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

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火电 循环 潜在 价值

关停小火电机组是国家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电力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 当前小火电机组关停情况

所谓小火电机组,过去是指那些装机容量5万千瓦以下的机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20万千瓦以下的机组现在也全部被视为小火电机组。

根据电监会和能源局的数据估算,“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有望达到7200万千瓦。国家电监会2010年11月1日与发改委、能源局、环保部共同通报称,“十一五”前四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6006万千瓦。而能源局2010年10月25日则预计,2010全年累计将关停小火电机组约1200万千瓦。据此推算,五年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有望达到7200万千瓦,这相当于韩国全国的电力装机容量。“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各企业也纷纷开始公布预关停数。

如此大的关停数量和未来潜在的关停规模,且不说其原来投入的产值是否收回,且其本身现有的价值也是需要重新再估量,其本身所具有的潜能也需要重新再评价。

二、小火电机组再利用的途径

关停的小火电机组因其情况不同,其再利用的途径也各有不同。一是适宜改造为生物质能电厂的,应使其实现绿色转型;二是适宜设备再利用的,应使其实现资产价值再转化;三是适宜零部件拆分的,应使其“变废为宝”,回收利用。

(一)因地制宜改造为生物质能电厂,实现绿色转型

现在的小火电机组一般都是热电联产的供热机组,可以极大地提高全机组热效率,是一种比较优越的能源供应方式。对于服役年限短,且为热电联产的供热机组,改造成生物质电厂可使燃煤小火电实现能源、经济和环境共赢。

进行生物质能改造是燃煤小火电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生物质电厂与燃煤小火电厂结构基本相同,只要对燃煤小火电厂的燃料制备输送系统和燃烧系统进行改造,使之适合生物质燃料特点,高耗能高污染的燃煤小火电就可以改造成清洁环保的生物质电厂。丹麦等发达国家早已开展这种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燃煤小火电改造在发达国家早有推广,2011年我国也有了成功实践。山东德州银河热电厂利用农林剩余物替代煤炭实现了热电联产,率先实现了“绿色转型”。银河热电厂改造前面临的困境正是我国很多地区燃煤小火电现状的缩影,其成功改造为这些燃煤小火电实现“绿色转型”提供了示范。

在乡镇建设大中型热电联产机组不太现实,在适宜地区利用生物质能改造燃煤小火电,可实现能源、经济、环境共赢。与新建生物质电厂相比,燃煤小火电改造的投资和运行成本低、建设工期短、经济效益好。改造燃煤小火电比新建生物质电厂更有意义。可以盘活现有资产、节约投资成本,使燃煤小火电关停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矛盾迎刃而解。

(二)资产转让,优化资源配置

小火电站的发电机组、汽轮机、电缆等设备如何“再利用”成为电站普遍面临的难题,而借助产权交易所的平台将小火电站的相关设备资产转让,将处置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价值重新发掘甚至“变废为宝”的做法深受电厂欢迎。

将关停小火电的一些设备资源交由产权交易所进行转让,成为电力企业科学处理、充分利用小火电资产甚至是使部分设备资产大幅增值的明智举措。

关停小火电无疑有利于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但若为了关停而关停,将大量尚未达到使用年限的设备废弃处置,则相反造成了电力行业的巨大资源浪费,与节能减排初衷也是背道而驰。因此,利用交易平台将废弃资源进行“重利用”是非常必要的。此外,一些小机组在我国虽然是被关停的对象,但在东南亚、南亚一些工业化进程落后于我国的国家,这些小机组很有市场。事实上,一些被关停的机组使用年限并不长,完全可以易地再用。

据了解,北京产权交易所近期也记录了关停小火电资产成功交易的案例。例如,2010年12月30日,北交所挂牌的“丹东东方新能源有限公司所有的位于沈阳华泰热电厂内的1—2号关停机组资产”项目在北交所公开拍卖,评估值1156.79万元,历经多次竞拍,成交价1300万元,增值率12.4%。2010年11月16日,北交所挂牌的“沈阳苏家屯金山热电有限公司所有的位于原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热电站内1、2、3号关停火电机组资产”项目通过金马甲进行网络竞价,挂牌价220万元,历经70次报价,竞价用时7分钟9秒,成交价775万元,增值率252.27%。

北京产权交易所的实践证明,利用产权市场来处置火电机组,国有资产的价值不仅能更加接近其真实价值,避免国有资产流失,而且能更有效地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小火电机组的挂牌交易降低了企业的损失,为他们提供了处置淘汰设备的模式。同时,这种公开、公平、规范的交易方式也为投资者找到了小火电机组集中交易的平台,更为交易所和交易中心开辟了新的内容,为将来大规模处理小火电机组及其相关设备提供了经验。

(三)充分挖掘可利用潜力

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业政策;经济转型;工业化;信息化

中国经济处于迅速变革中,第二产业经历了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等。第二产业应根据时势改变就有的产业发展模式,结合新科技产业,创造价值。国家为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鼓励工业和信息产业相融合”的经济战略部署。此战略旨在用信息技术推进第二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支持工业走现代化之路、达成新的经济发展目标:用信息化提升第二产业科技成分、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问题、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各自发展

