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金融专业就业方向

艺术金融专业就业方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艺术金融专业就业方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艺术金融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1篇

酿酒工程专业学什么课程

《食品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葡萄品种学和栽培学》、《果实贮躲保鲜学》、《葡萄酒酿造学》、《葡萄酒鉴评学》、《葡萄酒工程学》、《葡萄酒庄园设想与治理》、《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实用企业治理学》。

酿酒工程主要研究葡萄酒的酿造工艺、质量检测、鉴赏艺术、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涉及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食品科学、工程学、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进行葡萄酒的生产、检测、鉴赏、推广、营销等。常见的葡萄酒有红酒、干白、桃红、起泡酒等。

酿酒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酿酒科学与工程领域内从事教学、科学研究与开发、生产管理、检验、产品营销与技术服务等工作,也可以考研或出国深造。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快速消费品、机械、保险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2 机械/设备/重工;

3 保险;

4 金融/投资/证券;

5 新能源;

6 互联网/电子商务;

7 制药/生物工程;

8 多元化业务集团公司。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营养师、销售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营养师;

2 销售工程师。

酿酒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艺术金融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 个性特征 就业 对策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越来越成为党和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每年数百万毕业生涌入社会,给本来已经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更大压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尤其是近几年逐渐升温的“艺考热”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教育的繁荣,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因此深入研究艺术类毕业生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1. 职业选择的灵活性

与其他专业科类相比,艺术类毕业生灵活就业率高。由于其专业特殊性,与大学毕业生传统就业方式不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在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而不是机关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希望根据项目的紧密程度来招聘毕业生,毕业生也希望暂时在中小企业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转到相对较好的大企业或进行创业,由此决定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不签订正规的就业协议书,艺术类毕业生灵活就业特点明显。

2. 就业单位的专业对口性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时注重专业知识的对口。艺术类专业学习的高投入,导致毕业生预期收入过高。由于学生在学习期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因此他们在就业上也想得到更多的回报,这种高投入必然高回报的思想影响着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所以使他们不愿离开专业对口的行业。而且对于艺术类毕业生来说文化课和外语普遍不好,转行难度很大,大多数毕业生宁可不就业也不选择转行。

3. 就业地域的相对集中性

用人单位所处地理位置成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他们通常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机会。

4. 艺术类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随着近几年艺考热的升温,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比增加,再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市场需求供大于求。

5.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相对落后

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如上所述,他们就业期望值高,大多趋向于高薪水、专业对口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在业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毕业生有综合能力、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等,导致个人期望值和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加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 鼓励高校艺术类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中小城市就业

结合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局限性特点,政府部门应通过各项措施,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比如国家启动的“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同时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政策支持力度。

2. 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从时间上,就业指导“重心”要下移。即从新生入学开始即对其进行“全程化”指导,以就业带动学业,全面提高自身就业素质;其次,就业指导内容要全面、深入,突出“以生为本”的思想,要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引导其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再次,就业指导形式要多样化,除组织学生参与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就业咨询等形式外,要鼓励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知识,锻炼能力,了解社会,认知职业,以促进其全面发展,早日成才。

3. 积极开展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追踪调查工作

开展毕业生追踪调查工作,既是及时反馈社会信息、做好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也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学校要加大这方面工作的力度,定期走访用人单位,将毕业生追踪调查与就业市场开拓结合起来,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结合起来、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和学科结构,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4. 转变观念,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增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来看,毕业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并已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需要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毕业生。现实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艺术类学生在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掌握比较熟练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才能增强艺术类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袁庆华,王永亮,张龙.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2008(06) .

艺术金融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3篇

大学以学科教育为基础,学科根本上是一种知识体系,跨学科研究以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来开展科学研究,根据学科之间不同融合程度,具有多学科、群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超学科等不同形式。同时,跨学科研究存在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认识论差异,在这种分歧中跨学科体现了一种历史实践性转向,跨学科研究根本上是一种行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通过查阅教育部最新的人才培养目录标准,我们也将深层次认识到跨学科建设的必要性。这里所说的多学科交叉,不同于在传统学科划分基础上的协作,而是不同学科的思想在方法论层面的融合。

目前,我国基本上有五种跨学科培养模式,即主副修复合型、二元复合型、多元复合型、通识型跨学科性以及学际型等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模式为大学生成长为跨学科人才提供了理性选择的机会。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那么,都有哪些学科可以实现跨学科培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选择。

