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

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范文第1篇

随着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的快速推进,学界关于居家养老研究的文献资料大量涌现。学者们从居家养老的概念定义、发展背景、服务需求、养老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但是,这些研究还存在研究层次较浅、视野较窄、学科背景单一、理论研究不足、差异性关注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

居家养老;养老模式;养老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急剧变迁,人口流动加速,老龄化程度加深加重,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单独应对老龄化挑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由于兼备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点而受到老年人的认可与欢迎,成为我国应对养老挑战的重要方式。

一“、居家养老”的界定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描述,对概念的阐释有助于把握事物的特征与规律。居家养老概念虽然在我国提出已久,但学者们对其内涵外延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从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关系角度进行的界说。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地点与社会养老服务方式的组合。陈友华以养老地点、养老资源和养老服务供给三个要素为标准,将养老分为不同模式。根据养老场所与居住方式的不同,养老可以分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根据养老资源提供者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根据养老服务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养老服务、家庭养老服务和自我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模式即是上述“养老地点”与“养老服务供给”两个维度划分出来的“家庭养老”与“社会服务”的组合形式。[1]居家养老是一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保障体系[2],是家庭养老的补充与更新。居家养老模式古已有之,如邻里照顾、家政服务等,只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社会化服务增多,社会化养老服务增多而已;二,从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区别与联系进行界说。居家养老是一种不同于机构养老的养老方式,是老年人居住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而非集中居住在养老机构,是一种“半社会化半家庭”的养老模式[3];居家养老是改良了居住形式的机构养老,是“家庭养老院”,是“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居家养老”+“社区照料”是把养老院的部分功能搬回了家。总而言之,上述两种视角分别从不同维度揭示了居家养老的内涵与特征,对认识和理解这一概念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对“居家养老”概念的界定共同涵盖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家庭是居家养老的主要场所,这里的家庭有别于传统意义的家庭,更强调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情感上的归属性。第二,养老不完全是家庭的责任,也是政府与社会的责任。第三,居家养老的内容不仅涉及基本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还包括精神慰藉、康复护理、法律援助等更高层次的养老服务。第四,居家养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居家养老模式的诸多实践与研究

(一)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

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有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居家养老意愿研究。这类研究以机构养老为比照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老年人对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倾向度。研究结论具有普遍一致性,大多数老年人倾向选择居家养老,机构养老需求虽有提高,但其比例仍远远低于居家养老。分城乡进行比较,城镇老人对居家养老选择度略低于农村老人。2.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在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中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占比例较大。需求影响因素研究能够准确锁定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群体以及不同群体的需求特征。这类研究多遵循假设检验的思路,分析筛选影响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可能因素,并对相关因素进行交互分析,最后对分析结果利用各种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显著性检验,确定最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普遍显示,从不同人口、社会经济特征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来看,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居住类型、家庭经济状况、自理能力、社会保障等都对养老方式选择有一定影响,其中以居住类型、年龄和自理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即独居、高龄、不能自理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最强烈,其他因素影响不明显。在群体需求特征上,高龄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需求度较高,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人对法律援助、精神慰藉、服务热线的需求度较高。3.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需求强度研究。需求强度反映了服务受体对不同服务项目需求的迫切性、优先程度以及不可或缺性,有助于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轻重缓急的安排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有助于其他主体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精确对接。已有研究多以全国老龄办的居家养老三大类服务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根据需求细化项目,再通过项目选择的频率统计或者需求强度测量确定不同服务需求的迫切性。研究结果显示,整体来看,城乡老年人最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主要有健康体检、健康教育、紧急救助、医疗护理、陪护就医、便民维修、家政服务和文化娱乐。分城乡来看,城市老年人对家政服务、文化娱乐、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较高,农村老年人对紧急救助、陪护就医、便民维修、健康体检的需求较高。纵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研究,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调查者与受访者对居家养老的认知存在差异。居家养老意愿调查中,普遍存在被调查对象将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混为一谈现象,将居家养老等同于家庭养老。二,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多停留在不同养老服务项目需求强度的描述分析上,缺乏指导实践的深入探索。服务需求只有转化成利用率才能实现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仅仅呈现了老年群体的一种主观愿望,与客观利用率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分析两者之间产生落差的原因并促成两者的平衡才应是需求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居家养老实践模式总结。

关注不同地方的做法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从已有文献来看,一方面学者的研究呈现为不同地方做法的描述,如对先进社区工作做法的介绍、实际工作部门一般性工作经验介绍和应用研究中地方做法的概述,理论层面的模式总结较少。另一方面,从已有的模式总结来看,模式提炼维度错综杂乱,有从服务提供主体维度将养老实践总结为“政府包户型”、“企业主导型”、“非营利组织运作型”、“志愿者凸显型”,也有从特色经营方式上将其归纳为“社区集中照料式”、“社区互助养老式”、“社会关爱探视式”,还有从多元主体作用方式上将其归纳为“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政府+志愿者”等。以上归纳多以地方经验的特色概括为主,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提炼。中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通过对各地居家养老实践的深度分析和提炼,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将居家养老模式概括为四种:一,政府主导,层级联动模式。这是一种政府采用行政强制力自上而下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运营的方式。其以政府主导的方式(即政府筹集资金、政府管理、政府运营)在城区、街道、社区居委会三级行政单位分级建立规模有别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或站点,同时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机构,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社会养老服务,服务对象主要为老弱病残群体。二,政府主导,民间运营方式。这种模式的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公建民营方式,即由政府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建成后交由民间经营,提升运营效率。第二,政府资助民间力量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或中心。政府通过出台各种优惠扶持政策,调动民间积极性参与养老产业。第三,政府资助,机构主办。此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发挥机构养老的辐射作用,采用政府出资和社区筹资,委托或资助专业养老机构在社区举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方式,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运营方式。第四,政府购买,市场运营。其采用政府全额或部分出资在市场上购买服务的的方式为特殊老年群体提供基本养老需求。[4]上述文献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归纳总结了我国居家养老实践的具体模式,对其他地区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三、居家养老研究评述

近年来,学界对居家养老的研究越来越丰富,累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数据资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往的研究主要对居家养老的概念、理论现实意义、实践现状、运行机制、服务需求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等进行论述,观点重复的较多,而且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缺乏将外部环境考虑在内的系统分析。已有文献多是专注于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本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囿于学科视野,缺乏对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所依赖的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系统研究。任何项目、组织、制度的正常运转都是嵌入在一定的制度、结构甚至文化因素中,就像一颗种子的发芽必须具备适宜的土壤一样。居家养老服务要持续平稳运转,必须与其嵌入其中的制度结构、文化环境、认知观念、政治氛围相配套,当前文献缺乏从外部环境出发的系统研究。第二,相关研究多停留在表象描述,缺乏触及本质的深度分析。当前居家养老研究主要是以宏观抽样为主的实证研究,这类研究以服务需求和居家养老服务现状研究为主,研究注重对统计结果的现状描述,缺乏解释性分析。以个案研究、典型研究为主的经验介绍、模式总结和问题发现,停留于表面分析,缺乏系统深入的原因剖析和理论提炼。第三,缺乏城乡差异性视角。城乡拥有的经济社会资源存在明显差异性,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比如城乡社会组织的发育、养老市场的发展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等,现阶段的研究没有对城乡上述差异给予关注,而是倡导城乡统一的居家养老推进方式。第四,学科视角过于单一。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人口学、建筑学、医学等领域,与其他学科如公共管理、经济学、文化学、政治学等相关性较小。第五,居家养老研究过多的将目光聚焦于养老模式本身的研究,缺乏从老年人、养老问题、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对居家养老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第六,相关研究多停留于地方实践的经验总结而缺乏学术性的理论指导与概括,虽然部分学者也尝试着进行了理论建构与提炼,但仍然不成熟。葺

[参考文献]

[1]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04).

[2]张波.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

[3]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04).