(一)工业的发展

第二产业的工业是各个先驱国家走进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工业发展促进了社会和经济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整体向前进。工业用人力结合大机器实现了工业产品的规模制造,降低了生产成本,使更低廉的商品走进千家万户。工业用人力和机器把原始能源和资源进行工业化生产,产出人类社会需要的工业产品,但是到了工业发展的现阶段,工业生产制造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已经到了让人不能不重视,无法忽视的程度。现实情况是,工业必须找到新的发展思路,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价值、作出贡献。工业亟需迎来变革。

(二)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就是用信息技术手段调配社会资源,完成经济和资源的配置过程。计算机、通信、网络、数字等技术都是信息技术的范畴。信息化主要是依靠人脑,用代码,编程等完成信息处理。信息化主要在于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又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信息化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工业化、信息化相融合的战略意义

社会要发展,就需要向前看。工业发展已经来到了瓶颈,如果想要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就需要为工业找到一条更新的发展道路。信息化具有的美好发展前景给我们拓展了思路,信息化以其具有的科学性,可以将其融合进工业发展之中。幸运的是,我国的工业发展已经颇具信息化特点,所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进行更广泛的融合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用信息化融入进工业发展可以解决能源与环境危机。信息技术可以融合进整个工业生产流程,它们具有高度的兼容性,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工业产品的生产效率,并在售卖和运输环节提升效果。这既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也能保证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要求。

三、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促进工业经济转型的策略方法

(一)发展战略方法

想要完成工业经济的转型发展,首先要将传统产业经济。我国传统工业多以劳动密集产业为主,如制造业、服装行业、机械等产业,每种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较大。形成了相互隔离的生产方。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来的传统产业也迎来的新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向由原来的重视生产转化为现在的信息化生产方式。运用信息化技术在不同行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沟通,转变了原来的不进行互相接触的状态。所以工业经济转型要注重自身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交流,让不同工业能形成相互合作的发展趋势。

经济转型离不开主导产业的带领,主导产业不管是在区域上还是行业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信息化与工业融合的背景下,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先进行主导产业的经济转型,为整个行业树立榜样,带动整体行业的经济转型。例如,以小型家用電器行业为例,可以创新自身的核心设备,由原来的注重生产树立改为注重质量的发展,发挥工匠精神,将小型家用电器也做精做细。实现产业的转型,这样一来其他企业也会纷纷效仿,形成整个行业的转型发展。

(二)结合信息化发展方向

首先企业要找准自身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入手点。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生产情况,所以先进行自身形式分析是有必要的。不同行业的入手点不同,如生产制造与信息化融合,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改进生产的过程,让生产过程变得更加高效,还能提提高产品的生产水平。也可以从行业进行入手,例如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不同企业管理人员的高效沟通,在沟通交流中不断完善自身管理能力,还能将自身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让不同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一起合作发展。

企业要注重产业与信息化融合的深度。将工业和信息化结合不只是利用信息化进行生产加工、增加自身销售途径这么简单。更为重要是是要整个现阶段信息化资源来带动整个行业甚至不同行业的全面发展,让工业产业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密切,企业上下员工有较高的工作态度,让工业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将原有的小产业和边缘产业进行有效整合,减少不同企业之间的隔阂,让不同产业之间形成相互配合相互需要的竞争模式,促进工业产业的整体进步,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第3篇

一、我国工业发展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

近两年,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与前十几年出现了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增速回落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已从2010年的10.4%连续两年下滑到2011年的9.3%和2012年的7.7%,2013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经济增速持续回落。2013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从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看,从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该指数一直徘徊于50%荣枯线附近。重工业发展形势尤其堪忧,增速回落态势由原材料工业向装备制造业蔓延。

(二)产能过剩严重

目前我国产能过剩已经是很多行业的普遍现象,依靠产能扩张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目前我国粗钢、水泥、电解铝、造船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基本都维持在70%左右的低位,服装、鞋帽等传统轻工业产品库存积压现象严重。不仅传统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屡创新低,被寄予厚望的高科技产业也开始出现产能过剩问题。例如光伏组件和风机设备制造业,在外需不振和“双反”调查的影响之下也出现了严重产能过剩,大量企业经营状况堪忧。

(三)行业利润下滑

受需求下滑和成本上升双重挤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一些行业生产形势持续恶化,亏损面不断扩大,甚至呈现全行业亏损的态势。其中以原材料工业的亏损形势最为严峻。根据中钢协统计,目前我国钢材总体价格已跌至1994年水平,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从2007年的7.26%下降至2012年的-0.18%。

目前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及第二产业发展放缓是短期和长期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的结果。短期因素主要包括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和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以及上一轮经济刺激方案后续效应减弱。长期因素则是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条件的变化——中国工业企业依靠“低成本、大规模、高速度”的盈利模式将面临终结,再加上其他低成本国家制造业的崛起,“中国制造”的出口价格优势将进一步被削弱。传统粗放型发展导致的高资源投入和高污染排放,导致了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我国工业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按麦迪逊对世界经济发展建立的指标体系,我国2013年人均GDP预计将跨越10000国际元(1990年国际元,按不变价计算,下同)大关,而日本1971年人均GDP为10040国际元,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和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初基本相同,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而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史来看,上世纪70年代初也是日本经济调整、转型的重要转折时期,经济减速、产能过剩、重化工业利润下降等问题一度困扰着日本。但日本最终成功渡过了这一难关,实现了工业发展的华丽转身,其转型经验对我国未来产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日本工业转型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上世纪70年代前后是日本工业化进程中最具历史转折意义的时期,从影响因素看,这一时期刚好与全球第二波产业转移浪潮、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及石油危机相重叠。在此期间,日本经济增长从年均增速10%左右的高位迅速跌落到5%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触顶回落、服务型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快速城市化进程趋于结束。之前,作为日本经济发展引擎的工业,此时也在生产成本、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型和洗礼。

