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管理的精髓

供应链管理的精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供应链管理的精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供应链管理的精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两型社会;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管理

一、两型社会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

(1)两型社会的内涵。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2)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以循环经济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用户,实施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物流和绿色消费,在从原料获取、加工制造、物流和逆向物流以及产品使用的整个过程中,以建立绿色供应链为目的的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3)两者的联系。通过对两型社会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绿色供应链管在理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而这正是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差异

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相比,其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1)传统供应链管理起始于原材料供应商,终止于用户,它强调的是在正确的时向和地点以正确的方式将产品送达到顾客的手中,是从“摇篮到坟墓”。而绿色供应链管理将产品和原材料废弃后的回收处置与再循环利用过程扩充到供应链管理中,延伸了供应链的长度,同时由于返回物流的存在,将供应链由传统的链状变为环状,是从“摇篮到再现”。(2)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功能目标包含时间、质量、成本、服务四个目标,而绿色供应链管理除了具有上述四个功能外,还多了环境,即绿色供应链管理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考虑社会效益,它不仅关注产品的环保性能和价格,而且关注从原材料获得到产品最终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与成本。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1.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论证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因素,使得产品对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最小。在绿色设计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绿色材料选择和绿色制造工艺。

2.绿色生产。绿色生产又称为清洁生产,是指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以期增加生产效率,减少或降低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实行清洁生产的关键是确定清洁生产的技术方法,企业清洁生产的技术方法主要有:一是改进生产设备,提高设备效率和原材料利用率。二是加强厂内生产全过程的管理,清洁生产的推行。

3.绿色包装。绿色包装要求企业在选择和使用包装材料时考虑环境因素,同时,在包装物的标识图案和文字上也要体现绿色化特征,注明包装物的材料、用法和回收处理方法,让终端消费能参与进包装物的使用和回收程序中来。

4.绿色营销。绿色营销即供应链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研制、产品定价、促销活动等整个营销过程中,都以维持生态平衡,重视环保的绿色理论为指导,使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

5.绿色回收。绿色回收是是生态消费的最后环节。绿色回收是一种从消费者利益出发,并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行为。它包括:企业要及时回收发现有技术缺陷的产品,并负责免费矫正;企业要对消费者不满意的产品和旧产品负责回收处理;企业要回收自己生产的包装物;整个回收过程不能给环境和社会造成危害。同时,绿色回收还倡导终端消费者参与回收过程,一起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

四、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1.改革企业的经营思想。(1)企业领导转变观念,树立全员参与意识。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企业着眼于长远利益,以整条供应链为出发点,要求各成员树立起集体协作、节约环保高效的团队精神。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层转变观念,增强企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绿色设计等目标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2)制造商应当树立新型“双赢”的理念。积极与供应商和分销商建立新型的战略联盟关系,通过新型战略联盟之间的合作,对使用过的包装物进行回收,既节约了生产成本,获得商业效益;又减少了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获得环保利益。

2.组织战略。企业必须从组织结构上重新设计,以便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以业务流程为中心,进行业务流程重构,重组管理部门,建立基于BPR 的企业组织结构是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大趋势。建立供应链管理部门,使之能够真正协调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绿色供应链内的节点成员,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必须确立环境管理目标,树立集体协作、信息共享、友好配合的团队精神。

3.建立有效的绿色供应链绩效测量与评价体系。只有确切知道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效果,管理者才能做出有效的决策。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的特点是:更为集成化,反映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程度;更加注重未来的发展性,加强绩效管理的前馈性;除了对企业内外部运作的基本评价之外,还关注外部供应链的测控;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并重,并且注重指标之间的平衡;产品符合绿色环保指标等等。目前可以应用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绩效评价方法有ABC成本核算法、平衡计分法等。

4.沟通与合作。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的是系统内组织间的合作与沟通,决定了所有成员的沟通合作的重要性。例如: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企业部门之间、班组之间。也需要系统内与系统外的合作与沟通。例如供应商、制造商之间在环保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包装、绿色处理总体技术及专题技术的研究、合作伙伴的选择和沟通、非绿色环保部门对企业的作用等等。而这种沟通与合作随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呈现出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特点。选择好沟通合作的伙伴既是供应链管理的精髓所在,又是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组建绿色联盟的一个重要方面。

5.全员参与,激励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全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只有这样市场导向战略才能发挥作用,促使企业为了应对市场需求不断绿色化。一方面,绿色消费可以从消费终端减少消费行为对环境的破坏,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另一方面,绿色消费还可以通过健康、无污染的消费行为和过程来改善人们的消费质量。因此,必须在提倡绿色消费过程中转变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最终促进绿色产品的消费,从而促进企业的绿色化。

目前,我国国内的大多数企业没有这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意识,对绿色生产没有一种主动性和责任感。因此,在国内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但是在产业生态化发展趋势和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时代背景下,市场竞争的残酷和经验教训将会加速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实施进程,对提高我国产品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两型社会目标的提出,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学习和推广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积极合作,共同努力,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40~42

供应链管理的精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 供应链管理 一体化 营销

在传统的市场竞争法则中,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观几乎更多地作用于企业的经营。零售商与零售商为市场统治权而争斗,批发商、制造商同样如此,甚至零售商、批发商和制造商这些产品供应的上下游环节也都把彼此视为对手,不断地讨价还价,要挟对方,以一种“互为成本”的关系存在。在新千年,企业虽仍旧立足于市场,但左右竞争的是价值、灵活性、速度和效率,它们都由于消费需求的影响而变得越发重要。取代企业个体之间相互竞争的是,他们需通过供应链联盟来增强竞争实力。实质上,随着对抗在供应链和供应链的基础上进行,竞争优势将由整个供应链获得。所以,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再造供应链一体化营销管理新体系,就成为每个企业无法回避的事实。

供应链及其问题

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它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的转换和销售等过程传递到制造企业的用户的一个过程。传统的供应链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注重企业的自身利益目标。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意了与其它企业的联系,注意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偏向于定义它为一个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它是通过对顾客、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内部以及贯穿于供应网络中的物料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协调整合,是一体化的供应链。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是基于网络流及部门、组织、流程以及地理分布上的集成为特征的,更为强调侧重组织接触面的管理,即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运营的管理。根据供应链一体化的特征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前提,就是参与供应链组织的全体成员在经营理念上,必须从传统经营理念强调寻求短期、企业级的绩效的观念转变为供应链组织的存在,是为了使整个供应链都获得持久稳定的高收益的观念。公司不应再是竞争的主体,实体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将竞争的内涵扩大到了竞争合作的境界。

由于供应链是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一体化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因此在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的过程中应主要注意三个重要方面的问题,分别是信息集成、协调和组织联接。首先供应链是跨行业与部门,涉及供应一种产品到最终消费者的所有活动,所以供应链管理需要一条市场消费者驱动的无缝信息流,即在从零售商向上游的传输过程中要求速度快,要求链中节点企业共享需求信息、存货情况、生产能力计划、生产进度、促销计划、需求预测和装运进度等。供应链伙伴必须协同工作,以便产品的生产与使用大致同步;其次在供应链竞争的时代,供应链的可靠程度取决于链上的最弱的一个环节,这就好比我们经常提及的“木桶原理”,木桶装水的多少是由最短的那根桶片决定的,所以供应链上所包含的加盟节点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使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协调发展;再次供应链中的组织之间必须是紧密的组织关系,供应链伙伴需要确定并维持他们的沟通渠道,应该为一个目标而同心协力,否则供应链一体化是无法完成的。

供应链一体化营销管理的内容

以供应链一体化为基础的营销不是等待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才开始寻找顾客并进行推销,而是以关键顾客和合适顾客的需要为起点,以顾客需求满足过程中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全方位全流程的互动活动,因此供应链一体化营销管理的内容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体现:

直面终端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

首先通过顾客关系管理对顾客进行准确的合理分类和行为分析,然后根据企业合适顾客和关键顾客的需求特点进行产品的设计和服务,为了赢得顾客、赢得市场应该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让顾客参与产品方案设计,知晓制造过程,进行顾客消费培训,对顾客的抱怨应及时响应,从而达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

直面终端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单靠一个企业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发挥供应链一体化的资源优势才能为顾客提供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的全面服务。

异业结盟,协同服务,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

大家知道,供应链的管理可降低整体物流成本和费用水平,加快资金周转率和信息传递,使供应链上的各项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利用,因此全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是适应国际经济发展潮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最佳选择。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各自都具有资源优势,他们可以也都愿意以自身的优势资源为其他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追求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响应市场,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因此它们不仅愿意与供应链中的企业结盟,而且也愿意与供应链之外的非同业结盟,组成异业同盟来实现营销目标。

