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景观方案优化建议

景观方案优化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景观方案优化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景观方案优化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住宅小区;项目景观设计;优化

1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

对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来讲,其重点包括以下内容。

1.1概念设计启动阶段管理控制要点

对设计总图进行规划,对项目价值不断进行挖掘并促成价值的最大化。最大程度地开发那些可利用、保留、改造的资源,将设计同景观进行密切搭配。

1.2概念设计管理控制要点

概念设计管理控制要点包括设计项目同设计意向的耦合程度、设计方案同市场营销的结合、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交通的便捷性、小区功能空间的合理性以及关键环节的设计意向等。

1.3方案设计管理控制要点

方案设计管理控制要点包括设计方案与景观概念的延续性、景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纸面上的设计方案与实际可行性的耦合度、关键环节的呈现效果及相互关联以及景观技术经济指标的可行性等。

1.4扩充设计管理控制要点

扩充设计管理控制要点包括景观系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美观度和经济性;方案设计内涵性和技术经济指标。

1.5施工图合图管理控制要点

施工图合图管理控制要点是将景观与建筑、室内、综合管网编织成一套完整的系统。预先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矛盾冲突,并设计出合理的方案。

1.6施工图设计管理控制要点

在不影响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压缩成本;对软景、硬景、水电及管网之间的冲突再次进行审核,并审核不同材料收边、收口的细节。

2当前住宅小区项目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小区项目的景观设计是小区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工作,关系到小区的居住舒适度。当前,我国在住宅小区项目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2.1景观构造缺乏层次感

对小区景观设计来说,首先必须要充分把握小区景观的整体感,有明确的宏观设计理念,还必须充分考虑到项目地域、场地和人文特征等要素,只有这样设计出的小区景观方案才能具有层次感和易于识别性。然而,目前一些小区的景观设计忽视了这一点,导致建造出的小区显得杂乱无章,行人和居民不知怎样识别小区内的标志,给他们进出小区带来了很大不便。

2.2配套设施不完善

2.2.1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一些小区没能在交通上,将人与车进行道路分流,导致了人和车使用相同的通道,不仅使人和车的通行极为不便,还影响了小区交通的畅通性和安全性,同时也导致居住环境变得较为嘈杂。2.2.2公共活动场地面积不足公共活动场地是小区居民互相进行交往的途径,也是满足不同人群进行活动的场所。同时,宽阔的公共活动场地面积,会让居民感到心情舒坦。目前,一些小区盲目进行开发,楼栋与楼栋之间安排过于紧密,导致公共活动场地面积不足。这不仅不利于小区居民互相进行交往、不同人群进行活动,也让居民感到居住环境压抑。2.2.3公共活动器材不足小区内应规划一些公共活动器材,如健身器材以及供小孩子玩乐用的滑梯等,丰富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目前,一些小区内的公共活动器材种类不足,导致小区内缺乏生活情趣。2.2.4人文环境规划不合理人文环境是人文情怀的体现,它能够给小区带来美感和情调。目前,一些小区的人文环境规划不合理,比如在颜色和景物上搭配不协调等,导致小区看上去没有美感。

3对小区景观设计进行优化的措施

3.1注意景观构造的层次感

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从小区的整体感出发,把握和考虑到项目地域、场地和人文特征等要素。尤其要在小区内设置醒目的标志牌,让行人和居民便捷地出入小区。

3.2设置完善的配套设施

3.2.1做到人车分道在设计小区交通设施时,一定要做到人车分道,确保小区交通的便捷性与安全性,不可令人与车混道进出。3.2.2预留充足的公共活动场地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一定要预留出充足的公共活动场地,切不可盲目追求房屋建造数量,使公共活动场地狭小,导致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下降。3.2.3设置多样化的公共活动器材要有意识地针对不同的人群,设置多样化的公共活动器材,满足其在文体活动上的需求。3.2.4合理规划人文环境相关人员可以将多样化的设计风格,如中国古典设计风格同现代化的设计风格进行有机搭配,让居民有舒心和愉悦的感觉,不可让人看上去没有美感和层次感。

4结语

景观方案优化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侨乡 滨水区 复兴 江门一江两岸

Abstract:Conform to the city development of Jiangmen, it is necessary for Huangzhuang to be relocated immediately . The area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Binjiang District,to the north of Jiangmen Old City, is the traffic into downtown Jiangmen portal area, the urban reformation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landscape in Jiangmen cit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ocial economy, city landscape, the lot value and carry out the city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规划地段位广东省江门市滨江组团南部,紧邻中心组团,区位优势明显。现状大部分用地为篁庄考场用地,沿江沙路为江门市汽车市场,东部和北部被天沙河所环抱,西南侧为江门市汽车总站。规划研究范围约0.9平方公里,建设范围面积约53公顷。

根据“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滨江新区启动区分区规划”对本区的要求:沿江沙路做商业设施,地段南部结合天沙河景观重点开发居住产业。规划保留地段中部山体、东部沿河绿化带,作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确定江侨大道(北环路)、江沙路为干线性主干道。

图1 项目区位(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2总体规划分析

2.1交通系统可达性:

交通可达性是指利用某种交通方式,从某一地理位置到达另一地理位置的便捷程度,通常以居民的最短平均出行距离、最短平均出行时间或最小平均出行费用为衡量指标,反应空间实体之间克服距离障碍进行交流的难以程度。【1】

存在问题1:原规划方案道路结构不合理,分级不明确,路网交叉口过多;优化思路:优化道路结构,依据水系网络构建滨水环路,整合内部支路形成结构合理,功能清晰的道路结构.

存在问题2:原规划方案开向城市主干道的路口过多,远期会造成江沙路交通局部拥堵;优化思路:减少不必要的支路,控制通向主干道路口数量。

存在问题3:原规划方案多处道路兼顾商业与居住地块,势必会造成人流混乱,影响商业流线,降低居住品质;优化思路:调整路型及地块布局,控制居住区出入口位置,使道路功能尽可能的单一。

存在问题4:原规划方案局部道路路线规划没有考虑现状地形高差,导致地形改造过大;优化思路:调整道路走向,控制道路坡度,降低地形改造工程量。

2.2开放空间:

存在问题:原规划方案开放空间面积不足,与各地块缺少联系,内部集中绿地与水系、滨江绿地缺乏联系;优化思路:扩大中心开放空间面积,规划绿廊、绿楔,与城市开放空间紧密结合。

2.3功能布局:

存在问题1:原规划方案学校位置紧邻商业,浪费土地价值,阻断住宅组团的联系;优化思路:调整学校用地位置,与住宅用地相对独立,靠近其他公建。

存在问题2:原规划方案居住用地过于分散,不利于提升社区整体品质,不利于打造公共空间;优化思路:整合住宅用地,形成大面中心园林,提升土地价值。

存在问题3:原规划方案商业用地切分过细,不利于形成完整的商业界面;优化思路:取消部分支路,整合用地,利于多种商业业态的布局及发展。

3规划实施建议

为保证城市滨水区景观的通视性,在高层住宅规划中应保持低建筑密度,高绿地率的控制要求。同时滨水高层住宅应以点式布置为主,控制高层间距及高度,形成高低起伏、层次分明、疏密有间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同理,为保证可视范围内的景观通视性,滨水面一定范围内不应设置首层商业,形成内外互通的景观通廊。

延续城市绿地轴线,结合邻里中心,规划20米宽绿化通廊,通廊内建筑高度不超过18米。

沿规划六路两侧,退缩10m作为绿化空间,中部形成半圆广场,与山体公园一起为社区提供亲近自然的居住环境、人性化的活动场地、亲切宜人的建筑尺度和空间氛围。

延续“天沙河沿岸景观改造路线”,丰富水岸功能,建议制定天沙河水上巴士路线,优化基地内滨河绿化景观带,为水上观光路线创造安全纯净的滨河休闲环境,精心打造滨水绿化公园,设立码头,为水上交通路线提供停靠及登陆点。

图2 日景鸟瞰图

图3 规划结构分析

4商业定位研究

江门篁庄地段位于城市新区门户核心位置,紧邻江门汽车站,距广佛江珠城际轨道江门站直线距离约1公里。辐射周边居住、办公、工业多个功能地块。

4.1 SWOT-优势:

区位优势:项目位于滨江新区的南部,是连接江门未来的CBD北新区与滨江新区的重要地段。

环境优势:项目周边有多处公园及风景旅游区

交通优势:距离国家一级汽车客运站江门汽车站一路之隔,距离规划中的广佛江珠城际轨道江门站距离在1公里之内,隶属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范围之内。

