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美术学专业的理解

对美术学专业的理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美术学专业的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美术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美术;课堂创新;反思体会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美术专业人才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高职美术教育为基础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以及向社会输入优秀专业人才的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使美术教育的发展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对高职美术教学课堂进行创新发展与反思体会,成为提高高职美术教育水平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实际的高职美术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在结合学生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对美术类人才的有效需求的前提下,以创新的发展观念对美术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一定的创新发展与反思体会。在使美术教学反思能够发挥一定的促进意义的同时,不断加强高职美术教育的专业实践活动,使高职美术教育的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促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接受美术专业技能的教育,为将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

一、关于高职美术课堂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前,随着高职美术教学规模以及教学水平的显著提高,高职美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逐渐被高职院校忽略,取而代之的是高职美术教育的片面性、局限性发展。在高职美术课堂,学生只是片面的学习画图,而美术教师只是依据教材的相关专业理论进行讲解,不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职业素质,使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一直无法得到显著的提升。另外,美术教师对于高职美术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解程度不够。美术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常常受到教学计划的影响,无法将其正常的教学水平发挥出来,这也是造成高职美术教学水平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无法明确高职美术教学的培养目标,致使其在工作中,不能按照具体、科学的教学计划进行专业的美术教学。因此,高职美术教师往往按照绘画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片面的追求美术教学效果,忽视对学生美术综合技能的培养。长期发展下去,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与社会实践发展产生脱节的状况。学生在经过高职美术专业的系统学习后,可能仍然无法胜任其应该从事的相关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对美术类人才的有效需求。

二、关于高职美术课堂的创新发展与反思体会的相关分析

(一)适时转变高职美术教育观念以及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适时的转变高职美术教育的传统教学观念以及教学体系,成为新时期高职美术专业提升发展空间的重要前提。在高职美术的教学活动中,应以美术实践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在实践性原则下及时的调整美术教学的课程计划,力求充分结合各门学科的发展优势,构建一套具有特色的美术专业课程。使学生通过专业的、科学的美术课程,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高职美术课堂的创新教学发展。同时,结合高职美术教育发展的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美术教学体系,对实现高职美术教学课堂教育水平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美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不断的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美术综合素质。

(二)进一步丰富高职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

随着高职美术教育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完善高职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课堂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美术综合素质,是当前高职美术专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在高职美术课堂中,美术教师应更加重视和完善美术教学的实践内容,将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在社会相关专业就业中的适应能力作为美术专业的教学目标。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开设中外美术史以及优秀作品的赏析实践课、创作理论课以及中外美术艺术概论、现代文学等相关课程。并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重视造型基础课以及创造基础课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美术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一定的素描、速写、色彩搭配、平面设计、立体构成等基本的美术技能。使之在未来的社会岗位上,能够更好的发挥专业的美术技能。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不断发展的高职美术教育工作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高职美术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不断的引起高职相关教育者的关注。改善过去高职美术课堂教育活动缺乏实践的关键性问题。美术教学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应用美术技能的能力,促使学生在专业的实践活动中挖掘美术的灵感,增加其进行美术创作的机会。使高职美术教育的发展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美术教学实践活动确立为重要的教学活动。另外,高职美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要注意与社会实践的环节相结合,丰富的美术实践活动,会在无形中促使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美术专业人才的有效需求。使之可以在未来的相关就业岗位,更好的发挥其自身的美术专业才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美术课堂中进行的创新发展与反思体会,对高职美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高职美术课堂的实际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应适当的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社会对美术类人才的有效需求,对美术课堂进行一定的创新发展,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的发展以及就业,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同时,在美术课堂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教学的相关反思,使美术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体会中,逐步提高美术教学的水平,更好的促进学生艺术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勇.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环节问题分析[D].南京艺术学院,2009.

对美术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2篇

美术设计类专业是当代高校艺术类一级学科范畴下的重点发展分支,也是各综合性院校及美术专业型院校重点学科。有效合理的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方法是该专业学生学习质量有效保障,同时,它也反映有关专业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本文结合该专业在当代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实际中的常见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对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方法现状的总结为广大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提供参考进而更好地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展美术设计类学科。

关键词:

美术设计;教学方法;发展现状

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以下简称“设计类专业”)是高校美术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设计看做一种通过构想或计划,以及把这种构想或计划通过一定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使其视觉化、形象化的创作过程进行专业学习的分支学科。高校设计类专业的学科设置一方面体现了美术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设计类专业更具有实用性,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即将抽象的美术表达形式具体化、实用化、功能化,这一特征使得设计类专业学生学习到的是一种实用技能。结合上述内容以及当代我国高校设计类学生的实际学习环境,设计类专业的常见教学方法也恰恰迎合了设计类专业的主要特征和功能,经过笔者总结,现将当代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常见方法和其主要作用归纳如下:

