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服装设计的看法

对服装设计的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服装设计的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服装设计的看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学;大学生;创造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37-01

服装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之一。服装设计根据时代的发展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使得人们对于服装设计的需求更加个性化,推动了服装设计行业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将服装设计纳入教学内容,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发展。但是随着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创造力的全面发展人才。

一、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正确认识

服装设计与单纯的绘画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同时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服装设计是绘画艺术的一种,需要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审美观点;其次,绘画艺术可以天马行空,但服装设计必须是可以应用于实际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因此,服装设计既要拥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也要具有操作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正确认识。只有当学生对服装设计与艺术有了系统的认识,才能够将想象力与实践性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设计出创造性、实用性的服装作品。

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中,为了适应应试教育的发展,高校教师经常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即教师在讲台上念教材,而学生坐在讲台低下听教师讲解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甚至不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对教材内容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和延伸,教师也不会在课堂中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长此以往,高校大学生对于服装设计缺乏自己的见解,从高校中走出来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设计出的作品毫无新意,无法受到社会的过多关注。[1]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必须要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着手。单纯的教材讲解已经无法满足时展和人才需求的发展,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转变正确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关注从应试教育的“分数结果”向“创新思维”转换,强调对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重视,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倡导学生以发散思维思考问题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需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高校专业教师应该尝试转变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服装设计学科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2]发散性思维是自由思维,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使课堂更加轻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发散性思维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鼓励学生对设计提出不同的看法。所谓发散性思维即是指对于同一事物的多角度见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任务教学法或者案例教学法,听取学生自己的见解,增加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服装设计专业是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必须具有可操作性。[3]因此,教师要主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学生也能够根据实践调整作品,完善设计思维,进一步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完善。

三、学生创造力的自我培养

受课时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必定不够充足,需要学生在平时多加注重创造力的自我培养。第一,学生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观看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汲取作品中的精华,增加对服装设计的理解;第二,教师教学中要勤做笔记和总结,课后继续研究,将知识内化,在杂志、报刊中观看到服装作品时要养成思考的习惯,总结自己所学形成新的认识;第三,平时注意观察和思考。服装设计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于不同性格、体型的人需要设计不同的作品,因此,学生平时要多加观察和积累。

四、结语

综上,在服装设计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正确认识,通过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倡导学生以发散思维思考问题等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加强学生创造力的自我培养。只有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创造力的全面发展人才,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炜.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09):59.

对服装设计的看法范文第2篇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服装设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校企合作中的服装设计教学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企业实践,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中职服装设计教学内容所使用的典型案例还停留在最原始的阶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有效更新、总结和归纳。因此,学生进入企业后所遇到的问题远远超出了学生所能遇见的范围,这种脱节现象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实践。二是中职服装设计教学不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多都固守眼前,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高,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上没有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三是服装设计教学手段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服装设计教学对老师提出的要求

教师在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首先掌握新技术,做到与时俱进。在这前提下培养出来的服装设计人才,才不会与企业的发展相脱节。具体来说,老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像那些考研和考公务员的人关注新闻联播一样关注服装行业。只有老师自身带好头,了解服装行业各个方面的动态,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例如,了解服装陈列技巧和顾客消费的心理特征。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服装设计教学的改革创新的途径

(1)构建多维创新模式。情景教学是用生动形象的情境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服装情境教学就是展示实物创作加工的过程来使课堂变得更加直观易懂易学。这种教学是对书本知识的再现。将生产情境引入到服装企业中去,可以凸显服装课程的共生教育理念。这种共生包括艺术、工程、文化和技术四个专业的课程。校企合作的重点在于学校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利用企业实践来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实践的优秀人才,校企合作的最终落脚点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入服装情境,使得这两个点更加清晰明确。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三个点上,首先是把握了校企合作的特点,其次是把握了中职服装人才的特性,最后是满足了社会对服装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多维创新模式主要有四个层次,即基础认识、技能训练、项目模拟、实体孵化。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所强调的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这两个方面。

对服装设计的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戏曲;服装;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43-01

一、戏曲服装与人物

戏曲的故事内容是通过人物的活动来表现的,正确地塑造人物形象,是艺术创造的中心。服装设计也不例外。

在实际生活中,服装是表现人物生活面貌最直接的东西,可以从服装上看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个性追求、审美意趣等。这就是我们服装设计的依据。

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本质,戏曲服装设计应该正确掌握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在服装的穿戴上,服装的色彩运用上,可以与原来生活中的情况有某些区别,这种区别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脱离生活的真实性,而是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工改造,使之更典型、更有代表性,能更深刻、更真实地表现人物,更有艺术说服力、感染力。戏曲服装如果离开了戏剧内容,离开了演员唱做的表演,是很难孤立地说明人物的。服装要表现人物,服务于人物性格。

二、角色的服装的套数

什么时候换服装,一个角色在整出戏中应该换多少次,似乎没有客观标准。有人为了“美”,认为服装套数多好,有的演出甚至梁山伯在“十八相送”的中途还要换一套服装上去,这就错误得有些滑稽了。

服装的套数应该从剧情出发,从生活出发。

我认为下列情况是可以换的:

1、同一人物,时隔多年,人物或成长了,或变老了,人物形象有了变化,服装应随着岁月的变迁而变换。

2、剧中人物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如升了官,或削职为民,或改从它业,等等,服装必须更换。

3、人物碰到大的礼仪,如婚丧、出征凯旋等,必须按规定的礼节、制度改装。

4、剧情要求表现季节的变化,服装应该有所变换。我们必须很好地研究、掌握换服装的问题,不能让它放任自流。

三、关于服装色彩

正确处理戏曲服装色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应了解服装色彩与生活的关系。比如帝王、王侯多用黄、红,而平民百姓只有在三种情况下才可穿红色服装——结婚、临刑、中状元。还要考虑风俗习惯,服装设计必须非常熟悉生活习俗,以及它的变迁。除习俗外,还要了解地域特点、民族特点。

2、服装色彩要有生活依据,又要做艺术上的加工和渲染。如果机械地把生活中原来的样子,无分析、无选择地搬上舞台,作为戏曲,肯定是不行的,也是不对的。

3、服装色彩还必须考虑舞台色彩的整体效果。在舞台上表现色彩不只是服装和化妆,还有布景、灯光、道具等,因此在考虑服装色彩的同时,必须研究整个舞台上色彩的相互关系,这里有人物与人物的色彩关系,有服装与布景的色彩关系,还有服装色彩通过灯光变化的关系。

四、戏曲服装与表演的关系

戏曲服装设计者有必要熟悉本剧种的表演特色。各个剧种的不同表演形式,要求在服装样式和色彩处理上也有不同。

戏曲服装设计,首先考虑为内容服务,另外也要考虑为表演服务。因此要求戏曲服装根据表演需要增加些部分,如水袖、翎子等,以便衬托舞蹈动作,使它更美化,更有表现力。

戏曲服装与表演结合,除了式样、色泽方面需要考虑外,用料的选择也很重要,戏曲服装多用丝织品,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比较柔滑、柔美,有利于表演。

五、设计与演员的关系

一般来说,演员都非常关心服装和化妆,因为它是一个角色的外貌。

特别是戏曲演员,服装样式的大小长短很大程度地关系到他们的表演动作,设计得好,有助于他们的表演,反之则会妨碍或破坏表演。

作为服装设计者,应该听取演员的意见。这是因为:

其一,演员体会角色深入细致,从内心到外形,从人物出身到人物成长与发展,演员都下过一番分析、研究的功夫。

其二,服装设计者思考人物一般是静止的,对人物动态只能是估计、预测,而演员思考人物是活动的,也可以说是“人物”本身的行动。因此他们对服装的要求往往是从许多具体问题上来的,而设计者很难想得如此周密。

对服装设计的看法范文第4篇

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世界范围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对我国的全面渗入,服装设计这一新兴的文化形式很快受到国人的瞩目和青睐。各类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服装专业毕业生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这无疑是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可贵的基础。然而,随着毕业生社会信息反馈,服装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

这表现在:专业教育重艺术,轻技术,重纸面效果,忽视服装的内涵本质等。由于许多院校初期的服装教学是由搞绘画艺术的美术教师或搞染织的工艺美术教师担任,学生所接受的训练多是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描绘技法,而服装设计所涵盖的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没被更多地意识到。造成了学生只会画,不会裁,也不会做(特别是对有变化的结构),无法使设计意图得到完整体现。进入九十年代,服装教学经过前一阶段的发展与反思,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进,服装的制图、剪裁、工艺缝制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不过,对服装工艺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就是抓住了专业教学的本质,对于怎样能使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仍然还是教学中所要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设计教学上,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相分离现象还较普遍。结构制图课教学仍然较多地注重在常规服装上,对于款式造型设计及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缺少必要的教学环节。要确实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进。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不同,设计艺术不仅具有绘画艺术形式的美学原理法则,更主要的它是以不同于绘画艺术的思维理念传达视觉形式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本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现代建筑设计学校提出“艺术与工业技术相结合”,首创包豪斯体系,翻开现代设计领域新的一页[1]。由此,西方国家的设计艺术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设计艺术远比绘画艺术引进的晚,国内的设计艺术教育多年来一直受绘画艺术教育所左右,致使各类设计观念局限在绘画艺术的思维定式中。因而,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确立对服装设计本质的认识,将主导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时下,我国各类服装赛事频频,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表演展示,自然是天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但由于这些赛事多数是注重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具有先导性文化特征,与作为商品的服装尚有很大距离,故服装本身的内在品质性因素往往不被参赛学生所重视,以致时常出现学生参赛获奖,但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对服装本身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要给予正确引导。

一方面,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积极参与专业大赛,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另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出的美,做到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意识及理念。

二、改进绘画基础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国内服装院校的绘画基础教学,以往沿袭的多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训练。

但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如此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

一是时间不允许,因为服装绘画只是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纵览国外大师、名家的服装绘画作品:洗练、简洁的线条运用;夸张、到位的结构刻画;概括并富于质感的衣料效果;常常给人留有深刻印象。

