,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层级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权限、利益等。第二,完善合作方信用评价流程及政策,包括制定一套系统化的评价流程、对应的合作方信用评价指标以及预警指标和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及政策;建立大客户管理机制,对大客户实施区别管理的策略;对中小客户,重点放在可能带来风险的损失风险的管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大客户,重点放在可能带来扩张机会的管控,提高整体经营规模。第三,在总体框架的指导下,建立市场风险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的具体办法,明确收集的信用信息的种类、渠道,以及信息在公司内部加工、传递的方式。第四,不断提升全员素质,增强经营部门业务人员以及中级管理层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能力(包括客商信用风险信息的识别判断、信用分级的客观评价、判断以及信息的使用);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及管理岗位,综合信用风险信息,从财务以及运营管理的整体对合作客商进行信用评价,从公司整体层面全盘衡量并开展信用风险评估工作。第五,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指标后,设置配套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考核,将信用风险管理做实。第六,在具备条件的基础上,完善公司的ERP系统,审阅评估关键控制点在系统中落实,强化管理信息系统对信用风险管理的支撑功能。

4.2操作风险管理改进的方向

完善所有组织管理的相关制度、搭建统一的业务流程,包括具体流程步骤和输出文档。公司应在董事会层面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自上而下的在管理层完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体系,确保工作职能有序衔接和具体工作的承接与落实。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履行全面风险管理职责,增加专业人员的配备。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及各业务部门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应接受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从集团管控的角度看,加强对下级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以及调整的管控力度,对下级企业调整组织结构要建立严格的审批流程。明晰人力资源管控要点,如对组织结构的总数、用工总量、薪酬总额“事前”“事中”管控。前端的业务开发,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与可行性分析,确定潜在客户。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对不同部门的岗位职责进行规范。对于业务实质符合质押规定的,严格按照赊销的流程进行处理,同时对质押进行备查账管理。财务应严格按照准则的要求,根据业务发生的实质进行开票的处理、销售收入的确认以及销售成本的结转,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在库存管理上,增加必要的发现型控制,增设理货专员,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对某些单据进行统一的核对和管理,规范具体的信息及数据核算,同时强化财务对各环节的监督控制,保证财务业务的信息一致。公司销售专员负责定期收集、销售所在区域同类产品价格信息及市场状况,编制销售价格审批表,申请销售价格政策,相关职能领导负责审批定价政策。根据公司相关的业务板块内控(包括国际板块、铁路板块、钢铁板块、矿产能源板块、物流板块等)及职能板块内控(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资金管理、运营管理、投资管理、法律事务管理、企业文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完善公司现有的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保险营销员 个人信用 评级模式 监管

保险营销员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在促进保险迅猛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险市场失信行为不断涌现,给保险业长远发展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建设迫在眉睫。2014年8月1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跟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相区别,简称“新国十条”),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保险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保险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用记录覆盖面,构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引导保险机构采取差别化保险费率等手段,对守信者予以激励,对失信者进行约束。完善保险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制度、保险机构信用评价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

一、当前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发展现状

(一)保险公司个人信用评级模式

该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人寿营销员信用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有五大类67项指标,主要包括:一是营销员的业务质量和服务质量,二是营销员的个人基本信息,三是营销员的合规情况,四是营销员的业绩情况,五是其他情况。该体系采用五级评分制,将营销员信用等级与客户服务、业务处理及营销员管理等挂钩。以中国人寿营销员信用评估指标体系为代表的保险公司寿险营销员诚信评级机制有其科学性,但在推动营销员诚信行为,还不够全面和系统,主要体现在:一是绩效指标权重过大,二是随着层级往下延伸评价体系执行力、影响力逐渐递减。

(二)保险监管机构个人信用评级模式

该种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是烟台保监分局保险营销员评价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数据录入”、“评价打分”和“记录查询”三大模块。“数据录入”模块主要是采集营销员基本资料、从业经历、投诉记录和业务品质等信息。“评价打分”模块是该系统的核心。根据数据库中营销员的可评分记录,设置统一的评分标准,由系统自动进行打分和汇总,然后根据得分自动对营销员进行评级。对营销员的评级共分为7等,分别为“新入职”、“未达星级”、“一星级”直至“五星级”。评级内容包括13个月继续率、承保率、退保率、回访成功率、保单件数、服务年限、投诉情况等7项指标并设置了不同的权重。“记录查询”模块提供信用评价查询功能。