一、理论教学为基础保障

设计类专业是依托美术学科发展来的分支学科,因此要想实现学习者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就离不开教育者针对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当代我国高校设计类专业在学科课程设置的编排上也反映了这一要求,而设计类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体现在美术理论知识和设计理论知识。设计类专业教师通过对美术基础理论的教学,可以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从更为深刻的角度去用心理解美术,从现实意义上讲,学生学习中外传统美术理论的主要作用在于让学生了解主流文化,对美术这一学科的发展形势有宏观的认识和理性的理解。与美术理论相呼应的则是针对性更强的设计理论知识,相比美术理论知识,设计理论其实更为抽象,特别是教师在对某些设计元素,设计思想进行讲解时,学生并不都完全能心领神会,不过,也正是这些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元素才起到的了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作用,这部分理论知识也更为关注设计中的技巧运用,如何掌握和谐的、能反应美的、立美宜人的设计思路才是学习的重点。综上,设计类专业教师通过理论的教学是设计类学生学习的基础保障。

二、实践性教学为知识巩固

本文引言部分指出,设计类专业在研究事物美的属性同时也更多地体现了美术的实用性,实践性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呼吁学生关注设计类专业的艺术实践过程,通过这样的形式进而使学生对设计的意义进行再认识以达到对理论知识所学的巩固。举例来说,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深入,大学授课中实用多媒体设备已不是新鲜事,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向学生演示某一设计作品,条件更为丰富的还可以利用更为生动的实物教具进行授课,例如参观博物馆、具有鲜明特点的建筑、景观等设施。教师实施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使设计的目标作品更为直接的呈现到学生面前,同时,实践性教学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这就真正做到了“艺术理论引导艺术实践,艺术实践丰富艺术理论”。

三、互动教学确保学科活力

设计本身就是极具创作性的一个概念,枯燥乏味的说教并不符合这一学科的特点,因此互动式教学就显示出了其优势。当前,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师主要教学发展的另一方向就是互动性教学。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在传授完基本知识后会有针对性的对某一知识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具体的形式包括问答、辩论、讨论等。当代设计类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一方面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在互动的形式上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上述课堂上可以使用的互动方式以外,很多院校以及专业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些高校间、省市以及国家级的各种艺术类作品比赛,这些竞赛类活动一方面是对作品的展评,但是从教育学的理论来看,其本质也起到了互动式教学的作用,通过竞赛活动,学生与不同地域的同专业学生进行学术上的切磋,比赛成绩的优劣本身可能使学生得到鼓励,并激发更浓厚的热情,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参赛者与他人的互动交流、比较和学习是也潜移默化地能使自身的创作能力大大提升,而这恰恰呼应了前文所述的“设计的特征”。专业教师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热情,而互动学习的功能在保证学生学习效果更佳的同时也保持了美术设计类学科的活力。

四、学科交叉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设计作为美术的分支学科,必然要依托美术的有关知识作为基础。但是无论是设计还是美术都与哲学、宗教、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概念紧闭相连,教师仅单一的传授设计的相关概念是不现实的,很多设计思想、理论基础、灵感来源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这是所有艺术类学科的共通特征,因此设计类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设计本身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予以考量,一些知识可能与其他学科互补,而一些则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美术设计课程的这一特征,使得教师在关注其与其他学科交叉关系时就要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结合其他学科进行设计创新的能力,目前,高校设计类教师在这一点上十分重视,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有针对性的延伸了其他学科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自身也不断吸取更多的知识,扩大个人的知识面,以保障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丰富的课题知识环境。交叉学科的相关研究极为锻炼学生的辨别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而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必然从中扩宽视野,激发创作灵感,提升艺术创新能力。

作者:张潇予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德].论艺术的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对美术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3篇

