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社会环境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环境的影响范文第1篇

土地规划环境影响

1我国土地规划利用现状

我国土地利用可分为农用地和非农用地,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随着经济、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镇,农用地规模缩小,而用以城镇建设的土地必然增加。其主要表现在:1优质农用地数量骤减: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农业发展措施上,不宜耕作的土地退耕还林还牧,而一些适宜耕种的地区却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规模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种果植桑、养鱼饲畜,或者是农民大量流入外地打工而荒废了肥沃农田。同时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农用地成为城市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 2非农建设用地规模盲目扩张。非农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和水里设施用地。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化过程加快使我国城镇数量显著增长,政府为了短期经济利益而把土地作为一种资产迅速流入市场,缺乏整体规划思路,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对社会环境的破坏。

2土地利用规划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1土地利用规划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1.1耕地数量减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大大小小城镇数量骤增,有些地方政府为标榜绩效,快速发展本城镇经济,大规模征收农用地用以房地产开发或者交通运输建设,直接造成耕地数量的减少。而围绕在大城市周边的城郊地区,本能被好好利用作农用地,为城市发展提供粮食需要,却由于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城市规模向周边的城郊地区扩散,也造成耕地被建设用地占据或由于城市建设而遭到破坏。

2.1.2土壤功能转变或丧失

一方面,由于城市用地迅速扩张,大量农用地被新建住宅、厂房、道路、休闲和娱乐设施占用,成为城市建设的支撑基础,丧失原有的种植功能。另一方面,为供应城市建设所需建材,在城市周边地区采掘砂砾和取土制砖,土壤失去原有的生产力功能。

2.2土地利用规划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政府提倡改善民生,开发农村市场,大力建设新农村或村落城镇化,使大量土著住房拆迁,城镇或者部落的原来相对开放的布局被现代化高层钢筋水泥建筑替代。同时被建房布局改变的是传统居民之间的乡邻感情,共同居住在一堵墙下的城市居民成为陌生人,不同区域的民族特色也逐渐趋于同一风格。这些历史留下的珍贵遗迹,是研究环境变迁和人类文明进化的“示踪元素”,一旦遭到破坏就是永恒性的,无法弥补。

2.3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现代化建设是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必然会改变周边的生态环境。工业化过程中,化工厂数量增多规模越来越密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有害物质大量富集,超出环境自净能力的界限,水土质量破坏,大量水土生物适应不了这种有毒环境而灭绝或濒临灭绝,造成生物种群的单一化。同时城市日常生活排放的垃圾堆放在城郊而未能及时有效处理,又滋养出许多新型怪异物种或病菌,给人类绿色生活埋下极大隐患。

3面对土地规划对环境破坏的解决策略

3.1土地统筹利用规划

土地统筹利用即在特定区域内遵照一定指导原则和方法,统筹兼顾,统筹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实现区域内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统筹:一,统筹城乡用地,限制城镇用地盲目扩张,保护农地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二,统筹用地结构和用地方式,规定土地利用和排除不当利用行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3.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产出率与利用率。包括两方面的专项规划:一,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严格土地规划审批和用途管制,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宣传和质量监测;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对于人为破坏还具有一定土地肥沃力或较好土地结构和利用条件的土地,采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进行整治,使土地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3.3强化对耕地和优质农用地的保护

国家粮食要安全,社会要长期稳定平衡发展,必须保证耕地在数量、质量、规划布局上的安全。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建立旱涝保收粮食稳产高产基地,开展农田标准化建设,控制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同时保护适量优质园地、草地、林地和养殖水面,用以提高农用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上,严格宅基地指标批准,防止村民随意占据耕地建设房屋。

3.4土地资源生态规划

对土地资源进行生态规划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必然执行。土地资源生态规划对人们的土地利用行为进行调整、控制和引导,不仅追求土地自然状况的生态化,还应该保持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要求人们在土地上进行的一切活动要遵照土地利用的生态规律,保持水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持续性,真正满足公共健康与安全的需要。

3.5土地保护区规划

土地保护区规划实质就是对一些重要却容易遭到破坏的区域进行专项规划管理,按照土地用途区分,可以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区、名特优新农产品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和自然保护区,防止土地使用者由于缺乏一个全局的政策引导而人为破坏土地生态系统。以风景旅游区的建设来说,旅游区一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山体和植被的破坏往往是其基本建筑面积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就要求土地规划者协调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和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整合性关系,开发建设与景观破坏的关系,以及合理规划景点、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和建设。

4结语

人多地少是当下我国社会发展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正视和突破这个瓶颈,关系到我国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否可持续。政府作为土地的管理者,其每一个政策的出台与变化,都会引导人们如何让去行动,所以政府对土地利用必须有一个合理科学的规划,同时人们在活动时也要落实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有限土地资源的意识。全民行动,社会发展必定更加全面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正峰.土地资源管理学[I].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8.