三、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

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变化统一,在服装设计中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主干内容。只会画纸面效果,不能依此产生合理的结构关系,设计是“纸上谈兵”,相反只学那些已定型的常规服装结构,而不能灵活变化应用,那么也不能算是学会设计。就象有许多老裁缝能把西服、中山装剪裁得很合体,但若按设计稿裁一些有特别变化的时装则感到困难。

服装设计教学的重点,就是要针对上述情况强化服装款式造型设计与结构对应变化的训练,掌握服装设计的主体核心。以此为目的的教学,从教师方面来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款式造型设计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服装工艺技术水平。这并不等于说设计教师必须要把服装做得如何如何精致,但对起码的缝制工艺要有所了解掌握,尤其是对服装结构的设计、分析,要有很强的能力。

不仅常规服装的结构、裁制要懂,还要能运用服装结构原理,随意变化出新的结构形式。做到能以绘画表现款式、造型,以款式造型来设计结构,再以结构验证款式造型的合理性。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就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款式造型与结构变化的能力。

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君岛一郎先生来中国纺大讲学时,曾作过这样一个演示:他请身着基础衫连衣裙的模特小姐站到台上,拿起剪刀从连衣裙摆处分几个不同位置向上剪到臀位,然后让人同时把剪开的裙摆拉起展示给众人。君岛先生告诉大家,若把展开后的裙形用面料再重新缝制,就产生了一种新裙款式。以此原理,基础裙形可以变化出许多的裙装样式。

君岛先生用此实例说明:对服装款式造型的设计,也就是对其结构的设计。因此说,服装设计课教学必须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相交融的一体化模式,那种设计课是设计课,工艺技术课是工艺技术课,设计课不管工艺技术的事儿,工艺技术不能有效地体现款式造型的分离式教学,看似分工明确合理,实则是专业教学中的误区。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有把二者统一起来的环节。

总之,服装设计教学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有了可喜的成绩,这一新兴专业已为我国服装业输送了大批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设计骨干。但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观念上的错误倾向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当今社会对毕业生的选择越来越挑剔,越来越注重其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因此,只有在教学中不断修正偏差,不断完善,让专业体系的内部环节密切相联,才能使服装设计教学有更高水平的发展和进步,才能为服装行业培养出更优秀的设计人才。

论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对服装设计的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服装材料;面料肌理;形态设计

在当今设计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生涩的模仿,然而作为服装设计师在处理服装面料的形态重塑和表现时,需要建立在对设计作品中各种面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并且能够结合传统或现代的工艺手段改变其原有的形态,以产生新的肌理和视觉效果。服装面料的特质主要体现在材料的肌理﹑色彩﹑印花和表面装饰等方面,而肌理的表现在服装面料的材质改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针对肌理所做的调研常常可以为面料再造赋予新灵感,而面料的处理方式将会有助于一件服装的风格和可能采用的造型的确定。因此,从服装面料的肌理的运用和表现上,可以直接体现设计师的灵感表达是否准确到位。

一?服装面料形态重塑的思维模式

面料形态设计过程首先需要采集和寻找素材,这对想象力的滋养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调研指的是调查研究,即从过去的事物中学到新的东西围,它常常被看作是探索之旅的起点,它与阅读,参观或许还有观察有关,但是首要的是,它是指信息的记录。调研如同记事的日记,它记录着一切信息,而这种信息,现在或者未来都将会运用于设计当中。然后围绕调研信息确定服装主题和进行构思,才能达到设计与面料内在品质的协调统一。主题和概念是一个号的系列设计的精髓之所在,而且它会使系列设计独一无二和颇具个性。一名好的设计师会挖掘自我的个性、兴趣以及对周遭世界的看法等诸多方面,然后将其融于赏心悦目,有所创新和令人信服的系列设计中。灵感则是艺术的灵魂,是设计师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完成一个成功设计的基础同时,灵感的来源也是多方面的。将信息、灵感和主题组合也会显现出可被探寻的相似特征,它们可以转化成为系列设计的造型、肌理和色彩。

时尚行业中新技术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在设计和调研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在数字印花技术方面已经有所发展。像巴索和布鲁克等这样的设计师,在他们的系列设计的签名印花图案中已经充分运用了这些技术。而像三宅一生、渡边淳弥这些设计师则运用新一代面料和材料来设计他们的服装。设计师从各种资料、信息和事务中收集到的具有可取性的灵感,并结合时代精神和时装流行动态,从创作和设计的角度对各方面的灵感进行深入的取舍和重组,从中找出最适合的设计方案。

二?服装面料形态重塑的方法

面料形态设计的重塑是设计师对现有的面料人为地进行再创造和加工的过程,使面料外观产生新的肌理效果及丰富的层次感。面料的风格会直接影响到服装设计的艺术风格,不同质感的面料给人以不同的印象和美感,把握面料的内在特性,以最完美的形式展现其特征,从而达到面料形态设计与内在品质的完美统一。

面料形态设计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面料形态的立体设计:利用传统手工或平缝机等设备对各种面料进行缝制加工,也可运用物理和化学的手段改变面料原有的形态,形成立体的或浮雕般的肌理效果。一般所采用的方法是:堆积、抽褶、层叠、凹凸、褶裥、褶皱等,多数是在服装局部设计中采用这些表现方法,也有用于整块面料的。总之,在采用这些方法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材料,用何种加工手段,如何结合其他材料产生对比效果,以达到意想不到的境界,是对设计师创意和实践能力的挑战。

