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生学情分析

美术生学情分析

美术生学情分析范文第1篇

一、引导学生参与美术作品评论在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美术学学科建设需要突出美术评论

美术学作为是艺术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包括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评论三大部分。。美术理论主要是指美术基本原理,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评论理论也是美术理论的组成部分;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学家和历史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美术评论理论和美术评论活动相对的独立性,因而美术评论和美术理论常常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探讨。美术评论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三者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美术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美术评论,通过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内容、题材、思想和风格进行品析、评判,从而揭示其价值,分析其优劣,或者对美术思潮、美术现象、美术活动、美术流派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可以说,美术评论也是一项操作性、现实性比较强的创作实践活动。加强美术学科化建设,加强批判对艺术教育、普通教育的渗透,强调美术评论和普通教育、大学教育、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让美术评论在艺术教育中成为非常重要的手段已是当务之急。

(二) 美术教学需要强调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论

追求“技术至上”是我国美术教育长期一直难以改变的现状,教师过于“重技轻道”,或者是理论家们的“重道轻技”,对现代美术教育根本特性与终极目标缺乏认识。而美术评论除了对美术创作有准确的判断外,促进美术实践的正常、健康发展,对美术创作以及社会的价值取向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具有监督、促进机制功能。有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自由进行审视评论,挖掘自身创造潜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现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培养其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创造才能。美术教学中,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一般分为美术欣赏和美术批判。美术欣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其主要特征是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获取多种功用,美术批判渗透着学生的主观意识,但其目的却不是单纯地表述学生个人的具体的审美感受,而是要学生在主观感受的基础上理论分析、揭示出作品或美术现象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如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一方面要有丰富变化笔墨,另一方面要需要表现着特定的内容。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批评沟通与协调创作与欣赏的关系,发挥美术评论的鉴别真伪、祛邪扶正的作用,并以此提高美术创作的质量和社会的欣赏水平,有效促进美术教学上新的水平。

二、构建学生参与美术评论的有效途径

(一)提倡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自主评析,以提升创造力

经过笔者的多年教学经验,通常情况下,学生对自己的作品看久了,会产生审美上的“陈旧”之感,这时候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倾听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评论,借鉴别人作品的独到之处,用新的视觉形象来补充自己。通过美术评论,往往会碰撞出学生的思想火花,突然萌生的创作灵感。在一些发达的国家,美术教学常常会把培养学生的评析能力当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法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从幼儿园开始就逐步培养学生评论自己作品的能力,到中学毕业,学生基本可以使用艺术的专门用语,去评价同学的作品,并能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这就是为什么法国在美术史上曾产生众多举世闻名的艺术家和流派的原因了。美术教学不能把美术课单纯地作为一门纯技术的课程,而应当注重通过观察、实践、评论等手段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例如在引导学生去评论徐悲鸿先生的画,可以从让学生评论为什么画中的各匹马与我们画的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为什么我们画的画就不能像徐悲鸿先生描绘得栩栩如生呢?通过评论,可以让学生懂得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知道,好的作品必做要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美术创作。这样一来,既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又可以加深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以引导自主评析为手段,丰富学生的多元知识

自主评析中常常会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如历史、宗教、文化、美学、文学艺术等等,不仅反映着学生综合素质,也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在评析中就有独到的见解。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知识和体验,从正面肯定他们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在自主评析过程中,集思广益,时刻处于积极的探究之中,逐渐理解作品。例如在教完一单元山不画,可以通过画展的方面,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们的作品进行评析,对一朵花、一只鸟的寓意、背景都加以研究。当学生感动自己作品不足时,也会从别人的作品得以启发,在评析中总能带给人很多新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三)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方法,提高对美术作品评论能力

美术生学情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多媒体;画面和情感;主体性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它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欣赏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间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用慧眼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这一点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采取多种形式搞好美术欣赏教学。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创造别样的美术欣赏意境