让供应链成为顾客化定制的生产线

以往产品的设计、生产、检测、包装、运输都是营销之前的事,营销只有等到产品出厂之后才开始。而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产品设计、生产、储存、配送、销售、服务的方式,供应链一体化的营销是从产品的构思开始,根据顾客数据库的信息构思,与顾客开展“头脑风暴”,让顾客参与设计、评价,围绕核心顾客进行生产和服务,而核心顾客的其它品种和生产业务通过业务外包形式分散到供应链上的其它有优势的企业去生产,从而使各企业都能通过供应链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保持库存最小化以节约成本并提高效率。

信息化库存使供应链成为库房

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的精髓是以信息代替库存,以供应链作为库房,实现物流的敏捷配送。信息化库存是依靠供应链一体化优势使产品开发、材料采购、生产计划、寻找供应商和生产商、融资、制造控制、包装、运输等在同一时间并行运作,从而使原材料能够准时送到加工厂,产品能够准时送到销售点,顾客能够便捷地购买到所需要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公司虽然没有建立庞大的库存体系,但是信息化库存却使物流更具敏捷性,这样做的结果是公司节省成本,顾客收益最大。

让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一齐为顾客服务

传统的营销模式中,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基于价格与利润挤压的博弈关系,从供应商到终端顾客实质上是一条“博弈链”,一方的获益往往是另一方的让利。但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可以改革这种弊端,因为供应链的良好运作是以供应链成员企业相互间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为基础,供应链成员是信任与合作的双赢性战略联盟,其一方的成功是以自身的核心优势服务另一方的成功,整个供应链的成功是以供应链上的每一个成员企业的成功为基础的,一方的失败或受损会导致其他企业甚至整个供应链的受损,他们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共生共赢的关系。如果供应链中的某企业篡改供应链规则,压榨供应商或对顾客服务质量漠视,那么在现实环境下,将会被顾客所遗弃,这时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及其他成员将会采用一致行动,将其清除出供应链,因为他的存在可能造成供应链的崩盘。所以良性的供应链一体化应是通过供应链上的无缝连接,让所有企业一齐为顾客服务,使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在服务好终端顾客中分享好处。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顾客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是供应链一体化的纽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使企业内部供应链顺畅连接,且通过提供良好的在线顾客服务,让顾客能便捷的通过网络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顾客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

供应链一体化对营销管理的影响

在全球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成功与否不再由“纵向一体化”的程度高低来衡量,而是由企业积聚和使用的知识为产品或服务增值的程度来衡量。企业在集中资源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同时,通过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变得更具竞争力。但是目前仍有不少的企业直到今天还认为降低库存成本、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与提高顾客服务质量之间是不可兼得的,因为他们认为降低成本可能意味着顾客的可得性降低;降低制造成本可能导致不能按照顾客个性化需求定制或偷工减料;降低运输成本意味着交货期延长,或不能按照顾客所要求的时间、地点准时交货,所有这些都是基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必然结论。事实上,在供应链环境下可以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合适的供应链设计来降低这些成本,且同时保持顾客服务水平不变甚至得到提高。也就是说在营销管理方面可通过供应链一体化的协调互动、资源优化配置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来降低顾客成本,提高顾客价值,创造增值服务。具体表现在:

改变传统价值标准,树立新的价值观念

客户满意度是衡量价值的标志,供应链管理要时时了解客户的价值标准,最大限度把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统一起来;应站在客户的立场,按照客户的需求,用客户的眼光看待生产经营,通过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有机整合,合理分配,有序运作,为顾客提供个性化需求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应跟踪客户需求,倾听市场的需求信息,发觉潜在客户,不断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在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要杜绝一切无效流动与浪费,不使客户增加不必要的开支;增加技术含量投入,增加服务投入,开展价值创新竞争;按照增值的要求进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重视作为营销竞争主要手段的物流服务

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作为营销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目前,物流理论和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物流信息化管理通过条码和数控工具、GPS等现代管理工具与方法,已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使营销成本因为物流效率的提高得到一定的降低。现代物流已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取悦顾客、强化价值主张的重要机会,并且是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利润源泉。

加强员工培训,实现营销目标

营销人员不仅仅是企业的员工,他们更是顾客的服务者。因此,企业应该聘请顾客喜欢的营销人员,顾客喜欢的营销人员就是企业的优秀员工。为使营销人员当好顾客消费方案的顾问,企业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培训员工为顾客服务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顾客服务质量

现代供应链管理最核心的本质是通过客户和供应商网络进行有效的协作。电子商务对于制造和分销的重要性无疑是先进的供应链管理。要想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和增强客户服务,必须加强对电子商务手段的有效应用。如果以高速、低成本与客户、供应商进行交流和协作是有效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那么完全电子化的供应链(e-chain)就是对未来的展望,而支持未来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将是eERP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完美结合。

21世纪企业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供应链管理的成功与否,供应链管理必将引起我国管理界的重视。

参考资料:

徐章一,《顾客服务:供应链一体化的营销管理》,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供应链管理的精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销售渠道;伙伴关系;竞争优势

销售渠道策略在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渠道是生产企业商品价值实现的桥梁。然而,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营销渠道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买方市场大环境下,作为渠道终端的零售商业出现了新的盈利模式,即非营业收入剧增,并成为部分巨头的主要收益。其原因是市场权力中心由传统的生产厂商向下游中间商转移,零售商业逐渐成为短缺资源,这种转变打破了传统的厂商关系和渠道生态平衡,给生产商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危机。

一、销售渠道在传统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销售渠道的概念

销售渠道就是商品流通渠道,是指产品由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移动过程中所经过的各个环节,企业销售产品是销售渠道的起点,顾客购买产品是销售渠道的终点。处于企业与最终顾客之间,参与或帮助了这种销售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称为中间商。

(二)销售渠道的基本模式

在庞大的社会流通领域,销售渠道种类繁杂多样。生产者市场销售渠道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生产者到顾客。其特点是产销直接见面,渠道最短,所需费用较少。

第二,生产者到商人批发商,再到顾客。其特点是渠道较短,中间环节较少,有利于减轻企业销售产品的负担,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生产者到商(经纪人),再到顾客。这种渠道模式,比较适合于客户群具有一定特异性的产品或产品具有一定特异性的生产者。

第四,生产者到商,再到商人批发商,最后到顾客。这种销售渠道比较长,中间环节较多,流通时间较长,但它有利于实现专业化分工,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劳动效率,节约流通费用。

第五,生产者到生产者的销售机构,再到批发商,最后到顾客。它是生产者市场销售渠道最长、最复杂的一种渠道模式。它的特点与第三种模式相近,但比第三种模式更难控制。

二、供应链的概念与特征

(一)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包含所有加盟企业,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

(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成品等)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减低总的交易成本,并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理论上将供应链管理细分为职能领域和辅助领域。职能领域主要包括产品工程、产品技术特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分销管理等。而辅助领域主要包括客户服务、设计研发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可见,供应链管理除包括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还包括以下管理内容:战略性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供应链的设计(节点企业、资源、设备等的评价、选择和定位);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供应和需求管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生产集成化计划跟踪和控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用户服务和物流管理(分销、运输、库存、包装等);企业间资金管理(货款回收、成本、汇率等问题);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等。

三、将销售渠道纳入供应链管理

(一)传统销售渠道存在的弊端

第一,各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采购和销售中,经常盲目向前向的供应商压价和向后向的顾客抬价,尽量将产品在渠道中传送的物流成本转嫁给前向的供应商或后向的顾客,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是纯粹的经济利益关系。

第二,规避风险。传统渠道的各个成员对市场风险意识异常敏感,在处理渠道关系时,往往尽量回避风险,一旦市场风险存在,他们便想方设法将市场风险向渠道中其他成员转移。这种做法从整体市场营销的角度,经常是贻误战机。

第三,信息的封锁。传统渠道成员为了保护个体利益,对自己所掌握的市场信息采用封锁的态度。甚至对于正常的市场信息传递,他们出于各自的目的,经常对其加以修改或伪装,使信息在渠道的传递过程中失真。

第四,传统的渠道运行缺乏协调性和同步性。由于渠道成员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市场的反应通常不一致,且难以形成共识,整个渠道的运行缺乏同步性和协调性。

(二)将销售渠道纳入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企业界物流管理实践的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产品的竞争力并非由一个企业所能决定,而是由产品整个销售渠道的合力决定的。以前销售渠道成员企业(包括生产者和顾客)都是尽量把产品在销售渠道中的物流成本转嫁给成员中的其他企业。这样或许会降低某个成员企业的物流成本,但它好比把钱从一个口袋放入另一个口袋,钱的总数并没有发生变化。同样,物流成本的转移无法减少整个渠道的物流成本,最终仍要反映在商品售价上。由于产品竞争力未见提高,最后受害的仍将是渠道中所有的企业。这种以牺牲合作伙伴的利益来谋求自身利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从战略眼光着眼,企业必须改变以往的做法,加强渠道其他成员的紧密协作,共同寻求降低物流成本、改善物流服务的途径,努力做到与渠道成员之间信息共享、协调一致、同步运行、联合决策、风险共担,最后提高整个系统的竞争力,共同收益,这正是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精髓所在。因此,我们有必要将销售渠道纳入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中进行研究,并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指导销售渠道的创新与改革。