1当前国内高校美术通识课程的教育方法及改革本质

1.1高校美术通识课程的教育方法

客观来看,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美术通识课程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单纯的鉴赏性教育,主要是以美术通识相关理论为主,依据相关教材在课堂上为学生传输这些理论知识,教师在此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则属于被动接受,这种教育类型与很多选修理论课的教育类型较相似,整体效果不佳.另外,再加上非美术专业的学生不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在理解这些理论内容时明显感觉吃力,也无法充分从教师讲解中体会相关艺术感受,所以这种教育方法综合效果较差,利用该方法很难使学生接收并认同美术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各种艺术理念.第二类是相对侧重实践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有时会过分注重实践,但并未将理论合理融合于实践中,单纯向高校学生强调美术才通识教育的实践重要性,整体课堂容易使学生出现强人所难的感觉.因为很多高校开展的美术通识教育对象并非美术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完全不具备美术功底,而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方式则是专门针对美术专业的学生使用,如果在非美术专业的学生身上也用这种方式,即使学生在长期动手过程中学会了一些美术实践能力,但从根本上来看他们仍然不懂美术通识教育的精髓,也无法真正理解美术的艺术性.第三类是单纯强调继承精神的美术通识教育方法,这种方法相对而言不会深入传输美术通识教育相关理论,教师通常只是简单对教学内容进行概述传播,要求学生继承但不要求其发展.比如很多高校美术通识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会为学生讲解工笔花卉的临摹手法,并提供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作品供学生鉴赏学习,同时也会通过山水、人物及其他类型的美术通识教育内容让学生充分体会美术的魅力,这种教育方法虽然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传承艺术的重要性,并在内心形成传承理念,但是却难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并且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创造能力.综上可知,尽管每种美术通识教育方法都有一定优势,但同时也各自存在不同缺陷,无论使用哪一种教育方法,都不应该排除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不能单纯强调技术或艺术、理论或实践、传承或发展中的某一种,而是应该全面平衡发展,通过不同教育方法的协调与配合,在创新型美术通识教育模式中达到良好教育目的,避免出现美术通识教育课堂上千人一面的现象.

1.2高校美术通识教育改革的本质

美术通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与人格修养,使其进一步增强专业学习能力,并且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优良综合素质的合作人才.为了深化这一目标,国内教育领域正在研究探索对高校美术通识教育的改革途径,而实施改革的本质归根结底是为了激发学生更多创造性思维,使其具有更优秀的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

2新时代高校美术通识教育改革方法

在新时代条件下,为了使高校美术通识教育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向实施改革.2.1改革美术通识教育教学模式可以从三个方面完成这一举措,首先优化高校美术通识教育课程结构,改变以往常用的传统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合适的美术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充分结合起来,引导各类专业的学生都可以从美术通识教育课程中获得良好启发,进而在自身专业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其次调整美术通识教育教学方法,由于美术通识教育属于艺术类教育方向,主要是为了开发高校学生的艺术修养与人文素质,因此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合理引导学生在该门课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发散式思维,并用创造性眼光看待课程内容,从艺术角度吸收课程精华.最后鼓励学生将学与做相结合,因为美术通识教育课程在大部分高校中都属于课时偏少的课程类型,再加上很多不同专业的学生没有一定美术基础,所以通过学与做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可以大大提高该课程的学习效果,既可以让缺乏美术基础的学生通过动手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又可以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其理论学习兴趣,开阔他们的艺术视野并提升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从根本上实现美术通识教育的实施目标.

2.2改革美术通识教育师资建设水平

在高校美术通识教育过程中发挥主要引导作用的是课堂教师,因此,必须从改革相关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角度入手提高美术通识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建设具有良好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使其在课堂上发挥更好作用,可以从四个方面实施此项改革.一是针对美术通识教育工作者提供挂职锻炼机会,使其有条件参与更多与美术通识教育相关的进修与培训,并能在不同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自身教学能力,进而为学生带来更具全面效果的美术通识教育活动.二是积极引进相关年轻人才,比如高校可以吸引刚刚毕业的高学历相关人才担任美术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工作,通过这类人才为学生带来更符合他们需求的教学理念,并通过创新思维带动整个美术通识教育团队的教学进展.三是构建美术通识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发展模式,通过“老带新”等模式促进有经验的美术通识教育工作者对年轻工作者的带动,这种梯度培养师资力量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年老美术通识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年轻工作者反过来将创新意识与时代精神传递给前者,达到不同阶层教育者的共同进步.四是促进美术通识教育人员对外交流和学习,鼓励这些教师积极参与各类美术通识教育相关培训,通过对外沟通与交流实现对自身文化修养与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进而在美术通识教育课堂上发挥更好的引导作用.

2.3改革美术通识教育环境建设水平

在开展高校美术通识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环境,这种环境主要包括课堂环境、实践环境等方面.其中在课堂环境中应该确保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等现代化手段获得美术通识教育理论知识,并且可以通过这类手段直观欣赏到有代表性的美术通识相关作品,从根本上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在实践环境中学生能够借助相应场地和工具完成美术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动手操作环节,比如有条件的学校应该针对美术通识教育课程方向建设相应的雕塑制作室、产品模型制作室、绘画室、陶艺制作室等专业型室内场地,同时在不同场地中配置相关设施设备及材料用具等.另外,实践环境还包括校外实践环境,高校可以针对自身开展的美术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与校外相关机构合作,安排学生到达这类专业机构内学习相关工艺品的制作流程,促进其对美术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解.

