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学情分析方案

美术学情分析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美术学情分析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术学情分析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美术特色学校 数学导学案 编写原则 编写流程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美术特色学校,招收和培养的是一群在美术上有所特长和爱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中考成绩往往要比考普高类的学生低很多,而他们三年后参加高考时和普通类学生答的是同样的试卷,虽然艺术类高校对文化课的要求相对低些,但是,如此明显的基础差距,使他们往往力不从心。这些学生的特点是数学基础知识薄弱,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厚,再加上他们要花将近一半的时间来进行美术的学习和训练,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上感到比较困难。如何让他们适应高中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以此适应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这是我校的数学教师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尝试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来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本文就数学学案编写的原则和流程来阐述导学案的编写。

一、美术特色学校数学学案的编写原则

导学案是学生的自学方案,也是教师用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案,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一份优秀的导学案可将知识问题化,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展能力,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导学案与平时教师用的教案有所不同。导学案的编写应该基于学生的“学”,并非教师的“教”,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什么”和“怎么学”,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基于美术特色学校学生的学生知识、能力特点,在编写数学学案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一)课时化原则。

美术特色学校的学生一般基础比较薄弱,因此,每节课的学习容量不应过大。因此,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尽量将一节课的内容制成一份导学案。教材往往是按照章节进行编写的,而每个章节都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的内容通常需要一课时。以课时为单位进行导学案的编写,能有效控制课时的容量,使授课时更有针对性,有效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效率,可以更好地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引导性原则。

导学案主要用于引导学生自学。因此,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线路图、指南针。教师在编写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目标明确,流程清晰,要求具体,操作方法明了、实用。导学案不要一味地将要学的知识点和要做的联系简单地堆积在一起,而是要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呈现学习的内容和步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点,在导学案中应该做相应的提示,以帮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能“够得着”,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三)分层性原则。

美术特色学校的学生是因为对美术的喜爱而聚集到一起的,所以他们之间的文化课水平差异较大。有的学生是文化专业双优,而有的学生专业基础很好,但文化基础相当薄弱,特别是数学科目,这就给数学教师的授课增加了相应的难度。基于这种情况,就要求在教师编写学案时“因生施教”,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为A、B、C三组。C组多为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对他们的要求是以掌握基础题为主,所以在学案的编写时多为简单题;B组的学生属于中档生,在简单题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中档题,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A组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每次的学案编写时都要加上1至2题思考题,拓宽他们的思路。通过分层设置学案,可以有效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和水平。

(四)科学性原则。

导学案是学生用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依据,因此,导学案的编写必须符合科学性原则。也就是说,导学案上所出现的定义、性质等知识点必须是正确的、具体的、可靠的,所用的语言必须是规范的,引导学生做出的结论必须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等。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五)实用性原则。

导学案的编写应体现实用性,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教师备课是编写导学案的基础。在编写导学案之前,教师首先必须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其次必须了解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前提,结合教师的自身需求,方便学生和教师的共同使用,以操作实用简便为原则。在编写过程中,必须明确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才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目的性。导学案的编写不是把书上出现的例题和联系简单地堆砌在一起,更不是随便在参考书上找几个题目编写进去就可以的。它必须是体现美术特色学校特点和结合学生实际的,应侧重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既要基于教材,又要有必要的深化和拓展,不能太易,也不能太难。不要设计一些不需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觉得所学知识如此简单,从而不做深入思考;也不要设计难度过大,使学生失去信心的题目,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的一份难度适中的导学案,才是优秀有效的导学案。

(六)可发展性原则。

学案不等同于教案,它是灵活多变的。《课标》指出:数学教育价值观已从以前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学生的思维在数学学习中也是发展的。因此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点,留足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不仅要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还要在导学案上提供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方法,说说自己学习上和与同学交流中的收获,等等。教师不要只注重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而是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鼓励学生的进步,让学生发掘到自身的闪光点,弥补自身的不足。美术特色学校的学生本身在数学学习上有着一定的自卑感,要通过这种自我展示的机会,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同时,在学案的编写时,也应该留一定的空间给教师,让他们有反思、修改、提升的空间,促使师生的共同进步。

二、美术特色学校数学学案的编写流程

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进行美术特色学校的数学教学,首先就是要利用集体的智慧有效地编制导学案。导学案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效果的强弱。事实上,美术特色学校的导学案的编写并不简单,它不能像教案那样在课前由授课教师单独完成,而是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由学科组备课组的教师通过分工协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所以,导学案的编写既体现了教师的责任心及敬业精神,又体现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一份导学案的最终形成,既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是每位数学教师个性的展示。因此,美术特色学校导学案的生成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制订计划,分配任务。

在每学期的开学之初,数学学科组长协同各年级的数学备课组长一起商讨本学期的数学学习进度,根据高中数学教科书,把各年级具体的教学内容细化到课时,同时确定每一章节的学案主备教师。然后各备课组长召集备课组成员定时进行集体备课,每个教学周的计划都将提前两周制订,根据教学进度、课时内容、课时数等,将任务明确下达给相关教师,领到任务的教师就要根据领到的课题开始编写相应的导学案,以便准备在下一次的集体备课中作中心发言。

(二)个人主备,形成个案。

主备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课标,备流程。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明确了“教给谁”,才能知道如何把握问题的层次,选题的难度等,才能符合引领的要求。其次要根据课程标准及数学学科要求,立足教材,把握课标对教材所提的要求,把控好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确定教学目标,吃透重点和难点,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流程,主要明确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三)组内交流,形成初案。

各年级备课组每周都有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由备课组长召集各成员进行下一周课时的集体备课。首先由主备教师将设计好的学案个案,以说课的形式进行阐述,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①教材分析(包括课标要求及教学目标,重点难点);②学情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已经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预设的困难);③教法设计(根据教材特点,说出本节课预使用的教法,以及具体说出用在哪个环节);④学法指导(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包括预习、课堂等);⑤教学流程(重点是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其次,备课组的其他数学教师经过认真听讲、及时记录,各抒己见,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导学案的编写原则为指导,认真讨论修改。最后,主备教师在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后,进行整理,完善,形成“初案”。

(四)教师自备,形成特案。

虽然初案已经通过大家的交流后形成,已经基本呈现出了课堂的重要环节和共性问题,但是每个班的实际情况还是有差异的。因此,任课教师还要结合各班级的实际情况,做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并预设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各种方案。但是,这个过程必须是以初案为基准的,只是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补充和完善,才能使导学案更加具有个性特色,形成各自的特案。

(五)课后反思,形成补案。

美术学情分析方案范文第2篇

南黄海滩涂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工作。在南黄海滩涂美术文化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一要发掘取舍,找准最佳的整合点;二是确保实际可行,多方搜集各类素材;三要讲求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关键词】

南黄海滩涂美术文化价值资源应用

一、南黄海滩涂的美术文化的开发价值

(一)窥探地方历史渊源

扶海洲(如东古称)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长江入海网口一片卵形沙洲,后与大陆并接,成为“唐古砂咀”,五代的后周世宗年间(954-958年)当扶海洲与胡逗洲涨结后,扶海洲与大陆之间的古横江最终消失,如东人因势利导修筑了一道又一道的海堤,匡围出一片又一片土地,扩充了如东的疆域。在这片神奇的疆域,孕育了黄金滩涂特有的文明。从远古的渔船到现今的文蛤景画,每处景观、每件工艺品,都在诉说并持久演绎着滩涂繁衍的历史。因此,在时隔数千年的今天,我们肩负着繁荣这方文化的使命,并由此去追溯远古的滩涂文明。

(二)融汇各地移民文化

远古,人类活动随着海岸的逐渐东迁也随之东移。从最早的青墩淮夷古族人、吴越人、“盐丁”、两晋南北朝时期被迫南迁的山东兖州人、江西客家人,到元末明初的因“洪武赶散”驱逐至扶海洲的苏州阊门人,再到明清时期各地商贾、建国后三峡移民、婚嫁到如东的三十一个少数民族,如东人祖先来自华夏五湖四海,各地汇聚如东的的客籍人,带来了各地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带来了各地的文化,成为南黄海滩涂文化底蕴的重要源泉。譬如江南水乡文化、镇扬文化、徽州文化等等,据说如东五大集镇的石板街就是当年徽州文化的产物。

而今,我们踩着前人的肩膀,继续开发属于我们如东人滩涂美术文化,如象征如东人踏实勤恳的海子牛文化、宝地孕育的奇贝——“文蛤景画”以及奏响如东新时代强音的“空中交响曲”和“海上迪斯科”文化。如东的文化就像扎根这方热滩涂的五湖四海的人一样,兼收并蓄,博大且包容。

(三)挖掘地方特色美术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张振华在《把根留住》一文中说“民间美术是本乡本土流传在民间的艺术形式,即所居住生活的地方的美术,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价值”。民间美术作品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他们不是无动于衷地摹抄,而是在没有功利驱动的纯真心态下、在游戏般的创造中与民族的艺术精髓和气质相交融,并注入了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力。

从南黄海滩涂的渔船制造工艺、以及如东“板鹞”这些纯手工工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滩涂居民的生活。渔船的优美曲线造型,板鹞风筝的精湛工艺,徐善华先生娴熟的画牛技巧,以及华子裕先生闲暇之余投入的极大热情,以独特的视角发现并研究出来的文蛤景画,无一不表明古老的扶海洲在今天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由此形成的地方特色美术极大地丰富了如东文化,增加了滩涂文化的内涵。倾向于东方传统的“空中交响乐”到西化的“海上迪斯科”,给如今的南黄海滩涂美术文化又重新加入现代元素,给如东滩涂美术文化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二、南黄海滩涂的美术文化的资源应用

当前,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人们在不断深入挖掘港口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逐渐淡忘了这些宝贵财富另一方面的价值,我们的文化教育研究也并没有对本地优秀的滩涂文化资源加以很好的利用。由此,我们意识到抢救、传承本地美术文化的迫切性,看到学校美术教育对本土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要想做好南黄海滩涂美术文化的应用,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发掘取舍,找准最佳的整合点

首先,我们要根据美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掘可供利用的美术文化资源。

滩涂资源的很多,比如,文蛤、渔船、滩涂景观、风筝节、渔民等等。我们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充分去发现、发掘这些可供利用的资源,尽可能多地去研究每一项资源。

其次,我们要对这些资源作出合理的取舍,找出最适合美术教学的资源。

在这些资源中,并非所有的资源都能够应用到到美术课程的某一个具体教学活动中来,而是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将与具体教学活动有关的资源经过挑选和甄别后选择最优质的部分进行配置,这些资源必须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相适应。如我们在应用“文蛤”这一课程资源的时候,就要发掘其美术价值,像贝壳的外形、纹理等,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天下第一鲜”是怎么个美味法这方面。对风筝节这一资源,不能混淆于风筝的制作,这一点虽然重要,但对于滩涂美术文化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对于利用滩涂放飞风筝这一具体场景的美术语言描述。

第三,取舍过后,应找准资源应用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点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与滩涂美术文化相关联的五种文化加以课堂应用,比如“渔船文化”、“海子牛文化”、“文蛤景画”、“空中交响乐”、“海上迪斯科”。应用之前将与美术课程最密切相关的因素提取出来,比如,在将“渔船文化”应用于课堂教学时,我们就可以省略其实用工艺,重点看其造型特征,以一种对物体造型美分析的眼光去审视渔船,分析渔船的外部造型,内部结构,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以手工制作的形式,进行渔船模型的设计制作。