4.2 SWOT-劣势:

a.土地利用现状周边多为仓储物流用地,不能与商业形成较好的互动。

b.周边商业未形成成熟的氛围,城市功能尚需一定时间发展与整合。

v.周边旧村较多,影响城市形象,对商业发展不利。

4.3 SWOT-机遇:

《江门市区“十二五”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中,项目所在的滨江新区及项目临近的北新区被列为近期重点建设区域。完善市级商业中心“一主两副”的空间结构,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强化市一级的商业中心形象;加快广珠城际轨道站点周边商业设施建设,加快项目所在的滨江启动区、北新区、江海中心区、新会南新区的区级商业设施的建设,完善市区范围内服务业等级体系,为市民提供便捷、发达的商业服务。

在2013年初的江门市政府工作会议上,本项目更是被列为2013年市领导督办的重点项目。

4.4 SWOT-挑战:

众多新建的商业物业投入市场,项目面临着激烈的经营竞争,未来城区大量商业物业的建设将分化投资客群:

保利城市综合体

江门万达广场

益丞国际广场

国翔时代广场

4.5方案建议:

4.5.1商务酒店:

建设一幢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的商务酒店,包含200间客房,150间酒店公寓共5万平方米;裙楼配套1万平方米,包含高端展厅、宴会厅、会议中心、商务中心及其它酒店配套功能;

4.5.2商务办公

面向中小企业总部的商务办公3栋共12万平方米,包含为不同规模企业量身定制的办公空间、面向企业的商务配套设施,面向创业型的SOHO办公1栋4万平方米,总部办公配套4万平方米,功能包括银行,邮政,交易中心,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所等;

4.5.3主力商场

建设主力商场4万平方米,功能包括超市、百货、休闲娱乐、健身中心,美容中心等;SOHO办公裙楼拥有良好的景观,规划为美食中心,首层各特色小吃,中西快餐,二层以上为中西酒家。

4.5.4 沿街商业

主要沿街商业2万平方米规划为数字展示中心,主要功能为电子产品旗舰店,数字体验中心,电子数码展厅,高档商业主力店;二层屋面结合绿化规划为咖啡厅、酒吧、茶室等高档休闲空间。室外商业广场约3万平方米,主要为休闲空间,商业展示的室外场地,局部还可以兼做作为露天餐饮、咖啡厅 等场所。社区商业街4.5万平方米,包含美洗衣店,书店,零售,美容美发,特色餐饮,文印,照相,文具玩具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服务设施;

图4篁庄创意企业总部夜景效果图

5结语

本项目将准确定位商业功能,优化生态格局;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滨水生态宜居典范及地区门户地标打造追求平衡发展与精细化开发的商业街区,建设面向未来的多元化生态滨水居住典范。

景观方案优化建议范文第3篇

关健词:城市道路设计;路线设计;路基路面设计;其他方面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simply introduces the city road design and its basic requirements, analyzes the design of route, roadbed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designs of other aspects, and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improve.

Keywords: city road design; route design; roadbed design; designs of the other aspects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概述

中国城市道路设计过于重视后期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针对前期研究总体深度不够。在以往的城市道路设计中,工程方案侧重于支撑土木工程建设,并未从整个交通系统的角度去考虑,而规划阶段只是侧重于道路红线控制,对道路的交通功能并未阐述清楚。因此,现有的道路规划方案很难做到量化分析,不能全面反映道路建设涉及的交通系统问题,致使对工程实施方案的指导性不强,这一问题在重大工程建设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而工程方案设计着眼细微之处,无法从宏观上对整个道路建设产生的影响进行估计,并且缺乏对交通问题的研究,因此方案设计重点不明确,得出的结论缺乏有力度的研究支持,并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路网规划与土木工程设计之间缺乏必要的环节――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在国外工程建设中非常普遍,是沟通规划和土木工程设计的桥梁。概念设计不同于简单的工程方案设计,其运用系统学原理,以上位路网规划为依据,采用一体化设计思想,联系规划和土木工程设计,能够较好地实现规划意图。结合前文提出的城市道路设计基本要求,以目前中国城市道路基本设计流程为基础,融入概念设计思想,提出城市道路设计工作的新思路,见图1。

图 1城市道路设计流程

交通设计是概念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指导道路系统设计的核心环节。路网规划条件确定的道路红线是保证道路空间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条件,交通设计是从交通功能出发,通过详细的交通需求分析明确系统中各部分组成元素的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功能衔接。道路系统方案依据交通设计的相关要求逐步落实交通系统中的元素,合理分配空间资源,同时做好与相关专业的配合,形成可以实施的方案。因而,以交通设计指导道路系统设计,提出设计要点和具体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交通设计流程见图2。

图 2交通设计流程

图 3城市道路系统设计流程

道路系统设计作为概念设计的一部分内容,在交通设计的指导下,针对道路系统中包含的具体设施进行设计,属于微观层次的内容。道路系统设计主要包括道路空间综合布局及道路附属设施设计两部分内容(见图3)。传统的道路系统设计只是将地面部分作为重点考虑对象,未能从道路地面、地下、高架空间综合考虑。道路空间综合布局是以交通设计结论为基础,从立体空间的角度出发实现道路各部分空间资源(步行、自行车及公共设施空间,公共交通空间,机动车空间,道路其他空间)合理分配,系统功能最优,这实际上优先保证了道路主体功能的实现,突出了工程方案设计的重点内容。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还需要进行道路附属设施设计,主要包括传统的路基路面、桥梁隧道、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道路其他市政设施、道路绿化与景观设计等,结合项目工程投资,最终确定工程实施方案,从而能够较好地保证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城市道路设计基本要求

2.1 用地要求

良好的道路设计应紧密结合城市用地和功能区,根据用地性质和功能区的要求提供不同的交通服务模式。

2.2 空间要求

城市道路空间应充分考虑地面、地下以及高架立体空间的综合使用,以为道路使用者提供综合服务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除承担传统意义上的交通功能,还应承担生活功能、管线载体功能及景观功能,统筹考虑整个空间范围内道路所承载的功能,合理布置各种设施(包含高架、地面、地下空间设施),这一点与传统的道路设计内涵有所不同。依据空间功能,将道路空间划分为步行、自行车及公共设施空间,公共交通空间,机动车空间,道路其他空间,实现空间划分与系统功能的紧密结合,见图4。

图 4城市道路空间划分示意

2.3 路权分配要求

城市道路设计应从以机动车交通为中心转变为综合考虑行人、公共交通、自行车、机动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应根据道路等级及服务对象优先权的不同,合理分配各种交通设施的路权资源(见图5),保障各种交通参与主体的安全,体现路权资源分配公平、公正、合理。

图 5不同城市道路等级的路权分配示意

2.4 交通设计要求

交通设计不同于交通工程设计,必须充分体现交通功能。交通功能作为城市道路最基本的功能应在道路设计中予以重视,传统的道路设计过于强调单个设施的功能而缺乏对各个系统的详细量化分析,致使道路方案设计重点不突出。交通设计通过量化分析各交通系统设施的供应能力,提出合理的交通组织设计方案,为后续道路工程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2.5 风貌控制要求

城市道路设计中应加强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的衔接,充分结合城市自身特点,根据规划提出的远期控制目标和近期实施指导性要求,针对空间组合、景观风貌、建筑特色、道路宽度甚至断面布局等进行综合设计。通过对道路路面结构、主题色彩、照明、绿化、小品等设计,使道路与建筑物间组成的空间轮廓、尺寸比例、色彩、线条等相互协调、和谐美观,达到提升城市整体环境水平的目的。

2.6 精细化和人性化要求

城市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人,设施设计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如无障碍设施、行人二次过街、交通稳静化设计等要求,集功能与环境景观于一体,关注人在其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使人们获得舒适、方便、自然、和谐且美好的感受;同时注重细部构造物设计,如挡土墙、台阶、树池等,体现精细化设计的要求。