1970年前后,日本工业发展经历短暂回调之后仍保持了一定增速,但发展内容已经开始出现变化。如果将工业各子行业分为轻工业、原材料工业和高加工度工业①,可以发现1965—1970年的10年间,高加工度工业平均值速要明显高于其它工业。原材料工业年均增速虽然达到9.3%,但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却有所下降,这一趋势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更加明显(如图1所示)。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如图2所示,1966—1975年间日本工业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历程。工业内部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以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扮演着“领涨领跌”的角色,并逐渐将主导产业地位让位于机械工业、电子信息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以钢铁工业为例,1967年起该行业就一直处于衰退,到1971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增速接近于0,但在1972年日本列岛改造计划的刺激下钢铁行业迅速反弹,然而在石油危机之后又跌至负数。

在经济剧烈调整过程中,传统高耗能行业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市场困境促使这些钢铁等行业加强科技创新,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上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钢铁、水泥产量进入饱和状态,同时,国民经济发展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依赖程度开始下降,因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钢铁产量在上世纪70年代初达到峰值后,于1975年后快速下降。值得注意的是,1973年石油危机、能源价格上升导致高耗能行业产品生产成本提升,但在石油危机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日本钢铁、水泥产量却没有出现大幅下滑,而是基本稳定在一个区间之内。另外,如表1所示,日本钢铁产品出口比率不降反升,一方面证明钢铁的出口竞争力有所增强,另一方面出口也成为化解国内钢铁产能过剩的手段之一;吨钢增加值从上世纪60年代的3万日元左右提升至上世纪70年代末的接近5万日元(1990年不变价),显示了日本钢铁工业在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之下,走上了集约发展道路,其在产品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得以体现。

三、日本转型发展时期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化规律

上世纪70年代初是日本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不仅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触顶回落、城市化进程放缓,工业内部各行业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总体上日本表现出向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的过渡特征。如图3所示,与之相伴的是,日本能源强度也于从60年代的爬坡阶段转为70年代初期在峰值的小幅震荡,之后开始大幅下降。

从历史发展上看,日本战后城市化进程到1970年前后明显减速,从每年1.2%骤降至0.7%,导致钢铁、水泥等建材相关产业出现产能过剩,需求市场疲软导致这些产业率先出现不景气,带动整个工业的衰退,能源强度出现下降。为提振经济,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于1972年推行了“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力图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来维持日本经济的高增长。在大量投资带动下,原材料工业以及第二产业都出现反弹,能源强度也因此再度攀升。但是,改造计划忽视了市场需求已经接近饱和,工业发展已经进入以产业升级为主旋律的新阶段,过去支持日本高增长的要素已不复存在,再加之1973年石油危机导致的能源价格上涨,高耗能行业继续扩张的道路被堵死,粗放扩张型经济增长模式被彻底终结。

此后日本政府调整了产业政策,将扶持重点放在汽车、半导体、精密仪器等高附加值行业,高耗能行业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开始注重集约发展,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提升。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日本政府还颁布了《节能法》等法律,规范企业用能管理,强化企业节能意识。在诸多因素带动下,日本能源强度得以持续下降。

能源强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一直是学术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影响因素可分为结构和技术两方面,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是能源强度的主要驱动因素。例如学者Robert C. Marlay重点研究了美国工业部门1970年以后的用能变化,认为能源价格上涨刺激了能源效率的提高,但这只是一个外在动力,更重要的直接原因是工业产品结构变化以及工业增长速度放缓,使得美国工业用能更少、创造价值更高。学者Ian Sue Wing等人的研究认为:美国1940—1970年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能源强度下降贡献较大,同时汽车、飞机制造等高附加值下游产业的发展抵消了原材料工业扩张带来的影响等等。

产业结构对于能源强度的影响,可以由下列公式解释。在公式3中,全国能源消费的强度可分解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与增加值比重之比的和,其中第二产业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轻工业、原材料工业和高加工度产业。

对于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国家而言,工业在国民经济和能源消费中仍占主导地位,资本密集型、能源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主导产业,从降低能源强度角度考虑,原材料工业对于能源强度影响权重最大,所以应首先在原材料工业内提升能源效率,即降低E原材料工业/G原材料工业;其次是发展高加工度产业,降低原材料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即降低G原材料工业/G2;最后是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工业的增加值比重,即降低G2/GDP。而日本能源强度下降的成因和结果恰好印证了上述理论分析。

(EI—能源强度,E—能源消费量,E1、E2、E3分别代表一、二、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量)

日本能源强度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出现波动、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充分体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于提升能源效率的积极影响。而日本产业转型也正是在以下三个层面发生:在高耗能行业内部,各企业为改善经营状况而注重存量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产业链,在产量、能耗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E原材料工业/G原材料工业);在工业行业内部,是在工业产业内部,在需求市场引领下,技术密集型、高加工度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工业发展的引擎,汽车、家用电器制造业发展迅速(降低G原材料工业/G2);在三次产业层面,以金融、贸易、研发为标志的第三产业成为拉动GDP增长的关键,符合从工业化向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一般规律(降低G2/GDP)。而且从时间节点上看,如表2所示,能源强度于1974年达到峰值,也基本与其它影响因素出现拐点的时间相吻合。