欣赏本身需要以强烈而直接的视觉感受为基础,而多媒体具有强大的图形功能、丰富的色彩和逼真的音响效果,能以多种方式传播信息,并能提供友好便利的交往方式。通过视觉、听觉、乃至触觉等多种方式,多媒体可以将多种感官活动融为一体,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更易让学生进入创造的情境中去。

如在上二年级《雄伟的塔》这一课时,课前几分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多媒体大屏幕循环滚动播放各种塔的图片,我和学生一起美美地欣赏图片,并提出问题。然后,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从而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快乐、轻松的学习空间,也为下面的新课讲解做了铺垫。在上《会变的线条》这一课时,我用一段线条魔术动画来导入,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魔术动画更为直接形象,声形并茂,为下面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做了铺垫。随着轻松的音乐,小小线条在屏幕上奇妙地变化着,学生时时发出赞叹声,这一段线条魔术动画用多变的线条来展示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二、引导学生从画面和情感两个方面去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在欣赏美术作品尤其是名家名画时,教师应从画面和情感两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教师可采用讨论法、发现法、探究法、讲授法等方法来进行教学,并提出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针对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赏析和交流探讨,从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民主、轻松、舒畅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自己活动的天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在六年级美术欣赏教学中,我让学生赏析刘文西的国画作品《黄土情》,结合画面我用诱导性的语言、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欣赏、去发现、去思考,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我先通过出示该幅作品,创造了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视觉上对作品有了初步的感受。然后,我提出问题:画家笔下的安塞腰鼓是怎么样的呢?学生根据教师有针对性的设问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赏析和探讨。接着,我从这幅画的构图、画中线条的用笔、墨色的变化、线条的粗细等方面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围绕画的一些表现技法、内容、形式等方面来进行问题设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加强学生对美术专业知识特别是对国画的理解。在互动式的交流中,教师还应倾听学生的见解,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提升了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设计让每个学生都有效地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体现了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画家在创作绘画作品时,定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创作的作品也一定蕴涵着当时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等内涵。在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不能单讲技法,要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让学生体验感受。因此,赏析环节中的情感分析的设计也是非常必要的。如在教学《我喜欢的鸟》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欣赏了齐白石的国画《和平鸽》。在情感分析设计中,我提出问题:画家齐白石笔下的鸽子多么生动啊,你们知道这幅画的寓意吗?他为什么要画这幅画?然后,我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来理解作品的内涵,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同时,我还创造了一些教学情境,如作者生活经历的介绍,来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境,体会画家传达给我们的情感,体会齐白石想要表现的思想内涵。这样的情感分析设计唤起了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达到了艺术审美与道德教育的统一,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发展。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了总结性的评价,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欣赏绘画作品是一个怎样的过程,需要从哪些方面去观察、思考、讨论,从而使学生真正学会了欣赏绘画作品的方法。

三、欣赏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美术生学情分析范文第3篇

一、存在的问题

1.赏析艺术作品课是否等于浪费时间。学生以否定课程或自我否定为前提,是开展赏析艺术作品教学活动遇到的首要问题。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中小型乡镇,受家庭和周边环境等因素影响,许多非工美专业学生为了今后顺利参加工作,以成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首要目标,认为美术课可有可无。同时,一部分学生过去接受的美术教育较少,认为自己没有美术细胞,天生和美术绝缘,赏析艺术作品就是对牛弹琴。越是没有深刻体验过赏析艺术作品带来的精神震撼和愉悦,学生越是怀疑自己对艺术的感知及鉴赏能力。长此以往,将来他们走上社会和他人交流涉及艺术相关内容时很可能会有自卑情绪。

