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植物学的重要性

植物学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植物学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植物学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共享平台;教学资源

新一轮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是本世纪初教育部启动的质量工程计划的延续和升级提高。其核心要求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其关键就是凝练先进的教学理念、建设精品化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共享。经过十多年的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植物学课程也已经积累了一大批优质的教学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大多是以单个学校的课程组为单位建设的,势必由于势单力薄受到条件、资金、人力和地域等限制,其教学资源的实用面、系统性等难免存在不足;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网络限制等因素,也使得许多优质的精品教学资源没有真正得到很好的共享。此外,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虽然已经有一些课程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但是不同类型课程性质、建设发展程度、精品资源共享可能性水平千差万别。因此,非常有必要针对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从课程的特点、建设现状以及未来需要开展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并进一步面向未来的建设进行思考,积极行动起来。

一、全国植物学精品课程建设回顾

1.植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概况

2003年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精品课程。自南京农业大学植物学成为第一门植物学精品课程以来,陆续有其他10门植物学、植物生物学以及观赏、森林和药用植物学成为国家精品课程或精品网络课程。从学校分布来看,“985工程”学校最多占到5门,其次为“211工程”学校4门,可喜的是非重点院校也有2门(见表1)。

此外,省级精品课程则有40门,其中,植物学/药用植物学/森林植物学/园林植物学34门,植物生物学6门。

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了植物学课程的网络化,丰富了网络上植物学知识资源,一定范围内推动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对提高植物学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激起了广大植物学教师建设植物学课程的积极性,推动了植物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2.植物学教材建设的多元化

教材是课程的“灵魂”,长期以来课程建设的最主要内容是教材的建设。近年来,我国植物学教材建设的多元化趋势十分明显,也促进了教材建设的繁荣。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应该总结和思考。

21世纪之前(1921-1999年),据不完全统计,出版发行并流行较广的植物学教材共计18种,植物生物学4种,总体数量较少,品种不多。但是,不同类型学校盛行主流教材,比如综合型大学主要流行高信曾主编的《植物学:形态、解剖》,中山大学生物系等合编的《植物学:系统分类》(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师范类大学是华东师范大学等编写的《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年);而农林院校则是李扬汉主编的《植物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主编和主要作者均是长期教授植物学的名家,教材在他们精心的编撰下,语言流畅,结构合理,知识系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发行量较大,覆盖面广,持续流行时间长。均被时间和发行状况证明为精品。

进入21世纪以来,共计有33种植物学教材、13种植物生物学教材先后出版发行。这短短的10年出版发行的教材就达前70年的3倍。教材种类多,类型多样,行业或地区特色明显,可谓“百花齐放”,达到了教材编写和出版的繁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炜樑主编的植物学和杨世杰主编的植物生物学彩色教材出版,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是植物学教材建设的一个新高度。

3.植物学教学改革回顾

(1)植物学网络教学。以南京农业大学植物学课程为例,自2001年开始,持续开展基于植物学课程网络平台的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实验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植物学教学新模式改革试验。其主要特点是教师不再扮演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强调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和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满堂灌的理论讲授课时从传统的50%减少到17%,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从传统教学的30%增加到65%,实验实习课时占总学时的72%。采用该体系能充分激发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热情,改变了一贯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真正实现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全新的“植物学”网络教学新模式,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教学的全面现代化。取得了较之传统模式一样或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普遍接受是对该模式最好的肯定。

(2)植物学联合野外实习。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的野外实习基地基金的资助下,分别在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华南、华中建立实习基地,开展校际的联合实习,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甚至开展国际化的联合植物野外实习改革与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验。

(3)植物学研究性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植物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试验在“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如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理论与实验课程中进行试验和示范,这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和素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较高层次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新的、合适的教学模式。不过对于大多数非“985工程”和“211工程”学校更主要的培养目标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实用型人才,其突出的问题是低年级时自主学习能力的欠缺。

(4)植物学教学内容的分化。植物学是一门经典学科,长期以来,植物学领域的新进展,大多均被分在了植物细胞生物学、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学、植物发育生物学等植物学新的分支课程中,因此,植物学的内容一直以来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对于注重植物学基础作用的农林师范院校及其专业来说,考虑到普遍植物学学时的缩短,不拓展新的内容也许是现实的需求。但是,以“985工程”学校为主导,大多将植物学改成了植物生物学,其教学内容体现了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和发育原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特别是植物体形成其结构并实现其功能的内在调控机制。有利于学生完整准确了解植物的整体性和生命的本质规律。不过,其对学生的素质和基础要求较高。

4.植物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植物学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大学院系结构的调整,形成的院系两级管理的结构,导致原有以课程为核心的教研组解散,教师教学活动的集体性缺失,以课程为目标的目的性弱化。教师教学活动各自为政。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技艺,需要传帮带,特别是植物学课程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识别植物的能力,年轻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由有经验的教师传帮带,不断积累教学和知识经验。但是,教研活动的集体性缺失,其传统不在。由于扩招,师资短缺,年轻教师短期内补充较多,经验相对不足。由于受科研压力的影响,教学教研活动及培训机会减少。教学资源相对向实验教学中心和学院集中,导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降低,边缘化严重。显然,教学活动理应以教师为主导,如何营造这样一种氛围是值得思考和努力的。

(2)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不强。重建轻管;重观赏性,轻实用性;重教师教授,轻学生自学;特点没有充分反映;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丰富度不够,共享平台和机制缺失。

(3)网络课程没有体现出网络的优势。网络课程、网络课件、网络教材的混淆;课程体系大而全;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设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单一;自主学习资源不足;导航系统不强;缺少评价与反馈,互动功能不强。

(4)教材多而杂。虽然近10年教材建设是过去70年的近3倍,但是与此前的教材相比,没有明显的主流教材。许多教材显然缺乏时间和经验的积淀,加之名利的驱动,在教材的编写、出版、选择使用等环节的功利化十分明显,难以在短期内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不利于植物学教材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5)教学内容陈旧。植物学课程内容仍然以传统的知识为主;现代植物学的进展十分迅速,在植物形态结构的发育,功能机制以及分子生物学在植物系统演化和分类中的应用等较少得到反映。

(6.)教学改革的力度不足。教学改革还只是零星的,涉及课程整体改革的教改内容或项目较少。这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在课程建设和管理上的边缘化有关。

二、建设植物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设想

1.植物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体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教学活动过程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大势所趋,也是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目标、教学资源优化、校际间学分共认以及终身学习的需要。因此,教育部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内容,其宗旨是促进精品教学资源通过网络的充分共享。

本人认为所谓精品课程,需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用、丰富、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模式,便捷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和提高。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学理念。教学包含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层含义,一直以来的观念均认为教师教授课程知识就是教师的职责,但是,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学生的学才最为关键,教师教的再好,学生不学也是白搭。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就学生一生来说,学习能力远比一门课程的知识本身更有用处。本科阶段应该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因为在本科毕业之后的知识获取主要靠自主学习,而人的发展需要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这完全要依靠学习。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后天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了这样的理念,教师就可能有意识地减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自觉地为创造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氛围而努力。这一理念符合建设精品课程的初衷,也可以满足校际间的学分共认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树立起上述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理念,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重要的是要建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而不是建设便于教师教学的平台。很长一段时间在精品课程建设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误区。要转化到为学生自主学习建设资源共享平台的目标,这需要我们转换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的传统理念。新的理念可以将教与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作用比作教师为“导演”和学生为“演员”,教学过程好比演戏或电影的排练和表演过程。教师的职责就是选择“剧本”(教材)、指导“表演动作”(示范)、营造氛围和“搭台”,而学生的任务则是熟悉“剧本”(教材)、“动作的训练和表演”(自主学习和实验)。显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旨应该是营造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植物学课程的特点分析

开设植物学课程的学校涉及综合型大学、师范院校以及农林院校等类别,涉及的专业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以及农林院校的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类别。因此,培养的目标和学生的专业对象差异明显,农学和林学类专业需要学习的植物类别分别是草本为主和木本为主,这要求课程知识要针对不同学校类型和专业对象进行相应的调整。植物的地域性特点明显,不同地区的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院校其培养学生的面向是当地社会需求,因此也需要更多地考虑涉及地方性的植物种类。因此,植物学课程内容的统一性是不切实际的!