2.4改革美术通识教育平台建设水平

可以从两个方面完成对高校美术通识教育平台建设水平的改革,一是创建多元化复合型教育平台,高校在实施美术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将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及技术类专业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促进他们相互沟通与学习,学会吸收对方的优点并融合于自身专业学习过程中,积极开发自身内在潜力,并借助这一复合型平台发扬自己的专业特点,使美术通识教育学习同时充满艺术性与科学性.二是制定专业化的美术通识教育方向,针对高校内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合理的美术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将该课程与学生核心专业有机结合,使每类专业的学生都可以轻松完成对美术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并从中体会该课程对专业课的潜在激发作用,进而培养出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专业型人才.高校美术通识教育的改革需要以培养不同专业学生文化艺术修养为目标,以合理的艺术教学模式为手段,并重点突出该课程的人文精神与创新精神,全面实施不同改革方向,才可以通过改革实现对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发挥美术通识教育应有的效果.

作者:王琨 单位:赤峰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晓,张勇.站在艺术教育制高点:世纪初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办学经验与理想[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对美术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美术;基础美术;教学活动;有效课堂

一、高职基础美术教学重要作用

随着人们对艺术需求的逐渐扩大,艺术对人们来说越来越不可缺少,而美术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逐渐强烈,让美术这门艺术课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基础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高职院校所尤为重要的课堂。

我国高职院校应该积极重视基础美术教育,接受过基础美术教育的学生,不仅能够提升美术鉴赏能力,还能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积极推动我国各高职院校的发展。基础美术教育对经常处于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状态下的学生能够进行合理的放松减压的效果,也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改变。让学生接受美术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魅力,这是任何人都模仿不来的,通过基础美术教育的培养,不仅能够是学生专业美术水平增高,还提升了学生个人素养。基础美术教育对高职院校培养多样化素质性人才,不单单只是技术化人员的“生产工厂”。

美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基础美术教育进入高职院校可以是单调的专业学习,与多样化的美术培养互相结合,互相渗透,对培养全方面素质性人才奠定了稳固的基础。面对社会的不断更新,单一的技术人员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基础美术教育能学生培养学生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种人格修养,而一个人的人格素养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美术教育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高职学生的艺术潜能,让学生深刻了解艺术散发的独特魅力。

二、提高高职基础美术教学课堂有效性的路径

(一)明确高职美术基础教学目标

从近几年的高职美术教育的实践成果中可以总结出: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美术的教育不能按照专业的艺术教学进行,不单单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训练,学校应该明确高职美术基础的教学目标,有计划有安排的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教育。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技术以及学生的美术基础进行调整,制定合理的美术课程安排分布。美术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开发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得到全方面能力的提升,塑造出适应社会要求的多样化技术性人才。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美术基础训练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对训练方法加以整理归纳,寻找适合学生学习以及练习的,建立并健全高职美术基础教育的完整性,必须树立明确的高职美术基础教学的完整目标,逐渐引导学生对美术教育产生兴趣并热爱美术教育。

(二)确立高职美术基础训练的针对性

高职美术教育不能还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训练,应该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功底进行针对性的美术教育训练。专业的不同对美术训练的要求有很大不同,比如动画设计与工程制度管理对美术教育的要求就有着天壤之别,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制定一套合理的针对性美术训练课程安排,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设计也随之变化,面对社会的多元化需求,高职院校对美术基础教育也要跟随时代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美术基础教育所需的一些基本工具,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好充分准备。

(三)确保美术基础课程的必须性和够用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美术基础不同,所以一下专业技巧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精讲细讲,不要给学生在课堂上留下问题。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对美术教育内容进行重点难点的区分,适当增加美术基础的课程数量,以保证美术教育以及训练课程的够用性。美术基础能力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对一些专业课程内容相关的美术技巧,应该开设独立的课程,切不可在其他课堂上一带而过,要进行专业讲解,让学生理解美术基础教育与专业技术之间的关系与联系。美术基础能力的培养是锻炼学生单独训练的一个过程,要求学生有足够多的课时理解并熟练运动美术基础教育与专业技术之间的联系。

(四)针对学生因材施教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人们的艺术鉴赏水平不断提高,在高职院校的美术基础教育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好不同学生的性格和生活环境,并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对学生应该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美术教育接受适当调整学习进度,反复训练学生对美术基础教育的练习,达到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教师还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对美术基础教育进行深入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的自身原因以及环境因素进行不同的美术教育。在美术基础教育过程中,教师还应该与时代接轨,让学生的产生发散性思维,了解如今的国际形势,使各个行业与艺术设计相互渗透,让美术基础教育得到不断发展。

三、结语

基础美术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美术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课堂的构建,则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加重要的美术知识,可以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真正推动学生融入美术世界感受其魅力,为更好地培养新时代的美术人才提供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王蕾.探析高职美术教学中把握人物速写的绘画技法[J].现代装饰(理论),2016,(07):284-285.

[2]O建宁.论高职院校美术素描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5,(17):162-163.

