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资源共享的理解

对资源共享的理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平台;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包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分支,随着包装材料、包装结构、包装功能的不断发展,对于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提出更高要求,艺术院校在传统教学方式上,多从图书、学术文献、网站资源平台等方面来拓宽教学资源,缺乏对学习者黏度的吸引。微信平台作为现代通信技术的免费沟通工具,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整合上提供了崭新的辅助平台,更有助于提升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微平台”与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的融合,将师生交互、生生交流与学习共享成果作为教学特色,增强了学生对包装设计的学习黏度,也营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实现了对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的有利补充和扩展。

1“微信平台”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中的作用

微信平台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中的应用,主要从包装设计的软件学习、包装设计结构、平面构图、色彩搭配等方面,立足学科知识内容来搭建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如在包装产品设计中,将不同类型的包装材料特性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专门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从中来选择和学习。同时,针对课堂教学需求,教师可以从包装设计教学内容优化上,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拓宽与延伸,学生通过微信平台来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下载、阅读和分享,从中发现疑难并进行互动沟通与交流,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从不同见解、观点的探讨中形成有效的互动环境,增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同时,微信平台的应用,贴近学生日常学习实际需求,随着移动手机通信技术的普及,网络化交互平台在课程资源共享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课件发送到微信平台上,学生可以在课下根据自我实际来学习。如对于包装设计软件的使用技巧进行汇集,让学生能够从中来学习和应用。对包装设计中的表现作品创意、理念的相关资源进行传送,引导学生从中来独立思考,深化主题交流与讨论,增进包装设计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2微信平台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中的搭建

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主要是利用“微信平台”公众号,将与之相关的包装设计教学资源与网络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对接,拓宽了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渠道,实现了与课堂教学的紧密关联。如通过构建“包装设计微课堂”、“包装设计软件”平台,利用不同包装设计资源、设计赛事、教学资料、视频再现等功能,增强学生对包装设计的学习兴趣;利用包装设计相关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方案,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便于学生及时从中发现问题,增强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微信平台作为即时性通信工具,利用其资源传播特点,可以将包装设计教学资源进行快速传递,便于学生从中搜寻和整理,获取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源信息。以“三维建模3DSMAX”软件微信交互平台为例,根据该软件教学特色,在整合软件资源共享中,结合当前包装市场常见的设计案例资料,并从调查分析、设计思路、资源学习、设计讨论、方案写作等方面来建立资源体系,突出包装设计创意。以包装设计概念设计分析为例,一要做好设计需求的分析,特别是根据包装产品特性,来研究和深化包装设计的价值体现。二要细化包装结构设计,从概念到创新技术参数确定上,来细化包装设计的流程,突出包装设计的竞争力。如对包装设计风格的确立、对包装设计色调的确定,对包装物品特性、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包装层次的细化,体现包装设计的合理性。三要细化包装设计方案,从方案的提出、汇总意见、优化包装设计,特别是包装外观、细节、颜色、特征等方面要素。四要做好数字建模环境,通过虚拟模型来进行设计和修改,突出对包装设计不同需求的改进与协调优化,最终确定包装设计方案。在创建包装设计教学资源共享微信平台过程中,要突出信息化及时交互优势,在借鉴传统教学设计课程资源整合网站的特色,来创建微信平台的共享性、免费性、及时性、交互性。如对于传统教学资源网站访问量不足问题,很多包装设计资源利用率不高,且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时间、精力来进行优化,缺乏教学资源的空间快速适应性与传播性。利用微信平台,可以实现对包装设计教学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能促进持续性教学服务目标的达成。利用微信开放免费的端口,将包装设计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共享,并帮助学生提供教学参考与借鉴、学习,增强微信平台的教学黏度。学生能够从自主学习上,自觉参与到微信平台教学资源的访问与交流中,还能从探讨中增进知识点的学习,特别是在服务课程教学、延伸课下教学实践中,利用微信平台能够最大化的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在线服务。通过微信平台来推送包装设计教学资源,学生虽然是被动接受微信资源,但却可以从资源推送的持续性、持久性上,突出教学资源共享性,再者,利用微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自主学习,以多种方式的阅读来轻松地获取知识,增进对包装设计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另外,在微信平台朋友圈功能的应用中,可以通过转发、收藏等能够,还可以对自己关注的学习资源进行再转发、再学习,利用对不同教学资源的内容评论,来突出信息交互功能,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3微平台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中的三维空间向度

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微信平台的设计,旨在从包装知识三维向度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在延伸知识阅读,优化学生关注趋向,拓宽包装设计知识维度等方面,来营造广博、开放的知识空间。对于微信平台自身的通信特色,结合学生手机移动终端,来自行建立对包装设计知识空间的关联,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学科知识认知,特别是在综合性、立体化、全方位人际关系协同中,结合不同学生对不同设计知识的不同观点,来增加知识维度的交融,从而获得更深的知识渗透与能力养成效果。

3.1实现包装设计知识性资源普适性推广向度

包装设计所涵盖的知识体系较广,而微信平台以其便捷化传播方式,受众面更广、及时性更强,加之微信服务公众号的独特展示方式,既能够突出包装设计知识点资源的整合,还能够从包装作品的设计细节,来对相关文字、图片、图例、视频等专业知识进行直观呈现,因此更具吸引力和受知度,拉近了学生对包装设计专业的情感认知和学科体验,增强了学生从知识资源的分享与交流中获得学习趣味。

3.2拓宽包装设计行业资讯的综合性宣传向度

包装设计本身具有较强的行业性特征,既有包装设计理论研究、也有包装设计行业资讯,利用微信平台,可以从包装设计的学科定位、包装行业领域资讯等资源共享中,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实际来进行推送相关信息,增强学生对微信账号的学习关注度和使用黏度。如利用微信平台“裂变式”资讯推送平台,可以结合包装设计行业内的发展资讯,技术研究前沿知识、设计课程教学创新等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传播和更新,便于学生从中了解行业现状。同时,在宣传向度上,微信平台以其共享课程的方式,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拓宽,有效补充了课堂知识,突出了信息媒介传播优势,增进学生与行业的关联。

3.3个性化操控平台实现了包装设计资源的传承向度

微信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载体,其及时性、快速回应性、个性化操控性提升了微信平台的应用深度,特别是在包装设计资源共享教学中,利用微信平台来挖掘个性化知识信息呈现方式,突出包装设计学科知识资源的共享特色,从独具创意、个性化服务方式来强化微信平台在知识构建与学习交互中的黏度。正是凭借微信平台的普遍性、快速交互性特色,才让包装设计知识得以深度挖掘与传播。当然,对于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还需要从传承设计知识的教学模式与传播方式是行,利用学生用户群的订阅和参与,拓宽朋友圈等信息传播载体,提升微信平台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中的服务质量。

4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微平台的建设理念

4.1强调微平台教学服务与课程教学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包装设计学科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拓宽优质课程资源渠道,尤其是在共享资源建设上,要能够实现微平台资源与学科教学的互为补充。如利用微信平台来融入行业名家、名师的学术讲座资源;利用微信平台来统合同类专业优质教学视频资源;利用微信平台来丰富本校学科教学资源情境,特别是通过对国内外包装设计专业教学设计资源的融入,使其能够从资源平台化、资源系统化中不断更新和完善。同时,借助于包装设计学科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微信平台,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及网站教学资源的并行发展,实现对包装设计领域行业知识、设计知识、教学资源的综合运用。

4.2强调微信平台课程资源共享的交互性建设

知识的传播与传授是两个问题,课程教学与课程资源共享也是两个问题。课堂教学多依赖于教师的组织,来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交流,而微信平台作为独立的教学方式,其根本在于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突出了教师、学生各自的主体性。教师利用微信平台来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并进一步延伸学科教学领域,丰富微信平台课程资源的共享方式;学生利用微信平台,通过关注和自主学习,变被动知识传递为主动知识获取,尤其是在教师、学生、知识三位一体化交互过程中,教师以“教”来呈现知识,学生以“学”来参与学习,并通过三方多层次、多元化的整合,从知识资源的共享与管理中重构了课程教学资源要素,提升了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4.3实现课程教学资源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转变

以微信为载体的包装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学习模式的需求,尤其是在知识资源共享课程教学上,以其短小、灵活、集中、全面的知识传播模式,便于学生在线阅读、课下学习等自主选择。微信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我时间,自主参与到课程教学资源学习中,查找相关的课程教学背景资料,对关注的学习专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并从实时互动交流中来获得知识的学习与分享。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来融入课前预习资料,便于教师从微信辅助教学中来构建动态化、综合性、普遍性教学。另外,利用微信平台这一独特的学习空间,便于学生参与专题学习,增强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作者:彭光荣 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苏弘扬,赵义泉.教师微课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6(09).

