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装设计技巧

服装设计技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服装设计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服装设计技巧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画、线条、空白、服装

服装设计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学好服装设计需要学好美术,美术基础的学习是关系到对学生审美习惯、审美情趣的培养。特别是学好中国画,因为中国画是追求线条、笔墨、色彩,表现内在精神、意境、情趣的特有审美思想。因此把中国画技法灵活的用在服装绘画中,不仅展现女性的人体美,而且能够激发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使服装更有意蕴与魅力。

(一)中国画的“疏密”、“聚散”在服装设计构图中的运用

中国画有“疏可跑马,密不通风”的说法,要求有大疏大密的对比关系。包括疏与密、聚与散、动与静、明与暗种种对比。要求通过对比产生一种运动感、节奏感和韵律感,在布局中使画面更加富有变化。一幅好的服装画,构图占了很重的比例,如果稍不注意,可能使画面过大,过小,左右不适,服装没有运动感与节奏感,整体效果呆板、生硬,缺乏一种动势和力量,导致画完后全盘皆输,因此一幅好的服装画构图完美是关键。

(二)中国画的“空白”在面料、服装款式造型中的运用

中国画的成就,在相当程度上得力于笔墨技法的精湛,而笔墨须与“空白”巧妙结合,才能展示笔情墨趣。如中国山水画表现山石明暗、凹凸和质感,各种用笔技法的表现无不是在大小“空白”的衬托中显现功能和表现力;再如写意画家在挥毫泼墨中画出“飞白”,与笔墨相映衬,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看似无心,实为有意,中国画的“空白”技法的营造为材料美的创造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服装设计中材料的美感是体现服装艺术美的重要因素,这里的材料美不是材料的“原始”美,而是将材料经过创造所产生的“艺术美”,要想在服装设计中充分发挥作用,表现出别开生面的审美效果,扎染、蜡染中那些色泽未到之处的“空白”,使色彩和形象在其中变得绮丽、动人,充满灵气和神奇,游离在古朴与时尚中,激发观者无限的想象和回味;通过抽丝、镂空、烧花、剪切等方法破坏面料的表面,使其表面具有不完整、无规律的“空白”,密实的结构与疏松的交错,肌肤的若隐若现,醉人心扉;在本色面料上进行贴、缝、绣,增加相同或不同的材料,扩大服装实的内容。2008-2009年服装流行的面料中,直接用中国画作为面料图案,更是体现中国画的魅力。如图:

中国画造型讲究概括,追求意趣,齐白石画虾,画面留有大量空白,空白即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其独具特色的画面空间处理形式,具有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的特点,以简练的笔墨塑造生动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在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时就可以运用空白来展现着装美,如旗袍线条简洁流畅,婉约含蓄,其点睛之笔在于款式中的“空白”――侧缝的开衩,在便于行走的同时的玉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产生一种意蕴丰富、绵延不断的视觉效果;被视为最正规的隆重场合礼服――后背的晚装,其“空白”有着极其微妙的美感,从侧面观察中心,可以看到前倾的颈、后弓的背胛和凹进的腰所组成的弯弓形弧线,呈现出坚柔相间的另一种美感。“空白”在服装造型的运用中并不是单纯肌肤,而需恰如其分地体现穿着者的体态语言和文化品位,因此露得含蓄、性感将是“空白”的运用原则。巧妙运用“空白”造就虚实的作品能够突出主体、深化意境。

(三)中国画的“虚实”在服装色彩中的运用

在中国画中有“阴阳相生”、“虚实相生”之论法。它是一对矛盾,有虚则实存,有实则虚生,这样才能达到“生动自然”。“实”可以指在画面上的突出的实实在在的主体,“虚”往往指处于次要的、远的、淡的、衬托的物象。如潘天寿画的例如《露气》,左下方的石岸及荷叶梗子全用焦墨勾画,浓淡变化不大,基本是平泼;但从全幅看,三块荷叶成深灰、中灰、淡灰三个层次,节奏明晰;同时,泼墨荷叶极湿,焦墨勾勒极干,成为强烈对比。就像一首乐曲,几个乐章分得清清楚楚,有对照有起伏,结构严谨,优秀服装艺术的虚实处理也正是应合了这一中国艺术的精髓所在,巧妙运用“虚实”能够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感染力。使画面色彩浓淡、轻重、和谐而美观。

张肇达的一幅时装画,是吊带式晚礼服,与其它礼服造型并无新奇之处。然而设计师把裙摆特意设计在右腿部上,有意打破裙子的完整性,虚化右小腿的裙摆,意到而布不到。与之呼应的是左右肩膀与手臂,圆润优美的肩臂肤色跳跃连接,调和整体视觉效果。臀部位加上叶子装饰是“实”,露肩露腿脚是“虚”,虚实布局精彩绝伦,神秘和性感。“虚实”是中国画中的形象组成部分,它利用观看者的心理共鸣所产生的形象对应,使空白变得有形有物。使观看者既可欣赏画面的空灵境界,又可产生具象的联想,从而使画面虚实得当,富有变化。

(四)中国画的“线条”在服装勾线中的运用

我国素有“书画同源”之说;不管书与画,不管中国画与服装画,所用的工具是相同的。行笔、运笔等技巧是相同的,中国书画是“以线造字”,“以线造型”,线条高超的表现技巧以及优秀的文化内涵,已经被继承下来并有所创新。使我们对中国画线条的继承与创新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因此,把中国画线条的特点用在服装设计图上是恰如其分的。

中国画中应用不动的线到飞动的线。在原始社会人类所创造的线条,主要是直线、横线和圆线。此后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又感到直线、横线和圆线比较呆板、僵硬和缺少动感和生命力,于是创造了一些波状的、粗细不匀的、富有张力的线条。从平实的线逐渐变为富有生命力的飞动的线条。这样在视觉上就给人以动感。其次,这线条不像以往直线那样平直均匀,而是有粗有细,由此可知,所用的力度和速度是不均匀的。这种力度与速度的不同,就表现出线条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运动,因而给人以动感。正是通过这种运动感,才使作品表现出极强的生命活力。因此,我们在画服装效果图时要向国画家学习,在勾勒线条时“欲左先右”、“欲上先下”,而且要使线条有虚有实、有曲有直、有浓有淡、有轻有重、有粗有细、有断有续、有行有留等等。把以前平直、均匀、细韧的线条变得曲折顿挫、千姿百态,使服装画面极富情致。注意:不同的轮廓线,不同的皴法、描法,其线条的空间运动形式是不相同的。如:提按、旋转(绞转)、平动、摆动、从容流行等。时间运动形式也是不相同的。如:疾迟行留、节奏、涩行与跳动……服装画掌握了这些笔法后,不仅能“牵着线条去散步”,而且能凭借它翱翔于艺术的王国。

