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范文第1篇

摘 要: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到现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提出了很多具体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以使供应链管理战略能更好的实施,然而这方面研究还不够完善。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研究信息系统策略在供应链管理策略与绩效之间的作用有助于供应链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本文通过对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为学者和企业选择什么样的供应链策略采取什么样的信息系统策略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策略;信息系统策略;供应链绩效

引言

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企业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客户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的状况,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然而单个企业的能力是有限的,难以独自适应竞争激烈、变化的市场来满足客户的诸多需求。而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帮助企业提高竞争优势并实现其目标。因此,供应链管理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的研究热点。目前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渐渐成熟,并且逐步提升到战略层面。

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含义为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制造一直到把最终产品送达顾客手中,其中包含一连串环环相扣的价值创造活动,包括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内的所有整体活动。

2.供应链管理策略和信息系统策略

2.1供应链管理策略

供应链管理策略(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是指贯穿整个供应链的整合与协调,以此来提高供应链绩效。

2.2信息系统策略

信息系统能够保证供应链管理顺利实施,它是现代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组成部分。因而,供应链管理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信息系统,以此来提升组织效率和效益。

企业通过采用相应的信息系统策略支持企业的既定目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本文将信息系统策略分为效率的信息系统、灵活的信息系统、全面的信息系统三种比较全面的类型。企业根据战略类型来选择相应的信息系统策略。

3.供应链绩效

供应链绩效是指供应链各成员通过信息协调和共享,在供应链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技术开发等内外资源的支持下,通过物流管理、生产操作、市场营销、顾客服务、信息开发等活动增加和创造的价值总和。为达到上述目标,供应链成员采取的各种活动的表现,即为过程绩效。目前学术界对供应链绩效研究的重点放在其有效测量方面。相关文献的研究也给出了诸多指标,用这些指标来测量供应链整体绩效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并被后来的学着不断更新发展。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对比研究,认为Beamon(1999)的研究结论更适合本研究,即在测量供应链绩效的时候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成本效益、顾客满意、灵活性。

4.供应链管理策略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

4.1理论框架

根据对文献的研究,本文把供应链分为三种类型即精益供应链、敏捷供应链、混合供应链,相对应的来研究每种供应链的管理策略;同时将以上对信息系统策略的三种类型的划分来介入供应链管理策略和供应链绩效的关系研究中,即对应的信息系统策略和供应链管理策略对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影响,即信息系统策略的对两者的调节作用。本文的理论框架如下图所示:

4.2供应链管理策略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精益供应链是指它的运营以最终的客户需求为依据(如产品或服务),通过将供应链上成员企业间的密切协作而组成的一个动态组织,使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链上顺利完成,提升供应链的运营效率,达到来缩减成本和效益提高,从而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因而,精益供应链对供应链绩效有着正向的影响。

敏捷供应链能够使链上节点企业通过密切协作从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有利于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的。研究表明这种供应链形式对供应链绩效起着正向的影响作用。

4.3信息系统策略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需要信息系统策略来支持供应链管理策略能够使供应链整体绩效得到提高。首先如企业的成本缩减,强调效率性应是精益供应链首要考虑的目标。效率的信息系统也强调和支持效率,因而精益供应链应选择与其相配套。其次,敏捷供应链由于其具备的特征,与之相匹配的是灵活的信息系统策略,混合供应链由于其具有的独特特征,与之相匹配的是全面的信息系统策略。供应链要使其整体绩效提升,就要使其选择的信息系统策略和供应链管理策略相互匹配。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商学院)

注释: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B040。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主编.供应链管理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李燕敏.精益思想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策略,2011(1)

[3] 许锐,冯春.精敏混合供应链解耦策略研究综述[J],软科学,2011(4)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 供应链管理 网络化 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247―02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想要获得更多利润,单纯依靠自身努力已远远不够,而是需要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供应链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而后经由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日渐演变为“供应链”。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传递到用户的一个过程。因此,供应链也仅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间关系正在呈现日益明显的网络化趋势。与此同时,人们对供应链的认识也正在从线性的“单链”转向非线性的“网链”。供应链更加注重围绕核l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它已经不同于传统的销售链,它跨越了企业界线,从扩展企业的新思雏出发,并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考虑产品经营的竞争力,使供应链从一种运作工具上升为一种管理方法体系,一种运营管理思维和模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供应链的理解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需求环境的变化,原来被排斥在供应链之外的消费者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而被纳入了供应链的范围。

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手段。对企业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更能体现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供应链管理的建立和完善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企业可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达到成本降低、收入增加等目标。随着企业间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只有加强供应链管理,完善企业供应链体系,才能主导企业未来的命运。

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时对公司绩效有着极大的影响,其目的就是通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活动的协调,实现最佳业务绩效,从而增强整个公司业务的表现。因此企业不能片面地追求诸如采购、生产和分销等功能的优化,而应该从总成本的角度考察企业的经营效果。

一、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一连串有效率的方法来整合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和分销商,使得产品可以正确的数量生产并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其目的就是在一个令客户满意的服务水平下使得整体系统成本最小化。

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以最少成本使得客户能够在正确的地点取得正确的产品,让存货降至最低,但依然能够提供给客户优异的服务,并缩短产品生命周期,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换句话说,供应链管理希望合作厂商之间能够尽早将需求变动的信息传递出去,协调各组织间的企业流程。以减少存货、降低成本,并有效地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

供应链管理可以为消费者、制造商、供应商等创造价值,它会使消费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收到货物;对制造商而言可以最小化由于产品库存短缺造成的销售损失,最小化库存和相关成本,并使制造商为客户和分销商提供最好的服务水平;它更能提高供应商的满意度,使之更好地与制造商的物流周期协调一致,以避免库存过多或短缺,减少原料报废,并向制造商提供更高的服务水平,获得较高回报。“供应链”这三个字对企业而言意味着10%~20%运作成本的降低,以及可以帮助企业形成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优势等。

三、企业实现供应链管理面临的问题

1.观念落后,缺乏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眼光。当前许多企业的经营活动还是孤立、封闭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仍然是传统的你死我活的对抗竞争关系,还没有开始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合作竞争关系。各企业普遍缺乏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眼光,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全能式”模式普遍存在,还没有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经营模式转变。这必然造成各企业负担沉重,机构臃肿,效率低下,难以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最终使企业难以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2.专业人才匮乏。供应链管理要获得长足发展,人才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我国刚刚引入,国内企业对其知之尚浅,更缺乏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其次,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方法,它涉及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不仅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而且需要既精通供应链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又熟谙与供应链相关的诸多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不仅需要高级管理人才,同样也需要大量的、熟练的一线操作人员。

