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棕地开发;LID技术;结合;必要性;可行性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发展建设改变了城市原有的土地类型,城市下垫面由原来的农田、绿地、森林等土地覆盖类型转变成为水泥、沥青等不透水类型,不透水面不断扩大。加之城市“以排为主”的排水理念,使得雨水引发的多种问题见诸报端,例如雨水引起的洪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对环境的污染以及雨水资源的白白流失等。

同样,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不断升级,很多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城市开始向第三产业转型。城市内地价寸土寸金,以及人们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工业区被迫向城市更搬迁,老旧工业园区逐渐被荒废,成为城市中人避之不及的危险区域。

1 LID技术概述

LID,即低影响开发,也称低冲击开发,是从美国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发展而来。LID作为一门新兴的雨水管理技术,虽然从提出到现在仅有30年的时间,但由于其较低的成本、较强的适应性,环境友好,并且能够对雨水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保护性设计、渗透、径流储存、生物滞留、过滤、低冲击景观等。

2 “棕地”概念概述

棕地,即英文“BroWnfield”的直译,它最早出现在1980年美国《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中,主要是为了解决旧工业地上的土壤污染问题。依据该法的规定,棕地是一些不动产,而这些不动产因为现实的或者潜在的有害和危险物的污染而影响到它的扩展、振兴和重新利用。

由于各国的国情国策以及所面对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在国际上,各国对棕地的定义也是各有侧重。2002年美国对棕地的定义为:指因含有或可能含有的危害性物质、污染物或致污物使得扩张、再开发或再利用变得复杂的不动产。而英国对棕地的定义则更加侧重于曾经被利用、目前闲置的土地。根据英国规划法,棕地(Brownfield)是相对于绿地(Greenfield)的一种规划术语。因此,它定义的范围要更加广泛。

3 低影响开发与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相结合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棕地的治理和对LID技术的运用还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两个领域的结合有助于碰撞出全新的治理模式,对于探索适宜中国国情的棕地治理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LID与棕地景观更新结合的优势包括:①提高景观功能性,使得区域内雨水资源得到保护和利用,削减雨水径流,削弱雨水洪峰,降低市政管网压力。②丰富棕地景观层次,提高棕地再开发用地规划的兼容性,增加棕地的市场价值、环境价值和文化价值,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③调节棕地微气候,提高生物多样性,促进棕地生态的恢复。④拓展LID的使用范围,使LID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运用,扩大其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4 低影响开发与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相结合的可行性

4.1 政策方面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突出位置。报告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大白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人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

4.2 效益方面 LID理念强调的是通过自然生态的方法维持和恢复场地白然水文循环,对场地进行最小干预,控制开发强度。通过雨水设施与棕地现存白然景观相结合的方式,代替传统单一的市政管网排放系统,这不仅可以减少后期对雨水管理的成本,还能促进棕地生态的恢复,减少对棕地环境的二次破坏,具有非常好的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重效益。

4.3 技术方面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891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水系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城市发展和赖以生存的不可缺乏的要素,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城市快速的膨胀,人类的活动阻碍了城市水系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造成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威胁到了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对城市水系进行生态修复已经刻不容缓。

1 城市水系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1)城市自然水系的整体性遭到破坏,自然形态遭到人为活动的侵蚀,水系水网遭到人为的切割,水系的连续性遭到破坏,导致其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易被破坏。

2)自然水系被人为的裁弯取直,人工开凿的水系直线化,减少了水系的流域面积和蓄水量,减少了生物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加快了水流的速度,易形成水患。

3)人为的对河道断面的规则式、单一式的改造,减少了生物生存空间的多样性。

4)河床和驳岸的硬质化改造,切断了生物交流的通道,破坏了生物生存的空间,导致水系的自净能力下降、物种多样性下降。

5)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水资源,造成水生生物的死亡和逃离,威胁人类的健康安全。

6)城市快速发展中缺乏对水系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大量河道荒废萎缩,历史河道被填埋,河道蓝线被侵占,导致城市水系应具有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景观价值无法体现。

2 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2.1 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的目标

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的目标是使水系生态系统恢复到未被破坏前的平衡状态,形成各种生物群落配比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强大、系统稳定的水系生态系统,在满足水系生态性要求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水系的历史人文价值,发挥水系具有的经济社会价值,创造丰富的滨水景观,满足周边居民的功能需求。

2.2 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的原则

水系生态修复的原则包括:水系修复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原则;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增强空间异质性的景观格局原则;流域尺度规划原则;分河段细化原则;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提高水系连通性原则;主功能优先原则;多功能协调原则;分时段考虑原则;负反馈调节设计原则;生态工程与资源环境管理相结合原则;景观美化原则等[1,2 ]