艺术是相通的,中国画独具特色的绘画技法为服装设计独具匠心的构思增添了具体价值的表现形态,为服装设计提供了一种创作思想及表现手法。同时对服装中表现技法,应充分考虑虚实、疏密、动势关系,这样作品才能体现虚实相映、刚柔并济、穿插有序的和谐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乃仁:《设计辞典.》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281-299

服装设计技巧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啦啦操服装;应用性研究

1前言

当今社会愈加关注人类健康与环保的生活方式,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中国掀起一股啦啦操浪潮,在校园、广场、健身房或比赛现场它的身影无处不在,啦啦操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普及。现代服装设计理念强调的是服装设计中把人、物、环境这三大要素融合于各类设计中,在满足人的生活及心理需求的同时,强调产品设计的功能性与舒适性是当代设计的主题。如何根据啦啦操特点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设计出功能性强又符合人体工程学特点的啦啦操服装成为当前急需要研究的课题。

2人体服装设计

服装可以理解为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离人身体最近,能穿着,能感觉得到东西。服装设计就是指把服装的各种构成要素合理运用,根据服装制作的目的,把各种必要条件综合后制成服装生产计划的系统。服装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可以避免一些考虑不周和主观因素造成的失误。要实现服装设计的合理化,首先,要以考虑穿着的目的为前提,通过对市场,穿着者的层次和所处的各种环境,从人的因素和服装的组成要素两个方面来进行调配研究,并以此基础来调整服装构成要素,逐渐形成服装款式。

3啦啦操与啦啦操服装

啦啦操按照运动类别可以分为技巧和舞蹈两大类。技巧啦啦操运动的动作包含翻腾、托举、金字塔、抛掷四类难度动作。其动作特点表现为手臂动作在身体冠状轴前、动作快、定位准确,对手臂爆发力要求较高;舞蹈啦啦操:西方式的啦啦操主要体现于健美与性感,而中国式啦啦操是有别于西方啦啦操的,它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思想内涵,目前在我国比较推广舞蹈啦啦操。舞蹈啦啦操主要是由转体、踢腿、跳跃等难度动作和手位对比以及个性舞蹈等组合构成,通过多种空间,方向与队形变化展示舞蹈啦啦操的团队风采。啦啦操的审美要素主要体现在身体美、技术美、难度美、音乐美、节奏美、道具美和口号美等方面,它所产生的基本动因是煽动别人,激励别人。啦啦操表演讲究服装和舞台效果,动作美和视觉美效果,具高度的时代感和艺术性。啦啦操特点决定了啦啦操服装应该具有以下功能:(1)由于啦啦操练习的运动量较大,练习者的体温升高较快,排汗较多,服装应具吸汗效果好的特点;(2)啦啦操的动作幅度较大,应选择弹性好的紧身运动衣裤;(3)如参加正规比赛,全队服装应统一,自然大方。

4人体和服装设计要素的关系

人体与服装设计可以同时融合于一件衣服上,在穿着效果上和整体上不可分离。虽然说服装设计是自由的,但是还是要避免功能和装饰两者之间侧重点不同的问题,啦啦操服装属于运动装是侧重于功能性的。

4.1设计中人体的形态处理

可以将设计中的人体归类成以下三种形态:(1)人体静的形态;(2)人体动的形态;(3)人体美的形态。人体的形态系列:即人体的姿势。是人体的形态和服装的造型关系。人的形态系列是指人体静态时整体的形态,而功能系列是指人体各部分功能形态和运动动态所引起的人体的变化对服装结构形态的作用。它们之间都希望与服装达到美的效果。

4.2人体运动产生的形态变化

人体运动会引起的变化,它主要体现在:(1)关节运动会所引起的长度,高度的变化;(2)运动所引起的肌肉隆起和变形的部位变化;(3)在支撑服装部位所引起的知觉感受变化;(4)运动产生的皮肤伸展方向和程度的变化;(5)运动过程中服装滑移部位的变化;(6)还有变化而引起的脂肪变体和变位的变化等等。在进行啦啦操服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变化所带来的服装结构变化,在满足设计目的及功能性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衣人合一”的原则。

5人体工程学在啦啦操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5.1人体工程学在技巧啦啦操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技巧啦啦操系列动作对前肢轴线以上部位的服装设计要求很高,简单来讲是肩部和手臂部位的设计。分析动作及结构变化发现:手臂在人体上半身部分,要满足手臂快速变位的动作,便涉及到如何减少服装对手臂及前肢轴线部分所产生的压力及阻力问题。无论是翻腾、托举、金字塔还是抛掷等肢体动作,其无一没有使用臂力。通过人体的研究找出其发力点及人体对服装的支撑点,融合于服装结构设计中,以达到合理减少压力和提升爆发力的目的。根据目前的市场调查,技巧啦啦操服装一般以无袖设计或工字背的结构设计为主。当手臂进行向上拉伸,左右扭转、变曲时,人体三角肌位置的肌肉鼓起,身体上半部分的皮肤被强烈拉伸,如果是带衣袖设计的设计,应考虑到在手臂位置增加放松量或通过弹性大且轻薄具有吸汗性的面料来实现。

5.2人体工学在舞蹈啦啦操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舞蹈啦啦操有别于竞技啦啦操,其偏重于运动体态的观赏性。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首先要考虑其动作会产生的体态变化,通过分解其动作。如转体、踢腿、跳跃等来对服装进行设计。该运动的人体美主要体现于腰部周围及腿部连接部位在运动中产生的美感,通过以衣服为媒介形式而表现出来。因此,对该服装设计应考虑如何去体现这些部位的美感问题。啦啦操的服饰美在表演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属于一种情感的直观表达,在人体与服饰的融合,并配合其运动道具,音乐等场景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而且能够做到刺激观赏者眼球,带动观赏者情绪的目的。真正做到设计中人、物、环境的完美结合。

6结语

关于啦啦操服装设计,已不单纯是追求结构造型及色彩搭配的表相设计,而是本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原则。是一种由内到外的,以服装为媒介的,充分结合人体工程学中人、物、环境三大要素的设计活动。由此而知,人体工程学在啦啦操服装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作者:陈小葵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朱一帆.论服装结构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作用与影响[J].新西部,2011(04).

