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的优化管理

供应链的优化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供应链的优化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供应链的优化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对策

一、供应链库存管理概述

(一)基本概念

库存是指企业用于未来的生产、服务或销售但暂时处于闲置状态的储存物品或商品。库存的形态主要包括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半成品、产品等三大类。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以控制库存为目的的方法、手段、技术和操作过程的集合,是对企业的库存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的工作。

供应链库存管理就是依据企业生产计划的要求和库存状况制定采购计划,并负责制定库存控制策略及计划的执行与反馈修改,以达到合理地确定库存量以及合理地运用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增加销售额的目的。

(二)传统库存管理与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的区别

1.主体不同

传统库存管理技术是以单个企业为对象,而供应链的管理方式不是孤立地、分割地研究库存,而是从系统角度,使各经营者的之间形成“链”的关系,环环紧扣,以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提高。

2.库存管理的目的不同

传统库存管理主要目的是对企业的库存进行分类及重点管理,同时确定订货的时间以及订货数量,使该企业库存总成本最小。而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目的是,减轻或消除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库存管理与顾客需求真实地一致起来,对经营过程中的库存数量进行控制,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以强化经营的竞争力。

3.库存管理的方法不同

传统库存管理是谋求“保证供应而又是小的储备量”,要求不缺货。而供应链库存管理的任务是通过适量的库存来达到合理的供应,实现总成本最低的目标。供应链库存管理关键性的突破在于放弃了“保证供应”,允许缺货,利用总成本最低来进行决策。

(三)供应链中库存管理的意义

1.调节供求差异,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需要

对物品的需求,是随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发生的,但需求与供应在时间和数量上又往往是不同步的。因此,只有持有一定的库存量,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需要。

2.稳定生产、经营的规模,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企业只有按照适当的数量(一定的规模)组织产品生产货物供应,才能够利用规模经济效应,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在采购过程中,批量采购可以分摊订货费用;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批量加工的方式,可以分摊调整准备费用。

3.缩短订货提前期,加快市场反应速度

当企业维持一定量的成品库存时,一旦客户需要就可以迅速供货,缩短客户的订货提前期,增强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的能力。

二、供应链中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供应链的整体观念

企业持有一定的库存可以降低库存成本,获取规模经济,提供平衡供给与需求的途径,为不确定需求提供保障,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于是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各自持有自己的库存。也就是说整条供应链各个节点都独立持有自己的库存。这种各行其道的山头主义行为必然导致供应链的整体效率的低下。

(二)存在信息曲解现象

供应链的各个经营者与各自的客户需求方之间交换的信息准确度不高,为了保守起见,各个经营者都有自己的安全库存,这样容易产生库存过剩的现象。这种下游企业的需求信息在向上游企业传递时发生的放大现象,对于最终客户最远的企业成员影响最大,这种现象称为信息曲解现象,也称为牛鞭效应。

(三)缺乏合作与协调性

当前,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企业为了应付不确定性,都设有一定的安全库存,再加上相互之间的信息透明度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不得不维持一个较高的安全库存,为此付出了较高的代价。

三、优化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具体对策

加强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减少内耗,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形成由顾客需求驱动的无缝供应链,实现良好的协调,降低供应链成本,缩短各环节的时间延迟,消除信息波动的放大效应,是供应链管理高效运作的关键。

(一)树立系统整体思想

树立系统整体思想就是不再封闭孤立的看待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而是突破企业界限束缚,将中心企业的上下游,产、供、销与其他市场经济实体建立外部联系,形成链条网络,取得“多赢”。

(二)树立集优性思想

所谓树立集优性思想是供应链系统的各个节点遵循强强联合的原则,集聚最具市场竞争力的经济资源,共同协作,整合资源,发挥整体效能,将单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融合为整体竞争力,以极大提高市场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库存现象由来已久,但是把库存问题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还是20世纪以来的事情,习惯上,人们总认为物资储存的越多越好,但是有时却不然。因为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是复杂的,以至于在许多问题上不得不否认“多多益善”的观点。有资料表明,存货不仅消耗企业的储存费用,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其价值也会贬值,进而形成不良资产,最终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见,库存已成为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之一,库存变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供应链的优化管理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供应链管理优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以数据为主的信息管理的有效性,而信息又有着其自身的产生与消亡的生命周期,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企业在信息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价值。本文以实施信息生命周期管理(ILM)的惠普为例,说明加速信息生命周期的管理能带给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优势,并提供相应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供应链管理 优化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作为一种信息管理模型,认为信息有一个从产生、保护、读取、更改、迁移、存档、回收的周期、再次激活以及退出的生命周期,对信息进行贯穿其整个生命的管理需要相应的策略和技术实现手段。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在信息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价值。在信息不同的生命阶段实施的不同管理方法则为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实施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性

(一)企业中信息数据流动的过程

一笔业务信息从客户订单下达开始,就诞生了,此时的信息拥有的价值较高,许多相关部门的人员都要对信息进行存取和处理,当一个订单完成以后,该笔信息的价值开始逐渐下降,此时将它转存到低成本的存储介质中可以节约成本。而当该笔业务发生后续服务问题,此时企业又需要该条信息的内容,把它重新激活,提取到高效设备中。随着质量保证期期满,这一信息的价值又重新下降,直到一定期限以后,退出它的生命周期(见图1)。

(二)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内容

企业每天都面临着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再将知识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挑战。面临的主要问题也不再是如何保存信息,而是如何让信息发挥效力,尤其要面临一些具体的数据处理问题,ILM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如何保持长期数据访问的连续性。业务和法规要求使企业必需潜在地花费很长时间来提供数据访问。因此,这就必须要求具备经济高效的针对数据保护、存档和记录管理以及业务连续性的解决方案。

2.如何满足不断变化的存储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的有效性在不断降低,需要不同级别的存储。第一次创建数据时,属于运营阶段,并且可以定期访问。然后进入过渡阶段,该阶段无法像前一阶段频繁地访问数据。最后,数据到达存档阶段,此阶段中数据很少被访问。用户在这些阶段对信息的需求在改变,因此管理信息的方式也应随之改变。