2.3 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的方法

2.3.1制定城市规划与法律规范保护和恢复城市水系

城市规划划分蓝线保护范围,制定法律规范保护蓝线,对于已经被填埋的对城市水系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河道,有条件进行恢复改造。规划中要注重城市水系的整体性保护,连通性的恢复,增加水系的自净能力,蓄水能力。

2.3.2对污染源的控制治理

对城市进行雨污分流处理,确保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合格排放,严惩违法排污行为。为城市河流建设污染缓冲带[ 3] 。由于城市水系与乡村的水系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所以对污染源的控制要延伸到乡村,严惩乡村违法污染企业,对村民生活垃圾集中回收处理。

2.3.3城市水系自然地貌学特征的恢复

对自然水系形态与地貌进行保护与恢复,除特殊情况,禁止对水系裁弯取直,改变其自然形态。同时要保护水系蓝线范围内的自然地形地貌,保护恢复水系河岸多样性空间,增加水系河道断面的多样性,使水系内形成一系列自然的边滩、浅滩与深潭,增强空间的异质性,为不同物种的生存提供多样性的栖息场所。

2.3.4城市水系驳岸河床生态化改造

对水系现有硬质化不透水的驳岸与河床进行生态化改造,采用最新的生态设计理念与方法,禁止再建硬质化不透水驳岸。遵循水系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规律,

使水体、土壤与生物环境相互交流, 恢复河流自净功能。

2.3.5对城市水系水文循环的恢复

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水系原来的水文循环过程,导致水系不能按照自然规律运动,破坏了城市水系的生态循环,因此要把握城市水系水文循环的规律,调节恢复其自然运行的过程。

2.3.6城市水系水质污染的治理

综合利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对水体污染进行治理,恢复天然健康的水质。

2.3.7城市水系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恢复主要包括保护濒危、珍稀、特有生物物种,恢复河湖水库水陆交错带植被以及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具有本土特色的生物资源,以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的功能,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结构。

2.3.8城市水系生态修复的综合价值的体现。

城市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复合功能的综合体。其不仅要体现自然属性所具有的生态价值,还要挖掘所具有的历史人文价值,结合开发保护发挥其具有的直接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合理的规划设计体现其自然的景观价值,创造更多满足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空间,体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4 研究展望

(1) 城市水系生态修复并不意味着使城市水系恢复到完全自然的状态,而是要结合城市水系的功能和特点,考虑多方面的需求,达到一个适宜的状态。同时需要对这种适宜状态下的各项指标进行研究,并且针对不同的水系类型,形成一个相应的评价体系,以此指导水系的生态修复工作。

(2)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与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结合,运用新技术对水系水位、水质量、生物生存状态等进行信息收集,并且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处理,维护水系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3)城市水系生态修复要以人为本,创造更多人与自然接触的空间,不仅要考虑到自然的因素,也要考虑到人的需求,但是要尽量减少人的活动对水系生态系统的干扰。

(4)城市水系生态修复要体现其复合价值,不能仅仅着眼于生态价值,可以结合城市水系的个性特征进行保护开发。

(5)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与城市规划政策法规的协同,保护恢复水系的整体性、连接性,保护恢复水系的自然形态与地形地貌特征。

(6)不断研究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

(7)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与城市雨洪管理相结合,研究当洪水来临时,通过城市水系对洪水形成缓冲,如何控制水系缓冲区的宽度和其容量;研究雨水下渗,雨水的组织与收集和城市水系如何联系等。

5小结

目前我国城市水系存在着大量的生态问题,这也是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现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在发展中开始反思这些出现的问题,并且认识到城市水系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城市水系将会重现昔日的美丽。

参考文献

[1] 倪晋仁,刘元元.论河流生态修复[J].水力学报,2006,37(9):1029-1043.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立法必要性,立法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TD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强调把资源消耗情况、环境损害情况、生态效益情况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促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及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从而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为现代化各项建设提供前提条件。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学界对生态补偿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理解,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和生态保护、破坏以及发展的机会成本,采用财政、税费、市场等手段,协调生态保护主体、利益主体和责任主体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制度。

二、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立法的必要性

(一)改善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的要求

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曾指出,中国的环境状况是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增大。矿产资源是国家战略性公共产品,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然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也是造成当今中国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诸多生态问题的主因之一。首先,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容易造成地质灾害频发,如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泥石流等,还会造成东部平原矿区大面积土地积水或盐渍化,西部矿区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从而破坏生物多样性。其次,加剧缺水地区的供水紧张。调查发现,全国重点矿区中存在严重的缺水情况。矿产资源开采强度的不断加大和开采速度的不断提高,可能使矿区地下水位的大面积下降,从而导致缺水矿区供水更加紧张,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此外,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造成了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废气,矿渣和污染的废水排放,严重污染了环境,直接对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二)转变矿产资源开发方式的要求

