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环保理念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与此同时,人们对环境保护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严格遵循环境污染治理的目标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减少林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环境污染现象的可能。除此之外,还应根据某地区环境污染状况实施林业建设工作,及时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推进我国生态环境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生态文明工程建设不仅能解决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还能强化人们自身环保意识,确保人们结合自身心理需求为生态环境改善奉献出属一份力量。且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前,还需要有效分析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和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制定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确保优化改善我国现有环境状态。而现代林业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前提,保证现代林业发展方向的合理性,能够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符合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要求。而且在林业建设的过程中,能够修复我国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解决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出现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不仅如此,在现代林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应净化处理生态环境中水的资源,控制生态环境恶化速率,在保证生态环境健康性的同时,为各项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顺利开展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2实施现代林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2.1加强重视林业资源保护管理

在我国森林资源面积不断扩展的条件下,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也受到人们高度重视。但是在多方面因素干扰下,林业资源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林业资源保护管理时没有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导致林业资源在发展过程中遭受大幅度破坏,森林资源大幅度减少,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时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为此,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之前,相关人员掌握林业资源管理和相应部门职责权限,并按照相关要求开展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此外,在林业资源保护管理时,还需要做好以下3方面工作:第一,在开展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前,对森林范围实施保护规划工作,将森林资源划分成若干个范围。同时对各个森林区域实施有效审查,避免不法分子随意使用森林资源。第二,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制定合理的森林资源管理方案,严厉打击不法分子随意开垦的行为。对于已经开垦的森林资源来说,应及时开展植被种植工作,有效提升林业资源数量。第三,由于林业资源管理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因此,在开展相应工作前,应有效分析实际状况,适当调整林业资源管理方案。同时要求相关人员能够按照规定的流程开展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在保证林业资源保护管理效果的同时,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2.2确保林业建设工作资金的充裕性

为提升林业建设工作的合理性,不仅需要制定合理的建设规章,还应保证林业建设工作资金的充裕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林业建设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资金不足的现象,全面提升林业建设工作实施效果。且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当地政府机关对林业建设工作实施有效分析,通过多个渠道筹集林业建设工作资金。由于林业工作建设时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加大相应建设项目出现问题的可能。这就需要有关政府能够结合现代林业发展方向规划林业建设保障体系,借以保证林业建设工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于林业建设中使用的基础设施来说,应有效的保护。在保证林业建设中基础设施完善性的同时,降低内在因素对林业建设工作产生的影响,同时构建合理的林业建设方案。在保证相应工作实施效果的同时,确保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污染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不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核心观念就是要求任何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是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研究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资源节能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1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胡景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支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用和中华民族发展。生态文明指的是人类为了为美好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建设取得的物质成果、制度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中的系统过程中,是确保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和人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将尊重自然规律作为前提,将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和谐共生作为宗旨,是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基础,着眼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2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资源节约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资源节约就是要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2.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着力加大水资源节约保护力度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涵和组成部分,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必须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重点关注如何确保水资源的利用更加的高效,就是将节水的观念贯穿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伸长过程中,从源头对水资源短缺的瓶颈进行打破。要重点关注改善水资源的总体质量,强化水功能区的监督和管理,对水域纳污的能力进行核定,加快建立以水域纳污能力倒逼陆域污染减排的综合治污和保护模式。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着眼于生态功能全面提升,大力实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水源涵养为根本,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快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同时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积极行动,大胆创新。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和政策体系,推动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和全民参与,努力走出一条能耗排放做“减法”、经济发展做“加法”的新路子。

2.2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我国人均拥有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资源面积逼近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红线,必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国土资源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要求,继续不遗余力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改革创新,完善变更调查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和保护水平。

2.3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潜力非常巨大,必须将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放到国家能源发展中的优先位置,不断的推动改善能源结构。通过政策引导以及加大资金投入,不断的对煤岩液化新技术进行开发和退房,发展以煤炭资源作为基础的清洁能源;加强沼气、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建设太阳能电站,加强风能的利用,对农村以及边远地区的生活用电问题进行解决,同时,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

