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艺术史的就业方向

学艺术史的就业方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艺术史的就业方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艺术史的就业方向范文第1篇

 

法国的影视动画高等教育根植于欧洲文化沃土,与动画行业的发展联系紧密。进入数字媒体时代后,法国的影视动画高等教育也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跨学科多元化发展。对法国影视动画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过程进行思考,对于我国的动画影视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传统二维与三维影视动画教学:创意、艺术和技术的融合

 

法国的影视动画高等教育的主流方向是影片创作。法国的动画行业发展没有以美国动画业的大工业化运作模式为主,所以在法国虽然有一些大型动画公司,但还是以小公司、工作室运作动画片居多。因此,法国的动画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作个性,重视学生的动画创意能力的培养,强调影片创作风格的艺术特点,注重传统动画的手绘基础训练,强调三维动画技术的教学。这类型教学单位以专业动画学院、电影学院动画系等院校为主,如葛培兰(Gobelins)动画学院、拉普德瑞耶(La Poudrière)动画学院、苏潘佛康姆(Supinfocom)动画学院、艾斯哈(ESRA)电影学院动画系等。教学重点以实践应用为导向,所以多数教学以本科和硕士阶段为主,强调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未来就业发展需要。

 

创意是动画的灵魂,法国影视动画院校把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在剧本创作、画面特点、叙事风格、角色设定等方面,教师既引导教学又陪伴学生学习,在教学与实践上循循善诱,鼓励学生创新。创造性思维和惯性思维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在于,创造性思维没有一个固定的套路或特定的方法标准,因此创意并非精密的数学公式,而是带有人性模糊的实践行为。比如剧本创作,剧本课教师会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分析很多影视作品的片段,逐步让学生明白剧本创作的原理。然后课堂作业会让学生以座谈的形式自由发挥,学生可以自由表述想法而不拘泥于剧本理论,故事不必完整也可以仅是零星的想法,教师会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捕捉学生思想中闪光的部分并记录下来,适当引导学生把有创意的部分逐渐发展成故事和完整的剧本。再比如葛培兰动画学院的角色课堂作业是将两个等大的球体三维模型作为角色原型,再给学生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发挥想象,用这两个球体创作一段动画,通过动作和剧情创意为这两个球塑造角色特点。

 

法国是世界艺术大国,在动画创作教学上非常强调动画的艺术性,在画面风格、影视语言、创作观念等方面强调艺术的风格与创新。动画作为视听艺术,艺术性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故事创作、编剧、叙事、镜头、画面、音乐等。但艺术探索漫长曲折,学院教师通常先以引导学生在创作中模拟某种艺术风格作为学习的开始。例如,镜头画面的艺术指导课,教师会在简述艺术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剧本和创作特点给出建议,让学生在画面风格上逐渐明确自己的特色。之后教师会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艺术风格方向寻找各种参照,参照内容的选取很自由,可以是绘画、雕塑,也可以是摄影、印刷品、建筑,通过各种参照逐渐确定创作的画面视觉特点,让学生在艺术风格上找到自己的定位。艺术参照的资料来源并不局限于影片或网络,教师和学生广泛利用法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寻找自己的艺术灵感。例如,当学生创作带有巴洛克风格画面的作品时,会去卢浮宫参观考察巴洛克艺术品,通过拍照或速写记录素材作为自己的创作参考资料。

 

动画技术教学是创作的基础,是影视动画高等教育的根基,法国高校对动画技术的训练强调传统绘制与三维技术的结合,依靠多年的人才、技术和经验积累,强化动画技术训练。法国传统电影动画发展时间较长,电影大师乔治·梅里爱1902年拍摄的科幻电影《月球之旅》就使用了大量动画技术。100多年来法国已经积累了几代动画师,其中有很多在院校任教职,为学生传授动画创作技术,延续传统动画。传统动画以手绘为主,强调解剖、比例、透视、动态的训练,尤其是解剖作为教学的基础训练要求非常严格,教师要求学生能够随时手绘任何动态的人体或动物解剖,以便学生理解角色动态变化的原理。动态是表现动画的生命,教师以绘制全动作动画的要求训练学生,要求精准生动地表现角色的每个动作和细节,严格按照动作完成时间的帧数绘制。

 

创意、艺术和技术的融合是法国传统二维与三维影视动画教学的重要特色,院校提倡个性化创作,鼓励学生创新动画艺术形式,依靠技术表现个人创意,三者相互融合、互为提高。动画艺术创新带有实验性,包括观念创新、表达方式创新、视觉效果创新等。例如,有学生以新闻报道的形式自导自演创作一部短片 “蓬皮杜之蛋”,采用三维虚拟技术将蓬皮杜艺术中心模拟成一个巨型“鸡蛋”形建筑,然后以“新闻记者”的身份采访专家、市民和游客对这个“怪物”的看法,这种带有法国黑色幽默的表达方式荒诞地表现了当代法国人面对新事物的矛盾心态。

 

二、影视动画制作数字技术的研发和教学:技术开发为动画创作服务

 

法国影视动画高等教育注重对制作技术,尤其数字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开发,承担这些任务的主要是综合性大学和带有工科背景的图像学院,如巴黎第学的图像艺术与技术系,巴黎东马恩拉瓦雷大学图像、多媒体、视听和传媒学院等。

 

这个方向的教育定位在数字技术与图像艺术的交叉点,将数字技术教学和研发作为基础,以图像制作和呈现为主要发展方向,技术研发为图像应用和艺术创作服务。教学覆盖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本科重点在三维软件、算法语言、C++语言、虚拟现实、动态捕捉等技术的基础教学。硕士阶段为两年,第一年重点是完善三维技术和制作流程,课程有三维技术、动画、后期合成、实时技术、增强现实、自动识别技术等,第二年以项目开发主导教学,学生分组自己确定技术研究方向,一般是以项目实践为主,教师的上课内容围绕学生开发项目展开,部分学生可以选择较复杂的研究方向,为以后的博士研修做准备。博士阶段以图像技术、虚拟现实的技术研发和理论研究并重,博士生在导师指引下逐步完成自己的研究。

