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态修复的要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概况
煤炭资源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同时煤炭持续开采引起部分地表下沉塌陷,大量受损的土地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加剧了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大量受损的土地限制了城市生态、休闲绿地的发展容量,制约了城市的有序发展。因此,煤矿塌陷区的生态环境整治和景观重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采煤塌陷区景观较为单一、各种植物的空间层次感差、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植被的生长较为缓慢。因此,需要加强对生态修复理念的深入理解,结合采煤塌陷区的实际概况,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其绿色景观的良好性,优化各种资源配置的同时充分地发挥生态修复的实际作用,推动能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采煤塌陷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分析
采煤塌陷区是人为干扰影响下的特殊的景观类型,其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其生态环境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受到严重破坏:由于采矿因素的不同,不同塌陷区的沉陷深度、积水情况、稳定性也各有不同。因此,塌陷区地形比较复杂,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沉陷不仅破坏了地表形态,同时也使土壤结构受到严重破坏,使许多土地严重返碱、受渍,无法耕种。(2)水体受到破坏:由于采煤破坏了地下岩层,导致地下水断流,使原本地下水质良好的富水区逐渐变为缺水区。同时,地表塌陷区积水由于受矿井水排放、矸石淋溶等污染,水质较差,塌陷区积水和地表水系交融汇通,从而使整个塌陷区水系受到严重污染。当雨季来临时,往往会在这些区域形成较大的积水带。同时,受到潜层地下水的渗透影响,也会造成采煤塌陷区积水现象的出现;(3)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采煤采出的矸石大量堆积,严重破坏了矿区景观,侵占大量土地。同时,煤矸石中有毒的化学物质由于氧化、溶解,经雨水冲刷对矿区大气、水资源及土壤污染严重,土壤结构稳定性下降,既有的绿色景观受到了较大的破坏,各种植被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缺乏。
3 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采煤塌陷区绿色重建
3.1 塌陷区内土壤修复策略
采煤塌陷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土地资源的锐减,并且地表土层已经发生破坏,存在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有毒害物质,严重制约区域内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结合生态修复理念实现采煤塌陷区绿色景观重建时,应注重塌陷区土壤特性的有效检测,了解土壤惹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及生物特性,制定出可靠的塌陷区土壤修复策略。针对塌陷区内的土壤修复,可以从两方面出发考虑:
(1)人工修复。根据塌陷程度和修复条件的不同,人为干预改善土壤、地形,为绿色景观重建创造有利的环境。如运用“土壤清洗法”刷洗土壤从而去除和剥离土壤中未被污染的部分,将被污染的土壤集中进一步治理,大大提高了修复的效率。对于塌陷区土壤厚度下降较为明显的区域,需要进行必要地充填,并通过适当的加水操作,确保土壤的含水量能够达到绿色景观再生的要求.
(2)自然修复。选择合适的植物,通过植物修复的方法,改善土壤条件。植物修复是直接利用活体植物中的生长机制来去除、降解或遏制污染物质。在对塌陷区土壤化学特性分析的过程中,应注重全氮、全磷等指标的分析,对于严重缺乏营养元素的区域,需要种植耐性较强的植物如洋槐、泡桐、夹竹桃、臭椿等。在一些煤矸石填充区域中可以栽种一些耐贫瘠、速生的牧草如苏丹草、苦买菜、黑麦草等来改良土壤,进而采用豆科植物、蔬菜与杂粮轮作的方式,种地、养地相结合来实现土壤的自然修复。
一般来说,自然修复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而人工修复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应因地制宜,采取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合理的植被恢复模式,保持塌陷区土壤营养的均衡性,提高采煤塌陷区土壤修复的成效。
3.2 植物景观的有效设计
在生态修复理念的指导下,对采煤塌陷区绿色景观进行有效设计,使得被破坏的绿色景观逐渐地恢复,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区域内的绿化覆盖率,为野生动物提供栖居地,进而带动生物群落的复生,使塌陷区的绿色景观重复形成良性循环。
具体的设计要点包括:(1)充分考虑采煤塌陷区的各种地理条件及气候因素,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栽植。如在塌陷区内水域附近,选择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在污染严重,土壤条件较差的场地上择选择耐性较强的植物。(2)针对不同绿色植物种植设计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变形设计方式的合理运用,确保这些植物长成后的整体美观效果;(3)对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建立科学的植物群落。
3.3 针对塌陷水域的修复策略
采煤塌陷区往往伴随着大面积的水域,在景观重建的过程中,应根据水域面积和水体深度选择适宜的景观重建模式,如设置旅游休闲中心、农业示范区基地、水上乐园等功能区。
(1)注重场地的雨洪管理。采煤塌陷区内的雨洪管理最关键的因素是雨洪的治理和储存,特别是污染严重的区域内,要防止其与被污染的土壤发生接触,造成污染的进一步扩大。这就要求在采煤塌陷区景观重建之初就要对场地进行雨洪收集、处理设计,使其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释放,如屋顶花园、雨水花园、立体绿化的设计。
(2)生态修复技术的合理运用。在采煤塌陷区景观重建的过程中,合理运用生态修复技术可以修整恢复水体原有的生物多样性、连续性,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同时起到保护塌陷区内水环境的目的,使水生态系统转入良性循环。如采用人工增氧,设置人工浮床、生物修复等方法,实现水体修复。
(3)注重多层次湿地体系的构建。在对水域面积较大的塌陷区域景观进行重建时,需要在道路绿化、植被栽种及其它生态修复措施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多层次湿地体系的有效构建,逐渐形成功能强大的湿地区,实现对采煤塌陷区生态系统的有效调节。
4 结束语
[关键词]煤矸石堆放区 垃圾堆放区 塌陷区 适生植物 生态修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TU52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400-01