2.4加快对破坏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方式进行淘汰

严格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对落后生产设备和方式进行淘汰,按照法律和政策标准对一些破坏资源和污染环境以及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火电、小煤矿、小钢铁等进行淘汰;另外建立起落后产业退出机制,按照国家政策和市场新乒,引导和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2.5促进循环经济大发展

从企业、园区、区域三个层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开展“一市一园”、“一县一企”省级循环经济试点,推广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用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对各类园区进行再规划、再改造,形成以园区带动社区、辐射区域,逐步形成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互动格局。加快推进国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带动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提高全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

2.6合理控制能源总量

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转换升级。合理控制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源市场交易机制,引导能源消费流向能效水平高的地区和企业。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警预测机制,及时预警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应能源和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坚持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与节能目标、GDP增长指标、经济结构调整指标以及配额市场化交易相挂钩,建立严格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评价考核体系。

3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环境保护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提出新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我们党在总结实践经验、反思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的先进理念。我们现在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重大现实问题。从人民需求来看,我们迫切需要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安全的食品、舒适的人居环境等,同时,也迫切需要解决很多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这是百姓的期望,也是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应对挑战,我们必须要认真面对现实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广泛开展环保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广泛宣传,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教育,普及生态环保基本知识。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依法行政、守法经营的意识。(2)完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着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生态环保工作格局,健全和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3)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扩张,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设备,提高环保准入门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的转变。(4)强化执法监督。健全完善环境监管体系,形成全覆盖、网络化的环境保护监管体系网络,实现环境监管城乡全覆盖;大力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和监管手段信息化建设,增强环境监管的科技含量,提升环境执法能力;依法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重视解决群众关注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与此同时,要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省、市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努力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共同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4结语

总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J].现代哲学,2007(6):1~5.

[2]袁国华,贾立斌,郑娟尔.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8):24~27.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文明;人文和谐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127-02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12年底城镇化达到了52.6%,也就意味着中国已经有几亿人从农村到了城市。然而,中国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和城镇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中国城镇化片面追求城镇化的速度,而忽视城镇化的内在质量和生态环境,从而引发了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与资源问题。现今,摆在中国进一步推进城镇化面前的最大难题,是人炸、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以生态危机为本质的危机。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则明确阐述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因此,中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必须尊重生态与环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避免盲目性建设和求量不求质的粗放型建设,必须走“生态文明型、环境友好型”道路,即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探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一、生态文明对城镇化的指导意义

城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作用力,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会取得很大成就同时也会造成许多问题,人类必须对城镇化的负面效应加以限制,这需要正确的理论方法加以指导,需要生态文明的全局性、可持续性作为发展的导向。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城镇化的速度、规模、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演替进程相适应,保证城镇化的发展始终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范围内。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用全面、长远的眼光部署城镇化。政府推进城镇化需要着眼于全局,从整体上筹划安排,整体规划人口、资源与环境,促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系统达到各自功能和整体功能最优,使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在时间、功能、发展速度上交互促进和协同完善。改变以往单纯的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简单地以GDP作为衡量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标准,狭隘的、盲目的追求发展速度等粗放性发展方式。

在城乡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上,以生态系统理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大城市要发挥辐射和传导作用,增强城市与农村的产业交流,打造城乡一体的工业农业相结合的产业系统,以此带动周围城镇产业发展。并且城市的发展要综合导,城市宜居性、循环型、美观性、舒适性、低碳性和可持续性等其他方面,生态文明整体观对解决城镇化偏向发展、不平衡发展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乡镇的建设中,要注重区域间的广泛协调性,包括在人口、用地、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环境与职能、以及政策区域发展协调等。例如在建设农村合作社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当地的人文、历史、产业和地理环境等各种因素,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的优势,选取既适易于人类居住和发展又不破坏环境的地址进行建设,全面把握乡镇城镇化的正确方向。

第二,随着城镇化不断的发展,城市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工业化学需氧量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增长0.48%和0.44%。致使城市环境质量持续下降 ,城镇化的推进导致大量乡村居民走出农村涌入城市,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在生活和生产上给城市造成污水、垃圾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增长量。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侵占了大量的绿地和植被,致使温室气体和各种有害气体无法被吸收、过滤,土地黏着力下降、城市失去遮挡沙尘的屏障,沙尘天气与水土污染越来越严重。