(三)行业自律组织个人信用评级模式

该种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是浙江省保险行业协会创立的寿险营销员分级管理体系。该体系采用审查评定制,设置三方面十大条件。其中,基本素质方面,设定从业年限、学历水平、后续教育要求;专业能力方面,设定新单首年佣金、新单件数、服务客户数量、续保率要求;诚信规范方面,设定无有效投诉、无回执超期、无违法违规要求。体系将寿险营销员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并在福利保障、产品销售、继续教育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管理。

二、当前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制度建设进展缓慢,究其原因,既有建立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制度的宏观环境欠佳的外部因素,也有信用评级机构及评级机制自身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

1.法律基础明显滞后。迄今为止,我国尚无个人信用方面的法律规范。目前《保险法》未对保险信用评级做任何规定。即使其他金融行业(比如证券业)有一些信用评级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但存在整体性差,针对性不强,缺少可操作性等问题,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合规经营、不正当竞争等方面的管理政策法规仍是空白。法制建设的滞后造成:一是社会整体信用观念不强;二是失信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惩治,失信的成本远低于失信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保险失信行为的发生。

2.缺乏统一权威信用评级机构和个人信用评级体系。一是评级时间不长。发达国家保险人信用风险管理是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学的外部评级方法基础之上的。而在我国,大多数保险机构对营销员的内部信用品质评级体系建设起步只有两三年,覆盖全部评级作业的评级系统刚刚或者尚未成形。二是评级质量不高。保险业现有信用评级机构评级对象为保险公司,没有将保险营销员个人纳入评级范围。同时,与国际评级业相比,目前,我国保险业评级机构良莠不齐,其评级质量突出表现为评级结果影响力小、缺乏公信力、随意性强、可比性差。三是评级标准不统一。保险业对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所采取的评估方法、评估标准很不统一,难以形成整个业内对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的完整判断。

3.尚未设计出科学的权威性评级指标体系。一方面,科学的评级方法和完善的评级指标体系是保证评级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基础,但受各种因素限制,对评级方法和评级指标体系是否需要统一等问题,在理论界和实践中都还存在不同意见。另一方面,我国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评级行业与国外同行百年历史相比还是一个新生儿,面对我国加入WTO的挑战,我们需要借鉴国外评级机构的先进经验,积极深入地研究评级技术,创造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体系。

4.信用评级人才较为缺乏。保险信用评级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和道德素质。职业素质要求评级人员掌握管理、会计、财务、审计、金融等知识,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专业分析能力。道德素质要求评级人员具备诚实守信的基本素质,具有公正、独立的立场和为客户保守秘密的品质。人才缺乏是影响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发展的首要瓶颈因素。

5.缺乏客观、可信的评级资料。一是信息种类少。保险营销员现有公开信息主要集中在资格证、执业信息等极少数种类上,缺乏教育背景、从业经历、社会荣誉等信息。二是内容简单,信息量偏少。三是披露的失信惩戒信息有限。部分省市虽然建立了营销员黑名单制度,但是因为保险公司不愿意上报负面信息等原因,导致真正纳入黑名单制度管理的营销员不多,制度效果尚未显现。

三、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制度总体框架

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制度,它可以增加交易的透明度,辅助政府的监管职能。做好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工作需要保险监管机构、行业自律组织、保险公司发挥各自作用,形成合力。

1.保险监管机构――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制度的倡导者。主要负责拟定、完善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相关规章制度、指导行业自律组织对评级结果进行监督和反馈等。

2.行业自律组织――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制度的执行者。作为建立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体系的主体,主要负责制定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标准、等级,组织开展具体评价工作,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不断完善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工作。

3.保险公司――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制度的重要参与者。积极上传真实、准确、完整的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加大对营销员信用管理,主动配合做好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工作。

建立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制度,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二是动态情况与静态数据相结合并保持稳定性;三是主观观念与客观数据相结合。

因此,结合保险营销员已有诚信评价工作实际,我们建议:我国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制度可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统一标准设立,选择业务发展、服务质量、合规展业、社会评价等指标组成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体系总体框架,并在保监会相关营销员信息系统基础上加以优化后设立应用平台,各保险公司拥有相应账户权限,维护上传营销员个人保险信用信息,由各地保险中介协会或行业协会进行审核、管理,同时地方保监局负责监督执行。

四、完善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制度的对策建议

1.尽快完善保险业个人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如果法律上没有依据,信用评级发展道路必然面临重重险阻。应尽快制定和完善与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体系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及措施,为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提供法律依据,夯实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制度基础。