当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长期以来存在的脱贫压力,及对矿产资源及环境和生态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经济发展常常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矿产工业采用粗放式的经营模式,矿产资源开发中小矿迅猛发展,但是这些小矿大部分存在布局不合理,环保措施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其回采率严重低于国家标准。这样的乱采、滥挖具有掠夺性,严重浪费宝贵的矿产资源,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制约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从矿产资源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等开发方式的多个方面着手,使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从矛盾走向协调。

(三)完善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立法体系的要求

我国的立法体系中尚无生态补偿制度的专门立法,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虽然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等法律政策,但现行的环保法律政策中,收费名目多,重复现象严重,有的甚至没有得到明确的授权,缺乏相关法律依据,缺少协调,特别是缺少针对矿产资源开发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从而无法有效保护矿产资源及生态环境和周边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三、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立法的可行性

(一)法理基础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立法符合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及法律的正义价值观。权利和义务是法的核心内容,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依据矿区实行生态补偿相关法律制度,矿区所属的地区和部门应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义务,生态保护主体取得补偿权,平衡了生态保护主体和生态受益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只有保证公平正义才能维护权利主体的合法权利和切身利益,才能调动其创造性和积极性。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立法有效地平衡了地区间、行业间利益,为生态保护主体切身利益的实现提供有效保障,调动了生态保护主体的主动性。这也正是法律追求公平正义的直接体现。

(二)法律依据

我国宪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为生态补偿的提供了法律依据。如《宪法》中规定了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环境保护法》中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明确规定。《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对于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要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同时,我国也制定了很多关于生态补偿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河道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等。此外,国务院《生态补偿条例》的起草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这些都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立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使其具备强有力的可行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动力的法律制度和政策被认为是管理环境最有效的方法。生态补偿制度正是这样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促进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控制了开发强度,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提供制度保障,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每个中华儿女都希望祖国富裕强大,民族得以复兴,既能聆听春天鸟儿的嬉闹声,欣赏秋日的繁星,又能喝到清洁的水,看到成片的绿色森林。因此,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具有一定的立法必要性和可行性,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建成美丽中国的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复明,景普秋等.矿产开发的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 赵绘宇.生态系统管理法律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3] 葛伟亚等. 我国矿山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探索[J].中国矿业,2008,5(5).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碧道概念;发展情况;荔湖碧道项目;必要性;改造建设措施

1碧道概述

碧道是对海湾、河流、湖库等水体及滨水地区保护发展的高度概括。碧道建设是综合考虑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的岸线建设,也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水为主线,融自然要素与经济社会属性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治理工程,兼顾治水、治污、治岸的综合功能。它不仅包括岸边带景观带文化建设,同时考虑保持行洪畅通、排污口整治、水源地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滩地生态修复及生态环境营造等多种因素。碧道建设在空间、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上都有一定的要求和标准。

2碧道建设的国内发展情况

碧道是广东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以水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打造水碧岸美的生态廊道。目前,碧道建设的发展较为迅速,且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下文以广州市、深圳市、汕尾市为例具体分析碧道建设的国内发展情况,具体如下:(1)广州市:出台《广州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19—2035年),提出到2035年全市建成碧道2000km的目标,绘就广州碧道千里长卷,同时还要打造“广州碧道理想水生活”和八道合一。根据规划要求,2022年全市建成碧道1000km以上,2025年建成碧道1506km,初步建立“广州碧道”品牌。(2)深圳市:编制完成《深圳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19—2035年)(报批稿),形成全市碧道“一张蓝图、分片实施”的总体规划,待市委市政府审议后出台;印发《深圳市碧道建设试点段规划设计指引》,统筹推进16个碧道试点项目;印发《深圳市2020年碧道建设计划》,全面铺开240km碧道建设,重点推进“五河一湖”骨干碧道建设。(3)汕尾市:印发《汕尾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20—2035年),涵盖汕尾市全域河流水系,总河道长度2314km。规划至2022年建成148.5km碧道,2025年建成264.5km碧道,主要水系、城镇重点河段碧道基本成型,2030年建成碧道长度超过495km,建成特色碧道,形成覆盖全市的碧道网络。2035年底,全市共建成超过731km的碧道,实现人水和谐,为汕尾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3荔湖碧道项目建设必要性

3.1广东省建设万里碧道的重要内容

全省各地正以万里碧道建设作为突破口,建设一条城市、乡镇相连的绿色生命景观线。它注重景观归属感和人文文化的融合建设,为人们提供规范、有序的绿色休闲、观赏、运动的场所。把水岸沿边生态修复好,生境整理好,安全与质量保证好,给市民提供一个宜居宜游宜赏的自然生态乐园。

3.2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荔湖作为增城第一大湖,对其进行生态建设,就是推进增城区生态建设向前迈进一大步。荔湖碧道建设中的生态建设以点景来带动片景,继而连成带状的形式来完成。确保湖岸的生态建设完整,满足万里碧道建设中清水绿岸、水生态的要求。