第一,随着信息化的全面深入,无处不在、无事不用的计算使计算思维成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基本能力之一。一个人若不具备计算思维的能力,将在从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一个国家若不使广大受教育者得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不可能引领而处于落后地位。计算思维,不仅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而且也是所有受教育者应该具备的能力。计算思维,也不简单类比于数学思维、艺术思维等人们可能追求的素质,它蕴含着一整套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与技术。因此,我们有责任来推动计算思维观念的普及,促进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提高我国在未来国际环境中的竞争力作出贡献。如,金融专业可结合互联网技术概念应用,将更具有实操性。以此形成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方向应用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驱动力。旅游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在酒店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和全面的作用,在这个领域也有很多应用性比赛,可以考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提高应用性教学水平。计算机专业本身也应该进一步跟上时代步伐,改善课程建设,基于目前主流的云平台技术,大数据应用,智慧城市等有意义方向和课程加以建设,才能对学生的就业和招生有良性铺垫,通过当下的应用性强的技术来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计算机专业特有的计算思维,以达到人才培养应用性的最终目的,脱离单纯照本宣科的陈旧模式,让学生真正受益。

第二,艺术类专业可结合管理课程,开设出艺术管理方向的课程或专业,具有前瞻性。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揭示了经济规律运动之必然,在产业结构日趋模糊和经济发展方向混乱的信息化之际,重新引导、梳理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正确导航了世界经济的前进走向。目前我国高校中设立该专业的学校仅30多所,照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发展余地大,人才稀缺,应有较好的就业前景。艺术管理专业是以现代管理观念与管理理论为依托,以文化市场需要为根据所设计的新型专业,有极佳的就业机会和前途。

第三,各专业复合过程,都可进一步结合英语专业的工具性课程培养,提高综合能力水平;英语专业结合国贸,金融,企管等方向,都能进一步拓宽市场和行业应用性,成为教改的优良试点。为进一步搞好特色学科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建议将更多教材在专业课上改为英文原版教材,体现学科深度和高度,将是非常有必要的改进方向。虽然初期有一定难度,但是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对教师和学生的收益也将是很大的,应当积极推进改革,符合时代要求。

艺术金融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4篇

2、外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包括英语、德语、法语、日语、商务英语等,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日益强大,各种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在中国安家立业,加上女生天生的伶牙俐齿好,使得语言类尤其是英语及小语种方向专业的学生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馍馍。

3、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女生凭借其语言天赋在汉语言文学、文秘、对外汉语等领域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几乎形成性别垄断”!

4、艺术类。艺术类包括音乐学、绘画、表演、摄影、影视广告、形象设计等,一般而言,艺术类专业的女生自身形象气质素养较高,因此很容易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个眼球经济时代,要想自己的简历和自己一样迅速的被用人单位记住,艺术专业女生的所展现的独特气质相对容易让用人单位一记如故,很容易应聘成功。

艺术金融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就业 高职艺术设 就业对策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在近年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开工不足、就业岗位缩减、毕业生人数又攀新高、就业市场风雨飘摇等一系列因素叠加,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不争之事实,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一本“难念的经”。

1 高职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原因

1.1 就业机构不健全,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

由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属起步阶段,众多职业院校的就业队伍基本上只有三五个人组成,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他们不懂专业特点、不懂企业特点、不懂学生特点,就业指导内容也缺乏战略性和实际性。就业指导课一般是由就业指导中心人员讲授,他们基本上只懂就业政策和发发就业信息,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的指导,不能起到真正的就业指导意义和个性化咨询。

1.2 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失调,热门专业过热

在我国,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学历教育、对热门专业都存在一种迷信和崇拜的心理, ,人人都想成为高端人才,学校承受的压力自然就随之加大,考生和家长的需求迫使许多职业技术类的学校向综合类发展,培养结构自然也就发生了非理性的变化。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加上热门专业过热导致生源良莠不齐、素质高低不等加剧了高职艺术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1.3 艺术学生就业心理落差大、难平衡

艺术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个性较强、自我定位较高,对专业的学习更加执着,加上艺术专业因属“高投入”专业,所以艺术类学生与家长都渴望高回报,择业期望值也就相对的高。但事实上他们对未来的职业要求过高缺乏务实的心理准备,从而使大学艺术理想与现实脱节的自负心理表现在择业中,由此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毕业就失业”半空悬的尴尬局面。

