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风险管理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医疗风险的原因
以往对医疗风险的管理是局部的分散的,甚至是被动的;有时,把质量改进和提高与风险管理等同对待;多数风险管理仅重视后部分环节,如对风险引发事件后的处理比较积极认真,但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等缺乏充分重视,即对风险的预防重视不够;风险管理缺乏与其相对应的组织体系和制度设计;对风险管理的深化和扩展也缺乏明确的方向。因此,引进风险管理,需要强化对医疗风险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医疗风险管理人才,进一步建立风险的分析、评估和处理体制和机制,形成风险管理的完整体系。
2 防范医疗风险的措施
2.1 从健全体制入手,防范医疗风险。
2.1.1 确立评价体系,纠正系统风险。提高管理评价体系,是促进医疗安全的措施。管理评价中采取“医疗服务质量整体评估”。该评估体系分为三大部分:综合评估、专项评估和社会评估。综合评估包括基础质量、流程质量和终末质量等三个级别指标,基本包括医疗、护理、感染、实验室、处方、输血、单病种质量病例分型等要素。专项评估的重点在新技术、技术保证能力、人才队伍建设、学科管理、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社会评估主要包括百姓对医院服务的认知程度和满意度。在评估中,还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我院的工作重点,不断完善评估体系。防范医疗活动中系统风险。
2.1.2 实行医疗质量和安全季度例会制度。定期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检讨,改善医疗风险管理。每个季度召开医疗质量和安全例会,参加人员是质量管理委员会人员。通报近期医院的医疗风险,包括医疗投诉、医疗争议、医疗事故鉴定情况等,研究问题的原因、存在的缺陷及需要防范的对策。通过这种做法,可由点及面地防止医疗风险扩散,降低医疗风险的影响,同时也使医疗风险警钟长鸣。
2.1.3 发挥专业委员会的作用,提高医疗风险管理水平。药事管理、医院感染、病案管理、输血、检验、影像等专业,在医疗风险防范、风险评估、风险监督、技术规范制定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对本专业领域的风险进行分析,确定风险系数,提出风险要点,做好规避措施,是一项重要任务。
2.1.4 执行各种专项检查,保证制度落实到实处。院质量管理委员要针对《处方管理办法》、《抗菌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内镜清洁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工作方案和检查标准,确保检查结果。
2.2 完善制度建设,克服制度缺陷风险。
2.2.1 实施疾病诊疗制度管理以降低医疗过程风险;规范医疗机诊疗行为,防范诊断和治疗患者中的风险,结合实际,编撰了《疾病诊疗指南》规范指引疾病诊疗,进行医疗行为监督,出台了《患者转诊制度》,使转诊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2.2 建立和完善不良事件及医疗差错报告制度:不良事件及医疗差错是重要的医疗风险来源。建立完善不良事件及医疗差错报告制度,可以及时制定处理方案,有效避免类似的事故重演,防止事态的扩大和蔓延。要界定报告内容,明确报告主体,建立通畅的报告渠道,建立积极快速的不良事件及医疗差错的分析和评估机制,授权处理主体,形成有力的反馈及化减医疗风险的能力。
2.2.3 建立医疗责任和医师执业保险制度:建立医疗责任保险与医务人员执业保险相结合的医疗风险管理、转移及保障的长效机制,完善医疗风险管理与控制体制,构建医疗执业责任风险保障体系,促进医患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2.3 改善运行机制,避免机制性风险。
2.3.1 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快速有效的工作机制。急救是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疗风险和医疗纠纷的高发区。改进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紧急医疗救援和指挥协调能力,是医疗急救能力的综合体现。狠抓院前急救流程的质量管理,提高车载单元、急救基本技术、日常管理等基本能力,并在院前急救处置、急救病例等方面拓展了急救范围。同时,在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快速的无缝衔接方面,也做了有力改良。
2.3.2 消除血液管理风险,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通过制定合理的用血制度,培训提高临床医生的科学用血知识。
2.3.3 完善医院设施建设,消除安全隐患,主动落实安全隐患的义务。全方位对患者进行安全提示,做好警示工作。一是医院的自身安全保障义务要做好,二是对患者人身或财产损害防范的警示工作,力争把发生在患者身上的侵害降到最低。
2.3.4 自查自检,寻找风险。鼓励一线医务人员注意发现医院设施、流程安排、制度实施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挖掘医务人员中的良好建议。善于研究投诉的积极作用,从投诉中查找工作的不足,把投诉变成改进工作的思路、措施、制度。
3 医疗风险管理体会
医疗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医疗服务本身,也与影响医疗服务的相关因素有关,这就决定了医疗风险管理的难度,使医疗风险管理成为永恒的挑战。管理人才和管理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医院管理人才的变化和管理能力的改善,将极大地提高医疗风险的管路水平。医疗技术人员在医疗风险管理中承担直接的责任,执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流程、熟练的技术,是降低医疗风险的有效措施。
参 考 文 献
[1] 杨克虎,马彬.日本医疗风险监管体系评价.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1):67-70.
[2] 余震,张亮.全面质量管理及其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467-470.