2.加强评级方法的研究,设计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一是借鉴国际经验,选取营销员销售质量(如退保率、新单回访等)与服务质量(如回执核销、失效率等)等关键指标,进行量化评估,建立统一、规范、标准的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评级体系和科学的个人信用评级体系。二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改进评估方法,提高信用评级结果的准确性。

3.完善保险业征信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一是建设完备的保险营销员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数据库一般应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教育信息、社会信息、信用信息、从业信息,并定期更新,动态管理。推动并指导行业自律组织对保险营销员的执业信息进行分析归类。适当扩大保险营销员优良记录的范围。二是完善营销员信用信息披露机制。

4.加强保险业信用评级人才建设。一是从长远利益角度出发,注重吸引行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二是完善和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引进急需的专业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夯实信用评级人才队伍。三是建立信用分析和评级管理人才资质认证、注册和责任追究机制。通过信用评级自律组织对信用评级执业人员进行专业等级认证管理,流动性注册管理,对评级项目的责任风险进行追究管理。

参考文献

[1]荣长玲.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现状及规范[J].现代企业,2007,(10).

[2]方和忠.对我国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发展的思考[J].大陆桥视野,2013,(12).

[3]辛洁.关于构建我国保险信用评级制度的思考[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9).

[4]李良.信用评级制度与我国保险信用建设[J].征信,2009,(1).

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一、我们国家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的发展现状

我们国家的建筑企业工程拖欠款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90年代以后就愈演愈烈。 根据相关部门调查、统计到2005年底,全国建设项目累计拖欠款为36000000000元,是90年代的十倍之多 。这不仅恶化企业交易信用环境还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极大的困扰施工企业的正常工作,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给社会造成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近年来,虽然我国采取各种相关措施,解决建筑企业部分拖欠工程款问题,但建设领域工程款拖欠数额过大,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规模急剧膨胀,增幅过快,导致建筑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持续居高,既严重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周转,增大企业的经营风险,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也因巨额贷款而无力偿还导致破产、倒闭。

二、 我国建筑企业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探究

对于一个建筑企业来说,拥有适量的应收账款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如果增幅过大、数量过多,就会严重影响建筑企业的正常运行,影响材料地供应,影响劳务分包,从而危及到企业的生存,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针对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的一些问题,我们先分析它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风险意识淡薄,社会保障机制欠缺

一些建筑企业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一味地强调让企业承揽较多的项目,而忽略了企业风险,在投标前,没有对业主单位进行充分地调查,没有对应收账款的风险进行评估,直接就进行垫资,而业主的资金却没能及时到位。再者,我们国家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大多数是依靠企业自身能力进行收取,而只有很少部分能借助外力使账款得到回收,再说了,为企业提供应收账款回收的社会保障机制尚且缺乏,又没能够建立合理、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且建筑市场的维护和监督缺乏效用,同时,建筑企业管理者对建筑风险意识淡薄,对建筑应收账款没有做好充分的事前、事中、事后的防范措施,所以说,建筑企业应收账款能否有效、完整、安全的回收就难以得到保证了。

(二) 企业市场竞争相当的激烈,回收意识不高

我国建筑类企业市场竞争相当的激烈,绝大部分建筑企业因利益的驱使,纷纷投资在建筑行业,致使施工企业数量增加很快,由此出现了建筑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导致“供过于求”的状态。我国建筑企业在承接工程的过程中,更是想迅速地抢占建筑市场,相竞压低标价,以此来取得优势,所以呢 建筑强企业在完全没有考虑到经济实力的前提下过多的为使用劳务方和发包方垫付巨额资金,导致工程拖欠款的日益增多,却没有办法进行回收。资金是企业的血液,缺少资金便难于生存和发展。而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被建设单位占用,不能及时收回,致使施工企业缺少必要的资金去周转,不但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能力,还会因施工队伍撤离施工现场以及建设单位合并、分立或法定代表人变更等原因,使企业的应收账款不能收回,给企业造成大量经济损失。

(三)建筑企业法制观念较弱,合同签订和管理存在问题

为了承揽工程,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事先未对业主单位资信程度作深入调查,对应收账款的风险未进行正确评估的情况下,不惜垫资施工。与此同时,施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在签订合同时,只为签成不为利益保障。