3.相关法规不完善,标准不统一。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法规,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法规体系。虽然已经建立了供应链物流标识标准体系。但很多标准都未得到正确和广泛的使用,且不同行业存在着不同的标准体系,缺乏能够协调一致的统一标准。

4.企业自身组织职能不利于实现供应链管理。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都是建立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采取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直线制。这种组织结构虽分工明确。便于管理,但造成企业内信息流通不畅,各职能部门只注重自身利益,整个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不灵敏,难以满足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需要。

很多企业在实施组织结构扁平化、业务流程重组等变革时,仅在企业内部实施,而没有同贸易伙伴合作,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企业外部流程和跨企业流程进行重组。对整个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合作方式等实施变革,这样就使得企业的各种变革只能取得部分效果,难以推动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四、供应链管理实施对策

鉴于上述情况,企业实现供应链管理必将面临诸多困境。特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企业实现供应链管理有所帮助。从而推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和运用。

首先,转变观念,积极开展供应链管理。企业自身应转变思想观念,放弃“小而全、大而全”等封闭的经营思想,积极变革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开展供应链管理。在战略上重新定位,确定自已的核心业务和竞争优势,明确自己在供应链上应该处于什么位置。同时汲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构,不断改善企业内部的运作状况,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高效运作能力,为企业逐步建立集成化供应链做好准备。

其次,企业间应倡导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提升整体竞争力。供应链管理思想要求企业摒弃传统的买卖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变为与合作企业相互信任,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只有在企业间建立了这种合作与信任关系。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企业才能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要建立企业间的这种相互信任关系。就需要认清当前新的竞争环境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真正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各种核心思想,努力建立新型的企业间合作关系。企业在各种贸易活动中要注意建立和培养自己的“诚信”。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切不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随意破坏企业间长期形成的相互信任关系。

再次,加强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发展供应链管理,必须加强宣传引导,使人们认识供应链管理并接受它们的理念。目前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刚刚兴起,需要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大专院校联合起来,对相关的理论作进一步研究探索,改变落后于物流发展的现状。同时对理论的研究应与企业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供应链管理理论更适合市场现状。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客运;供应链;核心企业

中图分类号:U-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51-01

中国旅游客运发展了20余年,成就与问题并存。一方面,表现为旅游各要素组成部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增长,旅游发展越来越迅速,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表现为旅游各要素组成部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的同时却弱化了旅游各要素组成部分彼此之间合作能力的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当前旅游企业效益较低,市场集中度不高、游客利益受损、旅游供应体系集成化、系统化程度不高,旅游客运整体竞争力水平偏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引入可以从理论上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

一、旅游客运供应链的定义

可以将旅游客运供应链定义为:以旅游总集成商为核心企业,为满足旅游需求,通过对信息流、服务流、资金流的协调与控制,在旅游产品的设计,生产、组合、包装、到最终销售给旅游者的过程中,由旅游食、宿、行、游、购、娱各要素直接供给商及其他旅游间接供给商等共同构成的功能网络链条结构。

二、旅游供应链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对于旅游供应链的研究

国外对于旅游供应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旅游集成商“如何引导、鼓励供应商在经营活动中实施其可持续发展的规定和标准、监控供应商行为等方面。”旅游供应链包括旅游产品供应体系中所有用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供应企业。此外,把垃圾循环利用、处理部门,环保部门纳入旅游供应链体系,从而构建了绿色旅游供应链的完整体系。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旅游客运供应链的研究起步较晚,部分学者认识到供应链客观存在与旅游客运而未引起业内人士关注,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认识旅游客运,从而从各个角度展开了供应链思想对旅游客运相关企业、部门运作的实际意义研究。目前为止,研究成果较少。国内目前应用供应链思想对旅游客运的有关研究,主要是从单体旅游企业的发展和行为角度对供应链下核心企业探讨、旅游客运供应链风险规避、旅游客运供应链构成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且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对于旅游供应链上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问题:旅游客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实施以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管理问题的研究匾乏。

三、旅游客运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要素

(一)核心企业

供应链是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形成的一种网链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核心企业通过自己的企业规模及在行业中的影响力、融合力、协调力和领导力等影响着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核心企业凭借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其他的供应链成员企业吸引在自己的周围,通过契约、合同等方式组织各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和协调活动,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之所以加入供应链系统是基于能在该系统中获得最大化利益,因此,核心企业的一切活动必须围绕着降低总体成本,最大化成员利益,获取竞争优势,促进供应链良性、有序地发展而展开,其经营战略、运营手段关系着链上个成员企业的利益与供应链可持续性、发展性。

(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生在旅游客运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高度协调关系。合作伙伴是供应链存在和运行的最基本要素,是供应链的支撑,因此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在供应链管理思想下,核心企业在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中不能只考虑价格,而是更注重选择能提供优质产品服务方面及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并以此为准绳对合作伙伴进行评估、择优,从而保持供应链的持续性与竞争力。

(三)信息技术

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利益与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各要素企业关注的更多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极有可能发生的,减少并最终避免此类冲突,协调好各要素企业的利益关系是核心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之一。同时,供应链上各企业地域分布不同也会增加供应链的运作成本,降低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管理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结合,通过建立多维立体式信息沟通方式,改变传统的单项沟通,以优化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 物流 协作

供应链(Supply Chain,SC)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的出现,供应链在制造业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ufacturing,SCM)提出的时间虽不长,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企业如惠普公司、IBM公司、DELL计算机公司等在供应链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美国著名的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Martin Christopher)甚至认为:“21世纪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虽然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已引起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对供应链及其管理的研究、报道乃至实践越来越多。从理论上弄清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特征以及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和相应的策略,对于应对国际一体化的挑战和竞争,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及快速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供应链的概念及其发展

供应链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专家和学者提出大量的定义,这些定义其实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提出的,而且是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传递到用户的一个过程。因此,供应链也仅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它所涉及的主要是物料采购、库存、生产和分销诸部门的职能协调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基于这种认识,在早期有人将供应链仅仅看作是物流企业自身的一种运作模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供应链的理解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需求环境的变化,原来被排斥在供应链之外的最终用户、消费者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而被纳入了供应链的范围。这样,供应链就不再只是一条生产链了,而是一个涵盖了整个产品“运动”过程的增值链。清华大学蓝伯雄教授认为:所谓供应链就是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价值增值链。原材料零部件依次通过“链”中的每个企业,逐步变成产品,交到最终用户手中,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的全部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间关系正在呈现日益明显的网络化趋势。与此同时,人们对供应链的认识也正在从线性的“单链”转向非线性的“网链”,实际上,这种网链正是众多条“单链”纵横交错的结果。2001年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54-2001)是这样定义供应链: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结构模型和所涉及范围分别如图1、图2所示。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即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的一切向前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关系。供应链的概念已经不同于传统的销售链,它跨越了企业界线,从扩展企业的新思维出发,并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考虑产品经营的竞争力,使供应链从一种运作工具上升为一种管理方法体系,一种运营管理思维和模式。