(三)具体途径

美国学者卢E.佩尔顿认为一个成功的营销渠道归结为四个方面的要素:合作伙伴关系、营销渠道一体化、信息系统一体化和以服务为导向。

1、合作伙伴关系。制造商与供应商或产业链中的企业,各自贡献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独特资源,共同为最终顾客创造产品价值,为达到降低成本、减小风险、提高反应能力和其他经营的绩效的共同目标,在一定时间范畴内相互依赖和分享信息的合作关系。这种情况下,利益分配机制合理与否对渠道成员十分重要。制造商应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使各渠道成员的利益得到有效保证,防止由此引起渠道冲突或渠道瓦解。

2、营销渠道一体化。作为长期合作关系的营销渠道需要确立共同目标,使渠道合作伙伴在行动上相互配合其分配模式也必然是利益共享,而这种共享必须是阶段性的共享,以不断激励合作伙伴为共同目标而努力,这正是所谓的“双赢”。厂家首先要提升商家的综合能力,在相互信任、相互开放的环境下,给双方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改善各自的财务状况,也可以改变结算方式,减少结算环节,以降低成本。其次,可实现人力资源重新整合,“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达到人力资源边际效率最大化。而且,对于整个价值链中的员工而言,无疑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加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也为丰富员工工作内容提供更宽阔的空间。再次,渠道一体化有助于实现渠道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可通过共享渠道体系中各方优势资源,迅速补长渠道中各个方面的“短板”,实现营销、管理、财务技术等优化升级。

3、信息系统一体化。营销渠道象一个团队一样工作,分享将产品和原材料从产出地运往最终消费地所需的资源并分担风险。渠道成员之间要达到彼此行动上的完美配合,在信息平台上充分共享信息是十分关键的。只有实现了信息及时、准确的双向流动,才能使双方配合协调、效率高。在电子商务和电子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各大厂家纷纷应用SCM、CRM等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整合渠道价值链,以追求高效率的管理,这已是大势所趋。营销渠道电子信息一体化趋势,给今天的渠道关系提出一个不可回避的要求,即渠道成员之间将形成更高程度的一体化,或称之为“利益共同体”、“战略伙伴”等等。信息系统一体化是获得渠道协同效应的强大动力。

4、以服务为导向。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的快速扩张,客户选择服务的余地越来越大,一个公司如果不能及时了解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无异于将消费者送入竞争对手的怀中而自断财路。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许多公司为了使自己服务的信息尽量多地传递到消费者身边,纷纷开始建立与消费者之间更为直接的关系。公司和消费者之间这种以服务为导向的平等互利的关系可以在公司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长期信任的合作关系。因此,以服务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的宗旨已经从追求每一笔交易的利润最大化转向追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只有与消费者建立长期、良好、稳定的伙伴关系才能保证公司和消费者的双赢。同时,在一个营销渠道系统的内部,渠道下级就是渠道上级的顾客。因此,渠道成员之间要想建立长期、良好、稳定的伙伴关系就必须在渠道系统内部树立服务意识,渠道成员之间传递的不仅仅是有形的产品而是依附在产品中的服务。树立渠道成员之间以服务为导向的意识是一种双向的信息沟通过程,也是信息和情感交流的有机渠道,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传递了信息和感情,而且能有机地影响和改变信息和感情的发展。渠道成员之间以服务为导向能保证营销渠道的畅通,反之,往往会造成营销渠道的阻滞、中断、堵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合作和依赖关系,服务是渠道成员之间以及渠道与消费者之间搞好关系的纽带,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使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产生信赖感,成为服务提供者忠诚的客户,消费者的忠诚是营销渠道所有成员的一笔重要财富。因此,渠道成员以服务为导向与内外部顾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能为整个营销渠道系统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弘,市场营销学[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2、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3、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张羽.基于价值链整合构建生产企业营销渠道的竞争优势[D].安徽大学,2007.

供应链管理的精髓范文第4篇

现代意义的供应链是以消费者为核心和起点,将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成一体的链式结构,各环节由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建立起紧密但形式各异的联系,体现高效与协调。围绕上述相关核心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好的服务水平实现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制成产成品再到满足最终顾客需求的有效运作。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是“系统”思维观(systemthinking)和“流”思维观(flowthinking),对供应链中一切活动的优化要以整体最优为目标,对各个环节的运作管理必须像小河流水般顺畅。本质上,供应链管理整合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供应与需求管理[1]。其精髓在于,供应链的整合已经不再是原始的单个企业之间交易契约型关系,关键节点落在了战略联盟的高度协同。供应链管理运营商与产业链上的其它生产、销售、消费企业,形成伙伴型合作关系。这种运营模式,便是贸易企业转型后要达到的目标。供应链管理的有效组织与传统买卖的最大区别在于,随着价值链的延伸,它的获利形式已发生很大变化,它不再局限于某一产品,而是某一行业整体或行业以外的东西,追求的不是每一节点的获利,而是整体的价值体现。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约达125万亿元,每1个单位的GDP大约需要3.2个单位的物流量来支撑[2],降低这一成本的潜力巨大。而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行业的高端服务,不仅显著降低了物流环节成本,还以多项增值服务来提升整条供应链的绩效,并从中分享了整体利润。企业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较大规模的贸易型企业一般都有基本的物流业务作为支撑,诸如运输、配送和仓储等。较大规模的传统贸易型企业在转型供应链管理运营商这个方向上,具有三大天然优势:一是具备规模化效应,有一定的客户资源基础,这就形成了市场基础;二是具备专业化的运营能力,对经营行业有较丰富的经验积累,具备较强的研判能力和风险规避水平;三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管理能力和资金实力的提升,产生了业务扩张的需求。但既然求变,那么该类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同样面临需要克服的困难。在整合供应链的过程中,主要会遇到几个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首先,局限于自身经营的贸易品种产业链条,难于吸引外部新客户。传统的贸易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客户资源,经过大浪淘沙的筛选,形成较为稳定的客户群,同时致力于扩大传统的主营贸易品种,但在发展的同时由于缺少开拓,在转型过程中,便难以迅速的形成新的客户资源,这成为转型的障碍。其次,既要扩大网络布局,又受限于资金实力,在轻资产运营和重资产运营之间难以协调。再次,人才短板问题在整合过程中不可避免。企业的转型必然需要有新的思维模式运作,企业的发展与人才的贡献息息相关,在传统贸易模式下的公司人员组成,思想较为固化,企业的转型能否顺利的实现,人才的作用不可忽视,而这是传统贸易型企业所欠缺的。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针对前文所提到的传统贸易型企业的发展障碍和瓶颈,均需要寻找相应的解决途径,而首要明确的是,不同于一般物流企业的转型,贸易型企业应当先从“深度”入手取得突破,再进行“广度”的扩张。也就是先从经营品种的上下游供应链整合开始建立体系,再逐步扩张到其它类型客户的供应链整合。具体到实际的转型过程,需内外结合,合理组织,打破发展瓶颈。

建立信息化平台,解决供应链企业间信息交互问题以国内上市的供应链管理运营商怡亚通为例,其信息管理系统分为内联网与外联网两部分,内联网主要是联系集团内部各个事业部、子公司等,实现订单、信息的实时沟通,提高营运效率;外联网则实现公司与外部客户的联系,为上下游提供信息传递,简化订单在供应链上的传递时间[3]。通过平台的建立,能够及时应对变化的市场需求,缩短响应市场的时间,提高服务速度。信息化平台是解决供应链条节点多而散的关键所在,也是降低和控制交易成本的必要条件。基于这个平台,贸易型企业可以将已有的上下游客户信息融合,并据此迅速做出响应,取得1+1>2的效果。

转变价值导向,以客户需求为第一优先。传统的贸易企业利润来源于贸易品种的买卖价差,因此在与上下游企业交易时常是以对手的身份进行议价。而要做供应链整合运营商,在这个价值导向上要作出转变,即将客户的价值置于企业价值之上。供应链一体化可以认为是服务于上下游产业链客户的整体技术体系,为客户群建立起供应链上的无缝连接,帮助客户实现产购销渠道无障碍,减少他们的业务管理成本。通过将供应链的价值转化为顾客价值,才能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提高客户价值实现的效率和质量,促成更为频繁的交易,建立起更为长久的关系。