3.如何控制存储成本。存储需求根据数据类型而各异,因此需要具有灵活性,以改变企业的存储系统,从而确保特定数据集的存储和管理水平与信息为企业带来的价值相一致。

4.如何符合法律和法规的遵从性。企业需要遵守控制电子记录管理的各种法规,如电子邮件、即时信息和患者病历。如果企业涉及任何一种形式的诉讼,则能够访问已保存的电子信息同样至关重要。

5.如何控制和管理数据量。当今数据量迅速增加,其速度超过原始存储成本降低的速度。为需要保持服务级别目标,同时控制管理成本的IT经理们造成了严竣挑战。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对于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供应链管理(SCM),是指在满足一定客户服务水平条件下,为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包括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五大基本内容。信息流的畅通与及时是实现有效供应链管理的关键。

(一)信息技术优势是确保供应链管理优化的前提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众多目标不同的企业,牵扯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实施供应链管理必须确保要理清思路、分清主次,抓住关键问题。其中首先需要的就是信息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信息技术是促成有效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因素。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在于应该传递什么数据?如何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利用?Internet的影响是什么?电子商务的作用是什么?信息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能否作为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工具?

(二)信息系统是供应链管理的载体

供应链管理的载体有两个,其中之一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它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企业内部网,也称局域网(ntranet)。对企业内部的财务、营销、库存等所有的业务环节进行管理。其二是建立企业外部网,一般使用Internet,以便与上下游企业快速沟通,快速解决问题。包括订单体系、管理体系、库存查询等,通过公共游览器可以游览所有公共信息,满足信息的逆向流动。

(三)信息流的通畅与及时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要求

供应链管理中涉及的不仅仅是企业内部,更多是来自企业外部,包括上、下游供应商、客户、渠道等等各种实体,能保证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是现代竞争的主要支撑。供应链管理采用现代科技方法,以最优流通渠道使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在供应链内部的各企业间实现资源共享。

(四)信息处理的准确、有效是优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

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货物到达最终用户手中,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要形成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从而集中协调不同企业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应该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

ILM实施的成功案例分析

作为一家以突破性技术进步为本的巨人公司,惠普供应链管理部门的专有技术工具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盈利。该公司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技术文化,能在供应链中取得领导地位,技术是其强大的后盾,HP将其归功于信息管理的成功。2006年,惠普推出了一系列ILM新产品与解决方案,进一步拓展了ILM的应用范围,同时升级了原有的产品线,满足客户在ILM领域里的新需求。惠普全面利用当今经过验证、可靠以及灵活的方案与架构,提供完整的、以应用为核心的ILM方案,并保证方案能够随时间推移和技术的进步而扩展,为用户提供最大化的投资保护。从信息创建、管理、恢复、交付到删除的全生命周期内,惠普公司能够实现端到端的无缝,完成所有的工作。企业用户在采用了惠普的ILM解决方案之后,一方面实现了简化管理,另一方面在控制领域也不会有任何牺牲。

惠普的ILM解决方案包括管理应用、存储、业务记录以及其它内容,以支持智能高效的成长企业。它提供全面的ILM解决方案组合,从而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捕获、管理、保存和提供信息。它的解决方案涵盖信息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并由它全面的服务提供强大支持,使得整个供应链管理实现优化,具体方案有以下几点。

(一)采购竞争优势

在惠普,“采购竞争优势”负责全公司范围内的系统部署,并且实现了一个系统只有一个主数据库。其中信息处理的电子采购(e-sourcing)启用最久,电子采购以网络为基础,提供实时交互的采购解决方案。该系统提供投标、开放式拍卖、反向竞拍、私密拍卖等功能,也可以处理报价申请或密封式投标。过去,惠普已通过电子采购系统支出了300多亿美元,甚至有些部门有超过80%的采购是通过它完成的。

(二)电子拍卖(e-auction)

惠普在全公司着重推广使用电子拍卖。可以在直接、间接以及服务采购领域,已经进行了800场次的拍卖或电子采购活动。

这些举措的主要目标是减少工作中需借助电子表格和电子邮件的环节。休梅克说:“这样效率更高,也更安全。”接着,惠普要求公司的采购经理都使用加密信用卡,通过因特网进行采购。所有电子采购工具共享一个数据库,同受安全和审计保护。惠普认为这样可保证网上采购的实施。

(三)电子优选(e-optimization)

惠普在其电子采购方案中加入了更多功能。其中之一就是电子优选,这是HP率先应用的专家级采购工具。以生产记忆存储产品的某厂商为例,其产品由几百个部件组成。当供应商报价时,系统通常会有几百个报价作为参考。最后,它要针对供应商确定采购额分配。所需部件种类繁多,系统如何才能优化采购配额?这对信息管理是个极大的挑战。运用电子优选这一新工具,这一过程变得更为简单和容易操作。

电子采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让供应商不仅可以竞价,还能向买家展示其他具有战略意义的要素。惠普的采购部门寻求最合理的价格,但是还需要了解其全球技术元件供应商是否能够达到惠普对质量、交货、技术标准的严格要求,能够确定价钱之外的关键参数让采购部门能更全面地把握形势。

(四)精密的成本控制

针对特定市场和产品,惠普采用了精密的成本模型。模型可以为计划工程师提供欲采购部件的具体“应该花费”(should cost)信息。这让惠普得以去关注那些关键的成本动因,把握总成本对自身产品产生的影响。有了合适的工具,采购部门可以更少地依赖谈判,而更多地借助信息,从最合适的供应商处拿到最合适的部件。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有效运行实施