面料形态的增型设计:一般是用单一的,或两种以上的材质在现有面料的基础上进行黏合、热压、车缝、补、挂、绣等工艺手段形成的立体的、多层次的设计效果。如:点缀各种珠子、亮片、贴花、盘 绣、绒绣、刺绣、纳缝、金属铆钉、透叠等多种材料的组合。

面料形态的减型设计:按设计构思对现有的面料进行破坏,如:镂空、烧花、烂花、抽丝、剪切、磨沙等,形成错落有致、亦实亦虚的效果。

面料形态的钩编设计:各种各样的纤维和钩编技巧,随着编织服装的再度流行已日益成为时尚生活的焦点,以不同质感的线、绳、皮条、带、装饰花边,用钩织或编结等手段,组合成各种极富创意的作品,形成凸凹、交错、连续、对比的视觉效果。

面料形态的综合设计:在进行面料形态设计时往往采用多种加工手段,如:剪切和叠加、绣花和镂空等同时运用的情况,灵活地运用综合设计的表现方法会使面料的表情更丰富,创造出别有洞天的肌理和视觉效果。

三?面料形态设计在服装中的实践运用

面料的形态重塑要以服装设计主题为中心,以各种面料质地的风格为依据,融入设计师的观念和表现手法,将面料的潜在性能和自身的材质风格发挥到最佳状态,使面料风格与表现形式融为一体,形成统一的设计风格。面料形态与服装设计之间的协调性是服装设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服装面料不仅是服装造型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造型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如简洁的款式造型可以与立体感和肌理突出的面料结合在一起,以展现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单纯﹑细腻的材质可以使用夸张多变的造型,若两者配合不当,所表现的视觉效果就无主次和个性而言,无法达到在形式和风格上的统一。因此,面料形态重塑与服装的造型﹑色彩间相互搭配的关系,已成为贯穿现代服装设计过程中的主要表现手段。

四?结语

服装作为一门独特的视觉艺术,其演变的速度几乎与高科技的发展更新的速度相媲美。现代的服装设计与面料设计已融为一体,以焕然一新的设计理念和形式展现于世,完美的设计一定要有好的面料形态加以配合和表现,这已经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师共同的理念。近年来,已经涌现了很多经过多年努力不断拓宽设计领域的设计师,而引发社会开始反思并回顾与服装有关的感知力、理想及审美。

参考文献:

[1].陈燕琳、刘君著.时装材质设计[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对服装设计的看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模糊性;服装设计;审美追求

1、前言

非物质社会,在一切转瞬即逝、欲望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我们需要更混杂、更虚幻、更强烈、更另类的刺激与惊喜,服装物品的精神审美功能则更加为服装艺术所强调,而模糊理论在服装中的设计来表达出设计者创新的理念和穿着者的个性恰恰符合了人们的审美倾向。当下的流行时尚特征是边界的消失,各种新与旧、男与女、老与少、藏与露、世俗与崇高、边缘与主流等等都彼此交合互渗,混杂共生,失去了既往的边界,一切都在打破重组、更新,一切又都彼此混合,接近雷同,迫使一切重新定义。一种前所未有的混杂成为时尚的象征。①

2、服装的审美与时尚

追求时尚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汉语词典》对时尚的解释为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时尚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服装设计中,设计的各种手法理念都嫁接于时尚,不同的是形式,相同的是那种虚拟、混合的不明性质和新鲜、神秘的意趣。设计师通过对时尚和大众审美趣味的正确把握将有利于设计上的不断创新,从而创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类审美意识是随着人类的诞生和自身的发展而相继产生发展的。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服装的审美包括服装本身、服装着装状态、受众的理解等。人们对服饰的审美活动的意识包含在人们对服饰的选择、试穿和评议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从而得出审美的结果。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具有直接性和直观性,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本身是无法精确的控制、分析。②审美心理是各个要素是综合,互相交织的过程,审美要素包括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等基本要素。这些因素属于精神层面,精神意识的情感因素自身具有模糊的特性,而且这些心理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渗透。黑格尔曾经说过:“情感是心灵中的不确定的模糊隐约的部分。”因此,人们审美时的心理现象是高度整合综合模糊运用的过程,具有“模糊性”的特点。③

审美受制于客观因素,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流行时尚,审美时尚是一种给追随者以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并具有价值判断和审美导向的时尚。人类审美共通感的存在,使“时尚”成为人们竞相摹仿、追逐的消费浪潮。④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造就了这样的时尚,这样的服装也包容了群体的审美心理,它体现了着民众的审美倾向。