完善人才机制,突破扩张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束缚在绝大部分行业里,人才资源都是企业能否保持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而供应链管理是现代物流服务的高级阶段,放到全球体系下看也仍属于新兴产业的一种,国内的发展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转型过程中,随着客户群体的增加、服务环节的增多,人才的配备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除了完善招聘、考核制度之外,还需要在培养人才梯队方面付出更多努力,稳定管理层队伍,重视中青年骨干的培养,以及在职业规划过程中提供适合的平台让骨干有更多专业进修机会,奠定理论基础,累积实际经验。

供应链管理的精髓范文第5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顾客需求的个性化,物流整合领域的扩大,物流管理从最初的职能管理阶段向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方向发展。物流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职能管理阶段、内部一体化(企业物流一体化)阶段和外部一体化(供应链一体化)阶段。

(一)职能管理阶段

职能管理阶段是指物流活动分散在各个职能管理活动中,每个职能部门都是相对独立地发挥作用,各自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生产部门通过大量生产来使单位成本核算降到最低,而不考虑成品的库存积压,也不会注意因此积压的库容和流动资金的减少。当库存的积压问题和流动资金短缺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时,企业才会认识到在生产、流通及财务部门间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合作。这就进入到企业物流一体化阶段。

(二)内部一体化(企业物流一体化)阶段

一体化物流(Integrated Logistics)是20世纪末最有影响的物流趋势之一,其基本含义是指企业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通过物流上的合作,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在初期物流系统中,企业的物流与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等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共同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因此,最初物流系统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协调,是对实物配送、生产支持和采购业务的资源的计划、分配和控制过程进行的系统管理。在建立一种高效的内部职能协调机制后,企业间流通和交易费用就显得非常突出了,于是出现了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的概念。

(三)外部一体化(供应链一体化)阶段

供应链一体化阶段其基本含义是指不同企业间通过物流上的合作,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美国物流专家Donald.J.Bowersox和David.J.Closs的《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一书中有两幅图示,用来说明“物流一体化”向“供应链一体化”演变的过程(见图1和图2)。

该图说明物流一体化已从内部的采购获取、制造支持和实物配送的合作延伸到包括顾客和供应商,说明从最初的供应商采购获取到最终消费者所接受的、致力于所有物流一体化管理的整个供应链。由此可以看出,物流管理的“供应链一体化”是指为供应链服务的物流一体化管理的延伸,是供应链的物流,即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的供应与采购关系,更具体的说是供应链联盟内的物流活动。

2005年伊始,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CSCMP),此举被认为是美国的物流管理进入到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整合物流资源,发展现代物流

发展现代物流需要整合存量资源即现有的物流资源,以实现构建一个信息化所引领的供应链体系的最终目标,此体系应该是能够高效运转、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费用和成本的体系。在构建体系的过程中,对现有存量资源的整合是其精髓,是用现代供应链技术及理念、物流技术及理念来整合传统的物流资源的方式,使其真正成为现代物流。

(一)丰富的物流资源是整合优势

首先,我国拥有一大批传统的仓库,这些仓库面积已经超过了仓储的需求量,目前还有大量的仓库闲置。其次,各种运力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及管道运输在内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很快。例如,我国拥有超过3万公里的高速公路,排行世界第二位;还有海洋运输船只、运力排在世界第一位的中远。另外,几乎每一个大省城市都基本具备了航空运输的网络和运输能力,这些都足以说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具备了发展现代物流的条件。第三,物流设备、设施这些年来发展得非常快,集装箱运输已经成为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运输工具,激光导引车、立体化仓库、自动化装卸的机械设备在我国也得到了普遍应用。第四,近几年对信息化的大力度投入,使得在供应链体系方面的信息化改造以及企业和物流流程的信息化改造也广泛地开展起来。

(二)整合物流资源是发展现代物流之关键

虽然我国具备了现代化物流的硬件,但资源配置效率低。表现在:首先,信息系统共享程度低。各个领域、企业的信息系统都是自成体系,为自己服务,不能共享,不能互通互联,缺少链接和有效传输,即缺少一个标准体系。其次,对各种运力需求缺乏有效整合。现在各种运力,如铁路、公路、航空 和港口都是独立的,所以,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做到一单到底、多式联运、无缝链接。第三,整个物流缺乏系统性、动态性。整个物流系统是静态的,没有形成一种动态的链,特别是大型物流园区还处于传统的仓储、运输、保管、分装和部分加工的业务模式里,工厂里和社会上还有大量仓库闲置。 第四,物流发展和规划一般限制在行政区域内,没有形成跨区域的物流整合。因此,如何使资源在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运转迅速的供应链体系、一个系统、一种快速的流程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关键。

三、供应链一体化下物流资源整合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组织方式,物流管理则为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提供完成实物流的服务活动,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交流与合作)、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价值链激励机制等方法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使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物料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保证实时物料供应、同步化运作。要有效整合供应链一体化下的物流资源,笔者认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正确认识现代物流体系

明确现代物流体系的内涵、理念,对物流资源的整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不但可以引导对存量资源的合理整合,还可以减少对增量资源的盲目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体系主要采取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美国式的由大型跨国公司占主导地位的经营体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现代物流体系,是全球化的物流体系,能够很容易地实现全球化的物流配送、信息传输和供应链体系的建设。第二种是日本和欧洲式的社会化的物流平台,社会化的物流体系。这种体系是在政府的扶植下构建的企业可以共享的物流系统,为所有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发展第三、第四方的物流配送 。在这样一个物流体系的基础上,可以使企业积压库存最小,流通速度最大,这也是很多企业能够达到零库存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不需要企业有自己庞大的一套库存系统,而可以通过整个链条有效地运动、传输,使预定的、可预见的物流配送流程及时地传送到货架或者是生产线上。

(二)政府积极引导和推动

政府要进一步引导和推动跨区域的物流规划,突破行政区域的界限,按照流通规律来设计物流的流程、方式、结点、枢纽及物流链互相衔接的操作规程,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引导,推动供应链管理的方针发展,同时,应鼓励本土企业进行跨国经营与合作。日本的物流业发展之所以走在前列,与政府的引导和推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寻求更大范围的合作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最佳资源搭配,使各成员企业实现资源最充分的利用。比如:台湾地区电脑业所推行的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就充分利用了物流网络的资源配置功能,实现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模式的思想就是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生产采用分散模式,将全球的电脑资源利用起来。采取外包形式,将各种零配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通过全球物流网络发往配送中心组装,再由配送中心将组装好的电脑发送给用户。美国许多跨国公司都有完备的物流网络系统,能快速地把世界各地的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有很强的竞争力,企业也有很高的敏捷性和柔韧性,十分有利于实现全球跨国经营。

(四)品牌化供应链

供应链的品牌化,是指运用品牌战略思维,将品牌融入供应链的各个要素,打造自身的供应链,使技术环节转化为品牌效益。供应链的各环节中其具体操作包括:选择品牌供应链伙伴、优化内部接口、销售链品牌输出等。如国内新飞冰箱曾为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生产过电冰箱,GE公司提出了3000多条要求,新飞公司用了好几个月才生产出完全符合GE公司要求的电冰箱。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新飞公司的管理、价值、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品牌价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供应商的选择就变得非常重要。现代企业借助品牌来传递企业核心的价值和观念,培养顾客的忠诚度,以获取高附加值的回报,被认为是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供应链为企业的品牌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而品牌战略又给企业供应链带来更稳固的发展,化其技术优势为效益,使之成为企业利润的放大器。如何构造企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形成品牌化的供应链,是目前企业供应链管理中所必须回答的问题。

(五)重视供应链中逆向物流建设

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产品退货率不断提高。同时,政府、企业、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退回商品、废旧物品、获救财物、废料以及包装材料日益关注,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的深入使得物流回收为企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因此,逆向供应链已成为许多企业业务创新、降低运营成本的又一利器。

(六)选择合适的基于供应链的物流战略

供应链管理的精髓范文第6篇

回顾100年前的泰勒时代,反思现在的中国超市生鲜经营和生鲜供应链现状,令人感到身处知识经济时代,从事传统行业,面对的问题却与泰勒时代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一、泰勒和科学管理理论

1、泰勒和标准化作业管理

费雷德里克·泰勒(1856~1915)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他18岁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先后被提拔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小组长,工长,维修工长,设计室主任和总工程师。在他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断在工厂实地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在操作方法和动作上花费的时间,逐渐形成其管理体系——科学管理。

泰勒认为:物质方面的直接浪费,人们是可以看到和感觉到的,但由于人们不熟练、低效率或指挥不当而造成的浪费,人们既看不到,又摸不到。“所有的日常活动中不注意效率的行为都在使整个国家资源遭受巨大的损失,而补救低效能的办法不在于寻求某些出众或是非凡的人,而在于科学的管理。”。科学管理以发展规模经济和降低成本与管理费用为主流管理原则,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其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原有的经验管理。标准的作业管理包括三个方面:

【1】标准的工作定额:泰勒为制定科学标准而进行了大量的工时和动作研究,剔除多余动作,纠正必要动作,规定完成每个操作单元的标准时间,再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其它可以接受的工作延误时间,最终计算出完成该项工作所需的总时间,这就是一个合格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

【2】第一流的工人:“每一类工人都能找到某些作业,使他成为第一流的工人,除了那些完全能做好而不愿做好的人”。这其中作业培训就成为管理是否存在的基本区别,而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就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配合,管理者要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其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激励他们尽最大努力完成工作。

【3】标准的作业条件:针对工作过程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关注人机关系分析,使工作过程所必需的条件和环境得到标准化确认,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作业条件包括三项基本内容,一是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二是标准化的工具、设备和材料;三是标准化的作业环境。

【施密特试验】19世纪80年代,美国米德瓦钢铁公司工程师泰勒进行了搬运铁块,铲铁砂和煤块,金属切削三项实验,施密特试验就是其中之一。1885年泰勒对一个名叫施密特的铲装工进行试验,泰勒用一只秒表对施米特的操作进行了细致、准确的测量,剔除其工作的无效部分,对技术进行改进,施密特的每一个操作细节都被作了具体规定,如铲的大小、铲斗重量、堆码、铲装重量、走动距离、手臂摆弧及其他操作内容,每一铲21磅(约9.9公斤)时装卸效率为最高,其劳动生产率由每天12.5吨增至48吨。泰勒的操作动作分析虽有些不尽人情,但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却十分奏效。

2、泰勒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价值

泰勒时代是一个劳动力充裕的时代,而泰勒却认为提高生产率的关键是知识,而不是人力,但怎样最有效地组织人力的运用,却是极为重要的知识。 泰勒像病理学家一样解剖工作,将动作的流程分解到最小的单位,测量它们所需的时间和空间,再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区分各种组合方法的优劣长短,不断追求他毕生的管理目标:高产量、低成本;高利润和高工资。他要将人和机器融合成一个有机体,一个“人与机器合一的系统”,以达到工人和机器的最高使用效果。泰勒强烈地主张制造业的成本会计和统计,使成本成为计划和控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提高生产力的要求下,泰勒制得到推广,当时芝加哥屠宰场原来的屠宰加工方式被分解,然后按照科学管理的要求组成新的屠宰生产线。福特汽车厂的装配线也被解体后重新组建,1913年,两条两公里长的金属板制的组装线在底特律郊外投入生产,著名的福特汽车生产流水线由此诞生了。

这些实际应用是在泰勒的单工序动作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是针对提高整个制造过程及相关环节的作业效率所做的分析,其中规定了各工序的标准时间定额,进行了5项标准化工作(包括产品标准化,零件规格化,工厂专业化,机器工具专业化,作业专门化),它使整个生产过程各环节在时间上得以有效协调,大批量生产的优势显现出来,工作效率大幅提高,成本明显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效果逐步改善。对于当时的美国制造业来说,这的确是个全新的效率观念。

泰勒去世后,美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提高军工生产率应付前线的迫切需要,效率被赋予至高无上的价值,泰勒的科学管理得到了各方充分肯定。二战期间,泰勒制在美国军工企业得到了普遍运用,并按照泰勒制的方法训练出大批产业工人,其中不少是农民或者足不出户的家庭妇女,两三个月内他们被培训成一流的锻工和焊工、造船工人和军火工人。美国军工企业的生产率大幅提高,这种局面在战后转向民用工业,出现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高利润的新局面。

随着经济的急剧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精髓在管理的各个领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财务管理中资金的精确管理,到库存物料价值的准确分析,再到整个供应链的执行过程,都在继续进行着科学管理的标准作业管理,因此,实现企业的标准作业管理,成为企业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 二、泰勒制在生鲜供应链管理中应用价值

目前中国的超市生鲜经营就其工业化程度来讲,基本处于手工作业和手工作坊的初级状态,它介乎于食品工业和初级农副产品经营之间,作业管理方式粗放,绩效对管理者经验的依赖非常之大,超市生鲜经营乃至生鲜供应链管理不够系统和连续,从而导致生鲜经营整体业绩提高缓慢,近年一直处于困难重重的胶着状态。

研读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参照泰勒的标准化作业管理来解析超市生鲜经营现状,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具有启发性的管理思想和指导方法,再考察生鲜供应链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也多在标准作业管理方面反映出相当高的管理水平。

1、标准作业管理:胶着状态背后最大的管理瓶颈之一

泰勒标准作业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三定:在集约化生产前提下,定定额,定培训,定作业条件,从而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管理。

【1】制定生鲜作业定额

现在超市的生鲜加工现场,除了在加工规程标准较高的产品部门(如面包房),或者管理较好的外资大卖场,我们确实很难发现标准作业定额在生鲜区普遍应用。这种状况一方面反映了生鲜作业管理流程不够清晰,标准化管理水准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超市生鲜区中,生鲜作业定额制定和推行存在着相当的复杂性。

原因之一,在前店后场的超市生鲜区,每个岗位的工作往往都是多元化的,无法达到集约化生产下的专业化分工,不会出现钢铁厂的铲工施密特那样单一工种;

原因之二,由于生鲜品销售随季节起伏较大,生鲜加工又属于典型的以销定产,人员配置的稳定性和工作量的随机弹性之间存在协调难度,忙闲不均为定额制定和执行带来难题。

【2】培养第一流员工

由于生鲜经营的迅速普及,生鲜区具有专业经验的员工需要量很大,但大部分生鲜岗位已不再是单纯的销售职能,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食品加工的专业职能,例如:“第一流”鲜肉部员工需要懂得肉禽的基本知识,掌握保鲜处理方法,要能够准确地进行屠体分解,还要有卫生常识以避免作业中的交叉感染;另外需要了解肉禽产品的消费方式和销售规律等。然而不幸的是现有的行业培训能力和培训方式与“第一流员工”的培训需求之间长期处于脱节状态。

泰勒认为,科学管理是多种要素的结合,管理者需要把各种专业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纳成规律和条例,然后结构成一种管理方式,它适用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经过充分组织安排的大公司的业务活动。那么在生鲜区“第一流员工”的专业培训工作上,差距和潜力是同意语,标准化作业管理在这里有着很大发展空间和应用价值。

【3】规范作业条件

在超市从事生鲜经营应该具备什么作业条件?要保证超市的生鲜食品安全必须具备什么作业条件?中国连锁超市生鲜区具备这些作业条件吗?在“非典”的特别时期,这些问题尤其令人关注,然而要正视这些问题,结果会非常令人堪忧。

【标准操作方法】

超市生鲜经营包括了生鲜品储存、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按照泰勒制的标准操作方法可以归纳以下要点:

① 按照各类生鲜品的属性进行必要保鲜处理和储存;

② 按照标准化的配方和操作方法进行产成品加工;

③ 按照销售规律进行标准化陈列,并进行保鲜养护;

④ 基于标准的作业流程进行综合成本核算;

⑤ 所有加工配方、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都必须以文本的方式固定下来,并进行周期性检查和不断优化。

上述标准操作方法只在少数大卖场生鲜区中局部有所体现,而且标准化水平和执行力度参差不起。

【工具、设备和材料标准化】

泰勒的标准化作业管理十分注重作业中的人机关系配合,因为任何作业效率的提高都是与工具、设备和材料的有效性分不开的。尽管超市生鲜经营的发展带动了生鲜专用加工工具、设备和材料的开发应用,例如家乐福制作水产冰台的专用工具,为进行交叉陈列而设计的专用道具等。但工具设备的低适用性,人机配合度较低,非标准原料使用,以及用于食品工业大批量生产的工具设备用于超市生鲜区的情况仍然比比皆是,它对于生鲜区的工作组织、工作效率、产品质量和营运成本都产生了诸多制约性影响。更不用说有些超市以最低投入标准从事生鲜经营,工具设备十分简陋,其生鲜品质量、运营效果和长期成本决不会比简陋的手工作坊好多少。

【标准的作业环境】

生鲜产品因其特殊性,使它对生鲜经营环境有着许多特殊的要求,包括环境温度、上下水设施、排烟通风、清洁卫生等等;同时也对加工现场的设备和作业点布局产生了特殊的设计要求。

超市生鲜区的环境标准既与前期投资相关,也直接关系着后期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例如:有些超市为了降低单店投资,削减空调和保鲜制冷设备投入,甚至用电风扇代替空调降温,每到夏季,室内环境温度居高不下,生鲜品腐烂变质的速度加快,食用安全性下降;电风扇导致生鲜品很快脱水失重,损耗大幅增加,降低作业环境标准使超市背负起与之不相上下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应该得出一个结论,投资者要进入任何一个行业或者经营项目都是有“门槛”的,门槛越低,竞争性越强,经营风险性也随之加大,生鲜经营也不例外。超市生鲜经营需要一定的投资规模和专业管理支持,考核超市生鲜经营的作业条件,不仅有在生鲜品产销过程中保证消费者基本权益的社会责任,也有项目投入产出的损益考虑,因此不是所有超市都具备从事生鲜经营项目的作业条件,也不是所有经营者都能从中真正获利。因此是否应该为生产和销售生鲜品的连锁超市设立门槛,以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这是非典时期摆在行业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问题。