对美术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5篇

1、高校大学生艺术理解力缺失原因

1.1学生文化素养普遍较低。高校开始实施扩招后,艺术类专业在扩大招生的过程中,相应放低招收标准,将部分没有艺术欣赏水平和美术基本技能、文化素质较低的、根本不具备艺术发展潜力的学生招收进来,造成了美术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这些学生对美术专业的理论知识缺乏基本的认识,不了解美术史的发展历程以及美术发展史中的经典理论著作;艺术欣赏水平低下,完全不了解现代艺术的新表现形式,没有能力对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总之,现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这使得他们艺术审美能力和理解力都停在浅层次。

1.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对作品艺术语言的详细解析。对美术专业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等相关课程教学时,教师往往习惯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成长经历以及所受各方面影响、作品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作品的艺术成就和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细致地分析和深入地讲解。这是美术教师的习惯思维,他们总是过多强调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而对艺术语言的讲解却常常忽略,或者很少进行详细分析。这样的偏差,使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的语言无法将其魅力悉数展现,而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语言表达的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深层感知也都无法让学生理解和领悟。所以,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无意忽略,造成了学生无法通过学习提高其审美趣味和艺术鉴赏能力。

1.3美术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弊端。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深度,缺乏对学生美术认知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上,理论课一边倒,技能训练课和实践课时不足,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不够,造成了学生在共同学习上的理解障碍。诸多弊端使得大学生的艺术理解力无法通过教学环节得到有效地提高,所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能完成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培养。

2、培养大学生艺术理解力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

理解力是进行审美鉴赏活动的基础。理解力,即指通过对一切美的事物的欣赏和感知,能够充分了解事物的内容,把握事物的内涵和意义的一种真正的艺术能力。世间人人都爱美,但懂得美的真谛、会欣赏美少之又少。有些人认为朴实无华是美,有些人认为妖艳华丽是美,每个人都对什么是美有自己的理解和欣赏角度。一个小孩可能会迷上网络游戏,但很难让他喜欢李白或者杜甫的诗,因为李白、杜甫的诗歌中蕴含了太多深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成就等等。孩子的世界太简单,不具备欣赏这些艺术典范的能力。但是当他们慢慢长大,接受更多的教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有了一定的阅历,理解力越来越强,他们便具备欣赏这些作品的能力,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审美体验和人生启示。

鉴于艺术理解力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高等院校在开设艺术专业时,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艺术理解力的培养,将其纳入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中,达到为国家培养具有很高人文素质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全能美术人才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文化审美能力的教育,关键就在于对学生艺术理解力和鉴赏力的培养。艺术学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人文学科一直强调对事物的感知力,由心而发的感受能力,只有拥有很高的领悟力和超强的理解力才能拥有全面的艺术感知能力。

但是这种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这要求大学生要长期接触自然间的一切事物,尤其是一切艺术的东西,在接触中不断强化自己的感性体验,并不断增长见闻、获取知识,了解各种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我国当代高校在美术教育中逐渐认识到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所以许多高校针对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普遍缺失的现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人文素质的培养为最终目标,以加强大学生的艺术理解力为途径,以课程的改革为先导,进行美术教育理念的全面革新。这样可以卓有成效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为和艺术理解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艺术品的价值,并能进行客观的评价。好的艺术理解力的养成与提升,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传承承传统文化精髓,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使人文精神在整个社会扎根。所以说,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艺术理解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如何培养大学生艺术理解力

3.1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美术表现力的理解,增强艺术理解力的教育。高校可以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形式、加强实践课教学等诸多途径,改变传统单一的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美术教学,确立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艺术理解力的全新教学模式。为突出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高校可以开展多层次的具有文化内涵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艺术理解力的提高创造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

对美术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6篇

关键词:美术创新教育;情感培养;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068-02

在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课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它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广阔空间,有益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个人、社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现实教学中,许多学生对美术课不够重视,认为对自己作用不大而不愿参与到课堂,只是一旁消极对待。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热情已成为中职美术教师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结合专业,激发兴趣

中职学生对专业课相对来说比较重视,因为他们走上社会后要靠自己的技术吃饭,而对其他文化课的重视程度及学习兴趣明显不足。为了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笔者将美术教学与其专业相结合自编教材,不再硬生生地依靠课本。将美术知识应用于技能训练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也为提高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笔者为焊接、铸造等机械专业的学生设计了项目教学:铁艺欣赏。因为这些专业的学生对“金属”比较敏感,将现今比较流行的铁艺作品搬上讲台,给大家讲解如何从作品的造型、含义、意境等方面赏析,让学生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了解作品的创作思路及制作方法等。绝大部分铁艺作品需要使用焊接、锯削、打磨、热处理的方法制作完成,这正与学生的所学专业相吻合,因而学习兴趣高涨。虽然很多作品不及原教材中列举的作品有影响力,但是它们更贴近生活,使学生触手可及,更能刺激学生参与创作的欲望。部分学生还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创作出一些铁艺作品,如焊接专业的学生制作的铁艺小人、铁艺茶几桌椅、埃菲尔铁塔模型等,铸造和模具专业学生制作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在对烹饪专业的美术教学中,则着重进行国画、图案和雕塑的欣赏教学。一道高水平的菜肴已不仅仅要求“色香味俱全”,一道好的菜肴就是一幅艺术作品。除了要具备“色、香、味”,还要具有营养、形态、寓意和意境等。中国画中的寓意和意境可以运用到烹饪制作中。把一幅国画当做一道菜去品味,也可以把一道菜当做一幅画欣赏。传统的吉祥图案在烹饪制作中被运用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如连年有余、福寿同堂、百年好合等。雕塑的欣赏则会给该专业的学生进行食品雕刻带来很大帮助,学生通过对雕塑的欣赏学习提升了自己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也为他们的雕刻技术再上台阶打下良好的基础。