1.4 社会企业用人理念与高职培养制度错位

许多企业观念陈旧,没有形成独到的企业文化,喜欢随波逐流,90%以上的招聘单位都要求应聘者有工作经验。招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成为潮流,进高学历的人才成风,这对应届毕业生来说,很难进入人才市场。因此有些高职学生片面理解工作经验,导致利用本来应该用于学习的宝贵时间去社会企业中从事实习、勤工俭学等社会工作,偏激地追求实践经验,结果主次颠倒、本末倒置,造成学生“学没学会、练没练好”。这些不良倾向给高职毕业生的正常就业带来了障碍,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像两股道上跑的车,产生了结构性错位。

2 提升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需要毕业生、学校和相关社会主体高度重视,转变观念,用创造性的思路迎接挑战。

2.1 引威客任务进课堂,加大实战实训、提高“工作经验”

要想使大学毕业学生更易就业,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如何让应届毕业生有“工作经验”。为了不让每届毕业生因缺乏工作经验而被挡在职场大门之外,不让同样的悲剧年复一年地上演,我们应改变课程课堂教学,加大实战实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重视实战设计,把传统的课堂作业向真实实战设计项目转变,我们将“威客任务”植根于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建立网络化专业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威客中国、威客猪八戒、威客任务等网络创意平台,实质上也就是校企合作的另一种形式,目的是使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接触企业,增强设计工作经验,借鉴自主创业经验。

2.2 完善就业机构与队伍,将就业指导融入专业课堂教学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必须以专业的知识与技术,透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指导工作任务重心放在一线专业教师身上,《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再是单一的几次专题讲座,而是应由专业课教师将就业意识、就业定位等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去引导、启发。因为专业教师更熟悉和了解自己的学生心理、性格、爱好和专业技能专长,更了解企业与行业机构要求,在课堂上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讲就业岗位要求、谈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工作潜移默化在平时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项目任务评讲中,结合学生的性格、特长并针对性地给学生择业方向的参考建议,合理科学的引导。这样将就业指导融入专业课程、技能课程的方式方便了学生,才能接受学生个性化咨询等,同时也可以打破教学工作和就业工作处于各自为战的“两张皮”现象。

2.3 深化、细化校企合作,课堂对接岗位,提升职业能力

突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只是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的合作,将课堂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课堂实训与职业岗位对接、课堂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对接、传统考核与职业认证对接等方式进一步深化、细化校企合作模式。我们突破传统的“就业与实习式合作”的校企合作方式,建立了主干课程与多企业岗位对接并保持长期联络的体系,相关课堂教学作业和学生课余设计均由企业实时提供实战项目,企业并参与到教学评价、学生评价中。

2.4 客观看待社会环境,理性进行职业选择

引导学生学会全面了解社会,主动参加社会实践,丰富工作经验,客观地分析、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刚刚毕业的高职生更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不可能所有的高职艺术毕业生都挤上设计创作的独木桥,未雨绸缪早定位,更新就业观念;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不做设计师就做设计制作人员或低端工作,要开始理性面对就业。

2.5按需设置专业和招生规模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除了要坚持科学定位、明确高职院校办学方向以外,还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

3 结束语

就业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生命线,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大课堂的第一步,一切要重新开始,第一个工作也许不是理想的,但它开始了你迈向理想的第一步,实现零的突破至关重要,也是人生成功的一半。总理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安全,知识就是幸福。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也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在职业学校学习,不仅要懂知识,还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生存。”不求人人冒尖,但求个个上进;不求人人成才,但愿个个就业。

参考文献:

[1] 熊爱莎.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理性思考[J].《内江科技》2005年06期.

艺术金融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6篇

关键词:准确定位;无缝对接;构建双师队伍;创业意识;创新实践

作者简介:章建春(1970-),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教学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3-0061-03

由于国内外对金融风暴这种特定环境下的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还在摸索阶段,目前服装企业的产品转型对人才需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要真正解决我国服装企业的升级及服装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断层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当前处于升级、转型期间的服装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新的需求标准以及服装企业家的人才观,通过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分析、改良及创新,来实现教学与服装企业之间人才需求的协调平衡,从而有效地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一、金融危机下的服装企业现状及对人才的新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服装企业在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上定位为加工制造,处于产业链中最未端,是依靠劳动力成本低来赚取利润最少的加工费。现在由于受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大环境的恶化,人民币对外币升值,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涨,贸易摩擦,发达国家纷纷把加工产业移居到了劳动成本更为便宜的国家,这无疑使得我国服装企业的生存空间更窄,就业情况愈发严峻。

