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经验

初中数学经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中数学经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数学经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活动经验;必要性;游戏;参与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要在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中认识到综合与实践课程开展的必要性,并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组织多种活动来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组织多种活动,如何在综合与实践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行论述。

一、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开展的必要性

首先,学生发展的需要决定了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展。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中,为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大幅度提高,也为了学生的健全发展,我们新编的教材中每册都编排了“综合与实践”的内容,目的就是让学生除了学习基本的数学知识应对考试外,还要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丰富学习内容,提高综合能力水平。可见,数学教育对综合与实践课这一板块的重视,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展现这一板块的价值,并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数学教材内容的安排决定了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展。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数学教学一直都是让学生模仿对象,或者说,她向学生提供的不再是一种“不容改变”的、定论式的客观数学知识结构,而应当具备新的含义: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也就是说,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决定了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要与综合与实践课程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确保数学教材的价值最大化实现,进而也为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最后,数学教学的现状也决定了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展。受传统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教师对“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意识很淡薄;课堂教学中,注重的是现成知识本身,而非获取知识的过程;新教材的理念上出现了偏差,没有真正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因此,落实好“综合与实践”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是极为必要的。

综上可以看出,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展对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对数学课程价值的实现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做好教学思想的转变,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展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的价值,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同时,也为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综合与实践课程的价值,要确保学生在高效数学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

二、综合与实践课中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1.优化导入过程,让学生在游戏中积累活动经验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是影响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锻炼学生能力水平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要通过优化导入过程组织多种游戏活动并积累活动经验,进而在确保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过程中,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学习“池塘里有多少条鱼”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有效的活动经验,更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组织学生以“游戏”的形式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首先,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教材中“议一议”的模式进行“摸球”游戏,即在一个口袋中有8个黑球和若干个白球,这些球除颜色外都相同,如果不将球倒出来数,你能估算出其中白球的数量吗?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用其他相同的东西来代替小球进行该游戏,自主设计摸球方案,并进行估算。在这样的导入环节中,我们要组织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积累经验,同时,这种游戏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认识概率与统计之间的关系,对提高学生的推断能力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学生概括思维能力的形成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多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同时,对数学思想的渗透,对综合与实践课程价值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积累活动经验

(1)思考中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是学生健全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通过组织有效的思考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学生在相关活动的探究中积累经验,同时,也有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对学生的健全发展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综合与实践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鼓励学生在自主参与中积累经验,并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以确保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探究神奇的幻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我首先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即观察下图,思考: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特点,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上的三个数之和分别是多少?如果把和相等的每一组数分别连线,这些连线段会构成一个怎样的图形?描述你得到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组织学生对这两个图进行观察思考,以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对称,培养学生的立体感,同时,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有效贯彻落实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样的思考和观察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数学魅力的展示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学生也能在这个观察和思考的活动中积累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经验,为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形成做好前提工作。

(2)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

动手操作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数感,有效渗透数学教学思想的方式之一。所以,在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效搭建操作平台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确保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同时,也能确保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因此,在综合与实践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搭建操作平台,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也为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做好前提工作。

例如,在教学“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形盒子”这部分知识时,为了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加深学生的印象,也为了有效地将数学函数思想渗透其中,在本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思考: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形盒子?怎样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形盒子的容积尽可能大?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函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即设正方形纸的边长为a cm,所折无盖长方形盒子的高为h cm,引导学生动手借助函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并自主借助硬纸板进行操作,之后,再组织学生试着去折出更大的长方体,如果不能,说一说原因。可见,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不仅能够将函数思想渗透其中,引导学生借助函数的证明来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并借助实物的实际操作进行验证,以确保学生在函数知识的证明和实际动手操作中积累丰富的经验,以确保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

实现。

综上可以看出,多种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有效地将相关的数学思想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为综合与实践课程价值的展示,为学生活动经验的形成做好基础性工作。