服装专业的学生则应多学习、掌握色彩的相关知识,因为好的颜色搭配是设计成功的一半,每一种色彩都可以代表一种情感,象征不同的含义,给人以联想。将不同颜色合理搭配所表现出的效果会锦上添花,显示主题……

显然,这些专业所需要创造性的东西并不是光靠技能来实现的,还需要靠审美意识的提高和创造性的思维。他们会把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美”和在专业课上学到的“技能”相结合,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些美术知识时,能够积极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来,使学习兴趣高涨。只有兴趣被激发起来,目的明确了,才会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讨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从自发欣赏到自觉欣赏,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欣赏程序使欣赏从直观层面上升到理论性分析的层面,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变废为宝,鼓励创新

作为农村职中的美术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发掘身边平时训练所剩下的废料,利用自己的知识将其变为有意义的艺术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环保意识。比如,服装班的学生尽可能利用一些布头、纽扣、毛线等做剪贴画;农业班的学生可利用纸盒,植物的花、茎、果、根来制作工艺品;食品班的学生可利用泥巴、萝卜、南瓜制作各种雕塑等,机械、汽修、焊接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利用实习时剩下的边角料和废旧的机械零件制作出精美的铁艺作品,等等。这样,既节省了费用,又能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和特点,并能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美、创造美。

在作品的制作过程式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了好奇心才能用心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才有心灵火花的迸发,创造力就是在想象中得到充分发挥。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观察和体验,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去创作,也使学生获取学习的乐趣,激发创作欲望,提高创新能力。

三、开展活动,展示成果

成果的展示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激发了学生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反映出学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审美观、动脑动手及创新能力。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进程,利用黑板报、画廊展览来展示教学的成果,也可以结合一年一度的“省文明风采大赛”和“校艺术节”搞一些艺术作品展。美术作品展以其内容形式的丰富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健康、向上的陶冶情操的活动场所,起到了寓德育于美术教育之中,寓教于乐的作用。还可以在班级中举行“创意之星”比赛,让每个组的学生集体创作,可以让几个学生同时画,也可以你为我画轮廓,我为你添上某个细节。本组学生之间凝聚着一种团结力量,而组与组之间又洋溢着浓郁的竞争气势,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大家的合作意识。

四、贴近生活,铸造精神

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个地域都有内容丰富而广泛的乡土文化,甚至有传统的名胜古迹、民间工艺。民间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以最厚重、淳朴和原生的姿态存活于民间,存在于我们身边。然而,当今经济形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对民间美术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喜欢新鲜事物,追求新生活,在文化上喜欢快节奏、强刺激、高情感的文艺作品。中国传统的、缓慢的静态特征的文化正被忽视或抛弃,如皮影戏的观众在大量减少,穿自己绣花、染花的土布衣的人在减少,戴手工制作的虎头帽的小孩在减少,外来文化的输入和新的市民文化的形成,对传统的民间美术的冲击和排斥都是空前的。

殊不知,琳琅满目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和丰富多彩的乡土素材正是中华民族的艺术魁宝之一。如果说“美术”是一颗大树,那么“民间美术”就是埋在土壤里的树根。看到大树的叶繁枝茂,却往往忽视了扎根于大地的树根。因此,应让学生对身边的民间美术有正确认识。充分利用身边得天独厚的资源,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到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观察、搜集素材,充分挖掘各地域的民间美术资料,去发现身边的美。这样,不但能增加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还能点燃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在领略民间美术魅力的同时,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总之,在农村职中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有趣,课堂氛围有生机和魅力,使教学效果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对美术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美术史教学现状 原因 发展

目前,我国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这个众多院校共同参与的美术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高等师范院校是主体。为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师范类美术院校课程改革的要求,国家教育部于2005年3月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在方案里明确了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民间美术史为必修课,外国现代设计史为选修课。在此基础上,2009年国家教育部又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美术史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教学、实施与评价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至此,师范类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美术史教学有了明确的规章可依。