2.忙于听讲的赏析艺术作品教学。赏析艺术作品教学被不少学生称为“不画画的美术课”。学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听课即可。通过学校定期抽选学生进行的教学质量反馈和测评结果,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讲解所占比例过重。赏析艺术作品一般是针对课本中某张作品图片,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分析作品名字含义、时代背景、作者简介、作品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再结合专业美术知识分析用色、构图、设计等全方位多角度地赏析一件艺术作品,从而引申至精神层面,达到以美育人,提高修养的目的。如此全套赏析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地理、自然、哲学等学科的知识,不过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前期就被庞大的知识体系打败,对后续的引申教育已经麻木,无力思考,造成了学生的固有印象———赏析艺术作品就是一个听讲过程。

3.一口气“喝”四十五分钟“白开水”。虽然课本中选取的艺术作品都是有代表性的经典佳作,但是不少作品年代背景久远,采用的技术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趣味性大打折扣。同时,大部分非工美专业的中职学生之所以选择其他专业,是因为本身对其他专业的兴趣远大于美术。诸多因素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无法理解作品,更不用谈产生共鸣。完全理性、专业地讲解赏析艺术作品,既不符合非工美专业学生的兴趣方向,也不符合该年龄段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导致学生觉得教学内容食之无味,课堂体验就像被动地灌白开水。教学过程中各个学科知识的补充、不同艺术作品间的切换,无非是稍微改变了“开水”的温度,有所调节但本质不变,这样学生课上容易走神。

二、有效的教学对策

1.摆正心态,走出误区。学习赏析艺术作品并不像部分学生认为的那样毫无用处,反而益处众多。不少美术知识当下看着似乎没有用处,其实是存在生活的细节中而没有被人意识到。教师应先向学生说明美的应用无处不在,包括衣食住行等遍布现实生活和虚拟网络的各个角落。绘制黑板报、拍摄摄影作品、设计网页、设计公司VI形象等,这些都需要用到美术知识,而赏析艺术作品是掌握美术知识的必要途径。教师可以以此来说服学生摆正心态,端正学习态度。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没有美术细胞,这是一个自我认识误区。美的感受源自视觉,是人人都能感觉到的。摆事实讲道理,教师可借由学生觉得校服不美于是普遍不喜欢穿校服,来展开说明对服装的选择这一小事上体现着每个人对美的感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服饰进行分析,对好的部分加以肯定,给予鼓励,增加学生对赏析行为的亲近感。

2.内容有取舍,增加互动性。赏析艺术作品时,面对课本中大量范例和涉及各个学科的海量知识点,教师需要有所取舍,不用面面俱到。处处重点等于没有重点。每个例子都按重复步骤赏析,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比如,赏析西方印象派绘画时课本有三个范例,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教学:范例一系统地详细分析、范例二简略分析同时加入涉及该范例的短视频观赏、范例三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进来,打破全程教师说、学生听的局面。审美是相对自由的,公共艺术美术课不是培养学生流水线式的审美,而是在学生固有的个人审美的基础上,往积极的方向引导,使学生健康成长。使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针对教师设置的问题,自主地思考,根据已学的系统全套分析方法,举一反三,学会赏析的方法,思考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师不要设置完全开放式的问题,如:关于这幅图你有什么看法?这样的问题易造成课堂冷场。

美术生学情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术作品;人文精神;鉴赏;文化情境

一、文化情境中进行美术作品鉴赏的原因分析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要重现事物的美,更重要的是把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通过对各种学科综合知识的巧妙运用,使得“美”在其笔端得到升华。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要对美术作品创作的基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能力机型综合运用在,这样才能创作出一幅完美的作品。所以,我们在欣赏这样一幅作品的时候要对这些思想感情、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才能很好地提高鉴赏效果。

