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生物培养基报告

微生物培养基报告

微生物培养基报告范文第1篇

1我院以往的微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内容较单一,探索性、设计性实验缺乏

以往,我们微生物实验大多数是根据实验教材内容安排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试验、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没有或较少,实验内容多是对理论课程的简单验证,缺少创新性。当然,这部分验证性实验对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起重要作用[3],但各个实验彼此之间孤立进行、缺乏内在的联系, 学生对各个实验的用途及地位认识不足, 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缺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能力[4~5]。

1.2 教师包办多,学生被动接受

以往我院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活动,但实际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受到限制。原因是实验课教学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实验思路的设计、到实验器材的准备都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而且容易造成学生课前不预习,实验过程中不认真、不主动,实验结果分析不到位,课后不认真总结思考,甚至出现缺课、抄袭报告等不良现象。

1.3 考核方法单一,学生忽视实验操作过程

以往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看实验报告,但实验报告只单纯的显示出了实验结果,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实际实验操作情况。在实验中,一旦操作出现错误或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有的学生不是就此寻根追源、讨论分析、总结教训,而是为了实验报告得到教师的“好评”而编造数据。更有甚者,有的学生不亲手做实验,只做实验的旁观者,最后为了完成实验报告抄袭他人的结果。这样学生不仅错过了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而且容易养成投机取巧的坏习惯,这种考核方式也导致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不重视。

2教学改革采取的方式措施

2.1 优化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合理利用现有条件

我们在多年工作的经验基础上,分析问题、集思广益,对微生物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目前,我院的微生物实验内容分为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两部分。课程实验30学时,包含了验证性实验,专业方向实验和综合实验。在这些实验中,我们既开设了培养学生基本微生物操作技能的验证性实验,如显微镜使用技术、细菌的染色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分离、纯培养技术等实验,又开设了集综合能力及创新思维为一体的综合实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等实验。同时,针对各专业特点,我们开设了不同的方向性设计试验,如食品专业根据本身特点,开设了“牛乳中微生物的检测,酸乳的制备”实验,生物工程专业开设了“酵母细胞的固定化”实验,生技专业开设了“微生物的诱变育种”实验。这些实验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在学期的后期,我们又安排了为期一周的微生物综合实验,教师给与学生一定的辅助指导,但从药品配制、菌种筛选到菌种鉴定等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进行了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微生物学大实验。通过这些实验的进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重视课前预习课后小结,注重实验过程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微生物实验内容比较繁杂,加之因课时限制,往往一次课要做多个实验项目,学生如果实验前不进行充分的预习,只能按老师板书内容和教师所讲闷头去做,对实验的全过程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势必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强调:(1)每次实验前,学生必须阅读有关内容,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内容,写好预习报告。在实验开始之前,坚持抽查预习报告,提问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对要做什么、怎么做、关键步骤是什么?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2)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如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无菌水的分装、灭菌,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仪器的调试、保养等工作,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和实验课之外的知识,同时,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3)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指导教师要深入学生实验操作,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应该作为重点巡查的对象,指导他们耐心细致地完成实验。另一方面,实验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验内容给学生提示观察要点,对学生观察到的反常现象或实验失败,教师应及予提示,找出原因,使之重新把实验做成功。(4)每次实验课结束前,教师一定要安排时间对本次实验进行小结:扬长避短、解释某些实验现象、表扬实验做得好的小组或学生。实验结束后学生要坚持做到将用过的物品清洗干净,摆放整齐,原始数据经教师看过签字后才能离开实验室,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

2.3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课因受课时、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安排一些基本的内容,较深的内容、耗时较多的内容、显示专业特色的内容就不可能面面俱到[6]。因此,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前提下,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宽松的实验和研究环境,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创新项目[7]。根据以上情况,我们提倡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申请学校和省部级立项的学生课题,或者组建兴趣小组等形式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实验室也全天候为他们开放,教师积极为他们指导。目前,我院大学生先后参加了国家级创新项目如“利用噬菌体肽库高通量筛选水产品致病菌特异亲和多肽的研究”、“用配体络合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稳定肉制品色泽研究”等,校级创新实验项目“鱼皮胶原蛋白美容肽” “面条品质改良剂的研制及应用研究”等。另外还参加了第三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高校首届“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以及“2009年美国大杏仁学生创意设计大赛”等,其中有4人获大学生创新国家级奖励,5人获省级一等奖,学生参加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

2.4 考核方法的改革

以往实验报告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学生的实验课成绩大都根据实验报告的质量来评定。为什么呢?由于许多实验分组进行,有时2~3人一组,不少学生应付了事,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我们采用考试的办法来检验学生获得知识的程度、评价教学效果和水平,达到促进学生认真学习[10]。我们对微生物实验考核采用了实验理论笔试、操作考试、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总评的办法,明确规定:实验理论笔试内容包括实验原理、试剂用途、实验方案的设计、注意事项等。实验操作考核由教师确定实验题目,内容包括器皿的包扎、接种和制片技术、显微观察等,学生通过抽签选取题目进行操作考试,教师根据规范程度进行评分。平时成绩根据学生上课的出勤率、上课实际动手操作情况来评定,实验报告根据学生书写的内容、分析讨论的情况来给分。以3∶3∶2∶2的比例来对学生的实验成绩进行考核,即实验理论笔试成绩占30%,实验操作考试占30%,平时成绩占20%、实验报告占20%。总之,通过采用多层次的系统考核体系,督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对微生物实验课的重视,增强了实验效果。

3结语

如何更快、更好地推进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我们实验教学改革的宗旨,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 逐步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重视和全力支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坚持不断地总结经验、交流心得,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明.微生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钱存柔,黄仪秀.微生物学实验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设,2003.