3.优化评价过程,让学生在肯定中积累活动经验

评价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端正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重视评价环节,要通过对学生数学行为的肯定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中积累活动经验,同时,也为学生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还以教学“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这一节课为例,在整个操作的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认识到评价的作用,要对学生函数证明的过程给予积极的肯定,并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实际操作,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从教师的肯定中积累经验,同时,也能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高质量综合与实践课程价值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合与实践课程的价值是任何数学板块所不能替代的,也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促进数学思想的有效落实,学生能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的重要环节。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转变观念,在认识到综合与实践课程重要性的同时,也为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以及整体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清.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初中数学经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基本活动经验 积累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可见,数学活动经验能使知识、能力与活动对接,能使数学思想和体验情感得以升华,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对于促进课堂各要素的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如何加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谈几种具体方法。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积累抽象的活动经验

原型用直接经验上将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将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化,转化为数学问题解决,实现抽象活动经验的自主化、个性化积累从而形成数学知识。如现实生活购物中我们建立起货款应不超过可支配资金的直接生活经验,在学习不等式后将其抽象为一种不等关系并用符号表示,通过求解不等式(组)得到购买方案,这一活动促使学生积累构建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关系的基本活动经验。在遇到类似的购物情境时,学生会自觉进行数学化,将问题抽象成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问题。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设计学生所见、所闻、所感、所经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问题,使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成为积累抽象活动经验和增强应用意识的基础。

二、构建知识网络,积累类比探究的活动经验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相关性或相似性,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得出结论,明确探究的方向和要点,通过学习方法的迁移,解决问题的同时积累类比探究的活动经验。如: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明确性质是由图形的位置关系得出度量关系,判定是由图形的度量关系得出位置关系,积累了图形性质与判定的研究经验;学习平行四边形时,类比引导学生通过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得出对边的位置关系,进而探究边、角、对角线的度量关系获得性质,再由四边形边、角、对角线的数量关系判定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积累从边、角、对角线研究四边形的活动经验,为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奠定基础,从而强化几何图形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类比探究经验的积累。

三、凸显展示交流,积累合作分享的活动经验

不同学生对数学的多样化认知与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密切相关,然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往往使他们产生的认知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展示与交流可以使学生消除认知误区的同时,获得更多不同的思考经验,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体会到交流分享的重要作用,在反馈的合作学习中取得分享交流的活动经验。如:学习多边形内角和时,通过学生小组展示“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对角线、连接边上一点与各顶点、连接多边形内上一点与各顶点、连接多边形外上一点与各顶点”四种辅助线的作法,形成共性认识――利用辅助线将多边形内角和转化为已知三角形内角和解决。学生在分享过程中,认知得到拓展,经验得到升华,从而积累有效合作分享的经验。

四、引导反思总结,积累思辨的活动经验

思考经验的积累,不仅在于问题的解决,还在于对问题的类化比较,对知识应用和知识间关联性和差异性的理解。课堂总结提升中,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辨析不同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核心知识进行梳理,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规整,纳入已有知识体系;同时在反思中,产生新问题走向新领域研究,实现学习过程源流相承。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从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理解“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性质,与已有轴对称知识整合。教师再适时抛出问题:等腰三角形的腰上是否都具有三线合一的性质?什么样的三角形三条边都具有三线合一的性质?学生用已有根据轴对称探究的经验展开思考,由等腰三角形引向等边三角形性质及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内在联系的研究。反思总结,让学生思辨成为一种习惯,有利于学生思辨经验的积累,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体系化的认识,将思辨经验应用到新的探究领域。

五、精化练习应用,积累数学建模的活动经验

应用数学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实质是用数学模型对实际事物的一种简化。如在一块三角形钢板上,如何截取一个正方形的钢板,其面积最大?问题在于如何在三角形中画出正方形,并通过计算说明其面积最大?在这一过程,学生将裁钢板简化为三角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借助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数学知识应用与实际生活结合,学生在利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应用意识,并在反复建模活动中积累建模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应基于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直接经验为基础,注重课堂学习类比探究,组织学生交流分享、总结思辨,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建模过程中得以实现,最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系化理解和对数学思想的渐进式感悟。

参考文献:

[1]刘同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导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2013.