二、在文化情境中进行美术鉴赏的简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与研究也在发生变化,将美术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分析其蕴含的深层意味,可以对画家创作时的情景进行真实的在现,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所谓文化情景就是一件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当时所处的文化环境、时代背景、文化特征等等。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分析其文化背景至关重要。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不应该只对作品的技巧进行分析,还要明确作品的历史背景、社会人文以及科学特征等等,把作品融入到当时的文化环境当中去,对画家创作时的内在情感进行分析。优秀的美术作品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社会文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作品的优秀思想、优良的精神可以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当中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的进步,还能引导人们的心态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对研究人员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还有很多非常深奥的哲学思想蕴含在美术作品中,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做美术作品鉴赏的时候不仅要分析其历史环境,而且要分析画家在创作的时候内心的思想与情感。画家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多种不同文化与知识的综合运用,所以,加强文化情景中美术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这种鉴赏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一种很好的还原,但是不是对生活简简单单的那种描述,而是把价值观、审美观与文化情景进行统一。人们在进行美术作品鉴赏的时候,应该通过视觉感受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思想与感情,努力与作者产生共鸣,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使自身的思想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三、文化环境中进行美术鉴赏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同地区的美术艺术也有不同风情,所以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要近距离的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例如黄永玉前辈的《山鬼》有着浓厚的湘西本土特色,黄老塑造的“山鬼”这一形象其实是在湘西本地神话故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黄老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也让“山鬼”这一形象有了鲜明的特点。这个时候,我们要结合湘西本地的文化对“山鬼”这一民间形象和艺术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使我们在认识“山鬼”这个艺术形象的时候更加深刻。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觉、心理等方面的共鸣来进行,从视觉与心理上对作品进行感受,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者想要体验的情感与意境。例如在传统的国画进行赏析的时候,我们要对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在鉴赏这种作品的时候应该对当代历史文化有很好的掌握,还可以借助古典音乐来进行联想,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中国古典画作和古典诗歌一样很多都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了解了这一点很有利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在进行美术作品鉴赏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连接,由于美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美术技巧的简单堆叠,其过程结合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科学内容,其蕴含的知识是比较广泛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融入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鉴赏的效果。例如:在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我们要很好地了解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等等,把这些背景有机的结合起来,接受画家生活年代、国家发展面临的环境和当时的世界环境。这样可以加强对作品的思考,得到作者想通过作品传达出的深层思想。在鉴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与生活联系起来,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所以想要在文化情景中鉴赏美术作品可以从身边的美术作品入手,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美术鉴赏还要与自然美进行有机结合,用自然美来发展自身的思维意识与审美能力。将美术鉴赏与行为艺术相结合,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高美术鉴赏效果。

四、结语

不同的美术作品其蕴含的思想不同,再加上画家在创作它们的时候,融入了当时画家生活的环境与时代背景,所以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要注重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画家生活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进行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品深处蕴含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梁汉.试析在文化情境中开展美术鉴赏[J].美术教育研究,2013,(12).

[2]张媛媛.“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理念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6)

美术生学情分析范文第5篇

在一段时间的美术教学中,深切感受到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教学环节值得重视和改进。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对美术教材的全面分析,只有把教材分析透彻了,对教材有个熟悉的了解,教师才能驾驭教材。教材分析应分析学生学习这课的兴趣点,分析学生学习这课的情境点,分析本课的美术学科要素,分析学生原有经验,定准教学目标。在我教学美术中,其教材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体上较好的体现了美术新课标的精神,以贴近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适应农村教学,学生较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自由、主动的学习美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的图案选择、色彩配置、版面设计都美伦美奂,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不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学生,采取合理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我在七年级的美术课上,结合课文让孩子们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从线条中去感受写生画的内涵及特征。同时更多地给他们多选择的作业形式,激发他们的个性发展,注重他们对绘画艺术的独到理解。

二、情境创设

一节优秀的美术课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变成学生体验情感、感受快乐的学习。特别在美术课上可以提设兴趣导向的问题,如:开课可以问“你喜欢什么?”“你想不想做什么”,或者是教师讲故事创设情境氛围。

如今多媒体课件的设置,也把音乐的感彩很好地融入到美术的教学课堂上来。音乐是时间与视觉的艺术,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曲调、音色和音质、强度和力度等形式,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指导绘画创作时,有选择的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美和去感染学生。在其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学生的绘画创作增强艺术效果。在导入环节,静态绘画过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学生情绪和促进绘画热情的积极作用。

