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历史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历史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历史影视资料 历史教学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43-02

史学认为,历史学的科学性是前提,艺术性对历史学具有补充作用。历史学的内容是科学的,其表现形式是要讲求表达艺术的。[1]P19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显然是注重历史学的科学性,向学生单纯地传授历史知识,忽略了历史知识艺术性的表达。

1 传统的历史教学

很多学生不重视历史,其原因多是因为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历史知识不同于其它学科知识,它有自身的特点。它不像语文需要自己的主观想象与发挥,不像数学需要大量的笔算以及理性思维,不像英语需要单词量和语法的规范,不像政治需要掌握最新的时政动态。历史知识在被传授的过程中总是保持一个连续的状态,并贯穿相当长的时间。历史事件与人物是已成定局的,人们无力再改变它,那也就造成了初中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到高中之后还需要重复学一遍,这就使得历史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没有了吸引力,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种本能的轻视。学生们在历史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开小差、做别的学科作业,甚至是睡觉。再加上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想要逐渐摆脱家长或者老师对他们的控制与影响,慢慢地通过自身的能力或者在同伴的帮助下认知外部世界。

如何解决中学生对待历史的轻视或者厌倦心理,是中学历史教师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掌握更多历史知识,历史教师就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把历史影视资源引入课堂。历史影视作品的大热与运用,为历史教学模式的改变提供了新的可能。

2 历史影视作品的大热与应用

历史题材影视剧充斥荧屏,“不自觉”地传播着历史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我国当前影视剧市场极为繁荣,要想在众多的电视剧作品中脱颖而出,吸引观众的视线,保持较高的收视率,一个好的剧本至关重要。而有历史依据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几年来掀起了一股清廷宫斗以及抗战为题材的电视风潮,《》《中国远征军》《悬崖》等抗战剧,《美人心计》《甄执》等后宫争斗剧,《宫》《步步惊心》等穿越剧更是火爆荧屏。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这其中除了可查的历史背景,更包含了编剧、导演、演员等电视创作参与者的合理想象与发挥,从而形成了引人入胜的情节。

著名史学家曾说过,历史剧“既是艺术,也是历史”。历史影视作品是一种新诠释的历史,是历史学的新领域。史学普及或者说史学大众化, 应当重视的一个最重要的社会接受层面就是青少年。青少年好奇求新乐于探索的特殊的心理特点, 使得他们容易对历史产生兴趣。此外,历史影视资料中包括的信息量非常丰富,尤其是它用影像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时代背景下社会比较真实的状况,恰巧这种状况很多条件下是学生仅仅通过书本知识很难掌握到。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历史影视资料很快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逐渐放弃那种自以为是的逆反心理,愿意甚至喜欢学习历史知识,因为这些影视资料中所展现的内容是他们所未知的,也使他们能够相对容易地感悟历史。历史学科比较注重直观教具的制作和使用,历史教师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现在,计算机已经普遍的进入历史教学的课堂。[2]P14这也为历史影视资料的课堂应用提供了现实可能。

由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上个世纪末,许多专家学者就从社会的不同角度研究历史影视资料对历史教学的影响。进入到21世纪,尤其是最近几年,教育专家、历史教师以及研究者不断关注影视史学,重视历史教学工作与历史影视资料的关系,强调学校历史教育如何恰当的应用影视资料,关注历史影视资料对学生的影响。

3 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两面性

3.1积极性

第一,历史影视资料在感染力和震撼力方面比历史教材更

加的强烈。“电影(电视)作品相比书写的论述而言,能更好地呈现出某些历史现象,例如:风光景致、周遭氛围以及繁杂多变的冲突、战争、群众、情绪等等。”[3]P118历史影视资料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音响和影像技术,比历史教材的文字表述更清晰、形象、生动,能使学生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历史题材影视资料所具有强大的声影功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起到巩固的作用。

第二,历史影视资料中蕴涵着巨大的信息量。历史教材由于排版要求、篇幅限制以及课堂时间的限时,往往是简单的文字叙述,或者是几张图片的展示。相关视频材料的引入,充实和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学生熟悉历史,尤其是历史细节很大方面得益于优秀的历史影视资料。同时,革命题材的历史影视资料很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能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促进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第三,一部优秀影片或经典之作,拥有的受众阶层比书面史学更为广泛。将历史影视资料引入历史课堂教学,把历史题材影视资源转换为课程资源不但对于历史课程的实施和课程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史学的大众化普及来说也有一定的正面意义。

此外,历史影视资料的合理运用,使得改变了授课方式的单一性,能够帮助历史教师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给课堂带来轻松愉悦的气氛。将历史影视作品中吸引观众又符合史实的剧情,应用于历史课堂,可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加强课堂的吸引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历史课程的实施和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

3.2存在的不足

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良莠不齐,对正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认知历史产生着重要影响。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在丰富人们娱乐生活的同时,泛滥的戏说历史剧不但无法承担相应的历史教育功能,还传播错误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这些弊端对当代中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历史影视剧往往存在着史实偏差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有部分影视作品为契合某些特定情节,吸引观众,强化矛盾冲击,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加以篡改,甚至将人物“黑白颠倒”与历史不符。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对于历史人物的描写存在歪曲的部分,比如曹操的形象进行了丑化和贬低,把诸葛亮写成了半人半仙的“道士”,这种描写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出入颇大。而以小说而原型拍摄的电视作品很多情况下,也存在这种问题。新版《三国》中关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内容,曹操还没行刺董卓,十八路诸侯便已经起兵讨伐,那到底是谁发的檄文呢? [4]143历史教师在引用历史影视资料时应该本着严谨慎重的态度,不应把小说或者电视剧中人物的形象描写引用到课堂上以假乱真,影响学生对真实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很多中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对于古代帝王人物及其事迹比较感兴趣,加上一些历史题材影视资料存在“戏说”的缘故,往往穿插着浪漫的宫廷爱情故事。这些影视剧反映的“君权至上”的现象,使得许多学生羡慕皇帝的威仪,权力欲膨胀。有些历史影视资料当中宣扬了一些不利于学生正确观念形成的错误观念。一些学生没有辨别真伪的能力,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客观存在的,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对权利的崇拜也会因此而产生偏颇,认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不利于学生唯物史观的建立。错误的思想观念对于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形成了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的未成年人的影响更是重大。

此外,历史影视资料相比于书写史学存在一些不足,一旦视频材料播放出来,很多学生认为它就是定格的历史,因为资料没有了语言的魅力,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主观想象。长期以往,不利于中学生大脑思维的发展。

4 结语

“历史影视资料融历史真实性与艺术真实性为一体的特色及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大众化特点,它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是实现历史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载体之一。”[5]P25在当今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局面下,影视作品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历史教学工作中,许多学生被其吸引,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感受到了通过塑造伟大历史人物所树立起来的榜样力量。然而当前许多的历史影视作品往往是不见历史,只见艺术。适度的使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这一课程资源,对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历史题材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利弊,合理选择影视作品,将其对历史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到最大,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庞卓恒.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何启涛,倪世敏,洪丹,赵珊珊.历史题材影视资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的评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8.