初中数学经验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学生经验 课堂问题设计 数学教育

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呈现数学知识及技能时,要重视学生已经具备的经验。教师在数学课堂问题设计过程中,要以学生已经具备的数学经验为基础,这样设计出来的课堂问题才更吸引学生的思考,对教学成果更有益。如何设计数学课堂问题呢?值得教师深入研究。

一、学生经验的三大部分

(一)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应用离不开生活,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1]。譬如,讲“折扣”这一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生活中的“清仓大甩卖,全场七折气”、“洗衣液原价29.8元,现价19.8元,数量有限,速来抢购”、“春节大优惠,全场部分商品满三百赠三十”为教学场景展示,这样的场景设置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了唤醒,以往生活画面呈现于眼前。这时,教师再抛出相应的问题,给出课堂导入语,更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授课过程当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唤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教师抛出问题时,学生将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使数学教学更有趣、更轻松。

(二)学生的知识经验。

数学逻辑性很强且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非常紧凑。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经验,用以往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经验进行充分利用,让学生了解到知识经验的应用价值[2]。譬如,教师传授月份这一数学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以往的知识经验,用已知的知识对例题进行解答。譬如最大公约数的运用及最小公约数的运用。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调动,为学生创建一个用学生以往知识经验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情景。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以往知识经验加深了解,升华知识经验,而且将知识经验转变为学习新知识的着手点,将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的数学能力。学生的知识经验得到充分的调动,学习过程更轻松,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生的学习经验。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知识点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在某些问题的解决上,一些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正因如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选取恰当的时机对学生的学习经验进行激活,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3]。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办法并不是唯一的,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构建,自动获取学习经验,这种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解决方法的迁移和对知识的拓展,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如何基于学生经验对数学课堂问题进行设计

(一)基于学生经验的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目的性。

首先教学设计目标要明确,课堂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实现教学目标。关于问题设计大致分为以下几点:一是问题的导入性。导入问题时进行提问,结合生活实际及学生经验,将学生迅速吸引到教学任务之中,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为之后课堂问题的提好做出引导和铺垫,这是导入问题提出的关键。另外,还有一种交流性与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设计这种问题一般通过小组性学习解决。创建实际生活场景,唤醒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在亲自操作、观察及想象之中探究问题的答案,在这种探究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掌握知识,激活思维能力,将生活中抽象的问题变化成为具体形象的数学问题,探究性问题的提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探究之中拓展与补充学生经验,为今后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有利帮助。

(二)针对生产生活实际设计问题,调用学生经验。

这种问题设计需要学生调用原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及学习经验,在这些经验中快速找到并提取出需要的信息,让学生综合性地思考。问题设计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或者与生活中的时事热点紧紧相扣。教师设计这一类问题时,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并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逐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方面,要使课堂问题的提出具备明确教学目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遵循新课标理论的引导,以学生经验为出发点,以学生经验为基点,充分运用经验,才会使教学问题的设计更教学目标的实现,使教学效果更明显,另外对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郭玉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初中数学经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差生;转化;经验

差生时刻围绕着农村初级校的教学。从本人多年来的教学体会感到,差生对学习产生逆反的情绪,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困难。差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差生都是后天形成的,下面就对后天形成的差生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

初中数学差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

2.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提不出问题,不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被动,无自觉性。

3.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只是敷衍了事,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4.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5.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考场上“临时发挥”

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和进步。因此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数学差生的转化工作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1.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和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差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例如,在讲“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可以把三个木条钉在一起,和四根木条钉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引导出这个性质,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2.应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差生的学习情绪,差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注重情感教育差生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充分肯定差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1.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给予关注。一般情况下。差生的作业较多,字迹较乱,教师应以热忱之心相待。细心的改他们的作业,或记下他们的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外辅导,当面指导,给予鼓励,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鼓起好好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教师要注意加重、加大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差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让他们逐步提高。

2.大部分差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三、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差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差生的知识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差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差生的目的。

初中数学经验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86-1一、初中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现实状况

经考察分析得出,在大多数数学课堂上,教师就像一个传授机器,并且永不停歇,不停地讲解、分析、重复知识点,生怕自己的学生听不懂又学不会;而学生们就像一个个看稀奇的观众,只看只听却不互动;这样的课堂很难达到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中去。学生们只是被动的、机械式的接受数学知识的毛皮,不能深入探究,深刻理解,更不用说能够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二、数学经验积累的有效策略