一、 概况和前景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7%。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煤炭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煤炭资源的开发往往伴随着生态破坏,不可避免造成地表沉陷、植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和空气、水质污染,随着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安徽淮南市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园林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淮南市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淮南大通矿是淮南最早开采的矿区之一,资源枯竭,百废待兴。对废弃矿区进行修复无疑对环境和民生有着双重意义。
大通矿区一期生态修复面积40000平方米,经过2007年、2008年两年的改造,引导并加速了该区域的自然演化过程。客观的说,虽然没有能力完全恢复成原生态系统,但垫定了一定的基础,苗木经过适应性生长改变了煤矸石堆放区、垃圾堆放区及采空塌陷区原面貌,其焕然一新的面貌已成为公共休憩的良好空间。
通过对修复区修复状况的调研,并整理归纳,总结其优点,分析其问题。进一步掌握各树种在生态修复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根据不同类地对树种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树种,为实现更好的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二、 从大通生态修复栽植案例看其先进性水平的体现
1、 煤矸石堆放区植物表现情况及修复技术
调研表明大通修复区在原煤矸石地质条件下,成活率在85%以上的苗木有:桂花、栀子花、石楠、银芽柳、紫穗槐、池杉;成活率在85%-60%的苗木有:香樟、重阳木、广玉兰、红枫、高杆女贞、栾树;成活率在60%-30%的苗木有:丁香、合欢、酸枣、枫杨;成活率在30%以下的苗木有:刺槐、马褂木、红花继木。由此可见,成活率在85%以上的苗木可以在今后的生态修复中继续推广应用;成活率在30%以下的应慎重运用。
一期煤矸石地生态修复是采取覆土和加强水肥管理的技术。平均覆土30公分,共计10000平方米。根据后期植物的表现情况可见:煤矸石地虽然条件差,只要运用合理的覆土厚度,为树木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并加强影响树木成活的关键因素“水”的管理后,在煤矸石地造林绿化是能够成功的。
2、 垃圾堆放区植物表现情况及修复技术
垃圾堆放区成活率在85%以上的苗木有:紫穗槐、高杆女贞、法青、海桐球、蚊母、金银花、锦带花、木芙蓉、大叶黄杨球、石楠球;成活率在85%-60%的苗木有:酸枣、夹竹桃、枫杨、刺槐;成活率在60%-30%的苗木有:阔叶十大功劳、椿树;成活率在30%以下的苗木有:广玉兰、合欢、栾树。由此可见,在今后的生态修复中应选择成活率在85%以上的乔灌木,成活率在30%以下的植物品种应慎重选择。
建筑垃圾和化工废料堆放区质地普遍比较坚硬,主要为强碱性污染(PH值大都在10.3-10.6之间),并且建筑垃圾区的Cr超标,无法直接恢复植被,有些较耐瘠薄的植物也因养分缺乏、扎根难而生长缓慢、不良。因此需要对其碱性和Cr污染采取治理措施。
该区域采用了下铺生态垫及土壤酸碱综合处理相结合的修复技术,具体工艺:(1)用推土机进行表面平整;(2)夯实后,铺设生态垫;(3)取2份土与1份煤矸石搅拌均匀,在生态垫上覆盖60公分厚。根据后期植物表现情况可见:此方法基本解决了土壤强碱性现象,较好的保证了植物的成活率。
3、 塌陷区植物表现情况及修复技术
生态区内分部着很多由于长期采煤造成的塌陷地,和烧砖取土形成的取土坑,根据不同的类地条件,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修复技术。
该区域的修复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主要以恢复为人工湖面,减小坡度角度,增加护坡植物为主,由于东高西低的地势原因,通过水位控制,利用高水位侧流的方式,使水面水域贯通,形成水系。增加的护坡植被为淮南适生能力较强的树种,大多表现良好。
三、生态修复的技术难点和路径
修复区各方面的总体情况都表明,要想对本地区进行生态修复,使其成为一个较为理想健康的生态系统,任务十分艰巨,首要解决也是必须解决的困难,就是要改变现状土壤和水体条件,这就要求掐断所有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在进行人为治理已被污染的土地和水体,最后进行植被的恢复。
矸石和垃圾堆是修复区中受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一般位于修复区的中部和北部,此类型区域土壤PH值酸碱差异较明显,土壤的营养成分含量非常低,且由于煤矸石的理化性质造成的水分含量低且保水能力很差,此类区域采用分层剥离覆土、直接覆土和客土回填等工艺,并选取适宜的先锋植物品种进行土壤肥力和土壤水分墒情的提高,逐步进行生态修复。
四、 从大通生态修复栽植案例看推广应用价值
1、针对矸石堆放区和垃圾堆放区的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污染土地生态修复,主要针对矸石堆放区和垃圾堆放区,主要采取下铺生态垫和土壤酸碱综合处理相结合的修复技术以及种植岛植物栽培方式进行修复,由以上栽植案列可见,植物成活率较高,成效较好。
2、针对塌陷区的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现状的塌陷区边坡需进行整形,减缓坡度,可在坡面处塑造多级阶地,在其上覆以生态垫,以扦插为主栽植灌木作为护坡、持水之用。在塌陷区周围边坡栽植的乔木,既增加了景观效果,又加大了护坡力度。从以上栽植案例可见针对塌陷区的生态修复技术改善了水资源,健全了原水生态系统。
综上所述,煤矿废气矿的生态修复技术应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污染程度以及规划方向,采取在技术上可行,社会效应良好的前提下,不断推广应用,从而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河流整治;生态水工学;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除人类的食物、生活品取之自然外,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自然环境。近些年来人类对生态环境与生物的多样性的关注越来越多,在利用和改造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对其破坏和污染所产生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面反馈效应越来越严重,对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刻不容缓,现已成为各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也就是生态水工学,研究的是在满足人类社会不断的需求同时,还兼顾着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保持持续需求的原理和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科。
2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
所谓的生态修复就是停止人为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减轻其负荷压力,并且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自组织的能力,使其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演变,在此基础上辅以人为的有效措施,将已经失去原有的生态平衡逐渐的恢复良性循环。而针对河流的生态修复,就是要停止对已经失去生态系统平衡河流的人为破坏,遵照自然规律并加以人工改造、整治等方法,使河流逐步恢复良性循环的自然状态。