企业实施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IT基础构架,首先要做好信息分类、整合和保护等方面工作。然后是整合,整合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提高业务连续性。第二阶段是针对应用的ILM,实现对文档、图像、单据等固定内容的管理。第三阶段是跨应用的ILM,对复杂的信息管理进行简化,实现自动化的管理。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信息在不同的生命周期进行不同的管理策略,从而降低成本,提升信息价值的目的。其中分类和策略服务是实施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基础。信息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让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服务等级,将不同的信息存放在不同的地方;业务连续性是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实施业务连续性方案时,应针对不同的信息制定不同的保护策略,进行分门别类地分析。同时,备份和恢复这两个部分是密不可分的,虽然每天定期做数据备份,但对于数据可不可以恢复,多长时间可以恢复,通常考虑得比较少,这需要进行详细的划分和分类进行设计。

目前针对技术方面的整合,业界已经形成共识,即通过虚拟化技术形成一个存储池,当出现应用需要存储空间的时候,就为其分配一部分资源。此外,信息价值在不同生命阶段也是不同的。如何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存储策略,从而最大程度的利用现有的资源,降低管理成本,这是整合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杜国强.信息生命周期管理[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供应链的优化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优化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物流成本的关心日渐浓厚。有关物流成本的阐述和探讨见诸各种文章和书籍之中,但是物流成本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尚属早期,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鉴于此,本文围绕供应链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借此能够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一些解决办法。帮助企业更好的控制他们的成本。

二、供应链定义

范歆(2006)认为,供应链是指从最初供应商的原材料生产到最终形成产品并送达顾客手中的整个过程。丁庭选、郭玲玲(2007)认为,供应链是指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顾客的顾客所组成的网络系统,其功能在于获取材料、生产产品,并把产品送达最终顾客。 综合上述定义,可以将供应链的定义简要描述为: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顾客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网链结构模式。

三、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成本管理主要是指对整个供应链所发生的各种成本进行管理。整个供应链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主要包括供应链设计和构建成本、运输和配送成本、库存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售后服务成本(丁庭选、郭玲玲,2007)。供应链成本管理注重企业之间的整合与合作,将整个供应链视为一个协同合作的整体。

四、供应链物流成本的管理方法

目前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成本管理方法有很多,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几种方法分别是: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

(一)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是丰田(TOYOTA)在60年代开发出的成本管理方法,这一方法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采用。目标成本法的目的在于将客户需求转化为所有相关流程的强制性竞争约束,以此来保证将来的产品能够创造出利润。

目标成本法的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市场驱动型成本核算是确定产品的准许成本。这是产品在预期销售价格下销售,并且保证一定利润水平时所能发生的最高成本,准许成本是由目标销售价格减去目标利润得到的;第二个部分就是确定可完成的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第三部分就是设定产品包含的每个组件的目标成本。

(二)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以作业为成本核算对象,基于这样的理念:作业消耗资源,产品和服务耗费作业。其目标是将成本动因引起的资源消耗更合理地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去。企业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识别出那些与最终顾客的效用无关的作业,并通过减少或完全剔除这类无增值作业来降低成本,这样企业就可以更好地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并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三)生命周期成本法

目前,对于生命周期成本法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理解,大多是依据Kenneth Blanchard和Wolter.J.Fabrycky的定义,“生命周期成本是指在系统的生命周期中与该系统相关的所有成本”。在生命周期成本法系统中,产品使用者承担的成本(包括使用成本和周期结束成本)负责补充传统上由产品生产商所承担的成本。并且除了考虑实物流程及其相关物资和能源流动(LCI)的成本外,还要考虑劳动力和使用知识(如专利)的成本以及交易成本(如信息流)。

(四)改善成本法

改善成本法(kaizen costing)是供应链上各企业在产品生产阶段的最主要的成本约束机制。改善成本法也是一种前馈型的成本管理方法,它是通过预期的成本降低需要来制定产品成本的降低目标,而不是当成本超标已经发生后才做出反应。并且,通过改善成本法的实施,可以使成本降低压力持续于整个的产品生命周期。

将改善成本法局限于某个企业内部,将忽视供应链上游和下游企业进一步节约成本的潜力。改善成本法在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跨组织应用是通过大量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挖掘所有的成本降低机会。改善成本法可以看做是目标成本法在产品生产阶段的延伸,在跨组织成本管理中改善成本法的应用与目标成本法有一些相似之处。

五、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培养成本控制的文化意识

首先,要组织企业管理者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并向已经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企业借鉴成功的经验及汲取失败的教训。其次,要培养员工的成本文化意识,要将成本控制理念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成本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求供应链上的每个节点企业做到自觉控制供应链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

(二)建立横向一体化机制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跨国企业竞争实力日益壮大,企业的纵向扩展能力不再为企业增强竞争力,反而使企业分散有限的资源,不能形成企业的优势业务和核心竞争力。资源的横向集成,强调集成外部相关企业的资源,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参与市场竞争,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多赢互惠的效果。在保证服务质量、保证客户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企业的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

供应链的本质是将各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整合,所以,合作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而信任是合作的基础,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信任。但是,企业中的人际关系管理通常被认为是供应链管理中最困难的部分,因为供应链中参与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合作的难度超过了单个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所以,成功的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要想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达到合作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好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强化合作竞争观念,共担风险、责任与成本,共享成果与利益,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协调运行需要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共享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销售和库存等计划,能使目标成本法顺利实施,并且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并达到促进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的目的。另外,通过信息的获取,使企业对已经获得的关于企业自身的信息进行集成和整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内部的不确定性。可见,信息共享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要想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就必须要获得充分的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范歆.论供应链成本管理[J].成人高等教育学刊,2006(1)

[2]丁庭选,郭玲玲.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9)

[3]桂良军.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和方法研究[J].会计研究,2005(4)

供应链的优化管理范文第4篇

(安徽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3100)

摘 要: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之下,物流企业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本文立足于对物流业的发展认识,以及存在的若干问题,阐述了几点优化策略,以期推动物流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时期;物流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47-0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4ZY054);安徽科技学院质量工程项目:教师教学发展能力培训师(XJ201443);安徽科技学院科研处(SRC2013318)

前言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物流企业发展迅速,并逐步成为我国服务产业的重要内容.我国物流企业仍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物流企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因此,从现实发展的角度、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优化供应链物流管理十分必要.本文立足于对物流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认识,就如何优化供应链物流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更好地推动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供应链与供应链物流管理

1.1 供应链

供应链是现代物流的核心,也是构建物流发展的重要元素.在新时期,物流管理的优化前提,在于进一步认识供应链.如图1所示,是供应链的结构模型.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供应链是一个巨大的物流体系,表现出复杂性、整体性和动态交叉性.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狠抓落实,既是基于内部发展的需求,更是迎合市场发展的集中体现.