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居家养老 服务对象 需求分析

一、前言

本文通过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调研,运用抽样法对静安区老人进行问卷调查,随机在静安区居家老人数据库中抽取1000份样本,千名老人分布在5个街道25个居委会,每个街道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逝世和人户分离的老人由系统随机再抽取样本进行调查。问卷涉及到基本情况、生活服务、医疗保障服务、安全服务精神慰藉和经济等六个方面。调查资料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所有重要的数据均做了相关统计和检验,以保证分析结构的有效性。并针对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即老人的需求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求找到解决的对策。

二、上海市静安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需求的问题分析

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点是满足服务对象即老人的需求,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这一最重要问题,老人在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安全服务、精神慰藉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现状是居家养老服务过程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居家养老服务水平能达到的程度的重要基础,下面就针对这几项指标提出存在的一些问题。

1、老人对居家养老的服务、机构、政策了解程度不高。在调研过程中,虽然有78.3%的老人得都到过居家养老机构或居家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但仍然有35.9%的老人不知道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的机构。对于跟他们联系比较紧密的一些助老机构比如社区的乐龄家园服务站、日间服务中心等大多数老人相对比较熟悉,但像区居家养老管理服务中心和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机构,老人们就了解的不多。更有59.2%不知道任何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只知道有关于养老方面的优惠服务。

2、目前居家养老提供的服务范围太窄。目前,居家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包括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办、生活护理和康复等,但调研显示,在得到过助老服务的老人中,46.7%的老人得到过为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助餐服务,助浴、助洁、助行、助办等等其他服务均匀分布,但都不高,平均只占到7%左右.其中老人最需要的服务项目中,老人们的要求不统一,几乎是平均分布,都不超过15%。由此看来,老人除了得到助餐助浴等项目的服务相对比例较高外,其它各项普遍不高,这说明居家养老机构的服务项目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老人关于生活质量提高方面的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

3、医疗费用过高是老人就医难的主要瓶颈。因为年龄较大的实际情况,大部分老人认为自己身体不是很健康,其中65.5%和10.1%的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一般和较差,只有21.6%的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健康。68.7%的老人患过慢性疾病,身体经常遭受病魔折磨;17.8%的老人曾是大病患者;7.9%的老人现在身患残疾。老人的身体状况决定了医疗费用是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支出。虽然大部分老人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和医疗保障,其中81.0%的老人有参加医疗保险,84.4%的老人参加退休职工互助医疗。但仍有百分之十五左右的老人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这就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加上目前国家医改举步维艰,并且效果很不明显,导致医药费、手术费、住院费等医疗费用居高不下。沉重的医疗费用不仅影响到老年人的医疗,而且深深地影响到整个居家养老体系的发展。

4、大多数老人的交往需求很难得到实现。 孤独是老年人的第一杀手,也是为老服务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这种对老人精神上的无形的摧残加速了很多老人的衰老甚至死亡。而居家养老的目的就是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情感温暖使老人身心愉悦,达到养老的目的。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为老服务的现状还很难满足大多数老人的交往需求。在调查过程中,大多数老人提出有一些孤独感或者生活太单调、无聊,希望社区能够开展各种能让他们参与进去的文体活动,也希望社区能多关心老人,多找他们聊天,通过各种途径建立聊天室或建立其他聊天渠道供他们与人交流。如有条件,希望提供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访谈,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调查显示,大部分老人想与人交流沟通,其中63.9%的老人想找人诉说心事。当有心事时,他们首先会想到配偶、子女等亲人进行诉说,比例占到了70.6%,很多老人想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减少孤独感,有45.6%的老人表示经常参加各类活动。这就需要社区为载体的居家养老体系能够把这部分愿意交往的聚集起来,开展各式各样的文体、旅游和集体活动,让老人们在社区中度过充实的每一天

三、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对象需求的对策分析

1、提供途径是老年人更充分了解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的服务实实在在的存在,但很老人对这项服务却知之甚少。很多社区的老人得都到过居家养老机构或居家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但仍然有一大批老人不知道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的机构。可以正面宣传为主,通过社区的各种途径为老人普及居家养老的优惠政策。让老人系统的了解相关知识,充分的融入到系统中间去。这对于居家养老体系资金的筹措、政策的实施、服务的流畅性和互动性都有积极的作用。

2、提供各种渠道满足老人的社交需求。愉快的身心是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的最重要的方面,而社会交往是实现老年人价值的切实可行的途径。“社会交往”指老年人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志愿服务、文化学习、文体活动等凡是涉及“交往”的活动。老年人可以通过各种社会交往增强运动,或者通过交往和运动寻求新的平衡,社会交往是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延长健康期的得力之举。社区应在了解老年人社会交往偏好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引导,并注意发挥老年人自身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组织和管理作用,让老年人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以更加自信、积极的态度去生活。调研过程中发现,经常参与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各种问题活动的老人与其他老人相比身体更加健康,对生活的态度也更加乐观向上。

3、解决老人看病难的问题。看病难几乎是每一个老人发出的声音,面对如此大的一个需求群体,居家养老体系不仅不能把老年人排除在体系之外,而且要作为养老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按病患严重程度的不同分别进行需求管理。“社区医疗服务”、“护理、保健类”的需求在老年妇女群体中具有普遍性,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应急呼叫类”的服务需求在上升。为此,社区应提供相关方面的优质服务。比如,为社区内的老年妇女建立健康档案,提供送医上门或是陪同看病服务,以此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对需要“护理、保健类”服务的老年妇女,社区可以加强相关保健、健康知识的宣传,加强组织体育健身活动,对健康状况很差的老人提供入户护理服务;针对“应急呼叫类”优质服务需求上升的现象,社区应着手开始建立及改进社区应急援助网络。

4、针对不同老年群体,实行“按需”服务。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老年人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点,同时,由于每个老年人在健康、家庭、经济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养老需求也各有不同。此外,受到性别差异和个人爱好差异的影响,不同的老年人也有不同的养老意愿。因而,社区要切实从不同老年人的个人需求出发,设置多样性的服务项目以供老年人选择,社区可在各小区单元楼下开设老年信箱,接收老年人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更多地了解老年人的需要。

所以本文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如针对高龄老人、非自理老人,他们由于各种疾病增多、生活不能自理、与子女的沟通也越来越少、常常会产生孤独寂寞感,应以上门照料服务为主,为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洗涤、购物、餐饮、心理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针对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低龄老人、空巢家庭老人,他们一般身体健康、收入也较高、子女又往往不在身边,应以上门照料服务为主,如家务助理、出行旅游服务等。针对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服务的中高龄老人,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复站等形式服务。此外,政府和社区组织要鼓励、提倡、支持低龄健康老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参与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也可依托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老年大学,使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化、体育、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翁淑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2]韦克难.论我国社区照顾养老的必然性及其中国化[J].天府新论,2007.(1)

[3]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0,(3)

[4]武丽.我国城市社区养老发展可行性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7

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养老 服务体系

1 现今主要的养老服务分析

油田矿区现今主要的养老服务简单地可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两种,而社会化养老又可分为社会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基本模式。不同的养老模式有不同的特点。

1.1 家庭养老的困境

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但家庭养老逐渐走入困境,主要体现为:(1)家庭结构向“421”型转变,家庭成员数量不断减少;(2)年轻人不再奉行“父母在,不远游”的文化传统,而是志在远方、远走高飞;(3)油田企业的发展变化,较多的油田职工因工作岗位需要而远赴异地他乡,甚至出国;(4)生活观念的转变,老少分居成为风尚,生活空间的分离使得照顾老人的距离拉大。

1.2 机构养老的欠缺

家庭养老的困境,必然导致社会化养老需求的增长,机构养老是目前全社会大力推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为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2010年油田矿区筹建养老康复中心。但通过在辖区居民养老问题的一些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老年人养老方式首选家庭。

1.3 居家养老的优势

居家养老是把一部分养老功能从家庭转移到社会,由社会或社区的养老服务组织来完成,所以这是一个社会化的养老模式,也是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主要区别。居家养老较之机构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收益大、收费低、见效快的特点,能减轻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压力,又能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感受家庭和社会的熟悉氛围。

因此,以社区为平台,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符合油田矿区实际情况,并将成为大多数老人和家庭的选择。

2 社区在实施居家养老中的作用

对老人而言,充分开发利用社区特有的物质条件和社区资源,积极开展为老服务,能有效地改善老人的生活条件,提高老人的生活品质。对家庭而言,由社区提供多样化的为老服务可能减轻家庭养老负担,有助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对社会而言,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以解决老年人养老的后顾之忧,以及老龄化、高龄化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对维护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都有积极作用。

3 社区居家养老的实践与问题

3.1 社区居家养老的实践

为适应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趋势,油田公司不断加强和创新居家养老工作,着眼“907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逐步建立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矿区养老服务体系,以市场化模式主动担起养老社会责任。2011年初,华北油田以民办公助的形式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两年多来,发展义工600多人,签约的70岁以上老人达到2000多人。