2、标准作业管理的应用平台选择

在普及生鲜经营的过程中,生鲜品现场制作成了备受追捧的方式,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要在越来越多的连锁门店中保证作业管理水平,其难度是与门店数量增长是呈正比的。那么,在什么平台之上推行标准作业管理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是零售终端的生鲜区、是在零售终端后台的加工中心还是其它,这个选择将影响着标准作业管理在生鲜经营中的应用效果。

【1】选择应用平台的基本前提

从标准作业管理主导思想来讲,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是其追求的根本目的,通过将复杂工作进行专业化分割,把作业过程分解为最简单、最基本的工序,降低工人作业的复杂程度,提高熟练程度,以便强化对各个作业过程进行控制。在超市生鲜经营中推行标准作业管理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通过规范作业管理达到生鲜加工的品控标准。因此,标准作业管理应用平台选择是以规模生产加工为基础,只有规模生产才能够有专业分工,专业的“铲工”岗位才能够才能出现,专业技术、标准工作定额、标准的工具设备材料以及标准的作业环境才有运用的可能性,同时一线门店管理人员才有更多精力关注销售。因此,标准作业管理的应用平台一定是以集约化规模生产为基本前提。

【2】应用平台选择

很明显,除了少数大规模从事生鲜现场加工经营的大卖场之外,由于不具备产销规模,大部分超市生鲜区都不是推行标准作业管理的最佳平台,只能是生鲜形象的载体和产品销售终端,所以应用平台需要沿着生鲜供应链上移,以寻求最佳的着力点。这个着力点要么是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要么是定点生产厂商。

通常来说,连锁经营的精髓是规模化和标准化,而规模化的生鲜销售需要规模化的加工中心与之配合,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正是这样一个重要的结点。由于能够集合生鲜单品的生产规模和批量,也能够集合生鲜单品采购量,使它成为目前推行标准作业管理的理想应用平台。

在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这个平台上,标准作业管理的是以两种方式推行,一是在自产环节,食品工业管理方式、标准工作定额、专业培训、标准的工具设备材料以及标准的作业环境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第二种方式是针对外部生鲜品供应商,中心可以通过集合订单对外协加工生鲜品的供应商提出作业标准和要求,以提高整个生鲜供应链的运作管理水平。

3、日本生鲜供应链管理的示范作用

超市生鲜经营状况是整个生鲜供应链协调管理水平的反映,日本的生鲜供应链管理就是标准作业管理应用的一个良好范例。

在日本的生鲜供应链上,各环节的厂商以相互参股的方式确定利益关系,并依据明确的专业分工要求各司其职;每种生鲜品的加工方式、配方、工艺流程、工具原料使用、生产定额、订单响应时间都有详细严格的规定;针对每一个加工环节进行成本分解组合的数据记录,使得产品在加工配送过程中的成本变化始终处于成本核算体系的控制之下;同时供应链管理范围不断延展,直至生产商的作业环境(清洁、照明、换气、空调等)和卫生质量标准、新产品开发规划和库存管理;在这个过程当中,各种专用工具设备被共同开发出来投入使用,标准的原辅材料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作业操作难度。而作为生鲜供应链的主导者,日本的大零售商以POS数据分析系统和集合订单协调生鲜供应链的管理,并对厂家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指导。

相比之下,中国生鲜供应链管理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有将近30年的差距,随着中国零售业的快速发展,生鲜供应链正面临着重新整合和突破,而泰勒标准作业管理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三、标准作业管理推行的机遇

由于中国的生鲜供应链正处于形成和逐步完善之中,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又因投资较大使得投资者顾虑重重,但目前零售业态发展中的某些动向值得特别关注,它会为标准作业管理应用带来机会。

1、折扣店将成为拉动生鲜供应链管理水平提高的契机。

以迪亚为代表的折扣店今年将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它的超低价生鲜品销售将集中反映其成本控制水平和生鲜供应链管理水平,而标准作业管理将是决定其成本状况的关键因素。

2、OEM将成为连锁超市自有品牌开发的主打方式。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即委托生产,就是品牌拥有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的“关键核心技术”来设计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而把具体产品加工交给具备条件的制造商。这种方式过去常见于IT产业以及农副产品出口企业,随着大型零售商销售规模扩大,一些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将会成为大型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开发的OEM厂商,前提是食品加工企业必须拥有良好的生产条件和品控管理,同时具有竞争性的成本控制能力,因此,标准作业管理将是超市和OEM厂商达到共同目标的重要手段。

3、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投资者将呈多元化趋势。

由于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服务半径有限,且往往需要一定的投资量,所以只有少数超大型零售商能够承担,目前能称得上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项目屈指可数,但随着农副产品出口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关注度提高,以及大型生鲜品加工企业跨地区经营,由这类大型企业组建的第三方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将会加入到生鲜供应链运作中来。

一般来说,生鲜供应链管理中所涉及诸多问题(如成本核算体系、专业技术应用、装备更新和供应链协调管理等)全部集中于零售终端,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独自承担的。因此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投资多元化将会改善生鲜供应链的经营环境。

供应链管理的精髓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子市场 电子层级结构 矛盾 协同

电子市场与电子层级结构

按照交易费用理论,市场和层级结构是协调经济活动的两种最基本的、可替代的组织形式,二者的替代取决于交易费用的高低(Coase,1937;Williamson, 1975)。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市场对经济活动的协调是通过非人格化的价格机制,而层级结构是通过内部权威定价完成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信息技术引入企业的管理中,形成虚拟的层级结构,即电子层级结构。与此同时,出现了一类新型的、与传统市场不同的、以信息系统和网络为载体的虚拟市场,即电子市场。最初的电子市场是以企业间的信息系统为载体的(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IOIS),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种以信息系统为基础的电子市场已经在不少的领域内得以应用和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电子市场与电子层级结构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内涵。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电子层级结构既可以出现在纯粹的电子商务企业中,也可以出现在向电子商务方向转换的传统企业中。纯粹的电子商务企业是一种全新组织表现形式,趋向于扁平化组织模式,但不少电子商务企业也采用层级结构组织模式,这取决于层级管理的效率或成本的大小。当在产业层面来考虑电子层级结构时,如果将每一个单独的企业都看作一层层级结构,电子层级结构就是由多个电子商务企业或通过信息系统协调其内部活动的传统企业组成的,从原材料获取、加工、再将成品通过分销商和零售商送到最终消费者的手中的电子化的供应链(E-chain),或者说,从产业层面上看电子层级结构表现为由多层层级结构组成的供应链(见图1)。如果将电子市场看作一种典型的市场机制,那么供应链则可以看作是扩展的层级结构机制。以下将不对一层层级结构(企业内部)展开讨论,层级结构一般指多层层级结构或供应链。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市场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是由“造市者”(Market maker)建立的新型虚拟市场(见图2)。按市场参与主体的不同,有B2B电子市场、C2B电子市场和C2C电子市场,其中B2B电子市场是目前电子商务的主流模式。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对B2B电子市场进行了分类,比如按企业采购的类型将电子市场分为企业运营资源中心(MRO Hubs)、目录中心(Catalog Hubs)、生产管理(Yield managers)和交换(Exchanges) ( Kaplan and Sawhney,2000);按价格机制的不同将电子市场分为目录(Catalogues)和拍卖(Auction)(Schmid,1999);按电子市场向用户开放的程度分为专有的、公共的、协会的电子市场(张鸿飞,2003)等;以电子市场的中立性为标准将电子市场分为:有偏电子市场(Biased EM)和无偏电子市场(Unbiased EM)(Malone et al.,1989)。但不论电子市场如何分类,电子市场存在着共性,所有的电子市场都具有聚集功能(Aggregation)(将大量的买卖双方集中在一个虚拟平台上)和撮合交易功能(Matching)。此外,电子市场还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如:信用服务(Trust)、物流支持(Logistic)、支付服务(Payment),有些创新的电子市场还会为用户提供订单管理功能。

电子市场与电子层级结构的矛盾

由于市场与层级结构是两种不同的协调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反映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电子市场与电子层级结构也是两种不同的协调经济活动的方式。尽管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同时带动了电子市场与电子层级结构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电子市场的数量与规模的急速增长,另一方面表现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在供应链中的大量应用。但是从理论上看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的关系。

