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居住区规划;教学模式;设计流程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背景与问题

传统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基本沿用传统设计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其基本设计流程如下:

理论讲授——讲解规划设计任务书——现场调研和参观——一草——二草——正草——正图

不论是城市规划专业还是建筑学专业,都是如此。在整个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涉及使用、卫生、经济、安全、施工、美观等几方面的要求。需要综合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为居民创造一个适用、经济、美观的生活居住用地条件。所以在整个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设计时间的充裕与否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深度有必然的联系。而建筑设计院中,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快速完成一个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所我们所必须的。

二、问题解析

居住区概念规划设计的内容

居住区概念设计作为一种方案设计之前的设计铺设,其目的是将一个住区项目大体的认识和限定编织出来呈现给住区项目的开发者。是对住区项目可行性、操作性、及住区项目各项指标的综合阐述,是策划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住区项目概念性设计通过二维图画或三维模型这类建筑手法将住区策划分析中得出的客观结论铺成出来,由于还未完全到位、成型,住区概念设计仍然具有进一步开发创造的时空余量,由此设计主创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设计过程中也就显得尤为突出的重要。

住区概念设计成果包括图纸和文字说明部分。图纸部分建筑形体采用相对简单的体块形式,不对细部进行细致刻画,这样做既可以回避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又能够突出住区整体的设计理念。文字说明部分比较重大,系统的对住区设计理念进行阐述。其中内容涵盖住区设计的构思和导则、相关因素的分析、经济技术指标、开发及管理等意见。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住区的概念设计是设计院所必须的。

居住区概念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流程

(一)控规条件

在进行一个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必须遵守其控规条件(因各地规范不一,则必需遵循各地控规条件)。其中包含了:道路红线、用地红线、建筑控制线、多层建筑线、高层控制线、河道蓝线等,以及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日照要求、公建配套设施等控规条件。其中日照要求因各地而异而建筑密度、容积率控制着居住区是什么样的产品组合,如表1所示。

(二)强排住宅产品

在控规条件都熟悉的情况下,根据居住区规划控制条件的容积率、日照要求以及建筑密度和建筑限高等要求,选用一种住宅产品在建筑控制线内按兵营式排列,如图1鹰潭住宅项目。

强排住宅产品不需要考虑居住区的设计理念、空间等因素。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当地的控规条件以及如何增加住宅产品的量。一般来说,居住区总平面概念规划设计阶段开发商所关注的问题:1、产品、2建筑容量。而建筑师在把控居住区规划设计时所考虑的:1、规范(退界、间距)2、日照要求3、空间要求。那么,如果换了产品,如何控制总图的量?产品不同的组合,如何控制总图的量?以及如何自如控制产品组合与量的关系就是建筑师所必备的能力。以高层住宅为例。图2为一高层住宅的标准层,通过面积与进深控制——面积系数控制&。

一般来说,在空间布局相对固定时,单排的可用相对面宽相对恒定,&值越大,可达容积率就越高。在进行高层居住区规划设计时,高层住宅&的几点经验:1、&一般在11左右(11.5强排)以便后期户型的变化与修改2、计算平均&,以此为依据判断户型组合3、单排总面宽越宽,单元面宽影响越小。而联排、叠加、洋房&的几点经验:1、&的经验值2、进深大小对于建筑排数有一定影响,需综合考虑3、强排所用户型的&为参考值,综合考虑户型组合带来的影响。一般来说总图规划趋势:1、产品&越来越小,牺牲规划换取产品升级。2、增加高端产品&,同样的容积率做出类似高端产品的品质。其次在选取户型时,还需考虑到周边楼盘的户型,避免市场竞争。

(三)空间需求

相对于其他单体建筑,居住区的空间在于居住区组团空间的设计,社区空间的开发性,交通系统及道路空间的设计、社区中心与边缘的开放空间设计以及街区的设计。一般来说针对地形相对规则的场地,一般的划分组团的手法有“轴线分割法”如图3。

“捣动空间组合”法,如图4。而针对一些分地块不规整的地块,一般都需遵循1、分区明确2、景观最大化3、商业利益最大化4、地块之间的联系性四项原则,如图5。选择怎么样的空间类型将对后期社区空间的开发性,交通系统及道路空间的设计、社区中心与边缘的开放空间设计以及街区的设计有重要的意义。

(四)建筑单体设计

居住区概念规划设计的建筑单体设计阶段,建筑形体采用相对简单的体块形式,不对细部进行细致刻画,但应与概念总图呼应。其中还包含了建筑单体的风格,当然建筑单体的风格也可以在概念设计初期就可以确立。由于不同建筑风格的建筑单体的体块关系不一,如地中海西班牙风格的住宅单体,体块较多,风情线脚的勾勒。而adeco风格住宅单体则比较注重于垂直线条的突出,体块比较单一。所以,如果在居住区概念设计初期就已将建筑风格定下,对后期建筑单体的设计有很好的推敲作用。再者在建筑单体设计阶段,不仅需考虑到住宅功能的合理性,还需在建筑的造价方面加以严格的控制与制约。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工作;概念设计;理论分析;问题及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当前时期人们自身建筑设计观念的不断萌生,设计人员要想使其设计的作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必须采用新的先进的设计理念来开展具体设计,而概念设计便是这样一种具有极大优势设计理念,其在我国的应用为建筑设计工作提供了诸多的帮助。而近年来,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人员也开始将其引入到规划设计的工作中,并且对其具体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及分析。而本文也是以这种研究为主要内容,首先分析了相关的概念设计理论,然后又对其在居住区规划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做了相关探讨,以求推动其为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发挥更多的优势作用。