1.引导学生自主、多样化的学习,增加探究性经验的积累

所谓探究性经验,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只注重自己的讲课,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做一些实践性的趣味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展开一个趣味的数学活动开篇,创设一个“全班同学集体去某三个景点旅游,旅游时间是08:3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等。”学生在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时,需要知道的有:景点之间的线路图,各景点的门票,乘车所需的时间,租车费用,同学们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所需的必要物品,这样的总费用,每个人需要承担的费用等等。这样就把教材中无趣的数字和方程改编到了活生生、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当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也带领学生用数学思维来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将生活经验转化成为数学经验。

2.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在结合课题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比如老师在《图形的变换》一课中,由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引出本课,那么在本阶段的学生对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已经比较熟悉,紧接着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更给同学们一个较大的视觉冲击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兴趣,为下面课程的进行做了很好的铺垫。情境引入不仅紧跟课题,更结合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思维,让课程在有趣中开始。

3.引导学生在探讨中找寻答案,加深认知

数学不仅要注重答案,更应注意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注重答案,学生只知道是这样的结果,而不知道是怎样得的,缺失了过程的探讨,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降低,主动性就没有了。正如郑旭所说数学的学习不是获得答案,而是“了解答案为何是它”的过程。那么这就需要去结合教学来引导学生探讨过程的由来,让学生主动探讨,自己找到答案。比如本节课郑老师通过数格子、重叠法、割补转化法来讲解图形的面积,不仅把过程细化,而且让学生们知道数学的过程不是单一的,那么学生在探讨中不仅找到了答案,更知道了方法。

三、数学实际案例分析

下面我结合一个教学案例,谈谈如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案例:苏科版版§12.3.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活动一:通过游戏,积累实践操作经验

师生共同欣赏一组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并让学生按照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利用两个三角板进行拼图游戏,游戏规则:(1)拼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2)拼得的轴对称图形是三角形。

活动二:经历知识生成过程,积累探究经验问题:

1.如果让你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你觉得要从哪些要素加以分析?

2.你发现这四个元素存在哪些结论?说说你的猜想。

学生这个活动中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探究几何对象的基本方向。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积累学生的数学探究经验,让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活动三:启发数学思维,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1.提出问题:

哪个同学画出的等腰三角形没有这两个特点?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具备这两个特点吗?

2.分析问题

(1)找出命题“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的题设,结论,并根据画出的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证明两个角相等的方法有哪些?

初中数学经验范文第6篇

前言

初中数学虽然只涉及数学学科中的基础部分,但对于价值观、思维方式初步建立与形成的初中生而言,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方式尤为重要。数学的学习不能拘泥于课本和单方面的公式灌输,因此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深刻的意义。

一、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概述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主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转换成专项课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初中数学,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究和形成过程。研究性学习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不再是学生单方面接受教师解释概念、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而是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发挥创造力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寻找渠道获取数学知识并活学活用。

(二)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意义

我国初中生在数学方面解题能力很强,但数学学习很少被学生运用于生活,学生甚至觉得数学只在买菜时才用的到。数学知识是形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初中生按照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习数学,也许可以取得较好的数学成绩,我们更需要初中生学会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因此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育中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通过改变学生传统的封闭思考的学习方式,改变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激发初中生学习和使用数学的热情。

2.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抽象的学习模式。数学是符号语言的学科,初中数学在对数字、图形的运用上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对逻辑和推理的要求已经比较高,需要培养和锻炼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探索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学生抽象思考并寻找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3.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侧重研究的学习模式。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不是浮于表面的研究,它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并在创新驱动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研究。引导学生自主研究数学问题,避免单向讲解,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力。