3河流整治的重要性
河岸带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差,尤其是我国的江河因人为的破坏失去了以往的自然发展平衡规律,人们在河流附近新增设大型水电站、水坝等建筑,随意改变河流的宽度、走向及曲直,使河床失去了原有的蜿蜒,河流随之表现为河床稳定性差,泥沙的运动逐渐加强,导致了河床抗水流冲击能力逐渐变弱,也就是河床易变性。同时,随着最近几年人类活动的增多和水流的共同作用,改变了原有的岸滩地形地貌,导致部分河流中下游淤积泥沙和部分河岸出现塌陷现象。水体污染现象严重,我国整体水环境质量下降,表现为水体的化学和物流特征都发生了百脑汇,失去了水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降低了水体对人们生活的作用。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82%以上地区的河流均有污染现象发生,并且污染现象呈递增趋势。人类为了达到生产、生活便利的目的,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
4当前河流整治中存在的几方面问题
人为的改变河流自然形态,一方面,现阶段我国部分河流由于人为的乱丢乱弃、设置障碍、随处采砂、无规范的管理等不良因素,改变了河流的天然断面形态,使水流不通畅,泄洪灌溉等民生工程受到阻碍,严重的影响了河流发挥其正常的功能。另一方面,大多数城市的河流治理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一味的追求河岸硬化覆盖率以达到防洪的功能,河堤采用钢筋混凝土逐年加高,使自然河流变为人工渠道,造成原有生态系统的失衡。
5河流生态修复的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应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恢复原有的自然生态结构,结合动植物的生存条件,尽量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生态型护岸。大致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安全性,人工护岸首先要在工程商满足抗洪抢险的要求,保证河流能够安全渡过汛期。第二,生态性,在考虑安全性的前提下,人工护岸尽量柔和化、生态化,为各种动植物创造适宜生存的环境,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第三,持续性,设计生态修复时应遵循持续性的原则,使河流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尽量减少后期的维护工作,使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动态平衡,并保持长期稳定。
6依据生态修复理论整治河流的措施
应该重视现阶段的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尤其是一般的山区性河流,由于山区山坡存在一定高度,其水流急,暴涨暴落,其河流岸堤除了要满足自然生态要求外,还要能抗拒冲刷,保障堤防安全。
第一,采用生态保护河岸。目前采用生态保护岸坡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借用公路的边坡或者岩石的边坡来保护岸坡,最近采用河流生态保护岸坡的方法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二,采用植物保护河岸。作用河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河岸植物可以有效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且这些植物的根部能使土体增强粘着力,进而使土壤结构根据坚固。与此同时,岸边的植物能短时间截住水流,削弱水流冲击力,使土壤变得湿润,降低了风力对土壤的作用。岸边植物促进附近土壤的水循环,有助于附近的植物生长。所以,河岸岸坡植物可以大大减少河流对岸坡的水流冲击,并提供新鲜的空气,且利用生态功能的恢复。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适合河岸岸坡,例如园林绿化草不能很好的防护河流和岸坡,对附近地区的生态修复能力不强。在用植物进行河流岸坡保护前期,注意实施一些辅助工作来加强暂时的保护。
第三,采用水下抛石保护河岸。作为防汛抢险和水利工程护岸、护脚、护底的重要措施之一的水下抛石可是岸坡旁的纵向水流不直接冲击河岸底部,使河岸坚固,稳定护脚。不过由于抛石会致使河床的高度升高,如果设计不合理,有可能造成河流狭窄,影响河流正常通航。因此,如果采用抛石护岸,一定要考虑水下的地形,岸坡的稳定性及航道的要求。另外,在抛石选择石料时要参考河水深度和河流流速,最好在确定石料尺寸钱测量河流深度和河流流速,然后计算出抛石大小和抛石落距。水下抛石在我国堤防加固,防汛抢险中应用较多,因此各地 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抛石落距的确定,要采用科学依据和实际测量相结合,做到有效抛石。如果条件允许,抛石的石块中可适当种植植物,待其长大后也可以为美化周围环境。
第四,采用梢料捆保护河岸。梢料捆由成捆的植物活枝条组成,它能减少河流冲击,直接保护河岸。梢料捆中有数不尽的植物根系枝条,可以有效留住河水中夹带的泥沙以及枝条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流。尤其当这些活枝条吸收河水中的营养后,不仅会形成一道亮丽的景观,而且也为附近河流中的生物提供栖息地。
7结束语
河流生态修复绝非仅仅是为了人类的需求,而是要改善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以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河流滩涂,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建设项目,不仅把河流治好,还要管理好,做到治理河流,防治洪涝,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生态水工学在河流整治中的应用一定要遵循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等多门学科的理论指导,以增强生态修复的科学性、合理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煤矿区 土地复垦 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TD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117-01
前言:在使用资源方面,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煤炭为主的主要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消费和生产煤炭最多的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的开发和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带来了很大的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如剥离造成的粉尘、水土流失,震动、塌陷、耕地面积减少等。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我国土地因为煤炭开采出现沉陷的面积超过100万hm2,对土地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一、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意义与原则
1.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意义
