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环境生态修复措施

水环境生态修复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水环境生态修复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环境生态修复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污水库底泥污染治理水环境修复措施

Abstract: libraries around the sewage sediment pollution problem carries on the concrete elabor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sewage library sediment treatme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and concrete measures of water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Key words: sewage sediment pollution control of water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829} 文献标识码:A

一、污水库底泥污染与治理

(一)污水库底泥污染影响

底泥对污水库体水环境作用的累积性和滞后性的影响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污水库底泥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厚底泥的储积量,从而造成对水环境的累积性的影响。特别是在枯水年低水位期或者干黄梅期以及汛间低水位期,一些污水库在重污染底泥沉积较厚的浅水区,高温天气之际,底泥就会发生较强烈的生化反应,加速底泥中营养盐的释放,从而造成污水库整体水质变坏且产生恶臭嗅味,对污水库处理增加了相应的难度。

(二)污水库底泥清淤工艺

污水库底泥清淤施工应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可以考虑运用环保无扰动型挖泥船,进行生态疏浚。要注意二次污染防治排泥场淤泥的安全处置是污水库底泥生态疏浚控制二次污染的关键。因为是临时工程设施,往往处置不够严密,易发生环境风险。

二、污水库水环境修复措施

根据现有排水系统,提高污水库的处理效率,结合新工艺彻底解决污水库的水污染问题,推动污水库水环境修复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协调各治理手段之间的系统关系,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水污染治理必须根据污水库水环境综合进行治理,为此可按照“分点源、面源”对入污水库中的污水污染负荷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并进行预测;结合污水库分阶段的水质目标,提出污染负荷削减计划。污水库进行水环境修复应根据现有治理设施的条件,以现有数据资料为基础,补充部分调查监测工作,分析可供选择的系统控制方案及其相应的污染控制效果、对污水库水质的影响程度,提出具体可行的系统方案综合治理。

(一)污水库污染控制的主要环节

城市厕所如果采用单独排放,对分辩进行资源化利用,城市污染将下降85%。目前国际上试行的主要有粪便分离式厕所、真空厕所等。化粪池可以降解25%左右的污染物。国际上有些城市取消化粪池,目的是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效率,减少基础设施投资,但在污水处理率低的城市一般不采用。如果小区独立处理污水,需在小区排污口集中收集,处理后的污水可回收用于冲厕所、绿化、洗车、景观用水,重复利用率可达到30-40%。

污水库是城市污水处理的主要手段,目前COD去除率约为85%,TN去除率约为40%,TP去除率约为50%。,对于采用分流制市政下水道、过境水量小、干湿季分明的的城市,污水库处理污水旱季发挥的作用较好。但在雨季,雨污混合水量剧增,大量的污染物被暴雨径流的冲刷,从下水道中输出污水处库无法接纳那么多的污水,污水进一步排往下游。在实行分流制下水道的城市,下水道的一次投资较高,但是在相同的处理效率下,污水处理的投资较省。在采用合流制下水道的城市,下水道的一次性投资省,但是,在雨季,污水处理的运行效率低。

(二)污水控制思路、措施

由于城市市政下水道采用分流制,对于过境水量小、干湿季分明的的城市,旱季作用不明显,但在雨季可以避免暴雨径流的冲击,有效控制污水量的大幅度变化。分流制下水道的一次投资较高,但是,雨季因大量的雨水混入,导致污水量剧增。国际上大城市既有采用分流制系统的,也有采用合流制系统的,还有采用部分区域分流,部分区域合流的。目前昆明市主城区采用合流制为主的排放体系。由于下水道断面按雨污混合水量设计,旱季水流速度小,下水道中污染物沉积严重;到来年雨季,沉积的污染物随暴雨径流冲入河道。旱季积累,雨季输出,周而复始。

为此,可对污水库进行进一步的挖潜改造,提高对氮磷的处理能力,出水排入复合湿地系统进一步净化。污水库处理不完的剩余污水沿河道排放,由截污泵站抽提,送到流域外处理。截污是截断污染物入污水库外水环境的彻底工程手段,但是如果大量的雨污混合水被截流,也可能对区域水系带来不利的水量平衡影响,而且会加大对污水处理的难度。对污水库处理不完的污水进行截污,部分通过现有截污设施排至流域外处理。其余经过复合湿地系统的旋流分离、人工湿地、天然湿地等手段进行净化。

(三)生态保护与水环境修复

为了突出生态特色,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区域生态体系,进行污水处理规划时,应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尊重本地自然生态条件,污水库应采取适宜的水生态修复和手段,恢复自然水系、湿地和植被,构筑以多级水系、绿色网络为骨架的复合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廊道,有条件的应加强污水水库生态能与生态系统的连接,形成开放式的生态空间格局,积极推进区域生态系统一体化。水生态修复要实施区域的协作,加强对污水库排放控制。采取多种措施,对污水库水体及底泥进行治理。污水库亚男采用生态岸线,以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干扰。结合现状水系和人工河道,形成自然强化循环、人工强化循环和自循环相结合的水循环系统。

三、总结

城市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创设生态环境的发展,为彻底根治污水库污染底泥和进行污水水环境修复提出了更多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综上通过具体措施对污水库进行治理和措施能够明显改善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根治环境污染,有效解决污水库水污染与水生态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琦,李中华.环保疏浚底泥堆场余水处理方法及实施装置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2,23(2):179-181.

[2]姜亚敏,刘猛,闫大鹏等.污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初探[J].山西建筑,2012,38(33):144-145.

