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建筑改造方案

老建筑改造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老建筑改造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建筑改造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字】住宅区;供电系统;改造设计;特点

引言

对于现阶段供电系统改造设计而言,大多数针对的是新型的建筑进行分析设计,而往往忽略了对老住宅区供电系统改造设计特点进行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电器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已经完全离不开电器设备,具不完全统计,现阶段的在住宅区供电系统中,存在这严重的线路老化、供电质量差以及负荷缺口大等严重问题。

住宅区供电系统改造设计特点

对于我国现阶段已经投入使用的住宅区而言,其中大多是企业单位和职工家属楼,而这些建筑普遍存在建筑面积大、覆盖范围广的基本条件。对于这些已经投入使用的老住宅区供电系统而言,在其改造的过程中,实际上与那些新建小区的供电系统具有明显的差异,对于其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老住宅区来说,其的住户类型相对于那些新型住宅区具有明显的固定性,而且相对而言,老住宅区住户的流动性基本为零,对于这种老住宅区改造过程中,必须根据现有住户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调研,调研老住宅区用户的基本收支情况,而且必须同时分析投资方的资质和实力,而且必须要参照用户的需求为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方可进行改造,否则的话,只会出现不切实际的盲从现象发生,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改造方案,以免造成设备闲置,浪费资源。

其次,老住宅区相较于新住宅区而言,由于老住宅区的建筑格局基本固定,而且相关设施的基本布局已经确定,但是其中存在老住宅区建筑物的建造年代不同,而且经常存在高低层楼混合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变配电方案受到很大程度的现状,而且造成地下输配电线路的铺设方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再者,对于老住宅区而言,一般是由企业单位和职工家属楼构造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种职工和家属住宅区的配套设施相对比较健全,建筑物类型多,相较于新型的住宅区而言,通常好包括职工医院、职工食堂、文体艺术俱乐部等,甚至有的大型企业居民家属小区还包括自己的学校和幼儿园等幼儿教育设施,对于这些企业单位和职工家属楼而言势必负荷类型多,因此我们在选择设备容量过程中,务必要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而言要“因地制宜”考虑到实际情况和长期负荷因素的基本特点,对负载进行合理的估算。

最后老住宅区通常已经在原来的设计基础上,进行了若干次的室内线路改造,对于这些用户而言,其室内支线的基本容量通常已经到达了相关的要求,不需对这些进行统一设计施工。对于那些未经过装修的老住宅区的住户而言,这些问题可由住户根据自身的需求量进行解决,施工单位并不需要,对于每个用户进行统一设计施工,因为对于不同的用户其内部的建筑结构并不都是一样的。通常情况下,老住宅区用户内部的供电系统是存在许多种类的配电方案,因此而言,对于大多数用户的电表容量已经不能满足正常的需求,必须及时的进行更换。原有的住宅区内部的物业管理系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大多数在原先的设计形式上不够完善,因此而言在改造供电系统的过程中,应该从长远的利益出发,考虑到系统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理论设计尽可能留有裕量,以免将来进行二次供电系统的改造。

改造实例

本文主要针对笔者参与的平顶山市平高集团家属院企业职工住宅区供配电系统的改造工作为例,并根据以上探讨的结果进行分析,其相关的说明改造的基本背景知识、设计思路以及主要内容如下所示。

首先,平高集团家属院企业职工住宅区供配电系统的背景知识:经过长时间的与企业管理部门、物业管理部门进行的为期一个季度的配合调查发展,待改造平高集团家属院企业职工住宅区供配电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设计标准远远低于规定标准,其次由于缺乏整体系统的规划,原线路布局,造成现有线路的经常出现放电现象。第三,私拉乱接现象严重;最后,企业管理部门和物业管理部门由于设计不规范,造成公共照明系统乱搭乱建,相应的各住宅之间照明系统浪费严重。

其次,根据用户的基本需求和整体的勘察结果,以现行的相关住宅设计标准及规程规范为依据,以安全、实用为最终目标,主要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造设计。

负荷计算和变配电方案选择,平高集团家属院企业职工住宅区的面积有限因此而言,可以设置供电半径在250m范围以内较为合适,安装地点尽量选择负荷中心,而且选取每台变压器在一定程度上提供7路左右的低压馈出线,经过详细多次的计算,选取4台500KVA的箱式变电器,这些变电器按照两处布置的基本原则,对小区进行分区供电,变电器结线图如图1所示。

图1:箱式变电器结线图

低压供电系统,由于箱式变电器所处的位置在负荷的正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缩短了供电距离,拟采用放射式和树干式并存的方式进行改造。

对于平高集团家属院企业职工住宅区供配电系统的公共照明设施而言,拟针对不同的类型进行配置,如主干道、广场使用广照型器具,走廊使用节能减排的器具。

消防系统和安全设施、以及防雷设施,由于平高集团家属院企业职工住宅区为家属住宅小区,此方面的配套设施相对非常完善,因此而言不需要进行改造。

通过改造之后所有的设施的基本运行效果都处于最佳状态而且,剧多次测试当处于高峰状态时,终端的用户电压基本维持在216V以上,这就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平高集团家属院企业职工住宅区的用电设施不会因为电压过低而造成断电的现象发生。

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住宅区供电系统改造设计特点进行分析,分析主要针对四个方面,分别是,住宅区的实际情况、建筑设施、住宅区的基本功能设施、建筑构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接着通过对平高集团家属院地下供电系统改造对以上四个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实地验证,发现改造之后所有的设施的基本运行效果都处于最佳状态而且,剧多次测试当处于高峰状态时,终端的用户电压基本维持在216V以上,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平高集团家属院企业职工住宅区的用电设施不会因为电压过低而造成断电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肖泽州,李红梅,韩天梅,刘永罡.蔚蓝渤海潮涌时——北戴河重要用户供电系统改造工程纪实[J].大众用电.2000(02)

老建筑改造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老建筑节能改造 抗震加固及增层 改造一体化

今年来,地震对我国人民财产和安全造成巨大了损害,关于老建筑的抗震加固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由于既有建筑早年建设成本较低,抗震防护也无法达到目前我国的抗震标准,对老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十分必要;目前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的同时,人口的承载能力也在慢慢减弱,针对既有建筑进行加层和节能改造,不仅可以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而且可以节省土地资源,减少房屋拆迁和重建带来的环境破坏,建设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抗震增层改造一体化进程,成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举措。

一、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抗震加固及增层改造一体化改造方案的提出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抗震加固及增层一体化,是针对现代社会人们对老建筑关注,以及老建筑面临的防灾节能双重问题提出的一项新的举措,在设计,施工与质量管理等方面融入到老建筑的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中,将抗震加固增层和老建筑节能改造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改造进程。此方案的提出主要是由于建筑物改造耗资过大,而国家多建设资金把控严格,资金问题成为建筑物改造和抗震加固的主要问题。一般建筑物改造及加固都需要大批的资金及人力物力,如果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分批工作,则需重复施工,增加工作量,耗费更多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为了避免重复工作及资金紧张的问题,提出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和抗震加固,增层改造一体化建设,是解决上述问题非常有效的办法。