对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是对因为开采煤矿导致的土地功能减退、功能失调、生态环境破坏等等,通过有效措施帮助其提升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使土地能够耕种和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保障,使矿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破坏永远比修复要简单,在修复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工程,其中包括水土、植被、土壤、采矿等等多个学科。因此在修复过程中必须提前做好规划,综合考虑修复结构、技术、时间等因素,使用合理的技术手段,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开展。由于开采剥离,煤矿区土壤已经丧失了耕种价值,同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造成居民患有区域性疾病。因此必须加快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提升土地的综合效益。
2.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原则
2.1 与相关规划相协调,全面规划原则
土地是十分稀有和重要的资源,一些国家之间的战争就是为了争夺土地资源。矿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土地,破坏性也最大,修复矿区生态环境就必须掌握当地土地的经济和自然规律,确保土地修复之后符合当地的土地价值。同时,还要把破坏土地视为自然综合体进行研究,注重生态修复工程的整体性与综合性,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合理进行平面、空间及时间上的统筹与配置,使其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和效益。
2.2因地制宜、措施可行原则
不同的煤矿区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尽相同,当地的经济实力和自然条件也存在很大的差别,要综合以上因素制定修复计划,确保修复计划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即要求计划能够达到修复土地的目的,也要求计划具有实际操作性,修复工程能够全面开展,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的效用。
二、煤矿周边土地复垦技术
1.技术特点
土地复垦技术涉及面很广,包含很多学科,具体有农学、工程地质学、环境科学、地质学、矿物学等等,因此在对土地开展复垦之前必须认清工程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复杂性。为了更好地开展复垦工程,就必须将涉及到的众多学科有效的综合在一起,利用其中较为成熟和先进的技术形成整体规划,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确保土地复垦之后能够持续发展。
2.矿山土地复垦模式
2.1 工程复垦
工程复垦指的是按照矿区的地形、地貌情况,根据规划的总体设计方向要求,结合当地矿区工程的特点,利用采矿工艺和设备种类,对遭到破坏的土地使用覆土、平整、回填的方式进行整治,这种复垦主要造地,为复垦生态系统创造有效环境,这种复垦方式较快,能够迅速创造耕地。这种复垦技术在使用时,要注意矿区工程的特点,利用工程进行复垦是否具有耕种价值,复垦之后土地稳定性是否良好,并且这种复垦方式只能够对没有开采价值的煤矿区进行使用,如果该矿区还具有开采价值,那么就不能够使用这种方式。
2.2生物复垦
生物复垦方式较慢,主要是通过改善和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环境稳定和生产力,主要使用的是各种生物措施,其中土地改良、生态工程和生物工程非常关键。生物复垦是通过对植被的重建和土地的育肥实现的,技术核心是人工培育植被,建立人工群落,通过土壤培肥和熟化,解决土壤不能耕种的问题。通过有效的培肥手段,加快土壤的熟化程度。对有土型地表主要使用种植绿色植物和人工加入无机肥、有机肥的方式实现,实现土壤氮库和有机库的快速建立;对于无土型地表主要利用一些碎砾培育土壤,这些碎砾主要是容易风化的砂岩和泥岩,合理调整比例搭配,可以使用人工方式加速风化,还可以种植一些特殊植被加速风化,最终实现土壤熟化。生物复垦过程中要必须注意当地土地的原始性能和植被特点,在治理土地过程中要具有针对性,根据植被特点调整土壤结构。
3.土地复垦技术
因为大规模的采矿,很多矿区都出现土地塌陷情况,对于塌陷土地使用的复垦技术主要有:①疏干法。这种方法需要矿区附近有大量的水资源,利用开垦排水渠,对塌陷土地蓄水,积水排干之后,对土地及开展修整工程,确保塌陷土地今后不出现积水现象;②挖深垫浅法。这种方法是使用机械设将塌陷较深的地区继续挖深,改造成水塘。将挖出来的土方填充到塌陷较浅的地区,改造成耕地,减低复垦难度和经费,实现水产和农业共同发展;③填充复垦技术。这种方法是把生态工程和土地复垦有机结合,并在系统工程学、农业技术、环境科学、生态经济学等理论基础上,使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再生和物种共生原理,对被破坏的土地进行复杂的工程改造,这种改造花费高、耗时长、涉及工艺多,但是改造效果十分良好。
三、矿区生态修复技术
1.技术特点
生态修复技术相比复垦技术要复杂,在修复过程中时间较长、投入大,并不是短期就能够达到修复效果的。一些煤矿废弃之后,矿区留下露天大坑非常深,有些达到几百米的深度,采场和排土场面积高达数十平方公里,对周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对城市的各方面发展非常不利,急需对这些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废弃矿区进行生态修复,恢复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发展。矿区生态修复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动态调控和综合效益的结合。
2.矿区生态修复的工程措施
2.1护坡护堤工程
在矿区建设过程中边坡、台阶、道路等工程的边坡都必须规划好护坡工程,预防在矿区生产过程中出现崩塌和滑坡情况。对矿区周边的河堤、河坝等建筑要经常加高、加固,防止出现洪水破坏。
2.2 矿尾的综合利用
要最大限度利用废弃矿区的使用价值,对一些能够利用的有价元素要回收利用,节约修复工程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一些有价元素不仅能够变成新材料使用,还能过减少有害物质对环境进行二次污染。尤其是以矿区废弃物作为填充材料进行使用,能够做到就地取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3 植被重建工程技术
在建好的土地上需要人工培育一些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植被,在培育过程中要注意乔、灌、草等植被的合理搭配,尽量选取一些品种优良、土壤要求低、产量多、生长周期短的品种,迅速恢复生态系统。
四、总结
除了对煤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之外,为了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为今后的复垦和生态修复创造有利条件,在矿区建设开采之前,要制定科学的建设和开采计划,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造成的破坏,可以利用优化开采工艺、科学设置开采程序等措施提前预防破坏行为。按照矿区工程的开采方式、开采量、开采种类等条件科学选择排土场。尽量在山垄肚大、出口狭窄、容量多、地质结构稳定的场所设置排土场。并且在设置排土场之后必须建设挡土墙,防止水土流失,破坏植被,为废弃矿区复垦和生态修复减低难度,节约成本。
参考文献
[1]魏忠义.煤矿区复垦土壤重掏研究[M].桧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杜,2012(1):124~126.