水环境生态修复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思考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河道水质的好坏对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河道水质被日益增多的工业、农业、生活污水所污染,河岸被大量的违章建筑所侵占,水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摆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开展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首要的任务是搞好规划设计,并始终把侧重点放在水环境整治的具体措施上。

1.河道水环境的内涵和范围

河道水环境是以河道水域为中心,包容河道周边环境的一个特定区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河水环境,主要是河道水质、水系循环、水源补充、污水入河比例控制以及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等生态系统状况;二是河岸环境,包括河岸宽度、走向、驳坎、河岸建筑、河岸绿化、河岸休闲园林设施等以景观为主的河岸线一定区域内的地面与地上的环境状况;三是河道周边环境,主要指河道沿岸的城市建筑物布局、道路走向、跨河桥梁、管道的布置以及其他公共设施的环境状况,包括人们可以感受的视觉环境、空间环境、休闲环境等。

2.河道水环境的污染现状和趋势

水资源是珍贵和短缺的,而人类对它的污染却是让人痛心的。随着工农业和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流域内工矿企业、城镇废污水大量排入河道,加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水质恶化、长期渗透,导致河道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据统计,我国的主要江、河、湖等水域,如淮河、黄河、海河、松花江等河道水域内已检测出数百种有机物或被报道已经受到严重的有机物污染,在被检测出的有机物中一些有毒污染物含量超过了地面水质标准,甚至有些是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有机污染物。监测数据显示,在14个大中城市河段中,63.8%的河段污染较严重,为Ⅳ类至劣于Ⅴ类水质;在47个环保重点河道中,29.8%属于Ⅴ类水质。河道内私采滥挖、植树等不合理开发、利用和侵占,改变了河道径流状况,影响了河势的稳定,河道内正常水生态环境严重失衡。河道两侧的建筑破旧、垃圾成堆,固沙树种、草种单一,且植被疏枯、林带种植结构简单,绿色屏障残缺、连续性差。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全国水污染仍呈发展趋势,有90%以上的城市水污染严重,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水质不符合引用水源的水质标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加处理任意排放,使许多水体受到污染,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局面。

3.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规划和目标

党的十鲜明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为今后一个时期的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而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出发点,在对河道周边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入河污染源等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在治理范围内,实施控源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治理措施,以控制沿河工业、生活、农业面源等污染源为重点,结合河底清淤、河道保洁、河道卡口拓宽、清障拆违、生态调水以及多种生态修复工程,形成河道水环境整治的完整体系。同时建立健全河道管理长效机制,采用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经济可行的战略,实现水环境的根本改善,从而建立“完善的防汛体系、合理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优美的水环境体系、自然的水生态体系”的水生态建设目标,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4.关于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几点建议

4.1实行法制保障、政府负责的有效机制

通过加强与污染整治相关的法规、政策建设,从严整治、依法治水。促进环境管理、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与管理部门职责,切实保障污染管理长效机制的正常运行和整治规划的有效实施。水利部门在流域水环境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必须突破现行观念、管理体制、技术与资金、投入渠道等多方面的障碍,要勇于肩负起对河道水环境治理的重任。

4.2坚持治理与管理并重

设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控制标准,协调和监督各部门和工厂企业,制定保护水体、控制和管理水体污染源的具体条例和规定,制定不同用途水体的水质标准和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加强城市雨污分流管网的配套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加强工业废水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实行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强调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工程措施和监督管理相结合,以管理促进治理,确保工程实施效果。

4.3实行河道生态化整治

从长效管理入手,在切实落实污水截流、河道清淤疏浚、水面保洁,水系调水等整治过程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探索河道水生态恢复工作,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菌种等使水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实现水体自我调节、自我维持的功能。在满足防洪、灌溉等需要的前提下,进行河岸的生态化整治,尽量避免采用石砌护坡,对河流河岸带的植被进行修复,实行生态化护坡建设。

4.4改变传统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和负面效应

水利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保障了防洪排涝安全,提供了生活生产用水。但传统水利工程确实给生态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阻断了水体自然流动,削弱了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恶化了局部水域环境质量。必须深刻变革水利建设理念,充分和全面认识到水利工程的积极作用和负面效应,重点研究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系统净污能力的影响规律及修复理论,分析工程在水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功能,寻求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功能协同技术改善水环境和修复水生态系统,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中取得统一,实现水利真正全面地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实现水利功能与生态功能的良好协同。允许洪水适度泛滥,并在面上考虑进一步的减灾模式,以控制洪水的淹没范围、淹没时间等,既可将灾害损失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之内,又能使地下水得到较多的回补,还可以产生滞水冲淤、冲污、洗碱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

4.5加强河道管理,保障河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河道是不可替代的基础环境,是河流水资源的载体,要完善河道管理法规和管理办法,明确河道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责任权利,通过统一的河道规划,把河道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切实加强河道的秩序管理,严禁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私采滥挖、违规建设,对涉河建设项目要严格审批,有效监管。河道管理部门要从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出发,开展建设项目对防洪、河道水环境及水体质量影响的调查和研究,不断提高对河道的科学管理水平。

4.6加强绿化保洁,改善河道陆域范围环境

河道的陆域范围通常以道路(防汛通道)、绿地为主,并建有各种各种设施,如宣传标语牌、安全围栏、界桩等。河道陆域范围内应做到基本保洁,无废弃物和明显积尘痕迹。安全围栏应牢固可靠,无锈蚀与变形损坏、栏杆扶手无积尘。河道陆域范围内的景观设施包括雕塑、建筑小品、庭阁山、休闲座椅和防护设施等,应保持完好整洁、美观、无破损和污染。根据园林绿化等级标准,河道沿岸绿化为三级养护标准,防汛通道边的行道林为二级标准。