[2]陈晓玲.服装设计与人体工程学的功能关系[J].消费导刊,2010(08).

[3]一心.舒适的人体工程学设计[J].个人电脑,2010(07).

服装设计技巧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服装设计;教学创新;措施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非常注重实用的技巧和人事培养,而在服装设计专业方面也是奉行这样的理念,而培养的方向则注重车工、烫工等方面,课程设置上过于传统,使得课程不能吸引学生,导致这个专业人数下降,资源流失,进而导致学校更加不重视、学生更加不愿意学的现象。因此,在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应该从新思路、新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等方面提出创新性的教学,并以此促进该专业的教学有针对性、先进性和科学性,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人才。而面对上述的不利局面我们在服装设计教学方面应该如何做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课程开始,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把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然后在学生思维方面加以创新培养,用使用的教学技巧和材料,从职业学校教学观念开始创新,把握市场的流行元素等方面,综合笔者教学经验,现在提出以下几点创新措施。

一、学生想象力应该在专业特色的海洋中无所顾忌地发挥

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是综合了多种要素,交叉了很多方面的一个比较和市场相连、和时代紧密结合、与时尚前线密切相关的既有艺术性又注重实际性的科目,因此这个科目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上做重要的突破,还要求学生要在学习之余到市场上观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关注时尚前线,从各大新闻媒体了解和自己专业相关的课外知识。学生学习的能力比较欠缺,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可能让学生有所进步。所以教学需要在方法技巧等方面创新改革,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则是发展其创新力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充分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在专业特色的影响下发挥创新能力。只有在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前提下,把市场和时尚等元素融入教学中来,才能让学生的创新和教师的努力在未来有机会进入市场,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几乎是停留在自我讲解的圈子中,学生不可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教师甚至强制灌输一些理论和设计的套路理念,从而限制了很多学生的积极创新力。因此笔者认为,在中职服装设计教学中应该紧随时代脚步,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在学习设计中提出问题,用创造性的思维解决设计问题,把时代气息融入课堂的学习中来。

二、用实际可操作的教学任务进行实践教学教学的任务

需要从传统的教师设定转变为根据实际学生的需要制定可操作的教学任务,并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实践水平。而这需要在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传统的教学目标改变为用实际操作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能把握市场的,敢于用创新思维设计的服装设计人员。那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只有在服装设计者的思维中有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出服装设计专业的优势。比如:对面料、材料和制作手段的掌握等都是需要很大的艺术创造灵感的。明确的操作任务在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课教学当中是非常有利于把握好纯艺术和纯经验的,同时也是非常有利于手工技艺实践锻炼的。

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应该明确初级阶段是什么任务,技能与知识相结合的阶段是什么任务,知识理论熟练,技能娴熟实践阶段又是什么教学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在教学中掌握教学的难度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方向。比如,在服饰理论知识学习时,初级教学任务可以定为让学生了解中外艺术史、设计史、服装史和服饰美术等理论知识,然后进一步将教学任务定为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再让学生开阔眼界、提出设计思路,进行实践创作。

三、时尚元素和流行信息广泛纳入课堂,探究发展规律

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在服装审美的角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流行意识在快速增强。在教学中,大多数传统服装设计课堂是很少纳入流行元素和时尚气息的教学材料的,因而很多学生没办法在学校学习中把握住人们今年喜欢的流行装是哪些,也不能很好地预计明年的服装上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服装设计课堂想要把学生打造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佼佼者,必须在教学中学会分析传统服装的优,现代服装的好,未来服装的变。这样才能掌握服装流通变化的基本规律,进而设计出新意的服装投入市场。另外,还要在设计中考虑诸如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对服装的制约,结合设计者的思想和生活环境、艺术环境进行合乎大众口味的创作。

总之,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一个合格的引路人,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入设计创作的理念中,使得学生学习有成后能打造自己的流行前线。

参考文献:

[1]施捷.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多维结构探索[J].职教通讯,2013(36).

服装设计技巧范文第4篇

一、服装原创性设计造型与结构的关系

在目前的服装设计行业中,经常以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追求服装的艺术性,因此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只靠款式设计突出是不够的。2011年法国时装品牌迪奥的春夏服装会,展示了运用不规则的表现形式设计出的服装样式,从肩部至裙摆对角渐变,宽大的荷叶褶皱裙令腰身显得更加纤细修长,使用大量的纱质面料在服装的部分区域叠加,创造出水粉画的视觉效果;在服装的结构设计上选用了一体连身袖,衣袖呈现出柔和、不刻板的形态,以此维持上衣的平整;并在服装的腰部通过折叠面料营造出立体效果,增强了塑形感,使腰部的线条看起来更加纤细。服装简约的线条、纤细的腰身及纯粹的色彩,完美地展示出20世纪50年代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虽然款式造型是服装设计的主体,但是在服装设计中还是要重视服装结构设计,必须利用服装结构支撑款式设计。如果说款式设计是服装设计的外在表现,那么结构设计则是服装设计的内在体现。服装结构设计的任何一处省道、褶皱及分割线,都会对服装的总体形象造成影响。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必须将服装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结合进行,由于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靠,忽视任何一方都会让设计出来的服装黯淡无光。