在应用“海子牛文化”资源的时候,我们可以着重分析海子牛的造型特点,他的彪悍,结实粗壮的体型,任劳任怨的品质,将成为教师教学的主题曲。而海子牛的生理特点顺便介绍,点到即可。具体到四大领域中的“造型·表现”领域,我们把如东的文化象征物——海子牛引入课堂,给学生提供详实的资料图片,教师带着学生去欣赏如东本土画家、工艺美术师手下精美的海子牛的形象,抑或是绘画、抑或是剪纸、抑或是雕塑,让学生从感官上对海子牛这样一个现在正在逐渐消退,但曾给我们祖辈作出重大贡献的生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给学生介绍创作的基本技能,比如绘画技巧:国画的用笔用墨,甚至海子牛某个部位的具体用笔用墨技巧等;或者泥塑、贴画的的技能方法等。

(二)切实可行,多方搜经过资源的重新组合之后,一部分资源已经初步具备了美术文化特征。但要真正应用于课堂,还务必注意可行性原则。即,要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状况,美术课程资源的应用在实际操作中能够顺利进行。课程资源应用不是简单地建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更不能脱离实际凭想象和假设办事,而是要冷静、仔细地分析客观情况,对各种因素充分了解和把握,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保证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做到步骤严密、操作有序,实实在在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从理论上讲,像滩涂这样的乡土资源资源能够很好地弥补现有课程资源的不足,解决相应的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甚至不可能做到的,如在进行海子牛或者沙滩风筝课堂教学的时候,能到实地去看看海子牛或者到滩涂上去放放风筝当然最好,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跟大海有过亲密接触,也并不是所有孩子对海子牛这样一个文化象征物有太多的感性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实施教学时,可以采用视频、图片展示等形式进行传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有可能,也可以让孩子进入网络教室,通过网络让孩子们去感受一下滩涂美术文化的魅力。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课程资源积累,比如图片、音像、文字素材等等,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多搜集一些实物,这样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如,在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者广泛搜集贝壳(以文蛤贝为主),并把这一滩涂遍地可见的贝壳作为一种创作素材引入课堂,在引导学生认识贝壳的功用之后,再给学生提供相关贝壳贴画、贝壳挂件、摆件等艺术作品,使学生知道贝类除了人们熟知的食用、药用功能之外,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贝壳贴画、贝壳挂件、摆件的工艺制作。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欣赏·评述”领域引入“文蛤景画”这样一个极具如东本土特色,且尚未被众人关注的的艺术形式。用图片介绍,影音资料介绍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文蛤景画”的诞生,知道如东有“华子裕”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人物,数年如一日地关注“文蛤景画”,开发文蛤景画系列工艺品。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想像、教师介绍、尝试绘画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蛤景画的艺术魅力。

(三)讲求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立足本土的美术文化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得到师生的认同,熟悉的事物在冠以地方文化特征后,更易于被同学接受。这给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提供了方便。滩涂美术文化,在现代教学媒体的协助下,充分展示其独特的人文魅力,这势必让美术课堂锦上添花。但我们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必须要考虑到所在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讲求教学效率。

效率性原则也可称为经济性原则,即以尽可能用少的金钱、物质资源、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应该说,我们如东县情决定了我们的学校教育资源还相对匮乏,美术作为一个小学科在很多学校所能获得的资源更是有限,很多学生家庭经济也并不富裕,甚至个别家庭还处于贫困状态。因此我们在进行资源应用时,要立足实情,尽可能选择经济投入要求低、相对教学效果佳的课程资源;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要尽量节省资源消耗,选择可再生的材料,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另外,我们还要适当考虑学生的课业负担,虽然我们希望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但如果过多地让学生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美术学习和创作活动,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在进行课程资源应用时,应该尽可能选择要求学生投入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的内容。

比如,我们把“海上迪斯科”、“空中交响曲”以实践活动的形式纳入美术课程。对于“空中交响曲”,我们可以利用课外美术活动小组的形式组织一部分同学参加活动,风筝的制作充分利用乡土耗材,如芦柴,废旧报纸、挂历纸,甚至较薄的布,重点放在放飞这一环节,走出校园,踏上利用滩涂的广阔,无电线干扰的优势,让学生充分感受放飞的乐趣,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主题创作的形式,让学生以“空中交响乐“为主题创作绘画、泥塑或其他艺术作品。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用相机记录精彩的瞬间。“海上迪斯科”作为如东一大旅游特色项目,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指导相机的使用技巧,记录活动场景,活动过后进行心情分享或主题艺术创作。

总之,当我们发现南黄海滩涂美术文化资源的价值,并想让之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应用,单是理论性的挖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每一个具体实施者从素材的搜集、整理、取舍,到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的实施,再到后期资料的搜集、教学的反思,做到唯细唯实。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项研究得以顺利有效的开展,才能真正这项乡土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落到实处。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如东大观》(自然物产卷)政协如东县学习文史委员会内部资料主编:翁士豪.12

2.《如东大观》(民俗风情卷)政协如东县学习文史委员会内部资料主编:翁士豪.11

美术学情分析方案范文第3篇

写工作计划要求简明扼要、具体明确,用词造句必须准确,不能含糊。下面给大家分享2020美术教学工作计划最新大全.欢迎阅读!

美术教学工作计划【1】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本年级学生对美术课兴趣浓厚,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对绘画材料的运用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对一些废旧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美术教材共有20课,分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的课型。

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体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作意图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它美术活动的区别。

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南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习色彩的明度渐变和纯度渐变等色彩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能有目的地加以运用。

2、能用日记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的有趣情境、有意义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3、用各种瓶子及其它塑造材料,大胆想象并设计制作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

(二)教学难点

1、利用多种媒体,如蛋壳、废包装、稻草等材料制作作品。

2、欣赏情节性比较强的中外作品,认识该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

3、用水粉、水彩颜料表现周围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兴趣与愿望。

4、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植物籽粒,纤维线材、织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贴进行造型设计。

5、能运用紫沙泥等材料进行立体造型,并用水粉颜料加工、装饰。

四、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的要求

1、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2、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五、本学期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情操,使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观察力、变形、概括、提炼的能力及动手制作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色彩,锻炼学生的写生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简单的手工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质和审美情操。

六、完成教学目标的措施

1、按新课程标准要求,精心准备,做好课前工作。

2、采用学习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启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3、引进先进的教学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接受美的熏陶。

4、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凭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与活动,去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与人类文化互动,达到自身进一步发展的目的。要尊敬和爱护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创造成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尊重。

5、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成长发展创新思维和能力。要帮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创新的欲望。

6、教师联系各学科的课堂要求,根据美术课的自身特点,明确地向学生提出正确的学习态度,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7、利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直观性演示,动作要规范化,给学生以楷模,学习正确作画方法,充分调动起学习气氛。

8、应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术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9、采用多种办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以发展,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术教学工作计划【2】

新的学期开始了,依据学校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实施方案,我们在现有的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美术学科的课程改革还将更加深入地进行。为使初一新生更好的适应初中美术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特长,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和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和理念,并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使我校的美术教学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我的教学工作将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通过美术课教学,将欣赏、绘画、手工融合贯通在一起。以多样性、趣味性的教学手段来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使学生掌握绘画技法,继续接受色彩和国画的传统教学。设计和手工继续深入学习,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扩大美术的知识面,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在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脱离开书本教材,自己独立的,大胆的去完成学习任务。

三、学生现状分析

由于是初一学生,因此他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很高,积极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较好,但是学生年龄小、知识少,因此学生的视野狭窄,对美术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学生的审美意识较浅,没有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所以需要老师很好地进行引导和知识传授。

四、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主要通过对表现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为主题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二单元:通过对春天的绘画表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生活的情感,并了解对相关环境、人物活动的最基本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

第三单元:通过对校园的标志、海报、运动会会场设计的编排设计练习,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热爱,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团结、密切合作的人际关系,体验和分享共同合作获得的成功与快乐。

第四单元:通过对请柬、舞台、道具服装的设计与模拟制作活动,创设人与环境的自然和谐情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的情感,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愿望,同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运用多领域知识、技能的能力。

第五单元:通过对几组常见的生活用品的欣赏和评述活动,启发学生积极关注生活中一些日常用品。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课改理念,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

2、发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有特长人才。

3、加强特长生培养,成立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更好地培养其艺术才能。

4、组织相关的美术活动,互助互学,共同提高。

5、注意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到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6、教学活动中注重德育渗透,努力做好教书育人。

六、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课堂秩序,防止意外发生。因为美术课在操作过程中比较活跃是正常的,但不能因此影响教学秩序,影响其他班级上课。

2、注意卫生,自调颜料比较难把握,应该注意课室卫生,用品的清洗。总之,美术教学活动在遵循基础课程改革精神的前提下,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兴趣、经验、知识的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素养以及扎实的美术基础知识,学会简单的美术技能和美术创造意识为教学的目标,提高美术教学工作的质量。

美术教学工作计划【3】

一、班级学生分析:

四x班学生对美术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具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已经初步认识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了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了初步的创新意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对一些废旧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对于一些绘画的基本方法了解的不够深,学生普遍创造性不够,在本学期将加强训练。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编写,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造型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色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主要内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识、线条、节奏、工艺制作、玩具、实用设计、欣赏等,这些美术活动都十分接近生活,且可操作性强,很容易吸引学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加强美术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发展学生的形象记忆力、想象力、手工制作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学习美术的空间,从而让学生明白美术

无处不在。

四、教学措施:

1、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深钻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准备,做好课前准备。

2、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魅力价值。

3、在课堂上运用范画,手工范品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方法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要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4、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5、教师加强学习,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提高美术教学教研水平和业务能力。

6、推荐美术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使他们得到更大的提高。

美术教学工作计划【4】

一、教学分析:

本教材是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教材内容充分完全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愉悦的学习美术课程。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把教学分为四个教学领域,这四个学习领域分别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欣赏评述”。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对美术有浓厚兴趣,但兴趣和耐心不会太久,所以绘画对于他们有很大的帮助,让他们初步感受美的能力,作画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培养绘画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美术能力。

由于课上时间有限,学习内容少,我在完成教学的情况下加入简笔画教学,这样学生既充实的自己,又学习到了更多的美术知识,同时又提高了对事物外形的掌握,完整了构图,又掌握了技能,提高了技能学习。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绘画工具和特性,并且学会掌握使用这些工具。

(2)能够了解色彩,认识各种色彩大胆应用,创作不同的作品。

(3)根据美术的特点明确学习态度,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4)采用各种形式激励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加入各种那个游戏进行学习,让他们不断的创作作品,展示自己,发表创作意图。

(5)选择有情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游戏教学形式渗透教学,叫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6)充分发挥教师的直观性演示,演示要规范化让学生能学习正确的作画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方法设计:

美术教学比较吸引孩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那就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进行谈话法、启发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体验美术的乐趣,诱导学生学习更多的美术知识。

认识常用的色彩及形状,并能用绘画工具表示各种色彩,体验不同媒材工具,用各种方法表达想法,欣赏感受作品。探究感知学习,自己会口头归纳感受。

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精神,注重个性发展。在学习中举一反三。

五、教学评价方案:

我将美术评价方案分为两大项内容:

1、艺术表现:(40)

学习态度15分、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15分、课堂表现5分,分书本的爱护5分。

2、基础知识:(60)

期末测试60分

美术教学工作计划【5】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两个班的孩子,人数并不是很多,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孩子对美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动手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水平。但对于美术课程中的一些内容由于器材及学生素质的限制,仍然无法很好地开展教学,因此本学期仍要为学生限度地创造机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本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本教材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四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全册共有15课,分为6个隐性单元,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除了艺术瑰宝单元的内容外,其余大多随堂教学,分配在各课之中。

以新课标的理念为依据,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重视人文精神,体现人文观念。

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力求学科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的结合,关注学生对美术的多角度体验和尝试。