金融风暴使得我国服装企业已经到了行业洗牌、产业链战争的时代:企业必须从被动的模仿加工型向品牌经营型进行多元化发展,目前唯有开创本土的服饰品牌,快速实现产业升级,以拓展生存空间、提高产品竞争力,尽力改善和扭转这种困境。

企业升级开创品牌化道路,无疑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服装专业人才储备,即必须抓好服装教育。据调查:目前服装企业的岗位按产品运作流程可分为产品企划、信息分析、面辅料供应、产品设计(款型设计、版型设计、工艺设计)、生产管理、广告营销策划、店面展示陈列等环节。由于产业升级后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急需从业者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操作程序、设计观念及设计管理等各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企业急需懂技术、动手能力强、了解市场动态,把握流行信息、具有创新意识、表达品牌风格的具有各种资源整合能力的综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

因而要真正解决我国服装企业的升级转型及服装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断层问题,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就必须从改制中的企业实际出发,根据服装企业主要岗位(群)及技术领域对服装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需求,针对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知识结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位和全面系统的改革。通过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分析、改良及创新,来实现服装教学与服装企业之间人才需求的协调平衡,从而使学生能适应金融危机下的新形势、新市场的人才竞争,有效地拓宽其就业途径,真正培养出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具有创新性思维的综合型应用型有用人才。

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考与探索

(一)人才培养计划的准确定位与创新设计

以往的高等服装专业教育办学层次与特点较为模糊,教学改革主要还是停留在针对加工性企业的用人需求标准上,其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目前特定时期下的社会与市场需求,由于教学定位没有真正顺应社会,学生学的是准理念型知识,从而导致毕业生在社会实践中先天不足,市场应用能力差。因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以当前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职校自身的情况特点设置与实际产品运作环节相关的课程及专业前沿性课程,最终设计出一套有科研、有设计、有营销、有管理,从最原始的原材料到最后成衣终端都相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职业院校服装专业的特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可定位为“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方向”三位一体的分流培养模式。以遵循重基础、重专业和一定岗位指向性结合为原则,课程模块应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职业方向课、综合实践课。此外,还应明确专业技能标准,设置技能考核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获得服装技能等级证书或服装行业资格证书。

服装专业课程设置要以强调与市场结合,与实际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与企业结合为原则,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学科前沿理论课程或专业交叉的课程。其中设置职业方向课模块,就是针对企业岗位群的专业知识能力与专业结构形式的多样性,可实行职业方向选择,突出对学生就业、创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大限度满足企业不同岗位需求,切实提高就业率。此外,还应根据市场需求来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如可增设:服装英语、时尚买手、服装产业与市场、项目产品设计、视觉营销、成衣定单实务、服装整理学、国际贸易、商务策划、创业创新教育专题讲座等相关课程),从而把学生培养成既能组织和管理企业内部生产,又能灵活机动地迎接当前市场挑战的艺术与设计、设计与技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应用性人才。

(二)加强校企合作与无缝对接,资源共享

院校与服装企业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关系,实行校企资源共享,将教学从设计理论走向设计应用,有效缩短学生实战能力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1.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教育。院校要利用自身的理论和技术优势,与企业多沟通,针对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设计、研究课题,同时又可作为学生专题设计课程的练习或毕业设计的选题,这样既能满足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需要,又能锻炼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而来自于市场的设计理论和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方案才是最有价值的,才可使学生的学习有方向和针对性,才能与市场形成一种互动的学习与选择的关系,同时也可加强学生定向学习后的实践经验积累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此外,不定期邀请行业、企业单位的技术能人、业内专家参与到教学中来,将企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要求直接引入课堂教学,如采取设置订单班,进行人才定向输送;合作开发课程,共同授课、联合开发课程与教材,构建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等方式,做到教学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经济发展相适应。此外还可将企业人才需求、市场等资讯,通过讲座和案例教学法的形式传播于学校,让学生掌握服装公司的运营及服装贸易公司、服装、服装工作室运作程序及方法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快速接受和理解服装企业的企业文化及精神、且能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企业和贸易公司,为今后实战做好全面充分的准备。