 

数字技术研发为图像创作和应用服务是法国影视动画技术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重点突出技术的实用性,紧贴市场需求,前瞻未来行业发展。在图像制作方面,部分硕士和博士的研究方向是三维软件的二次开发,如设计插件、工具功能完善等,具体比如爆破、碰撞、毛发、液体等制作难度较大的三维技术,通过二次开发使三维图像的制作更加方便、智能和优化。图像的呈现技术也成为重要研究课题,部分研究生课题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为主,在三维尤其实时三维呈现技术的基础上,学生和导师重点开发虚拟图像与现实的结合,在真实场景图像中呈现虚拟图像的解决办法,使三维图像的呈现更加多元化,以拓宽三维动画的应用范围。在研究过程中,导师会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研讨会,主动联系市场与企业和用户沟通。学生不仅宣传自己的开发成果奠定未来市场基础,也借鉴专家建议和市场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技术产品开发,提高产品未来的服务能力。

 

三、运用影视动画语言表现当代艺术的教学:艺术观念与表达的创新

 

影视动画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成为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是法国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视频艺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以动态影像和声音作为主要媒介,记录并表现艺术内容和思想。当代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动画已被很多当代艺术家作为艺术表达语言,影视动画因此也作为表达当代艺术的“媒介”被很多法国的美术学院或大学艺术系引进作为教学内容。教学课程安排以当代艺术理论作为总体框架,影视动画创作流程为教学和实践的基础,综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创新艺术观念和表达。

 

当代艺术可以泛指这个时代正在实践的艺术风格,与后现代艺术联系紧密。当代艺术的理论教学是以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史为主干,向学生讲解不同艺术流派和风格,介绍作品的创作思想和背景。当代艺术与文化密切相连,因此美学、哲学、心理学甚至社会学等内容也被纳入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学习。

 

熟悉影视动画的创作流程是学生完成创作实践的基础,巴黎高等装饰美术学院电影动画系的教师认为,电影动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通过动态图像表达创新和创作的能力。所以虽然动画技术并非教学的关键,法国的美术学院还是把影视动画制作流程作为教学的基础内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从指导剧本、分镜设计、画面设计、美术设计,直到最终完成一部影片。

 

当代艺术门类繁多,艺术流派之间的跨界融合也很常见,影视动画教学因此重视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以丰富学生的创作内容和形式。如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虚拟艺术、网络艺术等,都在艺术史和理论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启发他们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丰富艺术创作语言。例如,有学生借鉴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思想,用三维小白鼠视频动画巧妙替换在盒子里的真实小白鼠,现场表演“超现实小白鼠实验”,表达作者对当代科技语境里“图像现实”的艺术思考。

 

因此,法国高等艺术教育可以为影视企业输送创意和艺术人才、为社会培养艺术家,通过影视动画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促进艺术形式的变化,不断创新艺术观念和表达。

 

结语

 

法国的影视动画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当代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下法国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法国动画教育将传统技艺与科技相结合,不但促进本国动画人才与全球影视行业发展相契合,同时也将蕴藏丰富的法兰西文化和艺术通过动画向全世界传播,不断巩固提升世界文化大国的形象。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可以借鉴法国影视动画的教育经验,根据我国市场特点和文化发展战略优化动画人才培养,为影视动画产业不断输送优秀人才,使我国影视动画人才早日进入世界影视产业大市场,把中国文化注入到世界影视产品中去,在全球树立独特的中国文化形象,让古老的东方文明与世界文化积极互动。

学艺术史的就业方向范文第2篇

一、目前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同质化严重,模块设计基本相同,总是跟在一些名校的后面跑,没有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比较单一,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局限;重专业技能轻理论知识,大学本科教学变相成为了职前技能培训班,对艺术史论课程以及设计心理学、市场策划类课程的忽视,造成学生设计观念、市场意识的薄弱;课程的先后顺序、主辅关系逻辑性不强、不够合理;学科之间界线壁垒森严,缺乏交叉性,不符合社会对设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就业竞争力不强。

(二)教学方法不够丰富多样

大部分丁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成立的时间都比较短,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以青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大部分没有在企业或公司长期从业的经历,市场意识和经验不足。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较少围绕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的产品过于强调创意感,不够实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有效激活;多媒体技术运用不够广泛,学生获取的信息量有限,教学效果一般。

(三)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需要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工科院校现有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课堂传授环节远远大于实践环节,且实践环节的课程大多流于形式、实习基地太少,一些企业和公司惧怕接受太多的实习生会影响自己的正常生产和经营。另外,学校的实习经费少,大多由学生自己解决,企业、公司和学生对实习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四)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不到位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师比较随意,上课时天马行空,讲到哪里是哪里,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监督不够到位,学生作业缺乏创意、与市场需求脱轨,学生的创意能力、技术水平和市场策划能力体现不出来,一些学生往往是应付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甚至抄袭。对学生作业成绩的评定往往是任课教师自己说了算,主观成分较多,也缺乏公平性。

二、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为突出对学生的设计创意、技能和市场能力的培养,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打破课程的学科壁垒,按照“设计+市场”的理念进行重组与整合,注重知识的广泛性、融合性、系统性,把能力目标落实到课程上来,使课程目标成为能力目标的具体体现,具体做法如下:

1.强调课程结构的逻辑性。根据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结合本校实情,我们将课程主要划分为学科大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包含有若干不同的课程模块。四大部分的课程通过两个阶段来执行,其中本科一年级为第一阶段,二、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即“l+3”的课程进度模式。第一阶段不分专业方向学习,着眼于通识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开设了学科大基础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二维构成等;第二阶段分专业方向学习,包括各专业方向的技法课程与理论课程,强调专业性、通识性、逻辑性,课程由易到难。以我院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方向为例,二、三年级先后开设了“数字媒体概论”“互动多媒体设计”“影视动画创作”等专业课程,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创意、技能和市场策划能力。

2.注重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必修课与选修课合理搭配,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跨专业界限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选修课程包括:(1)与各专业相关的课程,如“建筑浏览动画”“中外美术史”“市场策划”等。(2)人文方面的课程,既有“文学名著赏析”“哲学名著导读”等课程,也有介绍地域民间艺术特色的“江西民间艺术”课程。实践证明,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助于丰富学生全面的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和市场意识。

3.加强课程之间的交叉。如在第5学期采取专业课程相互交叉选修的办法,即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选修本专业方向以外的课程,如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或工业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大设计”理念,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二)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院积极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搭建平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提倡采用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建立双向互动式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模式,“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方法体系。“项目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模拟或真实的设计项目为载体,规范化、创造性展开设计、制作和管理,对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意、技能和市场策划能力非常有效。以室内设计课程为例,学生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学做项目,在做项目当中消化自己所学习的设计专业知识,学生既要做前期的市场调研,又做创意方案,还要参加具体的施工监管,在实践中提高创意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市场策划能力。

(三)重视实践教学管理,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1.构建实践教学的二级管理模式。按照“合理规划,有效管理,相互配合,资源共享”的原则,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小组,并形成对实践教学的二级管理模式。第一级是以主管教学院长为中心,以系主任和行业知名专家构成的院级管理班子;第二级是以系主任为中心,以教研室主任和各年级导师为主体的基层班子。与此同时,还成立了一支由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的督导组,检查实践教学组织、落实等情况;成立了一支学生信息员队伍,向学院及时反映实践教学的情况。

2.形成梯级架构的三级实践教学新体系。注重实践教学的完整性,形成了梯级架构的三级实践教学新体系,学生的创意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市场策划能力的培养得到了保障。基础级,是实践教学的第一级,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人文素质实践、基本技能实践,以技能的培养为主。提高级,是实践教学的第二级,学生按照教材提出的设计要求,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完成实训,系统地消化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级以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为今后独立从事设计行业的工作奠定基础,这一阶段设置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类型,如社会实践、课内实践、集中实践(实训)等。创新级,是实践教学的第三级,学生需要独立地解决一个个设计项目,加强知识的应用及与市场、企业的接轨,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阶段突出的是对学生的创意、技能和市场策划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在真枪实弹中得到锻炼,吸纳学生直接参与到老师或企业的项目中做些实际工作。

3.加强“二个平台”的建设。(1)规范管理,重新修订了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室管理条例,整顿实验教学秩序,对实践教学的质量起到了保证作用。重视专业实习,给予一定学分的分值,学院每年投入一定资金补助专业实习的各项开支。(2)整合校内资网2¨衅1月下源,完善艺术设计实验中心平台,建立开放共享机制,提高艺术设计实验室开放度与服务水平,使之成为教学科研平台、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社会服务平台,实现“提升能力、服务地方、促进就业”的定位与发展目标。(3)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将实习实训与就业有机结合。学院注意拓展实习基地,高起点地以浙江、江苏(重点在无锡、苏州)、广东(重点在广州和深圳)为中心,建立了以公司、企业为主体的稳定的四大实习基地。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与基地的亲情联系,注意与基地产、学、研全方位的合作,为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开辟广阔的途径。

(四)强化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

学艺术史的就业方向范文第3篇

湖北工业大学座落在武汉市武昌南湖之滨,武汉创意产业聚集带的核心区域,是一所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学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一本高校。学校始建于1952年,校园占地面积1600余亩,在校学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留学生2千余人。学校设有57个本科专业,18个一级学科、75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5个立项建设博士点,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3%以上。学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及后勤服务设施,是艺术考生首选的、中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艺术设计院校之一,我校2016年艺术类专业面向湖北、北京、上海、湖南、福建、广西、山西、河北、江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14个省市区招生,预计招收650人左右。

二、学院介绍

1、艺术设计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科创办于1978年,是适应改革开放需要、在国内理工科院校中率先创办的设计学科,1996年具有艺术设计硕士授予权。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学设计,到湖工”已成为特色鲜明的设计教育品牌,在湖北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领域起着龙头示范作用,为全国的设计产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文化创意与设计产业界、艺术设计教育界拥有很高的美誉度。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5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有相当比例,一大批来自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及海外高校的师资充实进教师队伍。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93人,其中本科生2033人,研究生260人。

学院依托湖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研究中心和湖北工业大学工业产品与创意设计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主动与社会创意及文化产业对接,科研经费达1500余万元。30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优秀的创意、设计与管理人才,在校生和毕业生在国内外重大设计比赛中获得500余项大奖,毕业生中有100余人任教于国内外数十所知名高校,40余人担任学院院长、学术带头人,培养的创意产业人才与知名设计师遍布全国。

2、工业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始建于1983年,是适应改革开放需要、在国内理工科院校中最先创办的产品设计专业之一。本学科于1996年获批硕士授权点,先后荣获省级重点学科、省级特色学科、省级品牌专业等荣誉,现有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一个湖北省楚天学者岗、一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一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一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

学院以“绿色工业设计”为基本方向,以“具有工程背景的工业设计工程师和工业产品设计师”为人才培养目标。现有教师3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人,在校学生900余人,其中研究生100余人,共设有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玩具设计三个本科专业和设计学(工业设计方向)、艺术硕士MFA(工业设计方向)、工业设计工程3个硕士专业方向。

30多年来,本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工业设计创意与管理人才,“湖工设计”也成为特色鲜明的设计教育品牌,在湖北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领域起着龙头示范作用。