历史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范文第2篇

一、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观念

首先是转变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和超文本、网络特性,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促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至整个过程都发生重大变化,构建起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通过此方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获得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越来越明显,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下降,指导性学习在逐渐发展,从而最终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其次是要转变已经把多媒体技术仅仅看做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看法,要看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动因,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也就是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

二、教师应该学会精诚合作

首先可以与其他历史教师共同开发,发挥群体的作用。一个好的软件中有大量的声音、画面、文字甚至动画。教师平时工作较忙,精力有限,可以考虑与同组的教师共同开发,分工协作。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限的,制作一个课件要发挥教研组的群体作用,集思广益、反复论证、不断修改,特别是中青年历史教师的知识和操作技术与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相结合,尤为重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研组集体合作、共同创作能够大大提高课件制作质量和效率。

其次从目前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制作来看,很难由单一学科人员来完成,因为从目前的师资发展看,由单一学科人员来完成横跨多学科的综合性人才还是比较缺乏,与计算机专业教师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制作,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既保证课件的科学性,又提高了课件制作的质量。历史学科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本,理论和实践上关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选择好教材内容,在深入钻研教材与阅读大量参考书的基础上,配以适宜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写出具有创新精神、多媒体特色的高质量教案。教案是计算机专业教师设计课件的依据,因此需要明确详尽地注明设计思路,必要时像导演说戏一样分析讲解给编程人员一定要其在充分理解教学意图的基础上编制出好的适合课堂教学的软件。笔者尝试编制的《》与《和抗击沙俄》均如此,组成了研制群体,体现了协作的优势,这也是符合现代科研集体攻关的特点。

三、教师应该形成正确认识

首先多媒体应该注重适用。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展示功能,它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要讲究实际,课件设计要体现历史教材的教学目标,要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符合科学性和客观实际,同时要围绕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不哗众取宠,堆砌素材,也不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在图像的处理上要简洁,大量的讲解和分析应让老师去完成,另外还要注意课件设计的艺术性,色彩搭配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布局要合理。总之,课件的设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要有鲜明的目的和实质的内容。

其次多媒体并不是独媒体。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运用多媒体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惟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才是真正的多媒体教学课,也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教师喜欢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而这样使学生对其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我觉得倒不如老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分析一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多媒体手段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而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实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要改变盲目使用多媒体的现象,我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缺点,将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果能用别的手段达到预想的效果就用别的手段,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要表达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或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

历史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范文第3篇

一、形成焦点的背景

高考试题的影响,直接把史论教学推向焦点地位。随着高考历史命题社会效应的扩大和对历史教学所起导 向作用的加强,历史教学的应变举措也在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同样,高中历史教学的迅速强化和提高,对命 题水准上升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二者之间原则上的同一性与相互砥砺的情状,造成我国史学事业中一个最 生动、最有创造性和最富实际效应的领域。诚然,每年以百万计的教师、学生在研究高考试题,年复一年,所 积累的经验与智慧的合力,该有多么巨大。几位命题专家要在框定的命题原则中创制出一套方方面面均无言辞 的试题,其难度可想而知。设想一下,百万考生全力背记教材,而试题答案又全赖课本中寻找,这对于任何命 题高手也会发生“江郎才尽”的窘态。所以,冲破“依纲据本”的规范网络,“扩大命题空间”是实际发展需 要,也是命题的必然要求。

命题中用知识覆盖为调剂难度的运作方式迅速向以能力覆盖为调剂难度的运作方式进行转换,这是近几年 命题思路的重要特征,命题者可贵责任心与强烈使命感,趋使他们执着于对试题形式和内容的创意革新,力求 试题在科学性、艺术性方面达到更高境界,他们穷心竭智,甚至不惜生命(绝非危言耸听),其学识与人格意 志经受了充分的考验。相比之下,在人们的视野里,历史基础工程——教材则因保持稳定的特点而显其变革频 率低,甚至坦露出固执,在某些问题上呈现呆滞状。前者“激进”是创作者的业绩,后者“保守”却并不是编 者的责任。因为创制试题的应时要求与教材相对稳定的原则两者之间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避免的,依 试题观点考察教材,教材内容上的疏漏和体系上难于克服的缺憾,给布题留下许多“死角”;站在教材的立场 ,试题若离了教材,便会出现无依托的无政府状态,无法操作。近两年双方矛盾愈显突出,由此引起的种种争 论在所难免,历史教学的骚动大多根源于这里。

既然矛盾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唯有找出解决的方法才是正确出路。那么关键在哪里呢?当我们对教材的 编写原则与命题的创制要求逐一进行比较以后,就会发现在培养学生能力问题上的主观一致性和客观上的差异 性同时存在于两者之间,恰似一个在彼岸,一个在此岸,却同时呼唤着要达到一个共同目标。争论本身绝不是 各自失态,如果通过史论教学架起沟通彼此、兼容双方的桥梁,二者互补,那将替史论教学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将促使历史教学在各方面向自身的某种极限进行挑战,建立史论教学新观念、新模式的迫切任务正摆在每位 教师面前。

史论教学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焦点,除了上述导发原由外,还因为内在“危机基因”所使然,众所周知历 史学的两项应用功能,一曰资政,一曰教化,大凡“史学无用”或所谓“史学危机”的出现,其实质都是史论 的暗昧。当历史经验与科学论断受到重视,并作用于全体国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时候,谁还会对历史的价 值产生怀疑呢?一个对历史无知的人,根本无法管理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对自己历史淡忘的民族只会是 行将灭亡的民族。史论教学担负把个体史事抽象成历史概念、规律并传授于人的职责,是史学应用功能最重要 的体现方式。历史教学中忽视史论教学,或在某处发生迷茫,无异于史学工作者对史学自身的发展缺乏信心, 这将导致对历史经验权威的动摇,“史学危机”、“历史无用”论自然随之漫患于社会。足见艾怨“危机”和 惋叹“无用”是我们史学工作者自扰之举。我们应负的责任是加强对历史结论及其规律的研究、宣传,一方面 为执政者、管理者提供咨询,一方面加强史论教学,让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工作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到教育,感 受裨益。当历史科学知识被用来作为制定工作计划的参考,或从历史人物、事件精神里吮吸灵魂乳液的时候, 史学的应用性变为可能、可懂和无可替代,历史的时代感、使命感得到充分体现,历史“危机”是一定能克服 的。面对千百万青年学生,史论教学将担当重任于斯。

史论教学成为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焦点,也是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史学是一门研究以往一切的科学,反 思是最主要的特点。随着社会与自然的进步和变迁,新的史料不断被发现,形成原有历史结论的条件有了变化 ,对许多史论也必然带来修正、补充,甚至会有对原有历史结论的否定。不少历史概念不同程度地发生着这样 或那样的变化,史论的充实、变项、定位是教学中经常的活动,史学若不滞后于社会与科学的发展,必须要求 自身的发展,改革开放时代的历史观不能迁就闭关锁国的历史观,史论教学面临着空前广泛、深刻的时代要求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古老而发达的历史学科在与它学科竞相改革的过程中,由于诸多外在条件的影响, 表现得相对疲软,初中历史教学的薄弱,大学生历史知识的短缺都潜伏着灾难性的隐患,除了对历史教学本身 的损害外,对相关学科的教学也造成不利,诸如对教材的认识,文科情境教学的开拓发展,现代教学手段的运 用……等都存在不少障碍,其它学科教学迅速改革的态势对历史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教学改革大潮的氛 围中,史论教学的重要性、迫切性已成燃眉之势。

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明确史论教学的重要地位,加强实验与改革的力度,依然有许多务虚工作,改变观念首当其冲。

对历史知识结构的认识,是明晰教学思路的前提。长期以来,传统观念视历史知识结构为具体知识和规律 性知识两大类。“具体”指的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影响;“规律”指的是历史概念 、规律之类。这种框定历史知识的方针,存在着概念上的模糊,如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均有弹 性,其烦其简,其深其浅颇难言具体。有许多历史规律在教材中其具体性质更胜于“具体”知识,规律亦有总 体的,阶段和方面的不同。同时以“具体”与“规律”这种视角看待历史知识结构,很难反映历史学科的特质 ,其它许多学科知识构件中也有“具体”的和“规律”的两类。所以我们认为对历史知识结构的认识应该建立 在“史料”和“史论”的框架上。这样看待历史知识结构,使史料与史论之间的关系更明确,从掌握史料到引 出史论是质的升华,这个过程是历史思维的关键所在,也是历史教材的主体内容,说明该过程并达到既定目标 的就是历史教学。