油田公司投资数千万,维修改造60多个离退休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场所,为3万多离退休人员进行免费体检。各服务处还相继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工作。华丽服务处的“一对一”帮扶、华盛服务处的“金阳光”志愿者服务、华达服务处的“助夕阳”帮扶中心等,这些帮扶组织及活动让社区老年人感受到了关心与关爱。

3.2 现实问题

由于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处于探索之中,加上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自然存在不少问题,目前比较普遍的表现为以下方面:

(1)服务对象问题;居家养老应该是全体老年人的事,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服务对象主要是孤寡、独居、困难、残疾和高龄五类老人,一般老人则较少考虑,覆盖面不广。(2)服务内容问题;目前开展的社区为老服务项目以娱乐休闲、康复保健、家政服务等日常的物质生活帮扶较多,而对精神护理、心理支持、情感慰藉等方面的关注还不多见。(3)服务队伍问题;一是社区管理人员缺乏为老服务的工作经验和有效的管理手段。二是相关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服务知识,只能从事一般的家政服务和简单的康复护理等,难以提供高层次服务。三是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人员一般为在职员工、离退休职工和社区党员。

4 社区居家养老的对策和措施

由于居家养老本身是新事物,发展中的不足与问题是必然的,各社区在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必须综合考虑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加强、创新社区管理和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积极探索符合油田矿区发展实际的社区居家养老新途径。

4.1 引进社会援助,做大做实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类别的老人,积极探索福利化、社会化、市场化为一体的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服务方式。福利化服务是指油田企业在自身惠民服务基础上加快推进社区居委会和地方政府业务对接,为全面落实国家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搭建平台,在与地方政府业务对接的基础上引进地方职能,落实惠民政策,使社区老年人享受到国家和政府的低保、高龄、孤寡、残疾、困难等惠民政策,享受到康复、医疗、生活等救助或服务。

社会化服务是指偿试推行“社区助老服务中心”,以老人的服务需求为基点,充分挖掘辖区范围内的服务资源,把与老人生活、健康、娱乐相关的社会资源吸纳整合。结合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建立专职指导员、信息员、服务员、联络员、监督员队伍,通过志愿者、专职人员队伍和覆盖社区的社会群团等组织,为老人提供个性化、人性化、便捷化的优质服务,使老人不出家门就能解决养老需求服务。

市场化服务是指运用市运作机制,引入社会上具有一定规模、热心养老事业的组织和辖区公共服务机构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使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系统化、产业化发展。

居家养老服务是老年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宗旨不只是解决部分老人的问题,而是面向全矿区老人的服务。

4.2 完善服务项目、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

社区是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最好依托,社区可根据实际开辟和提供各类专业化养老服务。(1)生活照料类:为老人提供托老、购物、配餐送餐、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服务;(2)医疗保健类:为老的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卫生、临终关怀、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开设家庭病床等服务;(3)法律维权类:为老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调解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婚姻等合法权利服务。(4)文化教育类:为老人提供老年学校、书法绘画、学习培训等服务;(5)体育健身类:为老人提供活动场所、健身设施、组建团队等服务;(6)精神慰藉类:为老人提供谈心交流、心理安慰、精神护理等服务。

4.3 加强队伍建设,促进社区居家养老和谐发展

从现实情况和一些国内大城市的好的经验做法来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主要由三方面人员组成。(1)少量专职专业人员是必不可少的骨干。(2)部分低龄健康老人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队伍。(3)庞大而又稳定的志愿者队伍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力。

4.4 推行孝心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社区结合 “四个教育”、“四进社区”活动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思想道德教育,逐渐使社区居民养成尊老敬老的行为习惯。

4.5 搭建“文化养老”平台,全面发展居家养老工作

依托社区文体资源,切实把“文化养老”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结合起来,围绕“文化养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途径、新办法,真正让广大老年人“艺起来、动起来、学起来、乐起来”,逐步形成良好的“文化养老”阵地,以社区文化推动居家养老工作深入开展。

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范文第4篇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how science, properly solve the increasingly large number of elderly pension problem is national and social reality must be faced. In this paper, our country and the traditional family pension model has been initially established home care and institutional care model and pattern of a certain size,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fferent pension model and problems, proposed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and ideas strategy.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机构养老

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pension mode;home-care for the aged;institute pension

中图分类号:C913.6;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290-03

1 国家养老政策的演变及养老模式现状

1.1 国家养老政策的发展及演变 1996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颁布施行,该法指出,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同时强调,要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发扬邻里互助的传统,提倡邻里间关心、帮助有困难的老年人,鼓励和支持社会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此后根据我国养老事业的实际发展情况,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要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2008年民政部《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需要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2013年7月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其中对老年人权益的界定及保护更加明确具体和完善。正是这些法规和政策的施行逐步将养老服务推上了专业化、规范化的轨道。

从这一列有关解决养老问题的政策和法规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养老问题的相关政策导向,社区居家养老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1.2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模式是中国最传统的养老模式,即养老的物质需要和生活照料由家庭成员提供。老年人家庭照顾主要是指来自家庭成员对老人的照顾,家庭成员包括了老伴、子女、子女的配偶、孙子女和老年人的兄弟姐妹等亲属。[2]在老年人的亲属中,子女是照顾老年人的主要力量。我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来看,一直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大家认为子女照顾父母天经地义。另外,老人在家庭中养老,处于一个熟悉的环境之中,家人从精神上的关怀和生活上的照顾更能让老人享受到天伦之乐,其养老生活质量也会更高。

1.3 充分发挥政府及社区功能的居家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是针对家庭养老存在的不足和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是指社会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养老模式。就其定位而言,社区居家养老是“福利多元化”在老年人福利领域的体现:社区通过整合社区资源、联系基层政府组织、协调家庭与社区之关系,为社区内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系列服务。[3]居家养老模式主要以社区为依托,这种方式让老年人并不脱离自己熟悉的居住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又能享受到社区养老服务。这种模式既可以避免社区资源的浪费,又能解决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社区居家养老有一定的市场参与性(如购买服务),但福利性是其主要特色。

1.4 机构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是社会化养老的一种,就是以养老机构为主导,为老年人提供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方式。机构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起到一个托底的作用。它主要是为一些无依无靠的老人、还有一些家庭困难,无力抚养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社会上其他一些需要机构养老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使机构养老成为一种日趋重要的选择。[4]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各个地区都纷纷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成立了由政府投资主导的养老机构,也有民间及社会组织成立的养老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人的养老需求。机构养老方式的优势在于:养护结合,服务专业化;老年人集体生活可以互相交流,排解孤独;可以减轻子女照顾负担。而劣势在于:老年人离开了熟悉的居住环境和人际关系网络,需要重新适应环境,重新建立人际关系;亲人的精神关怀减少;养老成本高,需要额外支付基本生活设施租赁费用;有些养老机构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要求较高。

2 不同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家庭养老模式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困境。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独生子女人数已突破1个亿,随之产生了家庭规模的缩小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自我服务功能不断受到冲击和削弱,这些都导致了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5]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独居老年人问题、留守老年人问题、空巢老年人问题、高龄老年人问题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有一定的关系。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户均规模3.16人,较改革开放之初的4.61人下降了31.5%;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3]由此可以看出,老龄化的问题是刚性存在的,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趋于弱化。

2.2 居家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这种养老方式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张卫东认为:“居家养老的家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有人文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的社会环境。缺乏心理沟通和精神抚慰的‘空巢家庭’,不符合居家养老模式中的‘家’的概念涵义”。前已述及,目前各地开展的居家养老模式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但在探索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职责边界不明晰。我国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尚处在政府扶持推动阶段,因此政府参与到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这虽然有助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居家养老服务内涵窄化,政府的行为及宣传使人们认为居家养老服务就是政府购买服务,实际上政府购买服务仅限于自理有困难的老人,主要是城市的“三无老人”。政府的过多参与造成家庭照料期望移植政府,加重了政府负担。另外还存在政策不完善,监督不到位,规划滞后等问题。

二是资金短缺。一方面,由于社区养老服务具有社会福利的刚性,社区养老服务支出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对社区服务资源的需求日益多元化。这两方面因素都会导致主要依靠民政部门投入、部分来自福彩资助的传统筹资模式面临困境。只有解决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问题,才能维系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提供、人员培训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所需的资金。