1.2 供应链物流管理

其实,对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认识,应基于深入的了解,并从三个层次着手.第一层次:物流的定义.所谓物流,就是指物品在地理范围及时间上的流动.第二层次:物流服务.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之下,物流服务突显出以人为本、个性化服务.那么,物流能力的体现尤为重要.一方面,物流企业应立足于长远发展,通过成本的狠抓控制,强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化;另一方面,优化服务质量,建立多样化的服务机制;第三层: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涉及多方面内容,而管理的优化与调整,依托于管理理念及技术的不断创新,以推动物流管理的不断发展.

2 物流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物流业发展的前景广阔,但发展中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供应链管理的不足或缺陷,都是新时期物流企业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无论是管理理念的滞后,还是人才的缺乏,都需要物流企业引起重视,夯实发展的基础.

2.1 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方式缺乏创新

当前,很多物流企业的经营方式仍以仓储、运输一条龙的经营方式为主,在仓储、配送等环节缺乏充分的整合.这样一来,面对客户对物流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这种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滞后性就表现的十分突出.一方面,服务至上的发展理念,是引导供应链管理改革的重点,当前平均分配的服务标准,显然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创新发展相违背;另一方面,物流业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发展步伐缓慢.

2.2 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信息化建设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仍是我国物流企业现代化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且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以至于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无法实现整体性的物流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是供应链系统流程图.在系统中,供应链管理效率的提高,应充分依托于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夯实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2.3 缺乏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制约了物流企业的发展步伐

物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重要推动力,强调深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当前,人才是发展的原动力,人才的缺乏不利于物流企业的发展,缓慢的发展步伐反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从实际来看,物流企业缺乏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我国物流教育及物流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比较滞后,与实际的市场需求形成较大的缺口.

3 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策略

物流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优化,着力点在于如何从战略高度,深化物流管理的改革发展,并逐步创新物流服务理念及服务方式,从本质上强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物流管理的优化与调整,是战略高度下的新思考,也是发展的基础.那么,具体而言,主要在于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从战略高度注重物流管理,夯实供应链物流管理基础

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应立足于战略发展的高度全局考量.首先,要立足于长远的发展规划,对于供应链物流管理进行优化,以更好的契合当前的发展需求;其次,战略联盟的构建,是物流企业发展的新方向.一方面,战略联盟注重了战略为导向下的发展路径,突显了新时期下物流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充分依托良好的物流市场,优化供应链物流管理,更有助于推动物流产业的稳定发展;再次,新的市场环境、新的竞争要素,都强调物流企业要抓住供应链的整体优势牢牢不放手,在夯实发展基础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扩大市场的立足点.物流企业的市场前景广阔,在发展机遇的狠抓落实中,充分着眼于长远发展,夯实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基础.

3.2 创新供应链物流服务理念,切实抓牢发展方向

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应注重物流服务理念的创新,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下的物流业发展.一方面,物流企业应注重对新环境的认识,创造多样化的物流服务,以更好的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注重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创新,优化已有的供应链物流管理.

3.2.1 物流服务内容的创新

首先,以人为本的服务创新,是新时期供应链物流管理发展的着力点.特别是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的构建与实现,是立足于现实需求,着眼长远发展的现实体现;其次,功能服务是物流企业夯实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仅仅以功能服务为主的发展模式,显然无法满足物流业整体的发展需求.因此,逐步并深化物流管理服务的拓展性、创新性发展,表现出重要的意义.在服务内容的创新中,应注重物流系统的优化,并强调供应管理的有效性,以提供更契合市场需求的物流服务;再次,逐步实现实物流向信息流等方向发展.

3.2.2 物流服务方式的创新

服务模式的创新,是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必然需求.一方面,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强化与客户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在现有的交易方式之上,逐步形成互动交易的良好局面.这样一来,物流服务方式实现双方互动的良好形态,促进了物流企业在发展中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3.3 注重物流人才培养,巩固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发展

物流企业要注重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训,在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要优化物流人才发展的环境.如,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促进物流人才在价值创造的同时,提高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物流企业要强化物流人才的引进工作,在整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同时,引进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推动物流企业可持续发展.物流企业要强化与高校之间的合作,高校与企业共同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而政府要摆正好其中的角色,为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夯实条件、巩固基础,做到固本强基的效果.

结束语

在现代社会环境之下,物流企业发展的着力点广阔,但在发展中如何实现创新性,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立足点.物流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不足,强调了优化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今后还应从管理理念与模式的创新、管理内容拓展等方面,推动物流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门晓红.基于供应链流程视角的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2〕薛健.第四方物流在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4.

〔3〕李杨.我国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分析[J].物流技术,2014(07).

〔4〕刘承昊.中小物流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途径与策略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3(21).

供应链的优化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供应链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059-01

20世纪90年代,Reiter吸收了学者Porter的价值链以及学者Womack等价值流思想,使用了供应链来定义供应链是由客户(或消费者)需求开始,贯通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供应、生产、批发、零售等过程,把产品送到最终用户的各项业务活动。

供应链管理及其优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商学界研究热点,而且取得丰硕的成果。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中,供应链管理和优化的成果已经为企业带来令人瞩目效益,并且广泛的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剧,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行业整合和协同效应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和时效性等要求逐渐上升,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其本质是对供应链的选择。市场的产品多样性和周期寿命决定了现代企业竞争的复杂性,市场竞争从企业和企业的竞争逐渐发展到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所以,在我国,进行供应链管理及其优化问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现实价值。