四、对我国的启示

(一)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经济增速和工业发展增速的稳步回落

首先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经济增长速度适当回落这一现象。日本上世纪70年代经济增速下降一半,是内在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和外在市场需求波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发展阶段由工业化步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客观特征。目前我国经济增速回落有其合理因素,恰好为经济发展从重工业、扩张型轨道上“解锁”提供机会,让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资源重新进行配置。虽然过程中会经历转型阵痛,但总体上看我国仍处于发展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面对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形势,我们一定要站稳脚跟、认真观察,不要因为增长速度回落而陷入盲目恐慌,应在新的变化中努力寻找新的机遇。

(二)未来工业发展将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未来发展机遇孕育在高加工度产业和信息产业之中

从日本经验看,依靠投资刺激计划维持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其效果并不理想,也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日本1972年出台的列岛改造计划虽然在很短时间里带动传统高耗能产业反弹,但毕竟是强弩之末,其拉动作用很难长期生效,而且还会带来更严重的产能过剩,给未来发展带来更大问题,同时这种人为的刺激会推迟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如果用现代的眼光回顾历史会发现,日本在机械制造、家用电器等工业方面的真正竞争力也正是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大转型”之后。时至今日,尽管内容发生了变化,但机械制造、自动控制系统等高技术装备和产品仍然存在着广阔的市场空间。我们要充分借助这一机遇,推动工业发展转型升级。同时,我们可以借助信息和网络技术,开发新一代通讯、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化产品,提升全社会信息服务水平,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产业要把节约能源和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我国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已进入饱和期。前十年依靠高投资、铺摊子、打价格战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凑效。当前,我国能源资源价格改革已经箭在弦上,高耗能产业生产成本上涨已是大势所趋,再加上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强,企业“水平扩张”的道路基本被堵死。因此对于钢铁、水泥等高耗能原材料行业而言,必须转到内涵型、质量型发展模式之上:要把产业升级的重点放在开发节能型新工艺、普及节能技术上,通过大幅度降低单位产品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原材料企业也要深入研究开发更高附加值产品,从初级、通用型产品向深加工、专业型产品过渡,为精密机械制造、国产飞机和大型船只制造等下游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持。

(四)我国“十三五”节能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到未来结构调整的重大影响

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期单位GDP能耗强度已进入峰值阶段,经历为期4、5年的震荡反复之后进入快速下降通道。如果我国未来5年期间经济和能源发展成功转型,则将成为实现“十二五”节能目标的重要保证,也会为未来节能工作注入不竭动力。在此基础上,设定“十三五”时期节能目标时,要酌情考虑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即渡过单位GDP能耗“倒U型”曲线峰值阶段后,单位GDP能耗的下降速度可能会更快。因此,“十三五”节能目标的设定,不宜取值过低。当然,“十三五”节能目标的确定还需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包括GDP的增长速度、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是否成功、建筑交通和生活部门能源消费增长情况等,还需今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注:

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第4篇

本文以泰安为实证,借助于SPSS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功能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应用研究,是对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一次升华,同时在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可行性意见,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价值。

本文通过借助山东省的各统计年鉴,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方面,对泰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找到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为泰安生态文明评价的信息化提供必要的依据。最后,根据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泰安生态文明建设的运行机制以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建立;SPSS分析;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与改善,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的认识,使得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的提出成为必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关系到生态文明发展的全球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又一次创新性选择。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便是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同时也避免不了严重的环境影响。我们必须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大规模使用和挖掘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还处在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巨大是无疑的。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从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本文研究思路如下:

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因素中,一些是直接明显的,一些是间接不明显的,这些影响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有诱发的也有积累的。无论是哪种影响因素,都可以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蹄选,如社会调查、专家咨询以及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等。首先对已有影响因素进行汇总,排除重复和明显不合理的因素,归类后得到定性分析结果。

对定性得到的初选指标,采用定量化分析方法,如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利用统计资料、调查资料等一系列数据进行定量化处理,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素作为主导因素,最后形成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研究内容

根据目前国内外生态文明研究现状,借鉴成功经验,并结合泰安的发展实际情况,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①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泰安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现状分析;②建立泰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③整理、计算、分析、评价;④根据以上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泰安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二)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相关的数据及资料,运用SPSS统计软件等分析工具对我国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建设进行科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建设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目的,提出一种基于熵值权重的GRA-TOPSIS的评价方法。运用熵值法,根据样本数据的信息量,客观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运用灰色关系分析,通过比较样本数据的多维形状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确定各个评价单元之间的关联互动程度。

三、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一)泰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本文采用SPSS分析的方法对泰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从而做出最优决策的分析方法。

1、政府部门起到重要推助作用。2、企业的环保意识极大提高。3、公众参与性较差。4、人口发展会接受新的挑战。

(二)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与建立

依据党的十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我们认为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优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层面进行具体的指标选取工作。

1、空间优化指标的选择。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专注于城市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相结合的体现,并促进城市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2、资源能源节约指标选择。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的评价一般是对主要城市资源节约利用的评价。

3、生态环境保护指标选择。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保护环境、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不断实施,以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促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

4、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指标选择。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使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生态效益纳入评价体系,建立体现文明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激励机制的生态要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数据来源

各项指标数据来源于2006年到2012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泰安市统计年鉴》、《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泰安市水资源报告》、《泰安市环境状况公报》。指标目标值来源于国家相关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全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泰安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泰安市“十一五”住房与房地产业专项规划、国家园林城市规定、国际现代城市规定等相关标准。