因此,生态文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积极推进节能降耗的新型产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倡适度消费和绿色生活。

二、以生态文明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

我国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是以土地财政为主要驱动力的,这种以地为主的城镇化降低了城镇人口、资源和产业的密度与联系,导致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城镇经济缺乏自生能力等众多与生态文明建设矛盾的“病症”。未来要全面、和谐的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倡导生态文明产业发展,利用生态文明技术的科技创新刺激经济增长点,并且对城市现有的工业系统进行绿色改造。

生态文明产业是指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低碳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生态文明产业能够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从根本上降低工业与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垃圾和有害气体,改善我国城市的环境质量。可以预见,生态文明用品将在未来的市场上成为主流产品,例如,清洁燃料取代汽油和柴油、可降解的分子材料取代塑料制品、太阳能和核能逐渐取代化石燃料等等,而生态文明产业将改变现今的生产方式甚至逐渐取代工业体系。

大力发展生态文明产业,我国政府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采取综合手段对生态文明产业的发展予以鼓励和支持。第一步,国家要将发展生态文明产业上升到政策的高度,对发展生态文明产业以文件或者政策的形势加以规定,将其列为今后城镇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督促和监督地方对生态文明产业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并且配合各种文化媒介对生态文明产业进行传播和宣传,造成舆论影响,教育民间大众和政府官员对生态文明产业予以重视和支持;第二步,在财政政策上,政府首先要引领和加大对生态文明产业的投资力度,建立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对环保投资的投入产出和成本核算机制,利用财政拨款、金融政策和发展民间资本市场等各种经济手段,为生态文明产业注入资金,并且加速地方的产业结构向生态文明产业的发展和转移;其次,国家要制定相关的财政政策,对于高污染、高耗能、粗放经营的企业利用财政政策限产,制定高税率税种促其淡出市场。再者,要对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规范,对超出额度的二氧化碳排放收取增值税,而对促进生态文明产业发展的公司、企业以财政补助、税收优惠和贴息等各种措施给予施援。

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城镇化完善碳交易市场

目前,我国甚至全球各个地区的气候都逐渐变暖,并可能已达到临界点,而超过这一临界点就有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变化,这种前所未有的变化将会关乎人类的生死存亡。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类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扩张,工厂排放了过多的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

中国的城镇化要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必须对过程中工厂排放的气体量加以规范,必须尽快构建并且完善碳交易市场,这对缓解城镇化所带来的城市空气污染趋势日益严重的现象,解决我国近年来沙尘暴、强雾霾天气也尤为重要。将二氧化碳排放权市场化,企业为使排放成本最低则会主动减排,这可以使企业被动接受政策转变为主动响应政策,有利于促进企业对减排技术主动科技创新。

碳金融市场作为新兴市场,需要有创新的理念及产品做铺垫,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对各种金融要素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创造或引进新的碳金融银行产品包括碳现货、期货、期权等金融及衍生品市场,为政府和消费者构建碳排放交易平台,不仅有利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低价获得碳减排额度,然后通过高价卖出获利。我国的部分商业银行应该在碳交易市场的基础上,为政府和消费者构建碳排放交易平台,不仅有利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低价获得碳减排额度,然后通过高价卖出获利。

四、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打造双重“美丽城市”

城镇化进程中会不断有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走向城市生活,城市在对待这些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的问题上,不仅要切实解决其就业和居住等基本的生存问题问题,还要关注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各种身心和谐问题,展现城市的包容胸怀。城市政府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政策和技术手段,促进农民工在城市中和谐安定的生活,提高中国城镇划的质量和人文情怀,建立更加稳定、更加人性化的现代城镇规划管理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使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文化的高品位,提高精神的舒适度,使其乐在其中,和谐共处其间,使每一位农民工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能更加热爱城市。城镇化只有满足和谐和稳定这两个因素,才能打造物质和精神双重美丽城市。