3、服饰审美中的理解模糊

服装审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服装以其神秘的、朦胧的、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艺术特质传达着视觉张力,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审美受到审美者文化素养、经济、年龄、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习俗、价值观、感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感知服装美是重要的,它依赖于人们对服装的审美态度。审美个体有差异,使人对服装兴趣的大小,对服装美的注意程度和对服装行为所抱有的审美期望不同,所以,对服装感知的程度也不同,产生的想象和情感以及对服装的理解就不一样, 美的感受程度也就不一样。审美过程其实就是服装与人之间的一座桥梁,服装是具有想象力的,是供人欣赏的而不是推理,是领悟而非说教,人能够最大可能地参与其中,从而实现服装作品的“二度”创作。人的内心世界是及其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也是丰富多样性的,审美在模糊不定中彰显多种可能,这使服装设计作品得到多维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艺术本文的理解,审美理解需要的不是一种复制态度,而是一种生产性态度,一个开放性过程,我们要从心底出发理解服装审美。审美理解具有无限多样性,其包含“解释性循环”:根据细节来理解整体,又必须根据整体来理解细节。审美理解过程就是在服装的整体和部分之间不断地往返过程。审美理解的关键步骤是“视界融合”。⑤服装设计作品除了承载服装设计师本人的思想理念,还应该更多地在欣赏群体中获得“再生”。因此说,作家艺术家的审美创造,接受者的审美理解有者模糊的难以表达的一面。

4、服装的产品意境生成

随着人类生存需求的发展和对世界不断的感知,在人类的意识中,已不再是仅仅靠知觉来认识和表达世界了,而是用心、用意识去感悟和理解世界,不是单纯的模仿自然,而是通过表现心灵,进而阐述世界和事物的规律,这样服装设计中意境的生成尤为重要。服装意境的创造与表达始终与社会经济、消费群体的审美标准密不可分,消费者根据设计师创造的赋予情调的形态语言和赋予意味的着装表现及特定的衣着情节所传达的信息,加之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大脑中浮现相应的景,感受设计师所抒发的情,从而领悟到设计师追求的艺术境界,服装设计的意境由此形成。意境包含主体的品格、个性以及审美感情、心态、理解、想象和趣味等多种主观因素,并形成一种综合形态,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具象范围去感受、丰富和联想,追求审美客体的本质特征突破具象范围去感受、丰富和联想犷追求审美客体的本质特征和这些主观因素的和谐一致,以获得最充分的审美满足和快乐。意象的生成是审美的关键。模糊性的开放性、暗喻性是意境本身产生货释放出巨大吸引力之所在。在设计中追求审美意境,以其模糊性创造的模糊美吸引观者的良好途径。吴亮认为“如果他过于理智,过于自觉,他就断不能即兴地创造出一个新的意境”。⑥

5、结论

服装是极具流行性和时间性的产品,它们不时被淘汰翻新,并不时地受时尚、受众的审美理解、产品所表达的意境等的影响,使之演变得更具个性与时代感,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风采,这也是服装设计的审美追求所在。

参考文献:

[1] 唐玉宏,《艺术审美创造和模糊性思维》,文艺论坛

[2]baike.baidu.com/view/169606.htm

[3]张会锋,《论图形设计的模糊性》:〔硕士学位论文).2005

[4]贺阳,《鞋子的时尚审美》,时尚研究,2005

对服装设计的看法范文第7篇

青春焕发的纯真年代

1971年,王菁出生在贵州省黔西南州一个偏远的布依族家庭,从小就开始对服饰特别钟爱和讲究。母亲用自己手织的白土布给她缝制一件衣服,她要把衣服漂洗得白白的配上一条黑裤子才穿,王菁觉得这样穿起来才感觉清爽。有一次,母亲听邻居说供销社有一种浅湖蓝的咔叽布卖,叫她去买,王菁步行几公里到供销社去排队买来一块。母亲为她缝制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为此,王菁足足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

每次外出时,王菁总是喜欢观察别人身上穿的衣服,并在心里暗暗地记下那些缝制优美的图案和设计新颖的款式,等回到家后就去找来些旧布尝试着缝制。因当地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王菁一有机会就去跟村里的妇女们学刺绣、打鞋垫、缝布包、做衣服等一些针线活。这些爱好渐已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王菁初中毕业后,尽管成绩非常优秀,但因家境拮据、弟妹众多,作为家中的“大姐”,她只好放弃继续上学,把机会留给比自己小的弟妹们。但王菁对学习知识的热爱并没有放下,也始终难以放下。这个夏日某天的午后,王菁和往常一样来到书店看书,在书店的角落架上找到一本关于服装设计的书,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服饰书籍,王菁被书中的图片深深吸引,她一页一页地从前到后翻看了很多遍,并在书的最后一页看到附有北京服装研究所的招生简章。王菁在想:自己热爱的服装有这么好的学校,于是她就下定决心要去学习,回到家后她就按书上的联系方式给远在北京的学校写信咨询。

信件寄出后,王菁的内心就再也不能平静,她一直焦急地等待,好在十多天后终于收到了回信。王菁在信中咨询的关于服装设计学习的事得到了同意,她高兴得疯狂地叫了起来。但由于家境比较拮据,而且又是远在北京,家里为此很头疼。但王菁没有放弃,王菁凭着自己从小就学来的裁剪和缝制手艺去为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做事,结果累积到了一笔钱,家里人看到她如此的热爱和执着也不好再劝她,只得尽力地去为她准备。

