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药危害;发展;控制

1.农药的发展概况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0年代以前)、无机合成农药时代(约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2.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在我国杀虫剂化学农药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杀虫剂有机磷又占70%以上。

3.农药的危害

3.1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害人体的健康。

3.2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1)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2)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

(3)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

4.农药污染的特点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 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5.实施持续植保,控制农药污染

尽管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采用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自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5.1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

5.2 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

5.3 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

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

5.4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5.5 建立控制有害生物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思想

自有人类栽培农作物历史以来,植物病、虫、草害无时无刻不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品种抗病性的丧失、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有害生物演替规律难以预料,以及病虫防治要求作物遗传多样化和生产栽培、商贸要求的品种单一化的矛盾等技术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同时一部分已被控制的有害生物在放松防治或环境条件改变后又会回升。交替变化的趋势说明了植物病、虫、草害防治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植保工作要适应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环保要求等的改变而变化,要树立持续的思想,在新形势下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同时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与持续农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植保技术支持体系和稳定的植保科技队伍,为在更高水平上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我国农药污染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药污染;环境保护;防治建议

1 我国农药的使用存在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农药不合理使用将导致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无机合成农药时代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大,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2 农药的危害表现问题分析

2.1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害人体的健康。

2.2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畏。(2)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3)农药对大气的污染。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且污染程度不同。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第一带。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3 基本结论与几点建议

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使植保作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1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虫口密度能持续地保持在经济所允许的受害水平以下。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

3.2 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优质无公害;果品生产;农药及化肥污染;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20803

1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安全无公害果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在果树种植业发展中,农药及化肥的应用是造成果品食用安全的主要因素。由于果树的病虫害急剧增长、对农药的需求,以及果树生长,对化肥的利用日益增多。施用化学农药及化学肥料对果树的防治及生长具有快速、高效、经济的作用,但长期使用就会对果品造成污染。现阶段,在果品生产中,使用化学农药及化学肥料较多,防治及施肥方法单一,不规范也不科学,对果品造成了污染,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本文重点分析了优质无公害果品生产中农药及化肥的使用造成的污染现状、原因,并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

2农药及化肥污染的现状

2.1农药污染的现状

农药在果树病虫害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农药特别是化学农药造成果品农药残留超标和果园环境污染,从而影响了人类身体健康。主要污染和危害为:

(1)对果树的危害。果树施用农药后,有一部分残留在果树枝叶、 果实表面,另一部分却渗透到果树角质层或组织内部,在植物体内输导,残留于枝叶、果实各器官内,造成药害。这种污染轻者造成果树光合作用减弱,果实成熟期延长,重者可造成叶片黄化、落叶,果实发生果斑、褐果、落果,甚至植株死亡。

(2)对果品的污染。果树使用农药后,果品中含有一定量的农药残留,如果在采摘前几日仍使用高毒、残效期长的有机磷或者氨荃甲酸脂类农药,就会造成果品生产中农药残留量超标。

(3)对果园土壤的污染。喷洒农药时,一部分农药直接进入土壤,被土壤颗粒吸附,以及大气中的残留农药和叶片上的农药经雨水淋洗落入土中,与土壤微生物接触,并且杀死它,而影响土质的腐熟和透气性,破坏土壤结构和土壤能力,抑制植物生长发育。

(4)对果园周围水体的污染。喷农药时,农药微粒随风飘移降落至水体;同时,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于水体;另外,向水体施用农药,影响水中生物成长繁育。

(5)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一是喷洒农药时,农药微粒随风或随气流飘荡,污染空气;二是农药用量增加,农作物被害加重;三是病虫抗药性增强,病虫害防治越发困难;四是大量杀伤天敌,害虫失去自然抑制作用。

(6)对人畜的影响。施药时,农药会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等途径直接进入人体内;同时,农药残留在果品、土壤、水体、人畜饮食或由食物链间接进入人体内,如超量将导致生理代谢失调,轻者头痛、头昏、恶心、腹胀,重者致癌、致畸,影响人畜健康。

2.2化肥污染的现状

化肥污染仅次于农药污染,主要有:

(1)土壤污染。一是促进土壤酸化。肥料对土壤的污染使土壤物理性质恶化,长期过量而单纯施用化学肥料,会使土壤酸化,一旦土壤中某种营养过剩,会造成土壤对其他元素的吸收性能下降,破坏了土壤内在平衡,使土壤板结;二是增加土壤重金属有毒元素;三是导致营养失调,造成土壤硝酸盐累积;四是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

(2)对水体污染。一是对地表水的污染,使用的氨肥、磷肥随排水进入水源使水质恶化,改变水体微生物种群,影响水环境及生产生活;二是对地下水的污染。使用化肥随灌溉和降雨,进入地下水,使地下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及磷酸盐含量增高,而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3)对大气的污染。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含量增加,化肥中的氮元素进入大气后,增加了温室气体,导致环境温度升高。