[3] 李云琴.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浅仪[J].科技信息导报,2010:153~154.

[4] 张家栋,路勇.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8):167~168.

[5] 郭鑫.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四个”关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214~215.

[6] 李靖,周玉林,关杰.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1):1766~1771.

微生物培养基报告范文第2篇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方法是微生物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已广泛渗透到现代生命科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时消化、巩固理论课上学到的相关知识,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针对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1]。 1改革实验教学体系 1.1保证实验课的独立地位,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课隶属于微生物学理论课,缺乏自身的独立性。开课学时及成绩考评时所占比重均有限,导致学生普遍重理论轻实验,上实验课时有些同学只动眼不动手,实验训练效果不佳,学生动手能力差。为保证实验教学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将微生物学实验课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设立一整套的考核指标,使学生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从严要求,有效地端正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态度。 1.2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传统的实验项目根据理论课教学内容安排实验内容及顺序。如理论课第1章中讲授原核微生物,涉及到细菌的形态、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区别、细菌的特殊构造等,实验课中相应安排“实验1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实验2革兰氏染色法”“实验3细菌的芽孢、荚膜、鞭毛染色法”;理论课中依次介绍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等[2],实验课内容依次安排“实验4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的制片及简单染色”“实验5培养基的制备与消毒灭菌“”实验6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实验7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实验8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测定”等实验内容[3],看似与理论课同步,实际上各实验安排彼此孤立,缺乏前后连贯性,浪费实验材料和教师的宝贵时间。如在实验1~4中,教师须专门配制各类培养基将实验所需四大类微生物培养出来,教师通常需要准备1周左右的时间,而学生上课时只需直接做相关的涂片、染色即可,用完相关材料就无再次利用的价值,实验5中又须准备试剂让学生去配制四大类微生物的培养基,然后消毒灭菌,而此实验中配制的培养基因量多无法全部放入冰箱保存,相隔2周做第7个实验时,大部分培养基已因失水或染菌无法使用,又须教师重新配制,因此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又浪费了实验材料。此外,每次实验课只有3课时,最后3个实验无法及时完成,影响实验结果的观察,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针对上述问题将实验课独立出来之后,对实验内容及顺序进行了调整,第1个实验为“培养基的配制与消毒灭菌”,在等待灭菌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实验的相关手工操作,包括三角瓶棉塞、试管塞的制作以及试管、培养皿的包扎,相关的消毒灭菌方法,完成后做第2个实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让学生用前一个实验中自己配制的培养基及消毒的试管、培养皿等分离纯化四大类微生物,因细菌、酵母菌生长较快,酵母菌分离纯化后置冰箱保存,待细菌分离纯化后做第3个实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的单染色”,接着做第4个实验“革兰氏染色法”、第5个实验“细菌的芽孢、荚膜、鞭毛染色法”,这一系列实验做完后,生长较慢的放线菌和霉菌也分离纯化出来,再接着做第6个实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的菌落形态观察与简单染色”。第7个实验为“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此实验中使用学生自己从土壤中分离到的细菌作为实验菌种,以实验室保藏的标准实验菌株作为对照,因每位同学分离到的菌株不完全相同,实验结果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8个实验为“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测定”,相对较为独立,故此放在最后做。重新调整后实验1~7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各实验之间不再孤立,也不会造成实验材料的浪费和教师的重复劳动。由于第1个实验中培养基的配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6个实验的成败,通过对实验安排的介绍,认识到这一点后学生从开始做实验就认真仔细,在配制培养基时是分小组实验,每组成员之间会通力合作,每一步都小心仔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团队精神。 2改革教学方法 2.1强调学生课前预习,加强教师课堂指导 调整实验内容体系后,实验中需要学生动手的内容明显增多,如课前没有充分的预习,不熟悉实验内容,实验时缺乏全局意识,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讲解和安排一步步完成实验,难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如实验需要的器材;实验的原理;实验的关键步骤;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影响因素,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等。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掌握程度,重点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以节省理论讲授的时间。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加强巡视、指导,便于及时发现问题,答疑解惑,充分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2认真批阅实验报告,及时归纳总结 每次实验课后要求学生及时上交实验报告,交后教师及时批阅,针对出现的问题,分类归纳,列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在下一次实验课时逐一讲解,指出错误或不足,提供正确全面的答案。此举有效改变了学生只写报告、看成绩不看评阅意见的现象。 3改革评分方法 以往微生物学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占30%)、实验理论考核2部分组成(占70%),部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但写作能力强,导致实验总评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通过改革,实验总评成绩改由课前预习成绩(占5%)、课堂操作成绩(占15%)、实验报告成绩(10%)、实验理论考核成绩(占30%)、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占40%)5部分组成,降低了实验报告成绩所占比重,提高了实验操作成绩的比重(图1)。此改革的直观效果就是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由相互推让到争相动手,甚至有的反复重做几遍,直至获得满意结果,实现了由老师“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p#分页标题#e# 4结语 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通过调整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考核方法,端正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充分保证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团队精神。