向传统观念挑战之二,就是改变对教材的教条态度。教材乃是教学之本,这一点无可非议,中学历史教材 在史学领域中还具备简明、贯通两大特点。论及简明,反映在史料的基本可靠和史论的基本正确上。唯有“简 明”二字,恰恰证明教材充分吸收了史学研究最先进的成果和史学界公认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考察,中学历 史教材是较任何历史专著水准要高的编辑读物,从贯通程度考析,就时间之绵长,空间之广阔未曾有某项史学 著作达到了中学历史教材的程度。史学贵在一个“通”字,古今中外、各民族、各地域的历史主旋律和谐汇编 成书,涉及到无数技术因素,无疑是一件巨大的工程。因此,教材的权威性应该享有法定地位。但是,据此优 越性便把教材看成是“圣经”般的读物,那是十分错误的。对待中学历史教材,明确地说它还是历史学基础部 分的范文,具有鲜明的典型个性。持这种态度,一方面要准确无误地把握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要求我 们在更深的层次上把握教材的水准与基本精神。换而言之,教材内容不仅仅是单一的载于课文上的文字表述, 它含有许多需要挖掘的新知识及内在的转换机制。如果视教材为“圣经”,专注教条式的背记,将教材内容完 全照搬进学生的头脑,把教学变成知识从一个仓库转向另一个仓库的工作,历史教学岂不是走向了死胡同,能 力从何而来,教学还有什么活力可言。因此,正确对待教材应是不仅遵循教材还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言在 其中而意在其外。教师的创造与发明是教材所有其本而又未注其明的。只有摆脱对教材奉为“金科玉律”的传 统观念,史论教学方可得到全面的开发。

对传统观念挑战之三,是务必改变机械的教法程式。传统教法在形式上已近十种,可是却遵守着一个唯一 的套路——依教材内容进行串讲,若说有什么异差的地方,那只是在对词句的精雕细琢或内容讲授的艺术加工 上,历史教学中注重教育学、心理学一般原理的运用本是完全应该的,只是历史教学自身的基本特征却绝不应 它移。有一种现象非常值得注意,仿佛什么人都可以走上历史课讲台去讲授历史课,这类咄咄怪事的泛滥,追 本求源也是“照本宣科”的危害。从理性上探讨,我们历史教学的水准没有规范标高,或者说对历史教师应具 备的素质条件没有严格其标准,除了行政手段助长这种混乱以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传统教学方法对历史学科思 维特点认识不足也是很值得注意的原因。任何一门学科其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就是有它本学科独有的 思维特质。历史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要在教学中围绕历史思维这个中枢来组织教学对策,否则都将是看重了外 在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历史思维过程告诉我们:在选定一个个特殊的史实材料后,便开始了对历史感性具 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把史实归并汇类,抽出他们的普遍形式,取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史实背后的本质被 揭示出来,有了这种条件我们还必须凭借抽象思维进行分析、比较,再抽出其共同点,对共同点的必然的本质 的方面予以综合归纳,建立起一系列概念、判断,这种抽象的规定还只能反映某一方面的性质或关系,对历史 的具体性和统一性来说不可避免都有相对的片面性和孤立性,尚不能反映历史事件的整个历史面貌,我们要重 视复杂历史的本来面貌,就必须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使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具体形式及它们之间的各种具 体关系得到反映。也就是把抽象的规定内在地联系起来,使它们丰富具体而又运动变化起来,对那些在抽象过 程中撇开的种种复杂因素按照历史的本来联系重新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具体认识——思维中的具体 即人们思维中再现出来的历史。最后还需要借助形象思维再现历史场面,使历史发展过程鲜明生动、有血有肉 。

从历史思维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它的基本特点,即采用历史的方法,按照对象产生和发展的自然进程进 行并揭示其规律。同时又坚持逻辑方法,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理论形式揭示对象发展规律。两种思维互相统 一。在两种思维学统一内,第一,要求客观史事是出发点,而不是某种观念;第二,将历史现象和产生它的各 种条件联系起来;第三,用发展的观点思考历史。在教学中我们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方面 就是对这样的历史思维的把握和运用,所以历史教学法不管采用何种形式,它的中枢是历史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而不是其他。评估教学、考试命题都应该把对历史思维的要求放在突出的地位,通过历史思维标准的提高史论 教学更需要不断加强。

三、史论教学实验与改良

有鉴于教学改革形势所逼,对历史知识结构的新认识,对教材的传统态度的变化以及对教学法重点的迁移 ,在经过两年史论教学的实验后,我们认为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是高中)形式与内容应作出较大的调整。

(一)关于调整原则

1.遵照现行教材的主要内容与基本体系,完成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智能培养、思想教育的任务。

2.改变一节课为单位的备、教、考、改的惯例,按历史知识内容、依课本顺序分单元作单位进行备课、授 课、训练。

3.课堂教学由导读、释疑、训练三部分组成。坚持变以讲为主到以读为主;突出教学过程中对历史思维的 贯彻;强化训练质量。

(二)关于导读、释疑、训练的基本要求

1.导读部分

课程内容的背景,即历史事件发生与发展的周边情境,使学生明确某历史事件是该时代历史统一体中的一 个方面或一个环节;

区分教材中史料与史论各是什么;

明确本课程内史料到史论或以史论指导分析史料所采用的方法;

指明单元教学内容在历史大系、历史阶段、方面系列,具体层面中所占地位、作用:力求了解编著者的意 图;

评析本次教学内容的社会影响、借鉴意义。

2.释疑部分

疏通字、词、句,解除阅读障碍;

对文物、图表等予以说明;

相关的经典作家史学观点讲释;

涉及自然科学知识介绍。

3.训练部分

训练范围分史料、史论、史法三方面,记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表述能力三部分;

练习方式按口头、文字两种表述方式进行;

练习标高以高考试题水准为水平线根据学生实际上下浮动;

历史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金翼》 小说 方法论

著名人类学家弗思这样评价《金翼》:“如竹叶一般,尽管形式简朴,却隐藏着高度的艺术。”确实,《金翼》叙述平实但文笔流畅,线索简单但曲折跌宕,一本薄薄的册子使福建一个普通乡村家族的兴衰历史跃然纸上,并涵盖了近代华南典型的传统农业、商业、地方政治、民间盟会以至土匪面目,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乡村百姓生活场景,勾勒了人际网络中丰满的数十个人物形象。

诚如林耀华先生在序言中所说:“《金翼》一书是用小说体裁写成的。数十年来,不少读者在问这部著作,究竟是虚构的故事,还是科学的研究?”《金翼》这部著作给我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原来社会学研究专著也可以这样写。

第一次接触《金翼》,大概是在上高二的一个暑假,我在亲戚家见到的,信手翻来,感觉有点意思。于是借来浅浅地浏览了一遍,关注的自然是各种人物的命运和结局,然而,较于当时最喜爱金庸武侠系列,我对这部书的最终印象便停留在了主人公名叫黄东林及他有几个这哥那哥的儿子上。直到大学,我才认识到它的真面目,原来它是著名人类学家的社会学研究代表之作,可笑的是在此之前我却一直把它视作纯粹的小说。其实相信大多数人初读《金翼》尤其是没有介绍这是部学术著作时,都会有同感。其实用心读起来,我们肯定能够发现它跟一般文学小说有显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有精辟的分析。还如它淡化了情节在故事上的推动作用,却着力于描写乡村经济和贸易,同样也以大量笔墨的详述纷繁复杂的家庭关系变化。虽然没有用传统的学术性语言进行系统性的解析,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不是部普通的小说。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再读《金翼》,让我更加深刻地得出了这是构建小说与历史研究结合之美的典范。