尽管如此,但是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有其共同性的一面,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具有同一性的方面,包括知识结构(形态结构、类型特征),诸如细胞、组织、器官、植物类群以及名词术语和分类知识点单元等方面。因此,只要一次建设,那就可以一劳永逸,进行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特别是低水平的重复。也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才能真正实现不受时空的知识学习。不过,正如上面提到的由于院校、专业和地区的差异性,各知识单元涉及的植物实例、代表性植物种类举例等是不尽相同的,有时必须要强调这种特色。鉴于这样的特点,应该建设一个统一的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在此之下,建设适应不同院校、专业和地区特点的植物学或植物生物学课程网站(页)。此外,还可以包括药用植物学、森林植物学以及观赏植物学等。

植物学是一门利用专业术语描述植物形态结构、类群和分类的课程,“百闻不如一见”的认知规律,十分适合于这样的描述性课程的学习心理。因此,教授或学习这样的课程,需要多观察实物或图片,加深形象思维。植物学知识的网络呈现,将植物及其结构搬进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随时调出并观察,是植物学课程建设的必由之路!

3.全国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1)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框架。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思路,立足于高起点的顶层设计,可以考虑建设一个集合植物学及植物生物学以及药用、观赏、森林植物学,甚至植物生态学等同类课程的资源共享平台。该平台首先包括极其丰富的植物学知识资源库、试题库、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利于相同和类似资源的充分和无障碍的共享。基本的建设框架见下图。

在此基础上,分解植物学知识点,按不同媒体和材料进行资源库建设,与相应的知识点相连接;建设丰富的、基于不同对象和目的的试题库,建设一个共同的考核系统,基于不同课程和对象分选试题和考核范围;编写基于网络适用于不同课程和教学对象的纸质教材;推广实施基于资源共享平台的植物学网络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不受时空限制的植物学网络学习。

平台的基本功能有:能够实现植物学教学资源的无障碍共享,适应植物学同类多种课程建设的需要,有效的可持续运营机制(知识产权明晰和使用频率的收益制度)。

(2)资源库建设。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

①资源种类。图片资源:应该成为最主要的资源,植物的形态结构、发育及其类群均需要由图片反映。数字切片可以做成无极放大和缩小,是模拟实验室的最基本资源之一。录像资源: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传粉、子实传播等过程均可以通过录像加以记录。3D动画:许多生长发育过程是很难通过图片和录像等简单地加以呈现,因此,应该制作3D动画模拟这些过程,比如双受精过程等。虚拟实验室:这几乎可以将原有的实物实验室搬上网络,通过数字的形式,模拟实验的过程,如结构的切片和花的解剖等,均可以虚拟化。此外,还有就是名词、试题数据库及其解答等。

②模块化和标准化。分解植物学的知识单元,形成可组合式的知识单元模块,从而根据课程大纲组合构建网络课程,可以做到资源的共享和共建,而网络课程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地区特点等进行相应调整和组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模块的建设。设计标准便于共享是其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也是系统功能实现的关键。在海量资源环境中,这显得十分重要。资源的内容主要是植物类群为基础的形态、结构及其个体和系统发育过程以及相应的功能。这些资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资源,是以种为单位的从全株、幼苗以及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包括器官根、茎、叶、花、果、种子的形态、内部解剖结构以及发育过程等。第二层次为结构、功能以及个体和系统发育过程的整合资源。一方面将结构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整合起来,形成整体系统资源,可选择重要植物种类如拟南芥、水稻、棉花等开展;另一方面将种组合成属或更高类群的系统演化的整合资源等。

③内容的更新及范围界定。传统的“植物学”需要吸纳现代“植物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学科覆盖面扩大,知识覆盖面更广,不同分支学科的知识需要合理衔接;新的知识和概念涌现,需对植物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更新和调整;在教学内容日益丰富的同时,学时却不断被压缩,内容增加与课时减少的矛盾突出,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通过教材中的拓展知识使知识单元系统化,设立知识窗口、批注,其内容有概念的引申、横向知识的拓宽和前后内容的联系等。

④典型而精致。所有素材需要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植物举例的重要性、广泛性、针对性。素材制作要精致,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精品。而这些内容一旦建设完成,就具有一劳永逸的利用价值,不会因科学发展和时间而遭淘汰。

(3)基于网络的数字课程和教材建设。考虑到植物学课程内容的经典性和新进展主要体现在植物形态结构功能和类群系统演化的分子和生理水平,建立基于植物形态结构和系统演化为主体的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是系统完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植物学数字课程,该数字课程可以做到开放式,便于不断地丰富、更新和完善内容,由大家共建共享植物学课程资源。考虑到学校类型不同、专业有别和生源以及地区的特点和差异,可以通过编制适合的教学大纲以及配套纸质教材,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生根据大纲内容选择需要学习的知识和内容,实现差别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教和学。而这些差别可能仅是从不同植物举例反映出来。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这是一种较为有利的模式,因为,只有让一个人学会从海量的信息中选择到自己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的能力,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当然,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也可以根据大纲建设相应的学校专门课程网站(页),通过与资源平台的内容超链接,实现差别化和专门化数字课程的功能。

编写基于网络的与网络数字课程或资源相配套的植物学教材,仍然是必要的。该类教材的建设可以做到丰富但内容精炼,丰富性可以通过视窗方式延伸到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内容的更新和新进展的反映。实际上,如果资源共享平台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编写具有特色的专门化适合培养对象的配套纸质教材,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的依据,学生学习时可以在平台上找到与教材相匹配的内容,实现差别化教学的要求。

(4)建立完善的考核系统。判断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在实现自主学习功能方面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是完善的考核系统,应该包括自测系统、模拟考试及评分和远程考试系统。实现这一功能首先要建立丰富多样的试题库,该试题库还应具有便于组卷和调用的功能,试题与知识点的对应性和难易的分级等要素。

(5)探索合适的植物学教学模式。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灵魂是有效方便地使用,从而真正发挥精品资源的共享意义。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基于网络的植物学教学模式,是充分利用的重要途径。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可能较为符合信息和网络技术发展推动的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也是校际间课程互选互认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当然,不同学校和生源以及不同培养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该差别化,并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三、几点倡议

1.抓住机遇

当前,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的启动,为建立全国性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精品课程建设已历经十个年头,前述的经验与教训使得我们需要思变,应该有更新的和更高的建设目标。基于网络的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资源共享提供了网络硬件环境的保证,现代基于网络的教学以及校际课程的互选互认已经是大势所趋,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对网络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植物学教师积极参与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一种历史使命和责任。

2.加强校际间的大联合

要建设包罗万象的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及数字课程光靠一个学校、少数教师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全国多所类似学校的联合,共同协作完成。可以以十余门原有国家精品课程联合作为基础,再进一步发动和联合几十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参与,建立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它们代表着各自的区位、影响、资源、人才等优势和特色,联合就意味着整合,真正实现精品资源的共建共享。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动员其他有实力和资源的院校参与进来,真正做到在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