2.加大集“学、训、研、产”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步伐。学生通过企业实践平台,可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实现资源的社会化,同时可熟悉和适应企业的节奏与环境,了解产品运作以及建立和传承企业文化的方法,学会和企业各个部门沟通协调,真正锻炼和提高自身的组织、沟通能力和市场参与能力。在国外,院校尤其强调学生的实训环节,德国大学对学生有一个硬性规定,必须在企业有四、五个月左右的实习经历,才能报考大学。目前许多服装企业不够发达的地区的职业院校则可充分依托省外校友企业,广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校企合作中,要以服务求发展,融教学、实训、培训、研究、生产、服务为一体,院校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科研立项,与企业共同完成新产品开发,也可提供员工培训和咨询等多方位服务,提升校外实训基地的服务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以互惠互利、文化融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导向,实现学校办学和企业经营的双赢,保证基地稳定持续运行,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相结合。

3.支持和鼓励创业实践,积极组织参赛交流。

①以创新型项目为载体,搭建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坚持各类实践环节不断线。大力支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锻炼和提高其综合素质。如开发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专卖店、服饰品网店、项目团队、企业兼职设计师等项目,学院应加大对各种工作室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建设力度,定期给学生举办创业创新教育专题讲座,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开展创业、科研立项活动。通过教师积极引导,以创新型科技项目为载体,以竞赛和奖励为推动力,努力完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使学生在奠定学科基础的同时了解社会,大量参与科研与社会实践,使之在业务上既具备准确解决专业岗位要求的能力、掌握处理时尚流行信息和市场情报的分析能力,又能在企业的变革中有较强的发展潜力,造就可持续发展的人格及专业素质。

②以赛促建,提高竞争意识、加强专业交流。专业大赛既是各校之间交流办学经验,充分展示教学水平的沟通和交流平台,也是各学校教学成果接受社会、企业检验,向社会、企业推荐优秀学生的极好机会。

以专业大赛为抓手,积极组织、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学科竞赛和课程习作评比、展示活动,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不断扩大学科影响力,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同时亦可打造出专业知名度,从而达到“促进专业建设、推动专业发展、开拓就业渠道”的目的。

4.倡导科研促进教学,构建“双师型”队伍,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①倡导科研促进教学。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确立“学科是龙头、科研是支撑、教学是中心”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有效激发教师主动参与科研、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积极鼓励教师在授课中结合学科、专业前沿热点问题、交叉学科的问题和本人科研最新成果项目融入课程之中。或带动学生参与项目研究,组建富有全新潜能的学术团队,以教师科研引导学生研究创新实践。

②加快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育师资队伍步伐。由于担任专业教学的师资中大部分对实际产品生产运作及市场营销规律缺少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在当前金融危机新形势的要求下,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是当务之急,院校要遵循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高学历与高技能并重的原则,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规划。

高水平的“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是校外实训基地发挥其功能的必备条件。教师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实训指导水平、快速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直接保证。院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教师可通过参与企业产品、企划设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来认识市场,把握市场的规律和国内外行业新理论、新进展情况;在实际工作场景中通过参与生产和技术改造等实践,了解新工艺,学习新技术,积累实践经验。市场的瞬息万变也将迫使教师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防止教学上空对空的只讲解理念性东西,力求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的良性循环。同时,将新课题、新观念、新知识带到专业教学的实践技能中去,从而把专业教学内容始终与企业发展状况及产品市场形式紧密相连,构建出一批既掌握专业教学规律,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5.实现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促进专业交流群和文化生态圈的形成。服装是一个对资讯要求极高的行业,随着流行的周期越来越短,产业和产品的结构调整日新月异,使得职业院校服装教学迫切需要与市场、企业、兄弟院校进行横向联系与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时尚信息及前沿性设计理念,及时收集与行业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相关资讯,以开阔学生的设计视野、更新与提升服装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而,服装专业教学必须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切实搭建起师生互动,校内外对接、促进学生自主和个性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不间断的非实时教学服务。如:不断建立和完善服装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教学资源库、服装专业师生交流群,还可在“穿针引线”等知名服装专业网站上建立院校展示交流专区,方便及时地与外校交流教学经验和展示教学成果,通过网上交流,以探索出适合专业开放式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途径及效果,以真正实现专业教学“设计手段数字化,教育技术网络化”的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人才的竞争,在此,笔者根据对金融危机下的服装企业和市场的了解与分析,提出以上关于当前教学改革的思考与设想,与服装行业同仁商榷,以求使职业院校服装专业的教学能真正顺应不断变化着的市场需求、为服装企业输送有效的创新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任秀琼.当前金融危机深化发展中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01).