4.7促进公众参与,开展舆论监督

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全民参与。组织开展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水污染科学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自觉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及时表扬先进典型,批评、处罚破坏水环境的行为。通过宣传让全民了解当前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危机,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水环境的良好风尚,努力朝着建立“完善的防汛体系、合理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优美的水环境体系、自然的水生态体系”的水生态建设目标迈进。

水环境生态修复措施范文第3篇

一、辖区河道现状及特点

文峰街道辖区内近期整治的有四条河道,分别是油坊沟(蟒蛇河至青年路一段,辖区河道总长2.7km)、前进河(蟒蛇河至铁家港一段,辖区河道总长1.06km)、铁家港(西环路以东至油坊沟及西环路以西,辖区河道总长1km)、小一沟(体西路至串场河一段,辖区河道总长1.7km)。四条河段的问题相对雷同,都存在水体污染、河岸坍塌、淤积严重,且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等问题。

二、河道治理目标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之一。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着力解决水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刻不容缓。

治理最终效果为两岸和河面无杂草、无垃圾、无病死动物、无漂浮物、无违章构筑物,河道水质明显提升、截污能力明显提高、河岸绿化明显提高、河流生态明显改善

三、治理对策

(一)水环境治理传统工程措施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改善水质,采用传统的水体置换和引水配水的工程,使水流动起来。另外采用河道疏浚工程、防护工程、清水平台、保洁码头、消防码头、截污工程、排涝控制等措施进行系统深入的水环境治理。工程主要采用了点截污和大截污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找出污水管道并将其接入污水管网,另一方面在河道两岸布置截污干管和截污泵站,集中截污并送往污水处理厂。对于沿河两岸的企业和居民区不仅要将其排放的污水接入污水管道中,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居民和企业素质、规范,从根本上改变和杜绝往河道内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的陋习。

(二)水环境治理生态工程措施

在疏浚、引水、截污等工程后,投入景观桥及栈桥工程、绿化及水上生物工程进行生态治理。通过种植一定面积的高等水生植物,及水生植物群落,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如芦苇)、浮水生物等,可以去除水中的营养物,使水质得到改善,水体透明度提高,水生动植物多样性可得到恢复,使富营养化的水体变清。

四、生态景观设计与效果

(一)绿化景观工程

通过绿化景观工程,从上游的景观到中游缓坡草坪、草地疏林、鲜花盛开,直到下游的通幽小径,植被搭配动静相结合、疏密对比,配合水景,给整个河道绿化空间创造了活力。沿河景观带更是形成一条连续的河岸廊道,给市民提供了便利。

(二)植物配置规划

植物配置应以本地植物为主,根据不同的类别和习性以及不同的景观效果进行合理配置,景观布置应结合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在河岸的许多景观小品多采用当地材料结合轻钢结构,对整体景观环境影响较小;树种选用以本地适生树种为主,包括竹柳、落雨杉、美人蕉、水生鸢尾等。一方面对生态系统影响较小,另一方面又丰富了城市景观。

(三)乡土文化与适应过程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特点,塑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形象。盐城城市中的河道也当如此,在体现城市特色的同时展现出不拘一格的河道设计。当地人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的或者传统文化给与设计的启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停留在传统的设计形式中,生态设计正是以当地自然过程为依据包括其中的地形、土壤、植被、水等,将这些具有特征的自然元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更加有利和完善地设计出能被时代和历史所接受的东西。

五、结语

水环境生态修复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环境;容量计算;整治措施

水环境容量指设定河段满足一定水质量要求的,天然消纳某种污染物的能力。水环境容量包括稀释容量和自净容量[1]。水环境容量是制定地方性、专业性水域排放标准的依据之一,环境管理部门还利用它确定在固定水域到底允许排入多少污染物。水环境容量与水量和自净能力有关。水环境容量是一种资源,它也应该和使用功能无关。使用功能是人为的设定,功能区的设定和水环境容量分配有关,与水环境容量计算无关。这样就可以使用统一的水质标准计算水环境容量,既方便比较,又坚持了公平和公正性,也避免了有水资源而无水环境容量(水质标准为I类和II类的水体)的矛盾现象。设定功能引起的水环境容量的改变是对资源的重新分配。低功能区的高环境容量,所多利用的环境容量等于高功能区环境容量的减少。

1 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及参数确定

1.1 稀释容量

M1=Q1j(Ci-Ci0)/100

式中:M1为污染物i的环境稀释容量,万吨/年;Q1j为j段控制单元自产水资源量,亿吨/年;Ci为污染物的环境标准值,CODⅡ、III、IV级标准值分别为15mg/L、20mg/L和30mg/L;NH3-NⅡ、III、IV级标准值分别为0.5mg/L、1.0mg/L和1.5mg/L;Ci0为污染物i的环境背景值,一般COD取10mg/L,NH3-N取0.15mg/L。

1.2 自净容量

M2=0.5?浊M1[1-exp(-KiXj/Uj)]

式中:M2为污染物i的水环境自净容量,万吨/年;η为j段控制单元内自净容量的利用率,取80%;Ki为污染物i的综合降解系数,KCOD取0.25/d KNH■-N 0.15/d;Xj为控制河段的河长,km;Uj为控制河段的流速,km/d[2]。

2 计算结果

根据对相关河流水环境容量的核算,江都区水体环境中COD容量为8482.5吨,NH3-N为597.9吨。江都区水环境容量总量的核算结果见表1。

表1 江都区水环境容量总量核算结果

根据江都区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结合江都区环境统计资料水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分析江都区环境容量的盈亏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江都区环境容量盈亏计算结果