以游戏表演创设情境也同样是一个常用但常新的教学手段。每个孩子都很有表演欲望,渴望展现自我。主动活泼的游戏既能吸引孩子们自觉参与又能为孩子们提供成功的机会。

三、教学资源

每节美术课都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其实,教学资源可取源于教师本身,取源于教材,取源于学生已有的资源和学生的原有经验。充分的展示教具也是丰富美术课堂一个必备内容。美术是个直接的视觉刺激,教学内容采用直接立体的展示比较,再通过解说与感受,其教学内容比学生就一本教材的自看自画来得更能打动人心。

美术的教学资源可以直接来源于生活,大自然,乃至教室或学校里。往往最贴近学生的资源就最能使学生接受和亲近,在身边的小事物中感受美丽,创造美丽,会使学生有更多惊奇的探索和发现。

四、学习形式

在一节美术课中,学习形式可多种多样,如学生的座位可采用四人围坐,教师可把先进的教学设备带进课堂,如用相机抓拍住学生瞬间开心的表情。这样越来越多的小组合作形式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在教学课堂上出现“热火朝天”的这样一个互动的场面,并且在其中也尝到了取长补短、各尽所长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也除了是一个美术教学内容以外的一个集体情感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节美术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作画习惯,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度,关注这节课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是否得到了提升,只有这五个方面达到了,课堂的评价才落到了实处。

美术生学情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学 理念创新 “四字经”

在高中美术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具备创新理念,善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美术教学,针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促进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提高。笔者多年从事高中美术教学工作,结合具体工作实践尝试开展了教学探究,本文主要对此加以总结和作简要论述。

一、紧扣“趣”字,引导学生感悟艺术魅力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尤其对于高中生而言,巨大的高考应试压力,使许多学生对美术学习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参与兴趣不高,因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教学中从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首先,从艺术欣赏角度出发,向学生出示各类优秀的美术作品资料,从古代的青铜器、玉器,到世界名家的绘画、雕塑等,将学生带进艺术的海洋感悟美术学科的魅力。其次,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手段扩充课堂教学容量,对教材进行生动的素材补充。无论是著名艺术家的个人背景资料、作品流派特点,还是创作过程背后的故事等,这些素材信息的补充能够为枯燥的美术课堂注入一股清新的气流,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帮助。另外,在教学环节中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动口与动脑,引导学生进行鉴赏与分析、讨论与表达,并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让美术课堂充满浓厚的民主与学术氛围,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中得到身心放松,从而提高美术学习兴趣。

二、紧扣“导”字,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高中美术教学当注重“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讲究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艺术欣赏与创作,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以鉴赏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中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先后开展了“四步学习法”、“比较学习法”、“三层切入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得到同步发展。在“四步学习法”中,要求学生按照“理解―分析―叙述―评价”的四个步骤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学习。“理解”是从美术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等方面了解基本信息;“分析”是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造型、主题、材料等,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发掘美的能力;“叙述”是引导学生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分析与思考所得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与表达能力;“评价”是对前面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相互点评与总结,得出最终的学习结论。这一学习方法最为显著的优势就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再如“比较学习法”,引导学生从时间与空间等不同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尤其对不同时期的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寻找其在艺术手法、创作背景、色彩线条等方面的异同点,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及点评,更为细致、全面、深刻地把握美术作品的特色,提高鉴赏能力。再如“三层切入法”,引导学生从情感层面、审美层面及文化思想等层面进行切入,感悟美术作品的美术语言、风格主题、蕴含情感及艺术特色等,更为深刻、全面地感悟作品内涵,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注重结合不同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学习方法技巧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能力,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的提升及良好情感的激发等都具有积极作用。