[2]程思岳.微信公众平台:网络教育平台的延伸服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4).

对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第2篇

教育资源是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高等教育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资源效率的最大化。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具有教育资源效率和价值最大化的重要作用,优质教育资源又是高校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矛盾在资源共享制度和外部环境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导致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陷入困境。

1.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的现实困境。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虽然具有优势和可行性,但具体实践不容乐观。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第一,人们对于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内涵和态度理解基本一致,普遍认为资源共享是实现校际资源互通有无和优势互补的重要方式,而且持肯定态度;第二,资源共享以校内为主,校际之间较少;第三,资源共享以自发行为为主,缺乏规范性和制度化;第四,在共享行为上,以学校教师为主且机会较多,学生较少且机会很少;第五,同一层次或同一类型高校之间的共享较多,跨层次、跨类型高校共享较少;第六,从共享的程度和内容看,以“低端”为主“,高端”较少;第七,从资源要素角度共享信息资源较多,物力、人力和课程资源的共享程度较低。⑩综上,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的现实困境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资源多元化的供给机制有待建立。我国的教育资源供给以国家和政府为主,教育资源配置具有典型的计划性质和集中垄断特点。由于人口众多和高等教育资源基础薄弱,国家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先天不足,高等教育资源的社会供给体系尚未完善,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和有限的教育资源更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国家对于高校的分层和投入具有明显差异,不同层次的高校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由于高校隶属关系和层次差异,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了条块分割的现状,教育资源比较封闭、对立,同一区域甚至一墙之隔的高校之间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区域内高校由于历史发展、资源投入、学科差异等原因,在资源方面普遍存在差异,而高等校际教育资源共享是资源多元化供给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高校虽普遍进行了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在资源供给、资源效率发挥等方面进行开展了不同的尝试,但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仍裹足不前,特别是有天时地利的区域内高校,在资源共享方面未有突破性发展。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不仅对于破除教育资源条块分割、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效率有重要作用,对于社会团体、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也是一种重要探索。第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时代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应随着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合理调整,以保证高等教育发展的适用性和先进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场机制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也更明显,直接触动并加速了传统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改革,市场机制逐渐成为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并成为推动高等教育资源不断优化的主要动力。⑩但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比,高等教育资源的时代化和市场化程度仍需深化。传统的高等教育由于缺乏办学的主动权,导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和调整速度日益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难以适应社会对知识和技能更新的要求,高校培养的传统产业人才供过于求,新技术产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虽然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革,在资源共享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但目前的校际共享仅限于学校层面,深层次或惠及学生的资源共享并不多见。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在提高区域内高校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有限资金用于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校际资源优势互补和高校发展公平等方面,能够缓解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时代化和市场化程度。第三,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协调机制有待建立并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存在明显的“东西强、中间弱”特点,这与我国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是分不开的。教育均衡的基础是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政府在宏观管理上的干预对我国的教育资源改革具有重要作用。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一方面,需要中央政府从宏观上把握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协调和制度化建设;另一方面,需要省、市政府依据地方的发展实际,承担并建立区域高校资源共享的协调任务,促进区域内高校资源的良性互动,扶持学校在支援地方特色经济建设、软硬件互动、教学互享、学分互认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通过管理和制度创新,成为资源共享的参与主体的内驱力,从而推动区域高校从高校层次到学生乃至环境的深度资源共享和融合。

2.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现实困境的原因。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保障机制、动力机制和运行平台等三个方面:第一,缺乏刚性制度保障。高职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政府应在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和统筹规划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确保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要主动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调整教育的层次和结构,实现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匹配,承担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高校资源区域共享,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法规来保障和推动。政府作为高校校际资源共享的第一推动力,是保障资源共享规范有序开展的重要因素。纵观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的规章制度可以发现,人们对于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认识,有一个从“被动”向“主动”缓慢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伴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认识深化而发展的。资源不仅分一般资源和专项资源,还有学校层次、学科类别等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差异,涉及费用、管理等多个方面。我国有关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制度和规范比较笼统,如现有制度未涉及共享资源的使用收费、管理、财政来源和利益分配等问题,现有的政策对于资源共享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措施缺乏刚性规范,缺乏对资源产权管理的制度约束,对于管理权限和财政来源不同的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缺乏规定和指导意见,对于资源共享的监督、绩效和评价更未涉及。国家和地方政府从宏观调控和政策上的制度缺失,制约了高校资源共享的创新绩效和实施。第二,缺乏内在动力。高校和政府作为区域教育资源共享的主体,缺乏联动的内在动力。高校具有典型的公益性特征,政府作为公民让渡权利的产物,对高校的顶层设计、发展规划和跨界运行等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由于政府和企业在职责、管理权限及其功能定位上存在差异,政府承担具有主导性和保障性主体地位的公共责任,高校则是主持性执行主体。⑩资源共享,需要以地方政府为媒介,通过区域高校联动来实现,这个过程需要各主体所赋予的权利和利益对等,否则就难以产生合作的动力和积极性。虽然政府具有资金、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内在驱动,但由于区域内高校的管理权限和政府的因素,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事实证明,凡是政府大力支持的地区,其区域共享工作就开展得比较顺利,成效也比较显著;反之,则工作开展比较困难,成效不大。⑩高校首先关心自身利益,注重政府的政策法规和合作能否保障其利益,这成为影响校际资源共享的内在动力和共享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第三,缺乏资源共享的平台支持。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动因是对资源的直接获取与重新配置,通过有效利用对方的资源来获取各自的竞争优势。对于高校来说,合作的目的在于强化优势。不同资源具有不同的主管部门和运行规律,如果合作中缺乏沟通、理解和信任,不仅会导致各方的责权利不明晰、信息失衡,还会造成合作关系不稳定乃至终止。因此,建立系统、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和共享管理平台,对于各方的责权利和实际利益的管理及均衡具有重要作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需要政府和区域内高校联动,包括政府主导保障和校际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主导下的区域内高校共同参与实施的过程,地方政府作为地方财政资源、政策资源、信息资源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要通过对公共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校际资源共享的纽带。在缺乏刚性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和学校对于资源共享并不存在明确的责权利关系。虽然区域内高校在技术、地域、空间等方面完全具备资源共享的条件,但资源共享常常成为空谈或停留在浅层次。同时,由于缺乏资源共享的有效平台,关于资源共享的政策、信息和资源也难以落实,最终导致资源共享难以实施或不能有效实施。为此,政府应主动牵头,建构资源共享的交流合作平台,形成共同目标交集,产生利益共振,从而提升高等教育的资源供给和利用水平。

二、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的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教育在人口素质提升、人力资源转化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按计划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配置已难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要通过深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探索可行的资源优化途径,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时代化、市场化、多元化程度,增强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发展协调和教育公平,从而推动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的进程。⑩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共享的首要任务是构建政策保障、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关键任务是创新运行和合作机制,核心是强化激励和动力机制,⑩最终实现资源共享高校的利益平衡和资源效益的良好发挥。

1.制度保障:构建政策保障、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政策导向在资源共享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政府对于公益性的高等教育资源负有重要责任,特别是地方政府要结合区域高校的资源禀赋,通过政策创新,引导协助高校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如出台鼓励资源共享的政策措施、建立资源共享的校际协调机构等,通过重点资源的共享拉动来提升资源共享的创新绩效。⑩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合作共享创新的现实困境,迫切需要政府提供充分的政策保障、组织领导和完善的协调服务。政府要提供良好的外部运行环境和协调机制,激发区域高校资源合作共享的积极性,提高各方创新资源的整合程度和利用效率,提升资源共享的创新绩效。从适应和满足高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建立有利于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法律环境,从创新环境、制度规范、资源对接协调、共享配套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改革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加快高校的“去行政化”,推行“扁平化”管理,树立高校行政管理服务于教科研活动的意识,完善制度建设,创新性地开展资源合并、重组和管理等,提升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组织化程度和制度化水平。