三、专业介绍

我校美术类专业分两个学院进行招生培养,其中艺术设计学院包含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中美合作办学)专业;工业设计学院包含产品设计类、产品设计(中美合作办学)专业。

(一)艺术设计学院

1、设计学类:本专业后期可选择以下专业或方向:

(1)视觉传达设计:本专业培养具有视觉传达设计观念,掌握现代设计理论、平面设计方法和技能,能从事平面设计、广告策划、创意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原理、平面构成、编排设计、图形设计、标志设计、广告策划、包装设计、CIS设计、商业摄影、书籍装帧设计、网页设计、POP设计等。

(2)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 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广告理论及相关设计与技能,能从事企划、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广告学、传播学、营销学、市场学、广告媒体、市场调研、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平面广告、网络广告、文案写作、影视广告等。

(3)环境设计: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设计观念,掌握建筑新技术、新工艺,能从事室内外设计、环境设计、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展示设计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应用设计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概念与创意思维、公共规划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空间设计、民居设计、展示设计、人机学、设计表现、透视与工程图等。

(4)环境设计(展示设计):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设计理论知识、掌握展示设计方法和技能,能从事大中型展览、博览会、大型活动、展览实务、各类商业展示、陈列及相关展具开发设计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应用设计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立体构成、展示、色彩构成、空间概论、展示设计与策划、展具开发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模型、环境艺术设计、材料工艺、工程图学等。

(5)公共艺术(装饰设计): 本专业培养具有艺术设计观念,具备中国传统文化、地域艺术特色及民间美术精华综合素质和美术创作能力,能从事城市艺术景观、雕塑、壁画及艺术饰品等教学、科研工作和应用设计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绘画媒介研究、装饰绘画、传统装饰画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外装饰艺术史、雕塑、壁画、民间美术、公共景观设计、装饰工艺与材料、装饰品设计等。

(6)动画: 本专业培养具有电影、电视、卡通动画创作基础知识,掌握动画设计及制作技能,能从事动画原画、动画创意设计和编导及三维电脑动画创作理论研究和应用设计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动画设计基础、动画创作及原理、视听语言、非线性编辑技术、卡通造型设计、三维动画软件、广告动画制作、影视美学等。

2、视觉传达设计(中美合作办学):本专业是由湖北工业大学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联合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掌握中西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观念、方法和技能,精通英语,能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广告策划、双语创意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视觉传达设计原理、平面构成、编排设计、图形设计、标志设计、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包装设计、CIS设计、商业摄影、书籍装帧设计、网页设计、POP设计等。

(二)工业设计学院

3、产品设计类:本专业后期可选择以下专业或方向:

(1)产品设计: 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意识、国际化视野、较强设计创新思维能力,熟练掌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知识技能,能从事工业产品设计、系统开发研究、设计管理以及公共环境与设施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设计方法学、产品设计、材料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管理、绿色设计、系统设计、雕塑与制模、人机学、价值工程、设计表现等。

(2)产品设计(玩具设计):本专业培养具有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及玩具专业设计知识,能从事玩具产品、工业产品的设计开发、研究的应用型高级设计及策划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玩具设计概论、创意思维与方法、玩具结构设计、玩具制图原理、电动玩具设计、形态玩具设计、机动玩具设计、玩具3D动画演示及制作、原创卡通玩具系列设计、玩具产品系统设计等。

4、产品设计(中美合作办学):本专业是由湖北工业大学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联合培养具有宽知识面、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熟练掌握中西方工业设计理论、设计技法,能面向国际从事各类产品造型设计、设计艺术教学和科研的高级人才。

主干课程:产品设计概论、产品制图原理、人机工程学、材料工艺与金工实习、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设计表现、工业设计史、设计心理学、专业摄影、创意思维与方法、设计管理、产品快题设计、概念设计、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系统设计等。

四、招生专业及计划(全国):

艺术设计学院:

序号 专业 所含专业或方向 层次 计划 学费 11 设计学类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370 10350 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 本科 环境设计 本科 环境设计(展示设计) 本科 公共艺术(装饰设计) 本科 动画 本科 12 视觉传达设计(中美合作办学) 本科 70 28000

工业设计学院:

序号 专业 所含专业或方向 层次 计划 学费 13 产品设计类 产品设计 本科 160 10350 产品设计(玩具设计) 本科 14 产品设计(中美合作办学) 本科 50 28000

五、招生对象和条件

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条件;美术类统考达到本科合格线;遵纪守法,身体健康,无色盲、色弱者。

六、报名、专业加试

1、报名时交验材料: 居民身份证。

2、 专业加试内容:

湖北省考生:素描(100分,180分钟)、色彩(100分,180分钟)、速写(100分,30分钟)。

3、报考注意事项

(1)所有考生只能在生源所在地参加报名、考试,不能跨省(市、区)报名。

(2)湖北省考生报考我校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中美合作办学)专业需报名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校考,两个专业考生可选其一,也可同时兼报,两个专业的校考成绩均单独划定合格线。

湖北省考生报考产品设计、产品设计(中美合作办学班)专业不需要报名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校考、通过湖北省美术统考即可取得我校合格资格。

4、考试安排:

湖北省考试安排如下:(具体时间请以我校招生信息网上公布的招生简章为准)

省(区)

考点 报名方式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湖北 湖北工业大学 网上报名

2月底-3月初

3月中旬

七、合格证的发放

1、考生通过我校招生网(zs.hbut.edu.cn)查询专业考试成绩及合格情况,学校不再寄发合格通知单。

2、湖北省考生:

参加我校校考的考生按【校考成绩+统考成绩】分专业排名划定合格线;其中设计学类专业合格的考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可填报设计学类专业,亦可填报视觉传达设计(中美合作办学)专业,专业成绩前三十名给予优录资格;仅有视觉传达设计(中美合作办学)专业合格的考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只能填报视觉传达设计(中美合作办学)专业,不享有优录资格。