通过江都区环境容量核算的结果如下:(1)水环境中的COD和NH3-N环境容量分别亏损5090.61吨和982.26吨,水污染排放量占环境容量的160%和264.3%;因有众多小河流及清水通道等未纳入水环境容量计算,因此水环境容量偏小。(2)水环境污染排放量仅计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因此本研究污染排放总量核算可能偏小。

3 水环境整治措施分析

针对江都区目前的水环境现状,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水污染防治措施,以改善水质、营造良好的水环境。

3.1 截污减排

重点处理好点源污染,通过园区排查,对全区企业没有治污设施的,应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实现污水达标排放或接污水管网进行深度处理,最大限度的实现污水资源化和截污减排,减少污水排放量[3]。

3.2 建设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实施雨污分流

根据各镇的相关规划,对尚未建设污水处理厂的乡镇,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的建设,已建设的需完善配套管网建设,将未收集处理的污水提高污水收集率,确保污水集中统一处理,污水不进入河道[4]。

3.3 进行水资源调度,确保水系畅通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终蠹”,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乡镇河道的清淤整治工作,将各水体串联起来,形成水网畅通,使水处于流到状态,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环境[5]。

3.4 水生态修复措施

随着江都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许多河流,特别是小河流水体功能退化,不能行使应有的环境功能。为使水生态、水环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应有针对性的开展生态修复。可采取如下措施:(1)河道清淤。河道清淤可以将底泥中的污染物从水域系统中分离,可降低内源污染。(2)生态调水。对无来水,或来水少的河流,通过水利设施的调控引入新鲜水对河道水体进行稀释,改善水环境。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在河道两岸采用植树种草,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对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吸附吸收。

4 结束语

水环境整治工程改善了水环境,营造了水景观,使河流不再是死水,不再是臭河。计算水环境容量,了解水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科学规划水环境整治工程,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永良,等.环境容量手册[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2]司全印,高榕.水环境容量的测算方法[J].水资源保护,2006.

[3]郑司伟.关于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路径分析[J].人民论坛,2011.

[4]卢伯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探索[J].江苏水利,2004.

水环境生态修复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文化;城市水系;治理

1引言

大运河扬州段是有明确文献记载的中国大运河中开凿时间最早、沿用时间最长的运河之一,是大运河的发祥地和枢纽城市。扬州城池的变迁、城市水系的沿革变化,形成了复杂的大运河水域或水系。境内河湖广布,“水城共生”是其独特的城市形态。江河之水孕育了扬州的文明,托起了扬州数度繁华。水也影响了扬州人的生活方式,城内河道纵横交错,水网密布,房舍多滨水而建、临水而筑,可谓“千户人家尽枕河、万户商埠向水开”,就连星罗棋布的宅第园林也是“无水不成园”。水与扬州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是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

2扬州水系现状

现今的扬州既有过境的长江、大运河,还有境内的淮河入江水道(廖家沟)及古运河,这些大小河流在扬州城纵横交错。但随着扬州城市经济建设的加速发展,人口的日益增加,多数河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少数河道甚至已断流。

城市水系的破坏与污染,导致了扬州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了扬州的城市形象和美誉度,制约了城市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威胁到大运河及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扬州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城市水环境的保护。到目前为止,扬州先后投入30多亿元对城市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包括瘦西湖活水工程、瘦西湖水上游览线拓展工程、古运河综合治理工程、内河综合整治工程等。通过建设水景观,弘扬水文化,在局部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提升了城市形象。

3水环境综合治理框架

城市水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且河道整治的速度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速度,加之水系不活,局部地段截污不力,部分河道治理后缺乏相应的长效管理机制,这些因素仍然制约着市区水环境质量的提升。

扬州作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应站在高起点上,用生态理水的理念来规划治理城市水环境。根据城市水网布局,沟通内外水系,使扬州水网恢复纵横贯通;实施雨污分流,改善水系水质;治理水系周边环境,营造城市生态化水系景观,最终形成以江、湖、河为构架,“城水相依、水系相连、天人和谐、水清城绿”的水系网络。

3.1沟通城市内、外水系,形成“两外一内”相互贯通的水网

扬州有长江、淮河外江流经,拥有流域面积较大、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外江水系。同时,中心城区水道密布,形成局部的、成网状的内河水系。对内、外水系实施清淤、整治,修复水网河流生态,使其合理对接,形成互相贯通的循环水网,既可提高城市内部的雨洪调蓄能力,又可以实现引外江水源入城,为通盘考虑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3.2建设污水处理厂,切断城河污染源

建设高标准污水处理厂,完善市区污水截流管网系统,健全网络,同时实施雨污分流,确保工业和生活污水不排入市区河道,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消除影响水系质量的外部因素。

3.3疏河道、砌驳岸,修缮历史建筑,配植花草树木

按照生态理水的原则,运用城市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技术,加强河道生态修复,减少河床硬化,市区河道治理尽可能做到岸体平缓,采用通道式的多洞结构,以利于水生生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加强水生、湿生植物、生态景观建筑的运用,保护城市天然植被,以满足生态园林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要求。同时,充分挖掘水文化,建设具有扬州古城文化内涵的滨水景观带,形成滨水景观网络。通过城市水环境的全面治理,达到有效提高水环境质量的目的,以彰显“水城”特色。

4水系统治理的生态化保护、修复措施

4.1根据水系功能采取不同保护修复措施

在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框架内,依据不同水系的功能和性质进行适宜的保护和修复,治理时充分挖掘其蕴藏的文化内涵,依托不同的文化积淀及周边居民生活习俗来体现其个性的景观。扬州水系依其性质可划分为以下四类。