二、老建筑节能改造与抗震加固增层改造方面的现状

1、节能改造的重要性。在我国,早期的老建筑一般建社标准较低,一些既有建筑不具备现代化建设的功能,一些老建筑构建使用的建筑材料使用寿命很长,依旧有很大的使用价值,许多老建筑紧邻城市商业区,周围出行交通方便,生活服务配套完善,导致许多业主不想房屋翻新或者搬迁,但是这种老建筑往往不能满足节能和采暖要求,所以节能改造就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办法,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房屋进行修复和完善,保暖工作也可以短时间完成,节省了工作时间和人力,同时减轻了拆房带来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浪费,所以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对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迫切性。目前,世界各国对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问题都非常关注,我国对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问题也是门越来越关注,目前,我国一部门老建筑为砌体结构建筑,然而这些老建筑大多没有经过专的抗震设计及加固工作,根本无法达到目前抗震鉴定标准,一些20世纪70年代前建造的房屋,其中包括住宅,办公楼以及学校医院等,更要注重其抗震加固工作。一些既有建筑虽然当时符合抗震标准,但是旧的抗震设防标准存在过低或不符合当今抗震标准的现象,对于使用年限已超过50年,及质量低劣不符合抗震防护标准的房屋,要加紧排查,对其进行及时的鉴定与加固,提高房屋抗震能力。

3、既有建筑增层的必要性。目前,随着城市建设加快,城市老化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在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负荷重的情况下,许多既有建筑物出现老化现象,大多需要进行修复和加固,如今许多既有建筑物普遍存在占地面积大,房屋布局不合理,层数普遍较低的问题。同时尽管我国以出台许多政策来缓解住房的问题,但住房紧张依然存在,所以目前,对既有建筑进行增层改造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原有面积住房的容积率,还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缓解人们住房难住房贵的压力,同时增层改造还可以节省城市建设费用,减少了建筑垃圾,建筑噪音等问题,是符合我国我情的重要举措。

三、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抗震加固及增层改造方法及一体化优势

1、随着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我国更加重视和加强对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建设,并断完善抗震鉴定与标准,在我国既有建筑的抗震结构中,主要是由砌体和混凝土两种结构材料构成,由于既有建筑的地基承载力跟随时间在不断弱化,所以加固既有建筑的地基基础成为抗震加固的关键,可对地基进行加大和加固处理。同时对于既有建筑中抗震承载力不够的框架及墙面,可采取填充及加框架梁,对裂缝用灌浆进行填补,同时也在房屋抗震加固过程中,采用减震技术等方法来减少震灾对既有建筑的破坏。

2、由于老建筑的设计和结构不同,一些屋面改造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目前老建筑节能改造最主要的就是屋面改造,一些老建筑节能减排采用在屋顶堆放绿化土进行房顶绿化,对于对一些原本设计负重小的老建筑,设计者一般会采取最简单的节能改造方式,加强对防水层的修复和建设等。如今,老建筑的节能减排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节能减排改造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屋面改造,如采取在外墙,外窗采用高效能系统设备,以及绿色照明等方式,老建筑的节能改造不能只注重房屋表面的修复,最主要的是切实结合建筑内在结构和建筑设计,将老建筑的节能改造落到实处。

3,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住房和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我国城市发展承载力下降的情况下,进行既有建筑加层改造十分有必要,如今既有建筑物的加层办法主要包括直接加层和外套框架加层法以及改变荷载传递加层的办法,直接加层法主要适用于有一定承重能力的建筑物,加层层数最好不要超过三层,而承载能力不强的建筑可采用外套框架加层法和改变荷载传递加层法。

4、一体化优势。在既有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及增层和节能改造中,都要在加固原有结构的基础上改造并且增加新的构件,是两者相互结合,共同工作。如在抗震加固工作中,对原有结构中的破损或薄弱部分进行修补和填充的同时,也要注意对表层的清理和拆换等,加固结束后在抹灰和装饰工作过程中注重节能改造,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及节能加层改造,不仅可以节省工作时间,减轻人力物力资源,还可以节省建设资金,避免工期长,浪费的现象发生。在设计及施工设计方面,抗震加固与节能增层改造之间技术衔接性大,兼容性强,可避免分期重复作业,二次返工等现象的发生,但是要想两者能够有效结合,顺利完成工作,还要求工程单位在前期做好充足计划和准备,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确保施工质量和抗震标准,达到三方完美有效的结合,真正做到抗震加固与节能增层改造一体化。

四、小结

针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有建筑抗震加固与节能增层改造一体化的开展,不仅可以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建筑问题,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真正做到城市改造中保护环境和节能改造,减少建筑垃圾及人们的住房问题,为我国既有建筑持续利用和改造贡献力量。同时笔者认为施工单位和要不断加强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更好的解决我国既有建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进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徐培福.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李珠,岳俊峰,石峰等.既有建筑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一体化技术[J].施工技术,2009(38).

老建筑改造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字】老旧住宅 改造

一、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大中城市发展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速度,其中我国很多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期修建的住宅,至今质量完好,还有很长的使用寿命,但由于其长期缺乏管理维护,在物质性、经济性、社会性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综合性陈旧,在套型、住区环境等方面已不适应当代居住需求。我国规定普通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而在城市改造过程中所拆除的大量建筑其使用年限还不到 30 年。对这个时期的住宅是拆除重建,还是加以改造使其满足今天的居住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更新节奏的加快,这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十分迫切问题。

二、我国老旧建筑改造的现状及可行性

1、现状分析

在八十年代,由于政治、经济和需求等方面原因,住宅面积标准虽经不断调整,但主导户型始终以小面积、一室半为主。虽有部分两室户型,也存在室内面积小,无法做到“食寝分离,动静分区”。建筑单体多为一字型,楼幢大都行列式布局,使得建筑立面结构单调,无法与城市规划环境相匹配。这种类型的住宅,在一定时期,很大程度的解决了城镇居民的居住问题。然而在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其景观环境、基础配套设施、套型平面等方面已不适应现今的居住需求。

但由于该部分住宅所在区位较好,八十年代中小城市的住宅,基本都围绕文化行政中心建设,若大面积拆除,将带来较大的社会影响,同时也有悖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经济上,拆除过程要消耗可观的人力、物力、运力,拆除又意味着新建,也会消耗大量的资源,是建筑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同时拆除产生大量的粉尘和不可降解的建筑垃圾,造成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对这时期的旧住宅,若通过对其加以改造便能有效改善居住条件,这些资源将得以继续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尽量通过改造使其满足今天居住要求,这样既缓解城镇居民的住房压力,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