八、录取原则

1、考生须第一志愿填报我校且高考文化成绩达到所在省(区、市)控制分数线。

2、报考艺术设计学院设计学类专业考生外语单科成绩原则上要求达到60分(按总分150计)。

报考工业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考生数学单科成绩原则上要求达到60分(按总分150计)。

3、湖北省考生:湖北省美术类录取时报考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中美班)专业的考生按综合成绩[(校考成绩+统考成绩)×50%+文化成绩×50%]排序,按照综合成绩以分数优先原则择优录取;

湖北省美术类录取时报考产品设计、产品设计(中美班)专业的考生通过省美术统考后,按照高考投档成绩以分数优先原则择优录取。

4、符合我校优录资格的考生,若省招生政策允许,报考我校优先录取。

学艺术史的就业方向范文第4篇

根据美术教育中对基础认识的需要,结合2009年版《辞海》,“基础”意为事物发展的起点或根本。如:基础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一回:“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础。”美术作为一种“纯”艺术,是一种造型“视觉艺术”,通过材料制作有情感的,占有一定的空间,构成有形的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等。美术基础广义范畴即包括知识的传达和技能,更多的是指形体的塑造能力和色彩感知能力。人之所以为人,是不同于动物而具有与生俱来的思维想象力与创造力,基础所指的根本已成就,因此体现本质性的基础教育是对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现与引导。西方现代教育理念与系统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缺少开放、包容与梳理,艺术演进的过程、观念、方法常常被遮蔽,形成单一、狭隘的应试美术基础。我们所处的时代体现在“世界被把握为图像”,面对视觉空前富裕和充满张力的“图像时代”,美术基础教育也应不断地得到补充和重新认识。这样看来,美术基础教育是基于视觉材料与手段过程中对思维方式、创新心灵的发现与引导,而不是程式灌输什么、塑造什么、夯实什么……

二、关于美术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国美术基础教育现状堪忧,高考“美术基础”试题几十年不变。一方面,很多学生与家长觉得学美术或设计便于就业,或被名家作品高价拍卖效应的功利性迷惑,结果出现了盲目跟风;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很多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鼓励学生学习美术,很多美术感觉较弱但文化课成绩还可以的考生为了确保能够考上大学而去学美术,很多对美术没什么兴趣,学习美术成为急功近利的升学“捷径”。由于高考的捆绑,考什么练什么,考前产业遍地开花,畸形儿“魔鬼式”强化培训层出不穷。例如,针对素描头像考试科目的训练,五官分解如同机器生产的流水线,而对于色彩明暗与关系的把握,如同数学公式般的教条背诵,成千上万的人画着一种相同面貌的素描、色彩,考前美术教育成为一种灌输式、强迫式教育,固化素描、色彩的“扎实”,局限于可以量化的结构、透视、比例、质感等,对对象观察、认知以及造型观念、造型方法则缺乏体悟而远离艺术的本质。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大多是重复相同的生产流水线,仍以写实性训练为主的素描、色彩作为美术专业的基础,继续概念化、模式化的,被动的操作方式,仍然偏重工匠式制作技能的训练,可能性、创造性在课堂“格式化”的技法磨炼“基本功”中耗尽,导致模仿套用,投机取巧,艺术思维也陷入这种可把握的、程式的泥沼中,作品大都似曾相识,要么像老师,要么像国内外某种已有的风格。

三、深化高校美术基础教育机理

高校美术基础课程属于专业教育,是一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过程,往往无法预期结果,其核心就是提供开放的平台以导引、保持艺术直觉,还要与时俱进“对重要公共话题的敏感、迅速表达能力和道德勇气的综合素质”。

(一)基础的基础

兴趣与爱好对美术来说是基础,首先,成长背景与天赋是不能回避的研究对象,人生而平等却各有其不同的视觉敏锐禀赋,许多人生命走到尽头也没有发现或发挥这一面;其次,家庭背景教育、社会风俗文化、传统文化基因也是艺术人才基础的基础,后天艺术培养与努力是在兴趣、爱好的自觉基础上的彰显,从这个意义上“艺术是不能教”的。

(二)开放的定位

基础不仅是再现性的素描与色彩练习,注重视觉材料、形态的理解、把握与细腻丰富的情感相结合,强调直觉对信息的整体加工和理性的领悟力相协调的特征,把握艺术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当代艺术视艺术为“人人都能从事的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真正得到治疗和发展的基础,是科学、技术、职业和日常工作实现进步并深化的基础”。由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就应思考将人格完善、人性解放、智能成长等因素纳入其中,并进行更深维度的考虑,如视觉直觉保持,个性认知表述,发现不确定性与可能性……