三、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

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跳出了课本,让初中生在研究问题中对知识进一步理解,这不仅能保证初中生的学习能力,还能使人才培养中所需要的其他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要围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活动,因此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初中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培养探索精神与能力的有效途径。初中生通过自主性的研究学习活动,亲身经历问题的探究和建立过程,体验数学与科学研究的进程,从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情商,深刻感受自然、社会和人生,这些都是初中教育中没有的。比如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涉及数据收集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初中数学课本以外的知识和技能。另外,很多数学问题是在图形抽象的基础上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将实际问题图像化,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操作实践和探索空间,减少直接指导,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经历成功失败并形成自己的研究性学习经验。这样不但提高了他们的探索能力,还让学生养成克服困难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综合能力的核心关键。研究性学习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自主的思考、搜集资料来分析,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质疑、猜想,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异想天开地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富有个性的学习体验使初中生获得了初中数学课本以外的知识,在初步经历数学世界的时候先入为主,主动发明创造。教师需要创设有针对性的、开放性的课堂训练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敢说。同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包含考点又有创新成色彩的题目,学生在做题巩固知识的同时接触更多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巩固创新能力,让初中生的数学潜能真正得到开发。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注重初中生投入实践,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实践中围绕研究的主题收集并处理信息,培养利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初中生已经接触了一些数学的基础理论,要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就要使理论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比如,在数学的研究性学习中初中生能够学会寻找不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和数据,接触到信息整理、提取和归纳的实践学问,提高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的能力,并能充分地利用信息,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结语

初中数学经验范文第7篇

新课程的改革进度在与日俱增,在这种背景之下,数学教学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将对整个数学教育的课程改革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本人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初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提出了改进农村初中数学教育的方法。

一、农村初中数学教育的现状

在农村地区,初中数学教育的困难与我国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有着很大的关系。

1、教师问题。从整体来看,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远低于城市。对于新课程理念,农村初中教师的理解不深,其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农村初中数学教育的主要教学目的仍然是提高升学率。由于体制问题,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缺乏新鲜血液,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

2、教材问题。新课程教材往往具有浓厚的城市气息,缺少乡村文化,农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适应。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应用题的比例很大,而现有教材的应用题多为城市背景,让农村学生感到陌生。

3、教学设施问题。农村初中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都比较落后,家长、学校和社会没有在教育方面形成合力,农村初中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滋扰,学习风气不浓厚。

二、以新课程理念引领农村初中数学教育

(一)建立健全高素质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师队伍

1、以培训促发展。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总体文化素质偏低,大多都不是正规师范院校出身,在知识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对此,教育部门要对农村初中教师的问题予以重视,将教师培训机会适当向农村倾斜。培训方式可以将观摩学习、试验教学或者脱产学习等各种形式结合起来。培训的内容既要重视教学理论,让农村初中教师领悟新课程理念的本质精神,又要传授实用的教学方法。教育部门要在立足县级培训的基础上为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提供更高级别的培训。

2、以理念促发展。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多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以升学、“跳出农门”作为教学的目标,这显然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农村初中教师要接受新课程理念,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3、以方法促发展。农村教师被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自身的教学水平所限制,往往只能采用单一的讲授法作为教学的基本方法。也就是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中其基本模式依旧是“教师讲授,学生做题”。这样的数学课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容易感到疲倦和乏味,影响学习效率。

(二)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1、认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农村初中数学教育中,“最近发展区”的具体体现就是教师要以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水平、数学学习能力来对教学的内容、进度、深度等进行有机的调节,保证在最近发展区内对学生进行教育。农村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效率较低,认知结构与农村生活联系紧密,教师要能够抓住其“最近发展区”。

2、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农村初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教师所占据,只能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教师照本宣科的情况比较多,教学中没有将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数学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和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在课堂中尽量让学生有机会进行自主探索,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例如在《梯形》一课的讲解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农村生活经验,向学生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梯形事物图片,例如防洪堤坝、梯形地皮等,作为课堂引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初中数学的难度逐渐加大,初中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元认知水平,而农村初中数学教育中对这方面比较忽视。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主监控,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进行掌握和调控,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利影响因素。

(三)根据农村实际编写教材

新课程改革必须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立足点,使学生能够亲身所感、身临其境,还能够对其运用的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当前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与城市文化联系比较紧密,例如超市购物问题、经验利润问题都让农村学生感到陌生。为此可以以农村生活实际为基础编写一套适合农村初中学生使用的数学教材,比如,加入禾苗生长问题、田地面积计算问题、水源利用问题等与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教材产生亲近感。为此,调查组要加强对农村初中数学教育的走访调查工作,了解实况,听取农村初中教师的建议。