3 路线设计方面的若干问题

3.1 平曲线半径的取用

平曲线半径的取用,最重要的是考虑曲线附近的运行速度及其前后衔接的线性指标的均衡性及连续性,并非越大越好。

3.2 同向圆曲线间直线段长度的问题

在老路改造工程中,过分强调6v 的最小直线长度将浪费大段老路,造成新的拆迁量,使工程量和工程造价大幅提高。

3.3 城市道路的纵断面设计不能仅考虑造价

暴雨考验着城市的排水系统,近期全国出现的强降雨使很多城市的道路积水严重,有些城市的排水系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有些城市的道路在水位较高的季节会出现雨水倒灌现象,如图6 所示,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道路纵断面设计偏低造成的。

图 6 高水位时雨水倒灌

3.4 超高问题

混合交通路段设置较大超高,易造成低速行驶车辆的倾倒事故。

(1)

其中,为超高模坡,为行车速度,为平曲线半径,为横向力系数。

由式(1) 可知,横向力系数值的选用是关键,从行车安全角度考虑,横向力系数 不超过0.15 即可。该方法在江苏省很多干线公路中已经使用,实践证明是安全可靠的。

3.5 老路改造中的平纵组合

条件受限时,尤其是在老路改造中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时,不应片面强调“平包纵”。

3.6 路线设计改进建议

平曲线半径超过8 km,则与长直线类似,容易使驾驶员产生单调感和疲劳感,一般平曲线长度宜控制在1~3 km。同向圆曲线间直线段长度取值建议: ①可以将大于不设超高的缓和曲线长度归入直线段考虑。

②降低6要求,最小可至3 ( 实践检验可取) 。城市道路由于其特殊性应更多地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防洪、排水问题,不应过于考虑减少造价而降低纵断面设计的标准。

车辆在城市中行驶时,往往达不到道路的设计速度。因此,当道路条件受到限制必须设置超高时,横向力系数μ 的取值不超过0.15 即可。老路改造应尽量以拟合老路为原则,条件受限时可以不“平包纵”。

4 路基路面的设计

4.1 路基拼接

目前为保证新老路面拼接质量的技术措施主要有挖台阶、提高新填土压实度标准、铺设土工格栅等。但是在软土地基路段不均匀沉降设计处理不到位的地方,经常出现纵向裂缝,如图7 所示。

图 7软基新拼接道路出现纵向裂缝

4.2 水泥稳定碎石层设计

水泥稳定碎石作为路面基层,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开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开裂经常会反射到沥青路面面层,若这些裂缝不能及时处理就很容易导致路面破坏。

4.3 桥头跳车

桥头跳车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形成原因很复杂,影响因素也很多,但桥头跳车的直接原因是桥台与路堤的沉降差异。处理桥头跳车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加强地基(软基) 处理、提高压实度、设置大尺寸搭板、设置过渡路面结构等,本文同时建议设计时可以加强搭板处路面结构和路基顶层的处理。如图8、图9所示。

图 8传统的桥头搭板处理方案

图 9桥头搭板优化处理方案

4.4 路基路面设计改进建议

当存在路基拼宽情况时,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1) 根据理论计算和近几年道路实际使用情况分析,要控制道路拼接问题的出现需要控制新老路两侧的差异沉降,建议原有路基与拓宽路基的路拱横坡度的工后沉降增加值不应该大于0.5%。

2) 采用间接拼接方式,新老路基平面不分离,纵断面分离的路基拓宽设计,将拼宽路基沉降标准放宽,按照新建路基处理。既降低了填土高度,减少新征用地,又降低了软土地基处理费用。

3) 土工格栅在路基拼接中应用时,为了保护铺设在路基顶面以下20 cm 处铺设的格栅,设计时应该提出合理的施工注意事项,在压实95 区路基时不能使用路拌机进行现场拌和,只能另找场地拌和后再运来摊铺压实。另外,土工格栅在铺设时有张紧、绑扎等要求,如果不能较好地落实,将影响其效果。

对于水泥稳定碎石层设计问题,由于JTJ034-200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2]中对石料要求过低,而对水泥稳定混合料强度要求偏高,导致必须采用高水泥剂量以满足强度要求,这就很容易造成基层开裂。如果不降低强度标准,应该提高石料品质,粗集料要降低针片状含量和压碎值,细集料要减少含泥量,提高砂当量(建议60以上) ,级配宜采用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的选取应该谨慎,水泥稳定碎石过高,基层容易开裂;若过低,在行车的作用下就会造成松散。当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也要注重早期养生等等。

5 其他方面的设计

5.1 车道宽度的设计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已迅速提高。城市道路的交通组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大车、客车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小车、私车为主。由于目前使用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是20 世纪80 年代末制定的,当时城市道路上行驶的主要是大车,行车道宽度和转弯半径等指标的数值都偏大,这对中心城区,特别是繁华地段的土地利用很不合理。如,城市道路小车车道宽度统一规定为3.5 m,相对现在是不合理的。

5.2 人非共板的设计

人非共板就是把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合并成一条道路,称之为“人非共板”路。把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合并成一条道路,主要是为了满足机动车道道路通行的需要,减少车辆堵塞现象。但这给行走在“人非共板”路上的人们增加了许多交通隐患。特别是现在出行骑电动车的人越来越多,电动车不仅行车速度快且无声音,这样就会对行走在共板断面上的老年人更危险。另外,如果道路的出入口较多,非机动车行驶在人非共板断面上将会随着车道不断的上下起伏,影响车辆行驶的连续性和骑车人的舒适性。

5.3 人行道的设计

人行道是道路中用路缘石或护栏及其他类似设施加以分隔的专供行人通行的道路,但是目前有些道路过分追求景观效果,将人行道中的树池设置过大,占用了绝大部分人行道宽度,如图10 所示。

图 10优化前人行道设计方案

5.4 改进建议

城市道路在确定行车道宽度时,建议对用地紧张的路段,除快速路外,可以采用3.0~3.5 m宽的行车道,甚至澳门有2.8 m 宽的行车道。交叉口半径和设计车速也应该根据目前的情况有所调整。城市道路( 尤其是城区繁华地段的道路) 通常需要限制大型车辆通行,这样交叉口的转弯半径就可以适当减小,因此城市道路的设计规范除要以车速为依据外,还应该同时考虑该路段是否限制大型车辆通行。

人非共板断面应谨慎选择,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需要设置时可在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设置分边石,防止非机动车越界行驶,以保障行人的安全。人行道需要设置行道树时,建议将树池设置小一些,或者将行道树移至人行道外侧,设置间距大于6 m 行道树,通过相应的设计后,完全可以在行道树之间停靠一辆汽车,这样可以在不影响道路景观且不增加道路用地的前提下解决一些城市车辆的停放问题。

6 结语

城市道路设计是道路交通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该文从城市道路设计角度出发,客观地指出和分析了城市道路设计中遇到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措施,旨在抛砖引玉,扬长避短,改进不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综合性很强,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它需要设计者眼界开阔、经验丰富,同时要有前瞻性,并进行不断学习,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审美水平,逐步掌握城市道路设计的精髓,创造出更多的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CJJ37-1990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JTJ 034-200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附条文说明)[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景观方案优化建议范文第4篇

收稿日期:2013-02-18

基金项目:2012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SKL-2012-2479);郑州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SK1015)

作者简介:孙青丽(1979-),女,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景观设计教学与植物造景研究,(E-mail)。

摘要: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一批优秀的景观设计人才。目前,河南景观设计人才培养还存在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团队建设相对薄弱、实践环节偏少等问题。因此,培养面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河南景观设计人才尚需从优化培养方案、突出地域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景观设计;人才培养;风景园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37-06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

2011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颁发,标志着中原经济区从谋划、造势阶段开始转向正式建设阶段[1]。从中部崛起到中原城市群,再到中原经济区建设,国家政策越来越有利于中部地区发展。河南自古处于九州之中,改革开放尤其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表明,城市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规划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规划好才能建设好、管理好。规划需要人才,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由此可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需要研究河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特别是郑州都市区“两核六城十组团”发展建设需要更多的规划设计、城市建设人才。

所谓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核心就是以不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划定了河南省景观设计的标准和红线,同时,也对河南省的景观设计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景观设计人才培养应重新定位,景观设计的学科建设也应重新确定,从而保证新的培养方案和学科设置能源源不断地输出符合中原经济区建设所需的景观设计人才。

二、河南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状况

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简称LA)专业自奥姆斯特德1900年在美国哈佛创立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景观在中国的发展如果从园林这个概念算起,历史则更为悠久。中国部分高校于2004年开始招收景观学本科生,同年12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承认景观设计师的职业地位。最新(2012年9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学等专业并入风景园林,划归在建筑类之下,可以授予工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不论名称之争,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旨在培养从事外部环境建设的专业人才。