微生物培养基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生物 实验教学 动手能力 考核

微生物学是生物类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受益面宽、发展迅速,既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对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生物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其独特的实验技术在学科的发展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我院微生物实验课面向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生物技术、水产养殖等专业开设。为使这些专业的学生能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操作规程,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树立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我们从2003年开始对各专业微生物实验课做了相应改革探讨,以期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 我院以往的微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包办多,仪器经费有限,造成学生动手少。

我院以往的实验课教学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实验思路的设计、实验器材的准备,甚至实验的预期结果都由教师一手包办,到实验课上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按部就班地完成而已,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依赖思想,课前不预习,实验过程中不认真、不主动,结果分析不到位。另外由于仪器设备及经费限制,一个小组往往2―4人,实验中有人做,有人看,有人当记录员,这样部分学生养成不爱动手的毛病,只要“认真”抄袭同组同学的数据照样能写出完美的实验报告。这样不仅错过了动手能力培养的机会,而且养成了投机钻营的恶习。

2.时间安排不合理,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

微生物学实验课时间安排一般较紧,每周1次或两周1次,每次3―4学时,有些实验内容,如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生化反应、生长曲线测定等,需要培养18小时以上才能观察分析结果,一次实验课难以完成。如果第二次课再观察结果,就难以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连续性,因此教师通常自行安排课间或课余时间进行。有些小组不来,有些小组派代表来观察,即使全部到齐,也由于时间短而紧张,导致学生观察不仔细,出现问题也无心分析和解决,由此影响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考核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忽视实验操作过程。

以往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看实验报告,学生单纯地为实验报告而做实验,一旦操作出现错误或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不是就此分析原因、总结教训,而是为了实验报告得到教师的“好评”而编造数据,甚至抄袭他人的结果。这种考核方式也导致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不重视。

4.前后项目安排不合理。

以往的实验项目,内容连贯性不强,一学期下来,学生感觉做了不少实验,但实际应用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二、教学改革采取的方式措施

1.提高认识,合理利用现有条件。

我院微生物课程组的十多名教师,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集思广益,统一认识,改变过去一包到底的做法,给学生动手留出足够的空间。学校近年来也加大了资金投入,不仅实验室宽敞明亮,实验所需仪器设备一应俱全,还添置了不少精密仪器,如奥林帕斯数码摄影显微镜、全自动荧光显微镜、大小不等的生物反应器、全温振荡培养箱、冷冻干燥机、超声波粉碎机等,这样既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高质量完成,又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科研条件,教师吸纳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2.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及开出顺序,增强其连贯性和实用性。

我院的微生物实验内容既要考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要照顾各专业的特点,所选内容应覆盖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尤其应突出微生物学独特的基本技术,如显微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接种和分离技术、培养技术等,既有简单的、基础的小实验,又有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注意实验技术与基础理论的衔接,同时避免与其他学科实验内容的重复,以便于学生建立正确、全面的实验概念。

首先,在总体上,强调基础性和系统性,突出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如微生物形态结构观察中的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及各种灭菌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及保藏技术,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测定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等。其次,从专业的特点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性质出发,尽量安排一些选修的内容。第三,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发展,将有关实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安排在一次实验课上或前后连接,既节约了课时,又增强了实验的综合性,也有助于学生判断、分析能力的提高。如将细菌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特殊结构观察、测微技术、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结合,微生物分离、纯培养技术与微生物鉴定结合,微生物紫外诱变与平板菌落计数法结合,各种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与微生物对碳、氮源利用的结合,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测定与生理生化反应的结合等。实验改进后,一环紧扣一环,中途如有一次失败,就会影响到以后的实验结果,这样学生对自己的结果关心得多了,动手操作的兴趣和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3.重视课前预习,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微生物实验内容比较繁杂,因课时限制,有时一次课要做多个实验项目,如果实验前不进行充分的预习,学生只能按板书内容和教师所讲闷头去做,对实验的全过程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势必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求:(1)每次实验前,学生必须阅读有关内容,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内容,在做实验之前对要做什么、怎么做、关键步骤有哪些、预期效果如何等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2)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如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无菌水的分装、灭菌,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仪器的调试、保养等工作,这样不仅缓解了教师人手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同时学生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还学到了实验课之外的知识,增强了责任感,培养了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此外,学生和教师一起准备实验还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4.提问精讲加小结,切实提高课堂效果

课前要求预习,但部分学生自觉性较差,如果不检查,预习就会流于形式。因此,实验课开始时,教师对要求预习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抽查,或者提前几分钟先让学生简要试讲,然后由教师给予补充和纠正。既可以强调重点,又可以使学生记忆深刻。

教师精讲,关键示范。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必须简洁明了,讲清该实验的实际应用、关键步骤、具体要求和历届学生易出现的错误等问题,关键操作要进行演示。尽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手、多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细心观察学生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随时发现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发现问题教师时亲自动手示范,及时纠正错误,做到一丝不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为了加深学生们的印象,还可抽时间让学生过关签名,努力做到让每位学生都能正确、熟练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巧。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引导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如果实验中出现异常,不要轻易放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重新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收益更大。