(4)使河川、湖泊、内海的营养恶化。主要是水中氨、磷的含量增加,使藻类等水生植被生长过多,而且导致水草繁生,水塘、湖泊变臭,成为死水。

(5)食品、饲料有毒成分增加,危害人畜健康。

3农药及化肥污染产生的原因

3.1农药污染的原因

(1)农药产品存在问题。农药产品上主要存在着农药品种不足、结构不合理、农药剂型落后、农药产品合格率低、高效低毒农药少等问题,以致果农用药单一,对新农药使用率不高,而加大农药对果树的污染。

(2)农药的使用量日益增加。一是气温逐渐变暖,有些病虫无越冬休眠期、发生周期越短;二是果树种植面积增大及个体种植,为有害生物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对化学农药依赖过大及使用不合理,对农业、机械、物理等防治措施应用不多,破坏生态平衡,天敌减少,病虫猖獗,以及农药使用负面影响,而施药后刺激害虫繁殖;四是病虫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而加大用药量及次数。

(3)缺乏用药常识,用药不当造成药害。一是部分树种、品种用药造成药害;二是盲目加大用药浓度;三是随意混配农药,而有些农药则不宜混合使用;四是盲目喷药,致使有些树上喷药过多而浪费农药,并且造成了环境污染。

(4)粗放使用农药。一是粗放的喷洒方法造成农药污染,大水量粗雾喷洒方法,药液流失量极大,损失了农药,且造成药液对土壤、地表径流水等污染,喷洒时气流吹到周围环境,而造成环境及其他作物污染;二是粗略的农药取量,使用高毒农药中毒风险加大,实际使用时药量加大,造成农药损失及环境污染。

3.2化肥污染的原因

化肥污染主要是由于不科学、不合理使用化肥造成的。

(1)施肥用量不当。随意增加化肥施用量,以盲目追求产量。

(2)施肥方式不合理。忽视果树不同时期需肥规律及肥料效应发挥。

(3)施肥配量不科学。长期偏施氨肥,忽视有机微肥施用,加剧了土壤营养元素的结构性失调及因产量提高有机肥含量相对不足。

4控制农药及化肥污染的措施

4.1控制农药污染的措施

果树病虫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强监测、检疫力度。以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优先选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人工防治等综合防治方法,保护和利用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有选择性地使用化学农药,科学合理用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使用量和次数。

(1)加强农业防治,预防控制病虫害。要创造有利于果树生长健壮条件,增强对病虫害抵抗力;要不利于有害生物生长繁殖,而达到控制病虫害发生发展。一是合理建园,培育和利用抗性品种及健壮无病虫苗木,把好检疫关,控制病虫害传播;二是做好清园,清除病虫残体,深耕除草;三是科学管理,增强果树抗体。施肥、浇水、松土除草、合理密植、修剪及间作,疏花疏果、配方施肥、果园生草、果实套袋,创造出有利于果树生长发育,不利于有害生物孽生的环境条件;四是定期观察,搞好测报。

(2)提高生物防治技术。一是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或在果园大量释放天敌,以虫治虫;二是利用生物农药及生化农药真菌、细菌、放线菌、病毒、线虫等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防治果树病虫;三是利用昆虫激素诱杀昆虫等。

(3)开展物理人工机械防治。根据病虫的某种生物学特性,辅以较简单的机械或措施直接将病虫害消灭,最常用的有捕杀、阻隔、诱杀、黑光灯、糖醋液、性诱剂、高温处理、射线处理、涤白、果实套袋等方法。

(4)科学安全规范使用化学农药防治。一是合理用药,使用无公害果品生产中允许使用的高效、低毒、污染小或无污染的农药;二是对症用药,准确识别有害生物种类及药剂特性后用药;三是适时用药,应把握好防治时期,最好在病虫害发生前用药,注意用药安全间隔期,同时忌在暴雨前施药;四是适量用药,使用时要根据病虫情况、果树状况及农药特点,采用常用浓度;五是专性用药,一些杀螨剂杀蚜剂仅对螨、蚜有毒杀作用,却对有益生物无害或毒性小;六是混合用药,同一时期发生几种病害或虫害,科学采用两种或多种农药混合使用,可兼治几种病虫,又能抑制或延缓病虫抗药性;七是轮换用药,可防止病菌和害虫产生抗药性,并保护害虫的天敌;八是选择用药,利用有害生物与天敌在生物学和生态习性上的差异,使用药剂只杀伤有害生物而对天敌不影响;九是创新用药,改进农药使用性能,以提高药效,如在农药中加入展养剂、渗透剂、缓解剂等,既节省农药又提高药效;十是规范用药,尽可能地采用低容量细雾喷洒技术,淘汰大水量粗雾喷洒机械。