2.动力机制:强化激励措施,构建动力机制。一方面,要以项目和创新为载体,提升高校在资源共享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应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利用资源优势,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项目研发,构建以合作共享为核心价值追求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在高校资源共享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信息互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引导并协助构建资源共享的运作平台。另一方面,将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纳入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应纳入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不仅看重数量,还要看重质量和效率。把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效应作为教育评价的内容之一,不仅有利于克服教育资源浪费现象,也有助于激发主体资源共享的动力。

3.运行平台:合作和创新运行机制。首先,政府要从资源整合的角度,运用政策工具和市场机制引导高校进行管理创新。要鼓励高校主动创新,鼓励高校合作实施重大科技计划、共享研发成果和相关利益,鼓励高校利用资源优势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要技术研发项目,通过优势互补,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多种形式的资源整合共享。其次,优化合作信任机制,全面实现利益共享。资源共享在不同的创新组织框架下进行运转,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制度约束或签订战略合同和协议的形式,建立资源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避免合作共享各方在后续创新活动中产生纠纷。合作共享各方通过协调和交流机制,建立相互的信任,通过建立资源共享过程的共享信息制度和强化管理等措施,创造良好的信誉环境和合作氛围。最后,大力培育协同文化,培育资源共享的长效运行机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竞争日趋高效化和理性化,协同合作成为组织和个体的基本活动形态与行为模式。资源的优化共享、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与文化融合,以及成员各自难以发挥的集成作用,都对主体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协同创新,创建积极向上的协同文化,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目标,有助于各主体走向更深层次的合作、共享、共赢,也有助于形成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

三、小结

对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第3篇

摘要:在新的信息环境下,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文章从构建资源共享平台的基本特征、需求特征、平台功能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资源共享;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主导型

在新的信息环境下,走资源共建共享之路已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起符合本馆实际并能满足读者需求的资源共享平台,准确把握其构建方向,了解资源共享平台及读者需求特征,明确共享平台的设计内容,最终实现资源的有效互联并实现资源共享,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提升服务内涵的必然选择。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特征分析

1.统一性与开放性的结合。信息资源是整个平台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用统一的方式对各学科、各专业的信息资源及其应用进行集成,同时用基于开放标准的方式加以存储并为读者提供具有全方位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2.分布性与可扩展性的结合。在整个资源共享平台的系统架构中,其核心应是建立能满足不同类型读者需求的分布式应用架构,同时注重对各类新应用、新功能的添加和整合,对各类新设备的支持,具备可扩展性的特征。

3.先进性与安全性的结合。资源共享平台设计要符合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方向,适应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技术要求,具备先进性的特征;同时要对系统数据的存取和改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安全的保护,杜绝对数据的非法操作和计算机病毒的破坏。

4.标准性与兼容性的结合。为保障资源共享平台的运行,必须建立起DC数据标引,OpenURL、XML、OAI等贯穿平台建设各层次的服务标准;同时,要求对操作系统支持UNIX、基于灵活的用户可定义的模板技术、智能高效的全文检索、web Services技术等具有较高的集成与兼容特性。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需求分析

1.需求主体。为学院教学科研服务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广大师生员工是其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构成高职资源共享平台信息需求的主体。同时高职学院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产学研结合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等特定的任务,决定了其需求主体具有较大的广阔性。

2.需求范围。以需求主体为基础,满足其特定的信息需求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考虑到特定的需求主体,其需求范围表现为:一是为高职院校师生员工提供特定学科领域的技术性、应用性等职业信息资源需求的重点,同时提供操作性较强的实训素材类信息资源;二是为产学研合作企业提供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设备引进等相关信息;三是为社区公众提供各类生活性、娱乐性、消遣性的信息资源。

3.需求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信息资源需求,是信息资源共享的最终目的。利用好资源共享平台的信息资源,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需求目的。广大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其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为学习提供参考和借鉴;教职员工使用信息资源,是为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合作企业使用信息资源,主要是关注新产品信息、新的职业技能,以便于更好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之中;社区公众使用信息资源,更多是关注社会热点,当做休闲和娱乐消遣。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是为各类信息(尤其是职业性、技术性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共享平台,是能根据读者信息需求快速准确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应用服务系统。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系统相关性分析,信息共享平台至少应具备以下几方面功能:

1.数据处理功能――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基础。资源共享的前提在于共建,各高职图书馆已经建设和购买了大批量的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以此为基础,进行有效地数据处理,才能构建大规模并经过异构数据整合的各类信息资源提供给读者使用,数据处理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功能:第一是数据的抽取。将馆内原有数据源集成为一个基于共享的、统一存储格式的数据库,经过数据转换、重新组织和规范化处理形成为统一格式的数据。第二是数据的组织与存储。通过技术手段将馆藏传统介质文献转化为二进制代码的数字资源并加以存储。第三是数据的集成与融合。对各类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保留有用信息,去除冗余信息,合理协调多源数据,提高在多变环境中的正确决策能力。

2.常规服务功能――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需求。常规服务功能模块则要求共享平台具有异构检索、文献传递、参考咨询、教育培训等四大功能。一是建立异构检索平台,建设基于文本的关键词检索和基于多媒体内容的检索平台,探索基于元搜索引擎的检索技术,为异构检索平台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二是建立参考咨询平台,根据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快速实现信息资源的搜集、分析、加工、组织和利用并按照读者咨询需求进行合理解答;三是构建文献传递信息平台,真正发挥共享平台信息传递服务功能的需求,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四是建立教育培训平台,提高读者信息意识和对信息的组织处理能力,缩短读者和平台及数字图书馆之间的距离。

3.安全管理功能――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保障。安全管理功能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必要条件,是维持平台正常运行的必要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安全审核来改善系统中的基本安全环节,达到增强系统安全性的目的;通过实时监控,强化系统中的访问控制(产生动作)和审计机制(记录危险事件)。其次要建立防火墙技术体系,预防计算机病毒的入侵,避免网络威胁和黑客攻击。第三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体系,实时备份资源共享中的核心资源,以防止万一发生意外不会受到太多的影响,使服务不至于中断。

4.个性化服务功能――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终极目标。个性化服务应是整个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的最终目标和归宿。图书馆共享平台的构建,要以读者为中心的模式运转,允许读者充分表达个性化的需求,并以读者需求为导向进行设计和安排,按读者需求组织信息资源,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一是个性化导航与推送服务:应根据用户需求特点,以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为指针,以简洁明了方便用户为原则,探索基于现代信息网络,不受时空限制、柔性的、虚拟的信息获取环境,通过基于Web页面或电子邮件的信息推送系统,主动将信息推送给用户。二是个性化定制与跟踪服务:按照读者个人的需求,定制特殊用户界面的个性控制服务技术,为用户个人搜集和组织信息资源。同时,通过对用户信息定制情况的分析统计和汇总,随时把握读者的信息需求、查阅目标和阅读范围,总结和分析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为提供有针对提供支持。三是个性化检索与参考咨询服务:通过研究用户检索特点,设计相应的检索智能软件提供针对性检索结果,体现个性化特征、满足个性化需求,培养个性化趋势,依托先进计算机软硬件设备以及先进的技术,为用户提供基于QQ、MSN、电子邮件、WEB表格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满足用户在不同时间、地点提出的咨询,使读者需求得以最直接、最快速的满足。

参考文献:

[1] 马东红.新技术环境下的高校校内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

建设[J].现代情报,2007,(9).