3.3进一步完善增城景观格局的需要

荔湖是位于增城景观中心轴上。如今荔湖周边都是新建楼房,为增城的进一步发展进行改造、蓄力;而且与生态岛相对的区政府广场和湿地公园都是新近建设完成,周边都焕然一新;增城近几年发展迅猛,为大湾区发展贡献了许多的力量,对外交往也多了起来,因此城市形象也要树立起来,荔湖生态岛周边景观需要与周边环境及城市发展速度接轨。

3.4解决美好生活需要与绿地不充分不平衡发展间矛盾

荔湖位于增城景观中心轴线上,是市民“邻家”生态乐园,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惠民利民,服务民生、改善民生。荔湖碧道建设不断完善增城荔湖生态景观及服务配套设施,满足为民服务能力的需求。同时也是提高增城荔湖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实现生态广州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荔湖碧道项目改造建设措施

4.1入口广场区

(1)现状。此区域为入口广场区,整体地势平坦,目前建设有两座桥,分别为行车天桥、人行天桥,其中,人行天桥上未设无障碍通道,但正常出入方便。根据现场调查显示,此区域陆地上植物繁杂,野生为多,整体美观性不足;部分道路系统较为原始,存在晴天扬尘、雨天泥泞的问题;建筑陈旧,周边环境嘈杂;湖岸缺少安全建设、景观建设。(2)改造建设。针对入口广场区现状,决定采取以下改造建设措施:①拆除现状旧屋、调整道路交通,新建白石广场、艺术草坪、舞蹈广场、停车场、活动广场,并对人行桥进行改造;②新建滨水护岸、营造浅水湿地、增设望远平台;③新增指示牌、警示牌、科普牌、主题小品等,增加游览的趣味性、知识性。此区域通过土地平整、微地形改造、绿化提升、景点开拓等措施,有效提高入口可容性,使入口更开阔,可较好地吸引人流;同时,对水生态、水安全及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塑造。图1为入口广场区建成对比图。

4.2自然山林区

(1)现状。此区域山林资源较好,目前已建成的长石桥一座,桥身完好,一面对山,一面临水。根据现场调查显示,此区域夕阳景色较好,主要活动在桥身上完成;不足之处在于桥道过长,缺少提供游人休憩的空间,存在景色单一、植物杂乱等问题,且水岸一侧驳岸不连贯。(2)改造建设。针对自然山林区现状,决定采取以下的改造建设措施:①拆除部分桥体,增加停留景观空间,活跃空间气氛;②新建山前活动平台,增加活动性及趣味性;③建设白石双桥,倩影水映,丰富水上体验;④新建景观休闲岛,营造静谧空间;⑤增加叠石景观,丰富水岸活动;⑥新增指示牌、警示牌、科普牌、主题小品等,增加游览的趣味性及知识性。此区域主要工程在于桥体的新建和修缮及湖驳岸处理,令植物保持原有状态,体现自然山林的“野”。在立面上,可观赏驳岸及原生植物的姿态;在平面上,湖岸的曲折蜿蜒也是重要景色之一。

4.3休闲娱乐区

(1)现状。此区域地势平坦,可提供较大范围的休息观赏用地,可容纳较多人流。但根据现场调查显示,湖岸两边植物杂乱,有一定的淤泥沉积,景观效果差;安全设施、景观设施不完善;道路两旁行道树幼小,维护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基本无游人经过。隔湖相望,对面是万寿禅寺,视野非常辽阔。(2)改造建设。针对休闲娱乐区现状,决定采取以下的改造建设措施:①新建景观廊架,活络空间体验;②梳理山谷草木,打造四时之景、增加艺术装置、活跃空间氛围;③补种色叶树,并将其打造为小岛特色景观;④修缮改造滨水岸线,生态草坡入水;⑤增加亲水木栈道,丰富交通体系;⑥新增指示牌、警示牌、科普牌、主题小品等,打造网红打卡点,增加游览的趣味性及知识性。此区域作为主要景点之一,工程量相对较大,需新建林区到自然生态区的过渡地带,营造春秋赏红、夏季观绿的特色景观,为游人提供停留休憩、赏景的场地。

4.4自然生态区

(1)现状。此区域地势平坦,前面湖面辽阔,与湿地公园与区政府相望,整体景观性良好。但是,根据现场调查显示,岸边植物杂乱,安全性不好;岸边植物层次少,树木生长较弱;整个水岸景色单调,美观性不足。(2)改造修建。针对自然生态区现状,决定采取以下的改造建设措施:①修缮改造滨水岸线,生态草坡入水;②增加生态绿岛,营造生态生境;③新建滨水步道、空中走廊、休闲廊架、观鸟、观湖亲水平台、活动广场、丰富水岸活动体验;④新增指示牌、警示牌、科普牌等,有效提高游览的便捷性、安全性。此区域主景点是大鹏展翅,面对区政府寓意增城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同时营造优美的湖岸线与水面景观。

5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中碧道作为市民亲水乐水的重要平台,联接绿道、自行车道、公共交通等公共设施,形成休闲慢行系统,为市民提供散步休闲好去处。在建设荔湖碧道时要结合荔湖当地的实际情况、周边的人文历史打造属于自己特色的碧道生态景观,包括湖岸修复及美化、水安全建设、在保持的基础上丰富岛周边的生物多样性等,打造让都市人放松心情、亲近自然的休憩与度假港湾,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向明,魏冀明,胡秀媚,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思路:广东万里碧道规划建设探讨[J].规划师,2020,36(17):26-34.