3.寻求更大的支持

由于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工程,需要有较大的基金资助。国家启动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资助力度,就单门课程的基金而言是不足以满足建设需要的。因此,建议考虑设立类别资源共享课,有较强的资助力度,较少的课程类别。生物学领域仅需要设立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十余门就可以涵盖,其他分支课程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进一步开放其应用功能而得以拓展。因为,这些后续课程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拥有的大量共享资源而不需再每门课程涉及相同或类似知识点时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有助于促进课程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还可以节省在这些后续课程建设时的投入。第一步在基于开放竞争性前提下设立一些这样的课程作为试点,然后在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此外,还要广开基金来源。首先应该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教学资源的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了人才培养基金,对教学实习基地进行了大力度的投入,类似地设立精品资源共享课专项支持自然科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这是一劳永逸的事业,许多教学资源只要一次建设,就可以永远被共享,因为诸如植物的基本形态结构是不会随时间和地区而发生变化的。通过资助这样的项目,也可以锻炼和培养相关专业的教师,甚至是学生,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人才培养,而其影响和受益面会更大。

同时,可以寻求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省市级配套基金或通过各省市教育厅以及各学校的支持。还可以吸引社会各界的人力和资源的支持,共同完成平台的建设。

4.可持续发展机制

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可能不需要单独另建新的平台系统,可以在现有建设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的基础上,开发适于支撑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功能。当然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持续建设,并共享使用,在使用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套可持续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平台上的所有资源,本着谁建设谁收益的原则,根据资源的点击和下载利用率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样就需要将所有资源打上作者的标签以便于统计,这有利于调动建设者的积极性。此外,应该考虑纳入国家公共资源平台的高度认识建立教学资源平台的重要性,实施政府公共财政的持续支持。

参考文献:

[1] 崔瑾,王庆亚,林国庆. 数字切片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113-115.

[2] 曹霞. 关于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 现代教育技术,2010(7):48-50.

[3] 韩利红,刘潮. 植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4):30,71.

[4] 胡国富,胡宝忠,常缨等. 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1):30-32.

[5]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教高[2003]1号.

[6] 金水虎,李根有,楼炉焕等. 植物学教学实习改革与实践[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134-137.

[7] 刘建福,王奇志. 网络环境下植物学实验开放式教学的探索[J]. 农业网络信息,2009(7):96-99.

[8] 马英姿,张慧. 探索式教学法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8-130.

[9] 强胜,胡金良,景桂英等. 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造传统《植物学》课程的实践——国家级精品课程《植物学》建设纪实[J]. 中国农业教育,2004(5):27-29.

[10] 强胜,向增旭,景桂英.《植物学》网络课程的教学试验研究[J]. 中国农业教育,2002(6):32-33.

[11] 强胜,宋小玲,皇甫超河等. 通过网络教学进行植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试验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2):37-39.

[12] 施晓秋,薛伟. 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05(1):90-91.

[13] 王立群,王瑞卿. 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植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整合[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57-60.

[14] 吴文杰. 植物学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3(3):54-56.

[15] 熊子仙. 植物学中的探究式教学[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0-72.

[16] 许玉凤,王文和,张春宇等. 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提高植物学的教学效果[J]. 高等农业教育,2003(5):42-43.

[17] 袁颖. 高等学校农林专业《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科技信息,2008(35):589,561.

[18] 杨琳,杜中全. 国家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共享应用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1,298:23-26.

[19] 姚家玲,魏星. 几种现代教育方法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高等农业教育,2009(2):67-70.

植物学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 野外实习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50-02

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大学,以及很多高等农林、医药院校都普遍开设了药用植物学课程。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及直观性很强的课程[1]。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充分接触大自然而丰富感性认识的同时,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教育[2]。我校根据专业不同,野外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1~2周,中药学专业2周,药学专业1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野外实习,取得理想的实习效果,是各兄弟院校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结合数年来指导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亲身体验,就如何搞好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以供广大同行相互交流和探讨。

1 野外实习前精心准备

1.1 联系实习地点,确定时间

实习地点的选择和适当的时间确定是野外实习首要任务,选择地点除了要考虑实习成本外,还要考虑当地要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初次确定实习地点前院系领导、带教老师应到预定地点观察实习地点的药用植物的分布情况,和当地群众了解山地路线,进行实习路线考查和植物的预采工作,详细了解实习地的生活设施,如伙食、住宿条件。根据确定的实习时间,预定实习的交通、食宿等事宜,并确定交通便利、有安全保障、药用植物较多的实习路线。我校实习时间通常选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开学第一周和第二周),此时开花、结果植物较多,是大多数植物的最佳观察期,便于观察鉴定。从2003年开始我校选择的实习地点是河北省涿鹿县小五台山景区杨家坪林场。小五台山地区植被类型为夏绿阔叶林,由于山势高峻,气候垂直分布显著,植被、土镶、垂直带谱比较完整,植被群落类型多。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106科486属1350种,其中药用植物多达713种,如刺五加、党参、桔梗、秦艽、沙参、花楸、山楂、木贼黄麻、单子黄麻、独活、大黄、防风、苍术等。

1.2 实习带队人员的配备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野外实践教学工作,实习前,分别建立管理、后勤、教学专门带队小组。院系学院领导负责管理组织、协调整个实习工作;学校保安、学生所在班辅导员负责野外安全、协调工作;带教老师主要负责野外教学工作,要求带教老师有丰富的野外采药经验。在实习期间,各带队小组成员,要求严肃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确保实习顺利完成。

1.3 召开野外实习动员会,强化实习安全教育[3]

在实习前,院系负责教学的领导组织召开实习前的动员大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实习目的及意义,充分认识野外实习的重要性;介绍实习基地的情况;强化野外实习安全教育,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安全知识。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服从指挥,有些同学为了采到独特的标本不按照指导教师带领路线行走;不要满足好奇心采集危险地段的植物;遵守纪律,不得擅自离队单独行动,应随时保持联系,以免走失;不乱尝野果、不吸烟弄火,确保野外活动安全。山林中行走时组员之间距离不可拉得太远,在不熟悉山林中采集标本情况下,应以木棍等探路,防备遇到蛇等动物。锻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克服野外食宿条件差和野外活动强度大等困难,发扬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精神。

1.4 实习用品的准备

野外实习前两周,根据实习学生人数、规模应预先配齐实习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和工具。文献资料包括学校自行编制野外实习指导手册、购买的地方植物志。实习工具包括扩音器、采集袋、高枝剪、标本夹、吸水草纸、标签、镐头、解剖针、放大镜、镊子、铅笔、GPS、摄像机、手电筒、感冒药、跌打药、防蚊虫叮咬用品等,统一装备齐全到实习地点,再分发至各实习小组。

1.5 学生的组织和指导

实习前,应根据参加实习学生的人数、规模进行必要的分组,一般每10名一组,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状况并结合自愿组合的原则进行,并安排有责任心、有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担任实。实习期间,主要负责领取、发放、保存、归实习工具和工具书等物资;负责对组内学生进行合理分工;负责清点集合、出发及实习过程中本组成员人数,向本组成员及时传达有关通知,向老师及时汇报组内成员遇到的情况等,确保实习每一环节有序进行。

2 野外实习教学的实施

2.1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实习效率

实习基地植物资源丰富,野外实习初期学生难免会感到无从下手,满眼望去,全是植物,带教老师要把握好学生心理变化的特征,结合药用植物学教学大纲及当地主产的药用植物品种,引导学生主要观察、识别和采集常用、常见药用植物品种。如在杨家坪林场区开展药用植物实习,就要突出其道地药材如乌头、沙参、穿山龙、桔梗、射干、白头翁、苍术等优势药用植物资源的考察和采集。这样学生观察、采集植物标本时就会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另外,野外实践教学中,我们不过多的关注学生识别到了多少种药用植物,而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辨认一种植物之前,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各器官外部形态特征,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揉搓、光照的辨认方法和技巧,对植物进行科学的辨认。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手、眼变勤了,脑子变活了,学习积极性也增加了。