二、服装原创性设计造型与结构的设计技巧

对于服装款式设计而言,结构美是关键,而想要表现出服装的形态美就必须进行结构设计。无论服装的款式设计如何精美,若没有了结构美,其审美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服装的结构设计即服装的内在款式设计,如何把结构设计形象化是服装设计的实质内容。服装的款式造型需要通过结构设计去检验,此外,结构设计也是服装的关键性设计,给予了服装丰富的表现力与内涵,为服装款式设计开拓创新思维,启发设计灵感。服装的结构设计能够让服装的款式类型具有丰富多彩的变化,因此对服装设计而言十分重要,这也是国内部分服装公司宁愿聘用有工作经验的服装制版师来制作服装,也不选择聘请服装设计师的根本原因。不过,尽管制版师通过不同的结构设计让服装拥有了更多的款式类型,却无法赋予服装灵魂,这是因为进行服装结构设计时需要有充满艺术思维的设计师将服装结构设计的实质展现出来,这意味着不管是服装制版师还是服装设计师,都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涵养与创造能力,并且要充分掌握服装的设计手段,才能够展现出服装的原创性设计理念。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如果没有掌握娴熟的设计方法,就无法将服装设计所拥有的技术性与艺术性融合在一起,设计出高质量、高水准、有特色的作品。

三、服装原创性设计造型与结构的表现形式

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候,服装的款式类型设计是通过服装结构设计的型与量进行配合或分解来实现的。款式设计能够更有效、精准地表达出设计作品的内涵,让设计师的思维与理念获得更多的启迪。如果服装结构设计没有了革新与突破,将无法充分展示出服装款式类型的独特魅力。服装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为了庆祝迪奥成立60周年,曾经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举办了2007-2008秋冬季高级定制女装会,该系列作品的灵感来源于设计师克里斯汀•迪奥于20世纪40年代的经典设计,充满了回忆的气息。加利亚诺带领观众回顾了1947年的新风貌时尚革命(NewLook)。服装设计师完美地将艺术形象和架构技巧应用于服装,使其保留了“NewLook”精致的轮廓、细致的肩线、经典的束腰及过膝的长裙等,衣服的胸口处配着亮丽夺目的铃兰花饰品,并且在一些部位使用了精致的蕾丝作为搭配,让服装看起来更加层次分明。在服装的结构设计上,设计师使用了四开身设计把衣身的省位转移到前衣身,从而进行了分割线的处理,为了让腰身的纤细程度更加突出,在腰部的侧面进行了立体设计。此外,设计师通过绣花工艺、褶皱处理以及镶嵌珠宝等方式,淋漓尽致地向观众展现了迪奥设计中一直以来强调的女性的高雅气质、形体柔和的线条及身材的凹凸有致。

四、结语

服装设计技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实践教学;必要性;重要性

服装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最早的遮羞功能出发,到目前已经成为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服装也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随着人类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服装产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已经成为各国经济领域的重要因素;服装设计是一种创造过程,设计师根据材质的特点进行加工,使其更符合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由此产生购买的欲望。同样的材质和做工,设计风格的不同所得到的市场反馈也不同,服装设计是创建品牌、提高服装附加值的重要因素,是促使这一产业从低端迈向高端的重要途径。

一、前言

我国人口众多,既是一个服装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服装生产大国。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不同的朝代、时期都有风格迥异的服装特色,形成了深厚的设计积累。但在近代时期,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在服装材质、服装工艺等方面大幅度超越了中国,并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磨炼设计水平,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链体系和品牌效应;相对而言,我国服装产业发展却明显落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始以代加工为主导,被称为“世界工厂”。强大的生产能力并没有促进竞争地位的提高,服装产业主要以批发为主,市场竞争力较弱。究其原因,与我国服装设计水平整体落后有很大的关系。服装是一种特殊的产品,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其基本的保护功能正在退化,人们更多的关注艺术、时尚、流行等元素在服装上的体现。所以说,服装的设计就是一种艺术创作,但又不仅仅是形而上的创作,服装设计师必须根据现实中存在的材质、服装的基本构成、功能有效性等因素展开,最后还要符合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加强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而服装设计及相关内容在我国仍属于小众学科,除少数高等院校开设之外,大部分以职业学校为主。从服装设计人才教学现状而言,主要以美术教育为基础,突出平面设计能力,理论部分内容较多。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很显然不适应我国现阶段的服装产业发展,从人才招聘角度说,很多服装厂家、设计机构并不看好应届毕业生,除非从储备人才的角度出发,否则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设计师。这正表现出我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弊端,由于过分注重学生的美术基础、绘画功底以及服装设计理论的学习,但在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实践,设计大多是“纸上谈兵”,虽然能够体现出一定的风格,但在现实中却没什么用;学生不了解材质的特点、物性、改性,掌握的原理、风格再多也不可能自动变化为成衣。服装设计教学工作与实践的脱节,是造成我国服装设计人才素质较低的关键。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市场全面对世界开放,各种国外服装品牌蜂拥而入,对我国民族服装产业的发展是巨大的冲击。从市场角度来说,高端企业制定标准,中端企业开发品牌,而低端企业生产产品,我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是整个产业链中最弱的环节。无论是标准还是品牌,服装的设计都是最关键的,加强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实践比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我国服装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事实上,我国近代服装设计成绩斐然,旗袍、中山装更是典范。但专业的服装设计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且大多数理念都是从西方现代设计中移植而来,结合学校教育的模式,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工艺美术方面的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和社会脱节的严重问题。例如,教学活动中以绘画技能为中心,包括素描、色彩的运用,学生很难意识到后期的应用层面,即如何把设计稿转化成现实中的服装产品。导致“重理论、轻实践”的原因和学业考核有很大关系,包括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艺术学校,学生的成绩考核主要是素描、速写、色彩等绘画科目,如果美术成绩不合格,就会影响毕业。因此,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美术练习,与服装设计的本质相差甚远。教学工作中开设的实践课程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分割,诸如服装设计理论、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也都被列入实践课程,进一步挤压了实践教学的时间。服装设计要体现出艺术性特点,但艺术的实现要与现实中的材料结合,单纯地绘画图案不是服装设计,只能算是一个步骤,属于平面设计的范畴。这一点在师资力量方便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服装设计教师队伍中,有实际服装制作经验的人并不多,一些是专门从事平面设计的、一些是专门从事计算机设计的(如CAD、PS),教学中存在的片面性很突出,即便提供了可实践的教学环境,也很难有效地利用。