[2]张杰,李绍臣,郭景忠.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初探[J].《露天采煤技术》,2012(1):36~39.
[3]白中科,郭青霞.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效益演变与配置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4(6):525~530.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技术比较;技术展望
1.引言
作为城市系统中自然地理因素之一的城区河道,它具有供应水源、提供绿地、保护环境和开展旅游等一系列的生态功能,对城市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为城市的生活和生产就近提供水源,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和洪涝灾害,为城市绿地建设提供基地,丰富城市景观多样性和城市物种多样性,为市民创造文体娱乐与亲近自然的空间。河流独特的形象功能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意义,世界上有许多著名城市中河流及两岸景观,已成为该城市的标志,如巴黎的塞纳河,伦敦的泰晤士河等。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越来越为城市建设者所关注,其生态功能的应用,也逐渐被引人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
2.城市河道底泥处理技术比较
城市河流水体底泥污染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环境问题。污染物主要是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以及雨水淋溶和冲刷进人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严重污染。
底泥的污染归根结底是对水体的污染和底栖生物的危害。如果能消除其对水体和底栖生物的作用,则就能有效降低污染底泥的环境影响。因而,底泥污染的控制既可采用固定的方法阻止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也可采用各种处理方法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的毒性,以减小其危害。由于有些城区河道底泥淤积严重,开展底泥修复工作是提高河道排洪能力和促进河水水质改善的必要措施。底泥修复技术主要有两种,即物理修复和生物一生态修复。
2.1物理修复
物理修复是借助工程技术措施,消除底泥污染的一种方法,主要有疏浚、引水、填沙掩蔽等措施。其中疏浚是最常见的方法。物理修复最大的优点是见效快。当底泥中污染物的浓度高出本底值2一3倍时,即认为对人类及水生生态系统有潜在危害,则要考虑进行疏浚。
目前国内最常用的疏浚清淤机型式主要有抓斗式、链斗式、反铲式、耙吸式和绞吸式等。但是这些机型基本上都是庞然大物,适合大型水体,而城区河道一般宽度不是很大,而且桥梁较多,净高净宽都小,而且难以抛锚,所以这些庞然大物并不适合城区河道进行疏浚作业。
通过相关研究和技术应用来看,物理疏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较为明显,但是从总体来说还是存在几个问题:(1)成本比较高。疏浚的成本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其中主要包括设备类型、项目大小、堆放场、底泥密度、输送距离、底泥的综合利用等。也有人作过相应的预算,机械清淤lhm2时底泥约需9.9-24.7万美元。(2)疏浚过深将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底泥疏浚可能会去除底栖生物,破坏鱼类的食物链。如果底泥被完全疏挖,可能需要2-3年的时间才能重新建立底栖生物群落。如果底泥疏挖不彻底,底栖生物群落的恢复相对比较快。因此采取疏浚方法时,必须加强实验研究和科学决策,慎重考虑投入效益比。(3)城市河道清淤疏浚工作不同于湖泊,湖泊水面开阔,方便疏浚船进行水上作业。而城区河道断面一般较小,且河道中长年有水流动,这给疏浚作业带来了困难。特别是有些需要清淤的河道靠近闹市区,疏浚工作必须安排在夜间进行,这也会给施工带来一定的不便。(4)疏浚底泥的处理是环境保护的选择。疏浚底泥以其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含水率高而使其处理困难。目前国内多采用农田施用和填埋处理,污泥的利用价值低,处理不彻底,又极易造成二次污染。
2.2生物一生态修复
城市河道接纳的主要污染物是生活污染源,所以底泥中有机物含量高,可生化性强,而且城区河道水条件稳定,适合采用生物一生态修复技术。底泥的生物一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从而达到底泥修复的目的。近年来生物一生态修复技术已经得到各国广泛的重视。
城市河道底泥的生物一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原位修复技术就是指底泥不疏浚直接采用生物一生态技术对实进行修复。异位修复是指对疏浚后的底泥进行进一步的生物一生态修复。
2.2.1原位修复
原位修复技术对有机污染的底泥,最实用的办法就是不疏浚,而是采用生物一生态修复技术在原地直接吸收、降解污染物。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疏浚费用,而且还能减少疏浚带来的环境影响。
自然的河道中有大量的植物和微生物,它们都有降解污染有机物的作用。植物还可以向水里补充氧气,有利于防止污染。河道生物一生态修复包括微生物修复和水生生物修复两大部分,两者弃一不可,只有互相配合,才能获取总体治理效果。有研究表明,运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能有效地去除多环芳烃的污染,高等水生植物可提供微生物生长的所需碳源和能源,根系周围好氧菌数量多,使得水溶性差的芳香烃,如菲、蕙以及三氯乙烯在根系旁能被迅速降解。根周围渗出液的存在,能提供降解微生物的活性。种植的水生植物的根茎能控制底泥中营养物的释放,而在生长后期又能较方便的去除,带走部分营养物。城区河道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采用生物一生态修复技术时所选用的植物不但要满足净化水体的要求,而且还应该满足美化环境的要求。
使用生物一生态修复技术,可以使河道整治由环境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化。但该修复技术在应用中也暴露出主要缺点:(1)在城市河道底泥修复过程中,生物—生态修复速度是十分缓慢的,相对于河道底泥疏浚,底泥修复其实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而且生物一生态修复过程中的水生植物的生长是与季节有关,微生物的生长活性与温度、pH、溶解氧等诸多因素有关。(2)河流水质变化是随机性,因为河流水质一般与进人河流的污染源排放特性相关,与河流周围居民的生活特性和工厂生产周期相关。所以河道接纳的污染物的不确定性对所选取修复的生物种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在以水生植物修复时,必须及时将其清除,从而避免植物在枯萎后产生腐败分解,重新污染水体。
2.2.2异位修复