下课前小结,是大家容易忽视的问题,发挥得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别、教学安排、技术因素等原因,容易使实验课结束时草草收场,结果一些学生的疑点和错误得不到及时解除和纠正,这一点在操作考试时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教师应在每次实验课结束前,最好利用很短的时间对本次实验进行小结,纠正普遍性的问题,解释某些实验现象,表扬实验做得好的小组或学生。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将用过的物品清洗干净,摆放整齐,原始数据经教师看过签字后才能离开实验室,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

5.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拓展视野。

实验课因受课时、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安排一些最基本的内容(与前面的综合性实验内容有矛盾,看看如何调整)。较深的内容、耗时较多的内容、显示专业特色的内容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唯一的办法就是课外弥补。我们在教学中体会到,不少学生希望动手,掌握更多知识的欲望非常强烈,就看教师怎么去引导。食品专业的学生喜欢食品原料或产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验,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则喜欢利用微生物来生产工业产品,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则想利用微生物生产基因产品,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则想筛选生物制剂,防治水产动物疫病。根据以上情况,我们提倡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自谋生路”;申请学校和系部立项的学生课题,“找米下锅”,期末参加综合大实验,或者组建兴趣小组等形式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实验室也全天候为他们开放,教师主动热情地为他们“分忧解难”,形成了较好的学习氛围。有的选了食用菌菌丝体培养及DNA提取,有的选了食用菌栽培,有的选了市场酸奶样品的检测,有的选了海洋微生物产抗生素或者产酶菌株的筛选等等。选题之后,学生们一边去上网或图书馆查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边编制自己的计划,摸索实验条件,干得不亦乐乎,实验结束时提交总结报告或者论文。通过锻炼,学生们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前几届毕业的学生看,参加各种训练的学生做毕业论文时能很快进入角色,论文的水平也大大提高,有些学生在毕业前后就有一两篇;另外,通过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强了,有些学生还没毕业,就利用自己所学的微生物知识帮家人和亲友脱贫致富,帮企业分析市场,研究开发新产品。

6.考核方式多样化,将操作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我们的微生物学实验与理论可单独设课。实验课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教师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并在第一节课予以公布。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预习、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的态度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的写作水平。期末考核包括操作考核和实验理论笔试,占总成绩的40%。操作考核内容包括器皿的包扎、接种和制片技术、显微观察、微生物分离和培养、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等,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编号,让学生抽签进行单人考核,形式以动手操作为主,辅加一些口试,操作不及格者必须补考。实验理论笔试内容包括原理、试剂用途、注意事项、结果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等。通过考核,督促学生进一步熟悉实验内容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弥补了实验中的不足。考前许多学生主动到实验室查漏补缺,反复操练,生怕出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考核学生的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检查,因此对教师改进教学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7.建立实验项目卡和实验档案,为进一步教改提供积累。

实验档案的收集,是一个学校教学成果的体现,也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进一步改革的基础,这个思想始终贯穿于我们的教学过程。每个实验项目建有卡片,每个卡上有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所用的仪器台套数,消耗材料的多少等内容,即使新手准备实验也会一目了然。档案中有教师的预实验报告,记载着教师的试做过程、心得体会和改进意见,实验员有准备实验记录和开出记录,实验设备记录本上有使用记录,教学档案室存有历届学生的实验报告、综合大实验的总结报告、学生的平时成绩记录、实验理论考试试卷和总评成绩,这些原始材料的积累,为以后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三、总结经验,深化改革

1.教学改革后的效果

通过以上改革,学生认识到了本课程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他们上好实验课的热情;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具备了从事微生物应用和研究所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有力保障;提高了他们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勤奋、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为他们将来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深化改革的设想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这种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作为高等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是时代的要求,其具体表现在:(1)具有满足工作的知识和基本工作能力;(2)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3)具备科研创新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对照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添置与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仪器装备,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投入进来。(2)加强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和技术水平,将更多的新方法、新技术介绍给学生,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加大微生物学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程度,包括时间、空间和实验项目的开放,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自由空间去选择实践,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技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新娇,吴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23(3):76-78.

[2]范黎,刘明,张伟等.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点滴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01,28(4): 96-99.

微生物培养基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161-02

Abstract: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Foshan University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he experimental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 of microbiology experimental are briefly introduced. Meanwhile,the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 are deep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of my school,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t also could be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Key words: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Microbiology experimental course;Teaching method;Reform

h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高速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1-2]。随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2017年教学大纲的改革中,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课的比重已得到了提高。而现有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无论是实验内容、开课方式等已不能完全满足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改革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已成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改革的首要目标。

1 现有实验教学的内容及方法

1.1 教学内容 我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设在第4学期,实验总学时为12学时,应开实验个数为5个,其中必开实验3个,分别为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个体形态的观察,酵母菌、霉菌、藻类、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的个体形态观察,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选开实验2个,在微生物细胞的计数、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细菌的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和空气中微生物的测定5个实验项目选择2个进行开设。每个实验项目学时为2~3学时不等。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和平时成绩2个部分组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设置在本专业环境综合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开设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等实验课程。该实验室现有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设备主要有生物培养箱、显微镜、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和洁净工作台等。