注意学科之间的积累和联系,注意学科知识的综合,利用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使学科之间的综合效应更为融合和连通,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

三、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难点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两方面的需要,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直接参与并亲身经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寻找各种材料,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想象。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与方法

1、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3、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4、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5、教学手段生动有趣,运用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6、改革评价制度,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重视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7、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8、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和核心,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培优补差措施:

1、培优要着眼于长远,要侧重于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拓宽知识面,开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2、对优等生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在挫折面前,不至于难以接受。

3、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全面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必须对其各方面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基础。

美术学情分析方案范文第4篇

一、落实教学常规管理

1加强教学常规检查。本学期每月由由教务处抽查一个教研组。检查内容为教师的教案、科计划、听课记录、教育教学笔记、学生的作业以及各组根据自己的特色制定相应的检查内容,如语文组的摘抄本、周记本,理化生组的实验教案、实验单等。发现问题由教研组长及时要求相关老师进行整改。

2、真组织考试,做好质量分析,按教务处和年级组的安排严格监考,狠抓考风、考纪,对违反考试纪律和随便缺考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以警示学生。从考务安排、监考、评卷、成绩统计各环节,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真正实现竞争的公平、公正,以考风促校风。

3、开好教师会、学生会和学生家长会。特别是学生会,本学期,每个年级都召开了二次以上的学生会,九年级召开了四次学生会,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念,克服学习困难,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和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在表彰会上,请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进步突出的学生谈谈他们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在家长会上,让学生家长代表上台发言,一起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

4、开展实验和课外兴趣活动。要求科任教师组织兴趣小组、科普活动小组。开展活动有方案、有开展时间、地点。引导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开阔学生眼界,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加强音、体、美学科的教学管理,完善体音美的考核标准和评估方案,探索特殊群体成才的策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推进学生课外活动的正常进行,从时间、场地、器材等多方面给予保证,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并注意安全教育,使音、体、美教学体现出新的特色。在本学期美术组组织了多次专题黑板报评比活动,体育组班级篮球赛、学校政教处组织了庆祝2009年元旦文艺汇演,都比较成功。这充分展现了体、图、音的教学水准。

6、学校现有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发挥实验室、电教室、图书室的作用。加强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指导督促检查教师使用现代电教设备,以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抓好了理、化、生实验工作,保持实验室和仪器的卫生,为师生服好务。加大图书室的管理、开放力度,加强学生对课外文学名著的阅读,使学生不断扩大了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

二、抓教研,促进质量的提高

1、参加校集体活动、做好自学记录。继续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优秀的教育刊物和教育论著,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及相关资料,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提高教师文化底蕴。学校每位教师都有一本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笔记本,大部分教师都能认真总结,抒写心得。

2、听课 。教师之间能互相听课,一般教师听课都在10节以上,教研组长、听课在15节以上,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导处主任听课都在30节以上。教师每次听课都能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基本上都有听课评议及反思。在听课过程中借鉴别人的经验,以具体的课例为载体开展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研活动。

3、备课。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组的作用,采取集体研讨方式,重点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教研组、同组课任教师互谈互评,相互借鉴,做好个人第二次备课。

4、公开课教学 。各教研组精心组织好本组学科教师开展公开课、汇报课活动。公开课,课前能集体备课,课后认真分析、总结、反思,以此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推进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使公开课真正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听课后认真参加讨论,做好评课工作,写出听课感受。每次公开课都做好、上课、评课工作,并做好教研组活动记录。学校王永峰老师在县第八届“育人杯”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三、抓好毕业班管理

九年级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切实提高毕业班的教学质量,提升我校办学效益和声誉。成立中考领导小组,由校长统一指挥,制订详细的复习备考计划和措施,将目标分解到人,层层负责,层层跟踪落实。

本学期召开了六次毕业班教师工作会议,三次毕业班学生会议,做到毕业班工作抓早、抓实、抓细,通过阶段性学学情分析会,用集体的智慧突破教学难点。学生的作业经过备课组集体精选,将学生易错易混的试题存档,再次集中练习。九年级领导小组经常深入年级检查督促此项工作,定期召开领导组工作会议,研究、指导毕业班工作。

四、加强普九档案管理

美术学情分析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幼儿教师

职业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即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简单地说就是为了使学生顺利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职高专的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公共课程的一部分,仅仅是为提高学生的通识知识而服务,很难满足学生更多地了解职业知识的需要,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以通识教育为主的大学英语教学改成适应学a生未来职业需要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势在必行。

英国雷丁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paulinec.Robinson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第一,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一定是拥有特定目标的英语教学,也就是为特定方向的职业所需要,学生必须在某个专业领域内达到应用相关英语的水平;第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应该是在分析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建立。因此,文章将以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为基础、谈谈学前教育专业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策略设计、课程评价的基本情况。

一、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分析

在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设计之前,课程改革团队首先对该校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的状况,主要是英语基础和英语学习风格进行了摸底调查,同时对学生以后主要就业岗位的英语需求进行分析。

1.学生入学时的状况

(1)学生英语基础较弱。我校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近两年招生情况较好,招生的最低分数比自治区划出的高职高专最低录取分数高出100多分,但是学生英语高考成绩的平均分仅在75分左右,总体英语水平较低。(2)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低。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和高考压力的影响下,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机会去关注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应用性。为了应付考试,这些学生习惯于机械地背单词和做题,忽视了英语语言听说读写的交际功能和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只有做题而没有应用,学生在经历完高考后对英语学习目的渐感迷茫,学习积极性低,甚至讨厌英语、怕英语。

2.学生就业岗位对英语的需求情况

根据对历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幼儿教师。虽然英语并不是幼儿教师职业活动中所必备的核心技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长对幼儿英语学习的重视,幼儿教师在岗位中仍然有运用英语的机会。有些高端英语特色幼儿园甚至要求非英语教师也要对幼儿进行日常英语渗透,帮助营造英语氛围。经过梳理,幼儿教师对英语的应用普遍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外交流、幼儿园英语环境创造和国外专业信息查询。因此,学前教育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对培养高端技能型的幼儿教师来说有必要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上述对学生英语基础分析和未来就职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课程的教改团队把教学目标总目标定为: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培养学生以英语为载体获取及利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未来的持续发展。

学生在通过学前教育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学习之后,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如下:

1.语言知识

(1)能进一步提高原有的英语基础知识,掌握更多的词汇知识、阅读知识、写作知识,普遍达到我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测试B级水平。(2)能通过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文章的阅读,了解相关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

2.语言技能

(1)能进一步提高原有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普遍能通过我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的测试。(2)能用英语进行日常的职场对外交流。(3)熟悉幼儿园英语口语,并能辅助创设幼儿园英语环境。(4)能收集、查阅英文专业资料,用以辅助自我专业的发展。

3.情感态度

(1)能在模拟的职场环境中应用英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能改善自己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形成良好的职业观。(2)在做合作的任务完成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增强自己英语学习的信心和恒心。

4.学习策略

(1)懂得借助英语学习的工具书、学习网站、学习软件进行持续的终生英语自我学习。(2)懂得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影响和帮助促进自己的英语学习。

5.文化意识

(1)能使自己的英语表达基本符合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2)能懂得英语国家日常交际的基本礼仪。(3)懂得尊重英美国家的和价值观,并对其文化意识有客观的判断力。

三、教学内容设计

学前教育专业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专业目标与学习需要为根本原则。根据学生以后会遇到的交际环境、工作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分析和选择学生需要学习的语言知识。经过分析整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和专业两部分:即包括语音语调、基础语法、应用文写作和跨文化知识的基础英语内容和包含幼儿园对外交际口语、幼儿园常用口语、幼儿英文儿歌、歌谣、故事、游戏、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的英文篇章阅读、专业词汇等职业英语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课程的总课时为124个课时,分两个学期开设,每周安排4个课时,每两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每个单元的内容涵盖四个模块:幼儿园常用英文儿歌、幼儿园日常口语、幼儿教育英文阅读与写作、基础语法。在内容组织与安排上,每个单元的学习按照英语语言能力的获取过程进行安排,基础英语内容和职业英语内容在每个单元里互为支撑,语言的理解、输入、练习、输出、总结提高在循环的练习中进行。

四、教学策略设计

该课程改革团队中,具备英语教学和幼儿教育双师素质的教师达80%以上,这为学前教育专业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教学策略的选择主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需要、学习的规律与学习的风格、职业活动过程与情景要求以及教学条件进行。

根据学情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在存在厌倦语法词汇讲解的情况,但同时爱好广泛,职业方向明确。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行业需求、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同时又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课程改革团队经过反复摸索、研究,最后确定运用戏剧教学法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戏剧教学法把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学前教育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在模拟情景练习和应用中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模拟职业情景的设计以职业活动情景为导向,从注意力、针对性、自信心、满足感4个条件入手,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包括具体内容、标准、作用);向学生描述可能出现的各种职业情景;逐情景开展学习,按每种情景对职业行为的要求标准、规范进行评价,以保证职业活动顺利和任务完成的质量;最后对职业活动结果进行评价、对学习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评价。而为了保证教学进程顺利,在教学过程中还将辅以讨论、启发、案例分析、直观示范等教学方法。

在以戏剧教学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快乐中获得了英语语言技能,同时还获得了相关的儿童教育技能,发展了他们的个人综合能力,如交流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表现力等,同时提高了他们在戏剧活动中所需要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素养,并与其他专业课程形成互动,相互辅助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效果、企业用人效果。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有两方面:以职业情景戏剧活动展示评价和对所学的词汇、句型、阅读材料和语法内容进行笔试。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主要以访谈、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评价人员包括学生、督导员和同行。企业评价主要是对接受该课程学习的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让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评价,同时也让毕业生自评和对课程进行复评。

课程的实践目前只有一个学期,所以企业评价无法进行,但是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学生方面,学生期评的通过率达92%以上。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学生表示在经过半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初步树立了良好的职业观;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大大提高,在职业情景的戏剧表演中感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成就感。教师方面,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专业水平、职业道德的满意度为85%;而督导员对于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的紧密联系、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学生在课堂的活跃度表示赞赏;而教师自我体验方面,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更好了,学习有了方向和目标,教师教学时的心情也变好,教学激情激发,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同时参加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高了。

从初步的实践效果看,课程总体评价较高,但是也有部分学生提出,专门用途英语固然重要,但是日常生活中英语的也很实用,日常生活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建议把更多的日常生活英语纳入教学内容中。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需求与职业的需求不断在变化的,课程教学改革团队将不断地努力进行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邓泽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3]安宁.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4]郑书丽.ESP教学――大学英语改革的必然[J].海外英语,2014(20).

[5]潘媛媛,徐珊珊,朱钰,陈思.专门用途英语用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J].安徽文学,2011(9).