4.2控制化肥污染的措施

控制肥料的污染应放在肥料新品种研制和施肥技术研究上,要科学施肥。

(1)强化环保意识,加强土壤肥料的监测管理。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防止土壤化肥污染,注重管理,严格化肥中污染物质的监测检查。

(2)严格化学肥料使用原则。使用的化肥必须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登记认可及生产许可,质量指标达到有关标准要求,严禁使用的肥料坚决不能用,如含氯复合肥和硝态氮肥(硝酸铵)等。

(3)制定防止化肥污染的法律法规和无公害果园施肥技术规程。使施肥使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控制化肥对土壤、水源的污染。

(4)把握使用有机肥料、商品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长效肥料、沼气肥等无害肥料。

(5)不长期过量使用同一种肥料,科学掌握施肥时间、次数和用量。采用分层施肥、深施肥等方法减少化肥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6)化肥与有机肥混合使用。增强土壤保肥能力和化肥利用率,减少水分和养分流失,使土壤疏松,防治土壤板结。

(7)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增加磷肥、钾肥和微肥的用量。通过土壤中磷、钾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的作用,降低农作物硝酸盐的含量,提高作物品质。

(8)改善施肥方法,发展节肥施肥技术。一是改进化肥生产技术,研制与推广高浓度、缓效、控释肥料及肥料增效剂,减少施肥次数及肥料流失;二是配合使用脲酶及硝化抑制剂,延缓脲酶对尿素的水解,抑制硝化速率,减缓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三是提高肥水综合管理技术。基肥用无水层混施,追肥用铵态氮带水深施,减少氮的流失;四是提倡耕地土壤修复工程。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及土壤pH值变化,可采用施用石灰,增加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等降低果树对重金属元素吸收积累,并防止过低pH值对果树生长的毒害作用,或用翻耕等方法去除或稀释土壤中的重金属及其他有毒元素的污染。

参考文献:

[1]成利霞.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污染及治理措施[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药污染;农业发展;环境污染

农药泼洒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农药在帮助农作物的抵御病虫害的时候,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农田周围的水、土地在受到污染之后通过水循环以及渗透作用,影响了更大的面积,造成了环境的大面积污染现象。在现在这个人们格外重视环境保护形式下,控制好农药的污染,减少污染物的扩散非常重要。

一、农药的污染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农药污染种类非常多,因为我国的农药生产厂家也非常多,每一家厂商的农药产品的成分也不相同,这就造成了农药的污染物种类达到上千种。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我国的农业面积很大,每年使用掉的农药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在农药中杀虫剂的比例极大,而杀虫剂的毒性也最强。按照毒素累积得原则,农药受害最严重就是人类本身。

二、农药的对环境的危害

(一)农药对人体的危害。农药对人体的危害分为多种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为误食危害、第二种是扩散危害、第三种是累积危害。第一种维护一般是在农民喷洒农药或者使用农药的时候,没有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引发的误食现象。如果农药少量,会对人的消化系统造成较大损害。如果误食量过多就容易造成人员的死亡,或者瘫痪等。第二种危害是农药扩散造成的,一般是因为农药的扩散现象,造成在一段时间内吸入一定量的农药气体造成轻微的农药中毒,中毒效果不明显,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等。第三种危害形式也是最难以避免的形式,农药通过生态循环,不断的进入自然环境中,在动物和植物体内累积大量毒素,人作为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这就造成了毒素累计,人体虽然对毒素的反应不灵敏,会让人体产生癌变、畸形等现象。

(二)农药对其他生物的危害。农药对其他生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药直接将有益的鸟类、微生物、兽类杀死,破坏食物链,不利于生态系统维持平衡。二是农药滥施、滥用,使病虫害抗药性增加,导致后续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农药残留在土壤、作物及水体中,给人类及其他生物生长带来了潜在危害,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三)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一是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在实际生产中,农药对水体造成污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为了防治蚊子等害虫,喷施有机杀虫剂于水面。②为了防止渠道、水库、湖泊中的杂草,将水生型除草剂喷施于水面。③制造和使用农药过程中农药瓶或其他包装物随意丢弃。二是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农药污染土壤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①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喷施于农作物的农药,在施用过程中喷施在土壤中的部分。②撒施在农田中的农药。③随着大气沉降于灌溉水和植物残体中的农药。三是农药对大气的污染。根据农药在大气中不同的浓度和分布密度,将大气中的农药分为3个带:①药源带。农药的浓度在该带中最大,农药通过这一带进入空气。②空气污染带。在这一空气带中,农药的浓度因为对流作用而降低,一般低于药源带。但也可能会由于气团不能够完全混合,导致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度偏高。③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地带。