一路向北的峥嵘岁月

1991年,王菁终于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服装研究所学习服装设计。她先学习初级函授班,毕业后又学了中级设计班。学习服装设计需要绘图,要有美术功底,王菁以前没有学过。因此,在学习服装设计的基础课素描时,王菁感觉自己跟不上老师讲的课程。班里的同学都是有过美术学习经历的,懂得一些素描和绘画,就王菁一个人没有学过。王菁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有机会到北京来学习自己喜欢的服装设计,不想就此放弃。于是她利用课余时间加紧补课,当中午别的同学都在休息时,王菁一个人走出宿舍到教室去练习素描;晚上当所有的同学都已经沉沉睡去,王菁也依然还在练习,这样足足经历了半个多月的刻苦练习,王菁终于学会了素描,也赶上了课程。然而,由于练习劳累过度,加上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那段时间王菁练得手脚都肿了。这时在北京读大学的一位老乡来看王菁,王菁的同学对这位老乡说:你们王菁学习太刻苦了,手脚都肿了很大。

其实这些在王菁心里并不怎么害怕,王菁担心的是经济问题。有一次,王菁在北京王府井书店看到两本非常好的服装书籍,王菁很喜欢,但身上没有钱。于是她写信回家叫家里把自己的衣服全部卖掉,那些衣服都是王菁非常喜爱而珍藏下来的。家里虽然很缺钱,但家人也很疼爱自己的女儿,于是就去给人家借,把王菁的衣服保留了下来。

1992年底,王菁从北京服装研究所学习毕业,取得中级服装设计师资格,同学们相邀她一起留在北京发展,她们也一起去海淀区应聘了几份服装设计的工作,但都还没等到回复就回家来过年了。过年的时候,亲戚介绍王菁去了贵州安顺云马服装厂工作。

1993年,王菁来到安顺云马服装厂,对刚学来的知识很是好奇,非常想把自己在学习中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技能付诸到实践中去,无论是在流水线上,还是在管理和裁量的精确性上,王菁都在加紧学习。但由于这个厂主要是生产公安制服和其它的企业工作服,自己学的设计知识得不到更大的发挥和广泛的拓展。一年后,王菁从安顺云马服装厂辞职来到以设计和生产蜡染民族服装为主的安顺民族色织蜡染厂工作。

安顺民族色织蜡染厂与台湾一家大型服装厂有工作上的合作,平台很大很广。王菁进来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之长,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先后设计了一批批优秀的服装到北京、云南、贵阳等省市参加展出,深受顾客的青睐和专家的好评。有一天,台湾厂方领导来到安顺民族色织蜡染厂,被王菁所设计的服装深深吸引,对王菁的设计非常满意,因此邀请王菁到台湾厂方的分支机构广州去工作,但王菁婉言谢绝了。在此之前,王菁就认识一位云南民族服装和旅游产品开发的老板,觉得他们做得很好,而自己的家乡也正好具备这样的资源条件,却很少有人去开发和整理加工,在王菁心里早早地就有了这样一个想法。她利用厂里放假和过年过节的时间经常回家去收集整理民族服装和手工艺品。乡亲们对此不解地说:你拿这些东西去做哪样哟?这些土布会有人要吗?于是王菁耐心地给他们解释,并给他们提很多很好的建议。

王菁在安顺民族色织蜡染厂工作干得很出色,老板非常想把她留下,想办法帮她迁户口,把她作为厂里的正式编制人员,但王菁一样地谢绝了。王菁说,她的这一路向北无论是在北京学习服装理论知识的一年半,还是在安顺实践工作的三年里,其实都只是在学习。从学习服装设计到学习工作管理,最后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家乡黔西南去的。王菁内心清醒的态度和清晰的目标是不为外人所知和理解的,她一直有着一个梦,一个属于自己的热爱并执着的服装梦。

深深痴爱的布衣情结

1996年,二十五岁的王菁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黔西南,与相恋多年的男友完婚。丈夫是一位大学教师,丈夫和同事都希望王菁去读师范中函班,然后到附近的村小学去教书,但王菁又再一次地拒绝了。王菁觉得他们不了解自己的爱好,自己把太多的青春时光都放在了服饰的研究和设计上,自己的目标非常清晰。王菁对服饰近乎疯狂和顽固的热爱与执着令很多人都不理解,但王菁没有去作更多的解释,她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虽然有了理论知识的积累,也有了实践操作的经验,但王菁并不急着马上着手创办公司,而是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去乡下村寨收集、整理民间的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王菁一边收集整理,一边研究分析和重新设计,还不断地关注电视上的服装展和邻近省市的一些节展会活动。

通过研究分析,王菁认为 当地的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在制作上太过于粗糙、款式比较单调、设计也平平。王菁通过多年的学习、工作和观察,觉得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要做得精致优美,要富有生活情调和收藏纪念价值才会有出路。于是,王菁跑到旅游局去把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讲给领导听并提了很多的建议,领导对她的看法和想法非常认可,也鼓励她去做。

2001年的春天,王菁从朋友那儿得知黔西南州要举办首届“兴义马岭河峡谷漂流节”,于是王菁立刻去找组委会负责民族文艺演出的领导,要求承担该组委会导游服装、漂流者服装和蜡染文化衫的工作任务,并递上自己精心设计的样品。经过审核,王菁顺利地接下了这批旅游商品的生产任务。十多天后,三百多套做工精细、款式新颖、独具民族特色的导游服、漂流服和蜡染文化衫送到了马岭河峡谷漂流节活动组委会那里,相关领导和从事民族研究工作的同志对此深表赞誉。王菁趁此机会又设计生产了一千多套民族服装在漂流节期间展出和销售,结果大获成功。