但是,在一系列政策出台后,截止到现在,有章可依的师范类美术院校美术史教学现状如何?本文试图对其做简要的介绍分析。

美术史属于专业理论基础课,在部分师范院校,校方为方便管理把美术课程进行划分,技法课由学院自主排课,理论课统一由学校教务部门来排课、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适合美术史课程特殊性的管理方式导致美术史教学无法开展实地考察、参观与实践的多样化教学方式,这对美术史课程的学习是不利的。虽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图片和视频来辅助课堂,但这与面对实物仍有巨大差异。“百闻不如一见”,直观教学对美术史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笔者曾带学生去博物馆、美术馆或相关古迹等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将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对学生作讲解,既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又使其掌握了美术史知识,反映颇好。我国自2008年以来免费开放各级博物馆、美术馆与纪念馆,这给美术史课程创造了很好的直观教学条件。但目前来看仍有很多师范类院校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美术史的直观教学还需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师范类美术史课堂的开展除了受学校管理这个因素之外,学院与学生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仍有一些师范类美术院校没有摆脱走“小美院”的旧专业教学模式,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大美术”师范观念与美术史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有所缺失,影响了今后从事艺术教育的技能培养;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来说,其自身也有重技轻文、忽视美术史学习作用的心理。长久以来,美术专业高考录取分值的相对较低使招录进来的部分学生文化涵养欠缺,对理论类的知识兴致不高,再加上现在很多中学的美术课被随意占用,使学生的美术常识与大学美术史课程的衔接上出现了断层。这些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后,美术史还需要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学起,其学习难度与美术史教师的授课难度无疑又增加了一层。

在美术史的教学中,很多师范类高校由于多方面的条件限制,没有专门的美术史教师,多由技法课教师代上;另一方面,不管是专业的美术史教师还是其他兼代美术史的教师,在美术史的师范性和美术史的专业分寸上很难把握,如何掌握美术史课程的师范性是摆在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可喜的是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师范类院校美术史教师开始注重美术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美术史的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把与美术史相关的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在授课过程中介绍给学生,把看似沉寂的美术史课程变活,将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这也是我们一直期待看到的一个变化。

在美术史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外,教师的授课方式是一个影响美术史教学的重要因素。显而易见,传统的填鸭式已不适合美术史的课程学习,怎样转变学生对美术史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其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也是教师面临的另外一个难题。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师个人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于美术史的课堂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美术史教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而如何在纷繁多样的美术史教材中选取符合教育部规定又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教材,教师也应做审慎的思考。

除掉上述种种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因素,现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史课程考察评定多采取闭卷考试的单一模式。闭卷考试提供给考生的多为简短的文字材料或者识记性的问题,考试问题相对简单,大多能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这种考试形式虽有利于考查考生的识记、简单理解和应用能力,但势必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追求及格为最终目的,考察不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不利于其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思考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评定学生对美术史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

美术史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对美术史的学习不单单是掌握过往的历史,而是在看清过去的同时更好地展望未来。师范类美术生将来大部分是要走向教育岗位的,他们对国民艺术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他们在师范院校所受到的教育模式势必会影响其今后的教学。所以,师范类美术院校在授课时应考虑到美术史课程对我国国民素质的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总之,虽然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美术史的教学状况也正在逐步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探索与研究适合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教学,就会达到相应的高度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艾迪斯·埃里克森.艺术史与艺术教育[M].宋献春,伍桂红,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 2005.3.

对美术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8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 美术师范生 职前培养

在高校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改革时期,对如何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使其全方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问题。作为西部地区,新疆也制定了长期的教育改革计划,而新疆师范院校责无旁贷地成为教师教育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美术师范生的培养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双语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美术师范生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对目前美术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进行研究分析。

一、美术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不够

从现状分析,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担任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师除了个别教师从事过中小学教育工作,对中小学美术教师教育现状及新课程改革了解外,其他担任美术教育课程的大部分都是纯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更多是对专业技法的单一传授,对课程改革的目标、性质、内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学观、学习观等了解得不够。

2.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不尽合理

课程在学校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普遍重视美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在美术课程性质中要体现人文性质、多元文化性、科学性,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前,新疆师范大学也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了调整,美术教育专业共开设了30门课程,但主要以技法课程为主,专业理论课程较少,主要有中外美术史、课程与教学论、艺术概论等几门课程。构建学生人文素养的其他主要课程,如美术批评、美学、美术教育史、视觉心理学、色彩心理学等尚未开设。

另外,在美术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弱化了美术创作的教学过程。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美术创作一般是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学期进行,也就是所谓的毕业创作,在其他时间及课程教授过程中,没有美术创作环节,这使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作意识不高,使美术创作的实践功能未得到充分体现。在基础美术教育中,美术创作贯穿于小学到高中的整个教育阶段,需要引导学生从儿童到成人从事不同形式的美术创作活动。