[2]吴瑾洋.碧道理念下的河道整治景观打造思路:以广州流溪河流域碧道项目为例[J].绿色科技,2021,23(9):33-35.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湖泊;富营养化;危害;必要性;修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K928.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湖泊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多种功能:调节河川径流,提供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用水和饮用水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但是,随着滇池、太湖、巢湖等爆发蓝藻危机,我国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已到达不容小视的程度,中国环境保护部最新公布的《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26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营养状态为重度富营养的1个,中度富营养的2个,轻度富营养的11个,富营养化已经成为普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到居民饮水、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循环。

1 湖泊富营养化的危害

湖泊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中过量的营养物质积累,从而导致过高的生物生产力,同时伴随水质恶化、水体的生态变化,逐渐将水体转化为湿地、沼泽,进而丧失湖泊原有的功能,改变湖区的生态环境[1]。自然条件下湖泊富营养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正是人类的活动加剧了该过程的发展,一旦发生湖泊富营养化,其造成的危害是严重且深远的。

1.1 危害水体生态系统

湖泊(水库)藻类的过度繁殖降低了水体的透明度,阻挡光线到达更深水层,导致水体深层的植物大量死亡,底层生物量锐减,同时,藻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消耗大量二氧化碳,造成水体pH异常升高,严重影响水体中其他生物的生理活动,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

藻类大量死亡分解,水体溶解氧被大量消耗,水体形成还原状态,生物分解产生大量甲烷、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系统内部环境恶化。

许多藻类生物分泌的藻毒素及死亡分解产生的有毒物质可使水生动物生理失调或者死亡。密集的藻类及其胞外物质可堵塞鱼、虾、贝及许多小型水生动物的呼吸和滤食器官,导致机械性窒息死亡。富营养化植物还竞争性消耗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并分泌一些抑制其他生物生长的化学信息素,造成水体中生物量增加,种类数量减少,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由于富营养化生物的大量生长和繁殖,加速了水体中有机残骸、排泄物及其它悬浮颗粒的沉积;水体变浅,功能衰退,加快了湖泊的消亡和水体沼泽化、陆地化的进程,破坏了特定地区的生态平衡[1-3]。

1.2 造成水体恶化,增加饮用水处理的难度,威胁人体健康

在富营养化的湖泊,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质恶化,给城市净水工艺带了许多难度,进而影响了饮用水水质,对人体的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含藻水的pH值偏高,不利于混凝剂脱稳[4]。大量藻类和水生微生物的孳生繁殖容易造成滤池堵塞,破坏正常生产运行,而且微生物还会穿透滤池,在配水系统中繁殖造成配水系统不畅和堵塞,而且,藻类产生的微量有机物容易引起水中嗅味异常,这是常规水处理工艺难以去除的,迫使水厂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了净水成本[5]。

在富营养化水中,藻类、有机物和氨氮大量存在,使得混凝剂和消毒剂用量大大增加,提高了制水成本[6],更增加了水体中消毒副产物的含量,饮用水安全性降低。

1.3 损害湖泊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使水体浑浊,透明度下降,水中带有霉臭味,水体丧失了应有的美学价值,随之,水体的旅游价值、游泳价值和观赏价值消失[3, 6, 7]。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植物通过前面已述的危害生态系统方式,对渔业生态环境产生了长期的不利影响,使得渔业资源破坏,珍贵物种消失,水产品质量下降,对渔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3]。

2 富营养化湖泊的水体修复技术

根据手段的不同,湖泊富营养化的修复技术分为三大类: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生态修复技术[8-10]。

2.1 物理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技术包括截污、人工曝气、底泥疏浚、稀释冲刷和机械捞藻等,这些措施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生物修复技术等的前置处理技术。

2.1.1 深水曝气

深水曝气的目的通常有三个:一是能够达到不改变水体分层的状态下提高溶解氧浓度,二是改善冷水鱼类的生长环境和增加食物供给,三是通过改变底泥界面厌氧环境为好氧状态来降低内源性磷的负荷,其他附带的目的包括降低氨氮、铁、锰等离子性物质的浓度。