泰安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分析

为进一步测算泰安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依据前文测度泰安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我们采用2006-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泰安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与分析。根据评价步骤,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泰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趋势如图所示:

泰安市生态文明发展总体趋势是先平稳后逐渐增强的,其中2006-2011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从2007年允迹泰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显著提高,这与2007年国家批准在泰安城市圈设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赛改革试验区”系列政策不谋而合,政策意义与实施效果凸显,针对泰安市开展“两型社会”、发展生态文明以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分析总结,将对其他地区起到较好的参照作用,真有较好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应军.基于生态文明观的旅游发展探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哲学;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18402

1 低碳及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由英国率先提出,目的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建立起相互理解的桥梁。低碳的本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实际上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解决长期以来高碳排放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可持续的影响,构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可持续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幅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生态和气候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低碳的理解可以分为3种情形,第1种情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第2种情形是零排放;第3种情形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实现以上3种情形低碳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经济正增长(GDP增长率大于零)。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绝对的低碳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目标应该是相对的低碳发展。潘家华研究员指出,低碳经济(发展),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是要寻求全球水平、长时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各国有多种方式来实现发展,而每种发展的路径、速度和规模会受到一定硬性约束。通俗地讲,低碳经济就是为了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威胁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政府采取低碳经济政策的终极目标就是切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为了指导低碳经济实践,建立概念与政策之间的联系,必须设立低碳经济的评价方法。

在21世纪,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给多数国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与困难,研究生态价值观,对于理解哲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运用这些理论指导中国加快科学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观

2.1 生态观视域下的科学发展观

低碳经济体现了关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解”必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和解”的真理性,对于人类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我国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的哲学基础来自于的生态自然观。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发展的矛盾问题尚未凸显,马克思并没有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深刻预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价值,形成了的生态价值观。恩格斯曾警告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以免进一步“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包括,人与生态环境同生共荣的价值理念;为全人类长远发展谋福祉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友好的价值标准。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运动与发展的规律。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前提就要尊重客观规律,并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同样人类要达到与自然地和谐就要尊重客观规律。

2.2 科学发展观与低碳经济

面对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现状,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和发展观,进而找寻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路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自然观的实质,揭示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被发展的客体,而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推动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技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人口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就将会给人类发展的前景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环境危机的本质是人类的生存危机。环境哲学正是在这种生存危机境况下人们不得不考虑“人如何才能在自然界自处”的严峻情势下形成的全新的“生存智慧”。

在人与自然的全面关系中,不仅包含主客体关系,而且还包含整体与局部、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自然界是系统的整体,而人不过是系统整体之中的一个局部的要素而已。从逻辑上说,系统整体之中的局部要素不可能成为系统整体的主体,因此人不可能把自然界系统整体作为他的实践对象,人只能作为自然界系统整体之中的一个要素在系统整体规律的决定下参与整体的运动。在人与自然界整体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绝对限度。这就需要在超越自然的同时担负起对自然的责任,建立起超越与责任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观。

2.3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的继承与发展,是把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而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正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协调好气候目标与发展目标的可能途径,在工业化和减缓气候变化之间寻找到平衡点。低碳经济的提出为人类解决这一问题。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要树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的正确价值观。从长期的发展目标看,低碳经济和中国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众所周知,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其倡导的是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在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满足所有国家和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问题需求和相应的碳排放权利,这与强调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高度一致的。从技术经济特征看,低碳经济在实质上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这一技术经济特征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在开展的节约资源、能源,提高效率,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污染排放等做法是一致的。

3 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科学的价值观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又要重视其生态价值;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1 发挥碳汇潜力

碳汇是指任何能够去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包括“碳汇林”和碳捕获与封存。发达国家的土地利用已基本定型,碳汇的潜力较为有限。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历史上毁林和植被破坏比较严重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改进土地利用方式,和增加造林来增加生物碳汇,具有相当可观的潜力。“碳汇林”服务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其规划和建设都要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相一致。

3.2 倡导低碳化消费,抵制奢华浪费

(1)推行绿色建筑,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

(2)推行绿色交通,即为节省建设维护费用而建立起来的低污染,有利于城市环境多元化的协和交通运输系统。绿色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可持续性发展概念一脉相承。绿色交通理念应该成为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指导思想,将绿色交通理念注入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决策之中,研究城市的开发强度与交通容量和环境容量的关系,使土地使用和轨道交通系统两者协调发展。这种理念是三个方面的完整统一结合,即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

3.3 调整能源利用结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能源结构长期存在着过度依赖煤炭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能源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方向应为:逐步降低对消费比重,加速发展天然气,依靠国内外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中国一贯以节能作为能源领域的优先工作,今后必须坚持节能优先的战略,这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界的共识。

参考文献:

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第6篇

近几年煤炭投资收益较高,煤炭企业千方百计扩大产能,电力、冶金等重点用煤行业的企业也开始大规模投资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兼并重组,煤炭产量过剩已逐步显现出来,生产能力超过市场容量。资源开发使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由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常常让企业付出沉重的代价,给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成了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仍将以其资源的可靠性、价格的低廉性、燃烧的可持续性发挥其基础能源的作用。因此依托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今后煤炭企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方式。