对于名称和形态上容易混淆的药用植物,我们采用实物对比讲解的方式:例如名称上易混淆的,白首乌与何首乌同为首乌,白首乌为萝科植物,叶对生、有乳汁,但何首乌为蓼科植物,叶互生,有膜质托叶鞘,区别明显;柴胡与大叶柴胡,柴胡叶脉为平行脉,而大叶柴胡为抱茎叶、网状脉。形态上易混淆的,穿山龙与山药为薯蓣科植物,地上部分形似,穿山龙根茎地下横走,但山药根茎地下直走。多年的野外教学实践表明,比较教学的方法澄清了学生之前的模糊认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得掌握。

在实习过程中,尽量发挥数码技术的优势,对药用植物进行拍照,或对教学过程进行录像,使实习过程可以重复播放观看,使没有听清楚的同学、或当时没有听到、当时没有看到的同学得到相应的弥补,并在重复播放过程中记住实习内容,提高实习效果。

2.2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采集和制作高质量的标本

2.2.1 标本的采集

野外实习中经常需要采集大量植物标本,在采集植物标本过程中,往往老师对某一植物刚一指认,一定范围内的该植物就很快被学生纷纷把枝剪下或连根拔起,一扫而光。对于一些稀有的植物,这也许将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这就需要严格控制采集标本的“质”与“量”。所谓“质”就是指标本既要有完整性和代表性。所谓完整性,是指整株标本的根、茎、叶、花、果俱全,尤其要采带花的,因为花是鉴定种类的最主要依据。所谓典型性是指所采标本要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在同种植物中有较强的代表性。对于地下部分有突出特征或以地下部分入药的药用植物,如百合科、薯蓣科等,应注意采集这些植物的鳞茎、根茎等。详细记录所采植物的产地、生境、性状、花的颜色、日期等,增强科学规范意识。“量”是指严格控制标本采集数量,同种植物要求不超过两份。这就杜绝了过去那种随意采集、随意丢弃的现象,尽量少采植物、少破坏生态。

2.2.2 标本的制作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示范、指导学生制作一些高质量药用植物标本。将采得的标本可暂时放在标本筒、采集箱中。最初压制时,及时擦掉植株上的灰尘和虫卵,舒展标本,叶片应有正反面两种叶子,摘除过多的枝条或叶片;由于标本夹大小的局限性,高大的草本,可折叠成V或N字形;同时加强对标本的管理,定期的更换吸水纸,防治标本的霉变和生虫。

2.3 运用分类检索表鉴定药用植物,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用植物检索表来鉴定植物,是提高我们识别科、属、种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实习中我们重点介绍5~8种药用植物的分类检索,要做好鉴定工作,首先要对某种植物标本的形态特征进行全面细致的解剖观察,用科学的形态术语对各部分特征进行描述,这是鉴定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有的同学忽略了这一重要环节,造成的检索结果总是出错,以致失去独立检索的信心。使用检索表应先查“分科检索表”,得知手头的植物属于何科,再从“分属、分种检索表”中查得该植物的属名和种名。对实习同学来说,使用检索表的过程也是复习植物学术语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多数学生具备了利用植物分类检索表鉴定药用植物的工作能力,并养成了遇到不认识的药用植物,不是先问老师,而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自行检索鉴定的良好学风。

3 完善考核方法,增强学生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能力训练的自觉性

考核和评价是实践教学的总结性环节,关系到今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和提升。药用植物学实习综合成绩评定包括标本制作、标本直观识别、分类检索表的运用、实习报告和实习表现5个部分,从而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绩。标本制作成绩依据采集标本的质量、标签和野外记录三方面进行评定,占总分的20%;标本直观识别占30%;分类检索表的运用占20%;实习报告占20%,实习表现占10%。实习报告可以写实习体会、实结、实习科研小报告等;实习表现成绩依据学生实习期间的纪律和实习态度等表现评定。考核方式采用单独考查,排除了个别学生思想麻痹大意、蒙混过关的做法,因而增强了学生重视能力训练的自觉性。

通过野外实习,增强了学生对药用植物的直观理解,培养了学生科学态度、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药用植物实践教学中,笔者将继续不断地总结经验、积极探索,采取各种措施挖掘学生的潜能,建设一个较为完善的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力求达到满意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姚振生.药用植物学,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5.

植物学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药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①该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习三个部分,野外实习往往安排在前两个环节完成之后。我校从上世纪70年代建立中药学专业之初,即开始该课程野外实习,摸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实施模式,其具体实施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 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

实习基地的选择是关系野外实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合适的实习基地可保障和提高野外实习质量,因此基地的选择尤为关键,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交通设施便利、人为干扰影响较少、基础资料充实、自然环境优美、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大种类丰富、②便于灵活安排实习路线、具有大规模接待能力的地点。我校曾经先后在湖北神农架、咸宁九宫山、武汉植物园、江西庐山等地进行药用植物的野外实习,依据以上原则我校最终将庐山作为实习基地。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北临长江,南靠鄱阳湖,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共有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242科803属1859种,其中野生的维管植物171科756属1027种,包括蕨类植物27科38属64种,裸子植物7科8属11种,被子植物137科710属952种。③常见药用植物有石松、江南卷柏、紫萁、贯众、庐山石韦、何首乌、益母草、鱼腥草、海金沙、千里光、金荞麦、杠板归、孩儿参、黄连、大血藤、箭叶羊藿、华中五味子、山鸡椒、独行菜、垂盆草、枫香树、杜仲、仙鹤草、野葛、盐肤木、紫花前胡、过路黄、夏枯草、薄荷、栝楼、羊乳、桔梗、朱砂根、野菊、刘寄奴、淡竹叶、天南星、百合、多花黄精、玉竹、粉背薯蓣等。药用部位包括了所有中药类型,有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树脂类等。药用植物种类几本文由收集整理乎涵盖了药用植物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科。庐山独特的资源优势为野外实习的顺利和高质量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2 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

2.1 物质准备

预先整理准备好实习期间所需物品,主要包括教学物品,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庐山植物志》、《药用植物学》等工具书;标本采集制作过程中所需的枝剪、锄头、采集袋、标本纸、标本夹、吸水纸、号牌、gps、相机等;必要的常用药品和常用急救医疗装备;个人生活物品和必要证件等。

2.2 思想准备

实习前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召开野外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端正实习态度;通报实习期间的基本安排和必要的相关准备;强调组织纪律性,实习过程中要服从纪律听从安排,展现良好的当代大学生风貌,同时着重加强安全教育,包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3 人员准备

根据实习情况和有关教学安排,协调好带教老师,医生、班主任等人员。根据学生专业、性别、带队教师的人数等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实习分组。

2.4 交通工具安排

由于野外实习队伍较庞大(我校每年有300人左右参与实习),路途较遥远,挈带物品较多,所以最好中途不要换乘而采取直接由学校到基地的一站式方式,一般宜选择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便于灵活安排。因此,野外实习之前要提前安排好交通工具,做好乘车安排以及各乘车小组的划分等。

3 野外实习的教学实施

3.1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

我们根据药用植物学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中部地区资源特点,选择传统大宗药材基源植物的识别和采集为主。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掌握植物识别的基本技能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两百余种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特征,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实物进一步加强对蓼科、毛茛科、木兰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五加科、伞形科、唇形科、葫芦科、桔梗科、菊科、天南星科、百合科等重点科特征的掌握。同时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对植株特征、生境等的观察)、种子植物腊叶标本的采集制作以及野外植物资源调查等方面的培养。