关键词: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118-02
1 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识别、分配、应对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的科学与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被认为是使潜在机会或回报最大化、使潜在风险最小化。
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是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仅仅完成这部分工作还不能做到以最少的成本保证安全可靠地实现项目的总目标。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对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妥善地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所谓控制,就是随时监视项目的进展,注视风险的动态,一旦有新情况,马上对新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并采取必要的行动。这就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全过程。
1.1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的第一步是风险识别,其目的是减少项目的结构不确定性。风险识别首先要弄清项目的组成、各变数的性质和相互间的关系、项目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的、有章可循的步骤和方法查明对项目可能形成风险的诸多事项。
风险估计就是估计风险的性质、估算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及其后果的大小,以减少项目的计量不确定性。风险估计有主观和客观的两种。客观的风险估计以历史和资料为依据。主观的风险估计无历史数据和资料可参照,靠的是人的经验和判断。
风险评价就是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顺序。评价时还要确定对风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风险评价方法有定量和定性的两种。进行风险评价时,还要提出防止、减少、转移或消除风险损失的初步办法,并将其列入风险管理阶段要进一步考虑的各种方法之中。
1.2 狭义的风险管理
狭义的风险管理就是在风险分析之后,针对风险做出决策。一般有规划、控制和监督三阶段。
规划阶段有两个方面。第一,决策者针对项目面对的形式选定行动方案。一经选定,就要制定执行这一行动方案的计划。为了使计划切实可行,常常还需要进行再分析,特别是要检查计划是否与其他已做出的或将要做出的决策冲突,为以后留出余地。第二,选择适合于已选定行动路线的风险规避策略。选定的风险规避策略要写入风险管理和风险规避策略计划中。
风险控制就是实施风险规避策略的控制计划。该计划的内容就是在必要时向项目提供必要的资源。有时还要修改项目计划,随时对项目的费用和进度重新进行估算,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步骤。风险控制的关键是采取果断的行动。风险监督是在决策付诸实施之后进行的。
2 建设工程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
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开发实施过程中, 对开发商而言, 项目各个阶段都存在着风险, 而风险的大小,发生与否,发生造成的损失如何都与项目本身有关。由于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各方所遇到的风险各不相同,以下仅列举项目管理过程中常遇到的主要风险因素来分析。其主要风险有:
预测风险。在项目的前期策划阶段,开发商都会对项目进行经济效益预测,选定不同的指标体系将会有不同的指标结果,如动态指标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静态指标的投资收益率等,而指标的确定又是通过预测的财务报表确定的。
决策风险。开发商根据自身的条件、项目的设计方案、预测的结果对项目是否实施、按照什么方案实施、实施时间等进行决策。这其中的可变因素很多,决策者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决策失误。
高层战略风险。在城市总体规划不变的前提下,开发商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项目开发权的竞争,而项目开发权的取得是以土地开发权的获得为标志的。土地开发权的获得可通过划拨、招投标、拍卖等方式,而不同的获得方式造成的地价风险不同,如开发者的指导方针、战略思想错误则会造成项目目标设计错误,给自身造成损失。
技术设计风险。主要包括勘察设计风险和施工技术风险。在初步设计阶段,由于开发商的原因其设计委托书过于简单,设计时间紧迫,设计单位与开发商就设计任务未进行细致反复沟通,设计人员业务不熟练,致使设计施工图的设计深度不够。同时由于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其设计的进度过于缓慢,造成施工进度受阻,延误工期,最终造成经济损失。
计划风险。计划是对工程实施过程进行各种策划、安排的总称,是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设计,是为保证实现总目标而做的各种安排。目标是计划的灵魂,计划必须符合总目标的要求, 受总目标的控制。为此要求计划必须符合环境条件,必须反映项目本身的客观规律性, 反映工程各参与者的实际情况,同时必须满足项目的经济性要求,否则将会导致计划的失误, 造成经济损失,形成计划风险。
实施控制风险。在项目实施控制阶段, 开发商所面临的风险更复杂,如合同未履行、合作伙伴争执、责任不明确、产生索赔要求的合同风险, 供应拖延、供应商不履行合同、运输中损坏以及在工地上损失的供应风险,项目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风险, 由于分包层次太多,造成计划执行和调整实施控制的困难和风险, 以及各种原因造成的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管理失误的风险等。
政策性风险。政策性风险是每个承包商必须考虑的问题,如通货膨胀、原材料的临时紧缺、施工当地的社会治安、地方保护主义等。作为承包商来讲,虽然这些风险往往能够得到一定量的补偿,但由于目前国内的索赔制度尚不健全,施工项目的管理者应该认真考虑这一类风险。
3 风险的识别与方法
3.1 分解原则
就是将项目管理过程中复杂的难于理解的事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容易被认识的事物,将大系统分解成小系统,这也是人们在分析问题时常用的方法(如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3.2 故障树法
就是利用图解的形式将大的风险分解成各种小的风险,或对各种引起风险的原因进行分解,这是风险识别的有利工具“该法是利用树状图将项目风险由粗到细,由大到小,分层排列的方法,这样容易找出所有的风险因素,关系明确”与故障树相似的还有概率树、决策树等。
3.3 专家调查法
由于在风险识别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找出各种潜在的危险并作出对其后果的定性估量,不要求作定量的估计,又由于有些危险很难在短时间内用统计的方法。实验分析的方法或因果关系论证得到证实(如市场需求的变化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同类软件开发商对本组织的竞争影响等)。该方法主要包括两种:集思广义法和德尔菲法,其中后者是美国著名咨询机构兰德公司于五十年代初发明的它主要依靠专家的直观能力对风险进行识别,即通过调查意见逐步集中,直至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一致,故又叫专家意见集中法。
4 风险化解策略
风险化解是对项目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项目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估,把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它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估计项目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确定项目的风险等级,从而确定应采取的措施。风险化解策略包括减轻、预防、转移、回避、接受等措施。应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
4.1 风险回避策略。
是指当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它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例如,企业目前正面对一项技术不太成熟的投资项目,如果通过风险评价发现项目的实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项目管理组织又没有其它可用的措施控制风险,甚至保险公司也认为风险太大拒绝承保。这时就应当考虑放弃项目的实施,避免巨大的风险事故和财产损失。
4.2 转移风险策略
是指将风险转移至其他人或其它组织,其目的是借用合同或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有能力承受或控制项目风险的个人或组织。具体实施时可表现为财务性风险转移(如银行、保险公司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为项目风险负间接责任)。非财务性风险转移(将项目有关的物业或项目转移到第三方,或者以合同的形式把风险转移到其他人或组织身上,同时也能够保留会产生风险的物业或项目)。
4.3 减轻风险策略
减轻风险策略是通过缓和或预知等手段来减轻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缓风险带来的不利后果,以达到风险减少的目的。这是一种积极的风险处理手段。