社会环境的影响范文第2篇

1.1对陆生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是对工程所在地区地质、地貌的全新塑造与改造,特别是一些大型水利工程项目由于施工改造规模较大,范围较广,很有可能导致地质破坏、地震灾害等等,具体原因为:地壳应力不断上升,水渗入断层,断层之间的摩擦力减小,度上升,这样就导致了岩石缝隙中的水压力大增。水存入以后,工程水位会不断上升,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受到影响,这样就会出现坍塌、坡体水土流失或者岩石错乱、失稳等问题,堤岸出现渗漏等问题导致水利工程四周或岸边的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必然会形成巨大的生态环境危害。同时,伴随着施工建设的进行,必然会改变一些地貌、改造一些生态环境,这样就容易造成工程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受到影响,一些陆生动植物失去原有的生存环境,无法获取食物与生存空间,从而将发生迁徙或转移,一些物种甚至面临灭绝的危机。工程施工,例如:新规划的城镇与交通线路等都会侵占与侵蚀原有的动植物生长与生存空间,这样就是对最初生态系统的破坏,会危急到很多物种的生命延续。

1.2对水生环境影响

水利工程同样也会对水生环境带来不良影响,使原本浅水域变成深水域,原本的活水变成静态的死水,这样的水系、水体变化都必然会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使他们丧失栖息地,失去原本适合的生存环境。其中大坝的施工建设会引发多方面的生态问题:

(1)堤坝截滞河流。不仅会淹没河流上游的农业耕地,同时也会破坏下游河流的径流规律,会使生物种类减少。

(2)水体流向堤坝后,水流速度会放慢,导致堤坝内部水体温度不均衡,水体的氧气也不断减少,这样自然会耽搁水体中各种生物的生存与成长。

(3)所修建的堤坝河流内部泥沙自然运输、转移的规律,会造成堤坝内部泥沙的堵塞、沉积,这样就阻碍了河流下游与河口等位置泥沙与各种有机物的正常输送,会对水生生物造成极为不良影响,因为一些水体生物,例如:鱼、虾等无法正常迁移繁殖,从而会使水生物种数量减少。

2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1对人口、文物、土地等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人口迁徙、移民等问题,由于修建大坝难免会破坏原有居住环境、风景名胜区,原有的土地也会被淹没,农民的经济来源收入会受影响,处于原地的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会遭到严重影响,甚至面临倒闭的危机。工程建设施工会淹没一些名胜古迹,特别是那些比较珍贵、罕见的文化古迹,这些古迹中蕴含着古代丰富的文化、历史等等,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与深远的历史开发价值,这些古迹被淹没无疑会影响其价值与作用的发挥。

2.2不良疾病灾害

水利工程建设会改变起初的水生环境,会使原有的水体系统遭到破坏,这样就很可能造成一些疾病灾害的发生。例如:最初的陆地变为沼泽湿地后,会滋生更多的蚊虫,多种蚊虫的滋容易引发疟疾病,霍乱、伤寒等疾病,而且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时也会带来更加复杂的环境条件变化,甚至导致社会环境规律紊乱,影响人类与动植物的正常生活与生存。在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工业三废,例如:废水、毒气以及各种固态废弃物等等都会严重污染社会环境,甚至会对人类的正常生存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3水利工程影响的解决措施

3.1全面确保自然河道的天然功能

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与施工必须立足长远,本着生态环保的原则制定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工程建设选址、施工等方面都要展示出生态环保功效,尽量控制一些带有污染与破坏性质的高端技术的引入,积极维护和保护当地的风景名胜安全,维护文化古迹的文化价值,尽量减少对天然河流与河道的不良干扰,使其能够按照自身规律流通、运行,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维护自然生态环境,才能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

3.2科学优选开发项目

为了有效控制移民、耕地占用等问题,减少这些问题所引发的赔偿成本,就要在实际的施工建设中科学优选开发项目,在正确的位置来开发建设工程项目,选择那些不会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造成太大影响的河流实行100%的开发,相反,则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也要对堤坝工程的建设规模进行科学控制,从而来保证地下水的有力供应,以及平原地区水资源的有效供应,从而维护生态平衡,要本着统筹兼顾、全局出发的思想来优化、调整整个所开发水域的建设施工,要禁止在中下游水域修建堤坝,从而达到水体资源的有效安排与优化配置。

3.3积极修复、调整水生态系统

水生态系统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关联密切,会影响到水资源的分配、布局,水利工程建设中,要重点、集中维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尽量减少对水生态系统的改变与破坏,确保形态各异、形状多样的河流的存在,实现水生态系统同陆地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积极采用科学的工程技术与现代化的环保技术来及时修复与调整已经受到破坏的水生态系统,这样才能全面维护水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