2002年,王菁在黔西南州正式组建创办兴义市布谷鸟民族旅游商品经贸中心,恰逢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在贵州举行的“《一路顺风》――走进安顺、黔西南”竞赛活动,王菁率领的“布谷鸟”团队精心设计的布依族服饰在竞赛中获得桂冠。随后,布谷鸟民族旅游商品经贸中心又设计和生产了安龙“荷花节”、顶效“查白歌节”、浙江宁海“徐霞客开游节”、广西隆林“苗族跳波节”、贵阳白云区“国际风筝节”等等大型节展会活动的服饰、道具和礼品。终于,王菁的“布谷”之梦变成了现实。

2005年,王菁成立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亲自担任执行董事和总设计师。主要从事布依、民族旅游产品的收集、整理、研究、开发和生产销售。把公司的重心放在民族服饰的研制与开发、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

对服装设计的看法范文第8篇

(武汉科技学院 服装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本文通过对青少年这一特殊时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进行了细致地分析,说明了青少年服装设计工作需具备的素质和要求。

关键词:青少年服装;着装心理;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J509文献标识码:A

Clothing Demand and Clothing Design for the Adolescent

CHEN Lian

服装是人们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必需品,是人们心理活动外现的载体之一。一方面它是人们自我素质的体现,另一方面服装也影响人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同年龄通过选择不同的服装,可以体现穿着者的性格、文化内涵及消费水平等。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最显著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十六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已达3.8亿人口左右。在一个成长中的家庭,孩子的各种消费占有很大的比例。而服装作为消费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消费市场是可观的。我们必须从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的生理和心理上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从心理、生理、设计到买场环境,导购语言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斯考和分析。

一、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变化

生理上,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时期,身高体重的剧增。性发育渐趋成熟,第二特征出现,是少年逐渐向青春期转变的时期,由于生理的显著变化,心理上也开始注意自身的变化,情绪易于波动,喜欢表现自我。因此少年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同时,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大幅度提高,内心体验越来越丰富,自我反省能力增强,可以对自己的内心活动进行分析和评定。社交方面;青少年的团队体验使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追求社会地位,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与父母的关系出由顺从变化到追求民主平等。进入中学以后,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也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他们变得不那么听话了,疏远父母,不愿和父母一起活动。另一方面,青少年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本身的事情了,往往要跟别人比较自己的能力,容貌等。开始考虑自己与别人的不同的特征,对束缚自己的力量提出自己的主张,把白天的自我观察和深刻的自我意识流露在日记里,这种在思想感情摆脱父母,要求独立的过程是心理的“婴儿断奶”,标志着以自己为主张的青年时代的开始。他们一方面开始摆脱父母,另一方面又热衷于寻求能够理解自己的“志同道合”者。对一些想法和主张做比较时往

童梦少女装

往觉得朋友和同学的意见正确又有价值,这种对父母的“封闭”与对朋友的“开放”的双重性格是青少年的特有心理特征。另外,青少年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与行为,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的分化,分之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主体的我是指具有知觉、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自我。客体自我是指可以对主体自我进行观察监督的自我。主客体的自我最初是混沌不分的,个体的成长知识和阅历增加,从儿童时期的学会评定自我行为、到青少年时期不仅能认识,评定自我,而且能对自我思维和行为作出客观分析。这个时候青少年开始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并按自己的意愿塑造自己,在意自己的仪表、穿着、审美观念逐步形成和发展。

二、青少年着装心理的几个因素

1、文化传媒。受新生的事物、时尚的传媒和高科技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吸引,青少年的着装开始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和媒体等方面的冲击,使青少年对新生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由于青少年心理与成人的思维还有一定的差距,他们对事物的判断不像成人那样有丰富的阅历、经验而考虑成熟和周全,他们是凭着自己的喜好做出感性判断,并且物质欲望受社会的影响,急速膨胀,他们理想化的憧憬自己的地位,而又缺乏理想化中事物背后应有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以及形成此事物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阅历。于是产生了对某些名人的崇拜、喜爱和模仿。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影响是巨大的,印有超女和周杰伦头像的文具及服装、饰物,着实让商家尽了甜头。他们在外观上要求遵从一定流行元素、时代气息,在服装的搭配等方面也要求很高,成为能表现少年性格的主要手段。他们追求简洁造型。近年来,牛仔裤、运动服装和休闲服装也是他们选择的主要方面。另外,倍受社会关注的哈韩、哈日、哈欧现象,可谓是青少年服装心理的主观的集中体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外来的文化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本身应青少年性格和喜好而流行的文化,被青少年视为代表着先进国家的先进思想,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思维和行为。日韩、欧美国家的青年流行音乐组合,以其激情的节奏、狂放的舞蹈、热辣的造型和传奇的经历吸引了青少年的注意,他们爱屋及乌,部分青少年开始模仿他们。奇异夸张的发型、过度修饰的妆束,夸张变形的服装,希奇古怪的饰物,将他们的舞台装束引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且不去评判这一现象的对错,单从商业设计的角度出发,这充分说明了流行元素、时尚文化在青少年服装消费心理中所起的作用。