美术学情分析方案范文第6篇

同课异构是教师们为了追求最佳教学效果,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等对同一课进行“异构”研究。因此,同课异构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能力,促进教师之间思维的相互碰撞,为产生新的教学智慧创造机会,但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笔者在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办的“上海市中小学美术学科第一期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中,组织了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研究课题选用的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联想与添加》中的《随形想象》一课。此课的编写意图是借助生姜变化多样的外形进行联想。教材的作业要求是,让学生先画出生姜的外形,然后根据生姜外形进行联想,并利用添画(或添加)的方法进行创意表现。其教学目的是以“借形联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同课异构的教学特色在“异构”上,因此,如何让不同教师对同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异构”,是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笔者尝试让四位教师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进行“异构”,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以思维导图理清思维路径

所谓“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即按照关键词或主要概念,用图像式联想的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和推导。为此,笔者先让四位教师通过画简单的思维导图,梳理出《随形想象》一课中的一些关键词,如“生姜”“形状”“联想”“添加”等。根据关键词,启发教师思考以下问题:根据生姜的外形,你能联想到什么形象´表现这些联想的形象,除绘画的表现方式外,你还可以采用什么方式?在教学方法方面,你是先通过作品欣赏联想,还是先通过实物观察进行联想?然后,教师各自将自己思维导图上的关键词作进一步的发散性思维和推导。总之,这是让教师按关键词,以发散性思维和推导的方式画出思维导图,从而理清思维路径、记录思维过程的一种方法。

二、从思维导图中发现教学思路中的问题

四位教师分别将画好的思维导图进行相互交流,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其中一位教师的思维导图(图1),从观察与联想、示范与尝试、展示与评价三个大的教学环节来看,设计是合理的。但是,关于“如何引导学生根据生姜外形进行联想”“怎样对联想到的对象进行添加”等的解决办法,在该图中并未呈现。其他几位教师的思维导图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这说明教师对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还缺乏具体的思考。

针对大家存在的共性问题,笔者组织四位教师进一步探讨,对关键词“形状”和“联想”,按照思维导图的推导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A教师在推导过程中发现,通过转换生姜角度,可使学生观察到同一块生姜因角度的变化,会产生不同形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借形联想”的困难。于是,这位教师在思维导图的“联想生姜外形”环节前增加了“转动生姜描画外形”的内容(详见“说课稿之一”)。

接着,笔者要求四位教师对“添加”这一关键词,按照推导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这使他们发现,如果对联想原形过度“添加”,将会失去“随形想象”的本意。也就是说,应当注意根据联想原形的外形特征进行适当添加。B教师还归纳出“质疑求解”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用“强化特征”的方法进行“添加”。经过进一步的思考与推导,B教师最终形成了他的教学过程思维导图(详见“说课稿之三”);从中可以看出,这位教师的教学步骤已逐步清晰,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决已经预设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与方法。

在四位教师相互出谋划策的过程中,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导图,“异构”已基本成型。 最后、,笔者要求四位教师对“表现形式”这一关键词,按照思维导图的推导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最终他们_=致认为,运用绘画、纸工、泥塑、综合材料等表现形式,能对本课进行“异构”。为此,四位教师分别采用“描画添加”“泥片造型”“泥塑添加”和“实物添画”等表现形式,进行“异构”。之后,教师们分别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撰写了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

三、在实践中印证思维导图的有效性

由于在分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了自己原来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改进了思维导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清晰,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更有效,对教学方法的思考更细致,依据思维导图撰写的教学设计也更完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四位教师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作业也各具特色。

1.不同的教学导入与作业形式体现教师智慧

由于四位教师分别选择“泥片造型”(图2)、“描画添加”(图3)、“实物添画”(图4)和“泥塑添加”(图5)等方法进行表现,涉及到绘画、纸工、泥塑、综合材料等不同形式,具有不同的技能要点、教学侧重点,由此也形成了各自的教学亮点。

姚莉萍老师用泥片捏塑出观察到的生姜造型,并依据泥片的形状创意联想、添加,生成新的形象。她创设了将生姜拟人化的方法,要求学生先为生姜先生“定型”(用泥片“抹”出生姜形状),再依据形状,通过联想和添加,设计新形象,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创意设计的欲望。

汪东权老师根据描画的生姜形状创意联想,添加成新的形象,并剪贴成画。他首先运用投影仪照射一块生姜,组织学生观察生姜在屏幕上的投影,使学生主动发现生姜“奇特”的影子造型,并且在转换生姜角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生姜影子进行联想。他通过投影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生姜的借形联想有了初步认识。

蔡丹贤老师根据生姜造型创意联想,直接在生姜上添画或添加其他材料,使生姜“变”成新的形象。她以故事为导入,引出生姜宝宝因长相奇怪被其他蔬菜嘲笑的情节,激发学生以自己的智慧和巧手装扮生姜宝宝的创作欲望。

黄缨茵老师用彩泥捏塑出立体的生姜造型,根据泥塑形状,利用综合材料创意联想和添加,生成新的形象。她首先组织学生对生姜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使他们对生姜有了较全面的直观感知,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生姜的造型变化,在此基础上,尝试用泥团捏塑出生姜造型,并根据造型进行创意联想和添加。

2.运用思维导图的效果

在课后的集体交流中,教师们对自己与同伴的“异构”成果非常欣赏。他们一致认为思维导图能最简洁地呈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各环节的教学目的,还能帮助教师理清思路,使教学设计更有条理。教师们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能依据思维导图发表自己的想法,及时发现教学思路中存在的问题,在不断的思想交流和思维碰撞中,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思维导图能够促进教师之间思维的相互碰撞,激发教学的创意和智慧。

在下文中,这四位教师将以课后说课的形式呈现自己的教学方案,以思维导图表现教学构思的路径,并辅以图片说明其教学效果。

《随形想象》说课稿之一

执教:姚莉萍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通过对生姜形状的想象添加,让学生知道借助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的方法。本课运用了泥工技能,以泥片叠加的方法添加装饰。通过观察、联想,以及师生合作等活动,让学生学会根据形状特点,变换角度进行联想的方法,感受想象带来的快乐,体验彩泥创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联想与表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地发散性思维,大胆地创意表现。

(二)作业呈现形式

利用超轻彩泥的材质特点,通过观察,用“抹”的方法表现生姜的形状,捏塑点、线、面,以泥片叠加的方式表现形象。

(三)教学准备

教具:生姜、彩泥、瓦楞纸、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

学具:彩泥、瓦楞纸。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烈,敢于天马行空地想象。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基本形,对于借形想象有过初步体验。在泥塑方面,对捏塑各种线条、形状以及叠加方法的运用有一定基础:但是要根据生姜形状快速捏塑出泥片难度较大,因此,利用彩泥黏、软的特点,用“抹”的方法表现生姜形状,便于学生掌握对不规则形的表现与联想。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已有的联想学习经验,以及对泥工技能有了一定的掌握,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知道借助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的方法,学会利用生姜的形状进行创意添加。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和联想的过程中,学会根据生姜的形状,变换角度进行联想的方法,学习用泥片叠加表现对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想象带来的快乐,体验彩泥创作的乐趣,培养敢于想象创作、乐于创意表达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依据不同的生姜形状,随形联想出形似物体。

教学难点:用抹、捏、搓、压等泥塑技法,以泥片叠加的方式表现形象。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思维导图(详见图6)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根据所观察的生姜实物,然后直接用“抹”的技法进行表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通过示范,教师不仅教授学生“抹”的泥工技法,同时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进行表现的方法。

(3)儿歌小结归纳要点

为了巩固对生姜形状和表现方法的掌握,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自编充满童趣的儿歌作为归纳小结,增加学习趣味。“大圆头,小圆头,大大小小各不同;弯一弯,凹一凹,长长短短变化多。压一压,抹一抹,拇指食指来帮忙,拖拉彩泥变生姜!”、

2.尝试与发现

(1)对比相同的生姜形状 在捏塑生姜形的过程中,发现小组中相同的生姜形状,通过对比,请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联想,得出同一角度可以有不同联想的方法。

(2)观察转动的生姜形状

请学生帮助老师对手中的生姜形进行联想,发现变换角度的联想方法。在“我来转,你喊停!”的游戏活动中,老师通过转动生姜让学生寻找其形象,学生一旦发现新形象就可以喊“停”,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启发思维,感受不断变出新形象的乐趣,并引导学生在描述中注意突出形象的最主要特征。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对比学生的生姜形状,转动自己的生姜,不断激发学生大胆联想、主动表达创意的能力。在“转动发现”的活动中,学生从谨慎小心到积极主动,喊停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大家的思维逐渐被调动起来,充分体验到联想的快乐。

3.交流与创作

(1)师生合作

在总结得到的联想方法之后,教师从学生联想的各种新形象中选择一个去尝试制作;并且,以师生合作的形式,示范用泥片叠加的方法表现形象特征,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复习学过的搓、捏、压、叠加等泥塑知识和技能,并逐渐领悟如何抓住形象最主要的特征进行快速表现,体验将联想变成现实的快乐和成就感。

图7和图8分别以“生姜1号”和“生姜2号”的“转”与“变”为例,详细解析了联想和根据形象特征进行添加的过程。图9是以“生姜2号”的“转”与“变”为例,示范作品《守门员》的创作步骤图。

(2)欣赏作品

欣赏与示范作品形状相同,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联想作品,感受想象的神奇与快乐,加深对叠加表现特征的印象,启发想象。

(3)小组交流

各小组成员根据所观察的生姜的形状,运用学过的联想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构思。

(二)教学过程分析

1.观察与体验

(1)创设情境感受形状

创设情境:在生活中不起眼的“生姜先生”突然收到了化妆舞会的邀请函,请求小设计师们来帮忙打造舞会新形象。通过教师对生姜拟人化的描述,结合视频将生姜引入课堂,初步感受不规则形状。同时每个小组都有一位“生姜先生”等待变装,让学生可以近距离感受不同的生姜形状,引导学生对生姜形状进行观察,激发学习兴趣。

(2)观察生姜抹出形状

学生在观察了不同形状的生姜之后,发现生姜各种不规则的外形特点,这时,教师揭示本课学习将要用到的材料:彩泥和瓦楞纸。教师示范一边观察生姜,一边利用彩泥黏、软的材质特点,运用“抹”的泥工技法,快速表现出生姜的形状。

(4)提出作业要求

教师根据学生能力提出分层作业要求,丰富作业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不同层次的作业表现,也便于之后的展示评价。

初级设计师:为“生姜先生”想象出一个有创意的形象,并用泥片叠加的方法装饰它。

高级设计师:“生姜先生”的新形象特征突出,形象生动,能结合形象特点为你的作品起一个名字或者编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4.展示与评价

(1)学生自评

在展示作业过程中,学生对自己为“生姜先生”设计的舞会新形象进行自我推荐,并且可以为形象取个名字或者编个小故事(编故事的学生用对话框的形状表现在底板上),锻炼学生主动表达以及对作品感受的能力,体验大胆联想的快乐。

(2)学生互评

请学生担任舞会评委,选出心目中的“生姜明星”。通过互评交流,增添同伴间相互欣赏和学习的兴趣。

在情境中的自评与互评,学生更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二年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有限,说得比较简短,但是他们所流露出的因创意联想而收获的快乐是无法掩饰的。

(3)教师总结 联想是一种神奇而令人兴奋的本领,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它帮助生姜先生解决了它的难题,我们还可以用它帮助生活中更多的“朋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更快乐。(部分学生作品展示如图10所示)

《随形想象》说课稿之二

执教:汪东权

上海市崇明县登赢小学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生姜为观察对象,借助不规则形进行联想并根据联想对象的特征适当添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其联想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意表现。

(二)作业呈现形式

描画生姜外形,创意联想添加并剪贴成画。

(三)教学准备

教师:投影仪、生姜、勾线笔、彩纸、彩笔、剪刀、双面胶;

学生:生姜、勾线笔、彩纸、彩笔、剪刀、双面胶。学情分析

描外形和剪贴是二年级学生所擅长的,而描绘生姜的外形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工成一个具体形象,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个陌生的尝试,但又充满着悬念和吸引力,因为学牛都很想知道自己描好的生姜外形最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物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对所学内容怀有极大的好奇心。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已有基础和本课学习要点,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一

知识与技能:知道借助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能利用不规则形状进行创意联想。

过程与方法:利用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学会把描绘出的生姜外形进行创意联想并能根据形象特征进行想象添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善于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的习惯,感受大胆想象和创意联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依据描绘的生姜外形,运用转换角度观察的方法进行联想。