2、可行性分析

目前,我国大力倡导创建节约型、节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广大名众也急切盼望改造居住条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能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政策鼓励。

随着普通家庭成员的增多,家庭结构变化导致每个家庭都有新购住房的刚性需求,然而房价不断上涨,普通家庭对商品房的购买力却有限。若能在花费较少的情况下,对旧房加以改造利用,提高生活品质,将会得到广大民众的大力支持。

八十年代的住宅由于成套率较高,可改造性强,同时,随着住宅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新型建筑材料的大量普及,为改造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物质支持;结构技术的创新为套型和住宅单体改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施工技术的进步、新材料的使用能有效短工期,减少改造工程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改造技术也能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人们的视线,其改造案例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我国老旧建筑改造的目标

1、增加建筑面积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中,对各类建筑房间的大小有明确规定,相比《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J96―86版,在基本空间构成上除卧室、厨房、卫生间、储藏室外,明确要求每套住宅应设起居室(厅),并相应修订了房间使用面积的最低值。然而老住宅建筑往往存在多室合用,流线交叉的问题,这会给建筑居住着带来很大的困扰,居住体验很差。

2、优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美化建筑立面

随着社会发展,建筑节能日益得到国家各部门的重视,先后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95)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旧建筑墙体和屋面保温材料,外门窗传导热量要求已经远远达不到现行国家规定的节能标准。可以在外墙加做一层外保温,其上做新的外饰面并更新外门窗,住宅和整个住区面貌将焕然一新。

3、优化建筑管网设施

八十年代修建的住宅建筑,受当时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以及城市规划的不可预见性影响,大部分建筑的排水管网设施设计理念落后。管径小,线路不合理等原因,导致既有管网与城市规划管网衔接不恰当,部分小区下水道经常发生堵塞,严重影响居住区人民的日常生活。

四、方案(经济型分析)

1、增加建筑面积

老旧住宅的改造增加面积,有并户和贴建两大类。

对于面积较小的户型,可以通过并户扩大套内使用面积,增加舒适度。但这种方案只能在一梯三户及以上的户型方案中可以实施,而且合并户数,就以为着有迁出户,会存在房屋产权的变更及迁出户的安置补偿问题,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贴建是指在满足消防要求及日照标准的前提下,通常通过贴建阳台等措施,增加套内使用面积。这种方案不涉及产权变更,人员迁出等问题。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贴建部分可采用预制结构,施工速度快,建成后效果好,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程度。

2、老旧建筑节能改造

随着新型材料的不断普及以及当今社会对建筑节能的日益重视,原有建筑墙体和屋面保温材料,外门窗传导热量要求已经远远达不到现行国家规定的节能标准。具体措施可以增加墙体外保温板材,并达到消防部门防火要求;屋面铺设保温材料,还可以把平屋面改成坡屋顶,再做隔热处理;没有地下室的一层地面建筑外墙增设保温层;更换节能隔音隔热门窗;设置中水管网系统等以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

3、建筑防排水改造

屋面防水材料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因而防水材料应定期更换,设置防水保护层,增设屋面雨水管等措施。针对墙面透水现象可以增加外防水砂浆,门窗洞口漏水现象可以增加外防水节点做法来解决建筑主体漏水的现象。建筑内部管线改造更新,周边环境基础设施供水、排污、雨水、热力、蒸汽管、电气管路老化更新、管沟改造均可以提高住宅寿命。

对老旧建筑的改造过程中,可以综合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通过采用新型的建筑材料,改善建筑立面,从而提升整体城市形象。

五、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剧烈,人民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与自身经济水平也存在较大矛盾。合理改造居民现有旧老住宅,使他们仅花少量的钱即可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的确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住宅建筑规范. GB 50368―2005

老建筑改造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老新村改造,院落,景观,传统文化

1老新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老新村改造一直是城市建成区发展过程中的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老新村的问题日益凸显,老新村改造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1]。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文字资料搜集发现,目前大量老新村都进行过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改造和整治,通过实地调研,并以与居民交谈的方式,发现既有老新村仍然存在建筑外立面过度粉饰、静态交通解决方式过于简单、景观及活动设施未考虑主要群体和缺少垂直电梯四个主要问题。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这四大问题已成为老新村改建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2无锡建设新村现状

2.1基地背景及周边环境

此次设计研究的基地选在无锡市的建设新村(67号楼~79号楼)。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新村是无锡居住规模最大,居住条件最佳的居住区之一,它位于无锡的中山路(青石路)和凤吟路的交接处,北面靠通惠中路,靠近无锡市中心。对于无锡,建设新村记载着过去城市的故事和文化,对于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有许多留念与回忆。从基地周边的交通、功能和动静各方面的分析来看,建设新村的地理位置极其良好。周边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文体服务完善。但通过对基地居民的真实采访,情况并不乐观。

2.2实地调研及现状问题

通过对建设新村居委会相关人士的采访和对居住者信息的查阅,发现基地内部的居住者有近70%是老年人。因此,建设新村设计的主要对象为老年人。通过对基地人群的调研采访,得知建设新村的优点为社区互动性强,邻里关系好,氛围安静,交通便利,可以种植花草,社区周边服务完善等;而缺点为没有电梯,社区内部活动环境太差,建筑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和美化。同时还发现对于58岁~79岁的老年人大都希望继续住在社区内。据观察发现基地目前两方面的问题。首先,配套公建方面存在缺乏社区医疗服务点、适合老年人的社区食堂以及适合老年人活动和交往的空间这三方面的问题。其次,在居住环境方面存在交通混乱、缺少公共空间以及建筑空间破旧等问题(见图1)。

3无锡建设新村改造方案

3.1改造目标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保护传统是为返本开新,对传统的改造要在创新中借鉴[2]。老新村只有在使用中,不断纳入当代人的生活交往,才能不断发生新的对老新村建筑的理解行为,也才能使旧建筑的潜在特质对当代人开放,重视当代建筑意义[3]。建设新村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它影响了一代人的居住行为和生活方式。因此,经过前后仔细的分析,基地环境改造的目标为:改造出一个适合基地老年人居住的人性化新村。

3.2改造构思

通过对老新村的老年人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将目标人群的兴趣爱好和活动方式与需加入的空间功能相结合,同时考虑到老人的安全和大多居住者无私家车的情况,平时禁止在建设新村内部通行或停靠机动车。通过对草模的推敲,可以很快联想到中国传统的院落空间。院落是指由房屋,走廊或墙体围合出来的内向性空间,它一直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4]。院落明亮宽阔,周边建筑向中心院落开放,同时设有门窗,非常容易使人心理上产生归属感,这不仅符合中国居住者的居住方式,而且与新村文化有很多的共同点。因此,此次改造设计围绕院落的概念进行了展开。