(三)基础的深化

对进入高校的学生情况进行归类性引导,不能搞一刀切。形成基础阶段性过程:开始阶段可以形式多样地自由发挥,发现优点,过程阶段为扬长避短做准备(交流、认识、理解、消化、倾向显现的把握),结果阶段是表现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从而有一个不同于高考应试基础的开始。第一,美术基础教育首先是通过感知与操作训练来认识和理解对象的;其次,造型要素有更加广阔的制作、组织、表现方式与手段的运用。扩大教学的知识面,突破简单的、固有的、封闭的再现与模仿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感受、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相应的思想和情感。以素描为例,对造型要素的点、线、面、体、肌理以及材料的认识,这比一味写生或死记硬背结构、透视、比例更加符合艺术原理。如对于线条在形态属性、情感属性以及艺术属性演绎的认识等。第二,学习丰富的造型原理、方法。认识基础绘画中表现取向上可以是对象也可以是画面文本等,理顺画面表现的着力点,研究造型因素相互影响及作用关系,综合运用这些关系去解释、表达、体现特定艺术内容。从形态到观念有太多的方法手段与内涵,如写实的、写意意象与意向的表现性、设计性等。第三,熟悉并运用相关的审美法则。有意识提炼、丰富形式美法则并灵活运用,了解不同造型艺术的表现特点,丰富表达的手段。增强对色彩、线条、质感、形状、结构和空间等视觉元素及架构的敏感与审美过程的觉悟,从无意识过渡到有意识,而以无法为法更是一种超越性的创造。第四,丰富美术基础教育途径与手段。开展形式多样,拓展专业视野,加强文化内涵的课程。利用好高校美术教育中现有的艺术考察、展览观摩、外出写生、创意竞赛等教学活动。通过对艺术考古、美术批评、历史及哲学方面,国学研究、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开阔学生视野,从石窟艺术、寺观佛像壁画、古代建筑、民间美术、书法碑碣、民间戏剧等造型中体会民族文化艺术造型特征。第五,通过美术基础教育培养、拓展学生的艺术方向性能力。引领其对生活中不同的艺术创作、影视影像及美术作品等审美载体的思考与理解,要极其重视当代全球化与数字化的社会现实中与图像、符号等相关的新媒体艺术材料的基础性认识。基础美术教育仍然是“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进行“因势利导”的针对性课程的设置及引导。避免亦步亦趋的“风格”“帮派”与急功近利的符号化的标签,透过浮华的“当代艺术圈”或热闹的拍卖市场,从中看到学生美术基础的倾向性,再因材施教,形成针对性与开放性的美术基础教学模式。

四、当代艺术视野与格局的需求

当代艺术表达已经步入日常生活化、社会化以及传播性的多元途径。美术基础教学中更应关注不脱离时代、环境、媒介与材料以及与诸多因素关联的可能性问题,当代艺术所主张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肯定一种可能性的价值观与社会学价值导向,因为可能性有更多的可持续性、探索性、创新性,基础美术教育就可以在梳理、思考、自我摸索与艺术史式的导引中渐进(甚至是淘汰)进行,到高年级的学生会延续这种方式找到自己的艺术表达系统,艺术的本质性特征就在其中体现,而不是一刀切、强扭到毕业,以一纸文凭进入职业领域。我们的学院美术教育是传授美术知识与创作经验而承担文化传承的职责。中国当下的美术学院大多持守精英教育的观念,即“创造型”(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系统的美术史继承、美术创新与应用并置。当前美术运行体系是一种知识体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学院教育与艺术家个人艺术创作的共生关系,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中,当代艺术应呈现出多元的绘画传承与衍变。应依托丰厚传统文化资源与转型时期社会、文化与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多元性内涵,形成对当下自然、社会与人的心灵景观转换为艺术创作作品而具有启发性、可能性的阐述、解读、呈现,生发个性独特的艺术情感与观念,折射社会生活、生存经验、价值取向以及责任感的诸多方面,发现艺术创造魅力。

五、结语

学艺术史的就业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媒体;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0-0077-05

新媒体是指用数字化技术生成、制作、管理、传播、运营和消费的媒介平台及其内容产品,具有大容量、无限复制、交互性强、“病毒式”扩散、“碎片化”受众等典型特征。以新媒体应用为核心的文化产业体系已经广泛渗透到电影、电视、出版、戏剧、舞蹈等传统领域,并催生出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IPTV、微博、微视频等新的媒体类型,成为拉动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的强大动力。

我们应当认识到,随着新媒体产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新兴的融合性媒介,新媒体具有典型的跨行业特征,集信息技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市场营销等专业于一体,对从业人员的素养要求具有高度的复合性。既需要具备通信工程、人工智能开发的技术基础,又要有平面艺术、视听艺术的创作能力和软件操作技能,还要具备现代传媒的市场运营和管理经验。显然,高校原有的基于理、工、文、艺的学科划分和相对单一的课程设置,无法适应新媒体企业的用人需求。

本文正是建立在此种背景上,以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和结构特征为出发点,着重探讨新媒体企业各岗位人员的能力素质需求,努力在传媒教学与新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推动我国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

一、媒介融合与新媒体

自从现代媒体诞生以来,技术一直是媒介发展和变革的首要因素。新一代数字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媒介之间的生产融合、组织融合、市场融合以及传播平台的融合,成为媒介融合的主导力量。新兴的媒体类型层出不穷,传统的以地域和行业为基础的媒体界限被彻底打破,各种数字化信息有了通用的传播平台。新旧媒体中的内容可以相互嵌入,并根据自身的媒介特征和受众需求进行分装和,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个性化传播。从产业角度看,新媒体不是独立、封闭的产业领域,更不是传统媒体的“副业”,而是一种全新的信息组织和传播方式,它必将渗透进广播电视业、信息产业、休闲娱乐业和终端制造业,打破原有的产业壁垒,使各个产业互联互通,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

1.新媒体的界定

最早使用新媒体概念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他在1967年的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产品的计划中首次使用了这一词汇。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新媒体的概念并没有统一,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多元化的界定。时任阳光文化执行主席的吴征认为新媒体是一种“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强调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清华大学熊澄宇则从媒介发展的角度指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报纸相对于图书是一种新的媒体,广播相对于报纸也是一种新的媒体。”安徽大学的蒋宏从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给出了相对宽泛的概念,“就其内涵而言,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就其外延而言,新媒体主要包括光纤电缆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等等。”它与吴征的定义一样,都认为数字技术是新媒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辨别新旧媒体类型的重要依据。但是,这种过于具体的表述方式并不能完整地涵盖当前新媒体所涉及的领域,也无法适应未来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应当指出,新媒体并不单指某一艺术种类,而是基于计算机数字平台创作出来的多种媒体艺术样式。它采用统一的数字工具、技术语言,灵活运用各种数字传播载体,无限复制,互动传播,成为数字技术、艺术表现和大众传播特性高度融合的新兴媒介领域。新媒体的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它们多是传统媒体与数字新技术的融合化产物,如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出版、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等;另外一种是新兴的媒体艺术样式,它往往兼具数字化、网络化与交互性特征,如FLASH、虚拟现实、网络游戏、微博、微视频等。