4.4 接受风险策略
接受风险策略也是积极化解风险的策略之一,它是指项目组有意识地选择自己承担风险后果的策略。当采取其它风险规避方法的费用超过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时,可采取接受风险的方法。接受风险可以是主动的,即在风险规划阶段已对一些风险有了准备,所以当风险事件发生时马上执行应急计划;被动接受风险是指项目管理组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对风险的存在性和严重性认识不足,没有对风险进行处理,而最终由项目管理组织人员自己承担风险损失。在实施项目时,应尽量避免被动接受风险的情况,只有在风险规划阶段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主动接受风险。
4.5 储备风险策略
储备风险策略是指根据项目风险规律事先制定应急措施和制定一个科学高效的项目风险计划,一旦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不同,就动用后备应急措施,项目风险应急措施主要有费用、进度和技术三种。预算应急费是一笔事先准备好的资金,用于补偿差错、疏漏及其它不确定性对项目费用估计精确性的影响。预算应急费在项目预算中要单独列出,不能分散到具体费用项目下,否则,项目管理组织就会失去对支出的控制。
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对风险的相关因素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化解和转移风险,或权衡利弊分担和降低风险损失的影响。工程项目投资对于一个企业是很重要的,项目能否成功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企业应该加大项目投资方面的风险管理,做到尽量少失败,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Kathy Schwalbe.邓世忠等译.IT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
关键词:外包 信息技术 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9-0216-01
当前,大多的企业战略都会选择信息化建设,其在企业经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银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业务运作形式是必然的趋势所定。所以,研究银行信息技术的外包风险是具有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意义。
1 银行信息技术外包的定义
银行信息技术外包(以下简称为TT外包)是指银行与IT服务商签订合作协议, 一般情况下,银行的IT工作人员与资产是由IT服务商进行管理,且IT服务商要提供给银行部分/全部的IT功能。IT外包是银行获取竞争优势的非常重要且必段的手段,其优势表现在:IT外包的实行可让银行最大限度的运用IT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专业技能、先进科学的管理经验来取得业务、成本、专业的优势。
2 分析国内银行IT外包存在的风险
2.1 没有将IT外包风险确实并入系统风险管理的领域
现在,国内大部分银行的系统风险管理水平还非常初浅,有明显的漏洞存在,缺失风险管理文化与理念。粗放式经营思想普遍存在:重视营销却轻视管理;重视外部却轻视内部;重视数量却轻视质量。全行风险管理战略未细化,全体股东风险偏好不清楚。具体的风险系统管理方面,IT外包风险还未被纳入银行系统风险管理的领域,而是过度夸大了信用风险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的地位。对银行方面信用风险虽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忽视的IT的外包风险,甚至忽视了IT外包风险的潜在威胁,只是一味的去强调信用风险的重要及必要性。就在这样各部门只是局部重视IT外包风险的管理和预防时,是没有办法将风险管理归入至总体的框架中,由此在未来则可能会在IT外包风险后出现无法掌控的局面,而重视的是一旦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会让银行在市场上的形象大打折扣。
2.2 IT外包风险组织架构的不完善
从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来说,未有创建首席信息官(CIO)的管理体制(由董事会领导),无法真实的建立起由CIO负责的全行IT外包风险的一体化管理的机制,只是将信用风险、IT外包风险(包含IT外包风险在内)、市场风险全部归入至首席风险官(CRO)来独立管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IT的外包风险会在某个具体的环境会把三种风险混合至一起发生渗透与串联。正因如此,如果风险一旦发生起来,没有相对稳定的专业风险管理专家队伍系统分析和管理风险,长此以往将可能导致各种风险分散管理的事态。
从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角度出发是暂时没有办法对IT外包项目经验以及风险经理机制进行系统的建立和推行的改革。风险经理指的是系统风险管理各项政策的终点站,是全行风险、建设内控体制的组成部分,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沟通、交流、合作,让IT外包项目经理和风险经理的配置比最终实现合理。
2.3 不能很好地对 IT外包进行全流程控制
IT外包包括:项目选择、服务启动、合作商的选择、合同的签订、合同的执行情况和验收、服务等系统的过程。就目前而言,在我们国家,大部分银行都按照上述这些流程来进行IT外包的,可是,都无法很好地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全流程的控制。如果把前期过程看得非常重要,那么到了后期就容易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
3 银行IT外包的风险及管理策略
3.1 要建立系统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
通过各优秀的风险计量模型与测量系统高效计量、控制、监测、识别来推进全面的风险管理,并且科学、合理的处理加快、发展全面的风险管理关系,把需要发展的道路变更成以内涵为主的方式,在规范中发展,做好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的统筹,实现这四者长时间的统一协调发展。经营管理一定要把风险管理作为重点中的重点来执行,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与风险管理文化有机结合,将经营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的最佳契入点。
3.2 确立系统的IT外包组织架构
(1)尽快确立首席信息官(CIO)和首席风险官(CRO)一起承担IT外包风险的运营管理模式。银行经营管理特点就是以风险代价为基础的经营和管理,基于IT外包的专业特性,首席信息官(CIO)和首席风险官(CRO)必须一起承担IT外包风险的一体化管理。(2)对于IT外包风险管理的各部门而言,各部门不可缺少的要分别设置一位IT外包风险经理。所以的风险经理统一向首席信息官汇报情况,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3.3 建立全面的应急处理预案
(1)建立IT外包业务和全面的应急演练方案;银行对外的社会形象、银行综合竞争等与银行的IT是紧密相连的。尤其重要的是银行应用系统的不间断运行和更重要的IT外包项目的连续安全运行。由此可见,建立IT外包业务和系统的应急演练方案对银行来说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的。定期、定时、定量的进行相应演练,模拟IT外包业务和系统突发故障的真实环境,通过发现问题来调整拟定的演练方案,只有经过了一定的实操训练,在真实突发的情况下才能让紧急预案的方案发挥有效作用。
(2)准备方案:建立TT外包后人员;银行IT业务的重点不单在有良好的运行管理制度和系统的应急预案,最重要的是在于技术人员AB角保障。原因在于现在虽然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但仍无法找到了一个完全全能型的技术人员,所以,IT外包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还机体在某他子项目负责人以及备用人员的预备方面,这样在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尤其是第一负责人无法确保在现场的情况下,可由第二负责人来进行现场的处理工作,并且确保第一负责人可以给予远程的技术指导,否则,所有的控制与计划都会成为海市蜃楼。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不如西方国家,IT外包发展比较迟,银行IT应用水平并不高,IT外包市场仍然没有发展成熟,因此这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所以,正确的系统分析和考察有关的复杂因素可以使 IT外包决策正确,并高效防范并进一步消除各类风险,服务于银行的战略目标,是我国学术界和银行界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营销 策略
一、企业营销风险传导管理的原则
根据企业市场营销风险传导的基本特点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对企业的营销风险传导进行有效管理要遵循一系列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经济性原则。企业营销风险传导管理的程度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管理程度太高是一种资源浪费,因为一定的管理水平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资源成本),而管理程度太低又不足以处理企业的营销风险传导所带来的企业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为此,对企业营销风险传导管理水平进行经济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有很多方法可以对企业营销风险传导管理水平的经济性进行评价,这里采用差额法进行评价。