3.4科学移民、安抚受灾群众

为了能够减少对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就要积极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积极为他们解决好移民后的安置问题,使他们享受到真的受灾补贴,可以实行投资型的移民政策,也就是对工程建设中所淹没的居民土地、房屋等等实施科学评估,结合国家规定的补偿费用等纳入水利工程建设股份中,确保受灾群众能够享受到工程建设的益处,一旦这个建议得到了允许,势必会使受灾民众得到安抚,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

4总结

社会环境的影响范文第3篇

Abstract: Railway construction affect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3 representative cities along Chenglan Railway (Sichuan section) are taken as the example.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indicators for measuring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comprehensive data of each city in recent year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of the individual impact assessment indicators are carried out. Secondly, it depends on the impact assessment indicators to construct the judgment matrix and obtain the weight through the consistency test. It effectively forecasts the influence appraisal mechanism of the cities to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ach city.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of each city, th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单项指标;层次分析;权重

Key words: single index;AHP;weight

中图分类号:F5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1-0044-02

1 研究背景

成兰铁路是灾后重建的一个特大项目,位于四川省和甘肃省境内,起于成都市青白江区,途径绵竹,茂县,九寨沟县,向北延伸连接在建兰合铁路的合作站。项目于2011年2月开工,预计2019年竣工。

2013年9月,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过去,四川省政府一直坚持交通先行原则,现在,“一带一路”更成了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成兰铁路(四川段)建成后对沿线3个城市的社会环境影响机制,即对绵竹市、茂县、九寨沟县三个代表性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它们近几年人均收入增加值、城市地区生产总值以及旅游业等因素的分析入手,寻找不同产业与交通运输的相关关系,并给出相应的评价。

层次分析评价机制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系统的思想在于不割断各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而层次分析法中每一层的权重设置最后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结果,而且在每个层次中的每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是量化的,非常清晰、明确,容易为决策者了解和掌握,所以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模型来研究和预测成兰铁路(四川段)建成后对沿线3个城市的社会环境影响。

根据四川省统计年鉴及一些经济学知识,选择了4项成兰铁路建成后对沿线城市影响评价指标,分别为:社会发展影响A1经济发展影响A2加资源利用效果A3、交通环境影响A4。

2010年至2014年沿线地区的人居收入增加值统计见表1,地区生产总值见表2,旅游业发展情况见表3。

2 成兰铁路建成后对沿线3城市的影响预测

2.1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融

成兰铁路建成后无疑会促进沿线的17个民族(汉族、羌族、藏族、回族等)的交往、交流、团结与合作。

2.2 促进“同城化”发展

成兰铁路的建成将拉近沿线地区之间、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区域的“同城化”,既可以加强相邻城市和区域之间的合作,不同城市间的交流协作更加密切,各城市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又可以促进各地间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的流通,并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从而带动大批与之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如休闲娱乐业,旅游业,金融业等。

2.3 促进资源利用效果

绵竹市拥有2008年的地震遗址;茂县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的风景名胜;九寨沟为世界级自然风景名胜区,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都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绵竹市矿藏有丰富的磷矿、铝土矿、硫铁矿、煤及天然气等资源,茂县藏有磷、锰、钒、钛、石膏、大理石等,矿产资源九寨沟县境内已探明矿种11种,具有优势的矿种有金、铁、锰,马脑壳金矿、草地金矿、水神沟金矿金储量均达20吨以上。

2.4 促进交通环境的改善

成兰铁路建成后对沿线地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缩短地区间的时空距离,进而促进地区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和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其次,有利于地区运输网络系统的完善,增加了运输网络的运输能力,也改善了运输网络的结构,缓解了人们出行难的问题,节约了成本并提高了运输效率。

因为茂县及九寨沟县境内水系发达,水能资源丰富,所以成兰铁路的建成为沿线地区的交通运输增加了驱动力,为构建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打下了基础,将有力地促进沿线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成兰铁路沿线三个城市进行了研究,对成兰铁路建成后对沿线城市影响进行了权重计算,可以看出,成兰铁路建成后对旅游业发展影响最大,其次是促进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再次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对绵竹而言,要保持在原有经济优势基础上,加大对所含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矿、天然气等)可持续利用,加大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对茂县而言,少数民族居多,经济实力较弱,旅游业发展起步晚,收入低,所以要加强各民族之间交流,利用好良好的自然和旅游资源优势。对九寨沟而言,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应大力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继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如休闲娱乐业,金融业等。因而,结合成兰铁路带来的各方面优势,绵竹、茂县需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发展;九寨沟需要加强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帅斌.高速铁路建设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1993.

[2]韩彪.运输工具的发展趋势[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0(5):37-38.

[3]张兴平,黄辉.西方国家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J].现代电力,2002(3):95-100.

[4]黄民.试论铁路项目的公益性及建设途径[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3):11-14.