其实更准确地说它像小说,因为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它都含有。其人物角色众多,关系错综复杂,场景从村落到乡镇到城市,故事情节曲折回环,丰富庞杂,包括贫苦人的奋斗,争地打官司,大米交易,店铺分家,兄弟争吵,等等。其以时间为顺序,流水账式的铺陈,夹杂着些许议论,使得人们认为这是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带有虚构故事的小说,这种看法不足为奇。然而书中所有的一切的确是真实存在的,都是作者青少年时期耳濡目染的一切。本书所描绘的每个事情甚至细枝末节,从本质上讲都是真实的,每个人物都有所指。书中风俗习惯、乡村礼俗,作者无不谙悉。林耀华先生采用了社会人类学的实地观察和体验的方法,套用小说的表现手法,以旁观者的目光,运用了不同于传统的调查报告的写作规则,充分体现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使初涉社会学的人都得以读得下去。勇敢地抛却了大部头理论研究论著枯燥的论证方法,让研究者直观、立体、全面地钻研下去,这是弥足珍贵的。

我们可以想象,林先生在构思本书的写作手法时,脑海里肯定作了一番斗争:如何真实地再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农村生活的情景,用历史研究的角度去认识社会经济的剖断面,不失真又可读。同样的问题或许存在于其他社会学研究人员身上:如何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现在更多的读者面前。“历史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史学家应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观察研究、服务于现实”。①当然会有很多人认为这类可读性很强的故事是不真实的,是掺杂着个人情感的,但我认为这同样是运用社会学、历史学调查研究方法的结果,是特定社会事件的缩影,并且文学叙事中或明或暗地包含着作者的研究假设和洞察成就。以前读社会学的书,大都较为晦涩、枯燥,体系精深,读得时候颇感吃力。但读《金翼》不同,阅读过程就像直接跳入20世纪初华南乡村市镇各个现场一样,令人身临其境,真实可信。近代乡村景象是传统中国最富生机、最富变化的场景之一,李家的一场婚娶,张村婆媳的一场骂架――生动丰富的素材,这些都是社会学研究人员的一手材料。

当然并非所有的历史研究都可以用小说来表现,但至少我感觉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小区域的历史是可以大胆尝试小说这种载体的,毕竟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极为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用受众庞大的小说形式去解构社会史是很对口的,因此我们应让深度的历史研究尤其是社会史研究脱去沉重的枷锁,改变某些科学程式的一般原则,摆脱社会学家大量引用文献资料的惯性,用一种圆熟而巧妙的手法深入浅出地揭示研究的意义。“该著作游离于小说与民族志之外,成为一种处于文学创作与人类学研究之外的第三种存在”。②从这个方面上讲《金翼》是里程碑式的开拓之作,也是成功的典范,是联结小说与历史研究的完美的结合。

借用小说形式去写《金翼》,你会感到主人公黄东林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典型的中国农民,正如作者所言:“我本人出于这同一社会,以其参与者的身份,‘自观’地对其进行研究,也就是说,既有直接的、从该社会内部进行的观察,又运用了科学的方法,透过大大小小的事件叙述,从微观到宏观,超越一个家族、一个地区的范畴,赋予其社会学上的普遍意义。”黄东林身上所具有的农民式的同情心,建房看风水,终生挚爱故乡和土地,为孩子上学不择手段,为维护家庭和睦不懈努力并严格恪守着乡村礼俗,可以说集中了中国农民勤劳节约、精明能干、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这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当然是作者在经过泼墨式的叙述后呈现给读者的,是作者潜意识里所敬重的代表,当然也是一些批评家诟其为小说的原因之一。要做到绝对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比如作者在叙述一些事情时,不自然地还是加进了自己的感彩。像张芬洲看风水,独占风水宝地“龙吐珠”,东林心中不悦,其实就彰显了作者心中也不悦,说张是“第一次表现出他的自私自利”。但我认为这是瑕疵,不会影响史学美的形象。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将书中的人物全部看作是一个个符号,一个个穿针引线的符号,剔除这些符号或称之为骨架的部分,剩下的便是围绕着张黄两家所设计的社会学命题了,我们知道缺少骨架的肌肉是发挥不了最大力量的。用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去穿针引线更能让人置身于时代大历史背景下,感同身受角色命运的跌宕起伏,进而更深地理解大时代对社会生活的冲击。

《金翼》的高超之处就在于把调查的材料取舍后加工成文学化的语言来开展科学的研究。而传统的文本、量化等“标准化”分析方法很难传达出细微而深入的真实信息。于是通过描写黄东林在城里的生意的经营,我们对当时市镇经济状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通过描述黄家为建房准备木材而陷入的纠纷,巧妙地旁释了当地的司法体制;通过家族内外的纷争冲突,探讨了人际关系的变迁意义;通过对张黄两家族的婚丧喜嫁的细致描写,我们对当地的礼俗习惯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历史社会学研究若能深入到生活的细节中,微观透视洞悉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及其行为选择;在方法论的应用上能够直面生活,不矫情夸大而又全面细致,用抽象的文字还原气息社会生活,可以说就是成功的研究。

总之,社会学相比较于其它历史学研究方向是比较年轻的。正所谓年轻是一种资本,那么我们就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方法论,而应大胆借用可读性较强的文学形式来解构社会学。

注释:

①赵兴彬著.史学学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第1版:136.

②胡鸿保,李红武.另类小说遭遇尴尬――重读《金翼》.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参考文献:

[1]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庄孔韶.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3]班睿.金翼――人类学的想象力.中央民族大学党报,2005-10-30.

[4]李善峰.20世纪的中国村落研究――一个以著作为线索的讨论.民俗研究,2004.

历史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范文第5篇

一、教学语言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二、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仔细分析这一要求,很明显可以看出,新课标把历史教学方式提到了极为凸显的位置上。从这一要求出发,我们转变教学方式是必然的,而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前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我们的教学方式可以转变,可是如果没有相应的教学语言,其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教学语言在教学方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重视它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语言的操作性

1.必须讲究科学。历史教学语言,本身是一种教学语言,最重要的是准确无误,因为历史既是客观的又是严肃的,语言的准确无误实际上就是重视科学性,这是对历史教学最起码的要求。强调科学性,首先要注意语言的语音和吐字,这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基本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发音标准,吐字清晰,才不致于影响历史知识的传授,进而破坏历史教学过程,故此,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知识中,有一些历史名词,其读音与今天不一样,或者容易误读的,那就更加要准确表达,不能误导学生。

2.必须追求精练。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因此,教学语言表达要言简意赅、干净利落。

3.必须具有感情。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曾有感而发:“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新课标里面,情感教育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被专门列项提出,成了历史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语言要融入自己最真实、最真挚的感情,以情入理,以情感人。我们历史教学语言需要融入情感,而且是有感染力的真实情感,是教师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

4.必须开发思维。从语言实施效果角度出发,衡量一种语言是否有生气、有魅力,标准应该是看语言的思维质量。语言是思维的体现,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我们运用语言,自然也需要质量。有鉴于此,我们把思维质量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放到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上来。大家知道,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画卷,这个过程却不能重现,也不能像物理、化学那样去做实验。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语言就充当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那么为了让语言使历史“活”起来,我们就必须讲求思维质量。