难点:运用强化特征的方法表现对象。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思维导图(详见图11)

(二)教学环节分析

1.投影激趣

导入环节,教师首先用投影仪照射一块生姜,组织学生观察其投射在屏幕上的影子(图12),并且在转换生姜角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投射在屏幕上的生姜影子进行联想。学生在观察与联想的过程中,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纷纷愉悦地说出像一匹马、一头恐龙、一只小鸟……通过投影游戏,学生对生姜的随形联想有了初步认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描形联想

从刚才的生姜投影游戏,进入由教师进行示范的描绘生姜实物轮廓环节。教师首先用勾线笔把生姜外形描绘在彩纸上,并提示运笔不能太快;然后,在缓慢转动描有生姜外形彩纸的同时,一边让学生仔细观察,一边问学生能够联想到什么形状,并且鼓励学生,一旦有所发现可以随时“命令”老师停止,然后立即说出联想到的是什么形状。

在此过程中,教师既演示了描画生姜轮廓的过程,又介绍了旋转外形的方法,有效引导了学生创意联想。而且,往往一个生姜描画的外形,通过教师转动,再经过学生的观察和联想,会形成多种形象,学生能从中充分感受到创意联想的乐趣。这是一个师生合作、展开联想的过程,教师在转动描形时非常“期待”被学生喊停,帮助学生定格这个联想的瞬间;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也能够学会多角度观察和联想,在观察和联想的过程中,落实本课重点。

3.抓住特征表现形象

接着教师对学生的象形联想提出质疑,提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个形状更像所联想到的形象?在教师质疑、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解决方法,即根据联想形象的特点进行“添加”。此时,教师适时提示:应该抓住所联想形象的外形特征适当添加,不能偏离了生姜的基本形状。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踊跃走上讲台,在教师之前示范完成的生姜描形上,根据联想对象的特征进行大胆添加,原本随意、简单的生姜描形,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很形象的联想对象。在教师质疑、学生添加的过程中,学生在联想的基础上学会了根据特征大胆添加,能够大胆想象,并从中获得创作的乐趣。

(图13至图16)

随后学生开始课堂练习。教师围绕本课重点和难点,提出作业要求:

(1)对生姜外形进行创意联想;

(2)根据联想对象的特征进行有效添加。

4.展示评价

教师组织开展“比比谁更像”作品展示会,并提出作品评价依据:

(1)依据生姜外形进行适当添加;

(2)根据联想对象的特征创意添加。

每个学生按照评价依据,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贴星”活动——在认为最好的作品左下方贴上一颗五角星。教师先让学生说明给某件作品贴星的理由;再让得星最多的学生讲解自己的作品,并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评价其他同学作品。通过学生的互评、自评,以及教师总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环节,也使他们充分感受创意联想和大胆想象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部分学生作品见图17至图20。

《随形想象》说课稿之三

执教:蔡丹贤

上海市三新学校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学生最熟悉却经常忽视的身边事物生姜为原形,通过观察、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学会利用生姜不规则的外形展开联想,从中发现新奇有趣的新形象,并根据所联想到的形象进行创意添画。通过学习,教会学生借形联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意表现的能力。

(二)作业呈现形式

以生姜为原形,用绘画工具根据联想产生的形象的特征进行创意添加。

(三)教学准备

教具:生姜、记号笔、水溶性画棒、扭扭棒、教学

PPT;

学具:生姜、记号笔、水溶性画棒、扭扭棒。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敢于天马行空、不受约束地想象。利用身边熟悉的生活材料来进行联想创作,将大大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接触过联想的方法,但如何结合生姜的外形将所联想到的形象的特征表现出来,有一定难度。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学生已有的在联想训练教学单元中获得的学习经验,以及他们绘画表现的基础,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知道借用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的方法;学会利用生姜不规则的造型进行联想添加。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会根据生姜外形进行创意联想;在欣赏与比较的过程中,掌握根据联想形象的特点进行创意添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胆联想、创意想象的乐趣,培养发现并选择生活材料进行创意表现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根据生姜外形进行联想。

难点:根据联想形象的特征进行添加。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思维导图(详见图21)

(二)教学过程分析

1.导入与激趣

本课以童话故事导入。教师深情并茂地讲述菜篮子里蔬菜宝宝们发生的故事,引出生姜宝宝因长相奇怪被嘲笑的情节,并在故事的发展中出示能帮助生姜宝宝的法宝(添画材料),然后进行演示。让学生认识到:看似丑陋的生姜,通过我们智慧的联想和巧手的装扮,也可以变化出各种有趣的新形象,激发起他们创作的欲望。

2.讨论与联想

教师按两人一组将学生分组,合作观察生姜的形状。学生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利用已有的借形联想经验,对生姜展开不同角度的联想。教师多用“你发现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等启发式语言进行引导,并在班级内交流想法。

3.尝试与交流

(1)尝试添画(初步体验)

教师安排学生两两合作,观察生姜外形,根据自己的联想在生姜上尝试添画。

图22至图24为学生初步体验尝试的作品。

(2)交流作品(发现问题)

教师请学生上台展示初步尝试的作品,并在介绍交流中发现,所表现的对象特征不明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自然地引出接下来的分析环节。

3.分析与实践

通过对一组图直观地对比欣赏,引导学生在比较和讨论中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对初步尝试的作品进行修改,培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作品的意识。

(1)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出示一组特征不明确和特征鲜明的生姜添画作品(图25、图26),请学生进行对比欣赏,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讨论中发现添画的要点,即用线条、色块、扭扭棒的添加来强化新形象的特征。

(2)实践(改进作品)

教师提出进一步改进要求,学生用强化对象特征的方法对自己尝试添画环节的作品加以修改。(图27至图29)

(3)变化(多角度联想添加)

引导学生对同一块生姜进行更多角度的联想和添画,帮助学生巩固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教师示范对同一块生姜从更多角度观察、联想,并添画出新形象,如对生姜的正面、反面、侧面的联想等。图30《带围巾的飞人》是从正面观察后联想添画的作品;图31《飞龙》是从背面观察后联想添画的作品;图32《蛇出草丛》是从侧面观察后联想添画的作品。

(4)提出作业步骤与作业要求

作业步骤:

①观察;

②联想添加;

③强化特征;

④完成作品。(图33)

作业要求:

①根据生姜外形进行想象添加;

②添加部分能表现新形象的特征。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

本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在根据同一块生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联想和添画创作中,选出自己最满意的形象,并用小木棒固定在泡沫板上进行展示。为了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创意构思,并能根据作业要求评价同学的作品,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夸夸卡”和“建议卡”,让学生“持‘卡’上岗”:用“夸夸卡”夸一夸自己最想夸的作品,并说明理由;或是出示“建议卡”给自己或他人提出修改意见。教师还提示学生不要以主观武断的方式评价同学的作品,而要学会用类似“我觉得怎样更好,因为……”的建议性语言礼貌地表述自己的观点,逐渐养成言之有“理”、提议有“意”、行为有“礼”的良好习惯。

《随形想象》说课稿之四

执教:黄缨茵

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生姜”为基础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角度的生姜造型特点,用基本的泥塑技法,捏出一个所观察到的生姜造型,并借助这个特殊形展开丰富的联想,抓住联想造型的特点添加装饰,结合综合材料装饰美化,完成富有创意的泥塑作品。

(二)作业呈现形式 用超轻彩泥将观察到的生姜捏出基本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富有创意的联想添加,创作出具有鲜明形象特点的泥塑作品。

(三)教学准备(图34)

教具:生姜、多媒体教学设备、超轻彩泥、泥塑工具、综合材料(羽毛、牙签、树枝.树叶、彩纸、吸管等)。

学具:生姜、超轻彩泥、泥塑工具、综合材料(羽毛、牙签、树枝、树叶、彩纸、吸管等)。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乐于想象,敢于表达。本课以泥塑造型创作为基本方法,二年级学生已掌握简单的团、捏、压、搓等基本泥塑技能,他们的造型表现往往比较夸张,善于用拉升、堆砌等手法来表现对象,进行创作。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在联想创作时,难于较精细地观察、表现对象,造型稚拙。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已有的泥工基础,结合本课学习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了解泥工制作的基本知识,知道利用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并运用泥工基本方法创意表现联想对象。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和比较中发现并捏塑生姜造型,学会利用综合材料创意表现联想对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发现生活中物体的造型美,逐渐养成细致观察与表现的习惯,激发联想创意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借助生姜的造型特点,进行创意联想。

难点:利用泥土和综合材料,表现想象中的物体造型。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思维导图

详见图35。

(二)教学过程分析

1.感官体验捏塑造型

体验引入,让学生摸一摸生姜、闻一闻生姜,充分感受生姜的特点,从感官上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运用多媒体设备将分小组观察到的生姜以“剪影”的形式投影在大屏幕中,供学生观察,并通过“猜猜这是哪组的生姜?”的竞猜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生姜的造型丰富多样,而且即便是同一块生姜,也因角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造型。(图36至图39)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好地帮助学生捕捉了生姜的整体造型,剪影让细节更为省略,营造了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形象,为后面关于生姜形状的联想进行了有效的铺垫。

随后,教师复习巩固泥塑的基本技能,让学生运用揉、捏、拉、搓等方法,捏塑自己所看到的生姜形,并在基础的塑形过程中感受泥塑的造型方法及特点,明白观察表现的重要性,以此进一步认识生姜,大胆表现生姜。

2.动态观察联想添加

多媒体课件出示慢镜头旋转的动态泥塑造型,引导学生观察造型的不同角度,在捕捉到联想形象后立刻喊停,介绍自己的联想结果。在教学中,以动态的生姜造型呈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同时,以随叫即停形式的定格画面,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感受由同一物体引发的各种形的联想。

如何让学生在联想的基础上,更好地捕捉特征、表现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加什么、怎么加,同伴在倾听的过程中也给出建议,教会学生如何归纳总结联想对象的造型特点;然后,在之前已经捏好的生姜形上,再简单地添一添、加一加,将联想中的对象特征表现出来,这样塑造出来的泥塑形象就能够既夸张又有趣。

图40是教师示范步骤图。

3.运用材料创意表现

教师提供一些作品图片及装饰素材供学生欣赏和操作,并提示学生,可以利用树枝、羽毛、扭扭棒、纽扣、叶子、牙签等综合材料,对联想对象进行进一步装饰与美化,使作品画龙点睛。

教师在已基本成型的作品基础上,出示一组利用综合材料创作的泥塑作品,让学生寻找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即综合材料的运用,进一步鼓励学生讨论与交流:不同的材料可以运用在哪些不同的地方?随后,启发学生根据所要表现的作品对象,在桌上摆放的树枝、羽毛、扭扭棒、纽扣、叶子、牙签等多种综合材料中,选择适合自己表现需要的材料,通过巧妙选择和搭配材料来进行表现。比如,在捏完的生姜形上插上羽毛,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就变得更生动形象了;又如,在触角的两边安上两颗小纽扣,七星瓢虫仿佛更灵动了……

4.展示评议收获自信

学生展示作品并欣赏同伴的有趣设计(图41至图46为部分学生作品)。

为了鼓励学生寻找并发现好的联想和表现方法,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发放一张“收获学习单”。每找到一个亮点便在“收获学习单”上盖一枚章,来引导学生发现同伴之所长,鼓励他们主动发现同学作品中的好方法。