1.加大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转变依赖煤炭产量和价格增长的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大集团、大基地、大整合战略;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促进煤矿优胜劣汰,是煤炭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给煤炭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坚持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探索一条资源型企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通过多级循环,综合利用,按照“黑色煤炭、绿色开采”的循环经济理念,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推进绿色开采技术,从根本上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淘汰能耗高、污染大和技术落后的设备和产品,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同煤集团塔山循环经济园区的建成,是目前我国煤炭产业第一个产业链条完整的循环经济园区,实现了产业链的完整闭合。从根本上扭转了煤炭行业有史以来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大量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为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3.依托科技创新,积极发展煤基产业链。煤化工科技成果的运用为企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煤制轻质柴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推广,将我国实现“以煤代油”战略成为了可能,让我们具有优质焦煤资源的企业看到了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袁纯清书记在今年两会专访对循环经济的明晰讲解,让我们看到了煤炭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单从焦炭由主产品转变成附产品的过程,就能看到焦煤背后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焦炉煤气产生的甲醇、烯烃、苯和焦油的价值已远远超过焦炭本身,再往下延伸能将煤转化为洁净的高纯度柴油。循环经济的发展将真正实现由采掘文明到制造文明的跨越。集团公司今年成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把公司人才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将更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进步,推动企业转型跨越发展。

二、经济转型时期财务对策探讨

由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融合,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煤炭企业的经营形势也异常严峻。资源整合后产能释放,出现煤炭市场产需脱节产能过剩的局面,导致煤价的大幅波动。产量、煤价、货款回收困难等外部因素使煤炭企业面临十分艰难的经营形势;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对中小型企业的重组成本大大超出预期,安全生产、环境治理及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在逆境和挑战面前,作为煤炭企业经营者应该顺势而为寻找机遇,加强经营管理,在转型跨越发展时期实现新的飞跃。

1.以全面预算管理主导,加强各环节的执行和控制能力。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使企业资源取得最佳生产率和获利率的管理模式。一个企业的预算规划是否合理到位,直接影响到下一年度利润目标的实现、投资项目的安排、资金的运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长远发展等诸多方面。全面预算主要包括营业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筹资预算等方面,其中财务预算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从确定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预算的分解下达与执行,到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及时修正,对执行情况的定期分析,最终建立一套完善的分析、考核,评价和激励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就涉及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和内控制度的完善。成本目标的实现是完成目标预算的基础,成本的控制过程就是对各个环节的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加强内部管理的过程。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体现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程度。因此全面预算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高经营绩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煤炭企业;升级战略;企业转型重视

煤炭企业的发展和建设,始终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在2016年的时候,我国有关部门就已经开始实施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其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在小康社会的进程发展中,充分的彰显出煤炭企业的优势,将经济发展的实际与煤炭企业紧密的结合到一起,注重供给侧改革的良好发展机会,只有充分的认识到这些问题,将煤炭企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建设紧密的结合到一起,这样才会更好的凸显出供给侧背景下企业自身的价值和魅力。

1、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背景及重大意义

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我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结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种结构问题,才引发了一些不平衡问题。要想更好的提升煤炭企业的未来发展,就应该站在一个正确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问题,凭借改革促进企业结构的调整,一定要注重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保持经济产业的健康化发展,为实现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将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供给侧改革企业实现转型面临的问题

2.1产业结构。煤炭产业的发展要想符合我国现有的经济状况,首先就应该重视煤炭产业的整体发展格局,煤炭企业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应该遵循能源发展这一标准,通过加强对清洁能源的重视和管理,进而更好的实现煤炭的转化工作。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发展至关重要,注重煤炭企业的清洁能源开发与管理,这也是我国所提倡的一个观点。产业结构将会决定着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如今很多行业都在提倡者能源和绿色化的发展,确实在现代化的二十一世纪中,能源和绿色化的产业是非常受人关注的,只有充分的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且将产业结构的发展做到最好,才会更好的凸显出煤炭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2.2区域结构。煤炭企业结构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内部结构管理的重要性,煤炭企业内部会分为很多不同的结构,其中老区煤炭企业和新区煤炭企业之间应该有着非常明确的划分,除此之外,对布局结构也应该加以优化。煤炭企业的发展不应该有局限性,反而应该具有广泛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2.3资产结构。资产结构主要就是以化解政策,通过对煤炭企业现有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分析,进而制定出完善的解决策略。在实际的煤炭企业发展中,资源配置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从根本上确保煤炭企业在市场上所具有的地位和重要性,并且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以力求国家完善发展、协同建设等为根本,才会更好的实现煤炭企业的资产结构发展。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首先就应该明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主体是什么,而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其主体应该是市场的需要,在煤炭企业经营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问题,只有抓住市场的需求,并且为之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2.4要素结构。煤炭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存在着不同的经营战略,有一些煤炭企业非常注重传统的开采和生产方式,然而在现代化的二十一世纪发展中,只有创新式的煤炭发展战略目标才能够进一步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内部的各个员工都应该不断的进行培训,从根本上调整好内部的人员结构。其中董事会也应该做好相应的决策,其中监事会应该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从根本上做好企业经营工作,这些都是提升煤炭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2.5治理结构。对于一些煤炭企业而言,一定要重视对自身企业内部的治理,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进而更好的完善现有的企业文化管理。需要注意的是,煤炭企业懂事会应该对一些重大决策做好决定,充分的发挥出监视的作用,经理层应该落实企业经营具体的工作,要建立一些横向的管理层,不要一味的建立纵向的管理层,这样将会对煤炭企业的未来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机制对于完善现有的企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要想实现转型升级首先就应该从传统的理念当中走出来,学会接受一些新鲜的事物,将一些现代化的科学理念引入到实际的企业发展当中去,这样才会更好的完善现代化的企业建设。2.6人才结构。无论是对于任何的企业而言,都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才结构,只有注重人力资源建设,才能够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综合能力。例如企业内部的有关领导应该大力倡导民众创业,通过激发煤炭企业人员的创新性和积极性,进而更好的完善对人力资源的建设。人才是一个企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注重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建设和发展,才能够使得整个企业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现如今煤炭企业存在着人员流动大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是很多企业所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有关工作人员应该充分的给予重视,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