5.必须通俗易懂。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的教学语言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语言要来源于生活,要贴近学生、通俗易懂也要体现时代气息。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首要的一点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来表达。书面语言虽然雅观整齐,可是离生活较远,不如口头语言那么流畅鲜活。从情感方面,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口头语言,毕竟那是他们的日常语言,理解起来十分得心应手。其次,语言要具有时代气息。历史教学语言最犯忌的是,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乱用现代名词、现代术语,相反地,倒是应当引用古人说过的原话、古籍上记述的原文。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时,引用一句希特勒原话:“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的意志。”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便暴露无遗!最后,要适当应用身体语言。很多教师容易忽略身体语言,事实上,身体语言是师生之间交流最默契的语言,而适当用身体语言教学,也能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

历史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范文第6篇

历史教师口语要达到艺术的境界,前提是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语言修养。修“辞”先修“身”。教师口语艺术是奠基在对教育事业、对教育对象的高度负责和热爱之上的,而丰厚的历史知识积累则是历史教师口语艺术的“源头”。当然,也应当注意技巧,因为技巧的升华可以使口语的教育性和审美性达到完美的统一。秉承这样的理念,我在教学中坚持锤炼我的教学语言。

一、用亲切的语言贴近学生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让学生感到亲切,尤其是要经常面带微笑。有人甚至把微笑看作是教师的“职业表情”。日本一个教育调查机构指出,一次范围广泛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认为“最温暖的”是“教师的微笑”。微笑体现教师的自信和值得信赖,若教师用微笑着说话的艺术来吸引学生,学生就会感受到“如坐春风”的愉悦,这正是教育情境中的移情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自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与学生做心灵的交流,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在情感共鸣的语境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为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所动,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在历史课堂上,我基本上对学生的发言都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我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再用诚恳的语气和学生探讨: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可能性?语言的表述是不是还可以更精炼一点?等等。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以后,积极性往往得到很大的提高,许多不成熟的想法也会纷纷冒出来,课堂思考和答辩的气氛就浓厚起来了。老师再做适当的点拨,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教学的效果自然不错。

二,用平易的语言点拨学生

历史课堂教学和其他科目教学一样,都要追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但如果整个课堂教学都是程式化的语言,教师满口都是难懂的专业术语,学生在理解教材和跟随教师的思路的时候,就难免大打折扣。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历史讲座为什么这么成功?有网友评论说:“深入浅出,没有学术家的架子。”比如历史概念“嫡长子”,用术语一句两句讲不清,易中天说:“大老婆生的老大。”多简单直接。

易中天的巨大成功启示历史教师:课堂语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对教材那些比较难以理解的专用术语,我往往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给出一些生活化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比如“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个名词涉及国际经贸关系,学生理解有困难。我解释说:“比如说A、B两个同学,A同学的东西,B同学可以随便地使用,你的就是我的;而B同学的东西,A同学却不能碰,我的动也动不得,这两个同学之间是不是正常和平等的关系呢?”学生往往哈哈一笑,对这个问题也就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用精美的语言感染学生

课堂语言要雅俗共赏。平易的语言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准备的教学语言则往往能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颤动,引感的共鸣。在讲述古代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在大漠前分为两条道路时,我介绍:“一条路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玉门关,还有一条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可见前途是多么的荒凉和艰难。”引用两句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学生对地名的掌握和对丝绸之路的理解就得到了强化。

一节公开课上,讲美国南北战争,在向学生介绍美国总统林肯前,我设计了几句话:“假如说丑小鸭变天鹅的童话有真人版本,林肯就是……假如说屡败屡战也能最终创造奇迹,林肯就是……假如说生于忧患,艰苦奋斗,却在胜利到来的时刻转身离去的人是真正的英雄,林肯就是……”一段抑扬顿挫,饱含激情的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那一课相当成功。

四、用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学。”幽默既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又是一种教学机智、教育风格。教学幽默语是教师才智的表现。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从而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它益智明理,能引发学习兴趣,启发学习动机;它能改善课堂气氛;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朗的个性;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历史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范文第7篇

传统历史教学缺乏直观感染力,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新课改背景下,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课堂教学上主要表现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本文就这一话题作一些浅短的论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学习兴趣

新世纪以来,教育部《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信息技术手段与相关学科教学的整合,将其作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有力工具。”广大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在“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的背景下,应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实现当代信息技术手段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整合,使中学的历史课堂更丰富、更新颖、更有亮点、更有特色。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整合是大势所趋

中学历史教育的职责在于培养广大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提升国民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然而,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往往会忽视深层次的素质教育,除了历史教材缺陷、教师主观意识不足等方面原因,历史教学手段的单调、教条,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限制了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是一个无限的知识数据库,音色兼备,界面直观,高速传输,链接灵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融入这些先进性手段。历史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可以将课堂上难以讲述的历史概念、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历史地图等,按照类别到有关网站查找、补充相应的资料,收集教学中需要的图像、文字、音频等材料,甚至可以将这些任务在课前布置给学生去完成,这样丰富了历史教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在讲述概念、介绍史实、研讨史论方面更加准确到位,生动具体,从而在有限的一节课里,让学生多角度、大容量地获取历史知识。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整合的可行性

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学校园计算机硬件设施的投入,大多数中学已基本普及了计算机网络,这给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的实现提供了平台。校园门户网站的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的积累,为广大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了可行性。另外,中学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水平在逐渐提高,通过寒暑假期间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且,计算机水平也是中学教师评职称的重要指标之一,广大中学教师高度重视,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动力很强。通过平时的计算机学习或技术培训,广大中青年教师已掌握多种计算机软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比如Flas,PPT课件,Office办公软件等,在实践中积累了设计、制作、演示教学软件的经验,对于网络上收集教学资料驾轻就熟,甚至已创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或博客。

三、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了以往历史教学手段的单一和枯燥,使之丰富化、形象化、趣味化。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给学生带来感觉上的新颖,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多种信息融于一体,以动态的影像或互动游戏来展示教材上的历史知识,调动学生全程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升了历史知识传授的效果。中学历史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使历史课堂发生质的变化。广大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教育理念相结合,融入新方法、新见解,使得每节课有特色、有新意,学生乐于上历史课。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化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和任务发生了改变,从以往的单向传授知识,变为了在精心制作课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借助多媒体网络,搜集学习资料,然后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分享成果、交流心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这对历史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在课前需做大量的铺垫性工作,要有扎实的历史功底和综合能力,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能结合学生实际,做到“有教无类”又能“因材施教”。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的工作重心是设计一份新颖的多媒体教学教案。设计课件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不能把展示教师个人能力放在第一位。不能只重形式,不重内容,脱离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整合的初衷。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操作技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人机交互功能。通过课堂上师生交流,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课前是否准备充分,学习效果是否改善。在历史教学中,不能简单地、过分地用“人机对话”替代“人人对话”,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艺术性是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但是归根结底,评判一节历史课是否优秀的标准最有说服力依然是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过分追求多媒体资料的新奇而忽略学生的实际学情,不能过分追求高密度、快节奏的教学效果,不能过分添加繁杂的资料而让学生眼花缭乱。过犹不及,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应把握适当的尺度。

历史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范文第8篇

作者简介:吴智慧(1963- ),男,汉,江苏扬中人,日本岛根大学工学博士,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室内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南京林业大学林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木材科学与技术)合作导师,中国室内设计师学会会刊《室内设计与装修》id+c杂志社总编辑,日本东京大学客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林业工程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木材科学与设计艺术学科教材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家具协会常务理事,全国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商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家具设计与工程。)

(南京林业大学 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家具是一种丰富的信息载体与文化形态,其类型、数量、功能、形式、风格和制作水平,以及社会家具的占有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域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物质文明水平以及历史文化特征,因而家具凝聚了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性和文化性,一件或一套精品家具必然会体现出其具有的技术含量、艺术含量和文化含量。本文主要论述了家具的概念、家具的特性、家具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家具文化的特性、家具文化的功能、家具文化的构成要素、家具文化的设计表现。