从种类上来说,深水曝气设备有三种:机械搅拌、注入纯氧和注入空气。

2.1.2 底泥疏浚

污染底泥是水体污染的潜在污染源,在水体环境发生变化时,底泥中的营养盐会重新释放出来进入水体中,对于宽浅型湖体,底泥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污染源。因此,要解决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底泥疏浚是改善底泥营养物质含量高的一种有效手段。

2.1.3 稀释冲刷

稀释和冲刷是湖泊修复较为常用和普遍的治理方法,稀释冲刷的机理相当于一个流动的或者连续的培养系统,当含低浓度营养元素的水被注入系统中时,导致系统营养物质浓度降低,相应,藻类生物量也会随之开始下降;同时,营养元素和藻类能够以更加快的速度被置换或者冲洗出水体。就局部而言,稀释冲刷是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相对简单、易行和代价较低的方法,如杭州西湖自钱塘江引水后对延缓水体富营养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1]。

2.2 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凝聚沉淀和化学杀藻两种方法。对于凝聚沉淀,通过投加化学试剂使得营养物质生成沉淀而降解,如投加铁盐或者铝盐促进磷的沉淀。使用化学杀藻剂杀藻效果较好,但是成本较高,会受时效、大水域、水体流动性的局限,而且藻类被杀死后,水藻腐烂分解仍旧释放出磷,易造成二次污染,尤其是大规模人工合成物的使用可能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应慎重使用。对于杀死的藻类应及时捞出,或者再投加适当的化学药剂,将藻类腐烂分解释放的磷酸盐沉降[12]。

2.3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主要从微生物、水生植物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对水体进行修复。国内外关于湖泊富营养化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包括生物膜处理技术、微生物制剂技术、人工浮岛技术、人工湿地处理、生物操纵修复等[8-11, 13, 14]。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原位修复的特点,在人工参与的条件下,恢复水体中的水生生态结构和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

3 展望

对于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修复措施往往是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等修复技术的组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原位修复、无二次污染、成本低廉、节能高效、简单方便、易于普及是修复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化学修复技术可以作为一种应急方案,但是,目前的杀藻剂存在着广谱与专一、长效与残留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研制出高效、广谱、持久、低毒的杀藻剂是富营养化治理工作的主要课题之一。

目前,人工浮岛技术基本处于水质改善和景观建设阶段,缺乏传统水利、生态系统栖息地和景观的有机结合。修复途径多元化、运营可持续化和整体智能化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生物操纵修复技术,是一项有前景的生物修复技术,但是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浮游食物网内的营养级相互作用;不同食物链等级的鱼群比例关系;底栖鱼类的作用;附着藻对营养物质的竞争;微生物在养分循环中的地位;针对不同的富营养化湖泊,如何使用生物操纵修复技术获取成功并长期维持,是研究者和管理者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金根东.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研究现状[J]. 现代农业科技,2008,(16):334~336

汤卫华,宋虎堂,范志华. 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危害及防治[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2(8):52~54

陈汉春. 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及其控制政策[J]. 今日科技,2004,(3):9~11

刘勇,黄志宇,陆屹,等.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进展[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20(8):39~41

王占生,刘文君. 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罗世田,毛艳丽.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综合防治对策[J]. 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18(5):46~48

谢有奎,俞栋,高殿森,等. 水体富营养化危害、成因及防治[J]. 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4,(3):27~29

夏章菊,高殿森,谢有奎. 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J]. 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6,(3):69~72

董镇,唐俊芳. 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危害及防治措施与修复技术[J]. 江西化工,2005,(2):22~26

杨清海. 中国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技术进展[J].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5(2):71~77

朱联东,李兆华,李中强,等. 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关键技术[J].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9,(5):1~4

王淑芳.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30(6):63~65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第6篇

新农村建筑及景观建设可以反映当地的文化传统与特色,对新农村的建筑进行修复、扩建、恢复能够丰富当地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实现新农村建筑及景观文化的传承,要遵从以下两项原则:

首先是功能性与美观性、延续性相结合。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是新农村的主要特点。新社区规划中恰当的布置幼儿园,菜市场、超市、银行、社区医院、休闲娱乐场所、图书馆等。这些设施极大的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新农村的建筑及景观文化的规划、修复、改建是应建立在当地乡土的自然景观、建筑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这些极富当地特色的景观和建筑,如当地的“祖坟”、“风水林”等。新农村的建筑既要与时俱进借鉴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更要好好利用农村的原始建筑,与当地传统的历史文化接轨,让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历史韵味。例如仙桃市沔城镇,作为历史上沔阳州的州府所在地,在新农村建设的方案中就充分考虑了地方历史传统文化要素。

其次是生态化与现代化并重。新农村的建筑及景观文化建设还要遵循现代化与生态化并存的原则。要考虑到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的状态“村落从选址开基,一般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与环境的适应和发展演化,已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俞孔坚,2004)。所以,当地的河流、池塘或者湿地这些具有清洁和改善错落气候功能的小生态区都应该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被尽量利用。