2.新媒体的结构

当我们面对具体的新媒体现象时,常常会产生概念上的混淆:完全符合上述界定的新媒体是很少的,普遍存在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上述定义的不那么“纯粹”的新媒体。科学地分析新媒体的复杂结构,是了解新媒体属性的基础,也是建立新媒体人才能力结构的必然要求。从宏观上看,新媒体的结构主要存在于三个层面:新媒体的本体——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新媒体的应用层——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服务功能、娱乐产品及其数字化表现形态;新媒体表现的艺术性——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审美功能。基于新媒体的结构特性,北京服装学院李四达教授认为,新媒体的交叉应用性存在于“设计学、视觉艺术、媒体文化、计算机技术和社会服务等层面的属性”。

首先,新媒体的本体是一种艺术创作,它与传统艺术门类一样,需要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典型的艺术形象去吸引受众,这就需要创作者熟稔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包括文学语言、平面造型语言、视听语言以及各种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方法,并结合新媒体的特性进行艺术创新。

新媒体的应用层具有显著的信息服务功能和娱乐功能,包括计算机动画、虚拟现实、数字电影电视、网络动画、多媒体展示等领域,它们大多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沉浸性等特点,形式表达依赖于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等多媒体创编工具。

在掌握应用软件的基础上,创作者还要学习计算机语言。例如:计算机分形算法被广泛应用于模拟自然和有机体的特征,用以满足电影特技制作需求;Flas、网页设计需要ActionScript、HTML、ASP、JavaScript等编程的帮助;网络游戏设计师需要精通C++或Java,以便进行动画场景设计、构架设计和动作设计。此外,由于新媒体的传播手段与各类硬件技术密切相关,诸如计算机通信技术、数字视音频处理技术、存储压缩技术、版权保护技术、数字仿真技术等也是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必备技能。

二、新媒体人才的培养现状和问题分析

新媒体的结构特性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复合性,它要求从业者熟练掌握从前期策划、创作、操控,到后期的传输和互动等流程,具有基于计算机通用平台的艺术生产和表达能力。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培养依然是基于传统学科的划分,与新媒体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科体系、学科属性、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对滞后;专业师资和教学资源不足;新媒体专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与其它学科雷同,忽视新媒体的新规律和新特点。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间的错位成为制约我国新媒体发展的障碍。

对此,课题组首先选取了上海文广新媒体人才培养基地中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对其相关专业(新闻、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编导、广告、编辑出版、播音主持、影视工程、计算机/通信工程、汉语言文学、行政/经济管理)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8份。同时,课题组还选取上海文广旗下的百视通等4家新媒体企业,对其经理和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08份。旨在了解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现状,掌握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和能力结构,以期在人才培养和行业用人需求之间寻找契合点。

1.新媒体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教学措施

针对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8%的专业制定了新媒体方面的教学计划,采取的相关教学措施包括:开设新媒体相关课程,在原有课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新媒体方面的信息和经验,邀请专家和有经验的业界人士开办讲座等。有61%的教师表示并没有这方面的打算,这虽然与一些课程的性质有关,但也显示出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适应现代媒体的发展变化。

(2)课程设置

统计结果显示,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依然局限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首先是课程设置陈旧老套,没有跟进现代媒介的发展进程。新闻专业普遍没有开设数字媒体、二三维动画制作等技术类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计算机/软件和通信/电子类专业对新媒体开发所需的视音频编码、流媒体技术类课程鲜有涉猎,也没有开设对编程依赖度较高的游戏开发类课程。其次,学科之间的资源整合乏力。如电视编导专业普遍没有开设产业经济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经济类课程,计算机通信类专业学生缺乏必要的影视常识和新闻素养。“泾渭分明”的学科体系,无法适应以生产、技术、市场“融合”为核心特征的新媒体行业的用人需求,学生的适应力明显不足。

(3)各岗位素质要求

为了准确分析新媒体企业对各岗位人员的能力素质需求,我们对新媒体企业的员工进行了典型调查,并将数据与教师、学生的态度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看来,师生群体与员工在各选项上的重合率较低,体现出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之间的错位。

图1的数据表明,在内容制作岗位,教师群体对各项能力的认可度普遍较高,尤其注重新闻理论、内容策划、文案写作和编辑制作能力的培养。相比而言,学生群体选择的差异度较大,重视编辑制作、内容策划、流程管理等能力,对于新闻理论、文案撰写等课程并不看重,这一方面与学生的兴趣有关,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当前的理论教学还无法与新媒体实践有效结合,这应当引起专业教学的重视。新媒体企业员工更加看重版权管理、内容创新、信息平台风格把握、编辑制作能力,这也代表了当前新媒体行业在内容开发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图2显示出技术研发岗位的能力要求,师生群体的选择重合率高且比较平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对新媒体技术比较陌生。相比之下,新媒体员工则更加看重流媒体研发、版权开发、技术标准应用等能力。

在市场营销岗位,学界和业界普遍看重产业链沟通能力,认为良好的产业链沟通是新媒体企业进行内外价值连结、实现产业增值的有效途径。图3显示,师生群体的选择比较平均,对市场营销岗位的认识还不够明确。新媒体企业员工认为,良好的整合营销能力和商业模式开发能力是市场营销人员的核心素质要求。新媒体并不是单一的媒体类型,它与传统媒体在内容资源、资金、市场、人员乃至组织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互补和融合的关系,它的市场推广需要有效地整合多种媒体资源。同时,当前新媒体在商业运营模式方面还处于探索期,如何快速争取受众,将媒体内容和服务推向市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复制。