(四)企业轻视应收账款各个环节的管理,考核制度有待完善

很多建筑企业的人员因为比较为看重自身绩效而容易轻视对应收账款环节的细致管理,对往来账款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范围和标准,再加上企业只是根据工程数量来考核工作人员的成果对工程拖欠款的回收状况缺乏相对的考虑,对考核制度的制定也有待完善,这就造成了建筑类企业制造出大量工程的假象,迫使建筑业企业经济效益受到了损失。

三、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应收账款改进的相关对策

根据我国建筑企业应收账款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找出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法和改进对策,最终使应收账款能够达到适度的、合理的、实现正常化并推动其国际化进程。

(一) 加强信用评价管理,提高建筑企业风险管理形象声誉

建筑施工企业在承揽工程的时候,应该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论证工作和风险评论,而且应该对建设施工单位的信用度进行评估,了解这些客户的财务经营状况、性质和资金来源、资金的信用等等情况。尤其是要对以前有过需要垫付资金施工的项目客户,要进行更深的层次、全方面的细致分析,而且对于它具体的垫资期限、担保、金额等做到深入的了解,尽可能的降低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的收账风险。

(二) 通过对客户的深入了解,树立对应收账款回收意识

建筑企业的应收账款是企业的流动资产,金额的多与少和它的变现速度直接会影响到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能力,一旦了出现问题就会使企业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树立好对应收账款的回收意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建筑企业在业务中就该建立起客户的销货回款记录档案,而且把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准确、及时得、完整地记录下来,定好时期与客户进行细致地对账,目的是确保两方数据能够相符,有效地保护好企业自身利益;企业还可以根据客户的相关特点,事前做好部分客户的账龄分析,根据工程款的拖欠时间做出账龄分析,尤其是对逾期未归还的账款进行跟踪,直到客户还清拖欠款。

(三)应严格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强化合同双方的维权观念

建筑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与其客户签订合同之前,需要得到法定代表人及上级主管部门共同的审批,当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再和其客户按照新《合同法》的规定签订相应的合同,严格合同的签订程序也很重要,合同上的要素必须齐全而且要符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尤其是对付款的形式和付款的金额及付款的账期要的明确的标注,并且将具体的违约责任清楚、准确的记载在合同内。相关工作人员需将签订好的合同多影印数份,经过有关的部门和人员与原件核对无误后分别交给相关的财务部门和信用管理部门去保管,这样才有利于督促合同的履行和对合同的执行力度起着检查和跟踪警示作用,来提高合同双方的维权观念。

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一是全力推进城建重点工程。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提升我市城市现代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抓好8大类255项城建重点工程的实施,完成投资576.7亿元。突出加快铜山、贾汪融入主城区步伐,推动城市组团发展,彰显生态文明,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建设好城市生态环、生态圈、生态片区和生态廊道。加快公园绿地建设,重点抓好云龙湖5A级景区创建、泉山森林公园敞园、云龙山敞园二期、汉文化景区敞园等生态文明工程,让居民步行10分钟左右即可进入公园绿地健身休闲。强力推进潘安湖和云龙湖“两湖”集中开发,故黄河二次开发,全面优化市区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城市品质,努力提高城乡生产、生活、生态水平。

二是大力实施新型城镇体系建设。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要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互补、集约发展。实施“1+3个100万”工程,促进各县(市)每年出让1000亩建设用地,每年征收100万M2土地、建设100万M2安置房、销售100万M2商品房,加快建成宜居宜业的中等城市。开展中心镇创建,完善乡镇分类考核机制,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农业强镇、商贸旅游名镇。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三是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完成黄河故道沿线、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城镇主要出入口2100余个村庄的整治,打造60个市级重点村庄,创建25个省级“三星级康居乡村”,高标准完成吕梁风景区范围内的村庄整治。准确把握整治重点和分类整治要求,确保整治村庄环境普遍改善,规划布点村庄公共服务水平同步提升。抓好长效管理,严格落实长效管理机制,认真开展“回头看”工作,积极巩固整治成果。将国家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与村庄环境整治有机结合,探索改善困难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与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相结合的路径。

四是着力推进各项代建工程。按照年度计划和各项目节点要求,围绕老项目的收尾及新项目开工,重点抓好列入“三重一大”的15项代建工程,完善前期手续及方案报批,工程招标及开工等工作,做到责任到人、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方法创新、确保工期。落实项目岗位责任,加大推行力度,更好地完成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和建设要求。各项代建工程要坚持以“保安全、保质量、保工期、保廉洁”为指导思想,以“安全零事故,争创优质奖”为目标,规范管理,科学组织施工,确保全面完成任务。