异位修复技术是与底泥疏浚同时进行使用的。此技术融合了疏浚和生物一生态修复技术的优点于一身,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就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疏浚底泥在很多时候是一种必需的选择,但疏浚后的底泥处理则是一个环境保护的难题。目前国内多采用农田施用和填埋处理,污泥的利用价值低,处理不彻底,又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建议采用生物处理方法加强对疏浚底泥的处理力度,利用人工反应器对疏浚污泥进行处理,先使其达到无害化,然后用作它用。比如用作建筑材料或路基材料,以代替粘土。底泥具有颗粒细、可塑性高、结合力强、收缩率大等特点,所生产的砖瓦质量高,而且不损坏耕地。这样一方面可节省粘土的用量,减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了污泥,减少了处置费用,节约用地,一举多得。而且建筑材料需求量大,完全有可能大量接纳疏浚污泥,使疏浚污泥变废为宝。
3.结语
相对于我国来说,各种水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城市河道的污染最为严重,如果采用国外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疏浚和污泥处理来达到修复底泥的目的,这是不现实。综合考虑经费投入和处理效果,大力发展生物一生态修复技术,如高等植物对底泥中重金属的累积,特异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等,在我国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我国河流污染大都较为严重,单纯使用物理修复疏浚所需经费太大,而单纯使用生物处理又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今后在城区的河道修复中应以发展疏浚和生物处理相结合的方法为主,实现底泥的资源再优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采矿迹地;利用方向;生态修复治理
我国采矿迹地面积大,多数分布在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生态修复难度大,造成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采矿迹地的治理势在必行。采矿迹地生态修复要因地制宜,必须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详细调研、科学分析,同时对某一立地可提供植被生长需要条件的能力进行评价,确定其可利用的潜力,决定其利用方向。
采矿迹地生态修复治理应该首先确定其利用方向,并从宏观上规划出合理的布局,从微观上创造出合适的生态条件,使其具有一定水平的生产力,并能维持生态平衡,使其效益最大化。
就河北省采矿迹地的现状和治理情况为例简要谈谈采矿迹地的利用方向。
经过分析研究我们把河北省采矿迹地利用方向分为四个类型:恢复耕地、建设经济林、营造水保林、建造地质景观公园。
1、恢复耕地
恢复耕地对水土肥条件要求较高,并要求地块较大、有一定的交通条件和灌溉条件,方便农业生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
“第四十二条 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
采矿迹地治理的方向首先应该考虑恢复耕地。达到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恢复耕地呢,我们按照《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1996-12-23,1997-06-01实施)》标准要求,结合实践经验,以地形地貌、土壤性质、水源条件、社会经济等条件划分了恢复耕地的指标。见下表3。
河北省采矿迹地恢复耕地指标
我国采矿迹地面积大,多数分布在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生态修复难度大,造成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采矿迹地的治理势在必行。采矿迹地生态修复要因地制宜,必须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详细调研、科学分析,同时对某一立地可提供植被生长需要条件的能力进行评价,确定其可利用的潜力,决定其利用方向。
采矿迹地生态修复治理应该首先确定其利用方向,并从宏观上规划出合理的布局,从微观上创造出合适的生态条件,使其具有一定水平的生产力,并能维持生态平衡,使其效益最大化。
就河北省采矿迹地的现状和治理情况为例简要谈谈采矿迹地的利用方向。
经过分析研究我们把河北省采矿迹地利用方向分为四个类型:恢复耕地、建设经济林、营造水保林、建造地质景观公园。
1、恢复耕地
恢复耕地对水土肥条件要求较高,并要求地块较大、有一定的交通条件和灌溉条件,方便农业生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
“第四十二条 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
采矿迹地治理的方向首先应该考虑恢复耕地。达到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恢复耕地呢,我们按照《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1996-12-23,1997-06-01实施)》标准要求,结合实践经验,以地形地貌、土壤性质、水源条件、社会经济等条件划分了恢复耕地的指标。见下表3。
2、建设经济林
需要一定的水肥条件和交通条件,对地块大小要求不严格,有方便经济林管理和采收的交通条件。
经济林林地资产就是指承载着经济林林木的土地。这类土地的地利等级一般较高,多属于低山、矮山、近山,交通条件较方便,其生产力一般要高于其他林种。
影响经济林地栽植的主要因素:经济林的树种和品种,经济林树种的年龄和生长阶段,经济林树种的经济寿命,经济林树种的产量资料,经济林的经营成本,经济林产品的销售价格,地利等级等。
3、营造水保林
我省绝大多数采矿迹地属于低山丘陵区,气候干旱、土层薄、交通不便,营造水保林是我省采矿迹地生态修复治理的主要措施。既能保持水土又能改善环境。
水土保持林是为防治水土流失而营建的防护林。主要作用表现在:改善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水库泥沙淤积等为主要目的,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4、建设地质景观公园
采矿迹地位于公路、铁路可视范围、城镇附近,生态治理时应当考虑其景观效果。
对矿区景观重建,不仅是对一个塌陷区的治理或一个工业厂房用途的更改,也可能是对矿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全面的整治和重塑,通过生态、经济、社会方面的分析,创建具有较高价值的多功能的景观,改变矿区的整体形象,比如设立相应的生态功能区:开发为新的工业园区、住宅用地、农林用地、渔业及水利用地、娱乐用地、休闲用地、自然保护用地等。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矿区规划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手段,而确定采矿迹地利用方向是规划的重要一环。将采矿迹地生态治理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衔接起来,从而做到宏观治理和局部治理有机的结合。
我国采矿迹地生态修复率还较低,能够正确把握采矿迹地的利用方向,利用科学的技术措施,一定能够减少采矿迹地生态治理中的资金浪费,并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从采矿迹地到景观公园”作者:常江。煤炭学报 2005年6月.