3.3改造步骤

1)改造基地中心空间———立体院落。经过前期的推敲和分析,本设计将基地中心位置的两栋楼(71号楼和73号楼)进行主要改造,目标是将其改造设计成一个适合老年人活动,融入江南园林特质的现代立体院落。江南园林一直追求以小见大的高深意境,并运用丰富多样的布景手法,讲究对比与统一共存,虚实结合的空间效果[5]。此立体院落将这些风格和手法都囊括其中,结合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和活动特征,并以建筑原有的风格特点展现在居民眼前,形成一个连续的,由坡道连接而成的多功能复合式立体空间(见图2)。从立体院落的内部空间来看,主要空间之间通过坡道进行连接,通过空间的拉长变形,形成了多功能复合的现代院落,是一个人性化,立体化和连续性的社区公共空间。立体院落吸收了江南园林文化的精华,并有所创新。在外貌上并不是传统形式,尊重了老新村建筑简洁质朴的特点,但空间风格上表现出了江南园林的神韵。在立体院落的细节处理上,将原有部分的水泥窗,老木窗,老木门进行了保留与再设计。不仅保留了老新村的重要元素,还从老新村的外部空间布局方式着手,给居民带来更多关于过去的回忆与联想。2)释放底层部分空间,解决交通和社区活动问题。此次设计将整个社区基地分成上下两部分来考虑,底层和上层,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留原有空间的立面和氛围。先将原有竖向交通两侧的空间释放,将竖向交通问题解决;接着扩展和延伸绿化空间,将剩下的空间最大化利用,并通过景观的扩展使空间形成一定的联系;最后将底层空间中,靠近立体院落的部分空间进行释放处理,形成一个周边以实体空间为主,中心以虚空间为主的内向性空间,即院落空间。原有的车库,小卖部进行了空间保留,根据具体地理位置方便程度和实际空间大小又改造出了食堂,医务室,保安室,公共卫生间,物业管理中心和社区艺术活动中心。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部分墙体,形成整体而又富有变化的暧昧空间,居民们在活动时,依旧可以联系过去,怀念旧时光。3)重组与增加底层景观。底层空间的景观布置则是以宽阔通透为原则,所以主要以草坪为主,只在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小庭院中心进行向心性的点缀,突出中心活动区。由于底层竖向交通问题的解决和绿化面积的扩展,自然形成了建筑底部空间通行,建筑与建筑之间以绿化为主的空间形式。对于整个社区来说,交通问题解决的同时,绿化面积也有所增加。4)增设电梯与连廊,形成庭院。改造后的社区庭院有8处,这8处庭院的边界并不明显,完全是靠空中连廊构成的虚空间框出庭院空间,而底层由于较为拥挤,便采用开放式的空间形式,既不影响交通,又有空间特质与功能的呈现。在庭院空间中的草坪、木质小道和植物景观等所有物体都是以宜人的尺度呈现亲近自然的氛围。周边古树的保留使空间的历史感加重,使空间改造的意义通过景观展现出来,且与居民形成感情联系,让老年居住者在空间中产生对过去的联想和记忆。

3.4最终效果

在尊重建设新村原有机理结构基础上将新村内部的底层空间和中央空间进行了功能的置换和空间的扩展。此次改造设计方案充分体现“新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引导新村居民更好生活”的思想,在解决功能,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质量的基础之上,将老新村的空间,文化,故事串联起来,使老新村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由墙,顶,地围合而成的空间,而是一种存在,既是过去的,又是现在的,设计的不仅是建设新村,同时也是老新村居民未来的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空间未来发展的方向。

4结语

包豪斯大师格罗皮尔斯说过:“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不断前进”[6]。对老新村建筑的保留不仅是对老新村本身的尊重,更重要的是结合现代文明进行重塑,而非简单的装饰与美化,需要对新村文化进行详细的追溯和认真的探索,提炼其中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当时审美意象的精髓,并结合现代文明和地域特点进行创作[7]。通过对无锡建设新村进行改造设计研究,希望能为苏南既有老新村环境的发展与改造提供一定积极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夏健.老新村综合整治中静态交通解决的思考———以苏州市为例[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6,19(4):57-62.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王湘昀.论传统民居对现代居住建筑文化的启示[J].南方建筑,2004(A06):17-19.

[4]颜红影.传统院落空间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J].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85-87.

[5]刘先军.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6]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老建筑改造方案范文第5篇

一、古城区色彩背景调查

邢台是一座历史名城,所以古城区的色彩规划也就成了邢台市色彩规划的重中之重。邢台古城区位于邢台中心地带,为历史文化保护片区。范围北起团结东大街、南至新兴东大街、东起开元路、西至新华南路。该片区现状建筑主要以遗留的历史文化建筑、住宅及商业设施为主。历史文化建筑主要有清风楼、火神庙、开元寺等,颜色以灰色、青灰色和朱红色为主的固定色,如图1为古城区主要建筑;通过对邢台比较典型的建筑筛选调查,包括样品的取样采集,与《中国建筑色卡——国家标准GB/T18922-2008》进行一一比对,并对建筑进行照片拍摄。调研方法采用“蒙赛尔体系”,对调查结果进行数字化表达,图2为古城区用色比例。沿新华路、开元路、新兴大街、团结大街和顺德路主要以住宅为主,颜色以黄色、褐色和白色为主;商业建筑主要分布在顺德路和中兴东大街两侧,颜色以红色、灰色、褐色和浅黄色为主。经过前期调查总结,归纳出古城区存在以下五个特点和问题:

1、古代建筑材料单一,色彩较统一,有明确特征。

2、1980-1985年代建筑以砖承重体系为主,形式较简单,做工较粗糙,色彩无整体设计概念和意识,以浅色为主,涂料也很随意。

3、1990年代以后的建筑材料较杂乱无序,色彩较多,质感也多混乱。

4、街区色彩丰富、但没有明确主题。

5、商业建筑的广告、牌匾位置、面积、色彩影响建筑色彩风貌。其一为广告所占比例过大,影响建筑物轮廓,失去了建筑物原貌;其二为广告、标牌等所构成的临时色彩过多,千奇百怪,建筑物显得凌乱,掩盖建筑本身色彩。

总地来说主要特征为“各扫门前雪,缺乏主旋律”,即色彩丰富、但整体色调没有明确主题。灰色调、黄色调、红色调、无色系等多个色调共存,没有整体和区域和谐色彩;整体无序化,建筑群色彩特征明显,但各种色彩布局缺乏规律性,在城市空间内随意排列,没有形成有秩序的变化;老建筑外立面缺乏整治,整治既要保护其原有历史传承感,又要与新建筑和谐统一。