2.适度控制原则。企业风险传导控制需要企业防微杜渐、明察秋毫,严格把握每个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和不确定性的风险征兆,但风险传导控制仍然需要有一定的弹性。因为风险传导控制需要花费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规避或是降低了风险,但花费了巨大的风险控制成本也是得不偿失的。
3.适当控制原则。导致企业遭遇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企业生产经营具有影响的风险因素的等级隶属度是不同的。因此,企业风险控制同样需要有动态的、系统的、权变的思想。
二、营销风险传导管理模型――“倒置漏斗模型”
1.企业营销风险传导管理方法分类。在众多的企业的营销风险传导管理方法中,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控制风险源,尽量减少风险源中的风险传导给企业;第二类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三类是针对企业现存的风险做文章,最大限度地把风险传导出去。
2.“倒置漏斗模型” 。控制风险源、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把风险从企业内部传导出去等三类风险传导管理方法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大部分情况下是结合起来使用,把上述三类风险传导管理的方法集中在一起,设计了一个“倒置漏斗模型”,系统阐述企业营销风险传导的管理策略。通常情况下漏斗的形状为漏斗口一般在上方,开口比较大,漏斗底一般在下方,开口比较小,如果把企业比喻成漏斗,那漏斗口就是企业导入风险或者接受风险的入口,漏斗底就是企业排出或者导出风险的出口,风险流通过漏斗口,也就是企业的风险传导的导入口传入漏斗内(也就是企业内部),然后再通过导出口(漏斗底)传出企业。我们把正常放置的漏斗称之为“正置漏斗”,根据“正置漏斗”设计的风险管理模型称之为“正置漏斗模型”。在“正置漏斗模型”中,由于企业风险的导入口比较大,风险流进入企业内部就比较容易,并且,由于企业风险的导出口比较小,风险流导出企业就相对比较困难,风险流滞留在漏斗内(企业内)的时间就比较长,量也比较大,对企业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不利影响。
所谓“倒置漏斗”就是倒着放置的漏斗,根据“倒置漏斗”设计的风险管理模型称之为“倒置漏斗模型”。在“倒置漏斗模型”中,由于企业风险的导入口比较小,风险流进入企业内部就比较难,并且,由于企业风险的导出口比较大,风险流导出企业就相对比较容易,风险流滞留在漏斗内(企业内)的时间就比较短,量也比较小,对企业就不会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三、营销风险传导的预警管理策略
1.营销风险识别子系统。由于每个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有很大差异,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以及核心能力也各有不同,因此,没有一种风险预警的方案能够适应所有的企业。
(1)营销风险识别的基础。营销风险识别的主要依据是信息,因而必须建立灵敏的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营销风险信息是原始信息向征兆信息转换的结果。营销风险的原始信息包括营销风险历史信息和即时信息,也包括营销风险实际信息和判断信息,还包括国内市场信息和国际市场信息以及与该产品、该产业相关的科技经济社会信息。而营销风险的征兆信息则是指能够体现出来具有营销风险的直观的、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
一个完善的营销风险预警系统需要需要几个方面的配合。首先要有强大的信息网来进行支持。信息网的作用是进行信息收集、统计与传输;除信息网外,其次还应包括高效的中央信息处理系统,同时还应建立科学的信息分析系统。中央信息处理系统的功能是储存和处理从信息网传入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甄别和简化。另外还应有信息分析系统,信息分析系统是对缺乏的信息进行分析并进行征兆信息的分析,从而精确地识别营销风险。
(2)风险识别的人员构建。通常来说,企业的营销风险管理由企业销售总经理全面负责,但企业的营销风险管理要求企业营销系统内部各方面必须相互协调,营销风险管理需要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的广泛参与。因此,从销售总经理到普通员工,都应把风险管理作为自己的一项职责。
2.营销风险评估子系统。企业的营销风险评估子系统的构建与风险识别子系统的构建一样,基础也是要有充分的市场信息。风险评估的参与人员也和营销风险的识别参与人员一样,可以是企业的内部人员评估,也可以是外部的专家做评估,还可以是两方面的专家一同做评估。至于企业营销风险的评估方法,包含定性和定量技术的结合。在不要求他们进行定量化的地方,或者在定量评估所需要的充分可靠数据实际上无法取得或者获取和分析数据不具有成本效益时,管理当局通常采用定性的评估技术对企业的市场风险进行评估。定量技术能带来更高的精确度,通常应用在更加复杂和深奥的活动中,以便对定性技术进行补充。
四、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企业的市场营销风险及其传导越来越复杂,关于企业营销风险传导的研究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强化中国企业的营销风险意识,建立企业自己的营销风险管理体系,已经非常紧迫。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临床工程技术;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临床学科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医疗设备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虽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但是受医疗设备自身性能不足、构件损坏、使用时间较长等因素的影响,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一旦医疗设备发生安全问题,不仅会影响临床疾病诊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会对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需要临床全面加强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现阶段,随着我国临床工程技术的发展,不少临床已从临床工程技术层面进行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也即要求临床工程技术人员从工程技术角度出发,探索有效的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为医疗设备的质量安全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从而全面提升医疗设备的质量和保障其使用的安全性[1]。
1临床工程技术的定义
临床工程技术指的是要求临床工程技术人员需全面掌握现代临床医疗仪器发展史及趋势,并负责医疗设备的使用、日常保养、维护、计量检测、安全管理等工作,以确保医疗设备长期处于良好和精准的使用状态,并最大程度地降低医疗设备故障和安全风险发生率,从而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可靠的仪器设备支持。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临床工程技术人员是临床医疗设备管理的主要执行者,而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是医疗设备管理的重难点内容之一,因此需要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全面做好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
2基于临床工程技术层面的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策略
2.1做好医疗设备保养
做好医疗设备日常保养不仅能有效降低医疗设备安全风险发生概率,还能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且做好医疗设备日常保养也属于临床工程技术人员日常工作内容之一,因此需要临床工程技术人员严格遵循医疗设备3个保养等级做好医疗设备保养工作:(1)日常保养。包含对医疗设备表面进行清洁,对医疗设备松动的螺钉或其他零件进行紧固等。(2)一级保养。要求临床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医疗设备的使用说明或使用性能要求对其进行内部清洁、等保养。(3)二级保养。指的是通过定期检查医疗设备主体部分,并对其进行校正或调整,以提高医疗设备的精度[2]。
2.2做好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
相关研究证实,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可靠方法之一是做好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这也是一种前瞻性的医疗设备管理方法,要求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全面分析医疗设备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并做好预防性维护或处理,从而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医疗设备风险问题的发生。尽管现阶段临床医疗设备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功能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的预防性维护内容基本相同,主要是通过检查外观、清洁保养、更换易损件、检测性能、进行功能测试、进行安全检查等进行预防性维护。为提高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质量,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需要求临床工程技术人员遵循“预防为主、检修为辅”的原则进行预防性维护,以将医疗设备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有效降低其安全事故发生概率。除了要做好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工程技术人员还需全面记录各设备预防性维护管理过程,并形成记录手册,手册中需准确记录设备相关信息,包含设备编号、名称、参数测试、性能检测、状态评估等。