美术学情分析方案范文第7篇

新课改要从原点开始

张荣照

又是一年春光好,我很想用一段歌词表达此时的心情:“走过了春和秋 走在阳光路上 |多少追梦的身影 |奔跑着拥抱希望|一路同行的人们| 心中暖洋洋”。两年多以来,滑县教育成长起一大批爱业务、有激情的的老师和校长。在座的各位中,不少人有想法,有故事,有情怀,有担当,又对业务有着发自内心的亲近和热爱,大家是滑县教育的希望,同时,与诸位尺码相同的人越来越多,滑县教育走在阳光路上。特别是在中心校和局机关,懂业务、爱业务的力量不断壮大。又有9位同志成为新的业务副校长。我相信,业务副校长将成为大家人生一段美好的记忆。原来的23位业务副校长,热爱学习,成长迅速。他们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大家对业务副校长这一角色的敬重。九位新同志要以自己的不懈的努力,为业务副校长这一角色增光添彩。要有思想准备,有时间要为你们补上公开演讲这一课。新的9位中心校校长,更是满满的正能量,丁股长吃透了教育的整体形势,定位更准,思路更清,很快将会为全县树立一个高规格的区域样板,我们需要这样的样板。五位业务副校长更不用说,多年积淀与抱负得以施展 ,蓝图变宏图,成效一定会非常明显。大家拭目以待。局里下去的三位同志,在局里锻炼多年,斗志昂扬,信心饱满。高股长,方股长两位业务内行重操旧业,信心满满,劲头满满。其他老同志也都在新的节点,积极谋划新的篇章。全县上下,越来越多的激情被点燃,越来越多的正能量在聚集,这正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017年的整体思路是点面结合,点上,抓好引领示范,要评选和表彰一批高效课堂和特色学校先进校;面上,全县中小学扎实推进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以常规促创建。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大家共同认识到常规管理的重要。虽然也曾关注到常规管理,如质量分析、集体备课,这只是教学常规,全面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不系统、不规范、不扎实。常规管理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石,我们再提常规管理,不是从头再来,也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有重点的、更深层次的再努力:创建特色学校需要重视那些常规,创建高效课堂需要重视那些常规。这是螺旋式的上升,好像又回到了原点。 所以,我今天要说的主题是新课改要从原点开始。这个原点是教育法规,是教育规律,是教育常识。

一是新课改要从努力开齐开足课程开始。

开全开足课程是国家要求,法律规定,但是,在我县教师缺编1000多人,临时教师2000多人的现实下,好像是天方夜谭,我说了是“努力”,有条件的学校要努力开齐,没有条件的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开齐。这是方向。有些课程不是没有条件,而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每天运动一小时,不少学校上午大课间进行的不错,下午则做不到,有的高中,不仅大课间完全不搞,三年级连体育课都省了。一些学校分配了体音美特岗教师,却让转岗教语文数学。语文数学每周排十几节,体音美不安排,或很少安排。2016年曾对新教育实验学校和课改核心校有一个统计:没有专职体音美教师,600-1000学生的学校七所:慈周寨二完小687、白道口民寨615,半坡南街607、老店完小924、枣村一小851、万古御驾庄658、留古西信都600。1000学生以上的学校四所:老庙实小1095、留固西街1040、瓦岗小学1085、城关育红1640。这些都是12个班以上规模的学校,从学校规模和财力上讲,都应该配备专职体音美教师。还有不少初中只配了专职体育教师。

不设专职体音美教师,上课质量就没有保障。(明年中招要考音乐美术)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课程,无论学校规模大小,条件优劣,都可以搞,只是校长愿不愿意搞。按照《河南省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课程计划》精神,综合实践课3-7年级每周3节,8、9年级每周2节。每年的特岗都有很大比例的体音美教师,2015年39人,2016年71人,在满足语数英等课的需求外,要发挥体音美的专长,开好体音美和综合实践课。

体音美和综合实践课都是学生最喜爱的,要提高课堂效率,减少语数英的课时,为体音美和综合实践课留出时间。开设这些课程会为学校增添无穷的活力和吸引力。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做,状态就能够调节到最佳,包括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都会更好。

体音美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是特色学校的主要支撑。特色学校的载体是项目特色,核心是课程特色,要帮助学校把办学理念理清,把能够开的课努力开好,把项目做精、做深、做广。县里要帮助学校开发课程。教育股的职责是把握大的方向,教研室的职责是细节的培养。

二是新课改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开始

习惯,就像人类心灵深处的发动机,一旦开始运转,就会悄悄操控着人生。习惯是后天形成,却又集中而准确地体现着人的天性,不知不觉中塑造着人的个性,习惯养成第二天性。(朱永新)我们每天的言行都是习惯作用的结果。师生习惯的养成,也决定着高效课堂、特色学校能否持续和深入。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优良的学习习惯。习惯表现在各个方面,仅课堂一项就有许多习惯需要培养,高效课堂就是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如举手发言,发言响亮,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坐姿端正,神情专注;勤做笔记,握笔正确 ,字迹工整,写字快速;积极参与,善于动脑,勇于质疑;主动交流,配合协作,和谐相处;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说话,不妨碍他人学习,等等。我们到不同学校的教室,会看到两种不同的景象:一种是学生秩序井然,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一种是学生纷纷左顾右盼,骚动不已。这就是习惯使然。也是平时的管理使然。

高中、初中、小学都要重视习惯养成,年龄越小越主动。两年多的实践证明,课堂改革的成效小学好于初中,初中好于高中。其实,学生的习惯也是教师习惯的折射,身教胜于言教,培养习惯需要教师学生一起同行。

都知道课改必须进行,为什么又那样难?最大的阻力就是教师不愿意改变固有的习惯。 “以教为主”,早已成为许多教师不自觉的一种习惯。教育过程,教师第一,学生第二;先改的应该是教师的行为习惯。

三是新课改要从抓实夯牢备课开始

全县有一个共性问题,教师对教材研读不到位,上课心中没有课标。教师参考的都是金鼎教案,很少有人用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没有学习教材分析。教材上精心设计的探究题、综合活动、提示文字、插图、单元前言,熟视无睹。教师为什么排斥学习课标?薄薄的一本课标囊括了几本甚至十几本教材的内容。很概括,距离教材上的每一节课很远,没有具体的指导性,备课前的临时抱佛脚读课标,作用甚微。而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为教材与课标架起了桥梁,每一节课落实课标的那几项内容,都有很精准的解读。

因此,特作规定: 1.下次再订教材和教参时,一律不得订《鼎尖教案》之类的现成的教案书,订和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准备今年的教师阶梯攀升,加入考试《教师参考用书》这一环节。2.要充分发挥现有课程资源--一教一辅的作用,研究透教材上每一个文字的设计意图,研究透如何让《巩固与训练》和课改密切融合。任何学校和教师不得要求学生再买新的资料,一经发现,要严加处理。提倡学校研讨自编练习册。3.提倡“三讲三不讲”,要向课堂的40分钟要效率,坚决杜绝教师占用自习时间讲课。存在此类现象的高效课堂先进校,要取消资格。

备课是个古老的话题,新形势下却出现很多新问题。不少教师将备课视作一种负担,备课只是应付,流于形式。没有扎实的备课,课堂的有效、高效都是空谈,常规管理要将备课作为重要一环,多加研究,倍加关注。

备课要做到“准”,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失分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方向比方法更重要。只有目标准确了,才能做到上课时才能做到“精”:精讲少讲,精炼少练。师生减负,效率提高。

四是新课改要从抓死做精评课开始

课堂是教师的立身之本,绝大多数教师都想把课上好,让学生喜欢,让学生尊敬。每位教师每年都听几十节课,还要评课。为什么几乎没有效果?有一个关键环节没有把握住……评课。每个人都有认知的天花板,自己很难突破。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高人的指点可以让人醍醐灌顶,瞬间新生。一些课改成功的学校都紧紧抓住过关课的环节。如蔡林森每天都在评课,亲自操刀,句句见血,毫不客气,人人过关。济源高中的李校长带领班子全体,为每一位教师把关,逐人评课,场面很震撼。

听评课急需改进的地方有:1.多组织过关课,要把好“评”这一关口,每评一节课让教师都有“鱼跃龙门”般的提升 。2、听课前准备充分,要充分了解课的内容和课标要求。3.评课要突出关键点,不要面面俱到,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4、评课人要有很强的教材解读能力,视野开阔,高屋建瓴,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收获。每个教师都渴望提高,你中肯地提出 被本人认同的改进建议,他会很感激的。听评课是最好的管理,一位校长如果评课很有水平,教师就会自然地信服你,尊敬你,感激你。我们要加强评课的基本功的训练。

五是新课改要从精细开展质量分析开始

质量分析是为了准确把握学生的失分点。每次大的质量检测之后都要进行质量分析。除要求教师做好每份试卷的考情分析外,还要精准分析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各种因素,准确把握每个年级、班级、学科、学生的失分原因,纵横向比较,发现问题,寻找差距,制定措施,狠抓落实,一步都不能少。

质量分析,不是要一堆分数和数据,而是要分析之后的文字报告,要发现数据所蕴含的规律性的,倾向性的,对改进下步工作有帮助的结论。要追根溯源,象两年来的《高考一本溯源分析报告》。教研室吸取去年的教训,及早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分析月活动方案”,做好必要的培训,或是提供可供大家借鉴的模板。

六是新课改要从持续推动读书活动开始

读书活动我们开展四年多了,有些地方流于形式,如何再深入些,一直是苦苦思索的问题。这也是不断改进读书活动评选内容的的主要原因,也是举办全县读书周的初心。

爱读书是一种读书方式,更是一种生活习惯。而习惯的养成都有个“被动-主动-自动”的过程。读书活动是做人、做老师、做校长的根基工程。我们要采取多种的措施持续推进读书活动。不是书香校园,无资格评选特色学校。不是书香班级,无资格评为名班主任。

读书不需要什么条件,关键在于学校搭建了什么样的平台,建立了怎样的机制。一个学校,没有校长的重视,没有老师的示范,读书活动很难持久与深入。各中心校推进读书活动,要从大力推动校长和教师读书入手。

县里将酝酿成立初中校长读书会,也建议各乡镇成立各种读书组织。

教育股要开展图书使用和管理情况专项检查,结果要全县通报。

教研室要加强对读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指导。

七是新课改要从强化教师的责任心开始

教师的能力决定着教学的水平,但是,一旦能力到了一定程度,起第一作用的是主观意识。小学表现的最明显,特别是低年级教师,需要的是耐心和功夫,关键在于是否有责任心。教学能力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而教师是否用心却能够立竿见影。只要有责任心,铁杵能磨成针。师德师风的核心就是责任心。师德师风评选要坚决杜绝简单的积分办法,要注重是否有责任心,是否热爱教育,热爱学生。

一些好学校的教师,总是呈现饱满的的精神状态,极强的工作责任心。精神的力量大于制度,要用好制度,更要用好精神激励。作为校长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与人文关怀,去唤醒、激活、点燃教师责任心背后无限的工作潜能。

八是新课改要从改变班级开始。

新生入校前,一般都是按照分数依次循环分班,平均分数基本持平。几年下来之后,为什么有的成绩会高出其他平行班一大截?原因不在学生的智力,而在于班风的不同。班风正,闲事少,学习的氛围浓,比学赶超成为了一种能量场,身处其中的学生,时时被正能量所鼓舞,每天都会自发自觉主动向上努力。

班级是学校最基本单元,特色学校是由特色班级组合而成;高效课堂在班级推进,班级的小组也是合作学习的最佳载体之一。特色学校和高效课堂都需要优良的班级文化营造气场,都需要通过改进班级日常秩序来实现。没有班级文化和管理的明显改变,创建特色学校和高效课堂都会事倍功半。

班风都是班主任带出来的,遇见一个高素质的班主任,是一个孩子的幸运;遇见一批高素质的班主任,是一位校长的幸福。抓住了班主任队伍,就等于解决了学校一多半的问题。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注意选拔和培养优秀班主任。班主任工作辛苦,报酬低微,多数人不愿意担任班主任。要想法提高班主任的待遇,多给他们学习的机会,多给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同时,学生记忆最深和最感激的是班主任,班主任最容易获得学生的尊重与认同,要激发班主任的获得感与职业幸福感。要让大家知道,教一辈子书,如果没有当过班主任将是人生的一大缺憾!