4.1.1通航河道:长江、大运河

长江是过境河流,扬州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和重要水源保护地,按工程要求,加强江边滩地等湿地资源的保护,加强区域内河流污染的防治,营造清洁的水环境,为山东、天津等北方地区输送洁净的水资源作出贡献。

扬州段运河是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之一。运河孕育了扬州城,千年的运河是扬州繁华的重要支撑,运河遗存水系在治理时注重保护历史风貌、文化特色和周边的历史遗存,突出古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城市特有的运河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并结合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造运河文化公园,弘扬运河文化,将扬州段的京杭大运河打造成一条集运输、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生态长廊。

4.1.2集景式水上游览通道

沟通古运河至瘦西湖间的水系:古运河――古邗沟――漕河――二道河――瘦西湖――宋夹城河――小运河。将沿线南门遗址、吴道台、卢氏盐商住宅、大王庙、唐城遗址、宋大城遗址、观音山、大明寺等景点串连起来,形成两条新的“扬州水陆风情游”旅游线路,让游客饱览扬州名园胜迹和历代城池变迁。

4.1.3城区内河水系

“邻里漾船过,车马少于船”是水城扬州的生动写照。遍布城区的40多条、100km的大小河道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扬州对城区的大小内河水系进行全面梳理、统一规划、环境整治、绿化美化。通过实施严格的河道保护,采取清淤疏浚、植被绿化、控排截污、沟通水系等措施,有效改善河道水质,畅通城市“血脉”;坚持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沿河建设水景广场、亲水平台、滨河步道和园艺雕塑等服务设施,为城市居民创建优美的滨水人居环境。

4.2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具体措施

每条水系虽各有特色,但都包括河床、驳岸、滨河绿化,沿岸基本都有历史遗存建筑、民居等,因此治理水环境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保护与修复,以形成和谐统一的水环境人文生态景观(图1)。

4.2.1维护河床生态系统

河道与河床是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治理时以提高河流自净能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对淤积不通的河道要进行疏通清淤,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功能,满足行洪、蓄水、航运、水生动植物生存等要求,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利用河道宽窄交替,深潭浅滩交错,急流缓流并存的特点,在现有水生植物的基础上、增补大量的水生植物(如水葱,野茨菰、野生茭白,菖蒲、水生鸢尾、芦苇等),散点礁石,放养适量鱼虾,构建多条动、植物及微生物的食物链,创造能保持水质稳定的小生态圈。

4.2.2构筑驳岸生态景观

堤岸护坡是城市滨水景观的基础。驳岸充分考虑了河道类型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运用石头等原生态材料,配置绿化,兼顾亲水平台和临水建筑小品,营造多样丰富的岸线景观,构筑岸边水生动物栖息繁衍的场所及环境,使之与堤岸上鸟类、昆虫类动物的觅食繁衍场所形成生态性和功能性兼顾的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

根据内外环河流的差异,堤岸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外环河作为水上交通要道,其驳岸长期经受着河水的冲刷,植被不易生长,但全用混凝土既单一又不利各种动物、微生物的生存。在治理时改变以往直立式的驳岸,采用“生态航道”模式,增加具有层次感的阶梯平台,使其不仅有平面效果,还有凹凸有致的立体效果;在斜坡面、堤顶等处,根据地形、地貌进行绿化和园林景观设计,营造生态护坡。在确保通行安全的前提下,保留航道两侧天然的芦苇,使其成为河道中一个景观。

内河一般都较为狭长,两边多为居民住宅,堤岸面积有限,主要是采用立体式石砌生态护岸技术,丛植黄馨、金钟花、迎春、野蔷薇等藤本植物遮挡固化的石驳岸,点植桃花、木芙蓉、夹竹桃等花灌木,同时配植柳树、枫扬、刺槐、楝树等乡土树种形成优美的天际线,营建滨水生态景观。

河堤驳岸上种植各式各样的绿化植物。按照植物的耐水性,由近及远栽种在驳岸上。如垂柳、枫杨、乌桕等亲水树种,草坪采用耐瘠薄和践踏的马尼拉草皮,其耐寒性和抗旱能力都很强,且病虫害很少,观赏价值也高。

通过恢复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可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提高抗洪强度,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

4.2.3营建滨河绿化风光带生态景观

滨河绿化带是城市水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水体保护、岸堤稳定、气候调节、环境美化和旅游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一些河道的很多原生态植被已被破坏,生态结构较为脆弱,基本呈现为“夏绿冬枯”的植物景观,在修复、营建时,主要以植物造景为主,在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合理配置植物、小品等,形成群落稳定、季相丰富,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和谐有序,且能互益的生态系统,使自然美与人工美高度融合,达到生态上具有科学性、布局上具有艺术性、功能上具有保健性的景观效果。

滨河绿化带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对于处在扬州城市居民区附近的内河,如邗沟、漕河、二道河等,规划设计首先考虑为附近城市居民创建优美的滨水人居环境。在河道风光带公共绿地空间中,临水面安排适量的小型广场、水上廊桥、观景廊架、亲水平台、河滨散步道、河滨自行车道、设置较舒适的座椅,以此形成“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景、因水成园”的构架,拓展水岸的艺术空间,让市民、游人与水亲密接触,满足人们对亲水性的要求。整治后的古邗沟、漕河、二道河、宋夹城河等都已成为广受市民和游客喜爱的休憩空间。