2.3严格做好医疗设备质量检测
严格做好医疗设备质量检测也是提高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通过质量检测,不仅能及时发现医疗设备存在的质量问题,同时还能促进工程技术人员合理处理相关问题,确保医疗设备运行正常,从而能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手段,并且还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失效或故障问题发生率。按照临床工程技术要求,医疗设备质量检测包含外观、性能、功能检测等多项内容。检测过程中,若发现医疗设备可能会降低医学诊治效率或可能损伤设备使用人员或患者,需避免将该设备投入临床使用。若发现医疗设备仅有几项检测数据指标不合格,但不会造成医学数据失准和使用风险可控,工程技术人员需及时调整其技术参数或对其不合格之处进行修正,待其达到临床使用合格标准便可投入临床使用[3]。
2.4不断强化医学计量监管
医疗设备质量安全的技术基础为医学计量,因此加强医学计量监管对保障医疗设备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就需要临床工程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19年11月制定的《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对医疗设备进行计量检定或校准,并将医学计量监管贯穿在医疗设备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这样不仅能有效保障医疗设备管理质量,还能有效防范和降低其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4]。从工程技术层面来说,医学计量属于计量学工程技术的重要分支之一,且该项工程技术能有效保障医疗设备的质量和安全。因此,为做好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应根据医院的医疗设备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且在管理制度中对医学计量监管程序进行明确规定,并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全面执行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和医学计量监管程序,这样一来有助于全面提高医疗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5全面落实医疗设备维修及维修风险控制
全面落实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也能有效降低设备安全风险,因此需要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全面落实医疗设备维修及维修风险控制。在医疗设备维修过程中,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应根据“响应时间快、服务质量高、成本支出少”的基本原则选择合理的维护模式,可选用的维护模式包含技术人员自行维修模式、厂家维修或授权维修模式以及第三方维修服务模式3种,需根据医疗设备的实际情况采取单一模式或混合模式进行维修,必要时临床工程技术人员还需探寻其他新型的维修模式。随着我国医疗设备的精度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医疗设备经维修后还可能再次发生故障。基于此,还需要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制定规范的医疗设备维修后的风险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和落实该控制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设备风险发生率。另外,还需根据医疗设备维修理论的维修度、可靠度、有效度等特征制订可行的风险控制计划和维修方案,并采用科学的管理体系和风险分析管理方法控制医疗设备维修后的风险,才能全面提高医疗设备的管理质量和保障其安全[5-6]。
3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不少医院均引进了大量的现代医疗设备,并将这些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工作,虽为临床疾病诊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提高了诊疗工作质量及效率,但是受自身性能不足、构件损坏、使用时间较长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也易发生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如设备运行不畅、设备卡机、设备被烧毁等,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临床疾病诊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质量,同时也会对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因此,需要临床工程技术人员从临床工程技术层面进行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并积极探索基于临床工程技术层面的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如做好医疗设备保养、做好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严格做好医疗设备质量检测、全面加强医学计量监管、全面落实医疗设备维修及维修风险控制,这样一来,不仅能为临床疾病诊治工作提供良好的依据,还能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从而全面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彭顺银,孙俊.医疗设备的风险评估与持续性质量管理[J].医疗装备,2018,31(23):74-75.
[2]梁淑华,何卓勋.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J].医疗装备,2019,32(15):67-68.
[3]颜梦平.LD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20.
[4]陈章鸿.安全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9,32(4):60-61.
[5]黄伟杰,陈伟健,张霞,等.基于临床工程技术层面的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J].医疗装备,2021,34(13):77-78.
关键词:金融工程;风险管理;对策
金融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飞速发展的一门新型学科,它包含了金融、数学、工程学、统计等学科[1]。金融工程的核心在于对新型金融产品或者业务的开发设计,其本质在于提高效率。
一、金融工程的特点
从以往对金融工程的运用中可以看出,金融工程就是一切金融活动的工程化,而工程化是指结合其它学科的内容来处理特殊问题的规范化过程。金融工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工程化,是根据无套利均衡理论进行思考,并且在结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组合复制技术。金融工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回避各类金融风险,从中寻找获取利益的机会,加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2]。金融工程作为现代管理金融风险的主要手段,其中本身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数理化,因为在金融工程的使用中涉及到许多复杂、深奥的数理知识,需要人们掌握数理化的相关知识以及各种处理方法才能够有效的运用,所以,数理化是金融工程较为明显的一个特点,目前,对于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已经成为衡量金融工程的标志。
二、金融工程和传统风险管理方法比较之下的优点
在金融工程学没有具体形成以前,人们主要运用三种手段对风险进行管理,分别是资产负债管理、保险、证券投资组合[3]。这三种手段在风险管理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把这三种管理手段和金融工程相互比较,能够发现金融工程在管理过程中有以下几个优点:
1、准确性和及时性
市场中基本工具的变化影响着金融产品的价格,而金融工程就是以基本工具为手段滋生而来,变化的趋势存在着微妙的规律,金融工程的性质能够让期货交易在逆向相等的操纵下发现金融风险,并且能够在交易过程中准确的防御风险。另外,流动形成的市场能够及时的根据市场价格做出相应的反应,有效的解决了风险管理中的时间滞后现象。
2、提高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