二、邢台古城区色彩改造政策制定

对邢台古城区更新改造过程中既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古城,又要通过更新改造使邢台焕发青春。着重打造以清风楼为中心的明清——民国时期古城风貌街,在保护传统文化街区和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对原商业轴线顺德路、中兴大街进行强化。

三、古城色彩规划方案

色彩控制方法主要以保护和修复为核心原则,保护原有色彩,重要地区使用推荐色,形成古城区整体色系,使色彩不协调的建筑按照整体区域色谱推荐进行改造,使现代建筑群体与老建筑群体色彩协调统一,推荐色谱多样也使色彩改造更加灵活,同时在老建筑翻新方面提供了推荐用色。根据古城区色彩改造的总体原则以及古城区的五个特点,我们制定出以下古城区的色彩规划方案:

1、总结归纳古城区色彩规律,并取建筑的基调色。从图2古城区色彩比例可以看出,古城区的色彩以青灰色和朱红色为主。基于此,我们规划中心区以朱红色为主色调,以青灰色为主色调,这样以中心区扩散到式的色彩变化,方便与周边区域建筑的色彩衔接与过渡。

2、以中心区域向外放射衔接古城区和现代建筑区。中心区色彩纯粹、强烈、逐渐过渡到现代建筑浅色调。如图4所示为古城区用地属性布局图,图5所示为古城区色彩规划布局图。

3、以《中国建筑色卡—国家标准GB/T18922-2008》为依据,制定出如图3所示的古城区建筑色卡。(1)色卡使用原则:色彩的含义包括色调、明度和纯度三个维度的变化,其核心原则就是对比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对比,所谓对比统一是指三个维度上任意一种即可。在古城区的色彩中色调是统一的灰色调,不可能出现大幅度色调的变化,能用来对比的只能是明度和纯度,也就是同一色调明度上的变化,这也就使得其色彩的变化是整体上是统一的。(2)色卡控制法则:片区按照推荐的基调色进行色彩管理,详见图5片区色彩布局图;其中布局图中所显示色块为该区基调色,是指占该区整体建筑70%的色彩,其余30%建筑基调色可于该区复调色和点缀色中选择.(3)色卡的比例控制方法:①基调色:基调色占比不低于建筑立面积的70%;②辅调色:辅调色不高于建筑立面积的20%;③点缀色:点缀色不高于建筑立面积的10%。百分比:色彩规划布局平面图中标记的颜色标号为该区域建筑立面的主基调色,应占该区域立面色彩的70%以上,本地块还应搭配其余颜色,约占地块颜色的30%。

4、建筑色彩控制布局:(1)建筑顶部:区域内住宅均设置灰系列顶,主要选用色标中的辅调色和点缀色。(2)建筑立面:主要选用色卡中主色调。(3)居民住宅:住宅立面主调色为灰、红色。在北关、北长街、南长街、纳凉园、南关、北大街、南头村7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灰色建筑采用青砖灰瓦进行建设;历史文化风貌区,灰色建筑可以采用涂料或其他材料装饰。(4)公共建筑:根据建筑物性质、规模、位置选择红、灰作为建筑物立面主调色,选用深浅不一的灰、不同明度、彩度的红色调进行搭配。(5)商业区广告整治:对于建筑立面的广告也要严格控制,该区商业广告宣传像喧闹的市场,广告牌争奇斗艳,扰乱了环境色彩,面积过大明度过高的广告遮挡住了楼梯,遮挡了建筑,为了达到抢眼的效果破坏了整个区域的色彩规划,使空间显得杂乱无章。下图左图片区商业区情况,右图为电脑处理后效果,明显可看出广告经治理后整条街道效果,如图6所示。针对此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下:统一规划广告面积、位置,推荐用色和禁忌色。使其与建筑协调统一,并规定商家不得自行改变建筑外立面颜色材质,考虑到广告的醒目特征,推荐色可以选取与建筑和谐的明度,纯度稍高的色彩。(6)古城区地面色彩:加深地面铺装颜色,增加建筑物的对比,增加厚重感、精气神。

四、色彩管理手册的编制和使用

(1)手册的编制方法:以色彩布局图上的色标为基础,搭配区域色卡的色标、配制立面和屋顶的色彩,根据排列组合的方法,搭配出一系列的色彩样板,如图7所示为古城区色彩规划手册部分内容。(2)手册的使用:建筑商根据所属地块的色彩标号得到主体色调,根据该标号索取色彩手册模板的若干色彩搭配方案,该方案的色彩变化原则是以区域内色彩与区域边缘相协调为原则,其色彩变化比例在设定比例以内变化。

五、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指导规划相关部门执行相关规定

图册中有详细的使用说明书,它结合古城片区的平面图和色卡,制作出相对应的建筑模型,以直观的形式向政府规划执行者和建设者说明建筑选色结果,方便其挑选出符合色规的颜色,每个颜色都可从建筑色卡中找到并执行,使色彩控制更加严格、准确。

结语

对于本规划来说,规划者既要考虑到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也应该考虑到规划制度的弹性,让实施者方便操作执行,并尽量减少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打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吴松涛也认为:城市色彩规划最终大多不了了之,主要原因是有了规划不好执行[1]。所以色彩规划不仅要达到和谐美观,更应具有可实施性强的特点。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到一些如材料、造价等客观因素,制定出相应的详细的控规和制度。结合本文中对邢台古城区的色彩规划方案和分析,我们总结出了以下适合古城区更新改造的通用的色彩规划原则与方法:

1、主次分明,坚持和谐原则鉴于古城区的文化传承功能,在色彩规划中要以保护延续为重点,一切以和谐为原则。

2、高瞻远瞩,注重宏观效果色彩规划在时间和空间上要有延续性,即所采用的色彩不能妨碍后续的更新改造。

3、广告牌、标牌等构成的临时色要与古建筑、街道广场等构成的固定色相协调注重细节,规范临时用色。我们将诸如广告牌、标识牌、公用设施等的颜色称作“临时色”,把规划区内古建筑、街道、广场的主体色称为“固定色”。为确保色彩规划的科学性和条理性,减轻商业活动等对古城区色彩的干扰,规划区内的“临时色”应与“固定色”相协调。

4、加强色彩管理与维护,明确监管制度对现有的杂乱无章的、色彩怪异的灯箱广告、标牌等严重影响色彩和谐的临时色,要逐步立法限制其色彩的使用,对此类临时色形成统一的监督管理,并提供推荐使用色彩和禁忌色彩。对更新改造的新建建筑的色彩控制要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随时监督管理,使色彩规划达到应有的最佳效果。