三是服务队伍建设乏力。近年来虽然各地都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但从服务人员的素质、数量还是服务质量,都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就全国而言,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普遍缺乏,有的社区甚至根本没有建立志愿服务站。从志愿服务的管理上看,大多数社区缺乏量化的评估体系和长效激励机制,志愿者更多是基于道德的考虑而进行无偿服务。从业人员接受专业培训不足,这直接制约了居家养老的进一步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2.3 机构养老模式 多年来,各地区都投资兴建了一些公立养老机构,民间投资也逐步加入进来,设立了一些民营养老机构。但在运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家叫汇晨老年公寓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政府投资9千万元,购买房产和装修,200个床位,目前入住80个老人。[6]这样的问题在各地养老机构中都有反映,部分养老机构经营陷入困境,难以为继。机构养老中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不高,想入住的老人却无法入住。这是因为收费低的公立养老机构配置不足,民营养老机构收费高。

二是老年人护理职业尚未纳入国家职业规划,从业人员的职业地位低,护理人才十分短缺。

三是机构养老的类型单一,功能雷同,不符合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由于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财政投入力度有限,导致了养老机构未能全面、快速的发展,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导致老年人缺少归属感。

四是受多种因素制约,养老机构的经营能力弱,难以盈利。我国的公办养老机构一般建筑设施较好,配套比较齐全,而民办养老机构一般规模较小,在机构设施上的配置较差,缺少相应的医疗服务条件。

3 对现有养老模式有关问题的思考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较西方国家要晚一些,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遇到挑战时,相关的问题才开始受到重视。有别于家庭养老模式的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模式在政府、社会组织的推动下开始起步、探索。但也走过了较长的一段路,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于不同养老模式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措施,逐步解决问题,完善养老模式。

3.1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法律法规,做好资源整合 养老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需要中央结合全国的实际情况,适时做出统一规划设计,指导全国的养老工作。在法律法规方面,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健全、细化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保障老年人养老的合法权益的力度,充实有关医疗保险的内容,以调整各类社会成员的关系,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方面起到切实的作用。在资源整合方面,要协调好民政、妇联、工会、文化教育、劳动人事及企业等各部门,统一组织和管理,打破社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养老服务资源等方面的条块管理,整合民政、国土规划、卫生及社会保障部门的资源,落实对老年人权益和老年社区建设的保障措施。

3.2 加强养老行业职业规划,培训专业人员,提高护理水平 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对专业护理人员的需求量很大。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做好这一行业的职业规划,让护理工作成为一个为政府、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给专业护理人员提供发展及上升通道,吸引更多的人从事专业的老年人护理工作。在这一点上德国的校企合作培养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员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在德国只有30%的人进入大学学习,70%的学生直接接受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校学理论的时间只占30%,而在企业接受实践培训的时间占到整个学业时间的70%。[4]德国养老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学校负责颁发理论课程合格证书,企业(养老机构)负责颁发实践课程证书,学校校长兼任养老机构院长,养老机构院长兼任学校校长。这样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出医院式管理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和教育研究优势。

养老专业化人才在职业化的发展模式下,其队伍会逐步壮大并趋于稳定,解决在一线护理老人过程中存在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女性多,男性少;专业教育背景和训练不足,缺少护理经验等问题。

3.3 加强互助,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 在充分发挥社区功能的居家养老模式下,以社区内居民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社区多层次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在志愿者队伍建设方面,要注重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充分借鉴“道德银行”、“时间储蓄”和“老年生活互助”等富有特色的管理方式。通过量化评估志愿者服务的时间和绩效,激励和吸纳更多志愿者参与服务。这种通过社会信誉来保障的志愿服务机制比单纯依靠个人道德来维系的机制更具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另外要充分发挥社区内老年人自身的作用,互帮互助,让社区内身体健康老年人发挥余热,社区加强管理与引导,让老年人在帮助他人过程中获得快乐感和认同感,在这方面我们可学习台湾在社区义工管理方面的经验。

3.4 加大扶持机构养老力度,提升养老机构管理运营水平 机构养老作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养老模式,相关部门应该加强调研,合理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老年人需求建设规模相当的公立养老机构;另外要努力扶持民营养老机构,切实落实好国家的税费优惠政策,各类养老机构要实现与居民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同价;要落实土地供应政策和医疗服务政策,鼓励在养老机构内设置或合作设立医院、门诊等医疗机构,同时要加强政府投入,多管齐下,加快推进我国养老机构建设,整体提升我国的养老机构建设和养老服务水平。

在养老机构管理运营方面,要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树立养老服务产品观念;重视老人的需求,增加服务品种,提升服务的功能;努力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实现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和特色化。养老机构要以自己的品质环境和品质服务取胜。坚持做好环境卫生、服务态度、护理工作、设施设备和伙食水准等各个方面的细节工作。合理收费,让有入住需求的老年人能入住,住得起,住得舒服,安度晚年。

4 结论

在我国人口加速老龄化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随之产生的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模式对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针对这些尚处在发展中的养老模式,政府应加强管理与引导,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分担,对制度进行科学的分层与设计,充分利用覆盖全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有利条件,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实现我国养老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CCTV-13 《共同关注》,2013年12月.

[2]郭竞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0(1).

[3]张奇林,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4]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范文第5篇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截止2009年底,全县人口总数387330人,其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63803人,占人口总数的16.5%;65岁以上40936人,占人口总数的10.66%;80岁以上7117人、90岁以上751人、100岁以上6人。全县空巢和独居老人21299人,占老龄人口的34.4%;基本生活有保障或受到救助的老人13310人(享受农村低保3037人、城市低保1414人,五保2120人,领取养老金6100人,享受新农保老人639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医疗保险的老人53696人。根据现状推测,我县老年人口将以年均3%的比例快速增长,到2015年可达76250人。我县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日趋高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即“未富先老”及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等明显特征。

(二)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状况。近几年通过抢抓“福星工程”建设机遇,城乡福利院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五保集中供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全县建有福利院21所,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060人,入住率50%,现有床位1375张,电视机210台,健身器材8套,沼汽池18个,洗衣机50台,冰柜60个,太阳能12组,空调2台,电脑1台,投影仪1台。福利院建筑总面积18.6万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达到5.1平方米。现有生产基地465亩,其中经济林95亩,年饲养出栏牲猪500多头,折合经济收入25万元,年人均增加收入200元。部分福利院还办有柑橘厂、茶厂、养猪厂,所有福利院基本实现了蔬菜和肉食自给。

(三)政府扶持和投入情况。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年人优待和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初步建立了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障体系。截至2009年底,全县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558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978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3万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1300元,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1800元。百岁老年人长寿补贴金每人每月200元。在资金投入上,2006年至2009年,省、县级财政累计投入养老服务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其中,养老机构房屋和设施建设经费800多万元,新农保养老金300多万元,“五保”老人供养经费1415.7万元。

二、当前我县社会养老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空巢留守老人养老十分困难。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逐年增多,使得一些老人只得独居。经过调查,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子女有59.89%的人给父母生活费,但同时将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抚养,所给生活费,大多数还不够第三代生活、教育费开支,还得由老人补贴。有40%在外务工子女不给付老人养老费用。老人患病,身边需有人照料时,能回家照顾老人的只占外出务工人员的6.3%。调查中农村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忧虑经济困难、生活无助,怕看病难、看病贵,怕精神感情孤独寂寞等问题。可见,农村空巢老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存在“缺位”与“错位”的现象,养老十分困难。当前对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而言,保障温饱、有基本的经济收入应对养老和疾病显得尤为迫切。

(二)集中供养入住率偏低。现阶段我县养老服务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通过对杨林桥镇天鹅、响水洞、杨林桥三个村空巢老人调查显示,120人中有111人不愿意去福利院,占94.1%;因为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子女又不在身边或工作繁忙难以照料日常生活,有选择机构养老愿望的仅有5%。绝大多数老年人,特别是需要生活照料的老人,目前还没有形成选择机构养老或社区生活照料的自觉意识。其主要原因是:思想观念守旧,认为到福利院养老给子女丢面子。一部分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养老新模式不适应而不愿“走出家门”;一些子女因怕背“不孝之名”也不同意老人进入社会养老机构;还有部分“五保”老人认为在家住习惯了,入住福利院属异地搬迁难以适应,怕受约束,还担心死亡后回不到本村本地,成为孤坟野鬼。这些守旧观念,导致老人社会化养老参与率较低。