第一,城市要为这些农民工创造再教育和再学习的机会,因为这些农民工刚脱离乡村生活,无法在短时间内自主动掌握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此时需要外力帮助他们在精神和文明上快速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城镇化注入文化因素,建设具有东北特色的包容性、和谐式城市,打造和谐社会和幸福城市生活。这样不仅会使城市居民更好的接纳农村兄弟姐妹,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也可以使农民工在精神上摆脱自卑的束缚,从内心中更乐意接受热爱城市生活。

第二,城市应该为计划在此地长期居住的农民工和其家庭成员解决城市户口的问题。因为这些农民公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城市生存繁衍,或者将农村的家庭搬迁至此城市。农民工的户口问题,关系到农村务工人员孩子的出生、上学问题和老年人的医疗保健等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此问题得以解决,不仅解除了农民工的搬家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节假日铁路、公路拥挤堵塞的问题,尤其是对缓解春运的压力起到极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沈清基. 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 城市规划学刊,2013,(1):29-36.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范文第4篇

(一)上下联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1.实施“双百万十”创建工程,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薄弱点。它不仅影响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相对落后的生活方式和小农经济的思想观念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以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结合我市农村实际和特点,经过分析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双百万十”创建工程,即创建100个文明单位、100个生态文明村、10000个文明户、10条文明示范街活动。在农村则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作为载体,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全面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2.领导挂点,深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市委的领导下,市精神文明委员会制订创建百个生态文明村活动方案,确定在三县一市以及郊区力争在3年内创建100个生态平衡、环境良好、秩序良好的生态文明村,使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连片发展的新格局,使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为了确保创建活动落到实处,成立××市创造生态文明村领导小组,由市副书记×××担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点,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制订和落实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具体措施,解决了具体问题,确保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市长×××多次到×县×××镇×××调研,与镇领导和村民一道研究建设方案,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副书记×××深入到×××市×××镇大和村,与村民一道研究建设生态文明村的规划问题,并现场拍板解决一些困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与×××县文镇新村挂点,帮助村解决建设生态文明村急需的部分资金和水泥等问题。副市长×××则与×××村五组挂点,协调各部门大力扶持该村搞好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同时,市文明委多次组织召开县、镇文明办主任会议,了解情况,做好协调工作,并在×××市和×××县召开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场交流会,交流情况,推广经验,使我市的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得到全面推开。

3.三级联动,调动各方积极性。在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市、县和镇三级联动机制。爱卫、卫生、水电、土地、建设、规划、教育、环保、能源、林业、农业等部门做到明确分工,挂点定村,明确目标和任务,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同时,各部门领导带队进村入户,抓规划、抓项目落实等,有力调动各方参与共建生态文明村的积极性。各部门按照各自的特点,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及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持。如×××县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耕地占用税等税费,金融部门实施贷款建房优惠政策等。在资金方面,市、县镇三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也给予支持,×××县政府拨款5万元,县建设局拨款2万元,县各单位支持资金15万元,镇政府支持3万元,市建设局支持水泥130吨,扶持挂村建设生态文明村。规划、环保、农业、卫生、水电等部门单位也通力合作,帮助创建村做好规划、生活环境卫生治理和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等工作。据统计,目前,市、县、镇三级各部门支持资金万元,水泥吨等物资支持我市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