3、煤炭企业实现转型的策略

3.1优化煤炭企业结构。现如今我国很多煤炭企业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建设,有一些小型的煤炭企业也在不断的扩发规模,也建设了很多矿井。优化煤炭企业结构是现如今煤炭企业应该重视的关键性内容,只有充分的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且认真的贯彻和落实相关政策,才会更好的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3.2促进资源转化。要想令煤炭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就应该注重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将煤炭资源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只有不断的促进资源转化,才能够更好的增强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为现有的煤炭资源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如今有一些小型的煤炭企业已经准备了充足的天然气试车条件,并且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将会投入到实际的运营中。3.3实现经济的循环式发展。煤炭企业的发展应该注重将经济文化与建设完美的结合到一起,这样可以实现经济的飞速的发展,也能够实现绿色性的建设,现如今煤炭企业的发展都十分注重安全性和集约型廉具的矿井,确实安全性应该是煤炭生产中的关键因素所在,无论到了任何的时候,煤矿生产都应该将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除此之外,可以将一些其他的项目发展为副业,例如煤焦油———加氢———柴油(汽油)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条,这些生产都将会更好的推动煤炭企业的发展,这样才会侧面的推动煤炭企业变得更加精细化,为最终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3.4对战略合作模式加以创新。煤炭企业正在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合作目标,近些年,我国煤炭企业想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来加深自身经济的发展和建设。要想实现企业交叉持股和融合发展,就应该积极的开展一些企业联合的新型合作方式,这样才会更好的提升煤炭企业的整体化发展。“创新”是企业建设和长期发展的关键性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煤炭产业始终都是将经济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实际上这虽然是每一个企业的最终目标,但是并不是企业为之不懈努力的方向,要想让一个企业能够快速的发展下去,不应该仅仅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更应该注重企业的创新化发展,将一些现代化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去,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的与时俱进。3.5加强成本控制。从现有的煤炭企业供给改革情况来看,煤炭企业的市场也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但是随着竞争企业的不断增多,煤炭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会迎来更多的困难,其中包括管理水平、设计理念、工艺、系统以及过程等不同的内容。只有在不同的领域当中同时开展工作,才能够更好的彰显出煤炭企业的价值。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在2016年的时候,我们煤炭企业综合成本收入下降了29%,原煤制造成本与去年同期相比也有所下降,可见加强成本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更有利于推动企业的进步。3.6充分发挥闲置资产的作用。开展无效资产清查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中包含很多内容,有厂房、设备等资产,这些都是煤炭企业资产中的核心内容。在设计资产盘活处置方案的同时,应该注意一些其他的问题,其中包括节约开支、降低消耗等,这些都将会关系到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和建设,所以应该加以关注。为了避免造成浪费问题,在日常的工作和管理中人们还应该对一些废旧的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并且学会对一些有问题的设备进行自制维修,通过自我修复和检测,能够很好的提升机械设备的寿命,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煤炭企业的经费开销。3.7精简机构。对于煤炭企业而言,扁平化的企业内部结构是非常有效的,这种企业结构与传统的横向结构相比具有较差的差异性,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日常的煤炭企业管理中,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于一些岗位、机构以及管理层结构的优化,注重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发展。在现代化的二十一世纪中,也应该注重将产业结构、市场化的管理以及生产矿井等内容实现更好的优化发展,通过对企业不同部门的人员进行岗位职责安排,进而更好的提升工作效率,为了能够降低企业的经济花销,还可以压缩一些科级管理人员的数量,一些管理岗位也可以通过竞聘的形式来选拔人才,而不是直接内定或者是外聘,这样精简结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岗位数量,为企业的未来发展铺设更好的舞台。3.8坚持开展创新。无论是对于任何的企业而言,都应该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当中进步,对于煤炭企业而言也是如此,例如深入的研究浅埋深煤层开采地面塌陷规律,并且找到合适的治理技术,将会对于矿井供电质量有着创新式的发展。对于我国而言,煤炭企业的发展在近些年的发展当中都在不断的进步,其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也在逐渐递增,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煤炭企业能够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应该不断的突破现有的科学技术,引入更为先进的技术和矿井工作手段,这样才会让煤炭企业有着更好的发展空间。3.9推动运营机制改革。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现如今我国有很多煤炭企业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文件,明确的指出了一些管理理念,其中包括“投入需问回报”“资产有偿使用”以及“加强成本考核”等内容,这些都是煤炭企业发展当中需要关注的主要内容。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煤炭企业建立必要的内部企业和外部企业沟通的桥梁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有效的创造一些煤炭市场营销方案,让煤炭企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有着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3.10对治理体系加以规范。煤炭企业的发展首先就应该注重生产的安全性,因为煤炭在开采和生产的过程中都会涉及到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只有加强安全方面的管理,充分的保证好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才能够更好的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建设。所以一定要坚持依法治企,严格的规范煤炭企业内部运作的全过程,通过牢固现有的法律意识,增强法人意识,进而为更好的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必要的时候,企业还应该定期组织一些股东大会,着力与规范董事会的运作及管理,其中包括对工作人员的考核,通过对控股公司的管理途径及自主经营模式的创新,进而更好的丰富现有煤炭企业的整体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煤炭企业发展中,随着市场竞争力度的不断增大,煤炭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应该学会如何节约自身的成本,通过降低自身的成本,来调整企业经济的杠杆,这种想法非常奏效,在现代化的煤炭企业发展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付国原 单位:神华销售集团东胜结算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梁峰.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陕西煤炭企业再整合研究[J].市场观察,2014(04)