2、自我与家长意识。由于生理的日渐成熟,成人化和独立意识的增强,使青少年在心理上追求与成人平等的愿望强烈起来,他们希望能得到与成人平等的待遇,对家长的束缚和监视特别反感,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十分敏感,羡慕成人的社会地位,希望从家庭角色进入社会角色,所以导致青少年的服装选择有偏重于成人化的倾向。另一方面,青少年自身没有经济能力。或是有一点零花钱,但不足以支付多件服装的购买,绝大部分日常服装是和家长共同选购的,家长们出于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会考虑到青少年所处的环境,校规、社会角色,成长速度等因素。家长不会让子女穿得过于前卫、性感,而是在一定的观念前提下,给予一定尺度的放松,这尺度也是青少年服装设计的关键之一,也就是如何赢得青少年和家长这两个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和不同社会观念的共同认识。父母要求青少年服装在满足其功能性的前提下,能够塑造青少年的阳光,活泼的形象,造型上时尚颜色上明快,面料上要求实用。新颖、环保,并满足青少年其生活环境中的功能。

三、青少年着装心理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1、设计灵感。青少年时期指的是年龄在13―16岁这一阶段他们是文明繁衍的生力军。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健康,心态,关系到社会的明天。这一时期的服装处于由童装的雅气,重修饰向成人的成熟,,重简约的过渡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服装既摆脱不了天真又兼备时尚,设计时要以经济、实用、时尚、靓丽为原则,并以简洁,轻快的造型手法来展现少男少女的纯真、青春和略带雅气的外形。在外观上要遵从一定的流行元素,但又不能脱离少年时期的特殊美要求,在面料、色彩上逐步趋向流行时尚,使他们穿着充满时代气息。另外,服装的搭配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变得重要,搭配服装是表现少年性格的主要手段。青少年服装设计应参照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环境,结合青少年的思维特点,了解青少年关心的事物,从中捕捉精髓的元素。作为设计灵感来源,还有如体育巨星的风范,时尚体育休闲活动,流行的卡通、漫画、电玩、网络、流行音乐、偶像剧、电影(科幻、探险为主),时尚代表人物的装束,主流音乐风貌,都是设计人员必需注重的灵感来源。

综观市面上的一些青少年服装品牌,也有许多成功的品牌如:深圳的“雅骅”童装、广州的“越位”青少年运动装、东莞的“阳光男孩”和“个性女孩”、深圳市的“小丰龙”、广东的“菁菁草”、深圳的“童梦”及上海的“法娜妮”都充分表现了青少年的个性与实,并且将现代都市感和青少年的充满活力完美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李宁公司的个性化运动装,体现运动的轻松随意,追求品位与个性,多变的细部设计,独特的配色效果,极具前卫的色彩,色彩鲜亮的亮色调与灰色调相匹配,“国际化”的感觉突出,体现时代感和文化主题,是中学生最喜爱的品牌。而列入全球十大品牌的“米奇”品牌也推出了将迪士尼的典型形象转化为青少年个性表现,为青少年儿童时代认识迪士尼的朋友添加时尚色彩,用引导趋势且价格适宜的产品将迪士尼的魅力带给青少年。

李宁少年运动装

米奇少年装

2、款式和结构。款式上的特点,设计应从大方简洁,活泼利落功能性强,合体与宽松并存的局面入手,服装造型要考虑多样化时尚流行因素,休闲服随着休闲意识开始流行,运动服依然有相当的比重,装饰由大面积退回到局部,由复杂变回简洁,流行元素有选择的溶入其中,设计中更要注意的是,由于青少年时期处于生理变化高峰期,服装结构应考虑其实际对象的体形变化。

3、面料。面料的应用上除了有棉,毛、麻等人体功能性好,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天然面料。也可考虑使用后处理很好的化纤,混纺等塑型效果好的面料,如防雨面料、莱卡等。并可大量应用牛仔布,全棉,皱纹棉,印花纯棉、针织罗纹等耐洗、耐磨、防静电、吸汗、透气、柔软舒适的面料,辅料中拉链应用比较多,并方便实用。

4、色彩与图案。色彩上不象儿童装那样搭配夸张,颜色丰富,也不能象成人装那样沉着,稳重,色彩搭配谨慎。高明度高度及靓丽色彩占主导地位。同时也出现灰色变调,颜色趋向于流行色,多以白、红、黄、蓝为主,图案在青少年服装上的大胆运用也是青少年服装的一个显著特点。科普、科幻、艺术性的构成一方面不失美观时尚,另一方面能开发青少年对科学、生活、艺术的情趣。浪漫、可爱的图案(如花纹、数字、字母和网络图案、卡通形象等)能激发青少年的向上、活泼的个性,烘托一种交相辉映的摩登新奇的氛围。而落伍、老气、低俗的图案不会引起青少年的兴趣。而过于前卫、性感、颓废、对青少年的成长,容易造成负面影响,超出了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另外,可爱、时尚的小饰物、小配件在服装中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青少年服饰更为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