一、概念设计相关理论分析

作为当前比较新颖设计理念,概念设计几乎在设计工作的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而建筑设计对于此种理念的应用尤为众多。近年来,为了使建筑的具体规划设计能够切实地满足业主对于设计的需求,建筑设计人员大力地开展了对于此种设计理念的应用。本文下面就对概念设计进行一下理论分析:

首先,就概念设计相关的含义来讲,它是指设计人员在对其所要设计的目标实现全面深入的理解之后,为设计工作制定了适当的设计理念,并以这种理念为指引来进行具体的设计方法及途径的构想,接着从这些构想中将最能与预想的目标相匹配的表现形式挑选出来,并以这种形式为基础来构筑多种设计方案,同时经过对比、分析、评价从中确定最优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

其次,就概念设计相关的优势来看,这种设计既非常注重设计方案的从整体上对于设计工作的可行性,又非常关注优化的概念在设计中的指导作用。它不仅具有设计工作的优化思路,还能够充分地使设计工作体现出方案的整体框架性、内容上的概念性、性质方面的研究性、建筑工程的功能性等特点,全面地推动着设计对规模、形态、环境、结构、文化、情感等方面的满足。

再者,就概念设计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来讲,它是在设计人员对城市发展需求以及整体的住宅市场进行了合理定位之后,再具体地结合住户对于其居住的区域各种规划要求,从而为居住区制定出全面符合现代规划要求及住宅形态规划要求的规划设计方案,而且这种方案还会延伸到对于居住区域的各种后续工程的设计,比如建筑园林景观设计。总之,这种概念设计对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从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

二、我国居住区的规划工作对于概念设计的具体应用

良好的概念设计对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来讲,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应用,它能够帮助居住区设计实现对于经济利益以及社会效益二者的双向达成。然而,这种概念设计目前在我国的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用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推动这些问题的全面解决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其各种作用的实现。本文就从存在问题及完善策略两个方面对概念设计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1、居住区规划对于概念设计应用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概念设计的应用还存在于一种层面化的状态,无法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即设计人员对于这种设计理念的认知过于肤浅。一方面,设计人员将概念设计简单地归为设计的理念,在进行设计时不能够实施深入全面的居住需求研究以及居住市场调研,根本不能够使设计出来的方案达到对于设计要求的满足。另一方面,设计人员错误地将概念设计等同于地产的概念,即在设计中利用智能小区、生态小区等作为设计的概念,这种概念只是一种整体的策划设想而非真正的指导设计工作的概念。

其次,当前概念设计工作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撑以及先进的方法支持。一方面,概念设计工作缺乏专业人员,它主要是由策划阶段的策划人提出某种设计要求或整体理念,而专业人员只是借助于这种既成的概念来进行设计,不能够保证概念设计工作从全方面得到专业人员的整体落实。另一方面,概念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还不够深入,许多设计公司仍然不能做到利用优化的设计方面具体的开展设计。而且,诸多的公司在设计方面从始至终都未能对概念设计进行利用,这就导致了概念设计的失效。

2、居住区规划优化应用概念设计理念的策略

第一,切实抓住居住区规划工作的关键点进行概念设计。一方面,概念设计必须达到对于居住区域所在城市的整体发展趋势的迎合,并且充分地考虑居住区的规划对于城市发展趋势的依托以及影响。另一方面,规划设计工作对于概念设计的应用,必须以居住者的全部需求作为基础来开展设计,并且在设计中积极地对居住市场整体的设计要求进行分析定位,然后使其与具体的居住区规划要求相结合来进行设计。再一方面,居住区的规划工作对于概念设计的应用,还应该使概念设计达到对于人本理念以及精神需求的满足,在充分地将现代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之后,再以这种结合结果作为土壤来实施设计。

第二,规划设计人员在使概念设计工作充分地符合当前国家政策规范、整体市场定位及基本设计条件之后,还要从概念设计的具体内容及全部环节来对居住区进行住宅、设施、道路及景观等的设计。即从概念分析、概念生成、具体表达与设计完成这样四个阶段来推动概念设计落实,首先必须做好对于环境、需求、场地等的具体全面分析,接着要确定理念并构思设计且提炼出具体概念,然后要从结构、功能、途径、方法等方面评判概念方案的可行性,最后确定出最符合要求的方案进行设计。

三、结语

概念设计对于居住区域的规划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要推动这种设计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妥善应用,除了要全面分析其存在问题并加以具体解决之外,还必须为这种设计理念的应用建立健全相关的机制,使概念设计在体制的规范下得以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刘艳梅. 论居住区规划的概念设计[J]. 建筑科学, 2009(04)

[2]武晓璠. 谈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J]. 福建建材, 2007(05)

[3]吴焱,王楠. 浅谈建筑结构中的概念设计[J]. 企业导报, 2011(09)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范文第3篇

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又需计拓思路,追随时代步伐,以不断创造适应时代所需的新型居住区。本文就居住区的历史演变以及发展趋势进

行探讨。

关键词 : 居住区;规划;历史;发展趋势;

一、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

早在奴隶制社会,随着城市的形成,出现了最早的居住环境的组织形式。如我国周代的“里”,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城市的“坊”,这些居住单位的规模都比较小,且都为单一的居住地区。

到了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和居住区组成单位的规模都比奴隶社会的要大,名称也有所不同,就我国城市规划发展史论,这种由纵横道路网所划分的方整坊制,与早期运用井田制规划概念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进入20世纪以后,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例如:

1.在面积很小的街坊内难以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

2.儿童上学和居民日常购物需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易造成交通事故;

3.道路交叉口过多,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速度;

4.汽车交通带来的噪声、废气严重地影响住宅的安宁和卫生,居住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按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先后建成了不少居住小区,至今仍沿用这种组织形式,并对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各项用地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及公共服务设施内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居住组团的基本特征为: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地块不为小区道路穿越,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绿地。

将四五个或更多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他是一个城市中住宅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二、居住区的组织构成

居住区由基本的物质与精神要素构成,物质是精神的载体,精神则是物质的内涵,具有精神境界的高品位居住环境是造就人们优良品格与素质的重要场所。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科学地运用各构成要素,合理利用土地,精心塑造各项用地的空间环境。

(一)基本要素构成

1.物质要素

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

人工因素:各类建筑及工程设施。各类建筑包括住宅、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等。

工程、绿化工程、工程管网、室外挡土工程等。

2.精神要素

人的因素: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居民行为、居民生理心理等。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经济技术、历史文化、物业管理、邻里关系等。

(二)规模分级构成

居住区的规模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其中以人口规模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级。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按不同的人口规模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及“居住组团”三级,如“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表1)所示。其中包括独立居住小区和独立居住组团。实态中还有邻里、街坊、里弄等居住形式,它们都可泛指为居住区。

(三)用地项目构成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两类,即“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

居住区用地是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项用地的总称。其中各用地的构成为:

1.住宅用地

包括住宅建筑的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旁绿地、宅间小路、家务院等)。

2.公建用地

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的专用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回车场等。

3.道路用地

指宅问小路和公建专用道路以外的各级车行道路、广场、停车场、回车场等。

4.公共绿地

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应安排游憨活动场地的居民共享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的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

其他用地是指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用地及不可建设的土地等。

三、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趋势

现代住区的8项设计原则有:1.最大限度保护和创造让人们接近自然的机会;2.提供适于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的人们健身运动的机会、场地、设施和条件;3.创造能鼓励人们社交活动的机会和场所,以增加社区感和邻里意识;4.创造可供使用者自己选择和控制的机会,包括私密性;5.提供安全、方便、舒适、易识别、无障碍的人性化社区生活环境;6.减少土地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以维护并保存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7.尊重人们的文化传统及地域特性,并将其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与功能需求结合起来;8.设计应有利于房地产的有效增值。

四、结语

居住区规划设计目标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下去建立居住区各:功能同步运转的正常秩序,谋求居住区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居住生活环境达到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要求。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并达到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卫.突破居住区规划的小区单一模式[J].《城市规划》.2001,2.

[2]裘鸿菲, 陈益峰.现代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德克萨斯州林地社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6,2.

[3]李旭光.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若干问题的思考[J].《规划师》 2005,8.

作者简介: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动式;成绩评定;居住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4009303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现有考核方法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课的典型内容,也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较强的规划设计类课程学习。在成绩评定上,它不像有些学科那样有着非此即彼的明确答案。同一个设计方案,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评价结果,主要依据评价者对设计作品的主观感觉和理解来确定。因而设计成果的考核往往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要尽可能地使考核成绩公正、合理,完善成绩评定方式尤为重要。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成绩评定方法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左右,设计成果成绩占总成绩的70%左右。平时成绩包括平时考勤(5%)、学习态度(5%)、调研(10%)、草图等作业(10%)。设计成果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尽管这种成绩评定方式的内容相对多元化,但评价的主体仍以教师为主,略显片面。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成绩评定新思路

成绩评定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即掌握和获取知识技能的情况,而且要发现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关注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和情感反应,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居住区规划设计成绩评定价值取向应体现以下方面:

(一)教学目标

依据亲身体验,学生在规划设计的时候要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在成绩评定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进来,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设计的兴趣,着眼学生的创新能力、参与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活动

成绩评定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重要部分,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采用的是教师讲解指导、学生做方案的基本模式,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边设计、教师边指导。教学活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活动。

(三)教学方法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成绩评定中,引导学生参与对自己和他人的成绩评定,给予学生一定的心理自由度,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得以体现。评定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且允许学生有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同时也需要制定一定的评判标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自觉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互动式成绩评定的构建

(一)互动式成绩评定的内涵

互动式教学在现代教育中成效显著。针对居住区规划设计成绩评定的价值取向,在成绩评定中采用互动式评定,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成绩评定之中。互动式成绩评定包括师生自评、互评和共评。“三人者,必有我师”,在相互的交流和评价中,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

(二)互动式成绩评定的方法

居住区规划设计成绩评定主要由考勤、调研、方案设计过程和正式成果四部分组成。

1.考勤

考勤成绩100分,占总成绩的10%。考勤成绩的标准是按时100分,旷课0分,迟到早退50分,请假80分。教师可3-5次进行点名抽查,其余的考勤由各小组组长进行统计和记录,在学期末由教师和各小组组长计算每个学生考勤的平时成绩,即为每个学生的考勤成绩。

2.调研

调研成绩100分,占总成绩的10%。调研阶段以小组为单位,每组3-5人。小组派出一名成员进行调研报告汇报,教师评讲,根据调研成果质量教师给每组评出一个分数,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完成任务的多少评出小组成员分数;同时,教师也要给出一定的评分标准,其分数的高低应在教师评出的分数上下浮动10分,把所有的分数统计后,去掉一个做高分和最低分,所得平均成绩即为每个学生的调研成绩。