河南高校较多专业设置的课程和景观专业知识体系相同或相近。比如理工类院校的建筑、城市规划等专业和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下的环境艺术方向和景观设计方向,以及综合性院校的地理学、旅游规划等专业也都开设了相关课程。此外,也有培训机构如河南园林网培训中心进行相关培训,目标定位培养园林景观行业高级实践性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需求大量此行业人才。据统计,到2005年为止,园林行业从业人员达500多万,而受过园林专业教育的从业人员只占3.5%[2]。由此可见,景观人才的培养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就业形势良好。

三、 河南景观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景观人才培养供不应求,但行业内对人才求贤若渴和毕业生无法就业的尴尬局面依然存在。人才供求矛盾反映出人才培养过程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完善。

(一)景观设计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景观设计是研究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高效、健康、安全、舒适的环境科学和艺术,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自奥姆斯特德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发展至今,美国现代景观设计教学形成了社会、生态与艺术三位一体的模式,注重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3]。

目前景观教育主要分布在建筑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中,各高校设置各自学科时以相近专业作基础,依托相关学科而建,以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其教学体系均不能反映景观的全部,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难以全面胜任景观规划设计工作,远未达到作为人居环境主要规划设计者和创造者的景观规划设计师要求。据笔者调查所知,河南省各高校培养方案中专业(或方向)培养目标对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针对性不够明确。

(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2004年12月,建设部人事教育司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校景观学专业教学研讨会,审定本科景观学专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核心课(见表1)。根据五年制景观学专业本科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课程涵盖了美术、园林、建筑、资环、地理、生态、文化、植物等内容。表1 景观学专业课程设置

实施要求提到,各院校在实施中可以根据各自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条件,形成不同的课程组合;以本方案为依据,各院校可适当调整对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具体要求,并相应调整课时数的分配及选择课程的内容。对于高校来说,调整是必要的,但是方案所规定的核心课程,按要求各院校景观学专业均应开设。但事实上,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当困难,有些课程专业性很强,无相应学习背景的教师难以讲授,“因人设课”的现象依然存在。

课程开设时间将会影响学生的理解深度。很多高校是在大一开设基础课,大二开设专业基础课,大三才学习专业课,刚进入状态,大四则学生忙于考研、实习、找工作等事务,无法集中精力专注于专业学习。此种情况对深入学习专业知识较为不利。

课程衔接也是较为重要的,每门课程的先修课和后继课前后紧密相联。但部分高校存在开课顺序前后颠倒[4],这应该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学校仅开设了几门景观主干课程,专业的方向性不强,学生学习不系统,对关键问题一知半解,无法很好地胜任景观设计相关工作。

(三)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社会上对景观人才的需求量剧增,导致各高校纷纷设立相关专业,为满足教学需求,高等院校招收了大量本科生、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如此一来,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比例过大,职称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除老牌的农林院校、快速发展起来的重点高校外,能招收景观专业博士的高校很少,青年教师进修、培训、学历提升机会受限,短时间改变职称也是不可能的。甚至,在从事景观教学的队伍中,真正科班出身的景观人士都属凤毛麟角。不同专业背景的景观设计教学师资队伍是互补的团队,但缺乏核心景观专业背景的师资队伍对学生培养是绝对不利的。

(四)实践环节薄弱

景观设计是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动手能力。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性是景观学专业的基本特征,无论是传统的园林还是现代的景观学,都是通过规划、设计和建造等过程完成各种尺度的景观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5]。

学校的景观教学多偏重方案的设计,所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实际案例的设计经验。不能落实于实际施工的设计不能算好的设计,不了解施工程序、施工工艺和材料特质的设计师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6]。

景观设计的学习不能不懂工程,施工的流程、工艺必须现场学习,必须经历从图纸到成品才可以对景观设计认知更深刻。很多情况是即使到了大四上学期,学生还不得不坐在教室学重要的专业课,同时应付考研、实习等问题。大四下学期实习的同时还面临迫在眉睫的毕业设计。缺乏实践实习,造成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设计知识无法迅速有效地应用于实际,而必须在工作中重新摸索学习。

四、河南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途径

(一)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培养方案的优化是景观人才培养的基础。在目前开展风景园林教育的各类高校中,很少有能做到涵盖全部内容,但却在统一核心课程的趋势下,又分别针对自身优势,产生了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对于培养多层次的景观学专门人才非常有益[5]。文章以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景观培养方案为例进行探讨。

景观设计目前是艺术设计专业下设的研究方向之一。该方向前身是装饰艺术设计,2003年改为景观设计方向,2011年与土木建筑学院联合招收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景观规划设计硕士研究生。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景观人才,人才培养方案每两年修订一次。在最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较之前有较多变动(见表2,表3)。表2 景观各类课程结构比例表

表2为景观设计方向的各类课程结构比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实践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是指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及技术技能类课程,全校各专业均要学习。学科平台课程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基础课,在此基础上各方向拟定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各类课程的总学分数为167分。由表可知,专业实践类课程学分比例15.27%,专业平台课程(24.85%),二者合计40.12%。学科平台课程占到31.74%,相对来讲,学科平台课程过多,专业实践类课程偏少。和学生交流后发现,学科平台课程在教学中对学生专业学习未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是由比较复杂的原因造成的,非一己之力可以改变,但应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景观课程教学的发展。

2012年9月,教育部将风景园林单列为一个专业,可以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申报新专业的工作正在进行,这是一个契机,结合新专业的申报,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在拟定中。

表3 各学期开设课程 注:通识教育课程未包括,课程排序不反映上课前后,未区别必修与选修课,实习课程未单列。

新培养方案中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较大的变动体现在将部分专业课从第七学期提到第六学期,第七学期新增了专业设计。将原来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提到第七学期,便于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积累就业经验。第八学期的专业设计竞赛是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参加一次与专业相关的竞赛,这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参照。

总体来看,课程设置基本涵盖了景观设计的核心课程,未开设景观资源学、近现代景观史、景观设计初步课程,后两门课程的内容在其他课程教学中会涉及。作为设计艺术学院,偏重对艺术和审美的培养,欠缺资源保护、城市规划方面的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在保证课程教学稳定性的基础上,参照表1,对风景园林专业成立以后的课程设置有如下建议,具体详见表4。

表4 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课程设置将艺术类课程压缩,融入了资源、城市规划的内容,增加了城市规划概论、景观资源学、城市社会学、游憩学、风景区规划设计、3S技术应用、政策与法规等课程,符合“艺术修养、设计主导、理论贯穿、技术支撑”的培养方针(图1)。

图1 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上是根据景观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成立风景园林专业后的课程优化提议,河南其他高校由于办学条件不同,人才培养方案应建立在时展和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应根据教学实践不断优化调整。

(二)专业教育中注入地域特色内容

如何培养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各地方院校教育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这是因为地方院校以其人才培养和研究实践,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5]。在上述课程体系中,地域特色的内容已有所体现,如郭亮风景旅游点的色彩与审美实习基地。地域文化研究、自然与人文景观考察、景观资源学等可以重点讲述河南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将河南的古都文化、武术文化、姓氏寻根文化、酒文化等内容融入教学,选择康百万庄园、洛阳、开封等省内有特色之处作为实习基地。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教学是以中原地区的植物为研究对象,强调乡土植物的应用。景观工程与技术可以融入地方材料应用的内容。在其他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优秀设计案例能增加对设计课题的理解。此外,课程作业的项目设计应以地方应用为目标,强调设计的文化性。

除课程教学外,通过主题讲座如“中原文化行”“河南城市发展沿革”“河南民居特色”“中原民间传统工艺”等增加学生对河南的了解,加强认同感,培养热爱之情。主题讲座可以聘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主讲,也可以作为课题交给学生讲解,在学生中间相互交流,增进认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组织学生观看《河之南》等视频资料,也是有效可行的途径。

(三)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人才培养的根本在教育,关键在教师。高校教师对专业人才培养起直接作用,专业素养深厚和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学业和生活产生影响。针对现今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内建”和“外引”来解决。

“内建”指在职教师通过提升学历、外出进修、企业实践等提高业务素质,有计划地培养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学校也应为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并给予有力支持。景观设计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高校教师多是从学生到教师,理论知识虽然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实践指导受限。所以,即使存在困难,也应有计划地派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师到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假以时日,青年教师必定可以成为景观设计教学的中坚力量。师资队伍的“内建”也包括综合衡量在职教师的专业背景,根据景观设计教学的需要,按计划引进特定专业的人才,构建多专业背景的互补团队,避免教师专业“扎堆”。