本文研究的供应链指的是“网链”阶段的供应链,强调的是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

二、供应链管理实施的难点

(一)观念、人才、法规及标准化、信息化问题

1.观念落后,缺乏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眼光

从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的运作方式来看,企业的经营活动还是孤立、封闭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仍然是传统的你死我活的对抗竞争关系,还没有开始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合作竞争关系。各企业普遍缺乏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眼光,都只关注各自的眼前利益,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却没有认真的规划。

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人们长期受保守陈旧思想的影响,“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经营观念严重。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全能式”模式普遍存在,还没有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经营模式转变。这必然造成各企业负担沉重,机构臃肿,效率低下,难以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最终使企业难以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政府都只关注各自利益,缺乏统一的指挥协调,造成行业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严重,难以建立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高效供应链。

2.人才匮乏

供应链管理要获得长足的发展,人才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我国刚刚引入,国内企业、人士对之知之尚浅,更缺乏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其次,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方法,它涉及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不仅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而且需要既精通供应链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又熟谙与供应链相关的诸多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不仅需要高级管理人才,同样也需要大量的、熟练的一线操作人员。

3.相关法规不完善,标准不统一

我国目前除了与物流作业有关的交通运输法规外,还没有针对供应链管理或物流行业的相关法规,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法规体系。

我国已经建立了供应链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如《商品条码》、《物流单元条码》等。但这些标准的应用推广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很多标准都未得到正确和广泛的使用。而且,目前我国流通行业中的不少标准,如POS标准、EDI标准、条码标准等,都存在着不同的标准体系,各行业、各部门从自己的角度发展制定出了各种标准,而缺乏能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标准。此外,储运设备标准、商品信息标准等重要标准尚待制定。

4.信息技术等发展滞后

我国传统物流管理的情况,如图3所示。大多数企业对各种信息、数据仍采用手工、半自动处理方式,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供应信息)都是逐级传送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技术落后,没有充分利用EDI、电子商务等先进技术,致使信息处理不准确、不及时,不同地域的数据库难以集成起来。信息技术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关系的建立。

(二)传统企业中存在的组织职能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都是建立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采取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直线制。如图4所示。这种组织结构虽分工明确,便于管理,但造成企业内信息流通不畅,各职能部门只注重自身利益,整个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不灵敏,难以满足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需要。

很多企业在实施组织结构扁平化、业务流程重组等变革时,仅在企业内部实施,而没有同贸易伙伴合作,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企业外部流程和跨企业流程进行重组,对整个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合作方式等实施变革,这样就使得企业的各种变革只能取得部分效果,难以推动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三)贸易协作问题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与供应商及销售商的关系还是传统的买卖关系,企业从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尽量将责任、风险、成本等转嫁给与其有贸易往来的其他企业,却竭力地将利益收归自己囊中。这种传统的对抗竞争的关系,严重阻碍了企业间相互信任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销售商往往尽力设法压低商品的进价,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同生产商讨价还价;而生产商则盲目扩大生产,一味要求销售商扩大销量,却很少关心市场需求的变化。结果,双方都只看到自己的短期利益,以本企业为中心,本位主义和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严重,没有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协调各自的生产经营活动,缺乏合作和共赢的思想。

各企业分散经营,独立竞争,既不利于提高整个产业和单个企业的竞争力,又将各种交易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同时由于没有按照市场导向生产适合的产品,也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供应链管理实施对策

由于在我国的研究和运用刚刚起步,加上我国企业管理基础较差,因此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发展难免会存在很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总结出以下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有所帮助,推动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

(一)改善外部环境

1.加强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加强人才培养

发展供应链管理,必须加强宣传引导,使人们认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并接受它们的理念。目前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大专院校联合起来,对相关的理论做进一步研究探索,改变落后于物流发展的现状。同时对理论的研究应与企业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供应链管理理论更适用于中国国情。

要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批熟悉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运作并有开拓精神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政府部门、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联系,充分发挥他们在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共同推动我国供应链管理的运用,进而推动我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2.政府应打破体制上的分割,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和各类标准

各级政府应重视加强对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活动的支持和推动,打破以往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努力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坚决制止行业保护、地区封锁和有碍公平竞争的垄断行为。

有关部门应抓紧制定既适合我国特点,又与国际接轨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法规体系,完善各类技术标准,积极研制开发用于运输、装卸、仓储等的技术装备,并着手解决各种基础设备的标准化问题,为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第三方物流

我国的物流尚未形成独立的产业,各级各类物流广泛分布于各系统、各企业、各部门内,基本处于自我服务的封闭状态,难以发挥系统功能。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物流业,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全社会服务的独立产业。

各级政府应重视加强对物流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物流中心的建设应考虑与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充分利用现有的仓库、车辆、信息系统等设施,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有关部门和企业应该服从统一规划,不能自成体系、各搞一套。

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是提高我国物流水平、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手段。政府应大力提倡组建第三方物流,引导企业将自有的物流服务系统分离出去,而通过第三方物流的服务,降低成本,提高社会效益。

(二)调整内部环境

1.企业应转变观念,积极开展供应链管理

企业应转变思想观念,放弃“小而全、大而全”等封闭的经营思想,积极变革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开展供应链管理。企业要在战略上重新进行定位,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和竞争优势,明确自己在供应链上应该处于什么位置。

传统的企业管理与运作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竞争环境的要求,我国企业应该汲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构,不断改善企业内部的运作状况,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高效运作能力,为企业逐步建立集成化供应链作好准备。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尝试进行供应链系统的设计和组建,将制造商、供应商和销售商联结在一起,形成紧密联系的集成化供应链,建立动态战略联盟,以供应链为基础开展市场竞争。

2.企业应建立后勤组织

有人认为,传统企业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于在后勤职能形式中增加一些高水平的机构,使之能连接采购,产品和配送任务。但很显然,这不能解决传统组织产生的冲突,它仅仅增加了另一管理层。相反,真正的解决方法在于重建传统“垂直”组织,并带动产生“扁平”或面向市场的商业。