1.2 教学方法 目前,我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主要以基础性实验为主,该课程实验与其他基础化学实验相关性并不是很大。虽然该实验课程只有12学时,实验项目较少,但实验相关较高,我们对实验课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使该门实验课各个实验不但具有连贯性且容易掌握。课程安排特点如下:(1)将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个体形态的观察实验和酵母菌、霉菌、藻类、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的个体形态观察实验合在一起上课(共4学时),因为如果实验课只做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个体形态的观察这个实验,学生刚学会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对个体较小的细菌等不好观察,他们更容易观察到个体较大的酵母菌、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2)合理安排实验顺序,按照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细菌的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的顺序进行实验,前一个实验的成果可以作为后一个实验的材料,使各个实验的相关性更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存在问题

2.1 实验场地及设备不足 目前,我校没有专门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场地,与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等合用一个实验室,实验场所较为拥挤。另外,微生物实验对实验场地的洁净度要求较高,现有实验场地卫生条件不满足,且实验台上堆放较多较大设备,导致学生实验操作空间狭小。现有设备中生物培养箱、显微镜和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数量可满足实验要求,洁净工作台只有1台且已陈旧,不满足细菌的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实验的要求,目前该实验仅靠酒精灯来保证无菌实验条件,导致学生做该实验经常失败。

2.2 实验内容及教学方法落后 由于2013年本科教学大纲的修订,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由原来的54学时减少到48学时,因此实验课的学时很难增加,只能维持原有的12学时,现有的实验内容大都是基础性实验,并未突出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仍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课前准备好仪器和试剂,在实验课上用20min左右的时间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学生按照教师讲的内容及实验指导书上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开展实验,课后按照实验指导书并进行简单实验数据及图形处理后完成实验报告,以至于学生对整个实验的印象不够深刻及理解不够充分。

3 教学改革措施

3.1 独立开课,完善考核机制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离开了实验教学,学生的素质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3-5]。高校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逐步完善实验教学。独立开课对于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目前我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为12学时,若独立开课,可增加到16学时(1学分),实验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增加3个实验项目,丰富了实验课程内容。独立开课加强了实验课的自主性,不再依附理论课的内容及考核办法。合理的实验考核机制可以让学生认真对待实验课程,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3.2 采用多媒体教学,强化实验操作 教师传统的口头讲解,很难给学生留下感性认识,而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直观、形象且生动[2,6]。大部分微生物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通过多媒体展示可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如微生物的观察实验,通过多媒体对各种微生物的形态进行演示,使学生充分了解其形态,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

3.3 改革实验报告编写方式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结果与大多数实验结果不同,它的成果通常为观察细菌的示范片,绘出形态图,或者制备好培养基以及细菌的接种、染色等[7-8],这些结果不是通过数据处理及作图反映而出来,而是以学生的观察、体会为主,并用照片把成果记录下来。因此应该改变传统的实验报告编写模式,采用Word版本或者PPT版本,更加生动的将实验报告展示出来,由于实验的相关性,可以将整门实验课程作为一个整体的实验报告进行编写。这样的形式既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实验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又可以加深对整个实验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陈金华,唐S,宋波.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23-24.

[2]孔芳,高勇,薛正莲,等.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4):145-147.

[3]聂文杰,潘昊,宋世杰.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学理论,2015,26:142-143.

[4]李晓楼.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措施分析[J].轻工科技,2013,9:166-167.

[5]李晶.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112.

[6]马伟文,朱能武,施召才,等.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考核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3):182-185.

微生物培养基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 实验教学 教学体会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应用型的基础科学,并与临床结合紧密[1]。本教研室承担医学微生物学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教学工作,为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意识,强化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我们采取以下实验教学方法。

1.从源头做起,充分做好实验准备及预实验

微生物实验的准备内容比较多,操作性强。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变异,试剂放置时间,不同批次试剂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每次实验课前都要做充分的实验准备,同时做预实验。通常提前3~4天进行实验准备和预实验,确认后才用于实验教学。

2.制定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微生物实验室中接触到的大部分细菌为致病菌,所用的试剂也多是对人体有害的,因此对废弃物品有严格要求。我们在实验中注意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多项实验室制度,在实验教学中向学生强调,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务必使学生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另外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精密仪器,如生物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高速离心机等,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仪器使用方法,爱护仪器,正确恰当地使用仪器。对于实验过程使用过的仪器,学生使用后要清理干净并摆放回原处,要求仪器使用前后保持一致,并做好相关使用记录以备有迹可查。鉴于实验班级人数较多,个别学生用完后不能正确摆放实验设备,不仅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使用,而且给实验指导老师造成较大工作负担,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加强学生生物实验室安全事项和规章制度的学习,随堂强调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3.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实验前预习开始、在实验的准备和操作及内容上结合医学微生物课程特点精心策划,周密安排,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体情况如下。

3.1实验前预习

实验教学不仅是学习、掌握和巩固学科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每次实验前都要求学生认真预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本次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充分理解整个实验的思路。实验课时,指导教师首先针对本次实验内容提问学生,然后将实验的重点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或以提出疑问的方式向学生阐述本次实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2实验准备及操作

实验准备过程中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进来。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进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绝大多数学生都想多一些锻炼的机会,为以后的工作和科研打下基础。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就让一些学生参与进来,从试剂的配制,培养基的制作到预实验的操作。这样不仅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可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实验原理等相关性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3.3实验内容安排