对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网络 会计 资源 共享

一、会计资源共享的概念

会计信息是适应经济管理和会计管理的特有经济信息,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的信息资源。具体介绍即以会计特有的处理方法为主将交易和事项数据进行原始数据处理的有效方法。相同的会计信息资源被不同的需求者按照不同的需求进行使用,且这些使用者之间可以进行资源共享互通有无,这能使得获取的数据更为全面,从而节约更多的数据核算时间。电算化基础上开展的会计信息资源共享即相同信息资源的电子数据形式能被不同的需求方理解和使用。

从同一会计主体的角度考虑问题,能获悉会计资源的共享不仅要有自己的信息资源分享、他人的信息资源共享,还应该有已经被分享和利用的信息资源。根据当前的信息处理系统能了解到,共享资源包含的内容分别是:原始资料共享、中间结果共享、最终信息产品共享这三大类。若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会计资源的信息共享内容可以被细化为如下几个方面:经济信息中不同主体中各个职能部门信息资源的交流与使用;财务数据在上级财务部门和下级财务部门中的具体应用,如下发、上报等;收集的社会范围内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情报等。

二、现状分析

互联网时代,部分企业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使用电算化会计,这能让会计核算的时间缩短,效率提高。但结合当前的使用状况能获悉,会计信息只能在独立的系统中进行应用,很多使用电算化会计的企业较难将会计信息纳入到会计系统化平台中,以进行资源共享。基于此能说明,部分企业在会计共享信息方面还存有不足,对会计信息共享的关注度不够。分析会计资源共享信息的发展现状能获悉,会计信息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单位、不同的社会权益方之间还存有问题,甚至在会计信息相对闭塞的环境中,信息资源共享的推行都难于手工会计核算资源共享。譬如,人事劳资数据管理系统中资源不能有效共享、报表部门与核算部门两者沟通不利,导致数据传递不及时,致使报表和核算出现脱节的现象。另外,输入期间由于人员工作疏忽,导致数据重复输入,这也在核算时无形中加大工作量,浪费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且数据的反复输入让数据的差错率大大提高,进而会影响数据的整体准确性。

结合社会大环境能获悉,随着信息技术的强化,网络环境的发展,使电算化会计的水平逐年提升,但由于人们的意识和行为还没有与之相适应,所以在主观上依旧排斥电算化会计中的信息资源共享的使用。如,相关的阶层还是对电算化会计的信息意识缺乏足够认识,他们还没能意识到电算化会计使用中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性,更没有考虑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真正内涵。人员对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仅限于本部门或者本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共享,很少有相关人员能意识到了解到他人会计信息资源,能指导本部门和本企业的发展,从而能为经济决策提供更好的数据参考,进而借助会计信息资源共享能少走部分弯路。正是由于会计信息资源共享上相关人员不能从大局着眼,放开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格局,致使会计信息资源共享上出现盲点,使本应发挥出的作用不能发挥出来。

三、促进资源共享的策略

(一)提高管理人员的共享意识

会计资源共享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优化财务工作。通过会计资源的网络共享,企业会计工作相关人员可以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经验。通过资源共享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其他企业在财务工作中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案例做出综合性的分析,在得到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可以对本企业内部的财务相关人员进行更加深入的培训工作,使其能够在其他企业失败的经验中得到教训,在今后的工作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以及更加健全、有效的工作方法。通过积极的参考网络中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能够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用更加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去解决实际问题,避免了盲目行为的产生。以韩国的大宇集团为例,大宇集团的财务工作并没有积极利用网络共享的能力,对于网络中丰富的会计资源信息并没有合理地加以利用。这就导致了其内部高级管理人员在进行决策时无法得到更加准确和详细的财务报告,从而导致决策者在资本扩张过程当中出现了盲目行为,最终导致了企业资本结构的全面失衡,资金链也随之断裂,最终走向破产的道路。

在积极总结其他企业失败案例的同时,管理者也必须要积极借鉴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在财会工作中通过对先进经验的积极总结,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先进经验引入工作,这样可以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顺利,减少走弯路的可能。管理人员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可以更好地加强管理工作,使企业的战略决策更加准确。所以,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会计资源共享方面的意识,积极推动资源共享工作。

(二)建立规范的制度体系

会计资源共享面临着很多问题,譬如企业财会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并不重视资源共享的作用、共享软件的开发商在得不到足够的利益的情况下,对开发相关软件的意象非常薄弱。因此,政府以及其他的权威机构应该共同努力,为会计资源共享创造出更加合理的条件和空间,对会计资源共享上的事情要提供便利,同时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工作。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规范的制度和政策以达到促进企业相关人员进行资源共享的意识的目的,使相关人员能够真正意识到会计资源共享在当今这种信息化时代,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权威机构应该积极制定行业规范通过行业的约束对会计资源共享进行推进,使共享工作在法律和规范的框架内合理地进行。

(三)相关软件要注意前瞻性

软件开发商在进行相关软件设计时要注意软件的使用性能是否符合资源共享的要求。因此相关软件应该向兼容型和开放型发展,向管理型和决策支持型软件进行转变。

第一,产品的定位要符合要求,要将传统的内部使用的封闭型软件转化为财务工作者所需要的共享型,要使软件产品真正有利于信息化共享,而不仅仅局限于在企业内部的小范围使用。

第二,在进行功能设计时,要使企业对数据使用以及资源共享工作更加方便和快捷,要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在软件功能上必须保障通用性,使其能够很好地与其他软件产品进行对接。

第三,要在软件行业内部开展交流活动,通过交流进行经验互换,并积极开展软件兼容工作,形成同类软件的通用标准,从而方便内部数据的有效性传递,使系统资源的共享更加高效、方便。

第四,软件开发企业要宏观整个市场的动态和需求,要认识到会计资源共享对企业和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认识到各个行业对会计资源共享所拥有的共同要求,从而根据目标客户对相关软件的功能要求,针对性的设计软件,从客户需求的角度看问题才能够在市场当中抢占到足够的份额。这样的市场审视将为软件企业的发展带来好处,同时也能够为其他企业的会计资源共享工作提供最大的帮助。

之,网络的发展,一方面能然信息资源的实效性大大提高,另外一方面也会为会计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带来新的困难。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化的深入,致使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资源的问题日益凸显,所以企业在此背景下需要保有清晰的意识,了解自身经营发展现状的前提下,根据市场发展现状科学的制定能为企业做出正确导向的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策略。

对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获取 网络信息资源共享 公共领域信息 完全著作权权利信息 部分著作权权利信息

[分类号]G203 G250.73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信息资源共享的范畴从文献资源共享发展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共享实践活动从重拥有转为重获取,获取的信息资源不再是信息资源本体,而是信息资源的网络使用权。在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机构怎样选择合适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本文从信息获取角度来研究不同类型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为信息资源共享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1 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基论基础

1.1信息共享性

信息的本质在于共享,信息的共享性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信息共享性指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可以共同享用同一信息,这时信息的共享性也被理解为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另一方面,“信息只有被利用才会产生价值”,信息的价值在于共享,而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潜在的信息生产过程,信息产品创造者的创造活动无不是建立在前人智力成果的基础上。

1.2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

科斯定理告诉我们,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产权配置会带来不同效益的资源配置。通过产权设定改变信息资源的分配方式,直接影响到信息的获取模式,产生不同效益。因为信息的本质在于共享,“产生不同效益”可以理解为产生不同的共享效果。所以信息资源的共享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信息资源的产权性质分别讨论。本文所探讨的共享效果只是信息获取情况所反映的共享程度,并不是指信息共享效益。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提高只是扩大了可供获取的信息的总量,即增加了信息的供给,一定范围内信息的共享程度越高,可供获取的信息就越多。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增强了信息的可获取性,也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催生了新的信息产权模式,影响了信息获取模式。信息资源共享应区分不同产权性质的信息资源而采用不同的获取方式,建立不同的共享机制。

2 信息资源的分类

信息资源可以按多种方法进行分类。从知识产权角度来看,信息资源传统上被分为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专有领域信息和公共领域信息。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比较明确(至于著作权“排除领域”的信息,由于这部分信息仍属于专有领域的信息,只是在法律规定的合理使用情况下才不受著作权保护,所以没有单列出来),但关于公共领域信息的性质和确切范围还存在诸多争议。Julie M.Esanu和Paul F.Uhlir在《公共领域的科学和技术数据、信息的作用》中把公共领域的信息定义为“不受知识产权和其他法定制度限制使用以及公众能够有效利用而无需授权也不受制约的各种数据来源、类型及信息”。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普及网络空间及促进并使用多种语言的建议书》中强调,公共领域的信息是由“公众可访问的信息组成,对这些信息的使用不应损害任何合法权益和任何保密规定的。因此它包含了任何人不经授权即可使用的作品或者邻接权客体,比如国内法或者国际法没有实行保护,或者保护期限已经失效的作品。它还包括政府和国际组织产生的并且自愿向公众提供的公共数据和官方信息”。