九是新课改要从日常的每一个细节开始

一个学校的“好”,总是表现在多个方面,日常的每个细节都体现着管理水平。有三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通过2016年六年级升七年级学生数比对分析:七年级学生流失率在10-20%的五个乡镇四间房、焦虎、老店、王庄、老庙,20-30%的五个乡镇白道口、大寨、赵营、留古、万古;30-40%的四个乡镇高平、瓦岗、八里营、桑村,40-50%的四个乡镇上官、半坡、慈周寨、枣村,50%以上的乡镇两个小铺、牛屯。同处在一个环境,同样有远有近,为什么四间房、焦虎、老店、王庄、老庙五个乡镇的流失率就低呢?一个乡镇的管理水平是否发挥很大作用?

美术学情分析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幼儿; 数字化学习资源; 移情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赵慧臣(1982―),男,河南永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知识可视化与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

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享受着信息化带来的实惠时,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也迈开了大步伐。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教育中,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支持幼儿自主、合作、创造等多种方式的学习活动,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拓宽幼儿的视野,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1]数字化学习资源给幼儿带来趣味、快捷和方便的同时,也给幼儿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针对性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问题。

一、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学前教育,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不断丰富,如何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引起人们的关注。反思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能够为优化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提供参考。

(一)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不断丰富

在1996年―2000年,音像教材、投影和教育电视成为儿童学习重要资源。课堂教学使用幼儿音像教材为幼儿教学提供了可视可听、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料。投影教材作为在幼儿园应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表现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幼儿电视教材作为用电视传递信息的教材形式,可以提高幼儿的思维及创造能力。对于教育电视的效果,王淑君(1998)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它使幼儿在对社会行为的观察学习过程中与榜样模式发生共鸣,自身行为也不自觉地与榜样行为相接近。[2]

20世纪末以来,电脑成为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重要载体,幼儿计算机辅助教学出现。例如,南海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坚持以计算机为认知工具,开展“讲故事、认事物、做游戏、玩电脑”“四结合”的教改试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期间,美国1999年的《儿童媒体与新千年》报告指出儿童花在计算机上的时间与在校上课时间基本持平。

2005年后,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主题网站成为幼儿数字化学习的重要资源。幼儿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推动师幼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教师与幼儿的共同发展。其中,上海学前教育网作为汇集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信息的资源库和集聚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的资源库,通过共建共享数字化学习资源,服务学前教育信息化。

2007年后,互动学习软件和教育游戏等教育软件应用到学前教育中,尤是其数学、英语等学科类教学软件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另外,电脑游戏与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有机整合,可以给幼儿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快乐。英国某教育机构的研究人员曾对700多名幼儿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电脑游戏能够显著地帮助幼儿提高逻辑思维技巧,开发潜在的智力。

2010年后,随着人机交互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郁晓华(2011)认为多触控虚拟学具相比于实体学具,在感知维度、扩展重用、状态保存方面都更具竞争优势,将打开技术支持下新型幼儿动手操作学习的新局面。[3]另外,平板电脑、电子书包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流行,但在实践中却由于存在误区可能会对幼儿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形式上更加多样(从投影、录音、音像教材和电视拓展到网络平台、教学软件、教育游戏和虚拟学具等)、共享更加方便(投影、录音、音像教材和电视等共享性差些,而网络平台、教学软件、教育游戏等则具备较高的共享性)、更加注重集成(投影、录音、音像教材和电视只是单个的学习资源类型,而网络平台、教学软件、平板电脑、电子书包等能够集成多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不断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数字化学习的需求,但幼儿游戏沉迷、近视率提高等问题也不断出现。例如,“儿童因痴迷于观看电视中播放的动画片和电视剧,或者长期观看卡通漫画书籍,不知不觉地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而逐渐降低乃至失去文字深度阅读的兴趣”,[4]导致思维的简单化和平面化。

(二)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方法的梳理

在电化教育应用于幼儿的较早时期,相关学者已经提出需要认真分析幼儿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其中,李平毅(1996)提出要想充分发挥电化教育对幼儿教育活动的促进作用,就必须针对幼儿的机体发展特征、情感因素、注意特征等,开展幼儿园的电化教育。[5]但在不同类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中,所提的设计方法也有所侧重。

在投影教材、教育电视等方面,对于幼儿园投影教材的编制,宋明责(1996)提出要熟悉幼儿的生活,了解幼儿的心理,根据幼儿的情趣,表现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塑造好投影教材中的形象。[6]对于幼儿教育电视选题,陈静宜(1997)提出要切合幼儿早期教育的需要,内容选择要考虑幼儿的可接受性,表现方式要符合幼儿的兴趣,摄制中着力营造适宜幼儿学习的氛围。[7]对于幼教电视教材的编导,凌巍(1997)认为需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提出:强化宜真宜趣,突出娱乐性;遵循幼儿实际,突出教学性;力求音律和谐,富有审美性;力求现场抓拍,突出真实性;力求生动活泼,注宜多融性。[8]

在网络学习平台方面,崔琦(2007)提出建设符合幼儿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审美情趣的学前教育主题网站,为幼儿营造绿色的网上家园。[9]朱玉华(2008)认为需要应用图形化的可视界面,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方便舒适的互动空间,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满足幼儿对知识的渴求。[10]

在幼儿软件设计方面,杨珊珊(2009)介绍了幼儿参与软件设计的情境式设计、参与式设计、信息提供式设计以及合作询问式设计等四种方法。[11]李清(2011)以游戏活动课程为基础,采用幼儿所熟悉的广告与动画节目内容,设计幼儿的媒介素养游戏,以培养幼儿的媒介素养能力。[12]

在教学工具设计方面,郁晓华(2011)认为触控虚拟学具的设计包括:操作平台需要借助隐喻的思想建立幼儿操作学习的虚拟工作区域;建立学习材料库要很好地考虑标准的定义、表现的形式以及所支持的操作行为;组装关系必须在操作逻辑中隐含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13]王济军(2012)针对平板电脑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应用的误区,提出精心设计符合幼儿认知特征教学策略,提高软件的易用性、人性化和交互性等促进策略。[14]

(三)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方法的反思

首先,应用辨证观点反思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利弊,但如何趋利避害尚缺乏有效手段,仍然需要针对性的设计理论加以指导。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以辩证的思维,提出是否应该让幼儿使用电脑,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坏的软件不利于幼儿的社会交往和相互教学,好的软件能够增进幼儿的社会交往和相互教学。

其次,提出面向儿童需要、针对幼儿的特点,但如何有效设计还停留在理念层面。例如,在设计幼儿数学类教学软件时,“应充分考虑及认可儿童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软件的教学辅助功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进步。”[15]诸如此类观点多体现在理念引导层面,尚待提出有效的设计方法,并且经过幼儿数字化学习效果的验证。

再次,提出面向幼儿生活习惯设计资源的观点,但分析幼儿生活特征的方法有待探索。例如,对于幼儿媒介素养游戏的设计,李清提出基于幼儿园的日常教育,以游戏活动课程为基础,采用幼儿所熟悉的广告与动画节目内容。[16]如何把握幼儿生活中的特征,尤其是游戏学习中的特征以及游戏学习资源的需求,仍然需求科学有效的方法。

最后,提出了儿童参与的观点,但如何引导仍未明晰。儿童有可能直接参与软件设计的任何一个阶段,参与的方式多样,但都受到成人设计人员的限制。[17]尽管儿童参与到软件设计过程中,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与成人如何以平等关系展开合作等问题尚待有效解决。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已经从以设计人员为中心的设计转入以幼儿为中心的设计,强调了对幼儿认知特点、生理特征的尊重,甚至幼儿的参与,以根据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特征,提升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质量。但设计人员仍然保持了幼儿数字化学习局外人的身份,对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设计人员的设想层面。为了获取充分依据来判断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方向,理解幼儿数字化学习的想法变得非常重要。

二、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的提出

移情是心理学中感知对方的重要方式,有利于设计中理解用户。移情设计首先应用于工业产品的设计中,后来拓展到教育领域,被认为可以作为理解学生、基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开展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具有可行性,有利于形成满足幼儿个性特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一)移情以及移情式设计的辨析

作为心理学上的术语,移情(Empathy)的意思为“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心理现象,又称感情移入。”[18]根据韦氏词典,移情是“不需要以客观明确的方法完全传达感觉、想法和体验的情况下,理解、意识到、敏感于并间接地体验他人在过去和现在和未来对这感觉、想法和体验”的一种行为或者能力。移情要求个人参与,与其说是一组严格的方法或者工具,倒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和意愿。另外,在《剑桥哲学辞典》中,“移情”具有三种基本含义:对表情的自动模范或对情绪的表现度、注意力的模仿和角色扮演。

对于Empathic Design,孙远波等人将其翻译为移情设计,张广兵、高丽云等人将其翻译为移情式设计。两者的内涵是相同的,但后者更适合我国的汉语语境和表述习惯。因此,除了所引用的文献内容之外,笔者将Empathic Design统一称为移情式设计。其中的移情指采用想象的方式,对优化所处的环境进行重新建构,以理解用户是如何在使用过程中看待、体验和感受产品、环境和服务的。[19]

移情式设计能够帮助设计师理解用户如何感知周围的物质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在移情式设计中,“设计师必须针对用户进行一定程度的‘角色沉浸’,并且在实验数据的框架内充分发挥想象,发生对用户产品使用的‘移情理解’,并且在感性直觉和理性概念之间做出权衡,得出产品设计的最佳方案。”[20]

(二)移情式设计不断应用:从工业产品设计到教学设计

“移情作为设计中的重要方法,能够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值得企业为之投入时间、资源和必要的技术。”[21]1997年,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Dorothy Leonard等研究工业产品设计中采用的移情式设计情况,描述了移情式设计在创新性公司的成功实践。2011年(芬兰)Ilpo Koskinen等认为:设计师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功能,还应该考虑与之相联系的主观因素;设计师需要系统的方法才能体现主观因素,而且这些方法一定要能移情地了解用户。

在教育领域,2002 年,Maish Nichani首次提出移情式教学设计的概念。张广兵(2009)认为移情式教学设计弥补了传统教学设计的模式化、机械化、教学情感匮乏等不足,真正实现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计教学活动。[22]周贤善(2009)应用移情式教学设计优化网络教育,认为可体现在网络教育的主要环节中。[23]高丽云(2010)探讨了抛锚式教学策略与移情式教学设计如何结合,分析了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策略和注意事项。[24]柳铭瑞(2011)认为移情式网络课程设计中,设计人员、教师、学生等需要共同参与设计活动。[25]

移情式设计的应用已经从工业产品设计拓展到教学设计中。在教育领域,移情式设计不断应用,形成了移情式教学设计等话题,被认为可以作为理解学生、基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应用到网络教育、网络课程设计、e-Learning等领域,体现在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设计、学习策略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完善等方面。