三、紧扣“情”字,营造良好氛围增强教学吸引效果

强化美术课堂教学效果,能够让学生更“乐学”。实践证明,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积极意义,美术教师应当致力于体现课堂教学的“情感性”,以打造和谐、民主、激励为特点的高效课堂为抓手,强化美术教学的吸引效果。在教学中,首先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面带微笑、轻声慢语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感受到教师的和蔼与环境的温馨,从而内心乐于开展美术学习,这样的情感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意义重大。其次,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无论是美术作品鉴赏还是艺术创作构思,都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从不同角度与视野进行分析与表达,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班级进行阐述与点评。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在班级营造民主的学术氛围,更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及创作构思的优化,对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提高帮助较大。另外,在教学中坚持以正面激励评价为主,增强学生内心成功、满足、兴奋的积极情感,多发掘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进步及创新之处,以积极评价肯定学生,让他们在美术学习中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对于提高美术学习吸引力具有重要促进功能。

四、紧扣“异”字,立足学生成长需求开展针对教学

美术生学情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形式分析法 中学美术教育 重要性

形式分析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学研究与实践方法,无论是在美学研究、创作实践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相关理论学说及教学实务对于该方法却给予了不应有的漠视,该方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危机。

一、形式分析方法的内涵

1.对于“形式”的界定。

关于“形式的本质”即“形式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界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与解释,并在各种解释模式的论争中推进了人们对于“形式”的理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哲学曾使用过的哲学概念,培根沿用它并赋予新的内容,指称形式是事物的内在结构或规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式质料和具体事物都是实体,有时甚至说只有形式才是实体。培根则认为物质性的事物才是实体,形式则是物质的结构。他坚持形式与事物的性质不可分。在现代人看来,美育中的“形式”一般是指事物和现象的组织构造和外在形态。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前人对此已经有过详细阐述,在此提出来只是为证明早就有人关注“形式”。

2.对于“形式分析方法”的阐述。

形式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方法,在美学的多种领域都有其存在的空间。本文所引用的形式分析方法乃是从教学意义上来理解的,也就是从形式分析方法作为一种重要教法与学法的角度上去理解和运用的。关于何谓“形式分析法”,择其精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形式判断有判断者就其“本身的心理事实”所为之陈述方面,也就是判断者的自我判断,自我判断形式的美与丑。德国学者朔伊尔德持此种看法,依其观点,判断行为中的评价行为是一种情感的行为,是以人的愿望为基础的认识性的活动注[1]。形式判断还有判断者依据客观存在与内心感受相结合表达,主要体现在构成事物与现象的感性质料与判断者内心产生的共鸣。在某些艺术作品里,对自然的改形,也并不是艺术家在技巧上的生疏和不熟练,而是艺术家有意为之,是艺术家意识里的内容和要求所决定的[2]。

(2)形式判断是关于形式美的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于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在此文中不想对形式的创新与演变、形式运用正确与否展开论述,只说明从形式入手对事物与现象的判断的重要性。

(3)用形式判断美丑是依据某有效规范对于事实行为所做的应当是这样或者不应当是这样的判断。在此我认为有效规范可以是大部分人所认可的,但未必一定是专家之言,也未必一定科学,只是大部分人认可而已。

二、角色的定位:形式分析方法的功用分析

形式分析方法作为美学判定方法论之一,无论是在美学理论研究还是在创作实践中都是不可替代的。具体而言,其功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在审美中是不可缺乏的因素。

培根在《新工具论》中明确指出:“形式不是别的,正是支配和构造简单性质的那些绝对现实的规律和规定性。”他认为“形式”是物体性质的内在基础和根据,是物质内部所固有的、活生生的、本质的力量。物质之所以具有自己的个性,形成各种特殊的差异,都是由于物质内部所固有的本质力量,即形式所决定的[3]。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并举,指的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及种种艺术手段的总和。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4]。

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另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也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即物质的与精神的两个方面。

2.形式分析法是美学研究、启蒙美育的剂。

自从人类审美、创造美之初形式就有意无意地被作为思考对象。从形式的角度入手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形式美就是形式分析法产生结果之一。我认为在教学中从形式入手比从内容入手对美的样式、图式的了解更能说明问题,教学实践事实也的确如此。