要获得这种转变,必须认识到后勤是必要的计划定位,也就是说,后勤管理过程使产品计划与物料需求计划的连接,与配送需求计划的连接成为必要。任何组织的目标都是保证生产的产品为市场所需,采购供应的产品须满足立即需求。另外,还应认识到订购及相关性的信息流应该是商业的核心。任何商业组织唯一的基本原理是产生订购、发行订购。企业所做的每件事都直接与促进该过程相联系,并且该过程必须反应于它自己的组织设计和计划控制系统中。所以,订购履行过程必须作为企业的整体活动予以设计。

3.企业间应倡导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提升整体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思想要求企业废弃传统的买卖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变为与合作企业相互信任,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只有在企业间建立了这种合作与信任关系,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企业才能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要建立企业间的这种相互信任关系,就需要认清当前新的竞争环境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真正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各种核心思想,努力建立新型的企业间合作关系。企业在各种贸易活动中要注意建立和培养自己的“诚信”,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切不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随意破坏企业间长期形成的相互信任关系。

4.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要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首先我们必须改善供应链的业务流程,然后再以较低的成本使这些流程自动化,以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成本,缩短供应链的时间。具体地讲,需要将条码、EDI、EFT、EOS、GPS、GIS、RF以及电子商务等技术集成起来,在供应链上建立一个高效的供应链集成系统,以确保产品能不间断的由供应商流向最终用户。与此同时,信息流能在开放的供应链中循环流动。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客户对产品和信息的需求,即给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适时准确的信息。

(1)应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实现对供应链一体化的整合管理

SCM(供应链管理系统)是根据世界上许多先进管理思想在Internet平台上研究开发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系统。电子商务是供应链管理中更为快捷、有效的手段。传统的商务活动是由多个中间环节组成的供应链完成的,这些中间环节必然要耗费大量的物质资源,而电子商务可缩短供应链的长度,节省物质资源的损耗,从中给企业带来一大笔电子商务的隐含效益。它使得企业间的合作更为紧密有效,并且更加灵活。同时对用户的需求能够进行更好的响应。电子商务是一种技术,企业可使用它来改变现有的运作方式,提高企业的效益,减少成本,增强竞争能力。电子商务在企业应用首先是建立后台的供应链,其次是建立有效的顾客管理,最后才考虑网上直接交易。所以说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问题不能很好解决,电子商务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物流问题的解决要通过供应链管理的总体水平提高而实现。供应链管理中物流问题的解决则必须以各种现代物流技术为基础。

(2)与重要的制造商或零售商建立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

当前国内大多数大型零售企业都建立了POS/MIS系统,很多大型制造企业也建立了ERP或SCM管理系统,将汇集最终顾客全面信息的零售商与生产供应产品的制造商之间通过EDI进行互连,实现信息数据共享,这对供应链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EDI与传统的方法,如图5所示。

制造商通过EDI及时获取消费者的变化,调整生产、保证销售的持续增长。相应的,零售商也能及时地得到制造商的补货——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并有效避免死货现象的发生,加速商品流转。“向市场融资”策略的应用也将建立在有确实信息依据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回避了风险。

(3)应用辅助决策支持系统(DSS或BI),有效控制经营风险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范文第5篇

随着现代商业活动的不断升级,使得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同时也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有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际了,尤其是在社会环境意识以及产品环保意识的重视强化的背景下,企业应该积极的进行绿色供应链的尝试与创新,应该积极的进行对于供应链的创新与重组,积极的建立起符合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管理实际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只有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消费者对于企业的社会角色的认同,同时也可以积极的保障企业进行更加高效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以及盈利能力的成长。

关键词:

绿色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组织创新;流程再造;环境保护;经济增长

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不断优化,使得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革新速度以及各项要求都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企业经营管理实务中,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是从原材料到生产再到消费者的全过程的系统化管理,不仅需要及时有效的进行企业原材料的选择与采购,合理化的安排企业的生产过程,还需要及时、有效、快速的将产品与服务带给消费者,这里不仅是对供应链效率的考核,也是对企业经营过程的考核,应该积极的引入新的供应链管理理念,也就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对于企业的综合性管理,也才能保障企业的快速、有效、全面的发展。

一、绿色供应链的定义绿色供应链的概念

最早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1996年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或环境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供应链的基本作用

1.对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起到基础性支持作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离不开对于供应链的使用与依赖,供应链的高效积极的使用将会对企业的整个商业活动起到积极有效的基础性保障的作用,不仅可以有效的保障企业进行日常的生产销售活动,还可以保障企业的销售活动的正常进行,对企业的综合商业活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企业的商业活动过程中的产业基础,是必要合理有效的进行控制与管理的企业过程。

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的增长,而不是单纯的利益增长:供应链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各项商业活动联系在了一起,尤其是以产品与服务为基础的消费者需求导向性的商业活动的基础,对企业的整体性发展以及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增长开始向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成长转变,企业在供应链模式的影响下,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成长更加的重要,企业开始关注过程性的综合效率的追求,而不是某一阶段的利益。

3.有利于提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由于供应链的最终环节是需要积极的与消费者之间产生联系,而供应链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对于消费者的把握能力上,因此企业会积极的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以及需求心理分析,将整个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依托于企业对于消费者需求的把握上,将消费者的需求与供应链的基础管理结合起来,这样的话供应链的输出就能得到根本性的保障,也能更好的促进供应链的综合性发展。

4.方便企业与分销商以及消费者之间建立高效稳固的商业关系:由于供应链系统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其中就包括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对于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的了解与引导,可以积极有效帮助企业完成对于整个商业活动的控制,提高企业对于商业流程的把握,同时也可以促进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促进企业的在供应链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积极主导性作用,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5.提高企业对于整个商业活动的控制与掌握,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由于供应链管理活动涵盖了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管理的事务与全部的商业活动,因此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个发展,尤其是销售性企业的影响就更加的明显了。但是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成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有利于企业对于整个商业活动把握,也提高了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商业活动的积极优化促进作用

1.积极提高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环境意识,降低企业的环境破坏的频率:由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是以环境保护与绿色市场营销理念为基础的,因此在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以及环境意识的认识是明显,会以积极的降低企业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破坏维护出发点,将会有效的降低企业对于环境的破坏的程度以及频率,对于环境的保障与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社会性目标,也是重要的价值取向。