3.方案设计过程

要求每位学生都做方案设计,其成绩按100分计,约占总成绩的20%。方案设计过程分为一草阶段(占方案设计成绩的40%)、二草阶段(占方案设计成绩的30%)和草图深化阶段(占方案设计成绩的30%)。

一草阶段花费的时间较长,要求每一位学生针对任务书和调研情况,画出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图、小区级道路系统,并讲出该方案的设计理念、功能定位、初步构思方案。教师对此进行讲评,合理在什么地方,不合理在什么地方,其他学生也可以参与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凡是参与讨论的学生在成绩方面都给予一定的奖励。教师提出在一草阶段的关注点,各个学生给自己和其他同学打分,教师也会给出分数,成绩浮动的范围在教师给出的成绩上下15分,把所有的分数统计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所得平均成绩即为该学生的一草成绩。

二草在一草的基础上,完善住宅、公共设施的布局,深化道路系统、绿地系统和景观组织。正草在二草的基础上,核算用地平衡表和经济技术指标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否满足任务书的规划设计条件。教师给出评分标准,每个学生给自己和其他学生进行打分,有争议的分数,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最后决定分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自己分数的认定。

4.正式成果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最终成果按100分计,占总成绩的60%,所占分量较大。一方面作为该课程的存档作业,另一方面是居住区规划设计成果的表现。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成绩评定:一是小区规划设计是否合理,指标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包括总体布局、住宅布置、配套公建、道路交通、绿化系统以及市政设施配套等方面的设计是否合理(70-80分);二是制图是否规范、细致,符合制图的相应标准(10-20分);三是图面表现整洁美观(5-10分)。教师和学生依据上述三个标准进行打分,最后统计出每个学生的所有分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所得平均成绩即为该学生的正式成果成绩。

5.成绩核算

最终成绩由考勤(10%)、调研(10%)、草图(20%)和正式成果(60%)的成绩组成;每个学生的考勤、调研、草图、正式成果成绩由各小组组长配合教师统计核算。

四、结语

一个对成绩没有合理评定标准的教学过程是不科学的。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是一项特别复杂的教育活动,尤其是设计课成绩评定,不仅要体现客观、公正、公平、透明,还要严格遵守教育规律,规范、科学、合理地进行成绩评定,使其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参考文献:

[1]张立燕.设计类实训课程成绩评定方法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0):86-87.

[2]刘新春. 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思考[J]. 教育研究,2007(3):55-56.

[3]孔俊婷.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评价体系研究[C].社会的需求永续的城市――2008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101-102.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山地居住区 规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TV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185-0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城市面貌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山地居住区已逐渐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居民首选的住宅居住区,因而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要求也相应增多,标准相应提高。本文就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谈一些体会。

一、山地居住区特点

山地居住区的概念山地居住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山地居住区是泛指位于山城城镇中的居住空间实体形态。而狭义的山地居住区则专指具有明显山地特征的居住区,是指那些用地具有地形起伏、具有较大高差、地形复杂的居住空间实体形态,它是广义山地居住区中的一种,因为它真正具有平坦地形所不具备的特殊地理条件,所以是本文进行探讨的对象,故本文所指山地居住区是指狭义的山地居住区,是同山地城镇当中用地平坦的居住区相区别的。

1、因地制宜、依山就势

相比平地而言,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于山地建设显得更加重要,关乎工程的经济性和山体的生态保护,因此山地居住区需要依山就势的建设。小区的特色就在巧妙的借助山势的变化上面。

2、节地的总体布局

在同样的高度和日照标准下,山地居住区住宅之间的间距比平地住宅之间的小。因此可以布置更多的住宅,可以最大化的利用山地的自然高差。同样的原理,不难发现山地的小气候比平地的更加有利于住宅的灵活布置,这些独特因素都有利于节地节能。

3、灵活的道路线形

相比平地的居住区道路,山地居住区的道路受地势的限制较大,主要体现在道路的走向需要同时考虑住宅的进出、山地的边坡保护以及道路的合理纵坡。相反相成的,可以把限制变为特色,设计中借助和发挥地势的特点,道路线形可以更加灵活。小区曲线形的道路网合理又自然。

4、丰富的景观层次

而居者热爱自然的丰富变化,不需要呆板的生硬的所谓打造。相比,从景观资源的意义出发,山地具有和滨河一样的优势。设计师能够借助自然地势的变化,从住宅入口的小坡地到组团绿地再到小区中心绿地都能够具有丰富的高低变化,都能够巧妙的划分出“积极”空间,而不需要更多的人工手段。

5、立体的竖向变化

自然的连续高差变化是山地建设基地的独特优势所在。结合道路选线和建筑布局,山地工程的竖向设计应该首先避免破坏山体的大开挖,另外需要整体性的平衡,综合经济性和美观性的各因素的考虑。合理的竖向规划可以为小区带来立体的竖向变化,从而使居者更容易感受到大小空间的开合和方位的辨识。

二、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

1、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注重建筑形式的灵活应用

(1)住宅平面布置在山地采用行列式或自由式布置建筑,是较能适应地形的变化,能使绝大部分建筑的朝向与地形坡向一致。周边式或混合周边式都不适宜山地的布置。一般在坡度均匀平缓,等高线基本平行的迎风向阳坡上采用平行或交错行列式;随着坡度的增大或等高线变化而分别采用斜行列式或曲折形等布置方式;当地形变化无一定规律性而对其改造的可能性和经济性不大时,则多采用更为灵活的点式、自由式布置等。