(二)建设生态文明村,农村精神文明带来新变化

从去年4月开始,我市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全面启动至今,全市已初步建成个生态文明村,新铺水泥路米,新建沼气池座,新建卫生厕所座。基本上达到了创建标准。在生态文明村中基本实现道路水泥化,饮水洁净化,能源沼气化,村内环境绿化美化,村风民风文明化,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1.以道路硬化,能源沼气化作为突破口,加大创建力度。在创建活动中,开始时,村民对建成生态文明村信心不足,往往看不到好处,因此创建热 情不高。我们抓住了这一情况,以实施村道硬化和能源沼气化作为突破口,先抓示范村,以带动其他村的创建活动。在各级领导的挂点定村和各级部门支持下,×××县挂村、×××县×镇良村,×××市台村、×××县连村、郊区新村5组等10多个村作为创建示范村。由各县(市)、区、镇领导组织人员到示范村,深入了解,观农家厕,闻猪栏“味”,踏泥泞路,体农家难。面对面倾听农民意见。帮助农民做好规划,筹建创建项目,落实具体任务,解决资金、用地、技术以及政策优惠等问题。×××县挂村修建了一条主干村道宽8米,巷道4米宽,长880米的水泥路。×××县江镇良村修建了一条长2.3公里的主干水泥道路,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建成沼气池45座。郊区新村修建了一条长近3公里,宽10多米的水泥路,家家户户出门就能踏上水泥路,其中5组村民家家用上沼气。在示范村的带动下,各村也纷纷加快了创建力度,×××县江镇在良村的带动下,也掀起了修建水泥村道和沼气池的热潮,权村、大山村、大水村修建了水泥路,大洲村修建了一条环洲水泥路,建成了11个水泥码头,同时,修建沼气池,煮饭、冲凉用上了沼气。据镇政府统计,全镇各村共修建水泥路32公里,建沼气池2780多座。目前,在我市各县(市)区的家村正掀起了创建生态文明村新一轮热潮,从原来确定创建100个生态文明村增加到105个目标。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村道和巷道基本上修建或铺设了水泥路面,家家户户建起了沼气池和打水井,饮上洁净的井水或山泉水,实现了水、电、路三通。配合改厕,新建住房在村内修建了排水系统,改变了过去卫生赃、乱、臭的现象。许多村建成了文化活动室、球场、村头花园。电视电话进村入户。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各村根据各自的特点,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有的村以发展水果种植为主,有的以发展养殖为主,充分利用沼渣沼液发展生态农业致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使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可喜的变化,村民的文明程度有较大的提高。

2.农村面貌新变化。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给农村带来了可喜的新变化。一是村容村貌发生新变化。在创建前,在村内看到的是赃、乱,牛粪猪粪鸡屎遍地,污水随处流,闻到的是猪栏和厕所的臭味。创建后,道路宽阔洁净,村内绿树成荫,果树飘香,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三层五层错落有致。村中公园有凉亭小息,并建有单杠、秋千等健身场所,有些村建成了水泥篮球。在村民家中,家家户户用上沼气炉和沼气热水器,既节约能源又干净卫生。如×××市容镇和村,呈现在人们面前是一座漂亮的山庄,内有游泳池、篮球场、冲浪池、花园和鱼池等。×××县良村,村头建起了一座标准的篮球场,村中周围荔枝树花蕊飘香,一条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一座座沼气池整齐建在村边,同时建成了完整的排水系统。村中建起2-5层不等的新房,外墙装饰漂亮的墙砖,家中打制水井和抽水管道,屋内建有卫生系统,沼气炉和沼气热水器。村容村貌发生根本的变化。二是村风民风出现可喜变化。在创建生态文明村前,由于缺乏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赌博现象时有出现,封建迷信思想较为严重,建庙搞迷信活动大有市场。创建生态文明村后,制订村规民约,经常进行法制教育,法制观念和意识有较大的提高,村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良村以前民风骠旱,赌博、偷窃、迷信活动常有出现。创建后,赌博、偷窃现象没有了,甚至喝酒时行拳的现象也少了。村民办白事时,也没有大操大办,更不会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关心集体,相互帮助在村中已蔚然成风。良村郑组长,以人工1000多元把几个困难村民请来种植蘑菇,使他们既学到种植技术又增加了收入。许多村成立篮球队,与邻村举行比赛,在节日期间参加县、镇举办的各种体育比赛。三是思想观念发生可喜变化。在创建活动中,村民得到实惠,使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已悄悄地发生变化,尤其是改变了过去的小农经济的意识,逐步树立起开放的意识和市场经济的意识,村民文明意识也得到提高,增强了村民的集体观念和凝聚力。如在修建村道时,需占用到的屋地或房屋,村民能以集体利益为重,自动拆除,也不需要补偿。修建集体项目全部由村民义务投工,在资金方面,大家踊跃集资,有些困难村民,较富裕的村民主动借款。在修建沼气池中,能互相帮助,共同修建。村民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了新的认识,着重发展绿色食品,利用沼液沼渣作为肥料种植蔬菜、瓜果,建立生态农业。×××县良村发展蘑菇种植和荔枝种植,同时发挥靠近圩镇优势,大力栽种绿色蔬菜,目前已发挥效益,一些单位、酒店已专程到村内定购蔬菜,而且价格比其他蔬菜高出2-3角钱,去年17户种植的蘑菇每户收入达4000-5000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江镇大山头村和郊区新村等则发展种桑养蚕业。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增加了收入,农民对建设生态文明村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热情更加高涨,村与村之间出现了你追我赶的争创热潮。如×××镇二叉、三叉两村,提出了各自的创建招数,大摆创建“擂台”。四是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了,干部自觉深入农村基层,察民情、体民意,解民忧,真真正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农民也自觉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三提五统”自觉上交,过去“天下第一难事”的计生工作好做了,村民自觉执行计生政策,结扎率达100,超生现象也没有了,个别村民自愿只生一个小孩。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城乡互动,促进全市人民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