一、研究现状

英国电信环球物流总裁Taylor近日发表观点,对于倚重物流的企业而言,通常情况下供应链会占到公司成本的60%甚至80%。由此可见,供应链的管理和优化问题对于典型的制造型企业来说举足轻重。如果供应链效率提高几个百分点将明显的提升企业的利润。假设供应链占到公司成本的70%,如果供应链效率提高5%,公司成本将降低3.5%。我国学者赵林度立足于公司产品整条供应链的宏观基础上认为企业实施供应链优化可以获得以下方面效率提升:1.总成本的下降;2.供应链系统中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3.订货一生产周期缩短;4.生产率提高;5.核心企业资产增长率提高。站在宏观的角度,供应链是一条企业与企业最后到顾客的一个产品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一环扣一环,密切相关。不管是哪一环出现了瓶颈都将会导致整条供应链的效率低下,就好比经济学家提出的木桶理论一样,整个桶装水量只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

赵林度认为,只有解决了供应链的“最短板”问题,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在如今的供应链管理中,“牛鞭效应”的表现极为突出,也是供应链优化中一大难题。一条供应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实现自己的利润。它包括所有与满足客户需求相关的环节,不仅仅是生产商和供应商,还有运输、仓储、零售和顾客本身。客户需求是供应链的驱动因素,一条供应链正是从客户需求开始,逐步向上延伸的。在“牛鞭效应”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是供应链中各个环节需求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扭曲而产生的。朱九龙等在其文中指出“牛鞭效应”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1.需求预测;2.库存管理;3.批量订货;4.交货周期;5.价格波动等。其中需求预测的误差和库存管理是最主要原因。对于这一难题,很多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法,其中胡建波。提出九个对策:1.实现供应链的简约化和集成化;2.实现信息共享;3.稳定价格;4.实现小批量定货;5.减弱商品短缺时与客户的博弈行为;6.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VMI);7.实施联合库存管理(JMI);8.实施计划、预测与补货;9.采用中心化库存控制策略。总体来说我国关于供应链优化研究成果丰富。

二、供应链优化方法

因为供应链的类型多种多样,分类的方法也不相同。所以供应链的优化的方法也是纷繁发杂,而且在供应链不同的环节适用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区别。每一条等待优化的供应链,就好比等待良方的病人,不同的病人医生所开的药方也不一样,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每一条供应链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有认真研究,针对特点适用不同的优化方法才能真正达到优化的目的,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将供应链的优化问题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战略分析,用于分析获取资源和其他决策,如新设施的建立、新产品供应链的设计等;2.长期战术分析,决策企业一年内的整个供应链的供应、制造、配送、库存计划;3.短期战术分析,包括物流优化、生产计划优化系统等;4.经营分析,包括生产规划优化系统、配送优化系统等。姜大立(2008)等学者根据上述分类总结出以下几种常用的供应链优化方法:1.网络图形法;2.数学模型法;3.计算机仿真分析法;4.CIMS-OSA框架法。认为供应链优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供应链的结构设计、合作伙伴的选择、库存管理及生产计划与经营方式等方面。李亭亭(2010)总结供应链优化模型可分为排队论模型、对策论模型、网络流模型、策略评价模型、仿真模型等。

供应链的优化管理范文第6篇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必定能够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竞争优势,例如,它可以增强企业识别客户需求变化的能力,并提高对客户服务的反应速度,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优化链上节点企业的组合,强化响应市场的敏感度,创造竞争的时间优势与空间优势;有效消除重复、浪费与不确定性,降低库存,创造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强调与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进行战略合作,充分发挥链上企业的专长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供应链管理对企业有如下作用特性。

提高客户满意度

    供应链管理是以客户满意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客户满意指标和客户满意度为主要工具而进行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它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服务水平、加强客户沟通和提供满意价格等途径,培育和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客户忠诚度,从而最终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双赢。

加快响应速度

    传统管理是以生产企业为主的推动式管理,而供应链管理是以客户需求为主的拉动式管理,实行高效率的消费者反应(ECR)。一旦客户出现需求变化或者产生新的需求,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通过高度集成化的信息平台和快速的信息交换,增强对客户需求变化的响应,快速地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大大缩短了客户需求与生产供应之间的时滞。同时,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竞争对手改变竞争策略或政策法令发生变更时,供应链企业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应对策略,避免各种风险损失。

降低库存成本

    传统管理是实行逐级库存制,以缓冲下游企业的不时之需,而供应链管理实行零库存制和准时制生产。企业通过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和共同计划预测与库存(CPFR)系统,一方面对市场需求规模和结构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防止库存规模过度或库存结构失衡 ;另一方面通过供应链库存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实现库存支持和存量最小化,从而减少了库存成本,加速了资金运动增值。

增强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化主要通过联结效应、联动效应、整合效应和综合效应来实现。

    联结效应   联结效应是通过信息网络将众多的市场主体相联结,建立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创造出既不同于规模经济又不同于范围经济的新经济效应,这种效应能带来低成本和乘数效应。

    联动效应   由于供应链是企业集群,集成了巨大的存量与流量资源,同时又是各企业核心能力的集合,大大增强了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和提高了行动一致性的响应速度。

    整合效应   供应链管理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与控制,优化了价值链,最大限度地创造了客户价值,实现了供应链的价值整合。

    综合效应   供应链管理将企业内部专业化生产外部化,消除了专业流程之间的亚匹配和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匹配,通过供应链流程变革和企业业务重组,提高了供应链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

供应链管理的风险特性

    供应链管理虽然能够给供应链企业带来巨大的正面效应,但同时也带来了与之相伴随的不确定性或风险。这种不确定性或风险根源于供应链本身并没有改变各节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独立法人性质,即没有真正消除企业间的经济利益冲突。它们之间通过签订契约形成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协同关系或制度安排,而非完全一体化的融合关系。因此,任何供应链及其管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缺陷。