三、实践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来说,服装设计水平低下已经严重影响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化发展的格局下,国外服装品牌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生产资源优势等,把中国作为一个“加工车间”,而产品贴上品牌标签之后,就具有了很高的附加值。相对应地,我国大量优质服装加工技术、原材料等却因为服装设计问题不被市场接受,在营销中往往以低价格进行竞争,市场转化率较低。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是解决服装产业发展困境的重要方式,教育体系在人才的培养层面,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服装设计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让学生的创意和现实相结合。深入了解市场,扩大知识面,不仅要了解绘画方面的知识,主要是掌握服装技术、材质特点等知识。院校服装设计人才每年都会大量的充斥市场,如果忽视了人才的培养方向,必然会导致资源浪费、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服装企业或设计机构对有经验设计师的青睐,主要源于其接触过具体的成衣过程,在实践中有很好的经验,这一点需要教育体系关注。

2.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服装设计的本质就是成衣实践。由于社会理念或认识的偏差,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分辨服装设计的本质。尤其在商业炒作的情况下,各类非主流、后现代的时装秀,层出不穷的设计概念等,导致人们错误地把服装设计认为一种单纯地艺术设计,与现实中服装功能严重不符。而实际上的服装设计则是在创新理念的前提下,激发灵感、具体表现,最后进行实物的制作。其次,服装设计灵感源于大量的实践。设计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就需要灵感。一个显而易见的实施是,灵感不可能凭空在大脑中显现,它是厚积薄发的,是在实践中经历了大量的学习、体验、挫折、感悟之后,在人的意识中反复加工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表达。素质优良的服装设计是需要吸收大量的姊妹艺术营养,包括雕塑、建筑、文学、舞蹈、喜剧等,艺术是相同的,通过转化和融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引起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心理共鸣;艺术创作绝对不是偶然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创作,而通过市场来检验设计的优劣。再次,实践是服装设计走向市场必要环节。服装设计是为服装产业服务的,消费者不可能花钱买一张素描或色彩,而是实实在在的服装产品。如果一个设计师连服装材质都不了解,连基本的缝纫技巧也不懂,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产品,更不可能创造出品牌。

四、加强服装设计教学中实践性的措施

1.改进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我国现有的服装设计理论和教学模式大多从西方引进,同时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不利影响,在课程体系方面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从改进方面说,要逐渐减少美术理论的比例,甚至可以取消素描、速写、色彩等基础课程,基于计算机技术开展电脑手绘、软件设计等,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性。在课堂上引入服装材质的讲解,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布料工艺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解不同的面料特点。开设服装材料学科、裁剪缝纫学科等,让学生逐步学会将创作转化为现实的方法。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开设服装品牌课程,针对不同的品牌设计风格进行讲解,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市场潮流前瞻性,在不削弱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突出专业性特点。

2.开展模块形式教学、灵活开展因材施教

服装设计的种类很多,人才的培养不能讲究“大而全”,而应该强调“小而精”,针对我国当前的服装设计专业进行细分,包括中国传统服饰、西方服饰、特殊服饰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结合因材施教的策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为学生重点讲解服装结构、制作工艺、造型特征等;为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奠定基础,缩短上岗的培训时间。

3.改革考核评价标准、提升实践能力锻炼

考核评价标准是影响当前我国服装设计改革的重要阻力,由于长期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服装设计专业的考核内容大部分以理论和专业知识为主,如服装设计艺术理论、绘画技巧等,在阶段考核和毕业设计中,也缺乏实践性的安排。改革考核评价标准,可以把日常手工制作纳入考核体系,包括实习期间的工作内容,毕业设计的服装实物实现等;通过增加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实践部分,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结束语

单纯地从教育角度分析,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与传统人才培养有很大区别,其教学行为是围绕着市场需求展开的,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倾向十分明显。同时,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学生被要求充分了解艺术基础是有必要的,但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必须协调,否则会造成人才能力的偏差性。从现阶段情况来说,我国在服装设计人才的教育方面过分强调艺术理论、绘画能力、基础课程等方面的考核,实践明显不足;要解决这一情况,应该加强教育系统和市场之间的联系,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条件,实现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为我国服装产业的强大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亚.论仿生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江成,叶艳.论延伸设计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装饰,2013

[3]胡嫔.论服装设计教学在市场中的定位[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

[4]张红丽.艺术设计要在实践中磨炼——论实践对于服装设计的重要性[J].魅力中国,2010

[5]修雪丹.浅谈服装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

服装设计技巧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微型人台;服装设计;课程;教学

近年来各院校一直倡导“工学结合”,强调的是知识的实用性,而通过项目课程将微型人台与服装设计中的相关知识点有机组合在一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现状与背景分析

1.1现状与背景

基于中国高等服装设计教育高素质、创新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各高校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绘画技巧与工艺技能外,重点放在专业创造能力的培养,包含设计思维,现代科学的设计理念的培养上.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践性环节主要以绘制设计效果图并以实物的形式来展示服装设计作品.在制作成衣的过程中会造成材料的浪费,加上时间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用实物材料将设计完美的体现出来.往往最后的结果是成衣作品远表达不了最初的效果图的想法,使得“实践”成为空谈.这正是长期以来困扰着国内服装设计教学的最大问题,而在微型人台上进行服装设计创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目前,就微型人台与《服装设计》课程结合的论述较少,其中有严亦红的“后现代纸艺与小人台结合:中职服装设计课程的改革”,强调的是纸艺艺术,且针对的对象是中职学校学生,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因此在《服装设计》课程的应用中,迫切需要应用微型人台等相关工具来进行研究.

1.2研究基础

(1)服装设计课程为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随着专业培养计划的调整,该课程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其中微型人台的介入,使服装设计思路及方法拓宽.服装设计课程共76课时,分两个阶段开设,与服装结构设计、立体裁剪、服装工艺与实验、成衣设计与工艺类等其他主干课程相互衔接,相互影响.(2)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自二年级开设立体裁剪使微型人台在服装设计中的创作成为可能,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第二课堂学习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训练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3)我校提供二分之一微型人台给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使用,为该教研项目得以开展提供相关支撑.