2.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社会归属感:在实行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之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都是以绿色经济为出发点,将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工作与企业的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化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形象,提高企业在社会商业活动中的社会归属感,同时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优化层面上,将会极高的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

3.提高消费者的认同感,提高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培养消费者的好感度与忠诚度:由于企业在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之后,是以环境保护以及绿色观念进行的企业的商业活动,使得消费者对于企业产品以及服务的好感度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认同,并将这样的认同感转换成为对于企业产品的认知偏好,就会积极的提高企业的产品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同时也会有效的提高消费者对于企业产品的好感度以及忠诚度,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4.约束企业的商业行为,提高企业在整个供应链环节中的积极性:由于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的客观要求,使得企业在组织供应链环节中的商业活动的时候,必须要在整个绿色供应链的框架要求下组织正确有效的市场活动,就可以有效的约束企业的市场行为,有利于规范企业市场活动,对于提高企业在整个供应链管理活动中的积极性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约束企业的商业活动或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约束能力,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5.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完成企业的综合性定位以及发展: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活动中,企业所追求的是社会化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积极与社会各环节积极融合的结果,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开始积极有效的关注企业的整体性经济效率的增长,尤其企业对于社会环境的改善与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完成对企业的新的综合性市场定位,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布局意识,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综合性、全面性、有效性的发展。

四、企业如何在绿色供应链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

1.积极树立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制定详细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细则:企业在进行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积极的树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识,不仅是管理队伍的意识强化,更重要的是基层员工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制定详细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细则,保障企业在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中,不仅可以做好强有力的行为规范,同时还可以积极的落实责任追究意识,提高整个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质量,保障相关的工作细化以及职能划分。

2.积极加强与供应商、分销商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促进整体绿色供应链的发展:企业在完成自身内部的绿色供应链意识的强化与实施之后,还应该积极的加强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尤其是要促进供应商的绿色发展意识,保障企业的原材料的绿色安全,同时建立起对于分销商绿色销售管理的监督机制,保障企业的销售工作仍然可以是依据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的,保障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绿色环保的基础共识而进行的。

3.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降低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浪费与环境破坏行为的出现:企业在进行整个商业活动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同时,应该积极的加强对于企业生产技术的革新,不仅是需要降低相关的生产成本,更重要的就是需要降低对于环境的破坏,或者是对于在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企业应该积极的进行相关技术的发展与优化,淘汰那些对于环境影响严重的产业链,只有将企业的发展尤其是技术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意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做好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

4.促进消费者引导,积极的加强消费者的环境购买的支出意愿:在进行企业的销售活动的时候,应该积极的加强对企业环境保障措施的介绍,积极的宣传企业的环境保护能力以及产品的绿色化,提高消费者对于企业产品的认同感,提高企业对于消费者消费本公司产品的需求,尤其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环境保护方面的消费支出,提高企业在销售的过程中对于消费者心理的把握以及引导,促进企业绿色产品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结合。

5.积极加强企业的物流建设以及管理,促进企业的基础性发展:企业在进行技术革新的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加强企业的物流管理在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比重。应该积极的加强企业自身的物流体系建设,一方面可以建立起自身的物流车队,同时也可以积极的寻求与其他物流公司之间的合作,强化企业在物流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态度以及需求性发展,强化企业在物流建设中的支出,提高企业快速物流的能力。

6.建立废旧回收与控制机制,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破坏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还应该积极的加强对于企业的废旧资源的回收与控制,积极的回收处理企业的废旧资源,可以积极的寻求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同时也应该提高废旧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只有将废旧管理与原材料购买结合起来,才能保障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做到整体化的绿色环保。

7.强化信息管理力度,提高整个供应链环节中的信息交流与处理的能力:企业在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强化企业对于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提升,不仅需要建立起适合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还应该积极的培养相关的信息分析与管理的人才,将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汇总与分析,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保障在进行企业的供应链优化建设的时候,具有直接有效的数据分析支撑。

8.积极引入消费者的管控模式,促进社会监督力量的介入:在进行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引进监督机制,应该根据消费者的情况,建立起消费者自主监督、主导监督的控制过程,将一部分的社会监督力量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入,将会对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以及绿色供应链理念的贯彻产生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也才能更好的保障企业进行有效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互动。

五、结语

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与社会环境以及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企业不仅需要做好企业自身的商业活动,还需要积极的进行社会环境保护、社会环境意识贯彻的工作,深入的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将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与绿色发展模式结合起来,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保护相结合的经济效益增长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的长期性的发展优势激发出来,才能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爱瑾《绿色供应链管理初探——基于循环经济理论视角》[J]上海商业学院学报2009.

[2]徐志斌、李向阳《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石油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8.

[3]郑国冼《基于绿色物流的工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初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

[4]张涛、季建华《绿色供应链初探——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的供应链新模式》[J]生产力研究20006.

[5]张冕《绿色供应链柔性问题初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

[6]唐钦《浅谈油田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8.