(2)建筑单体的多样化处理除了山地建筑群体布置必须适应地形变化外,有的个体建筑也应作某些特殊处理,如采用筑台,提高勒脚、错层、跌落、掉层、吊脚与架空、附岩、悬挑和分层入口等,使建筑与地形有机结合,节约用地,争取建筑空间,解决建筑与地形、自然气候等多方面的矛盾。

(3)公共服务设施集中于分散相结合山地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多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商业项目多采用较小的综合商店,使居民能在一个地点内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小商店多附设在住宅组团中,大商店主要考虑在人流较集中、交通方便的地段,服务半径不似平原以直线为依据,而应以实际路程为依据,一般顺等高线方向交通方便,其服务半径可大一些;而垂直等高线方向,坡坎、梯道多、交通不便,服务半径宜小些。

(4)自由式道路设置山地住宅区道路系统布置较自由,其道路不如平原地区那样集中紧凑,应尽量结合自然地形,做到主次分明,区别对待。主要道路沿平缓坡地、谷地布置,次要道路可布置在坡度较大的地段上。道路网形式,一般多采用枝状尽端式、之字式或环形螺旋式系统。

(5)其他应考虑的因素在山地丘陵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需考虑影响其工程技术经济的基本因素,包括地形和工程地质条件变化的程度;居住区规划布置对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的适应程度;建筑布置对地形的适应程度;单项工程本身单价的高低;施工技术条件等。

2、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注重建筑布置与环境融合

(1)注重山地坡向,有利日照采光。阳光是万物之源,享受阳光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在山地居住环境中应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设计,为人们创造一个温暖的居住空间。通常,在向阳坡上布置住宅时,日照间距可以比较小,而且坡度越大,所需日照间距越小;反之,对背阳坡来说,日照条件差,日照间距必须比平地大,而且坡度越大,所需日照间距也就越大,用地也不经济。

(2)利用气候、地形特征,加强自然通风。山地建筑的自然通风,除了受到气候影响外,还受到主导风以及由于地形和温差而产生的局部小气候影响,这些小气候对建筑的通风起重要作用,一般来说,绿化林带,城市道路的布置可以导致小气候在局部的改变,另外水面上的水陆风、山谷里的山谷风和河沟旁的顺沟风都会影响气流,在山地建筑设计中应该善于利用这些气流。坡地上的建筑,要考虑风向对通风的影响,合理的利用自然风,对山地建筑的保持干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帮助。

(3)利用地形屏障防治噪音污染。噪音污染日益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疲劳一天的人们盼望一个安静的家,而噪音会让人烦躁不安,久而久之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和精神的健康。在山地建筑设计中,如何利用地形的特点来形成天然的屏障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分析表明,噪音在垂直方向上的传播会减弱,而且如果遇到土、石、植物等物体时,减弱程度加大.利用台地、堡坎、植被等手段可以有效的阻止噪音,不用花费过多的成本就可以还以人们一个安静的人居环境。

3、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注重景观与环境的结合

如何正确处理山地居住区与山的关系是山地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山地居住区地形、地物一般起伏多变、自然形成,极大程度上有别于平原地形,其自然景观丰富,可赏景之处甚多:登高远眺,极目峰峦,领略山城回卷之美;坐阴观阳,景色明丽;岔路交会、峰顶坯口,均很有特色。

山地居住区环境景观塑造在充分结台地形,在注重利用居住区外部有利景观环境要素的同时也注重内部空间环境的精心营造。采用一系列借景、对景、分景、村景、遮景、框景,使之与整个山地城镇景观艺术效果融为一体。山地居住区的环境艺术是一个比平地更加丰富多彩的空间环境和艺术风貌。例如某山地住宅小区充分利用地形地貌,高、中、低层(别墅)结合,将不同高度的建筑布置在不同坡度,布局灵活,降低建筑密度,扩大绿地、广场,使每户均能有良好的景观朝向。同时利用广场、喷泉、叠水、中心椭圆形绿地中心形成序列空间将整个居住区组织起来,利用高层住宅的框景,遥看低层别墅组团层层叠叠的景色以及远山轮廓。对居住区绿地精心处理,使之园林化、艺术化。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由于山地丘陵的地形、地质和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山地居住区的规划方法有别于平坦地区。在山地居住区的规划中,对居住用地选择,合理利用自然条件,道路网组织,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与居住建筑的布置等,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与合理改造相结合,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使之既能充分适应地形和自然条件,又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参考文献: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范文第6篇

【关键词】居住区 道路 人行道 停车位

一、已建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特征分析

在目前传统邻里单位规划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大多数居住区道路空间只是特定的通道,作用单一。传统的居住区道路交通模式造成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忽视,以车为本进行道路规划设计,将导致道路空间的细部缺失,如连续的步行系统的缺失等。

二、规划设计理念的改变

“以人为本”思想的建立成为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从人的主体地位角度,阐述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对居住区规划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研究,都应该建立在对人的全面了解上。居住区道路系统属于城市居住区人居环境范畴,这就要求在进行道路交通规划及空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的行为特点和居民之间的交往习惯,满足人的行为需求,而不能一味地满足车辆的行驶与停放要求。

三、创造安全宁静的交通环境

道路的走向和线型是组织居住区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为了合理配置居住区居民交通与交往空间、缓解居住区内交通拥挤情况和营造富有生机的居住区道路空间,通过合理地规划设计,能够塑造类型丰富的道路空间,激发居民之间交往的欲望,这对创造生活气息、邻里交往密切的生活环境十分有益。