3.2 野外教学方法

对于植物的识别主要从“眼观”(观察植物各器官形态特征)、“鼻嗅”(闻植物所散发的特殊气味)、“嘴尝”(品尝植物的味道),以及“手揉”(触摸感受其质地、厚度、毛茸等)等方面入手,同时将某些方面特征相似容易混淆的科或植物加以区别比较,某些方面相同的特征进行归类总结,并结合一些口诀、俗语、传说、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致以便让学生快速准确掌握常见植物的识别特征。

3.3 野外实习考核

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结束后,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核,我校的野外实习考核主要是现场考试,即随机选取30种左右常见药用植物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种名、科名,能独立完成腊叶标本的制作,同时根据学生实习期间学习态度、组织纪

律、团队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等给出综合表现成绩,最后按一定比例得出野外实习综合成绩。

4 小结与讨论

植物学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药学;教学方法;效果

生药学(pharmacognosy)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包括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中医学、药理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学科。

我校2008年新建药学院,直至2012年,生药学课程为第5次开设,主要针对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学生普遍反映生药学的理论虽不深奥,但概念较多,内容繁杂枯燥,难以记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内容生动具体化,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提高生药学教学质量,是我们在生药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改进课堂教学

1.1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生药学的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因此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为了解决生药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乏味的问题,我室教授将一些妙趣横生的民间小故事搬到了课堂上,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如巴马长寿乡的奥秘与一种生药材“火麻”密切相关,巴马山区种植火麻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巴马人一谈到巴马火麻,就会脱口而出:“天天吃火麻,活到九十八”。据国际自然医学会调查发现,火麻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和丰富的不饱和低脂肪酸,而经常摄入不饱和低脂肪酸,正是巴马百岁老人长寿的奥秘所在。再如何首乌、当归的名称来源,人参、柴胡、甘草等相关的民间奇闻轶事,对学生记忆生药的特征、作用非常有帮助。

随着当今社会竞争和压力增大,人们越来越重视怎样通过中药调理和养生保健保持身体健康,学生们也对一些具有保健和养生功能的生药特别感兴趣,想了解其在保健、美容及养生方面的应用。针对这一现象,我室教授授课时,还适当增加了具有“药食同源”类生药在日常保健养生中的应用实例,如山药、黄芪、红枣、枸杞、党参等,不但从侧面促进了学生学习生药学的兴趣,教学质量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1.2 实物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

生药学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丰富,图像资料多,实践性强。因此我校从开设课程之初一直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课件中包括生药原植物(动物)图片、药材标本图片、显微组织和粉末图片等图文并茂的内容,使《生药学》教学变得形象、生动、灵活,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但是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只是突出体现在视觉和听觉效果上,而无法实现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方面的体验效果。因此,我室从去年开始陆续购得150余种常见中药材,几乎囊括了所有教材上讲到的生药。我们将药材分装成小袋,每次理论课时分发给学生,使学生可以触摸,嗅闻,甚至品尝,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对各种生药特征的掌握和记忆,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1.3 尊重并突出传统鉴别心得

生药材的鉴别内容较分散、枯燥、不易记忆。对此古代劳动人民展现出了他们非凡的智慧,他们对生药材的鉴别要点有言简意赅的总结,归纳为“歌诀”或经验术语。时至今日其中的大部分在生药材鉴别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如描述贝母类生药的“大贝单瓣似元宝,珠贝元宝瓣合抱,松贝粒小怀抱月,青贝扁圆开口笑,炉贝圆锥有黄斑,平贝上下两面凹,贝母鳞茎皆分瓣,若不分瓣是假冒”:野山参的“芦长碗密枣核芋,紧皮细纹珍珠须”;大黄的“星点”:天麻的“鹦哥嘴”等,这些歌诀或经验术语字数少,句子短,朗朗上口,生动传神的表现出了生药材的性状特征,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药材性状的理解,另外也方便了学生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室教授讲解到相关内容时,均将“歌诀”或经验术语讲给学生,增强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记忆,并在考试中也涉及到相关内容。

1.4 “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学习过程去获取知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本教研室《生药学》的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生药学知识体系的特点及章节的内容安排,在每个教学章节中选出一两种代表性的生药,安排讲课时间表。学生分为3人一小组,每小组由1位小组长负责,选一种生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小组成员分工查阅文献,交流讨论,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准备教案和讲稿。教师在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课堂上,预留约一个课时的时间,每次由一个小组上讲台作为“教师”授课,其他小组可积极提问,小组成员需要答疑解惑。授课完成后,对于学生存在疑问的内容以及难点、重点内容,教师再做详细重点的讲解,以保证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对学生的讲解情况做出评价,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法机械、枯燥的问题,对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有所提升,也能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习兴趣,转变了学习观念,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根据生药学教学特点,努力改变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的现象。通过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理解未知的东西、思考新的问题,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教学效果。

2 改进实践教学

2.1 改进实验课教学

我们的实验课一直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验课均为单人1组,综合性实验占75%。学员所观察的生药材达到80余种,平均每次课10种。观察的生药永久切片为40张,平均每次课5张,每次实验课学员均自己动手做粉末切片,共计20张。我们首先优化实验内容,增加了常见生药伪品的鉴定,授课时对照真品与伪品实物,逐条讲解特征;其次,实验课结束前增加一次实验考核,考核内容为未知生药粉末鉴别及常见的生药材鉴定,学生不但要鉴别出一种未知的生药粉末,画出显微特征图,还要认识十种以上的生药材,而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分的30%。这种考核方式提高了生药学的教学质量,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 开放性教学模式

生药实物标本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室经过不断积累,建立了40平方米的生药标本室,包括生药标本、浸制标本、药用动物、矿物标本和腊叶标本。目前已展示各种标本150余种,全天对学生开放。同时,我们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程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自主性的优势。建立了涵盖整个《生药学》和《药用植物学》的网络教学平台。依托我校功能完善的局域网,在教学过程中将生药学网络课程和药用植物学网络课程推荐给学员,提高教学效果。并建立了网上生药标本馆和虚拟药用植物园,增加了教学信息量。积极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和指导学有余力的学员采集和制作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标本,指导学员撰写说明,并开展标本制作竞赛,最后收集学员制作的标本入本室生药标本馆。整个活动能使学员获得最直接的感官认识,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平台,达到增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3 增加野外实践

植物学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一、钻研教材与备课

反思过去的教学,自己在备课中只是做了一些皮毛工作―――对教学内容钻研的不够深入。由此,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自觉性不大和钻劲不足。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只有让学生重视了,需要了,他们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学。因此,挖掘教材中丰富的知识和事例是一个无形的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前提。教材是否钻研透彻和备课是否深入很大程度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在展开课堂教学之前,生物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搜集每节课的相关生活事例资料,设计教学过程,思索将要运用到课堂中的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对于授课的各个环节确定方法和时间,做到每节课都有备而战,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坚持抓好授课环节

授课环节一般包括:导入新课推进新课和小结新课。

导入是向学生传递课堂新知识的关键,富有疑问的导入会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授新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总结是一堂课的回放。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往往与枯燥无味并肩同行。因此,要想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收益,生物教师除了不断增强教学技能外,对课堂教学语言也要严格要求―――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简洁明了,深入浅出,还要将备课过程中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运用到课堂中来,使课堂更加情感化生动化。

三、利用教具与创设小话剧

刚着手生物学科教学的时候,我两手空空地走上三尺讲台,除了课本与教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课堂氛围逐步低沉了。

在多次反思与观察之后发现,我很少利用教具和创设情境教学。后来,我琢磨着把教具和情境创设引入课堂。例如,使用教具―――染色体的双螺旋结构细胞的结构模型和膈肌的运动模型等;组织学生表演小话剧―――单细胞生物疟原虫对人类的影响消化和吸收及影响不良等。由于教具的形象和小话剧的情趣,生物课堂也逐步变得活跃而富有情趣了。