“外引”有多种途径,聘请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座,或聘为“客座教授”、“特聘教授”。“与大师对话”有助于为师生确立目标,指明方向。同时,必须突破职称限制,聘请有经验的工程项目经理来校代课,这种基于经验的教学可以帮学生在今后的就业工作中少走弯路。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多样化是指传授知识和考核的形式多样,不限于讲解、引导启发、讨论等形式。景观设计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和设计实践课,理论课采用课堂集体讲授的方式,设计实践课则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导师制或工作室制比较符合该专业的教学特点。导师制是指由某一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工作室的组建可以是由负责人召集一批相同研究领域、具有一定梯队的团队来完成。对学生公布导师或工作室的研究方向,提出所需具备的基础知识,由师生互选确定分配方案。选定后由导师或工作室对学生负责,除安排统一上课外,其他时间要在工作室或导师指导下进行专业学习,根据需要参与项目,加强实践训练。

现场教学在景观设计教学中也多有应用。如植物课程,前期学完基础理论后必须进行现场教学,识别植物。景观设计理论的学习都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如景观工程与技术,必须到施工现场去认识各种材料、施工工艺和流程,了解施工对设计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画出好看的方案。

考核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在应用中要有区别地对待,针对设计实践课的考核形式不宜采用考试,应对学生作品统一要求,由两三位教师组成评委进行点评、总结。课程结束后,举办作业展。这种注重成果展示的方式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如每年均有毕业设计汇展,是大学四年的学结,也为低年级学生指明方向。

(五)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负有教会学生学习的责任。景观设计是比较复杂的学科,学生不仅要修够学分,也必须学会自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唯此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景观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包括对景观设计课题进行分析研究,以创新的设计思维构思方案,有效的设计表达,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除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参加各种竞赛。每年举办“创意风”晚会、“舞台美术设计”大赛、“创意风尚”摄影大赛、年度艺术作品展评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对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促进学生才艺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针对学生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提出低年级学生必须进行认知实践,高年级学生必须进行专业实践,充分发挥假期在学生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作为一项硬任务,学生必须提前安排,充分利用假期,让假期成为完善自我的一个“充电”过程。

五、结语

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为提升景观设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为河南建设贡献景观设计人才,今后仍需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反思,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董爱华.跨国公司本土化需求下中原经济区开放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3):96-98.

[2]陆立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园林工程技术人才[J].河南科技,2008(3):24-25.

[3]徐进.关于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探讨[J].装饰,2005(4):117-118.

[4]黄鹄.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8):73-75.

[5]任震,徐晓蕾,王洁宁,张吉祥.建筑类院校景观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3):312-316.

[6]张继之.对高等教育中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学大众,2009(3):130-131.

Cultiv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al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construction

SUN Qingli

(College of Design Art,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1, P. R. China)

景观方案优化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沙面;保护; 岭南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沙面,原是一片沙洲,南临白鹅潭,北面与沙基(今六二三路)相连。第二次爆发后,英法两国以“十三行被毁,须回复商馆洋行”为借口,于咸丰九年(1859年)胁迫清政府吧沙面划为租界,在其北面挖掘人工河(今沙基涌),划洲成岛,并在1861年迫使两广总督签订租约,自此沙面成为英法租界,直至1946年,沙面才被中国政府正式收回。1996年11月,“广州沙面建筑群(清)”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沙面历史文化街区”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因1861年后,英国和法国人主要参与了沙面岛的建设,沙面的格局和建筑形式体现了很强烈欧陆风情的特点。沙面是广州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景点,曾是“羊城八景”之一。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冲刷以及违法建设、使用性破坏,这个在白鹅潭畔曾经优雅迷人的小岛,已显得陈旧和黯然。2004年,为进一步推动沙面地区历史文化保护,改善沙面地区环境和交通设施水平,笔者参与了广州市规划局组织开展了《广州沙面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详细规划)》工作(规划于2010年通过广州市政府审批)。笔者在规划中,结合沙面所处的地域特点和自身特色,尝试以“凸显岭南特色,重现沙面活力”为理念,通过一系列规划手段,重现小岛昔日的光彩。

1.沙面与岭南特色

岭南,泛指五岭以南,狭义上也代制广州。岭南文化,体现在饮食、语言、建筑、宗教等方面,因独特的地理气候和人文历史等因素,塑造其鲜明独特之处。简洁实用,尊重人文历史、尊重自然环境,追求隽永之美,兼容并蓄是岭南特色的重要组成。沙面临江自然生态环境组织出 “鹅潭夜月”、“珠水晴波”的特色景观,岛上各种中西交融和谐并存的建筑,正是岭南特色的最好体现。

2.保护岭南特色自然环境

2.1拆除白天鹅引桥

沙面白天鹅宾馆在1980年建造之时,为了解决宾馆与外界交通联系,建造了一条连通宾馆与沿江西路的专用引桥。引桥建造于沙面岛南岸的珠江之上,破坏了白鹅潭的景观,阻断了白鹅潭与沙面的联系。为恢复沙面岛历史环境,规划拆除引桥,并从统筹区域交通的角度提出了两个交通方案:一个是把西侧的简单浮桥改装成永久桥,作为岛的主要车行出入口,东侧为紧急出入口,岛内交通管制,远期基本步行化。通过珠江隧道等设施来组织区域交通;另一个方案是在沙面南街地下设隧道,在网球场下方设置大型地下二层的停车场(960个泊位),并在沙面岛的周边建四个停车场,增加1000个泊位。两个方案的目的,均为了恢复沙面岛“水天一色”、“水岛交融“的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

2.2 凸显岛内空间格局

沙面体现着当时欧洲城市规划的理念,内部空间格局为“一横六纵”,“一横”为沙面大街绿化景观带,“六纵”为沙面一街至六街等六条道路;以沙面大街为轴线南北侧各街区整齐排布。

规划重点对沙面大街将进行绿化带整治,对中央绿带的园林绿化、地面铺装、城市家具等进行重新设计,并结合两侧的的百年古树和不同风格的建筑,将绿带设计成五个主题区:包括典雅林、和平苑、友好园、律动带、叠水泉。设计更多地考虑了市民和游客的需要,为景观绿带添加了游憩、健身等功能。

其余街道根据交通组织规划,分别按步行和车型的特点按对地面铺装和道路绿化进行了整治。

2.3 沙基涌水环境设计

规划发掘沙基涌水环境的历史文脉,强化原有的滨水景观特征界面;结合沙面的景观特征及河涌的周边环境,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对节点、界面等进行重新设计;整合沙基涌沿岸以细叶榕和樟树为主的古树、石埠头、花坛栏杆等景观元素,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滨水景观系统。

2.4 沙面公园环境优化

沙面公园位于沙面南端、白鹅潭畔的沙面公园,是以前英租界的“女皇花园”,是岛上文物建筑之一。1980年建设白天鹅宾馆时,同时填江扩建。因使用多年,公园的绿化和设施已较为陈旧,规划优化沙面公园环境,将公园分为入口区、水景区、休闲区、滨江景观带、引桥下景观区等五个景区,重现沙面公园绿意盎然、安静祥和的气质。

3.保护历史建筑及优秀岭南建筑

沙面的文物、历史建筑艺术风格大致可分以下几类:殖民式风格、折衷主义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风格、受新建筑运动的影响以及受中国民族建筑的影响的风格,展现出较高的建筑艺术特色。白天鹅宾馆,融汇了中西方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特点,是现代岭南建筑的优秀作品。

3.1 建立建筑控制图则

沙面岛主要建构筑物有160多处。根据建筑建筑的建成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科学和景观价值等因素,并引用沙面三维扫描虚拟技术成果,确定建筑的历史信息和现状信息,将沙面建筑划分为文物建筑和非文物类建筑。规划通过制定详细的建筑控制图则,为每座建筑建立编号和档案,提出具体的控制指引,以便管理和实施。针对文物建筑提出了保护与利用措施,包括建筑内部的控制指引;对非文物建筑提出建设控制措施,提出拆除违法建筑和违法加建部分的要求,使沙面建筑体量和风格保持和谐。