3.形式分析法是实现美与表达美的基础,也是从意识到实践的推动力。

在美术创作实践与美术欣赏中从形式角度分析、创作作品是每个美术工作者特别想了解和掌握的方法与技术。但这又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一般人都会从内容上或所为的思想上去入手。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好形式及其分析法,就打开了艺术天堂的大门。

三、主观之“偏见”:形式分析方法遭遇的危机

形式分析法在美育与创作实践中的地位不可替代,然而在美学研究、创作实践中都少有人独立列出,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更是危机四起。

1.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与任务――规划者的意愿。

有关专家学者在制定中学美术教育目的时,太想面面俱到,恨不能穷尽有史以来出现过的所有的关于美术的教育目的。于是,这个教育目的的字里行间,处处与历史上曾有过的如技能教育、审美教育、情操教育、能力教育、个性教育、创造教育等教育目的一一暗合,真不愧为集美术教育目的之大成。但是,它并没有真正反映出中学阶段美术学科实际的特点,与学校的美术教学实际情况尚有不少差距。也许是他们站得太高,看得太远,是我辈等不能理解与达到的。

2.现实中接受者――学生的情感倾向性。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仍然把应试教育作为首选,语、数、外等应试学科可谓是重中之重,是学生竭尽全力学习的内容。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被不少人视作“豆芽”。在这些人眼中,所谓美术教育的价值、功用,仅仅还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甚至连这样的程度都未达到。当然,也有极少数中学把美术学科作为“特色”,但其办学目的直指升学,其教学目的与正常意义上的中学美术教育目的不可相提并论。

3.现实中传播者――教师的行为。

在社会的大环境、学校的小环境下,大多数教师都会顺应自然改变教学目的与方式,多以故事的形式,以画面的内容为主给学生灌输许多美术奇闻趣事以博得精彩的“课堂效果”。几年中学美术学习过来,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了解几乎为零,美的形式、美的分析方法基本省略。所能拥有的美的知识都是别人说好就好,说不好那就是坏,随风走,就连现在的中学教育画册都跟风变,倒也还新潮。

四、形式分析法的功用

形式分析法是认识了解美的重要方法之一,既然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形式美又是事物美的重要方面。那如何了解形式美呢?如何读懂美呢?形式分析法能轻松解决。先看艺术目的:艺术到底实现什么目的?一是模仿自然,提供给人以关照;二是缓解人的;三是表达普遍的理想[5]。再分析内容与形式,也即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

1.当然之“适用”――形式分析方法与中学美术教育。

形式分析方法的不可替代性,意味着在中学美术教育过程中不能不对此作出回应。当前,学界对于美术教育讨论如火如荼,但是诚如有的学者所言:“看似一派兴旺,实则繁而不荣。”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对具体高考美术的设计关注有余,而较少关注普通中学生美育意义。我认为,科学的方法论对于中国全民审美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在此限于文章篇幅,不予赘述,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作为教与学方法之一,形式分析法对于中学美术教育的独特功效及中学美术教育应如何作出回应。

2.形式分析方法对于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功用。

(1)克服教学困难明确教学目的性与中学美育意义

虽然在中学美术教学工作中,运用形式分析法有着使用的难度与理解的困难,但无论是方法的优越性、成效性还是在针对性上都有着强大的不可替代性。基础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并有为之奋斗的信念。要克服教学上的重重阻力,努力运用它,并用好它。

(2)确立方法的可行性

在中学美术教育工作中其中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形式分析方法的不可替代性,就在于其对美的形式、形式的美的了解。然而这恰恰就是现在美术教育中最为缺乏的重要方面,导致美的创造能力的薄弱,许多人只会模仿抄袭。没有多少自己对美的敏感,也不易对事物产生创作的灵感。这大多是对美的形式了解与把握得不够。对艺术形式与内容关系不能深层次地展开,造成思路的闭塞,如果教育者能在艺术学习初期就对症下药,开启创作灵感,拓宽思路,那么较强的审美能力与优秀作品的产生也就不那么困难了,也不用无穷无尽地在技法上死追烂打。