一是大力宣传,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互动发展的局面。在开展“双百万十”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中,通过×××日报、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情况进行大力的广泛的宣传报道,各县(市)、镇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宣传创建活动的典型。同时召开创建活动经验座谈会,组织人员到农村参观学习,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相互促进,互动发展。城镇单位和居民在感受到农村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的热情,深受鼓舞,也加大了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小区的活动,投入资金建设文化娱乐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如×××花园小区,经常组织住户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文艺比赛等,活跃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二是城市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中,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也出钱出物或从技术上为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出力。有些单位送书送技术,为农民送上精神食粮,有些单位送去水泥,厕所瓷盘等物资。在全市文明单位中开展“工农手拉手,文明单位助农友”活动,文明单位积极从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有些单位与农村结成对子开展共建活动,出现了军民共建、村镇共建、城村共建等创建形式。

(三)一点体会

1.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突破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能事半功倍。在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中,首先确立了真真正正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利益的创建新思路。因此,从修路、改水、改厕、建沼气池等作为创建突破口,使农民能得到实惠,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深得农民欢迎,农民对创建活动热情高涨。因此,以为农民办实事好事的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适应了当前梧州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适应了农民渴望文明,追求新生活水平需要;适应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极具生命力。农民积极投身到创建活动中,甚至能牺牲个人的一 些利益,自筹资金,积极义务投工,毫无怨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政府治理;治理水平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的成效与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直接关系。党的十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增强,治理责任主动作为,治理智慧不断提高,政府职能不断转变,生态保护工作扎实推进。但由于资源有限性和开发过度性之间的矛盾、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影响,当前地方政府在态文明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政府作为生态治理的主要责任人,治理责任有待明确;出现部门间职能错位、缺位,环境治理效能低等问题。二是生态治理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生态治理的多元投入机制不健全;市场机制引入缓慢;生态技术不成熟。三是生态治理制度体系建设亟待加强。地方政府监督管理制度缺失;生态治理问责制需规范;以“GDP论英雄”的现象仍然存在,生态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生态治理信息不够透明,多元社会组织的参与程度不够高。四是生态文明理念意识缺乏。“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理念存在于经济建设中;群众生态意识薄弱,生态保护观念不强,生态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生态治理法治建设不健全。在实践中效果差,未得到严格的贯彻实施;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违法行为的行政执法力度不够,人民群众通过法律渠道解决公共环境问题的程序复杂,公众维权难度大。

上述地方政府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僵化的政府体制和不完善的环境治理制度不无关系。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治理体制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加强法治建设,培养群众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更好的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和能力。

一、明确政府治理责任,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以生态绿色理念为导向,明确生态治理责任主体,积极调整政府职能体系,建设生态服务型政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治理责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对区域范围内的生态文明建设负责,定期进行议事议程,进行生态治理工作监督检查,各部门之间明确治理职责,确保权力与职责清晰;做到“充分授权,权责统一”,改变“权力无限小,责任无限大”的现象,充分调动各级干部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二是调整政府职能体系,整合各部门职能,精简部门叠加职能,解决政府部门职能重复、错位、缺位问题,做好生态治理顶层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探索跨部门间的生态治理协调机构,跨区域解决生态治理问题,实现多层次和宽领域的生态管理格局,进而提高政府生态治理效能。