系统风险

    供应链管理的系统风险是指由供应链自身系统结构决定的、使供应链系统不能有效发挥其功能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供应链由于是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构成的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的非线性复杂系统。系统特性和动力结构决定了供应链存在系统内耗和系统约束的可能性。1.系统内耗。由于供应链节点企业利益的非一致性或排他性,各节点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有限理性指导下往往难以顾及其他企业的利益,甚至以牺牲其他企业利益为代价而抢夺有限资源,结果造成系统资源虚耗或者内耗。2.系统约束。供应链具有明显的“木桶效应”,即供应链系统运行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系统中最弱的子系统。在缺乏指挥协调的情况下,各子系统在争夺资源中常常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一旦最弱的子系统缺乏资源无法维系供应链运行时,供应链系统将会分崩离析。

管理风险

    由于供应链不像企业集团通过股权纽带将各企业捆绑在一起,而是通过契约联结成的战略联盟关系,客观存在的利益差别导致强势企业对弱势企业的支配效力大大降低。这给供应链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具体有:1.“有限理性”的存在导致信息不对称,难以实现信息共享。2.企业自利动机与监督机制缺失驱使企业采取机会主义或不合作态度。3.“你对将来的选择仍然受困于过去的选择”造成节点企业的路径依赖,被“锁定”企业需要支付“可剥削性租金”。这都给供应链管理带来了较大的管理风险。

信息风险

    信息共享是供应链运行有效的基础和关键,然而在具体的供应链操作中,却难以有效实现信息共享。各节点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相互封锁信息,形成“信息孤岛”。导致的结果是:1.上下游企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存在“逆向选择”或败德行为。2.出现“牛鞭效应”(Bull Effect)或“需求变异加速放大原理”。牛鞭效应是指当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只根据各自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或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非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在信息传递到供应链的源头供应商时,其获得的消费市场中客户的需求信息发生了扭曲,其偏差远远大于销售给买者的零售商。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供应链管理最根本的风险。产品只有实现从商品到价值的“惊险的一跃”之后才会转化为供应链利润,然后才在供应链企业间实现公平的利润分配。然而,集成在供应链上的企业由于分工程序不同,对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反应各异,最终会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存在客户核心需求识别不准或反应速度放慢的可能性,从而使供应链产品难以或者根本就无法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

供应链管理的优化策略

    针对供应链管理的作用特性和风险特性,构建科学合理的供应链体系和适时地优化供应链管理是保证供应链发挥作用的根本策略。供应链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消除企业间的利益差别与实现价值分配的合理化,而供应链管理优化的关键在于通过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强化供应链的一体化,提高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和减少供应链资源内耗,实现供应链升级。

构建供应链体系 实现业务流程重组

    在构建供应链体系时,往往以一个核心企业为中心,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通过契约或股权将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至最终客户联结成集成化的网链体系。在这个网链体系集合中,各企业严格按照关键业务内部化、非关键业务外部化原则实行业务重组。同时,通过建立企业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消除企业间的利益差别,实现资源共享与价值合理化分配,减弱供应链管理的系统风险和管理风险。在具体操作中,必须采用一系列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工具和方法,可以利用EUOBFE建模工具,建立企业间业务流程模型;利用Quest仿真工具,预测变革对企业业务流程的正负效应;利用Service Blueprinting业务流程分析和设计工具,分析、协调与控制供应链业务流程;利用系统开发工具,使业务流程趋于自动化;利用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和共同计划预测与库存(CPFR)工具,计划、调控与优化供应链库存。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力资源分析和设计工具,设计和配置业务重组过程中的人力资源。通过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应用,将实现由供应价值链确认、战略规划变革、组织文化变革、组织结构变革、物资管理变革、质量管理变革、生产计划变革、薪金制度变革等构成的企业业务流程变革重组。

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实现供应链无缝连接

    建立供应链体系只是供应链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而要真正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则需要进行供应链信息化建设,提升旨在强化信息共享的信息集成度。因为“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流与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信息科技的发展为供应链信息集成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企业可以利用COREA和WEB技术对结盟企业的供应链或现有信息系统进行模块化封装从而实现结盟企业供应链系统的快速重组和供应链信息优化集成,利用分布对象技术和框架技术构建开放的和具有伸缩性的应用集成和运行环境,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企业内与企业间的信息集成和应用协作,最后利用企业资源计划模型(BRP)通过建立在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计算机集成实现供应链信息连接与共享,降低供应链的信息风险,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供应链资源。通过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地实现供应链内部集成与外部集成以及内外部之间的无缝连接,这将为信息、价值等资源无障碍流动创造条件,同时也为企业采用敏捷制造、精益生产、柔性管理等现代生产技术搭建了技术平台。

重构供应链 实现向虚拟供应链升级

供应链的优化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超对接;果蔬供应链;对策

我国业内人士对“农超对接”模式下供应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果蔬农产品供应链本身进行研究和对如何建立果蔬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探讨。本文将在这些理论研究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不规范、供应链主体企业对供应链管理不协调和果蔬农产品流通阶段物流网不清晰的问题,并从供应商优化、供应链主导企业管理优化和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优化三个角度对此加以解决。

一、我国“农超对接”模式下的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现状

以“农超对接”模式在国外普遍流行,目前,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70%以上,美国达80%,而我国只有15%左右。在我国部分地区,“农超对接”的农产品销售在大型连锁超市和产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该模式的发展,有效推动当地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提高了供应链主导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减少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降低了流动成本,对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典型的“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超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超市成立专门的直接采购小组,选择最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对其建立契约、投入资金和引入技术等措施与之建立战略合作计划,以加强超市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民和超市的桥梁,其负责组织农民进行生产、产品分拣和包装等一系列活动。家乐福超市是这种模式下的典型代表。

第二、“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三方农业公司+超市”模式。超市通过与第三方农业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第三方农业公司为超市寻求最优的供应商。保证农产品从基地、农场、加工、物流到销售都符合消费者的要求。麦德龙超市是这种模式下的典型代表。

第三、“基地+超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基地农产品直接进去超市,在超市设立鲜活农产品专柜,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超市在合适的地点与当地建立了“农超对接”大型生产基地,产品涉及蔬菜、水果、禽蛋、肉类等各种城市居民生活必需鲜活农产品。华润万家超市是这种模式下的典型代表。