(三)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公办养老机构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硬件设施落后和服务质量不高两个方面。我县福利院中,除县福利院配套设施标准较高以外,农村福利院有19所是通过原有学校、厂房以及乡镇合并后闲置房屋改、扩建而成,房屋设施设备陈旧,配套设施落后,养老服务设施、床位数依然较少,福利机构服务对象仍然以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为主,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据统计,2009年底,全县养老服务床位数仅达到每百名老人2.1个床位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只能基本满足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老年服务设施尤其是各供养机构的功能用房十分紧缺。同时全县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医疗服务设施、村(居)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及公共娱乐、健身设施都严重不足。福利院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在社会上临时雇请的,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现有101个管理人员中,50岁以上的有39人,占管理人员总数的3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5人,仅占管理人员的14.8%,其余为文盲半文盲状态。精通老年心理学、护理学等专业知识的人员极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二是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尚未起步。目前我县老年福利设施主要由国家包办,依附行政部门特别是直办直管的做法没有根本改变,政府负担十分沉重。而有巨大潜力的社会力量还在观望徘徊,没有加入到养老服务行业中来,养老服务行业缺乏生机和活力。三是社区养老服务力量薄弱。基层社区目前普遍存在着服务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的窘境,既要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自治,又要协助政府工作,工作上往往顾此失彼、流于形式。据统计,全县7个城镇社区,从事社区专职工作人员6名,平均每个社区的工作人员还不到1人,但其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平均达9项之多。四是社区养老经费不足。社区资源有限,办公经费捉襟见肘,人员工资待遇低,难以吸引专职人员和专业人才从事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尚未启动。

三、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必须认真对待,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积极应对。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浓厚的养老氛围。尊老、敬老、爱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责任和义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各类政策法规和孝亲敬老模范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认识到“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尊重今天的老人就是尊重明天的自己”。要以加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意识。各乡镇要以司法调解中心为依托,建立老年人维权保护工作站和老年人司法援助公开宣判机制,引导群众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养老意识。村级组织要通过《村民自治法》,完善村规民约,将不尊敬赡养老人纳入村规民约的范畴进行自治约束。

(二)努力构建多层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加大城乡公办养老机构投入建设力度。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多方争取资金,加快城乡公办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福利机构的建设步伐。要加大城乡福利院维修、改造力度,不断完善配套设施,积极探索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有效途径,努力提高供养水平,基本实现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以集中供养为主、分散供养为辅的养老格局。二是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支持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兴办养老机构,增强社会养老服务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床位补贴、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税费减免等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利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农村集体组织闲置土地、场所、设施等,开办各种模式的养老院、托老所等养老服务机构。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一方面要按照省、市文件落实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管理,逐步推行养老服务ISO质量体系认证,确保社会养老机构健康发展。三是探索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和特殊群体社会福利服务。把城乡社区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阵地,加快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的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养老的服务形式,努力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机构、家政服务、物业公司以及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积极培育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的福利服务工作,探索建立机构福利服务、公共福利服务和公益服务相结合的特殊群体服务体系。

(三)建立健全县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强化行业管理和指导。一是依托现有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或构建相应的养老服务平台,建立具有组织、指导、服务、培训等功能的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强化对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的行业管理和指导,加强对老年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水平。二是要切实提高基层老龄工作者的待遇,确保他们进得来、留得住、能安心工作。三是要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志愿服务。

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廊坊市;社区养老;养老服务

收稿日期:2013-10-1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2090),课题组成员:孟建锋、靳薇、曹宪娜、徐宁,孙赟

作者简介:孟建锋(1978-),男,硕士,廊坊师范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产业经济。

一、社区养老的必要性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物质、技术和制度政策基础,既是实现“老有所养”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发展服务业、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老年消费市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廊坊市也不例外,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廊坊市现有常住人口435.88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达6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4.2%。65岁以上人口达3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7.75%,老龄化倾向凸显。根据“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兼顾全体老年人改善和提高养老服务条件的要求。”可见,居家、社区和机构三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而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这在独生子女家庭以及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同时发生的情况下,更使社区养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必须全方位加大社区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二、社区养老服务的制约因素

1.体制因素

社区养老服务对廊坊市的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目前仍缺少健全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充分利用养老服务资源。首先是民政部门牵头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妇联、老龄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养老机构等多部门条块划分、各自为政,很难协调各部门力量,提升工作效率,再加上民政系统内职责划分不明确,内部效率低下。其次是志愿者管理存在一定问题。没有相关制度约束,难以保证服务质量,一方面是有意加入志愿者队伍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没有很好的渠道接受这些专业人员加入志愿者队伍。最后由于社区组织机制不完善,承担了过多行政职能,难以自我发展与完善。此外受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综合素质等多因素制约,导致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不均衡。

2.资金因素

资金匮乏已经成为当前制约社区养老发展的“瓶颈”。由于地方财政收支差额大和对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滞后于经济发展,廊坊市的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尤其是设施建设投入。再加上缺少社区养老发展的系统规划,缺少系统的、规范的制度约束,政府管钱、管项目的做法仍然存在,导致城市社区养老工作缺少公平、顺畅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廊坊市社区养老服务主要依靠政府兴办的养老机构和服务部门,社会力量投入很少。由于缺少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社区养老机构中很多民办养老机构处在负债运营状态,急需政策和资金支持。

3.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廊坊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包括专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两部分,专职工作人员多为下岗职工和临时聘用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不高,志愿者多为低龄老年人和大学生等,缺乏基本养老服务知识,流动性强,只能作为补充。这就导致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低、稳定性差。因此,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成为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

4.服务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老年人对专业化程度高的社区养老服务呈现高需求态势,城市老年人不仅对诸如老年餐的配餐、小时工服务、送奶服务、室内保洁服务、家电修理服务、老年人专用器械服务等需求旺盛,而且对专业护理、医疗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安全知识教育,以及陪聊、读报、单身老年人联谊活动等精神服务活动表现出强烈需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多样化与社区养老服务内容的不全面的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服务项目少、服务对象范围小、服务方式单一等。同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对老年人生活情况的关心、了解不够,引导、沟通还不到位。很多社区工作者因工作繁忙,社区养老服务难度大,对老年人的需求未能做到细致考察和有效沟通。

5.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是新兴的养老服务模式,但由于缺乏宣传,导致社会力量认知度不高。一方面,大部分社区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社区管理上,重视环境的建设问题和人员的管理问题,而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不够重视。既不根据老年人的需求主动开展一些养老服务项目,也没有展开宣传。另一方面,有些家庭根本不清楚社区有老年人服务的项目,或是老年人自己对社区养老服务项目也不了解,这样难以吸引社会资源投资养老工作,不利于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多元化,也不利于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三、廊坊市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

1.出台配套政策,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养老服务机制

廊坊市政府在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当从理念、形式、方法上转变在社区服务中的职能角色,变“具体指导”为“宏观管理”,合理配置社区资源,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完善社区自治功能。现有政策属于原则性、倡导性规定,刚性不足,更缺少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不利于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发展。因此,政府应全面贯彻落实建设、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社会融资、费用减免、护理保险等新的扶持政策,完善养老服务行业的准入、监管、退出制度。

2.加强政府资金支持,形成多渠道筹资机制

社区建设离不开政府支持和投入,因此政府一方面应尽可能对社区养老服务给予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必须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多渠道筹资机制。首先政府投入,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或是减免税收为社区养老提供资金上的补贴,体现出社区养老的政府行为。其次,积极争取社会捐助,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补充社区养老资金的不足。最后,个人出资,即社区养老的受益者出资,对服务进行购买,体现出社区养老的个人行为或市场行为,确保养老资金的正常来源及社区养老服务的正常运作。

3.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为了更好地规范社区工作者的队伍,加强社区工作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要积极推行社区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使社区工作更加专业化,职业化,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工种。有了资格认证制度,才能提高社区工作者职业声望,使社区工作者在工作时能更加有责任心,爱岗敬业。目前,我国上海、广东等地已推行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制度,廊坊市政府应该借鉴这一制度,使大批有从业资格证书的专业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为居民提供专业的服务。同时应大力倡导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加入到公益事业中,鼓励他们利用自己闲暇的时间积极投入到社区养老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既能在社会上形成爱老敬老之风,也能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