4.2.4保护、修缮沿河两岸历史人文景观

扬州是历史名城,又是文化古城。许多特色建筑散落在寻常街巷、河网两岸。如在运河城区段就有普哈丁墓、大王庙、长生寺、卢氏盐商住宅、吴道台府邸等建筑和景点,在漕河岸边有宋高丽驿馆遗址、乾隆皇帝御舟通过的迎恩桥等,在二道河有来鹤桥、绿杨城郭、影园遗址等景点……在城市水系整治中,充分挖掘、利用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保护、修缮现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并将它们与河滨景观相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宜居、宜游、独具魅力的景观。

2014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5结语

城市水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而细致的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将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达到水上扬州与文化扬州相得益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章广明.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2] 潘宏图.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生态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

[3] 杜良平.生态河道构建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4] 陈明曦,陈芳清,刘德富.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城市河道生态护岸[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

水环境生态修复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水 环境 生态安全保障

中图分类号:B8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能源之一。地球水资源储存丰富,但真正供人类发利用的很少。而且,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分布极不均匀,各区域水资源总量差异大。因为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危机。我国拥有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水资源总量却居世界第六位,水资源人均占有水量非常少。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水资源分布并不均匀,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水资源占有量占全国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其水资源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长期的乱砍乱伐,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忽视了对水资源的保护,致使我国水污染严重。近年来各地报道的各种水污染时间,不免让人们更加重视水污染问题。而伴随着过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这直接导致了水资源危机,解决水资源危机迫在眉睫。只有努力改善水环境,加强水生态安全保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这一危机。

二.目前我国水环境的现状

1. 水土流失严重、部分河流含沙量大。

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环境问题频频发生,我国大部分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生产生活用水量,人们不断开采水资源,从而破坏大量的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由于不断砍伐森林,使得我国山区大量涵养水源的条件恶化,使众多长流水溪间断直至干涸,造成了水文下垫面因素的环境恶化,促使大江大河的丰、枯水量变化日渐悬殊。

2. 用水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用水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造成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由于我国水资源地理位置、时间分布不均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夏多冬少,因此,为了缓解北方缺水的事情,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了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农业、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也在不断增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供水严重不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需求;

3.水资源遭到严重污染,水质不断下降。

近几年来,水污染成为我国最严重的河流水环境问题,日渐严重的水污染,已经影响到东部大半个中国的80%以上的河流、河段,使得40多座大城市面临饮用水的污染问题和威胁。河流是具有流动性的,河流的流动性,使污染的影响范围不限于污染发生区,上游遭受污染会很快影响到下游,甚至一段河流的污染,可以波及整个河道的生态环境。河流的污染情势严峻,其发展局势也令人担忧。从全国情况看,污染正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区域向流域扩散。农业用药和工业生产而造成的水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而造成水资源的相对浪费。

三.我国水环境研究的发展情况

1.环境污染的基础理论研究。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在水环境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积累了大量科学资料。开展重点有机污染物和“三致”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机理的研究,开展区域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及其变化趋势预测预报的研究开展环境监测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以及开展现代科学手段和高新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应用的研究。

2.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列入中国优先污染物黑名单中约余项有毒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标志着我国水环境监测工作即将由以无机污染物控制为主转向有机污染物的全面控制。针对我国环境管理要求,围绕污染物的产生、水体污染的过程及其相应的修复技术与方法,开展如下几方面研究:富营养化水体修复、重金属污染修复、地下水污染修复等。

3.水环境管理和规划的研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对一些重点城市污染河段,开展以工业废水控制和治理为侧重点的水环境污染评价、控制和管理规划的研究。“九五”期间中国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是国家将紧紧抓住了解和掌握全国环境质量这一核心任务,切实抓好各级监测网络,尤其是国控质量网络的建设以及数据自动传输系统的建设,开展污染源排放的动态监督性监测工作。

四.水生态安全保障管理的具体措施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当今世界水资源十分紧缺的现状。水资源的缺乏和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不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目前,我们面对的就是巨大的水危机,水不仅短缺还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因此,我们现在必须且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我国的水环境。具体的解决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采用多种方式合理开发水资源,治理污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我们通过大力修建水库、大坝和大力推广调水工程,对污水进行及时处理和再利用等措施来不断优化水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改善水环境的根本措施,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据流域水环境容量制定污染物允许排放量。

2.区域合作综合整治,以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

流域是河流的集中区域,是水流自上而下沿河网向出口汇集的系统单元,有极强的整体性。而且,我们知道河流是具有流动性的,因此,水环境保护不能允许流域内的各个行政单位各自为政,要相互合作,互利互赢,进行综合整治,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重点加强现场测试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在有条件地区建设自动测报与预警系统。对跨界河流域与重大污染事故实施动态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信息。近期应加强省际边界水体的监测,积极开展跨省的污染联防。

3.依法治污,完善水环境治理的法规体系,宣传节约用水理念

应在《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的指导下,比照淮河流域的模式,健全流域治理领导机构,制定流域及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各种配套法规,使水环境工作法制化、制度化。用科学的方法治理水污染,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来控制城市用水量,借助各种媒体宣传节约用水的必要性,

五.结束语

我国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不仅人均用水短缺,而且水资源污染也十分严重。因此,我们必须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树立良好的节约用水习惯,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用水环境。而且我们要加强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防止水资源污染。加强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生态安全保障管理,是一项长远举措,必将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1]李万莲. 沿淮城市水环境演变与水生态安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杨薇. 城市河流生态环境需水优化配置理论及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3]彭澄瑶.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规划与水生态环境修复[D].北京工业大学,2011.

[4]樊彦芳. 区域水生态与水环境安全机制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5.