关键词:生态修复 生态护坡 河道
河道生态修复是利用生态工学原理、技术,通过河道水污染控制、水量和水流态的调节,河道河底和岸坡的形态结构的生态改造,恢复河道生物多样性,重建河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之达到良性的自然生态平衡。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水利工程建设新的理念,如何更好的发挥与造就河道各项功能,使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并与其协调发展,在总结的基础上,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本文着重从生态护坡与水质生态修复两方面阐述河道的生态修复理念和措施。
1生奈护坡技术
生态护坡是一种新型的护岸技术,它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自净效应和景观效应于一体,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
1.1 河道生态护坡建设原则
河道生态护坡建设因地制宜,强调近自然特征,重建河道坡岸植被缓冲带,其建设原则为:(1)生态边坡必须能够营造一个适合陆生植物、水陆两生植物、水生动植物生长的生命环境;(2) 生态护坡应满足渠道功能和堤防的稳定要求,并降低工程造价,尽量采用自然材料,减少刚性结构,避免二次环境污染;(3)护坡栽种植物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栽种植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地域适应性及生态平衡的问题,选择对土壤要求低,抗病虫害能力强,易维护管理的品种【1】。
1.2生态护坡类型
生态护坡是既满足河道护坡功能,又有利于恢复河道护坡系统生态平衡的系统工程。生态护坡技术可以归纳为3种:
1.2.1全自然护岸
全自然护岸又叫全植被护岸,通常是指在经过平整处理的岸坡上,种植不同品种的护坡植物而形成的护岸,通过植被根系力学效应和水力学效应来固土保土、防止水土流失和绿化坡岸,具有生态和景观的双重功能【2】。可以采用土壤生物工程技术和水生植物全(半) 技术,对河道开展以生态修复和稳定坡岸为目标的全自然护岸技术,使河岸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坡岸的结构稳定性增强;同时河岸生境得到改善,本地植物快速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河岸植物群落结构由单一结构向复杂结构转变,生态稳定性得到增强【3】。全自然护岸中植被防护能力有限,适用于护坡角度较小、河流流速平缓、防洪需求较低的河段。但这类护岸接近自然状态下的护岸,对坡岸平衡生态体系影响小,自然融合能力较强,完整地保留了陆地与河流的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能力,也为多种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栖息地, 施工快速、简便,造价也十分低廉。
1.2.2半自然护岸
半自然护岸是利用一定的工程措施,采用植被与石材、木材等自然材料相结合,使坡面既有一定的防洪能力,又为植被生长提供适宜的基质【4】。结合植被使用的天然材料通常有石块、卵石、木桩等,使用的组合形式多种多样。如安徽某农业观光园区河用草皮、水生植物、木桩营造了一个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水景观,半自然的生态护坡为村民提供了休闲的地方,为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半自然护岸修复中,对坡面做削坡和压实处理之后抛石,抛石护岸是既省资金又施工方便的一种施工工艺。在半自然护岸中,石材、木材等自然材料的使用起到了一定的框架和加固作用,岸坡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得到了提高,随后通过植被根系的加筋纠结作用,以及植被茎叶的缓冲吸能作用,使坡岸能有效抑制暴雨、径流对坡岸的冲刷作用。
1.2.3多自然护岸
多自然护岸是利用工程措施,较大规模地使用混凝土、高分子材料及药剂等人工材料与植物结合形成一个具有较大抗侵蚀能力的护岸结构【5】。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多自然护岸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结构类型。常用的有生态石笼和生态袋。生态石笼用网塑结构框将石块固定在河岸上,是集石笼结构的稳定性,卵石等填料的净水性、水生植物的保护性和净水性为一体的新型护岸结构,该新型护岸结构兼有景观功能、生态功能和亲水功能;生态袋是用高分子聚丙烯及其它材料制成,耐腐蚀性强,抗UV,不降解,对植物友善。具有透水不透土的过滤功能,既能防止填充物(土壤和营养成分混合物) 流失,又能实现水分在土壤中的正常交流,并且随着根系的生长,边坡稳定性加强,维护费用降低。多自然护岸对生态干扰较大,施工较为复杂,造价也相对较高,但护岸作用明显而牢固,也有相应的生态功能。多用于对护岸抗冲击能力要求较高,或坡岸陡峭不适合修建以上两种类型护岸的河道岸坡。
2水质生态修复技术
水质修复主要从生态一生物修复技术考虑。
2.1生态调水
通过水利设施(闸门、泵站等) 的调控引入污染水域上游或者附近的清洁水源冲刷稀释污染水域,以改善水环境质量。河道整治在治本的同时,治标的措施也各种开展,通过内河水闸积极引清调水,改善水质。
2.2曝气复氧
曝气复氧是人工向水体中充入空气或氧气,加速水体复氧过程,以提高水体的溶解氧,修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度,从而改善受污染水体的水质,进而修复水体的生态系统。通过生物治理和曝气复氧逐步修复水生态系统,可以提高河水的自净能力,水质明显改善。具体方法为:一是采用“生态坝”的方法,对污水进行阻截过滤,营造出一个相对独立的水环境;二是在河中安上了曝气增氧的装置,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可以抑制藻类繁殖;三是在水边、水面和水下种植“三水植物”,发挥这些植物天然的自净能力,并放养了螺蛳、鱼虾蚌等生物,优化水体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2.3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是水域污染治理中普遍采用的措施之一,一般而言,疏浚污染底泥意味着将污染物从水域系统中清除出去,可以较大程度地削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贡献率,进而解决内源释放而造成的二次污染。这种方法较为简单,而且应用已较多。生态疏浚仍处于研究和开发当中,但已经有一些生态疏浚的方法和技术被投入使用。这种疏浚技术充分遵循了自然界的自身规律,通过强化自然界自身的自净能力去治理被污染水体,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污思路,也是一条新的技术路线,是人们遵循生态系统自身规律达到治污目的的一种尝试。
2.4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指生物(特别是微生物) 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或氧化降解,从而减少或最终消除环境污染的受控制或自发的过程。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投加菌种、投加营养物、提高生物可利用性、人工投放动物或植入植物等修复方法。还包括生物操纵技术、人工生物膜技术、湿地净化技术等。
3结语
生态修复是河道治理的发展趋势和新需要,既要满足行洪防洪的基本需要,又要尽可能地从生态的、可持续的角度来看待河道的修复。河流生态修复具有多学科交叉性,修复方案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今后对河道的开发和治理一定要在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坚决避免先破坏后修复的不合理模式。要用生态的手段来解决生态的问题,使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理念在河道建设中得到落实和体现。
参考文献
[1]顾秋平,徐乃文,徐国强.生态护坡技术在生态河道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水务,2008,(3).
[2]孙字.河道植物护岸技术[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5,(1).
[3]赵广琦,奉树成,邵飞,毕华松.植物护坡及其生态效应研究[J].园林科技,2008,(4):31-38.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生态修复在局部地区初见成效,其做法和经验是宝贵的,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深刻的。