关键词:家具;文化;设计;构成要素;表现特征

中图分类号:J505文献标识码:A

一、家具的概念与特性

(一)家具的定义

家具,又称家私、家什、砭摺h等,是家用器具之意。其英文为furniture,出自法文fourniture,即设备的意思。西语中的另一种说法来自拉丁文mobilis,即移动的意思,如德文mbel,法文meulbe,意大利文mobile,西班牙文mueble等。综合几千年来世界各地对家具的描述,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即家具是可搬移的家用器具[1]。

现代家具的概念已带有广义性,即家具不一定局限于家中使用,用于公共场所或户外者也可称之为家具;家具不一定可移动,它也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建筑物上;可移动的家用器具不一定就是家具。因此,要完整而确切地定义家具是困难的,至今尚无严密的标准释义。本书根据传统意义上的家具含义及其现代合乎逻辑的延伸,给出了如下家具的定义[1]:

广义地说,家具是指供人类维持正常生活、从事生产实践和开展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类器具;狭义地说,家具是日常生活、工作或社会交往活动中供人们坐、卧、躺,或支承与贮存物品的一类器具与设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对家具的造型、品种、款式和质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具是室内的主要陈设,既具有使用功能,又具有装饰功能,它与室内环境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在设计和选用家具时,除了从人体工效学考虑在外观尺寸上符合人体各部分的生理尺度、在款式造型上符合人的心理需求之外,还应与室内尺度和室内环境相协调。

(二)家具的特性

(1)使用的普遍性

在古代家具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现代社会中家具更是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家具以其独特的功能贯穿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或工作、学习、生活、交际、娱乐、休闲等活动方式密切相关,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具也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宾馆家具、商业家具、现代办公家具,以及民用家具中的音像柜、首饰柜、酒吧、厨房家具、儿童家具等,便是我国家具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门类,它们以不同的功能特性,不同的文化语汇,满足了不同使用群体的不同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它充分显示出家具使用的普遍性[1-3, 6]。

(2)功能的二重性

家具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功能性物质产品,而且是一种广为普及的大众艺术品,它既满足某些特定的直接用途,又能供人观赏,使人在接触和使用过程中产生某种审美和引发丰富联想的精神需求。它既涉及材料、工艺、设备、化工、电器、五金、塑料等技术领域,又与社会学、行为学、美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以及造型艺术理论密切相关,所以说家具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家具二重性特点[1-3, 6]。

(3)文化的综合性

文化是一个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别的词汇。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而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一词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时至今日,人们多采用规范性的定义,即把文化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样式或行为模式。人类的一切文化都是从造物开始的。中外家具的发展史便是人类造物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在家具产品上的充分显现。首先,家具是一类社会物质产品,作为重要的物质文化形态,表现为直接为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学习、交际和文化娱乐等活动服务。同时,家具又是一门生活艺术,它结合环境艺术、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等,以特有的形象和符号来影响和沟通人的情感,形成特定的精神文化形态[3,6]。

二、家具文化的内涵与特性

(一)家具文化的内涵

家具是一种丰富的信息载体与文化形态,其类型、数量、功能、形式、风格和制作水平,以及社会家具的占有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域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物质文明水平以及历史文化特征,因而家具凝聚了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家具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艺术文化的综合[6]。

(1)物质文化

作为物质文化,家具是人类社会发展、物质生活水准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家具的品类和数量反映了人类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家具材料是人类利用大自然和改造大自然的系统记录;家具的结构科学和工艺技术反映了工业技术的进展和科学的发展状态;家具发展史是人类物质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艺术文化

作为艺术文化,家具是室内环境构成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造型、色彩和艺术风格与室内空间艺术共同营造特定的艺术氛围。家具的设计原则、文化观念与表现手法是和建筑艺术以及其它造型艺术一脉相承的。

(3)精神文化

作为精神文化,家具具有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对话功能、娱乐功能等。家具以其特有的功能形式和艺术形象长期地呈现在人们的生活空间,潜移默化地唤起人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同时家具也以艺术形式直接或间接地通过隐喻或文脉思想,反映当时的社会与宗教意识,实现象征功能与对话功能。

(二)家具文化的特征

从一定意义上说,家具是某一国家或地域在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某种生活方式的缩影,是某种文化形态的显现。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文化形态或风格形式的变化和更新浪潮,将更加迅速和频繁,因而家具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或多或少地反映出社会性特征、地域性特征、民族性特征、时代性特征等[6]。

(1)社会性

家具的类型、数量、功能、形式、风格和制作水平,以及社会家具的占有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域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物质文明水平以及历史文化特征,因而,家具凝聚了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性。

(2)地域性

不同地域地貌,不同的自然资源,不同的气候条件,必然产生社会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文化形态、人的性格差异,并形成不同的家具特性。因而,反映出地域性。

(3)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从建筑造型到室内、家具均有着自己的特征。如日本民族榻榻米席地而坐,椅子则无腿;中国地处高寒地带,家具也是低矮型;北欧森林丰富,追求自然美,流行实木家具。

(4)时代性

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一样,家具的发展也有阶段性,即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具风格显现出家具文化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浪漫时期、现代和后现代均表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与个性。如英国传统(安娜)式家具、法国哥特式家具、巴洛克(路易十四)式家具、洛可可(路易十五)式家具、新古典主义(路易十六)式家具、美国殖民地式(美式)家具、西班牙式家具、中国明式家具等。

三、家具文化的构成要素

社会创造了家具,家具诞生于社会。任何一个时代的家具都必然受着当时社会的制约与影响。家具与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民俗民风、科技工艺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浸透着历史痕迹。家具记录了本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想模式、行为模式和审美情趣等。数千年来,家具伴随着人类历史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独立家族”与理论体系。数千年的人类历史,已经孕育了一个独立而富有的家具文化学科。胡文彦先生在《中国家具文化》[4]一书中,已经从家具与礼、家具与佛教、家具与民俗、家具与文人、家具与绘画、家具与诗词、家具与百工、家具与乐舞、家具与建筑、家具与社会等十个专题,探究家具与这些领域的关系,家具在这些领域里的作用和地位,家具本身在这些领域的影响下所形成的特质,家具从中吸收的文化含量,也可以说是,是家具被社会各个领域所赋予的文化内涵。

(1)家具与礼制[4]

礼,是奴隶社会的政治法规、上层建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礼,距今的确是十分遥远,在我们追寻古代家具的踪迹时,幸然发现家具与礼有密切的、直接的关系,从而知道在古代的奴隶社会,家具具有特殊的价值与地位。礼,决定了家具的政治性和社会性。家具,体现了礼的核心思想――等级制度。

(2)家具与佛教[4]

中华汉土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里,不断吸收外来民族的营养,不断地在融会中壮大自己。历史证明,吸收外来文化最多、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文化了。佛教文化的输入,不仅给中华汉土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学、音乐、美术等等方面都带来了新鲜活力。天竺佛国大量的高型家具,随之也来到了汉地。这对汉地的生活习俗,特别是对华夏几千年来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是一个极大的冲击,促进了家具的发展。伴随高型坐具而来的垂足而坐方式,也自然地进入了汉地生活。

(3)家具与民俗[4]

民俗,简之就是民族民间风俗。民俗是随着人类生活而诞生,又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的形成,首先受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类型,以及宗教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家具在民俗(节日风俗、家宴婚俗)事象中,处处可见家具的参与,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工具、手段――载体的角色。它投身于民俗活动,与民俗活动融为一体。在道器统一的中华传统观念里,它的价值远远超越它自身的本能,浸含着民族感情、民族心理的特质――民俗文化的内涵。