[7]毛德娇《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要素 物流绩效 相关性

一、引言

自Miller、Rayburn、Le kashman和Stolle、Flaks、Lewis等,在1969年首次提出最高管理层对流通成本(Distribution cost)的计量应给予与生产成本、市场成本计量同等关注以来,有关物流绩效(Logistic performance)的研究逐渐增加,至今已经建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物流绩效计量框架。这一框架明确了物流绩效计量指标,主要包括成本(资源)与客户服务(质量),指出物流成本与客户服务的有效结合反映了一定客户服务水平下的经济成果,包括生产供应能力、订货间隔时间以及产品、服务质量。由于物流成本与客户服务之间相互矛盾的关系,物流绩效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物流成本与客户服务的均衡化管理。此后,为了更好的实现这种均衡并成功地进行物流战略管理,物流绩效计量转向非财务化,陆续提出了如TOM(整体质量管理)、TBM(以时间为基础的管理)、BPR(商业流程再设计)以及SCM(供应链管理)等概念,从分析中发现,这些概念的提出并不只是针对绩效计量这一名词的界定,而是考虑如何设计一个能够实现供应链网络结构、商业流程以及管理信息一体化的有效管理系统。如,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所有物流活动的计划与管理,强调供应链合作各方如供应商、中介商、第三方物流公司以及客户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从本质上讲,供应链管理是实现公司内部以及公司之间供应与需求的一体化管理。”这些研究指出,在改进客户服务的同时通过供应链管理有可能实现物流总成本的减少。Cooper等人提出供应链管理要素包括技术类要素以及管理类要素,其中技术类要素包括计划与控制方法、工作流程、组织结构、信息交流以及生产流结构等要素,管理类要素则包括管理理念、权力与领导艺术、风险与奖励制度以及文化等要素,这些要素代表着有希望成功推动流程一体化以及最终改进物流绩效的管理变量。 在实践活动中,一些管理者已经接受供应链管理理论并且努力实施供应链管理,但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国际上只有少数公司真正建立了一体化供应链网络。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虽然拥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但物流管理起步较晚。有研究指出,在我国有42%的被调查对象指出,其订货周转时间一般都超过60天,89%的被调查对象指出物流成本高、订货间隔时间长(BethEnsiow&ChrlsJones,2004)。正是由于许多企业忽视了管理的灵活性,至使实现的最终利益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有87%的被调查者指出,其供应链管理系统对公司的物流绩效有着显著影响,但这些都是建立在调查对象主观理解基础之上的,并没有对供应链管理实施对公司物流绩效的影响进行具体计量,也就是对于供应链管理因素与物流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程度、不同物流绩效水平的公司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等问题均不明确。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一是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绩效之间的关联程度究竟如何;二是不同水平的物流绩效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笔者以调查问卷方式对企业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绩效的关系作了调查,并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供应链管理要素(包括技术类管理要素和管理类管理要素)与物流绩效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物流绩效管理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我们以书面邮件的形式向一些企业发放调查问卷,为了降低研究的复杂性并支持有限的调查以增加问卷回收率,没有对所有的供应链管理要素进行研究。调查问卷中研究变量(供应链管理要素)的选择基于早期研究中出现的频率,变量及其所属的具体项目见(表1)。由于我国企业对物流活动的计量与管理才刚刚起步,而且有些项目的量化困难,所以我们采用抽象的评估方式。

在第一次的调查问卷中,要求调查对象在回答问卷的同时对这些项且的适切性及其改进提出建议,基于其反馈,我们对一些项目的语言表述以及说明做了调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第二、第三次的问卷调查。经过三次邮寄,回复率是10.2%,其中食品与饮料行业(52.4%)和化工、煤炭类行业(21.5%)占回复者的大多数,54%的回复者职位是部门经理。每一个供应链管理要素的统计数据与可靠性程度α系数见(表2),除两类信息交换的可靠性程度偏低(α系数为0.64和0.63),其余要素的可靠性程度很强(α系数从0.82到0.94),但是由于α系数均高于0.6,因此是可以接受的。同时要求被调查公司对其物流成本、物流客户服务水平以及整体物流绩效分别进行评估,由于信息的保密性由企业根据其实际情况按照:很高;较高;中等;较低;很低五个等级自我界定。物流绩效具体指标的有效性和信赖度见(表3),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项目的可信赖程度很强,d系数分别是0.84和0.86。在分析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成本、物流服务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不同水平物流绩效在供应链管理要素方面的差异性上,我们选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因为此方法对调查样本数量和分布特征没有要求,其中分辨系数取0.5。

三、调查研究结论

对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成本、物流客户服务问的关联性进行测算,结果见(表4)。所有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成本存在关联关系(关联度>0.6),灵活应对管理能力与物流成本的关联性最大,其后依次是知识管理、信息质量、供应链管理认知、运行信息交流、信息技术支持以及战略信息交流。这些管理要素与物流客户服务间存在关联性(关联度>0.6),其中,供应链管理认知与客户服务的关联性最大,其后依次是信息质量、灵活的应对管理能力、知识管理、信息技术支持、运行信息交流、战略信息交流。比较了物流绩效水平较高公司与物流绩效水平较低公司对供应链管理关注的差异性见(表5)。结果显示具有高水平物流绩效的公司在运行信息交流、信息质量、供应链管理认知、知识管理以及应对能力方面给予的关注比低水平绩效公司突出,战略信息交流方面的差异则不明显。汇总调查结果见(表6),答案是大多数的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绩效存在强相关性(关联度大于0.8)。对于物流绩效来说明,运行信息交流要比战略信息交流重要,而且不同水平物流绩效公司给予战略信息交流的关注没有显著差异。

四、物流绩效管理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在物流绩效管理中应加强运行信息的交流,同时应分别考虑运行信息与战略信息交流的影响。证据对信息质量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与物流绩效的正相关性给予了大力支持,但这两个要素对物流成本的影响却比对服务绩效的影响要小(表4),即高质量的信息以及信息技术的投资对于改进客户服务绩效有着显著影响,如订货循环加快、按时递送比率提高。

根据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绩效的相关性分析,我们对物流绩效管理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以作业活动为基础。绩效评估管理机制的建立、考核应以管理者与具体操作者的作业活动为基础,切实通过物流绩效评估管理机制监督并改进物流作业活动。第二,以客户为核心。绩效管理必须以市场、客户为核心,明确客户是谁、价值取向和期望值,而且对内部客户与外部客户应给予同等关注。第三,建立动态的考核机制,不断更新管理技术。随着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要求物流绩效管理必须配备相应的适时的新机制与新技术,以确保企业占有竞争优势。第四,加强员工教育与培训。由于供应链的运行对信息交流质量的依赖性很大,这也意味着参与各方的合作方式与密切程度影响着供应链的运行,而各方人员的合作取决于其知识、理解与信任,必须通过持续的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知识水平、理解能力,进而提高信息交流的质量。第五,参与发展。管理者、执行者、负责人以及专家间的相互信任与积极参与能够确保绩效管理机制的贯彻实施,这些掌握知识经验、具有竞争力以及相互信任的成员所组成的团队通过个人力量的均衡与联合能够共同克服个人的弱点,从而成功的解决物流计划与运行中存在的复杂问题,最终实现更高水平的绩效。第六,其他应具备的特性。绩效管理机制的基本特性还必须具备一致性、可理解性、易计算、可信赖、及时性、易归集数据、细化明确化等。

本项研究的局限在于只验证部分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绩效关系的证据;在前文也指出无论是供应链管理还是物流绩效管理系统都集中于一体化,但本文仅分析了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绩效的关联性,并未验证供应链管理要素与供应链一体化以及一体化与物流绩效问的关系,可以说我们的研究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物流绩效与供应链一体化存在关联性这一假设基础上的。另外,没有验证技术类管理要素与管理类管理要素问的相互依赖程度。我们希望今后的研究应用更有力的技术与工具,如轨迹分析,能更好地验证其他管理因素与物流绩效的关系以及各管理要素间的关系,验证供应链管理要素与公司一体化以及一体化与物流绩效间的关系,进而解释更多的物流绩效变量,以进一步推动供应链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

作者简介:

代坤(1973-),女,天津市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获2005年山东省教育厅课题资助,课题号:J05x51

参考文献:

[1]代坤:《西方物流绩效综合测度指标研究述评》,《财会研究》2005年第7期。

[2]Abrahamsson M.,Aronsson H.Measuring Logistics Struc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Reaearch and Applications,1999.