[5]马会才.投资前期经济评价理论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4.

社会环境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地规划;社会环境;协调关系

我国的土地规划自1986 年开始实施以来,作为一种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是国家对社会和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对土地资源超前利用的合理安排与分配的综合措施。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贫乏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而且目前我国又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环境问题和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现行的土地规划利用是以土地总体规划为主体的一个多层次的规划体系,但由于土地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实施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到位和不完善等原因,加剧了我国的社会环境问题。

一、土地规划在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的特征包括多功能性、位置的固定性和数量的有限性等,一旦土地的利用不合理,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更有甚者危及人类的生存。我国在土地利用规划在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上与国外相比,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相对滞后,其发展的基础是国外经验和我国实际国情。它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完善的过程,因此还存在着不少亟待改进和完善的缺陷与问题。

1.区域不平衡发展。

目前我国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大问题。引起这个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一定区域内土地规划的不合理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协调,土地的利用结构及用地布局与国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没有站在全局的立场来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土地的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都不利。区域不协调发展的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国的土地规划大多以行政单位为基础。不同区域的行政单位之间,由于土地规划都相对独立于本行政区域范围内,难以实现行政区间的资源环境协调。

2.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平稳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更新改进,城市化水平逐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然而相对之下,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农业用地大量流失,土地浪费现象日益加重,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导致城乡差异也在不断扩大,使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率极其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严重过剩;城乡居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上两极分化严重,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三农问题”跃然纸上。没有充分发挥土地规划的作用是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

二、提高我国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

为了有效地避免和缓解上述问题,提高我国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编制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我们应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资源在时空上的配置,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规划付诸实施。

1.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规划。

针对上述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应该借助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措施中合理、高效和永续地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规划,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更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经济抗风险的能力。

2.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社会环境评价的方法研究。

社会环境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社会环境氛围 道德内化 外在条件

道德内化生成的社会环境氛围指的是借助社会舆论和各种利益机制,营造一个有利的道德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让道德主体进行道德实践。积极营造良好的道德内化生成的社会环境氛围,让道德主体在“润物细无声” 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实现道德内化。

一、社会环境氛围:道德内化生成的重要外在条件

道德主体生活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被其感染并受其影响。如果社会道德环境氛围与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相冲突,那么道德主体就会产生心理矛盾,产生心理阻隔。但是如果我们主动创设环境,使现实社会环境氛围与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相协调,那么,就可以凭借社会环境的力量对道德主体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道德内化的实现。由此可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是道德内化生成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可以使道德主体的“义”与“利”统一。[1]我国传统思想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如孔子所言孔子:“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这一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几乎使所有人不敢轻易言利。然而,在我国社会深度变革的转型时期,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重利轻义的倾向,滋生了“一切向钱看” 的思想,逐利弃义的不义之举逐渐增多。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道德主体自身的合法利益,在全社会营造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辩证统一起来的社会氛围,讲利,保障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讲义,保障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不受损害。这种社会氛围的形成可以使人们在对待“义”与“利”的问题上有一个正确的标准,使道德主体走出自我奋斗的小圈子里, 不跌入个人主义的范围之中。

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可以使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统一。正确的道德认知是道德内化的前提,然而如果道德主体所处的社会道德环境氛围与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相冲突,那么道德主体就会产生心理矛盾,道德主体的行为可能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积极的、主流的道德价值理念受多元价值理念的冲击,道德主体的道德观念也从一元化变为多元化。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的形成有助于道德主体道德认知的巩固和内化,在道德认知上真正从心底认同当今社会的主流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 并在实践中践行,让道德主体在“润物细无声” 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实现道德内化,真正实现道德主体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二、 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导向

价值导向属于道德领域,它作为道德信念发挥作用,表达的是“ 应当” 怎样的智慧,实现的是道德底线和高尚价值信念的统一,将引导社会发展走向和谐。舆论导向是社会文的反映,其通过对社会上某些事件或者某些人的思想、行为的评述,造成一种氛围,直接影响到道德主体道德内化的生成。[2]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导向是良好的道德内化生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道德内化生成的重要因素。

道德主体的价值观决定着其对人生和生活的看法,对道德内化的生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将金钱的聚敛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手段,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将享受荣华富贵、追求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行为,直接影响着道德内化的生成。在我国现阶段,传统的价值理念正在逐步消退,而新的、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主流价值观尚未想成,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严重,严重影响了道德内化的生成。我们应当坚持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价值追求的原则,将道德底线和高尚的价值信念有效结合起来,消除道德主体价值观念上的不和谐因素,塑造健康、文明和完善的价值观,发挥价值导向的作用,为道德内化的生成提供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持。