五、中学美术教育者对形式分析方法的回应

1.需求冲击着传统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可以从各种途径获得教师想解释的那些故事或作品内容,甚至比教师了解得更多更全,所以教育者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更全面地分析美的形式、原则,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甚至创造美。而对于形式美的理解和把握却是我们大多数人所欠缺的,也是每个人都期待获得提高。

2.规定合理的价值位阶,为妥当的运用留有余地。

形式分析方法中所谓的价值判断是一种规范性的、社会性的,主观对客观的价值判断,绝不意味着主观擅断。也不是前文所提到的甚至不是个别专家的一家之言,教育者在运用此方法时要灵活运用,不可死套硬搬。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是用什么固定的框框可以统一划定的,美的目标也会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教师只是启发者、引导者。

形式分析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方法论有着一定的可辩性,但在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教育工作者亦担负着培养全面人才的重任。“润物细无声”,是中学美术教育发挥其价值的基本方式,这就更加要求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美术教师耐得住寂寞,努力工作,积极探索,寻求更多、更好、更适合的方法为美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4][德]费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25.

美术生学情分析范文第8篇

在欣赏美术作品尤其是名家名画时,教师应从画面和情感两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教师可采用讨论法、发现法、探究法、讲授法等方法来进行教学,并提出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针对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赏析和交流探讨,从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民主、轻松、舒畅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自己活动的天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在六年级美术欣赏教学中,我让学生赏析刘文西的国画作品《黄土情》,结合画面我用诱导性的语言、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欣赏、去发现、去思考,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我先通过出示该幅作品,创造了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视觉上对作品有了初步的感受。然后,我提出问题:画家笔下的安塞腰鼓是怎么样的呢?学生根据教师有针对性的设问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赏析和探讨。接着,我从这幅画的构图、画中线条的用笔、墨色的变化、线条的粗细等方面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围绕画的一些表现技法、内容、形式等方面来进行问题设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加强学生对美术专业知识特别是对国画的理解。在互动式的交流中,教师还应倾听学生的见解,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提升了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设计让每个学生都有效地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体现了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画家在创作绘画作品时,定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创作的作品也一定蕴涵着当时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等内涵。在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不能单讲技法,要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让学生体验感受。因此,赏析环节中的情感分析的设计也是非常必要的。如在教学《我喜欢的鸟》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欣赏了齐白石的国画《和平鸽》。在情感分析设计中,我提出问题:画家齐白石笔下的鸽子多么生动啊,你们知道这幅画的寓意吗?他为什么要画这幅画?然后,我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来理解作品的内涵,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同时,我还创造了一些教学情境,如作者生活经历的介绍,来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境,体会画家传达给我们的情感,体会齐白石想要表现的思想内涵。这样的情感分析设计唤起了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达到了艺术审美与道德教育的统一,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发展。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了总结性的评价,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欣赏绘画作品是一个怎样的过程,需要从哪些方面去观察、思考、讨论,从而使学生真正学会了欣赏绘画作品的方法。

二、欣赏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欣赏过程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原则,教师不能一味地注重欣赏的结果,而是要特别关注学生审美欣赏的过程。欣赏并非是单纯的观赏,它同时也是一个寻找、发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欣赏环节的设计要关注学生主体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审美参与、主体体验和主体评析,从而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掌握了该从哪些方面去欣赏、评价一幅画的方法,这种由学生自己在相互的交流合作和探讨中得出的结论,远比教师直接告知的更为有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的眼光和角度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看法也许是幼稚和片面的,但只要是真切的感受,我们就应该给予尊重和认可。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够得到自由的表现和舒展。教师不能轻易批评学生的审美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位学生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