一)动静分区、人车分流是小区交通规划的理想目标。

为了达到此目标,在有地下停车库的小区中,可采用了车行、内部人行的规划结构。通过对小汽车和消防、救护、搬家等车辆在社区内部轨迹和停车位的精心设计,是向高品位社区环境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车库出入口可布置在小区入口处,进入小区的小汽车很快就能进入地下车库。如果有直达车库的住宅电梯给车主以身居别墅的感觉。消防紧急通道与主干道形成环状道路系统,便于紧急救护、消防或搬家等机动车辆的顺利通行。社区入口附近设地面车位,便于来访客人和临时停车。

二) 功能要求

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应考虑如下的功能要求:①通行清除垃圾、粪便、递送邮件等市政公用车辆;②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工厂之间货运车辆通行;③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线的需要;④道路的走向和线型是组织居住区内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⑤除了以上一些日常的功能要求外,还要考虑一些特殊情况,如供救护、消防和搬运家具等车辆的通行。

三) 道路的分级

居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居住区服务的,要遵循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原则: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顺而不穿;分级布置,相互衔接;均匀分布,整合空 间;避免影响城市交通;考虑日照通风、防灾、管线等要求。居住区的道路一般分为居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宅间小路及停车位路面。

(1)居住区道路:联系整个居住区,必须考虑日常通行的公交、生产、救护、消防、其它车辆等(以车行为主)。其中居住区道路最小宽度不宜小于20米,根据地区差异两侧应设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2)小区路(以混行为主):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三者混行,但一般不引进公交、电车等系统。小区级道路最小宽度为6米,两侧各安排一条宽度为1.5米的人行道,总宽度最小为9米。

(3)组团路:沟通各出入口、建筑、各种广场、组团花园、林荫道、轻型车辆几人力车行驶,宽3~5米,应尽量设置无障碍设施,以供残疾人使用。

(4)宅间小路(以人行为主):宅间小路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通往建筑物,供居民日常出入,垃圾清运等需求,宽度为2.5~3米;另一类为通往小区广场,组团花园的园路,单人通行最小0.6米双人通行1.2~1.5米。

四)道路的结构

居住区道路结构有规则式、自由式和混合式等。其中规则式又分为: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内环式、风车式、混合式等,一般用于地形平坦的居住区。

五)道路的铺装

(1)主干道、交通性强的车行道,要牢固抗压,平坦、防滑、耐磨,线条简洁大方,排水良好,便于施工和管理及功能分区明显。

(2)小区及组团道路,除考虑其坚固平坦等原则外,还应丰富其花色以便行人区分其区域性及使用功能,宜多采用透水性良好的材料。

(3)宅间小路,除满足其使用功能外还要强调娱乐性,可不用路缘石。

(4)停车位除了要满足结构要求外,还应考虑与主要道路铺装形成对比,以便泊车。

材料的选择除了要与环境相协调外还要考虑是否便于施工,表面还要与功能匹配,粗细适度,要与路面相协调,使用不同材质块料拼砌,色彩、质感、形状等,对比强烈。

六)道路设计中的基本要求

(1)居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居住区服务,为了保证居住区内居民的安全和安宁,不应有过境交通穿越居住区,特别是居住小区。同时,不宜有过多的车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

(2)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

(3)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如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

(4)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每单元的人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5m,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m.

(5)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m,在端头处应能便于回车,回车场地不小于12m~12m.

(6)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m左右应设置车辆会让处。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型居住区;设计探索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快速城市化推动城市新区和近郊地区的土地开发。在此背景下一批大型居住区悄然出现。大型居住区目前一般指占地面积大于50万平方米的居住区规模,今天的大型居住区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小区范畴。大型居住区的出现对解决快速发展的城市居民的住房要求起了重大作用,但从建设实践看,大型居住区的开发建设也是区域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因此如何将大型居住区设计成为城市的新亮点,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继而带动城市更加合理快速的发展,就成为建筑师、规划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以“新密东城半岛'居住区规划”为例,针对城市新区中大型居住区规划设计提出一些看法。

2项目背景

项目地处新密东城区,距郑州市区约30分钟车程。与青屏山公园山水相连,风景优美。西邻3个主题公园,东接云蒙山水库。规划用地 51.3公顷,地上总建筑面积为90.4万平方米。

3设计理念与实践

3.1以市场为目标的策划思想注入到规划设计中

大型居住区具有开发实施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投资风险大的劣势,这决定了大型居住区开发不仅需要空间规划与建筑设计,还应加强策划。通过对市场的正确把握、预测、明确产品定位;通过对人口细分、行为解析确定目标客户;通过细心选择产品类型、精心规划布局,使居住区结合效益最大化。

本项目前期根据克尔瑞集团、盛励机构对市场的多轮市调及分析,发现当地购买力不足以消化本项目所有产品,因此客户定位不能局限于当地人群,必须考虑外来购买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高端人群更加关注项目产品的本身和区域未来发展潜力,而中低端人群更加关注一般生活问题,购买成本和生活成本。由于项目距离远,配套缺的劣势无法回避。我们决定将该项目的潜在客户放在中高端。充分考虑中原居民习惯及特性,利用自然条件打造生态绿化景观。在智能化及节能环保等方面全面提升,引入高端物业管理模式,将本项目建设成中原地区稀有的生态坡地综合性高端社区。

3.2将绿色生态设计理论注入到规划设计中

绿色生态设计理论,主张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对社区科学布局,对区内的自然资源实行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将社区建成湖光山色,为居住者提供健康、清爽宜人的居住环境,体现以“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主义追求。