传统的实验内容多属于验证性实验,内容比较烦琐零乱,每个实验之间的联系也不密切,学生对此兴趣不大。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采用一些综合性的设计实验来代替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比如学生从自己身上取标本,用自己的粪便或咽部拭子作为标本进行综合性实验。利用平板画线和革兰氏染色的方法找出若干株典型细菌,纯化后再进行一系列生化实验进行鉴定,并进行药敏实验。由于学生觉得和自身的健康有关联,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实验的进行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学生所取标本为自身相应标本与临床结合比较紧密,与以往的传统验证性实验具有较大区别,受学生体质和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料的结果,这就要求学生充分运用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释这些现象和结果。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这些现象,通过讨论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为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实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的实验现象,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对现象进行解释,然后学生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验证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既能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基本功训练,又能锻炼收集资料、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以后能够顺利步入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4.实验结束后认真总结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操作,而实验报告则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坚持学生独立认真完成报告,实验报告不能简单地将实验数据进行罗列,而必须对实验结果及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由于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实验结果会出现很大差异,我们主张学生无论结果如何,在实验报告上都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如实分析,严禁在实验报告中抄袭他人报告内容或编造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并解释实验现象,以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培养认真、严谨的作风,为今后的科研及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医学课程。许多新理论、新知识都是通过科学的实验手段获得的[2]。因此,在实际实验教学工作中,指导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运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培养出综合能力更强的医科人才。

参考文献:

微生物培养基报告范文第6篇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医学上非常重要的检测手段,是对人体内的各种物质进行微生物学的检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可见其重要性。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过程包括样品的采集、运送、处理、治病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以及药物敏感试验,最后出具检验报告。临床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涉及到以上各个环节,要想提高检验质量,就必须综合改进每个环节的工作标准和水平。本文将会对提高临床微生物检测质量的策略进行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80例临床微生物检验案例。其中,2015年1月-6月的40例为对照组,2015年7月-2016年1月的40例为试验组。参与两组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案例标本、仪器、人员等临床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40例微生物标本进行常规的检验,不进行任何方面的改进和改变,最终出具检验报告。实验组40例微生物标本进行改进后的检验。具体改进内容为:①对标本采集科室和检验科室的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规范采集和检验标准,建立奖惩制度;②对试剂进行定期检测,对培养基进行改进,建立试剂和培养基使用情况调查小组,及时上报试剂和培养基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③保持检验环境的卫生、整洁,定期消毒、打扫、检查,对使用寿命较长或者使用效率低下的仪器进行取缔,更换检测仪器;④对检验室的整体质控进行改进,使之符合检验标准和规范。

1.3 观察指标。对比改进前后两组案例标本的差错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检验,P

2.结果

改进前的微生物检验差错率为12.5%,改进后的微生物检验差错率为0,两组对比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对人体生物学标本的一种精确检测通过检测可以准确的判断临床微生物感染并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是临床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依据。但是,有研究发现,近年来,临床感染微生物种类的数量有增多趋势,而且有新型耐药菌株的出现,这对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是确保后期治疗的关键。

本次选取了80例微生物检验标本,其中40例为2015年1月-6月的微生物标本,并且检验方式仍遵循常规检测方法和步骤,未进行有效的改进和提升。另外40例微生物检验标本则为2015年7月-2016年1月的微生物标本,对这些标本进行了改进后的检测。提高检测质量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标本采集后要按规定时间送往检验室,采集人员要仔细核对标本项目、类型、患者的基本资料等,确保标本无误;检验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升,即,对参与检验过程的所有人员进行检验医学的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和考核,⒖己私峁和检验效果与工作绩效挂扣;对检验试剂和培养基进行严格检测和把关,需使用质检报告和经过法定机构认定的试剂与培养基;对检验环境,如孵育箱、冰箱的温度,对仪器的维护与校正等进行严格检测和把控;对检验试剂、试纸和诊断所用的血清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和把控。例如,染色液要进行定期的质控,对培养基也要进行无菌试验或者生长试验,保证培养基的质量是符合标准的。要将药敏试纸保存在-20℃的温度中,并且严禁反复冻融,保证药敏试纸的灵敏度和质量。检验科室和采集科室应该尽量安排在一处或者临近的地方,保证标本采集后能够及时得到检验,避免了运送过程中的非病原菌污染等,也减少了患者的等待和寻找时间。

在通过两次对比检测后,提高前的40例微生物标本检测中,结果有5例出现了差错,占比12.5%,而提高措施和改进检验方式后的40例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没有出现差错事件,所有标本都完成了合格的检验,达到了医学检测标准。两组对比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表示全面提升临床微生物检验方法和水平,能够提升检验质量和准确率。

综上所述,综合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方式方法,可以提高检验质量,临床上要积极进行改进与革新,确保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确保后期治疗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苏真娟.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保证和改进策略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01):291-292.

[2]刑晓丹,马h,刘爽.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保证和改进策略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07(12):32-33.