4.拓宽社区养老服务内容,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社区养老服务不仅仅是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而且要抚慰老年人的精神,是一个涉及到老年人生活各个方面的服务。因此,社区养老必须不断拓宽服务内容,增加服务设施,完善工作方法。首先,强化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努力完善社区的卫生服务功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根据老年人多病的情况,在社区内多建立医疗保健室,增加医疗保健人员,尽快设立社区全科大夫,建立巡视门诊制度。其次,提供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娱乐活动,加强对老人的心灵慰藉。比如建立老年人活动交流中心,老年人心理咨询室,并配置专门的服务人员,随时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倡导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成立各种文体兴趣小组,创建社区老年学校,如文学、书法、医疗保健、音乐、绘画、摄影、计算机等课程,促进老人与社会的紧密接触,使老有所乐。第三,细化餐饮及家政服务活动。强化社区的餐饮服务功能,合理配餐,做到营养均衡而美味、干净卫生和物美价廉。另一方面提供社区家政服务,为特殊老人提供保姆服务、家务服务和维修服务等。具体可以细化到日间保姆服务和全天保姆服务,家庭清洁及洗衣做饭服务,修理电器及上下水修理等。最后,增加日常照料服务,建立社区托老所,满足老人养老的实际需求。除了建立社区养老日常登门巡视制度,还可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建立日托中心,专门接受白天无人照顾的老人。日托中心设立休息室、活动室,白天由社区专业服务人员照顾,中午提供饭食,晚上各自回家,既使老人得到了很好的照料,又满足了老人们的居家需求,也减轻了青年人的后顾之忧。

5.加强社区养老宣传,不断创新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利用已有的宣传渠道和相关社会媒体对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宣传,对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和组织结构进行宣传,帮助老年人了解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构成和服务流程,提高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针对性和及时性。同时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社区的依托作用,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把社区服务和专业化机构服务引入家庭,促进社区服务与居家、机构养老的密切结合。通过社区这一服务平台,整合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个人等多方面的力量,在资金、人才、政策和机制四个方面对社区养老服务进行援助,促进资金主体多元化、人才培养常态化、监督管理制度化、运营发展模式化,创新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推进廊坊市养老服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国.“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J].宏观经济管理,2011,(2).

[2] 胡宏伟.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中国养老保障方式与路

径选择——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优势与发展路径[J].

华东经济管理,2012,(1).

[3] 张剑伟.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D].燕山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ervice

of Community Aged Care in Langfang City

MENG Jian-feng

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范文第7篇

四、

二、一”结构迅速形成并使家庭结构发生急剧变迁,家庭的小型化趋势极为强劲,而居于中国最重要的养老地位的家庭,由于养老的物质基础不断缩小,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受到强大的冲击。

从**市老龄委获悉,至今年10月份**市老年人口已突破一百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2.59%。目前,**地区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4.5万,占总人口的14.6%,高于全国、全市的平均水平,我区人口老龄化呈加快的趋势。据统计,**区“三无”老人148名(有60人集中在区社会福利院供养),低保老人3560名,空巢老人5972名,优抚对象老人数为955人。有养老服务机构31家,床位2441张。其中国办一家有床位709张;民办30家,床位1699张,(已在民政部门登记办证的有14家,床位为1146张,还有三家正在办理中)。本文就如何应对老龄化趋势,在社会经济发展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口的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建立老年人所需要的养老模式,让老年人安度晚年等方面提出一些不太成熟的意见和建议,供政府职能部门科学决策时予以参考。

一、调查方法与样本概况

本次调查,我们**区“十一五”期间第四期领导干部班的学员,分别深入全区14条街道办事处的部分社区居委会和单位,采取召开座谈会和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地区养老模式情况进行调研,整个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回收率为96%。

在被调查的96份调查问卷中,男性占38.5%,女性占61.5%;从年龄结构上,40岁以下占14.6%,40-49岁占7.35%,50-59岁占31.25%,60-69岁占22.9%、70-79岁占20.8%,80-89岁占3.1%。在职业分布中,被调查的老年人口以前所从事的职业教育为老师或科技人员占13.5%,公务员占21.8%,工人占40.8%,无固定职业占14.6%,其他占9.3%;从老年人目前的经济状况上看,500元以下占13.5%,500-1000元占63.5%,1000-1500元占12.6%,1500-2000元占10.4%,调查样本构成基本符合**地区老年人口的实际情况。

二、调查资料的分析

从调查情况看,“家庭养老”的传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的结合正在受到冲击.其主要表现是:

变化之一是家庭养老的内容和形式出现了分离。所谓“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里下与老伴、子女等家人共同生活的养老方式,其条件是有家可居、家庭养老的养老资源来自子女、个人储蓄或社会福利机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居家养老中,您愿意选择的养老方式,有63.5%选择家政服务,18.9%选择子女照顾,11.4%选择邻里互助,6.2%选择家庭病床。在您愿意接受的社区养老方式,选择日托中心占38.5%,配送餐服务占29.1%,聊天服务占17.7%,志愿者服务占14.7%。现在,“在家养老”不一定就是“家庭养老”,家庭养老的形式已经多元化,这在根本上是因为老年人群存在着显著的社会差异,最突出的表现在经济保障能力的差异上。有些低收入的老年人对家庭成员的依赖性比较大,而收入较高的那部分老年人的追求则已经超越基本需求,对养老的质量和高质量的助老服务提出了要求。而且老年人群的异质性,天然地决定了需要有多元化的养老方式。从调查情况来看,变革中的家庭养老基本上有三种方式:一是共居式家庭养老,二是分居式家庭养老,三是社会化养老,譬如,敬老院养老、公寓养老等等。从调查中显示,选择与家人居住占58.3%,与配偶居住占31.3%,单身独居占10.4%.调查结果说明,老人愿意与已婚子女分开过的意向比较明确,这样的比例可以达到四成之多。这主要是出于避免代际矛盾的考虑,但两代人之间还是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既分户又互助的格局使不少老人过得很舒心。

“家”只是家庭养老最常见的地点和载体,但不是惟一的。在这个意义上,“家庭养老”的实质是“子女养老”(个别的存在“配偶养老”),是代际之间存在着反哺式的财富流和资源流。应该看到,“家庭”和“家”是两个有联系更有区别的概念。此外,有“家庭”,并不一定就有“家庭养老”。“家庭养老”的关键是在家庭甚至亲属网络的框架内存在着赡养关系。

变化之二是家庭养老的功能出现弱化。养老支持力弱化、养老资源减少正在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子女数的减少;二是代际居住方式的变化,即从过去的共居转向分居;三是劳动力社会参与率的提高和社会竞争因素的介入使得不少做子女的陷入了某种角色冲突,即“事业人士”的角色和“孝顺子女”角色的冲突。这些变化影响到家庭的养老功能,特别是精神慰藉功能和日常照料功能的弱化已经在许多家庭出现。譬如,在老人较多的社区,空巢家庭增多已经开始影响老年人的养老质量。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前老年人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排在前四位分别是医疗保健占70.8%,心理孤独占16.4%,文化生活单调占8.1%,生活困难占4.7%。调查告诉我们,老年人最突出的问题是身体不适时的照料问题,空巢家庭在呼吁社区助老服务。

变化之三是养老功能出现转移,即从家庭转向社会。在调查中我们注意到,您选择哪种养老方式中,有66.6%人选择采取居家养老(住在自己家里,专业机构提供家政、邻里互助等服务),23.3%选择社会养老(白天社区提供配餐,老年活动等服务,晚上回家居住),有10.1%选择自我养老(配偶、子女或自己照顾),这就是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和现代化问题。家庭养老的比例会继续下降,在社区召开座谈会时,大家反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老年人自立自助能力的增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自我保障水平均会相应上升,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的比例会有所上升。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我们注意到,老年人社会养老的需求比例达到80%,家庭养老的比例只有12.9%。这里的“社会养老”是指经济上主要由社会提供保障,靠离退休金养老;“家庭养老”则是指养老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子女、配偶或其他家庭成员(如亲友接济)。

变化之四养老方式趋向多元化。在这次调查中,我们还专门设计一个题目,您愿意接受哪种新的养老模式。从统计情况看,除了传统居家养老、日托养老、机构养老外,还有以下新的养老模式,受到老龄人和她们子女的欢迎。