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第8篇

“耦合”初为物理学名词,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之间有交互作用、交互影响,最终发展为相互促进、依存的关系。上世纪80、90年代,系统耦合概念开始在我国初步应用,例如经济系统和区域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耦合关系研究等。企业间资源耦合的提出,给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无限前景。作为资源消耗大户,企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及义务;不断开发新能源、高科技减排、节约高能耗固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方法,但合理利用资源、资源合理化配制、提高资源最大利用率才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一、企业间资源耦合结构关系

价值为经济学名词,是客体对主体表现的有用意义。资源价值在于其本身对于人类是否有实际的使用价值,资源的开发利用成本和稀缺性决定其价值的大小。资源的价值取决于其对人类的有用性,例如资源对企业的价值影响因素主要有其资源本身的价值、社会经济动向、企业规划方向等。两个子系统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可能带来刺激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或破坏生态平衡的消极影响。企业之间在满足自身发展及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相互交换、互为供需关系,就称为企业间资源的耦合。企业间资源耦合产生的前提是,企业间存在供求关系,它打破了原有市场狭隘的交换关系,在企业合作过程中,提升了资源在市场中原有的价值,从而使双方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大幅提升。

企业间资源-低碳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具体表现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必然会消耗大量资源,给生态环境平衡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资源的消耗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又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间资源耦合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约束。

二、实现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概况

耦合链的形成:某一重工业发达地区,存在钢铁企业、电力企业、石化企业、化工企业等。电力企业为钢铁、石油、化工企业提供蒸汽;钢铁企业为石化企业提供高纯度氮气,为电力企业提供循环水;石化企业为化工企业提供芳烃类重油,为钢铁企业提供燃油;资源的利用率和废弃物的减量化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和控制。资源的使用和低碳经济两者的呈此消彼长关系,均衡发展才是硬道理。近几年,该地区的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渐加强经济交流,企业间的经济发展迈入新的阶段,即形成了资源耦合链。

(二)推动低碳经济有效途径的分析

分析企业间如何做到资源耦合案例,从以下三个方深入探究其发展的有效途径:

1、蒸汽耦合链

能源具有品质差异,合理系统性的规划利用能源,才能达到高利用率。电力部门通过煤炭燃烧使锅炉产生蒸汽,推动发电机运转。电力企业的发电效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其蒸汽机发电机等级不同,工作效率不同,且低压力蒸汽机在工作中会释放大量的热量,不得不使用大量的循环水来冷却蒸汽机,造成热源、资源的浪费。为低压力蒸汽机找到合适的热源用户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通常的对策是向供热公司提供热源,但此方式受地域、季节等因素的限制较大,由于石化公司在生产中会运用到大量蒸汽,此时电力企业和石化企业就达到了供需关系,不仅避免了石化企业因制造蒸汽而消耗过多的化石原料,而且提高了电力企业的实际经济收入,双方均获益,通过两个企业资源耦合,实现了低碳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

2、气耦合链

钢铁企业为石化企业提供高纯度氮气,钢铁企业的生产需要燃烧大量的矿物质,因此对氧气的需求量较大。然而,在矿物质的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氮气。随着市场对氮气的需求量逐步减少,投放市场收益甚小,氮气的大量直接排放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如若石化企业接收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氮气,省去了直接在市场购买高价氮气的环节,就会为企业减少大量开销。钢铁企业和石化企业间通过资源耦合,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率。

3、氢气耦合链

氢气是石化企业最重要的工业生产原料,是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二次能源,由于需要大量的化石能源进行裂解,导致氢气的制作成本非常高。随着氢气需求量不断增加,进一步增加了石化企业的生产负担。然而目前,大部分钢铁企业在生产中会以焦炭为主要燃料,焦炭的燃烧就会产生大量的焦炭煤气,其中含氢量高达60%,造成氢能源的浪费。通过钢铁企业与石化企业实现资源耦合,石化企业将焦炭煤气进行收回并加以氢气分离,就可获得大量廉价的工业氢气原料,大幅降低石化企业工业生产所需的成本压力。目前此项资源耦合是较为客观,并且容易完成的。石化企业和钢铁企业通过资源耦合,提高了氢气的利用率,推动经济较好的发展。

上述的三种资源耦合链本质上都是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共赢、互利互惠、各取所需是企业间实现资源耦合的动力。企业之间也要不断进行技术的革新,提高资源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耦合度;政府的扶持是企业耦合的助力,敦促企业改进管理技术;对工业区进行规划时,也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分析,做到资源配置合理化,达到企业间的资源耦合,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