(三)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幼儿的数字化学习需求、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方式与成人有较大差别,设计人员需要站在在幼儿角度,思考他们在数字化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需要什么数字化学习资源予以支持。“因为设计的需要而研究人类行为的时候,用户数据往往是由设计师的个人体验和解释来处理得出的。当我们从理性实际的主题转入更加主观、更加注重体验的领域,在设计时考虑移情设计就非常有必要了。”[26]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指设计人员对幼儿的数字化学习进行移情性体验,从幼儿的角度去理解、感受、体验幼儿的情感,更加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幼儿及其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以设计满足幼儿个性特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有助于辨明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性需求,有益于设计出合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有利于提升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适切性,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

首先,移情式设计有助于设计人员摆脱自身的局限。设计人员设计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不是为自己的孩子或者熟悉的幼儿,而是为了也许从未谋面的幼儿。他们无法观察幼儿数字化的想法和感受:学习动机、情感态度、心智模式、判断标准、学习偏好以及心理冲突。设计人员必须超越自身文化传统、心智模式和认知结构的局限,在真实的场景中通过移情体验,准确预料幼儿数字化学习的行为,以便资源设计中做出针对性反馈。

其次,移情式设计有益于设计人员把握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不同幼儿有着不同的数字化学习经验,具有不同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关注不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还有着不同的数字化学习期待和偏好。“移情设计就是应用我们的自身的洞察力去指导和启发,为那些我们从未谋面的人设计更加有用和愉悦的产品。”[27]采用移情式设计方法有助于设计人员通过观察幼儿数字化学习的外在行为来识别他们的内心状态,预知幼儿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挖掘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深层次需求,为针对性设计开发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支持。

最后,移情式设计有利于拓展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方法。传统的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缺乏教师和幼儿的有效参与,仅是设计人员和教学专家之间相互交流。从移情设计的基本步骤(观察用户、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用头脑风暴解决问题和规划解决方案)可以看出它既强调了对用户行为的移情分析,也突出了运用集体智慧来创造性解决问题。移情设计帮助设计人员通过建构幼儿、教师、设计人员等组成的设计团体,以群策群力的方式应用更加完善的方法,进行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活动。

三、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开展

“尽管设计师在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中都在思考用户,移情是无处不在的,但移情设计只是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并不是对所有设计问题的通用解决方法。”[28]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中,为了保证人力、物力和材料等投入能够发挥充分的作用,采用移情设计的阶段应该被详细确定。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中可以采用下列步骤(如图1所示)。

(一)选择幼儿群体,把握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特征

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中,幼儿用户对象研究中需要更加关注目的性,而非机械地参考统计抽样。首先,主要幼儿群体,指经常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幼儿群体。其次,即将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幼儿群体,以设计面向未来幼儿用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最后,非正常的特殊幼儿用户,他们通常会对数字化学习资源有某些特殊的需求。例如,语言表达能力超常的幼儿可能对语言学习类软件具有词汇量大、语句复杂和增强应用等方面的要求。

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中,设计人员既选取一部分幼儿用户代表经常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幼儿,又需要一部分未来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幼儿群体和某些具有特殊需求的幼儿群体。后两类幼儿群体不但能够为设计师提供有效的设计灵感,而且可以测试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主要结论。

(二)采用移情观察,分析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性需求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中的观察并非一种远距离和客观的方式,而是设计人员融入幼儿真实情景下的体验。区别于传统设计中的观察,移情式设计的观察是在幼儿日常数字化学习中、在自己的环境(日常生活的)中进行的非干预性观察。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不是简单地把幼儿看作访谈、调查和测试的主体,而是作为有感情的人,站在幼儿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其数字化学习的状况。设计人员观察幼儿日常的数字化学习行为,理解他们不同于成人的数字化学习方式,从而获得其他纯客观性观察方法所无法获得的信息,有效发掘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性需求。

(三)进行角色扮演,理解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

角色扮演中,设计人员以幼儿用户的身份进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环境中,亲身参与到幼儿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中,不仅要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行为的过程,更要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的资源使用,以推测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适用状况。有三种方式可以用于设计人员的角色扮演。[29]

1. 观察幼儿的实际应用,或者在现实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的自然情境中,或者在为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原型中。一旦设计人员理解了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情境,则针对性开展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就会变得轻松许多。

2. 寻找幼儿的参与,记录他们数字化学习行为状况,描述他们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幼儿创造性表达数字化学习的效果,以深入探索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

3. 自己尝试使用设计原型,以内省的方式获得幼儿也可能拥有的使用体验。设计人员当然无法实际拥有任何幼儿的体验,但是为了改善使用情境,却可以从自身数字化学习的经验中,预测幼儿数字化学习的反应。

(四)应用头脑风暴,突破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思想束缚

在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过程中,采用头脑风暴法有利于幼儿通过与资源设计人员、同学交流合作,充分表达各自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意见和想法,可以突破以往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束缚,更大程度上创造性地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

对于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不应看作只是设计人员的工作,而应把幼儿、教师等纳入进来;不应仅仅看作一个资源优化设计的过程,而且是幼儿、教师和设计人员等不同观点交流融合的过程。例如,在设计幼儿视频资源时,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展开讨论:幼儿需要视频资源吗?学习过程中的那些阶段需要视频资源?在多种格式的视频资源中,哪一种最合适?在众多的开发技术中,哪一种最适用?

(五)形成设计共同体,构建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模型

移情式设计要求设计人员与幼儿、教师等形成设计共同体,将资源的设计者、使用者(幼儿)以及资源使用的引导者(教师)等以有效的方式组织起来,共同面对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中的问题,一起探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方案。唯有如此,幼儿、教师才能与设计人员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共同为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做出各自的努力。

根据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一系列的方案,设计人员建立较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模型并提供给幼儿使用,根据反馈信息对模型进行修改完善。由于幼儿的知识基础、学习需求等不同,可以针对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既可以弥补传统课堂资源同一性的不足,又能够支持幼儿多元化的数字化学习。

(六)联系现实状况,开展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验证

移情式设计“建立在富有情感的想象之上――即超越现实的想象能力。通过想象,我们能够提前思考未来的使用体验将何去何从,并且产生一些想法去支持这种体验。但是想象也可能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30]那么,设计人员如何准确把握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如何知道他们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怎样判断设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否符合呢?

移情应该作为一种需要在现实中进行检验的特殊想象,设计人员需要在主观移情和客观观察之间做出平衡。具体说来,设计人员需要通过与幼儿的不断接触来激发对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移情,需要根据幼儿数字化学习行为的状况来判断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是否合理,需要根据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来调整移情式设计。

如果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可以满足幼儿的数字化学习需要,下一步就可以开发推广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更大范围上支持幼儿的数字化学习。如果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尚未满足幼儿的数字化学习需要,则需要重新开展幼儿数字化资源的移情式设计,进一步优化、完善幼儿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四、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优化

“研究移情设计的目的并不是解决公认问题,而是找出设计切入点,也是为了达到对用户的整体全面的认识。”[31]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面临着设计人员对幼儿数字化的移情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儿数字化学习信息的表达等问题,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予以优化。

(一)提高设计人员对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移情能力

为了充分理解用户的体验,至少有三种数据可以被应用:语言数据(“说”,表达人们所知道的和讲述的)、行为数据(“做”,观察人们是怎么做的)以及想象的数据(“想”,描述当前群体非语言化的结构性方法)。[32]三者的关系可以通过图2进行说明。其中,语言数据的内容比较明确,行为数据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而想象的数据则是潜在的,不容易被发现。

传统的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较多关注幼儿在数字学习中是如何说、如何做的,而忽略了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中更深一层的体验:直觉、感受和梦想,尚未真正地了解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状况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为此,设计人员需要转变关注对象:从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中的语言数据和观察数据,转变为更多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中的想象数据;从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中的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转变为更多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中的直觉、感受和梦想。

为了获得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中的想象数据,设计人员可以借助某些可视化工具,将幼儿数字化学习中的想象可视化,以促进其想象数据的传播、理解和加工。例如,“情感工具箱”作为可视的、有趣的、基于故事建构的技术,能够帮助设计者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的梦想、忧虑以及愿景。此外,“认知工具箱”包括心理地图、三维模型、关系图表以及流程图等,能够帮助设计人员将幼儿数字化学习中的想象数据可视化,进而开展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移情体验,准确把握其数字化学习的特征及其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

(二)幼儿应用可视化方式表达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

幼儿表达自己数字化学习的观点和意见,那些非语言表达的信息可以借助可视化形式来描述。如果幼儿认为清楚地表达、反馈态度和思考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那么制作拼贴画、绘画、摄影拍照、叙事或者写日记等方法能够帮助幼儿探索自己数字化学习的行为特征,表达他们对于数字化学习的需求,为设计人员提供幼儿数字化学习的丰富语境。

首先,可视化的记录元素(通常为相机)可用于记录幼儿数字化学习的情况,描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其次,视觉日记可以帮助设计人员理解幼儿数字化学习的情绪和想法,把握其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的行为习惯。最后,说明性的问题卡片、任务书等可用来研究阐释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特点,包括对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意见、态度等开放性问题。

(三)基于生态网络构建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生关系

为什么某些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学习发挥持久性的影响力,而某些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刚一出现就消声匿迹?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也是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研究的切入点。数字化学习资源不仅作为信息产品使幼儿能够寓教于乐,支持了幼儿多样的数字化学习活动,而且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生活的固定组成部分,不断影响幼儿日常的学习生活方式。

对于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人员需要超越仅仅看作支持数字化学习的信息产品,而应在生态网络中探讨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关联;不仅仅探讨不同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之间的生态关系,而且分析他们怎么融合后融入幼儿的学习生活;不仅仅讨论数字化学习资源对幼儿学习生活的影响,更应阐释如何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幼儿的学习生活,从而通过构建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生关系,更大程度上发挥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幼儿学习生活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包红英.电化教学如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1997,(4):39~40.

[2] 王淑君.从实验研究看教育电视在幼儿社会行为教育中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1998,(2):89~95.

[3] [13] 郁晓华.幼儿多触控虚拟学具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33~137.

[4] 李昱.试论儿童媒介素养及其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8,(5):27~31.

[5] 李平毅.结合幼儿生理心理特征 搞好幼儿电化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1996,(4):32 ~33.

[6] 宋明责.浅析幼儿投影教材中的美术特征及意义[J].中国电化教育,1996,(1):48~49.

[7] 陈静宜.幼儿电视教育片创作之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1997,(1):61~64.

[8] 凌巍.谈幼儿电视教材的编制[J].中国电化教育,1997,(2):46~49.

[9] 崔琦.学前教育主题网站的研究与设计[D].曲阜:山东师范大学,2007.

[10] 朱玉华,高薇.构建幼儿教学管理平台推进师幼学习方式的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41~43.

[11] 杨珊珊,郭力平.论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中儿童的参与[J].中国电化教育,2009,(6):61~65.

[12] [16] 李清.幼儿媒介素养游戏的设计及实效性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7):114~117.

[14] 王济军,王赫男等.平板电脑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107~110.

[15] 张立龙.学前儿童数学互动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12.

[17] M.Scaife,Y.Rogers. Kids as Informants: Telling Us What We didn’t Know or Confirming What We Knew Already[A] .A.Druin.The Design of Children’s Technology[C].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1999,27~50.

[18] What Kind of Research Model is Empathic Design[EB/OL].[2012-12-26].http://cc.ntut.edu.tw/~wwwdtl/93DTL_02/class/93_05_Wang/930323.pdf.

[19] [20] [21] [26] [27] [28] [29] [30] [31] [32] [芬] Ilpo Koskinen,等.移情设计:产品设计中的用户体验[M].孙远波,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0,22,34,30,25,22~23,26,28,30,30.

[22] 张广兵,全.移情式教学设计:内涵、方法与实施[J].电化教育研究,2009,(1):86~88.

[23] 周贤善.移情式教学设计在网络教育中的运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