三、治理对策

(一)建立有限的完善的农药管理法律体系。很多农药污染现象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农药瓶的随意丢弃现象,就是完全可以监管的行为。但是我国所有的法律法规没有规定随意丢弃农药瓶是一种违法行为,所以要加强农药的管理首先应该完善法律的立法,出台相应的农业生产的法律,而不是地方的规定,在农业的发展中需要这样的法律对农业操作的具体行为进行详细的规定,这样就能让监管部门有法可依,在管理中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同时也便于农业的宣传,更具有威慑力。自然农药的管理效果会不断提高。

(二)加强农药生产的管理工作。农药的生产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保护环境很多农药已经不让生产,比如敌敌畏等,这些高毒的农药已经为国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但是有些不良厂商私自生产,销售渠道也比较隐蔽,治理这样的现象就必须从源头抓起,做好生产厂商的管理工作,对于那些非法生产的黑作坊严肃的查出,并追究刑事现象并通过媒体手段向其他没有被监察到厂商敲响警钟。同时接受整个社会的监督和公开信息。

(三)加强农药零售商家的监管。农药的零售商是监管的重要方向之一,因为零售商这里出现的问题最多,同时也比较容易管理,在农药的监管过程中,要经常突击检查,或者采用暗访的方式。对于零售商出售的每一批农药都要有完整的进货渠道,以及产品质量鉴定合格证书。在监管中要注意产品生产批号的检查,因为产品生产批号一般都是假冒伪劣产品的破绽所在,对于出售假冒伪劣和已经被禁止销售的产品的零售商严肃处理,剥夺其销售资格,另一方面加强农药类产品许可证的颁发审核机制。

(四)研究开发新型农药。尽快调整农药产业发展方向,加快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农药产品,鼓励大型企业研发新农药、研究新剂型,推广使用生物农药,保障我国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总结

在农药的使用中,虽然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但是为了农业的生产又不得不用,所以这就需要做好农药使用的规范工作。另一方面禁止一些高毒性农药的生产、销售、以及使用。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做好农业使用农药的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工作,让农业生产的行为得到规范,减少随意丢弃农药瓶的现象。同时做好农药生产的管理工作,对于非法加工高毒性的企业立即查处,对于零售商也是一样,通过零售商顺藤摸瓜严格打击农药黑作坊,保护环境。除此之外,国家应该加大新型农药的研发工作,实现农业和环境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第5篇

1、黄板诱杀

黄板诱杀技术是利用昆虫的趋黄性诱杀农业害虫的一种物理防治技术。该技术绿色环保,成本低,并且可自制。全年应用可大大减少用药次数。采用黄色纸(板)上涂粘虫胶的方法诱杀害虫,有效的减少虫口密度。不造成农药残留和害虫抗药性,可兼治多种虫害。

1.1防治对象

黄板可在蔬菜地、茶园、果园间使用,主要用于防治茶蚜虫(有翅蚜)、潜蝇成虫、粉虱、茶叶小绿叶蝉、蓟马等小型昆虫。

1.2黄板制作方法

用柠檬黄色万通板(或塑料板)、或木板漆柠檬黄色油漆,长、宽30cm×20cm,板两面均匀涂上一层粘虫胶(凡士林、黄色的油)即可。

1.3棚内使用方法

1.3.1用细线将黄板悬挂于空中。

1.3.2田间分布:棋盘式分布,每亩悬挂35—40块黄板,高度高出蔬菜顶芽10-20厘米。

1.3.3为保证自制黄板的黏着性,需1—2周重涂一次油。

1.3.4悬挂方向以板面向东西方向为宜。

2.防虫网应用

防虫网是近几年来大力推广的越夏蔬菜高产优质低耗的栽培技术之一。

2.1防虫网有以下作用:①防虫,夏秋季节是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甘兰夜蛾、甜菜夜蛾、蚜虫等多种害虫的多发时期。覆盖防虫网后,由于防虫网网眼少,一般密度为24-30目,可以防止害虫成虫飞(钻)入棚内为害蔬菜,可以有效地抑制害虫侵入和害虫传播病害的蔓延。②防暴雨冲蚀,防虫网网眼小,机械强度高,暴雨降到网上,经撞击进入网内后已减弱为蒙蒙细雨,冲击力小,因而防暴雨冲蚀效果十分明显,蔬菜不仅无虫害,而且生长良好。③减少用工,节省投入。防虫网绳较细,遮光较少,可以全程覆盖,一用到底,管理省工,覆盖期间,蔬菜可以不打药,节省农药投资及喷药用工,每茬次节省投入80-100元。此外,防虫网还具有防强风,防冰雹、防冻害等功能。

2.2防虫网的覆盖形式

2.2.1中棚覆盖,即将防虫网覆盖在中棚架上。这种方式,提高了棚架的利用率,进棚管理方便。

2.2.2小棚覆盖,即将防虫网覆盖在小棚架上,这种方式,可不受中棚架的限制,投入少,更易于推广应用,可收到同样的防虫抗灾、保菜作用。但小棚架的高度应高于新栽培蔬菜的植株高度,以免蔬菜紧贴防虫网给害虫摄食、产孵有可乘之机。