1几点启示
1.1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路子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新时期对水保生态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挑战,水保工作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跳出原有的旧框框,提出新思路,寻找新对策。生态修复的提出是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的成果,但这仅仅是个开始,试点面积还比较小,需要热量计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生态修复引向深入。
1.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加强植被保护
开展生态修复大大加快了植被恢复的速度,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丰富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内涵,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断发展的必须结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实践证明实施生态修复不仅在南方,而且在黄土高原和风沙区也都是可行的,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进一步开展生态修复势在必行。
1.3突出水土保持的综合性
搞好生态修复,必须注重水土保持的综合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方能取得好的成效。一是在管理上要突出综合,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搭建水保生态建设平台,调动各方积极性,管好用好资金,发挥资金效益,提高工程质量。二是在治理措施上要突出综合,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措施因地制宜、科学配置。三是在效益上要突出综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相得益彰。四是山川秀美的目标要突出综合,不仅要山川秀美,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而且还要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裕,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几点建议
2.1充分重视水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水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首要制约因素,特别是在我国西北地区,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荒。当前的退耕还林在8年后没有补助了怎么办?天旱了又怎么办?生态修复怎样才能持久进行?经济社会如何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依靠什么?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在于搞好水利水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吸取宁夏西吉县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中的沉痛教训,重视水利水保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置、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水资源,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搞好水资源的利用是实施生态修复的关键和保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生态修复这一新思路、新举措落到实处。2.2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力度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江河洪涝灾害和面源污染等殃及的是中下游,而其祸根在上游,因此要标本兼治。大江大河治理要实现堤防不决口、水质不超标、河道不断流和河床不抬高的四大目标,水土保持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力度。要贯彻落实新的治水思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建议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生态修复经验,扩大范围,大力推广。
2.3基于创新的生态修复要进一步创新
一要创新体制,发挥行业管理职能,构筑水保生态建设平台。近年来,多部门都在利用多种渠道的资金参与水保生态建设,如何管好用好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提高工程质量,是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水保生态建设是一项跨部门、多学科的工作,涉及面比较广,需要一个职能部门来协调、管理。陕西省延安市实行政府统一领导,专门成立了山川秀美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与水保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水保部门协调水保生态建设,负责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的制定、质量监督、检查验收等工作;有关部门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保证资金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共同搞好生态建设。贵州省毕节地区以"捆绑式火箭"的方式,按照水保统一规划,开展生态建设。湖北省梯归县在移民安置上,要求县水保局按照统一规划进行审批、把关。这些经验受到北京市、江西省等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北京市市长刘澳同志批示:"只有制度创新,才可加快我市山区县的生态建设步伐。以生态来统一造林、治水、治沙、舍饲、脱贫等工作。"北京市在机构改革时,就赋予市水利局有主管生态的职责。理顺体制,明确水保主管部门在生态建设中的协调、管理地位和作用,搭建水保生态建设平台,依法行政,强化职能,加强综合协调、技术指导和归口管理,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开展水保生态建设。
二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伟大事业,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而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前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四荒"使用权的工作力度,总结推广陕北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经验,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适应新形势,对实施生态修复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及时提出对策和建议。进一步总结推广山西省黄土高原世行贷款项目实施报账制和专业队治理管护的经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治理进程。
三要科技创新,提高生态修复科技含量。开展生态修复专题研究,重视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在水保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水是生态建设的首要制约因素,因此在开展生态修复专题研究中,首先要研究水的利用。重视"3S"技术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