目前,在市场中主要应用的金融基本工具有:现金、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把金融工程的基本工具和金融风险的远期、期货、互换进行结合,形成了现代金融工程所应用的基本工具箱。通过各种各样的组合,形成了巨量大金融创新产品,扩展了投资者的投资角度、投资类型,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合理的投资组合机会,能够有效的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还因为金融市场中拥有“套利”机会,投资者根据金融创新就能够获取没有风险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上的商品如果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失去了价格平衡,使用套利这种方法短时间内就能使产品的价格恢复平衡。
3、合理的避开了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
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系统性风险事件,比如: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都说明了,传统的控制风险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要开发出新的方法来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4]。从控制风险的思路出发,目前主要有两种控制风险的思路,一种是把指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把自己分别投资在几个或者多个项目中,当金融风险产生时,对投资者带来的损失是非常小的,证券投资组合就是这种思路的主要表现,在面对非系统性风险时,这种方法能够较好的减少非系统性风险为投资者带来的损失,但是,当面对系统性风险时,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收到的成果几乎微乎其微;另一种是把风险转移给有能力承担或者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风险越大意味了利益越大,投资者不能承担的系统性风险,可以转移给其他投资者进行处理。金融工程就是属于这种方法,运用分散风险、转移风险以及合理的控制风险等形式,能够让投资者合理的避开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当前,金融工程已经变成现代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最主要运用的方法。
三、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衡量和控制风险及回报之间的所得所失,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价格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风险、行业风险、数量风险、法律法规或政策风险、人化风险、自然灾害或突然事件等风险,而把金融工程运用到这些风险中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以下针对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的几种风险进行分析。
1、金融工程在投资风险中的应用
根据相关资料得知,投资者如果在全球各个国家的股票市场进行分散化投资,能够有效的扩展股票投资组合的范围,从而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利益。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机构或投资者都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投资,其中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这几个国家较为突出[5]。但是,部分国家的投资机构和投资者因为外汇制度的约束以及对流动资产的管理,不能把过多的资金投入其他国家的股票市场中进行操作。而金融工程的产生,全球各个国家的投资者都能够运用金融工程所制造的国际股票收益相互交换这种金融商品,就能有效的解决掉这个问题,从而满足了全球投资者的需求。
2、金融工程在风险中的应用
风险是指企业所有者把企业控制权转交他人进行,而所有者则成为企业的股东参与到企业利益的分红中,目前,部分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把股东利益最大化放在企业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没有考虑到股东的感受,甚至有的企业管理者往往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在任职期间的权益而牺牲了企业长久的发展[6]。在这一现状下,企业股东可以通过金融工程来收购本企业,在股东所占的股权成为企业中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比例时,就会成为企业的管理者或者可以对企业进行重组。
3、金融工程在数量风险中的应用
数量风险是指市场对某一产品的生产量、销售量以及交易数量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也许会来自企业的生产方面,也有可能会来自社会对产品的需求方面。在以往主要是根据调整企业的生产过程来控制数量风险,但是,这种调整方法所产生的费用相对较多。在金融工程实现以后,根据数量风险的特征,金融工程制造了两种新型产品,分别是产品期权和宏观衍生的金融产品,企业可以分析宏观衍生的金融产品交易,从而分散和避开数量风险带来的损失。
四、促进金融工程在我国风险管理中发展的对策
金融工程是根据社会需求而衍生的产物,顺应了时展的潮流[7]。首先,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明确金融工程在我国风险管理发展的地位;其次,针对我国金融工程发展较晚、缺少专业性人才的现象,在对金融工程的运用和研究中,缺少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政府应该聘请一批金融工程专业能力较高的人才来我国授教,在学校开设金融工程相关联的学科。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让工作人员能够对金融工程有着全面的了解,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金融工程的相关运用。最后,对我国目前的经济体系和金融系统进行改善,要充分的认识到制度和业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还需要把金融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我国金融机构的需求以及存在的风险有效的结合起来,合理的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的金融工程方案。从事实的角度而言,金融工程本身作为风险管理技术,其只能通过金融工具的组合使用来对风险进行分散,从而以此来促使风险明确化发展。但是其本身很难真正成为减少乃至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金融工程的风险管理必须要理性认识,要在微观角度促使经济主体更全面,而在宏观方面由于市场投机力量的攀升,直接提高了系统风险的概率。所以,要想真正做好风险管理,就必须要采取科学化的方法及技术,同时也需充分结合风险管理实践来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另外,对于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来说,金融工程的发展必须要不断的对其经济主体系统的内部风险控制主体加以完善,并联合政府实施内外同步监管,这样才能真正促使主体所承受的风险获得全面监控和管控。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工程是一门全新型的学科,它打破了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是根据社会需要而衍生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衍生的学科,表现出了传统风险管理所不具备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合理的避开了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根据金融工程的价值和作用来看,势必在未来的金融风险管理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我国应该把金融工程作为一项长期性发展的对象,从多个角度促进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国力。(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1]卢伟阳.浅析金融工程和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7(03):75-78.
[2]杨世峰.中国金融工程学科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发展———2013年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暨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论坛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13(05):42-45.
[3]李婕.金融工程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04):32-33+37.
[4]左相国,张伟.金融工程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09):138-139.
[5]沈沛龙,崔婕.金融工程学科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010年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暨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论坛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04):16-19.