二、“农超对接”模式下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传统供应商这个阶段。在此阶段,首先,合作社存在一下问题:合作社与超市主要进行单纯的物料交换,而没有更好的提供增值服务,导致其与超市之间存在不信任,易导致供应链主导企业另寻供应商。其次,合作社和超市之间存在价格博弈,供应商尽可能提高价格,而超市也尽可能压缩价格,在这两种力量之下,最终形成均衡价格,但是其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欺骗行为,从而导致供应链的崩裂。我国合作社与超市签订的供应链契约目前还是单一和短期,缺少一种长效合作,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后,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建立一个标准化的管理体系管理农户进行生产活动,产品的不合格从而导致最终造成农户的经济损失,降低合作社的信誉度。

对于供应链主导企业,主要存在其管理运作差异性和缺少监管机制的问题。在日常管理中,常常存在超市管理体系与合作社管理不衔接的问题。两者之间常常存在着相互博弈行为,其双方都各自持有相关信息,超市相关管理技术也是被动提供。其次,超市对供应商缺少监管机制,超市接收的农产品对生产过程中种子、农药及化肥等方面要求严格,农户即使接受了该种种植方式,也可能受利益驱使,在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不完全按照要求去做。这就从源头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如果超市采购到的农产品标准化程度很高,就可以在分拣、加工及包装等环节节约很多人力和成本,有利于后期工作的进行。但是很多时候合作社感觉到筛选剩下的农产品很可惜,就把不合格的以次充好混在其中,这会给超市带来很大的不便,也不利于两者之间合作关系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优化“农超对接”模式下果蔬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对策

超市选择供应商合作伙伴尤为重要,本节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供应商进行优化。首先,供应链主导企业应该建立少而精的供应商。供应链管理是个开放系统,供应商隶属该系统一部分。供应链主导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需考虑其产品质量、产品数量、产品价格、交货周期和品种柔性等因素,从而建立少而精的供应商,提高供应链稳定性。其次,在选定相应供应商之后,企业应该与之建立SRM系统,改善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管理,与供应商结成长期、稳固的战略伙伴,使供应商及其资源更有效地参与到自己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中。最后,企业可以通过第三方中介公司寻求最优供应商。企业通过与第三方农业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第三方农业公司为超市寻求最优的供应商。保证农产品从基地、农场、加工、物流到销售都符合消费者的要求。麦德龙超市是这种模式下的典型代表。综上所述,超市优化供应商可以建立少而精供应商,并与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中介公司来寻找最优供应商。

“农超对接”模式下对超市本身管理优化极为重要,本节主要从两个个方面对超市管理进行优化。首先,超市应建立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构建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体系,需要将连锁超市信息管理系统(ERP)功能、生鲜农产品采购和流通关系信息管理(VRM: Vendo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功能和生鲜农产品社会公共信息管理功能集成起来,构建公共信息平台、VRM和ERP“三位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最后,超市应建立运作标准和过程监督机制。在对供应商进行监督和管理下缺少一个标准化的机制,导致供应商生产效率低下、供应链衔接松散和供应链竞争力差。

我国“农超对接”模式下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本节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超市管理进行优化。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有保障的加工增值服务。传统合作社是将单个的农户联合起来,以集体的力量提高与上下游厂商谈判的能力,通过规模化采购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集传统合作社和农业投资企业功能于一体,从事农产品价值增值活动。其次,建立与三方物流公司战略伙伴关系。经过前面问题分析,果蔬农产品通过农户配送或是超市配送中心配送其专业性和集成性不高,易导致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因此,建立与三方物流公司的战略伙伴关系既增强了供应链的竞争性同时也有效地节约了社会资源。最后,超市应该完善其营销体系。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消费习惯逐渐由传统超市消费转移到虚拟网络消费,这也拓宽了超市的营销体系。超市应制定完善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和分销策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供应链的优化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供应链 库存控制 策略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它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这条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达到步调一致,协调运行,才有可能使链上的所有企业都能受益。

库存控制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了解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库存控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库存控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缺乏供应链对上下游企业的约束,单个企业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侧重于从存储成本和订货成本出发,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以优化企业自身的库存成本。这种库存管理方法在单个企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在供应链环境下,这种单一企业库存管理方法无法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目前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大类:信息类问题;供应链的运作问题;供应链的战略与规划问题。这些问题又可综合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链”上各企业仍然缺乏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意识

虽然我们知道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取决于各个供应链上的节点的绩效,但是从客观上说,各个部门又都是各自独立的单元,都有各自独立的使命和经营目标。有些目标和供应链的整体目标是不相干的,更有可能是冲突的。

2. 对用户服务的理解与定义不恰当

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好坏应该由用户来评价,或者用对用户的反应能力来评价。但是,对用户的服务的理解与定义各不相同,导致对用户服务水平的差异。

3. 不及时、不准确的交货状态数据

当客户签订单时,他们想确定什么时候能交货。在等待交货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对订单交货状态进行修改,特别是当交货被延迟以后。许多企业并没有及时而准确地把推迟的订单交货的修改数据提供给用户,其结果是用户的不满,事与愿违。交货状态数据不及时、不准确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传递系统的问题。这种数据传递的不及时、不准确,会导致客户满意度的下降,也会造成供应链中某些环节的企业为减少因这种状况的投诉过多,而不得不增加库存量。

4. 低效率、不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

在供应链中,各个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都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数据。这些数据分布在不同的供应链组织之间,要做到有效地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目前许多企业的信息系统并没有很好地集成起来,当供应商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信息时,常常得到的是延迟的信息和不准确的信息。由于低效率、不完善引起误差和影响库存量的精确度,短期生产计划的实施也会遇到困难。

5. 忽视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

供应链运作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如订货提前期、货物运输状况、原材料的质量、生产过程的时间、运输时间、需求的变化等。很多公司并没有认真研究和跟踪不确定性的来源和影响,错误估计供应链中物料的提前期,造成有的物品库存增加,而有的物品库存不足的现象。