二、坚持以人为本,零距离解决民生问题

一是积极稳妥推进房屋征收。围绕实施320万M2棚户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任务,又好又快推进房屋征收工作。主动深入一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认真开展风险评估,扎实做好房屋征收信息公开工作,加强拆除单位管理,强化工地扬尘控制,确保各项拆迁工作有序推进、按期完成。积极查处房屋征收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被征收群众合法权益,积极妥善化解纠纷矛盾。进一步完善房屋征收工作人员培训和信用档案制度。

二是突出抓好安置房建设。新开工棚改安置房总量不低于1万套,竣工量要超过1.2万套。加强质量、安全、施工环境等方面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尝试组建棚改工程质量义务监督员队伍,实行全天候监督,为打造优质精品工程奠定坚实基础。把安置房配套设施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做到配套设施建设与安置房工程本身同步规划、同期建设、同时交付使用,确保已竣工安置房能及时及早投入使用。

三是大力提高工程质量。落实建设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和省《质量监督实施细则》,加快推进监验分离。深入开展分户验收,确保住户通知率100%,积极推广聘请业主代表参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切实提高住宅工程特别是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实行优质工程全过程创建,强化目标过程管理。加大质量通病治理力度,确保主要使用功能和环境质量,减少住宅工程投诉率。加强进场建筑材料及工程实体质量监管,重点整治伪劣建筑材料,杜绝不合格原材料入场。加强对监理企业的动态监管和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监理企业依法、诚信、规范经营,规范现场监理秩序,提高工程监理质量。加强对检测机构和预拌混凝土及管桩企业的监管,通过信用等级考核,增强行业自我约束能力。加快工程造价计价标准修编,加强造价咨询市场监管,不断提高造价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是稳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危房改造工作,根据房屋现状采取重建和修缮加固的方式,力争帮助9000户以上的农村困难群众解决基本住房安全问题。要抓好统筹协调,优先安排纳入村庄环境整治名录内的村庄农户危房改造,将危房改造与村庄环境整治等建设有机衔接,提高政策效应和资金使用效益。

五是妥善解决突出问题。认真落实局维稳工作实施意见,将稳定风险排查作为一项基础工作长期抓好抓实,通过“开门接访”、“带案下访”,着力解决事关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和专务员制度,及时妥善地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切实做到矛盾不积累、不上交、不激化、不推向社会。局领导每月接访、下访分别不少于1次,特殊情况每年不得少于20次。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做到指挥统一、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加强队伍建设,把责任心强的优秀人才充实到专务员的岗位,切实提高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六是切实做好清欠维权工作。落实清欠工作长效机制,认真排查拖欠隐患,变被动清欠为主动防欠,竭力遏制恶性拖欠事件发生,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做好投诉接访、处理,完善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严格控制到市集访,避免农民工进京赴省集访,确保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发放工作的稳定。

七是持续推进零障碍工程。消除临时观念,认真总结经验做法,创新方式,加大力度,确保长效、持久、深入推进。在服务窗口开展“服务零门槛,质量零差错,群众零操心,行为零投诉,结果零争议”竞赛活动,积极创建“零障碍”工程“金牌服务岗”,构建方便群众办事的“零障碍”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优化审批流程,集中办事项目,完善监督评议、动态管理、责任追究措施,通过刚性制度和严格问责有效约束和推动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创新创优。

八是创新管理提高综治水平。深入推进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健全紧急事项报告程序,完善应急处置预案,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突发事件。加大对“平安工地”、“平安拆迁”、“平安机关”工作的指导力度,抓出亮点,抓出成效,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创建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

三、坚持多措并举,全面提高行业监管水平

一是加快推动建筑业发展转型升级。全市建筑业发展要尽快由量的扩张转移到做优做强上来,做好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引导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构建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比例合理的建筑业结构体系。积极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经营特色明显的专业企业以及县乡建筑业发展。加强二级以上大企业、特别是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育,为建筑企业升级、做大、做强、做优搞好服务,进一步提我市建筑业总量和总体实力。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建筑业发展的意见,抓好各项奖励措施的兑现。加强与苏南、苏中地区优势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企业大中型工程施工能力,提高优势企业在省外市场的知名度。2013年,建筑业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实现总产值增长18%以上,增长速度要超过全省平均速度2个百分点以上。通过建筑业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建筑业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贡献率,农民从建筑业获得的收入比重保持在25%以上。