[6]于天宇.金融工程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实践[J].中国外资,2011(24):116.
【关键词】采购风险;价格波动;买入套期保值
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市场风险也不断加大。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面对的各种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很多都会通过市场价格波动来体现。本世纪以来国内外市场中主要生产材料购价的剧烈波动,使我国企业因缺乏价格风险管理手段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表明在全球化时代中,企业要想获得财富增加不仅仅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及其带来的高生产力,同时也需要软科技手段――价格风险管理来保护企业应得的利润。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形成了通过市场体系和市场工具来化解价格波动风险的成熟经验――利用期货期权市场套期保值功能,主动防范和管理价格波动等市场风险。
一、材料购价剧烈波动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例如,本世纪以来燃料、动力原材料购进价格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涨幅最高。因此给依赖燃料、动力原材料的企业带来了不少经营困难。
(一)材料购价上涨,挤压企业利润
从历史数据看,原材料价格在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前提下,总体呈现出宽幅振荡、波浪上升的走势。尽管全球经济每隔十年、几十年会出现一次明显的萧条,但从长期趋势看,发展的大方向是不变的,经济发展伴随着适度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带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同时,很多原材料,如金属、燃料等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储量的下降,价格上涨不可避免。原材料价格上涨后,企业必然会考虑出厂产品价格的上调,但是提升产品价格空间有限。企业想把一部分原材料涨价因素转嫁到产品上去时,但是当面临的是买方市场,产品价格提高,可能导致产品滞销。若产品提价幅度达到一定程度,企业将因此丢掉一部分市场份额,影响企业的销售收入。不仅企业利润无法实现,连正常的生产经营也会步入困境。
(二)材料价格下跌,打压产品价格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受2008年年中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主要原材料价格开始下跌。据有关数据显示,至2008年底,原油、铜、铝、大豆、豆油等价格分别达到2008年初价格的78%、68%、61%、52%、58%。金融危机期间价格跌幅如此剧烈,使得整个世界都措手不及,更使得经济快速发展中的我国企业遭受沉重打击。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原材料价格先涨后跌,购销价格先高后低,导致我国企业陷入罕见的困境。
为什么许多企业并没有享受到原材料价格下跌的好处?主要原因是:当购销价格一齐下跌时,由于没有有效的价格风险对冲机制,就不得不在跌价时期消化前期高成本的压力。而且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度走低,就会给企业在市场上发动价格战打开空间。另一方面,一旦原材料价格开始下跌,流通企业总是以原材料价格不断走低为由,打压制造企业的产品价格,以换取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而制造企业也确实能够向上游原材料企业要到资源,把降价的损失转移到上游企业。但是,随着世界资源性产品的日趋匮乏,这种转移降价损失的做法已经难以奏效。这样一来,原材料价格的回落也给流通商再次向制造企业打压价格提供了一个借口。例如,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实际看,原材料及产品价格从高位快速大幅下跌,对外贸企业的杀伤力最大,企业将不得不承受高价购进原材料库存和低价出售产品之间的压力。同时当原材料价格下跌,外商会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电话或发函要求降价,对尚未执行的订单重新议价,并且因为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后有一定的惯性,加大了外商压价空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很难预知公司的原材料成本涨跌走势,因此如何规避原材料的价格风险,成为企业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材料的供给形势变得严峻,造成原材料欠缺,只能做出滞后的补救措施,即存在原材料采购的价格风险问题。企业成本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原材料价格,如果企业能够预先把未来的原材料价格稳定下来,将会使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更大的主动权。
二、材料采购过程中的套期保值应用
(一)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原理
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之所以能够规避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是因为期货市场存在以下基本经济原理。同种商品的期货价格走势与现货价格走势一致。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虽然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市场,但由于某一个特定商品的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在同一市场环境内,会受到相同的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一般情况下两个市场的价格波动趋势相同。套期保值就是利用这两个市场上的价格关系,在期货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与现货商品或资产相同或相关、数量相等或相当、方向相反、月份相同或相近的期货合约,取得在一个市场上出现亏损的同时,在另一个市场上盈利的结果,以达到锁定生产成本的目的。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价格随期货合约到期日的临近,两者趋向一致。期货交易的交割制度,保证了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价格随期货合约到期日的临近,两者趋向一致。期货交易规定合约到期时,必须进行实物交割或现金交割。到交割时,如果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不同,例如期货价格高于现货价格,就会有套利者买入低价现货,卖出高价期货,以低价买入的现货在期货市场上高价抛出,在无风险的情况下实现盈利。这种套利交易最终使期货和现货价格趋向一致。
(二)套期保值工具的范畴
上述中属于传统期货套期保值理论所揭示的基本原理。传统的套期保值是指生产经营者在现货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一定量的现货商品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与现货品种相同,数量相当,但方向相反的期货商品期货合约,以一个市场的盈利弥补另一个市场的亏损,达到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目的。传统套期保值理论也直接体现了套期保值的本质:是指利用一种或几种金融工具规避面临的价格风险的行为,即在金融衍生产品价格与标的物变动方向一致的前提下,避险者通过持有与标的物头寸相反的衍生产品头寸,到期再将衍生产品头寸平仓。金融衍生产品之所以有避险的功能,也在于其和标的物现货价格走势具有相关性。因此,我们将套期保值看作一种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虽然源于远期交易和期货交易,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互换、期权交易以及其他尚未被认识的金融创新工具都可以发挥套期保值的风险对冲作用,套期保值不只是靠期货工具,也不会仅仅限于远期、互换、期权和期货四大交易工具。
传统的定义把套期保值解释为企业以回避现货价格风险为目的的期货交易行为或交易方式。实际上,正如前面所述,套期保值本身不是交易行为,也不是交易方式,当然也不只是期货交易,而是远期、互换、期权和期货四大交易方式可以作用的交易策略或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只不过,现实中期货交易因为市场诞生早、交易标准化、流动性强、交易便捷等优势而被广泛利用于套期保值实践,发挥作用也最突出。
(三)买入套期保值
套期保值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回避未来某种商品或资产价格上涨的风险,称为买入套期保值;另一种是用来回避未来某种商品或资产价格下跌的风险,称为卖出套期保值。企业在材料采购过程中,主要担心的是材料价格上涨问题,买入套期保值也是材料采购中主要应用的套保类型。“买入套期保值”又称“多头套期保值”,是在期货市场购入期货,用期货市场多头保证现货市场的空头,以规避价格上涨的风险。持有多头头寸,来为交易者将要在现货市场上买进的现货商品保值。这种用现货市场的盈利对冲现货市场亏损的做法,可以将远期价格固定在预计的水平上。买入套期保值是需要现货商品而又担心价格上涨的投资者常用的保值方法。
(四)材料采购过程中的套期保值应用