[2]中国就业网[EB/OL].省略.

[3]章建春.服装企业人才需求与教育断层问题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8(11).

艺术金融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7篇

从管理学的视角,以管理的基本要求为基点,探讨一下高校艺术管理人才对社会需求的分析,艺术管理专业是以现代管理观念与管理理论为依托,以文化市场需要为根据所设计的新型专业。有极佳的就业机会和前途。艺术管理专业以综合培养、潜质全面开发的教学理念,在3年内,除完成国家规定的专业课、文化课外,通过大量与艺术管理相关的艺术生产、艺术市场营销、艺术经纪、知识产权、文化法规、公关、广告等课程,全面了解各种艺术门类的规律及特征,从而为参与文化市场开发及经销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校期间,可直接参与大量的艺术活动策划与经销,学以致用,增加实际操作能力。关于艺术管理,成乔明在《艺术产业管理》一书中认为就是艺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为实现文化艺术传播的目的而对管理对象实行的有计划的管理活动。艺术管理者包括政府、行业机构、企事业机构,艺术管理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艺术管理对象包括艺术机构、艺术家群体、艺术商品、艺术信息、艺术金融、时间等。

艺术管理的关键是,管理者如何把一个很好的艺术品给观众。“它不是一般管理问题,管理者首先需要对艺术品创作、生产传播有一个基本判断力。这种判断力是像MBA教育无法培养出来到的。”相关专业学者认为艺术管理与工商管理最大的不同在于管理里面的非营利部分。“MBA教给学生一定要计算成本和利润,但谁能说清艺术管理的成本呢?艺术品、艺术家的创作等等这些艺术管理环节中的关键部分是无法计算价值的,所以,管理最重要是对艺术价值的判断――在这个前提下管理难度很高。”

在当前中国刚刚兴起的视觉艺术管理领域存在两类人:一类人对艺术有感觉但不会管理,凭感性做事;还有一类人懂管理,但不知道什么是好艺术。“这两种人在一起会发生冲突,而真正合格的艺术管理者应该找到两者间很好的结合点。”针对这种现状,总结艺术管理的重点是如何掌控艺术家、作品和观众的关系。对于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方向而言,要重点培养管理者对艺术的认识、和谐三者关系。

那么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为广播影视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影视艺术创作基础和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的影视节目制片人,同时也为其它媒体机构培养从事媒体管理、策划、组织、协调、项目运作、受众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由于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揭示了经济规律运动之必然,在产业结构日趋模糊和经济发展方向混乱的信息化之际,重新引导、梳理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正确导航了世界经济的前进走向。世界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断言:21世纪,文化产业将从边缘产业进入各个经济强国以及绝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的主要产业乃至核心产业,因此将成为最具发展潜力和前景的大经济领域。而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产业规模较小,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不到3%,同时,由于传统文化体制“条块分割”的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完整的产业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文化市场,而且目前我国高校中设立该专业的学校仅30多所,照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发展余地大,人才稀缺,应有较好的就业前景。机遇与挑战并存,近十年,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全球产业发展中后发的新兴产业,以迅猛的态势在各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成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很大程度上依靠个人创意,技能和天赋而建立起来的,并且在知识产权的建立和保护下,能够为社会创造潜在工作职位并带来潜在社会财富的产业总称,这个定义可以使我们马上关注到创意在财富和就业方面所创造的经济回报。

艺术金融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8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影视、公关、互联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2、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3、互联网/电子商务;

4、房地产;

5、广告;

6、教育/培训/院校;

7、金融/投资/证券;

8、新能源。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文案策划、储备店长、投资经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文案策划;

2、储备店长;

3、投资经理;

4、注册监理工程师;

5、测量工程师;

6、电气工程师;

7、高级项目经理。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考研方向(专业硕士)公共管理

(专业硕士)公共管理(学科代码:125200)是管理学领域下的专业学位专业。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缩写为MPA)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要求毕业生成为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

(专业硕士)新闻与传播

此专业为专业硕士(学科代码:055200)。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新闻学

新闻学(学科代码:050301)是新闻传播学专业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各种新闻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其运用,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规律,新闻事业的管理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和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毕业生应掌握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遵守法律、能够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职业理念,恪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熟练掌握新闻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能从事新闻学实务和新闻学教学、科研工作。

传播学

传播学(学科代码:050302)是新闻传播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