3.2 根据规划实施的建筑整治

2010年借亚运会在广州召开的东风,根据沙面规划指引,开展岛上大规模的建筑整治。整治工作重点为:国家一级和二级文物建筑。主要包括建筑的修缮设计与原貌恢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粗糙的半旧建筑整饰设计等。对文物建筑的建筑外观,强调“修旧如旧”,“露出真容”,清除涂在外墙上的油漆和涂料。在坚持“保护为主”的前提下,“融古铸新”;对非文物建筑,按照总建设量原则上不增加的前提条件下,在视野所及的范围内风貌协调一致,根据建筑的特性加入各种欧式元素和细部装饰,使沙面既保持活力又突显风格。通过建筑整治,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恢复了原貌,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细部如外廊、“牛角”等得以重新展示,建筑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得到了改善。

3.3 白天鹅宾馆现代建筑风貌区专题研究

白天鹅宾馆从外部环境到室内环境,从体形到空间,从功能布局到艺术的处理游刃有余,外国建筑的空间处理手法与中国园林空间巧妙结合,现代材料设备与传统岭南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是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的杰出代表。白天鹅的建筑体量与建筑风格与其余沙面建筑不同,规划将白天鹅所在地块划为现代建筑风貌区进行专题研究。就拆除专用引桥后的宾馆交通组织,建筑功能优化,平面布局调整,与周边环境协调(主要建议打通沙面六街与珠江的视线廊道)等提出指导性建议。

景观方案优化建议范文第6篇

关键词:景观规划;景观设计;差异;数字支持

中图分类号:B834.2; TU-8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6.0007

近年来,国家推动下的城镇化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的结构,并导致了资源、环境及开敞空间的供给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景观科学作为研究地球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的这一工具,对协调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提供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的规划或设计方案发挥了重要作用。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是景观科学中的主要研究内容,我国的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理论研究上常常合在一起讨论[1],实践上具有景观类型、尺度大小和工序先后之别。欧洲的许多国家与我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属于不同性质的两条工作线路,这一特征在德国尤其明显[2]。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国家的行政体制、学科传统和地域文化均有较深层次的关系。但是,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二者又具有普适性的差异、联系,以及存在相互促进的可能性。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其应用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平台,并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如:近几年备受关注的地理设计(Geodesign),皆在提供传统设计的输入界面,增强科学分析比重,拓展公众参与范围,其系统思想和完美的技术构思可以为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提供技术支持[3]。基于对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二者之间模糊性的认识,本研究从二者的差异性和相互促进的可能性方面进行分析,并讨论数字技术在二者中的支持与融合作用。

一、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差异性表现

我国的景观规划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通常分为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扩充设计和施工设计等环节(见图1),不同类型的景观规划项目中有时会略有差异。欧洲的环境规划是景观规划的原型(见图2),因此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和规范性[2]。比较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二者的目标任务、理论支撑、实施依据、成果导向以及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

图1 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流程

图2 欧洲的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工作流程[2]

(一)目标任务

欧洲景观公约(ELC)的目标是共同致力于保护、管理和规划景观,解决所有的景观问题[4]。多数研究认为景观规划的目的是保护动植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并将其作为评价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方法、技术手段和理论模型[5-7]。景观规划过程中,对于规划成果的价值通常较少使用艺术表达手段。景观规划师可利用技术手段对规划区域的景观特征进行评价,列出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价值。市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对景观规划师所提出的初步景观规划目标进行评议,提出不同群体的兴趣和文化偏好,最终确定规划目标。

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曾总结景观设计的方法共有7种[8],其中预期方法(Anticipatory Approach)是景观设计师常利用的经验方法,是结合专业知识和审美取向的再现过程。景观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利益主体所关心的,设计方案的产生与信息反馈、方案修改是个反复、非线性的过程。景观规划的任务是维护或重建景观功能,提高景观系统的服务能力,而大众的个性审美并不是规划所关注的主要任务。但是,景观规划需要在法律框架内实施,并具有清晰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规划过程清晰、透明,大众或利益相关者参与监督、提供建议,体现更多的是线性过程。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根本任务是有区别的。景观规划受到预期性的硬性目标限制,成果需达到预期目标,多数为公益性项目。而景观设计的任务是促进或改善环境,使受众群体达到心里舒适、视觉冲击及改变行为的艺术效果。

(二)理论支撑

景观规划的理论更多的是基于大众行为心理、生态环境、视觉景观形象等提出的,而且其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通常和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常见的景观规划理论总是融合了城市策略和市政策略,例如:精明增长(Smart Growth)、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低冲击开发(Low-impact Development)、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等。景观设计因其是营造空间的艺术手段,所以主要考虑造型和美学、心理和情感等。但两者在实践中都需要较多的数据支持,通常来说,景观规划的数据多用于定量评价分析,景观设计的数据常来自实践经验或定性判断。如:景观都市主义本身就是通过多因子的叠加分析得出的规划方案成果,至于生态基础设施则有更多的相关生物、能源的规划设计标准。景观设计的内容有更多的感性成分;如:芦原义信(Yosinobu Ashihara)在《外部空间设计》图书中明确地对高度和距离的比例(D/H),对消极空间(Negative Space)“N”和积极空间(Positive Space)“P”作了详尽的分析,并取得了广泛的认可。

(三)实施依据

景观规划的目的决定了受到法律强制性的约束,明确规划的目标与程序,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时间序列清晰并透明。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自由度上主要表现在项目的法律依据和工作方式。景观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依据上,景观规划常根据资源、环境、污染及防护相关法律法规。如:德国和日本各地区的景观管理条例,法国的景观保护法等[9-10]。景观设计相比景观规划在设计依据上显得相对自由,而设计特有的灵感创作和非线性工作方式,决定了服务对象无法透明的跟踪景观设计进度。对于我国的景观规划阶段,侧重对项目的目标定位、指标控制和相关指数的计算,而设计阶段多注重艺术表现。

(四)成果导向

景观规划是配合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主要在用地、交通、能源、生物等角度的一种综合思考,甚至于在美国的景观规划是先于或至少和城市规划并行的一种城市综合规划。而景观设计则更多的是考虑使用者置身于场地中的切身感受。景观规划可以说是一种巨系统,其成果可以影响城市和区域的某种格局,如:深圳市编制的《深圳市关键生态节点规划》就是致力于解决生态破碎化的问题并构建科学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又如北京的奥体森林公园,本身也是作为城市的生态廊道出现的,其对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应有相应的尺度、面积、宽度、连续性、可达性等相关的指标。而景观设计更多是带来景观空间、视觉体验和情感记忆的感受,这样的成果需要我们对景观空间的形态、大小、色彩等有对应的量化标准。因此,对于景观规划与设计两种不同类型的方案成果,我们的评判体系也应有所侧重。

(五)技术手段

相对景观设计来说,景观规划是一门处理城市中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的技术学科,而景观设计则更多的是一种空间艺术。对于景观规划项目,我们更多的是处理地块之间的分隔、连接,功能之间的并列、包含等关系,同时综合考虑其与交通、水系、绿地、廊道之间的关系,其主要技术手段包括分析、统计、预测等,景观设计的项目主要在于提供活动、回忆、交流等场地,而核心则是构建公共开放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景观规划的技术手段更多是功能性的,有明确的数据指向,而景观设计较多的是艺术性、表现性的,其表现形式可能多变。作为数据支持,景观规划可能更注重系统性,景观设计的数据会更注重丰富性、多样性甚至于独特性。

二、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相互促进的必要性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任务目标、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上各有特点,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维持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上又具有共性,因此二者具有根深蒂固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根基。

景观规划的性质决定了其多由行政部门主导,旨在保护国家、区域或地方上的各类资源,如森林、湿地、湖泊,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碳氮平衡。景观规划常具有更高、更宏观层面的重要价值,但是完成后的项目在视觉上不易引起大众的注意。而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丰富,通过多样的展示、宣传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众对景观规划工作的认识,也有利于保障景观规划成果的顺利实施。

景观设计师创作思想的灵活性和自由性决定了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景观设计人员参与规划的过程,可以充分地与利益相关者沟通并表达他们的诉求,也可使规划过程和目标可视化、形象化。景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景观设计的科学理性,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如:对场地的景观设计较少关注基础条件的分析、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常用定性的方式去判断设计场地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小尺度景观设计上不考虑这些因素还不会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在较大尺度的场地设计上必须基于科学和价值作为前提,才能避免或减少景观设计对环境、生态和社区居民的不利影响[8]。而景观规划可以弥补景观设计的不足,景观规划过程中对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可以为景观设计提供对场地背景深入理解的资料。在法律框架、资源、物种保护方面,同样可以弥补景观设计的相关不足。