本项目设计范围内现状用地以丘陵地为主,北侧靠战鼓山。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尽可能地尊重现状地形地貌,保持场地山水呼应的风水格局。首先对该设计范围内场地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利用GIS技术对现状地形进行高程分析、坡度分析。通过科学分析,现场勘查,充分利用南北的高差,顺势就势,让建筑从坡地里生长出来,营造北高南低自然起伏与参差错落的视觉美学感。结合地形,尽量做到土石方平衡,解决好场地的排水设计。将绿意由中央绿带,绿化次轴、绿化公园、组团绿化乃至宅间绿化渗透到居住环境的每个角落,达到“均好性”与“参与性”的统一,使人居绿意有机交融、营造生态背景下的良好的人居环境。

3.3将“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ovelopment)模式”注入到规划中

一般城市干道间距是700-120M左右,再加上次干路和支路形成的路网,限定了城市的各种用地规模。大型住区使得城市道路不能穿越其中,对城市交通的通畅和便捷起到阻碍作用,降低了城市整体的运行效率。所以大型局住区规模化的内部经济性正是以城市的外部不经济为代价。此外,城郊住区与中心区的大量通勤人流也增加了城市的交通压力。TOD模式的最根本目标是创造出一个社区能够支持的公共交通,为了能有效地减少汽车出行,社区必须位于公共交通的步行距离之内,在本次规划设计中,将区内的主要干道与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进行有效衔接,积极引入城市公共交通。并以公共交通站点的间距尺度划分居住组团。保证每个组团出入口步行尺度内即有公交站点。同时道路细节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步行者的使用要求:减小街道的转变半径,强制汽车减速,以利于行人安全穿越马路;开发道路景观减少街道的宽度;完善道路上的缓速和分流装置。

3.4将“大混居,小聚居”的“混合居住”模式注入到规划中

所谓“混合居住”,就是不同收入阶层居民和不同职业文化背景的群体,以自己实际购买力为前提,共同居住在不同价位梯度的居住型房地产产品的混合功能区内,和谐相处,优势互补,共同生活生存的一种居住模式。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简·雅名布斯在其代表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出,城市的本质在于其多样性,城市的活力也来源于多样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就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能用来满足不同人的多样而复杂的需求。在快速城市化加速各种矛盾的今天,更有其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次规划设计中在用地布局上考虑居住、商业、娱乐等功能进行混合布局,从而创造出多样化的居住生活和富有活力的社区节点。在居住组团规划上形成“大混居,小聚居”的“混合居住”模式。这种居住模式的优点在于:高层、花园洋房、公寓、联排别墅等不同类型住宅独立成块,保持了各群体的相对独立空间,又在较大区域内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公共资源的合理分布,有效地促进了不同特性居民间的接触和交往,为打造和谐,活力社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5将“复合开发设计理论”注入规划中

地处新区的居住区,周边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一般较滞后,居住区的配套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内部自行解决。复合开发设计理论的提出,是将房地产开发与居住者生活中其他相关产业进行整合的高水平综合规划。本次规划中除了设计类型丰富的住宅产品外,还规划建造各类商业设施,休闲设施,健身设施,超市等,成为一个集居住、休闲、健身、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社区,可实现居住、休闲、购物、运动、上学、交友等多种功能。同时生活配套设施与住宅同步建设,社区功能不再只是商与住的简单分化和拼凑,而是成为居住与工作、商务与娱乐的复合互动。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新区中大中型居住区的规划与建设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我们希望以建筑师的探索和努力给我们的城市、社区与生活带来活力和生机,赋予城市系统以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居住区规划学术委员会,当前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Z].

[2]田野,粟德祥,毕向阳.不同阶层居民混合居住及其可行性分析[J].建筑学报,2006(05).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范文第8篇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整体设计观;空间;节能;节地;生态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Xiayangjincheng second period project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details from the aspects of overall concept, space concept, energy-saving and ecological view,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lanning.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the overall design concept; space ; energy saving;land saving; ecological view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居住区为居民提供居住生活空间和各种设施,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之一。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向着更人性化、更节能生态的方向发展。以下就夏阳金城二期工程(下文简称二期工程)为例,探讨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相关理念

一、二期工程概况:

基地位于上海市青浦区,东面是赵重公路,西面是厂房,北面是西张土泾,南面是已建成的夏阳金城一期工程(多层住宅为主)。二期工程占地77992平方米,容积率1.2,总建筑面积107971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93590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14381平方米。基地被一条东西向景观河道穿越,分为南北两块。北块占地47952平方米,南块占地30039平方米。基地北面的西张土泾与基地内的景观河道这两条水系成为本项目的鲜明特点。基地南面与一期的商业街相邻。周边均为新建或拟建住宅区,配套完善。

设计将联排别墅布置在基地景观河道以北,7层带电梯多层住宅布置在景观河道以南。小区最南面布置二层商铺与一期商铺相对应,形成商业街,沿赵重公路转角处设置集中商业。商业总建筑面积为10553平方米。

小区主入口设于东侧的赵重公路上,小区南面与一期入口对应处设次入口。主干道在基地北块独立成环并以组团路联系每幢联排别墅。从主入口到次入口另有一主干道联系,多层区与别墅区的道路系统既通畅又互不干扰。小区可停机动车534辆,停车位分别布置在联排别墅处、地面停车、地下车库以及集中商业地下车库。非机动车停在多层住宅地下室与集中商业地下车库内。