二是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各项政策,努力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和调控,突出抓好企业管理、项目监管、市场监管,大力推进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建设。新开工保障房必须建成成品房,并按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规范开发企业经营行为,严格资质和信用评价管理,健全联动机制,引导开发企业诚信经营。积极做好8个示范项目的后期完善工作,努力实现创建“优秀住宅示范工程”零的突破。

三是全面加强建筑市场监督管理。完善“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联动管理机制,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实现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管理全面覆盖。建立和完善《市建筑市场检查实施细则》、《市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进一步加强现场检查,加大对建设单位、承包人和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将市场行为与市场准入、企业晋级、评先评优和招投标挂钩,严惩市场违规行为。进一步加强外地进徐企业的管理,制定《市外地进徐施工企业管理办法》。网上核验企业、建筑师、项目管理人员业绩,凡未入“建筑市场企业信用库”的信息,在招投标时一律不予采信。

四是大力提高招投标监管水平。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严厉打击规避招标、串通投标、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认真开展电子化招投标工作,不断完善系统功能,提高监管和服务效率。做好“在徐投标企业信息库”的动态维护,营造公开、透明、诚信的交易环境。加强现场督导,努力提高县(市)、区交易中心的建设水平,不断满足招标投标各方主体对交易中心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的新要求。加强招标机构资格管理,依法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的动态监管,严肃查处挂靠出让资格、泄密、弄虚作假、串通投标等违法行为。

五是深入推进建筑节能科研设计和抗震设防管理。严格落实建筑节能六项监管措施,加强薄弱地区监控,建筑节能工作要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绿色建筑和节能示范项目、可再生能源应用、节能公示、节能意识和教育培训、建筑能效测评、专项监督和验收、分项分类计量装置、“两书一合同”建筑节能相关内容的落实。推进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工作。推动各县(市)、区争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区,切实提高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和新建保障房全面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加强建设科技工作,做好各类科技项目管理。加强勘察设计市场和施工图审查监管,定期开展集中检查行动。抓好抗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把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质量关。

六是强化施工安全监管。完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一步理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强监督执法队伍建设,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建设,强化责任追究,进一步加大工程安全监管力度,督促建设、施工、监理等各方主体安全责任的落实。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安全生产动态监管。深化安全专项整治,督查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核和实施,积极防范和遏制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强化重点环节监管,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构建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监控预警体系。全面推动绿色施工管理和建筑工地生产标准化建设,责成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扬尘污染防治责任书》,有效防治工地扬尘,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七是规范燃气供热市场秩序。加强燃气项目建设管理,坚决打击未批先建,未验先营等违法行为。严格规范机动车加气站建设,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布局和批办机动车加气站的立项、建设。强化燃气行业安全和服务标准落实,积极指导、监督燃气企业提高安全、服务和内控水平。依托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加强燃气、供热管网安全管理,实现即时互动,督促企业及时抢修抢险,杜绝燃气供热安全事故发生。

四、践行十精神,着力推进党风廉政、行业作风和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深入学习党的十精神。抓好十精神的宣教工作,认真学习十工作报告原文和新,深刻领会十的精神实质,做到准确、全面、形成声势,突出主题,导向正确,基调鲜明。不拘一格创新学习方式,推动学习活动扎实开展,努力提升学习效果。把贯彻十精神与城乡建设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紧抓有限时间,想办法、议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不断提升城乡建设工作科学化水平。加强学习型机关创建,党组中心组年度理论学习12次以上,人均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或调研文章两篇以上,努力提高学习实效。

二是坚持不懈改进工作作风。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要求,坚持简化接待,深入基层察实情、解难题,推进“三解三促”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杜绝走过场和形式主义。切实改进文风会风,提倡少开会、开短会,少发文、发短文,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减少纸质文件,提高办文、办会、办事效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优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督查督办,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使“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敢担当”成为全局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鲜明特质。

三是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严格依法行政,重点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切实执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积极预防化解行政争议,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依法扩大政务公开,做好政府信息工作,推进领导干部“晒权力”活动,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严格落实规范性文件和行政处罚案件审查制度,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及时校勘、完善行政权力库,做好动态维护,保持权力库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密切吻合。依法办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配合做好市政府114号令后评估报告审核工作。积极推行阳光政务,做到各类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审批操作规范,确保办件质量优良率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