四、理论与实践

为了能够博采众长,我经常参加科组公开课的听课与评课。从听课中,我领略到不同的教学方法,初步体味到了“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句话的含义。

由于生物不作为中考科目,因此,一部分学生中出现了对生物学科无所谓的态度,导致他们的成绩总是不能提高。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如何能学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以“生物在生活中考和高考中的作用”为话题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并且在每节生物科结束之前布置一定的练习,在下节新课开始之前检查,通过化难为易的讲解完成上节课内容的复习。

植物学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园林专业;植物及植物生理;教学特点

我国是农业大国,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各项事业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尤其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细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在农业高职院校中,《植物和植物生理》是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园林技术、景观设计、生物技术等专业都要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那么,在这些不同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该如何突出不同专业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体现高职院校技能训练为主的要求呢?这个问题对《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总结了一些园林技术专业的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的特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植生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农业高职院校由原来的农业中专校升格建立,植生教学不管在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上都基本延续了中专教学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针对性不强;二是实验与实践环节薄弱,不能满足职业技能教学的要求。2006年,我院的《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应该说这门课程的建设水平位于全国先列,但是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即这样一门精品课程是不是对各专业的学生都适用呢?对不同专业学生,在具体教学内容上该如何进行调整呢?

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旨在培养工作在园林绿化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绿化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监理、绿地养护、花卉苗木技术、植物造型、园林场所管理等工作。《植物与植物生理》是其最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提供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和实践技能。但由于多数农业高职园林专业是从农学或园艺等专业转化或分化而来,研究的内容和要求发生了变化,专业针对性不强、实践技能不明确的问题还很突出。

结合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选用园林专业专用教材 我院于2000年编写的农业部高职规划教材《植物与植物生理》理论知识适中、实践应用可行、适用性广泛,被很多农业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选用。但此教材中实践应用部分都选用农作物作为例子讲解,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很不适用。我院唐蓉教授针对这种情况编写了一本园林专业专用的《植物与植物生理》教材,其中实践内容结合园林专业实习内容,可以推荐大家参考使用。

制定园林专业教学大纲 《植物及植物生理》由植物形态结构、植物分类和植物生理三大部分组成。由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本门课程的讲授重点不能完全相同,应各有侧重。园林专业的学生需要对园林树木、观赏花卉、草坪植物和花圃杂草的分类特征及生长发育特性有所了解和熟悉。针对园林专业特点,我院植生教研室编写了园林专业《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大纲。本课程重点应放在植物形态结构和植物分类部分,重点了解植物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常见园林植物的类型。课时应向植物形态结构和植物分类两部分倾斜,课程一学期完成,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总课时64学时,植物学部分36学时,生理部分28学时,其中现场教学12学时,实践教学14学时。采用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绩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又包括平时考核(含出勤、课堂提问等)和期末闭卷考试方式;实践项目考核采用平时考核与专项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主要是每一次实验实训后完成实验报告,专项考核指园林专业的3项技能考核。

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 《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是为后续职业技术课程服务的,其主要服务的课程对象包括组织培养、花卉生产技术、树木学、盆景与插花、园林植物保护、遗传育种、园林规划设计等,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针对以上职业技术课程来选择。我们的经验是植物学部分注重形态识别,减少显微观察;植物生理部分注重实践应用,减少理论原理。因为现在学生的高中生物基础都比较好,植物学的细胞部分内容用4学时复习一下即可。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要详细讲授并做好有关观察和实验,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自然条件下对这些基本的植物外部形态结构有感性认识,显微解剖结构不宜过分强调。植物分类部分只把应用性较强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作为重点介绍,主要通过学生课后自学来增强教学效果。植物生理部分内容比较枯燥,要选择贴近园林生产实际的应用性部分讲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只要求他们初步了解一些理论原理,重点要说明这些理论原理在实践应用中的作用。例如讲述水分代谢时,只讲水势的概念、水流方向的判断,不讲水势的物理公式及其推导,要强调植物体内水分平衡的重要性,特别是园林上常用的树木移栽时如协调水分平等,提高移栽成活率。以大树移栽为例说明增大根部土球可以保护根系,及时吸收水和无机盐供应地上部分的需要,保证植物移栽后能正常生长。如果损伤根系,根系不能正常吸收水和无机盐,会使植物萎蔫;再结合蒸腾作用说明在移栽时要修剪枝叶,或用物品遮盖,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最后,说明如何及时灌溉,根部堆土、配置支架和灌排水管道等,提高移栽成活率。讲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要略讲机理,结合生产实际讲通风透光、合理密植的要求,介绍温室植物栽培时如何调控环境因素保证物质积累和消耗的平衡。讲光周期时结合花期调控,讲激素时结合树木、花卉株型调控、切花保鲜技术等。这些与园林专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可以为学生今后上好专业课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明确园林专业的考核技能 对园林专业的《植物与植物生理》实践技能考核内容进行调整,以往的园艺、农学专业,显微结构识别考核是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认为这对于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不必要的。(1)可以将考核的内容转换成外部形态认别考核,如皮孔、芽鳞。(2)植物种类识别考核不要求学生递交植物标本,要求进行实物抽签识别。(3)完成一份周边地区园林植物调查报告,要求注明名称、科名、主要识别特征,根据内容进行评分。 转贴于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训练

增强现场与实践教学效果 本课程共安排了26学时的现场与实践教学,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每个器官都安排了现场与实验教学。我们的做法与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卞勇教授的做法一致,即将理论与实验实训融为一体。把理论知识和每一次相应的实验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效果良好。如讲解植物叶时,教师先在教室里把一些关于叶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罗列出来,但并不做具体讲解。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和学生一起到校园内观察,看到有关的内容再逐一讲解。在校园里再让学生观察双子叶植物叶的正反面有何不同,单子叶植物叶又何如。在下一节课,就让学生带着这些植物叶回实验室看显微镜,观察一下叶的内部结构。这样的教学灵活生动,动静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之后,马上实验观察,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效率。特别是像皮孔、芽鳞痕、叶痕、叶迹、腺点等比较难认的结构,一定要在自然条件下让学生亲眼看到、亲手摸到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显微结构理论不宜拓展或讲得过深,最关键的是要与实物位置形态相结合。例如,维管形成层是一个很重要的结构位置,以后嫁接的时候要做的是形成层对接。很多学生在显微观察的时候能够在显微镜下准确地指出形成层位置,但拿到实物枝条却不能找到位置。这时,如果让学生亲手把枝条上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分离一下,他们就会恍然大悟。

提高多媒体手段的教学效果 近十多年来,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非常普及,许多课程都制作了比较全面的课件,但并不是应用了多媒体课件就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要适时适量,才能保证效果。在《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过程中,植物形态部分主要是现场和实验教学,可适当结合多媒体图片加深印象。分类学部分则主要依赖多媒体课件,因为园林植物种类繁多,教学时间有限,在课堂上可多介绍几种植物类型,课后再让学生慢慢自学消化。我院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植物生理部分多媒体课件包含从水分、光合、呼吸直到逆境等,这些内容虽然十分完善,但有些对园林专业并不适用。因此,植物生理部分不能过多依赖传统教学课件。相反,由于生理部分的讲解更多地倾向于园林方向的实践应用,这部分的课件大多在专业课中才会出现,如前面提到的大树移栽、温室调控等。因此,在教学上需要和相关专业课教师沟通,适量补充,保证不同课程对同一问题讲解的前后一致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充分利用课程网站 高职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植物与植物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一些问题需要学生课后自己消化。另外,高职教育更加注重技能实践,理论课教师不会介绍得很详细,科研领域的发展也不是授课的重点。那么,当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或继续深造时需要这些理论知识时,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己去获得这些知识。课程网站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平台。建设一个完备的《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网站,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考核测试及研究前沿等信息,对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有帮助。