1.没有找到原材料供应商。在没有找到原材料供应商之前,对未来所需要原材料可以在期货市场进行买入套期保值。如果以后找到原材料供应商,可将相应部分原材料平仓;如果到期货合约到期时仍未找到原材料供应商,可以进行期货交割,或将期货持仓合约平仓并在现货市场买入原材料,方式的具体选用以成本最低为准则。
案例:2004年,国际、国内大豆现货和期货市场风云变幻,国内榨油企业经历了严峻考验,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了空前的挑战。2月,国内豆粕价格受禽流感蔓延的冲击下跌到2760元/吨附近。某一饲料厂在4月份需要使用豆粕1000吨,由于当时的豆粕价格相对于进口大豆加工来说,明显偏低,饲料厂担心后期随着禽流感的好转,豆粕价格将出现回升,从而导致其生产成本增加。为了锁定其后期的豆粕采购成本,饲料厂决定买入大连豆粕0405合约进行套期保值。
2月11日,饲料厂以2720元/吨价格买入100手豆粕0405合约(1手=10吨)。到了4月份,豆粕价格正如饲料企业所预料的那样出现了上涨,价格上涨到3520元/吨,而此时0405豆粕合约价格也上涨到了3550元/吨。4月5日,该饲料厂以3520元/吨价格在现货市场买进1000吨豆粕,同时在期货市场以3570元/吨卖出豆粕0405合约平仓(见表1)。
表1 饲料厂套期保值情况
从盈亏情况来看,现货价格的上涨导致饲料厂的原料采购成本上升了76万元,但买入套期保值操作产生了85万元的利润,在弥补了现货市场成本上升的同时还获得了9万元的额外利润。
2.已找到原材料供应商,签订浮动价格合约。已找到原材料供应商,签订了远期合约但签订的是浮动价格,即按交货时的现货价格进行交易。为防止未来价格上涨,需要进行买入套期保值,到期时,将期货平仓同时履行现货合约。此时期货市场上卖出,现货市场上买入,方向相反。
案例:某港资面粉厂,拟购进东北春小麦1万吨,为回避风险,该厂利用小麦期货与现货价格变化趋势一致这一规律进行套期保值。在与东北一家农垦企业签订合同时,坚持交货价格参照郑州交易所小麦价格制订,将交货价格定为郑州交易所小麦期货在交货期间的加权平均价。为防止未来价格上涨,随后该面粉厂在期货市场上买入小麦期货合约1000手。到浮动价格合约交割时,如果交易价格上涨了,则期货市场会盈利,用期货市场盈利弥补现货进货成本的增加。
3.已找到原材料供应商,签订固定价格合约。已找到原料供应商,签订了远期合约,而且已经确定了远期价格。此时,由于已经消除了未来价格的不确定性,可以不进行期货交易。但如果签订远期合约时嫌价格过高或防止交割月的价格下跌,可以卖出现货到期月的期货合约。远期合约到期时,如果价格下跌,带来盈余,使原材料成本下降。如果现货交割时,价格不跌反而上涨,就会带来价格上涨的亏损,原料成本上升。这种情况明显存在投机的动机。
案例:某用铜企业,最近因为铜原料涨价,厂家大幅提高了铜的出厂价格,与供货商签定了一份55000/吨的采购合同(或在55000/吨价格囤积了1000吨的铜原料),过了半个月,由于经济恶化,市场上的铜价格开始缓慢的下跌,该企业预计以后的价格还将更低,此时该企业害怕竞争对手以低于自己的进价购入原料使自己的产品没有竞争力。这样他就在期货市场里面做卖出套期保值。以57000的价格卖出1000吨的铜期货,1个月后,该型号的铜价格跌到了45000元/吨,而这个时候期货合约价格在46000元/吨,他们在这个价格买入期货合约平仓了结。
表2 某铜企业套期保值情况
这时存货损失:55000-45000=10000/吨,期货市场盈利:57000-46000=11000元/吨。通过在期货市场做套期保值,不仅弥补了存货下跌的损失,还有1000元/吨的额外盈利。
套期保值是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并遵循风险对冲等原则,利用套期保值工具来寻求解决企业经营中所碰到的困难。运用套期保值来规避企业经营过程中生产材料购价剧烈波动的风险,也必将成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我们一定要将套期保值看作一种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有效运用。虽然成功的套期保值有时会让企业获得额外的收益,但是并不能将套期保值看做一种盈利手段,要区别于投机行为。套期保值又是一把“双刃剑”,国家不断完善衍生品市场的同时,企业也应当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监管,树立正确的风险控制观念,进一步学习有关衍生品交易的知识,让套期保值业务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才仁.《套期保值与企业风险管理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陈伟,沈群.《金融衍生产品避险的财务效应、价值效应和风险管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李斌雄,鲍盛基.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下外贸企业的对策选择.《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9:12
[4]陈伟,沈群..《金融衍生产品避险的财务效应、价值效应和风险管理研究》.2008
关键词: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一、加强征信行业管理,尽快实现行业信息共享
目前农户征信体系建设在由人民银行牵头的基础上,需要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协调好各职能部门,尽快实现信息共享,要鼓励更多农村金融机构加入征信体系。要创新小额信贷征信产品,完善农村征信体系。要建立符合申请小额贷款的客户资料库,标准由金融机构设定,村委会初步审查,小额信贷机构进行最终审核,依据村委会提供的资料建立客户资料库,完成对农户信用信息的收集。小额信贷机构要开发出适合农户的个人信用评价模型和软件,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准则,切实辅助信贷员的决策。针对农村征信体系的不完善,农业风险大,政府应鼓励各种形式的信用担保机构进入农村市场,以补充正式征信的不足。
二、优化小额信贷评级,建立农户信用等级档案
农户信用评级现阶段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信用评定小组可借用商业银行放贷审查的“5C”原则,结合农户小额信贷特征进行量化信用评级:(1)品格(Character)。强调农户家庭成员的为人、信誉、道德、作风等,可从农户代表、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处获取信息进行相应评定。(2)能力(Capacity)。评定农户受教育程度、才能,包括种植技能、养殖技能及特殊技能等。(3)资本(Capital)。通过村委会成员等搜集农户现有及预期收入、支出情况。(4)担保品(Collateral)。可在小额信贷信用评级中核定“国家担保”情况,包括国家税收优惠,贷款贴息,协助坏账剥离等,考虑这些优惠政策的强度及落实状况。(5)经营环境(Condi-tion)。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销等影响农户收入的经济环境因素。进一步完善小额贷款机构的信用数据库,研究适合中国数据的小额信贷信用评分模型。根据量化指标建立农户详细信用档案,确定不同信用等级,核定不同的贷款额度及利率,实行差别管理制度。
三、推行联保贷款制度,实施民主管理风险共担
广泛推行五户联保、强制储蓄、技术服务制度。小额信贷联保制度可通过熟人社会相互监督以消除风险。农户每5人自愿组成小组,对贷款负有连带责任。小组内部民主管理,共同承担贷款风险,以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在连带责任压力下,小组成员相互监督还款,如其中有人发生不良贷款行为,将会影响全组的贷款信誉。小组成员进行定期或日常交流,减少项目选择不当而导致的风险;几个小组组成一个农户中心,农户中心经常开展技术培训活动,并定期开会分期收款。我国现有的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都实行强制储蓄政策,强制储蓄包括小组基金和用户储蓄两部分。若小组内有人拖欠,则可以用小组基金冲抵。强制储蓄指每次还款时贷户都要被强制存入小数额存款。实行每周还款时,这个数额大约是贷款总额的千分之一。还可实行双贷款制,即一个人只要有足够高的信用记录就可推荐给两个以上的机构贷款,信用度越高,贷款额越大,由于信用受到更多机构监督,贷款机构发放贷款的潜在风险更易被发现。
四、加强信用风险监督,建立信贷信用监测系统
建立小额信贷信用监测系统,通常应包括账目系统、信贷和储蓄监控系统、客户影响跟踪系统。(1)账目系统可从财务分析报告中获取关键金融指标,监控小额信贷机构经营状况。通常采用必要指标进行财务分析,包括小额贷款资产质量、财务状况、收益、杠杆率和资本充足度等基本指标。在衡量小额贷款资产质量时,使用贷款偿还率、贷款资产质量指标、贷款损失指标等以提供不同信息。(2)信贷与储蓄监测系统包括小额贷款跟踪状况及其他相关信息,包括借贷模式类型、计算利息和费用的方法、贷款支付的频率和组合、贷款拖欠状况、客户结构、储蓄交易等信息。定期为管理人员、投资者、小额贷款户外职员、审计人员、顾客等做出跟踪信息分析报告和灵活的分析报表,以评估小额信贷机构的需求信息、供给状况和机构运行状况。(3)客户影响跟踪系统,可根据小额信贷机构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做出客户影响跟踪系统分析报告,对小额信贷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估和反馈。
五、健全农村征信法规,完善信用奖励惩罚机制
应尽快参照国外相关经验,出台有关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从法律上解除农户的顾虑,保护农户的征信权益。同时,执法机关要配合金融机构加大对失信者的惩处力度,使其失信成本大于收益。除了要加强贷款跟踪管理,督促农户主动归还到期贷款本息之外,政府还要制定明确的奖惩办法。运用利益杠杆调动金融机构及基层政府开展小额信贷的积极性,对收贷收息有突出贡献的人员予以奖励,对工作不力者给予处罚。推行信用积分贷款,即通过收集、整理涉及农户信用的有关款额度的决定性参考依据。在农户信用积分达到一定分数后,则采取降低贷款利率、列为贵宾客户等使农户得到一定的优惠。通过信用积分的激励与惩治作用影响,贷后管理与本息的收回也将因农户的主动归还而大大降低管理的工作量,并可不断提高贷款质量,增强农民信用意识最终达到防范信用风险的效果指标。
参考文献:
[1]陈淑花.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分析[J].今日南国,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