三、数字技术对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融合支持

数字技术的进步得益于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各行业的支持日益增强。数字技术促进了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分析手段的变革,同时将促进二者更好地衔接和融合。下文从数据获取、地理分析、公众参与和决策支持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数据获取

基础数据是各类规划的基本保障,数据获取是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初期的主要任务。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拓展了基础数据获取的途径,如:我们所熟知的3S技术、风环境模拟技术及热辐射模拟技术[12-13]。不同尺度上的数据以混合数据格式储存于空间数据库,分别应用于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规划的成果数据库为景观设计提供设计依据,将使得景观设计过程更加高效。

大尺度的森林、湿地规划中,规划人员利用解译后的遥感图像或航片,结合移动GPS的现场定位,或具有定位模块的数字摄像设备,可以提供基础性的规划数据。虽然前期具有较大的经济投入,但这种获取数据的方法具有高效、准确、节省人力等诸多优点,特别在人无法涉足的区域,其优势表现更为明显。在中小尺度的规划项目中,Google地图经常被设计师用来获取规划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信息,利用CAD软件勾绘地表信息并建立属性。对地理位置准确性要求较高的景观规划区域,可利用便携式GPS选取关键的边界、拐点、地物等特殊特征点,收集所需地理坐标校正地理位置。另外,Fisheye技术、123DCatch技术以及相关的模拟软件在景观规划初期的数据获取阶段均有广泛应用[14-15]。

此外,城市景观的微气候分析也有较多研究。如:风环境模拟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可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风向、风速和湍流模拟数据[12]。而因热岛效应(Heat Island Effect)引起的城市热环境数字模拟研究,也被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领域所关注[16-17],这类通过数字技术模拟或计算的研究,可以为规划和设计提供基础性的分析数据。

(二)地理分析

1969年,麦克哈格的Design with Nature著作的出版开启了理性规划的先河,其核心思想就是地理要素叠加作为景观规划的依据。“千层饼”式的地理分析方法现已成为GIS技术的象征性符号,但这种技术发展的理念仍根植于景观规划思想。

目前,为了保护景观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发挥景观系统的服务功能,景观规划工作必须结合规划区域的地质、地形、水文、植被、动物、气象、文化以及周围环境,这也是斯坦尼兹常说的景观规划要基于科学、基于价值,特别是在较大尺度上更应关注这些[8]。因此,数字技术为这些因素的分析与评价提供了可能。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项目中,如雨水汇流与排水、景观道路的优化、假山与池塘或微地形的填挖方均需要利用GIS技术,以辅助规划项目的科学计算和顺利开展。另外,对于景观规划区域的光照、湿度、风速、坡度等生态因子和微气候的分析与评价结果,可以作为选择合适的景观植物以及建立稳定的植物群落提供科学依据。

(三)公众参与

早期的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项目在公共参与上略显滞后,纸质调查表、调查问卷以及宣传材料是规划主体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主要手段。这种工作方式的主要缺点表现在效率低下、参与数量不足、反馈信息不畅,显然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成果存在不尽人意之处。人与景观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n)的公众参与在实践中常结合使用[7]。如:利用PPGIS(Public Participation GIS)方法使利益相关者充分理解景观规划的目的,并通过一些规划流程、技术平台、统计表格、栅格或矢量化的艺术表现,对公众进行宣传引导[11]。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并成功应用到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领域,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Web-GIS技术的应用。通过网络平台将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项目详细信息出去,借此广泛收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建议、意见和愿景等反馈信息,用于方案制定的决策依据[11]。在规划或设计的各个环节方面公开透明,让公众充分了解项目的进度和内容。但是Web-GIS的应用,在现阶段也存在一定的限制[18]。如:网络GIS的界面相对比较复杂,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市民在使用上将受一定影响;GIS的功能和运作多使用定量的方法,定性地对当地的文化背景及影响要素的描述较少;GIS缺乏高效互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合作和参与过程。最后,GIS技术的复杂性较高,仅允许使用者浏览,而缺乏丰富的查询语言。

(四)决策支持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方案,在最终实施过程中会根据反馈意见进行反复的修改,在不同的规划或设计区域、文化背景和生态环境条件下,其目标和侧重点会略有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规划和设计方案。因此,对于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工作,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规划或设计方案的科学寻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招标单位或公众对景观规划、景观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判断及决策。目前,景观植物规划领域,基于GIS的决策支持系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9]。

在可持续城市规划领域,目前类似的决策工具已有讨论。如:AECOM公司开发的可持续系统集成模型(Sustainable Systems Integration Model,SSIM)具有综合、直观和易用的特点[20],该模型可提供城市规划中的三个阶段的决策支持:阶段1的城市形态评价,通过基于GIS模型工具比较可持续相关指数,选择城市形态方案;阶段2的基础设施系统模拟,评价可持续实践和措施并分析基础设施水平;阶段3的控制规划优化,选择水资源、能源、交通等规划要素的最佳组合达到控制性规划优化目的。可见,SSIM可为规划中各个环节提供决策支持。另外,建筑领域中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提供了从概念设计到运行、维修及拆除的全过程跟踪和查询,可借助于该系统提供相关的决策和支持[21]。

但在不同景观方案的决策方面,目前还存在着景观价值定量计算、景观美学评价以及评价主体的差异性等诸多困难或问题。通常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人员可结合景观管理部门、景观受益群体的建议,采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确定最终实施方案。方案决策数字集成方面,今后还需要开发出便于科学评价、科学决策的支持系统,为景观规划和设计人员提供便利的分析与决策工具。

四、结 语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目标、方法、内容、手段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已呈现明显的相互衔接和融合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在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数据获取、空间分析、成果表现、决策支持等环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数字技术必将作为一个桥梁促进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更加高效地衔接和融合,使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共同服务于人类美好家园的创造和维护。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3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Warren-Kretzschmar, B.,Haaren, C.,Hachmann, R., et al[C]. The Potential of GeoDesign for Linking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2012:168-179.

[3]Miller, W. R. Introducing geodesign: The concept[R]. Redlands: Esri, 2012.

[4]Jones, M. 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 and the ques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J]. Landscape Research, 2007,32(5):613-633.

[5]La Rosa, D.,Privitera, R.,Martinico, F., et al. Measures of Safeguard and Rehabilitation for landscape protection planning: A qualitative approach based on diversity indicator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Management, 2013,127:S73-S83.

[6]Bonnot, T. W.,Thompson, F. R.,Millspaugh, J. J., et al. Landscape-based population viability models demonstrate importance of strateg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birds[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3,165:104-114.

[7]Mellqvist, H.,Gustavsson, R.,Gunnarsson, A. Using the connoisseur method during the introductory phase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J]. 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 2013,12(2):211-219.

[8]Steinitz, C.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o the 21st Century-Methods for Digital Techniques[D]. Peer Reviewed Proceedings Digit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0:2-26.

[9]罗 涛,刘 江.从“家园美化”到“景观规划”:德国景观美学资源评价理论发展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12(1):84-89.

[10]许 浩.景观规划与法规体系研究[J].建筑师,2005(4):28-31.

[11]De Meo, I.,Ferretti, F.,Frattegiani, M., et al.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 to support a bottom-up approach in forest landscape planning[J]. Iforest-Biogeosciences and Forestry, 2013,6(5):347-352.

[12]Blocken, B.,Janssen, W. D.,van Hooff, T. CFD simulation for pedestrian wind comfort and wind safety in urban areas: General decision framework and case study for the Eindhoven University campus[J]. Environment Modelling Software, 2012,30(1):15-34.

[13]Lindberg, F.,Grimmond, C. S. B. The influence of vegetation and building morphology on shadow patterns and mean radiant temperatures in urban areas: mode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11,105(3-4):311-323.

[14]Santagati, C.,Inzerillo, L. 123D Catch: efficiency, accuracy, constraints and limitations i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fiel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in the Digital Era, 2013,2(2):263-290.

[15]Chapman, L.,Thomes, J. E.,Muller, J. P., et al.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ermal fisheye imagery in urban environments[J].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2007,4(1):56-59.

[16]Lenzholzer, S.,Brown, R. D. Climate-responsiv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educa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61(20):89-99.