舆论是指社会上人们的意见、议论,其通过宣扬不同阶层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的问题的态度和对社会上某些事件或者某些人的思想、行为的评述,造成一种氛围,进而直接影响道德主体道德内化的生成。[3]在道德内化的过程中,对正确舆论导向的培养要高度重视。积极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和其他媒体进行宣传和引导,同时保障宣传的统一性和导向性,形成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让道德主体知道应该践行那些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习惯,排斥那些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习惯。

三、营造积极践行道德的社会氛围

道德是一种实践理性或实践精神,道德内化的终极目的在于道德主体将自己已经形成的道德认知自主地转化为自己的外在行为,并养成践行道德实践的习惯。积极践行道德的社会氛围能起到同化的作用,有利于道德内化的生成和道德内化终极目的的实现。

道德主体的道德品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并通过实践表现出来。道德主体在实践中认识道德规则,实现道德内化,形成道德品质,并在社会实践和履行义务中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得到检验和进一步的提高。[4]我国的道德具有知行统一、实践性强的特点,社会实践是造就道德主体道德品质的真正熔炉,应营造有利于积极践行道德的社会氛围,促使道德主体践行道德的积极性,实现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有机统一。

在我国现阶段,道德主体“知行”还没有得到有机统一,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应积极优化道德践行的软环境,使道德主体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调整和强化自己的道德认知,自觉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进而促使道德内化的生成。例如,对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践行道德的主体进行激励、表彰,树立道德榜样或榜样群,这样不仅被表彰的道德主体会被社会肯定,其他道德主体行动标准也会有所依,事事加以模仿、学习,即使榜样不在身边,也能从积极的方面(希望被肯定或称为英雄)遵循道德规则,参照榜样的标准行事。总之,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给道德主体践行道德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在实践中,培养道德主体的道德判断能力,预测后果、做出并执行道德决策的能力,强化道德主体的道德情感、道德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践行道德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关娜.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J].商业时代,2011,(21).

[2]郭聪惠. 论耻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J].前沿,2008,(9).

社会环境的影响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发展;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1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多,所以目前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就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环境可持续的进行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工程不断的进行发展,我国环境工程方面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国环境工程中的工程技术和对环境工程进行研究的工作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我国社会不断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和了解环境工程的开展给我国社会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本文就通过对环境工程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不断分析我国环境工程的发展给经济带来的影响。

2我国环境工程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1我国的社会环境工程是经济不断进行发展的前提

目前我国进行的社会环境工程中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不断研究保护我国环境的技术,为我国经济不断进行发展的过程中提供环境安全保障,同时这也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工作的不断优化。具体来说就是我国所进行的环境工程通过研究保护环境技术不断加强我国对环境污染的处理方式,尽可能的减少我国经济发展给我国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让我国在不算进行经济发展的道路中避免环境污染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为经济不断进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我国经济能持续的进行发展。除此之外,我国所进行的环境工程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方面的要求,促使我国经济在环境工程的基础前提上不断的进行发展。

2.2我国的经济发展为环境工程提供了经济基础

我国进行环境工程的工作能有效的提高我国经济进行发展的工作效率,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能为我国的环境工程提供不断进行发展的经济基础,进一步促进我国环境工程的发展。所以说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环境工程不断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具体的来说就是经济发展为我国环境工程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所以只有我国的整体经济得到有效的提高与促进,才能使我国的居民在满足了自我需求的前提下开始关注我国的社会环境,才能进一步的对环境工程进行资金投入,确保我国的环境工程能安全顺利的开展。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还能为环境工程发展提供物质方面的帮助,让我国社会发展中产生新设备应用在环境工程的具体发展过程中,进一步促进我国环境工程方面的发展。

2.3我国的环境工程发展与经济能相互进行制约

我国经济在不断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对我们生活的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影响,而目前我国进行的环境工程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保护我国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断提高我国对环境进行保护的处理水平。同时我国在进行环境工程的发展中能不断促进我国对社会环境的保护力度,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更美好的社会环境,尽可能的减少我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破坏和污染问题;同时我国在进行环境工程的发展过程中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环境工程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相关的环保技术,促使我国的经济能朝着绿色无污染的方向进行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作效率,所以说我国进行的环境工程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有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3我国的环境工程发展给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3.1我国进行的环境工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基础

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在我国进行环境工程项目的过程以后,我国的社会环境质量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环境进行保护的成果也逐渐的体现在实际的社会环境中,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基础,不断对我国的社会环境质量进行提升。具体到社会中的实际状况来说,在环境工程的发展中利用环境保护技术能加强对我国社会环境的处理,减少相关企业中的污染排放问题,为我国经济方面的企业提供环境基础,促使我国经济能持续的进行发展,利用我国环境环保技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2我国的环境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在环境方面所进行的环境工程是我国目前较为流行的科学发展技术,我国对环境工程概念的提出和对环境环保技术的合理使用促使我国的社会环境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且目前已经满足了环境保护问题所提出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和我国社会对环境方面提出的发展要求,利用环境工程研究出来的新技术提高对环境的治理方式,满足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持;此外我国环境工程在发展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了我国经济发展生产中对社会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但目前我国在经济方面的发展还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要想使我国的经济持续的进行发展,就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用相对先进的发展技术,而我国进行的环境工程就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层次的支持,确保我国经济能科学合理的进行发展,促使我国经济不断的进行发展。