二、实施政策保障,强化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完善政策措施保障,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引入生态治理市场机制,强化生态技术支撑的长效机制。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大生态治理的财政投入,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支持绿色生产,发展节能产业;落实生态补偿机制,进行跨区域跨行业的生态补偿,同时地方政府向节约能源的企业进行财税补贴,以保护生态环境;鼓励各类社会组织投资到生态文明建设中,设立绿色基金,发展绿色金融,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二是引入市场机制,整合市场优势资源。调动社会资金进入环保领域,建立环保市场,发展环保产业,比如废气排放、治污、垃圾回收等多个生态行业领域;发挥政府在生态治理的主导作用,探索第三方治理模式来提高治理的效率和专业水平;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行为,通过政企、政校合作以及专业智囊团进行生态治理。三是创新绿色技术,强化技术支撑。地方政府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建立科研中心,对生态治理方面的技术进行突破;将生态成果应运用于实践中;突破新能源汽车技术,探索能源互联网建设,让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技术支撑。

三、健全治理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制度化来规范环境保护。一是加强生态保护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企业污染排放许可制,充分应用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通过互联网在线监督,各级政府线下进行治理;在新开发区中要仔细评估对环境有影响项目,防止环境评价和后期治理两张皮;探索跨区域联动监督体系,相互监督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行为。二是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地方政府要以生态绩效考核为目标,建立差异化的绩效考核,增加生态保护绩效考核权重;在政府部门内,将环境保护工作与干部晋升制相挂钩,明确奖惩制度;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问责、追责,遏制在部分官员在环境保护中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对干部任职期间所犯下的严重错误进行终身追责。三是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实行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地方政府对环境污染企业进行信息披露,环境评价不定期进行对外公布;探索环境保护征信体系,与企业发展相互挂钩。四是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参与制度,在环境保护治理方面征求非政府组织的意见,同时,引导公众对生态破坏和污染的进行监督举报,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网络化治理方式。

四、进行生态教育宣传,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地方政府必须把培养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用教育宣传等方式,引导全体社会成员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一是加大生态知识教育力度,将生态教育纳入学生教育启蒙阶段,从小抓起,列入必修科目,培养青少年生态道德观念,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形成国民教育;通过“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通环保政务和环保举报微信、微博等公共平台,同时强化新闻媒体舆论引导,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知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主题活动,利用学校、社区、群团组织以及社会组织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参与。二是地方政府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在社会中践行生态文明行为,提倡绿色出行、生态消费,进行垃圾回收,促进资源重复利用。三是通过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激励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政府考核、评价等方式,选出企业示范区,示范城市,绿色社区等创优活动。以绿色教育为抓手,网络媒体为方式,践行生态文明行为,逐步在社会上培育出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公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11-01

党的十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从战略上来审视和谋划,抓住根本、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扎实推进。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对其生态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可以说,经济发展方式落后和粗放是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根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近年来,我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一些地方和部门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得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不够快,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按照这一要求,以更大力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和发挥科技的力量。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一方面可以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地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应通过大力开发和广泛应用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先进工艺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量减少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对于已经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应通过开发和应用净化、改造、恢复等技术进行治理、修复和补偿,特别是着力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和工艺设备,切实搞好废物和垃圾的分类处理、循环利用。

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党的十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生态文明制度同样涉及方方面面。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当务之急是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轨道。应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同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加快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要使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以人类自身利益为中心、不顾自然承载力而任意开发利用自然的观念和做法,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切实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落实到行动上和实践中。

二、让“生态文明”成为全民共识

生态文明建设要成为政府的自觉行动。生态环境是稀缺资源,也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要创新顶层设计,需要一系列有效措施、制度来支撑,这其中,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全社会要健全“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制度,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要破除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径依赖,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探索一条生态低碳、统筹协调、永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范文第7篇

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重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努力。

一是转型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第一要务。环境问题说到底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应在发展中加以解决。同时,发展应是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要走生态文明的现代化道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买不来、借不到的财富。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行,殷实小康但环境退化也不行。只有把发展建立在资源可接续、环境可承载的基础之上,才能过好今天、不忧明天,在转型中实现国家的永续发展。