二、 居住区规划的整体设计观

整体设计观包含“形”与“思”两方面:一方面是指规划与建筑设计形态的

整体性,例如建筑体量的整体性、空间的完整性、立面的延续等;另一方面是指规划与建筑设计理念的整体性,即由宏观到微观的设计理念与手法的相对统一,这种整体性甚至可以延伸到同一个项目的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及其它相关的细部设计。在二期工程设计中,体现在以下两点:

1、注重一期、二期形态的完整性,尊重用地现状及周边环境。一期工程以多层住宅为主,二期工程将多层住宅布置在南面,与一期的多层住宅形成建筑体量上的完整形态,同时对道路的天际线起了统一作用。

2、在二期工程进行规划方案设计时,设计初衷即将此社区定位为具有实用性、经济性、适应今后居住功能变化的普通住宅。并且将此理念从规划设计一直贯彻到建筑单体设计以及建筑细部设计,景观设计。尤其在多层住宅房型设计中,以小于9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一室一厅与两室一厅占多层户数的90%以上。除两幢为六跃七层复式外均为七层,均为一梯两户带电梯房型。小户型占多数与多层电梯房的设计均考虑到普通住宅适应今后老龄化社会居民的需要,体现了人文关怀。

联排住宅的部分房间用半砖墙作为隔墙,考虑到了今后使用的灵活性。

三、 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空间观

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表征不仅仅是实体的建筑,而且是建筑围合的各种空间。居住区的空间包括居住区在城市界面中的外部空间和居住区的内部空间。居住区外部空间倡导建筑群体的秩序、道路界面的延续,天际线的韵律等,使得单个居住区能个性又不突兀地融入城市空间。而居住区内部空间倡导的是宜人的尺度,亲切的交流空间,以及多个不同空间组合创造的生动的,步移景异的居民感受。

在二期工程中,多层住宅设置在商铺的北面,既阻隔商业街产生的噪声,又可以在空间形态上延续一期,使一、二期建筑群由南向北呈现中-低-高-低的起伏,丰富了大空间的层次。住宅依路而建,沿河而布,建筑之间形成自然的角度,围合出不同形态的流动的空间。联排别墅在两条水系之间既获得良好的景观视野,又自成一片,不受干扰,形成相对安静的环境。在联排住宅的房型设计中运用内庭院、阳台、露台等多种灰空间的设置创造居室内部与外部空间的交流与互动。

四、 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节能生态观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各国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建筑物能源消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40%,是工业能耗的1.5倍,要想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减少建筑物能耗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节能包括“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四项基本内容,如何确保这四项内容在建设过程中以及之后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都能够得到实施,节能理念应在居住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过程里贯彻始终。节能与生态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1、“节地”在居住区规划中是最早体现的,要求设计者从一开始就通过几条量化指标来进行设计.例如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等。研究问题的视角既从宏观角度,即整个居住区的规划来进行研究,也要从微观角度,通过一些具体指标例如日照、间距、退界等来指导设计。作者认为在居住区容积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节地的最好体现就是通过比较各个方案最终取得各种类型住宅的最佳配比,从而确定建筑单体规划布置与层数。这个最佳的技术经济指标还应尽量体现资源配置的均好性,例如景观、阳光、通风等。

二期工程规划伊始,在郊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住宅的市场定位是首套住宅+改善性住宅,且改善性住宅是面积偏大的类型。开放商希望经济利益最大化所以一开始要求做尽量多的联排住宅。而建筑师追求的是资源配置的均衡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各种方案的比较甄选与说服,终于形成了现在的北面布置联排,南面布置多层,联排与多层住宅的面积比为1:1的较为合理的方案。多层住宅以90平方米以下户型为主,多以4-5个单元拼接而成。联排住宅的房型设计非常紧凑:平面开间为5.7-6.7m,进深均为12m,平均建筑面积为217平方米,大多为六户连拼。如此布局体现了规划对土地的充分利用,并考虑到各种资源的均好性。

2、“节能、节材、节水”在二期工程中通过建筑设计及细部设计都有所体现。

住宅的立面风格简约现代,尽量减少体量的凹凸,获得良好的体型系数;墙体、门窗等围护结构采用保温材料;多层外立面采用涂料,联排在河浜的对岸,外立面采用经济的面砖,立面设计各有特色,只用暖色调的主墙面颜色取得统一。

小区采用智能化管理,保安及信息系统,推广IC卡计量,计费智能表具;有机垃圾生化处理;简式变压器供配电和分时计价用电;新型单元楼防盗门技术,采用经济的结构形式与设备,力求提高小区的科技含量与综合评价指数。

3、二期工程的生态设计着力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尤其是两条水系西张土泾与景观河道的相互融通和渗透。规划设计用蜿蜒的水景将两河道联系起来,在小区北块形成南北向的中心绿化带,并与贯穿小区主入口的横向绿带形成了小区北块十字形绿化骨架。通过水生植物的种植,驳岸的处理,以及开挖河道的土方进行的微地型的设计,体现出自然的原生态的景观风貌,人们或散坐草坪或滨水散步,仿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小区南块的锲形中心绿地由多层建筑围合而成。南北两块中心绿化与滨河绿带、城市绿带、联排住宅的庭院绿化、屋顶绿化一起构成有层次的绿化系统,使整个小区生态自然,环境宜人。

结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要注重整体设计观、空间观、节能生态观等,这是作者的一些经验与总结,旨在不断地提高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水平。夏阳金城二期工程从2006年开始规划设计,直至2009年底大多数号房竣工验收,并获得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颁发的 “2010上海优秀住宅设计”三等奖,这也是众多参与工程的设计师努力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邓述平,王仲谷.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