电子市场与电子层级结构是协调经济活动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组织机制。电子市场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在电子市场上,价格一般有二种表现形式:固定价格(Fixed prices)和动态价格(Dynamic prices),固定价格是静态的,是由市场因素如供求、质量等决定的,动态价格是通过在电子市场中的拍卖(Auction)形成的实时价格。但无论是固定价格还是动态价格,电子市场上价格的形成过程更依赖于市场的因素。但如果考察电子层级结构或供应链时,发现供应链伙伴之间交易的关系并不以价格为主要指标,传统的价格竞争让位于其他的条件,这些条件依特定供应链选择供应商的评价准则与指标的不同而不同,如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财务状况、公司的业绩、服务等(安茜,1999)。

电子市场与电子层级结构在对待交易者关系上的不同。在电子市场中,交易双方的关系是以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竞争关系。电子市场利用先进的技术,大大降低了交易者之间的交易成本,包括搜索交易对象的成本、协调的成本,与传统市场相比,它为商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扩展了可交易的范围,每一个商家都可能面临无数的、随机的交易机会。因此,在电子市场中,买方与卖方一般很少,也很难建立长期和稳定的合作关系。

电子层级结构或供应链管理则强调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交易双方的关系是预先选择好的、风险最低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为了保证供应链的稳定性以及避免与多个供应商进行协调而造成的成本过高,供应链管理趋向于与少数供应商保持合作关系(毛会芳,2004)。尽管由此导致的价格可能不是最优的,但可以通过降低成本、削减库存等手段来提高利润。

电子市场与电子层级结构之间的可替代性。市场与层级结构是可替代的组织形式,交易成本的大小决定它们替代的边界(Coase,1937),那么电子市场与电子层级结构之间是否也存在替代关系呢?以马龙等人为代表的学者认为(Malone et al.,1987)认为,IT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导致企业更多地选择电子市场而不是选择电子层级结构进行交易,或者说,电子市场将逐步取代电子层级结构。但从实践上看,尽管电子市场在过去的几年里,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没有迹象表明电子市场将取代电子层级结构或供应链。事实上,供应链管理在过去的几年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视为市场竞争的利器。

影响企业选择电子市场和电子层级结构的因素

产品的成本。产品的成本与选择电子层级结构有正相关关系(Malone et al.,1987),也就是说,产品的成本越高,企业越倾向选择电子层级结构或供应链协调其交易活动。

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马龙等人(Malone et al.,1987)认为时间专有性也是资产专用性的一种,即产品的价值高度依赖于从厂商到消费者手上的时间。资产间专用性也是资产专用性的一种,即产品的价值高度依赖于从厂商到消费者手上的时间。资产专用性与选择电子层级结构有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资产专用性越强,企业越倾向选择电子层级结构或供应链协调其交易活动。

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程度与企业选择电子层级结构有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市场的不确定因素越多,企业越倾向选择电子层级结构或供应链安排其交易活动。

交易的频度。交易的频度与企业选择电子层级结构有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企业交易次数越多,企业越倾向选择电子层级结构或供应链安排其交易活动。

产品描述的复杂性。产品描述的复杂程度与企业选择电子层级结构有正相关关系(Malone et al.,1987)。也就是说,产品描述越复杂,企业越倾向于选择电子层级结构或供应链安排交易活动。

电子市场与电子层级结构的协同

电子市场与电子层级结构在协调经济活动中各有优势,电子市场灵活、开放,市场范围大、交易机会多,其价格更能准确地反映市场的实时需求,而电子层级结构则降低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但相对电子市场,电子层级结构则刚性较强,有时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市场的变化。如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当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小量变化时,而沿供应链向上游企业传递的需求信息会逐渐被放大。此外,供应链管理中成员的彼此依赖性较强、选择性差,如果链中的某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下降。如果两者结合,则可以降低“牛鞭效应”和对供应商的依赖性。

如果仅用矛盾的、可替代的关系来说明电子市场与电子层级结构之间的关系,还不能体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电子市场与电子层级结构关系的精髓,因为电子市场与电子层级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协同的。协同电子商务是由世界知名的ERP供应商SAP公司率先提出的一种新理念(辛霞等,2003)。它分三个层次上的协同,第一个层次是企业内部的协同,第二个层次是企业与外部企业的协同,第三个层次是企业与社会相关部门的协同。企业内部的协同是实现企业内部协同的基础,包括采购、销售、考勤、预算、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协同。企业与外部企业的协同是指与供应链上的伙伴,包括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配送中心、企业与分销商与零售商的协同。企业与社会相关部门的协同,包括与银行、税收、海关、保险等部门的协同。企业的内部协同是实现企业与外部企业和社会相关部门协同的基础,企业内部协同包括企业内部层级结构之间以及平行部门之间的协同。

电子市场与电子层级结构的协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电子层级结构之间的协同,二是电子层级结构与电子市场的协同,换句话说,是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协同和供应链成员与电子市场的协同。前者包括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的协同,企业通过Extranet将企业的内网与供应链相邻企业的内网相连。Lancioni(2003)对美国1000家企业进行实证性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将B2B电子商务应用于供应链管理,通过协同电子商务来加强供应链功能。后者包括电子市场将供应链纳入其平台以及供应链将电子市场纳入供应链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从物流的观点来看,电子市场上的交易要依赖于供应链来实现(Martin,2002),因此,不少电子市场将优秀的物流公司以联盟的形式整合到电子市场平台上,借助于物流公司的供应链支持交易的完成。供应链将电子市场纳入供应链管理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多数首先在供应链中相邻的两个成员之间实现,或者说在每一个供应链层级结构之间实现,主要原因是协同的程度与协同的成本是成正比的,在供应链相邻的两个成员之间实现协同的成本最低。Martin(2002)认为市场与供应链中两个相近的成员即制造商和分销商与电子市场之间通过协同来影响供应链管理中的需求规划,他们认为电子市场提高了市场预测的准确性。本文以供应链中两个相邻的成员核心企业和分销商为例,分析他们与电子市场的协同(见图3)。

电子市场与核心企业和分销商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协同,即企业与外部企业的协同。在企业内部协同的基础上,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市场与分销商保持实时与互动的信息沟通,协同供应链管理。企业根据电子市场提供的市场信息,及时对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供给计划和需求计划作合理修正;制定反映市场需求的动态生产计划和实现短周期的柔性制造;掌握新产品需求动向,适时向市场提供新产品;利用电子市场提供的物流服务,优化物流过程,根据需要建立短期的、临时的、灵活的物流协作关系;利用电子市场的信用体系,方便地对供应商进行评估,以利于企业在更大的范围,甚至是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的分销商,并与其结成灵活的、动态的联盟合作关系,弥补原有供应链刚性过强的不足,激励分销商提供更优秀的服务。

电子市场与核心企业和分销商在第三个层次上的协同,即企业利用电子市场与社会的相关机构建立协同关系。在电子市场上,电子报关系统、保险服务、支付服务、信用评估服务等相当于电子市场提供的公共产品,如能有效利用这些公共产品就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投资。因为企业与社会相关机构单独建立协同关系有时是不可行的或者成本很高,比如企业与海关通过电子报关系统建立协同关系(如EDI)的成本远高于利用电子市场的电子报关系统。

总体上来说,不同的电子市场与供应链协同的程度也不同。比如有偏电子市场可能是一个或几个在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主体发起的,相对于由第三方发起的电子市场,它对供应链的依赖程度高,协同的程度也高。而在第三方发起的电子市场中,买方与卖方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交易的随机性较大,在以价格竞争取胜的交易机制中,交易双方较难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协同的程度也不高,但较易结成动态的、短期的联盟。

结论

电子市场与电子层级结构是两种不同的、可替代的协调经济活动的机制,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两者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发展更赋予了电子市场与电子层级结构关系更为深刻的内容:协同。可以预计,未来的电子市场与电子层级结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也会越来越深地在不同层面上实现协同。但协同应视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决定,笔者认为,对于那些对供应链依赖性高,采购频率高,而且通过与供应链伙伴的长期合作与磨合,供应链管理收益明显的企业,并不一定要利用电子市场。而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应该认识到,企业的竞争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企业的供应链需要向简洁、定制和敏捷的方向转化,与此同时,传统供应链成员之间关系需要向动态的、短期的、开放的、柔性的方向转化,以适应企业灵活地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迅速地与商业伙伴结成动态的协作关系,提高对市场的响应能力,而电子市场与供应链之间的协同符合供应链管理的这种转化趋势。

参考文献:

1.Coase,Ronald.The Nature of the Firm [J].Economics,1937

2.Willianmson,O.E.Markets and Hierarchies,New York:Free Press,1975

3.Kaplan,S,and Sawhney,M,E-hubs:The new B2B marketplaces.Harvard Business Review[J],2000

4.张鸿飞,陈次白.B2B专有交易场分析[J].情报杂志,2003(2)