3.3我国的环境工程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

目前我国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开始倡导科学的进行发展,重视社会中人口、社会资源和社会环境协调的进行发展,包括我国社会发展素养和发展实际质量的协调。而目前我国进行的环境工程就是我国协调发展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还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联系,作为我国经济协调进行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国进行的环境工程能很好的协调好我国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共同发展,所以我国需要不断促进环境工程在社会中的发展,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并通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4我国环境工程能促进经济稳定持续的进行发展

我国对环境工程的发展能有效的提高我国的环保效果,而我国的环保效果得以提高后能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进行发展,确保我国环境工程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环境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对社会环保工作的需求。具体的来说就是环境工程能通过环境保护技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还能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减少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环境产生的问题。

4我国环境工程进行发展的有效策略

4.1我国政府方面做出的环境发展策略

我国在进行环境工程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环境处理技术,要认识到环境工程能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不断对我国的环境工程进行发展。首先我国在环境方面应该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在我国的高校发展教育体系中纳入环境工程这门学科,在高校中制定相关的工程专业,提高对环境工程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环境工程提供人才基础。同时我国还应该积极的制定环境工程相关企业进行发展的优惠发展政策,为我国环境工程方面的发展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促进我国环境工程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还需要在法律方面加强对环境工程的规范,为我国环境工程的发展提供法律层次的支持与帮助;最后我国环境方面的相关部门还需要在社会中不断加强对环境工程的推广和宣传,促使我国社会居民对环境工程发展的掌握和了解,让社会中的人们对环境工程由更对的了解,进一步促进环境工程的发展。

4.2我国环境工程企业的发展策略

目前我国环境工程方面的企业应该注重关注我国环境市场的实际发展,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不断对环境工程的企业组织方式进行调整,对环境工程的企业机构进行简化调整,促进我国环境工程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其次我国的环境工程企业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和环境工程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对自身企业发展模式进行完善,不断创新我国环境工程方面的产品,不断对环境工程产品设备进行研发,促进环境工程相关企业的创新能力;最后还需要环境工程的相关企业对企业人才的结构进行完善,培养专业的环境工程人才,定期的组织企业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

社会环境的影响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技术企业 可持续发展 层次分析法

一、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及调查结果,影响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可分为社会环境因素、企业内部因素。

1. 社会环境因素

高技术企业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对高技术企业发展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社会环境因素体现了国家、地区和社会的宏观环境对高技术企业的影响和提供的机遇,主要包括市场环境、政策法律及配套服务环境、产学研结合环境等子因素。

(1)市场环境。影响高技术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主要有需求市场及供应市场。需求市场的情况主要由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产品性价比来表示,供应市场的情况有相关技术培训机构的数量、融资渠道畅通程度以及企业发展所需资源的充足程度来体现。

(2)政策法律及社会服务环境。政策法律环境对高技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抑制或促进作用,同时,企业的存在也需要得到社会服务机构的支持。我们用高技术企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程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以及基本服务配套是否到位来反映这个指标。

(3)产学研结合环境。高技术企业是否与高校结合,进行高技术产品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用企业用于投资产学研项目与总资产的比例、企业周边的科研院所与高校的数量、产学研结合的研究成果给企业带来的投资收益率来反映这一指标的情况。

2. 企业内部因素

企业内部因素包括人力资源、技术创新能力、经济效益、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因素。

(1)人力资源。高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企业,决定高技术企业发展主要因素不是物质,而是人力资源。我们用本科以上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工程师以上中高级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培训费投入率来反应人力资源指标。

(2)技术创新能力。产品研发的成败和速度决定着高技术企业的成长状况。我们用新开发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百分比,科研开发投入产出比、销售额用于R&D的百分比来表示技术创新能力这一指标。

(3)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反应一个公司的经营情况。我们用年度利润增长率、总资产收益率、投资领先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百分比来表示经济效益指标。

(4)经营管理能力。评价影响高技术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主要指标有新机制采用程度,管理开发培训比例,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程度。

3. 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并且已经影响到企业的经营行为,企业要想取得长期稳定的竞争力,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创造新经济增长的方式,我们用环保投入率和“三废”处理率来评价影响高技术企业环保能力指标。

二、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权重

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很多,但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程度不同。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素及指标权重,根据权重确定各因素及指标对高技术企业发展的作用大小。