二是惠及民生。无论是推进现代化,还是建设生态文明,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环境问题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人民希望安居、乐业、增收,也希望天蓝、地绿、水净。作为政府,有责任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不欠新帐、多还旧帐,在充分提供物质产品、文化产品的同时,更多提供生态产品。生态环境美好的家园是人民共同的家园,也需要人民共同来建设。全社会都要增强生态意识、营造良好氛围,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点点滴滴的保护行动就可以汇成蓬蓬勃勃的生态文明建设力量。

三是拓展市场。扩大国内需求是中国发展的战略基点,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能。我们要实现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必然是生态文明的工业化、城镇化。它孕育着前景无限的市场空间,催生着规模庞大的生态产业。

四是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发展特别是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物质支撑、精神驱动,更需要改革和制度创新。节能环保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涉及理念的更新和利益的调整,必须发挥体制机制这一杠杆的撬动作用,摆脱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使改革这个最大“红利”更多地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体现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上。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范文第8篇

(一)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人、自然、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有机体。人不是单个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有机统一,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一,人始终存在于自然中,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为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源。其二,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的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的最根本的、本质的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为人提供一定的发展环境条件和生存空间,离开了社会,人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其三,社会与自然也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离开了自然,社会将失去发展的物质条件;而社会的发展也会对自然界产生很大的影响,或促进自然的发展,或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从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上来展开的,主要是调整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对人与自然关系和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调节一直以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突破“道德人”、“社会经济人”等旧理念的局限,引导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与社会共同发展。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新的理念,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培养生态人

生态人是指善于处理与自然、他人及自身关系,保持良好生命存在状态的人。生态人要有强烈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实践活动准则,所追求的行为目标是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的实践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当代人,必须对经济发展方式和生存方式具有科学认识,必须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和清醒的环境保护意识。人是生态文明建设承担和实施的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享用者,没有生态人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关键也在于生态人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在生态人的塑造中发挥关键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自身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使生态文明的观念内化为人们稳定的心理结构,进而外化为生态文明建设行为,自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二、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要完成培养生态人的目标,必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素质,培养人们的生态理性,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态消费习惯,引导人们利用生态理论知识有效地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生态意识教育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人们的生态意识还比较淡薄。公民生态意识的确立是调动人们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首先必须解决好人们的生态意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来传播符合时展要求的思想和观念,能够系统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进而形成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生态文明意识。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渠道和措施,使生态文明建设知识实现大众化、社会化,在各种场合、各种人群中间,广泛地得到普及和推广,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科学发展观、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有力武器。目标在于,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普遍形成,“天人合一”思想得到认同,“人类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得以消除,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充足的条件。

(二)生态道德素质培养

生态道德素质是“生态人”的基本特质,它是一个生态社会对人的德性要求的高度浓缩和期望,是社会利益和意志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法律、制度、政策的约束,更需要用道德规范来调节人们的日常行为。生态道德素质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公民道德素养应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提高人的生态道德素质,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才能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本来的一个重要任务和职能,就包含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学习生态知识,使外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规范逐渐内化为人们自身的一种理想和信仰,促进公民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生态文明建设主人翁的自豪感,产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陶冶的驱动力,不断增强人们遵守生态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使人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和思维习惯,从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三)生态理性培养

生态理性是指人类在对待生态环境时,其推理方式和行为方式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来是理性的、明智的。在生态理性的支配下,人们以科学态度正确地评估经济活动的生态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生态理性以其独特的生态标准和生态原则的形式出现,引导并支配人们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理性告诉人们,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力,保持生态平衡。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人们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教育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决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忽视自然的运行和发展规律,不能过度开发自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还必须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做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四)生态消费习惯养成教育

当今社会,很多人以自我为中心,过度追求物质消费,肆意挥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帮助人们改变这种不良的心态和习惯,树立生态消费观念,节约资源,保护自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们选择绿色消费方式、消费绿色产品,养成绿色消费习惯;习惯与环境改善后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绿色生产,最后形成良性循环;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十分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塑造人们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引导人们养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习惯,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要教育人们自觉处理好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当代利益和后代利益的关系,促进人格提升和自我完善,使人们在生态消费习惯的培养与实践中找到自我价值。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