[17]Lindberg, F.,Grimmond, C. S. B. Nature of vegetation and building 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s across a city: Influence on shadow patterns and mean radiant temperatures in London[J]. Urban Ecosystems, 2011,14(4):617-634.

[18]McHugh, R.,Roche, S.,Bédard, Y. Towards a SOLAP-based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9,90(6):2041-2054.

[19]Wei, H.,Huang, Z. From Experience-Oriented to Quantity-Based: A Method for Landscape Plant Selection and Configuration in Urban Built-Up Area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2015,34(8):698-719.

[20]Georgoulias, A.,Farley, E.,Ikegami, M. Sustainable Systems Integration Modeling: A New City Development in Tanggu-Baitang, China [D].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2009:1-32.

[21]Sanguinetti, P.,Abdelmohsen, S.,Lee, J., et al. General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BIM: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design and analysis[J]. 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 2012,26(2):317-333.

景观方案优化建议范文第7篇

贵阳金阳新世界五星级酒店位于贵阳金阳新区金朱路和诚信路交叉路口东北侧,总面积约7万m2,总共有301套各类标准间及套房。本项目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酒店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2建筑概况

酒店在西区商业用地的西北面,场地交通极为方便,环境位置良好。面向文体公园和将军山,最大程度地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减少干道所带来的吵闹。一条主干道缓缓地引领每位宾客进入酒店,避免了交通的拥挤。酒店塔楼平面呈“V”字形布局,裙房整体为矩形,酒店的主要出入口位于城西路的东侧。酒店由两层地下室,三层裙房,十四层客房层与一层设备层组成。地下室主要布置酒店后勤配套用房及地下车库。三层裙房布置有局部两层挑空的大堂,全日制餐厅,中、西餐厅,多功能室,宴会厅,健身中心及水疗中心。行政层位于第十五层,总统套房设计在塔楼的顶层。项目设置许多室外平台,意在创建更多的开放空间,并加强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之间的景观视觉交流,从而融和室内与室外空间。中餐厅面向将军山以尽量利用周边的自然景色。室内游泳池和健身中心,也面向将军山。全日制餐饮设施面向酒店本身的内部园林以强化它与内部空间的关系,同时因贵阳的独特气候环境,配以户外烧烤场,以增加户外活动空间。酒店客房或面临文体公园,或面临酒店本身的内部园林,来客可充分享受自然美景和园林景观,见图1~2。十八层高的五星级酒店将成为附近规划地段的新地标,经过主干道的游客均可感受其俊伟挺拔。高低错落的建筑体量与远处的将军山遥相呼应。经典的立面三段式处理是通过变化丰富的裙房,挺拔的竖向柱体与整洁的玻璃幕墙结合的主体部分,以及顶部退台式的表达,充分体现出建筑的宏伟,给其住客以尊贵感;同时省去古典建筑繁复的线条和檐口,赋予建筑时代感。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一方面给予其内部住客全视野的外部景观;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周边优美的自然景观,实体墙面部分运用天然石材作为装饰面,从而通过材料的运用达到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

3生态节能设计

功能的合理布置和交通流线的优化是实现建筑节能的至关重要的内容,将人流量大的功能设置在较低的楼层,尽力缩短流线,大宴会厅设置在二层,与大堂通过景观楼梯联系,以方便使用,同时合理设置电梯,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形成有机合理的整体功能交通构架,不但提高了使用效率,也有效的节约了能源。项目外墙及屋顶保温均采用岩棉板,保温性能极佳,同时为难燃材料,也消除了由于保温材料带来的火灾隐患。整个空调、采暖及通风系统自控系统采用集散型结构,即以现场控制为主,远程监控为辅的方式,并且整个系统可以人工手动操作,自控系统设置接口可与楼宇自动控制中心通讯。自控包括设备起停控制的自动动作程序,通过实际负荷来确定制冷机组、锅炉、水泵、冷却塔开机台数,调节运行负荷率。宴会厅全空气空调系统的新风采用可变新风量设计,根据室外温湿度参数及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值调节新风量大小,节省运行能耗。本工程设置机电设备管理(BA)系统,对全楼的供水、排水、冷水、热水系统及设备、公共区域照明、空调设备及供电系统和设备等进行监视、节能控制及能源监测。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及中水系统,游泳池及水景池水采用循环过滤,重复使用。

4专业化设计

五星级酒店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建筑类型,对于建筑品质要求也非常高,需要很多的专业顾问公司进行配合,互相协调。在本项目中就有幕墙顾问、机电顾问、室内设计顾问、景观设计顾问、声学顾问、交通顾问、厨房顾问、外墙照明顾问等。顾问公司的加入提高了设计的专业化程度,比如后勤地下入口的车道并没有如平常设置为等宽的,而是由交通顾问模拟货车运行轨迹而提出最优化的入口车道曲线。对于设置在客房上方的机房地板,根据具体设备的不同,由声学公司建议,设置了不同的浮筑地台做法。同时这些顾问公司在早期设计阶段介入,对于提高建筑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很多工程都是施工图结束,土建修建完成,室内装修才介入,这样会对室内设计产生很大的限制,或者为了实现效果而对建筑进行返工。本项目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根据室内设计公司的图纸,调整了隔墙的位置,避免装修时重新砌筑,同时根据室内设计对净空的要求及吊顶方案调整局部层高及风管布置方案,根据景观公司的设计优化了结构基础及地下室方案。在全力配合建筑建成效果的同时也节约了成本。

景观方案优化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预、结算审计;政府投资项目;优化管理

【Abstract】To complete a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 from feasibility studies till comple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putting it into use, many aspects of the general management will be covered. In this thesis, by integrating many years of his practices in the audit of budgets and settlements, the author summarizes common question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cost management process, object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source of problems, and explores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ost management with respect to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s.

【Keywords】Audit of budgets and settlements;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s;Optimization management

引言

政府投资项目是指由政府通过各种财政筹资方式独资或合资兴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项目运作要求严格规范,必须接受审计和社会监督。近年来,各地方政府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把政府投资建设作为拉动内需、改善民生、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但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往往重进度、轻法规,重形式、轻效益。本文重点从审计发现的前期工作不扎实、施工图设计不尽合理、预算的施工方案不科学、现场施工管理不到位、高估冒算工程预结算价款等方面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提出优化管理的解决方案和几点建议。

1、政府投资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前期工作不严谨、不扎实。项目前期工作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开工报告等工作环节。审计情况表明,由于项目建设前可行性论证不详实、不充分,且行政意志影响较大,容易造成建设过程中项目调整、设计变更而增加投资。前期工作拖拉,在倒计时限期完成分阶段任务的行政命令催促下,匆忙赶进度而未留足项目审核时间,这不但影响审计的质量,也加大审计未能发现并制止不合理项目规划、设计、预算的风险。如某水果批发市场在土地、规划等报批手续不完整的条件下即已投资建设,期间却因上级政府变更该地块规划用途需招拍挂,造成投资计划重大变更,不但造成投资浪费,也引发了经济纠纷甚至诉讼。

1.2 施工图设计不合理。有些项目在未提供地质勘探报告即匆忙委托设计或设计人员未到现场详细勘查,闭门造车式地设计。虽不触犯强制性标准,但也未考虑经济合理性,擅自提高设计标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某市政道路设计不考虑工程使用特点(临时道路),项目定位不准确且设计保守,审计建议对该道路重新定位和论证,根据实际需要优化设计,减少不必要的投资浪费。审计现场勘查后减少电力预埋管、减小供水管径,减少预算挖填土方量、核减砼排管工程量、取消电信管线等。采纳审计意见后的设计方案节约投资约120万元。

1.3 预算施工方案不科学。科学合理的预算施工方案是保证进度和节省投资的重要手段。招标清单预算应根据图纸、合理的施工工序和组织方案编制,尤其措施项目的科学、合理、经济性更能体现优化施工方案的价值。预算审计时凭借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充分挖掘各项目拥有的优势条件并提出合理优化预算施工方案的建议,节省了工程预算成本,节约了大量财政建设资金。如在某安置区工程项目,在深入研究地质报告后发现,地下水位情况和基坑开挖支护方式既预算了回灌,又计算大量的抽水台班费,不合理也不切实际,仅该项措施费就核减50万元。对某道路工程建议利用场内可利用土方进行挖填平衡、合理设定土方挖填运距、调整开挖断面和挖填顺序、取消不必要的钢板桩支护等措施优化施工方案,累计节约工程预算成本约9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