1. 通过建立判断矩阵确定各指标权重

当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建立后,上下层次指标间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了,同一层次指标之间两两进行比较所得的相对重要程度,根据调研的结果,最终得到n n阶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作用是分析下层因素对上层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具体步骤如下:1、建立一级子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2、通过一致性检验以及相关计算得出各以及子指标相对与总指标的权重。3、各二级子指标相对于各自所属的一级子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判断矩阵,以及各三级子指标相对于它们所属的二级子指标判断矩阵的建立与上面所述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2. 影响因素作用排序结果分析

通过计算可得出以下结论:在影响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级因素中,企业内部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依次为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在二级因素中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环境是比较重要因素;其中经济效益因素中总资产收益率是比较重要的指标,技术创新能力因素中科研开发投入产出比指标和销售额用于R&D的百分比是比较重要的。因此高技术企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新技术的开发,并合理调整总产值中用于R&D的比例,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本文分析了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分为社会环境因素、企业内部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体现了国家、地区和社会的宏观环境对高技术企业的影响和提供的机遇,主要包括市场环境、政策法律及配套服务环境、产学研结合环境等子因素;企业内部因素是影响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企业内部因素包括人力资源、技术创新能力、经济效益、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因素;影响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环保能力方面。通过因素作用机理分析可知:各影响因素对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作用的大小是不同的,在影响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一级因素中,其重要性按大到小排序分别为:企业内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各二级因素中,按重要性大小排序分别为:技术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市场环境,经营管理能力,环保能力,政策法律及配套服务环境,产学研结合环境,人力资源。同时这些指标之间又相互影响,共同作用。高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管理层密切注重主要指标的变化,这样才能使高技术企业沿着正确的可持续的道路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社会环境的影响范文第8篇

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是多而复杂的,但就对传播活动的影响来说。主要有四种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讯息因素。

政治因素包括政治制度及政治状况。如政局稳定情况、公民参政状况、法制建设情况、决策透明度、言论自由度、媒介受控度等;经济因素关系到经济制度和经济状况。例如市场经济的程度、媒介产业化进程、经济发展速度、物质丰富程度、人民生活状况、广告活动情况等:文化因素是指教育、科技、文艺、道德、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讯息因素包括讯息来源和传输情况、讯息的真实与公正程度、讯息爆炸和污染状况等。如果上述因素呈现出良好的稳定状态,对大众传播活动会起着促进、推动的作用,相反就会产生消极的作用。相比而言,在民生新闻中,政治、经济、讯息等社会环境因素对受众的影响与其他类型新闻所产生的影响是类似的,而民生新闻中的文化因素对受众的价值观念、收视习惯却有较大的独特的影响,本文将在后面做进一步论述。

社会环境对大众媒介和受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对人的社会角色、生活目标、社会行为加以认定、指导和规范。那么社会环境是如何影响大众媒介和受众的呢?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非定向、非自觉的,具有潜在性和渗透性,几乎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社会环境与社会各主体主要通过四种机制产生相互作用。

感染机制。感染作为社会环境的一种影响机制,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就已经有所作用,并且有多种形式的表现。如集体跳宗教舞时出现的普遍勃发、沉迷的精神状态:战场上昂扬、疯狂的战斗激情;政治运动、体育竞争中偏激、狂热的表现;危险情境中张惶失措、草木皆兵的情绪等。在传播活动中,社会环境中的一些特殊因素很容易为人在特定的心理状态下所敏锐地感觉,并随之产生迅速而夸张的扩散、蔓延。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连锁反应模式,会很快将某种情绪推向峰巅。如沉默情状的相互感染可形成静谧、舒适的智力活动环境;整齐划一的明显表现为:我国观众往往在晚饭时间里,整个家庭同时收看电视节目,家庭成员对一条民生新闻的看法往往是趋于近似的。

暗示机制。暗示同感染有着密切关系。如果说感染是情绪的影响。劝服是理性的影响,而暗示恰好介于两者之间,是情绪与理性的共同作用。暗示带有意图或目的,面对暗示,大多数接受者的反应不会表现为明确的同意或反对,更容易表现为在结合自身意见的基础上融合信息,进而形成新的意见。通常。女性比男性、儿童比成人、疲劳或体质差的人比身心健康的人容易接受暗示。“众口一词”的社会环境较“众说纷纭”的社会环境在暗示过程中更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家庭中谁具有电视节目的选择权,他的意见和观点对其他的家人将会有暗示的影响。

模仿机制。所谓模仿,是指个体在感知他人的行为后所复制、再现类似行为的趋向。这种模仿、重复别人行为的趋向是本能的、自发的和无意识的,并且具有传染性。模仿是个体对社会环境的相信和遵从,也导致社会环境对个体操纵和控制。它通常表现为:下层模仿上层(省级模仿中央、下级模仿上级)、儿童模仿成人、农村模仿城市、欠发达国家模仿发达国家。它包括时尚模仿与习俗模仿、言语模仿与行为模仿等。在新闻收视中习惯性模仿比较重要,比如父母喜爱在晚饭时间看新闻的习惯会影响子女的新闻收看习惯。