1、货币化养老模式。是由政府拿出一定资金,作为特困老人养老服务补贴。选择居家养老,政府每月以“代币券”的形式,将补贴发给老人,老人可自主选择明码标价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选择机构养老,可在全区范围内随意选择,用养老金(低保金、房屋出租金等)作养老费,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2.暖巢管家养老模式。这是一种专门为空巢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针对空巢老人的特点,引入管家概念,让老人做主人,为他们配管家。从老人退休开始,就把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料、身体健康监护、生活用品代购和配送、健康指导和咨询、休闲娱乐等承担下来,专门的配送车辆和专业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3.异地互动养老模式。是指在当地养老机构或中介机构登记,然后到外地养老机构养老。这也是目前多数老人比较热衷的养老方式。这就需与各省市地区养老行业广泛联系,为各地老人异地养老提供了专业服务。据有关资料显示,多数养老机构接待旅游养老人数常年保持在10—20%。特别**是著名火炉城,在这方面老年人需求非常大。4.养老助教模式。是指发挥国内外高知老人余热,为其提供养老服务的同时,利用其教学资源无偿或低偿帮助学校教学。5.信息化养老模式。是指把信息化手段融入养老服务中,增大养老服务信息化含量。把社会福利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老年康乐苑、互动式异地养老服务中心、“养老110”呼叫平台、社区老人“呼救通”系统、空巢老人家用“爱心门铃”等形成一个养老服务网络,采用数字化养老服务和管理手段,发挥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作用,拓展养老服务内容,完善养老服务功能,构建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式养老服务体系。6.合资合作式养老模式。是指吸引国外资金和技术,开办养老福利机构,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三、对策与建议

在调查中,我们通过查看有关资料,认识到当前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可能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将会出现劳动力适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和劳动力结构的老龄化。二是对社会抚养负担的影响。预计到本世纪中叶,社会老年抚养化部分(即:每一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所对应的15—64岁人口数),将由1950年的12:1下降到14:1。三是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我国随着离退休人数的增加,相应的养老金支出将快速增长。以**年至**年养老金支出为例,**年我国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出为396亿元,到**年我国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出已增加到3421亿元,年均增长22%。另据世界银行组织预测,我国的基本养老金到2032年左右将出现收不抵支的状况。因此,养老问题,是反映社会发展与和谐的一面镜子。在人口老龄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满足越来越多的老人养老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答的一道难题,各级政府都应在社区建设、养老保障、医疗体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思考社会老龄化问题,确保老年人在柔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的人文关怀中度过安乐祥和的晚年,必须适应时展需要,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相衔接的养老福利服务模式。

1、大力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形成菜单式服务,改变社区居家养老简单、粗放的服务模式,培育社会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集约化、项目化发展。优先解决困难群体的服务需求,通过评估,按不同照料等级,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经济困难且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提供适当的服务补贴。随着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回到社区,不仅养老金由社会发放,老人的养老也基本上由社区与家庭共同承担。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社区养老功能的发挥,社区组织和社团组织具体组织实施。以老人住宅为中心,在周边建设为老人服务的医疗、娱乐、学习、健身的设施。社区养老的独特优势,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补充了家庭结构变化后单纯由家庭养老的不足。具体来讲,下步社区养老服务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是家务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可以定期派遣服务人员前往老年人的住所,帮助他们做琐碎的家庭杂事。服务人员通常是由受过训练的下岗女职工来做的。她们的责任是收拾房间、买菜做饭、伴陪老人以及看护刚刚出院或不能自理的老人,照顾老人洗澡穿衣、服药等等。专门为没有子女照顾的老年人提供各种综合。工作时间可以是每天几个小时,每周几次,或一周七天每天24小时。二是家庭保健服务。社区保健医生或护士提供的专业或辅助专业人员的护理照料。她们负责分配和监督用药、换衣、康复理疗、提供个人卫生服务。在有些社区,家务和保健服务结合在一起,服务人员可以一身兼两职。三是送饭上门。是人们经常说的“轮子上的饭菜”。这种服务提供一顿午餐给住在家里的老人或不能买菜做饭以及需要此类帮助的高龄老人。老人们不仅可以享用每周五天营养配餐,而且志愿送饭的人也可以借机登门看望老人。“轮子上的饭菜”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变化。送饭上门使得很多需要养老设施照料的老人能够选择生活在家里,实现“居家养老”。四是定期探望。也可以称作组织起来的邻居线。这个服务项目是组织社区志愿者、居委委会工作人员,中、小学生定期探望“空巢家庭”的老人和住养老设施的老人。探望者与老人一起可以做些老人们喜欢或需要的事情,如一起玩牌或下棋,一起看电视或聊天等等。一般来说探望者事先得到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辅导,使他们懂得老人的需求并且愿意作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对于没有亲人和朋友在身边的老人,探望者对老人就显得更加重要。定期探望这一服务项目将会大大丰富老人们晚年的精神生活,使他们感到社会的关怀,感到晚年生活的意义,有益于老人们的身心健康。五是电话服务。很多独居的老人害怕自己在家病了或伤了没有人知道。通过每天确定的时间打电话给独居在家的老人,确认老人安然无恙,从而帮助减轻老人们的焦虑和及时发现问题。如果确认的时间老人打算外出,他或她一般事先通知电话确认服务的志愿者。如果在确认的时间老人家里的电话没有应答,而且老人也并未事先打招呼,则立即会有人到老人家去检查。电话确认服务可以监督老人的健康状况,提供连续的与老人的接触,使老人们感到有人在关心他们。六是“生活在线”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开设几种应急响应呼叫系统,允许老人通过报警和响应系统寻求帮助。“生活在线”服务的定购者可以在手腕上或脖子上带一个钮扣。当钮扣一被按下,“生活在线”中心就会自动接收电话。当收到电话后,“生活在线”的工作人员就会打电话给老人家里。如果没有人应答,他们就会打电话给老人的监护人(比如朋友或亲戚),要求到老人家去看一下。监护人发现情况异常后会打电话给中心寻求进一步帮助。七是交通和陪伴服务。有条件的社区可以为老人提供门到门、灵活交通工具的服务,老人们可以选择小轿车、小客车、大客车等车型。这种服务有时称为拨电话搭车。老人们一般提前24小时打电话给中心调度办公室,并且告知用车的时间和地点。司机把老人从家里接出来送去看医生、上诊所、上银行、上商店等等。有条件的社区提供陪老人外出服务,以保证老人的安全。八是老年食堂。社区为老年人开设老年食堂,为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饭菜。老年食堂应该设在一个社区的中心地带,为老人提供一顿午餐。除了营养餐以外,包括消费导向、健康和营养信息、咨询、艺术和手工等等。老年食堂不仅满足老人营养的需要,也为老人提供了聚会、交流、交朋友的场所。对老年人来说,有时,聚会比饭菜本身更重要。老人们在这里庆祝自己的生日,度过假期,甚至找到伴侣,举行婚礼。九是法律服务。老年人所需求的房屋出租、消费者权益保护、准备遗嘱、财产纠纷等法律服务与日俱增。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接触过法律。他们有的觉得打官司太累,而且律师费用太贵,有的并不意识自己的法律权力。社区服务中心组织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为老人开展法律服务,通过政府法律援助中心提供法律服务,针对老人困惑的问题提供法律咨询,为低收入的老人进行义务法律帮助。十是老人日托中心。如果有的老人不能在家独立居住,但又不愿意去养老设施,去日托中心是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日托中心可以满足比如老人的社交、心理和康复服务、体育锻炼、娱乐活动等各种需要。老人每天可以做班车到中心来,中午在中心一起吃饭,中心提供了对老人方便的照料和服务。十一是咨询服务。老人生活中往往需要通过咨询服务来解决老人遇到的各种问题,诸如个人和家庭矛盾、退休、财政、生活安排、购物消费指导等各种问题,通过社区咨询服务,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从而使老人的个人权益得到最好的尊重和保护。保护服务这一服务通常是由法律服务中心或公共机构来提供,用来保证老人的合法权益。

2、分类推进机构养老服务。在完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管理和政策扶持的同时,研究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管理与扶持措施,以满足一部分支付能力较高、需求层次多样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

3、健全财力投入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长效的公共财政为主导的投入发展机制,并争取将政府对养老福利服务的投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通过老年人福利设施建设补贴和服务补贴,使政府的财力能够发挥托底的作用,保证需要满足困难群体的服务要求,逐步实现“费随人走”,形成“补老人、补服务、补项目”的公共财政供给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养老福利服务,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4、加强服务资源统筹。医疗服务是老年人最主要、最基本的需求项目,也是老年人最担心的问题。当前要将民政和卫生资源进行整合,让医疗卫生进入养老机构。本着“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原则,统筹发展卫生部门老年护理医院和民政部门养老机构护理资源,将统一统计养老床位数量。