2.3防虫的应用范围

2.3.1叶菜覆盖栽培,叶菜是城乡居民夏秋季喜食的蔬菜,且具有生长快,周期短的特点,但露地生产虫害多,农药污染严重,市民不能食用。使用防虫网覆盖栽培,可实现叶菜产品无农药污染。

2.3.2茄果类、瓜类覆盖栽培茄果类、瓜类夏秋季易发生病毒病。应用防虫网后,切断了害虫的传毒途径,有利于减轻病毒病的危害。

2.3.3秋菜育苗,每年的6-8月,是秋冬季蔬菜的育苗季节,又是高温、暴雨,虫害频发期,育苗难度大。使用防虫网后蔬菜出苗率高,成苗率高,秧苗生长旺盛。

2.4防虫网覆盖栽培技术要点

2.4.1必须全生长期覆盖,防虫网遮光较少,不需日盖夜揭或前盖后揭,应全程覆盖,不给害虫入侵机会,才能收到满意的防虫效果,两边用砖块或土块压紧实,网上需要压网线压牢,以防被风吹开。

2.4.2选择适宜的规格,防虫网的规格主要包括幅度、孔径、线径、颜色等内容。尤其是孔径,防虫网的密度大小,一般以目数来计算,即1英寸长的网眼格数。目数过少,网眼大,起不到应有的防虫效果;目数过多,网眼小,虽防虫但增加成本。目前生产上推荐使用的适目数为24-30目。线(丝)径14-18mm,幅度为1.0一1.8m,以白色为主。

2.4.3各项措施综合配套,在防虫网覆盖栽培中,要积极采用增施腐熟的有机肥,使用抗病虫良种,生物农药,无污染水源等综合措施。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第6篇

一、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区域布局杂乱全县蔬菜产品多达6大类、30多个品种,而每个乡镇或村社种植的品种也是五花八门,农户“各自为政”,种植分散,生产规模小,生产的品种繁杂,布局零乱,组织化程度低,栽培技术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直接影响到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长期连作,田间管理粗放越西蔬菜主栽品种有白菜、萝卜、辣椒、大蒜等,主要分布在越西河谷地带、普雄河谷地带、漫滩河谷地带、二半山地区。这些地区长期保持传统种植方式和习惯,每年都按老套路、老习惯,按部就班,常年连作,加之田间管理粗放,病虫害发生严重。从2009年以来对蔬菜主产区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十字花科蔬菜根种病发生泛滥,茄果类蔬菜根腐病、疫病发生严重,块根块茎类、葱蒜类品种退化,叶斑病普遍发生,直接影响蔬菜产量和质量。

3.病虫害防治综合防治意识淡薄,病虫害识别知识欠缺,盲目施用农药较为普遍越西有半数以上的菜农长期养成重产量,轻质量,对病虫害防治综合防治意识较为淡薄,重治病,忽预防,重化学防治,轻物理、生物防治的习惯,特别是化学农药施用所不当造成的农药污染更不能忽视。(1)盲目用药,加大用药使剂量一味追求用药效果(特别是杀虫剂方面),使用一些不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品生产用药标准的化学农药和加大用药剂量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将直接造成蔬菜产品受到严重污染的后果。(2)对于病虫害发生原因、症状及最佳防治时期模糊,病情诊断不清,盲目施用农药的情况较为普遍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生病虫害时,不根据发病原因,没有认清发生什么病害就盲目施药,这样农药不能治又换另一种农药,往往是病没有防治好,反而造成蔬菜植株的药害,从而又加大了蔬菜产品的污染。(3)施用农药时没有严格按照农药的安全间隔施用期和安全间隔采收期用药施药随心所欲,三天两头就施药,造成农药在植物体内堆积。另外,在采收前施药后还没有达到安全间隔采收时间要求时,就将蔬菜产品采收进入市场,此时农药在植物体内还未完全转化分解,造成对蔬菜产品的直接污染。

4.缺乏科学施肥技术,重施化学肥料,轻视农家肥使用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土壤板结,酸化严重(1)农家肥施用方面①施用量较少,甚至不施的现象较为普遍。据有关调查,在大春后茬种植白菜和萝卜的地区,亩施入量不超过500kg,大部分只施用化学肥料。②使用未经过充分发酵腐熟的农家肥或生活垃圾肥等不良习惯时有发生。由于这类肥料里面含有大量的虫卵、大肠杆菌,施用后造成蔬菜产品中虫卵、大肠杆菌超标,特别是叶菜类、葱蒜类蔬菜受污染较严重。③使用不合格添加饲料喂养的牲畜的粪肥,造成铜含量的超标。(2)化学肥料施用方面偏施氮、磷肥较为严重,钾肥偏少,微肥严重不足,是越西蔬菜施肥中的通病。另外,硝态肥施用过多,造成蔬菜产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超标的污染不能忽视,特别是使用有些不合格磷肥,造成重金属超标的污染,更应加以重视。此外,没有严格按照施肥安全间隔采收期进行施肥,从而某些化学成分残留的污染也时有发生。