但是,我们不应该把公共领域信息和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专有领域信息的区别简单理解为公有、私有的区别。公有领域还包括一个重要的范围:即属于公共集体或者国家的财产或知识,但是公众无法接触的领域。例如,国防领域的研发秘密、某些保密的行政规程或情报、某些公立大学或者实验室申请的专利等。私有领域的信息还包括不具有财产权的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不受知识产权保护。

传统的著作权在赋予作者专有权利的同时,保留了权利人的所有权利(all rights reserved所有权利保留),“无传播也就无权利”成了著作权学界的通说。版权法一般也不提供特殊手段给权利人放弃版权,(美国1990年计算机软件租借修正法案在国会图书馆为公有领域计算机程序提供了一个注册机制。但这仍然没有解释某一作品是否该进入公有领域)。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自由、开放和共享”的理念也传播开来,出现了介于公共、专有之间的中间部分信息。中间部分信息也可称为部分著作权权利信息,指著作权人放弃部分或全部财产权利(包括复制权、传播权等),但是保留部分或全部人身权利(署名权、修改权、保证作品完整权)的信息。如果著作权人放弃全部财产权和人身权,则该作品进入公共领域。互联网上早就出现的各种私人的、个别的、不规范的版权声明催生了这类中间部分信息,而建立在不同自由内容、开放内容许可协议基础上的各种开放内容运动不断扩大中间部分信息,极大提高了互联网信息的共享性。

部分著作权权利信息的典型代表是采用CC(Cre-ative Commons)许可的信息。CC授权条款在承认作者拥有完全版权的前提下,对版权所含的权利做了分解。分解后,作者根据CC提供的多种授权形式及条款组合选择保留其中一部分权利,而转让其他一些权利。将作品置于CC许可证意味着作者仍然持有版权,但这时版权只是部分权利保留,著作权人的人身权例如署名权仍得到了保护,但部分甚至全部财产权(复制、发行等)却通过授权许可的方式向使用者公开,使用者受益的前提是必须接受许可条款的制约。

3 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共享方式

3.1公共领域信息的共享方式

保尔・萨缪尔森认为公有产品有两个属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由于对信息的使用不会导致该信息使用价值的减损,所以信息具有非竞争性特点,公共领域的信息也不例外。此外,公共领域的信息由于不受知识产权的专有权保护,还具有公共产品的另一属性: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指一个人使用信息的同时并不能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该信息,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公共领域的信息。

公共领域信息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公共获取是公共领域信息共享的主要方式。公共获取是指一般公众便捷地、免费或通过合理付费方式无障碍获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的世界报告《从信息社会迈向知识社会》强调,要“推动以教育、科学、文化为目的的自由和普遍获取公共领域信息”,公共领域的信息“无论其性质和确切的范围如何,首先要保证每个人都能不受歧视地访问公共领域的内容”。

公共领域信息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该领域信息的共享是最普遍的、最广泛的信息共享。

但是,对公共领域信息进行再利用产生的数据库,情况复杂,存在版权保护模式和版权、特别权双重保护

模式。现有法律强调对数据库制作者权利的保护,不利于公共获取。

3.2完全著作权权利信息的共享方式

知识产权通常分为两大部分:工业产权和版权(著作权),本文所探讨的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专有领域信息主要是版权部分的信息。为与部分著作权权利信息相区别,将版权中所有权利保留的信息称为完全著作权权利信息。

与公共领域信息不同,拥有完全著作权权利的信息除了具有公共产品特征外,同时还具有私人财产的性质,换个角度说,信息的内容是公开的,但信息的版权是私有的。版权作为一种私有财产权,具有排他性和绝对性的特点,是一种独占使用和禁止他人未经许可使用的专有权利。这类信息的获取主要通过版权制度提供的各种版权使用模式来得到,获取的方式主要有购买许可使用制度、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信息的共享是版权许可范围内的共享。

购买使用许可是拥有完全著作权权利的网络信息资源最主要的获取方式,信息的共享表现为产权的租让过程,即通过许可,将权利人的专有权利在不转让财产权的条件下让渡财产权中的部分权利,使被许可人获得了非排他性的使用权。但这种共享方式使用户的信息资源共享往往只能局限于一定范围,难以获得充分的可利用资源。

合理使用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使用者获得版权信息的使用权,这时版权信息可被视同为公共领域信息,即著作权的“排除领域”,使用者可以不经版权人许可使用,并且不必向版权人支付报酬。合理使用是作者权益的让渡,并没有涉及到作品的产权。法定许可虽然也可以不经版权人许可使用,但必须直接或间接向版权人支付报酬,此时版权人的权利降格为获取报酬权。这两种共享都必须满足法律规定的特定条件。

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改变了作品的传播和使用方式,出现了一些新的获取方式,例如超星数字图书馆将专利许可中的交叉许可模式移植到版权领域。超星公司与每个作者单独签约,作者同意将其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授予超星公司,作为交换,超星公司向作者赠送十年期读书卡,以免费使用超星公司已获得其他作者授权使用的资源,当然超星公司也不用支付作品使用费。这是一种以权换权的模式,作者将部分或全部财产权转让给他人或组织,以换取受让方提供的网络信息免费使用权。这种模式的共享是版权所有者在合同受让方内的共享,前提是有权可换,无权可供交换的使用者仍需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作品。

3.3部分著作权权利信息的共享方式

部分著作权权利信息极大丰富了互联网的共享性内容,也适用于公共获取,但这种公共获取与公共领域信息的公共获取有所不同。公共领域信息是社会的公有财富,不具有版权,部分著作权权利信息创作者保留有版权中的人身权利部分,有的还保留有部分财产权,公共领域信息的共享是自由无障碍的公共获取,但部分著作权权利信息的共享是在接受许可条件下的公共获取。这种许可条件下的公共获取在保护衍生作品的共享性上,比公共领域信息的公共获取更具优势。公共领域内的作品由于无版权,可以通过修改部分作品的方式,将修改后产生的衍生品据为私有。而cc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一旦开放,永远开放”,如果选择“相同方式分享”许可协议,那么任何修改或衍生的作品必须遵照与源作品同样的协议分发,这样就保证了作品不会被人“半道截获”据为己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品的安全性。

此外,部分著作权权利信息中的许可与完全著作权权利信息中的许可制度中出让的产权不同。禀承知识共享组织“以私人权利来创造公共资源”的理念,在CC许可下,作者将财产权转让给使用者,使用者必须接受许可条款的制约,要在满足著作权人申明条件的前提下,才可自由复制、散布、展示及演出本作品。并且“一旦开放,永远开放”,作者在开放自己版权的同时,也强调了据此而来的衍生品的版权开放性,从而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完全著作权权利信息中的许可制度是在不转让财产权的条件下让渡财产权中的部分权利,使用者获得的只是作品的使用权。

部分著作权权利信息由于作者拥有部分版权,它的共享不同于公共领域的信息共享;同时又通过许可转让全部或部分财产权,它也不同于完全著作权权利信息的共享。作为一种建立在许可条件上的共享,部分著作权权利信息的共享是使用者权益受限的共享,使用者权是一种有限制的利用权,只有在满足著作权人申明条件的前提下,方可行使著作权人预先设定的权利。公共领域的信息共享和完全著作权权利信息共享,使用者只要依法使用他人作品就可享有相应的利益。当然部分著作权权利信息这么设置使用条件,是为了更广范围的知识信息共享。就目前来看,知识共享组织的理念和CC许可证的实践是成功的,这种产权分配既有助于网络领域作品版权的保护,又有利于扩大互联网信息的共享。

4 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

4.1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基本原则

信息资源共享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信息流动。信息流动会带来无法估量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但共享不等于无偿使用,共享也必须在充分体现产权的基础上实现一种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在数字时代,建立在公益机制基础上的公共领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现了一种现代社会的社会公平,而建立在市场机制产权经济基础上的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样体现了一种现代社会的社会公平。现阶段要建立的共享机制应该以维护全社会公共利益为准则,根据信息资源的产权类型,综合运用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社会协调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共享机制。