老建筑改造方案范文第6篇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城市居住建筑面貌也在不断更新。一些老社区在用地结构、交通组织、市政配套、建筑布局及居住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给广大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加强对老城区改造问题的研究,切实加快老城区更新改造步伐,实现新老城区区块功能良性互补和区块效应良性互动,不断改善城市景观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已成为城市建设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近几年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许多历史街区和老建筑在城市改造的潮声中被摧毁。作为历史文化古城济南,也在旧城改造的名义下很多地方的老城符号消失殆尽,很多历史的、传统的街区被写上大大的“拆”字,不少传统建筑,本来可以继续使用下去,并成为城市珍贵的记忆,却被无情地拆毁。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济南老火车站,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拆毁之时虽受到市民和学者的强烈反对,但仍落实了老车站拆除方案。

老建筑是最自然地历史博物馆,老建筑的消失不仅仅在于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文化价值观的消失。如何让老建筑这些历史符号充分展示济南文化特色,成为今后城市改造工作的重中之重。

2济南老城区探索

(1)济南老城区。济南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素以“泉城”著称。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与老社区,这些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济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了济南城市的发展历史和过程,是济南城市传统生活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济南城市的魅力特色。

老城区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厚的历史积淀,舒适的生活环境。长期以来形成了淳朴自然的民俗民风。老城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泉水风貌,淳朴的市井风情,三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泉水文化”的底蕴。济南因泉水的滋润而更加鲜活,泉水文化以其独特的个性,成为济南城市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如果说泉是济南的灵魂,水是济南的血液,那么遍布老城区的500多条老街老巷就是连接灵魂和血液的脉络,是老济南伸手可及的触角。

(2)以曲水庭街风貌为例。曲水亭王府池子,这个片区许多院落看似破旧,街巷狭窄,实则旧而有韵,别具风致。七曲八拐的小街巷,青砖白墙的四合院,雕梁画栋的大门楼,青石铺就的胡同道,遍布街巷、庭院的清泉和垂柳。还有不少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建筑甚至年代更早的古迹。这里的每一条街巷、每一个街名,几乎都有许多历史故事。这里是济南由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进步的发祥地,承载和延续着济南的历史文脉。从这里的小街巷不仅可以触摸济南悠久的历史,还可以看到“老济南”的市井风情。这是老济南的魂与根,值得保留,更值得珍视。

(3)现存问题。老城区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存在不少问题:住房质量差、居住面积小、基础设施陈旧、院内随意搭建建筑等,破坏了民居院落的传统风貌与整体风格;原有的居民结构发生变化,大量的外来人口进住,老城区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拆迁使传统建筑日渐减少,拔地而起的摩天高楼使传统的建筑相形见绌,处于城市中心的传统街区已成为房地产开发部门追逐利润的场所。泉城路两旁的高层建筑,老城区内部的一些单元式宿舍楼都极大的破坏了老城区的传统格局和风貌。

3老城区民居建筑改建与探索的必要性

(1)文化意义。漫步国内的大多数大中小城市,人们普遍感觉到它们的面貌大同小异。近些年来,国内城市建设“千城一面”,不光是业内专家,连普通百姓都深有感触,当人们抱着满怀的热情旅游的时候却发现走到哪个城市都没有什么太大区分。造成这种现象有多种原因,由于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多年来一直以“现代风貌”为主导,以至于忽视了对传统风貌的保护和弘扬。济南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济南的城市建设应该彰显济南的文化特色,尤其以“泉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特色文化。目前散落于旧城范围内近百处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古老建筑,就像这座城市的“建筑年鉴”,记载了城市发展的沧桑岁月,展现各个时期的定性风貌和艺术文化特色,凝聚着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具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2)经济意义。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应该做到两城并存,即“现代化的城”和“古代的城”并存在一个城市中,这不仅继承和发扬济南传统的特色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经济利益。寻求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以合理的开发老济南来促进和提升整个城市的价值和经济的发展。

(3)实践意义。传统的民居建筑是旧城中的一部分。旧城要更新,城市要发展,在当前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冲击下,旧城更新关系全局,影响深远,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性,是带有焦点性的社会问题。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根据城市的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改善旧城居住条件的需要,旧城的更新仍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本文通过对济南曲水庭街空间的调研与分析,找出规律,总结济南传统民居建筑的精华,发扬优势,促进其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济南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4国内对老城区民居建筑的改建与探索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的民居改建同样是伴随着旧城改建的实施而展开的,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1958 年 8 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一届关于旧城改造问题的国际研讨会概括的提出了对民居改建的概念,指出民居改造是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包括再开发、修复、保护三个方面的内容。据了解,在关于降低城市改造的成本,最大限度保护城市的文化个性的探索中,西方发达国家在经过一段非常曲折的探索之后,已找到了成功的模式,即在大力发展新区的同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立足于小规模整治。例如现在的具有艺术魅力的法国巴黎,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当时的政府曾经规划在古城区的中心建几座高大的建筑物,但是遭到法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政府积极的调整了当时的建设规划方案,决定在距离古城区五公里以外的地方建设现代化的商务中心区,此举积极的保护了巴黎的历史文化风貌,在今天法国旅游业的发展中是一个亮丽的风景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国内研究现状。目前中国老社区改建已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例如吴良镛院士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工程。“上海田子坊”之前是破烂不堪的小弄堂,列入拆迁范围的旧厂房,那些旧厂房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周边环境限制、缺少发展空间等原因,导致效益下滑,有些厂房闲置多年。后来,对田子坊进行了改造,坑洼不平的马路重新铺装硬化,并且考虑到这些工厂保存了民族小型加工企业从里弄工厂起源的历史,是上海工业起步的一个缩影,有关方面没有一拆了之,而是把此地改造成了“都市工业楼宇”。对田子坊的改造和创新,走出了以往旧城改造由政府大拆大建、大包大揽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软改造”的路子。

老建筑改造方案范文第7篇

一、全面覆盖

此次排查,按照县住建局的总要求,镇各机关单位、含县驻镇单位全面排查老楼危楼安全隐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通过专项检查,确保安全检查无死角,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坚决杜绝房屋垮塌事故发生。检查范围为全镇建筑年代较长、建设标准较低、失修失养严重的居民住宅以及所有保障性住房和安置住房、宿舍等。检查的主要内容为老楼旧楼安全状况,已入住的保障性住房、改造安置房的质量安全状况,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规范性文件的贯彻执行情况及管理维护状况,在建保障性住房、安置房工程质量安全进行全面检查。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排查工作专项行动顺利有效的开展,经研究,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安全生产的组织委员为副组长,派出所、卫生院、财政所、工商所、中小学、食品站、畜牧站、城建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生产排查组,排查组下设办公室于镇安监站,负责专项行动的日常协调工作。

三、工作开展情况

2014年月我镇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5次认真排查,排查情况如下:

(一)村委会:建筑物11户,建筑总面积880㎡,危险情况说明:危房。

(二)供销合作社:建筑物1栋,建筑面积200㎡,危险情况说明:小面积脱落。

(三)镇初级中学:建筑物2栋,建筑总面积700㎡,危险情况说明:暴筋、墙有裂痕、屋顶不牢。

(四)食品站:建筑物2栋,建筑总面积:350㎡,危险情况说明:危房。

老建筑改造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水厂改扩建;方案设计;应对措施;建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腾飞,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相应的城市用地和人口规模都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对很大一部分公共供水建成于上世纪或本世纪初的城市造成不小的冲击,于是为满足用水实际需求,采取措施扩大现有供水能力已迫在眉睫。水厂改扩建工程由于涉及到新老系统的衔接问题,较之一般新建工程要复杂得多。本文对水厂改扩建工程方案设计中涉及的常见问题加以总结归纳,同时结合部分工程实际提出应对措施及建议。

1 建设规模问题

规模的确定是进行具体方案设计的基础。城市供水事业一般都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许多城市已经有了或即将发展为多个水厂同时供水的局面,那么对于某个水厂改扩建规模的确定必须先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从宏观角度进行城市水厂建设规划平衡分析,确定供水设施总体规划方案,再归结到具体项目以确定相应建设规模。

以某县供水规划方案为例,湘江由西往东贯穿整个县城,城市湘江上游段建有电站大坝,电站上游水质较好。县城目前拥有三个水厂,均位于城北老城区,但供水仍无法满足需求,县有关领导一直困扰着县城究竟要用多少个水厂多少供水量才够。县城供水专项规划经过充分论证,最终确定县城一水厂由于建设年代久远、设施老化严重且周边早已高楼林立,水厂生产安全隐患较大决定予以废弃;二水厂也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建设标准较低,水厂与一水厂类似处于县城繁华地带没有扩建余地,且取水口位于电站大坝下游,水源水量不够、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加上水厂本身规模较小故考虑作为备用,但利用其清水池及送水泵房作为管网中途加压使用;三水厂建于2006年,现状运行良好,且取水口位于电站大坝上游,周边有征地扩建条件;另外因县城规划往南发展,规模将与城北老城区人口占地相当,受湘江过河通道所限,考虑城南新建水厂,老城区供水集中在三水厂进行改扩建解决,在规划湘江桥梁设计时考虑相应南北联通管道。这样三水厂规划建设总规模得以确定。

2 工艺的选择问题

净水工艺的确定是方案设计的前提。应针对原水水质特点,选择以最低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达到要求的出水水质,一般应充分考虑下列主要因素:①原水水质的历史资料。对近5~10年的原水水质检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②污染物的形成及发展趋势。对产生污染物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污染源,对潜在的污染影响和今后发展的趋势作出分析和判断;③操作人员的经验和管理水平。在工艺选择时,应尽量选择符合当地习惯和使用要求的净水工艺;④场地的建设条件。不同处理工艺对于占地或地基承载力等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工艺选择时还应结合建设场地可以提供的条件进行综合考虑;⑤相同或类似水源净水处理的实践。类似水源水厂运行实践对工程的工艺及参数选择有着非常直接的借鉴作用;⑥今后可能的发展。随着水质要求的提高,或者原水水质的恶化,可能会对今后给水工艺提出新的要求,因此选择的工艺要求对今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适应性;⑦经济条件。有些工艺虽然对提高水质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投资较大或运行费用较高而难以被接受,因此工艺选择应结合当地当时的经济条件进行考虑;⑧出水水质的要求。必须符合国家水质标准[1]的要求。

目前国内常用水处理工艺主要有:常规水处理工艺、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生物预处理工艺、深度处理工艺等。根据原水水质[2]情况工艺选择可参考如下[3]:①原水水质为II类水体及以上的,可采用常规处理,如出水浊度不满足新的水质标准,应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常规工艺改造;②原水水质为地表水III类水体的,建议考虑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工艺;③原水水质为地表水IV类水体的,建议考虑生物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工艺;④其他如含铁、锰或其他重金属的原水,应有针对性的增设曝气或相应的化学沉淀等处理工艺。

如某市水厂现状水源水质较好,为II类水体,但由于取水口位于电站大坝上游,水体流动较缓,自净能力降低,上游存在潜在污染源且短时间难以清除,综合考虑未来原水水质发展趋势,近期工程采用常规处理工艺,但水厂布局及工艺流程考虑生物预处理及深度处理工艺的预留。

3 水厂征地问题

水厂征地原则上不应超过相关规定限值[3],一般情况下应总体控制,分期征用。然而现状很多情况是水厂有预留地或条件所限无地可征时,应因地制宜,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选用合适的池型组合方式。另外由于改扩建工程可能涉及一些配套附属建筑物的重新升级建设,配套附属建筑物占地系数可根据总规模进行核算。

如某县水厂2006年建设时按3万m3/d规模预留了扩建工程用地,而现扩建规模要达到6万m3/d,由于周边地形高差较大向外扩张征地有难度,结合清水池调节容积要求占地较大的特点,设计方案考虑采用平流沉淀池,将清水池叠合建设于絮凝沉淀池下方,大大节约了占地。如若采用常规的斜管沉淀池,虽然单体占地面积较省,叠合清水池则容积不够,不叠合则但总体占地相当紧张,最终没有采用。

4 改扩建具体方案设计问题

在确定了建设规模、工艺流程及厂区可用地范围以后,改扩建具体方案设计一般会涉及到如下方面问题。

4.1厂区总平面布局方案

厂区总平面布局方案一般要考虑以下几点要求:①布置紧凑,以节省用地,建筑物风格及布局应考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②考虑尽可能将构筑物落于老土上,或尽量减少土方换填量或桩基工程量。以降低地基处理费用;③考虑功能分区,有条件应考虑办公区、生产区、远期发展预留区等;④值得注意的是水厂除考虑功能性预留外,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还应考虑将来实施可能性预留,因为有可能近期建设后限制了远期的施工通道而导致工程无法实施或实施非常困难;⑤国内高压线一般采用架空建设,项目场址内有高压线经过的情况很普遍,当选址需要而又无法改变高压线布局时,建构筑物布局时应根据相关规范要求留出高压线安全走廊;⑥厂坪标高考虑与周边地势协调,或考虑防洪或防内涝的影响。⑦结合工艺流程需要综合考虑。