二、对策和措施

1.宏观管理对策

农业生产部门要加快越西蔬菜生产区域布局的整体规划,制定建立出一套适宜本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规程和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同时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优势,申报项目,整合资源加快区域优势蔬菜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为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无公害化生产奠定基础;另外农业、畜牧质监部门应加大对农药、肥料、饲料的检测、管理和打击力度,特别是蔬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抽查监督力度,建立蔬菜销售准入制度和蔬菜田间生产记录档案和市场追溯制度,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从而切实有效地推进越西蔬菜产品优质化,确保质量安全。

2.田间管理措施

(1)耕作改制,实行严格轮作制度耕作改制,实行严格的轮作制度是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实现这个前提,关键是加大生产主体的培育,彻底打破传统耕作习惯,建立科学的生产耕作理念,积极开展合理轮作制度。重点做到:①常年蔬菜种植田块,种植同种类蔬菜1~2年后须进行不同科蔬菜之间的轮作,同时加大土壤消毒工作。②季节性蔬菜种植田块,种植同类蔬菜2~3年后须进行不同科蔬菜之间的轮作,大力推广水旱轮作。通过合理的轮作,直接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为无公害化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积极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科学合理进行化学防治蔬菜生产中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是无公害蔬菜生产体系关键所在。重点抓好:①搞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建立预防是关键、治病是补救的观念。②切实强化农业防治,优化田间生态栽培结构,使之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农药用量。③大力发展物理防治,推广实用、简便、有效保护设施和杀虫器械的使用,如覆盖塑料薄膜、遮阳网、银灰色地膜,以及黄腊板、杀虫灯的使用。④积极推广生物防治。保护害虫天敌,实现以虫治虫,推广使用生物农药。⑤合理进行化学防治,加大农户对病虫害识别和防治药剂知识培训,在防治中做到适时对症用药,优选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无公害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剂量和配比浓度以及安全使用间隔期用药,并严格按照安全间隔采收期采收产品。通过以上防治措施,减少农药的使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污染,从而确保所生产的蔬菜农产品达到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治理措施;盐都区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113-03

盐城市盐都区位于江苏中部偏东,地理坐标为北纬33°07′~33°28′,东经119°41′~120°23′。近年来,该区农村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实现粮食产量63.3万t,油料产量1.4万t,生猪养殖数83.6万头,家禽饲养数2 140万只,肉类产量6万t,水产品总量10.0万t;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14亿元,占GDP的31.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 837元[1]。虽然盐都区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许多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由农业面源造成的污染问题更为突出。为了促进该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现状调查研究,对该区农业面源污染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对盐都区农业面源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 化肥、农药污染 近年来,虽然该区在化肥、农药污染治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农业化学品污染尚未从总体上得以控制,用肥结构不合理、施肥喷药方法不科学等现象仍较为普遍,施用强度大、频率高、流失快等问题较为突出。根据盐都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分析报告[2]显示:该区年使用化肥折纯量34 454.71t,其中:五氧化二磷5 384.38t,氮肥29 070.3t;农药施用总量约159.5t。据研究,化肥中氮肥的利用率为25%~30%。磷肥利用率为10%~20%,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仅近30%残留土壤层,约30%~40%进入水体。农药施用量仅有10%~20%附在植物体上,其余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1]。从上面分析可知:盐都区每年约有11 628t氮肥、2 154t磷肥未被作物吸收利用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河流水体富营养化。过量施用化肥、农药还会导致农产品中农药、重金属、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不仅使农产品质量下降,而且对农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2 畜禽养殖业污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禽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促使了该区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该区年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16.11万t,尿液产生量3.3万t,总氮排放271.26t,总磷排放65.79t,化学需氧量排放5 022.83t,铜排放643.43kg,锌排放2 459.12kg。集约化的养殖使得某些地方畜禽粪便的产出量已经大大超出了当地农田可承载的最大负荷,使畜禽粪便的处理失去了出路,造成了畜禽废弃物堆积和集中排污问题,加之绝大多数畜禽养殖粪便处理设施建设不到位。许多养殖户直接将畜禽的粪水排放到沟渠中,造成附近河水水质污染及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等因子超标,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