(4)家具与文人[4]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以儒家思想为统领,历来是重文轻技,尤其木工家具方面的技艺,被视为“梓人”、“工匠”。然而,中国的历史文人,对木工家具是情有独钟。如南宋黄伯思的《燕几图》、明代戈汕的《蝶几图》、作者不详的《匡几图》、明朝官方的《鲁班经》、明代曹明仲的《格古要论》、屠隆的 《考盘余事》、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等。《燕几图》可谓中国第一部家具设计专著,创造出中国家具史第一部组合家具设计图。《蝶几图》也是一部组合家具设计图。

(5)家具与绘画[4]

家具是形象的历史;绘画是无字的史记。绘画中有家具;家具中有绘画。中国传统家具和绘画在造型语言、色彩、章法等形式上是充满密切联系的: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家具图像不仅为研究家具史和家具文化带来了便利,而且作为画中实物,它们还为一些在断代上有争议的绘画解开迷团带来了重要佐证;中国传统家具上装饰有不同的绘画,这些绘画对于传统家具的美化和意蕴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6)家具与文学[4]

家具与文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历史渊源。翻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小说、诗词等)的历史,处处可见家具的踪迹。从那些与家具有关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诗词等)中,可以探寻家具在作者或诗人眼里的形象,在小说、诗词中的地位,作者或诗人赋予家具的感情寄托等,从中可以探寻家具与文学的关系,家具在文学作品发展中自身所形成的文化内涵。

(7)家具与百工[4]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几千年来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构建了庞大的手工业队伍――“百工”、“一百二十行”、“三百六十行”。这支队伍由于专业的需要,形成了特殊的家具――百工家具。百工家具又因其特殊的职能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现代家具行业已经形成为一个包含制造、流通、零售、展览、配套(材料、机械、配件、饰品)、教育、咨询(设计、管理、技术、人才)等相互合作、并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制药行业,其工种和职业类型已经完全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百工”,为解决社会劳动力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8)家具与乐舞[4]

从周公的“制礼作乐”始,中国历史上的乐舞活动――包括宫廷乐舞和民间乐舞,就一直贯穿于历朝历代。我们从现存的乐舞文物和乐舞史料中得知:在这些乐舞活动中,处处可见表演道具――家具的踪迹。乐舞中的道具――家具的使用,可探求这些道具――家具在乐舞中的地位,以及对乐舞表演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等。

(9)家具与建筑[4]

家具与建筑始终是相伴而生,互为依靠,并携手共同为人服务。家具与室内空间及其它物品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室内环境,又与建筑物、庭院、园林又构成人类生存的室外环境。家具与建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环境、造型、材料、榫卯结构、腿脚架柱、门窗围子、窗格窗花、装饰纹样、制作与造作工艺、工具等相通与相似之处。

(10)家具与社会[4]

家具与社会及社会主体的人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家具是以人的需求而诞生、而变化,又以社会的前进而发展。社会创造了家具,家具反映出社会。

家具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服务,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和美的造型法则去创造出人们在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中所需的特种产品――家具。就人而言,既属于生物的范畴,又属于社会的范畴。人的需求具有双重性,作为生物的人,要求家具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和不断发展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需要;作为社会的人,对家具和由家具构成的环境的要求则是审美功能、象征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

(11)家具与学科

现代家具产品再也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简单的生活用具,它对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与休息效益,增加生活的便利和安适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家具的设计牵涉到许多学科的知识。在家具艺术内涵方面:包含诸如美学、艺术学、美术学、色彩学、绘画艺术学、造型艺术学、环境艺术学、装饰装潢设计学、符号学、图学等专业学科的成分。在家具人文内涵方面:包含诸如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伦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物流学、心理学、生理学、人体工程学、生态学等专业学科的成分。在家具技术内涵方面:包含诸如材料学(木材学、金属学等)、数学、物理学、高分子化学、力学、工艺学、机械学、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建筑学、环境工程学等专业学科的成分。

(12)家具与科学技术

家具史的发展始终是融科学、技术、艺术与一体,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材料的变化而不断达到新的高度。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变化,科技对现代家具的设计和制造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带来了现代家具的新设计、新造型、新色彩、新结构、新功能。近年来,随着以工业设计理念为代表的新设计方法运用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给现代家具设计和制造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影响,现代高新技术正在全面导入家具行业,引起了家具设计与制造管理和销售模式划时代的变革和进步。目前,家具行业正在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和应用现代先进的材料、设备、工艺和加工手段,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家具从简单的手工业产品转化为一种具有高度科学性的生活和日常工作用的有效“机器”。

四、家具文化的设计表现

(1)家具设计的概念

家具设计是为满足人们使用的、心理的、视觉的需要,在投产前所进行的创造性的构思与规划,并通过图纸、模型或样品表达出来的全过程。家具是人们生活、工作、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用具。家具设计的任务是以家具为载体,为人类生活与工作创造便利、舒适的物质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3]。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设计家具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家具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家具设计涉及市场、心理、人体工学、材料、结构、工艺、美学、民俗、文化等诸多领域,设计师需要具备专深、广博的知识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传达设计构思与方案的能力。

(2)家具设计的性质

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家具成为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高度发挥的结晶,艺术与工业的融合是现代家具的特色。所以,现代家具是一种工业产品,它是一类利用现代工业原材料,通过高效率、高精度的工业设备而批量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因此家具设计属于工业设计的范围。现代家具以功能与美观并重,在功能方面与其他消费品一样可以根据消费者形态而改变机能,依照个别的需求适应生活特点与个人美感的要求,使家具能适应与发挥其室内空间安排。在美观方面能表现出自然的材料趣味,线条简洁而富韵律,比例优美,给人一种优雅、新颖和真实的品质感。这样的家具设计符合现代生活、人类生理心理与活动需求的多面性[3]。

因此,家具设计研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3]:

1)家具设计研究的第一个方面就是设计技术

家具设计是一项纯技术工作,在人类文化发展初期虽然没有这个名称,但作为技术可以说潜藏于设计之中。设计技术不一定是手头的工作,也不一定是依靠手的灵巧工作,而是靠动脑筋进行理智处理的成分占主要地位,不过多数还是由手和眼这些肉体器官的灵活动作所承担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其称作设计的技法或者实用技术。在学习搞设计的初期阶段,必须在肉体的感觉活动方面下很大的工夫,为了提高并加强这种感觉或判断力的敏锐,无论如何都必须反复进行实际技术的练习。

2)家具设计研究的第二个方面是设计理论的研究

从近代设计的本质来看,可以说不应考虑没有理论保证的设计技术。理论研究最基本的领域是关于形和色的研究,前者应该叫做形态的理论或形态学,后者应该叫色彩理论或色彩学。以上两个方面的设计研究应首先齐备。

3)家具设计研究的第三个方面则必须扩展到历史领域

因为在社会的发展中人类造型活动是连续进行的。对有关历史进程是如何进行的就不能完全无知。纵观历史上的东西都是跟随时间的演变在变动,这样就要研究继承和发展古今中外家具的形式与内容。特别是在国际贸易、科技、文化交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为频繁的今天,不论是古今的,还是中外的,为了我们今天的需要,我们应当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使它融化在我们民族的家具设计里,达到融会贯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掌握家具设计的基本规律,作为我们设计新家具的借鉴。

4)家具设计研究的第四个方面是制造技术

家具设计要通过研究家具语言的“群众性”、“民族性”,家具式样的“时代性”、“多样性”,家具技巧的“装饰性”、“适应性”等特点,来了解家具的功能使用要求,熟悉家具生产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以充分发挥家具艺术的独创性。