微生物培养基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类招生;生物工程;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

我校15级新生实行大类招生,使用新教学计划,而教学计划中实习实践部分除了生物化学实验和微生物学实验之外基本使用都是综合实验,加上教育部一直以来都要求高校加强实习实践育人,作为我校生物工程基础专业必修课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一、明确实验课程地位

根据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后将微生物学作为生物工程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但是还是没有将实验课列为单独的实验技术课程,因此微生物实验在整个生物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也被忽略了,所以应该将实验课列为单独的实验技术课程,使得教研室全体教师都明确考试大纲,进行独立的课程建设,网站建设等等。同时使教师对实验教学更加引起重视,使得教师更好地为实验教学拓展思路和进行实验指导。也是学生对实验以足够的重视,使得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平衡和提升,以至于能够很好的完成后面的生物工程综合实验。

二、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验证微生物学讲授的理论内容,因此,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诸多不足,如学生实验兴趣低下、验证实验过多等,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低,缺乏规范,受到忽视。教师在指导实验过程也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参与实验是被动的应付,对实验缺少主动思考,对遇到的问题缺少分析或仅进行简单的分析。而随着单独设课的实施,我们还引入多媒体技术,加上学校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甚至可以利用微信建立一个以微生物实验为平台微信群直接让学生一起参与实验的讨论,这样就能解决了以上问题且从而还能提高微生物实验教学成效。

三、实验项目改革

从事微生物的研究工作,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包括经典的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显微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染色技术、各种微生物培养特征及形态特征、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计数等。其次,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按大类招生后实习实践课基本都是综合实验,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综合实验能力。因此,学生在完成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实验后,结合我校实际条件和教师研究方向开展小型综合性实验,教师给出数个10个学时左右可完成的题目,学生自己设计,经和教师讨论确定可行后作为实验题目,题目要求要用到前面的基本实验技术,如八角内生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转化茴脑的初探等,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组4-5人。由小组写出实验方案,所需试剂仪器等等等。小组独立完成,教师跟进指导。这实验期间要求学生节省耗材,爱护仪器,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查。

四、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微生物实验课成绩仅反映平时上课考勤和实验报告情况,而实验的过程没有体现,且实验是每个小组4个,部分学生没有动手操作或应付式的完成了实验。因此,我们要求课前预习,提前了解实验的原理、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并要求每一次实验的原始数据要老师检查并签名;实验结束后分析整理结果、上交实验报告。而且还要引入实验考试:包括口试和实验操作考试,均以抽签取题的形式,口试内容涉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设计等内容;实验操作考试在规定时间内对某个实验部分操作考试,如大肠杆菌的简单染色等若干操作。我们对微生物学实验考试按这个方式进行了两年的试验,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尤其是实验操作。这样实验实验成绩就是:平时成绩包括预习报告、平时操作等内容,占30%;实验报告占30%;考试成绩包括口试、规定操作等内容,占40%。以上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利于改善学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森林.微生物学实验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J],2005,32(4).

[2]谭海刚,李静.基于大类招生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

微生物培养基报告范文第8篇

论文摘 要:环境微生物实验是环境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本文以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为基础,提出了以“先立观念,互动教学,科研教学”实验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实践经验,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与体会。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以普通微生物学为基础,并在研究微生物学的一般规律的同时,更注重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课程[1]。环境微生物是微观的、肉眼看不见的,需要抽象思维,总体而言枯燥乏味。所学知识虽与专业相关,但学生尚未接触科学研究,所学内容离日常生活较远,学习目的性大打折扣,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与其他专业的微生物课程类似,在进行环境微生物学的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一定课时量的实验教学,以其调动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例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与灭菌、微生物的培养分离计数等微生物学中最基本的一些技术在环境污染处理等生产研究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对整个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因而,微生物实验教学也是课程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充分调配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内容及授课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具备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且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创新能力的学生,一直是值得思考和努力的问题。本文根据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先立观念,互动教学,科研教学”为中心思想的教学方法,以其为进一步提高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率提供系列应对策略。

1 先立观念

微生物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不同,其研究对象是形体微小、分布广泛、无处不在的细菌、病毒和真菌。尤其是在进行某种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技术是整个实验的重点。尚未接触微生物学实验的学生不能深刻注意到与其它学科实验的差异。其它学科实验的操作是在开放的空气中进行的,而微生物学实验尤其是研究工作中,许多实验操作是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中进行的,以保证不受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因此,在学生尚未养成不良实验习惯之前,就必须让其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笔者在第一次课堂上,就针对整个课程周期内的行为规范要求做一次详细说明,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术。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操作是规范的,什么样的操作会引起实验的失败。结果表明,缺少这部分内容的教育,在后面的实验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无菌操作概念则相当薄弱。因此,我们强调先立观念。大学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微生物,在最初阶段就让学生知道整个课程的基本规范,会让他们受益匪浅。

2 互动教学应贯穿整个实验教学

常规的实验教学,通常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即,教师讲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各自分组按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此处,教师的课前讲解是学生进行实验的前提与基础,是学生是否能充分理解本次实验流程的关键要素。因此,教师工作者十分关注如何能提高教师讲解的效率以扩大学生的理解[2]。笔者发现,若将互动教学法引入到实验课中,同样十分有效,它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那么实验课的互动教学法是以何形式出现的呢?笔者通过实践,摸索出了“问答式”、“答问式”、“师生讨论启发式”、“实验结果展现”、“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加以使用。