遵从机制。遵从是指个体在传播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社会环境的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而在知觉、行为或观点上所发生的与社会环境中某些因素相一致的变化。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中集体的意见对某个个体来说,往往比亲眼所见更有分量。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和谢里夫的“光点移动”实验的结果都证明,面对大家一致的错误判断,受试者宁可怀疑自己的视觉能力,也不愿同集体的意见相悖,由此表现出遵从机制的影响。例如,社区环境对某个新闻的看法对个体在接收到这个新闻信息时的态度形成往往具有潜在的影响作用。

民生新闻的媒介环境对受众认知结构的影响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类的求知过程无非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一种是个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即通过个人切身的对自然世界的探究、对生命本身意义的不断追问获取知识;另一种则是通过知识的交流与传播,因个人的亲身实践领域毕竟有限。借助他人的认知经验获得知识,这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尤其明显。同时。知识的传播需要经过“媒介”,从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到现代的互联网技术,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正是人类渴望理解周围世界并不断推动之的结果。现代传媒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主动地选择还是被动地接受,现代人已经无法自绝于媒体设置的有形和无形的传播体系之外。

民生新闻的受众正在和将以怎样的角色出现?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并不能被简单视为对外部刺激纯粹的被动反应,恰恰相反,主体的选择、加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怎样选择和选择什么样的知识信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与主体的内在认知结构密切相关。

认知结构的定义。认知结构是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认知,就是指主体赖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人类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产物。认知结构则是由一系列认识项目按照某种联系方式构成的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认知结构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性:一是构成这一认知整体各元素间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二是认知结构作为主体表面行为背后的基础。具有某种共通性和潜在性,虽然由认知结构支持的人的活动呈现不同的行为外观,但其基质是稳定不变的。在此基础上,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从儿童到成人,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并非认知结构本身发生变化的结果。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之功能不断被激活、工作有效性的不断提高及其结构各元素间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实现的。1985年,心理学家S・斯腾伯格(Stermberg)进一步提出有关个体认知结构的三成分理论,他认为,认知结构具体包括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个体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三种成分相互反复激活的结果。

著名心理学家J・皮亚杰(Piaget)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出个体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重要性特征。皮亚杰指出。并不存在纯粹的客观现实。我们所谓的客观现实无非是主体根据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对环境信息进行建构的产物。

从这些研究角度出发,我们有理由认为,人们获取知识(或信息)的内在机制在于新的知识材料(或信息)与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两者的

互动模式决定着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以及知识(或信息)传播活动中人们学习过程的本质,这一本质蕴涵在主体认知结构的不断扩展、分化和重组过程中。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认知结构本身得以不断更新,进而为人们进一步地认识和实践活动提供新的基础。

民生新闻与受众的认知需求。人类对知识和信息的求知欲为现代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提供了原动力。从最早的报纸到当今方兴未艾的互联网络,现代知识和信息传播的容量和速率得到空前提高。随着传播手段的多元化和信息传输总量的增加,受众的认知需求也被空前地动员起来。而对于身处由各种传媒共同编织起来的信息网络中的广大受众来说。从媒介渠道到信息内容,都面临如何作出合理选择的问题。通常,选择什么样的媒介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和媒介内容取决于特定的生存情境和现实要求,更与个体受众自身的认知结构密切相关。

与所有的媒介方式一样,通过媒介传播的知识(或信息)同样要经过观众认知结构的“过滤”,个体受众需要关注自己周边的信息、了解周围的事情。在此基础上才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对信息进行第二次解码,只有找到与主体记忆库中的相关知识和信息相匹配的信息。媒介传播的效果才能得到保证。就民生新闻而言,其内容来自平民化的日常生活,播放是偏娱乐化的形式。因此与受众主体记忆库中相关信息和匹配信息非常多。

民生新闻不仅展示出平民百姓的生存状态,满足传统新闻无法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的认知需求。新的认知需求产生于主体认知结构中的信息结构和知识单元能够不断找到匹配知识(或信息)并得到激活。正是随着外界信息刺激频度和种类的激增而在主体认知结构中不断建立某种形式的联系,使主体想象空间得以拓展。这种联系在深度和广度上往往与外界知识(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成正相关关系。例如2007年10月27日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开播十周年特别节目,宣称会送大礼到居民家中。在直播过程中。人们对谁最终能够得到电视台送出的礼物表现出相当高的兴趣。在节目结束后,人们对得奖人的生活状态、对猜想着若是自己得到大奖会是怎样一个结果等情境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所以对于媒体来说,不仅要重视如何不断动员受众的认知需求。也应设法满足这种被动员起来的认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