6. 库存控制策略简单化

许多公司对所有的物品采用统一的库存控制策略,物品的分类没有反映供应与需求中的不确定性。在传统的库存控制策略中,多数是面向单一企业的,采用的信息基本上来自企业内部,其库存控制没有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比如说销售电暖气就应该在销售旺季前保有相当的库存,而在淡季持有少量库存。

7. 缺乏合作与协调性

在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控制中,组织障碍是库存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供应链是一个整体,需要协调各利益群体,才能取得上乘之效。

8. 产品的过程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上库存的影响

现代产品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层出不穷, 使产品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而且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 但是供应链库存的复杂性常常被忽视了。结果所有节省下来的成本都被供应链上的分销与库存成本给抵消了。

二、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的特点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不是简单的需求预测和补给,而是通过库存控制获得用户服务与利润的优化。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模式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供应链的无缝连接,消除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高库存现象。供应链管理模式赋予库存控制以下四个方面的新特点:

1.供应链管理能够暴露出企业库存控制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和危机,为加强库存控制寻找出路。

2.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库存量,减少库存控制成本,企业利润最大化。

3.供应链管理有利于企业从 “实物”向“信息”转变,从而实现信息化库存控制的目标。

4.供应链管理确保了企业库存控制的刚柔相济,张弛有度。

三、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国内外企业实践经验及理论研究成果,推出以下策略作为参考:

1. 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

即VMI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库存管理模式。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是指一种在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其基本设想是力图通过集成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库存控制职能,从而达到降低整体库存费用的目的。在这种库存控制策略下,允许上游组织对下游组织的库存策略、订货策略进行计划和管理。VMI已广泛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中。

VMI的实施关键在于有效执行连续补给程序。连续补给程序策略将零售商向供应商发出订单的传统订货方法,变为供应商根据用户库存和销售信息决定商品的补给数量。为了快速响应用户降低库存的要求,供应商通过和用户(分销商、批发商或零售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主动提高向用户交货的频率,使供应商从过去单纯地执行用户的采购订单变为主动为用户分担补充库存的责任,在加快供应商响应用户需求的速度同时,也使用户方减少了库存水平。

供应商管理库存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和库存成本,而且,用户还可获得高水平的服务,改进资金流,与供应商共享需求变化的透明性和获得更好的用户信任。

2. 联合库存管理策略

实践中,VMI管理模式给供应商带来了巨大压力。在VMI基础上又发展起来了一种新的库存管理策略, 即联合库存管理模式JMI (Joint Managed Inventory)。

JMI是一种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权利责任平衡和风险共担的、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模式。JMI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企业合作关系,强调了供应链企业之间双方的互利合作关系。

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联合库存管理强调供应链中各个节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降低了库存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少了库存量,避免了整个供应链资源的重置和浪费,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下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

在供应链环境下,实施联合库存管理,首先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在协调管理机制中,不但供需双方必须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共同合作目标,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建立联合库存的协调控制办法和信息沟通渠道。其次,要发挥两种资源计划系统的作用。原材料库存协调管理中心应采用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II),在产品联合库存协调管理中心则应采用物资资源配送计划(DRP),在供应链系统中,应该把两种资源计划系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第三方物流系统起到了供应商和用户之间联系的桥梁作用,为企业获得诸多好处。面向协调中心的第三方物流系统使供应与需求双方都取消了各自独立的库存,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核心业务,增加了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协调性,并且能够大大提高供应链的用户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

3.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Replenishment),简称 C P F R ,它是建立在VMI和JMI的最佳分级实践基础上 ,同时抛弃了二者缺乏供应链集成等主要缺点,能同时降低分销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这一管理模式的核心是:采取多赢的原则,始终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制定统一的管理目标以及实施方案,以库存管理为中心,兼顾供应链上其他方面的管理,应用一系列处理过程和技术模型,覆盖整个供应链合作过程 ,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分销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降低库存、提高供应链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的目的。其实施策略为:建立顾客情报系统,建立销售网络系统,建立合作框架协议,组织机构的变革等。这一管理模式的最大优势是能及时、准确地预测由各项促销措施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高峰和波动,从而使销售商和供应商都能做好充分的准备,赢得主动。因此,CPFR更有利于实现伙伴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代表着供应链库存管理与控制的发展方向。

4. 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策略

基于协调中心的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联邦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是对供应链的局部优化控制,而要进行供应链的全局性优化与控制,则必须采用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策略。 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是在单级库存控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多级库存控制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分布式策略,另一种是集中式策略。

(1) 分布式库存控制策略。分布式库存控制是把供应链的库存控制分为三个成本归结中心,即制造成本中心,分销成本中心,零售成本中心,各中心根据自己的库存成本做出优化的控制策略。分布式库存控制要取得整体的供应链优化效果,需要增加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程度,使供应链的各个部门都共享统一的市场信息。分布式多级库存控制策略能够使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做出快速决策,有利于发挥企业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和灵活机动性。分布式多级库存优化策略管理上比较简单,但是并不能保证产生整体的供应链优化。它需要企业之间的协调性比较好,如果协调性差,信息共享度低,有可能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

( 2) 集中式库存控制。集中式控制是将控制中心放在核心企业上,由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系统的库存进行控制,协调上游与下游企业的库存活动。这样核心企业也就成了供应链上的数据数据仓库,担负着数据的集成、协调功能。集中式库存优化控制的目标是使供应链上总的库存成本最低。用集中式策略,所有库存点的控制参数是同时决定的,考虑了各个库存点的相互关系,通过协调的办法获得库存的优化。但是集中式策略在管理上协调的难度较大,特别是供应链的层次比较多,即供应链的长度增加时,更增加了协调控制的难度。

综上所述,库存作为供应链驱动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对满足客户的随机需求,保持供应链的高度衔接性和敏捷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迅速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逐渐打破库存控制中各自为政的局面 ,树立全局观念。根据企业所在供应链面临的库存控制实际问题,找到适合自身及供应链发展的管理策略,汲取众长,独树一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改善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从而使各个企业在供应链中达到互利共赢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钱芝网: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优化路径探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5卷第6期191-193页,1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