1.3 水产养殖业污染 该区地处里下河水网圩区,水产养殖业十分发达,但饲养管理不当。致使大量饲料、药物的流失。使水体受到一定污染。该区水产养殖面积6 127.25hm2,年排入外部水体量133 088 770.463m3,饲料总使用量55 244t,药物总使用量556.117t,肥料总使用量2 318.73t;网围养殖面积占该区可利用水面的18.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中占农业源排放量的34.8%,水产养殖使水体氮磷增加了223.5t和43.8t。从以上数据分析表明:大面积的水产养殖削弱了河流湖泊调控能力,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也是造成了河流水质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4 农作物秸秆污染 农作物秸秆既是农业的主要副产品,又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该区各类农作物秸秆总量在50万t,其中禾本科粮食作物秸秆45万t,油料豆类秸秆5万t,利用总量为46.5万t,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3%。农作物秸秆以前是农村能源的主要来源之一,被广泛用作饲料、肥料和燃料,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秆不再是农村的主要燃料,大量秸秆被焚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烟尘等有害物质,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体健康;随着近年来国家农田秸秆禁烧力度的加大,又使得大量的秸秆被堆放在田间生产沟内,经过日晒、雨淋发酵后产生大量污染物质流入河中,引起河流水质下降。

1.5 农膜污染 农膜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农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该区农膜年使用量9 500t,其中地膜约1 480t,地膜覆盖栽培面积1.33万hm2以上,种植业地膜回收率85%以上,约有220t的残留量直接丢弃在田间,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白色污染”。研究表明,农膜在土地、水体等环境中不易降解或难以降解,会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了土壤水肥的运移和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抑制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加之降解之后产生有害物质还会导致生物富集,进而引起农业产品的污染,引起致突变等问题,影响了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并严重影响到人类健康[2]。

2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基础、技术条件和行政管理等各个层面,由于受农村经济的制约,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成为一项难题,不能套用治理工业污染的手段,必须采用切合农业特点的治理方法和管理措施。

2.1 科学制定规划,确定控制目标 针对该区实际情况,在农产品生产基地严格控制农、牧、渔业生产活动,控制使用农用化学品,禁止排放养殖污水,防治水产养殖因密度过大造成水质恶化。在一般控制区要优化农业生产和投入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逐步降低农业面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到2015年,力争该区农业结构实现有效调整,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其中: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比重达70%,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分别降低到250kg/hm2(标氮计算)和2.0kg/hm2以下,规模养殖场畜禽粪处理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及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95%、95%、90%以上。

2.2 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有效控制面源污染 结合该区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在立足该区农业资源特点与产业基础上,在潘黄仰徐高效农业园区推广养殖+沼气+种植模式生物链生态工程,在郭猛镇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推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在大冈镇建立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工程,在大纵湖实施水草―贝类―水产养殖的互生共利的生态养殖模式,在北龙港、义丰和楼王镇推广稻田养蟹、鱼、虾,同时生产绿色、有机大米生态养殖模式。通过上述一系列循环经济模式的生态工程实施,可在全区域范围内建成一大批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扎实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进程,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3 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减轻农业自身污染

2.3.1 大力推广平衡配套施肥技术 农田要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培肥土壤地力;控制和减少氮肥用量,协调氮磷钾施用比例,达到1∶0.45∶0.35,增加施用硅肥、硼肥、锌肥等,逐步淘汰易挥发流失化肥品种,推广高浓度的复合肥及作物专用配方肥,提高化肥利用率。

2.3.2 合理施用农药 在农药使用上,要坚决执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与非化学防治相协调的综合防治技术,大力推广诱虫灯、昆虫性信息素、防虫网等无害化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减轻环境污染。

2.3.3 推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减少散户养殖规模 推广“养殖―沼气池―种植”、“养殖―生物有机肥”配套等循环发展模式。

2.3.4 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开发力度 积极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留高茬、秸秆气化、堆肥、沤肥等多种秸秆还田模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2.3.5 大力推广可降解塑料农膜的使用 针对该区现状,现阶段应以回收再生利用塑料农膜为主,而对于很难回收再生利用的塑料农膜可收集集中卫生填埋。大力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以从源头上防治白色污染。

2.4 强化监督管理,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对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强化执法力度;二是建立农业环境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农业投入品管理机制和长效监管制度;三是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大对农业环境监测和控制、污染源综合治理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保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实施。

3 结语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不能只用单一的或是短期有效的措施,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全方位治理。同时还要认识到农业面源治理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家蚕白僵病;症状;发病规律;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84.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256-01

家蚕白僵病是家蚕真菌性病害之一,由白僵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的。传染途径为接触传染,蚕死后先软后变硬,经过1~2 d全身被白色分生孢子覆盖,似乎全身长满白毛或白粉[1-6],称为“白僵蚕”。在蚕桑生产区中,时有发生,没有构成大的危害,但在局部地区僵病暴发,给养蚕户造成了很大损失,一般达10%~30%,严重的损失50%~70%,甚至绝收,应引起科技人员及蚕农的高度重视,加强白僵病的防治。