3.美术“双语”教育基础薄弱

“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素质教育提高的重中之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民族班的学生在进校后先上一年的预科班,之后才正式进入四年的本科专业学习,在本科四年的专业教育中,开设了专门的一学年144课时的专业汉语课程,其他专业课程的进行除了较少的民族教师用民汉双语进行授课外,汉族教师担任大部分课程,但在语言上几乎没有能用双语授课的汉族教师。民族班的学生经过一年的预科班,双语基础相对较好,但是大部分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在授课过程中,民族班学生对专业知识还是不能够深入理解和准确表达。而汉语言班,从2011年也开始了民族语言课程的学习,一方面由于课时量少,另一方面,汉语言班不像民族班有一年的预科系统学习,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同时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又没有民族语言等级考试的规定,在进入岗位时也没有语言的要求,因此,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其课程结束后,汗语言班水平只达到会用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交流的水平,使美术“双语”教育出现一边倒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4.高校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单一

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是判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目的是否实现的一种手段。现代美术教学评价除了为学生学习结果做评价外,还注重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其评价的反馈功能、调节和激励功能、导向功能,而在当前高师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中,主要运用终结性的评价形式,即在一门课程结束后,按作业质量给出相应的分数,这种单一性的评价形式无形之中导致学生单一的美术评价观,不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多样性美术评价观的要求。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加强师范院校美术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中小学教师培养是一个动态的、完整的体系,如果高校教师不关心和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就不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地去培养合格的师范生从事基础教育教师的相关培训工作,鉴于目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师范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笔者认为,担任师范教育专业的教师应系统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文件与指导精神,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性质、内容等。首先要建立新的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以及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构和特点。其次,在理论层面的基础上,还应分批组织教师不定期到中小学进行了解,对其教学情况、教学环境及新课程与高校教学的适应性方面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亲身感受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现场。不仅是从理论层面,还要从实践层面加深自身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2.深化高校课程体系,凸显美术教育的师范性特征

深入到高校教学实际,我们会发现高校美术教育脱离基础美术教育的情况较严重,课堂上很难听到关于中小学美术的话语,听到的大多是如何画好画的问题,在教材里极少看到涉及基础美术教育的内容,看到的大多是国画、油画等“纯艺术”的内容。

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看到,美术教育的师范性未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在现有基础上补充美术批评、美学、审美心理学、视觉心理学、美术教育史及美术创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审美能力,建立批判反思精神,加深学生对美术的理解,体悟和掌握相关的技巧与手法,提高对美术的敏感性。

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现了整个教学目标的实施效益,也是师范生素质整体提高的有效途径,要根据多学科美术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课程设置就要遵守循序渐进与综合汇通的原则上,凸显美术教育师范性特征。

3.加强“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提高汉族教师及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积极性

提高“双语”教育,一是要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师资队伍建设,并吸收兼通维吾尔语的汉族教师,其次,强化汉族学生学习维吾尔语的意识,为学生营造民族语言的使用环境,例如,可以开展维吾尔语角,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交流和沟通。第三,维吾尔语学习不能仅仅体现在专门的维吾尔语课程中,要在所有课程以及整个教育阶段都应有所体现,应扩大学习范围,除了学习基础专业词汇外,更多是让学生了解彼此的文化,在走上有“双语”教学需要的中小学岗位后,可以更快地融入当地文化,更好地与当地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传授和有利于专业的发展。最后,可以借鉴民族语言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各种形式和有效体制对讲汉语言的学生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

4.加强高师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传统美术教学评价是一种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的鉴定和甄别,今天我们的评价更应侧重素质教育的精神,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要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美术学科的独特属性,体现出美术的多样化、个性化与创造性特征。因此,我们的评价应依据这一学科特征,采用相对量化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学评价合情合理。评价不能仅限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单一评价,要让学生学会评价教师的教学,让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并让学生学会自评、互评。教师的自我评价,可以形成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学生自评、互评,可以学会学习和自我

教育。

欧美一些国家,在教师培养上要求职前学生能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能描述一件艺术作品中的形式要素,评价不同美术团体的作用,能对美术作品写评论性的文章,能找出和识别美术评论的作用,评价多种审美价值,也就是主张在宽松的环境中促进教师自身主动发展,因此,高校美术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评价观,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总之,美术师范生培养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结构形式。从纵的方面看,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奠定,以及教学、实习、科研等构建,是实现师范生培养的总体目标;从横的方面看,校内合理的教育类课程安排、基本功培养和校外的教学实习等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才能有效促进美术师范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注:本文为“新疆师范大学双语教师培养培训”专项研究课题资金资助,项目编号:XSJY(S)2012015]

参考文献:

[1]藤守尧.美国艺术教育台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余洋,马晴.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