2新农村建筑及景观文化建设办法

首先是文化背景保护。对新农村的建筑及景观文化背景进行保护是实现传承农村建筑及景观文化的基本要求和保证。建筑及景观文化发生、发展的背景与其传承的环境密不可分。在对土地规划及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道路交通、特色建筑、土地利用及区域景观这四个方面。结合原有的道路格局尽可能的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对现存的特色建筑进行保护和维护,既能减少大规模拆建浪费建筑资源又可以突出当地的建筑特色,增强其社会效益。

其次是既存空间扩展。保留并且扩展极富文化特色的既存的新农村建筑及景观,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对这些建筑景观的修复及扩展也是非常的有必要性,能够让人们对其内部体系的结构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再次是文化符号抽取。符号,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由于不同的符号和语言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及景观特色,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和语言对人们日常的信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特色的建筑及景观里的文化符号人们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及文化传统提供一定的借鉴资料。抽取建筑和景观内的文化符号,使之与新时代的新文化和新精神结合,这样不仅能够彰显传统文化更能够促进其更新。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借用既存的建筑及景观的特色文化符号特征进行转换和变形,运用比喻的手法,让大众感受到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传递传统文化的特色信息。

其他注意事项。朴素美也是农村的建筑与景观重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极富当地特色的建筑和景观的建设对村民的生产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农村功能的要求,结合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创造出极富文化特色的、环保、生态的农村建筑及景观。

3新农村建筑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还应该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注重建设的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事先进行合理的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进行统筹的发展建设。在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历史文化在建设中的传承与保护。还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形势做到因地制宜的编制安排。不能改变农村的原有特色风格,做到延续性发展,同时要保护农村里的自然景观生态景观。

第二要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要对不同文化和类似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理解,将这些文化特质融汇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的景观建筑要体现出多元融合的精神,同时还要彰显出自身的独特死那个。对国内而言要将地方特色做到位,对国外而言,要极力弘扬自身的民族特色。要从文化的传承角度将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展现出来,体现其文化价值。同时,文化的发展集成也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保留传统但也要注重发展。

第三要调动农民的自主性积极性,同时还要发展支撑产业。新农村建设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是历史任务也是现实任务。要将新农村的建设和现代化的生活相结合,探索出更加有效的发展和保护措施。这就要动员每一个农民积极参与这项工程,培养他们的文化传承保护意识。不仅要注重物质载体的传承保护,还要关照生活方式精神传统的保护发展。但是如果没有相关的产业作支撑,那么这项工程就不可能顺利完成,因此还要发展地区产业,用产业的经济发展带动文化的发展。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筑及景观文化建设展望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第7篇

首先,政府效能优化是顺应当前国内发展趋势的需要。十报告指出,要从四个方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第一,要优化国土空间的开发格局,在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同时,不能以损害自然环境为手段,要统筹规划、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从而给自然环境留下尽量多的修复空间;

第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改变,加快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同时加快水利建设,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四,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相关措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评办法和奖惩机制。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条策略,无不体现出对政府效能的要求,以往的政府效能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优化政府效能,以适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

其次,优化政府效能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基础。“十二五”伊始,我国就多次提出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虽然目前政治体制改革措施还没有正式出台,但可以肯定的是,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府效能转化的目的在于形成真切实际的、而不是流于形式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日后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三,优化政府效能是建立改善环境标杆的需要。依据经济学相关原理,要实现地域经济的长足发展,首先要依据地域经济特色,打造地域经济的增长极,并依托这个增长极使产业集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实现地域经济快速、持续的发展。第四,政府职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传导器。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要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而法律法规要依靠政府来执行。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效能优化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政府部门成员的综合素养学习,不仅是为了提高政府成员的专业素养,满足不同时期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更是为了提高政府成员综合素养。综合素养包括专业素养、思想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学习有助于政府成员清正廉洁习惯的形成,同时能够激发成员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归属感等。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更有利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将我国尽快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态文明型社会主义社会。

(二)无纸化运作,减少政府部门资源的浪费政府作为一个特殊的机构,首先需要从减少自身资源消耗以及杜绝资源浪费着手。无纸化运作在国外已经提出很多年,并在一些发达国家逐步实施,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政府部门工作的无纸化运作是一种可行战略。笔者所论述的无纸化运作并不是指政府的所有工作流程、法律法规的下达都采用无纸化的方式进行,而是将政府工作分为不同的类别,每一类别又分为不同的等级,依据这些等级的实际情况,先对无纸化运作进行可行性研究,满足可行性要求,对于这种类别的工作就采取无纸化运作的方式,无纸化运作的工具主要集中体现在电子产品、网络之中,至于具体的操作方式,需要后期的学者对政府工作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