如图4所示,对于企业管理岗位,师生看重战略管理、产业链沟通、生产流程管理能力,企业员工则更加看重产业政策、资本运作和资源调配能力。目前,我国的三网融合进程仍处在起步阶段,相关的产业政策并不明朗,加之广电业与电信业既有的行业壁垒,为产业的拓展、主导权的建立制造了许多障碍,也使运营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风险和技术风险。因此,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受产业政策的影响极大,需要管理者对相关政策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管理者还应有灵活的资本运作能力和高效的资源调配能力。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在这些方面也应当有所侧重。

(4)制约因素

在制约人才培养的原因方面,师生普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上,高校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依然是沿袭传统媒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科之间缺乏交流和融合。教师业已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和知识体系也不能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要求。客观上,新媒体的发展变化过快,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支撑,还无法采用像在职培训、职业教育那样灵活的教学方式。同时,高校缺乏新媒体研发所必要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学生也缺乏在新媒体企业的实践机会。

2.调查的主要结论

(1)相关专业的师生对新媒体行业的关注度较高,对该行业的发展前景普遍持乐观态度,并愿意积极投身到新媒体的学习和研究中。

(2)与新媒体企业的从业人员相比,高校师生对该行业的实际用人需求还有较大的认识差距,对各岗位人员的能力素质需求还不甚了解。尤其在版权开发与管理、流媒体技术、产业政策、整合营销、资本运作与商业运营模式方面,还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和研究。

(3)高等学校基于传统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与现代传媒业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差距甚远。这既来自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既有学科划分的束缚,也是由于不断变化的媒介格局下,难以构建起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次被调查的10个相关专业中,近五年内几乎没有专业进行相应的课程调整。新媒体的发展既需要节目形态的创新、市场营销手段的创新、资源组织架构的创新,也需要熟练把握快速变革的数字技术,而这种创新人才的培养无法从既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获得。

(4)高校与新媒体企业间的联系松散,无法为专业教学和科研提供充足的行业资源,也无法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

三、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分析

新媒体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间的平衡,面对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高校应当不断跟踪、研究行业用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1.更新教育观念,整合学科资源

上海文广百视通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在深度访谈中表示,当前企业在用人上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受制于原有的学历教育背景,员工的能力结构相对单一,视野不够开阔,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这与我们的调查结论是一致的。

课题组在调查中还发现,当前高校在相关专业的设置上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追求大而全,课程涉猎面过广,课程之间的衔接缺乏科学论证,常常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教学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不足;二是专业面过窄,有些学校片面地将新媒体理解成数字影视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将已有影视类专业、软件工程类专业直接移植过来,“换汤不换药”,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新媒体专业教育首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突破传统的泾渭分明的学科界限,对优势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在课程建设方面,综合教学体系的建立是达到教育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必要途径。我们对新媒体结构层次的分析表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注重课程的衔接整合,围绕新闻传播理论、视觉造型艺术、文学艺术史论、软硬件创编工具、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市场营销与企业管理构建课程模块,建立起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教学体系。

2.突出特色,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传媒专业在数量和规模上得到了迅猛发展,竞争也随之加剧,未来的优胜劣汰几成定局。可以说,谁抓住了未来传媒发展的脉搏,谁在人才培养上就会占得先机。然而,专业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复制它人,更无法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面对业已形成的教师、资金、设备、研发团队等优势学科资源,高校可以围绕新媒体的发展需要重新进行构建,保留原有专业特色,在优化组合的基础上突出新媒体的适用性。

新媒体全新的传播方式和呈现形态,对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是多元的。它首先需要从业者在内容上的创新,交互式传播、数据库挖掘、精准营销等手段的引入,使得新媒体可以针对特定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行为习惯组织内容生产,实现定向传播,这就需要从业者开发出更为丰富的个性化内容,创新适合新媒体播出平台的节目形态。其次,新媒体的发展没有现成的运营模式可以借鉴,它的产业链更长、更复杂,更加强调资本运作,需要根据新媒体的阶段化发展特点,创新商业模式,在扩展市场、争取受众和企业赢利之间寻找平衡。

3.注重技术研发,加强产业研究

新媒体发展所运用的新技术多、技术融合度高,横跨硬件平台开发、通信工程、视音频处理、数据库应用等多个技术领域,所涉及的技术标准化应用、数字版权保护、新一代互联网、流媒体开发等技术,都是新技术领域的热门应用。而这些技术在当前的相关专业教学中却很少体现,学生就业后不得不面临新的技术培训。

针对上述问题,相关专业应当在教学中有所侧重,强化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使用和研发。高校还应发挥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新媒体行业的技术研发。早在2005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就开始参与TD-SCDMA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研发,为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在实践中锻炼了师生队伍。

调查表明,高校还未注意到产业政策、商业模式、资本运营等环节对新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正是因为新媒体的跨行业特性,导致其更容易受到技术、资金、政策多方面的影响,新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充满变数。这就要求从业者熟悉产业政策,灵活分析、预判产业链的价值走向,寻找企业自身的产业定位,并积极构建商业运营模式,善于资本运营。

4.强化校企合作,紧跟用人需求

课题组调查发现,多数新媒体从业者认为自身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无法认清所从事行业的特有属性和核心竞争力,对新媒体产业和自身企业的发展前景认识不足。高等院校在这方面有丰富的智库资源,能够为从业者提供客观的理论指导和培训,拓宽他们的视野,为新媒体企业创新内容生产和市场运营提供策略支持。同时,新媒体企业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众多的学习实践岗位,以及在产业运营中暴露出的系列问题,都将为高校的专业教学和研究提供方向指引。

四、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逐步推进,新媒体所带来的媒介变革必将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广泛需求,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强调“资本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形态,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才是传媒业发展的发动机”。本文在新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之间提供了一种参照,以此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让各路精英在新媒体这一魔方舞台去施展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