1 发病症状

感染初期,反应迟钝,行动呆滞;发病后期,蚕体常出现油渍状病斑或分散的黑褐色针状斑。临死时稍吐液或下痢。刚死的蚕头部向前伸出,肌肉松驰,略有弹性,后逐渐硬化,最后全身干瘪变硬,节间膜处及气门内长出白色菌丝和孢子。

2 发病规律

悬浮在空气中的分生孢子散落到蚕或蛹的皮肤表面,在常温多湿条件下经8~24 h发芽侵入蚕体、蛹体内,大多数发生期在夏秋蚕期。蚁蚕、各龄起蚕和嫩蛹最易感染,温度在24~28 ℃、湿度90%以上有利于孢子发芽。桑树害虫感染本病,并能与蚕相互传染。一般从感染到发病死亡时间,小蚕为2~4 d,大蚕为4~6 d。

3 发病原因

一是蚕农消毒防病意识淡薄,导致病菌蔓延。由于农村生产条件较差,有的只注重蚕前消毒,忽视蚕中、蚕后消毒工作;有的只注重蚕中消毒,忽视蚕前、蚕后消毒工作等原因,导致病菌蔓延,致使养蚕生产中时有蚕病发生,甚至绝收。二是消毒不全面、不彻底,导致病菌蔓延。小蚕共育室的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未按药剂标准或蚕期中蚕体、蚕座消毒次数少,或未用药消毒,造成蚕室、蚕具、蚕体上白僵菌残留。三是饲养管理粗放,大小蚕套养。把养过大蚕的蚕室又作小蚕室用,引起小蚕带白僵菌而发病。还有的不注重除沙或除沙次数少,甚至不进行除沙。四是蚕室温湿度调节不够合理。蚕饲养时期的气温大多在25 ℃左右,蚕室内湿度偏大,蚕座没撒干燥材料,较适合僵菌孢子的生长,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白僵病的发生。五是白僵病的病死蚕尸体乱扔乱丢,有的将其放在地上曝晒等,致使白僵菌扩散。六是桑园管理不善,产生病菌交叉感染。忽视桑园治虫工作或没有抓好桑园治虫工作,造成虫口叶和被有病害虫污染叶增多,使野蚕、桑蟥、桑尺蠖等桑树害虫发生白僵病,而传染家蚕发病。

4 防治措施

4.1 重视消毒防病

蚕前消毒是在养蚕7 d前,先将蚕室及其周围环境打扫干净,垃圾集中烧毁。蚕室、蚕具则必须有清洁流水中清洗、待干后用消特灵或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进行消毒,并保持30 min湿润状态。养蚕期间,蚁体和小蚕期各龄起蚕用2%的防僵粉消毒(小蚕用含2%有效氯石灰漂白粉)后再喂叶。大蚕期各龄起蚕和盛时期用3%的防僵粉(含3%有效氯石灰漂白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1~2次。蚕后立即进行消毒。

4.2 科学养蚕,实行专人负责,严格执行养蚕技术操作规程

建立健全对专室、专具和小蚕室远离大蚕室的管理制度。逐步改善农村养蚕条件,对蚕农进行养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提高科学养蚕水平。严格执行“专室、专具、专用,小蚕室远离大蚕室”的分育制度。及时做好分批提青工作,对迟眠蚕要另行饲养。蚕座不宜过密,避免蚕座湿度过大。

4.3 合理调节好蚕室内温湿度

根据蚕儿各龄大小,结合当时气象环境变化,及时进行升温排湿加强开放蚕室门窗通风换气工作。特别是蚕室内的湿度过大,阴雨天室内湿度大时,在蚕座多撒石灰、焦糠等干燥材料;勤除蚕沙,保持蚕室内清洁卫生。

4.4 僵病集中烧毁,防止白僵菌扩散

一旦发生白僵病,事先用防僵粉对蚕体、蚕座消毒后加网除沙,除沙时蚕座下垫焦糠拌防僵粉或毒消散等药物。要及时捡出病蚕,进行深埋或烧毁病蚕及死蚕要及时捡出,放入消毒缸集中烧毁,切不可乱丢乱扔,更不能收集晒干出售,蚕沙要集中起来沤制,堆放腐熟,禁止随便乱放或撒放到桑园里。若使用的簇具为草笼则应烧毁,不得留用。

4.5 消灭桑蚕,杜绝桑叶污染和白僵菌农药污染

经常进行桑园人工与药物治虫相结合,控制野外昆虫的虫口密度,预防交叉传染发病。蚕区应禁止使用白僵菌等微生物农药,也不能将施用过这种农药的稻草、麦秆等作隔沙材料或制簇材料,如必要时需经消毒后才能使用。

5 参考文献

[1] 徐建华.蚕病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81-85.

[2] 蒋猷龙,夏建国.中国蚕桑技术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222-223.

[3] 孙帆.蚕常见病的症状识别技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2):96-97,101.

[4] 张如斌.小蚕共育技术要点[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5):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