4.2构建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

公共领域信息的共享应优先考虑公共利益原则。公共领域信息由于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完全的市场机制会导致失灵,这类信息资源供给和共享应以政府行政计划为主导,适度引入市场机制。

完全著作权权利信息的共享建立在私利保护和公共利益平衡的基础上。购买使用许可是完全著作权网络信息资源最主要的获取方式,而开发信息资源和获取信息产品都是受市场调控的经济行为,应该遵循经济规律,建立一种互利互惠的市场平衡机制。同时,为避免完全的市场机制下产生的信息供给不足或过剩、信息不公平等现象,政府应当适度干预,加强监督。

对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第6篇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6-0080-06

一、引言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的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与精品视频公开课共同构成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是“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在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处理好它与原精品课程建设之间的继承关系,做好它们之间的衔接,充分利用原精品的建设成果,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根据时展的需要在原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与创新,避免课程重复建设,解决已有精品课程在建设中存在的实效性不够、参与度不高、示范性不强、影响力不大、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能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之目标。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目标。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文件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明确提出了四个方面要求:

第一。团队要求。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有一支结构合理且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的教学团队,带头人应该具有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团队建设。

第二,内容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内容,要求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第三,资源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要求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与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包含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

第四,技术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技术上,要求利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精品课程共享系统。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课程结构及数据的标准性,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服务。

按精品资源共享课四个方面的建设要求,经过“十二五”期间的系统建设。必将形成一批示范性强、影响力大、参与性广。能够满足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需求,并能养成全民学习意识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践行新的教育理念,认识学习型社会和信息时代背景,采用“衔接一转型一升级一创新”的建设策略,才能满足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并达到相应的目标。

(一)衔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

“衔接”即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互相连接之意。“十一五”期间建设的精品课程。秉承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五个一流的建设标准,无论是在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方面,还是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精品课程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原有精品课程相衔接。既能继承已有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又能避免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实际上,《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2012年和2013年将重点开展将原有的3000余门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工作,从2013年起,适应新需求,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再建设一批新的课程。这一决定,从政策上保障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原有精品课程的有效衔接。它至少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

第一,原精品课程的建设团队,是在“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求下组建的,课程负责人也同样较高要求,通过原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这支队伍有着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仍然是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力军。

第二,原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照“一流的教学内容”的要求设计的,课程内容反映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也要求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原精品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这些内容及其要求,也是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内容建设的要求。

第三,原精品课程要求课程教学采用“一流的教学方法”,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研究性学习来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经过多年的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已经开始从“接受型”向“探究型”转变,特别是“启发式”、“讨论式”、“案例研究”、“问题解决”、“游戏竞赛”和“现场参观”六种教学方法改进得最快。伴随方法改革的同时,以“第二课堂”、“小组学习”、“社会实践”和“参与科研”的四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展最快。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同样也在新一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中得到强调。

第四,原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一般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等基本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等拓展资源,还包括部分课堂教学实录。按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要求完成的高质量教学资源,通过规范化、格式化后可以整合到精品资源共享课之中,满足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的部分要求。

(二)转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

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尽管精品课程将多方面建设成果可以整合到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之中,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并不是对原精品课程的重复。因而,在进行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除注重与原精品课程衔接外。更要关注转型与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转型主要是在观念上的转变。从精品课程走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涉及课程建设效用、资源建设思路和服务面向等多方面的转型。但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服务面向的转型。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课程服务对象从服务教师向服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方向转型。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服务对象从以教师为主,转向服务学生和教师,这种服务面向的转型,是新教育教学理念的体现,也是高校对自己办学中心反思的结果。目前,高校教师权威、学术至上的观点普遍存在,服务面向的改变,实质上是要求改变目前教学中师生地位关系。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和教师权威理念的革新。同时,这种转变,也是落实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标、扩大课程共享范围、增加课程的受益面的体现,是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性的关键。新一轮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不再只是方便教师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更为重要的是,服务面向的转变是真正落实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大学精神。也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真正目的。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还要求服务面向扩展至社会学习者。这个转型,是高校服务地方功能的体现,也是高校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理念已深得人心。关于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知识新观念也逐步被社会所接受。人们已逐渐意识到大学学习不是人生终结性的学习,只不过是人生学习中的一个阶段性环节,为满足工作需求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求才是终身学习的根本性任务。随着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的概念不断浮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实践逐步展开,对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服务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开放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学习者实现终身学习的愿望,满足学习型社区对学习资源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应尽的义务。开放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以课程为载体,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关键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服务面向的转型,特别是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开放,要求课程建设者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考虑在校生、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这些群体的学习特征等因素。为此,必须对原精品课程中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资源、课程传播与开发技术等进行升级改造,才能达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

首先,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的目标制定。须满足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在课程目标设计上,需要从注重学科逻辑,培养在校生的学科理论素养和系统性知识的基础上,升级到既注重培养在校生的系统学科理论知识,又注重培养社会学习者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且通过在校生与社会学习者的双向互动,使在校生与社会学习者实现知识与能力并举的一体化培养目标。同时,在未来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背景下,还必须将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方法、技能及协作精神等列入课程学习目标之中。

其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容建设,不仅要求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课程内容涵盖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时要求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还要求具有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涵盖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要求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特别是要增加原精品课程中薄弱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实践内容体系,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再次,必须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升级。自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在“一流教学方法”的要求下,我国高校课堂中的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精品资源共享课中服务面向的转型,为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强化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意识、习惯、方法、技能、协作精神等成为课程建设的新的要求。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由教师构建学生知识体系、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思路,倡导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如理论学习、模拟实践、集体辩论、小组讨论、个人演讲与答辩、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同伴教学、作业点评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课堂教学应崇尚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教师指导教与学结合的模式: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习过程,采用综合评价:降低标准与规范要求,注重教学效果;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性和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在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要特别强化学生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方法与观念,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式,真正产生高效互动、有魅力的课堂与学习环境。

最后,必须以教学资源的升级作为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升级的核心。本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包括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两部分(见表1),其中。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是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意味着所建设的教学精品课程资源能反映课程的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同时,无论是基础资源。还是拓展资源。其内容之间还包含着一定的逻辑关联,而非单独地堆砌。例如。在拓展资源中增加了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这就要求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按知识点进行整理,在线自测、试题库系统与考试系统中的内容。应与知识点间建立对应关系。训练系统不只是整体训练一门课程的所有知识。而能分别对每个知识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能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样才能确保学习者的学习成效。

为了保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有效开发和普及共享,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对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和资源提交都做出了明确的技术和模范化要求。

第一,对于基础资源,要求做到结构化,按照课程概要、教学单元、教学资源,或按照课程概要、课程模块、教学单元和教学资源来组织,如图1所示。其中,课程模块由模块概要、教学单元集合、模块作业等构成,可理解为课程的章节;教学单元包含一系列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可以是学习指导、演示文稿、教学录像、作业,试卷、实验/实训/实习资源等,教学资源可相对独立,可以被单独使用。

第二,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对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演示文稿、教学录像、教学案例、例题、作业/试卷、实验/实训/实习资源、文献资源、常见问题、教学课件(网页型课件、nash课件)、媒体素材(文本素材、图形,图像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等基本资源的格式、内涵和技术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提出了必须达到的要求(必选项)和建议达到的要求(可选项)。表2是对“网页型课件资源的要求与建设”样例。

第三,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对基本资源的元数据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如表3所示。元数据是指描述数据及其环境的数据。元数据能提供基于用户的信息。能支持系统对数据的管理和维护。

拓展资源时,应在技术上遵循以下要求:(1)拓展资源中涉及的媒体素材、教学课件和演示文稿等遵循基本资源建设技术要求:(2)数据存储须采用关系数据库,数据访问须进行严格的授权保护;(3)提供统一的应用程序接口、数据导入导出接口及其说明文档;(4)技术架构须采用分层设计理念;(5)界面设计要尽可能的便于用户操作;(6)按照协议约定提供相应的开发及技术文档。