[3]cooper,Martha c.,Douglas M.Lambert,Janus D.Pagh.Supply chain Management:More Than a New Name for Logistics.TheInternational Joum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7.

[4]Enslow B..Jones C.Managlng and Improving--China supply chains.CILTWorld issue11:20.

[5]Hilvad T.,Salling K.M.Assessment of Logistic Effects From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2004.

[6]John T.Mentzer,Brenda Ponsdord Konrad.An Emciency/Effectiveness Approach to Logistics Pefformance Analysis.Journal ofBuslness Logistics,1991.

[7]M.Barad,D.Evens Sapir.Flexibilityin Logistics Systems--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Internatl Jonal Jotimal of ProductionEconomles,2003.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企业品牌 创建策略 研究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涵与企业品牌创建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纵向一体化以及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有着根本区别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趋势,将企业竞争力的支点建立在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包括上下游供应商客户在内的所有供应链成员和相关主体上,依靠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原则来取得最大化的竞争优势和利益组合。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欧美生产制造企业2005-2010年的经济效益和利润中平均每年有27.8%的比例来自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和实施。

品牌建设是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核心内容之一,供应链管理使得传统模式下的品牌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也提供了重大机遇,数据显示,供应链管理对于品牌建设的贡献率在2006-2010年期间平均以7.4%的幅度增加。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品牌创建策略要求将品牌建设确立为供应链管理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品牌的创建和确认流程在供应链范围内进行科学配置和分工,打造统一的品牌文化认同以及利用电子商务对于分散在各个供应链环节上的品牌价值流程进行有效整合。

目前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品牌创建策略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2005年以来我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创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数据显示2005-2009年期间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创建投入每年实现了11.3%的增长,其投入产出比也实现了年均8.3%的增长速率,品牌创建在制造企业经济效益中的贡献率也实现了年均7.5个百分点的增加。但由于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和对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品牌创建的理解起步相对较晚,再加上其他原因,综合归纳来看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未能将品牌创建策略上升到供应链发展战略有机组成部分的高度去关注

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尚未能将品牌创建策略上升到供应链发展战略有机组成部分的高度去关注,由于缺乏战略的确认使得无论在企业内部还是供应链范围内的相关环节和流程的协调和匹配程度相对较低,造成了实施过程困难和实施效果不佳的局面。据对2005-2010年期间357家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的一份调查统计显示,将品牌创建策略确立为供应链战略管理一部分的企业数目仅为总数的32%,即使在这些企业当中它们在品牌创建业务上每年的投入增加幅度也不足5.8%,这和欧美企业的该项指标的11.5%的平均值相距甚远,另外,只有37.5%的企业围绕品牌创建战略进行了相关业务流程的优化和调整,而其覆盖的范围还不到企业整个业务范围内容的43.5%,企业在品牌创建上的投入产出比仅为欧美国家该期平均值的八分之一。种种迹象和数据表明这种趋势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二)企业缺少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对于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流程的细分和识别

企业缺少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对于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流程的细分和识别,供应链范围内品牌价值创造的分工协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使得供应链相关业务环节的品牌价值创造和增值能力不高。一份对2009年中国和欧美国家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流程细分和识别问题的对比研究表明,欧美国家上游供应商、中间核心企业、下游客户在品牌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权数之比为3∶4∶3,而我国国企的该项指标数值为1∶7∶2。这说明在我国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的流程中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所占的贡献率过小,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供应链模式下的基于劳动效率和整体最优的协同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除了相对比值上的差异,在绝对值的比较上,该期我国企业和欧美企业上游下游及核心企业的价值创造绝对额比值分别为1∶7.8、1∶14.2和1∶5.2。

(三)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品牌创建活动中的品牌文化认同程度不高

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品牌创建活动中的品牌文化认同程度不高,供应链成员之间在品牌价值、品牌所代表的理念、审美观念以及个性修养情感诉求等方面的理解和解读方式不同,共同的品牌文化根基薄弱。共同的品牌文化认同是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进行品牌创建策略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对文化认同程度不高的表现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上下游企业缺乏充分的信任机制,核心企业往往将其品牌文化的内涵及其实施视为商业机密的一部分而不愿意在供应链成员间进行推广;二是相关利益风险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数据显示目前品牌文化打造上75%的资金投入和资源投入由核心企业负担;三是供应链成员对于品牌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调查数据显示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中仅有17.8%的企业认识到品牌文化是品牌创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各成员之间品牌价值创造流程和业务环节的整合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力度

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各成员之间的品牌价值创造流程和业务环节的整合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力度,电子商务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技术手段在实现品牌价值流程链接和整合中的应用和效果还有待提高。据2009年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协会的一份数据表明,我国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价值形成和确认环节的耦合系数为0.21,呈现出比较松散的弱关联状态,而该期日本企业的该项指标数值为0.63。此外,电子商务对于各品牌价值形成和创造环节的覆盖率仅为45%,也就是说有一多半的品牌价值创造环节处于游离状态或相对孤立状态,对于新兴出现的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比例较少,2010年9月份的数据表明覆盖范围和比例不足10%。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品牌创建策略

根据供应链管理基本内涵及其对于企业品牌创建意义和要求的阐述,在分析了目前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品牌创建策略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参考供应链管理和品牌创建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文章就我国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品牌创建提出如下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企业应该将品牌创建策略确立为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加强战略的执行力度,对于相关业务环节和流程进行重新优化调整以提高其匹配程度。品牌创建策略是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提升整个供应链上企业价值和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数据表明未来10年内品牌创建所形成的价值将是供应链管理的最大驱动力量,其在企业经济效益中的贡献率将有望达到35%以上,为此就必须从战略上确立品牌创建策略的地位,并以此为中心进行相关业务和流程环节的调整和优化重组,供应链各相关主体都应该保持必要的资金投入和资源匹配来确保品牌创建策略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来规范和指导供应链各相关主体的行为和动机模式。