5、开发专业化服务人力资源。积极开发人力资源,逐步提高服务人员待遇,积极吸纳专业人员,进一步规范社会化用工制度,加强专业化培训,造就高素质养老服务队伍。依托专业化、社会化培训机构,证书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护理员、医护康复人员培训课程;积极建设志愿者队伍,倡导社会各界与养老福利机构结对活动。

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G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046 ― 02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养老形势,我国养老保障与服务事业仍亟待加力,深入拓展。就此而言,在坚持立足国情发展我国老龄事业的基础上,适当借鉴若干国际有关经验,将是一个有益的选项。有鉴于此,本文将对部分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经验试做分析归纳,并探讨其对当前我国老龄保障和服务事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以立法和价值观为引导,推进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一)立法程序与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法律制度建设支撑有助于深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政府和公民之间的责权关系理解:即政府不仅仅把提供社会保障看作是对国民的一项恩赐,而是当成政府应履行的一项职能及应尽的职责;同样国民也不仅仅把享受社会保障当成一种补偿,更是把它作为自己一项正当的合法的权利,因而可以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强制性和稳定性。〔1〕从发达国家经验看,走法制化道路成为发达国家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例如,美国以1935年《社会保障法》为基础,设立了社会保障署,由联邦政府直接管理老年保险计划,并逐步形成了一套以老年、遗属、残废保险和老年医疗帮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日本自1959年颁布《国民年金法》以后,又先后颁布《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护理保险法》、《介护保险法》等多部社会保障法规制度,截止目前,其养老保障已经形成了集社会福祉、公共扶助、公共卫生、社会保险于一体的全方位保障制度体系。

(二)养老保险与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不同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显示,立法程序支撑下的多层次、全方位社会养老保险及其他各种养老基金筹备和保障机制成为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例如,在强调政府主导责任的背景下,北欧国家确立了基本养老金和补充养老金及其他补助金的多元基金筹集结构;在美国养老保障法制体系下,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源于两种渠道:政府运作的养老保障措施和民间私营养老保障计划。其中前者即强制性养老保险措施,后者则以现金方式、定期支付的养老金和个人通过理财、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获取投资回报作为养老金的投资养老;〔2〕在日本,1961年政府建立了个人缴纳保险费和国家财政预算相结合的国民养老金制度,之后又在该基础上建立了以企业薪职人员为对象的厚生养老金和以公务员为对象的共济养老金,由个人和企业对半分担,由国家统一管理;在新加坡,早在英殖民地时代的1955年,政府便通过立法确立了由雇主和雇员承担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即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宗旨是为退休人员设立的一项强制性储蓄计划。

(三)人文关怀与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在立法保障的基础上,以人文关怀为内涵的价值观导向也是一些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依据。例如,在新加坡,政府坚持通过价值观引导和立法程序的结合,尤其重视培养全民的家庭观念,倡导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观念,号召全社会关爱、孝敬老年人,并颁布《赡养父母法》,对愿意与老人同住的组屋申请者提供便利与优惠,为需要赡养老人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养老、医疗方面的津贴等具体措施加以积极推进;〔3〕在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则对特殊老人群体养老尤其是老年残疾人制定了专门的政策以体现人文关怀。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已制定数十项残疾人社保法案,内容连贯、详细,并还在住房、出行、交通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

二、推行社区化养老服务模式,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一)以居家照料为中心,推进社区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实践

社区居家照料服务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一般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强调“在社区内照顾”和“由社区来照顾”,目前其已日渐成为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推广的重要方式。

在北欧,近年来当地国家普遍将老年人照顾服务的重点由设施机构养老照顾向长期居家养老照料转变;在美国,联邦政府也顺应并积极鼓励居家养老模式的拓展,先后颁布了美国老年事务局的老人营养服务计划和全国家庭护理照料人员支援计划,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对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还积极推进社会养老服务项目建设以更好地满足社区化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在日本,政府积极推行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并举的方针,并逐渐突出社区的作用,1980年进一步通过实施《黄金计划》建立起社区化照顾服务体系,使日本的社区照顾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能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所需的全方位服务;在新加坡,当地老年人养老方式主要有“居家养老”、“日托养老”、“机构养老”,其中居家养老仍是当前大多数新加坡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为了巩固和改善居家养老保障和服务的质量,新加坡政府创办了众多为老人提供休闲、健身、娱乐、学习的乐龄俱乐部、社区民众联络所等辅助养老单位,以使其达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最终目的。

(二)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方社会力量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各国普遍推行的社区化居家照顾养老概念与传统意义上居住在家并由家庭成员提供生活服务的家庭养老并不相同,而是“由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共同支持,以社区养老服务和社会养老网络为载体,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其服务内容包括家政服务、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疗保健、精神慰藉、法律维权、高科技通讯设施安装等多个方面。〔4〕该意义上的社区化居家养老长期照料方式的实现有赖于各种相关公共服务配套的基本健全。由此,近年来发达国家日益重视构建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在北欧国家瑞典,近年来政府逐渐重新认识到家庭、社区、志愿组织、赢利组织以及各级政府在老年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各自角色与功能,注意协调各方面力量提供老年人生活所需的综合服务,培育出“家庭帮助服务”、“家庭卫生保健”、“日间照料中心”、“集体生活照护”、“服务中心(住宅群)”、“老年之家”、“养老院”、“老年病房和康复中心”的社区化居家型养老服务模块体系;〔5〕在美国,政府积极推进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双重取向,充分运用社会和市场两种资源建立起一套涵盖养老院照顾、专管老人住屋、老年之家、居家照料等项目的服务体系,其中家庭、社区、企业以及众多生活服务类非政府组织成为建构该体系的主体力量;在日本,为了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生活服务所需,同时也为了寻求新的“银发经济”发展商机,政府积极鼓励民间养老的多元化养老模式探索,尤其重视大力培育老年需求市场和开发养老产业,当前日本的老年产业不仅涉及养老院、日常饮食、医疗保健及看护等常规领域,还涵盖了住宅建筑、服装设计以及休闲娱乐等多种行业。

三、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在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不少经验,受这些经验启示并与我国国情相联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可做进一步探讨的若干建议:

其一,健全养老社会保障法制体系。就我国法律建设现状而言,除社会保险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较多讨论养老保障制度外,其他关涉老年人的法律大都散见于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其他大法之中,直接以老年人社会保障为主题的法律制度仍然较少或有待完善。由此,根据我国的有关法规定和各地区的实行情况,并与传统中华敬老美德相结合,进一步健全各项养老保障法规建设已成为促进我国的养老保障事业继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二,优化养老保险基金形成机制。从我国实际来看,虽然目前已经确立了以社会统筹加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并正逐步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的过程中。不过在我国,由于这种形式建立比较晚,且由于上世纪末以来老龄化速度的日益加快,从而导致我国现阶段仍然不得不面对现金流量缺口和制度转换成本的巨大潜在压力。为此,参考国外有关成功经验,加大个人养老保险基金积累制的覆盖范围和推进步伐,拓展商业保险、慈善事业等养老基金筹集渠道,规范、优化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管理运行机制,完善高龄津贴、护理补贴、救助津贴等政府津贴制度,以及推进退休年龄制度调整等问题应成为当前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重要取向之一。

其三,探索社区化居家养老新模式。目前,社区居家照料日渐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养老服务新方式,它是一种尽力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二者优点结合起来的当代养老服务新模式。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传统养老观念影响下的家庭养老仍然在很大范围内和程度上广泛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社区居家照料养老服务模式实践则起步不久,如何实现我国传统家庭养老习俗和现代社区化养老模式的有效融合,以及全面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空间已成为我们老龄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其四,构建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初具形态,但是由于总体起步晚,因而在很多方面仍有巨大改进与完善的拓展空间。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等联合部门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中首次提出要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以此为基础,在我国未来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中,有必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原则,全面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养老服务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积极培育以老人护理康复、生活照料、休闲饮食、住宅设计、机构养老等现代需求满足为导向的市场化养老产业体系。

〔参 考 文 献〕

〔1〕樊天霞,徐鼎亚.美国、瑞典、新加坡养老保障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大学学报,2004,(03):87.

〔2〕张恺悌,郭平.美国养老〔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56-57.

〔3〕胡灿伟.新加坡家庭养老模式及其启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0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