第四,在资源提交方面,要求基本资源必须符合标准并填写元数据,拓展资源中的网络课程打包应符合“CELTS-9.1”内容包装信息模型或“SCORM 1.3”标准侧。其中,“CELTS-9.1”内容包装信息模型是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中学习资源的标准,该标准模型为学习资源定义了一种标准的数据结构,并且绑定足够的描述信息,以便于学习资源的快速检索、有效的共享和交换。SCORM(Sharable Content Obiect Ref-erence Model,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是在已有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IMS、AICC、IEEELTSC等)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可访问性、协作性、持久性和可重用性的特定模型。SCORM标准具有学习内容的可重用性、详细的学习记录跟踪、丰富的学习路径设计、多重目标的设定、多种学习交互方式、课件跨平台使用和多种媒体资源的整合等特点。对于数字内容教材的制作、内容开发提供一套共通的规范。遵照这些标准的教学资源,能实现教学资源的易用性、可重用性、共享性等。

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进行如此细致的技术规范要求,一方面解决上一轮精品课程建设中部分课程因资源开放程度不高、共享性不够、使用不便、规范性不强、兼容性差等问题,致使课程实效性不强,影响力不大,使用率低;另一方面,详细的技术规范,能方便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共同建构资源。提高师生与社会学习者课程共建共享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升级后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能实现面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充分开放的要求。达到了为学习者构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目标,并且保证了最终的云共享技术的要求。

(四)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动力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新;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精品资源共享课中的创新主要是指更新和改变之意。精品课程建设已持续多年,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如何超越和突破原有课程建设模式,形成持续建设的动力,除进行服务面向的转型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课程开发技术等升级外,还必须寻求新的理念,采用新的技术,不断创新,使精品资源共享课达到新的高度,形成特色。本文认为从课程文化和技术的视角来进行课程建设思路的创新是可行的路径。

1.从课程文化视角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高等院校具有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职能主要是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实现的旧。精品资源共享课。把课程从学校扩展到社会,从面对面教学方式,扩展到远程教育方式,使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承载文化与传播文化的功能十分巨大。影响面广,对推进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精品资源共享课既有传统教育课程的文化特征,同时兼具远程教育课程文化特征。理解课程文化是系统地探究和改革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观念及教室里实际呈现出来的课程的一种途径,是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根本。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式。课程文化是从价值观的角度审视课程,是对课程深层结构的理性思考。课程文化隐性或显性地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课程文化不仅支配着人们的课程行为。并且还在心理层面以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方式。促成或阻碍着外在的课程意识的形成、变革、传播和吸收。课程文化决定着关于学习者、教师、内容、情境、规划与评价的假设,如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远程教育课程文化,受个别式、自主式、开放式和技术式的教育模式特征的影响,使其具有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文化;认知性、实践性、情感性与经验性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文化;纸质、音像、网络多种载体相结合,共建共享的课程资源文化;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教师导学相结合的课程实施文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文化等。探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传统教育课程文化和远程教育课程文化特征,一定能够给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带来新启示,产生新的途径,形成新特色。

2.从技术运用视角创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精品资源共享课赖以建设的基础,是实现面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充分开放的前提条件。为增加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易用性、有效性、共享性、普适性,为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构建一个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创新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十分重要。在本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技术的保障方面要求利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具有教、学兼备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集中展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服务,并与国内教育网站以及国内主流门户网站合作。通过接入和镜像等方式,借助各方优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云计算既是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更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云计算尽管有多种定义,但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的云计算定义更符合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所遵循满足学习者需要的理念。该定义认为,云计算是一个模型,这个模式使得用户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根据需求。方便地通过网络访问可配置的共享的计算资源库(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等),而这些资源以最小化的管理和交互成本来快速供应和释放。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与运用,带来了网络架构从客户端一服务器服务模式向云服务模式的转变。云计算提供的三个层次的服务理念: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以及云存储技术,将在未来会彻底改变互联网运营和服务模式。“教育云”将会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包括教育信息化所必需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经虚拟化之后,会向教育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和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云服务。借助基础云服务平台、教育资源云和教育管理云,精品资源共享课将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之目标,全面实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之梦想。

基于Web2.0技术与核心理念的各种软件。如博客、Wik-i、SNS等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支持微内容的创建、存储、传递、维护与管理。使得增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互动交流性成为可能。同时,随着手机、Pad和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学习的逐渐普及,移动学习所具有的学习形式的移动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的微型化、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学习技术的融合性等,都将成为支持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学习模式的新途径。因而,在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一方面,充分考虑这些新技术的学习功能,利用其交互性、共享性、社会性等特征,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创造新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结合这些新媒体特性,开发相应的适合移动媒体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其广泛性、灵活性、个性化等特性,实现泛在学习的目标。

四、结语

作为“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对“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型时期,本科教学质量成为今天热点话题。关注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对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科馆员;教师;交流;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5-0033-02

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馆员工作已有二十多年,随着理论探讨的深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学科馆员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学科馆员应该重视与用户的互动,特别是与教师的交流。对于如何处理学科馆员与教师的关系,目前还很少论及。笔者认为学科馆员与教师交往时,应该做到沟通、理解、合作、共享。 

1 沟通是基础

没有沟通,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工作中出现的矛盾,有些就是因为缺乏沟通造成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在工作中学科馆员与教师之间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解决矛盾的首要方法就是及时沟通,通过坦诚的交流来解释事情的原委,消除误解,化解矛盾,增进双方的了解。如笔者做学科馆员时,本校一位资深教授急需查阅《古本戏曲丛刊》一书,但由于图书馆搬迁,暂时不能提供借阅。该教授十分不满,不但言辞激烈,而且向学校有关部门投诉。面对这种情况,笔者没有找各种理由推脱责任,而是一方面向他解释不能借阅的原因,另一方面询问他要查阅的具体内容,通过馆际互借寻求需要的文献。通过多次交流,协助该教授解决了学术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他不但主动撤回投诉,并且检讨自己的过激行为。沟通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通过沟通,不但使教师了解并支持学科馆员的工作,也使学科馆员了解教师的需求。沟通可以增加了解,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科馆员成为教师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桥梁。学科馆员与教师沟通的途径很多,如书信、面谈、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博客等,因人而异,根据自己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沟通的具体方式。通过长时间的交往,学科馆员与教师就会形成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为深入开展各项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 理解是学科馆员与教师交往的一把钥匙

有了理解,才能有宽容,做到换位思考,正确面对交往中的挫折与困惑。学科馆员在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由于工作性质、个人性格、学校内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等原因,往往会造成一些误解,给工作带来很大阻力。如果教师对图书馆工作或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了误解,学科馆员应该平心静气地去面对,不能因为教师有过激的言行而针锋相对,要理解他们在找不到急需资源时的心情。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资源的中枢,应该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及时提供所需的文献资源。学科馆员有时会遇到不配合工作的教师,如他们拒绝给图书馆提供一些需要的专业文献信息、不愿意帮助学科馆员解答学术问题、对图书馆的工作一概否定等等。遇到这些情况,学科馆员首先要宽容,同时也要想方设法使教师理解自己工作中的困难,谅解工作中的失误。如果教师真正了解了图书馆工作的程序,就可以减少很多误解。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教师对图书馆文献购置有很大意见,认为手续太复杂,时间太长。有些教师急需的文献,从提交申请到可以借阅,有时需要半年的时间。这样的确耽误教学、科研。但学科馆员要让教师认识到图书馆购买文献的流程,有些步骤不能缺失,比如不对购买的文献编目,读者就无法查阅。一旦教师了解了图书馆工作的程序,很多矛盾就不会发生,学科馆员的工作也就可以顺利开展。因此,了解对方的工作,理解对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对学科馆员和教师来说很重要。

3 合作是学科馆员和教师交流的深化,是拓展学科馆员工作的重要步骤

学科馆员不应该仅满足于积极地为教师教学、科研提供信息资源服务,还要创造条件,使双方能够参与对方的工作,找到合作的切入点。学科馆员与教师的合作是双向的。首先,学科馆员要积极主动的与教师合作。这种合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学科馆员通过各种途径向教师推荐、介绍本馆、本学科的文献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他们的教学、科研提供资料。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第二,邀请教师参与图书馆组织的学术活动或科研项目,如请他们协助学科馆员对新生进行图书馆入学教育、有偿撰写文献导读短文等。第三,请他们给予学科专业指导。学科馆员在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自己不了解的学术问题,请教师给予帮助,以便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其次,教师邀请学科馆员参与他们的教学、科研活动。要做到这一点虽然比较难,但可以实现。学科馆员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使教师切实感到学科馆员工作对他们的教学、科研有帮助,逐渐认识到学科馆员能够为他们提供、获取需要信息资源,认可学科馆员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这样,学科馆员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笔者在图书馆兼职做学科馆员时,主要工作是管理古籍,与本校文学院和历史学院的师生联系较多。由于诸多因素,学科馆员工作最初阻力很大,与教师交流十分困难,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局面有了较大改观,教师慢慢认识到学科馆员能够给他们提供有价值的资源,也给他们的教学、科研带来极大便利,于是逐渐主动配合并邀请笔者参与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学科馆员和教师一旦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参与到对方的工作、科研当中,学科馆员工作就能不断创新、质量逐步提高,业绩也就令人瞩目。