4.2工艺流程标高确定办法

改扩建工程新老系统衔接最重要的方面体现在工艺流程标高的衔接上,但早期建设的滤池大多采用虹吸滤池或无阀滤池,二者均为小阻力配水系统,采用水力反冲洗,因冲洗水头较低,冲洗效果不理想而影响过滤出水水质,所以现新建工程一般都会推荐采用气水反冲洗滤池,冲洗效果理想进而过滤出水水质有保障。虽然不同的池型单体总水头损失稍由差异,改扩建时最好考虑新老系统起端设置配水池均匀配水。总的来说常见的常规处理工艺整个流程水头损失一般差别不会很大。所以新建系统工艺流程一般以现状清水池水面标高为控制,根据流程需要倒推确定各构筑物水面标高,按同一级别选择送水泵扬程,以保障出厂水水压一致。但有时也要结合场地标高等因素综合考虑加以变通。

如某市水厂改扩建工程,现状建于一座小山上,场地标高在距离不足200m方向地面设计标高从137.5~148.6m,现清水池水面标高为141.5m,由于当时设计较早,也无大的设备运输需求,故厂区没有完善交通,厂区地面梯差较大。但改扩建工程需在现址北边山脚下征地,场地标高为133.0~135.5m之间,大部分位于134m左右,与现状厂区地面标高相差太大。如何合理确定厂坪标高及流程标高应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①考虑与周边环境协调。新征地东、北、西三面建筑物较多,地势标高大约在137.0~139.0之间,从与周边地势标高协调考虑建议抬高地坪标高不低于138.0m;②考虑防洪要求。现场地实际为一处洼地,汇集周边排水后通过场地内两条排水渠最终排至外河,外河50年一遇洪水位标高为137.0m,考虑防洪要求,厂坪标高考虑约138.0m合适;③考虑与现状厂区衔接。因现状厂区地形标高梯级较大,新征地虽然地势较低,但整体地形平坦,地形标高处理上很难与现状协调一致。故从与周边环境协调及防洪要求考虑,尽可能降低基础处理费用,厂坪标高确定为138.0m。④按常规思维确定工艺流程。以现状清水池水面标高为控制推算流程标高,则构筑物水面标高范围为145.5~141.5m,构筑物形式从降低地基处理费用考虑,采用清水池叠合于沉淀池下建设,清水池池底标高约137.0m左右,滤池池底标高约139.5m左右。这样虽然滤池周边地面标高局部处理可以使池体落地,但配水井和沉淀池等单体池顶将高出地面达7米左右,池体与厂区道路交通组织紧张且整个厂区会感觉非常压抑。⑤按变通方式确定工艺流程标高。考虑如下两种变通方案:a)通过设备选型加以解决,清水池水面标高根据厂坪标高及综合其他构筑物适当埋深确定为138.0m,即新建系统清水池水面比现状清水池水面低3.5m,所选送水泵扬程理论上应比现状送水泵扬程高出3.5m,这样可以保证出厂水压基本一致,不会使新老系统出水相互顶托,但将导致水泵型号较多,不便于统一调配管理;b)清水池采用单向联通,水泵扬程处于一个级别。就本工程而言,现状清水池容量相对较小,相互联通意义也不大,但比新建清水池水面高出3.5m,考虑其出水至新建清水池的单向联通,设置水位计及阀门等控制设施,新建清水池按照规范要求分为可独立运行的两格。水泵从新建清水池或吸水井吸水,按照同一级别选取水泵扬程。

4.3对现有建(构)筑物的改扩建方案

水厂设计时一般都会考虑近远期结合。就建(构)筑物而言,构筑物通常按分期规模实施;配套生产建筑物一般土建按总规模设计,设备分期安装。改扩建方案设计时必须充分了解现状及存在问题,一般改扩建方案还涉及如下一些问题:

①现有配套生产建筑物的改造

扩建工程实施后对现有配套生产建筑物必须同步加以改造。

②现有构筑物的改造

现有构筑物由于往往设计时间较早,据统计大部分设计投产时间均在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正式实施之前,采用设计规范[5]为较早版本。这样将导致新建工程与现有工程由于设计采用标准不一致而使构筑物运行参数存在差异,影响混合出水水质。改扩建工程时需对现有构筑物的运行参数进行核算,对于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的,应考虑改造方案(典型如平流池改斜管池等)或考虑适当降低规模运行,这类问题在现有水厂改扩建工程中经常遇到且多需要加以改造,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方式。

③因外部环境改变引起需要改造的问题

如水源地河流上游水电站大坝的修建,导致取水口处水量水质受影响,通常需考虑将取水口上移或更换水源地;又如城市的发展使得有些水厂周围高楼林立,限制了进一步发展余地,需要另外选址扩建或迁建的;此时对改造方案应进行充分论证后实施。

④由于设计缺失需要改造的问题

常见的问题如厂区高低压配电设计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加氯系统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设置相关通风措施和自动漏氯吸收装置等。安全隐患较大,这类问题应进行改造使之符合相关规范[5~6]要求。多数水厂加药设施完全依靠人工投加,没有搅拌混合设施,计量不准无法根据进出水水质适时调整加药量,严重影响处理效果,应对此加以改造,增加自动化计量投加系统。另外很多项目原水输水管线较长,管道沿线地形复杂,设计人员因缺乏相关经验,没有经过严格计算,使管道埋设深度局部高于动水压线[7],导致运行时管道局部负压引起水中气体析出占据过水断面,使管道输水能力降低,此类问题应考虑在起端加设提升设施以强制提高动水压线标高或将管道埋深高于动水压线部分改造加大埋深,具体采用哪种措施应根据工程实际经比选后确定。

⑤由于维护管理不当带来的问题

现有水厂多数建设年代久远,自动化程度较低,设施老化严重。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有:管道阀门锈蚀漏水严重,应对之加以更新维护;沉淀池长期不排泥出水浊度较高,应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定时排泥;滤池滤砂板结导致出水效果差、反冲洗频繁,可采取更换配水系统或滤砂等措施;配电设备老化严重甚至停产,应根据设备使用寿命及安全生产需要进行更新维护。

5 几点建议

①由于改扩建工程一般涉及到改造和新建,工程内容较多,投资较大,可根据项目的工期要求和资金安排,合理安排分阶段改造内容。

②改扩建方案或分期安排应充分考虑尽可能少影响现有生产,尽量做到不停产或尽短时间停产完成升级改造。

③随着环保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改扩建工程同时应考虑水厂排泥水处理设施,使水厂排泥水处理后满足相关排放标准[8]。

④根据需要配套完善现有水质检测能力建设。

⑤改扩建工程应考虑新老系统的整体自动化控制体系。

⑥应根据管网水质或城市发展需要同步考虑配水系统的改扩建。

参考文献:

[1]金银龙,鄂学礼,陈昌杰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卫生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6

年12月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2年4月

[3]周健.《湖南省城镇供水厂提质改造技术导引》.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2年9月

[4]《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给水与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 源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5年9月

[5]戚盛豪,万玉成,于超英.《室外给水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6年

[6]《城市电力规划规范》.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