植物学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植物生物学理论和实验课教学改革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31-02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重要讲话的主线,创新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灵魂。高校如何培养具备较高专业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正成为高等教学新发展的研究热点之一。植物生物学是为生态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系统进化以及植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综合性植物学科,主要从细胞、组织、器官等不同层次研究植物体形态解剖构造、系统分类和功能,从而揭示植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是学生学习生态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植物生存的生境发生变化,植物如何适应变化的生境已经成了植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因而,加强植物生物学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好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面对刚刚从高中的高强度学习压力走出来而进入大学的大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就不需要那么刻苦地学习,可以轻松轻松了”,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骤减,且大学的授课模式与高中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讲好这门课对开启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近几年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改革,现总结如下。

一、 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法,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植物生物学讲解的内容都是细胞层次的,很多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它是肉眼看不到的结构,因此学生有时候学起来感觉有点虚无缥缈。我们在教学时多采用比喻法,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有趣的或者让人容易产生深刻影响的实物作为比较,来描述植物组织的构造特点。比如,在讲解一段枝条的特征时,当讲到芽鳞痕,联想到心灵的窗户――眼睛,不同的芽鳞痕代表不同的眼睛,沉思的眼睛,忧郁的眼睛;讲解单子叶植物茎横切面构造时,玉米等C4植物的维管束像天上的星星,分散分布在整个皮层内,而小麦等C3植物的维管束成内外两轮,且其维管束的结构像人的头骨;在讲解禾本科植物叶的结构时,其像人的耳朵的部分成为叶耳,像人的颈部的叫叶颈,像人的舌头的叫叶舌;讲解禾本科植物叶片横切面结构时,上表皮细胞有泡状细胞,由3-5个大型的,液泡很大的细胞构成,形似扇子,干旱时,液泡失水,泡状细胞缩小,禾本科植物叶片蜷曲,天气潮湿或者下雨,液泡吸水,泡状细胞膨大,叶片伸展,由此把泡状细胞又叫做运动细胞;叶脉中维管束的区别也采用比喻法,玉米等C4植物叶片维管束鞘与外侧紧密眦连的一圈叶肉细胞组成“ 花环形”结构。这些形象生动的描述,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采用比较归纳教学法,增强学生对植物器官构造的认识和掌握

植物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其根茎叶构成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因此在讲授植物根茎叶时,通过比较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比如在讲授双子叶植物根和单子叶植物幼根横切面构造时,通过比较内皮层细胞的差异、维管束木质部的脊的数量、有无髓来进行区分,就很容易掌握两种幼根横切面的区别;再如,讲解双子叶植物幼茎横切面构造时,通过与双子叶植物幼根横切面构造比较,从根茎的表皮、皮层薄皮细胞的作用,内皮层细胞的差异,中柱中维管束的排列方式、髓射线和髓的不同分别来进行比较。还有在讲解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叶的横切面构造时也是通过比较表皮、叶肉和维管束的差异来掌握其结构。通过此方法的教学,一方面能够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巩固旧知识,且还能达到互相不混淆的作用。

植物生物学课程部分内容繁琐,且重点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比如在讲授植物细胞和组织时,细胞和组织的构成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内容繁多,因此任课教师首先用线条在黑板上勾画出细胞和组织的大的构成,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渗透,层层递进,最后把所有内容用线条层层连接起来,同学感觉条理清晰,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了。同时结合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具有图文声像并茂,使教学内容能够化静态为动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达到教学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的目的。

三、采集新鲜植物进入课堂,增强直观性

植物是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且都知道植物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植物不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还能防风固土,但是对植物其根茎叶的形态掌握得却不多。为了增强植物外面形态的直观性,我们在讲授理论课时就带新鲜的植物器官进入课堂。比如,在讲解叶的类型时,采集不同的叶,观察其叶的形态和构成,引导学生总结;在讲解花的结构时,直接采集不同类型的新鲜植物的花朵进入课堂;在讲解苔藓植物时,在上课之前带领学生采集新鲜的苔和藓,然后在课堂上学生观看着苔和藓,教师讲解各个部分的特征;这样既能使学生很快掌握苔和藓的外面特征,还能提高学生在野外采集植物标本的兴趣。

四、采用设问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是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传统的直输式教学虽然达到了单位时间最大的知识传输量,但这种知识是“不可再生”的,学生极少有主动思考、主动提问的机会。这种学生处于被动的教学违背了教学最初的目的。设问式教学就是要打破这样的僵局,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将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地呈现给学生。我们在讲解细胞壁结构时,当讲到胞间层时,首先引入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果实在没有成熟的时候都是硬的,果实成熟变软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展开讨论,然后老师逐步的引入胞间层的构成成分果胶质,其特性是具有弹性,当果实没有成熟时,果胶质没有发生变化;当果实成熟时,果胶质转变了其他的物质,失去弹性,所以果实变软了。当讲解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叶片腹面和背面的区别时,先让学生观察叶片,然后提问问题、讨论、教学再逐步引入叶肉细胞的区别,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知识,学习变成了乐趣。

五、注重科教融合,不断用生态学前沿研究成果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及时引入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比如在讲解植物生物学时,当讲解到花的传粉受精时,花粉粒怎么一步一步地通过柱头、花粉管进入胚囊释放出精细胞,最后分别和卵细胞、极核结合,引入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当讲授植物受到逆境胁迫时,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讲授植物的根茎叶受到胁迫时的结构变化。

六、通过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植物生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因此为了能够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显微操作能力,常规的实验内容有光学显微镜使用方法以及植物绘图法、植物制片技术、植物细胞有色体、胞间连丝和组织的观察、植物根茎叶形态和其横切面构造的观察、花药和子房内胚囊结构的观察、苔藓植物,藻类植物和蕨类植物形态特征的观察等。植物根茎叶临时切面的制作如果采用石蜡切面,需要时间长,而大一的新生课程多,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准备实验,因此传统的教学常常采用永久装片的观察,任课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和实验材料,学生就开始观察永久装片的结构、绘图。学生感觉和课堂没有什么区别,兴趣大减,每次都匆匆忙忙结束实验课,实验效果较差。为了改变这种单调乏味的观看永久装片然后绘图的现状,根茎叶的观察我们都采用新鲜的材料,每次实验课之前,通知学生自己在学校内采集双子叶植物幼根幼茎、单子叶植物根茎叶和双子叶植物叶,自己徒手切片,自己制作临时装片,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每次上课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实验,且制作效果良好,对课堂知识的掌握也很扎实。

七、结束语

总之,虽然我们在植物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目前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比如我们在设问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讨论问题时,容易造成课堂长时间沉默,再如植物生物学中植物细胞等内容繁琐,概念较多,信息量大,学生上课听课容易走神,这是今后要改革的主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刘茵.植物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改革与开放,2010.

[2]屈波,程哲,马忠.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学研究,2011,(4).

植物学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披碱草属;鹅观草属;赖草属;核型;系统发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Q949.71+4.2;Q34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5-3600-04

Abstract: Five taxa of Triticeae were chosen and their karyotypes were studied. The karyotypes of these taxa were as follows, Elymus sibiricus, 2n=4x=28=24 m(2SAT)+4 sm; Roegneria ciliaris, 2n=4x=28=22 m+6 sm(2SAT); Roegneria barbicalla, 2n=4x=28=20 m+8 sm; Roegneria tibetica, 2n=4x=28=26 m+2 sm; Leymus secalinus,2n=4x=28=22 m(2SAT) +6 sm. Furthermore, according to Stebbins' theory of karyotypic evolution, four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volutional levels of five taxa were also confirm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 secalinus was the most primitive among the five taxa, R. ciliaris was the most advanced, while the indexes of the others were between L. secalinus and R. ciliaris. By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 sibiricus is one taxon of genus Elymus, R. ciliaris, R. barbicalla and R. tibetica belonging to genus Roegneria, while L. secalinus attributed to genus Leymus. So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ree general were also confirmed. The genus Leymus was the most primitive, genus Roegneria was the most evolutive, while genus Elymus lied between the two general.