[5]兰金启. 城市化进程中水生态保持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

水环境生态修复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航道整治工程;河流生态环境;影响

河流生态修复方面,目前我国仍处于起步和技术探索阶段,河流整治工作基本处于水质改善和景观建设阶段。缺乏传统水利、生态系统栖息地和景观的有机结合。多数地方的河道整治,尤其是中小型河流,其理念仍停留在渠道化、衬砌等已被发达国家舍弃的做法[1]。内河航道整治使河流渠道化,从而破坏水生生物的产卵场、栖息地和河流形态的多样化,以及减弱河流的自然净化能力和破坏其生态环境,因此应做好内河航道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合理的水生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1、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1.1施工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藻类是一群具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是自然水体的原始生产者,多数藻类是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的饵料。内河航道整治工程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主要是航道整治阶段,因新建堤坝、旧堤坝拆除、水流发生变化等引起局部水域水质浑浊,影响阳光透射,使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暂时降低,不利于藻类生长繁殖,数量减少。待工程结束后,水深相对增加,水体透明度增大,有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可促进藻类繁殖,受影响河段藻类的数量可很快恢复到原有水平。

1.2 施工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水域中的浮游动物是许多鱼类和几乎所有幼鱼的重要饵料。浮游动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在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能量转换中,浮游动物与水生植物、底栖动物、浮游植物一起,各占有重要位置。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一样,在航道整治阶段,因施工影响而使其数量减少,因工程结束逐步得以恢复。航道整治前,碍航特征为急、浅、险,整治后水流趋于平缓,流速降低,则泥沙含量减少,水深增加,水体透明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原生动物、轮虫及浮游甲壳动物的繁殖。预计整治后河段中的浮游动物数量会有所增加,但种群结构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1.3施工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底栖动物是长期在水域底部泥沙中、石块或其他水底物体上生活的动物。自然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与底层杂食性鱼类有着极大的关系。航道整治工程对底栖动物较大的影响是直接改变了其生活环境,从而使其种类、数量、分布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挖泥和抛投过程对其影响较大。底栖动物随着挖出的底泥,从挖泥区被人为地转移到深水区抛泥,使挖泥区的数量明显减少;抛投区底栖生物因遭疏浚弃土和礁石覆盖而死亡。喜浅水急流的种类因不适应新的环境而逐渐死亡,少部分适应性强的种类则存活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部的原有平衡被破坏后,由于生态效应作用将会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新的平衡。水下炸礁、疏浚、抛泥都是人为地改变底栖动物的生活环境,仅改变了部分河段的底质环境,对整体底栖动物的影响并不大。

1.4施工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疏浚和抛投工程对鱼类的影响方式较为相似。由于鱼类的游泳活动能力较强,在疏浚机械或施工船舶的扰动作用下,鱼类将会被驱赶出施工水域,因此疏浚和抛投工程对鱼类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如果影响底质面积较大,则将对施工后的底质和生境恢复产生不利影响。一般内河航道疏浚施工过程中,对暴露于设计水深之上的岩石采用水下爆破的方法予以清除,对渔业资源会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与疏浚和抛投工程相比,水下炸礁在对渔业资源和底栖生物的影响方式上有很多不同的特点,因此水下炸礁施工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炸礁是施工中用来保证设计水深的常见方法,所采用的工艺通常为打孔(8~10个孔)、起爆、清除,一次起爆药量8~12 kg,所采用的炸药多为防水硝铵炸药。现采用类比分析的方法,参照“辽东湾双台子河口利用水中放炮进行石油地震勘探(使用4 kg硝铵炸药)”的相关试验结果,预测水下炸礁对水环境及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工程炸礁对水环境的影响。水下爆炸后,爆炸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一是重金属的变化状况。爆破未引起江水中重金属的浓度变化,原因是调查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低,爆炸后,沉积物中重金属与江水混合,不会产生明显的溶出现象。因此,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直接影响到爆破后重金属的变化。二是有机物的变化。COD和TOC的浓度是江水中有机物含量多少的直接反映。结果表明,这2项均有所增加,但对水环境影响不大。三是水下爆炸对江水的影响主要是浑浊度和悬浮体的增高,如在某水域长期进行水下爆炸,产生的高浑浊水团由于水流产生的输移、扩散和沉降作用,会影响周围生态系统,威胁水生生物资源。

2、施工期水生生物环境影响保护措施

2.1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确保作业安全,减少影响

合理安排施工进度,非特殊情况施工期不得延长,尽量在枯水季节完成水下施工作业。选用装载能力大的运输船舶,降低船舶往返频率,减少水体扰动、悬浮物增加对水生生物和鱼类的影响程度。为确保工程爆破作业安全,减少炸礁(石)震动对江上作业船舶与人员的影响,施工单位在拟定施工方案时应根据国家爆破安全规程的要求,起爆药量应控制在所引起的爆炸的地震速度在规程中所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并在施工过程对爆炸产生的地震效应进行监测,掌握合适的一次爆炸的用药量。其次在导爆方法上,尽量采用导爆索串并联的传爆和毫秒延期爆破方法,以减少冲击波、飞石及淤泥对周围水环境、生态环境与水产养殖区的影响,切实做好安全爆破作业。尽量避免对鱼类,特别是珍稀水生生物产生影响,建议正式施工前应先以少量炸药进行试爆,对需炸礁的河段分段进行,实行点炸,起到在施工区域内驱赶鱼类以及珍稀水生生物的作用,尽可能将鱼亡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建议航道整治作业避开鱼类产卵孵化高峰期及珍稀鱼类的洄游季节(一般为4―6月)。