第二,企业应该对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的相关环节和流程细节进行具体分析,探索和研究其相关数学模型和价值判断曲线,根据供应链成员的资源禀赋和效率优势进行相关业务和环节的最优化配置和分工,实现整体协作的效益最大化。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价值形成机制和确认过程不同于传统的品牌价值形成过程,价值的形成和确认超出了单个企业的范畴,更多的上下游企业主体和职能环节被纳入了进来,这一方面有利于品牌价值的增值,同时也给品牌价值的管理提出了挑战。为此就应该对供应链模式下品牌价值的形成确认过程进行具体的研究,搞清楚各环节的数学关系和模型,找出他们的相关系数和曲线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在供应链成员之间按照资源禀赋和效率优势进行合理配置和分工来实现品牌价值增值最大化。

第三,企业应该将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文化认同和品牌文化标准在供应链范围内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的普及和推行,通过这种对品牌文化的一致认识和解读来营造品牌创建的文化氛围和塑造供应链范围内的人力资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供应链范围的统一的品牌文化认同是品牌创建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供应链成员在品牌创建过程中相关行为规范和准则遵守的重要保障,也是应对企业品牌创建策略实施中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短期利益博弈行为和机会主义倾向的有效手段。为此,要在供应链范围内就品牌价值和核心利益以及相关的品牌标识、包装、物流、仓储及销售等环节进行统一的部署和规划,以使内在的品牌文化外在化和形象化,便于内部和社会公众及目标客户群的解读和认识深化,从而塑造它们对于企业品牌文化认同的心里素质和价值观念。

第四,企业应该利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将相对分散在供应链各成员或各职能部分的品牌价值创造流程和环节有机地整合起来,提高其业务协同程度和价值创造过程的效率。电子商务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给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创建问题提供了低成本高效运作的便利,多变的市场需求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以及空间相对分散的品牌价值创造流程和环节都使得电子商务技术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品牌创建应用实践中显得非常重要。为此需要调查研究传统供应链管理下的品牌价值形成和确认过程如何向电子商务条件下的供应链管理中价值创造模式的转移和嫁接,以品牌价值增值和品牌价值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制定具体可执行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下品牌创建的模式和策略。

结论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单个企业之间的角逐向以核心企业为主体囊括上下游企业在内的供应链整体竞争转变,品牌创建成为提升和加强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根据目前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品牌创建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和阐述,本文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即将品牌创建策略确立为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供应链品牌价值创造和确认流程的具体细分在供应链范围内进行科学的配置和优化,营造和建立品牌创建所必须的供应链范围内的统一的品牌文化及其解读模式,以及利用电子商务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加强供应链的品牌价值创造流程的整合力度。希望能够为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周欢,黄立平,詹锦川,朱轶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安全监控信息平台[J].安徽农业科学,2005(6)

2.沈吉仁,肖孝德.物流企业成本控制初探[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 (5)

3.李涛,冯允成,陈翔.供应链和ERP在电子商务模拟教学系统中的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肖剑,吴瑞新,姚奕.企业品牌价值刍议[J].商场现代化,2006(17)

5.刘春梅.论企业的品牌价值与品牌运作[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0(S1)

6.崔健.品牌文化的价值和构建途径[J].现代企业,2006(5)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范文第8篇

摘要:今天,困扰着大部分自动化企业的问题是国内外竞争的日益加剧。自动化企业的采购部门是企业内部的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同时采购部门也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中的枢纽环节。市场信息的瞬息万变,从客观上要求企业一定要做好企业内部的采购管理工作,才可能让企业在成本控制、内部流程等方面在市场经济中更具有竞争力。本文在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动化元件采购的工作实际,着重分析采购的库存精确化管理、质量控制、新产品开发等自动化采购工作的核心问题,并且着重说明了了如何做好采购管理工作,从而高效的利用企业的内、外部资源,使企业在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上综合起来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优化采购供应链管理体系,从而能高效的利用供应链系统以便可以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符合客户要求的主要目的,同时也达到了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自动化元件采购;精确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

1.自动化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前情况

1.1研究背景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以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自动化元件的采购工作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当今世界早已进入了全球化的年代,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进行全球化扩张,从而全球采购就成为大部分企业能够在行业内取得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经济环境下,自动化加工企业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供应商,从而大大增加了原材料的采购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增强了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1.2国内外自动化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比较

自动化企业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基本是以高能耗、低附加值、低人力成本、低劳动生产率的经营模式,与国际相比,竞争力较弱。

2.与自动化相关的供应链管理理论

2.1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这就突出了采购在供应链系统中德关键作用。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2.2供应链的特征

整个供应链是由大量的节点组成,供应链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合作、协调一致的系统,它有多个合作者,像链条似的环环连接在一起,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目标,协调动作,紧密配合。

2.3供应链管理

2.3.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用通过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进行设计、决策、控制与优化,建立供应链上各个环节企业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降低资源的浪费,从而做到组织效率的最大化,尽可能满足组织需求的一个科学的管理的过程。供应量在本质上包含供需两个方面,并不是通常可以见到的传统的链状线性结构,是一种供需网络结构,它时以合作共赢、互惠互利为基础,从而能够达到增强企业核心竟争力的动态过程。

2.4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点

2.4.1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从下游供应商开始,途经一级制造企业、加工企业、分销企业、零售商、终端客户的全过程、一体化经营的集成管理模式。以供应链的整体链条为基础,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的,并通过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技术层面上的扩大交流、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的激励体系,来实现企业整体的最优化,是一种全要素的战略管理科学。

2.4.2供应链管理是以终端客户为中心

供应链是以客户为驱动力的,以客户满意度是否提高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主要标准。

2.4.3供应链管理对库存提出的新的要求

供应链对于链条内部的企业来说是形成了一种合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总体库存大幅度下降,大大降低了库存成本,重要的是库存成本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3.自动化采购流程的分析

在组织内外部环境瞬息变幻的时代中,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时不同客户的要求不尽相同而且同一客户的需求也越来越偏向复杂化,从而使采购工作面临了巨大的不确定性,销售部门为了抓住客户使产品的交期越来越短,客户所需要的产品型号由于社会文化需求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多,这样的外部环境大大增加了自动化采购工作难度。我们首先就要从内部做好自动化相关的采购流程的优化工作,从而在内部改革创新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4.供应链与采购工作有机的结合

企业成立供应链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利用组织内外部资源并对可以运用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同采购管理发展的要素不谋而合,同时也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全球化即是挑战也是机遇,国内自动化企业应抓住机遇,做到供应链同采购工作的有机结合,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最大限度的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自动化采购的全球供应链管理,从而大大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熊伟刘南著,供应链竞争力与经济发展,航天工业出版社,2005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著,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孙明贵,采购物流实物,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