4 学术资源共享是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的重要成果

学科馆员为教师提供的信息应该是有价值的学术资源,能够促进他们的教学、科研。教师在利用这些资源时,也会反馈一些学术信息,促进学科馆员对以前获得的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出读者更为需要的精粹信息。在学术信息交流过程中,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不断积累,会逐渐形成学科专业知识库,如果双方能够找到合适的信息储存与交流的平台,学术资源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共享中不断积累、更新。网络环境下,学术资源共享的方法和模式很多,学科馆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创建适合实际工作的共享模式。这种资源共享的范围可大可小,共享的程度也可以有不同级别。可以是科学馆员和某个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也可以是学科馆员与全体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是某些学术资源的部分共享,也可以是全部共享,视具体情况而定。以《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资源为例:笔者所在学校有个“《四库全书》研究中心”,曾建有“四库学”资料库,其中关于《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的资源有数字化的目录索引、解题、摘要、研究综述、资料全文等,这些资料最初是学科馆员与教师分别搜集整理的,后来经过协商,将双方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共享共建。学科馆员与“《四库全书》研究中心”的教师可以共享全部资源,而本校的其他教师和学生只能使用其中的部分资源。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劳动,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还加强了学科馆员与教师的关系,有利于深入开展工作。

笔者认为学科馆员与教师的交流是双向的,双方在交往中都能获得利益。学科馆员不能只满足于为教师提供学术信息资源,要在某学术领域开展研究,具有一定学术水平,这不但关系到服务水平和能力,也是学科馆员能够与教师交流、合作的资本。通过交流,学科馆员能够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融洽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学科馆员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桂华.与教师合作—高校图书馆服务开发的新路径[J].图书情报工作,2007(4):132—135.

[2]阎秋娟.“学科馆员+教师”协同互动合作研究 [J].图书馆杂志,2009(8):39—41.

[3] 杨广锋,代根兴.学科馆员服务的模式演进及发展方向[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1):5—8,13.

[收稿日期]2012-06-21

[作者简介]

史明文(1972—),男,副研究馆员,首都师范大学,已数十篇;赵亚丽(1972—),女,硕士,馆员,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

对资源共享的理解范文第8篇

【关键词】C语言;资源共享;网站建设

一、项目研究的意义

在21世纪这个信息高速发达、高速流通的时代,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让普通人能够接触到比以往更多的知识。面对信息时代的信息量大“爆炸”现象,怎样才能使教育事业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至于被时代抛在后面?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把教育资源移植到网络上面去,使更多的人可以分享这些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与会成为必然的趋势。网络的开放性和分布性的特点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巨大计算能力使得教学管理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基于网络技术的教育系统已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也已成为互联网的重要应用之一,所以说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现状分析

1.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发展现状

在国际知名大学开放课程运动蓬勃发展、全世界对高等教育质量日益关注的背景下,我国教育部也提出了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将支持建设5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

截至2012年8月,我国共了75门精品课程,涵盖文化艺术、哲学历史、基础科学等六大领域,主讲教师不乏国内高校的名家大师,其中相当一部分课程受到了学习者的追捧,如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千古明月”课程。同时某些课程下方的参与评论的访问者的数量已超过千人,评论不仅有网民对课程的充分肯定,也有对国内大学向社会公众开放更多教育资源的殷切期盼。由此可见,我国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已初步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开放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校学生及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然而,与国外名校公开课相比,我国公开课在国内网民中受追捧程度还存在差距。网易作为国内免费向公众经过翻译的国外名校公开课先驱,在国内网民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目前,网易不仅将国内公开课收录在线,同时对国外公开课也在不断进行更新翻译,集国内外优质教育于一身,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通过网民对公开课的选择趋势中可以看出,目前最热门的课程仍是国外名校的课程。由此可知我国的公开课要赶上或超过国外名校的公开课,我们不仅要加快建设,更要发现我们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修正,为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与不断研究、不断深入,其发展趋主要有以下几种:

从研究的广度上,可以发现研究范围由开始的集中网络精品课程设计的研究扩展到设计、开发、管理、应用、评价等各个领域,研究覆盖面不断扩大。研究的重心也发生了变化,对于网络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构思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创造了大量精品课程资源之后,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如何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如何对资源进行评价,怎样消除一个个信息孤岛等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因此,教育技术核心期刊中很多论文也都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构思。

三、项目实施目标

1.实现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目标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服务的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学科为基础,放眼社会,面向本院各系部各专业学生。通过资源共享系统向全院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促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目标。

2.实现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目标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院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的实现,可以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推动我院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目标。

四、项目申请理由

本项目申请的理由主要从理论行性与实践可行性两方面来说明

1.理论可行性

(1)C语言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建设符合一流应用型大学的指导思想,网站的重点为优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符合国家教学改革的精神。符合信息管理系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项目团队成员系信息管理系学生,都学习过C语言程序设计、与网页制作、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专业基础与专业核心课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具备较好的理论素质与较强的实践经验。

2.实践的可行性

本教学改革课题由3人组成的团队协作完成。团队的成员在项目开发前期曾多次与从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对该项目所涉及到的基本资源与拓展资源的建设具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与阅历的教师进行过多次探讨与研究。同时该项目组成员中的3位同学对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所以说本项目具有实践可行性。

五、项目实施方案

1.项目的实施计划

《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建设所涉及到的计划内容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规定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结构、模块或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所以在本项目中对教学大纲的研究是首要考虑的内容。并结合我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来制定适合我院学生的教学大纲。

(2)演示文稿

演示文稿是学生通过网络共享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同时演示文稿也可以作为正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生的一种参考学习资料。所以本项目中要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的演示文稿要做详细与完善的设计。

(3)教学录像

教学录像是实现网络授课最直观、最直接的教学方式,所以在本项目中教学录像是一个重要环节。计划本网站可以提供全面、高清的教学录像。

(4)教学案例与例题

本项目拟定增加一定数量具有典型意义,能够说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并在每一章节中增加一部分具有典型意义、结构完整、并包含解答过程与分析的例题。使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之后,能够找到相关的习题进行练习。

(5)实验指导书

本项目中拟定为每一章节中的实验增加了实验指导书,在指导书中会详细说明实验的目的、内容、与实验步骤。使学生通过实验指导书可以自主地上机进行实验。

2.项目的技术路线

《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建设的前台主要是用html语言来编写,后台主要是用C#程序来编写,数据库选用sqlserver。

3.项目的人员分工

本项目共有三人组成,其中李威同学担任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如下所示:项目负责人完成整个项目的策划工作,后台程序的开发;其他2个人负责页面设计,美工与版块划分工作、素材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六、项目特色与创新点

1.项目特色

(1)项目思路基于“资源共享”理念。

(2)项目中体现“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3)项目中通过案例式教学方式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2.项目创新点

(1)任务驱动机制

在C语言精品资源共享课中,每一次课都提出一个具体的任务,通过任务来掌握每一章节的知识点,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教学目标明确。

(2)案例教学模式

在C语言精品资源共享课中,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项目为主线,贯穿顺序、选择、循环结构、数组和指针各章节,先提出项目目标,接下来通过知识讲解、方法演示、实践演练、复习归纳等方式来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进而学习软件开发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C语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实验导书中导入贴近实际应用的案例,将最新软件开发技术引进课程,适当安排学生自主设计程序的实践环节,学生通过调试自己设计的程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程序设计的成功感,加深知识的理解。

七、项目预期成果

初步建成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

基金项目:2013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C语言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建设》(项目编号:20131084103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