2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特色

2.1研究内容

(1)优化教学内容、建构新的教学模式微型人台的服装设计,是一种新型的服装教学方法,其中涉及效果图、面料的选择与应用、结构裁剪、制作工艺以及服装设计理念的表达,是一个全面性的服装设计实践过程.它是将原有的服装立体设计,缩减为一个在微型的人台(模型)上进行的微型实物制作设计,使设计者更为容易地从平面效果图的设计转化为立体实物设计,对服装设计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由于微型人体模型的高度只有25-35cm左右,在微型服装设计制作时可用极少的材料来完成作品,同时还节省了创作时间,可以大大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利用微型人台可以快速地表达出设计创意,使设计迅速从平面的效果图转化为立体的造型,能够从空间多角度对所设计的作品进行观察与分析,便于设计者更加直观、真实地认识到服装设计的内涵.并且在设计制作时,设计者与微型人台之间形成一种远距离宏观的空间意义.从服装设计对象的角度来讲,设计被微缩了;从设计思维的理念上讲,思维创意空间则被无限放大了.由于本课程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学习过程的系统性,因此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多采取循序渐进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用微型人台的研究有如下优点:①教学中由于打破传统的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以完成一个服装产品从构思到设计、制版、制作的整个工作流程的纵向发展的教学结构,集趣味与实用于一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成衣设计与工艺等专业课程的正确认识,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可以现学现用,其教学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见效快的教学组织模式.②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系统认知,有利于树立科学的设计理念.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快速地进入状态,为其选择及被选择就业方向及单位提供依据,较以往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更能体现其技能特点.③因加入微型人台练习的实践教学以趣味性为前提,进而导入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此方法更易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创造思维.(2)教学模式中教师队伍的建立微型人台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模式,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设计理论与实践能力,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由于作品涉及不同方向和不同方式,因此要求教师应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专业要求: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相关课程知识内容,并有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较高的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特别是立体裁剪与服装设计以及实际的动手能力.②教学技巧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并能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创新的能力.③教师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引领与教练的作用,因为教师如何管理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思路和获取知识的方法是该教学效果得以提升的关键.微型人台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技术方面的引导,对学生的设计、制作,要随时了解、把握学生实践的进度节奏,尽可能地提供材料来源渠道的信息,帮助学生建立与企业的联系.(3)教学模式中学生素质的培训微型人台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功开展,需要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从准备资料开始,就要结合提纲、案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积极与教师、同学交流沟通,确定好设计方案后将设计意图通过微型人台裁剪并实施出最终效果.要求在整个过程中运用多种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参与、配合学生完成设计与创作,因此调动师生的创作热情比较重要,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①改变传统观念,加强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主动配合该教学模式中各个阶段的要求.②运用该教学法,应要求学生能够独自规划自己的工作进程和工作内容.③拓宽学生获取资料信息的途径,如除了相关专业教材、书籍以及电子书,还可从市场调研中获取一手信息,有效利用网络媒体、教学平台等资源,以及用批判性思维方式来获取信息等.(4)结合校企合作下微型人台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服装设计》课程中,利用微型人台教学注重的是学生设计与实战能力的培养,该教学法和项目课程的融合,把知识点设置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这样通过一个或多个项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的所需部门工作,减少相互磨合的过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用,符合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种模式是在实际项目环境下完成的教学,是对该教学法的升华.譬如项目成员中以真维斯杯等项目课题而设计的服装在教学中进行应用,取得了较好成绩.

2.2目标

(1)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能够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快熟悉相关业务的能力,减少入职后的实习时间,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3)微型人台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学法始终把所学知识紧密地串连在一起,如传统手工、图案处理、工艺、立裁、制版等,围绕主题展开想象,使学生的设计意图在开始工作时“一触即发”.

2.3解决的问题

(1)解决各学科之间的链接问题,让呆板孤立的课程片化作整体知识链,避免知识的缺失与重复.(2)改变以往“教师———学生”的“教———学”单向的理论输入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丰富第二课堂,把知识点设置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工学结合”,强调知识的实用性,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3)解决学生“学不能致用”的瓶颈问题,通过此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毕业时直接进入企业的所需部门工作,减少相互磨合的过程,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实用,符合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4主要特色

(1)实现教学模式的整合.将服装设计以及微型人台的创作结合,使学生对立体裁剪、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成衣设计与工艺等专业课程做出系统认识.所以该教学法能打破传统课程界限,融合多门课程知识,实现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2)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为基础,培养适合现代服装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在服装设计与结构工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注意相关课程的渗入和承接,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3)该教学注重过程的管理,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企业需求,融合横向项目课程设计.让学生对服装流行趋势、市场、裁剪、技术及工艺进行全方位的了解,结合设计能力与实战能力的培养,减少入职周期.

3微型人台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效果

如下图1为学生作品,以海星为灵感源进行的面料再造设计及微型人台上的服装设计.将海星的灵感源进行多种设计表现,有加法和减法,以及运用填充、镂空、手绘等加工工艺,增加了服装的艺术表现力.

4结语

本文通过对微型人台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提高了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了各学科之间的链接问题,有效避免学生在学习时知识的割裂,增强了系统性,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秀凤.“微型服装”设计在服装设计课程实践环节中的应用[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9,1.

〔2〕严亦红.后现代纸艺与小人台结合:中职服装设计课程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3〕郭文君.关于服装设计课程启发式教学的思考[J].品牌工作研究,2012,2.

〔4〕石磷硖.微型服装的动感空间设计[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05.

〔5〕吴晓菁.服装设计中面料再造艺术的运用[J].纺织科技进展,2007,1.

服装设计技巧范文第7篇

关键词:速写;教学方法;中职;服装设计

绘画基础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之一,速写又是绘画造型的基本功之一。从速写创作过程看,画者要与对象进行主动交流,主观提炼对对象形体特征的感受,既可以整体地概括造型,又可深入细致地刻画局部特征。速写练习发展画者敏锐的观察能力、造型感受力、简练准确地表现对象的能力、整体把握画面的能力。相较于速写,素描练习要求结构严谨、观察细微,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推敲、描绘。速写则用时短,不拘细节、用笔简练、要求敏锐快速捕捉形象特征和神韵。速写的形式简单灵活,又有非常广的创造性,造型手法多样,可松可紧,对于强调快速、风格、潮流的服装设计行业来说,速写更是服装设计师们常用的表达手段。坚持速写练习,不仅提高造型能力,还能在练习中通过观察和技巧的积累,慢慢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