5.安茜,周捷.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供应商选择[J].现代管理,1999

6.毛会芳,邹辉霞.供应链中的供应商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

供应链管理的精髓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连锁超市物流系统

连锁超市物流系统是连锁超市经营体系中物流活动所涉及的各个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由物流作业系统、物流信息系统和组织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涵盖了从商品采购到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的整个物流过程,具体包括商品采购、进货运输、商品储存、加工配送、门店物流以及为各环节提供配套服务的信息系统等。构建适应于电子商务环境的物流系统,是连锁超市企业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连锁超市电子商务运行模式

在连锁超市中,电子商务开展的第一个层次是超市内部的电子商务活动,主要发生在各连锁店与总部之间;第二层次是超市的外部电子商务活动,主要发生在采购及销售环节。

内部电子商务

连锁超市企业的内部电子商务是指在超市内部通过网络实现交易的数字化。连锁超市企业有许多经营网点,利用电子定货系统(EOS)、销售时点系统(POS)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各连锁店的内部订货以及配送业务进行数字化管理,是连锁超市企业内部电子商务的主要内容。连锁超市内部电子商务的开展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内部的运营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外部电子商务开展的基础。

采购电子商务

连锁超市企业的采购电子商务是指超市面向供应商进行采购的电子商务活动。连锁超市的采购一般由超市总部统一进行,总部将各连锁店的订单汇总之后,通过互联网广泛的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下单,并进行网上结算。另外,总部还要保持与供应商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对供应商的商品种类、库存情况以及生产能力等进行在线监控,保证订单的按时履行;另一方面也将所有货品的销售信息放在网上,方便相关供应商安排生产和备货。

销售电子商务

连锁超市企业的销售电子商务是指超市通过在Internet网络基础上建立电子商务网站,面向客户进行销售的电子商务活动。销售电子商务要求连锁超市企业的商务网站提供商品浏览与搜索功能、购物车功能、下单及订单的查询和取消功能、在线支付功能等。连锁超市企业在消费者下单订购并完结支付之后,通知配送中心对顾客进行直接送货。另外,连锁超市企业也可以进行网络营销,以此来促进网上销售。

电子商务下连锁超市物流系统的特点

物流系统信息化程度提高

物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连锁超市物流信息化表现为超市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超市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超市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适时化、超市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因此,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定货系统、门店分销物流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连锁超市物流系统中,使交易各方的时空距离几乎为零,促进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的结合,极大的提高了连锁超市物流系统的信息化程度。

物流系统的可控性增强

电子商务环境下,借助于Internet和增殖网(VAN),在物流系统信息化的基础上,连锁超市企业建立起了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包括超市总部、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通讯网络,超市内部的通讯网络,以及与下游客户之间的通讯网络。这样,超市可以适时的获得供应商的信息,保证采购订单的按时完成,也可以适时的查询库存情况、在线订购的订单执行情况以及各连锁店的销售情况等。另外,连锁超市企业采用在线货运信息系统、卫星跟踪系统等先进的技术手段,还可以实现对货物的实时跟踪。总之,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连锁超市企业对物流配送的实时控制代替了传统的物流配送管理程序,实现了整个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实时决策,使物流系统的可控性增强。

物流系统的运作速度加快

快速反应(QuickResponse)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环境下连锁超市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而物流配送是决定反应速度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提升超市企业的竞争力,势必要求加快超市物流系统的运作速度。在传统的物流配送管理中,由于信息交流、物流设施等的限制,完成一个配送过程的时间比较长,但这个时间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变得越来越短。首先,任何有关配送的信息和资源都会通过网络管理在几秒钟内传到有关环节,计算机系统管理使整个物流配送管理过程变得简单和容易;其次,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等物流设施的使用,可以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力、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另外,围绕电子商务的开展对物流系统进行优化,通过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也会提高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性能。

物流配送的服务半径放大

传统的连锁超市的各门店都有固定的商圈,业务的增长主要凭借开设新门店,相应的仓储中心或物流配送中心便直接为这些门店服务。因此,传统的连锁超市的物流配送的服务半径有限,一般在几十公里以内。但由于电子商务具有跨区域的特性,故其物流活动也具有跨区域的特征,这就要求超市物流系统将散置在各地的分属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使之成为“虚拟仓库”,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因而电子商务环境下连锁超市企业的物流配送服务半径货物集散空间都放大了。

电子商务下连锁超市物流系统的建设思路

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自由流动,要求超市企业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不断提高。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被我国连锁超市企业广泛的应用,但受人才、传统观念等一些方面的制约,整体的物流技术从软硬两方面来讲都还比较落后,尤其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并未真正的建立起来并发挥其作用。另外,我国很多连锁超市各有各的供应商和物流渠道,采购批量小,采购成本高,这种分散、低效、高耗的物流组织形式,也是制约我国超市企业发展的原因。适应于广泛开展电子商务的时代要求,我国超市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关注物流系统的建设,在不断提高物流技术的同时,真正把握供应链管理的精髓,并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当选择第三方物流或组建战略联盟。

实施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以信息流和物流为纽带,将该网络上的所有节点企业整合在一起进行管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连锁超市企业作为物流的执行者和管理者,供应链思想的树立对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全球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高度分割、产品生命周期大幅缩短、顾客期望值不断攀升。随着经营规模与范围的不断扩大,进行科学的经营决策和合理的资源调度、实现销售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的匹配以及对消费者的快速响应、处理与商和供应商等贸易伙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连锁超市企业将供应链管理、物流一体化思想贯穿于整个超市的运作过程,实现供应链管理,促使超市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之间能最便捷、最快速的进行订单处理、单证交换、销售和库存等业务数据的共享等,进而帮助超市企业随时掌握各经营网点的销售情况,充分了解顾客需求,合理规划安全库存的最佳水平,合理调整企业的广告策略和价格策略,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超市企业的盈利能力。

有效客户反应(ECR)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有效途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连锁超市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推动式或拉动式的供应链管理市场策略,但都必须以客户为核心,以电子数据交换(EDI)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为基础,与贸易伙伴密切合作、共享利益、共担风险。

借助第三方物流

TPL(Thirdpartylogistics)物流关系是建立在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平均利润原则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工商关系,TPL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渠道中的专业化物流中间人,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间内,为其他公司提供的所有或某些方面的物流业务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经验,以及现代化的物流技术与储运设施等,能够提供安全管理、技术指导和信息反馈等多项物流系统服务。

对于大型连锁超市而言,通常物流业务量巨大,建有较为完善的物流系统和配送体系,但在某些业务方面仍然需要与第三方物流公司产生业务合作,尤其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半径的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在长途运输、区域仓库等方面的业务,外包的优势较为明显,故可以进行部分外包。对于中小型连锁超市企业而言,由于规模小导致物流业务量相对较小,资金有限,不适于自己建设如配送中心等一些项目投资大,回收期长的服务性工程,更需要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完成物流配送任务。

从发展的战略考虑,连锁超市企业在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时,除了能获得专业服务能力、技术和成本优势外,还可以获得战略层面的好处。首先,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其次,可以减少投资,降低风险。现代物流领域的设施、设备、信息系统等的投入是相当大的,而且由于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导致投资存在巨大的风险。而采用第三方物流,却能避免这些风险。因此,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实行物流外包将是今后连锁经营发展的趋势。虽然我国第三方物流行业的规模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超市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两者之间将不断的相互促进,从而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组建横向物流联盟

物流联盟(Logisticsalliance)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组织为实现特定的物流目标而采取的长期联合与合作。其目的是实现联盟参与方的“共赢”。连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长期合作会形成一种战略性的纵向物流联盟关系,这在上部分已有阐述,这部分我们主要论述连锁超市企业间横向物流联盟的组建。

以交易费用理论分析,物流联盟的建立减少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多变性,有助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在交易过程中减少相关交易费用。从组织角度分析,联盟企业双方在相互合作组织协调交易的同时,仍保持各自的相对独立性,组织成员间仍存在着竞争,可以维持较高的市场效率,是有效利用组织和市场双重优势的一种组织创新。

连锁超市企业可以灵活的采用物流共同化的联盟方式,包括即通过建立企业间的结合共同组建物流体系,来处理企业营运中有关物品流动的相关作业,解决单一企业对物流系统投资的不经济或低效率等问题。物流共同化具体包括物流资源利用共同化、物流设施与设备利用共同化以及物流管理共同化。物流资源是指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物流的设施及设备包括运输车辆、装卸机械、搬运设备、托盘和集装箱、仓储设备及场地等;物流管理是指商品管理、在库管理、配送管理、作业管理、成本管理等。

共同化的物流联盟方式可以使连锁超市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资源、降低风险和运营成本,通过共同采购或配送货物以获取规模效益,并尽快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因此,组建物流联盟是连锁超市物流系统建设的一个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刘联辉.超市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