Key words:Elymus L.; Roegneria C. Koch; Leymus Hochst.; karyotypes; systematic relationship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于研究植物的系统分类、起源及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皆具有重要意义。物种的核型与染色体组之间存在着平行进化关系,通过核型分析,可以了解物种间的亲缘关系[1]。披碱草属(Elymus L.)、鹅观草属(Roegneria C. Koch)和赖草属(Leymus Hochst.)作为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ier)下重要的多年生属[2],多为草原的优良牧草,饲用价值较高[3]。同时,有些种具有抗病虫、抗寒、抗旱等优良特性,可以通过远缘杂交、基因工程等技术从野生种类中转移到栽培小麦和大麦中来[4-6]。作为现代和将来麦类作物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3属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研究选取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赖草属的5个代表类群作为参试对象,即老芒麦(E. sibiricus Linn.)、纤毛鹅观草(R. ciliaris (Trin.) Nevski)、毛盘鹅观草(R. barbicalla Ohwi)、鹅观草(R. tibetica (Melderis)H. L. Yang)和赖草(L. secalinus (Georgi) Tzvel.),进行核型分析。结合3属的外部形态特征,初步探讨3属间的亲缘关系,为将来麦类作物育种提供参考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根据本研究的范畴和要求,此次试验的重点在于属,而不在于种,故采用以种代属的形式进行试验。供试材料分别采自青海、、甘肃和宁夏等省,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内(HNWP),相关试验材料及来源见表1。

1.2 试验方法

1.2.1 根尖细胞染色体观察 将表1所列材料的种子在25 ℃恒温、光照下萌发取根,根尖于冰水中处理24 h左右;卡诺氏Ⅰ固定液(95%乙醇/冰醋酸=3∶1,V/V)中固定24 h以上;然后在1 mol/L HCl中60 ℃下恒温水解12 min左右,使细胞离解;Shiff试剂染色2 h以上,45%醋酸压片;OLYMPUS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1.2.2 染色体的核型分析及其进化指数的赋值方法 每个类群选取 5 个有丝分裂中期分散较好的细胞,按李懋学等[7]的方法计算核型平均值,核型分类依照Stebbins[8]提出的标准进行处理。染色体长度比、平均臂比、臂比大于1.5的染色体比例及核型不对称系数采用分支系统学的常规编序、赋值方法进行赋值,进而求得反映每个物种发育程度的进化指数。上述核型4个重要性状状态的赋值如下:染色体长度比越大,核型越倾向于不对称。5个类群的染色体长度比可粗略分为2个进化阶段,即2以下(赋值为0)2以上(赋值为1)。平均臂比值越大,核型越显不对称。5个类群的染色体平均臂比值大致也分为2个阶段,即1.40~1.50(赋值为0)1.50以上(赋值为1)。臂比大于1.5的染色体比例越大,核型越趋于不对称。5个类群的染色体臂比大于1.5的染色体比例呈现出3个进化段,即0.30以下(赋值为0)0.30~0.40(赋值为1)0.40~0.50(赋值为2)。不对称系数越大,核型越显不对称。5个类群的不对称系数同样可划为3个进化段,即58以下(赋值为0)58~59(赋值为1)59以上(赋值为2)。

2 结果与分析

2.1 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由此次试验统计结果可知(图1,表2和表3),上述3属5个类群全为四倍体,均以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作为其核型的主要组成部分,每个种具有数量不等的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老芒麦、纤毛鹅观草和赖草还带有随体。从核型类型上来看,除赖草为3A型外,其余的核型类型都是3B型。

2.2 染色体的进化指数

按照Stebbins[8]的核型进化理论,核型进化是由对称向不对称方向发展的趋势来判断,并根据试验方法中的常规编序、赋值方法,可方便地将表3中列举的每一性状进行演化编序,并对每一性状状态给予数值,即原始状态为0,进化指数赋值为1,最进化状态赋值为2。反映每个物种发育程度的进化指数,从而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各自的进化水平。从表3列举的4个重要性状及性状状态编码数值来看,5个参试类群的性状状态赋值显然是不均等,其中赖草属的赖草进化指数为1,在所有参试类群中为最低;披碱草属的老芒麦进化指数为2,在5个类群中居于中间;而鹅观草属的鹅观草、毛盘鹅观草和纤毛鹅观草的进化指数均为2及以上,在5个参试类群中为最高。

3 结论与讨论

1)根据外部形态学划分,本研究的5个类群染色体倍性全为四倍体,染色体基数均为7,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是构成核型的基础,染色体长度比、平均臂比、不对称系数、臂比值大于1.5的比例等性状差异均表明细胞学上类群间的共征与自征是同外部形态上共族分属的宏观划分相吻合的。

2)根据宏观划分,本研究的5个类群中赖草隶属于赖草属,老芒麦属于披碱草属,纤毛鹅观草、毛盘鹅观草和鹅观草同隶属于鹅观草属。根据Stebbins理论及表3列出的类别、数据可以看出,赖草属于3A核型,是5个种中进化指数最低的类群,表明赖草属在3个属群中最原始;而纤毛鹅观草、毛盘鹅观草和鹅观草属于3B型,其进化指数最高,揭示了鹅观草属的高级进化地位;而老芒麦属于3B核型,其进化指数居于上述2个属群之间,表明了其进化地位应居于2属之间。

3)上述核型分析验证的3属演化关系体现在外部形态上也是基本吻合的。其中,赖草属具粗壮根茎、小穗多枚聚生于穗轴每节的原始特征,足以说明该属的原始性;鹅观草属的小穗已发展至穗轴每节仅生1枚的特殊阶段,其进化水平不言而喻;而披碱草属的小穗通常2枚生于穗轴每节,不具根茎等性状,说明其演化水平都处于两属之间。此外就3属的亲缘关系而言,过去很多学者已作过论述[9,10],此次结果也基本一致,即赖草属和披碱草属亲缘关系比较密切,披碱草属和鹅观草属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赖草属和鹅观草属的亲缘关系最为疏远。

因此,通过核型分析来探讨3属的演化关系是可行的。当然,单凭几个材料的核型研究是不够的,正如本次试验所选的5个类群中,老芒麦、毛盘鹅观草和鹅观草的进化指数基本一致,但总体来说鹅观草属的进化指数是高于披碱草属的。所以,试图通过核型分析探明3属的系统发育关系,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OINUMA T. Karyomorphology of cereals. Ⅸ. Karyotype alteration in Aegilops and Triticum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karyotype and genome[J]. Jap J Genet, 1953, 28: 219-226.

[2] 杨锡麟,王朝品,郭本兆,等.中国植物志(第九卷第三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 王世金,李建华.小麦族植物作为牧草种质资源的初步评介[J]. 草业学报,1993,2(1):60-69.

[4] 董玉琛.小麦野生近缘种植物的研究和利用[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 DVORAK J, MCGUIRE P E. Triticeae, the gene pool for wheat breeding[M]. California: Publ Workshop, 1990.

[6] SHARMA H C, GILL B S. Current status of wide hybridization in wheat[J]. Euphytica, 1983,32:17-31.

[7] 李懋学,陈瑞阳.关于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化问题[J].武汉植物学研究,1985,3(4):297-302.

[8] STEBBINS G L.Chromosomal Evolution in Higher Plants[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