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中,绘画基础包括素描\色彩课程,专业美术包括服装画技法。服装画是结合服装专业要求对人物及服装进行描绘,服装画虽以展现服装为主,但人物是服装的灵魂,不仅要能够准确表现人物比例结构、服装与人物的形体关系,还要能够创作性地透过人物表现服装的设计语言。由于中职学生多为专业零基础入学,而服装专业因素又要兼顾缝制、服装结构、服装设计等几大课程,导致美术课时少,所以素描、色彩课程的练习对象主要是静物,没能提高学习人物素描和人物色彩,但是服装画的练习需要人物绘画作为基础。因此,人物速写正是素描、色彩课程与服装画课程之间的纽带。速写作为一种简练、灵活的练习手段,能够贯穿于素描、色彩、服装画几大课程中进行有效的综合探索,帮助循序渐进地提高造型能力和创作能力。很多服装画大师,如:瑞恩.布歇、威廉麦兹、埃里克、安东尼奥等,翻看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形神兼备,这需要敏锐的造型感受力和多种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然而,对于以技能学习为主的中职学生来说,过分强调绘画感受的教学是不现实的。

中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以适应中初级技术岗位的需求,但由于社会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特点,就业者要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发展,主动跟进社会进步。这要求就业者除了具有相关技术能力,更要有自主学习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所以中职学校应以培养“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从中职生的年龄特点看,该年龄阶段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独立性、灵活性、敏捷性等思维品质快速提高。对此速写课程除了掌握基础表现技巧,更应以发展创造性思维,锻炼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善于积累、善于推敲的学习习惯为目标。笔者认为,速写教学有非常丰富的教学意义,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速写课程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素描课程的附属品,几张造型练习就草草结束,我们应当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审视教学目标,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质的锻炼。首先,速写教学应摈弃“经验式”的教学方法。“经验式”的教学方法是技巧的传承,缺少独立性、批判性、广阔性的思维锻炼,以及尝试\探索的实践精神。现今市面上出现一些速写教学宝典,是为了迎合“速食”教学和应试需求,其中方法流于经验谈、前辈谈,范本式的固定风格,千人一面。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真正有益的速写练习是画者主观能动地捕捉和刻画个人对物象的感受,在练习中耐心地感受、推敲、营造,并非一味地强调技法和帅气的笔法,这样的练习才能够真正锻炼学生沉下心观察物象,锻炼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发展个人的独特风格。教师的指导不应着眼于具体的细节描摹上,而要把着眼点展开,如造型美感、整体关系、个性、创造性、表现手法等角度去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看,只要教师不强加教授“经验式”表现手法,每个学生在表现时都有独特的表达特点,甚至差异性很大,观察并帮助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经验”只会形成固定思维,难以开启学生的创造智慧。

其次,从速法看,速写可以是素描的快速表现,也可以是色彩的概括表现.速写的特点不管是结合素描方法还是色彩方法,或者其他的美术知识或技巧,都是表达形式上的简练、用时短。在绘画基础学习阶段,速写练习以素描方法为主,其中提倡以线描造型为主,马蒂斯曾说“在艺术上你的方法越简单,你的感觉越明显”,单纯的线描手法使学生更专注于形体关系和形体感觉,培养基本的造型塑造能力,而非在意技法效果。针对专业特点,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表现服装时注意多种服装线条特点,如:缝纫线、衣纹线、装饰线、结构线等线条的表现,帮助理解服装造型结构及服装与人体的关系。在服装画学习阶段,提倡运用线描、线面结合、素描淡彩等简洁明快的表现手法,结合服装画教学使人物及服装的表现更为整体、流畅和富有创造性。此外,强调量的积累,通过积累表现技巧和造型理解,逐渐地对服装画风格的把握就不会仅仅是生搬硬套,可以融入个人的理解进行再创造。再次,从速写目的看,速写分为练习性速写、素材性速写和作品性速写。练习性速写以锻炼造型能力为目的,素材性速写以收集素材为目的,作品性速写以创作为方向。结合速写目的,我们可以将服装专业速写课程分为静物速写、人物速写和时装速写三个板块。静物速写是速写的起步,可结合素描学习阶段进行练习,加强并扩展造型表现手法,如构图、明暗、体块、线面、虚实等。人物速写是服装专业的侧重点,一定量的练习性人物速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形体感受力,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推敲揣摩,建立整体、流畅、平衡的形体观念。循序渐进地结合临摹、写生和默画练习方法进行训练,逐步掌握人物形态、动态、与服装形体关系等造型规律,内化造型感知力。时装速写主要在服装画阶段进行,一方面强调练习性地训练表现人物和服装的基本造型能力,一方面鼓励创作性地进行夸张\几何化\装饰等创作手法的造型变化,鼓励尝试不同的表现技巧。素材性速写主要应用在服装设计课程,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学习习惯。绘画基础的速写教学教什么、怎么教,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有不一样的目标和方法,我们作为教师首先应明确速写学习的功能和目的,了解教学对象的目标需求,才能把握好教学目标,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打好专业基础。

作者:李琪 单位:汕头市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服装设计技巧范文第8篇

在国内很多专业院校里,尤其是艺术专业院校中,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忽视了技术的重要性,立裁、平裁尤其是制作的课时量被严重压缩,似乎这些都是裁缝们干的事,四维的服装设计被二维化。笔者在对北方一服装院校的考察时,正遇学生在学习上装的基本缝制工艺,学生的制作进度不统一,工艺手段亦欠规范,明眼人一望便知这是教学缺乏具体的工艺指导和示范的结果,学生们只是利用缝纫机“拼凑”服装,制作的工艺性无从谈起。由于对缝制工艺原理的不理解,缝制工艺无法反证版型的合理性,学生对结构设计的制图只能是依猫画虎,版型也自然无法反证设计构思的专业性,这样的工艺课自然失去了开设的意义。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支持必然导致走到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眼高手低,当面对版型师和样衣工艺师的不配合时,只能眼看着自己的设计方案被篡改甚至是无法实施,自己却无能为力。在旧有的观念中,我们总是认为会画效果图,掌握些基本绘画技巧的人员就是设计师,反之,只懂裁剪技术和制作工艺的为裁缝。这种错误的观念误导了很多年轻人,他们不愿意对版型和缝制工艺进行研究探讨,生怕被别人称之为裁缝,爱慕虚荣之心使他们失去了利用面料的特性进行服装设计的机会。然而,从技能的掌握上说,我们很难界定服装设计师与裁缝的不同,法国服装大师玛德琳•葳欧蕾(Madeleine•Vionnet)虽自誉为裁缝,可谁又不被她那绝妙的面料斜裁技术所折服?又有谁不认为她是服装设计大师?可见,设计与技术的脱离意味着服装设计失去了本有的根本属性。服装设计师与裁缝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是否能画效果图和掌握工艺技术,而在于观念的创新、技术的掌握和突破与跟风守旧、固步自封的差别。