5)家具设计研究的第五个方面是消费市场的研究

家具设计工作者除了掌握本专业的业务技能知识、基本的设计理论、方法、手段及其相关知识外,同样必须深入生活,细心地去观察、体验生活,了解市场、熟悉消费群体,进行消费市场的调查研究,这是设计师不可缺少的态度。家具本无生命,本无感情,但人是有生命、有感情的,设计师可以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关怀与呵护,以自己的激情来感染他人、美化环境、造福人类。

(3)家具设计的内涵

家具设计和一般工业产品设计一样,是对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艺术、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形式、工艺、包装以至成本等诸要素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艺术的角度进行全面设计和综合处理,使之既满足人们的物质功能的需求,又满足人们对环境功能与审美功能的需求。它的设计内容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功能设计、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包装设计和经济分析等[3]。

1)家具的功能设计

就是根据家具的使用功能与用途,合理地确定家具的比例与尺度。

2)家具的造型设计

是指运用一定的手段,对家具的形态、质感、色彩、装饰以及构图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所构成完美的家具形象的过程。

3)家具的结构设计

是在功能设计和造型设计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力学的要求,进行家具材料的选用,产品、部件和零件尺寸的确定,接合方式的选择,特殊零部件的力学强度校核计算等。

4)家具的工艺设计

是指通过一定的加工工艺路线和先进技术手段改变材料的形状、尺寸和表面状态,甚至改变其性质,使之达到设计目的,满足设计要求的过程。

5)家具的包装设计

是根据家具的性能,用适当的材料对产品采取的一种保护性措施,以保护产品的内在质量和使用价值,便于流通、运输、装卸、存贮保管和销售,起到宣传和推销的作用。

6)家具的经济分析

家具的生产成本、企业经营管理费用、产品经济指标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算,为家具的生产和销售提供准确的经济指标数据。

(4)家具设计的原则

家具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服务,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和美的造型法则去创造出人们在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中所需的特种产品――家具。而家具与室内空间及其它物品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室内环境,又与建筑物、庭院、园林又构成人类生存的室外环境。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环境又构成了社会。从广泛的概念出发,家具设计的目的是使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相互协调,其核心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就人而言,也有双重属性,人既属于生物的范畴,又属于社会的范畴。人的需求也具有双重性,作为生物的人,要求家具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和不断发展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需要;作为社会的人,对家具和由家具构成的环境的要求则是审美功能、象征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此外,家具作为一种工业产品和商品,必须适应市场需求,遵循市场规律[3]。

从家具工业发展近况来看,现代家具正朝着材料多样、造型新颖、结构简洁、品种丰富、加工方便、节省材料、易于拆装或折叠,具有实用性、多功能性、舒适性、保健性、装饰性的方向发展。因此,完美合理的家具设计,原则上应兼顾使用和生产两方面的要求。对使用者来说,家具必须实用、舒适、方便、安全、外形美观、结构稳定、价格合理,对生产者来说,家具必须具有较好的工艺性,先进的生产效率,合理的经济指标,使家具在质量、性能、品种和规格等方面,符合使用上可靠、技术上先进、生产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标准。也就是说,现代家具的设计应遵循实用性、艺术性、工艺性、经济性、安全性、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和资源持续利用等九项基本原则[3]。

1)实用性

家具的实用性体现了家具的使用价值。它要求所设计的产品首先应符合它的直接用途,能满足使用者的某种特定的需要,而且坚固耐用;并且,家具的形状和尺度,应符合人的形体特征,适应人的生理条件,满足人们的不同使用要求,以其必要的功能性和舒适性来最大限度地消除人的疲劳,给工作和生活创造便利、舒适的条件。

2)艺术性

家具的艺术性体现了家具的欣赏价值。它要求所设计的产品除满足上述功能使用之外,还应使人们在观赏和使用时得到美的享受。家具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造型、装饰和色彩等方面,造型要简洁、流畅、端庄优雅、体现时代感,装饰要明朗朴素、美观大方、符合潮流,色彩要均衡统一,和谐舒畅。因此,家具的设计要符合流行的时尚,表现时代的流行性特征,以便经常地及时地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

3)工艺性

家具的工艺性即要求所设计的产品应线条简朴、构造简洁、制作方便、在材料使用和加工工艺上,需满足以下要求:

①材料多样化(原材料与装饰材料);

②部件装配化(可以拆装或折叠);

③产品标准化(零部件规格化、系列化和通用化);

④加工连续化(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减少劳动力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4)经济性

家具的经济性要求开展市场调研与市场预测,在不断了解国内与国际家具生产的形势和家具市场行情的基础上,必须从产品的材料、结构和加工等方面考虑所设计的产品有较低的成本和合理的经济指标,设计出适销对路的家具产品,达到质优、价廉、物美、低耗、环保的要求。

5)安全性

家具的安全性既要求产品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与稳定性,又要求产品具有环保性。即在满足使用者多种需求的同时,有利于使用者的健康和安全,对人体没有伤害与毒害的隐患。也就是说,应按照“绿色产品”的要求来设计与制造家具,使其成为“绿色家具”,除了产品本身能够符合标准中规定的力学性能指标和满足精心设计的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外,应能通过从产品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实施,使产品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满足人们需求,在其生产、使用、回收处理全过程中,都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或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6)科学性

家具的科学性是要深入研究和应用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工效学、技术美学、环境学、工业设计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和应用现代先进的材料、设备、工艺和加工手段,考虑材料的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使家具从简单的手工业产品转化为一种具有高度科学性的生活和日常工作用的有效“机器”。

7)系统性

家具的系统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即:

①配套性,是指应考虑家具与室内环境以及其它家具或陈设制品配套使用时的协调性与互补性,将家具设计与整个室内环境的整体效果和使用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

②综合性,是指家具设计应属于工业设计范畴,家具设计工作不是只绘制出产品效果图或产品结构图,它是对产品的功能、造型、结构、材料、工艺、包装以至经济成本等进行全面系统设计;

③标准化,是以一定数量的标准化零部件与家具单体构成企业的某一类家具标准系统,通过其有效组合来满足各种需求,以不变应万变,将非标产品降到最低限度,以缓解由于产品品种过多、批量过小给生产系统所造成的压力,并能把设计师从机械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8)创造性

家具的创造性是指家具新功能的拓展,新形式的构想,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的开发都是设计者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应用创新技法的过程。一个有创新能力或创造力的设计师,应掌握现代设计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设计方法,应用创造性的设计原则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工作。

9)可持续性

家具的可持续性是指在设计家具时必须考虑木材资源持续利用的原则。具体说就是要尽量利用以速生材、小径材为原料,减少大径木材的消耗。对于珍贵木材应以薄木的形式覆贴在人造板上,以提高珍贵木材的利用率,对珍贵树种应做到有节制和有计划的采伐,以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发展和木材资源的持续利用。

总之,对于家具的设计,就是要做到以下主要三个方面[6]:

第一,讲求功能效果,运用人体工效学的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设计家具,不但要重视人的生理功能,而且要研究人的心理状况,设计要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需求与健康;

第二,考虑合理使用多种材料,以最贴近自然的、对人体无害的、节省能源的材料,满足产品功能需要,以最少的用料,实现最佳的效果;

第三,设计产品要高品位,应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高品位是没有模式的,通常是指家具审美格调上的艺术品位。

简单地说,家具的设计,在家具界就是这样的三句话,即:“讲求功效求其真,慎惜用材至于善,提高品位崇尚美。”(责任编辑:楚小庆)

参考文献:

[1]胡景初.现代家具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胡景初、戴向东.家具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3]吴智慧.室内与家具设计――家具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4]胡文彦.中国家具文化[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5]张福昌.中国民俗家具[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6]吴智慧.绿色家具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Component factors and design philosophy of furniture'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WU Zhi-hui

(College of Furniture and Industrial Desig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