水环境生态修复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绿萍;水环境;长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8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b)-0000-00

水,是自然界生物的生命之源,自古以来就与人的栖居环境息息相关。同时水具有亲和力,人对水的喜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居住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则是许多人的梦想,尤其对于居住在都市钢筋水泥森林中的人们,对于水环境的渴望更加强烈。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的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于水环境的要求与日俱增。

近年来,闵行区发展迅速,新型居住社区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居民居住到闵行。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建筑的高度密集、环境的严重污染,居民更加渴望能够与纯朴自然、亲切优美的湖光水色零距离接触和朝夕相处。对于在自己居住地周围的水环境,人们对于水环境的渴望不断提高,已经不仅仅是希望水体污染能有所改善,而是希望整个水环境、水生态得到改善。

1河道绿萍问题引发的思考

2014年6月,有媒体报道,海宁盐官镇和周王庙镇交界处的城河塘,河面上浮满密密麻麻的绿萍,还不时有一条条死鱼和塑料袋瓶罐等垃圾“点缀”在绿萍间,整条河道不见水流,乍一看,更像是一块沼泽地。城河塘的异味,究竟从何而来?满河道的绿萍,又将如何处置?问题的根源在于该河处于两镇交界地带,两岸污染源无人排查,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工作未落实到位。

我们再来看看闵行区内处于同一区域的2条河道,两条河道分别为北潮港和北横泾,其中北潮港为街道自管并有养护队进行长效管理的河道,北横泾则为辖区内的新开河道且尚未移交没有专人养护。通过在绿萍爆发期间对两条河道的水生植物生长状况进行观察,发放调查问卷,对河道周边居民进行访谈,获得了如下结论:北潮港通过河道保洁社的有效管理,通过采用拦漂截断、不断打捞绿萍等一系列方法,阻止了北潮港河道绿萍大面积爆发,河道周边居民基本没有反映绿萍污染河道的情况。而辖区内新开的北横泾河道由于没有养护单进行有效管理,绿萍爆发严重,居民反映强烈,要求有关部门尽快解决。

通过上述两个事例,可以得出结论,以下几个因素对解决绿萍爆发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1)河道责任主体的认定是管理的前提条件,海宁的城河塘正是由于地处两镇交界处,无法明确河道的养护责任主体是哪个镇,故而导致河道发臭,垃圾遍河,绿萍爆发。诸如此类的河道其实非常的多,若是无法清晰的明确责任主体,势必导致都管却也管不好,或者都不管以至越来越糟的境地。

(2)居民呼声的及时反馈,把河道的治理,化被动型管理到主动是水务河道工作改革新方向。海宁的城河塘的居民的多次反映后,海宁市“五水共治”办工作人员承诺会联合城管部门,增加打捞人手,进一步衔接做好保洁的长效管理。

2河道长效管理

由绿萍爆发及解决的方法来看,明确河道责任管理主体,落实河道长效管理机制,是目前比较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途径。如何切实做好河道长效管理,值得我们思考。

(1)树立水资源综合调度理念。结合闵行区水环境现状,根据河道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要求,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闵行区调水方案,充分发挥各级水闸、泵站作用,形成以流域为范围的水资源综合调度体系。

(2)落实河道长效管理措施。

1)明确河道养护管理标准。生态河道治理关键在长效管理,要始终保持水域清洁,陆域环境做到清洁无废弃物(垃圾),同时要注意维护河道周边树木、草坪,提高河道管理范围内绿化带植物保存率(达95%以上),防汛通道保洁平整完好,河道护栏和堤岸护坡保持完整、完好。

2)建立水环境巡查整改机制。一是发挥城市网格化管理作用,加强生态河道日常巡查,建立整改保障体系。二是发挥各部门投诉和社会监督机构作用。三是制定河道长效养护部门的巡查机制,对各级河道实施全面巡查监督。四是发挥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对各类巡查员定位和导航系统的开发建设,做到水环境巡查全过程跟踪、监督。同时对生态河道、水源保护区及部分独立小水体逐步开发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设置氨氮等技术参数,及时掌握通过水生动植物等工程措施,生态河道在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水质变化情况。

3)完善河道管理制度。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小河道养护实施意见、实施细则与相关考核办法,不断更新和完善河道数据库,及时掌握河道及其周边环境的情况。二是加强保洁员队伍建设管理,注重落实专业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如浮床中有关水生植物养护人才,曝气技术中设备设施维修人员,绿萍、水葫芦处置处理技术人员等培训,提高生态河道技术能力普及,逐步推进河道管理养护精细化、专业化、市场化和一体化进程,从制度上保证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全覆盖,从人员上注重生态河道修复技术的持续效应。三是建立完善河道应急保障机制,保障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堤防护岸、水域、绿化、保洁设备及相关附属设施的运行安全,快速应急处置相关突发事件,逐步提高生态河道养护质量,使水环境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

(3)营造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局面

河道生态治理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需要广大市民的共同参与。要在社会中积极发展水环境保护协会、生态协会等各类公益性、服务性民间组织或社团。用专业力量、民间力量更有效地发挥水环境保护志愿者作用,同时给有水环境保护理念的市民搭建一个公众参与的平台,形成政府与市民之间良性互动。

3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居民需求矛盾则日益突出,水环境是现代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水资源、水生态的保护利用等成了如今政府部门面临的重要任务,面对这一挑战,政府已从被动型管理来到了主动。其中水生植物“绿萍”的治理工作,是近十几年河道日常养护的难点,明确河道责任主体,落实河道长效管理机制,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河道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