(三)建立健全政府内部监督考核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的阻碍之一在于缺乏应有的监督考核机制,政府的监督机制主要采用的内部监督以及结果监督,缺乏外部监督以及对事件执行过程的监督,并且现有的监督机制缺乏应有的问责制度。因此,笔者认为政府的监督机制以及考核机制的完善需要从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引入外部监督机制,使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得益彰,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其次,问责制采用首问责任制与分层责任制这两种形式,实行双管齐下的策略;第三,考核机制中必须加入对事件过程的考核,不仅要注重事件处理的数量,更要注重事件处理的质量。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污染 植物修复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造成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原因复杂多样,如生活废物、矿业废物的随意堆放,污水、废水灌溉,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等。土壤污染具有普遍性,世界各国都有局部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全世界平均每年排放Hg约1.5万t、Cu约340万t、Pb约500万t、Mn约1500万t、Ni约100万t。数量巨大的重金属进入土壤对生态环境,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特别是重金属污染土壤上种植的农作物产品,通过饮食进入人体,使重金属在体内逐渐富集,可能造成人体制畸制癌的风险。因而,人们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采取了一系列修复措施。如易操作的客土、异位等物理修复方法,但其工程量大而且没有真正解决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添加化学物质调节土壤理化性质或pH的化学修复方法,但费用高而且存在二次污染。相比较而言,利用超富集植物吸收土壤中重金属的特性,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1植物修复原理

植物修复这个概念的提出距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它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是一种利用自然生长或遗传培育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技术总称。植物在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多相反应,其反应机理也十分复杂。学者们经过大量研究发现,植物修复的机理主要依靠植物的萃取作用、根系过滤作用、植物挥发作用和植物固定化作用。而植物修复作用途径有两个:一是改变土壤中重金属的化学状态,使其由有效态转变为固定态;二是通过植物吸收、代谢从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第一个途径通过固定土壤中的重金属从而降低了重金属进入农作物内进而危害人体的潜在风险。第二个途径通过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从而使其慢慢降低到土壤中重金属的本底值,进而减轻甚至消除其危害。

2 超富集植物

通常认为特定植物积累某种或多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如Cr、Co、Ni、Cu、Pb等含量达到1000mg/kg以上,积累的Mn、Zn含量在10000mg/kg以上,积累的Cd含量在100mg/kg以上,我们成称这样的植物为超富集植物。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有的植物只能富集一种重金属,而有的能富集两种或多种重金属,如Cd/Zn超富集的东南景天。然而,能够富集多种重金属的超富集植物很少,而土壤污染往往是多种重金属污染,其余重金属的存在会对植物的生长和富集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发现或培育能够富集多种重金属且富集能力强、修复效率高的超富集植物成为了当前植物修复研究的热点。从超富集植物这个概念的提出到超富集植物的陆续发现,乃至进行盆栽试验和实验田的种植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科研工作者做出来大量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超富集植物往往只对一种重金属有吸收能力,且植物的生物量小、生长速度缓慢。此时,强化超富集植物的修复效率就具有必要性。

3植物修复强化

植物修复的缺陷使得它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此时,通过添加外来物质提高其生物量或者吸收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常用的措施有添加螯合剂、添加表面活性剂和调节pH。当螯合剂投加到土壤后,和土壤重金属发生螯合作用,能够形成水溶性的金属-螯合剂络合物,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提高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进而可以强化植物对目标重金属的吸收。常用的人工合成螯合剂有EDTA,EDDS等,常用的天然螯合剂有小分子酸如柠檬酸等。表面活性剂具有亲水亲脂的特性,表面活性剂经土壤界面吸附和重金属缔合后,通过降低表面张力和增流作用, 解吸被吸附的重金属。从而增加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增大其吸收能力,提高其修复效率;重金属的溶解浓度与其所处环境的pH密切相关,同时所处环境的pH也会对植物生长带来重大影响。所以,通过人工调控控制其pH在一个适宜范围内亦可以增加其修复效率。除此之外,添加根际促生菌或者进行电动修复也是强化植物修复效果的方法,亦有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4结论与展望

植物修复在治理重金属污染上具有的优势使得植物修复的研究日趋深入,克服其存在的缺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添加外来物质,克服超富集植物具有生物量小、生长慢等缺点。同时,考虑到成本和二次污染的问题,开发出高效价廉且环保的物质,应用于植物修复的过程,培育或者寻找能够富集多种重金属的超富集植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法云,藏树良,罗义.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3,22(1):35-39.

[2] SALTDE,BLAYLOCKM,NANDA-KUMARPBA,etal.Phytoremediation:A novel strategy for the removal of toxic metals from the environment using plants[J].Nature Biotechnology,1995(13):468-474.

[3] 陈武.环境中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8(8):191-192.

[4] 黄益宗,郝晓伟,雷鸣,铁柏清.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其修复实践[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3):409-417.

[5] 徐良将,张明礼,杨浩,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419-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