初中数学经验范文第8篇

自新课程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也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与进步,其教学效果更是有目共睹的。也正因如此,本文笔者借鉴相关参考文献与成功教学改革经验,结合自身的教学手段,总结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果的几点个人建议,也希望通过本文笔者的粗浅阐述能够为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做有益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课堂;课堂效果;教学质量

前言: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使其成为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素质发展。以下笔者即结合个人实践教学经验与相关参考文献,就如何做好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果进行粗浅的探讨,也希望通过本文笔者的粗浅阐述,能够为做好初中数学教学做有益的铺垫。

1为初中数学课堂营造一个融洽的氛围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目前许多学生都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严肃有余亲和力不足,尤其是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由于畏于师道尊严不敢质疑问难,更是给课堂的活跃性带来了一层阴霾,不仅不利于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也不利于学生与教师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全身心的信任教师,依赖教师,而也势必会成为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所以,进一步为初中数学课堂营造一个融洽的氛围,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则尤为重要。这里的“融洽”,不仅要求营造宽松、积极、愉快、和睦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行动上、态度上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热爱,而且要求建立师生之间每时每刻进行的心理接触,心灵的交汇。教师富有情感的投入,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畏惧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进而不断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2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契机的把握,创设情境

我们都知道,一个精彩的开头,势必能够更好的引人入胜,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亦是如此。尤其是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一个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新奇感,更重要的是能够迅速的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自我需求,从而更好投入到学习情况之中。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利用情境教学做好契机的引入的把握,从而给予学生不一样的数学教学体验。如教“分母有理化”一节时,教师上课后,板书一道题:“计算1∕√2(精确到0.01)”。指定两位同学用两种不同方法板演。一个先把分子、分母同乘√2,很快算出结果。另一个直接用1被√2的近似值1.414除,列草式,算得很繁。两生做完后,教师问学生:哪种方法更简便?学生一致肯定了前一种解法,从而自然地引入了分母有理化这一课题。再如:讲“坐标的互化”,先举例比喻各国度量衡制不统一,我们不仅要掌握市制,而且要学会公制,并且能够将它们互化。接着转入主题: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在建立函数和图象的对应关系时,各有优点,但有时需要将一种坐标系下的方程转化为另一种坐标系下的方程。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直角坐标与极坐标互化”的原因。这样引入课题并不费力,目的明确,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迫切学习新知识,其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起主动参与研究的强烈欲望。

3在课堂上设置悬念,留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创造教育是培养民族活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而在创造教育中“行为”“思想”是创造教育中两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行为上的“空白”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机会,养成创造的倾向、意识;同时,更要为他们创设思维上的“空白”情境,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邃地思考,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如在课堂结尾时,留些问题,设置一些悬念,吊吊胃口,使其产生“欲知后事如何,急需课后解决”之感,激发学生课后主动参与学习,创造的欲望。又如在布置作业时,也可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4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与喜悦

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若从未品味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过客服困难的骄傲,那么可以说这是他的不幸”。而这正是因为,人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之后,就会激发其人们对成功的无休止的追求,提高人们对成功的意念与个人努力的动力、力量。所以,要想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质量,初中数学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孩子们心里对体会成功喜悦感触的这种迫切需求,努力的为学生们在课堂之中创设陈公公情境,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初中数学课堂学习之中,感受到成功,获得到成功,让学生们能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愿意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初中数学成绩。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仅要让学生们在顺境之中体验到成功,还应该让学生们在逆境之中体验到成功,是学生们获得更加成功的丰富感情体验,使学生的参与意义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与升华。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果进行了粗浅的探讨,也希望通过本文笔者的粗浅阐述,能够为广大同行在今后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并且为不断地做好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提供全新的思路。同时,也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在今后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让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者:苏德旭 单位:辽宁省鞍山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倪建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2)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01)

[3]贾振堂.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J].中学教研.19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