二、服装画不同于服装效果图

笔者有幸参观了某服装院校举办的服装效果图课程教学成果展。学生们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技巧创作出不同的绘画风格:画报拼贴、水墨渲染、线条勾勒;唯美的、唯丑的;写实的、变形的众多艺术形式令人目不暇接。坦率地讲,如果是服装画课程的教学成果展,学生作品表现出的绘画功底和创新意识的确值得称赞,但作为服装效果图课程的展示着实不该。不能否认,在当下的服装院校中,将服装画与服装效果图混淆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生更是分不清二者的不同,致使许多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的效果图只追求画面效果而不关注服装结构的合理性。服装效果图与服装画有着本质的不同,二者分属于产品设计和绘画艺术两大不同的门类。服装效果图是对设计构思的图式解释,其目的是向受众阐述设计意图、表现着装效果,具有“图”的属性,它的绘制理应服装结构清楚、比例适当、造型美观,被既定观众理解和认同,且主旨是展现设计者的创意构思。服装画是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绘画者以服装为媒介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注重绘画创意的独特、表现形式的新颖、画面构图的考究、色彩的协调及线条的有序等二维平面绘画语言的展现。服装画作者可以像其他画种的作者一样,追求真实情感的表达,不必得到旁人的理解,也不必在乎观者的感受。服装画具有“画”的属性。从服装设计专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减少或放弃服装画教学,毕竟四年中既定的课时量非常有限,服装效果图课程也应当紧密围绕着“设计”教学,正如迪奥(ChristianDior)在自传里谈论款式图所说:“设计(图)可以是粗糙的,也可以是很精确的,这取决于设计师的发挥,或者他创作时的心情,但只要能表达出想要的感觉就行。时尚学校的一个很大的误区便是教导学生画出完整的设计图纸。”[2]正确认识服装效果图同服装画的本质差别,将引领学生走出追求画面效果的误区。

三、服装设计教学应遵循自身专业的规律性

服装设计与其他造型艺术和工业设计既有相同的共性,也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语言。人们常常把服装称作流动的艺术和动态的建筑。它的最大特点不仅是充分利用三维空间展现设计者的创作意图,且可以在动态中表现艺术美感,美与不美的变换与时间的流逝、空间的变换、季节的更迭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正是FASHION的实质意义所在。譬如意大利时装品牌范思哲(GianniVersace)在2011年的作品中很好的诠释了服装前后关系的流畅、连贯、动态的艺术美感。同样,华服元素的开衩高低、领至袖窿连接、变化方式,后背像中国画般的留白处理等细节都是服装整体设计的组成部分,或性感、妩媚,或淑女、端庄都在流动中尽显。没有四维空间的整体考虑,不能称其为专业的、全面的服装设计。(图1~2)长期以来,由于我们习惯了用普通美术的教学体系或工业设计的设计思路来教授和研究服装设计,创作思维中即便是三维立体的构思过程,表现方法上也仅有二维空间的图纸呈现方式。我们总是在服装的前部下很大的功夫,常常忽视服装的背面、侧面以及前后转折过程中的艺术美感,忽视举手投足间给人的动态美;忽视特定时间段内风格和元素的流行性;忽视对服装结构的创新、面料质感和性能以及色彩间相互匹配关系等领域的探索。服装设计的方法和步骤也同工业设计有别,施工材料(通常是布料)本身表现出的挺括、柔滑、肌理等不同风格的不确定性往往都是设计师在初次灵感迸发时难以预料和想象的。有“20世纪时装界的巨匠”之称的巴伦夏加(CristobalBalenciaga)以及设计大师让•帕图(JeanPatou)都善于将面料附着在人台上获取灵感,甚至是抵制效果图的绘制。因此,创造的程序也理应是多样和可变的。在今天的服装设计教学中,我们不仅采用自服装效果图裁剪图成衣制作的设计程序,还应增加立体裁剪样衣制作版型修正和立体裁剪纸样设计(或加款式图)样衣制作的多形式、多程序的设计过程,去掉创作者头脑中的条条框框,营造一种“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设计施工模式,真正打开创作者的思维天窗。

四、服装版性的稳定制约着款式的创新

在走访的服装企业中,多数企业不愿对自己的版型进行较大的调整。从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上说,减少对基本版型做大的调整,的确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必要手段,是行之有效的举措。但对女装,尤其是面向青少年为销售群体的女时装来说,则是一个误区。笔者认为,强调产品风格的固定不能成为停滞产品创新的理由,设计师应以相对固定的顾客群体为研究对象,从职业、年龄、文化素养、审美品位多个角度进行调研和分析,结合实时的流行趋势,有的放矢地进行创新和变革,只有不断地变化廓型和造型方法(这里的变化不是指产品风格的转变)才能使产品充满活力,保持产品的生命力。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夏奈尔、迪奥等品牌之所以永葆青春活力,长兴于高档服装品牌而不衰,是与款式、版型、面料的与时具进、不断探索和创新密不可分。(图3~4)与此相反,版型的长期沿用势必导致设计师只能在原有的廓型上辗转腾挪,甚至是掉进没有实质意义的修饰之中,廓型结构的类同化将会使客户对产品失去兴趣,最终被市场淘汰。企业也会因没有强有力的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队伍失去发展的后劲。依靠调整和完善服装版型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对迎合时尚潮流的女装而言是阻碍产品创新的误区。当下,女装创意风格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中规中矩的制服式风格有之,潇洒浪漫的无结构风格有之,梭织面料成型有之,针织面料成衣也有之。我们在赞叹阿玛尼的严谨、迪奥的奢华的同时,又有谁不认可三宅一生的另类,韦斯特伍德的奇幻?当严谨的生产管理制度建立的时候,当设计、打版、样衣调试成为一种流程的时候,也是我们应该警惕思维定势桎梏我们创新变革的时候。

五、设计的原创性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基

友情链接