(1)“问答式”与“答问式”。“问答式”即在讲完实验理论后由教师针对本次实验的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然后由学生回答。如“细菌涂片制备与染色”实验中,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与步骤等。这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的效率,还能让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可针对学生不懂之处解答;“答问式”则通常在“问答式”之后,即要求学生针对实验提出若干个问题,由教师回答。众所周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学生往往会带着疑问进行实验操作,直至出现问题后才会找老师解答,或甚至不问。而这种情况对于实验操作教学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培养学生在实验前把整个过程弄明白,不留疑问的进行后面的实验,是教师们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笔者发现,从第一次课程点名鼓励提问,到后面几次课的踊跃提问,宽松的互动问题环节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其中有很多问题是教师认为比较简单的一些操作,所以先前并未讲解透彻,而学生却一知半解。当他们提问后教师解答,则能让整个实验的进行事半功倍。因此,让学生习惯并喜欢“答问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方法。

(2)“师生讨论启发式”分两种形式,即口头和书面形式。口头形式通常在课内完成,即在学生在实验期间,与老师的交流。如此,使学生学到较多实验知识与技巧。并且,教师可在下课前集中讲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纠正学生常见的习惯性错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书面形式,则是要求同学在完成课内的实验操作后,实验报告除了目的、原理、方法、结果和思考题外,还应有相应的分析和讨论。以往,学生撰写报告往往把实验原理、材料、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等简单地罗列,未能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探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实施解决方案的能力,笔者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尤其是鼓励将操作步骤以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而非从资料上抄下来大段大段的文字。此外,鼓励其将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对于实验取得与预期相符结果的,分析成功的关键和经验。对于未取得预期结果的,分析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对于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教师在批阅过程中逐一点评。笔者在评阅实验报告时常遇到以下内容:“本次实验失败了,主要原因可能是培养基制备时琼脂浓度过低”;“这次实验我们成功分离到了纤维素降解菌”。这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与想法,能促进今后课程开展的及时改进。

(3)“结果展现式”应用的典型例子就是在“显微镜的使用与细菌形态观察”这一实验。这个实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对各种微生物细胞的基本形态特征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笔者所在教学实验室建立了一个互动实验室平台,即教师显微镜下的视野能直接投影到大屏幕让全体学生看到,每组学生用的显微镜视野也能切换到大屏幕上去。如此一来,所有同学都能看到老师做的微生物装片情况,各组之间的情况大家也一目了然。在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时,学生对看到显微镜下的物体常有误认。实验中,常常有学生把杂质当作了细菌细胞,需经过老师的指点才能看到了真正的细菌细胞。在互动教室中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对每一个成像进行分析辨认,从而轻松让每一个学生看到各个小组制作的真实菌体。另外,同学与同学之间也会就实验现象差异进行讨论,交流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笔者曾对学生做了调查,90%以上同学都十分认可将自己的实验成果与全班分享。

(4)随着科学的发展,理论部分的教学已离不开多媒体教学,但实验教学大多数仍保持着固有形式,如板书等。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准确生动地将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介绍给学生,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我们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即每次课程均会播放一段教学视频,如“培养基的配制与分装”、“玻璃器皿的包扎”、“细菌的接种”、“革兰氏染色”等。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示范,可以让学生更为形象的了解微生物操作技术的细节要求,培养出微生物操作技术更为扎实的学生。或者在“污水中常见微生物观察”实验中,让学生观察后拍摄照片视频录像,并对影响资料进行标注,如添加标尺、调节曝光时间等,通过提高学生的兴趣来增强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将实验课程教学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应逐渐成为当前形式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3]。

3 实验教学与科研教学的关系

3.1 验证性与研究性教学的有机结合

微生物实验课的开设大多是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设置相对应的实验。实验项目来自实验指导书,书中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内容都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说明,所做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学生只需照做,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即可。整个过程缺少了能让学生好好动脑思考的环节。虽然,实验项目的选择都是从众多实验中筛选出来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但大多是相对孤立的,学生会搞不清实验一和实验二之间有没有关系,有没有学的必要。如果,教师将其中一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串联,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后,适当安排一些研究性的实验项目。将实验项目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参考实验指导书和相关的期刊,分组写出试验设计,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具体指导,包括实验步骤、实验所需器材的准备等。同时,鼓励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实验项目,观察结果时互相交流讨论。如“污水中大肠菌群的测定”这一实验中,可告诉学生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750.12-2006中的多管发酵法,由学生自行去网络资源中查找具体的资料,制作实验方案,由教师审核后开展实验。

3.2 研究性与开放性教学的循序渐进

虽然,上述研究性实验项目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设计能力,但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言仍然是不够的。因此,还可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课程,即3~4个学生组成的项目小组选择某位专业指导老师,开展一个结果未知的研究项目,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真正结合[4]。如“化工废水中某降解菌株的筛选分离”、“水体藻类对某化合污染物的响应研究”等。课题组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实施的全过程,指导教师随时对实验过程中的技术重点、难点进行指导和把关。教师除平时进行指导外,还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便于指导教师详细掌握各组的实验进度、存在问题等,并指出努力方向。实验结束时,每名学生写出正式规格的实验研究论文,由指导老师进行评定并备案。

总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正在普遍实施,我们针对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的一些“互动”改革,仍是初步探索,期望能对进一步推动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靖,周玉林,关杰.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1):1766~1771.

[2] 祝伟,何冬兰.浅谈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5):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